能源管理体系认证系统范文

2024-02-14

能源管理体系认证系统范文第1篇

单纯的节能减排工作应向全面的能源管理体系发展, 能源管理体系建设是其发展的基石和保障, 科学系统的能源管理将是未来能源使用的必然趋势。在国家日益加大推动节能减排力度的形势下, 能源使用也逐渐由粗放化、分散化向科学化、体系化转变;由能源的简单使用向能源的高效利用转变;由以往只注重“结果”的能源管理向注重有效的过程控制转变。

1 能源管理体系建设的意义和作用

(1) 社会意义和作用能源管理是整个社会管理的一部分, 是对能源系统的全面管理, 已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及基础, 做好能源管理的体系建设利国利民, 影响深远。

能源管理体系建设有利于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推进落实;有利于提高全民的节能意识, 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自然观;有利于国家的经济发展、环境开发、资源利用的协调和统一, 有效促进经济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2) 对企业的意义构建能源管理体系对于企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能源管理体系的构建为企业节约能源, 降本增效提供可靠长效的制度保障, 继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实现持续科学高效用能。

当前, 许多企业在能源管理中还存在诸如:节能法律法规落实不到位、节能标准执行不严格、节能技术获取渠道不畅通、能源计量统计等基础工作不规范、节能目标责任不明确等问题。为此, 建立和完善能源管理体系成为当务之急和必要方案。

2 能源管理体系建设的理论基础

(1) 标准化的系统管理从系统的全过程出发, 通过实施一套完整的标准和规范, 形成制度体系, 注重建立和实施过程控制, 使组织的活动、过程及其要素不断优化。通过履行节能监测、能量平衡统计、能源审计、内部审核评估、行业对标等措施, 不断提高能源管理体系持续改进的能力, 有效发挥系统的整体功能。

(2) 运行模式能源管理体系标准以国际上通行的P-D-C-A循环作为过程运行模式, 组织采用“策划-实施-检查-处置 (Plan-Do-Check-Act, PDCA) ”的运行模式。

通过P-D-C-A过程运行模式的实施, 使各过程之间的输入、输出和控制要求明确, 达到相互衔接, 相互协调。

根据管理体系模式构成的基本理论、国际实践经验和我国的具体情况, 我国能源管理体系运行模式为:在管理承诺的基础上采用“P-D-C-A”过程方法和管理的系统方法, 为兑现管理承诺、实现能源方针和目标而进行策划、实施、检查与纠正、管理评审等对能源管理的全过程进行控制。

(3) 基本原理能源管理体系模式遵循的是系统管理原理和“P-D-C-A”过程方法, 在组织内建立起一个完整有效的、形成文件的能源管理体系。通过能源管理体系的建立、运行和改进, 用一套完整的标准和规范, 对组织内的活动、过程及其要素进行控制和优化, 实现能源管理方针和承诺, 达到预期的能源消耗或使用目标。

3 能源管理体系建设方案分析

管理局考虑自身实际情况, 制定两套能源管理体系建设方案, 如下:

方案一, 按照新标准, 结合海上油气开采的实际情况, 重新建立一套独立的能源管理体系;

方案二, 依托管理局现有管理体系, 集合颁布实施的能源管理文件, 进行系统整合。

(1) 方案对比方案一, 按照标准的要求, 结合管理局能源管理现状, 建设独立的能源管理体系, 可构建管理局能源管理工作的系统化、规范化和标准化的管理模式, 但需要开展的工作也是繁多复杂的, 如:编制能源管理体系手册、建立所有标准要素范围内的程序文件、作业文件并形成相应的记录、图表及文件管理。然后, 在此基础上组织相应培训、学习、宣贯和督导PDCA循环管理的实施等。

该方案的实施存在主要问题:体系建设工作量巨大, 并且与管理局现有管理体系 (如HSE管理体系、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等) 存在相当大的重复, 导致体系运行管理可能出现界面不清、权属不明等问题, 有碍能源管理工作的整体推进和实施。

方案二, 根据GB/T23331中的规定, “组织可将本标准与其他管理体系要求进行结合”。充分利用管理局现有体系资源, 结合已经建立并有效运行的管理文件进行有效整合, 再将能源管理体系纳入管理局综合管理体系, 形成包含能源管理体系要素、结构科学合理、程序顺达、管理规范的能源管理体系, 达到各个管理环节全面受控, 并与HSE体系、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质量管理体系等平行运行。具体构建方式如下:

(1) 体系结构仍然遵循原有管理体系结构, 包括:管理手册、程序文件和作业文件。

(2) 管理手册和程序文件严格遵循《能源管理体系要求》中之要求进行编订。

(3) 与管理局其他已有或交叉内容, 重新整合, 重复内容不作新的规定, 各业务部室的责权利重新划分, 明晰管理界限。

(4) 作业文件在原有制度文件基础上进行有益补充, 增加生产工艺、工程项目管理和能效控制方面的内容。

(5) 对具有能源管理特性的要求, 不能与现行体系要素实施有机融合的要素, 则在管理体系中进行相应的增加。

(6) 整合后的能源管理体系包含能源管理、设备管理、生产工艺、项目管理、绩效考核、科研等诸多要素, 在管理局综合管理体系框架下运行, 形成统筹管理的独立运行体系。

该方案可避免建立独立的能源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 较大减轻体系建设工作量, 并与其它管理体系有机融合, 规避运行管理中大量重复性工作, 利于提高管理效能。

(2) 分析结论两个方案对比分析后, 结合管理局已建立并有效运行的管理体系, 开展各体系间的整合, 形成具有现代能源管理特性的新型能源管理模式, 是一种可行且经济的能源体系建设思路, 方案二可行且符合资源有效利用的原则, 优势如下:

(1) 《能源管理体系要求》与管理局综合管理体系中相同要素有机整合, 既能体现能源管理的特性, 又规避了交叉管理中界限不清, 多头管理的弊端。 (2) 对《能源管理体系要求》中所涵盖的能源管理要素做了有益补充, 为能源管理体系认证打下坚实基础。 (3) 避免独立建设体系造成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浪费。 (4) 减少后期实施的各项成本风险和推行难度。

4 能源管理体系的实践

(1) 实践过程能源管理体系是管理局整个管理体系中的一部分, 由能源管理手册、程序文件和作业文件三层文件有机构成。

管理手册是能源管理的纲领性文件, 是各部室和员工进行能源管理相关活动的行为准则。确立了公司发展的能源方针和目标, 对公司能源管理提出总体要求, 规定公司能源管理的总原则, 使得公司各部门、作业公司、研究机构、工程建设单位等在具体工作中有据可依, 提供方向引导。划清业务部门或单位间的责、权、利, 解决界限不清问题的困扰。对开展能源评审和绩效考核提出具体标准, 大大提高执行力度和深度, 通过科学有效的制度建设, 强化了日常管理。

对周期性、预防性管理提出管理要求, 弥补原有管理中的不足, 手册既注重现场人员的管理也注重提高节能意识和技术素养, 在注重与政府主管部门的协调沟通的同时也强化了与承包商的信息交流, 从项目的源头就开始强化高效治理, 减少后期治理或补救式治理的管理成本和建设成本。

对于勘探、开发、工程建设、投产、运行管理等各个环节都作出了要求, 实现全程管控, 项目从设计初期开始管控, 各设计参数、监测和数据采集有机结合, 实现能源数据监测和能效评估的时效性。注重合规性评估制度建设, 杜绝能源评估的随意性和非理性事件的发生。内审、外审与预防性管控相结合的管理设计, 可以实现有效监控, 及时发现问题, 有效处置, 达到防患于未然。

程序文件主要对各项管理程序进行规范和确认, 包括:法律法规、能源评审、基准管理、人员培训、运行监控、内审管理、不符合、纠正、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控制、记录控制等管理过程实施程序管控。

作业文件是整个管理体系的第三层文件, 基础性制度文件, 是对现场实施制度管控的依据, 同时, 该层文件也对现场具体执行方进行业务和技术指导。该部分定期和不定期修订, 持续完善, 适时增补调整。在制定和修订时需要对现场做全面和细致的调研, 接地气、可操作是作业文件的核心。

(2) 经验总结 (1) 分层管理, 降本增效。在能源体系建设中按照管理的层级不同, 体系的设计采用分层控制, 主要涵盖管理层管理手册、执行层程序文件、生产作业层的作业文件, 做到层级分明、问责权利清晰透明、专业细致精准全面、可操作性强, 保证各个层级无缝衔接, 有的放矢。通过对管理流程的细化大大提高了管理效率, 同时也降低了管理成本。

(2) 分类控制, 细化权重。在能源的使用中采用分类管理, 这在《能源使用管理办法》中充分体现, 依据生产作业的实际需求, 公司日常使用的能源主要集中在自产的天然气、原油、成品柴油和外购的电力, 细化这几种主要能源的使用规范, 制定定额管理标准成为必要, 对于主要的用能设备也制定了相应的管理规定, 为进一步提高设备的用能效率打下基础。

用能的分类管理可以清晰的划清能源使用中的权重, 实现分类控制, 有侧重的管理既确保各项指标的顺利完成又简化了管理流程, 规避了多头和模糊式的管理造成人员和资源的浪费, 这些在天然气的综合利用中尤为突出, 取得满意的实际效果。公司通过建立长效的天然气利用治理机制, 大大提高了伴生天然气的综合利用水平, 有力推动了区域开发的进程, 使原有的点式分布的开发模式向区域化, 点面结合的开发模式转变, 能源利用效果得到显著提升。

(3) 精细化、长效化管理。各项制度的建立一定是服务于现实的需要, 精细化管理对细节意识、服务意识、规则意识、系统意识的把控是常规管理的基础, 细化、求精的管理理念将常规管理引向深入, 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管理所占用的资源和降低管理成本为主要目标的管理方式将成为今后公司能源管理体系建设的指导原则, 逐渐补充能源管理要素, 细化流程控制, 逐步完善能源管理体系将会成为常态。

建立节能减排管理制度只是能源管理的初级阶段, 积极推动建全和逐步完善能源管理体系的长效机制才是提高能源管理水平的关键。渤海石油管理局早在“十一五”期间就将科学化能源管理提高到企业发展战略高度, 建立一套完善的能源管理长效机制成为各级领导和部室的共识, 持续完善体系建设将是管理局一项长期工作, 并将坚持不懈。

5 结语

能源管理体系建设, 既要有政府的引导、行业专家的指导, 更要有主体企业的扎实建设, 不是一朝一夕的政绩工程, 要注重实效, 防止流于形式。能源管理水平的提升应以节能管理为抓手, 逐步建立起一套适合企业自身发展需要的能源管理的长效机制, 将管理的制度规范化、系统化和将制度创新引入管理制度的设计、优化、完善过程中, 保证企业管理制度科学、合理和高效实施, 这将是能源管理工作的永恒课题。

摘要:随着节能减排工作的持续开展, 原有的能源管理模式已经不能够适应新形势能源管理发展的需要, 改进能源管理模式和提高能源管理水平逐渐成为新的研究课题, 但构建新型能源管理体系需要科学的理论基础, 本文对构建能源管理体系架构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能源管理体系认证系统范文第2篇

【英文名称】Energy management systems―Implementation guidance 【标准状态】现行 【全文语种】中文简体 【发布日期】2012/12/31 【实施日期】2013/10/1 【修订日期】2012/12/31 【中国标准分类号】F01 【国际标准分类号】27.010

关联标准

【代替标准】暂无 【被代替标准】暂无

【引用标准】GB/T 2589,GB/T 13234,GB/T 19011,GB/T 23331

适用范围&文摘

能源管理体系认证系统范文第3篇

摘 要:在企业管理工作中,能源管理是其中重要的基础,涉及企业的经济效益和资源节约。企业要想有效掌握能耗的具体情况,离不开健全的能源管理制度。此外,企业还应根据现实需求,进行科学先进计量器具的配置,并且强化对能源管理人员的培训与管理,使其管理水平得到有效提高,有利于今后企业能源的有效管理。

关键词:企业;能源管理;管理制度;提高

企业是能源管理的主体,企业的科学管理离不开能源计量管理。能源计量是降低能耗、提升效益的根本,同时也是企业管理水平提高的需要。要想实现能源节约,必须进行精确的能源计量。并且,能源管理制度的完善是能源管理的重要基础,只有如此,才能实现能源管理的科学合理性。所以,企业需要结合自身能源管理需求,提升企业能源管理的实效性,促进能源的节约,使企业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从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1 目前石油储运企业能源计量管理的情况

1.1 石油储运企业能源计量管理的概况 近些年来,原油管道技术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管道输送具有持续性强、安全性高、输送量大以及能量消耗低等特点,在当今世界已经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近几年,中石化管道储运公司输油量持续增加,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扩大,企业输油量将会进一步提高,在此期间,加强企业的能源计量管理工作十分重要。

1.2 石油储运企业能源计量管理所存在的不足 虽然中石化在能源管理方面做了一定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然而就实际情况而言,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加以改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缺乏对能源计量足够的重视,企业侧重于经济产量,在能源计量管理方面所做的工作远远不够;第二,企业部分能源计量器具不符合国家相关标准,部分能源计量器具已经损坏,此外计量器具的检修及更新都不及时,严重影响计量工作的精确程度;第三,企业能源管理以及成本核算没有将能源计量数据纳入考虑范围,造成企业管理制度上的缺失。据统计,企业在2010年燃料油消耗将近5万吨,天然气消耗达到了2000万立方米,电力消耗达到了10亿千瓦时,这些能源均产生了较大的消耗。所以,健全能源计量管理制度,加强能源计量管理,管理采用先进的管理系统、数据搜集和分析,对能源计量数据进行实时监测,从而实现能源使用的有效控制,是企业目前所需落实的工作。

2 企业能源计量管理的提升策略

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和标准,再根据企业能源计量管理的现实,本文提出以下提高企业能源计量管理效率的方法。

2.1 健全企业能源计量管理的制度 企业能源计量管理体系和制度是企业能源计量管理的重要基础,企业应该建立各部门能源计量管理体系,明确企业管理人员的管理责任,使企业能够快速有效地对能源计量问题进行处理。并且还应健全企业能源计量管理制度,包括能源的质量管理、责任管理、统计管理、设备管理等。改进企业的能源计量器具,保证器具的使用价值,使其符合国家相关标准,持续提升能源计量检测的控制效果,强化企业能源计量数据的整合,对能源计量的全过程进行有效管理,使企业能源计量检测数据在成本核算以及生产经营等方面的作用得到有效发挥,从而有效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2.2 加强能源计量有关人员的培训和管理 针对能源计量有关人员制定专门的培训考核体系,给予计量人员一定的在岗培训时间,提高计量管理人员的职业素质,使其符合实际岗位的需求。定期进行相关培训考核计划的制定,安排好培训的时间、内容与规模。在培训的过程中,落实好培训教案、专业传授、培训记录等一系列工作。强化能源计量有关人员的培训考核,保证在岗人员都能通过考核。努力促进计量有关人员的学习交流,参考其他企业先进的技术与方法,促进能源计量管理工作的有效落实。

2.3 加强企业能源计量器具的管理 企业应将能源计量器具进行分类、分级管理。根据分级管理的需要,企业应建立关于能源计量器具的档案,档案的内容应包括计量器具的使用方法、产品合格证、检修记录等。健全档案资料管理制度,设定专门的人员进行档案的管理,明确其管理责任和注意事项,包括档案的整理、收集、分类、查阅等工作。加强档案的安全管理,避免档案意外失窃或丢失等情况的发生。计量器具的档案按照一个档案记录一种器具的方法进行存档。进行计量器具产品说明书、合格证等资料的收集,此外还应包括器具的技术报告、检修记录等。

企业应定期对计量器具进行检查,有关部门应根据分级管理的需要,明确计量器具检修的时间安排,并且还应明确计量器具的种类、作用、检验方式等。国家严格要求的计量器具,进行检测时应按照国家有关标准执行,保证检测的合理性、全面性。对于企业引进的新型计量器具,必须事先进行检测,确定其质量可靠时才能投入使用。对能源计量器具设定独立的编号,有利于计量器的使用情况。

2.4 加强企业能源计量数据的管理 企业的能源计量数据管理涉及计量数据多方面的工作,主要有数据的获取、整理及分析等。其中,数据的获取必须严格按照计量检测的实际情况,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从而真正地体现企业能源的损耗情况,有利于数据的有效分析和企业相关措施的制定。除此之外,企业可以结合实际需求,通过计算机完成对能源计量数据的网络管理,使用先进分析手段,结合实际需求以生产周期为单位对能源的损耗进行及时而又精确的测量,进而推出可行的企业能源节约措施和提高能源管理的办法。

3 结语

总而言之,企业能源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对企业能源的节约、效益的提升具有重大的影響。而完善的能源管理制定是实现企业能源有效管理的前提,因此,企业必须建立并完善其能源计量管理制度,从而保证其管理工作的实施。本文以井下测试公司为例,指出能源计量管理工作所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为广大企业的能源管理提供参考,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付建新.建立完善能源计量管理制度提高企业能源计量管理水平[J].东方企业文化,2014(13):202.

[2]马海虎.我国合同能源管理中能源审计的法律问题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

[3]李松,郝玉芬,胡贤灿.建立完善能源计量管理制度提高企业能源计量管理水平[J].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13(04):39-40.

[4]刘永峰.基于合同能源管理的发电企业节能改造项目管理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4.

能源管理体系认证系统范文第4篇

出行方式的发展不仅仅关系到国家的发展, 更加关系到普通民众的生活质量, 因为出行方式决定着人们生活所依赖的衣食住行四个方面。当出行有新型的交通工具, 或是原有交通工具得到了大幅度改善和提高时, 民众才可以享受到高水平的生活。文章以现阶段新能源汽车电池管理系统设计为例进行分析, 总结出其中存在的问题, 并针对性的提出几点解决措施。

2. 新能源汽车电池管理系统设计中出现的问题分析

尽管目前新能源汽车电池管理系统设计流程较为合理和科学, 但是仍存在有许多问题, 这些问题制约了车辆性能的提升。笔者通过对行业发展情况以及公司的汽车制造机制做出分析, 总结出了几点制约进行更高效率的系统设计的原因:

2.1 新能源汽车电池管理系统设计和实际需求存在差距

目前国内许多公司都具有相同的问题, 那就是新能源汽车电池管理系统设计的内容和实际情况的需求存在很大方向上的偏差。这是由于企业在制定设计战略时, 往往忽视汽车正式使用时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而造成的。就国内企业的现状来说, 基本上都具有独立的人事部门, 但是这部分专门负责管理的人员不懂得管理流程。

2.2 对新能源汽车电池管理系统设计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

除了新能源汽车电池管理系统设计内容的大方向出了问题, 导致内容和实际情况存在很大差距外, 公司内部时有另一种很严重的问题发生, 那就是企业的领导层对新能源汽车电池管理系统设计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 或者是认识存在误区。部分管理者认为, 新能源汽车本身已经是新型的交通工具了, 不需要进行改良。

2.3 缺乏对新能源汽车电池管理系统设计的效果评估

除了进行新能源汽车电池管理系统设计的前期可能出现问题外, 在设计完成后的正常工作期间, 也有问题的存在, 缺乏在具体系统设计完成后对结果进行一个系统化的方案评估。如果有像这样一个评估环节的存在, 工作人员可以根据相关评估数据的反馈, 对正在应用的内容和方向及时进行调整。

2.4 新能源汽车电池管理系统设计人员本身水平不高

如果说新能源汽车电池管理系统设计的内容决定了汽车实际运行的表现, 那么设计师的水平是对设计方案, 乃至汽车实际运行情况的保证。新能源汽车电池管理系统设计的内容大方向一定是由公司的领导层来决定的, 但是具体的内容都是由设计人员自己来进行把控的。在许多基层的分公司, 存在着让业务水平一般的员工担任设计师的现象存在。

3. 新能源汽车电池管理系统设计中出现问题的解决办法

针对上述存在的各种问题, 笔者借鉴同行业其他公司的人员系统设计机制, 进行了思考, 建设性的提出了几点改进的措施, 希望以此提升汽车的性能, 促进公司的进一步发展, 以走在行业的先锋。

3.1 对新能源汽车电池管理系统设计的方向进行调整

针对新能源汽车电池管理系统设计内容存在方向性误差, 导致新能源汽车和实际运行环境存在很大差距出现的问题, 公司的设计机构可以对这方向进行系统性的调整。由于设计的大方向主要是由公司高层进行管理的, 那么当方向需要进行调整时, 也需要高层人员的负责。在设计正式开始前一定要做好相关的调研工作, 这部分的负责人最好是从基层提拔上来的, 对新能源汽车模板的熟悉度高, 可以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3.2 提高管理者的重视程度

现代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那么也就是说, 相关新能源汽车电池管理系统设计机制的健全与否, 是对人才的直接锻炼, 是公司能否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咽喉部分, 扼住这部分也就等于是扼住了命运的咽喉。可以说, 公司内部人才的培养是个系统工程, 要充分发挥人才积极主动、企业主体、政府主导的作用, 积极构建符合新能源汽车企业特点的人才培养机制。要大胆选拔年轻干部, 为他们提供良好成长环境。不仅仅是凭资历定岗位, 而是靠员工具有的实力和特长来决定他们要工作的岗位。

3.3 完善新能源汽车电池管理系统设计评估体系

评估的重要性体现在它是可以对基本上大部分的新能源汽车电池管理系统设计漏洞做出补缺的直接方式。进行哪怕一次的系统评估都可以帮助企业暴露出在评估方面仍存在的问题, 是这些问题得以被重视, 及时的得到改进。具体的评估, 可以采用以下方法来进行。例如, 使培训评估与绩效考核挂钩, 调动员工进行设计的积极性。设计活动的对象是企业员工, 员工对于新能源汽车电池管理系统设计的态度直接影响效果。

3.4 提高新能源汽车电池管理系统设计人员的素质

想要提高新能源汽车电池管理系统设计人员的个人素质, 这是比较难的一点, 因为本身要受到很多因素的限制。要想提高只能从源头入手, 引进高素质型人才进行培训, 或者是从管理层中找到因业务水平突出而被提拔的人担任相关的工作, 不断的抽派这样的人组成一支队伍, 一支专门从事相关设计工作的人, 让他们内部形成一个系统, 鼓励他们之间多进行交流和研讨, 可以依靠交流会和研讨会的形式进行分享展示, 这一方面的投入可以说是一本万利的。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 新能源汽车电池管理系统设计还存在有方向存在偏差、管理者的认识程度不够、相关人员素质低下和评估系统不够完善等问题, 制约了汽车性能的提升。基于此, 笔者针对现阶段新能源汽车电池管理系统设计的具体情况提出几点改进措施, 从摆正方向、提高重视、培养高层次的设计人员和完善评估系统等几个角度着手完善新能源汽车电池管理系统设计机制。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我国的各个行业都进行了深层次的改革, 取得了更大程度上的进步, 其中商业的发展也尤为迅速, 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经济上的支持。在如此迅猛的商业发展之势下, 各个行业的各项技术都谋求进行高层次的改良和创新。目前比较受人们重视的是新能源汽车, 目前它的改良和创新主要是针对电池管理系统设计来进行的, 可以有效的提升新能源汽车的性能。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电池管理系统

参考文献

[1] 田亮.混合动力汽车电池管理系统研究[J].电池工业, 2017, (5) :330-332, 352.

[2] 黄海宏, 王海欣, 庄翔, 吴黎丽.电动汽车分布式电池充放电管理的研究[J].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 2015, (6) :68-73.

能源管理体系认证系统范文第5篇

1. 系统化部门建设。

2. 分层管理

3. 分层勾通

4. 细心,耐心,关心

5. 坚持,恒心,忠心

6. 培养积极正面氛围

7. 制度化,人性化,感性化

8. 建立正确理念,为先

9. 工作细化,责任到人

10,不断修正,长期跟踪

11.认真,学习,思路清晰

12.平衡成长,全面提升。

奔腾部:黄斌2002 年6月

一.系统化部门建设

1.人力资源系统。

2.培训系统。

3.业务系统。

4.行政系统。

5.激励系统。

6.业务支持系统。

1..人力资源系统的功能及运行模式:

人力资源系统是组织的核心动力,是最有生产力。发现人才,筛选人才,引进人才是长期有效的工作。是组织的生命线。

增才渠道:???

选才标准:???

面试流程:???

共事结盟:???

协作引导:???

细心关心:???

人力资源部:经理------成员------

能源管理体系认证系统范文第6篇

一、工作目标

2016年1月至12月,开展交通运输行业信用体系建设重点工作,按照点面结合、以点带面的原则,把加强基础工作作为当前信用体系建设的首要任务,在信用信息平台、信用法规制度、信用标准规范、信用评价、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第三方评估六项工作中取得积极进展,引导企业与从业人员信用自律,树立行业诚信风尚,促进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重点任务

(一)加强信用信息平台建设。

加快构建面向社会的统一信用信息平台,促进行业现有各类信用信息系统的升级完善与对接融合,平台建设与维护纳入信息化“十三五”发展规划,做好信用信息平台项目的前期工作。做好与国家共享交换平台对接的准备工作,健全信用信息归集机制,通过电子政务外网数据接口实现由部门信用信息系统向国家共享交换平台推送信用信息,完善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的信用信息网上公示渠道。推动公路建设市场信用信息平台网络建设,先期实现部级平台与10个省级平台的互联互通。推动水路建设市场信用信息平台网络建设,先期实现部级平台与8个省级平台的互联互通。推动全国道路运政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推动安全生产和试验检测机构及人员诚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建立安全生产信用信息平台。建立中国籍船舶综合质量管理系统,向社会公开船舶、船公司的分类分级信息,为货主、代理、船公司、港航企事业单位等提供查询服务。完善交通运输行业信用体 1 系建设工作机制,认真落实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部际联席会议等工作机制的相关工作。

(二)加强信用法规制度建设。

根据国家信用立法的安排部署,密切跟踪国家《信用法》立法进程,在交通运输法规立改废时体现信用体系建设要求。组织起草《公路建设管理单位信用评价办法》。在《国际海运条例》修订研究过程中体现建立国际海运业信用制度的思路。研究制定道路运输诚信管理制度。研究制定《交通运输企业安全生产诚信管理办法》。制定交通运输安全生产违法违规行为信息公开工作管理制度及公路水运工程建设质量安全违法违规行为信息公开工作规则,建立统一的交通运输安全生产违法违规行为信息及质量安全违法违规行为信息公开平台。建立统一的海事行政执法信用体系。推动各地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和实施信用规章制度。

(三)加快完善信用标准规范。

按照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要求,编制交通运输部信用信息目录和信用信息共享需求目录。启动行业信用标准体系的研究工作,将信用信息相关标准纳入交通运输标准化“十三五”发展规划。制定公路建设市场信用信息数据标准。制定水路建设市场信用信息数据标准。制定交通运输企业安全生产信用评价标准。研究制定《船员服务机构服务质量要求》《船员职业健康和安全保护及事故预防》等行业标准。对照2015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中的交通运输关键职业,开展道路客货运汽车驾驶员、汽车维修工、公路养护工、船舶引航员、轨道交通列车司机等职业标准编制工作。

(四)加强信用评价工作。

建立健全信用评价体系,探索建立社会评价机制,不断拓展信用评价对象范围,将交通运输企业和从业人员纳入信用评价体系。组织开展公路设计、施工、监理、试验检测企业信用评价工作。推进水运工程设计、施工、监理、试验检测企业信用评价工作。建立船舶、船员、船公司、船检机构的综合质量评价机 2 制,实现分类分级管理,研究建立海事行政执法信用体系部分事项评价指标,实现科学评价。

(五)建立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

加强与相关部门的联合惩戒工作,研究探索守信激励政策措施。根据公路信用评价结果,集中通报一批存在严重不良行为企业,加强信用信息在市场准入、招标投标等环节的应用。加强水运工程建设领域信用评价应用,加大不良行为曝光力度。制定交通运输企业安全生产信用“黑名单”制度,建立“黑名单”的具体判定条件和监管措施。继续严格落实安全诚信船舶和诚信船公司制度,同时加大对失信船舶安全的跟踪检查力度。

(六)加强第三方评估工作。

探索建立第三方评估机制,引入第三方评估并逐步拓宽评估范围,重点对交通运输部制定的涉及交通运输行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文件及重大政策落实情况组织第三方评估。充分运用国办组织的政府网站普查及第三方评估成果,督促普查评估中反馈问题的整改,加强交通运输系统政府网站内容建设,进一步推动政府信息公开,促进交通运输行业信用体系建设。

三、工作步骤

(一)动员部署(2015年12月)。各地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根据《交通运输部关于加强交通运输行业信用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和本方案要求,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工作方案,明确任务分工及相关进度安排,部署推进重点工作。

(二)重点推进(2016年1月-12月)。交通运输部机关相关单位根据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总体部署,推进行业信用体系建设重点工作。各地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对管辖范围内的信用体系建设情况进行系统梳理,切实抓好薄弱环节的整改落实,全面推进六项重点任务,确保取得积极成效。

(三)督查落实(2016年6月-10月)。交通运输部根据各地交通运输信用体系建设情况,建立相应的督查和考核机制,进行督查指导和抽查通报。各地交 3 通运输主管部门要结合日常业务和专项检查,定期或不定期检查交通运输企业与从业人员守法诚信情况,及时发现、制止和惩戒各类违法失信行为。

(四)总结巩固(2016年11月-12月)。各地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对信用体系建设重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总结,形成书面报告,于2016年11月30日前报部政策研究室。交通运输部全面总结交通运输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情况,评估工作成效,根据各地经验和做法,进一步完善信用体系建设相关制度,营造诚实、自律、守信、互信的信用环境。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交通运输部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协调小组统一领导,部政策研究室负责组织推进,部机关相关单位依职责分头负责,跟踪了解、督促检查,确保该项工作有效落实。各地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分管领导和专门处室,细化职责分工,严格落实执行。

(二)强化示范带动。围绕六项重点任务,率先探索,大胆创新,先行先试,务求实效,不断总结经验,向规范化、制度化、长效化方向发展,努力实现重点工作重点突破,为全面推进交通运输信用体系建设提供经验借鉴和示范带动。

上一篇:女生不回复微信怎么办范文下一篇:拍婚纱照前的注意事项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