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舞蹈范文

2023-09-20

儿童舞蹈范文第1篇

摘要:舞蹈是幼儿的必修课,也是幼儿教师必备的教学技能。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是为了使学生们能在未来学前儿童教学中运用所学的舞蹈知识对幼儿进行美育教育,从而全面培养和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幼儿舞蹈创编技能,这对他们今后从事幼儿教育事业,创造性地组织幼儿园教学活动是十分有益的,也是必要的。本文针对如何提高学前儿童舞蹈教师的创编能力展开论述,并从几方面剖析了幼儿舞蹈教师的创编能力提升途径,希望进一步提高幼儿舞蹈教师的创编能力。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儿童舞蹈;创编教学;能力培养

舞蹈不仅能够发展幼儿的体能,锻炼幼儿的协调性和韵律感,更有利于幼儿心灵的开发和审美熏陶、集体主义观念的培养,有着其他任何艺术形式不可替代的重要和价值。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应把所学的各种舞蹈知识、技能转化为一种能通过舞蹈对儿童身心进行美的耕耘、美的培养、美的熏陶的能力。作为一名未来的幼儿教师,不仅要掌握相当程度的幼儿舞蹈的创、编的知识和技能,还应有丰富的舞蹈专业语汇,同时具有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因此,在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过程中,从培养目标和教学实际出发,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应以基础形体训练、民族民间舞蹈为主线,幼儿舞蹈组合、创编为主体,即分阶段、多方式、有重点地进行教育、引导、实践,注重理论与技能相结合,着力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

一、幼儿舞蹈创编能力的定义

何为幼儿舞蹈创编能力?幼儿舞蹈创编能力就是教师在原有的舞蹈基础知识及技巧之外,广泛的涉猎诸如音乐、美术、文学及心理学等一系列与舞蹈相关的知识,汲取创编幼儿舞蹈的基础材料,不断提高创造力增强舞蹈内涵,编创出有自己特色、有深刻内涵和教育意义的幼儿舞蹈的能力。编舞老师需要有舞蹈基础素养,通过对生活、生命的深入感知,将感受通过一个个舞蹈动作进行体现,使得舞蹈教师可以通过肢体动作来吸引儿童,让儿童乐于学习舞蹈,這才称得上创编出一个优秀的幼儿舞蹈作品。幼儿舞蹈创编教师在掌握一班舞蹈创编的基础模式之外,更要深刻体悟幼儿舞蹈的特质,才能使得舞蹈作品适合幼儿这一年龄段学生。由此可见,幼儿舞蹈创编只有真正源于儿童生活,才能切实符合吸引儿童。

二、怎样才能具备幼儿舞蹈编创能力

要想具有幼儿舞蹈编创能力,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应该在具备较好舞蹈功底的同时,深入到生活中去,在生活中多多观察、体验生活的点点滴滴,从而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创造出更多的舞蹈动作来塑造更多的舞蹈形象。表演者通过自己的肢体动作吸引幼儿,感染幼儿,才能够创造出优质的幼儿舞蹈。此外,要创造出优质的幼儿舞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还要了解舞蹈艺术创造的普遍规律,更要了解幼儿舞蹈的特点。只有具备了对这两点的了解,并从幼儿的心理特点出发,才能是编创的舞蹈具有童心童趣的特点。因此,在编创舞蹈的过程中要多多实践。

三、学前儿童的体形和心理特征分析

任何一个阶段的舞蹈创编教学都要根据当下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具体设置,因此,在对舞蹈动作进行创编之前,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对学生的体形和心理进行分析。按照国内外现行的医学和心理学的分类,通常将学前儿童的年龄定义在0岁至6岁之间,也就是说,在正式进入小学阶段学习之间的儿童都视为学前儿童。就目前学前儿童的体形特点来看,普遍存在着脑袋大、四肢短,且腹部特别突出的特点,这种特点导致了学前儿童的平衡感和控制能力较差,对于一些舞蹈动作做起来存在一些难度。因此,教师在进行舞蹈创编的时候,一定要将此项因素充分考虑,尽可能编制出一些适合儿童的舞蹈动作,避免出现对平衡性和控制能力要求较高的动作。

四、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舞蹈创编能力的培养提升途径

(一)抓住儿童的身心特点

幼儿舞蹈最突出的特点充满童真童趣,编创幼儿舞蹈时要抓住儿童的身心特点,以儿童的视角观察社会和生活,关注儿童的感受,展现出他们内心的赤诚和纯朴,不要生搬硬套将成人舞蹈的表现方式嫁接在孩子身上。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并掌握幼儿舞蹈的审美特色,懂得如何利用舞蹈促进幼儿身体生理机能的健康发育和内心世界的良好发展。为激发学生对舞蹈编创的兴趣,可以带领学生鉴赏一些优秀儿童舞蹈作品的视频,加深对理论概念和舞蹈元素的理解。

(二)选好舞蹈背景音乐

幼儿舞蹈教师在进行音乐的选择时,必须要有针对性的进行筛选,要选择学生喜爱的类型,并且还要朗朗上口,节奏欢快,最重要的是幼儿能够快速理解。幼儿舞蹈教师在播放相关音乐时,幼儿可以跟着音乐节奏自发舞动,幼儿如果能够充分理解音乐内涵和情感表达,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学好舞蹈,并且还可以增加学习兴趣。例如:幼儿舞蹈教师借助音乐《小手小脚动起来》,进行舞蹈创编,由于音乐本身节奏明快,并且形象鲜明,幼儿理解起来相对容易。因而幼儿可以一边唱歌,一边跳舞,这样就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精巧选择题材与主题

题材和主题的选择要符合儿童年龄的特点,有一定的启迪和教育作用,除了动作和音乐外,优秀的舞蹈作品往往主题鲜明,题材充满童趣,构思巧妙独特。幼儿舞蹈题材主要有:现实题材,直接反映少儿的精神风貌和思想道德;寓言题材,以拟人、夸张的手段表现动植物等事物的外形和性格特点,以阐明某个道理;历史题材,对历史人物和事件加以概括表现,有启迪和教育意义。怎样为最佳选材,需要创编者必须从“童心”出发,并以舞蹈的方式去观察生活、体验日常生活的事件,时刻汲取生活的“营养”,找准最具表现力的题材,提炼深化主题,创编思路就会不断涌现出来。

(四)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创编课程教学

首先,要加强学前儿童舞蹈基础的训练;舞蹈基础是任何一种舞蹈的基本功,是一项最基本的训练课程,经过长期的舞蹈基础训练,不仅能够锻炼儿童的平衡能力和控制能力,而且还能够发展儿童自身的协调能力。其次,要压缩民族民间舞课程的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儿童的接受能力将各个民族的舞蹈压缩、整合、编排,突出各个民族舞的特点表现出来,以此来提高学生对不同类型舞蹈的表达能力。最后,要注重儿童舞蹈与创编能力的学习与培养,此项内容是学前教育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探索儿童舞蹈的编舞规律,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儿童“技能开发”到“智力开发”的转换。

(五)教学方式多样化,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理论先行,理论指导教学,精确讲授,以练习突出理论的实践性,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舞蹈的创编能力。为了能够更好的将教学目标顺利实现,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充分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教师可以以小组教学的学习方式来进行,首先要学生们按照相同的人数分为几个小组,将所要学习的内容传授给学生,学生在教师讲授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进行理解和掌握,并对其中的舞蹈动作进行分析、总结,最后将所学到内容做出来,从而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舞蹈的创编能力。在学生进行实际创编的过程中,教师要在一旁进行必要的指导,从而使学生能够在一次次实践中,掌握舞蹈创编的规律和技巧,从而不断走向成熟。

【参考文献】

[1]廖海云.论幼师学生舞蹈教学能力的培养[J].大众文艺,2016(08).

[2]刘宽宏.浅议如何指导幼师学生进行幼儿舞蹈创编[J].学前教育研究,2016(09).

[3]喻力娟.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幼儿舞蹈教学能力的培养[J].舞蹈研究,2015(04).

[4]黄娟莉.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中强化实用性能力的教学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4.

儿童舞蹈范文第2篇

早期艺术教育,不仅能提高儿童的审美能力,陶冶儿童的美好性情,更能发展儿童的形象思维,启迪儿童的聪明才智。因而,它始终受到广大教师及家长的重视。作为儿童艺术之一的儿童舞蹈,在早期艺术教育中占据着不容忽视的位置。而作为儿童艺术的教育工作者,要搞好儿童舞蹈这项工作,关键在于搞好儿童舞蹈编导。何为儿童编导呢?儿童舞蹈编导,即一个儿童舞蹈作品的创编和导演。那么,怎样进行儿童舞蹈编导呢?

一、深入生活。

儿童舞蹈的创作与艺术一样,也离不开生活。它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当然,这里指的是儿童生活。

我们要张开全身的感觉器官,投入到儿童生活里去,和他们共同生活、学习、游戏等,和他们建立起平等、友好、亲密的感情。用敏锐的眼光去观察、体验、研究孩子美丽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思想、感情、动作、姿势等,从中选择具有儿童特点的有代表性的动作,进行提炼、加工和美化,采用童话、幻想、游戏等形式,利用短小精炼、形象鲜明、生动活泼等特点进行构思,这便能创编出丰富多彩的儿童舞蹈来。

二、精心构思。

构思是编舞者还没有进入舞蹈动作编排之前,对大量生活素材进行艺术地、科学地高度概括的过程。

编舞者如果被儿童生活中的某些事物、游戏,某些具体形象、动作所激发感染,或从某一幅儿童画、某一首歌曲中受到启发,产生了对编舞的浓厚兴趣,或者产生了对主题情节、结构的一些具体设想,这时就可通过这些设想进行文学构思了。有一次,我从一幅装饰画中受到启发,创作了舞蹈《喇叭花》。那是一幅很简单的画,只有一些牵牛花及它们攀附着的小篱笆,然而它们互相映衬,却使我联想到一幅幅色彩鲜明,对比强烈,充满动感和清新气息的图画,我被深深吸引了,产生了创作冲动,于是便尝试编了舞蹈《喇叭花》。后来,这舞蹈的演出收到了较为满意的效果。这就说明,构思是作品成败的关键。但构思要有新意,要抓住儿童的兴奋点。这样,才能把孩子吸引住。

三、谱选歌曲。

有了文学构思后,便需要找音乐了。音乐是舞蹈的灵魂,儿童舞蹈音乐也同样很重要。一个舞蹈创作是否成功,音乐占有很大的比重。一首好的儿童舞蹈音乐,其旋律流畅、形象生动具体、乐句整齐、节奏鲜明强烈,将有利于儿童对舞蹈形象情感的表达与抒发。因此编舞时选曲一定要选择能从音乐中获得感受和启发的曲子。

在一次舞蹈作品点评座谈会上,我的灵感突发,想编个有关不倒翁的儿童舞,有了一定的构思后,花一番功夫找音乐,最后,终于找到一首颇为满意的曲子——《不倒翁诙谐曲》,这曲子的音乐形象非常鲜明、生动,把不倒翁的身体晃动、摇摆走路、任推不倒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深得孩子们的喜爱,在排练过程中孩子们根据这音乐,很快掌握了动作要领。

当然,也有人先把舞蹈结构大致搞出来后,再根据舞蹈的内容、情节、节奏、段落来谱曲的,这样做也可以,但难度较大。我搞舞蹈《分果果》便是采用这种方法。然而,鉴于作曲、演奏、录音等条件都受到主客观因素的限制,虽然花了很多功夫,效果却不尽人意。实践证明,这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四、编排舞蹈。

可以说,前面几方面皆属于准备阶段,而编排舞蹈则既是最后一个又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只有着力抓好这个环节,才会有成功的作品诞生。

1、安排好结构。结构是作品内部的组织形式,舞蹈作品可以没有情节,但不可以没有结构。儿童舞蹈的结构形式主要有:A、B式(即由快而慢,或由慢而快的两段式)。A、B、A式(即由慢而快再转慢,或由快而慢再转快)。还有童话戏剧式等等。

无论怎样的结构,都必须精心安排好开头、发展、结尾几个部分。 一个好的开头,能把孩子们的兴趣和注意力很快吸引到舞蹈的情景中来;发展部分是儿童舞蹈的精华,主题的展现、人物矛盾的冲突、故事的叙述都在这部分;结尾部分也很重要,一个好的结尾往往给孩子们留下难忘的印象,能唤起他们的种种联想。

2、设计和组织好动作。舞蹈动作是构成舞蹈艺术的基本元素。儿童舞蹈的动作,应该是从儿童生活中来,是表达儿童情感的语言。而动作的风格要统一,不能太多、太杂,要捕捉一个生动有趣的形象动作,使其成为主题动作,然后在主题动作上通过变换节奏、舞姿等,进行变形,再把变形的主题动作组成舞句,最后把舞句变成舞段。

3、注意队形和画面的变化。舞蹈的队形和画面在创作舞蹈的环节中称为构图。好的舞蹈作品,它的队形、画面的变化就象一幅活动的绘画,给人以高度的美感。作为儿童舞蹈的构图,队形的变化不宜太复杂,力求简单明了,易学易记,但又不能单调、死板,而应该显得生动、形象。如我创作的舞蹈《鸡公仔》中便有这样一个画面:“小朋友”坐成一斜排,而“小公鸡”则在“小朋友”旁边踮脚尖行走,至队形中间时用它的“爪”抓“小朋友”的头,虽然是非常简单的一个画面变化,却把“小公鸡”的淘气表现得妙趣横生。

4、 排好舞蹈。编得再好的舞蹈,如果不排练出来,这个作品都算不上已经诞生。那么怎样才能把一个编好的儿童舞蹈较好地排练出来呢? 首先在学习舞蹈前,把舞蹈的内容及情节编成故事,讲给孩子们听,利用有关的图片、照片让他们看,编成游戏或利用玩具让他们玩,让他们在听、看、玩中熟悉舞蹈的内容及情节,对舞蹈产生浓厚的兴趣。

然后让他们听音乐,并且讲解音乐的旋律和节奏的变化,再把动作配合着音乐示范给孩子看,当他们对舞蹈情节、内容、动作有了初步印象后,便可以教动作了。动作的示范一定要慢,稍难的或复杂的动作一定要解剖并按分解的顺序来教,从而使动作模仿达到准确和完整。动作会了,就可以进行一小段一小段舞蹈片段排练了,待他们学会了片段以后,再配上造型、队形、道具等来完成整个舞蹈作品的排练。

最后,在排练中,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情况,这是正常现象。一个成功的作品就是在排练中和演出中经过无数次的修改来完成的。在排练过程中,感到不满意的就改,有了新点子又改,别人提了中肯的意见则更要改。总之,排练过程实际上含有一个不断修改再创造的过程,只有在舞台上进行最后的检验,这个舞蹈才算创作出来了。并非演出一次一个舞蹈便定格了,其实每演出完一次我们都还可以不断地加工、提炼,每修改一次便会提高一次,所谓艺术无止境在这里便可体现幼儿舞蹈创编学问大

幼儿舞蹈是幼儿音乐艺术教育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它舞蹈性较强,艺术性较高,又直观形象,生动活泼,深受孩子们的喜爱。一块好的舞蹈作品,能够使幼儿在受到美的熏陶的同时,还能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与教育,从而促进孩子们身心健康和谐发展。而目前,不顾实际,生搬硬套成人舞蹈的现象越来越多,使幼儿舞蹈园地这片沃土受到一定的污染。我虽不是一个专业的幼儿舞蹈创编人员,但近些年的工作实践告诉我:凡是一位热爱幼儿,热爱幼教事业的教育者,均有能力创编出幼儿爱看愿演且具有自己的特点的舞蹈作品来。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究竟从哪里着手呢?下面以几个典型的例子谈谈我的创编体会。

一、题材的选择。

首先从确定主题入手,即选择题材。孩子们的生活丰富多彩,任何一件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都对我们有一定的启示,成为我们构思一部作品的素材。幼儿舞蹈的选材应始终追寻幼儿思维的奇特性,从孩子们所喜闻乐见中,所想和所做中取材,即所谓的“求童心,唤童趣”,同时必须追求主题的新颖性及教育性。这就要求教师在编舞前先“童化”自己。

(1)最常见的是直接通过幼儿本身的形象或借助幼儿本身的生活片段,经提炼、加工成反映幼儿爱劳动、助人为乐或尊老爱幼等主题作品。如《洗手绢》、《一分钱》、《让座》等;或者通过拟人化的形象来体现人的思想形象。如:《可爱的企鹅》,借“企鹅”表现出可爱、笨拙、滑稽;《喵呜》借“小猫”歌颂勤劳、机智等。幼儿易理解,爱模仿,也喜欢表演。

(2)从孩子们所喜爱的文艺、文学作品中取材。动画片《宇宙卫士—奥特曼》是孩子们很喜欢的节目,“奥特曼”的形象、动作人人爱模仿,歌曲几乎人人会唱,我由此编排的由清一色男孩表演的《小小奥特曼》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3)可根据时代的发展及当前的形式来确定主题。我们威海市几年前曾获“全国第一卫生城”的光荣称号,在对幼儿进行爱家乡、美化家乡,增强环保教育的同时,我成功地编排了舞蹈《花满小城》;想当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悍然对我驻南大使馆进行轰炸,举国上下义愤填膺。“中国人民不可欺,中华民族不可辱”的呐喊在幼儿园响起,在使孩子们懂得“国家强大,别人才不敢侵犯”的道理的同时,我创编的反映古代、近代与现代的中国娃娃发奋图强,从小立志“勤学苦练,兴我中华”的大型舞蹈《中国娃》应运而生。

(4)可结合本地的季节及民俗选材。我们这里是北方,冬天街头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即是老幼皆爱品尝着手中一串串不同原料(山楂、桔子、山药等)制成的酸甜香脆的冰糖葫芦(又名糖球)。我从中受到启示,编出了反映两群孩子手拿不同糖球在一起炫耀、品尝、嬉耍的具有地方特色的舞蹈《糖球乐》;此外根据夏季人人爱摇把扇子在街头巷尾闲谈纳凉而创编出舞蹈《妞妞嬉扇》。

二、音乐的选取。

音乐是舞蹈的灵魂,幼儿舞蹈的音乐首先要注意曲调明朗、简单、形象化且节奏感强,歌词也应顺口、押韵,富有感染力,让孩子们听后能展开想象,有想跳、爱跳的欲望。在我确定要编排《中国娃》的舞蹈后,有偏偏没有找到合适的音乐,屠洪刚一曲响彻云霄的《中国功夫》恰倒好处地体现出中华民族以武强身,顽强不屈的精神。由于是成人歌曲,我担心孩子们理解不了,但实际表明,我的担心是多余的。当在孩子们面前播放几遍后,孩子们便自己拉开架势操练起功夫来,并且一招一式挺带味儿。并且歌词通俗押韵,琅琅上口,孩子们学得很快。97年的“

六、一”前期,孩子们带的磁带中有一首曲子活泼欢快,节奏感很强,孩子们一听“就想扭、想跳”可已有同事用此曲编排了节目,既然孩子们喜欢,何不一曲多用,此曲就成了我编排的反映幼儿庆“

六、一”,迎“香港回归”的舞蹈《喜迎归》的主题音乐。 主题和音乐确定后,则应考虑舞蹈的结构。怎样开始?情节如何发展?怎样推向高潮,又如何结束?幼儿都喜欢有情节的舞蹈,有了情节还要考虑细节。在舞蹈《糖球乐》中我这样设计:开始交代时间、地点及干些什么,中间发展即两群孩子高举糖球向对方炫耀、比试,突然出现一男孩手拿特大糖球,众人羡慕不已。男孩炫耀之后并没有独自吃,而是让每人都品尝一口,将情节推向高潮。孩子们你让我一口,我尝你一口,在一起高高兴兴品尝,以动作与感情的交流抒发内心情感,从而表达出团结友爱、相互谦让的主题。

三、动作的创编。

幼儿舞蹈的动作应从幼儿心理、生理及年龄特点出发,不应过于繁琐,过于复杂,应适合孩子们的接受能力。

(1)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加工、美化动作。如:《糖球乐》和《妞妞嬉扇》中的动作全取之于孩子们的日常动作。象你一下,我一下炫耀以及品尝到又酸又甜的滋味而发自内心的表情都是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

(2)从民族、民间舞中提取动作。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其丰富的舞蹈艺术宝库中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舞蹈《喜迎归》则选择综合了汉族东北秧歌、陕北秧歌以及云南花灯里的一些动作。

(3)借鉴中国古典舞或其他与舞蹈艺术有共同之处门类的一些动作。在舞蹈《中国娃》中,对于古代娃们,我借鉴了中国古老戏剧中的圆场步及一些手位、脚位及眼神来亮相;近代娃则以京剧中踱方步为基本动作;现代娃主要运用了一些艺术体操动作,整个舞蹈以武术操来贯穿。

四、服装与道具。

在服装与道具上应有新颖的艺术处理,体现舞蹈的特点。还如舞蹈《中国娃》,我是这样处理的:古代娃身着斜襟束腰束袖长袍,手持马鞭威风凛凛驰骋于疆场,当马鞭展开,却成了一面面写有“赵”、“钱”、“孙”、“李”等百家姓的古代战旗;近代娃则身穿马褂,头戴有长辫的瓜皮帽,手持写有“儒”、“道”、“法”、“墨”等各学派名的纸扇踱步而出,儒雅书生气十足;现代娃着轻便练武短装,赤手空拳一跃而上,整个场面令人耳目一新。再如《花满小城》,考虑孩子们使用手绢花不方便,片不起花来,便将八角手绢中见去掉一块,穿进橡皮筋后套在腕上,这样仅靠手腕的转动便可将手绢舞成一片花海,取得可喜效果。

儿童舞蹈范文第3篇

[摘           要]  详细阐述了1+X证书制度的基本内涵和框架。基于高职教育的特性,以创新的视角提出了1+X证书制度下的课程建构的思路和方法,并从实际教学情况出发,设计“课证融通”的课程体系。在此基础之上,以学前教育专业为例,细致展示了1+X证书制度下的课程体系建构过程。

[关    键   词]  高职教育;1+X证书制度;“课证融通”

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1+X证书制度,此项制度意在完善当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面的不足,为突破职业教育发展瓶颈提供了可能性。1+X是新的高职教育学业证书制度,由高职教育传统证书制度向1+X证书制度的过渡,使得教学成果评价由单一维度转变为包含学校教育的普遍性和不同行业、企业要求的特殊性在内的多重维度。此次证书制度的迭代升级必将对高职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

1+X证书制度实施至今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如何在高职院校开展职业技能教育、如何实现专业与证书的融通等。基于对此类问题的思考,本次研究将高职院校作为研究对象,以学前教育专业为例,探究1+X证书制度下“课证融通”的建构方案。

一、高职教育1+X证书制度的内涵与框架

探讨高职教育1+X证书制度下的课程建构问题,首要任务便是明确1+X证书制度的基本内涵以及梳理“1”与“X”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一)高职教育1+X证书制度的内涵

高职教育教学过程具有显著的学校与社会的跨界特征,其具体表现在“产教”“校企”“工学”等方面,双方要素以对立统一的方式呈现。《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1+X证书制度是“学历证书+若干技能等级证书”的制度,该制度将学历教育与社会用人需求相结合,不仅服务于高职院校教育,也是企业行业的用人标准,因此1+X证书制度不仅是高职教育制度,也是就业导向制度。

需要引起注意的是,“1+X”并不是一张证书,“1”与“X”的存在既相互独立又密切联系。独立之处在于“1”与“X”的发证主体不同,“1”即学历证书,由学校授予,证明学生完成在校期间的专业课程学习,具备专业所需的理论知识和技能;“X”即技能等级证书,由具备资质的培训机构认证,其精准体现行业的人才标准和诉求,两者培养原则、标准与规范有所不同,证书所具备的社会公信力也各有差异。联系之处则在于,在校内推广“X”,在体现行业技术标准的同时,还应紧紧围绕“1”,满足高职院校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不能脱离学校教育。

(二)高职教育1+X证书制度的框架

构建高职教育1+X证书制度的框架,首先应当对制度中的“1”和“X”两个要素进行横向与纵向的充分剖析。

首先横向分析,“1”和“X”的区别在于:含义不同,“1”代指学历证书,“X”代指技能等级证书;维度不同,“1”代表一个行业,“X”则代表行业所需要的某种技能;定、变量不同,针对某一行业,学生在校期间只能具备一个“1”,却可以同时获得多个“X”。其次纵向分析,国家教委师范教育司1993年编制的《教育法导读》中明确指出,学历证书是院校对完成一定阶段性学习任务的受教育者所颁发的文凭,其中包括毕业证书、结业证书、肄业证书三类。与此同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规定,技能等级证书属于培训证书,反映职业活动和个人职业生涯所需要的综合能力,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通过上述分析,可以构建职业教育1+X证书制度的框架,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发现,1+X证书制度使高职院校教育因素多元化。“1”与“X”的结合,可以为同一级别不同类型的技能等级证书组合,也可以是同一类型不同级别的技能等级证书组合。丰富多样的组合方式,使学生可以根据个人职业规划和发展需求合理安排和自由组合在校学习。

二、高职教育1+X證书制度的课程体系改革思路

本次研究在德国双元制和加拿大CBE的基础上,参考现有学术研究成果和改革经验,从课程结构与人才培养两个层面提出了关于高职教育1+X证书制度的课程体系建构的思路。

(一)课程结构

职业教育课程一般设有: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和专业综合技能课程。高职院校原有课程结构体系一般呈现“单进程”学习顺序,具体表现为:“(公共/专业)基础课程”到“专业综合技能课程”。本次研究借鉴刘炜杰关于1+X证书制度的研究成果,建构“多层次”的课程结构体系。如图2所示。

学生在完成公共基础课程后,搭配若干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和专业综合技能课程。GGJC代表职业教育中的公共基础课程;ZY1、ZY2是指以所学专业中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1、2为例;ZY1Z1、ZY1Z2、ZY1Z3分别为专业基础理论课程1中的专业综合技能1、2、3;ZY2Z1、ZY2Z2、ZY2Z3则分别代表专业基础理论课程2中的专业综合技能1、2、3。其中,专业基础理论课程与专业综合技能课程中相对应的某部分课程,可以组成技能等级证书的培训内容。

课程结构体系的“多进程”性体现在,例如:学生通过GGJC、ZY1、ZY1Z1便可组合获得“学历证书+技能等级证书”,如若获得ZY1Z2便可获得第二张技能等级证书,以此类推便形成了多元化、组合式的课程结构,同时将理论教学与职业技能相渗透。

(二)人才培养

借鉴姚文斌关于浙江技术职业学院课程变革的研究,分析职业教育特性,把握人才培养目的,建立“课证融通”的人才培养。如图3所示。

1.基础:工作过程分析

依照实际工作过程设计学习内容。建立理论知识、技能与未来职业的联系,以具有代表性、凸显职业特色的工作岗位承载教学活动,增强学习的情景带入体验,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未来职业的向往。岗位选取要兼具代表性、通用性和时代性,既凸显行业特色,又符合学校实际与地区经济发展。

2.主线:递进的职业能力

課程体系的设置必须紧扣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技能培训融入理论学习应当贯彻由简入繁、由易到难的过程,帮助学生建立由基础能力、专项能力到综合能力的职业能力体系框架。

3.手段:职业标准融通

职业标准是指依据不同职业类型的特性,根据不同活动内容的特点,对从业人员提出规范性的能力要求,是评价、获取职业资格的主要依据。认真分析现有职业资格证书的能力要求,将其渗透至教学内容之中,将职业标准与课程评价体系相结合。在整体课程中,树立职业道德意识、安全意识、从业意识,切实贯彻职业标准。

4.途径:产学结合

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最终面向行业、企业,落实于具体的岗位工作之中。因此,1+X证书制度的“课证融通”课程设置应由学校与企业合作完成,在行业、企业专家密切参与下进行课程体系建构和课程设计,使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方案满足企业岗位的真实需求。

三、学前教育学1+X证书制度的课程体系建构

通过对1+X证书制度、高等职业教育及院校等因素的全面分析,我们旨在建立以1+X证书制度为背景的,适应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实情的学前教育课程体系。

(一)学前教育的特点分析

学前教育专业作为我国教育体系框架的基石,在具有教育普遍特性的同时,因其受教育人群的特殊性,赋予了学前教育独特的属性。

1.保教结合特性

学龄前儿童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和意识建构的初始阶段。生长发育包括生理和心理发育两部分。生理上,学龄前儿童骨骼硬化并未完成,骨骼坚固性差,易受损、变形。同时,肌肉力量、耐力远低于其他成长时期,身体各个器官、系统的机能仍处于发育成熟和完善的时期。心理上,由于他们年龄小,生活经验匮乏,自我控制、生活自理、独立活动能力不足,致使其心理呈现依赖性,需要依托成年人进一步体会、感悟生活与社会。因此,学前教育需要从保育、教育双重角度开展。

2.启蒙特性

学前教育的启蒙特性主要表现为教育作用的启蒙性和教育内容的启蒙性。教育作用方面,这个阶段的儿童其生理、心智、个性仍然处于萌芽阶段,学前教育作用的启蒙性便是诱发、引导、放大儿童对于外界事物的好奇、疑惑。教学内容方面,学前教育不以传授系统知识为主要目标,要求学前教育要与儿童的现实发展相联系,激发其主动探索身边事物的欲望,突出启蒙特性。学前教育要适时而教、因势利导,促使其茁壮成长。

3.直接经验特性

学龄前儿童认知发展呈现水平较低、知识匮乏等特点,因此其认识事物主要是通过感官和动作等途径,与周围生活环境中的事物建立直接联系,获取直接经验。同时,儿童思维方式为具体形象思维,只有切实接触到事物,进行感知和操作,儿童才能理解它们。所以,学前教育阶段要帮助儿童获得直接经验,呈现直接经验特点。

(二)学前教育学1+X证书制度的课程体系建构方法

1.物化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开发培训教材和训练题库

系统分析学前教育专业的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统计所涉及的主要岗位特性和行业职业能力要求,以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现有的课程科目和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将学前教育专业划分为专业艺术能力和基础理论能力。开发相关能力的训练题库、培训教材和计划,对应能力发展需求搭建更为专业的舞蹈室、画室、琴房、实训室、活动室和多媒体教室等基础平台,夯实学生专业基本功,为全面实现1+X证书制度的课程体系建构打下坚实的基础。

2.分解学前教育专业能力结构,确定课程体系建构目标

(1)学前教育专业能力分解

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能力结构进行分解,明确将幼儿教师资格证书、初级保育员/育婴员等级证书、母婴护理/幼儿照护等应知内容作为知识学习目标;钢琴等级证书、舞蹈等级证书、绘画等级证书等应知内容作为能力培养目标。将学前教育专业能力划分为专业艺术能力和基础理论能力,并保证高职院校学生在校三年期间,能力呈现层层递进的趋势。如表1所示。

在能力培养方面。基础理论能力要求具备扎实的学前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妥善安排儿童在园一日活动的能力;开展顺应儿童身心发展,符合儿童年龄特征的游戏活动的能力;参与教育机构民主管理和评估儿童发展的能力。专业艺术能力要求具备绘画与执教绘画的能力;钢琴弹奏、舞蹈编排的能力;引导儿童实现伴唱的能力。

在实施时间、途径和课程方面。第一学年,是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和制定就业规划的初级阶段。此阶段,学生主要依托院校建立的体验式课堂进行工学结合的体验式实习。通过基础学习与训练课程,实现对专业艺术能力和基础理论能力的掌握。第一学年是毕业学生胜任首岗工作的必要时期。第二学年,是学生深化理论知识与技能,将所学所知初步付诸实际,建立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拓展自我理论、技能体系,完善自身职业规划的中级阶段。此阶段,学生通过校企合作间的顶岗实习和安排在第二学年的专业课程、拓展课程,增强就业竞争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多工作岗位和多工作任务。第三学年,是学生强化岗位胜任能力的主要时期。以就业实习为途径,依托校企合作的综合实习和学校的毕业论文(设计),将学生专业理论与技能进一步升华,从而达到学前教育行业、企业的用人要求。

(2)确定课程体系建构目标

为更好地了解目前行业的发展需求,研究者实地走访具有代表性的幼儿园、托儿所和早教机构,真实了解用人单位对于学前教育从业者的专业诉求,结合高职院校实际教育教学情况,整理出不同职业岗位所需的技能等级证书,如表2所示。

以学前教育专业能力分解和职业岗位所需的技能等级证书,确立本次研究的课程体系目标。

3.建立学前教育专业1+X证书制度的课程体系

登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江苏省教育厅门户网站以及中国舞蹈家协会网站。分析幼儿照护等级证书(初级)、保育员/育婴员(初级)、钢琴/绘画/舞蹈(三级)等相关证书的相关政策、考评内容和考评办法,结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和学前教育专业各个科目教学大纲内容,将技能等级证书考核与专业课程按照内容交叉程度进行逐一配对,力求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完成技能等级证书的培训,以“课证融通”的方式,建立1+X证书制度的课程体系。如文末图4所示。

4.构建1+X证书制度课程体系的评价机制

参考技能等级证书考评要求,调整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评价的传统方式,建构支持1+X证书制度的评价机制,具体内容如下:(1)明确幼儿园、托儿所、早教机构等对于学前教育教师的能力需求,以保育员、育婴员等技能等级证书的考核办法为准则,评价课堂教学过程性学习效果和结果性成绩。(2)以“课证融通”为基础,促使以证代考。建立以理论知识结果性考试为辅,实践动手能力的过程性考核为主的考评体系。突出学前教育专业的职业特性,强化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3)建立课程考试与行业认证相融合的评价机制。引入学前教育机构的优秀从业人员和行业专家,使其直接参与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加大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力度,将具体岗位的从业标准引入教学评价过程中。

四、结语

1+X证书制度将学历证书与技能等级证书相结合,建构起学校教育与企业、行业的沟通桥梁,是推动高职院校课程改革,完善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建立复合型、技能型、专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全新举措。精准分析学前教育专业的理论知识与技能要求,进而通过“课证融通”的课程建构,在课堂教学中体现职业资格要求,从而反映岗位要求,最终落实于行业企业要求,实现适应学前教育专业的“1”与“X”的课程建构。

参考文献:

[1]来建良,屠立,杜红文,等.高职教育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与实施[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5):123-126.

[2]刘炜杰.1+X证书制度下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研究[J].课程教学,2019(7):47-53.

[3]杜怡萍,李海东,詹斌.从课证共生共长谈1+X证书制度设计[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4):9-14.

[4]刘根.高职会计专业“课证融通”模式研究[J].商业会计,2019(3):121-122.

[5]韩绪鹏,李道霖.论构建课证融通高职课程标准之必要性[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31):36-37.

[6]彭元.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36-49.

[7]楊秀英,李兵.我国高职教育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08(35):8-11.

编辑 郭小琴

儿童舞蹈范文第4篇

美育的方式多种多样,其中舞蹈教学和训练是一种有效方式。舞蹈艺术以富有魅力的动态艺术形象使人赏心悦目,陶冶性情,美化心灵,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实践证明,少年儿童学习舞蹈特别是民族舞蹈,对于优化审美情趣,丰富内心世界,增强创造美的能力,提高对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等方面都具有积极意义。

1 在学习民族文化艺术中陶冶审美情操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统一的国家,又是艺术活动丰富多彩的国家。我国的许多民族在婚配、丧葬、种植、收获及其他一些喜庆节日,往往都要举行各种群众性的舞蹈活动。这些舞蹈活动表现了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社会风貌、文化传统和民族性格特征,是各个民族人们精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国传统的习俗舞蹈、宗教祭祀舞蹈、社交舞蹈等生活舞蹈中,蕴含着丰厚的民族文化艺术和丰富的社会化内容。

如流传于湖南的《伴嫁舞》是新娘出嫁前,女伴们陪伴新娘的惜别活动。土家族的《跳丧舞》是湖南、湖北土家族丧葬仪式中的对舞形式。流传于广东、广西、湖南、云南等地的《跳春牛》,多在每年“立春”期间活动,一般由两人披牛形道具,表演耕牛的各种动作,另一人扮演农夫,表现犁田、耕地、播种等劳动,边舞边唱,歌词中多为迎春劝耕、祈望五谷丰登等内容。在我国吉林、辽宁、黑龙江等省聚居的朝鲜族,每到秋天获得丰收后,人们便在街头广场跳起《农牛舞》。湖南、贵州聚居的苗族的《四面鼓舞》亦是在丰收时节跳的一种舞蹈。另外还有各个民族的社交舞蹈,如彝族的“火把节”,苗族的“芦笙节”,黎族的“三月三”,布依族的“六月六”,哈尼族的“苦扎扎”节,傣族的“泼水节”等节目中所进行的群众性的舞蹈活动,多是青年男女进行互相交往、自由选择爱情的社会活动,表现了丰富的社会化内涵。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有着悠久绚丽的民族文化,少年儿童在学习民族舞蹈时,可以了解我国的文明史,学习到丰富的民族文化,对陶冶情操、提高审美鉴赏能力都是大有裨益的。

儿童民族舞蹈《比绣球》就是以黔东苗族地区民间舞蹈为素材,描写了一群儿童在火把节时,脚腕上系着各种绣球,跟随父母亲来到广场上欢歌起舞的场面。舞蹈风格:感情奔放、欢快、洒脱。动作特点:膝盖松驰,有自然的曲伸运动,胯随脚步自然摆,下肢动作灵活。

又如儿童舞蹈《庆丰收》是根据朝鲜族民间舞提炼而成,描写了朝鲜族儿童庆丰收的愉快场面。舞蹈风格:欢快、跳跃、具有独特的鲜明风格。动作特点:收腹、收臂、含胸、垂肩,高兴时不停地拍腿、拍手、动肩。

如蒙古族舞蹈《快乐的小牧民》,则通过“骑马舞”、“挤奶舞”、“摔跤舞”等蒙古民间舞蹈素材,表现了勤劳勇敢的蒙古族后代在辽阔草原上愉快游牧生活以及热爱家乡的精神面貌。舞蹈风格:热情奔放、粗犷、彪悍、稳健有力,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动作特点:脚底扎实、刚柔结合,在表现肩的动作时,有节奏鲜明的硬肩,内在韧劲的柔肩,喜悦的笑肩、耸肩。

以上三个儿童民族舞蹈,教师在教授时,对各民族的文化艺术作为背景资料加以介绍,少年儿童学习时,从中获得了一定的民族文化艺术知识,陶冶情操。

2 在了解风俗民情增强爱国主义情愫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统一的国家。所谓民族是指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文化认同的心理素质的人的共同体。这就自然形成了此一民族区别于彼一民族的民族性格,心理素质和精神风貌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审美差异。就我国各民族来看,由于汉民族自宋元以后,受到封建礼教的长期桎梏,歌舞活动被视为“非礼之举”,歌舞艺人被看作“下九流”,社会地位低下。反映在舞蹈形态上,表现为内在、储蓄、收缩、低曲的情感态势居多。而地处边疆的兄弟民族由于受封建礼教束缚较少,舞姿开明,明快、奔放、热情、绝少扭摆作态、压抑屈辱之感。各兄弟民族也因主客观条件不同而形成各不相同的审美心理和舞蹈形态。如我国西南边疆的傣族普遍流传象脚鼓舞,其产生发展就与他们具体的生活条件与地理环境密切有关。古时西南边陲森林繁密,居民盛行养象,以象代步,驯象耕作,久而久之,象在傣人心中产生了特殊的感情。这种肯定性的情感自然而然渗透进音乐舞蹈之中,于是有了象脚鼓舞的创造。生活在我国北方蒙古族,居住在“天苍苍、野茫茫”的大草原上,他们以放牧为生,尤其爱马,因为马能代步,马能征战。当他们放牧在千里沃野之上时,蓝天上的大雁也与他们结下了深厚的情感联系,因此在他们的舞蹈里能看见骏马般的刚劲豪迈,大雁般的洒脱自由。

对同一舞蹈样式、舞蹈内容,各民族也有各不同相同的风格,例如:

各民族都有各自的传统节日,在节日中尽管舞蹈都是不可缺少的活动内容,但是活动方式及情感内涵均大异其趣。景颇族的“目瑙纵”,那庄严的场地,古老的布置,奇特的队形,沉重的舞步,仿佛在追忆祖先走过的艰难历程,是民族内力的聚合;而白族的“三月街”,苗族的“芦笙节”则沉浸在欢乐之中,是青年男女择偶的佳期;再如各民族都有祭祀和驱鬼消灾的舞蹈活动,汉族的傩舞头戴面具,蒙族的安代手舞红巾,黎族的跳娘,壮族的师公,满族的萨满……各自都以各不相同的情节内容和舞动方式,驱除各自心中的“魔鬼”,祈求各自心中的“上帝”。

少年儿童在学习民族民间舞蹈时,由于各民族的舞蹈是各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民族和地区的舞蹈由于受到各自不同的生活方式、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及至地理环境的影响而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少年儿童可以从中了解丰富的民俗民情,了解到各民族文化艺术瑰宝,增强爱国主义情怀。

3 在舞蹈活动中增强集体主义观念

舞蹈是一种生命形式的跃动。有生命的地方就有生命形式的跃动,就有欢悦的舞蹈。婴儿一出生就手舞足蹈,宣告自己作为一个小生命来到这大千世界。幼儿最喜欢舞蹈。幼儿园里,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就是跳舞唱歌。所以跳舞唱歌成了幼儿园里老师们对少儿进行启蒙教育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少年儿童在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的过程中是需要一定社会交往关系的。人除了物质生活的需求外,还需要友情、信赖、协调和合作,这些对于培养孩子的品质、性格和能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今天的时代是竞争合作的时代。现代教育的目标是,努力培养孩子的认知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要求孩子会学习、会动手、会合作。毋须讳言,现在的少年儿童多数是独生子女,普遍存在的弱点是:任性、孤僻、懒惰、懦弱。所有这些都应该引起教育者的警惕。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中,我们清楚地看到,人们已经越来越重视智力因素之外的非智力因素,如意志、心理、品格等等,许多教育的盲点已越来越被人所关注。而容教育性、娱乐性、审美性于一炉的少儿舞蹈对于学生培养爱心,增强自信心,树立集体主义的观点无疑是大有成效的。现在编排的少儿舞蹈大都是群体舞蹈,一个舞蹈的成功,必须经过每个小演员的刻苦努力,集体合作才能完成。在排练和表演过程中,时时刻刻存在着竞赛和挑战,互动和协调,不容许任何消极、懒惰、散漫和唯我。例如藏族民间舞蹈《放学路上》,选用了藏族的“踢踏”和“弦子”为素材,再现了一群小朋友在放学路上突然遇雨的情景,小朋友们以纯朴、奔放、舞蹈风格体现了互助友爱的精神。又如噪声鄂伦春地区常见的民间舞为素材,以“舞步”、“藏猫”、“悠臂”、“甩臂”等动作为动律,表现了小猎手在巡视、捕猎以及劳动之余的欢快情绪。又如安徽的民间舞蹈《赛花灯》以安徽花鼓灯为素材,以轻松、俏皮的风格刻划了一群儿童在正月里的嬉戏闹灯,竞相争艳的情景。以上这几种舞蹈都是群体性的舞蹈。这种群体性的协作无疑是治疗“任性、孤僻、懒惰、懦弱”的一大良方。作为独立智慧的个体,儿童在这种群体性活动中受到集体主义教育逐渐学会了宽容,配合,和谐共处、互助互爱等良好习惯。

舞蹈创造了形体美和艺术美,也创造了心灵美和生活美。舞蹈之美体现出蓬勃生机和生命的活力,在艺术样式中功能独具。教育培养少年儿童,美育不可或缺;美育可以有多种手段,舞蹈教学不可或缺。

摘要:在对少年儿童的美育教育中, 舞蹈不可或缺。民族舞蹈是民族优秀文化的形象体现, 引导少年儿童学习舞蹈特别是民族舞蹈, 对于陶冶审美情操、增强爱国主义情愫、提升集体主义观念等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儿童舞蹈范文第5篇

【北京舞蹈学院排名】北京舞蹈学院特色专业-北京舞蹈学院录取分数

线

北京舞蹈学院,是新中国建立的第一所学制式专业舞蹈院校。学院前身“北京舞蹈学校”,始建于1954年。文化部于1978年正式批准学校为北京舞蹈学院,并直属文化部。1999年,获得舞蹈学硕士学位授予权,2005年获得艺术硕士学位授予权。2000年,北京舞蹈学院由直属文化部转为“中央和北京市共建,以北京市管理为主”。同年被北京市评为“文明校园”,同时获文化部、人事部颁发的“全国文化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学院现有专任教师214人,其中高级职称75人。全日制在校大学生总数1804人,其中本科生1175 人,研究生138 人,继续教育学院在校生 491 人。另外,附中还有学生近千人。学 院现设有表演、舞蹈编导、舞蹈学、戏剧影视美术设计、公共事业管理五个专业,有九系(中国古典舞系、中国民族民间舞系、芭蕾舞系、编导系、舞蹈学系、社会舞蹈系、音乐剧系、艺术传播系、艺术设计系)、两部(公共基础部、音乐部)十一个教学单位,共十八个专业方向。还有继续教育学院、舞蹈考级教育管理中心、青年舞团和被列为国家级重点中专的附属中等舞蹈学校。学院拥有舞蹈学硕士学位授予权,下设36个研究方向,拥有艺术硕

士(MFA)的培养资格。

儿童舞蹈范文第6篇

摘  要: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教学模式由传统的课堂授课形式向多形式教学转变,在互联网的大众化和手机综合征的影响下,智慧教学模式结合手机短视频教学和课堂教学的众多优势日益凸显。文章分析了疫情后线上教育存在的问题,通过线上线下智慧教学的方法,讨论了智慧教学的应用效果,以期为日后高等教育多元化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羊生产学;智慧教学;短视频;教学效果

作为高等农业院校动物科学专业的核心课程,“羊生产学”是该专业开设的专业必修课之一,按照动物科学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的要求,主要包括养羊业概况,养羊业的主要产品,绵、山羊品种,羊的遗传育种,羊的繁殖技术,羊的营养需要与日粮配制,羊的饲养管理,羊的育肥技术等方面的学习。课程对动物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1]。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影响下,教育部大力推进在各个学科形成“互联网+高等教育”发展新形势[2],结合传统课堂教育优势的线上教育应运而生,雨课堂、超新、钉钉、腾訊视频等线上教学出现在各个学科教师的教学工作中。综合2020年线上教学成果发现,“羊生产学”是一门生产实践极为重要的专业课程[3],完全的线上教学,学生无法对专业术语或生产实践相结合,导致学生没有办法很好地理解内容,只能是应付考试,死记硬背。随着新冠肺炎疫情被控制以及线上教学应用的逐渐成熟,进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使传统的PPT教学模式过渡为把手机或互联网短视频特点更好地融入教学中,是当前教学形式的一次重大改革。因此,本文结合线上线下教育的实践体会,针对手机及互联网对“羊生产学”的课程特点,梳理教学时存在的问题,分析课程的优势,结合实际教学案例,探讨和研究该教学模式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一、当前在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堂氛围的缺失

课堂讲授是课程教学最基本的方法,特殊时期的线上教学,学生在家里通过电脑或手机上课。在上课过程中学生可以看到教师的画面,听见教师的授课声音,教师却无法获悉学生的听课状态。对学生来说,在教室听课的气氛缺失,没有教师现场监督及提醒学生学习,学生很容易受到家庭及外部的干扰,导致注意力不集中或者是出现电脑放着课程而不听课、零参与的现象;对教师来说,也会因为上课氛围的缺失导致无法准确判断教学效果。

(二)教学内容多、学时少,学生压力大

早期设定的教学学时,大量的教学内容压缩到有限的学时中,采用在线教学后,进一步缩短了课堂的授课时间,这对教师如何更好地组织在线教学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学生来说,虽然可在课余时间通过反复学习视频来缓解矛盾,但过多在线学习的课程,势必会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且学生的自律性不高,如果不是硬性要求,而是选择性的学习选项,学生课下的学习率是非常低的。从老师的角度来说,为了增加线上教学的吸引力,日常的课堂备课需要耗费更多的精力。相对于年轻教师而言,老教授的线上授课遇到了更大的阻碍,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准备。

(三)实践能力培养难以开展

“羊生产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突出的课程。培养学生实习时的实践能力是这门课程的重要教学目标之一[4]。实践教学是与理论教学密切联系且相对独立的教学体系,重点是强化对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难以在线上开展。这为理论课的在线教学带来了不利影响。学生又很少接触生产实践方面的内容,教师只是单一的理论教学无法使学生形象生动地了解实践,导致实习阶段无法学以致用。

二、智慧教学课程设计

(一)研究目的

在新冠肺炎疫情局势下,教学模式将由传统的课堂授课形式向多形式教学转变,在互联网的大众化和手机综合征的影响下,智慧教学模式结合手机教学和课堂教学的众多优势应运而生。通过线上教学,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完成学习任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展现出主动性、积极性,提高了学习的兴趣,提高了想象力,激发了创造力。智慧模式教学最关键的是可以结合学校最新安装的多媒体教室,最大化地利用线上资源和多媒体工具,使得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吸引学生注意力,结合手机共同连接区域网,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集中,提高了教学效果[5]。

(二)研究方法

1. 课前准备

无论是线上还是智慧教学,在课程开始前,任课老师应准备一个清晰、完整的教学大纲,规划整体课程的流程,并进行学校多媒体教室使用的培训,下载并熟练使用多媒体教室中的软件。应从学生的角度设计教学内容,利用网络上的短视频,让学生能够初步了解所学的内容,如通过短视频,使学生了解绵、山羊品种的识别、种羊的鉴定、饲料配方的配制、重大疾病的防控及羊生产实践中常用的剪毛、生产性能测定、药浴等知识点的小视频,有机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制作成案例教学视频,让学生从被动的听课转变为主动地积极参与,享受上课的乐趣[6]。

2. 智慧模式授课

由于疫情原因,新疆农业大学秉承停学不停课的原则,启动线上授课,等学生避开开学高峰期后返校进行线下教学,实现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授课。在前20天的线上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在钉钉或雨课堂的线上教软件上准备教学内容外,学校还会培训教师应用学校新准备好的智慧教室,以备学生返校时使用。

利用新疆农业大学创建的智慧教室中多媒体及希沃软件,在PPT上课的同时,通过短视频向学生展示“羊生产学”中品种鉴定、营养配方、繁殖技术以及疫病防控等中心内容,结合网络视频案例教学,让学生能在课堂上了解生产实践的知识点,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手机与老师提出的问题或讨论进行互动,降低学生课堂上分心看手机的频率,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 课后管理

课后教师会通过钉钉软件在线布置作业,学生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上传。根据平时的笔记检查及课堂的交流,与学生互动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重点答疑,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重点。

(三)效果评价

通过对线上教学效果的调查发现,线上教学的教学效果不如现场教学效果,尤其是对生产实践结合非常密切的“羊生产学”课程。依据“羊生产学”的课程特点,借助视频等方式进行辅助教学,可以使学生能更加形象、直观地了解生产实践的知识。

从成绩方面评价,最终期末考试结果表明,智慧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教学,成绩在90分以上1人;在80—89分的人数为56人,占总人数的65.88%,相对于2020年3月的只线上教学班级人数增加41人,大幅度增加;在70—79分的人数为27人,占总人数的31.76%,较去年减少24人。从实践方面评价,通过视频和案例教学的学生,在课堂上很活跃,学习积极性高,能主动学习和讨论;在生产实践中能很好地鉴定品种和掌握生产实习现场技能。

三、智慧教学实践创新思考

(一)线上教育,势在必行

“羊生产学”是动物科学专业核心课程,作为动物科学专业大三学生实习前学习的专业必修课,为了进行后续的实习劳动,学生都是抱着强烈的兴趣和好奇心去学习的。但“羊生产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性很强的课程,其知识点多,结合前期专业基础课“家畜育种学”“动物遗传学”的知识点,极易使得学生因遗忘基础内容而在学习过程中受挫。羊生产学的传统授课形式是以教师传授为主,通过新旧知识点的学习,使得学生能够温故而知新,将所学的知识点很好地运用到羊生产中。

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影响,在“停课不停学”的背景下,线上教学成为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微课、慕课等在线教学方式一跃成为居家教育的首选方式[7]。全国各高校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推出各具特色的在线教学方案,以保证大学生的课程学习可以如期进行。新疆农业大学在“停课不停学”的背景下,首先积极组织全体教职工和学生进行网络授课培训,雨课堂、钉钉、腾讯会议等线上软件开始被学习、被使用,以使得教师能在线开展教学工作,学生在线学习完成度较高,综合成绩平均分达到合格。通过在发布网络通知、签到等督促方式,绝大多数的学生能及时完成教师设置在授课软件上的作业、答题以及测验考试,说明通过学校的培训和教学,线上教学使得学生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能够独立完成课程内容的学习,说明在线教学具有较强的可行性。但是从答疑讨论的参与情况来看,学生的参与度不一,部分学生没有在讨论区提出疑问或回答问题,说明在答疑讨论环节中,学生的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吸引学生注意力是保障智慧教学质量的基础

通过前期的线上教学经验发现,相对于其他教学形式,利用网络及短视频结合授课知识点,学生的参与度相对较高,说明短视频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在提高学生预习及学习效果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存在学习惰性的原因,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在线教学效果。由此可见,在线教学对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较高要求。因此,在进行教学改革及线上课程打造过程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线上教学改革的关键。

(三)完善充实线上教学模式是提高智慧教学效果的关键

本课程的线上教学模式主要以在智慧教室采取网络及小视频的教学形式为主,讨论答疑为重要辅助教学手段,保证在线教学过程中的知识强化及师生互动。首先,从教学效果来看,小视频可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点的认知,增强学生的积极性和互动性,但小视频的观看效果和视频内容还需要不断提升和加强。因此,在羊生产学今后的智慧教学改革过程中,要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如采用二维码扫描来介绍绵、山羊品种、羊各个生长阶段所需要的营养配方、繁殖技术以及疫病防控等中心内容,使学生可通过二维码的方式随时随地学习和了解知识,从而真正做到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结合。其次,通过网络采取更有效的师生互动方式,及时调研学生学习情况,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提高学习效率作为课程设计及考核的重点。

四、结论

在信息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网络教学必将会慢慢普及,传统的线下教学也会因为逐渐丰富的网络资源而变得更加充实和有趣。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学生而言,线上教学都还不是一个很成熟的教学方式,仍处在探索、学习的阶段。运用线上的直观和生动,结合线下的互动和沟通交流,才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知识,形成更加完善的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 曾献存,李志远,蒋松,等. 《羊生产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探索[J]. 畜牧与饲料科学,2017,38(10):70-72.

[2] 李林,刘媛媛. 教师在线教学适应性及教学效果研究——基于322份样本的问卷调查数据[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18(03):157-160.

[3] 楊雨鑫,杨朝霞,陈玉林. 《羊生产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探讨[J]. 家畜生态学报,2011,32(02):106-109.

[4] 曾献存. 动物科学专业《羊生产学》实践教学改革的探讨[J]. 考试周刊,2015(08):5-6.

[5] 刘喜生,张春香,张建新,等. 《羊生产学》课程本科教学改革探讨[J]. 畜牧与饲料科学,2013,34(03):28-29+33.

[6] 马友记. 《羊生产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探索[J]. 家畜生态学报,2013,34(09):90-92.

[7] 孟梦. MOOC:高等舞蹈教育的又一个机遇:由“停课不停学”现象所引发的思考[J]. 舞蹈,2020(03):05-12.

(责任编辑:汪旦旦)

上一篇:简述市场细分的概念范文下一篇:员工激励制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