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践行核心价值观范文

2023-09-24

培育践行核心价值观范文第1篇

新媒体的内涵。新媒体是指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 以数字技术、计算机网络、移动通信等新技术为基础, 向受众提供信息服务等新的传播手段和媒体形态。就目前发展现状而言, 按照出现先后的顺序:报纸、广播和电视被成为传统媒体, 互联网和手机则被成为新媒体。尤其是进入Web2.0时代, 新媒体成为主流媒体, 掌握着越来也重要的话语权, 由此带来新的思维成为主流思维。新媒体有多种形态, 按照技术的范畴主要可以分为三大类:互联网新媒体、手机新媒体和数字电视新媒体。

二、新媒体发展对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影响

(一) 新媒体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内在联系

1. 新媒体为大学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新的载体

传统社会的价值观的培育多事借助传统的媒体渠道报纸、广播、电视等, 向广大人民群众传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 使受众在接受媒体传达的社会信息的同时, 接受社会主义价值观;在学校, 社会主义价值观基本上是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形式进行的。毋庸置疑, 这样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主要是采用“填鸭式”教学、“你说我听”受众处于被动的、从属的、被灌输的思维模式中, 缺乏对受众主体意识的重视, 欠缺交流与互动, 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培育。随着互联网新媒体的出现和普及, 其影响力逐渐凸显出来, 成为超过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体的新信息传播媒介, 在潜移默化中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随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也得到了更新和扩展。新媒体通过新兴的技术和手段, 不仅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从现实空间引向虚拟空间, 并且变得更为多元、丰满、立体, 实现教育资源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实现共享。因此, 在新媒体环境下, 受教育者可以拥有更多的主动性和自发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染性得到渗透。

2.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新媒体发展的引领和指导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 改变了人们传统的信息传播的方式, 新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新平台让受众的生活变得更加自由、开放的同时增加了信息内容传播的复杂性, 信息发布与传播者的素质良莠不齐, 造成信息传播的内容很难界定与甄别, 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和谐社会环境, 影响了人们的思想生活、思维方式, 慢慢渗透到人们的价值取向中, 给社会生态环境的稳定带来困扰。

(二) 新媒体给社会主义核新价值观建设带来的机遇

1. 以新媒体为载体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开拓了新的发展空间

在传统媒体环境下, 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多采用理论式、灌输式, 相对有限的资源和枯燥单一的说教, 这种单板的教育模式越来越不被大学生们所接受和认可, 流于形式、收效甚微, 重阻碍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但是在新媒体的迅速普及和发展, 当代大学生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等已经与传统的生活、思维形态发生颠覆性的转变。大学生可以更便捷、高效地获得国内外的信息, 而且愿意通过这样的方式寻找自身的存在感, 这有力的扩展了大学生信息获取的媒介, 也为核心价值观教育带来更多的机会和可能。

2. 新媒体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丰富的资源和便利的交流平台

如今, 新媒体渗透到社会生活的诸多层面, 新媒体自身所具有的无限性特征, 无穷无尽地提供将各种信息和资源, 纵横交错地覆盖与社会的方方面面。因此, 相比较于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 信息资源匮乏, 更新进程滞后, 说服性和感染力绵薄, 效果不佳。而新媒体内容丰富而广泛, 多元而及时,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从而打破了传统核心价值观教育资源短缺, 内容陈旧枯燥的局面, 在资源质量和数量上实现了跨越。同时, 大学生可以利用数字终端建构新的交流平台表, 达自身的观点偏好或者利益诉求, 从而增加了大学生核心主义价值观教育的及时性和自主性。

3. 新媒体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作为新媒体, 通过数字化将信息资源与媒体资源连接起来, 突破了传统媒体的的多种因素束缚, 使得信息传播呈现出双向性、互动性, 不需要再拘泥与时空的界限, 使得信息的发布与获得的效率明显提高, 改变了传统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中抽象、晦涩、落后的模式。因此, 新媒体传播的信息资源更多的大学生愿意接受, 拥有相对较高的认知度和认同感, 拓展了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力和辐射面。

(三) 新媒体发展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带来的挑战

1. 扩大了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对信息甄别的难度

科技的日新月异将我们带到新媒体时代的今天, 每个大学生都可能成为信息传播参与的主体, 可以通过简单易行的方式接收和发布信息, 参与的门槛低, 信息呈现出“爆炸”的状态。一方面, 大大增加了信息传播的途径和渠道, 丰富了信息传播的内容。另一方面, 面对无限海量信息的包围, 信息质量的质量良莠不齐, 社会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影响着整个校园的氛围, 加之对于信息接受具有盲目性, 对信息的甄受到客观环境和主观能力制约、知行能力发展不均衡, 可能不足以支撑其能够准确判断和选择, 造成大学生思想和认知的迷失、混乱。

2. 弱化了大学生核心价值观主流文化的话语权

在传统媒体信息传播中, 即使彼此存在文化差异和价值观的不同, 影响和冲击不会波及到整个校园。

尤其伴随着西方各种思潮的涌入, 高校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理念受到强烈碰撞。在个性化和去中心化的新媒体时代, 每一个信息的发布者或者信息的接收者反映的多是个人的价值理念, 信息的真伪、主旋律与否, 甚至谣言和反动言论极速扩散。直接导致主流文化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话语权削弱,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和支配地位被大大降低。由于大学生年龄和阅历因素的制约, 价值观仍然处于培养阶段, 因此很容易在其中随波逐流, 在视听混乱的情形中容易被干扰和牵制。

3. 凸显了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创新性的必要

传统环境下的价值观培育与当下时代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不同, 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方式生了根本性的比变化, 造成高校大学生思维、生活、学习方式的改变, 然而这些变化都不存在预见性, 远远超越了高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控制的可能。新媒体时代, 课堂和教师早已不再是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唯一渠道, 传统课堂中给予学生的价值观培育学习领域局限性已经暴露:教育内容陈旧晦涩、枯燥单一, 资源匮乏已经不能满足伴随着新媒体一起成长的大学生群体。他们渴望更多的渠道和平台, 获取更具有时效性、丰富的资源, 强烈好奇的期待有更多的机会表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自我潜能和挑战权威意识的逐渐觉醒。因此, 在新媒体时代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寻求的工作创新的着眼点, 与大学生具备的新媒介素养相匹配。

三、新媒体时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探析

(一) 坚持马克思的指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成为我党的指导思想以来, 就始终伴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因而, 不论是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新阶段还是新媒体时代, 马克思主义都应该放在意识形态的主导位置。由于大学生群体鲜明个性, 新媒体时代以来, 高校成为受其影响较为严重的领域:各种态度、立场、观点差异迥然, 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培育造成混沌杂状况, 难以厘清纷繁复杂的状况。因此,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尊重意识形态发展的客观原则和方法规范,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高校的长远建设和发展。

(二) 提升大学生的信息分辨能力和媒介素养

网络言论自由和新媒体多样性的信息传播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信息的泛滥。信息的质量良莠不齐, 大学生缺乏对信息的有效认知和辨别, 容易被不良信息影响, 思想态度和价值观容易被左右。对于这样的情情状, 必须运用核心主义价值观引导互联网舆情的导向, 推动网络不良情形趋于良性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全面提高对与新媒体运用的基础上, 强化对新媒体的监管措施, 将高校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有效阵地, 积极促进大学生对于信息分别能力和甄选能力的培养, 夯实作为新一代国家建设者的媒介素养, 在青春中传递更多正能量。

(三) 营造和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媒介生态环境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已经成为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潮流, 在“大数据”时代只有紧跟步伐, 才可能适时生存。尤其在高校中多元化价值观念, 充斥着大学生的思想, 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 只有占据有效的话语权才能及时准确的把控事物发展的趋势。因此, 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中, 高校监管者包括教师首先应明确在大学生中间传递信息时所必须引导和坚持, 娴熟掌握新媒体的运用手段, 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在与学生接触的过程中包括现实和虚拟环境下, 因势利导地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广泛的、深刻的、直接的传递给大学生, 并与学生保持良好的互动与反馈, 保证在高校中有畅通的渠道倾听最真诚的声音。只有每个人都做到坚决抵制不良信息和消极观念的传播, 自觉维护社会主流价值观, 给予主流价值观更多的助力和关怀, 营造和谐的媒介生态环境。

(四) 建构和完善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的新模式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接受教育的机会和平台, 不再拘泥于教室和课堂, 信息的来源也不再受到时间、地点的约束。因此, 在进行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要将社会的大环境与校园的小环境融合, 丰富校园新媒体文化活动方式, 增加吸引吸引力, 提高大学生对校园文化参与的兴趣与热情。坚持做到主导与多样性相结合、外推与内隐相结合、严肃与通俗相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的培育和践行既需要良好的形式来承载, 又要做到不流于形式, 使高校真正成为新媒体发展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筑的新的阵地。

摘要: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改革开放全面深化、文化多元化发展的同时, 人类迎来了互联网Web2.0时代的到来。以互联网为重要载体的新媒体的发展, 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新的渠道和重要平台。对新媒体的认知应采用辩证的、理性的态度:既要充分肯定新媒体作为重要媒介在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带来的机遇, 也要清楚的认识到运用新媒体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带来的挑战。本文通过剖析对新媒体下大学生各方面发生的变化, 分析新媒体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 以期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提出有效对策。

关键词:新媒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14-5-5.

[2] 赵敏.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道德教育创新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2012:67.

[3] 谢守成, 高尚.网络语言的流行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创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7 (11) :130

[4] 宋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现状与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6 (11) :56.

[5] 唐平秋, 卢尚月.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8 (4) :73.

[6] 盛建军, 何昌茂.新媒体时代交往实践观下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6 (04) :57.

[7] 张雷.传播理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接受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5:94.

培育践行核心价值观范文第2篇

一、高职院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

(一) 社会目标, 培养优秀人才

高等职业教育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 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社会目标, 主要有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属性决定, 充分展现出教育活动的政治性及服务性。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时期, 高职院校担负着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至高职院校的教育活动中, 将通过思想引领、理论宣传、精神凝聚促进社会稳定, 为社会主义的建设发展事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高等院校作为社会文化思潮的主要发源地, 是社会风气的风向标, 针对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创新, 将有助于社会思想多元化的发展, 为社会文化发展提供明确的发展方向。高职院校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 有利于培养青年学生的民族凝聚力及向心力, 弘扬与发展优秀的民族精神。

(二) 学校目标, 提高教育效率

高等职业教育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 学校教育目标设定, 是由高职社会地位而决定, 也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 大学生的社会地位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成为社会主义发展事业的关键力量。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事业具有四个方面功能, 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及文化传承与创新。构建有效的高等职业教育课堂, 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与至教育教学相结合, 提高高职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积极性, 与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发展路径保持一致。高等职业教育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 有助于促进高职院校繁荣教育现代化转型发展, 正确发展、内涵发展以及和谐发展, 建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及教学机制, 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健康成长及发展。

(三) 个人目标, 促进师生发展

高职院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个人目标, 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目的决定, 有利于高等职业教育教师及学生树立远大抱负、提高综合素质等。高等职业教育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 才能被高职院校的广大师生认同与接受, 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价值, 为社会主义的发挥在那事业培养出素质全面, 且理想信念坚定的现代化人才。首先, 高等职业教育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 将帮助教师及学生坚定理想信念, 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其次, 高等职业教育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 将有效的提高师生的道德素质, 加快我国先进文化的创新的步伐。

二、高职院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原则

(一) 科学性原则

高等职业教育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 应坚持科学教育的原则, 确保教育教学形式与内容符合事物的客观规律。首先, 科学精神是当代价值观的核心元素, 也是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目的。因此, 高等职业教育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 需尊重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兴趣爱好, 选择适合的文化学习方式教育模式, 最大程度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教育价值。其次,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 大学生将接触到丰富多样的信息内容, 高等职业教育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 确保遵循教育活动的基本规律, 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组织具有针对性及趣味性的教育活动。

(二) 系统性原则

高等职业教育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 是一项较为复杂化的系统性工程, 其中涉及高职院校的众多方面, 包含精神文明、物质文明、网络文化、制度文化等内容。高等职业教育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 坚持整体性的基本原则,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进行整体分析, 确保价值观践行培育活动, 将有层次、有针对性的进行。高职院校应建立健全相关的工作机制, 推动高等职业教育,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工作协调发展, 出台相应的政策制度及考核模式, 最大限度调动学生以及教师的热情与兴趣。

三、高职院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

(一) 浓厚培育的社会环境, 形成社会合力

高等职业教育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 应浓厚培育的社会环境, 形成社会合力。首先, 应构筑社会化路径网络, 借助政策、制度、法律、舆论、教育等方式, 对社会中的行文及现象进行规范, 形成社会化的教育培育合力。其次, 高等职业教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 应加大对重点主体与载体的建设。在大众传媒发展速度较快的背景下, 应积极规范网络环境, 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及价值观念树立, 营造良好的社会大环境。第三, 高等职业教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 应积极拓展社会基层社区空间, 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吸收, 提供实践的环境与机会。通过社区志愿活动, 实现教育“内外于心, 外化于行”的教育目标。最后, 高等职业教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 需要实现校内路径与社会路径的有效对接, 高校充分借助社会中丰富的资源, 拓展校园思政教育的内容与形式。积极寻求社会力量对教育工作的支持, 实现校园教育与社会力量的对接。

(二) 丰富培育的生活色彩, 回归学生生活

高等职业教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 应提高价值观培育内容的生活性, 教育教学活动回归高职院校学生的生活。首先, 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 应渗透至学生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 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生活的对接, 实现教育教学的“三个贴近”, 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职院校的有效践行, 需坚持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基本要求。其次, 高等职业教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 应坚持大学生学习内容与人才需求的一致性, 确保教育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实际生活, 以及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通过激发当代青年大学生, 在价值观层面的情感共鸣, 确保学生对当代核心价值观形成精神认同, 实现文化自觉。

(三) 提升培育的文化价值, 促进文化自信

高等职业教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路径选择, 应坚持提高当代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文化价值。首先, 当代核心价值观的产生发展, 源自于我国的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因此, 高等职业教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 需要高职院校坚持弘扬与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坚持继承与创新统一, 历史与时代统一的原则。其次, 高职院校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支撑, 引导建立积极的文化心态, 引领社会的发展思潮及端正社会心态。具体要求高职院校,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作用及示范作用, 借助文化活动及实践活动,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价值观。与此同时, 高职院校应建立健全核价值观的常态化教育机制, 重视精品文化课程打造, 以精品文化效应引领学生的文化能力建设。

四、结语

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 社会文化呈现出多元、开放、碎片化的特征, 网络环境及网络内容对于当代青年大学生的学习及生活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 高职院校应注重对于学生精神及道德修养的培养。我国当代核心价值观是我党最新的理论成果, 将其结合至高校的教育活动中, 将有利于培养当代青年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 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及文化自信。通过高等职业教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 为社会主义的发展建设事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摘要: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背景下, 文化领域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高等职业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 深刻影响当代青年大学生的成长。本文将简要论述高等职业教育培育和践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与基本原则, 并分析高职院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路径。通过本文的分析及研究, 旨在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提升, 使高职院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道德素养。

关键词: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路径

参考文献

[1] 覃轶珊.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路径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4 (08) :109-111.

[2] 赵伟.人的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现实根基——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探索[J].社会主义研究, 2014 (05) :36-41.

培育践行核心价值观范文第3篇

一、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点

(一) 明大德、立大志对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的道德建设要求

立德树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立身之本, 大学生在大学期间不仅要学习知识本领, 更要“明德成人”。明什么德---明大德, 成什么人---立大志的人。“核心价值观, 其实就是一种德, 既是个人的德, 也是一种大德, 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可见, 立大德、存大志应该是培养学生具有家国情怀, 这种家国情怀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相对应的, 这也可以概括为一种大德。在高校的培养下, 学生只有充分了解国家发展形势, 国家未来的发展目标, 才能更好的引导其为国家发展而做出自己的贡献, 帮助其形成“四个自信”, 明白只有国家发展好, 才有小家和自身的发展未来, 引导其真正投入到实现中国梦的奋斗中, 这是当代青年必须应该具备的道德水准, 更是夯实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道德根基。

(二) 守公德、存大爱对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层面的道德建设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的道德要求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这与立德树人中培养学生成为守公德、存大爱的人是对应的。学生未来走向社会, 必须要有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 只有每一个人都具备了良好的公德心, 整个社会才能真正实现自由、平等、公正和法治;只有每个人都能够把为人们服务作为自己崇高的追求, 具备高尚的社会责任感, 国民的整体素质大幅度提高, 真正的和谐社会才能够形成, 因此, 社会层面的道德要求也是高校必须在立德树人中加强培育和践行的。

(三) 严私德、养大雅对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道德建设要求

大学应该教人求真, 学生应该学做真人。社会主义大学培养的人才, 应该是具有真本领、真品格的真君子, 而衡量的标准是什么?那就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爱国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平的最基本的要求, 拿破仑曾说“人类最高的道德是什么, 那就是爱国心。”敬业, 是推动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保障, 是一种态度, 更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无形的道德要求;诚信是人与人交往的基础, 更是衡量一个人品格的指针;友善是中国人与人为善的优良传统, 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保障, 而这些品质综合在一起就是一种内外兼修, 懂得尊重和礼让, 崇德向善的良好风貌, 就是严私德、养大雅的体现。

二、在立德树人视域下, 高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势

这是由高校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中的地位和使命所决定的, 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一定的优势。

(一) 高校是教书育人的重要阵地

高校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的阵地, 具有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时代价值。高校更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渠道, 能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双重作用, 能够教育和引导广大师生更好的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 把握好学习与宣传的方向, 更好帮助师生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实现高校立德树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 这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 高校具有文化育人的功能

高校是思想文化的重要阵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内涵都可以通过直接的教育与引导而实现。同时, 高校还具备组织学生进行各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活动的条件, 这是潜移默化影响学生, 帮助学生由内而外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与理解的重要平台。此外, 高校的校园文化、高校所在地的红色文化、校企合作单位的企业文化等都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多方面的影响下, 帮助学生通过学习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和内容内化为自身的思想与认识, 并在学习和生活的实践活动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传承的行动。

三、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

(一) 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 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理想信念, 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成为德才兼备、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要探索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和亲和力的有效途径,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合在各类高校、各门思政课教学内容中, 将每个关键词都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有效融合, 使大学生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知, 使其成为大学生的价值理念和生活习惯, 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高尚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 形成高尚的理想信念, 正确认识国际国内形势和国家发展目标, 自觉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 加强学生对国家层面的价值观的认识和理解;要探索教学方法改革, 将讨论式、探究式、情景式、互动式、访谈式等有效教学方法应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 让思想政治课真正成为走入学生内心, 打开心灵之锁的一把钥匙。

(二) 依托课外实践基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在校内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开展课外实践活动, 如公益社团活动、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各类道德主题教育活动、校园文化教育活动、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等;在校外, 要充分挖掘红色实践教育基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爱党教育等活动, 可以与养老院、孤儿院、光荣院、社区等建立实践基地关系, 让学生在奉献爱心、帮助他人的过程中, 形成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质、提升社会责任感, 发挥实践育人的重要作用;在学生实习的过程中, 可与实习企业联系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企业文化, 让学生更好的认识社会, 培养学生艰苦奋斗、勤奋敬业的品质和工匠精神。通过各类课外实践育人场所开展的各类活动, 促进学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社会层面的价值观的内涵。

(三) 发挥校园文化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作用

以校训为核心的校园文化是学校办学理念的高度凝练, 更会影响学生未来发展的一生。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 设立景观石或led屏、宣传栏等醒目的宣传方式对师生进行引导和教育;要充分利用起校园广播站、电视台等文化宣传阵地, 每日或每周定时播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与释义, 形成学习和培育耳濡目染的氛围, 对于学校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典型要进行大肆宣传报道, 成为师生学习的榜样;要形成良好的校风、班风、学风、考风, 加强学校管理、教学管理、学生管理、考试管理等, 让良好的风尚引领学生形成诚信的品质;要加强学校制度规范的建设, 发挥制度文化重要作用, 将思想政治教育与行为习惯养成相结合, 帮助学生既有高尚理想信念, 又有良好生活习惯, 内外兼修;要加强班级文化和寝室文化建设, 通过各种拓展训练、加强检查等措施, 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与人为善的品质, 让学生在未来工作中能够更好的融入在团队当中。

(四) 形成全员育人的格局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 “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 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 这说明, 在立德树人视域下, 要充分发挥四育人在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作用。一是教书育人, 除思政课外, 专业课、基础课等各类课程都有育人功能, 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在各类课程当中, 发挥育人作用;二是管理育人, 辅导员要发挥育人作用, 在学生课余生活中, 组织学生开展好各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活动, 例如每日背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 举行相关知识竞赛等形式, 帮助学生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的记忆和理解;三是服务育人, 行政管理和后勤人员同样有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职能, 为学生服务, 解决学生困难要热情高效, 让学生更好的体会敬业、诚信和友善的道德品质;四是环境育人, 加强学校绿化、美化和亮化工程建设, 让学生在校园学习生活中无后顾之忧, 条件优越, 心情舒畅, 这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保驾护航。

(五) 利用网络手段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网络是当前与高校学生最为贴近的手段与平台, 因此可以探索有效的网络宣传语教育模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教学中, 各类课程都可以引入已经非常成熟的微课、慕课、翻转课堂、雨课堂等, 特别是思政类课程, 可以很好的提高亲和力与针对性;要加强校园网、学校各类微信公众号建设, 在平台中设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板块, 随时进行内容的更新, 吸收国家、各地、各部门关于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政策、新闻、案例, 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学生;还可以利用抖音、火山小视频、快手等新兴且影响力较大的平台制作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短视频, 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 让学生知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 这也是一种创新的宣传形式;此外, 教师也要不断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学和学生管理的有效教学方式与学生管理、宣传方式等, 以此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

【相关链接】

2014年3月30日, 教育部以教基二[2014]4号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该《意见》分充分认识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准确把握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总体要求;着力推进关键领域和主要环节改革;切实加强课程改革的组织保障4部分。

当前, 高校和中小学课程改革从总体上看, 整体规划、协同推进不够, 与立德树人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重智轻德, 单纯追求分数和升学率, 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为薄弱;高校、中小学课程目标有机衔接不够, 部分学科内容交叉重复, 课程教材的系统性、适宜性不强;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考试招生、评价制度不配套, 制约着教学改革的全面推进;教师育人意识和能力有待加强, 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不足, 支撑保障课程改革的机制不健全。这些困难和问题直接影响着立德树人的效果, 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切实加以解决。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大学生的根本价值取向。在全国教育大会上, 提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高校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 从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点、高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势、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三个方面进行探索, 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路径, 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立德树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实践

参考文献

[1] 郭娟.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中的情感认同[N].光明日报, 2016-01-02.

[2] 李晓虹, 魏晓文.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同教育机制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5 (10) :76-78.

[3]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案例[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 2015.

[4] 张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路径[N].光明日报, 2015-02-12.

[5] 刘健康.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途径探析[J].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 2017 (6) :83-85.

培育践行核心价值观范文第4篇

所谓文化生态建设, 它不是某一种文化现象的建设, 文化生态涉及人与自然、人与历史、人与社会关系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培育和践行应遵循道器共生、以人为本、法理规约等维度。

一、文化生态语境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维度探究

(一) 应遵循道器共生价值理念——人与自然的关系维度

马克思曾指出, 人类周围的物质世界由天然的自然界, 人化自然存在物和社会关系所构成, 它们统一构成人类实践活动的环境。在文化生态中, 我们所提到的“自然”是人化的文化环境, 包括器物系统与形而上的精神之道, 人是文化生态的存在, 器物和精神之道是文化生态的内容。在人化自然中, 器物与精神融为一体。

中国自古是以农耕文化主导的国度, 中华民族在陆地上建设家园、生生不息地劳作, 农业文化生态曾是文化生态的主导。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 我们不断开拓自然环境, 中国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再局限于黄土之上, 从陆地到海洋, 再到天空, 立体的自然环境逐步构建成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倡导的“和谐”正是遵循器道共生的价值理念, 体现出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辩证统一。可以说,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一切和谐的开始, 也是和谐社会的基础, 没有人与自然的和谐, 一切人类文明将失去基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和谐价值观, 就要将社会主义和谐观融入生态文明建设中, 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也将引导文化生态的健康发展。

(二) 遵循以人为本价值理念——人与历史的关系维度

人与历史的关系是文化生态的根本关系, 有人的地方就有历史, 有人的地方就有文化。观念、信仰、知识、习俗、道德、法律等文化要素构成了文化生态, 文化要素的产生、发展体现着人类实践活动的印记。文化从昨天走来, 人类也从历史印记中走来, 文化生态是动态发展的, 文化生态的演进过程就是人书写历史, 不断开拓文明的过程。正如马克思所揭示的, 历史是人的存在, 历史就是人的活动, 历史的本质与每个人的实践活动相联系。马克思所倡导的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一最高理想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倡导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

在处理人与历史的关系中以人为本, 就是要认识到凡是人都离不开文化传统,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 各种文化要素构成了文化生态, 也构成了人。马克思认为, 人们是自己的观念思想等的生产者, 生产不一定是创新, 但一定是继承, 继承也是弘扬, 弘扬也是建设。二十四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能从古汉字和典籍中寻找到出处, 我们顺应文化演进规律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就是保持这种联系最好的方式。凡是人都离不开文化传统或者传统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结合现代中国人的实践所提炼的价值导向和文化内核, 这将有助于和谐文化生态的建设, 也助推经济社会的发展。

(三) 强调法理规约价值理念——人与人的关系维度

人与人的关系是文化关系。在农业文化生态中, 人与人的关系主要体现为亲情、血缘关系, 关系相对淳朴、单纯, 儒家的仁爱思想主要通过道德自律调节人与人的关系。工业文明主导的文化生态时代, 文化发展更多伴随着利润, 社会分化为不同的群体, 血缘共同体、地缘共同体正在被打破, 现代人与人的关系逐步陌生化。因此, 更加需要道德和法律共同来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特别强调法理规约, 也就是法律约束, 即法治。人与人的关系是文化生态中最活跃的关系, 因调节需要而产生的道德和法律内容自然成为重要的文化要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和法律的内核当然也是内含马克思主义的真谛, 是文化生态建设的价值引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倡导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不仅从道德方面, 也更从制度方面强调的社会的公平性, 这是符合现代社会文化生态建设路径的。一切制度都应该维护公平、正义, 各种制度之间也应该是和谐的、协调的, 文化生态建设首要是构建一个法理社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这个法理社会的价值基础。

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逻辑分析

基于以上从文化生态建设角度提出的人与自然、人与历史、人与社会关系三个维度的分析, 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 我们可以聚焦以下策略:

(一) 树立和谐意识

和谐是人类社会的价值追求之一, 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遵循的核心价值理念。马克思主义批判地吸收了空想社会主义中关于“和谐社会”的合理成分, 科学描绘了人类的最高级理想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是对这一价值目标的实践。和谐涵盖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个层面的和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要从树立和谐意识开始。首先, 树立和谐意识必须要广泛发动学习。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党员干部要带头开展理论学习, 并将理论运用实践。和谐一直以来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新中国成立以后, 党带领中国人民探索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在这条路上, 经济持续增长, 现代化建设日新月异。因此, 树立和谐意识就是直面问题, 就是一种价值引领, 也是管总的目标。其次, 个人要自觉树立和谐意识。在人与人的关系层面, 要主动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促进人与社会融洽相处;在人与自然的关系层面, 要做到与自然和谐共处,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在人与自身层面, 要修身养性, 达到自我身心和谐。

(二)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每一个个人和群体都不可能隔断与历史的联系独自进化和发展。传统文化是使人在文化生态中始终保持与历史联系的精神纽带, 也是与自我的一种联系。传统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 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 上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下接创新发展的新时代, 内含马克思主义真谛, 如同涓涓细流, 滋润着中国人的魂魄。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具有极强的时代价值, 涵养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传统文化, 从国家和社会层面, 要广泛运用各种教育、宣传手段, 结合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脉络深入浅出地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用文化的力量唤醒人们心灵上的认同感;从家庭和个人层面,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要体现在行动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就是用科学的价值观塑造人, 内化于心, 外化于行, 让人们在举手投足之间彰显德行, 做有修养的人。

(三) 强化制度保障

价值观内化、实践养成如果只依靠人们内心的信念约束和社会舆论监督往往是不够的。制度保障也是重要的手段, 大力进行制度建设, 提供制度保障可以避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仅流于口头说教。价值是制度的灵魂, 制度是传播价值的载体。

“全面依法治国”“法治”等出现较多。2018年3月, 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 把国家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式写入宪法, 进一步彰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 同时也为相关制度建设提供了坚实的依据。强化制度保障还需要努力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地制度体系, 且法规法律的制定须彰显权威;结合不同行业、部门、领域的特点制定制度措施, 在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精神的同时发挥法律约束作用。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价值引领,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义重大。核心价值观是文化的内核, 文化生态涉及人与自然、人与历史、人与社会关系的全面建设,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逻辑理路可以基于以上维度进行探讨。

关键词:文化生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维度,逻辑理路

参考文献

[1] 王学俭.新时代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人民论坛, 2017 (34) :34-35.

[2] 骆郁廷, 项敬尧.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阈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J].广西社会科学, 2016 (12)

培育践行核心价值观范文第5篇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事们:

大家好!我是教育科干警邱燕。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践行核心价值观,争做优秀监狱警察”。

2年前,当我从政法大学毕业,来到监狱报到的时候,就有家人和朋友告诉我,如今的罪犯很难管,监狱工作很难做,“最苦最累的是狱警,最不安全的也是狱警”,你可要慎重选择啊!我没有犹豫,毅然来到了吴忠监狱,成为一名真正的监狱警察。今天,如果有人再问我,为什么我会如此执著地选择监狱警察这个职业,我会坚定地回答,因为他们忠诚、廉洁,因为他们敬业、严明。监狱警察永远是核心价值观的倡行者,监狱警察永远是最可爱的群体!工作两年来,作为一名监狱战线上的新兵,我不禁问自己,践行核心价值观我该怎么办?我将目光投向了我的周围,一个个在平凡岗位上任劳任怨、默默奉献的老一代监狱警察给了我表率,给了我回答。那就是:忠诚履职,爱岗敬业。 如果说人民警察,是一个神圣的词眼。那么,监狱警察,就是一首无言的颂歌。忘不了,在地震来临时,四川崇州监狱警察为解救被困服刑人员坚守到最后的无私和大爱;忘不了,呼和浩特二监我们年轻的战友兰建国力阻四名逃犯身中57刀的顽强和壮烈;忘不了,我们的前辈杨建军同志在追捕逃犯时的无畏和勇敢。这就是我向往和追求的人民卫士,这就是我崇拜和敬佩的监狱警察。正是他们,用对党的监狱事业无限的忠诚,构建起共和国平安和谐的大厦,诠释了当代监狱警察无比坚定的核心价值观。假如此时此刻,那些敬爱的前辈、亲爱的战友就站在我面前,我会怎样表达真挚的的情感?什么也不用说,我会本能地举起右手,向他们致以崇高的敬礼! 人的一生会有多种选择,会有各种不同的职业,会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不同的信仰和价值观。然而,当我们的职业和国家的发展命运紧紧相连的时候,和人民幸福安康紧紧相系的时候,和闪耀的国徽、绿色的橄榄枝融为一体的时候,我们别无选择。选择了监狱警察,就注定要默默奉献、固守清贫,注定要牺牲天伦之乐,倾情于枯木逢春。伴随着共和国日渐强盛的足迹,监狱工作也走过了六十多个难以忘怀

的春夏秋冬。 曾经,面对纷繁复杂的市场经济浪潮,我们为坚守的信仰困惑过;曾经,面对异常严峻的监管形势,我们为肩头的责任焦虑过;曾经,面对无法挽救的责任事故,我们为自己的失职自责过;曾经,面对付出与收获的失衡窘境,我们为固守的职业情操犹豫过。作为一名当代警察,我们无时不在面临着名与利,美与丑,正义与邪恶,物质、金钱与精神、理想的选择。但是,当我们托举起庄严的警徽,就强烈地感受到了党和人民所寄予的神圣使命;当我们跨进庄严的监狱大门,就深刻地理解了平安和谐所包涵的厚重内涵;当我们穿上这庄严的警服,就意味着我们必须少一点清闲,多一份坚守;少一点名利,多一份忠诚;少一点索取,多一份奉献。

相信,大家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当我们在一次次成功的个别谈话后,面对服刑人员深深鞠躬的时候;当我们带领服刑人员攻克技术难关,开心一笑的时候;当我们去偏远山乡家访考察时,家属满怀敬意,用衣袖为我们掸去凳子上浮灰的时候;当服刑人员接过释放证明书,满怀信心踏上回乡之路的时候„„那一刻,作为一名监狱警察的豪情和喜悦,难道能用拥有多少存款,穿过多少皮尔·卡丹,喝过多少“人头马”,坐过多少“奔驰”来衡量吗?

人,是要有一种精神的。而对于监狱人民警察来说,经历了多年的艰辛磨砺、风雨雪霜,已形成了统一的意志,共同的信念和强大的精神力量,那就是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看看我们身边朝夕相处的战友吧,他们为确保监管安全连续几年没和家人过一个除夕夜;他们因为节假日值班,将五六岁的孩子独自锁在家中,已是习以为常;他们因为要坚守岗位,父母床前不能尽孝,妻儿病了不能照料;陪孩子去游乐园玩的承诺常常在孩子埋怨的眼神中化为泡影;就连上街买件新衣服的计划也一推在推。这就是监狱警察,他们在对监狱事业的忠诚中,舍弃自己的小家,却努力构建着和谐社会这个大家。他们以忠诚践行着神圣的使命,他们以忠诚书写着“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最华美的篇章。

太阳燃烧,因为它选择了辉煌;高山挺拔,因为它选择了伟岸。我呢,面对警徽,庄严宣誓的时刻,和同事们一样,我选择了忠诚、为民、公正和廉洁。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亲爱的同事们,让我们继续高扬理想和信念的旗帜,将政法干警核心价值

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贯穿于监狱各项工作实践,做一名人民满意的监狱警察。

培育践行核心价值观范文第6篇

主题教育活动的践行计划

班级中共团员某某

一.注重党的理论教育,提高政治觉悟。政治素质可以说是国防生最重要的素质。忠党爱国,立场坚定,具备正确的政治观念和敏锐的政治鉴别力,是对我们国防生的基本要求。目前,西方思想文化渗透严重,社会腐败现象多发,不良网络信息干扰,如果缺乏必要的鉴别能力和抗干扰能力,就容易在政治信念上发生动摇,价值取向上发生偏差。为此,必须加强自身政治素质的培养,筑牢道德防线,不断夯实政治思想基础。抓好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强化政治信念和理想追求。我们可以通过政治学习,践行军人核心价值观,树立起从军报国、扎根基层的理想信念。

二.强化组织纪律意识。国防生与地方生一个很大区别在于,国防生都要进入部队工作,部队的工作要求国防生既要具备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更要具备顽强的意志品格、过硬的作风纪律。因此要把作风纪律的养成作为自己素质培养的重要内容,,铸炼坚韧品格,良好的作风纪律形成以严格的制度规范为基础,

三.要在日常军政训练中严格要求自己。首先,强化体能训练,通过规范的、经常性的、科学合理的训练,不断提高身体素质;其次,提高军事技能,通过军事理论课,提高军事理论素养。

四.培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使无私奉献、艰苦奋斗、拥政爱民、报效祖国的理念深入内心。增强奉献意识。志愿服务能够

提高人的思想境界,培养爱国爱民的奉献意识。

五.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梳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核心;以打牢献身国防思想的基础为重点;;不断创新教育方法,努力使自己成为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信念坚定、立志献身的合格人才。

上一篇:培训学校岗位责任制范文下一篇:培养小学生的自信心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