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与英国人的性格范文

2023-09-23

中国人与英国人的性格范文第1篇

鲁迅在《且介亭杂文说“面子”》一文中专论中国人的面子问题。

面子“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不想还好,一想就觉得糊涂。它是很有好几种的,每一种身份,就是一种“面子”,也就所谓“脸”。这“脸”有一条界限,如果落到这线的下面去了,即失了面子,也叫作“丢脸”。不怕“丢脸”,便是“不要脸”。但倘使做了超出这线以上的事,就“有面子”或曰“露脸”……“要面子”和“不要脸”实在也可以有很难分辨的时候。

林语堂先生在《脸与法治》一文中所言:

“中国人的脸,不但可以洗,可以刮,并且可以丢,可以赏,可以争,可以留。”

“面子”与“脸”在本义上虽然有所区别,面子指的是“物体的表面”,而脸指的是“头的前部,从额到下巴,即人的面孔。”但都是有形的存在物,既看得见也摸得着,所以在中国文化和社会生活中,在解释和调节社会行为中,在指中国人的社会心理时,两者是同一个意思。

中国人的面子观念虽然不是中国文化的特有产物,但中国人对“面子”的重视可以看出它在中国人心目中无与伦比的地位,所以“面子”时常会支配着和调节着中国人的社会行为。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一、讲面子、爱面子、争面子行为 中国俗话说:“人要脸,树要皮”、“人怕没脸,树怕没皮”指的都是人十分重视脸面的存在,也暗指一个人要有廉耻之心。中国人既然如此讲面子自然而然就是爱面子,常常会为了爱面子而不惜浪费人力、财力、物力以达到其目的。俗话说:“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人活脸,树活皮,墙头活的一把泥。”指的是人活在世上应知道什么是羞耻,什么是光荣,要有一个好名声。“人过留名,雁过留声”、“人死留名,豹死留皮”在清代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二回:“我也闹了一辈,人过留名,雁过留声,算是这么件事,老弟你瞧着行得行不行?”再来“打肿脸充胖子”、“鼓起腮帮子充胖子”都是比喻没有某一种本领或条件,却硬要撑门面装作有那种本领或条件。“死要面子活受罪。”它体现出来的就是人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以及保持自己作为一个人所有的那种虚荣心而不惜采取的一系列自苦行为。当年的西楚霸王项羽夺得咸阳后,本该是“宜将剩勇追穷寇”,一统天下。但无奈其虚荣心太强,偏要率大军返回江东,好在父老乡亲面前显摆显摆,谋士直言进谏,他还强词夺理:“富贵不还故乡,如锦衣夜行,谁知之也?”结果给刘邦抓住战机,最后落得个“四面楚歌”、“自刎乌江”的悲惨结局,彻底丢了面子。爱面子之深令中国人会在任何机会下为自己争面子,一来避免羞愧、耻辱、尴尬等情况出现,二来维护自己高度的自尊。俗话说“人活一口气”、“佛烧一炉香,人争一口气”、“不蒸馒头争口气”都是比喻人应该有志气,自强不息。所以中国人都是“好马不吃回头草”、“老虎不吃回头食”、“家丑不得外扬”„„甚至面对吃这一最基本的生存困难下仍然是“不为五斗米而折腰”“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最耳闻熟详的莫过于魏晋南北朝时的陶渊明,在唐令孤德芬《晋书陶潜传》:“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兮辞》。”

二、丢面子、撕面子行为

1 中国人爱自己的面子,一旦处于丢面子的处境时要不就是努力争回面子要不就是撕破面子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破罐子摔破”、“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豁出去的姿态。人在现实生活中会丢面子一般有两种可能性:一是自己害自己的。所谓:“面是人家给,架是自己丢的”很多人是“给脸不要脸”形容一个人不识抬举,不知好歹。在做事时往往喜欢“关公面前耍大刀”“圣人面前卖字画”“鲁班门前耍斧子”“夫子面前读圣经”这都是比喻在高手面前卖弄本领,缺乏自知之明。不单止表现在做事还表现在说话,如“鼓空声高,人狂话大”比喻没有真才实料的人往往狂妄自大,喜欢吹牛。所以有时我们为了防止自己做出丢面子的行为不妨“打盆水照照自己”、“撒泡尿自己照照”、“脱下鞋底,照照模样”。

除了个人,人与人相处也是社会一大主题,人与人的关系利益一旦有冲突很容易产生撕破面皮故意羞辱对方、伤害对方甚至打斗或残杀的行为:“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你开你的顺风船,我行我的逆风舟”“他念他的经,我拜我的佛”表示各走各的路,各干各的事,互不干扰。更甚者还会“你有初一,我有十五”你既然这样对待我,那我就那样回应你,彼此的行为针锋相对,不甘示弱。

三、给面子行为

给面子的做法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给与自己“平起平坐”的人面子,俗话说:“与人方便,与己方便”指的是自己给别人行方便,别人也会给自己好处。《红楼梦》第六回:“周瑞家的说:‘姥姥说哪里话?俗话说得好:与人方便,与己方便。’不过用我一句话,又费不着我什么事。”中国人习惯照顾他人的面子,很少当面批评指责暴露他人的缺点,同时也不善于说“不”,因为拒绝别人的请求等于是不给面子别人。

二是下位者给上位者面子。为了抬高自己的面子,中国人善于察言观色,通过给上位者面子以达到自己的目的,总是以自身的利益出发,俗话说得好:“打狗也得看主人面”比喻要惩罚某人首先要看看他的背景,看在上司的面子上要宽容。在《金瓶梅》中,李瓶儿就因为忌潘金莲明知道她的俏婢春梅对她不敬也不敢去处罚她只能吞下那一股不满。

三是上位者给下位者面子。上位者并不是时时刻刻都高高在上的,有时也会帮下属找台阶,他们会给下属面子让他们产生一种满足感,让他们觉得无上光荣,进而缓解紧张的气氛与尴尬的局面,俗话说:“不看僧面也看佛面”比喻无论如何都要给人个台阶下。也作“不看金面也看佛面”如在唐王劝说庞贵妃时说:“你不看僧面都看佛面,你不念皇儿都念为王,皇儿为王都不念,念他父为国守边疆。”

四、双面子行为

所谓“一时猫脸,一时狗脸”会发生这样的情况主要有三种:一是通过顾全他人的面子从而维护自己的面子。俗话说: “见什么人说什么话,见什么菩萨烧什么香”、“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见着先生说书,见着屠夫说猪” „„

如在《红楼梦》第三回“托内兄如海酬训教,接孙贾母惜孤女”中王熙凤的精彩表演,他对林黛玉就说赞美与客气的话:“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而见到老祖宗伤心触人伤情的时候就说贴心的安慰话:“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象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 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再来当他以管家的身份出场时,他又恢复了精打细算雷厉风行。对王夫人时小心谨慎,王夫人问他:“月钱放过了不曾?”熙凤道:“月钱已放完了。才刚

2 带着人到后楼上找缎子,找了这半日,也并没有见昨日太太说的那样的,想是太太记错了?”熙凤道:“这倒是我先料着了,知道妹妹不过这两日到的,我已预备下了,等太太回去过了目好送来。”

二是通过损伤他人的面子来维护自己的面子。俗话说:“当面是人,背后是鬼”或“当面装人,背后捣鬼”都是指当面说好话背后使坏。“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口面不知心”是告诫人们在与人交往时,要注意了解对方的心地是否善良,不要被表面假象相迷惑。在《水浒传》第四十五回:“杨雄听了,心中火起,便骂道:‘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口面不知心。’这厮倒来我面前又说海奢黎许多事,没得个没把鼻。”又如俗话中的“墙头草,风吹两边倒”比喻立场不坚定,见风使舵,谁有势力就跟谁走。

三是通过贬低自己以抬高别人的面子。俗话说:“吃耳光,陪笑脸。”指的是被人打了耳光还要笑脸相迎。形容这种人低三下四,甘受委屈。通过降低自己的身份来迎合别人的人在当今中国的确不少特别是求人办事的时候。

中国人重视讲究“面子”行为的原因追究起来有三个原因:一是面子的功能印象整饰功能;一方面,脸是最能显示一个人的外貌的,中国人重视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会特别注重外形的塑造与护理,以显示自己的优点,所以从古到今描写一个人的面却有着不少学问。另一方面,一个“有面子的人”,无疑拥有一种巨大的有形的或无形的资产。自己可以给自己尊严、自信心、冲劲,也可以赢得他人和赞美、尊敬。它可以表征一定家世、地位、角色、声望、荣耀和社会关系。二是社会交换功能;在中国这个礼仪大邦中十分重视“礼尚往来”所谓“来而不往,非礼也。”这种互换脸面的做法是一种培养人情的做法,中国人常干脆将二者合一,叫做“情面”:人情式的面子。三是受中国人儒家文化与父母教养子女方式的影响;中国人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以“礼”治国,而“面子”或“脸”可以说是“礼”在日常生活中最基本、最具体、最实际的表层运用。

【参考文献】

中国人与英国人的性格范文第2篇

到百度打开网址下载QQ场景编辑器安装:http:///down/8629.html 二.安装好后打开QQ场景编辑器软件,这时就出现一个制作框,上方有一排工具栏,打开“导入图片”,从你的电脑里拉进你喜欢的图片到元件图库,再将元件图库里的图片拉到右边的制作框里。

三.打开左上角的“添加”,从你的电脑里拉进你喜欢的歌(歌的大小最好不要超过6MB)。

四.点上面的工具“生成”,就会出现一个对话框,你可以点“使用新的场景”为你做的QQ场景取个名字,确定。

五.打开QQ聊天框,点开“选择聊天场景”,再点开“更多新场景”再点“更新场景列表”。

在图片写上你要说的话,再配上动听的歌或音乐做成的QQ场景发给你的朋友,他(她)一定会枕着你的名字入眠的哦~~ 开心吧,请你赶快试试看! 图 片 加 字 法: 先找一张你喜欢的图片,把它另存为桌面(或者我的文档),用光标右击图片点编辑,这时出现一个画图框,左上角有:文件(F),编辑(E),查看(V),图像(I),颜色(C),帮助(H)。先把图片用图像(I)调整到你需要的大小。左边上方有一排工具栏,然后点一下文字编辑(A),这时左上方会出现一个字体栏,你可以选择需要的字、大小、等,下方出现一个颜色框,可以选择你字的颜色。用光标左键在图片上划出一个写字范围。在所选的范围内写上你要写的字后。用光标左击最上方的“文件”,找到“另存为(A)...”就可以把你加好字的图片保存在桌面或者我的文档。简单吧,还不快行动! 利用Word 来写漂亮的字: 1.点电脑左下角的“开始”打开程序找到Microsoft Word点开。

2.上面一排有:文件(F),编辑(E),视图(V),插入(I),......请点开视图(V),再从里面的工具栏中点出艺术字。

3.这时桌面就出现一个艺术字的工具栏,点开A,里面有30多种艺术字式样可供选择,选定后请输入你要写的字,大小和字体,确定。你就能看到你想要的漂亮字了~~ 4.如果想在图片上加字的话,先点开上面的插入(I),再点里面的图片,可以把你保存在电脑里的图片拉进来,然后继续上面的1--3步骤把漂亮的艺术字加在图片上。

大家快来试一试哦,在你喜欢的图片上加上你喜欢的字送给你喜欢的人,哇塞!肯定会有更多人喜欢你哦!嘿嘿~~ 看明白后就请你亲自试试吧 ! 如何删除你不想要的QQ场景: 在聊天时放上一曲你钟爱的QQ场景歌是非常温馨浪漫的,不过,时间一长有些歌就会重复,占用了你电脑的空间。我现在告诉大家删除的方法。

1.首先你要确定你的QQ所在的盘,我的QQ就在E盘,打开,找到Program Files文件夹点开。(如果不清楚在哪个里,你就每个盘找一下,找到Program Files文件夹) 2.找到里面的Tencent文件夹点开。 3.找到里面的QQ文件夹打开。

4.找到里面的IMScene文件夹打开。

中国人与英国人的性格范文第3篇

人往往对未知的事物感到好奇, 总想去探索宇宙生命的源头, 想要看一看生命最初的样子。西方有高更跑去大溪地思考人生:我们是谁, 我们从哪里来, 我们到哪里去?而中国早在战国时期就有一位早已抛出了类似的问话——屈原作《天问》来思索宇宙时空的问题:“遂古之初, 谁传道之?上下未形, 何由考之?冥昭瞢暗, 谁能极之?冯翼惟象, 何以识之?”。要回答屈原晨昏昼夜、混沌气象如何划分, 我们或许只能从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中来解释了。“天地混沌如鸡子, ……阳清为天, 阴浊为地。”混沌就是宇宙最初的状态。

中国在古代是没有空间这个词语的, 它是用“四方”、“上下”来代替。中国人对时空的虚构与设想, 实质上是人对现实和死后世界的困惑与寻根溯源。因为本身“内陆外海”的自然地理环境使得古代中国人认为天要比地大得多, 像“盖天说”“天圆地方说”都是由于这种认知才出现的。他们认为天似一个巨大的伞盖, 地就像一个棋盘, 人们生活在天地围合的这样一个空间之下。然而古代中国人所阐述的空间并不单单是物体位置上的一个概念, 它还有其特定的文化指向。具有明显地主观色彩和感情因素在里面。

古代中国人对空间世界 (包括天界、人所身处的现实世界和死后世界) 的设想与描述, 实质上是由于对未知领域的好奇、想对自我的认知与寻根溯源的心理。就像一位学者说过的“人之所以对空间感兴趣, 其根源在于存在。”作为独立个体的人首先是生活在物质空间中的, 就像刚出世的婴儿首先以肌肤感受世界, 人类是用身体的感官来体验感知自己所置身的物质空间, 但最终所追寻的还是空间的隐形意义……人感到了自己所置身的世界是被无数可见、不可见和、冥冥中的不可言讲的复杂纽带而与宇宙的运行秩序密切联系着的, 中国人试图挖掘出这神秘联系背后的东西。

最早关于空间概念的记载是《管子》, 《管子·宙合》云:“宙合之意, 上通于天之上, 下泉于……合纳天地以为一裹。”天上地下、四海八荒的所有一切都包罗万象在宙合之中。“合”原意是指盛物的盒子, 因其有六个面正好对应“四方上下”。《尸子》有:“四方上下曰宇, 往古来今曰宙”, 所以“宙合”即“宇宙”。一般又用宇指空间——广延性;宙指时间——连续性。

今天, 中国人一提到空间, 不向西方那样认为是物理性的, 而喜欢引用老子的话:“蜒埴以为器, 当其无, 有器之用。凿户腌以为室, 当其无有室之用。”来表明自己的观点。在老子的哲学中“有”与“无”代表着宇宙中两个对立力量, 理想的状态是和谐又运动的处于一种平衡。空间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种虚空, 我们的感官无论是对于视觉、触觉、听觉来说, 它都是看不见, 摸不着、听不到的;是与有实际可见形状的万物相对立的人们无法直接感知的虚空。同时, 也有一种客观实在性的特点, 即它可以容纳一切, 但自身又不能被别的东西所容纳。说到这里仿佛就回到了老子“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的命题。虽然有一才有的三, 但三能生万物, 一却不行。这难道不是与庄子“有实而无乎处者, 宇也。”所阐述的哲学道理有异曲同工之妙吗?所以空间在中国被看作是动态的、变化着的, 是两个对立力量始终处于一个互相制衡、周而复始的运动关系中。

二、中国空间观念在艺术表现上的影响

空间观念一经确立就在中国的千年文脉中扮演了重要作用。它显现在各个文化载体中, 大到封建帝制、房屋, 小到文学艺术, 几乎中国的各种文化形式中都渗透着它的空间理念。并自成一套体系, 构成了灿烂的中华文明。

中国的空间概念具有现实性, 意念性和无限性。这种独特的空间观使中国艺术出现形式上相对稳定但在内容上却是多元的特点。例如中国的文艺往往在形式上倾向于一定的格式、规范, 如诗词的格律、绘画的流派、戏曲的门类等等。在内容上虽有着无限发挥的想象空间, 却有相同的生命感受、独特个性的追求与表达来创造出各种反映社会状况、人生百态的宽泛题材。由此可见, 这种空间理念不仅塑造了中国人的人生观照方式、文化心理而且在文学艺术的表现上形成了百花齐放的民族特色。

中国画讲究虚实, “无画处皆成妙境。”这正是老子“有无相生”在艺术上的体现。中国画中的虚处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无”, 而是意象空间中无限的“有”。“无”是为了多、为了“有”、为了“够”、为了满足, 只有虚幻才能给人无尽的感觉, 才能留机会给观察者自己去想象, 去填补“空白”。同样地, 这种心灵上的空间意识也反映在中国诗词、戏曲艺术之中。白居易在描写琵琶女的遭遇时也用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绝句;苏东坡在一次诗论中说:静故了群动, 空故纳万境”。这都说明了中国人善于利用形神、虚实等两种对立力量之间的相依相生关系来独创出种种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情趣与意境, 可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同样地在中国的传统戏剧中, 往往只有几个演员和极简单的道具, 通过夸张的戏剧语言展现了无限的宇宙空间。像俗语讲的性五步行遍天下, 六七人雄会万师。充分体现了中国空间意识对传统艺术创作所起的重要作用。

庄子语:“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 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 笃于时也。”这种空间理念就要求中国人一直追求从更高层次的空间视点来看万事万物。同时这种空间理念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的山水诗、画和园林艺术。“俯”“仰”意识常透露在中国的古诗词中。”李白诗句“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在一举一低的动作间牵扯了多少游子的思乡之情。画家们更是追求“俯仰自得, 游心太玄”的艺术情怀, 并应用更适合表现中国空间概念的散点透视来传达此意境。

三、结论

《易经》中说“无往不复, 天地际也”, 这是中国人的空间理念。时间延续和空间方位共同构成我们的宇宙。中国的文化艺术不像西方造型艺术那样有着具体和明确指向的空间和时间, 往往是根据情境的需要来安排空间, 利用空间的转换, 让空间、时间融为一体。

摘要:中国人对于空间的意识完全不同于今天我们或西方人所认为的空间即是与时间相对的一种物质客观存在方式, 而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关于宇宙、社会与人生的思考。本文从中国人空间观的形成和在艺术表现上的影响两方面进行梳理, 已期能深入了解中国人的空间观, 更好的欣赏与理解我国灿烂的传统艺术。

关键词:中国,空间观,艺术表现

参考文献

[1] 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1.

中国人与英国人的性格范文第4篇

人与人应该如何相处?「五常」,常是永远不能改变。做人基本的德行五个字,不会传错,「仁义礼智信」,怎么传错!十万年、一百万年也不会传错。仁是爱人,想到自己一定想到别人,仁者爱人。义,义是讲理,也就是我们后世所讲的合情合理合法,这叫义,情理法面面都顾到。礼是礼节,非常重要,绝不能一家人天天见面,何必要讲究这个礼节?重要。为什么?诚于心而表现于外。外面废掉,里面那种诚心逐渐就淡薄,逐渐就消失,所以里外一定要配合。这一点我们在日本的时候看到,日本乡下人见人都打招呼,见人都是九十度的鞠躬,不管认识、不认识,他从小养成习惯,所以你感到特别亲切。他们自己一家人,从早到晚也都是那么恭恭敬敬互相鞠躬,互相问候。 看到欢喜,人、家庭应该这样,应该这样和睦,这不是客气,这是内心的一种亲爱自然的表现。千万不要以为没有这个必要,错了,有这个必要,社会安定靠这个,天下太平靠这个。不要以为这是小事,小事累积起来就是大事,大家都放弃了,人与人之间恭敬心没有了。一定要从小养起,那是真心,那不是做作好看的。智是理智,这说明我们生活处事待人接物要依理智,不能依感情,感情会出麻烦,要依理智。特别是亲情之间,往往把理智失掉,光是感情用事,惹出许许多多的痛苦。最后一个是信,人无信则不立,与人、与一切众生都要讲信用。

文摘恭录—净土大经解演义(第四九六集)2011/7/14 檔名:02-039-0496

中国人与英国人的性格范文第5篇

地震,不仅震动着大地,还震撼着一颗颗中国人的心。可是再大的地震也震不倒中华民族强健的脊梁。中华民族像一座大山,再大的困难也不能将他压弯,反而彰显那不屈的中国魂。

五年前,8级强震猝然袭来,大地颤抖,山河移位,满目疮痍。在那一刻,多少人在瞬间被埋入废墟,多少幸福美满家庭在瞬间支离破碎。西南处。国有殇。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浩劫,中国人没有退缩,也没有畏惧,他们从容地去面对。

看,绿色的迷彩撑起了生命的希望。在灾难的黑色背景下,那绿色的军装是那最亮的光。他们在雨夜急速前行,他们在残垣断壁里挖掘,只为争分夺秒的寻找幸存者,为此,他们眼里布满血丝,双手鲜血淋漓。也许你记不清他们的名字,但他们有个共同的称号——人民子弟兵。

看,总理和总书记放下手头的工作,第一时间奔赴灾区。我从他们的眼中看到了焦急,看到了心痛。“我只关心我的十万人民”,这是他们的呼喊。我看见他们不顾余震的危险,站在废墟上,给灾区的百姓带来信念与希望。

看,数以万计的志愿者,喊着“哪里需要我们,我们就去哪里”的豪言壮语赶往灾区,给那里的人们送去温暖,给予帮助。全国人民行动起来,出钱出力,灾区需要什么,我们就提供什么。面对灾难,我们没有屈服,我们用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行动,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的风采,展现中华民族震不垮的脊梁。看,那不屈的中国魂。

往事随风,而今的汶川,在全国人民的努力下,已经恢复往日的平静,已经找不到地震肆虐的痕迹,人们心中伤口正在逐渐愈合。

然而,大地再次颤栗,地震无情地袭击四川。那破碎的山川、满眼的废墟、淋漓的鲜血再次濡湿了我们的双眼。雅安的夜未眠,大地还在痉挛,大难当前,伟大的中国人民又一次向世界证明,证明那不屈的中国魂。

灾难来临,60岁的老大娘没有去抢救家里的钱财,而是架起大锅为无处可食的灾民煮上一锅热粥,温暖着大家的心;雅安医院的医生护士,没来得及看看家中的情况,就投身到抢救病人的行列里,与死神争分夺秒;披着婚纱的女记者,跳下婚车,及时为关心雅安的全国人民报道那里的情况;谁都没有怨言,谁都没有流泪,有的,就是伸出援助之手,助雅安一臂之力,让那里尽快站立起来。

是什么让我们无所畏惧?是什么在支撑着我们让我们勇往直前?是那份坚强,是那无私的爱,是那源自血脉中的骨肉相连,是对生命的执着,是那不屈的中国魂。

中国人与英国人的性格范文第6篇

早年读了柏杨的《丑陋的中国人》,印象非常深刻。如今再次翻出那本泛黄的书,读了还是会激动,柏杨用犀利、准确的语言,淋漓尽致地写出了中国人的劣根性。特别是这一句话:“我们的丑陋来自于我们并不知道自己的丑陋!”真是入木三分。

这本书是一面镜子,准备又形象地反射出中国人的劣根性,当然,如果你看完后破口大骂那就刚好被作者说中,确实存在那种实质上的缺点。我们应该反思一下他在书中提到的内容和观点,事实上这些东西也确实存在。

在《丑陋的中国人》一书中,柏杨先生以“恨铁不成钢”的态度,强烈批判中国人的“脏、乱、吵”、“窝里斗”、“不能团结”、“死不认错”等,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种过滤性疾病使我们的子子孙孙受感染,至今也不能痊愈,主要内容是批判中国人的劣根性。

难道这些都不是实话吗?

中国人虚荣心之强恐为各民族之冠。刚会说话的小孩就知道头上插一朵小花“排场”,小学生得了个奖状,老远就会向家长汇报,而试卷上的“麻叉”总是捂着不给大人看,这恐怕也不仅仅只是因为怕挨揍。在农村,邻居盖了新房,他家不缺住,也要累死累活地为房攒钱。邻居盖了砖房呢,他就要盖楼房。连两位大婶的“年猪”也要暗地里比拼比拼谁多了几斤。

上一篇:中国人民大学开题报告范文下一篇:中国舞第一级教学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