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失掉了自信了吗范文

2024-01-09

中国人失掉了自信了吗范文第1篇

11、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型:讲读

主备:杨威审核:九年级备课组姓名:班级:学习目标

1、了解驳论文的特点,学习驳论文的写法。

2、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3、体会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一、预习导学

【知识链接】1——驳论文简介: 议论文从论证方式看,一般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立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 一般说来,批驳对方的论点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直接批驳对方的论点。二是驳论据。三是驳论证。

【知识链接】1——简介“九•一八”事变与本文的写作背景: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突然向沈阳进攻,蒋介石下令不许抵抗,国民党军队不战而逃,不到半年,日本帝国主义就占领了我东北三省。而国民党政府腐败无能,采取不抵抗政策,“南京政府束手无策”“单会去哀求国联”,“国联”即“国际联盟”的简称,是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瓜分世界和调节相互矛盾,于1920年成立的国际组织。鲁迅指出“国联却正和日本是一伙”。“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多次向国联申诉,要求制止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但国联采取了袒护日本的立场,它派出的调查团到我国东北调查后,在发表的《国联调查团报告》中,指出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并非“合法之自卫手段”,但居然承认日本在中国东北的特殊利益,国联对日本的侵略不采取任何制裁的措施。蒋介石向国联哀求,实际上就是向日本帝国主义哀求,充分地揭露了蒋介石屈膝投降的奴才相。哀求国联无效后,一些国民党官僚和“社会名流”,以祈祷“解救国难”为名,多次在一些大城市举办“时轮金刚法会”等,“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因此,在当时有些人便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 针对上述情况鲁迅于1934年9月25日,正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为批驳这种错误论调,鼓舞民族的自信心写了这篇文章。

【知识链接】3——作者简介: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的作品很多,有小说集《呐喊》《彷徨》等,散文集《朝花夕拾》,诗歌集《野草》,杂文集《二心集》《而已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集》等。本文选自《且介亭杂文集》。

预习检测

1、注音 慨()叹省()悟诓()骗诬()蔑脂()粉脊()梁抹( )杀抹()布拐弯抹()角

前仆( )后继状元宰()相搽( )粉

2、解释下列词语:

玄虚:渺茫:

怀右伤今:为民请命:

自欺欺人:舍身求法:

整体感悟

1、敌方的错误论点是什么?

2、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

3、作者正面提出了什么观点?

4、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

5、 说说这些人的含义

“埋头苦干的人”

“拼命硬干的人”

“为民请命的人”

“舍身求法的人”

展示探究

一、阅读3—5自然段,思考:

1、找出这一部分的关键句,作者是怎样分析的?

2、本段采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

二、 阅读6--8自然段,思考:

1、作者的论点?提出哪些论据来加以论证的?

2、采用怎样的论证方法?

三、作者是怎么证明自己的论点的?

三、 阅读最后一段,思考:

1、本文的结论是什么?

2、本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课堂检测

1、说出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脂粉:

筋骨和脊梁:

状元宰相:

地底下:

2、“中国的脊梁”指什么人?为什么他们的牺牲不能为“大家”所知道?

3、文章如何驳论证的?

4、文中“他信力”“自欺力”加引号起什么作用

5、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这里的“新生路”指什么?

第6段作者提出“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这对批驳敌论点起什么作用?

7、作者怎么证明正面论点的?

8、作者为什么赞扬他们“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中国人失掉了自信了吗范文第2篇

11、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型:讲读

主备:杨威审核:九年级备课组姓名:班级:学习目标

1、了解驳论文的特点,学习驳论文的写法。

2、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3、体会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一、预习导学

【知识链接】1——驳论文简介: 议论文从论证方式看,一般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立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 一般说来,批驳对方的论点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直接批驳对方的论点。二是驳论据。三是驳论证。

【知识链接】1——简介“九•一八”事变与本文的写作背景: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突然向沈阳进攻,蒋介石下令不许抵抗,国民党军队不战而逃,不到半年,日本帝国主义就占领了我东北三省。而国民党政府腐败无能,采取不抵抗政策,“南京政府束手无策”“单会去哀求国联”,“国联”即“国际联盟”的简称,是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瓜分世界和调节相互矛盾,于1920年成立的国际组织。鲁迅指出“国联却正和日本是一伙”。“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多次向国联申诉,要求制止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但国联采取了袒护日本的立场,它派出的调查团到我国东北调查后,在发表的《国联调查团报告》中,指出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并非“合法之自卫手段”,但居然承认日本在中国东北的特殊利益,国联对日本的侵略不采取任何制裁的措施。蒋介石向国联哀求,实际上就是向日本帝国主义哀求,充分地揭露了蒋介石屈膝投降的奴才相。哀求国联无效后,一些国民党官僚和“社会名流”,以祈祷“解救国难”为名,多次在一些大城市举办“时轮金刚法会”等,“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因此,在当时有些人便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 针对上述情况鲁迅于1934年9月25日,正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为批驳这种错误论调,鼓舞民族的自信心写了这篇文章。

【知识链接】3——作者简介: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的作品很多,有小说集《呐喊》《彷徨》等,散文集《朝花夕拾》,诗歌集《野草》,杂文集《二心集》《而已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集》等。本文选自《且介亭杂文集》。

预习检测

1、注音 慨()叹省()悟诓()骗诬()蔑脂()粉脊()梁抹( )杀抹()布拐弯抹()角

前仆( )后继状元宰()相搽( )粉

2、解释下列词语:

玄虚:渺茫:

怀右伤今:为民请命:

自欺欺人:舍身求法:

整体感悟

1、敌方的错误论点是什么?

2、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

3、作者正面提出了什么观点?

4、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

5、 说说这些人的含义

“埋头苦干的人”

“拼命硬干的人”

“为民请命的人”

“舍身求法的人”

展示探究

一、阅读3—5自然段,思考:

1、找出这一部分的关键句,作者是怎样分析的?

2、本段采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

二、 阅读6--8自然段,思考:

1、作者的论点?提出哪些论据来加以论证的?

2、采用怎样的论证方法?

三、作者是怎么证明自己的论点的?

三、 阅读最后一段,思考:

1、本文的结论是什么?

2、本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课堂检测

1、说出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脂粉:

筋骨和脊梁:

状元宰相:

地底下:

2、“中国的脊梁”指什么人?为什么他们的牺牲不能为“大家”所知道?

3、文章如何驳论证的?

4、文中“他信力”“自欺力”加引号起什么作用

5、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这里的“新生路”指什么?

第6段作者提出“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这对批驳敌论点起什么作用?

7、作者怎么证明正面论点的?

8、作者为什么赞扬他们“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中国人失掉了自信了吗范文第3篇

2 结合写作背景和当时的社会背景对文中一些句,段,进行深层理解。

3 了解作者批驳的“突破口”及逐层推进的论证方式。

一 字词

1字: 慨(kǎi)叹

省(xǐng)悟

诳(kuāng)骗

诬(wū)蔑

脂(zhī)粉

脊( jǐ )梁

抹(mǒ)杀

抹(mā)布

拐弯抹(mò)角

前仆(pū)后继

状元宰(zǎi)相

搽(chá) 2 词:玄虚:用使人迷惑的形势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

渺茫:因遥远而模糊不清,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

诳骗:说谎话骗人。

诬蔑:捏造事实,毁坏别人名誉。

生路:文中指维持生活或生存的途径。

家谱:家族记载本族世系和重要人物事迹的事。

怀右伤今:怀念古代的社会,哀叹现实的社会,用以表示那种悲观厌世,到退还右的思想情绪。

为民请命:替老百姓说话。

埋头苦干:专心地下苦功夫做事。

前仆后继:前面的人倒下来,后面的人继续跟上去。形容应用奋斗,不怕牺牲。

自欺欺人:用自己都难以置信的话,或手法来欺骗别人。

舍身求法:原指佛教徒舍弃肉身去追求佛法,后来比喻为追求真理而不惜牺牲个人的生命。

地大物博:文中指国家疆土辽阔,资源丰富。 二 文学常识

1. 本文选自《且介亭杂文》(《鲁迅全集》)第6卷

2. 作者鲁迅(1881.9.25——1936.10.19).原名周树人,字豫力,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3. 驳论文:以反驳为主的议论文。

4. 驳论:正确的观点揭露或驳斥错误的观点,从而进一步阐明和确立正确的观点。 5. 一般结构和形式:

(1)指出错误论点,论据货论证。(树靶子) (2)批驳错误论点,论据货论证。 (3)指明错误的实质或危害。(打倒靶子)

6. 了解杂文:杂文就是用文艺性笔调,形象化手法来议论说理的文艺性议论文。其写作特征是“大中取小”。立意则“因小见大”。他往往把各种表达方式溶为一体。

三 主题

这片驳论文。作者针对当时有心人散布中国人对抗日前途失去的悲观论调进行了有理有据的批驳,明确提出了中国人的绝大部分没有失去自信力,极大鼓舞了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心,表现了作者一颗爱国的赤心。 四 思路:

┏不夸“地大物博”┓

(1)揭示缪误┃不信“国际联盟”┃ 失去自信力(错误论点) (1─2)┗一味“求神拜佛”┛

┏不夸“地大物博”┓

(2)直接反驳┃不信“国际联盟”┃ 失去“他信力”

(3─5)┗一味“求神拜佛”┛─发展“自欺力

┏古代┏埋头苦干,拼命硬干┓

(3)间接反驳┃

┗为民请命,舍身求法┛光照后人┓绝

┃现在┏有确信,不自欺

┃大多

┗前仆后继,被抹杀┛ 不为人知 ┛数

正面立论:中国有并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对方错误:以偏概全。 五 分析课文

第1段:解释对方谬误论据

▲“公开”一词的含义:暗示国民党反动派还有许多不愿或不敢公开见不得人的事。

第2段:揭示对方谬误论点

▲“有人”的“人”是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

“中国人”指:所有的中国人。

▲分析这句话:有上文三条敌论据引出敌论点,为本文树立了批驳的“靶子”

第3段:抓住对方谬误的薄弱环节━━论点与论据脱节━━直接反驳。揭示其论证的错误,进而反驳对方论点。(即:中国人不信“地大物博”和“国联”是失去它信力而不是自信力。”

▲“他信力”的表达效果:运用仿词的修辞方法,将敌论的自我麻醉,自欺欺人的本质充分揭露出来,也增强了文章逻辑力量。

▲“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这两句中两个“也”的含义。

(第一个“也”:姑且,承认。

第二个“也”:起强调,肯定作用。)

▲“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这两句中的“中国人”指谁?如何理解这句话?

(“中国人”指国民党反动派及其御用文人。这句话,以假设句进一步说明国民党反动派及其御用文人,并没有“自信力”。“他信力”由“自信力”衍生而来,是对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的讽刺。由有“他信力”到失掉“他信力”,何谈有“他信力”呢?这也是对敌论的一个有力反驳。)

▲“倒是一条新生路”的含义:指下文“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前仆后继”的战斗的路。

▲简要阐述你对作者所说的求神拜佛“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的理解。

(信“国联”是切实的东西,对国联是否有益结果很快就会让人看到,不能长久的进行欺骗,“求神拜佛”“玄虚之至”,是益是害,找不出分明的结果。)

▲如何理解“以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他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点明用“求神拜佛”来祈祷国家太平,有益无害,于事无补,只会长久来麻醉自己的神经,永远不会觉醒起来,拿武器与日本帝国主义作斗争)。这句话也含蓄的批判了国民党一些官僚和“社会名流”以号召人民“求神拜佛”为幌子,蒙蔽群众,对日本的侵略实行妥协,不抵抗政策,所以国民党书报检查机关在鲁迅这篇文章发表前就把这句话给删去了。

第五段:点名中国人没有失去自信力,而是在国民党的错误引导下,正在发展“自信力”

▲“中国人”指的是: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

▲如何理解这句话?(这句话是从以上对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失掉“他信力”而产生的恶果所得出的结论。“自欺力”一语道破了现实。)

第六段:过渡段,前一句承上,后一句启下。(后一句“我们又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是正面论点。)

▲“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这句话的“中国人”指谁?如何理解这句话?

(“中国人”指广大人民。 这句话用对比的方法,指出同失掉“自信力”的国民党反动派及御用文人相反,还有具有“自信力”的革命人民在信心百倍的积极抗战。)

▲ “埋头苦干的人”指广大劳动人民,包括为人类做出贡献的知识分子,如毕生,李时珍。

▲“拼命硬干的人”指反对国内剥削阶级和外来侵略者的革命志士,民族英雄。陈涉,李自成,岳飞,文天祥。

▲“为民请命的人”指同情人民,为人民鸣不平,伸张正义的人,杜甫,白居易。

▲“舍身求法”的人指英勇献身,追求真理的人。如法显,玄奘。 ▲ 这几种人是对上文“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的具体说明。这对中华民族光辉历史的赞颂,这些具有“自信力”的人是中国的支柱,民族的希望,由此而借楼了国名党反动派及御用文人,有的只是“他信力”“自欺力”,根本没有自信力。 ▲“正史”家引号的作用:表否定。 ▲“脊梁”:比喻有自信力的中国人,只发展的中国力量。

第8段:写现在具有自信力的中国人也不少,但总被抹杀,消灭与黑暗中,不被人所知,但他们是客观存在的。

▲“这一类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这一类的人们”指谁?如何理解这句话? (“这一类人们”指上面所说的“埋头苦干的人”。这句话有古代写到现在,以反问句表示肯定,说明现在有“自信力”的人,即革命者;有如此之多的革命者,何患抗日不能胜利?鲁迅写此句在一次给悲观论者敲起警钟。) ▲ “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用以指一部分人,倘若加予全体,拿简直是污蔑。”这句话中“中国人”指谁?“一部分人”指谁?这句话指出对方论证的什么错误?

(所有中国人;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御用文人;以偏概全。)(这句话是对敌论的进一步驳斥)

▲把“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改为陈述句: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不少。

第9段:结论段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这句话中“中国人”指谁?这句话如何理解? (“中国人”指除极少数顽固分子以外的广大中国人民,这句话告诫广大中国人民,不要被一小撮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的反动宣传所迷惑,要看到革命的力量,要看到抗日战争的光明前途。)

▲“地底下”比喻处于地下斗争的各种革命力量。

“状元宰相”指的是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 六 本文写作特点:

1 直接批驳与间接批驳相结合,又破有利。

(对方的论据也是事实,错误在于这些事实论据只是一部分事实,不是全部事实的总和,不能一概而论,加于全体,悲观论者从部分事实中概括出一个普遍性的结论,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鲁迅从驳斥对方论证入手,又“驳”又立,二者紧密结合,直接批驳部分。就对方的事实论据加以剖析,从而揭露悲观论者早就失掉了自信力,是由“他信”走向“自欺”。正面立论也是间接批驳,摆出从古以来和现在的事实,证明“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批驳了对方的谬论,鼓舞了中华民族自信心。)

2 尖锐泼辣,富有战斗性的语言风格。 七 课后习题:

一 揣摩课文开头两段话,回答问题。

1 这两段话中,揭示了对方什么谬误论点?什么论据?那些语句最富于讽刺意味?

(对方错误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论据:(一)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地大物博”;

(二)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

(三)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位

拜佛,怀右伤今了”

最富讽刺意味的语句:“总自夸”“只希望”“一味求神拜佛,怀右伤今了”“是事实”“也是事实”“却也是事实”。)

2 文中反复承认“是事实”,与后文批判有什么关系?

(反复承认“是事实”,后文就根据这些事实揭示悲观论者早就失掉了自信力。只有他信力,现在是在发展着自信力。进而指出这些事实是部分事实,历史和现在的事实证明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斥责了对方论点。)

二 写驳论,要善于寻找批驳的“突破口”,所谓“突破口”,就是对方谬论的薄弱环节,抓住了他,就能击中其要害。联系全文,想一想,为什么本文以反驳对方的论证,即指出其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为“突破口”?

(因为对方的论据是事实,但只是部分事实,对方谬误的薄弱环节在于论证,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抹煞、无视另一方面的事实,依据部分事实就一概而论。因此,本文以反驳论证为突破口。

三 课文结构内容

部分号

段号

再议论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所揭示的要旨

(一) 1──2 揭示对方论点及其论据

暗示对方的论证以偏概全

(二) 3──5 从驳斥对方的论证入手,分析对方的论据不能证明对方的论点。

指出悲观论者早就失掉自信力,只有“他信力”。

(三) 6──8 摆出另一面的论据,证明正确的论点,间接反驳对方的论点。

指出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一直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四)

9 做出结论

指出要论中国人自信力的有无,要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四.鲁迅为什么反复强调中国的脊梁?

(1 赞颂那些有自信力的中国人。 2 强调有自信力的中国人对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巨大作用。3 说明只有他们才是我们民族的中间,才能代表我们的民族。)

莲山课件

原文地址:http:///Health/jiu/61514.htm.了解这篇杂文所选用的论据和所运用的论证方法、表达方式;

2.体会语言的感情色彩

3.使学生理解篇杂文驳论方法学习鲁迅的驳论方法和讽刺艺术。

情感 态度

方面 1.培养学生的自信力,增强爱国主义精神。

2.文章所表现的鲁迅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的领会。

能力 方面

1.能用道理说服别人。

2.通过对课文中选用论证方法的分析和语言训练,使学生认识鲁迅杂文的特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文章的驳论方式:驳论证

2.难点:为什么本文从反驳对方的论证,即指出其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为“突破口”? 3.疑点:有人慨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中的“中国人”实质指什么人?什么样的人才能算真正的中国人? 4.解决办法

可采用列图表的方式帮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过程

教案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有人说,新世纪的第一年——2001年是“中国年”,申奥成功、加人WTO、国足出线等等,喜事不断,中国人感到从未有过的幸福、自豪;然而,70多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面貌呢?那时的中国人又是怎样的精神状态呢?当时,有一位思想的巨人、顽强的战士,以犀利的目光洞悉着这一切,一次次振臂呐喊、一次次冲锋陷阵——他,就是鲁迅先生。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板书课题),看看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新的启发,学到怎样的做人、作文的方法。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解释下列词语:

玄虚: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

渺茫: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

诓骗:用谎话骗人。

怀古伤今:怀古,追念古代的事情。

为民请命:请命,代人请求保全生命或解除困苦。

(2)简介“九•一八”事变与本文的写作背景。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突然向沈阳进攻,蒋介石下令不许抵抗,国民党军队不战而逃,不到半年,日本帝国主义就占领了我东北三省。而国民党政府腐败无能,采取不抵抗政策,“南京政府束手无策”“单会去哀求国联”,“国联”即“国际联盟”的简称,是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瓜分世界和调节相互矛盾,于1920年成立的国际组织。鲁迅指出“国联却正和日本是一伙”。“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多次向国联申诉,要求制止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但国联采取了袒护日本的立场,它派出的调查团到我国东北调查后,在发表的《国联调查团报告》中,指出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并非“合法之自卫手段”,但居然承认日本在中国东北的特殊利益,国联对日本的侵略不采取任何制裁的措施。蒋介石向国联哀求,实际上就是向日本帝国主义哀求,充分地揭露了蒋介石屈膝投降的奴才相。哀求国联无效后,一些国民党官僚和“社会名流”,以祈祷“解救国难”为名,多次在一些大城市举办“时轮金刚法会”等,“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因此,在当时有些人便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

针对上述情况鲁迅于1934年9月25日,正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为批驳这种错误论调,鼓舞民族的自信心写了这篇文章。

题目“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一反问句,意即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的作品很多,有小说集《呐喊》《彷徨》等,散文集《朝花夕拾》,诗歌集《野草》,杂文集《二心集》《而已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集》等。本文选自《且介亭杂文集》。

⑶驳论文简介。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这种文体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从广义上来看,这又是一篇杂文,杂文短小精悍、写法灵活。鲁迅的杂文有“投枪”“匕首”之喻,由此也可窥见鲁迅杂文风格之一斑。

三.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要求思考文章的论证层次。

第一部分(

1、2自然段):摆出对方的论点和论据。

第二部分:批驳敌论。

第一个层次(3—5自然段)驳论敌论论证;

第二个层次(6—8自然段)驳敌论论

第三部分:号召广大中国人民要分清是非,向英雄人物学习,积极投入革命的洪流中去。(9自然段)

四.阅读第

1、2段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这两段话中,揭示了对方什么谬论论点?什么论据?哪些语句最富于讽刺意味? [明确]谬论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谬论论据: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不久就不再自夸了;现在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

其中“只希望着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等句最富于讽刺意味,揭露了国民党政府面对日本侵略“只会哀求国联”,采取坚决不抵抗政策的卖国投降的本质。

(2)文中反复承认“是事实”“也是事实”“却也是事实”,与原文的批判有什么关系? [明确]有着前后照应的关系。

五.阅读文章3~5段,思考:写驳论,要善于寻找批驳的“突破口”,所谓“突破口”,就是对方谬误的薄弱环节,抓住了它,就能击中要害。联系全文,想一想,为什么本文以反驳对方的论证,即指出其沦据不能证明论点为“突破口”?

[明确]因为谬论论据都是被作者给予肯定的事实,谬论论点表面看上去似乎也正确,那么要想驳斥这——观点,最好的方法自然是揭穿对•方的论据与论点之间没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即驳论证了。

六.总结、扩展

本节课着重分析了课文的逐层推进的论证层次,找出了谬论论据和论点及驳斥方式。 七.布置作业

继续阅渎课文,找出作者的正面观点。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在整体把握课文的基础上,研讨课文

三、四部分。

(二)整体感知

文章在批驳对力•论证的基础上作了正面立论:“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三)教学过程

1.指名朗读6~8段,要求学生思考:文章在批驳对方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什么样的观点? [明确]文章6~8段间接驳斥了对方的论证,即谬论论据上所说的“自夸”“只希望国联”“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的是不能代表当时广大人民利益的国民党官僚和所谓的“社会名流”。他们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人,他们是中国的败类。而真正的中国人在国难’当头时,应是“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为民请命”“舍身求法”的,我国自古以来就不泛这样的人,他们才是“中国的脊梁”,“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赴后继的战斗。”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了正确的观点:“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2.你能举出一些具体事例来证明作者的观点吗?

[举例]“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于9月20日和22日连续发表宣言,提出“组织群众的反帝运动,发动群众斗争,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的战斗号召。在党的号召和领导下,全国掀起声势浩大的抗日运动,坚决反对蒋介石政府的不抵抗政策。1931年9月至12月,曾发生三次规模很大的学生请愿运动。

3.作者指出应如何评价中国人?齐读文章最后二段。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4.鲁迅为什么反复强调“中国人的脊梁”?

[明确]因为只有称得上“脊梁”的才算得是真正意义的中国人,为人民着想,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永远也不会失掉自信力。评价中国人应该去评价这部分人,在当时只有中国共产党和广大的抗日军民才能算是“中国的脊梁”,而不是开头提到的“自夸”“只希望国联”“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的国民党官僚和“社会名流”。文章最后再次强调了上段所立的观点。

5. 哪些人是“中国的脊梁”? 为什么称为“中国的脊梁”?

一种是不求名利,埋头苦干,创造社会财富和灿烂文化,推动历史前进的广大劳动人民和创造发明家。如毕升、李时珍等。一种是不怕流血牺牲,起而反抗反动统治的革命者和坚持抗战抵御外侮的民族英雄。如陈涉、李自成、洪秀全、岳飞、文天祥等。一种是代表人民利益,不顾个人安危,为解除或减轻人民疾苦而奔走呼号,为民请命的人。如杜甫、白居易、关汉卿等。一种是历尽艰辛,奋不顾身,探求佛教教理的人。如法显、玄奘等。

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是用比喻形象地对在历史上起过进步作用的人的高度评价。

(四)总结、扩展

本文以驳论证的方式逐层推进地批驳丁“九•一八”事变三周年后,有些人慨叹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谬论。揭露了国民党政府的卖国投降本质,肯定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广大抗日军民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文章语言犀利、带有强烈的讽刺意味,如“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作者指出还是一种“自欺力”,揭露了蒋介石“坚决不抵抗”的卖国投降本质。

课后请同学们阅读与本文背景相关的鲁迅的另一篇驳论文《“友邦惊诧”论》,学习其驳论点与驳论据的方式。

(五)布置作业

1.整理完成课后练习

2.作文:《由脊梁而引起的思索》。

莲山课件

中国人失掉了自信了吗范文第4篇

摘要:19世纪末期,马克思的学说传入中国。20世纪初,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学习接受马克思的思想著作。可惜其传播比较零散,不系统。十月革命后的五四运动开始了马克思主义的系统传播。本文就这一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做一些探讨。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唯物史观;

都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带来了社会主义‛。其实马克思的学说传入中国,是在19世纪末期。

1899年,在《万国公报》上登载的一篇名为《大同学》的文章中,首次提到了马克思的名字。1902年后,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发表的一些介绍西学的文章中多次提到马克思及其学说。在《进化论革命者颉德之学说》中称马克思为‚社会主义之泰斗也‛。1905年,朱执信在《民报》上发表了《德意志革命家小传》,介绍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及《共产党宣言》的要点和‚十条纲领‛,并对《资本论》做了评述。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平及其学说内容所作的较多的介绍。1912年10月14日至16日,孙中山在上海以《社会主义之派别及其批评》为题,连续发表三天演说,其中称赞马克思‚研究资本问题垂三十年之久著为《资本论》一书,阐发真理,不遗余力,而无条理之学说,遂成为有系统之学理。研究社会主义者咸之所本,不复专迎合一般粗浅激烈之言论矣。‛

在20世纪初还可见于各报刊介绍马克思及其社会主义的学说的文章,例如,1907年在东京出版的无政府主义刊物《天义报》,曾多次提到马克思和恩格斯;1911年中国社会党首领江亢虎在《社会主义学说》一文中也对马克思的学说作了介绍。但是整体来看,20世纪初期马克思及其学说在中国的传播是比较零散的,不系统的。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引起震动和极大反响,是在‚十月革命‛这一划时代事件后。准确的说,是在十月革命后爆发的学生爱国运动——五四运动后。五四运动科学民主的精神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起了很大作用:1,科学民主旗帜的高扬,对于封建专制﹑愚昧落后的封建礼教具有对治之功。2科学民主的启蒙号召,唯物论的广泛传播,奠定了反对有神论、封建迷信思想的基础。这两方面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可以这样说:十月革命的影响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同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寻求救国救命道路的探索相结合,导致了五四运动的爆发;而五四运动的爆发,又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进一步推动了马克思这样的传播和发展。 十月革命使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正像李大钊所说:‚自俄国十月革命以来,马克思主义几有风靡世界的势兴。德奥匈诸国的社会革命相继而起,也都是奉马克思主义为正宗。……我们把这些零碎的资料,稍加整理,趁本志出‘马克思研究号’的机会,把他介绍与读者……‛与此前一些文章中提到马克思及其学说不同,李大钊1918年所写的几篇关于十月革命的论文,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其热情赞扬十月革命和极力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溢于言表,虽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有所偏差,但同时也基本上表达了马克思主义观点。此后,他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中对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内容进行了阐释,并指出三大原理不可分割的整体性。这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自觉系统宣传的标志。

纵观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过程,唯物史观首先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初期传播的主要内容。在中国最早介绍唯物史观、起启蒙作用的一篇文章是《晨报》译在河上肇的《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一文。唯物史观在中国的早期传播是中国先进人物和知识分子的共同活动。五四运动后,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唯物史观的主要论述首先被介绍到中国。主要有《共产党宣言》,这个时期介绍唯物史观的杂志更是如雨后春笋,先进分子也自觉地以唯物史观的研究作为自己理论活动的中心内容。李大钊瞿秋白毛泽东等都著译了大量宣传唯物史观的理论文章,并以此为理论武器分析了中国社会的矛盾。李大钊在描述这一时期的状况时说:‚晚近以来,高等教育机关的史学教授几无人不被唯物史观影响,而热心创造一种社会的新生。‛

随着李大钊,瞿秋白等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全面深刻的理解把握,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呈现出风起云涌的趋势。

进入20世纪30年代,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在中国共产党内被广泛宣传和运用,而且在国民党统治地区也广泛流传,并逐步进入高等学校的讲坛。这期间,出版社出版和发行了大量的关于唯物辩证法的著作或译作,同时,被列宁称为‚辩证法经典‛的《资本论》也开始部分的与中国读者见面。正如艾思奇所说,1927年以后,”唯物辩证法风靡了全国,其力量之大,为十二年来的哲学思潮始终所未有”。1927年大革命失败,却并没有削弱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反而以不可阻挡之势迅猛的发展着,为什么呢?原因不外乎两点:1对大革命失败的沉痛教训,还有待从哲学上加以反思和总结,以便获得正确的理论指导。2大革命的失败也使得一部分革命者提高了对宣传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认识。这样,中国共产党人和一切进步人士把理论的注意力指向了唯物辩证法。1928年至1932年短短时期中,除了普及文化的口号外,便是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的介绍。在这一形势下,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把握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20世纪30年代‚唯物辩证法‛的盛行,标志着马克思在中国走向成熟。

之后马克思主义理论又与中国革命事迹相结合诞生了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结合形成了邓小平理论等,本文就不做论述了。

参考文献:

上一篇:中国联通行业分析报告范文下一篇:中国石化零售管理系统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