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硫的主要化学性质范文

2023-09-20

二氧化硫的主要化学性质范文第1篇

1教材中二氧化碳制取装置的不足

图1是教材中二氧化碳制取装置,该装置比较简单,便于操作,但是这两种装置都存在不足, 即无法对反应进行有效地控制, 不用随用随取,不用就停。 当在试管内或者锥形瓶内加入适当的稀盐酸溶液之后, 瓶内的液体和固体立即发生反应,虽然反应非常迅速,但是无法对瓶内反应进行有效控制。 要想停止瓶内反应,则必须将瓶内的液体倒掉,不能自动排掉液体,所以完成实验后还需要清理试管和锥形瓶。

2二氧化碳制取装置的改进设计

针对教材中二氧化碳制取装置中存在的不足,对其进行改进,改进装置(如图2)。 该装置弥补了教材中制取装置不能随用随取、不用就停的缺陷,反应非常迅速,且充分满足了化学教材的需求。 该装置能将液体和固体快速分离出来,能自动排泄液体。 该装置的一个亮点是将玻璃弯管插入到反应瓶B中,通过玻璃弯管阻止固体颗粒进入到瓶中,也能处理液体,当不需要制取时,能立即停止瓶中反应。 将水止夹B关闭,剩余液体则通过乳胶管逐渐回流到漏斗A中, 从而将液体和固体分离出来。 该种方法采用了物理学中的连通器原理以及气压原理。 另外, 在排泄反应后液体清理方面的改进,也采取了物理学中的连通器原理和气压原理。

3改进装置二氧化碳的制取

改进装置采用的材料是雪碧瓶、Y型玻璃管、u型玻璃管、 隔板、玻璃弯管、乳胶管、排泄管等。 漏斗A和反应瓶B都是雪碧瓶,漏斗是雪碧瓶的瓶口部位,将其倒置安装。 在雪碧瓶的瓶盖上扎小孔,再将Y型玻璃管插在瓶盖上,反应瓶B是雪碧瓶的瓶底部位和瓶口部位,在雪碧瓶的底部扎孔,将玻璃弯管插在底部,再将隔板、u型玻璃管安装到相应的位置,用胶将反应瓶B的上下部位连接起来。 瓶盖提高了实验的密封性,再加上乳胶管,使密封效果更佳。 反应瓶B中的多孔隔板是塑料制品, 在上面扎小孔,将玻璃弯管插在上面,将隔板固定住,再用两支乳胶管将Y型玻璃管和反应瓶A连接起来, 用止水夹夹住,再将乳胶管和反应瓶B连接起来,装置即完成。

4改进装置的使用说明

第一,检查气密性。 用止水夹将导管和排液管夹住,将适量的水添加到漏斗A中,仔细观察漏斗A中水位变化。 如果出现较大变化,则说明装置的气密性较差,反之,气密性良好。 打开排液管上的止水夹,将漏斗A中的水排放出去,直到排净,再用止水夹A将导管夹住,即完成装置气密性检查工作。

第二,制取二氧化碳。 用镊子将适量的石灰石放在反应瓶B中,拧紧瓶盖,再将少量的稀盐酸添加到漏斗A中,打开导气管上的夹子, 漏斗A中的液体通过乳胶管流入到反应瓶B中,产生化学反应,此时即完成了二氧化碳制取工序。

第三,反应随用随取、不用即停的操作。 在提取二氧化碳的过程中,要想立即停止制取,可以关闭止水夹B,在压力的作用下,液体逐渐回流到漏斗中,实现了液体和固体的分离,如果想继续提取二氧化碳,则需将止水夹B打开。

5实践效果

改进二氧化碳制取装置后,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体现了绿色环保理念,节约了化学药品。 实践证明,完成药品放置后,在几天内都是可以使用的。

6总结本课题主要内容

在二氧化碳制取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任由学生自己总结经验,归纳自己在教学中学到了哪些知识,收获了什么,还有什么需要改进。 教师还可以设计活动表现评价表,通过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了解学生掌握的知识、技能、方法、情感、学习目标落实情况以及价值观等。

7布置课后探究式作业

这一环节是对课堂探究教学的延伸, 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身边的废弃物志或者化学物质制取二氧化碳。 比如,可以用贝壳或者鸡蛋壳来替代大理石,用食醋是替代稀盐酸。 将教学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将课堂探究延伸到现实生活中,学生可以利用所学到的化学知识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感受化学知识的使用价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化学教学效果。

8结语

综上所述, 探究性的教学方式增强了学生间、 师生间的交流,丰富了学生情感,提高了学生学习技能,帮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探究机会,敢于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

摘要:《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是初中化学实验的重要内容,开展二氧化碳制取实验,能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将看不见的二氧化碳具体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教材中设计的二氧化碳制取装置存在一些缺陷,不利于实验效果的提高。本文将对初中化学新课程《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进行分析。

二氧化硫的主要化学性质范文第2篇

通过探究式的教学活动设计,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在学习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中体会成功的快乐,并培养学生探索的兴趣。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常识进行教学情景的创设,使得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并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下去认识和感知化学学习的奥妙,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二氧化碳,掌握其重要的化学性质,了解其物理性质和主要用途。

(2)懂得设计实验来验证物质性质的方法。

(3)学会对实验中出现的现象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的现象,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去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3)经过亲自动手实验,让学生懂得二氧化碳可以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二氧化碳的密度以及水溶性进行实验设计,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思维的严密性。

(2)通过用浸过石蕊溶液的小花来进行实验探究,让学生亲自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和对化学学习的持续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1.二氧化碳的密度和水溶性

2.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以及碳酸的不稳定性。

四、教学策略

1.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多次接触和了解过二氧化碳的一些性质,因此教师在引入时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进行总结和归纳,这样,除了可以培养学生的整理归纳能力以外,还可以避免重复与罗嗦。

2.教材首先介绍了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然后讲二氧化碳的性质,这就使得教师不得不把二氧化碳的性质(密度比空气大和可溶于水)在讲解课题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时就直接告诉学生。而在课题3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时,为了使这一教学重点得以突出,教师配合课本120页的习题4设计了一个学生探究活动──让学生对“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和可溶于水”的性质进行实验设计。

3.对本课题的两个探究学习活动设计各有侧重:探究活动1: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和可溶于水,把重点放在了实验的设计方面,目的是培养学生对有关问题设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可以回到家里继续进行实验求证;探究活动2: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则更侧重了实验的实施过程和对有关现象的分析以及由此可得出的结论等,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两个实验探究活动都铺设了巧妙的阶梯:对探究活动1采用了先演示实验后给出提示的方法,对探究活动2则采用了填写表格的形式,从而使得学生的探究活动得以顺利的开展。

五、教学准备

1.教师的准备:CAI多媒体课件、装满二氧化碳气体的软塑料瓶(500 mL、350 mL)2瓶或以上、阶梯蜡烛、火柴、小烧杯(装水)等。

2.学生分组实验的用品准备:大试管、单孔橡皮塞、导气管(直角型的、直的)、橡胶导管、药匙、酒精灯、小木条、火柴、集气瓶(2个)、玻璃片(2片)、小烧杯、镊子、浸过石蕊试液的小花(每小组4朵)、稀盐酸、醋酸等。

3.学生准备:分好四人合作的学习小组并复习学过的有关二氧化碳的性质。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同学们在前面已经陆续的接触、学习过二氧化碳这种物质,你能归纳出它的性质么?

 

投影并归纳二氧化碳的有关性质

 

学生思考、回答: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可溶于水、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避免了重复与罗嗦,使教学更有针对性,重点更为突出。

 

讲解: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抄写、记忆

 

对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点进行强调。

 

提问:你们知道的二氧化碳的性质中,哪些是已经做过实验亲自验证并非常确定的,哪些只是由别人告诉你的?

 

学生回答:二氧化碳的密度及水溶性是在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时从老师口中获知。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要“人云亦云”,要敢于创新。

 

演示实验:

 

实验1.用二氧化碳倾倒阶梯上的蜡烛

 

实验2.在装满二氧化碳的软塑料瓶内倒入少量水

 

 

 

实验前让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猜想;实验后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这说明了二氧化碳具有什么性质。

 

学生可能的猜想:1.二氧化碳会熄灭,而且是下面的先熄灭上面的后熄灭2.软塑料瓶会变扁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回答:

 

实验1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实验2说明二氧化碳可溶解于水。

 

 

 

这两个实验要收集到的二氧化碳气体较多,耗时较长且实验的成功率较低,所以宜由老师演示能起到较好的示范作用。

 

提问:根据上述两个实验的设计意图,你们还能设计一些其他的实验来证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且可溶于水么?

 

让学生思考一会儿后再投影出一些提示

 

 

 

 

 

学生分小组讨论并进行实验设计。

 

 

 

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通过小组的合作,互相启迪、互相补充、并完善自己的设计。

 

 

 

让学生讲述自己小组的实验设计,并引导其他学生去评价这些设计。

 

 

 

学生:讲述自己的设计和准备如何实施,并对实验现象进行猜想。

 

通过让学生讲述自己的设计提高学生的表述能力,并使学生初步学会评价和改进实验设计;通过赞美学生的设计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解:今天老师还补充一个二氧化碳的性质就是二氧化碳能够与水反应。但它们的生成物到底是什么,由你们去进行实验探究。

 

 

 

投影并讲解:石蕊是一种植物的色素,能在酸性、中性及碱性环境下显现出三种不同的颜色。

 

学生实验:把浸过石蕊试液的4朵小花分别进行实验对比:(1)喷醋酸(2)喷水(3)直接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4)喷水后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5)把(4)中的小花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烘烤。

 

分析有关实验现象并获知: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了酸性物质。该酸性物质不稳定,受热很容易分解。

 

 

 

通过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探究,让学生亲自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并学会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得出结论,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和对化学学习的持续兴趣。

 

 

 

讲解: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了碳酸的化学方程式。以及碳酸分解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抄写、记忆

 

 

 

投影:根据本课的有关知识点设计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习题来进行知识的巩固和运用

 

 

 

学生思考、讨论

 

使学生能把学到的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懂得运用有关的化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布置作业:家庭小实验:用家里的一些物品制造并收集二氧化碳气体并对自己设计的实验进行实施,把实验的结果与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分享。

 

让学生多动手、多思考,他们就会有更多的心得和体会,对化学的学习也就更有兴趣。

 

附:学生学习资料

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1课时)

课堂小探究

1.请你根据课本p114页实验6-5和实验6-6的构想,设计一些实验来证明:(可画图)

(1)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2)二氧化碳可溶解于水

2.根据四朵浸有石蕊试液的小花在不同条件下颜色的变化,探究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生成物

 

 

 

 

 

现 象





 

分 析

 

结 论

 

生活事例链接

1.北方的农村,许多人家里都设有地窖用来贮存蔬菜。由于 致使里面含有大量的 气体,因此,人们在进入地窖之前,往往会做一个“灯火实验”:就是把燃着的 先放入地窖里,如果看到 ,证明里面聚有大量的 气体,不宜进入;当看到 ,证明里面的 气体较少,可以进去。

2.为了让用石灰浆抹的墙壁快点干燥,人们常在室内生个炭火盆,这是为什么?为什么开始放炭火盆时,墙壁反而变潮湿了?

3.在意大利有一个奇怪的山洞,人称“死狗洞”。人如果牵着一只狗进去的话,狗很快就会昏迷,但人却安然无恙,你能猜想这是为什么吗?

课后小探究

二氧化硫的主要化学性质范文第3篇

1.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掌握实验室制 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和方法,知道二氧化碳的验证和验满方法; 2.能设计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简易装置,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 过程方法

1.通过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复习和对比确定 实验室制取二氧 化碳的装置,验证方法,进一 步得出实验室制备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2.通过多种能得到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的分析,得出选择大理石(或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原理制备二氧化碳的原因,引导学生得出实验室制备气体时还需要考虑的一些基本因素,使学生的知识得到整合和升华。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分析和探究实验室制取和收集二氧化碳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辨正唯物主义教。

2.培养理科学习中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相关实验的探究分析,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装置的探究;2.归纳实验室制备一般气体的规律。

【教学难点】实验室制备气体的知识整合和能力的培养。

3. 教学用具

多媒体、板书

4. 标签

教学过程

环节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环节

二、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

环节

三、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环节

二氧化硫的主要化学性质范文第4篇

1 一氧化碳中毒以及治疗的化学原理

一氧化碳来自含碳燃料不充分燃烧, 煤矿井下一氧化碳则是采煤过程中由于煤层高温、自然发火、火灾、瓦斯爆炸等原因造成煤的不完全燃烧形成, 亦有文献资料报道红薯窖由于生物呼吸代谢而生成一氧化碳致人死亡事件发生。

1.1 一氧化碳中毒的化学原理

一氧化碳引起机体中毒主要化学过程为:经呼吸道吸入后通过肺泡入血, 进入血液中的CO与红细胞内血红蛋白分子中的原卟啉Ⅸ的亚铁复合物通过螯合反应以配位键方式与亚铁离子发生紧密而可逆的结合, 该过程有三个特点值得关注。

特点 (1) :CO与Hb的结合位点与O2和Hb的结合位点相同。

特点 (2) :CO与Hb的亲合力是O2的250倍。

特点 (3) :CO与Hb中一个血红素结合后, 增加了其余3个血红素对的亲合力。

由于特点 (1) , 一旦CO与Hb发生结合, 因位阻效应则阻碍了与Hb与O2的有效结合, 无法形成氧合血红蛋白Hb.O2。

由于特点 (2) , CO在和O2共同存在的条件下, CO的分压PCO仅需O2分压PO2的1/250即可与之进行拮抗结合, 因此, 在一般情况下, 即使CO为低浓度存在, 仍然会严重阻碍O2与Hb的结合, 造成血液中氧合血红蛋白Hb.O2浓度严重偏低[1]。

由于特点 (3) , 使氧解离曲线左移, 抑制O2的解离, 即使Hb.O2到达组织器官, 也难以迅速有效地释放出O2供给组织器官使用。

综上所述, CO中毒既阻碍了Hb与O2的结合形成Hb.O2;也妨碍了Hb.O2在组织器官中对O2的解离。

1.2 一氧化碳中毒治疗的化学原理

针对CO中毒的化学原理, 临床上可采用治疗的措施如下。

(1) 脱离CO中毒环境。

\"\"

CO与血红蛋白的结合虽然是紧密结合, 但仍然属于可逆式结合:所以, 仍然遵循化学平衡移动规律因此, 脱离CO中毒环境, 就是最大限度地降低了PCO, [CO]近于零, 促使该平衡向逆反应方向持续移动, 体内CO.Hb逐步解离为CO和Hb, CO可经肺脏排出, 缓解中毒症状。

(2) 给氧。

根据化学平衡移动原理, 在O2+Hb⇌ Hb.O2平衡体系中, 增大PO2或提高[O2], 都会使平衡右移, 生成更多的Hb.O2, 改善机体缺氧状态, 在临床实践中, 可根据中毒程度不同, 采用给予患者给氧治疗:给予氧气吸入或者积极给予常压口罩吸氧;有条件或者必要时给予高压氧治疗。

2 亚硝酸盐中毒以及治疗的化学原理

2.1 亚硝酸盐中毒化学原理

亚硝酸盐作为食盐误用是引起亚硝酸盐中毒的主要原因, 其中毒的机理是亚硝酸盐将血红蛋白的二价铁氧化为三价铁:

NO2-中的N为+3价, 为中间价态, 所以既有氧化性, 又有还原性, 但以氧化性为主。而且它的氧化能力在稀溶液时比NO3-离子还强, 这一点从它们在酸性溶液中的标准电极电势值可以看出:HNO2/NO=0.99V故有较强的氧化能力。

当亚硝酸盐被误服后, 经消化道吸收后入血, 致使血红蛋白成为高铁血红蛋白高铁血红蛋白能抑制正常的血红蛋白携带氧和释放氧的功能, 致使组织缺氧, 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缺氧更为敏感。

2.2 亚硝酸盐中毒治疗的化学原理

(1) 吸氧:亚硝酸盐使正常低铁血红蛋白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 失去输氧能力而使组织缺氧, 因此根据O2+Hb⇌Hb.O2采用吸氧, 提高机体内PO2, 有助于提高[Hb.O2], 改善组织供氧。

(2) 美蓝 (亚甲蓝) 的应用:是亚硝酸盐中毒的特效解毒剂, 能还原高铁血红蛋白, 恢复正常输氧功能:亚甲蓝在低浓度时, 6-磷酸-葡萄糖脱氢过程中的氢离子经还原型三磷酸吡啶核苷传递给亚甲蓝, 使亚甲蓝转变为还原型的白色亚甲蓝;白色亚甲蓝又将氢离子传递给带三价铁的高铁血红蛋白, 使其还原为带二价铁的正常血红蛋白使其恢复携氧功能, 缓解缺氧症状。而白色亚甲蓝又被高铁血红蛋白重新氧化为亚甲蓝, 亚甲蓝可以氧化、还原循环作用。

3 苯胺中毒以及治疗的化学原理

3.1 苯胺中毒的化学原理

苯胺为无色油状液体, 臭味, 经呼吸道、消化道, 亦可通过皮肤吸收进入人体, 经代谢生成苯基羟胺, 对血红蛋白中亚铁离子而言, 苯基羟胺表现为强氧化作用, 致使亚铁血红蛋白被氧化为高铁血红蛋白随接触苯胺时间的延长, 血中高铁血红蛋白快速增加, 导致[Hb.O2]下降, 引起全身组织及其脑组织缺氧而表现出的高铁血红蛋白症状[2]。

3.2 苯胺中毒治疗的化学原理

在脱离中毒现场后, 采用小剂量亚甲基兰 (美兰) 给予治疗, 其化学原理为:在葡萄糖脱氢还原过程中, 还原型辅酶Ⅱ的氢传递给美兰, 使其转化为白色美兰, 白色美兰又将氢离子传递给高铁血红蛋白, 将高铁血红蛋白还原为血红蛋白, 达到解毒目的, 白色美兰被氧化为美兰, 然后循还重复美兰→还原型辅酶Ⅱ的氢传递给美兰→白色美兰→氢离子传递给高铁血红蛋白→美兰的过程, 这里美兰作为氢传递体的作用使高铁血红蛋白中的Fe+3还原为Fe+2。

摘要:一氧化碳、亚硝酸盐、苯胺进入人体, 引起机体中毒, 主要是它们与血红蛋白发生了络合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化学反应, 在化学药物治疗过程中, 除络合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外, 还与化学平衡有关。

关键词:血红蛋白,化学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化学平衡,亚甲基兰

参考文献

[1] 朱大年.生理学 (第7版) [M].人民卫生出版社.

二氧化硫的主要化学性质范文第5篇

1实验内容

1.1实验材料和仪器

在本次实验中,采用的是高硫石油焦,其硫的含量高达3.39%,然后配置需要的冰醋酸、硝酸、盐酸和王水,并对其进行提纯处理。硫检测仪采用的是HDS3000型全自动检测仪,其能够对石油焦中的硫含量进行准确的测量。此外,还有Nico-let6700型傅里叶红外光谱仪等。

1.2实验方法

选择一定体积的硝酸、硝酸-冰醋酸混合液和王水,将相同数量且大小相似的石油焦颗粒放入溶液中,通过搅拌棒对其进行搅拌,使颗粒在溶液中混合均匀,然后通过液固比和温度的控制,对反应容器进行抽真空处理,然后将处理完成的混合液进行分离,得到脱硫石油焦滤饼,对其进行清洗,并在真空干燥箱中对其进行干燥处理,这一实验内容就完成了。最后对石油焦中的硫脱除率进行测试和计算:

Y=(W1-W2)/W1×100%

该公式中的Y为脱硫率,W1代表实验前的石油焦硫含量, W2为实验操作后的硫含量。

2结果与讨论

2.1石油焦颗粒大小对脱硫率的影响研究

通过本次研究可以得知,在对石油焦颗粒进行脱硫操作时,其颗粒的大小和脱硫效率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影响,随着石油焦颗粒的减小,其脱硫的效率也在逐渐提高。这是由于随着颗粒的体积缩小,其同氧化剂之间的接触面积比越来越大,能够大大提高脱硫效率。而在三种溶液脱硫实验中,最佳的脱硫氧化剂为王水。

2.2液固比对脱硫率的影响

通过对不同液固比的脱硫效率进行研究可以得知,脱硫率随着液固比的变化呈现一种曲线变化,首先,脱硫率随着液固比的增加而增加,在达到峰值后,脱硫率随着液固比的增加而趋于平稳,变化点为20m L/g。对于这种现象,其主要是由于液固比在达到一定值后,反应液中的石油焦颗粒和反应液之间的接触面积不在发生变化,而在达到节点之前,脱硫率随着接触面积的增加而逐渐增加。因此,脱硫率会先增加,然后呈现一种平稳的趋势,此外,对于三种脱硫溶液,王水的脱硫率是最高的。

2.3反应时间对脱硫率的影响

对于反应时间和脱硫率之间的关系,其呈现一种先增长后平稳的变化过程,而在这一反应过程中,王水溶液的脱硫率变化是最快的,最慢的溶液是硝酸。当反应时间达到20h后,脱硫率基本不再发生变化,这是由于随着反应时间的增加,石油焦中的硫含量在逐渐减少,脱硫20h之后,石油焦中的化合态硫基本上已经和氧化剂反应完全,因此,其脱硫率不再发生明显的变化。对于三种溶液,其在反应过程中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

2.4反应温度对脱硫率的影响

通过对反应温度和脱硫率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可以发现, 随着反应温度的增加,各氧化剂的脱硫率也在逐渐增加,且不同氧化剂之间的变化趋势一致,但在梵音温度达到50℃时,各氧化剂的脱硫率都不在增加,甚至还会有一定的下降。通过对不同氧化剂之间的脱硫率进行观察可以得知,王水的脱硫率是所有氧化剂中最高的,在最佳条件下,王水的脱硫率能够达到42.3%。

3结语

通过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得知,对于三种氧化剂溶液,其随着石油焦颗粒的减小,脱硫率也在逐渐增加,此外,液固比的增加以及反应时间的延长等都会增加石油焦的脱硫率, 但这些条件在达到一定数值后,脱硫率不再增加。对于三种氧化剂,其中王水的脱硫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种氧化剂,其最佳的脱硫率条件为:颗粒大小0.1mm,液固比控制在20m L/g,反应时间为20h,反应温度控制在50℃左右,在这一条件下,王水的脱硫率能够达到42.3%左右。

摘要:在本文中,主要是对硝酸、硝酸冰醋酸混合液以及王水在石油焦中化合态硫的脱除作用进行研究,采用的实验对比分析方法。通过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可以得知,在进行脱硫操作时,石油焦粒越小,其脱硫效果越好,此外,随液固比和反应时间的延长等操作都会增加脱硫率,而在脱硫操作达到饱和后,其趋于稳定。对于三种不同的脱硫物质,王水的效果是最好的,在采用王水进行脱硫操作时,其工艺条件需要保持在:颗粒大小为0.1mm左右,液固比为20ML/g。脱硫时间为20h,反应时的温度需要控制在50℃,在这一条件下的脱硫操作是最佳的,其脱硫率达到了42.3%。

关键词:石油焦,脱硫,化学氧化,化合态硫

参考文献

[1] 肖劲,杨思蔚,赖延清,李劼.混合酸脱除石油焦中硫的研究[J].矿冶工程,2010,03:62-65.

[2] 肖劲,杨思蔚,赖延清,李劼.化学氧化法脱除石油焦中的硫[J].化工环保,2010,03:199-202.

二氧化硫的主要化学性质范文第6篇

1 实验研究

(1) 实验主要仪器及试剂仪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电化学工作站等。

试剂:吡咯;高锰酸钾;硫酸钠;丙酮 (均为分析纯) 等。

(2) 实验过程 (1) 聚吡咯/二氧化锰复合材料的合成釆取2m L吡咯和200m L去离子水混合均匀后置于三口烧瓶中, 将配置好后用盐酸酸化过的0.5mol/L的高锰酸钾水溶液用恒压滴液漏斗缓慢加入到该三口烧瓶中, 在特定温度下用电动搅拌器搅拌8h后停止反应, 将产物抽滤, 然后用丙酮和去离子水各洗涤3次至滤液呈无色, 在60℃的恒温箱中干燥10h, 即得到系列复合材料。

注:将反应温度0℃、20℃、40℃、60℃下制备的复合材料编号为A、B、C、D样品。

(2) 复合材料的结构表征釆用美国赛默飞生产的Nicolet is5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对样品的成分和结构进行表征;用日本理学生产的Rigaku D/max-2500 X射线衍射仪对样品粉末进行晶相分析;用日本日立高新生产的SU3500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样品的微观形貌。

(3) 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测试釆用北京华科普天科技公司生产的CHI660D型电化学工作站进行复合材料样品的电化学性能测试。其中循环伏安和恒流充放电测试用复合材料作工作电极, 铂丝作对电极, Ag/Ag Cl电极作参比电极, 电解液为0.5mol/L的硫酸钠溶液, 电势范围为-0.4~0.8V。交流阻抗测试初始电位为开路电势, 测试频率范围为10-2~105Hz, 电位稳定时间为2s, 其余条件同上。循环性能测试采用0.5Ag-1的电流密度对复合材料进行恒流充放电, 通过分析放电容量随循环次数的变化来评价电容器容量的稳定性。

2 结果与讨论

(1) 复合材料的结构表征分析 (1) IR测试釆将样品的IR谱图与标准图库对比, 1541cm-1和1449-1出现的吸收峰为聚吡咯环的C=C特征吸收峰, 1382cm-1和1041cm-1处出现的是聚吡咯环的C-N吸收峰, 3403cm-1处较强的则为聚吡咯环的N-H伸缩振动峰, 这表明合成的为聚吡咯。

(2) XRD测试釆样品的XRD图中主要衍射峰2θ为22°, 这也表明合成的为聚吡咯, 在22.4°、26.3°处出现较宽的衍射峰, 则说明聚吡咯存在一定程度的晶化。

(3) SEM测试釆对比不同温度下制备的样品的SEM图可知, 温度较低时制备的A样品呈不定型结块, 且随着温度增高, B、C样品的结块逐渐减少, 60℃时制备的D样品呈球形, 颗粒细致均匀, 无结块, 单位体积内电极活性物质的表面积大、空隙多。

(2) 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测试分析 (1) 循化伏安测试。当实验扫速为30m V s-1时, 4种复合材料样品的CV曲线都接近于矩形, 且随着扫速增大, 它们的CV曲线都发生变形, 但是温度较低时制备的A、B、C样品变形较大, 当扫速达90m V s-1下, D样品的CV曲线仍保持对称性较好、较规则的矩形。

(2) 恒流充放电测试釆在0.5A g-1的电流密度下对4种样品进行恒流充放电测试, 它们的实验曲线都有一定的对称性, D样品的尤为明显, 根据公式可以计算, 其比电容量也最大;增大电流密度后, D样品的电容降低趋势也最为平缓, 说明其倍率特性较好。

(3) 交流阻抗测试釆对比4种样品的交流阻抗曲线, 样品制备的温度越低, 其在高频区的Rs和Rct越大, 即测试表明D样品的扩散阻抗最小。

(4) 循环性能测试釆将D样品在0.5A g-1的电流密度下进行了800次恒流充放电测试, 经过800次充放电后其比电容衰减到初始值的92.6%, 说明其循环稳定性能很好。

摘要:本文以吡咯、高锰酸钾为原料, 用化学氧化法在不同温度下制备了系列聚吡咯/二氧化锰复合材料, 采用FTIR、XRD、SEM等手段对其进行结构表征, 并通过循环伏安、恒流充放电、交流阻抗, 循环性能等方法对其进行电化学电容性能测试, 结果表明, 60℃下制备的复合材料单位体积内电极活性物质的表面积大、空隙多, 比电容最大、倍率特性较好、扩散阻抗最小、循环稳定性能也较好。

关键词:聚吡咯,超级电容器,复合材料

参考文献

[1] 马慧荣, 李梅, 徐清钢, 等.导电聚吡咯的研究进展[J].山东轻工业学院学报, 2011, 25 (1) :14-18.

上一篇:班级团会总结范文下一篇:在爱的路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