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答题复习7上历史范文

2023-10-03

简答题复习7上历史范文第1篇

1.(4分) (1)乙 (2)④细胞核 (3)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

(4)③叶绿体

2. (8分)(1)草(或绿色植物) (2)消费者 (3)5 (4)非生物部分 分解者(或细菌、真菌等) (5)狐 鹰 (6)自动调节

4. (7分) (1) 细胞的分裂 细胞的分化 (2)细胞数目 形态 结构 组织

(3)④②①③⑤

4. (6分)(1)雌蕊 雄蕊 (2)卵细胞 胚 (3)9胚珠 8子房

5. (6分)(1)A 线粒体 (2)C光合作用 (3)④成熟区 B蒸腾作用 水循环

精品小编为大家提供的七年级上学期生物寒假作业答案大家仔细阅读了吗?最后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2016年七年级上册生物寒假作业(答案参考)

简答题复习7上历史范文第2篇

答:政治方面: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文化方面: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统一使用的规范文字。

经济方面:统一货币、度量衡;将圆形方孔钱作为全国统一使用的货币,便于经济的发展。 思想方面 :“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军事方面:北修长城,南开灵渠。为了抵御匈奴,筑成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开发南疆,开凿灵渠,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

2、汉武帝稳固大一统的措施有哪些?

答:政治方面: 颁布推恩令,削弱地方诸侯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并找借口削去半数侯国。

思想方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社会的正统学说。 文化方面 :兴办太学,大力发展儒学教育。

经济方面: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增加中央财政收入。

军事方面: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取得漠北战役的胜利,使匈奴再也无力与西汉对抗。

民族关系 :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加强了汉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

3、张骞通西域的意义是什么?

答:①建立了西汉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关系;②加强了汉与西域经济文化交流;③促进了西域的开发;④对西域都护的设置和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

4、 丝绸之路开辟的历史意义? 答:“丝绸之路”把古老的中国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古希腊、古罗马文化连接起来,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

5、 丝绸之路路线图: 长安 —— 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西亚——欧洲

6、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作用是什么?

答:内容:① 迁都洛阳。

② 汉化措施。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联汉姻,用汉制,学汉礼。

作用: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加速了北方民族封建化的进程。

7、 我国古代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开始于什么时候?人口的南迁对南方的发展有何影响?

答:古代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开始于东汉末年。

对南方的影响:北人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

地区的开发。

8、秦朝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内容是什么? 答:①秦朝最高统治者称“皇帝”;

②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 ③在地方实行郡县制。

9、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原因及影响:

原因:春秋以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大量荒地被开垦为良田 ,变成私产并出租,有了地主和农民,新兴地主阶级为了发展封建经济,确立封建统治,纷纷掀起变法运动。

影响:通过变法,封建制度确立起来,封建社会形成了。

10、秦国商鞅变法的目的、内容、作用分别是什么? 答:目的:富国强兵。

内容:①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②奖励耕战; ③建立县制。

作用:商鞅变法后,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最终的统一大业奠定了基础。

11、评价秦始皇。

答:功:(1)灭六国,统一全国,建立起中国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

(2)采取措施巩固统一。政治上: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经济上: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化上:统一文字;军事上:北修长城,南开灵渠。

因而有人称他为“贡献巨大的政治家和功勋卓著的帝王”。

过:他统治暴虐。例如“焚书坑儒”极大的摧残了文化;施行暴政,繁重的徭役、繁重的赋税、刑法残酷,给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是历史上著名的暴君。

12、评价汉武帝。

答:功:汉武帝依靠自己的雄才伟略,励精图治,出现大一统的统治局面。

政治方面: 颁布推恩令,削弱地方诸侯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并找借口削去半数侯国。

思想方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社会的正统学说。 文化方面 :兴办太学,大力发展儒学教育。

经济方面: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增加中央财政收入。 军事方面: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取得漠北战役的胜利,使匈奴再也无力与西汉对抗。

民族关系 :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加强了汉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  过:汉武帝在位期间,大兴土木,连年征战,耗尽了文景之治的成果。

13、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自己的意见,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

14、春秋战国时期各思想学派及其创始人或代表人物

儒家:创始人:孔子 春秋晚期

代表人物:孟子 战国时期

道家:创始人:老子 春秋晚期

代表人物:庄子 战国时期

墨家:代表人物:墨子 战国时期 法家:代表人物:韩非 战国时期

兵家:代表人物:孙子 战国时期“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15、孔子的思想主张是什么?在中国的地位及影响是什么? 答: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包括一切美德;主张“爱人”“为政以德”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后来,孔子的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影响很大。

16、孔子的教育成就是什么?

答:(1)创办私学

(2)先进的教育思想: ①注意因材施教;

②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③要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

④学习必须与思考相结合,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7、孟子的思想主张是什么?

答:①提出“春秋无义战” ②“仁政”,主张“民贵君轻”。 ③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18、老子的思想是什么?

答: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面之间可以互相转化。这是一种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19、庄子的思想?

答: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20、韩非的思想是什么?

答:①主张改革;②提倡“法治”③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1、墨子的思想是什么?

答:①主张“兼爱”“非攻”反对不义之战

22、汉初为什么要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汉高祖“休养生息”政策的措施是什么

答:原因:①客观上:经过长期战乱,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国家贫穷; ②主观上: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

措施: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23、江南经济开发的原因有哪些?

答:①江南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

②北人南迁给江南地区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③江南战争较少

④南北方人民的共同劳动

24、江南经济开发的影响是什么?

答:江南经济的开发为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步南移奠定了基础。

25、江南经济发展有何不同?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答:西汉时的江南经济贫穷落后;南朝时的江南经济繁荣富裕,尤其是农业和丝织业。 西汉时江南没有开发,南朝时江南地区得到了开发。

26、西汉政府处理与少数民族关系所采取的措施

和亲:例如,汉初屈辱的和亲;昭君出塞

战争: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夺去了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漠北战役

设置机构:前60年,设西域都护,专管西域地区事务,标志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权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北京人的生活状况及特征:

①生活在北京西南周口店山洞里,距今约70万-20万年

②外貌上:保留了猿的特征,手脚分工明显 ③过群居生活

④使用天然火,并会保存火种。

山顶洞人的生活状况及特征

①生活在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山顶洞,距今3万年

②仍用打制石器,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 ③会人工取火 ④过氏族生活 ⑤懂得交换、懂得爱美

河姆渡居民的生活状况:

①生活在长江流域,距今七千年 ②使用磨制石器 ③种植水稻

④住干栏式房屋 ⑤会挖水井

⑥会饲养家畜家禽

⑦会制造陶器

⑧会制作简单的玉器和乐器 半坡居民的生活状况:

①生活在黄河流域,距今五六千年 ②使用磨制石器 ③种植粟

④住半地穴式房屋 ⑤会饲养猪狗等动物

⑥会制造彩陶

⑦会纺线、织布、制衣 西周的分封制

目的:为了巩固统治

影响: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 齐桓公称霸的原因是什么:

① 齐国盛产鱼盐,经济富庶; ② 任用管仲进行改革 ; ③ 以“尊王攘夷”为号召。

管仲改革的内容及作用

内容:①改革内政,发展生产;②改革军制

简答题复习7上历史范文第3篇

答:⑴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⑵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

⑶科举制也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尤其因为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2. 唐玄宗时期经济空前繁荣,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⑴农业:修建了许多大型水利工程;农耕技术有很大发展,水稻广泛采用育秧移植栽培,产量大大增加;从西域传入许多蔬菜新品种;茶叶生产在江南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饮茶之风全国盛行;改进农业工具,制成曲辕犁,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

⑵手工艺发达:丝织品花色品种很多,丝织技术高超;陶瓷业有重要发展,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和唐三彩最为有名。

⑶商业繁荣:大都市有长安、洛阳、扬州和成都;城内有繁华的商业区;长安城内云集着边疆各族和世界各国的人,热闹非凡。

3. 请简要概括“贞观之治”形成的主要原因。

答:⑴重视农业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

⑵注意“戒奢从简”,节制自己的欲望。 ⑶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 ⑷注意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

4. 简要概述李白、杜甫、白居易各自的诗歌特色。

答:李白:豪迈奔放,清新飘逸,而且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轻快。

杜甫:气魄雄浑,沉郁悲怆,语言精练凝重。 白居易:直如白话,通俗易懂。

5. 元朝疆域空前辽阔,为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

答:⑴元世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

⑵元政府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 ⑶还加强对琉球(今台湾)的管辖。

6. 民族融合的发展。

答:⑴元朝时候,许多汉族人来到边疆,为那里的开发作出了贡献。边疆各族包括蒙古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等杂居相处。原先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族,经过长期共同生活,已同汉族没有什么差别。

⑵唐朝以来,不少定居中国的波斯人、阿拉伯人,信仰伊斯兰教,他们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⑶元朝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融合。 7. 郑和远航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答: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8. 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有哪些?清朝又是如何强化君权的?

答:明太祖改革行政机构,加强君主权力:

⑴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分管民政、刑狱和军政。

⑵在中央,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

⑶授权侍卫亲军锦衣卫,监管对臣民的监视、侦查。 ⑷改革科举制度,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以加强思想控制。

清朝:设立军机处,军国大事完全凭皇帝裁决,地方军政首脑实际上也直接听从皇帝指挥;大兴“文字狱”,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

9. 元世祖重视农业发展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答:元世祖重视发展农业,多次下令禁止蒙古贵族圈占农田做牧场,还治理黄河,推广棉花的种植。北方农业得到恢复和发展。为便利南粮北运,他令人开凿两段新运河,与原有运河连通,使粮船可以从杭州直通大都;还开辟了规模空前的海运,粮食运输逐步以海运为主。

10. 说说清朝的疆域。

答: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南至南海诸岛,成为亚洲最大的国家。

11. 清初统治者采取了哪些措施巩固祖国边防,促进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答:⑴1684年设置台湾府,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

⑵雅克萨之战,打败了沙俄侵略军;1689年同沙俄签订了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保卫了祖国的北疆。

⑶赐予西藏佛教首领“达懒喇嘛”和“**额尔德尼”的封号;1727年设置驻藏大臣,规定驻藏大臣代表中央,与**和**共同管理西藏事务;**和**的继承,必须报请中央政府的批准和册封,大大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

⑷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设置伊犁将军,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

⑸实行比较友善的民族政策,土尔扈特回归祖国,受得清政府的妥善安置,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12. 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是什么?

答:⑴清朝统治者坚持以农为本的传统观念,推行“重本抑末”的政策,压抑、限制民间工商业的发展。

⑵由于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稳定,他们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

⑶担心国家的主权受得西方殖民者的侵犯。

⑷又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 13. 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造成了怎样严重的后果?

简答题复习7上历史范文第4篇

一、识记与理解

了解西晋建立、统一全国及“八王之乱”的基本史实;了解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情况和北方十六国的建立背景。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课的学习,正确认识西晋灭亡的根本原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归纳史实的能力;通过识读历史图片,培养学生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分析西晋统一全国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这一时期在我国历史上民族大交融方面的重要地位,认识到历史上各族人民在进一步交往中,加深了了解,共同书写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同时初步认识民族平等、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性。

重点:西晋的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难点:西晋社会状况之下隐藏的统治危机;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时代大背景。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次课我们学习了从东汉末年到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历史,最后我们分析了三国鼎立的形势并得出结论,天下大势是分久必合,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那么最后究竟是谁独霸天下,问鼎九州呢?(西晋。)对,西晋结束了三国分裂的局面,统一了全国。但西晋的统治很短暂,这又是为什么呢?魏晋时期,除汉族外,还有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民族活跃在历史舞台上,他们从何而来?又做了什么?学了本课内容你们就知道了。

【内容探究】

一、西晋的建立

1.教师课件展示“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并请一位同学讲述这个故事。

[学生回答] 司马昭是三国时魏国人,他父亲名叫司马懿,是魏国的大将。魏文帝曹丕死后,魏国的大权实际上落到司马懿手里。司马懿之子司马昭总揽大权后,野心更大,总想取代曹髦。他不断铲除异己,打击政敌。年轻的曹髦知道自己即便做“傀儡”皇帝也休想长久,迟早会被司马昭除掉,就打算铤而走险,用突然袭击的办法,干掉司马昭。一天,曹髦把跟随自己的心腹大臣找来,对他们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我不能白白忍受被推翻的耻辱,我要你们同我一道去讨伐他。”几位大臣知道这样做等于是飞蛾扑火,都劝他暂时忍耐。曹髦不接受劝告,亲自率领左右仆从、侍卫数百人去袭击司马昭。谁知大臣中早有人把这消息报告了司马昭。司马昭立即派兵阻截,把曹髦杀掉了。

2.教师引导:后来,人们用“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来说明阴谋家的野心非常明显,已为人所共知。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78页第

一、二段的内容,并问:那么,三国鼎立的最后结局如何?(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篡夺了皇位,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 3.教师可引导学生画出这一时期的历史发展线索(三国建立:魏、蜀、吴→三国灭亡:蜀、魏、吴→西晋统一全国。时间:220—280年。) 4.教师引导:西晋实现了全国的统一,但西晋的统治却很短暂,西晋的统治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我们只要研究一下西晋的社会风气,就能大概的了解到西晋的统治了。教师指导学生看教材第78页“相关史事”中石崇和王恺斗富的故事。

5.教师讲解:西晋初年,国家经过近一个世纪的长期分裂动荡后重归统一。根据天下分久必合的传

统理念,这次的统一和安定应该是长期的。因此晋国上自皇帝宰相,下至平民平姓,都天真地认为一个繁荣昌盛的时代已经到来,谁都相信明天会更好,谁也不去为未来担心。因为没有忧患意识,臣民对国家、民族和家庭的责任感日益淡漠,社会享乐主义滋长,朝野上下物欲横流,每个人都在花样翻新地找刺激寻开心。“石王斗富”的故事充分说明了西晋的统治阶级追求享乐,糜烂腐化。

6.展示教材第79页的“材料研读”,提出问题:这则材料说明了当时什么样的社会风气?(“唯钱是图”,统治阶层昏庸腐朽。) [教师过渡] 西晋初期的这种社会现状为“八王之乱”的发生和西晋的短命而亡做了铺垫。

二、八王之乱

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第79页“八王之乱”的相关内容,问:西晋初年,晋武帝怎样管理地方?(大封同姓诸侯王,后来又陆续派遣诸王据守州郡重镇。)在西晋以前,还有哪些朝代实行过分封诸王的制度?(西周。) 2.教师讲解:除了西周,在西汉初年,也分封过同姓诸侯王,最后是导致了“七国之乱”,所以才有后来的汉武帝实行“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以西周和西汉为鉴,想一想,分封诸王对中央政权的统治会造成什么危害?(会导致诸侯势力壮大,最终王室衰微。) 3.教师引导:西周、汉初都实行分封诸王,一旦诸王势力强大,就会威胁中央的统治。同样,西晋初年分封诸侯,诸侯王既手握兵权,又掌管民事,势力日益壮大,最终导致“八王之乱”,哪位同学可以为大家简述“八王之乱”?

教师找一个同学讲述“八王之乱”:晋武帝的儿子晋惠帝昏庸无能。他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

4.教师讲解:“八王之乱”对社会造成巨大灾害,人民饱受痛苦,西晋从此衰落。为什么西晋的统治如此短暂?

教师待学生小组讨论后,找几个小组的代表回答,最后由教师引导得出答案: (1)统治集团非常腐朽:奢侈之风盛行,在位皇帝(晋惠帝)昏庸无能。

(2)统治集团发生内乱:“八王之乱”使西晋走向衰落。

(3)民族矛盾激化:内迁的少数民族受欺压,乘机起兵反晋,西晋灭亡。

[教师过渡] “八王之乱”后,中原大乱,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纷纷逃往南方,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

三、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1.教师课件展示草原图片,并引导学生看教材第80页的《敕勒川狩猎图》和《甘肃嘉峪关魏晋墓砖画》以及第80页第一段文字,问:同学们知道北方游牧民族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吗?(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2.教师讲解:东汉末年以来,中国西部和北部周边的各少数民族开始不断地向内地迁徙。魏晋之际,在北方的战乱之下,少数民族内迁形成高潮。那么,在这一时期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哪些呢?请同学们在教材80页上的《西晋内迁少数民族分布图》上标出内迁的少数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 3.教师讲解:西晋灭亡后,从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历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个政权,连同西南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

4.教师课件展示《十六国示意图》。问:十六国时期,各国彼此攻战,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种状况在什么时候结束?是谁结束了这种状况?(4世纪后期,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逐渐强盛,并统一了黄河流域。)皇帝苻坚采取哪些措施维护统治?(整顿吏治,厉行法治,加强集权,招抚流民,减赋禁奢,兴办学校,提倡儒学。) 【课堂小结】

西晋短暂的统一,固然是多种矛盾冲突的结果,但统治阶级的贪婪腐败是导致当时政治黑暗不可忽略的一个原因。历史警示我们,应居安思危,吸取历史教训。西晋时期也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重要时期,各族人民在进一步交往过程中加深了对彼此的了解。

一、西晋的建立 1.西晋的建立 2.西晋的统治

二、八王之乱

1.原因 2.概况 3.影响

三、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1.游牧民族的内迁 2.十六国政权 3.苻坚统一北方

上一篇:周工作计划第11周范文下一篇:安防监控系统合同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