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经济发展工作论文范文

2023-12-13

农村经济发展工作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等重大判断。农业农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在新时代越来越迫切。其中,农村财务审计管理工作与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和谐稳定有直接联系。作为一种综合经济监督的审计监督是农村集体经济管理中的重要环节。严密有效的集体经济审计管理有利于推动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文章就当前农村集体经济财务审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探究,提出推进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管理工作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管理;财务管理

随着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的飞速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管理逐渐暴露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对农村集体经济的建设带来了较大影响。因此,全面综合分析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管理和财务监督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制定相配套的解决方案成为我们当前的重要任务。只有解决了农村集体经济的审计管理问题才能切实保障我国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
一、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管理现状

农村集体经济审计作为我国审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根据我国农村集体所有制的特殊性质而产生的一种特殊审计形式,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一种审计。自1992年农业部颁布《农村合作经济内部审计暂行规定》以来,各级农村审计机构与组织对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审计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2017年6月9日,农业部在四川省成都市召开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部署推进会,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落实中央《关于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要求,部署扩大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当前,中国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了新阶段,但是还会存在农民群众对合并乡村过程中平调集体资产、乱批乱占集体土地、不良债务蔓延、集体组织改制中股权混乱等类似的新情况反应强烈的问题。因此,探究当前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寻求解决办法,对于促进农村审计监督体系建设、发挥农村审计职能与推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
二、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存在的问题

通过走访群众,召开座谈会,查看资料等方式,对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管理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当前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管理中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现将问题列举如下。

(一)审计法律制度不健全

我国虽颁布了《审计法》,但是我国《审计法》把国家行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作为审计的主要对象,而农村审计在法律制度上存在空白,目前还尚无全国性法律法规来进行管理,农村审计的定性问题长期以来并没有解决到位。由于农村审计涉及部门广泛、门类纷繁,除了传统的财政资金审计外,还包含经济责任审计、专项资金审计、绩效审计等。农村审计管理在法律上的空白就形成了农村审计管理领导混乱、审计监督不规范等一系列新问题。例如在农村审计工作调查取证困难、领导群众不配合、审计案件办理受阻都是由于审计制度在法律上的空白引起的。尤其是在农村税费改革后,现有的农村审计法规没有改变,但是审计工作的内容却改变了,致使部分条款已经不能适应审计工作的需要,审计管理的整体功能的发挥。由此可见,加强农村审计法律制度建设刻不容缓。

(二)审计管理执行不到位

我国部分乡村在进行审计工作中,由于执法主体的执行力较弱,在执行结果的时候受到很大阻力。并且还存在审计工作流于形式,不注重结果与质量的问题。除此之外,农村审计管理工作不受法律权威的保护,审计工作人员只能对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管理工作开出意见书,很难对审计管理工作的改进进行监督与审查。与此同时还存在着不能在刑事和行政上处理有些非党员村级干部违规违纪的尴尬局面,群众对这种情况很不满意。毫无疑问,审计管理执行不到位是农村审计的薄弱环节,破坏了农村审计管理在群众中的威信。

(三)审计管理人员不专业

农村集体经济的财务审计管理工作涉及事务多,范围广,这就要求审计管理工作人员具备综合的审计管理能力和全面的素质,不仅要深谙审计管理工作程序,清晰学习与审计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并且还要具备较强人际交往和人际协调能力。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工作的主力是乡镇农经员而且乡镇一级农经员的审计工作还是兼职的。从事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工作的工作人员工作起步晚,从事审计工作的时间短。虽说农经员们大多数经过专业的培训,但审计专业水平仍然受到很大的限制,农经员仍以事后查账为主,水平还停留在就账查账,很难做到详尽地对帐、无法进行详尽的弄清审核中发现的疑问,如大额开支,吃喝招待请客送礼费用,固定资产的变价收入等。因此,农经员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还有待提高,农经员还应进一步加强学习和研究与审计工作相关的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加强理解,灵活运用。
三、加强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的对策

(一)加强组织领导,促进农村审计制度化

在法律法规方面,我国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该尽快制定出全国性的农村审计条例,与之相配套的审计取证、审计反馈档案管理等办法也应尽快出台,并且明确对农村集体经济审计问题进行定性。在目前审计法律法律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下,相关部门应认真学习十九大精神,注重抓住“改革创新”灵魂,着力以创新,让创新成为审计工作的新常态。可以成立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工作领导小组,小组可以暂由纪委、监察、审计、财政、农经等部门组成,专门负责农村审计工作的组织领导、协调和管理,不断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二)强化队伍建设,促进农村审计专业化

农村审计队伍的整体能力素质,与审计工作的成败息息相关。因此,要配备专业的审计工作人员来加强审计队伍的整体素质。实施审计人员持证上岗制度,严格规范审计资格证书,杜绝无证上岗的情况发生。注意审计人员的工作考核,要经常开展的业务培训和业务考核。同时加强对农村審计人员的政治理论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审计专业知识及技能教育,通过保障工作人员的工作经费和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来培养审计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培养造就出一支政治强、素质高、业务精、作风硬的农村审计队伍,推动农村审计工作专业化进程。

(三)提高审计质量,促进农村审计规范化

审计的质量和成果是审计工作的关键所在,想要促进农村审计工作规范化,就必须保证审计质量。提高审计质量的核心是要严格执行审计程序。审计程序的规范化有利于保障审计工作的科学合理和有序运转。审计程序规范化也是保障审计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只有严格执行审计程序,审计人员才能制订全面可行的审计方案,采取适当的审计方法,才能收集到真实可靠的审计证据,精准评估审计事项。因此,要不断规范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程序,严格依据相关规定和法律法规执行审计工作,不断提高审计质量。

(四)强化作风建设,提高审计服务能力

农村财务审计工作中存在的工作作风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审计工作。因此,审计工作人员应不断强化责任担当,忠诚审计事业,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审计监督工作职责。在农村审计工作中,要贯彻落实依法行政、依法监督、执法必严、违法必纠的原则,对违法乱纪的人员要严格查处,保证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工作有序进行。为了强化工作作风,防范违纪行为的发生,审计工作也要增强透明度。实施审计结果公开,贪污干部返还赔款公开,审计结果公开,坚持审计结论回访反馈,确保审计结果落实,审计问题得到整改,群众意见得到采纳。让人民群众了解审计结果,增强人民群众对审计工作的信任度,引导正向社会舆论。审计人员充分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当好公共财政的“卫士”,切实维护人民利益,提高审计服务能力。

参考文献:

[1]闻世英.探究农村集体经济财务管理和审计监督的问题和策略[J].农民致富之友,2017.

[2]王建伟,王瑞萍.后农业税时期的经济效益审计[J].中国农业会计,2006(10).

[3]张兴柱. 对农村集体经济内部审计的思考[J].时代金融,2014(15).

[4]邢光英.农村集体经济财务管理和审计监督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财经界,2017(19).

[5]孙会芬.新形势下农村财务审计的问题与建议[J].当代经济,2013(06).

(作者单位:东北农业大学)

农村经济发展工作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农村金融是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由于农村经济市场化程度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滞后使得农村金融结构落后、农村金融服务边缘化、农村资金大量流向城市和非农产业等。文章针对这些农村金融运行中的问题,提出一些促进农村金融改革、创新的对策与建议,以促进新农村的建设。

[关键词]农村金融;金融发展;新农村建设

[作者简介]行怀勇,青岛农业大学经济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经济理论与政策,山东青岛,266109

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解决好“三农”问题(农业、农村、农民)是关键。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投入 ,农村金融市场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融资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和实践基础上,从我国农村金融存在的问题开始分析,到对农村金融发展问题形成的原因分析,旨在提出针对农村金融发展问题的建议与对策,供农村金融市场的改革发展参考。

一、农村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虽然从农村开始,但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改革中心转入城市后,国家对农村经济和金融体制的改革关注程度略显下降。我国农村金融在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活跃和市场化水平的逐步提高,农村金融虽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以下的问题。

(一)农村金融市场化程度低,金融结构落后和农村金融服务边缘化

虽然我国已形成了以农村信用合作社为主体(部分地区农村信用社改革为农村合作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及邮政储蓄为辅助的农村金融体系。从表面上看这个体系功能合理、种类齐全,但在实际上缺少层次性,矛盾冲突多,农村金融服务功能弱,不能满足农村日益提高的金融需求,而且导致了农村金融机构资金配置能力不足,使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市场上形成垄断。另外,农村金融工具主要以短期小额贷款为主,结算手段落后,难以满足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

我国农村金融市场虽然存在多种形式的金融组织,但没有形成有效的竞争机制,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从农村信用社的经营效率低下得到反映;同时农村信用社的资本和经营实力、管理体制和经营水平、技术手段和金融服务能力还处于较低水平,造成农村金融市场低水平的垄断经营和金融服务边缘化。

(二)农村资金匮乏,资金严重外流,大量流向城市和非农产业

当前城市与农村、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实施的信贷、利率等金融政策差别不大,而农村金融市场投资环境的不完善、资信差、信息不对称,大大增加了商业银行的经营成本和风险。商业银行将从农村金融市场吸纳的资金从赢利能力差、风险高的农村金融市场流向赢利性高、风险相对低的城市金融市场,进一步造成农村资金的匮乏。资料显示,商业银行每年以吸储的方式从农村流出的资金估计大约3000亿元。

我国政府为防范金融风险,严格限制农村金融市场的准入限制,使得许多民间资本难以进入农村金融市场,难以发挥为农村金融市场补充融资的作用,这造成民间资本流出农村以寻求其他投资市场。政策限制是农村金融市场资金匮乏和外流的又一重要因素。

(三)民间金融即农户间借款和各类非正式资金,其发展迅速,规模较大,但缺乏规范

农村金融制度供给的错位与不足,使农村正规金融供给短缺,农村资金超出需求得不到满足使得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转向融资速度快、信息费用低、利率市场化、资金利用率高的民间金融。但像正规金融一样金融市场及其运作缺乏相应的制度规范,这是制约农村金融快速发展的一个根本问题。

二、农村金融发展问题形成的原因

(一)政府长期对金融的不当干预

在我国长期以来实施的赶超型国家发展战略影响下,我国整体经济在发展初期实施以牺牲金融发展来追求经济高速发展的发展道路,这导致政府对金融长期的干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过度干预,指长期以来政府对农村金融体系、金融创新管制过严,严重阻碍了农村金融的发展;其二是职能缺位。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已经到了“返哺”农村的时候,但政府在“返哺”这一问题上动作过小,在这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职能。

(二)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滞后

我国农村金融在曲折中发展,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期恢复农业银行及信用合作社改革,使农村金融业务规模和内容都有了快速发展,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1985年专业银行企业化改革,农产品收购资金短缺更加严重。为使农村政策性金融活动规范化和制度化,1994年成立了专门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即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统一管理农产品收购资金、农村扶贫贷款和农业综合开发贷款等专项贷款业务;1996年,中央推动了新一轮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同时农业银行与农村信用社脱钩,农村政策性金融、商业金融、合作金融三大基本架构基本形成,成为农村正规金融体系的主体,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但是此后农村金融体系改革发展缓慢。农村改革的滞后一方面直接引起农村金融改革的滞后;另一方面由于农村经济体制落后,市场化程度低,使农村金融改革缺乏立足之基础,也间接导致了农村金融发展的缓慢,使农村长期存在严重的金融抑制。

(三)农村经济市场化程度低

农村经济的市场化程度低,整体经济市场化程度较低使金融深化缺乏必要的前提和基础,限制了整体金融深化的进行。而农村经济由于地理和交通条件较差、经济主体力量较小、市场观念较弱等因素,一直处于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边缘,市场化程度更低,农村经济主体参与市场的广度和深度较低,这也是阻碍农村金融发展和农村存在严重金融抑制的重要原因。

三、解决农村金融发展问题的建议与对策

(一)开放农村金融市场,实现多级竞争的农村金融体系

1.将商业银行吸引回农村金融市场

在新农村建设中,基础设施改造等大型工程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现代化的金融服务手段,只有资金雄厚、金融服务能力强、技术先进和控制风险能力强的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才能担起这个重任。新农村建设离不开作为构成金融市场主体的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的支持。因此,改革现行的农村金融和税收政策,增强农村金融市场的赢利能力,改善经营环境,重新把商业银行吸引回农村金融市场。放松对农村金融市场准入限制,建立完善的市场进入和退出机制,促进多种经营形式的中小金融机构进入农村金融市场,形成合理有序的竞争群体。这不仅打破了农村金融市场低效率的垄断经营模式,还进一步拓宽了新农村建设的融资渠道和服务范围,为新农村建设和农民提供更加个性化的金融服务。

2.大力发展以小农户为主体的资金互助组织

分散农户的细小规模导致过高的小额交易频率和风险,导致商业金融无法追求到利润,必将进一步退出农村市场。因此重构以小农户为主体的资金互助和村级合作金融组织,是农村金融改革的核心。没有农民的互助与村级合作金融组织,商业信贷和保险就无法在农村生存。只有农户资金互助组织发展了,新的合作金融组织出现,商业金融抽走的资金才可能回归农村。

(二)加强金融监管,引导农村金融组织创新和整体改革推进

国家应该建立起分工合理、功能完善、长短结合、适度竞争、品种齐全、服务方便、城乡互助、监管有序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和金融市场。

1.分工合理,功能完善

农户资金互助合作金融是基础,主要是对内部成员交易,解决商业银行面对农户信息不对称和交易规模过小问题;商业金融主要与资金互助组织交易,实现规模经营;政策银行扶持农户资金互助组织发展,起到引导和传导货币政策功能。

2.长短结合,适度竞争

农村金融市场需要长期信贷与短期信贷相结合,才能化解经营风险,才能符合农村经济发展要求。竞争是促进机制和体制转变的最有效手段,开展适度竞争,将能使金融机构充满活力,提高效率。

3.品种齐全,服务方便

农村一家一户“原子化”经济规模细小,更需要政府承担责任,推进改革,建立符合小农经济需求的信贷、保险、信托理财、方便借贷、互相担保等金融服务。

4.城乡互助,监管有序

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已被确定为国家战略。要实现城乡互助,引导城市资金回流农村,必须引进新的市场主体和产品,如信托等。这就需要建立严格的市场主体自我约束机制和自律体制,形成以自我约束为基本要求,建立分层次的监管机制和体制,促进有序监管,保持金融稳定与繁荣。同时,农村金融需要加强信息披露,强化社会监督。

(三)积极引导和发展民间金融,发挥民间金融对农村正式金融的补充和辅助作用

建立在地下钱庄基础上的我国农村民间金融其实是一项有效的制度安排,具有生存的合理性,应该在加强引导和监管的前提下允许其发展,以弥补农村正式金融安排的不足。同时,在农村,地下金融业的存在为小型工商企业和农业提供了资金来源,为农村经济发展保住了大量资金。但由于地下金融业游离于中央银行的监管之外,在某种程度上负效应很大,因而对于地下金融业要采取疏导而不是行政堵截的政策。目前对地下金融业的整顿应加大金融执法力度,关键是要对业已形成的各种地下金融组织进行规范和改造,促使其向合作金融发展。

(四)建立农村金融市场的资金回流机制,改变农村金融市场资金匮乏的局面

追逐利润是决定商业银行金融资本流向的重要因素。现行的僵化的农村金融定价、经营政策和缺乏竞争活力和赢利能力的农村金融市场,对商业银行资金等金融资源缺乏吸引力,使得商业银行将资金等金融资源从农村向城市收缩,造成农村金融市场资金外流。因此,赋予商业银行更大的经营权限,提供更为优惠的金融和税收政策,构建有竞争力和赢利力的农村金融市场,将商业银行的金融资源重新吸引回农村金融市场,使商业银行从农村金融资金流出通道变为流入通道。与此同时建立商业银行农村存款返回制度,要求商业银行必须按吸纳农村金融市场资金的一定比例投放到农村金融市场。现行的农村金融市场严格的准入政策和单一的金融结构制约了民间金融合法进入农村金融市场。因此,建立和完善合理的农村金融市场进入和退出机制,确保民间金融资金能以多种形式的民间金融载体合法地吸纳到农村金融市场,构建有效的民间资金回流到农村金融市场机制,以充实农村金融市场的资金供给。

(五)建立多层次的农村担保体系和金融风险补偿机制

1.构建多层次的农村担保体系

(1)根据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实行多种形式的抵押、质押办法,如运用动产质押、仓单质押等形式;

(2)加强农村信用环境建设,如积极发展社会信用中介服务体系,完善中小企业和农户信用评级体系;

(3)建立和完善信用担保体系,面向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设立农业担保机构,发展农村互助担保组织。

2.建立和完善农村金融风险补偿机制

(1)建立农业信贷风险基金,发挥对农业经济的补偿作用;

(2)加快农业保险制度建设,把农业保险纳入农业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考虑组建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或者委托政策性银行开办农业保险业务,政府可以对参加保险的农户实行保费补贴,培养农民的参保意识;

(3)推进农村金融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实行适度的城乡差别利率。大力发展农村票据市场,放宽对农村金融机构再贴现的条件,调节信贷资金流向;

(4)推进农村金融利税改革,县城内金融机构要将吸收存款一定比例资金投放当地使用,对新增当地支农贷款超过一定限度的给予享受减免税收优惠政策。

[参考文献]

[1]姚耀军.中国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及其金融结构分析[J].金融与保险,2005,(1).

[2]田力.中国农村金融问题研究[J].金融研究,2004,(3).

[3]温铁军,姜柏林.把合作金融还给农民——重构“服务三农的农村金融体系”的建议[J].农村金融研究,2007,(1).

[4]吴晓灵.农村金融要适度竞争[N].国际金融报,2006-03-23.

农村经济发展工作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在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以及消费持续升级的时代背景之下,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被誉为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绿色产业。农村旅游经济作为旅游业的一个分支,这些年来凭借自身的突出优势获得了长足发展,不过整体来看,经济转型背景之下,农村旅游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并不强,这对于其未来的长期健康发展是一个负面影响。本文对于经济转型时期农村旅游经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进行了具体的探讨,随后分析了当前时期农村旅游经济发展的不足,针对这些不足,具体的探讨了解决措施,以期为转型时期农村旅游经济发展带来有益的指导。

关键词:经济转型;农村旅游;机遇;挑战;策略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阶段,这一阶段第三产业将会逐渐取代第二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这意味着旅游业这一第三产业的重要分支将会获得巨大的发展。广大农村地区各类旅游资源丰富,这些年在旅游业成为拉动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背景下,农村旅游经济发展迎来了黄金时期。然后由于我国农村旅游经济起步较晚,加上先天不足,使得当前农村旅游经济的发展中暴露出来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严重拖累了农村旅游经济发展步伐以及质量。面对经济转型时期农村旅游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破解,这成为了正在大力发展或者准备发展旅游经济的广大农村地区必须要深入思考的一个课题。

一、经济转型时期农村旅游经济发展机遇与挑战

经济转型给农村旅游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不过与此同时也存在一些挑战,把握好这些机遇的与挑战,将会推动农村旅游经济步入更加健康的发展轨道之中。

1.发展机遇。农村旅游经济的发展机遇可以说是千载难逢,从需求角度来看,居民消费升级带来了大量的旅游需求,从国际经验来看,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5000美元的时候,将会带来旅游产业的大发展,我国的发展也证明了这一点,随着我国朝着中等发达国家稳步迈进,过往十多年旅游业始终保持了较高的增速,而预计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这种高速发展的状态还会持续下去,这对于农村旅游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利好。从政策角度来看,为了推动经济顺利转型,国家相继出台了多项推动旅游经济发展的政策,而新农村建设的如火如荼也给给予了农村旅游经济发展很多的政策优惠,这些都给农村旅游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推动。

2.发展挑战。农村旅游经济发展虽然面临诸多的发展机遇以及利好,但是从目前的现实发展中来看,其也遭遇了很多的挑战,这些挑战对于农村旅游经济发展来说是难以回避的。这些挑战主要集中在的竞争、资金、人才等方面,从竞争来看,农村旅游如何能够在充分彰显自身的特色,如何具备与传统景区开展竞争的实力,这是一个挑战。资金层面的挑战主要是农村旅游经济发展面临着如何破解资金支持不足的问题,人才层面的挑战是指农村旅游经济发展方面的人才短缺,如何构建一支数量充足、能力过硬,能够满足旅游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队伍是一个难点。

二、经济转型时期农村旅游经济发展存在的不足

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之下,农村旅游经济发展欣欣向荣,不过也应看到,蓬勃发展的农村旅游经济发展背后也存在很多不足,这些不足如果不能够有效地解决,必然阻碍农村旅游经济的发展。

1.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农村旅游经济发展方面存在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的制约,基础设施是旅游经济发展的关键一环,没有基础设施的完善,对于旅游经济的发展来说将是一个很大的制约。举例而言,很多农村地区交通不便、餐饮、住宿等条件简陋,这些都会影响到旅游者的体验,从而阻碍农村旅游经济的最大做强。基础设施的不完善的直接原因就是农村地区资金不足,在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力度严重不足,使得基础设施建设与旅游经济发展的需要之间存在巨大的差距。

2.旅游产品缺少特色。农村旅游经济发展中存在旅游产品特色不够明显的情况,对于旅游目的地来说,旅游产品的特色是其核心竞争力,目前农村看旅游产品没有将自身的特色充分的凸显出来,对于旅游者的吸引力严重不足。同时不同农村地区的旅游产业更是同质化严重,处于一种恶性竞争的状态,这使得农村地区的旅游产品给人一种千人一面的感觉,不利于这一产业的长期发展。

3.旅游服务不够理想。旅游业是一个典型的服务行业,服务质量的好坏将会直接影响这一产业的健康发展,目前农村旅游经济发展比较粗放,没有一个统一的服务标准,旅游者的各种服务需求很多时候都难以满足,结果使得旅游者的旅游满意度不高,危害到了农村旅游经济的发展。另外就是政府在农村旅游服务规范方面处于一个缺位的状态,价格制定、投诉处理方面不到位,滋生了农村旅游的各种乱象。

4.宣传力度有待加强。农村旅游经济发展目前面临的突出问题之一就是宣传力度的远远不够,很多农村地区虽然旅游资源丰富,但是因为对外宣传不够,结果导致了各种旅游资源只能是“养在深闺人未识”,不利于旅游资源的开发以及旅游经济的发展。不少的农村地区在旅游宣传方面重视不足,不能够去主动的开发市场,获取客源,这影响到了农村旅游的持续发展。

三、经济转型时期农村旅游经济发展策略

针对转型时期农村旅游经济发展的不足,广大农村地区需要利用好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正视旅游经济发展中存在的挑战以及不足,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推动地区旅游经济的持续发展。

1.完善基础设施。农村地区要想办法积极筹措资金,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切实改善地区旅游基础设施条件,一些公益性的基础设施项目,例如交通项目,农村要积极争取财政资金,而一些盈利性的项目,例如酒店项目,则可以进行公开招商引资,吸引社会资本的流入。基础设施完善方面要尽量做好规划,本着适度超前、合理规划的基本原则来推进,从而使之更好地支撑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的需要。

2.创新旅游特色。农村旅游经济发展要在旅游产品的创新方面不断努力,充分利用好农村这一概念,立足于本地区的旅游资源特色,进行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提炼出来与众不同卖点,从而摆脱与传统景区以及其它农村地区的同质化竞争,展现本地区旅游的独特魅力,彰显与众不同,从而吸引到源源不断的客流。创新旅游产品中要把常规线的旅游与特色专项旅游的开发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景点布局各具特色、突出重点、避免重复。

3.提升旅游服务。在旅游服务提升方面,政府要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充分发挥好标准制定者、秩序规范者的角色,努力引导本地区的旅游经济发展步入一个规范的通道之中。政府要在本地区旅游产品价格制定的、旅游服务标准制定、旅游投诉处理等方面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同时还要注意对旅游从业人员的一个培训,让从业人员具有良好的服务意识以及服务能力,打造出来的服务一流这一农村旅游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要素,推动地区旅游经济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4.加强宣传力度。广大农村地区在旅游经济发展中,需要进一步的加强宣传力度,提炼出来旅游产品卖点,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宣传推广。宣传方面必须要化被动为主动,积极调动各个部门工作积极性,做到力往一处使,在客源争夺战中能够统筹协调,全力配合,不仅仅是旅游部门要加大宣传,同时其它相关部门也要积极做好配合工作,从而切实提升地区旅游产品的知名度以及美誉度,推动旅游经济的更好发展。

总之,经济转型大背景之下,广大农村地区要做到顺势而为,充分意识到旅游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以及机遇,高度重视旅游经济的发展,采取一揽子推动旅游经济发展的措施,实现好农村旅游经济的开速发展,开创新的经济增长点。(作者单位: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房产局)

参考文献:

[1]王小军,张双双.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的影响及发展策略[J].农业经济,2012年11期

[2]白惠芳.新农村背景下的农村旅游经济的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2013年3期

[3]范高明.新农村政策下乡村旅游创意发展的思考[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年4期.

农村经济发展工作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农村经济 可持续发展 维西

“三农”问题始终是西部欠发达地区普遍面临的首要问题。近年来,维西县以“围绕增收调结构,突出特色闯市场,依靠科技增效益”为目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培育特色生物产业,不断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深化农村改革,增加农业投入,强化农业科技,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从根本上看,维西农村经济尚未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与小康社会目标要求相距甚远。

1 维西县农村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

近年来,维西县始终坚持科学发展,加大产业扶持,强化政策推动,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就。2009年,全县农业总产值实现50796万元,同比增长17.0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835元,同比增长14.87%。

——农业生产总值:2009年全县实现农业生产总值达50796万元,比2005年的32329元增加18467万元,增长57.12%。

——畜牧业生产总值:2009年全县实现畜牧业生产总值达15187万元,比2005年的9415万元增加4545万元,增长61.31%。

——农民人均纯收入:2009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835元,比2005年的1285元,增加1550元,增长120.62%。

——粮食生产:全县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指导下,2009年全县粮食产量为59684吨,比2005年的52632吨,增加了7052吨,增13.4%,年均增长3.35%;农民人均有粮440公斤,比2005年的401公斤增加了39公斤,增9.7%。全县粮食生产总量处于安全水平线之下。

——畜牧业生产:2009年全县大小牲畜存栏达37.85万头(匹、只),比2005年的34.6万头(匹、只)增加3.25万头(匹、只),增长9.39%;大小牲畜出栏达16.93万头(匹、只),比2005年的13.15万头(匹、只)增加3.78万头(匹、只),增长28.75%;肉类总产量达8684吨,比2005年的5550吨增加3134吨,增长56.47%。

——蔬菜生产:蔬菜种植面积由2005年的13256亩扩大到2009年的16830亩,增加3574亩,蔬菜产量由7996吨增加到10940吨,增加2944吨,增长36.8%。

2 维西县农村经济发展的困难和问题

近年来,维西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粮食生产能力稳步增长,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由于维西是一个集边远、山区、民族、贫困于一体的落后县份,农业基础设施装备建设和农业服务化体系建设滞后、产业化经营组织实力和带动力不强、农民素质普遍偏低、农业科技进步缓慢,极大地制约了全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特别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和粮食自给水平不高的问题尤显突出。主要表现在:

一是农业和农村经济仍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生产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弱。二是农业产业结构仍然不尽合理,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农民持续增收困难。三是农业龙头企业少,规模小,带动能力弱,产业化经营能力低。四是大多数农民群众整体素质偏低,对新科技、新措施接受能力不强。五是农产品市场发育程度低,营销网络和市场信息网络滞后。六是产业体系不健全,产业政策不配套,扶持力度小,导致全县绝大部分农产品仍处于原料型,初加工型,多数农产品开发缺乏深度的开发。七是农业投入乏力,导致农业基础设施得不到有效改善,农业科技措施得不到有效推广,农民收入增长十分缓慢。

3 促进维西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举措

3.1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加快实现以节水改造为中心的大型灌区建设配套和中低产田改造力度,着力搞好田间工程建设,完善灌排体系、培肥地力。积极推进节水灌溉示范,大力发展节水旱作农业,改变传统农业靠天吃饭的现状,实现基本农田地旱涝保收。

3.2 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提升产品质量 改善农业推广机构设施条件和装备水平,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以及农业发展的综合配套体系建设。搞好种养业良种体系、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体系、动植物保护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农业资源与生态保护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等“七大体系”建设。

3.3 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竞争力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改善粮食品种结构,优化区域布局,着力提高单产,努力保持粮食供求总量平衡。改革种植制度,提高复种指数,努力提高高稳产农田面积。加强粮食生产技术、农机、信息和产销等服务,搞好良种培育和供应,促进粮食生产节本增效。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建设农产品产业带,发展特色农业。加快推行原产地等标识制度,维护原产地生产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加大对特色农产品的保护力度。整合特色农产品品牌,支持做大做强名牌产品,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优势农产品出口,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大对多种所有制、多种经营形式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龙头企业以多种利益联结方式,带动基地和农户发展,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

3.4 加强科技和劳动力转移培训,促进农民和农村社会全面发展 全面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农业和生产实际的需要,开展针对性强、务实有效、通俗易懂的农业科技培训。适应产业结构升级和提高竞争力的需要,进一步搞好农民转业转岗培训工作,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规模,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

3.5 加大重点企业扶持力度,促进农产品精深加工 从维西资源优势、市场潜力、经济实力和技术条件等方面实际状况出发,进一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精心打造新兴产业,采取综合措施,加大对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扶持,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在农产品加工方面,要以小杂粮、林果、畜禽产品为突破口,带动产业优化升级。为搞好农产品的加工增质增效,就是要大力引进先进适用技术,采用新工艺、新材料和现代管理方式以及积极寻求战略合作伙伴,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档次,增强市场竞争力,获得经济社会效益。在扶持龙头企业方面,主要从政策、资金、技术、资源等方面给予优惠和帮助,促进企业生产、加工和流通健康发展,同时各职能部门要提供优质服务,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氛围。

3.6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把生态文明作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切实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积极开发利用农村清洁能源,继续加强农村沼气池、节柴改灶、太阳能的建设,进一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3.7 加大市场体现建设,促进产品流通和销售 在建立了稳定的优质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突出加工的前提下,要着眼于国内外大市场,把自己的产品输出去。一是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在当地建立农产品批发市场和零售市场,促进农产品销售;二是依托经营企业、营销大户到外地找市场、闯市场和占市场,促进农产品流通;三是建立营销队伍,动员和组织具有经营能力的个体户跑市场,促进农产品输出。在建立市场营销体系的前提下,各个职能部门要为开拓市场提供生产信息、加工信息、价格信息和库存信息等方面的服务,同时组织参加农产品展销会、推介会和发布会。通过各种手段和措施,建立起“绿色通道”,促进农产品流通出口,提高农业对外开放水平。

3.8 完善政策扶持,进一步调动农民积极性 加大支农惠农的政策落实力度,切实加强对粮食生产的支持,建立稳定增长的支农资金渠道。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在稳定现有各项农业投入的基础上,新增财政支出和固定资产投资,要切实向农业、农村、农民倾斜,逐步建立科学稳定的农业投入增长机制。

参考文献:

[1]《维西县2010政府工作报告》http://www.weixi.gov.cn/

Item/1710.aspx.

[2]秦庆武,陈泽浦.论我国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中国农村经济,2000.9.

[3]和立彪.略论维西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云南农业,2009.3.

[4]刘京伟,王华书.贵州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研究,贵州农业科学,2011.2.

[5]赵红梅.维西傈僳族自治县资源特点及发展建议,林业发展规划,2007.6.

农村经济发展工作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特色化、差异化发展是城市商业银行未来发展的大趋势。但从目前来看,一系列内外部因素制约着城市商业银行的差异化发展,使得城市商业银行走上与其它类型商业银行相同的发展道路,并导致城市商业银行竞争力低下、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这些因素包括监管政策、银行业体系、城市商业银行股权结构、战略定位、绩效考核制度等,因此,城市商业银行实现差异化发展的关键就在于消除这些因素的制约。

关键词:城市商业银行;差异化发展;对策

进入后金融危机时期,在银行监管尤其是资本监管日趋严格、经济周期性波动加剧、经济转型加快推进,以及多层次银行体系逐步建立的大背景下,城市商业银行(以下简称“城商行”)只有找准定位,明确方向,与国有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实施差异化竞争,并形成自身特色,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取胜。但从目前来看,在监管政策、银行业体系等外部宏观环境因素,以及股权结构、绩效考核制度、战略定位等内部微观环境因素的制约下,城商行大多缺乏特色,定位和发展方向同质化现象严重。本文在对城商行实现差异化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制约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差异化发展是城商行未来发展的大势所趋

在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定位和服务高度同质化的大环境下,小而全、无差异的发展道路虽然可以令城商行在短期内实现快速发展、迅速做大规模,并获得不错的收益,但从长期来看,随着我国多层次银行体系的不断完善,以及金字塔式客户结构和市场分层的逐步形成,差异化、特色化发展将是城商行未来发展的大势所趋[1]。

(一)城商行走差异化发展之路是我国构建多层次银行体系的现实需要

从国外情况来看,一个由不同规模、不同定位和服务对象,以及不同特色的各类银行组成的多层次银行体系,既是一国银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一国经济中不同主体对金融服务差异化需求的结果。目前,我国银行业在规模角度已形成由大型、中型和小型银行组成的多样化银行体系,但从市场定位和服务对象角度来看,多层次、多样化的银行体系尚未成形。尤其是除农村金融机构外,大多数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服务对象和发展模式高度趋同,从而造成大中型客户金融服务竞争过度,小微型客户金融服务供应不足;金融资源向大中城市集聚,农村金融服务薄弱等现实问题。因此,完善多层次、多样化的银行体系,尤其是进一步强化和大力发展服务于中小企业和“三农”的银行机构,将是我国银行业下一步改革和发展的重点。在此过程中,对于城商行而言,针对自身特点和比较优势,确定一条不同于大型银行的差异化发展道路,既是未来发展的需要,也是适应多层次银行体系的现实选择。

(二)差异化发展是城商行适应日趋严格的监管约束和资本约束的必然选择

金融危机后,世界各国明显加强了对商业银行的监管,强化资本监管是其中的重点。以我国为例,银监会先是将大型银行和中小银行的最低资本充足率要求从8%分别提高至11%和10%[2];此后,又提高了发行次级债补充资本的门槛,并进一步强调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情况的动态监管和反周期监管,资本监管要求大幅提高。加之近年来国内商业银行的持续快速发展,尤其是2009年的信贷大投放,包括城商行在内的国内商业银行面临的资本约束和瓶颈日益凸现,原有的做大规模、依赖存贷利差的发展模式受到冲击。特别是对城商行而言,资本补充难题更为突出,必须尽快改变现实中追求大客户、大项目的高资本消耗发展方式,转变发展模式,提高单位资本的使用效率和产能。唯有此,才能解决传统发展模式下存在的业绩波动、资本约束和发展的不稳定问题,这就要求城商行从大型银行的老路转向差异化、特色化发展道路。

(三)城商行实现差异化发展是经济转型和银行业发展模式转变的最终结果

表面上看,2008年金融危机是对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更深层次上却是对原有经济发展模式的冲击,加剧了我国经济转型的紧迫性。长期来看,我国经济发展将从投资和出口拉动型转向消费推动型,经济发展速度也将由超常规转向稳定适度;短期来看,危机时期超常规的经济刺激政策将逐步转向正常化,超常规的货币投放、固定资产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等也将趋于稳定,建立在此基础上的信贷大投放格局将发生实质性改变。商业银行大放贷、大发展的模式将难以维系,商业银行必须转向中小企业、高科技、新能源等新的经济增长点,寻求发展空间。规模实力较小的城商行更需要先行一步,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此外,经济转型带来的将是银行业发展模式的转变,特别是利率市场化后存贷利差逐步缩小,传统吃利差的发展模式受到挑战,这也要求商业银行尤其是定价能力相对较弱的城商行尽快调整业务结构,转变发展模式,形成特色,实现差异化发展。

二、城商行实现差异化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理论上讲,城商行是最有条件,也最容易实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的商业银行,但现实情况并不乐观。除少数规模较小的城商行坚持并深化“服务中小”的市场定位,在中小企业服务方面形成特色,走出一条不同于其它银行的道路;大多数城商行偏离了服务中小的市场定位,片面追求“小而全”,走上与大型银行高度同质化的发展道路,传统优势逐渐丧失,市场竞争力缺乏。究其原因,就在于内外部六大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一)外部环境因素

1.银行业“大而不倒”规律。由于银行的业务活动涉及经济运行的方方面面,银行的破产倒闭往往会对经济和社会稳定产生巨大冲击。正因为此,各国政府在对待银行倒闭问题上通常持谨慎态度,特别是对大型银行一般不会轻易让其破产,这就是银行业有名的“大而不倒”规律。此次金融危机中,美联储“对陷入困境的大型银行施以援手,对同样苦苦挣扎的中小银行却袖手旁观”的做法,无疑将进一步强化人们对“大而不倒”的认同。出于相同的考虑,规模较小的城商行同样具有做大规模寻求政府隐性支持的冲动,体现在日常经营活动中,就是热衷于做大项目、抢大客户,快速做大规模。

2.“歧视性”监管政策。不完善、带有“歧视性”的差异化监管政策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中小银行的定位和发展道路。通常情况下,监管机构会对商业银行业务资格的获得和市场准入设置一系列标准,其中很重要的一项指标就是资产规模。要想取得某些业务资格和市场准入,商业银行必须达到一定规模,这必然会加剧商业银行做大规模的冲动。以城商行跨区域发展为例,城商行必须达到银监会规定的规模才有可能获得跨区域发展的资格,定位和业务是否有特色等问题则不属于准入指标的内容。此外,对中小企业业务缺乏针对性和差别化的监管措施也使得城商行开展中小企业业务的积极性受到影响,比如银监会对中小企业贷款的核销、中小企业贷款的不良率等方面的相关规定与大企业的要求基本完全一致。出于资产质量考核以及投入产出的考虑,城商行自然倾向于做大企业,从而加剧国内商业银行定位的趋同。

3.不完善的银行体系。从资产规模、经营地域和所有制性质角度来看,我国已初步建立起涵盖各种类型、多样化的银行体系。但从定位和服务对象角度来看,则显得相对单一,差异性、层次性并不明显。除农村金融机构和少数城商行外,大多数商业银行的经营地域和规模差异显著,但在定位和服务对象上并无实质性区别,这种定位单一、高度同质化的银行体系不可避免影响到城商行的定位和发展道路。出于生存和做大规模的考虑,城商行只能努力做到“小而全”,与大型银行展开直接和正面竞争,并最终导致其在定位、产品和服务上的差异化逐渐丧失,整个银行体系中的商业银行大多以“相同面孔”示人。

(二)银行内部因素

1.地方政府的干预。随着股权结构和公司治理的不断完善,地方政府对城商行的直接干预问题已在很大程度上得到规范和解决。但地方政府对城商行高管人员任免的干预和控制仍较为突出,造成城商行高管人员在短期内的频繁变动,高管人员的任期变得不确定。在任期短期化的情况下,这些高管人员显然没有动力花费大量精力和资源用于城商行长期特色和竞争力的培育,而更愿意将资源和精力用在短期见效快的经营管理活动上。体现在现实中,就是短期内对做大规模贡献大的那些业务和产品受到重视,与大型银行争抢大客户、大项目。由此来看,地方政府的干预对城商行定位和发展的影响程度要远远超过其他各种因素[3]。

2.不科学的绩效考核制度。绩效考核好比交通指挥棒,科学的绩效考核制度可以引导和激励商业银行沿着正确的方向快速前行,而不科学、不完善的绩效考核制度则恰好相反。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商业银行的绩效考核制度主要包括规模指标、质量指标和盈利指标等三方面的指标,又以规模指标为主,基本不涉及特色培育、竞争优势等方面的内容。城商行也不例外,在这样的绩效考核制度下,各分支行必然将精力放在那些能迅速增加规模和盈利的业务和客户身上。大客户、大项目成为各类商业银行争抢的对象,各商业银行在定位和服务对象上的差异也就不明显了。

3.战略定位摇摆不定。城商行未能实现与其它商业银行的差异化发展,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战略定位的不明确。城商行在其成立伊始就确立了“服务地方、服务市民、服务中小”的定位。但长期以来,城商行并未能坚持并深化这一定位,而是呈现出摇摆不定。定位的摇摆不定使得城商行原有比较优势和特色逐渐丧失,并最终走上大型银行的老路。某种意义上说,城商行实现差异化发展的首要任务是明确战略定位,实现定位的差异化。只有差异化的定位才能实现差异化发展的格局。

三、城商行实现差异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基于本文第二部分的分析,中央银行、监管机构、地方政府以及城商行等各有关方面应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入手,解决影响城商行实现差异化发展的制约因素,引导和促使城商行实施差别定位,打造与自身情况相适应的业务特色和竞争优势,最终实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

(一)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完善银行业运行环境

针对我国银行业存在的“大而不倒”规律以及城商行千方百计做大规模以寻求政府隐性保护的现实,中央银行应尽快建立覆盖国内各类商业银行的存款保险制度,并根据不同银行的风险状况实施差别化的存款保险费率,以消除大型国有银行享有的政府隐性支持的政策红利。通过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将通常情况下只有大型银行才可能享有的政府隐性支持转化为所有银行都享有的存款保险支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城商行做大规模的冲动,使其更加专注于培育业务特色和提升竞争力[4]。

进一步完善银行业现有的差异化监管政策,对专注于中小企业、三农金融等业务的城商行给予监管倾斜,对此类业务领域实施差异化的监管要求和监管措施。在城商行的市场准入问题上,改变目前过于强调资产规模的准入指标体系,转向以风险为核心、对整体经营管理情况进行全面、综合评价的做法,并对具有业务特色的城商行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以鼓励城商行寻求差异化发展。从培育多元化、多层次银行体系视角入手,从政策和监管层面对不同类型商业银行,尤其是以城商行为主体的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方向和战略定位给予适当规划和引导。通过性质界定、经营区域划分、差别税收政策等制度安排,促使各类商业银行逐步摆脱同质化的发展道路。

(二)优化股权结构,减少地方政府干预

针对因地方政府的干预而造成城商行高管人员任期不确定,进而导致城商行发展的短期化问题,应从三方面加以改进:一是进一步优化城商行的股权结构,降低地方财政的持股比例,适当引入民营资本,通过股权结构的多元化实现对财政大股东的制衡。二是地方政府进一步转变职能,从行政管理者角色转变为股东出资人角色,更多地从出资人的角度行使股东应有的权利,减少对城商行经营管理活动尤其是高管人员任免的直接干预;同时,城商行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将地方政府对城商行的管理和诉求通过公司治理平台加以体现。三是适时引入战略投资者,促使公司治理的优化,在股东大会和董事会中形成战略投资者对财政股东的有效制衡;通过战略投资者的引入进一步培育城商行的公司治理文化,促使公司治理各方进一步转变观念,找准定位,既充分行使权力,不越位,又切实承担职责,不缺位。

(三)明确战略定位,建立健全战略管理体系

城商行发展的同质化从根本上而言源自其战略定位的缺失和战略管理体系的缺乏。因此,明确战略定位,并建立健全战略管理体系,是城商行实现差异化发展的前提,具体主要有以下两点。

1.明确战略定位,找准发展方向,形成发展特色。从目前来看,可以从以下四方面明确定位并寻找潜在特色领域:一是从当地经济金融发展特色或区位优势入手,开发特色产品或服务;二是依托大股东资源,形成与其他银行的差异化竞争和特色发展,如平安银行利用平安集团的综合化经营平台向客户提供综合化金融服务,昆仑银行依托中石油资源开展相关业务等;三是从目前相对比较薄弱的金融服务领域寻找商机,如小企业金融服务、农村信贷等;四是开发新产品,形成先发优势,如包商银行开展的小微贷款业务等。

2.建立健全战略管理体系。针对长期以来战略管理薄弱的现实,城商行应考虑设立相应的部门专门行使战略管理职能,该部门应直接向董事会负责,可以是独立的部门,也可以与董事会办公室或发展研究部门合二为一。按照城商行确定的战略定位和方向,战略管理部门负责拟定未来发展战略,并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战略目标的实现。很关键的一点是要赋予战略管理部门战略评价和考核职能,通过战略管理部门职能的发挥,将银行的总战略和战略目标以发展规划的形式得以体现,并分解落实到各业务条线的分规划中,逐步建立起总战略与分战略、五年规划与年度计划相结合,涵盖战略研究、战略规划、战略控制和评价反馈的完善的战略管理体系。此外,通过加强战略研究和战略控制与评价,进一步提升董事会的战略决策水平,强化董事会的战略管理职能。

(四)打造业务专长,培育核心竞争力

从业务发展角度来看,城商行实现差异化发展的关键和核心举措是根据自身比较优势打造业务专长、培育业务特色,进而形成核心竞争力,具体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做强传统优势领域,培育差异化竞争优势。围绕中小企业服务、市民服务等传统优势领域,进一步加大投入,建立专业化的人才队伍和专门的业务流程;探索建立专业化的运作模式,开发针对性的特色产品,着力解决现有产品种类少、还款方式不够灵活、差异性不够等问题,突出方便性、灵活性和及时性,建立起多样化、覆盖客户各方面需求的产品体系,培育业务品牌;在服务功能完备的同时形成与大型银行的差异化竞争优势。

2.实施业务流程再造,提高运行效率。城商行在对特色业务实施专业化经营的同时,还需对原有业务流程进行再造。按照以客户为中心、提高运行效率的总体原则,将原有的总行与支行之间、总行不同部门之间相对分割的块状业务流程,转变为垂直化、集约化的、条状业务流程。与之同时,通过在条线内配置专业化经营人才和管理人才,提高整个业务条线的专业化运作水平和效率,并有效降低来自于行政管理条线的干扰。

3.做深做透区域市场,形成区域竞争优势。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开发相适应的金融产品,形成比较优势和自身特色;对区域市场实施细分,推出差别化的服务方案,建立起全方位、与区域内各细分市场完全对接的营销和服务体系;实施组织架构改革,建立扁平化、高效率、立足区域市场的组织体系和业务流程,提高在区域市场的反应速度和服务效率,做深做透区域市场,并在该区域内形成竞争优势。

(五)完善绩效考核制度,实现做大规模与做出特色的统一

城商行战略定位的落实、业务特色的培育和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进而实现差异化发展,既是一项持续性工作,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经营管理体制、机制和制度的不完善,尤其是绩效考核制度,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城商行差异化发展的进程,甚至于使其走上相反的道路。因此,建立科学、完善的绩效考核机制和制度是城商行实现差异化发展的重要保障。

针对目前大多数城商行对分支机构的绩效考核制度侧重于规模、速度和盈利指标的现状,应进一步完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将特色业务培育、特色业务的增长以及特色业务对利润的贡献等指标纳入考核指标体系,激励分支机构在做大规模的同时形成业务特色。同时,为了解决分支机构过于追求短期发展而忽视长期可持续发展的现状,适时引入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收益率指标,降低分支机构不顾风险的盲目扩张冲动,并通过将风险因素引入考核,平滑银行的发展波动和大起大落的业绩周期,实现短期发展与长期发展的统一。

对高级管理人员和关键人员的不完善的考核奖励制度是造成城商行追求规模胜过追求特色、追求短期业绩胜过追求长期发展的重要原因。对此,在传统的针对短期业绩的考核奖励制度基础上,引入与长期业绩挂钩的股权激励、延期支付等长期激励机制。通过将薪酬奖励与银行的长期业绩表现挂钩,促使高级管理人员和关键人员克服经营管理行为的短期化,促使其关注并将资源和精力投向“培育业务特色”、“塑造竞争优势”等对银行短期业绩贡献不大但却是银行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的领域,实现银行长期发展与短期发展、做大规模与做出特色的协调统一。

(六)实施有区别的资源投入政策,强化科技和人才对差异化发展的支撑

资源不足,尤其是人才缺乏和科技落后是城商行实现差异化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也是城商行未来发展面临的主要制肘。为此,城商行需要进一步加大资源投入,并实施有区别的资源投入政策。一是围绕战略定位,加大对特色业务的资源倾斜力度,比如为确保分支机构开发和培育特色业务的积极性,在发展初期给予一定的考核保护期或者补贴;为尽快开辟市场,将营销费用向特色业务领域倾斜等;通过资源倾斜政策,将有限资源集中于城商行实现差异化发展的关键领域——特色业务,促使该类业务的快速发展。二是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尤其是特色业务领域的专业人才,并加强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进一步完善培训体系,通过业务能手带教、与国外先进同业或国内外研究机构共同培养、外派同业锻炼等方式,在银行内部建立起一支与未来业务特色和核心竞争力相适应的专业化人才队伍。三是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对现有核心业务系统进行升级改造,提高系统运行效率和对经营管理的支撑能力,尤其是对创新的支撑;根据已有和潜在业务特色,开发相适应的业务系统,提高运行效率。

参考文献:

[1]张朝晖.城商行应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道路[N].中国证券报,2010-04-02.

[2]高晨.银监会明确资本红线大行资本充足率底线为11%[N].京华时报,2009-12-07.

[3]张吉光.城商行公司治理:从“形似”走向“神至”[J].当代金融家,2010(6):61-63.

[4]张吉光.存款保险推出恰逢其时[N].中国经济导报,2004-06-19.

Problems and suggestions of the City commercial bank’s achieving differentiation development

ZHANG Ji-guang

(Strategic Management Department, Bank of Shanghai, Shanghai 200072,China)

Key words:city commercial bank;differentiation development;measures

农村经济发展工作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在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和城乡发展政策不断完善的背景下,有效改善了传统农村经济发展的落后的问题,使得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进入了新的发展局面。但是,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阶段下,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也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因此,要想实现农业农村经济更高更快的发展,还需要不断创新其经济发展思路和发展的模式。对此,本文就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提出创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思路。

关键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创新思路

新形势下,我国农业农村的经济发展也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如大量的土地资源浪费;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使得村部落处于空壳状态;只有少部分农户成功致富,大部分农户还处于贫困的状态;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医疗、教育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等。为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还需要加大人力物力的投入,进行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创新,从而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

1 全面深化改革,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活力

新时代背景下,农业农村经济经济发展的创新思路,要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基础上,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具体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提高农业生产力,稳定农业生产,扩大农民收入的渠道,并加大农村人才队伍的建设和人力资源的开发。第二,进一步落实惠农政策,增加相关的农业生产补贴,包括农机补贴、良种补贴等多种综合补贴。同时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实行粮食低价收购政策,加大困难县乡和产粮大县的扶持力度。也要将国家基础建设和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重点转向农村,增加财政支农的扶持力度,保障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第三,不断完善农村土地制度,完善土地流转机制,改善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土地问题,提高农村土地利用率,发挥农村土地资源的作用,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2 销售渠道多样化,保证农产品的质量

随着我国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国家对于农村经济发展的投入也越来越大,粮食生产的效益也在不断增大。但是,这也使得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农产品质量问题越来越突出,国家过于重视或偏袒某一个农产品,也会使得农产品的供给结构失去原有的平衡,不利于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因此,政府应当不断完善农业发展信息共享的政策,加强农业市场的经济调控,在确保农产品销售渠道多样化的同时,保证农产品的质量。

3 加强政府宏观调控,稳定农村经济发展态势

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创新发展,加强政府宏观调控非常有必要,因为政府的干预,可以有效改善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平衡的问题,尤其是政府有机调控和市场自我调控结合的作用下,有利于稳定农村经济发展的态势。一方面,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在一些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当地政府对于农业发展的扶持力度非常大,所采取的的综合性补贴、农业政策以及法律法规等都符合农民的根本利益。但是,也有部分经济发展较落后的地区,财政情况太好,难以有效落实农业补贴的政策。所以要求政府加强宏观调控,完善农业补贴政策,尤其是经济落后地区以及偏远地区的农村,要加大农业的补贴力度,实现农民共同致富,促进农业的发展。另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我国产业结构也在不断优化和调整,加大了科技型和技术性产业的扶持力度,逐渐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变。在这转变的过程中,也能够一定程度上促使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国家要不断完善相关的政策,进行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并鼓励农民可以外出就业,加大农业培训基地的建设,使更多地农民能够真正地掌握一门手艺,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国家产业结构的优化。

4 加快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进程

加快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进程是促进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国家应当有效整合农业生产的经营规模,把一些较为分散化的农户集中起来,实行合作化经营,转变农业生产的方式,实现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对农业资源進行宏观调控和管理,可以有效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并且还能够保证国家粮食的安全和发展。

5 更进一步实现农村经济结构的优化

我国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目的是为了能够缩小贫富差距和实现共同富裕。因此,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创新思路,应当围绕着这一目标不断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性动力,经济发展的根本性动力就是消费。对此,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应当刺激农民的消费,同时也要更进一步推进农村经济结构的优化。当地政府可以采取招商引资的方式,积极引进更多企业的投入,实现现代化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促进农民的就业,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农民的消费水平,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从而有效推动农业农村的经济的发展。

6 加大农村基础建设的投入

目前,在农村与城市之间发展还存在不平衡的问题,主要表现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基础建设上。因此,对于农业农村的经济发展,还需要加大农村基础建设的投入,落实完善的农村基础建设保障体系,比如加强农村公路的修建、教育技术设备的投入、农村医疗机构的完善等。以此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转变农业农村发展的模式,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7 采取多样化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

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创新,应当采取多样化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首先,加强村子与村子之间的互通,村子之间优势互补,实现村子之间的经济往来。其次,加大现代科技的应用力度,实现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以此提升农产品的价值,实现更高质量的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同时,政府要加强农业发展的规划和指导,鼓励农业生产品牌化的发展,加快高科技农业产业园的建设,引进和培养高技术人才,鼓励更多的人才投入到农村经济建设中,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最后,可以加强农业高校和农村的合作,提高农业生产的创新能力,并建立起农民创业的服务体系,提高农民的生产能力,把更多的科技成果应用到农业生产中,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上一篇:幼儿园园长论文范文下一篇:药品质量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