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文化建设论文范文

2023-09-16

农村文化建设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应当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经济是社会发展的硬实力,文化则是在社会内核中发挥更重要作用的软实力,因此文化的发展和建设是农村建设的关键组成部分。文章以我国农村文化建设为例,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为我国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农村文化;文化建设;文化产业

农村人口占据我国总人口数的很大一部分比例,在农村开展的文化建设获得的成效直接影响到我国综合文化素质的发展水平,因此必须加强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和建设,使现代化发展成果能够在更大的范围内被普遍共享,从而稳步推动我国文化发展综合质量的提升。加强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创新农村文化建设体制,搞好文化阵地建设,培育崇尚科学的理念,重视荣辱观念教育,广泛开展文化活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新农村文化建设不力的局面。

中国共产党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保证。坚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十七届六中全会《公报》十分重视文化产业在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的作用,并就有关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阐述。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加快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文化建设的帮扶力度。”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

由于长期城乡二元体制的存在,目前我国新农村文化建设在中央有关文件精神的指导下,通过各层社会力量的积极努力,虽取得不菲的成绩,但总体来看仍不尽如人意。近年来,由于思想认识不到位、资金投入没保障、体制机制不健全、政府职能定位有偏差等原因,造成诸如基础薄弱、支撑作用不明显、环境欠优等现象,严重削弱了文化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撑作用,也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不相适应。

农村文化建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农村文化建设人才较为匮乏

(1)农村领导干部缺乏重视。乡镇领导干部对文化建设常常是挂在口头,不愿实干,会上宣读文件,会下抛掷脑后。应付检查就搞材料造假,面对群众只会支支吾吾,借口搞经济抓项目促生产,不仅没有意识到文化建设对经济建设的巨大推动作用,反而把文化建设看作“不必要”的浪费,是“花架子”,不管用。好一点的,也只是将文化建设作为经济建设的一个手段,认为“文化”只是“搭台”,“经济”才是“主戏”,从而导致了农村社会文化事业发展严重滞后,与建设全面小康、和谐社会的要求严重不符。

(2)农村文化队伍松散无力。一些县乡文化站在机构改革中被完全推向市场,导致乡镇文化员队伍组织松散,人才流失,缺少村级文化指导员,且缺乏培训学习,知识技能老化,难以胜任新农村文化建设工作,整体素质亟待提高。同时,这些文化站还不断受到相关部门或基层领导的干扰,不能正常经营,一些乡镇文化专干人员常被抽去搞中心工作,或过多地去挂职,或因种种原因经常变换,难以做到专干专用。同时民间文化传承者的老龄化逐渐严重,很多优秀民俗技艺由于缺乏保护与继承,也面临着消亡的威胁。

农村文化建设资金投入不足

文化的发展需要雄厚的经济基础做支撑。虽然我国对于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资金支持比例逐年提高,但由于经济发展重于文化发展的观念根深蒂固,大部分财政资金的投入仍然用于支持农村的经济建设,对于文化产业的建设力度相对较弱。

我国农村文化产业发展长期面临资金不足的窘境,特别是中、西部等相对落后地区,因为本地区经济发展的相对落后,没有基本的财力用以支撑本地的文化建设,又没有其他资金来源,导致现有的文化基础设施维护不充分,新型的文化建设设施也无法有效引进,就连信息社会文化传播所必须的电视、电脑、网络等设备都比较短缺,严重制约了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

農村文化生活良莠不齐

农村常住人口年龄结构随着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的外出务工,发生了急剧变化,老人、妇女、孩子居多,导致农村文化活动“没有主力”、“没有人气”。在许多地方,一些传统民间文艺,如舞灯,出现了懂的人(老人)舞不动,舞得动的(青壮年)没有人(外出打工)的尴尬结果。我国农村的文化发展水平总体较低,部分农民的思想观念保守落后,当传统文化中的腐朽因素与现代社会发展中不良文化相结合,就造成了封建迷信盛行、赌博、艳舞等低俗文化泛滥的不良局面,这也是农村文化生活贫乏的一个表现和后果。如果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不来占领农村文化阵地,就难以避免其畸形发展。

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

加强对农村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一个民族、一个人能不能把握自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道德价值。要深入开展学习宣传道德模范活动,激励人们崇德向善、见贤思齐,鼓励全社会积善成德、明德惟馨,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可见道德文化建设事关国家的长治久安,事关社会的文明进步,事关民族事业的兴衰。农村社会历来是中国政权的基石,在当前现代化建设中,这个地位仍然没有改变。因此对于农村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也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一是加强“阵地意识”。“文化阵地”是“意识形态阵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乡镇政府必须转变政府职能,树立“丧失文化阵地,就是丧失意识形态阵地”的政治观念。二是占领“文化高地”,要以培养“四有”新型农民为目标,以农民喜闻乐见的各种形式,不断地按照不同文化层次进行党的农村基本政策的教育,积极开展科技文化知识的学习活动,引导他们走上以科技、文化治穷致富的道路。三是构筑“阵地工事”,要完善农村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恢复和统筹管理乡镇文化站、广播站、乡村图书室的工作,坚守好乡镇科技推广站等农村科技文化阵地。

丰富农村文化产业资金获得渠道

要想切实提高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首要任务就是筹集产业发展所必需的资金,仅仅依靠政府提供的财政资金是无法完全运转文化产业链条的,因此要丰富资金获得渠道,拓宽民间资金吸引途径,以民间资本带动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比如可以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2018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表示,“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建设一批设施完备、功能多样的休闲观光园区、森林人家、康养基地、乡村民宿、特色小镇。”可以发展乡村特色文化旅游。2018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加快发展森林草原旅游、河湖湿地观光、冰雪海上运动、野生动物驯养观赏等产业,积极开发观光农业、游憩休闲、健康养生、生态教育等服务。创建一批特色生态旅游示范村镇和精品线路,打造绿色生态环保的乡村生态旅游产业链。” 除此之外,政府还可以通过税收优惠、企业扶持等政策鼓励企业对偏远落后、资源匮乏的农村地区进行投资捐助等。

充分尊重农民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要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培育挖掘乡土文化人才,弘扬主旋律和社会正气,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可见,文化产业建设者不仅包括领头负责人,还包括每一位参与其中的农民群众,文化建设的效率和质量能否获得有效提升,取决于每一位参与其中的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要大力引进优秀的文化建设人才,以更加新颖现代化的文化建设思想带领农村文化建设的主流方向;要加强对基层干部的培训,不断提高基层工作者的业务水平;还要利用各种方式推动农村教育建设,以文化熏陶感染农民群众,并引领农民群众参与贡献文化事业,形成良性循环。需要强化农民在乡村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不是将农民裹挟在现代化的潮流中,失去了文化的自主选择;也不是用政府“自上而下”的主导性代替农民“自下而上”的主体性,而是将二者有机结合。尊重与理解农民的文化观,发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资源,将传统与现代有机融合。“乡村文化反映的是农民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折射出的是时代和社会对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离开农村这片沃土,离开农民的生产生活就创造不出农村文化。所以说乡村文化是关于农民的文化,农民是农村文化形成与发展的主体。”乡村文化振兴必须为了满足广大农民对文化的需求,提高他们的精神境界,形成有利于培养新兴职业农民需要的认知方式、思维模式、价值观念、情感状态、处世态度、人生追求、生活方式等内容的文化育人环境。建立保障农民在乡村文化建设中主体地位的长效机制,给予农民更多的文化建设参与权、话语权、表达权,才能真正地创造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化,才能调动起农民参与乡村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真正推动农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稳定器。因此,新农村建设必须突出农村文化建设,而社会主义农村文化建设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价值观建设作为最终旨归。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一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基础地位;二是要坚持农民无產阶级思想的再教育,再塑造,再培养,引导农民不断向着自身无产阶级思想的转变;三是要建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相结合的教育体系,为培养社会主义新型农民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做好农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要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一是将村民的日常生活环境变成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摇篮。建设多功能厅、文化主题公园、广场、好人示范街,充分利用文化墙、宣传牌及农村广播等多种宣传工具,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二是将村民的日常生活内容变成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舞台。一方面聘请技术专家、党校教师、德育名师等人员,组成专业讲师团,广泛征询群众意见,结合科技文化卫生下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中国梦宣讲等活动,对群众面对面进行宣传教育和知识培训;另一方面组织村里文艺骨干成立文艺队,利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如三句半、秧歌、小品等,进行文艺创作,自编自导自演,结合身边模范,宣传凡人善举,既大力传播正能量,丰富了精神文化生活,又形象展示身边故事,让村民有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学习榜样,见贤思齐自觉提升。

结语

通过分析我国农村文化建设发展现状,不难发现从宏观到微观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和问题,为了更好的推动文化建设在农村范围的发展与深化,必须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丰富农村文化产业资金获得渠道、提高相关工作者的专业胜任能力、充分尊重农民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在农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渐带动提升我国农村文化综合水平,并以此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参考文献:

[1]俞彬.我国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大众文艺,2012(13):216.

农村文化建设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自从我国施行了改革开放政策以后,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也不断提高,生活越来越丰富。但同样的社会矛盾也在日益激化,尤其是我国城市和乡村之间的矛盾,不论是经济之间的矛盾还是文化上的矛盾,为了减少甚至是解决这个矛盾,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使得城市和乡村的文化变得均衡发展。在我国党的十九大就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积极推动农业乡村现代化发展,推进我国乡村文化建设。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文化建设;对策建议

1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加强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1.1 有助于贯彻落实党与国家文化发展战略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国情特殊,在发展战略上我国始终坚持贯彻和落实走中国特设社会主义道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化进程逐渐加快,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农村在我国依然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光是发展城市文明是不行的,还需要推进我国乡村文化建设。在发展过程中将中国特设社会主义和乡村文化建设结合,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在此过程中必须要传承我国的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当前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仍将发展重点放在如何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和大繁荣上,这就使得我国的文化建设被推向了更加全新的高度与深度。

1.2 有助于实现城乡文化均衡发展

在党的十九大中,我国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在新时代发展中我国的社会矛盾日益发展和变化,也就是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新时代,我把必须要不断加强乡村文化建设,贯彻和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然后使得乡村文化和城市文化发展达到平衡和统一,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精神方面的需求。在城乡文化发展中,乡村由于缺乏资金、人才、技术支持因此发展较为缓慢,乡村文化发展和城市文化发展差距逐渐拉大。对此我国各级政府应当专门设置乡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为乡村文化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同时还要积极引进相关人才和经验。

1.3 有助于满足我国乡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在当前阶段,我国的乡村文化建设主要有以下表现:部分地区仍将发展重点放在经济发展上,对文化建设缺乏重视;大部分地区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过于薄弱;区域文化发展不均衡等,这些都对我国的乡村文化建设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甚至压重限制我国农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因此,我国在文化改革上虽然已经取得了相应的成就,但是和经济社会发展相比仍存在很大的差距,文化建设过于滞后,无法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精神需求,对我国农村社会发展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2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加强乡村文化建设的原则遵循

2.1 贯彻落实生态立本原则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越来越富裕,人们开始想到更多,开始注重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注重丰富自己的生活世界,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诉求也变得越来越高,开始力求生态和文明做到协调平衡发展。乡村文化建设,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平衡为代价,在进行乡村文化建设过程中应当做到将生态文明和文化共同发展。

2.2 贯彻落实文化传承原则

乡村是为农民们提供生活的场地,是人们建设自己精神家园的场所。要想进行乡村问哈就建设,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不能将目光只局限在将乡村建设成一个个相似的小城镇,应当落实文化传承理念,将每个乡村独有的风俗、民俗文化挖掘出来然后建设具有独特文化的乡村,形成全新的乡村格局。做好文化传承工作,切不可顾此失彼,在乡村振兴中丢失了乡村文化,应尊重乡村文化,明确乡村文化在乡村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2.3 贯彻落实改革引领原则

为了实现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乡村文化建设,我国提出了各种相关政策制度,但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政策制度并没有被完全落实,对此应当通过深化改革的方式,将这些政策制度的优越性彻底发挥出来,形成乡村内生发展的动力源泉。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以往的很多规章制度都已经无法满足需要,因此必须要进行深化改革,通过不断改革处理导致农村发展出现失衡的因素,进而实现乡村振兴战略。

3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加强乡村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3.1 开展优秀乡村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我国是拥有几千年历史文化的国家,拥有千年的历史文明传承,有着非常丰富的优秀的文化遗产,在我国优秀的乡村文化遗产中主要有古镇、古村落和文物古迹等,这些都是我国几千年农耕文明留下来的重要成果。这些古镇、古村落、文物古迹都保留了历史风貌,拥有着十分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同时还有具有独特的民俗民风,具有很高的价值。因此,对于当前现有的古镇、古村落和文物古迹都应当做好规划和保护工作,要保护这些丰富的文化遗产,要对群众们进行适当的引导,让他们认识到这些文化遗产的重要性,自觉加入保护文化遗产的工作中。同时还要进行调查和研究,部分优秀的乡村文化遗产由于历史悠久,多隐匿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如果不进行调查和研究很难将其挖掘出来。

3.2 实现乡村文化活化战略,注重文化传承创新

对于传承有很多人的认识是错误的,觉得是将那些所有的古代文化习俗都传承下来,要知道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要做的不是照抄和固守迷信,而应当是有条件的继承,要传承那些精华部分,同时在传承过程中结合时代要求做到创新。如果想让这些文化永久传承下去,必须要结合时代发展,要不断进行创新。我国应当大力支持文创产品开发,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充分挖掘出来,然后进行适当的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充分展现出各个地区的文化特色,进而推动我国优秀文化的传承和传播。同时,还要提高对历史文化体验的重视,将文化传承、历史文化和人们的实际生活进行整合,加大对我国优秀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力度,并且要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体验与农耕文化体验融合,做到历史文化和时代交流的统一。乡村文化中不是所有的文化都是值得被传承的,对于那些比较落后封建的传统文化应当要取缔,对于精华的部分则要传承下去,并且不断进行创新。在很多乡村都有祠堂,在宗教观念的影响下,这些祠堂具有十分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因此,要对这些祠堂进行适当改造,将祠堂向着书院、学堂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场所转变,成为农民的精神家园。

3.3 加强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配套功能

当前我国很多乡村地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因此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具体的方法有以下两种,意识通过加强文化设施工程,发挥文化示范区和文化生态保护区的作用。在进行乡村文化建设时一定要灵活运用我国已经出台的多种优惠政策,要制定一个可行的乡村文化振兴战略,然后向上层申报,争取获得相应的资金、政策方面的支持,然后加强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二是要做好文化保障工程建设。当前阶段很多的惠民文化工程如农家书屋、农村电影院等都缺乏资金支持无法有效运行。对此我国政府一定要发挥自己的作用,要提高经费和提高保障标准,为其乡村文化建设提供资金支持。

总结:

总之,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尝试、探索才能找到正确的实施战略、实施方法,在此过程中不论是大到国家政府还是小到每个人民群众都应当要积极加入乡村文化建设,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贡献自己的力量。在进行乡村文化建设时需要制定一个较为系统、全面、科学的措施体系,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落实乡村文化建设的重点目标,通过引进先进的实施经验、各种技术设备、加大人才、资金、技术支持等方式去进行乡村文化建设。

农村文化建设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我国在文化建设过程中,遇到过很多的困难和挫折,但可喜的是我国文化建设已经取得了长足发展,并且正处于文化建设跨越式发展的黄金期。在我国文化建设的大背景下,农村文化建设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都得到了一定提升,农民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如今农村的文化建设越来越完善,但是从客观角度讲,也必须认识到农村文化建设的不足。本文主要总结了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如何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关键词:农村;文化建设;文化素质

由于农村与城市在本质上存在一定差异,所以农村文化在水平、结构乃至丰富性上都不如城市,伴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现有的农村文化生活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许多富裕的农民在精神文化上得不到满足,因此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势在必行。

1农村文化建设现状分析

首先,由于农村生活的特殊性,相比于城市农村文化生活显得更加单一。从实际情况来看,农民朋友在闲暇时间依赖电视的人特别多,在农村有80%左右的人对电视机有一定的依赖性,而在城市人们的文化生活非常丰富,看电视只是其中一项,城市人的文化生活还包括读书看报、上网、健身等多项娱乐活动,但是相比于城市农民朋友参与麻将和棋牌活动的人居多,所以由于农村文化项目单一,是影响农村文化建设发展的原因之一;其次,农民在文化生活上的投入有限,消费水平不高。农民收入有限,部分农民还舍不得在文化生活上投入太多,觉得不如投入到别处,对于文化生活认识不高。还有对于农村文化的投入,设施建设和文化产品供给还需加强。只有保证了文化基础设施才能保证人们开展正常的文化活动,如果文化基础设施不能保证,也会影响农村开展文化活动;最后,部分农民朋友思想认识不高,村里运动健身设施以及农家书屋等利用率非常低,有的已经变成了摆设。

综上所述,农村文化建设现在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农村文化生活过于单一,人们已经习惯了依赖看电视和通过棋牌活动来满足自己的文化生活;二是农民在文化生活上的投入很有限,消费水平不高;三是政府在农村文化建设方面投入力度还不够大;四是部分农民朋友对于农村文化生活思想认识不高,已经配备的文化设施利用率不高,这些都是制约农村文化建设发展, 亟需解决的问题。

2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建议

2.1提高农民思想意识,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

新的历史时期要致力于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让农民不仅懂得种地,还要懂得享受文化生活给自己带来的快乐,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提升农民幸福感。要致力于農村文化骨干的培养,先培养一批农村文化能人和积极带头人,鼓舞大家积极参与到文化活动中来,充分调动广大农户的积极性。当大家已经习惯并感受到文化生活带来的好处时就会积极参与其中,并且去带动更多人参与。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村民道德教育,从农民文化需求观念上进行引导。通过开展各种文化娱乐和竞赛活动,培育和提升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观念。同时要帮扶农民拓展就业门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提高农民需求水平和消费能力。

2.2 加大资金投入,保证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和丰富农村文化产品供给

农民文化活动的开展,需要一定基础设施和文化产品,这些最基本的文化设施需要一定的购买资金,同时一些过于老旧的文化设施如果想进一步完善也需要一定的资金做保障。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很多农村都有了自己的文化大院,基础设施也相应完善,对于已经成型的文化大院村委会要鼓励农民朋友多多参与文化活动,提高文化设施的利用率,保证文化院发挥其真正的功能。

同时要积极提供更丰富的文化产品,寻找各种合适的途径给农民创造观看文化活动演出和大型晚会的机会,同时对于在文化文艺方面比较突出的农民想办法为他们量身打造节目,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找到合适的渠道和舞台给他们创造表演的机会。建议可以鼓励各类中介机构引进和组织各种适合农民和农民工观赏需求的大型晚会和娱乐演出项目,适当增加在农村进行公益性演出的补贴,鼓励各文艺单位、文艺团体组织面向农民和农民工的小成本演出剧目,努力降低演出票价,鼓励国有演出场所举办公益性、低价票、特价票的演出。努力加大农村“种”文化的力度。解决农村群众看戏难、看书难、看电影难的“三难”问题,特别是偏远山村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基本问题。

3结语

农村文化建设任重道远,要想在农村文化建设上取得进一步的突破,需要文化建设部门和农民朋友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单磊.浅析农村文化建设现状[J]. 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09).

[2] 龚建强.张家口地区农村文化建设现状及思考[J].鸭绿江(下半月版), 2014,(07).

[3] 郭建.浅析农村文化建设现状及思考[J]. 青春岁月,

2013,(05) .

作者简介:雷雨露,大专学历,大安市安广镇文化馆,馆员,研究方向:文化事业发展。

农村文化建设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农村职业教育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农村职业教育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必须积极采取措施加以改进;应充分发挥农村职业教育的作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关键词:农村职业教育;新农村;作用

收稿日期:2007—09—15

项目来源:山东省教育厅科研立项课题J06W55。

作者简介:赵新亭(1957-),男,汉族,山东省定陶县人,菏泽学院社会科学系党总支书记,副教授,学士学位,主要从事“三农问题”与农村职教研究。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和国家提出的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和战略目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培养有文化、会经营、懂技术、高素质的新型农民。为此,必须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强化对农村劳动力的知识和技能培训,最大限度地发挥农村职业教育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一、农村职业教育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农村职业教育的现状

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在建国以来经过了曲折的发展历程。长期以来,农村职业教育的基础薄弱,教育培训条件差,致使相当一部分农村劳动者文化素质过低,知识面狭窄,观念陈旧,安于现状,进取精神不强,其创业潜能未能得到充分发挥。一些地方的农村劳动力大量闲置,甚至有的靠国家救济度日。目前,我国每年创造的利润多数是靠自然资源取得的,靠人力资本获得的利润很少,这样一种状况必然导致能源和矿产资源的过度消耗,从而严重制约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必须以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为重点,大力开发农村闲置劳动力资源,将其培养成为致富能手和农村专业技术人才。改革开放以后,农村职业教育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特别是在全国第四次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以后,由于从中央到各级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教育部门的积极工作,通过职业教育多样化的办学形式,培养了一大批在生产第一线从事实际劳作的素质高、技术好的实践型、技能型人才。在农村,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在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转变的过程中,参与农村职业教育专业培训群体的创业潜能正在日益显现出来。

2.农村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第一,农村职业教育的目标定位存在着误区。农村职业教育究竟是以为农村学生升学服务为目标,还是以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农民的培养服务为目标,在此问题上有不同的观点和做法。一种观点和做法是:把农村职业教育的主要目标定位为为农村学生升学服务,这就导致农村职业教育过分注重升学率和基础文化知识教育,淡化了职业技能和实践技能的培养训练,从而使农村职业教育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目标难以实现。另一种观点和做法是:把农村职业教育定位为帮助农民就业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这种做法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农村职业教育仅局限于为传统农业服务;二是农村职业教育仅局限于为本地就业培养人才服务;三是农村职业教育仅局限于为高中阶段的学生服务,忽视了大批不能升入高中的初中毕业生。这些不能升入高中的初中毕业生从事农业生产和外出务工,也要接受不同程度的职业培训。

第二,重普教轻职教的观念没有改变,对农村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不足。目前,许多人只是把职业教育看作是补充教育,重视普通教育,轻视职业教育的现象在干部群众中普遍存在着,他们看不到农村职业教育的实质内涵及其所蕴藏的巨大潜能,仍然偏重于知识的灌输,忽视能力的培养与技能的培训与操作,导致农村职业教育与现实要求不相衔接,由此也加深了人们对农村职业教育的轻视,从而引发了农村职业教育生源不足的问题。

当前,农村职业教育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相当严重,有的领导干部存在重普教轻职教的思想,认为农村职业教育投入大、见效慢,难出成绩,因而对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缺乏热情。一些地方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投入占整个教育投入的比例过低。

第三,农村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师资力量薄弱,教学内容陈旧,教材老化,教师的知识结构不合理,受教育者很难学到新知识、新技术,所接受的知识和技能教学内容往往滞后于时代的发展,在实践中很难用得上。

有些农村职业教育学校完全放弃了涉农专业,盲目开设一些所谓的新兴、热门专业,不管是否有这方面的师资力量和办学条件,目的只是为了能有生源,致使农村职业教育的办学商业化、随机化、普教化,失去了农村职业教育的优势与特色。

另外,农村职业教育师资力量薄弱问题也很突出。目前,由于人们普遍认为职业学校教师的社会地位比普通学校教师低,经济收入也不高,因而许多优秀人才不愿到职业学校任教,致使职业学校教师的总体水平不高。

二、农村职业教育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实现全面小康战略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必须培养新型农民,积极开发农村人力资源,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最终实现农村全面小康,而在这些方面,农村职业教育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有利于开发农村人力资源

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现状是,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低素质劳动力相对过剩。我国是一个以农村人口为主的大国,农村人口总数达到9亿,约占全国总人口的70%,农村劳动力达4.8亿人,其中有2亿左右为剩余劳动力,而且,随着农村人口的增长,每年都会新增一批劳动力,农村劳动力总数和剩余劳动力比例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据统计,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接受教育的年限平均为7.3年,其中高中文化程度的占12.5%,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9.3%,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38.2%。在农村外出流动人口中,初中文化程度的占到52.2%,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13.3%。据有关部门统计,在我国现有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教育或培训的有3.4%,接受过中等职业教育的仅有0.13%,接受过短期培训的有20%,三项合计才仅有23.53%,而没有接受过任何技术教育和培训的则高达76.47%。农村劳动力接受文化教育和职业教育较少、素质偏低的现状,决定了农村职业教育必然要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和新农村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农村职业教育的总体目标是使每一个农村劳动者都能接受不同程度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掌握一定的技能,并充分挖掘其创业致富的潜能。农村职业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要根据农村经济的发展、剩余劳动力转移、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的要求,健全并完善初等、中等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实行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并举,多形式、多层次、多类别、多功能地推进。要树立先培训后就业的观念,增强农村职业教育的实用性、针对性和广泛性,建立健全职业资格证书准入制度,促进农村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善。要按照面向“三农”又不局限于农村的方针办好农村职业教育,有效地开发农村人力资源。要根据新农村建设的需要,结合本地特点和实际情况设置专业和课程,确定具体办学模式和途径,深化农村职业教育的影响力,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培养出大批留得住、用得上的实用性人才。

2.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有利于顺利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目前,我国有2亿左右的剩余劳动力,以后每年还会新增1000万人,这些大量的剩余劳动力的存在是劳动力资源的巨大浪费,也成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沉重负担。要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积极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素质,实现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的转移。首先,要通过农村职业教育和培训,使向城镇转移的农民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和劳动技能,为其在城市就业和生活创造条件。其次,在职业教育培训中,要使职业教育与法制教育、道德教育相结合,使已转移到城镇的农民成为遵纪守法、文明守信的高素质劳动者,为他们更好地适应城市化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并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奠定基础。再次,农村职业教育要坚持面向“三农”,大力提高农村青少年的文化知识和劳动技能,从源头上消除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障碍。

3.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有利于实现农业产业化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只有依靠科学的理论来指导,科学的手段来管理,才能实现增产、增收、增效的目的,也才能实现农业的现代化。而要想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和农村劳动力素质,就必须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首先,农村职业教育应努力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农村从业人员的素质起着关键作用。广大农民是农业产业化的直接参与者,是农村生产力中最具活力的因素,农村的现代化,就是人的现代化,不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不提高农业的科技装备水平,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就会受到影响和阻碍。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不仅要注意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素质,而且还要注意改进其思想观念和文化传统,力求提高其综合素质,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新型农民,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其次,农村职业教育应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提供科技指导和信息咨询。有效、快捷的科技指导和信息咨询是农业产业化顺利推进的基础和关键。农业的产业化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农业的市场化进程。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的农村职业教育机构,拥有大量的农业专家和技术员,他们不仅掌握着农业方面的科技知识,而且还了解农业的最新走势和农业领域出现的新变化,因而有能力、有义务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提供科技指导和信息服务,为农业产业化的顺利进行提供强有力的科技信息保障。

4.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有利于发展现代农业

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就是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生产手段和设施装备农业的过程。用现代科学管理方法管理农业经济活动的过程,用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全面武装农业劳动者的过程,也就是由粗放型农业向集约型农业转变的过程。发展现代农业,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农村职业教育要为发展现代农业服务,就要面向农业现代化,构建以农村高等职业教育、农业中专学校或者地、市职教中心为龙头,以农村职业中学、市县电教中心、乡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为骨干,以村农民文化技术学校为基础的分工明晰、城乡一体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同时,按照因地制宜、机动灵活、注重实效的原则,调整优化农村职业教育的结构,建立起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职业教育体系。

农村职业教育必须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农村职业教育为“三农”服务,首要的任务是培养新型农民,使其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以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要真正把农村职业教育机构办成高素质劳动者培养和劳动力转移开发的培训基地,先进农业科学研究、推广的基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市场信息服务中心,以加速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参考文献:

〔1〕夏金星,彭干梓.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的比较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4,(22)52-55.

〔2〕胡艳辉.论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的“三德”教育〔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4)28-32.

〔3〕刘春生,苏敏.职业教育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6-11.

〔4〕贾青.“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3)150-152.

〔5〕刘诠路.“三农问题”与“农村职业教育”〔J〕.教育发展研究,2006,(6B)33-36.

农村文化建设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近年来,福建省三明市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与文化建设不断加强,并取得较好的成绩。同时,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也遇到一些难以回避的问题,需要各级政府、社会和农民群众共同努力来解决。

关键词:文明; 和谐; 新农村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大历史任务,加强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和文化建设是这一重大历史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到农村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2006年7月,福建师范大学调研小组深入各县(市)区农村采取实地察看、听取汇报、座谈讨论等方式,对三明市新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与文化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

一、 近年来三明市新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与文化建设取得的主要成绩

近几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支持下,三明市新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与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农村公共文化设施不断加强,社会事业发展较好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广大农民对公共产品和文化娱乐活动的需求日益强烈,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也不断加大。据统计,在调研的13个农村中,平均每村年村财收入可达20多万元,其中60—80%的村财收入都用于农村公共社会事业和文化设施的建设、维护和管理。现近有50%的农村已建有老人活动中心或文化中心大楼或文化站,所有的行政村都设有卫生医疗所(室),配有专门的医务人员。农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即采取自愿形式,集中村民交纳的部分资金,解决农村看病难的问题)占总人口的85%以上。6%的贫困或生活不能自理的村民能够享受获得政府救济或享受最低社会保障或享受村级养老补助或计划生育养老补助,农村适龄在校生的辍学率为零。每个农村都十分注重抓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积极开展“三清六改”(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改路、改水、改厕、改圈、改厨)。农村基本实现了“路路通”,部分农村已铺设水泥路、柏油路。农村公共电网覆盖率高达95%以下,有线电视、电话普及率高达90%以上,移动、联通、小灵通信号覆盖大部分农村。80%以上的农民群众都饮用自来水公司的安全饮用水。现已有部分农村积极打造自然和文化品牌,整合旅游资源,形成特色休闲观光旅游业,促进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2006年1月13日,胡锦涛总书记亲临永安市小陶镇八一村视察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工作,进一步带动了八一村生态和文化旅游业的发展,一年来平均每月有上千人到达本村考察、观光。

(二) 农村民俗活动得到了进一步弘扬

根据不同的地区的风俗习惯、风土人情,充实村民业余生活,提高村民各方面素养,使其远离“六合彩”等赌博恶习,部分农村积极开展健康有益的民俗活动。如端午节的赛龙舟活动,正月十五的祭拜“神仙”、搭台唱木偶戏活动,开展龙灯花会活动。八一村的朱氏九节龙、汉剧等表演富有地方特色,是福建省民间艺术团成员单位、永安市民俗特色村,多次被市、镇两级评为精神文明、计划生育、综治工作等先进单位。一些县乡党政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通过政府主办、部门协办、社会赞助等方式,在农村组织举办了歌舞、音乐、歌咏、民俗、美朮、书法、摄影、剪纸等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打破了长期以来文化部门独家办文化的格局。

(三) 科技下乡工作进展顺利

为提高广大农民的素质,提高他们的科技意识,80%的农村能够按照县、镇、村三级联办方式,创办科技夜校,组织邀请科技工作者到农村作报告,指导他们农业生产,为农民讲座实用技术和专业技能知识,培育壮大新型农民队伍。同时,还举办各种形式的免费培训班和就业技能培训,进一步提高农民的工作技能,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第三产业。据统计,95%以上的村民表示能够自觉参加农民培训。沙县每年为各个农村的村民免费组织2期的小吃培训班,传授小吃秘方,鼓励农民外出经营小吃,每年外出经营沙县小吃的不断增加,并已形成公司化运作。10年来,在沙县高砂镇樟墩村就有17%的农户外出经营小吃,平均每年的个人农户收入达10万元左右。

(四) 农村社会化组织逐渐形成

随着社会化程度的不断加强,农村自发组织或地方政府牵头组织的农村社会化组织逐渐形成,这些组织大部分是服务性组织。在沙县在农村中就有沙县小吃工会,统一策划和管理全国各式的小吃队伍,组织农民剩余劳动力参加小吃培训、技能大赛、研讨交流经验等。现各农村都成立了新农村建设工作理事会或家园共建理事会,成员由老干部、老党员、经济能人、在群众中有威望且热心参与新农村建设的人士组成,并且制定了理事会章程,同时还组建村容村貌督察员队伍,开展日常巡察劝导工作,对农村中存在的黄、赌、毒等现象进行监督、劝导,对农村基层矛盾进行排查调处,全国维护农村社会稳定。蒋坑村成立了车辆运输协会,指导本村运输业的发展;成立栌柑、茶叶协会,经常组织交流种植、销售等方面的经验。此外部分农村还成立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理事会、村规民约执法队,倡导村民学文重教、崇尚科学、喜事新办、丧事简办、遵纪守法、移风易俗。

(五) 农村义务教育状况良好

近年来,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发展和农民重教意识的加强,农村加大了对校舍建设的投入,对部分小学进行对拆并校改造,或进一步美化校园,完善学校基础设施。据统计,平均每村每年至少投入10万元用于校舍、校园的建设、维护和学校的其他开支。15%的农村设有幼儿园、小学和中学,大部分农村只有小学。农村小孩能够按照义务教育要求享受各种教育福利。同时,实行奖教奖学,从村财中支出部分资金奖励农村优秀教师和优秀学生,给予考上高中、中专和大学的学生一次性奖励500—1000元。

二、 三明市新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与文化建设的困难和问题

(一) 对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和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一手软、一手硬”的问题在一些地方没有得到真正解决

在三明市部分地方领导对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与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存在着“上热下冷”现象,认为经济和工农业是硬任务、硬指标,文化建设是软任务、软指标,因而对福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的宣传、贯彻、落实不够,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与文化建设提不到议事日程,必要的农村文化机构、设施和人、财、物等问题得不到切实解决。部分地方领导不搞调研研究,实行“一刀切”,“撒糊椒面”,或者是给农村的是任务多于补助,检查多于落实,农民得不到根本的实惠,从而导致部分农民的主动参与农村社会事业和文化建设的意识不强,热情不高。

(二) 投入少,社会事业发展和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资金缺口大,许多工作难以开展

文化事业单位在县一级主要有文化馆和图书馆,以及博物馆、纪念馆等。但直到现在全市尚未实现“县县有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的目标,尤其是在农村基本未建设独立的文化站、图书馆,更不用说建博物馆、电影院了,即使部分农村设有图书阅览室,根本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不是几张报纸,就是一些破旧的书刊,很少农民光顾它们。社会事业发展和文化建设经费普遍短缺,靠村财收入投入社会事业发展和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也是杯水车薪,而且农村公共产品的管理费用较大,基础设施的折旧、公路的维养、卫生和医务人员的工资、自来水、电网等的改造、维修和受自然灾害的影响而造成的损失等所需的资金严重缺乏。农村现有的一些公共产品存在重形式、重建设,轻活动、轻管理的现象等。一些乡镇领导对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和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或因工作繁杂、或因经费紧张、或因缺乏人手,而很难开拓思路,也拿不出有效的办法解决这些问题。

(三) 农村民俗活动缺乏正确引导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农村社会上还存在一些封建迷信、愚昧庸俗的落后文化,甚至还存在一些腐蚀人们精神世界、危害农村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腐朽思想与行为。部分县中村和镇中村存在“三陪”、“色情”服务等丑恶的行为,有些农村出现了请财神、设祠堂、修庙宇、塑菩萨、占卜算命、捉鬼拿妖等封建迷信活动。农闲季节,特别是春节前后,有些人轮流聚欢,酗酒哄闹,甚至暗点播放黄色录像。此外,极少数农民还染上赌博、吸毒的恶习,导致倾家荡产。由于缺乏正确的引导,从而使有的地方出现这些文化糟粕乘虚而入,对本土故有的民族传统文化产生较大冲击,使一些非常宝贵、具有传承价值的民风、民俗受到不良影响,败坏了农村社会风气,严重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四)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滞后

三明市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正在进行初步建设,各乡村的社会保障的对象、数量也不固定、不定量,尤其是对农村社会的特殊群体、弱势农户的社会公共保障的力度不够,救济金的数量有限。其他的社会保险体系在各乡村还没有建立,普通村民没有加入各种社会保险系统。国家现有的粮食资补政策,农民得到实惠并不多。农民的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导致村民之间一些矛盾,甚至导致懒惰等不良风气。对农村的特困户、贫困户和老人或生活不能自理的残疾人的生活补助金额和数量也十分有限。现有的农村只是存在合作医疗现象,还未形成有效的制度化管理,“看病难”,农民难以支付重病的高额医疗费在农村仍十分突出。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扶贫工程还不完善,投入的资金也不充足。

三、 加强三明市新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与文化建设的措施建议

(一) 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我们党的一贯战略思想。我们充分认识新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和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努力加强新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和文化建设,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质。三明市农村长期以来发展十分不平衡,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民素质如何,直接关系着三明市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和21世纪的持续发展。农村的发展取决于农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新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和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实现“20字方针”,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建议各级党委、政府着眼于三明的长远发展,把加强新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和文化建设当作一项长远的战略任务来抓,纳入各级人民政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各级党政领导任期工作目标责任制、纳入年度工作计划、纳入各级财政预算、纳入整体改革方案。

(二) 因地制宜,制订新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和文化建设规划,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由于历史的原因,大部分农村存在着建设资金不足,村财收入难以支撑农民社会事业发展和文化建设所需要的资金,部分农村还负债相当严重,高达600多万元。因此,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和文化建设还离不开政府财力的扶持。据了解三明市政府今年拟投入资金,并与各县(市)政府的资金配套,先在各个试点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因此,建议各级政府在组织力量对全市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和文化建设现状进行全面摸底的基础上,制订加快全市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和文化建设的规划,并采取有力措施加以实施。市政府在今后若干年内,每年挤出一定数量的资金与各级地方财政配套使用,同时,通过地方企业、当地先富人员或海外人员募捐等形式,多方筹措资金,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的因地制宜的投入到农村的社会事业发展和文化建设中去,切忌搞“一刀切”和“撒糊椒面”。据调查,社会和经济发展条件较差的农村,对农村主要公共产品供给优先是农村公路、农田水利等农业生产设施、农村电网、义务教育;社会和经济发展条件一般的农村,对农村主要公共产品供给优先是职业教育、信息服务、村庄规划(新村建设)、环境整治;社会和经济发展条件较好的农村,对农村主要公共产品供给优先是医疗保健、社会保障、科技推广、文化娱乐。

(三) 移风易俗,积极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活动

农村移风易俗,要尊重农民的意愿,因势利导,充分发挥农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积极性,通过开展各项群众性精神文明活动形成文明和谐的社会风气。通过农村移风易俗,改变红白喜事大操大办,不尚节俭,黄财毒泛滥,封建迷信等思想和行为。地方各级政府和农村社会组织要充分利用春节、端午节、元宵节等传统节日,组织民间各种有益的民俗活动,充分利用农民闲暇开展各种文化娱乐体育活动,如棋赛、拔河赛等竞赛活动,开展农民喜闻乐见的民间灯会、花会、艺术节等活动,不断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同时,要为农民提供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产品,建议从解决三明市农村普遍存在的“看书难、看电影难、看演出难”“三难”问题着手,以县(市)文化馆、图书馆、电影队为龙头,以乡(镇)文化站(中心)为基础,以民间文艺队伍、个体办的文化实体为补充,逐步形成农村文化网络,加快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

近几年,三明市农村在开展了“十星级”文明村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被评上的村庄,社会事业发展和文化建设都走上全市农村前头,成立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和文化建设的先进典型。今后,应在此基础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推广试点经验,宣传先进典型,让不同条件的地方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对照典型学、比着典型班干,最大限度地把群众吸引到创建工作中来,同时,要继续开展“十星级”文明村和户、“五好家庭”、“诚信村”、“生态文明村”、“平安示范村”、“敬老模范村”等系列创建活动,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广泛深入到千家万户,进一步繁荣农村文化和社会事业。

(四) 建立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与文化建设专业化队伍

首先,县和乡镇一级地方政府要组建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与文化建设专业化人员,从编制、人员、财力上保证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与文化建设的发展,同时在村一级要努力发展一支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与文化建设协管员队伍。要通过组织、培训等方式,建立健全农村文化队伍。政府要安排专项经费抓好农村文化专职干部的培训工作,逐步形成一支“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乡村文艺创作、演出队伍,创造条件使文化不仅能下乡,而且能住乡,用健康向上的文化艺术占领农村阵地,促进农村文化的发展与提高。专业化管理人员要经常组织市、县属专业文艺团体开展文化下乡活动,扶持民间职业剧团的发展,切实解决农民文化生活贫乏和看戏难的问题。

(五) 努力实现“双结合”

一是与旅游业发展相结合。富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原汁原味的乡村文化是乡村旅游的灵魂。目前我市各级政府都在开发旅游资源,建设和发展旅游事业,但是没有文化品位的旅游业缺乏纵深发展的依托,是不能持久的。三明市部分农村的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发展旅游业应在充分显示山美水美的基础上,大力挖掘地方文化艺术特色,注入较高的文化内涵、文化个性,下大力开发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提高我市旅游业的文化品位和档次。建议旅游部门与文化部门互相配合,共同研究,采取措施,在开发建设我市旅游事业过程中,充分重视地方文化艺术的建设和发展。建议各级政府拨出专款,抢救保护和开发利用民族民间文化,打造民族民间文化品牌。二是与城镇化建设相结合。城市是现代经济发展的火车头,是现代文化的载体。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和文化建设要作为小城镇建设的中心,统一规划,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小城镇社会文化事业中心的导向和示范作用,进而辐射和拉动周边农村文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在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中,要认真解决农民工的福利制度安排问题,改革和完善征用农村土地的补偿制度,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责任编辑 王友海

农村文化建设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摇通过对河南省农村地区居民抽样调查,进而分析制约河南省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因素,旨在为河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参考。新农村体育文化的发展主要是农村居民在充分吸收传统体育文化优秀成分的基础上,建立与现代体育经济和市场体育经济相适应的现代市场观念体系,不断摈弃落后、愚昧、封闭、保守的小农意识,而积极吸纳先进、科学、开放、理性的现代体育文化精神的过程。

【关键词】?摇农村体育文化建设;制约因素

A Research of Restrictive Factor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Sports Culture

in Rural Areas of Henan Province

DONG Shengli, CAO Bin

(Zhengzhou University, Henan Zhengzhou, 450001)

一、前言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思想,再一次把农村建设摆在了首位。正是因为我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所处的重要地位,决定了农村体育工作的重要性。1990年2月国家体育总局开展了以乡镇为基本单位进行的“亿万农民健身活动”;随后,国家体育总局把2004年确定为“农村体育年”,并且会同有关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以兴建场地设施、指导体育健身与普及科普图书为主要内容的“体育三下乡”活动。这些活动对广大农村居民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形成良好生活方式和道德品质等方面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其取得的成就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总体上看,农村体育还处在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失衡的阶段,还不能满足广大农村居民体育文化需求;体育在增强农村居民体质和活跃农村文化生活方面的作用还有待加强,我国农村体育还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广大农民的身体素质也不尽如人意。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河南省的焦作、三门峡、洛阳、开封、新乡、信阳、濮阳、周口、济源、鹤壁和南阳等11个地区为样本,随机抽取1100名年龄在18岁以上的农民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主要运用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进行研究。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农村体育文化的特点

农村体育是指在二元社会结构的划分下,以农村地理范围内的各个年龄段农村人口为对象,以提高农村人口的身体健康以及服务农村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为目的,实施包括农村学校体育、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在内的各类体育教育与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的总称。农村体育文化是指生活在农村区域的人群在从事体育活动相关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基础设施、价值观念、心态、精神、风俗习惯和道德规范等的总和。它以体为本,身心并重,不拘形式,重在参与,易于交流。〔1〕

(二)河南省农村体育设施建设概况

根据国家体育总局的部署,2006年河南省体育局与河南省发改委联合实施了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在全省顺利完成了570个行政村(国家试点320个、省级试点155个、市县自建95个)的工程建设任务,资金投入310万元。2007年,河南省体育局将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制定了《十一五河南省万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施规划》,提出到2010年在全省五分之一的行政村建设以“一场两台”为基本内容的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明确了工作任务和目标,确定2007年为“河南省万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启动年,资金投入增加到3000万元,每年要在全省实施2000个以上工程,“十一五”期间,争取五分之一的行政村建设农民体育健身工程,高于全国平均六分之一水平。〔2〕从2008年起省体育总局对农村体育文化建设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当年达到6000万元;在2008年基础上,2009年达到了9000万元,专向经费投入增加了50%,这部分资金主要用于农村体育文化建设,要求每镇建设一个篮球场,4个乒乓球台,一个老年门球场。

(三)河南省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制约因素分析

1.农民身体健康状况令人担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参加生产劳动的时间和强度逐渐减少,再加上参加体育健身活动不足,像困扰城市人一样的“现代文明病”开始肆虐于农村。调查显示,河南省农民患有各种慢性病的人数已经达到调查人数的21.92%。分析原因,女性主要与身体活动不足直接相关;而男性除身体活动不足外,还与不良生活方式有直接关系。调查表明,河南省农村有近8成的男性吸烟,人均每天吸烟15支,而且各个年龄阶段的吸烟比例相近;另有21.75%的男性每天喝白酒至少100g,多者每天高达500g,而女性只有个别人吸烟与喝酒。此外,由于环境和经济条件的影响,还有8.85%的人从来不刷牙,有9.6%的农民每月甚至每年都不洗澡。因此,不良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也是农民罹患各种疾病的重要原因。〔3〕

2.农民受教育程度偏低,体育意识淡薄

体育是精神文明的产物,是建立在物质文明基础上的较高层次的大文化活动。目前,多数县、乡政府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搞好经济上,而对体育活动关注少,农村体育活动组织相对薄弱,只是在双节和农闲的时候,按照县(市)的统一安排才组织文体活动。在一些地区,特别是边远贫困地区,工作和生活的主要目的是解决温饱;即使是大部分富裕起来的乡村,村民的余暇时间基本上被看电视、打扑克和打麻将等活动占据,体育活动所占的比例很少,结果导致“体育可有可无论”和“体育自然发展论”观点的滋生。

从不愿参加体育活动的原因调查表中可以看出,“无时间”列第一位,占51.3%,没兴趣列第二位,占28.9%,无场地器材为第三位,占19.3%。有学者认为“没时间”是不锻炼者最常用的借口,未必真的没时间。但必须注意的是“没兴趣”、“怕人笑话或不理解”和“身体很好没必要”等主观原因占相当大比例,这与农民的劳动特点和体育文化意识淡漠有直接的关系。

3.农村体育基层管理体系落后,体育工作缺乏指导

乡镇是国家最基本的行政规划单位,担负着农民体育工作的重任。而在实际工作中,只顾抓经济,忽视了生产力诸要素中人是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调查显示,尽管在市县一级设有主管体育工作的职能部门,但却没有一名专职农民体育工作者,都是兼职管理农民体育;也没有一名专业体育人员或体育指导员;在乡镇和农村至今仍没有成立相应的体育协会。致使农村体育处在无组织、无管理状态,影响了农村体育活动的健康发展。主要表现在:对农民体育认识不足,指导不够,不能满足农民群众对体育的需求。现行的体育组织,除了省、市、县具有相应的固定机构外,乡镇一级群众性的体育组织很少,有些乡镇由政府宣传部门干部兼管体育,有的则由团委兼管,还有的根本无人管,也无处靠,呈自由形态。当上级部门要开展某些体育比赛或文化活动时才临时招募应急人员。由于受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的影响,基层体育工作一方面留不住体育人才,另一方面,专业体育人才也不愿意去农村。这就造成了当今体育工作在农村举步维艰的尴尬局面。对于基层乡镇而言,全省有80%的乡镇仅设有文化站,而没有设立独立的体育工作站。在体育管理方面,缺少组织管理机构和人员,下设文体站或文化站的站长几乎全部是兼职人员,工作重点仅以乡镇的中心工作为主,只是在市、县统一组织比赛活动时才做一些组织工作。由于专业人才的匮乏,农民不懂健身方法,只能选择简便易行的走步和跑步为主要内容,从而影响了农民参加健身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4〕

4.农村基础体育设施投入比率不高

有21.33%的农民认为,建设体育场地设施和提供健身器材是农村体育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农村体育事业相比城市不够发达,经费困难是农村体育工作的共性,但仅靠财政拨款也不应是工作开展的唯一依托,因此,各级各部门均应充分认识体育运动对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作用,并共同努力,为实现社会办体育的良性运转做出自己的贡献。从现有体育场馆资源分布情况来看,我国现有各类体育场馆约近70万个;其中,占国土面积的16.5%和人口的39%左右的城镇,占全部体育场馆的比重为79.8%,而占国土面积83.5%并拥有61%左右人口的广大农村地区却只占20.2%的体育场馆资源,城乡之间存在着巨大的体育资源不平衡。据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统计,河南省人均体育场地面积0.52平方米,低于1.03平方米的全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而农村人口人均体育场面积,仅有0.014平方米。〔5〕

5.农村体育比赛相对较少,项目选择单一

统计表明,河南省以乡镇为参赛单位的体育比赛,48个县市平均为4.9次,平均参赛人次为12554,占参赛县平均人口的2.75%。《全国体育先进县标准的细则》对乡镇体育工作规定,每年组织体育竞赛不少于4次,参赛人数不少于总人口的5%。上述调查结果与标准相差较大。在调查中发现,2005年,有3个县没有举办以乡镇为参赛单位的全县比赛,其中一个县所有25个乡镇均没有组织体育比赛。农村体育的宣传和推进过程中过于强调如足球、篮球等时尚项目,农民有时并不认可,而那些有着顽强生命力的“土”项目,如舞狮、舞龙、龙船、空竹、放风筝等竞赛却常常被忽视。实施的体育下乡、体育入村活动,有些并没有找准与当地文化的契合点,或是只“播种”不“培育”,其效果是极其有限的。〔6〕

6.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匮乏

社会体育指导员是指导农村社区体育开展的骨干力量,在农村体育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基层体育职能的弱化趋势,严重影响了基层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建设,农村地区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严重不足,素质也参差不齐。在调查中也发现,河南省有些地方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而临时造册,从未进行过上岗培训,甚至把农村中小学的体育教师直接上报为社会体育指导员,而体育教师却毫不知情。因此,随着村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应该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积极向农民宣传国家体育法规政策,传授一些适合村落开展的体育项目的技能,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以不断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四、河南省农村体育文化建设发展对策

(一)政策倾斜,资金投入,强化人才激励机制。

在实际工作中,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基础体育设施的投入,特别是对偏远农村的投入,使体育工作真正落实到位。运用物质激励、精神激励和感情激励,吸引有志之士投身于农村体育发展中,真正把人才引到农村体育的第一线,给农村体育工作营造一种良好的环境,真正实现“新体育,新农村,新生活”。

(二)加大宣传力度,转变农民体育观念。

体育意识文化集中反映人的体育精神、道德观念、体育知识等。由于受思想、价值观、教育水平影响和经济水平制约,大部分农民健身意识淡薄。在农村体育意识文化建设中,可利用黑板报、广播、报纸、电视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体育的作用,普及体育知识,推广体育健身的方法,强化健身休闲意识。大力宣传体育健儿为国争光的事迹、当今新兴的体育项目等内容。通过宣传教育使广大农民懂得劳动不等同于体育锻炼,只有体育锻炼是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根本保证。加强农村体育的宣传工作,使“奔小康、要健康,新体育、新生活”的理念,植根于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广大农民群众和广大体育工作者心中。

(三)扶持亲和性强、易于开展的农村民俗体育。

民俗体育是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文化积淀,深受农村居民喜爱,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如龙灯狮舞、踩高跷、放风筝、摔跤、扭秧歌等等。这些体育活动项目形式简单易行,符合当前农村体育业余自愿、形式多样、健康有益、勤俭节约等特点;同时这些体育项目大多因地制宜、取材经济,对场地设施要求不高,所需经费较少,符合当前农村经济相对落后的特点,是我国当前农村体育在设施建设资金缺乏的情况下开展现代体育的一种有效的补充。民俗体育活动深深根植于农村土壤之中,加深了农村精神文明内涵,是独具特色的农村社区体育文化亮点之一。同时民俗体育活动,作为一种群体行为,大都是自发行为。一般情况下,只要农村居民主观上热爱体育娱乐,就能通过其成员间连锁式的情绪感染,临时组建运动队进行体育比赛。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广泛而生动的民间自发性体育,正是农村民俗体育发展的深厚基础。

(四)培养农村体育骨干,充分利用当地体育场地和设施

农村体育的骨干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农村学校体育教师,二是乡镇和企业的职工体育。培养和发展农村体育骨干,发挥其对开展农村体育活动组织、指导和带动具有切合实际的作用。充分发挥农村体育教师在农民体育活动中的骨干作用,加强农村体育骨干的培训,加强对农村体育场地设施管理和体育设施的建设与指导。在农村体育场地资源非常匮乏的情况下,对农村公共体育设施不允许任何人用做与体育活动无关的事,应当向社会开放,方便群众开展体育活动,尤其是充分利用好乡镇农村学校师资和学校的体育设施,来弥补农村体育活动设施的欠缺,对推动农村体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建兵.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7.

〔2〕胡军.小康社会背景下农村体育发展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8(3):14-15.

〔3〕肖丰.河南省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体育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6(2):3-8.

〔4〕黄爱峰.新农村建设下的农村体育发展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6):14-19.

〔5〕刘春丽.河南农村乡镇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分析〔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8,(10):77-78.

〔6〕陈至立.在2004年全国体育局长会议上的讲话〔R〕.2004.

(责任编辑:李宏斌)

上一篇:校园文化建设论文范文下一篇:纪检监察工作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