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发展范文

2023-10-13

新农村建设发展范文第1篇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党中央在新世纪里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精神层面的一个重要的决策。各级镇府在执政过程中,由以前只关注经济发展,到现在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并重的局面。到底政策实行的效果如何,农村现在到底是什么样的面貌,尤其农村百姓的精神面貌的现状及政策的发展前景成了我们此行调查的重点。

众所周知,目前农村主要面临许多困境,像“留守儿童问题”“空巢老人问题”“土地抛荒问题”“传统习俗传承问题”等等。我们现在在一些中国传统的节日里,再也看不到全村庆祝的盛况,而人们更多选择待在家中看电视,甚至赌博。农村的节日也因此变得冷冷清清,邻里关系已经很难现“一家有难,四邻相帮”的融洽和谐的场面了。其次,从农村的小孩子的口中说出不文明的词汇也越来越普遍;农村的社会治安状况也在不断恶化,打架偷盗的现象也越来越多。从目前所显现的状况来看,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上,农村真的被拉下了。农村的经济在城乡经济格局中,已经处劣势,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相较于物质文明建设更加滞后,情况让人甚忧。哲学上讲:正确的意识对社会的发展有积极地能动作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指导意义。如果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没有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那么其发展的成果也不能够完存,甚至会阻碍进一步的经济发展。鉴如我们对农村发展的关注和拳拳的爱国之心,以及它在整个宏观经济中的基础地位,我们做了这次调查。想通过调查了解目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现状及农民的真实的想法,为有关政府部门的决策提供依据,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出自己一份微薄之力。

此次,我们选择的调查区域是在湖北省黄梅县新开镇下属的几个比较普通的行政村,如宝兴村、邓湾村、汪庙村、郭窑村。这些村有的是在改革开放中抓住好的时机和政策的扶持成了远近文明的富裕村,像宝兴村;有的还只是继续传统

的劳作模式,收入微薄的典型贫困村,如汪庙村;另外两个村经济水平不高也不

低,但各具特色。像郭窑村,传统的手工制作技术传承的比较好,已经初步形成

了产业,其传统文化氛围比较浓厚;邓湾村则外出打工的人比较多,所以留守儿

童、空巢老人多,土地抛荒现象比较普遍。选取这四个村庄,我们可以比较宝兴

村和汪庙村由于收入的差异带来人们精神面貌的差异;通过郭窑村,我们可以看

到农村传统文化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的多寡;通过邓湾村,我们可以更深刻

的体味到外出务工大量增多对农村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带来的影响。通过不

同层次和不同类型的村庄的详实调查,从而得到各方面资料,可以为下一步的理

论分析和建议的提出提供有力的注脚。

这次调查是在12年8月暑假期间开展的,为时一个星期。我们在调查中采

用的方法主要包括三种,一:设计调查问卷,志愿者发放和帮填问卷;二是,村

民走访,深入村民家中和田间地头,对村民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同时进行准确的

记录;三是,到当地各级政府中对往期的经济基础建设及农村文化投入进行调查,

同时对当地官员经行访谈,了解政府部门对农村现状的看法及应对措施。

下面是这次调查的具体详情:

我此行调查的第一个村是宝兴村,它是新开镇境内最富裕的村,有一家闻名

全县的乡镇企业——宝兴榨油厂,这所企业是属于全村的集体财产。我们查阅了

企业近几年的账目,宝兴村办企业近年来企业效益较好,不仅职工收入颇丰,其

上缴村里的利润分红也很可观,一般的三口之家去年就分得24000元/年(不算

在企业中的劳动所得)。村里有钱了,则村庄在基础建设方面和城市里差距基本

上就看不出明显的不同。很多村民都买了小车,村级公路也宽阔通畅,路灯系统

已覆盖全村的所有道路。近年来,村政府响应国家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不断

加大村里基础设施建设,添置许多健身器材,与此同时村里修建了一个大戏台,

每月定时请进县级黄梅戏剧团来村中进行演出。为了帮助村民学习科学文化知

识,宝兴村还修建了全县第一座村级图书馆,购进了大量的有关农业的图书杂志

和适合全村村民的图书。村里还修建了养老院,供村里的老人颐养天年。据村委

会蒋叔叔说,在几年前宝兴村的面貌和现在不同。十年前,刚富起来的宝兴人由

于农村娱乐的项目比较少,逢年过节的时候村里就成了远近闻名的赌场。有赌博

存在就会有输赢,有输赢就会几家欢喜几家愁。很多家庭就因赌博搞得不和睦,

大架斗殴偷盗的现象很严重,严重影响村民的生活和幸福指数。自03年开始,

国家大力提倡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我们有幸成为第一批试点村级单位,开始对村里的陋习进行整改,经过尽十年的努力,宝兴村的面貌焕然一新。赌博的现象没有了,村里举办的各种活动,比如端午划龙舟,晒瓜果比赛,元宵灯会等。让村民不再闲着无事可干,通过各种活动,村民间交流增多了,邻里间的纠纷也就减少了。村里成立了不正之风纠察队,通过评选“五好家庭”的活动,树立精神文明的典型,从而带动村风建设。村里每年开展1—2次文化体育活动,传统节日主要开展敬老爱老、维护家庭和谐和邻里关系等方面的文化体育活动,群众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较高,活动效果较好,得到老百姓的赞同和认可。农闲季节,村委组织志愿者和村组干部开展维修村组泥巴路、清理河沟等公益活动,为本村老百姓提供良好的服务。村里充分利用远程教育平台,有针对性的开展果树嫁接、管理和种养殖业等先进技术培训,活动次数在5—6次左右,平均每次参加培训的人数都高于50人,这一系列的活动也成为群众最主要的业余文化生活内容文化生活内容。现在宝兴村不仅富起来了,村民的精神面貌也更加积极和上进,充满了干劲,村民的生活也会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我们的第二站是与宝兴村相去不远的郭窑村,郭窑村传统的手工制作技术传承的比较好,已经初步形成了传统手工艺产业,其传统文化氛围比较浓厚。进村伊始,我们便能看到村中随处挂着的大红灯笼,这些灯笼就是村里自己生产的。这里的村民一般就在自家进行生产活动,但是逢年过节村里的气氛就相当热闹,村民们自发的组织了老年拐棍宣传队、女子秧歌队、腰鼓队、唢呐龙狮队等民间文艺团体,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我们的第三站和第四站分别去了邓湾村和汪庙村,这两个村庄的情况就和前两个截然不同,邓湾村则外出打工的人比较多,所以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多,土地抛荒现象比较普遍。通过调查我们发现邓湾村最严重的问题是“留守儿童”问题。父母不在这些孩子身边,大多数被其外公外婆爷爷奶奶抚养,老人们只知道让孩子吃好喝好穿好睡好及保卫孩子的人身安全,对于其他方面就无能为力了。在这种环境下,能健康成长的孩子,确实不简单。这些孩子厌恶学习、迷恋网吧、谈情说爱、打架斗殴,我们调查时做了个统计,该村很多孩子都有犯罪记录。这些数据真的让人很痛心,希望社会能给予这么一个群体更多点关爱。而汪庙村依然是以种田为主,虽然收入不高,但是村里的问题没有邓湾村那么严重,小孩子

的教育搞得比较好。村里的基础建设很滞后,没有任何村级文化活动。人们遵循着传统生活着,虽然清苦,但也闲适和恬淡。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暴漏的问题,它们分别是:

一是投入不足,基础薄弱。目前乡村两级财政十分困难,无法筹集到资金建设文化阵地,有发展之心而无建设之力。乡镇以上各级投入以“送”为主,送戏送书送电影等,用于精神文明建设的资金不多,经费投入明显不足。这一点汪庙村可以作为典型。

二是缺阵地。边远乡村大多缺乏文化设施,就连一些原本已经建设起来的文化设施,也因缺乏足够的资金,没有很好的保养和管理,无法发挥作用;大部分边远镇没有文化站,村没有文化活动室,社没有图书阅览室,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缺少载体,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难以开展。队伍不力,主体缺乏。部分乡镇没有专职的宣传委员,使文化阵地的宣传、教育、辅导、娱乐等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加之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大量外出,使农村文化活动失去主体。现阶段留守在家的老年农户担负的主要任务是照顾晚辈读书上学,休息时间也仅满足于看看电视、打打麻将,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很多村社文化活动室因缺乏活动主体名存实亡,使城乡精神文明建设呈现出巨大反差。

三是观念不正,陋习抬头。由于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应严重不足,乡、村抓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积极性下降,导致一些地方不良风气蔓延,与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目标格格不入的现象屡见不鲜:封建迷信开始抬头、办酒风盛行泛滥、赌博风越刮越烈。一些农民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道德观念错位,崇尚科技文化知识的氛围不浓,农民学习文化科技知识的热情不高。

四是领导干部重视不够,认识偏差。一些村,尤其是经济和基础建设较为落后的村庄,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精神文明建设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对精神文明建设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在干部队伍建设、设备资金投入等方面,偏重经济建设,忽视精神文明建设,没有做到两者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同奖惩,使精神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形成了“两张皮”。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特别要重视边远乡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坚持因地制宜,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才能扎扎

实实地把我县精神文明建设推向前进。下面是有关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一是思想认识到位。努力扭转两个文明建设中“一手硬,一手软”的倾向,坚决克服对精神文明建设“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错误观点,真正把精神文明和经济工作有机结合起来。

二是资金投入到位。政府要把精神文明建设资金投入列入财政预算,各乡镇要着眼于统筹城乡文化发展,建立各级财政拿一点、后盾单位帮一点、社会捐一点的投入机制,鼓励民间资金参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形成多元投入机制,保障农村精神为文明建设的正常开展。

三是工作落实到位。要把精神文明建设这一“软任务”变为硬指标,把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列入对各级各有关部门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把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指标化、定量化,逐级分解,层层落实,建立一整套系统的评价标准和评价制度,定期检查,年底总评。

四是知识教育通过多种媒体和形式,加大对农民在科技知识、法律知识、市场经济知识及党的方针政策等方面的培训力度,增强他们抵御自然和市场风险的能力,抵制封建迷信及邪教的能力。逐步破除封建迷信,阻止乱建坟墓、庙宇,大操大办红、白喜事陈旧陋习,形成崇尚科学、摒弃陋习、追求文明进步的良好风尚。

五是道德教育。以“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村规民约等为主要内容,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宣传教育活动,教育农民讲社会公德、讲职业道德、讲家庭美德。

新农村建设发展范文第2篇

摘 要:建设新农村是我国新时期的重大战略任务,旅游业作为新兴的综合性产业,具有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多重功能。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独特的旅游方式,有助于提高农村资源价值,促进农村经济结构优化和调整,在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民素质和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乡村旅游 新农村 建设 发展

文献标识码:A

乡村旅游,是指以乡村自然风光、人文遗迹、民俗风情、文化资源、农民生活为载体,以城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满足旅游者休闲观光、度假娱乐、求知和回归自然等需求为目的,提供休闲娱乐、餐饮住宿等配套条件的一种旅游活动。发展乡村旅游不仅可满足城乡居民的休闲娱乐需求,延长旅游产业链,也是发挥农业产业优势、创新农业发展模式、促进农民增收快富的重要途径,对于改善村容村貌、促进城乡和谐繁荣、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乡村旅游的内涵

乡村旅游是以农村地区为特色,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旅游资源为依托,以旅游活动为内容,以促进农村发展为目的的社会活动。乡村秀丽的田园风光,与城市截然不同的悠闲、自在的生活方式和安静祥和的生活氛围是城市旅游者参加乡村旅游的主要动机之一。

二、乡村旅游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是当前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举措。实践证明,以开发农村自然资源为主要特征的乡村旅游,已成为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效载体,是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式和有力手段,必将加快新农村的建设步伐。从总体上来看,发展乡村旅游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新农村建设产生促进作用:

1.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提高农村资源的价值。农村资源包括农村的土地、山林、房屋、果园、池塘、农产品等有形资源和农村风土人情、农耕文化、农业生态环境等无形资源。通过乡村旅游的导入,可给这些农村的无形资源赋予新的内涵,把这些无形资源与有形资源有机结合起来,可以提高农村资源的价值,把这些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使农民获得农业生产和旅游消费的双重经济效益。因此,在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发展乡村旅游业,有利于突出其资源优势,实现其资源价值。

2.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优化农村经济结构,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发展乡村旅游有助于将现代旅游业向传统农业延伸,打破传统种养产业的思维定势,使以农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转向农业和非农业共同发展的结构,带动乡村交通运输、商饮服务和文化娱乐等行业的发展,实现一、二、三产业发展的相互促进,有效促进农村产业结构优化,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发展乡村旅游,可为当地带来大量游客,刺激消费,游客争相购买当地有特色的土特产,有效地促进了农副产品的开发与深加工,延长了农副产品产业链,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由此可见,乡村旅游可使乡村传统农耕经济向服务性经济转变,优化当地的产业结构。

3.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我国人多地少,大量剩余劳动力滞留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存在已经成为提高农民收入的限制性因素。旅游业作为劳动密集型服务行业,以其广泛的产业关联效应,在提供就业机会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发展乡村旅游,可以通过满足旅游者食、住、行、游、购、娱等各种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来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完全可以在农业资源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加农村的就业机会,把一部分剩余劳动力转移到第三产业,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

4.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乡村旅游能把城市的许多新信息、新理念带到农村,对村民素质和村风民俗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农民群众在旅游服务实际过程中,能学到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生活方式,综合素质可得到显著提高。

5.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中最为核心和宝贵的旅游资源,是推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必备条件。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使生态环境保护与农民的经济收入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村民从生态环境改善中获得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发展乡村旅游需要绿色无公害产品,绿色无公害产品越多,生态环境越优美,所获得的经济效益越好。从而广泛采用绿色农业生产技术,积极发展无公害农业、生态农业等绿色农业,走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道路,走发展乡村旅游的道路,从而实现农业经济效益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

6.发展乡村旅游促进村容村貌改善。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反过来促进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容村貌。加大绿化美化和环境卫生工作力度,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可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三、发展乡村旅游的模式

乡村旅游以农业观光型、农业生态型、农业示范型、农村民俗型、乡村建筑型和乡村文化型等为代表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成为旅游业的新亮点。

1.农业观光型模式。以农业文化景观、农事生产活动为主要内容,融观赏考察、休闲娱乐于一体的乡村旅游活动,能使旅游者暂时离开喧嚣繁杂的都市,在清新静谧的农村环境中短暂生活一段时间,从而得到身心的放松和愉悦。

2.农业生态型模式。以自然风光与独特地域的农业特色、乡土民情和优美的环境吸引游客亲近自然、回归自然,以达到保护生态环境、陶冶游客情操、发展当地经济为目的的活动,是农业+生态旅游+休闲娱乐的一种结合体。可给人们强烈的生态感和回归自然的韵味。

3.农业示范型模式。以现代农业技术示范、推广为目标,融生产功能和旅游功能于一体,为参观者提供参观、考察、学术交流和现场会议的场所,是具有较强的辐射作用,并可带动二次消费的旅游模式,是农业院校师生、农业工作者和农业专业大户接受科技培训的好课堂。

4.农村民俗型模式。具有独特民俗风情和村寨文化的村镇,通过组织开展民俗风情、文化旅游活动,形成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乡村旅游活动,吸引和招徕国内外游客,是历史的再现,能令人产生进入一个新境界的感觉和获得返璞归真的感受。

5.乡村建筑型模式。乡村建筑包括乡村民居、乡村宗祀建筑以及其他建筑形式,不同地域的乡村民居,均代表一定的地方特色,景观意象很独特。建筑文化是乡村传统文化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在乡村社会里,古城边的塔以及古镇中的庙,都成为文化的寄所,神灵的象征,具有浓郁的文化意象。在乡村中,“人—村落—环境”构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处于一种生态上的平衡,保持了居住与环境的真实接触, 为寻找精神本质的城市游客提供了一种人性回归的可能。

6.乡村文化型模式。乡村饮食文化非常丰富,各地小吃各有特色.而游客在乡村旅游照样需要吃饭,这样,传统的农家小吃对游客来说,也是一种文化。还可挖掘“饮食与诗歌”、“饮食与文人”、“饮食与健康”、“饮食习俗”等旅游资源,使“吃”这个简单的事情变的丰富,吃出文化,吃出品味。

乡村商品文化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和浓烈地方色彩,小小纪念品如传统的民间工艺品摺扇、风筝、剪纸、竹编、泥塑等,都可让游客享受到一种传统民间文化的情趣。

四、发展乡村旅游,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精心规划,促进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乡村旅游作为农村地区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结合点,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第三产业的重要渠道,要将发展乡村旅游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整体布局中。要注重乡村旅游规划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因地制宜,抓住重点,分步实施,避免重复建设,无序竞争。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充分考虑乡村旅游点的设置、风格要求和服务规范,引导和鼓励乡村旅游线路开发和乡村旅游精品项目建设,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参与性和文化含量,提升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建设水平。

2.挖掘乡村资源优势,努力营造特色旅游品牌。旅游资源是旅游产品的核心吸引力,乡村旅游资源数量丰富、规模宏大,而且种类多样、特色鲜明。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必须突出特色,发挥优势,才能不断提升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和生命力。要克服乡村旅游中存在的趋同倾向,推动各种模式个性化发展,突出特色,打造精品。引导和鼓励农户不断丰富乡村旅游内涵,开发形式多样、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乡村旅游项目。体现“一村一品”、“一户一景”,实现与城市旅游错位发展、与传统景区差异开发,在同类景区中突出个性。要不断创新,突出地方的优势特色,营造出具有地区比较优势的乡村旅游品牌。

3.规范服务,努力提高乡村旅游服务的质量和水平。要建立健全规范的乡村旅游接待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和配套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提高乡村旅游的综合服务质量和水平。规范农户家庭的接待服务标准,从接待设施、接待条件、卫生状况和接待能力等多个方面进行规范,进一步提高接待服务质量和水平; 使农户家庭接待的服务标准达到和保持应有的水平。努力营造整洁的村容村貌,良好的文明环境和氛围,为旅游者提供愉悦、舒适、安全的旅游环境。

4.搞好生态环境建设,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能够吸引大量旅游者的重要因素,也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在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中, 把乡村旅游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保护相统一,要始终坚持“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原则,注重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做到保护和开发并重,实现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努力营造优美的自然景色和田园风光。积极探索适应各地特色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培育不同类型、特色鲜明、广受游客欢迎的乡村游典型,推动乡村旅游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五、结语

乡村旅游开发要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为重点,维护乡村的地方特色。广阔的乡村完全可以根据自身的自然环境、空间结构、区位优势等条件,结合自身的地域特征、客源市场,选择适合自己的乡村旅游类型,发展有中国特色的乡村旅游,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 伍勤忠.发展乡村旅游推进新农村建设.广西农学报,2008(2)

[2] 唐俊平.乡村旅游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刍议.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1)

[3] 于成国.基于新一轮农村改革基础上的乡村旅游发展新探.经济研究导刊,2009(6)

[4] 吴志江,张永峰,李进恩.施州乡村旅游发展的实践与探索.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

[5] 夏林根.乡村旅游概论[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7

[6] 王娟,李文兵.浅析发展乡村旅游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J].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06(12)

[7] 文军,唐代剑.乡村旅游开发研究[J].农村经济,2003(10):30-34

[8] 尹振华.开发我国乡村旅游的新思路[J].旅游学刊,2004(5):40-44

[9] 罗明义.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旅游调研,2006(4):20-23.

(作者单位:咸阳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 陕西咸阳 712046)

(责编:若佳)

新农村建设发展范文第3篇

摘 要:本文主要以产业生态化与美丽乡村建设的互动发展为论点,先阐述了两者互动发展的重要性,比如有利于促进产业发展和进步、有利于创造美丽乡村建设环境等。然后通过积极引导,确保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强制度建设,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以及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实现资源高效利用等,以此来作为产业生态化和美丽乡村建设互动发展的重要措施,从而为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提供长足发展动力和支撑。

关键词:产业生态化 美丽乡村建设 互动发展

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产业生态化和美丽乡村建设是至关重要的两个方面,在保护环境和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比拟的作用和优势,这已经得到了社会大众的高度重视和关注。现阶段,生态环境形势愈演愈烈,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必须要高度重视产业生态化这一问题,将生态文明建设落实到位。同时,加强美丽乡村建设,更是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因此,加强产业生态化和美丽乡村建设的互动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1 产业生态化和美丽乡村建设互动发展的重要性分析

1.1 有利于促进产业发展和进步

在生态环境日益严峻的影响下,要想促进地区产业健康发展,必须要加强产业转型和升级,为产业发展给予动力和支撑。一般来说,对于产业生态化和美丽乡村建设来说,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产业发展。首先,在产业生态化和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产业发展是重要的支撑条件;其次,借助产业生态化和美丽乡村建设,旨在实现产业发展目标。最后,通过这两者的互动发展,也可以积极整合经济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促进产业健康发展。比如:产业生态化,对于产业转型升级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而对于美丽乡村建设,可以引导农民树立正确的思想认知,将乡村经济结构调整到最佳状态[1],进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的双重发展目标。

1.2 有利于创造美丽乡村建设环境

在人类活动过程中,对自然界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而在产业生态化过程中,需要将人类生产活动和自然生态系统结合在一起,与自然界的循环规律相符合,实现产业活动和生态系统良好互动目标[2],并且防止威胁到自然环境。比如,对于农业生态化建设来说,加强农业可持续发展,可以不断提高能源循环利用效率,并满足水土保持这一目标,从而促进美丽乡村建设。

1.3 有利于实现企业产业生态化发展目标

现阶段,在企业不断发展过程中,结合创新驱动战略发展背景,在生态化过程中,主要包括社会生产、分配以及消费等环节,通过提高资源循环利用效率,以此来实现全过程生态化建设目标。在建设美丽新农村过程中,需要政府和社会会给予一定的扶持,不断调整企业产品结构,不断提高清洁化、生态化水平。同时,在整个社会发展中,加强美丽乡村建设,可以积极引入优质资本,引导和帮助企业提高对改进生产技术、调整产品等方面的高度重视。

2 产业生态化和美丽乡村建设的互动发展策略

2.1 积极引导,获得高度满意度

在产业发展向生态化转型过程中,必须要集中整合产业发展、地方特色等,将自身独特优势充分体现出来。在主导产业培育发展过程中,要基于生态化视角,将生态新优势进行挖掘和累积,从而实现由产品的生态优势实现向竞争优势的顺利转化。

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过程中,要加强产业生态化和美丽乡村建设的互动发展,首先,要将居民生活水平提升上来,妥善处理好居民、企业以及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保证三者之间的高度一致和平衡,更好地实现经济生态化和发展协调化等目标,获得居民、企业等高度满意度,并与自然环境保持协调、统一的关系。其次,在建设美丽乡村过程中,还要加强长效管理,共同维护好建设成果,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3]。同时,在建设部署方面,还要运用先行先试方法,引导一些地方先行开展,为后续其他地方建设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借鉴,并突出重点,构建更为完善的建设体系。

2.2 加强制度建设,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

第一,对于政府来说,要加大对企业的扶持力度,尤其针对具有良好生态应用前景的企业,对产业发展链条进行合理布置和安排,促进企业产学研工作顺利进行,并制定和完善鼓励性政策和补贴政策,进而确保企业良好的积极性、主动性。

第二,在建设美丽乡村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基础设施建设这一问题,尤其对于生活类基础设施和产业专用性基础设施等,防止设施建设与使用出现脱节现象。

第三,在實践过程中,对于现有规划,要进行完善,并结合规划要求进行建设。在组织部门安排方面,要加强部门之间的联动建设,防止部门之间呈现出独立化状态。此外,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在发挥政府领导、带动作用的基础上,还要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其中,形成合力,从而给予产业生态化和美丽乡村建设互动发展强有力的保障。

2.3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提高创新能力

对于产业生态化来说,属于重要的循环经济模式之一,在产业生态化不断发展过程中,必须要结合当地自然环境条件,在建设美丽乡村过程中,政府、企业以及居民等都是重要的参与主体,在未来发展建设过程中,要加强环保技术的应用,将环保理念渗透其中,进一步落实好环境保护工作,进而为企业实现清洁生产、循环发展等目标提供一定的便利。

在提高创新能力过程中,要积极研发新技术、新产品,贯彻落实好经济性、低碳性等原则,而且还要将绿色生产技术的应用效率提升上来,将绿色生产技术应用范围拓展开来,比如,在生活中,可以应用废物处理、循环等技术,进而获得良好的生态效益。

3 产业生态化和美丽乡村建设互动发展的案例分析

3.1 相关概述

主要以浙江省西北部的安吉县为例,安吉县域面积将近1900km2,属于国家生态县、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县区。安吉县,具有丰富的林业资源,尤其是竹林资源,竹林面积为100万亩。但是在传统发展观念的影响下,安吉县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严重的环境破坏现象。

3.2 实践思考

在安吉魅力乡村建设过程中,注重环境综合政治和经济建设的结合、产业发展和乡村建设的结合等,大大彰显出了生态内涵。在安吉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注重区域生态价值的提升,树立了长远发展视角,积极对企业进行整改、关停等,积极发展低碳环保产业,形成了层次更高的区域生态价值,极大地促进了安吉经济社会发展。同时,安吉结合自身资源优势,积极开展竹产业、休闲旅游业等,注重传统产业的改造和创新,并与高校开展技术合作和探讨,大大促进了产业升级和品牌研发。经过不断探索和实践,安吉已经取得了突出成就,截止到2017年12月,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55亿元,增长11.2%。

4 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产业生态化和美丽乡村建设的互动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不仅可以调整和优化企业产业结构,引导企业提高对创新和研发的高度重视,控制好企业生产中所需的研发成本,进而为企业自身谋取发展空间。同时,也可以贯彻落实好环境保护理念,将地区环境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吸收企业积极进入,赋予美丽乡村建设全新的生命力,在整体上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

参考文献

[1] 陈洪波.“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的逻辑内涵与实现途径[J].生态经济,2018,34(10):209-213,220.

[2] 常纪文.乡村产业兴旺 需要做好生态文章——乡村振兴中的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问题[J].中国生态文明,2018(3):49-52.

[3] 姚静娟.旅游产业生态化模式建设与管理研究[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25(4):189-190.

新农村建设发展范文第4篇

一、 认真分析当前农村经济现状,深刻总结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党中央、国务院对“三农”问题高度重视,一系列惠民政策相继出台。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深刻分析国内外形势、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局出发,提出了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基本要求,明确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略,作出了我国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融合发展阶段的基本判断,制定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发展的基本方针,规划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任务,明确了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和战略举措。近年来制在定的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强农惠农政策,采取的一系列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举措:一是全面取消农业税、牧业税、农业特产税、屠宰税,终结了2600多年农民种地缴纳税收的历史;二是实行粮食、良种补贴、农机具购臵补贴和燃油补贴等农业补贴制度,开创了直接补贴农民的历史先河,农村进入“零赋税”时代;三是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加强农村制度建设, 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努力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基本农田永久划定赋予农民更充分的土地承包权,为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提出允许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权。四是全面放活粮食购销市场和价格,迈出了农业市场化改革的关键一步;五是全面推行农村义务教育,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六是普遍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减轻了农民看病难,就医难的负担;七是全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构筑了困难农民基本生活的最后一道保障线;八是不断加快农村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这八个方面的重大举措,基本构建起强农惠农的政策体系,初步搭建起统筹城乡发展的制度框架,正在形成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效机制。当然我们不能仅仅看到好的一面,更要深刻关注所存在的不足和面临的挑战:一是农民增收农业增效难度大,农村对生产、生活条件改善的迫切需求与投入困难之间矛盾突出。二是农村社会事业仍十分落后,农村居民综合素质及生活水平与城市居民相比差距加大。三是农村行政、执法体系尚未完善,责权不相配套,致使农村工作常处于"不得不为,为之不得"的尴尬境地,其威信大打折扣。四是农村经济整体发展缓慢,使得农村产能低下,农民增收困难。

二、发挥区域优势,抢抓战略机遇,创新农村经济建设。

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农业基础,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农民权益,促进农村和谐,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大力发展园区经济。建造符合地方乡镇的工业园区,根据乡镇的要素、禀赋和经济发展情况,因地制宜建立一批具有地方特色鲜明的乡镇工业小区,我们知道一个工业小区就是一个增长极。在乡镇工业小区的强力拉动下,增加乡镇的财政收入,这个将有利于实现农户生产产品,企业定价定期收购农产品,降低了世界大市场经济环境的影响下对农户生产农产品的积极性,使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得到的保护。

二、加快小城镇建设。小城镇处在城乡交汇点,既是城市梯次结构的基点,也是农村经济社会的中心,加快小城镇建设,不仅对于

当前启动国内市场具有现实作用,更对内需长期持续扩张、经济结构优化调整、“三农”问题加快解决具有战略意义,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加强小城镇建设,应当成为实施扩大内需方针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作为一项战略举措切实加以推进。十七大提出繁荣农村经济,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小城镇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的重要选择。建设和发展小城镇,不仅是我国城市化道路的重要途径,更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这一事关中国现代化建设根本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实施西部大开发和加快小镇建设,都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三是着力实现五个战略性转变。第一,在开发思路上,由夯实基础向谋求突破转变。“十二五”及到2020年期间,农村经济发将进入全面深入推进的第二阶段,推进的总体思路应当由“夯实基础”向“力求突破”转变,其核心是加快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信息化和国际化的发展步伐,保持快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发展速度,在缩小与城市经济水平差距、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上实现转折性突破,最终在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上实现实质性突破。第二,在开发模式上,由以资源型为主向以加工制造型为主转变,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要着力发挥区域资源优势,但不能长期依赖于资源产品的输出,要防止陷入“资源陷阱”。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完善产业配套,加快产业结构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推进农村新型工业化进程,促使产业结构由资源开发型向加工制造型转变,构建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竞争力强、具有区域特色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第三,在开发机制上,由政府为主向政府支持引导与市场机制共同推动转变。要把政府支持引导与充分发挥市场配臵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有机结合起来,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制定相应的投资引导措施,鼓励、吸引民间资本和外资投入,形成多元化开发的格局。第四,在开发目标上,由单纯的经济发展向更加重视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转变。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人与经济的全面发展。应该承认,农村经济发展与城镇经济发展的差距将长期存在,但在

文化教育、卫生医疗、社会保障等社会发展以及人居环境方面应该有大的迈进,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应当接近全国其他地区乃至均等化,使全体人民平等享有发展的权利,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最终目标是在人均收入差距保持在合理范围的同时,居民综合生活质量趋于平衡。第五,在开发重点上,由以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为核心,向在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同时,以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体系为核心转变。发展是西部大开发的第一要务,在继续完善西部地区发展环境的基础上,应着力增强西部地区的产业发展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加快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资源型特色优势产业,继续发展壮大能源及化学工业、重要矿产开发及加工业、特色农牧业及加工业等资源型特色优势产业,集中力量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等非资源型现代优势产业,积极扶持培育新兴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发展旅游业、现代物流业等现代服务业。积极承接其他地区产业转移,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规划发展一批重点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区,促进特色优势产业向规模化、集群化和现代化方向发展,促使产业发展达到新的水平。

三、遵循农村经济发展原则,构筑和谐社会主义社会。

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始终把解决好十几亿人口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坚持立足实现粮食基本自给方针,加大农业支持保护力度,深入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实现农业全面稳定发展,为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维护国家安全奠定坚实基础。

切实保障农民权益,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根本利益作为农村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农民意愿,着力解决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保障农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权益,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促进农民全面发展,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亿万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始终把改革创新作为农村发展的根本动力。坚

持不懈推进农村改革和制度创新,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臵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和改善国家对农业农村发展的调控和引导,健全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经济体制,调整不适应农村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充满活力。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始终把着力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作为加快推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统筹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加快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巩固和完善强农惠农政策,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使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始终把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作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政治保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完善党管农村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保持党同农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形成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强大合力。

新农村建设发展范文第5篇

摘要森林资源管理的基本内容持续发展思想对森林资源管的影响,持续发展思想要求实现森林资源资产化管理以及新技术在森林资源管理中的应用等个方面,对持续发展要求下的森林资源管理进行探讨。

关键词森林资源;管理;发展

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又是一项重要的基础产业,与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紧密相关,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加快我省林业发展,大力保护和培育各类森林资源,可以直接、有效地改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业稳产高产;可以推动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增加农民收人;可以美化人居环境,促进社会文明与进步。林业是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体,能从多方面给人们带来福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大有作为。

1加强森林资源管理工作的意义

1.1是实现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当前,我国林业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党在新时期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对保护生态、改善环境提出了新的要求。林业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不断加强。使越来越多的人更清醒地认识到森林在维护人类生存和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可以说,林业正面临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1.2是改善生态环境的必然选择

森林资源与环境是自然资源与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保持森林资源的有效供应和环境的不断改善,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全世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所有加强森林资源管理是扩大森林面积,优化生态环境的必然选择。

1.3是林区深化改革的重要措施

几年来的实践证明,森林资源管理工作,既是一种监督和约束机制,又是激励机制,它与强化企业化管理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不断增加林业发展活力。

1.4是促进森林资源资产化改革的重要内容传统的资源管理工作

加强森林资源管理是把林业经济发展建立在森林和林地无价、无偿占用的观念上。所有者的权益在经济上得不到体现,严重地削弱了森林资源资产的商品属性,难以做到森林资源资产的优化配置,这是导致森林资源的破坏和经济危困的重要原因之一。因而加强森林资源资产化管理对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2当前森林资源管理存在的不足

2.1认识不足、法制意识淡薄

人们往往只注重于森林的经济效益,而忽视了森林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面对经济大潮的冲击,钱的诱惑力在部分人们的思想意识中日益膨胀以至唯利是图,再加上认识上的偏差和法制意识淡薄,加大了对森林资源的破坏。几年来虽然通过宣传、“严打”专项斗争,使人们的法制意识有了提高,但山区人们在依法采伐、依法保护和经营方面的法制意识仍然较低,认为砍几株树和收几根木头没有什么关系。

2.2体制不顺、队伍不稳

林政管理有别于林业生产和农业综合开发,它是一种国家的行政行为,具有严肃性和权威性。管理者虽明知不对,却既不敢当面回绝,又不敢向主管部门汇报。这虽然是少数现象,但确实存在,其造成林政管理队伍不稳定,业务素质无法提高,使一些很好的管理制度执行不下去,影响了林政管理。

2.3基础设施落后、有关政策滞后

森林资源林政管理不适应新的形势发展的要求。一些基层森林资源林政管理的机构不稳定,队伍不健全,基础设施薄弱,执法手段落后;少数管理和执法人员素质不高,工作责任心不强,个别人员甚至以权谋私,执法犯法;一些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森林资源林政管理政策和“一刀切”的做法难以适应新时期林业发展的要求,有的管理指标和规定不切实际,需要切实加以调整、改革。

2.4工作责权不明

管理中有权无责的现象普遍存在。工作在一个地方究竟谁主、谁副,出了问题由谁负主要责任、谁负次要责任;虽然每年层层签订了森林资源保护与发展首长任期目标责任制,但由于缺乏有效的检查监督手段,目标责任制流于形式,一些林区依然出现了乱砍滥伐现象,这些问题主要是制度不健全,措施不到位造成的。这种责、权不明的现象导致管好管坏一个样,不利于森林资源的保护和林政管理。

2.5管理力量薄弱、工作成绩不明显

管理工作面广、量多、难度大,要做的工作很多,在行使管理权力的时候,会触及到一部分人的切身利益,容易得罪人,甚至会被部分领导误解。另外,林政管理没有具体的数字反映比较,很难出成绩,林政人员的辛勤工作往往容易被忽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林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进而影响了林政管理。

3加强森林资源管理的措施

根据当前森林资源保护管理面临的形势和生态建设“相持阶段”的要求,新时期森林资源管理工作必须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强化森林资源管理体系建设,坚定不移地推进森林资源管理的各项改革,严格落实“严管林”不动摇,建立健全以林地林权管理为核心、资源利用管理为重点、综合监测为基础、监督检查为手段、依法治林为保障的森林资源管理机制,全面提升森林资源管理水平。

3.1依法严格林地林权保护管理,实行林地用途管制

要探索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林地管理机制,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林地管理的政策、法规。全面完成林权登记发证,特别是退耕还林地的确权发证,依法保障林权权益人的权利。尽快启动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的编制工作,切实把林地资源保护落到实处,分清林地与耕地、林地与草地、林地与未利用地等界限。最好是由政府牵头,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明确耕地、林地、牧地、未利用地的范围,土地、林业、畜牧等部门地类划分要协调一致,使用一套资源数据,避免部门之间相互扯皮。逐步建立各类建设工程征占用林地的总量控制体系和用地控制指标,制定科学合理的使用林地和严格林地用途管制措施,适当提高征占用林地补偿费标准,与土地补偿费接轨,控制林地流失速度,确保林地资源只能增加不能减少。

3.2推进森林资源管理改革,不断创新管理机制

深化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真正做到山有其主、主有其林、林有其利、利有其责,充分调动森林经营者和所有者的积极性。稳妥推进国有、集体林区森林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产权明晰、政企分开、责权统一、管理科学的新体制,确保重点林区森林资源安全。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森林采伐管理制度,推行森林资源经营管理的分区施策和分类指导,科学编制森林采伐限额,研究制定商品林采伐管理办法,为森林资源的合理利用创造条件。

3.3抓好森林资源监测,建立和完善综合监测体系

尽快建立以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为主体的森林资源与生态状况变化综合监测体系。建立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实现森林资源成果的管理科学、信息共享和准确高效。改进监测手段,增加科技含量,进一步优化调查方法,完善监测的相关标准、规程、办法。积极推进森林资源监测 和二类调查的开展,摸清森林资源家底,为林业重点工程的实施和林业 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3.4切实加强森林资源监督管理,提高监督检查实效

重点加强林地保护管理和资源利用的监督检查,继续组织开展征占用林地、森林采伐限额和“三总量”检查工作。完善林政案件管理制度,抓好林政案件的督办和查处,认真落实关于违反森林资源管理规定造成森林资源破坏的责任追究制度,严格追究失职渎职行为。

3.5不断加强资源管理队伍建设,确保“严管林”各项措施的落实

建立健全森林资源管理队伍系统,努力构建以森林资源林政管理为主体,综合监测和监督检查为两翼的管理体系。尽快组建县级林业派出所,加大林业执法力度,切实加强森林资源管理系统的装备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队伍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业务建设,努力建立制度完善、运转协调、作风优良的森林资源管理运行机制。

3.6严格执法,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

加大林业法律法规的宣传、普及力度,完善森林资源经营管理、林地管理、野生动植物保护等规章,进一步完善造林质量管理、木材运输和经营加工管理、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森林资源监测等制度。强化依法治林的各项措施,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适时组织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的专项斗争。

3.7加强森林资源经营管理

实行严格保护、积极发展、科学经营、持续利用的各项措施,按照森林主导功能的不,采取相应的经营管理机制和模式,对生态公益林要依法严管,严格保护,落实补偿;对商品林要依法放活,集约经营,合理利用。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森林经营管理的各项规程和政策,科学制定经营方案,加大科学经营力度,提高森林资源质量,实现森林资源的增长速度、质量、结构和效益相统一。

新农村建设发展范文第6篇

乡村旅游可谓是内涵极其丰富, 对于乡村旅游概念可以说是众说纷纭, 但是统一的观点是:以乡村地理环境为依托, 将以下内容作为乡村旅游的载体, 如自然景观、人文物象、乡村风俗等, 主要是以城市居民为客源, 借助城乡差异性, 从而规划旅游产品, 能够体现出观光、娱乐、休闲与度假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相较于其他发达国家,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相对较晚, 乡村旅游的发展是经济与收入增加的基础上, 大众的消费观念与消费结构的优化, 还有其自身生活质量提升, 这使得休闲生活方式的变革, 还有实际需求。加之我国双休日与黄金周假期制度, 这些因素都促使乡村旅游发展具有良好的契机, 现阶段我国乡村旅游已经是初具规模, 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2 乡村旅游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具体措施

2.1 整合剩余劳动力, 增加农村收入

发展乡村旅游经济, 可以促进新农村建设取得较好的成效, 在具体发展过程中, 如何借助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 加快新农村建设, 这是现阶段需要思考的问题。这其中比较显著的特征是吸收整合剩余劳动力, 适当的增加农民收入。从目前情况分析,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很多, 而且每年还以巨大的数额增长, 他们普遍存在文化程度偏低, 技能缺乏等限制, 因而就业竞争力相对较低。旅游业本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 同时也是综合性服务行业, 基本上是集吃住行购等等, 这其中涉及的配套设施相对较多, 如宾馆、旅行社、交通运输、邮政等等。发展乡村旅游, 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为当地农民创造就业机会。根据相关统计, 乡村旅游经济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 这也使得当地农民从中获取合理的收入, 更重要的是还能将自身的农副产品销售出去, 降低中间环节成本支出, 增加农民收入。与此同时, 还可以提供一条龙服务, 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 如此增加农民收入, 改善农村经济。

2.2 优化产业结构, 实现农业产业化

新农村建设是推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 而生产发展是其中极为关键的要素, 全面提升农村经济, 则最关键的要素是将农业搞上去。现阶段农村依然是以种植业为主, 而且对农业资源基本上是以粗放为主, 这使得当地生态环境遭受巨大的破坏, 第二、三产业落后, 缺乏新兴产业, 农业生产效率较低。发展乡村旅游, 还能在某种层面带动其他相关产业, 如饮食业、旅馆业、建筑业等等, 形成联动效应, 加快农村第二三产业的发展, 实现产业结构调整。此外, 发展乡村旅游, 在某种层面上还具有可观赏性, 这势必会增加经济作物的比例, 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与此同时, 观光农业发展, 也在某种程度上加速农业产品特色化, 形成品牌化, 让农产品形成系列化, 带动农村产业经营与发展。

2.3 促进农民综合素养的提升,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困扰, 农村整体素质相对较差, 所以现阶段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提升农村人口素质, 而发展乡村旅游则可以很大程度提升农民的综合素养。针对乡村旅游而言, 其本质上属于服务行业, 在其发展过程中, 则需要大量有文化知识, 同时还需要兼具服务技能人才, 比如园艺师、服务员等。这就需要对当地农民进行专业化的培训, 使其能够快速胜任上述工作, 农民能够从中学习服务技巧, 提升接待水平, 从而吸引与留住游客, 增加经济收入。这其中提高经济利益能够为农民经济作为直接动力, 让他们能够具有学习文化知识热情, 如此让他们有更深层次的体会, 即知识是生产力, 能够获得财富。此外, 还需要注意的是, 大批量游客到来, 在某种程度上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活力, 促进当地商品流、信息流、资金流等等, 促进该地区发展商品经济经验, 带来全新的观念, 比如竞争、市场、开放等等, 也能让当地获取先进经营方式, 完善经营理念, 同时也能拓展农民的眼界。更重要的是也向农民传递新的生活方式与理念, 丰富他们精神世界, 增加其文化生活。现阶段,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农村整体素质也得到极大的改善, 农村整体精神面貌也得以改观, 这在某种程度上促使其精神文明得以进步。

3 结语

综上所述, 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可以加速新农村发展, 同时也为农民带来更多的商机与就业机会, 所以发展乡村旅游非常必要, 在此过程中需要采取恰当发展策略, 以推进乡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摘要:农村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 这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乡村旅游的发展, 这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可以改善农村产业结构、解决农民就业问题、丰富农村活动。因而发展乡村旅游经济可以加速新农村建设, 在此过程中如何快速发展乡村旅游经济则是目前应当思考与完善的问题。本文重点论述了发展乡村旅游经济的关键性, 然后以新农村建设为落脚点实施发展策略, 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乡村旅游经济,新农村建设,策略

参考文献

[1] 陈天富.美丽乡村背景下河南乡村旅游发展问题与对策[J].经济地理, 2017 (11) .

上一篇:协管员培训内容范文下一篇:小升初与衔接班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