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技术与诊断范文

2023-09-21

医学影像技术与诊断范文第1篇

任何项目都有其独特的技术特征, 只有真正、深刻地理解和认识了自己所从事的项目的技术特性, 才有可能制定出合理有效的训练计划, 帮助运动员掌握先进的技术动作, 充分挖掘运动员的身体潜力, 从而获得优异的运动成绩。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运动员3人:提供解析的录像是自行测验时拍摄的。

2.2 研究方法

(1) 根据拍摄的运动技术录像进行解析, 然后根据人体解剖学原理, 选定新注的关点, 存入微机, 计算出运动员在投掷过程中各环节的运动参数, 并对这些参数进行分析诊断。

(2) 一定参数对照法。将录像解析后的一定参数进行比较分析, 找出运动员各技术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 提出调控对策。

3 运动员技术参数极其分析

三名女子标枪运动员的主要技术参数。

为了了解运动员的技术参数, 对运动员在比赛状态下的技术进行分析, 结果如表1。

(1) 躯干后倾角 (度) 。躯干后倾角大小, 是衡量运动员在投掷前, 身体超越器械动作是否合理、充分的主要标志。运动实践表明, 后倾角在投掷步中合理化, 应该是逐步缩小。从表中看, 三位运动员后倾角都不理想, 与理想的55°~60°差距太大, 不能形成最佳用力姿势。

(2) 左膝最大弯曲 (度) 。最佳左膝最大弯曲度160°, 三位运动员只有易春梅相对说好于其她二位。

(3) 标枪与前臂夹角 (度) 。世界优秀选手大约在20°~35°度之间, 投掷臂长而伸展, 前臂的鞭打动作显著, 我组三位选手夹角太大, 前臂的鞭打动作不突出。标枪与前臂夹角大小, 是衡量投掷过程中, 臂所处的位置对最后用力是否有利。

(4) 姿态角 (度) 理想的角度36°以上, 三位运动员的姿态角明显过大, 力不能很好作用到器械上。

4 对三位运动员存在的技术问题与调控对策

4.1 存在问题

通过技术录像解析, 我认为三名运动员存在的主要技术问题如下。

易春梅: (1) 超越器械不好;

(2) 用力瞬间标枪仰角太大;

(3) 最后用力的时间偏慢。

许佳: (1) 出枪瞬间, 枪的纵轴与投掷小臂的夹角不稳定;

(2) 仰角过大;

(3) 投掷臂的动作没有延迟现象;

(4) 没有明显的背弓姿势。

梅春花: (1) 最后用力投掷臂下放;

(2) 最后用力标枪仰角太大;

(3) 驱赶与投掷臂夹角奥迪变换不合理;

(4) 最后用力的时间太慢。

该运动员距理想模式相差太大, 特别是在投掷臂、背弓动作方面更是如此。

4.2 技术训练的调控对策

4.2.1 调控对策

根据运动员技术存在的问题, 通过分析诊断, 我认为在训练中应该用下列调控对策。

易春梅: (1) 增加用力的工作距离。 (2) 提高控制枪的能力, 缩小标枪仰角。 (3) 加大用力时及加快最后用力的时间。

许佳: (1) 提高控制枪的能力, 是身体和器械在各运动环节的位置趋于合理。 (2) 减小最后一步时标枪的仰角保持在30°的角值。 (3) 投掷臂长而伸展, 标枪、肩轴、髋轴三者平行。 (4) 加大投掷臂肘角, 增加用力的工作距离。

梅春花: (1) 提高控枪能力。 (2) 在不缩短工作距离情况下, 加快最后用力的时间。 (3) 加大用力时及向前蹬地力量, 强调动作向前。

4.2.2 具体措施

(1) 采用各种形式的引枪练习, 以提高控枪能力, 使投掷臂和标枪在投掷步过程中所处的位置和角度合理。

(2) 采用持枪连续交叉步, 全程节奏跑, 助跑投标枪和利用其它辅助器械练习, 以改善助跑节奏, 尤其投掷步的节奏。

(3) 提高各种最后用力满弓练习和单手投掷重物练习, 加强左侧支撑, 充分发挥躯干力量。

5 结论与建议

投掷步过程中, 运动员运动环节和运动环节与器械的角度变化是否合理, 是衡量运动员技术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志。在技术训练中要不断改进, 使之合理完善。

我组标枪运动员的技术与世界优秀运动员相比, 从技术诊断结果看, 今后应提高投掷能力, 改进投掷步技术, 改善投掷步节奏, 加快出手速度。

摘要:本文旨在运用技术影片解析的方法, 对我组三名女运动员的技术进行分析诊断, 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 并提出调控对策, 为改进和提高标枪技术水平提供参考。

医学影像技术与诊断范文第2篇

1 电梯安全性远程监控技术与功能

1.1通常, 电梯监控、远程监控是不相同的, 但也有共同的优、劣势, 为可通过网络进行传播数据, 远程监控在服务器、控制系统中分别安装了数模转换器。需要注意的是, 服务器一般安装在电梯厂家总部内, 也有的会安装在分支机构中。电梯专业工作人员全天二十小时对进行监控, 要随时处理故障警示以及故障检修等问题、由此可见此技术与IT行业是有关系的, 所以导致了电梯控制系统发展的很快, 国外先进的国家已经遥遥的领先先了此技术的发展, 而我国也正在迎头而上不甘落后。1.2

1.2安全电路构成包括机房、轿厢、井道、绳轮与监控室有无触点装置。深入分析后可发现, 这一电路可看成在每一次运动前、运动后均要工作, 或是在出现异常时运作。从本质上分析, 安全电路即是正常运行中遇到故障停止运动的基础, 又是因操作制约由某故障引发其他故障共同发生的保障机制。并且, 当前的现代安全电路均为双重监控, 是由软件、硬件一起共同作用的, 这要让其保护作用可更具有可靠性。

1.3对于电梯维修专业人员来说, 成熟的电梯产品是可在制造车间内明确相应的参数、校验、调试, 而不用去现场再进行修改。这样的产品到了现场安装的时候会显得更加的顺手, 简便, 容易保养检修方便并且运行安全。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有些品牌电梯的产量不断滑坡, 而有些厂家却产销两旺、市场的占有率不断的升高。这肯定食欲安装与制造方面有一定的关联的。对于电梯安装维修的专业人员来说, 前者品牌电梯产量不断滑坡下降肯定是要努力费力的去工作, 而后面的产销两旺者对于电梯安装维修的专业人员来说就是属于“高枕无忧”更加方便快捷的工作。所谓的故障就是该厂商对产品的设计、制造、安装、维护等存在着不宜重视的缺陷以及人为的疏漏。

2 电梯的故障与维修

2.1电梯在运行的时候可以让管理人员用光笔或者用鼠标直接在CRT上面进行操控, 从而可以根据需求, 随时停止、启动任意一台电梯。同时, 对电梯运行、故障情况记录、打印, 同时发生相关信息至BMS。如有异常情况发生, 例如火灾, 消防监控系统可及向电梯监控系统发生报警和控制信息, 之后系统向主控器再发送信息至DDC装置中, 让整个电梯系统进入到预定的工作状态中。2.2

一般来说, 高层建设内会安装两台或以上的直升电梯。一些乘客为了节约时间, 会将多台电梯一起按亮等待, 选择最先抵达的电梯乘坐。因此, 电梯在运动中, 不可避免的出现了空载的情况。这样会减少电梯的使用率, 并提升了消耗。所以需要把独立运行电梯转变成群控运行, 最大限度避免空载, 达到增效、节能的目的。有的高层建筑则采用单、双运行和高低运行的模式。电梯消防运行及正常运行属于不同状态, 这样分层行动并不会影响到电梯消防的正常运作。

2.3当乘客们进入电梯以后, 有的时候会因为拥挤、或者有的乘客靠着按钮面板, 造成误按, 导致错停的情况。实际上, 因加减速、开门、关门等原因, 电梯每停靠一个楼层, 其运行时间会增加7秒钟左右, 在很多上班高峰的时候导致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其实现在已经有很多的高层在建筑电梯的时候使用了刷门牌的技术这种效果非常的明显, 按楼层按钮是不会读取的需要刷相对楼层的门牌, 然后经过扫面来进入系统登记。

3 结语

系统有比较强的显示功能, 在正常情况下, 可以显示各个电梯的运行状态。当有故障或是灾祸发生的时候, 可以用专用画面替代正常的显示画面。同时当管制运行或有异常时, 可将必要的措施及操作流利展现在显示图上, 达到快速解决问题的目的, 从根本上提升对电梯的监控力度。

摘要:运用计算机监控网络进行对电梯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施远程监控, 说到电梯远程监控系统, 他已经被设计成适用于楼宇自动化系统BAS (Building Automation System) , 允许BAS监视和控制电梯的运行。并且有效的提高了电梯的故障诊断能力以及运行和维修的效率。

关键词:电梯,远程监控,安全性及诊断

参考文献

[1] 全毅.电梯远程监控综述[J].广西轻工业, 2011 (8) .

[2] 刘松国, 韩树新, 李伟忠等.电梯运行状态监测与故障远程报警系统研究[[J].自动化与仪表, 2011 (10) .

医学影像技术与诊断范文第3篇

1 结合专业特色, 共建实习基地

根据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形势, 我院认真分析了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特点, 明确了办学定位, 为突出高职教育特色, 产学研究结合科学发展, 我院将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为培养能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及县市级医疗机构从事普通放射、CT、磁共振 (MRI) 、超声、放射治疗、介入治疗等设备的影像技术操作或在医学影像设备生产厂家、经营部门从事相关技术性服务工作, 并具有现代医学影像理念、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实践性应用性强, 重视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 为培养符合培养目标和适应社会需要的影像技术专业人才, 必须加强“校院合作”, 共建实习教学基地, 加强实习学生管理, 提高实习效率与质量。该专业实习教学医院需要具备实习大纲要求的各种医学影像设备, 达到实习目的和要求, 这是硬条件;其次, 遴选中级以上职称且业务水平高的医师作为带教老师至关重要。但随着医学影像技术发展迅猛, 影像科室医技人员大量增加, 促进了医院的发展和效益的提高, 但存在着部分医技人员技术职称及学历偏低, 非科班出身且业务水平不高的现状, 达不到实习带教要求的问题。近几年我院不断开辟大型实习教学基地, 利用实习医院优良的师资水平、精湛的技术优势和先进的设备条件基本满足了学生的实习要求, 促进了我院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发展。我院每学期走访实习基地检查实习秩序, 并与实习教学医院加强沟通交流, 解决实习中遇到的问题, 并与实习医院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目标, 就实习教学师资、实习大纲要求、影像设备操作和阅片报告书写等方面等问题深入探讨, 达成一致共识。

2 加大实习投入, 提高实习质量

进一步加强院校合作力度, 加大对实习医院的教学投入, 采取形式多样的培训, 提高带教老师的教科研水平, 增强带教意识。根据医学影像技术的专业要求, 实习医院在满足实习所需的影像设备的情况下, 必须加强对实习带教老师的严格要求。因为学生的实习效果除自身素质和本人的刻苦钻研以外, 还与带教老师的责任意识息息相关。为切实提高带教师资素质, 保证实习教学质量, 我院采取在实习医院开展选拔兼职教授及聘任工作, 发放我院兼职教授聘书, 并且每年评选优秀带教老师, 颁发证书并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 此举充分调动了实习带教老师的工作积极性, 增强了带教责任心。实习教学医院要加强影像技术实验室、影像阅片报告室、图书室和多媒体学术报告等方面建设和投入, 严格对带教教师的培训与考核, 认真评选优秀带教教师, 在职称晋升及其他评优方面给与政策支持, 并加大奖励力度。

3 校院齐抓共管, 强化实习管理

加强学校和医院之间的协调与合作, 密切联系和沟通, 加强实习教学管理, 确保实习质量, 是顺利完成实习教学任务的有力保证。加强与实习医院之间的人员往来, 利用检查实习或召开实践教学工作会议的时机, 介绍学校实习教学改革新动态, 沟通专业培养目标及实习大纲的执行情况, 更好的改进与完善实习教学工作。

3.1 学校加强对实习生的管理

学生的实习质量与学校的实习管理力度成正比。我院自学生大二下学期开始就提前布置实习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包括个人联系实习医院表格的说明与发放, 有专升本意向学生的统计和安排, 实习医院的介绍与选择等;其次是召开实习生实习动员大会, 认真讲解《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实习大纲》, 组织学习《实习管理规定》、《实习生规范》、专升本工作的安排、就业推荐表的使用和山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注册、签约程序等, 再次是介绍实习过程可能发生的情况及解决办法, 增强学生的实习意识, 解决实习的后顾之忧。健全实习队的组织体系, 选拔优秀学生担任实习队长和团支部书记, 实习前举办实习队长培训班, 学习实习队长职责, 发放实习队长通讯补助, 建立公共邮箱用于接收实习队月报表, 要求实习队长定期按时向实习科汇报实习队情况, 建立实习队长与实习科老师的移动飞信群, 实现了实习管理信息化、快捷化, 大大提高了管理和办公效率。

3.2 实习医院加强对实习学生的管理

实习医院带教老师尽职尽责, 认真做好实习学生的带教和管理是保证教学质量重要保证。为提高临床实习教学质量, 建立科教科—医技科室、临床实习科室—带教教师三级管理体制, 制订了各环节实习管理的职责和制度, 使实习教学的组织领导、教学规范、教师职责、实习行为等有章可循, 从规章制度和带教管理体系上保证了教学活动的顺利发展和教学质量的大大提高[2]。为考核实习学生的实习质量, 实习医院科教科每月抽查学生的实习情况, 对学生的日常表现进行打分;同时, 实习学生按照实习大纲要求实习完一个科室后, 需要进行出科考试, 出科考试包括该科室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操作考试, 考试成绩作为出科凭证。这种监控体系提高了学生实习的积极主动性, 并且促进了临床实践教学水平的提高。

4 实习前做好岗前培训工作

岗前培训分成两部分, 首先由学校组织召开实习动员大会, 讲解有关实习的规章制度, 简要介绍实习医院情况, 对实习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进行细致讲解, 发放实习大纲, 就业推荐表等材料。其次是学生到达实习医院进科实习之前, 医务科组织学生进行岗前培训, 了解该院基本情况, 介绍医院关于实习方面的规章制度, 如《实习医生规范》、《实习医生违反医院规章制度的处分条例》等;结合典型事例, 进行爱岗敬业和医德医风教育, 确立实习生先做人、后做事的观念;邀请医技科室、临床科室相关专家举办讲座, 加强对实习学生的专业教育, 使学生更加明确实习目的, 融入医院的工作氛围。

5 强化影像设备操作技能及阅片诊断能力的培养

带教教师在带教过程中要理论联系实际, 手把手的教授影像检查设备的操作程序和注意事项, 使学生尽量掌握常规设备的操作要领;并尽可能利用非医疗高峰时

(下转1 7 4页) (上接1 7 2页)

间, 亲自指导学生体验操作, 提高实习生的实习积极性和独立操作能力。利用每天集体阅片时间, 共同学习分析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知识, 掌握疾病影像诊断的分析原则及方法步骤, 形成科学的诊断思维, 正确判断正常影像和异常影像, 发现异常病变时要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化验检查, 作出诊断与鉴别诊断, 并在带教教师指导下按照正确格式书写诊断报告。

6 加强实习队管理信息化

近年来, 我院实习科对实习队的管理除运用快递、电话、传真等方式外, 并结合运用现代信息化通讯方式, 包括建立实习队长移动飞信群、QQ群、公共电子邮箱, 保持与实习队学生的通信畅通, 及时准确的收发信息, 达到信息共享[3]。实习管理的信息化可对实习队的实习进展情况进行实时动态掌握, 并使实习生能够及时了解学校的相关动态及各项通知, 如通过创建的实习队长移动飞信群传达用人单位招聘信息、学校网站网发的通知公告、考试报名通知等信息。

总之, 通过学校和实习医院双方的共同努力, 不断加大实习教学医院的设备和师资投入, 强化实习学生管理, 就能够培养更多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型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

摘要: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实践性应用性强, 该专业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随着实习医院影像设备的不断更新, 学校与实习医院合作共建实习教学基地, 加大师资投入, 加强学生的实习管理, 能够培养更多高素质高技能的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

关键词:高职,医学影像技术,实习,管理

参考文献

[1] 赵云, 刘爱华, 肖长义, 等.新时期提高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6, 21 (10) :85~86.

[2] 孟晓丽, 李蔚, 张媛.探索教学管理模式加强临床基地建设[J].内蒙古中医药, 2007, 26 (1) :51~52.

医学影像技术与诊断范文第4篇

【摘要】随着医学超声诊断技术在临床应用范围的不断深入,医学超声诊断技术得以不断发展,从B型、M型、彩色多普勒超声逐渐发展到三维、血管内超声等多种新型技术,并且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本文从医学超声诊断技术的特点、类型、应用范围,进而从系统、信号、设备、技术等四个方面分析医学超声诊断发展趋势。

【关键词】医学 超声诊断 发展 趋势

1 医学超声诊断技术概述

1.1 概念

医学超声,是结合医学、声学、光学及电子学等学科而成的综合性学科。医学超声,具有医、理、工科三结合的特点,涉及的内容广泛,因此在疾病预防、诊断及治疗中具有很高的医学价值。

医学超声诊断,是医学超声的组成之一。超声会在人体中传播时所产生反射或透射现象,利用这些反射回声或者透射声所构成的不同声像,达到检查病变的目的,便是医学超声诊断的原理。

1.2 特点

医学超声诊断,具有对人体软组织良好分辨能力的特点,因此对识别生物组织的微小病变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

1.3 优点

医学超声诊断,具有以下优势:

(1) 无放射性损伤,为无创性检查技术;

(2) 更为接近于解剖的真实结构,层次清楚;

(3) 可以动态地实时显示;

(4) 显示管控结构;

(5) 对小病灶,具有良好的显示能力;

(6) 对病灶能够进行准确定位,并且能够进行测量大小;

(7) 对各种先天性心血管畸形所引起的病症性质以及部位判断准确到位;

(8) 功能性检测;

(9) 進行动态随访观察;

2 当前医学超声诊断主要类型

用于医学诊断的超声波,根据脉冲反射技术的不同,可以进行区分为A型、B型、D型、M型及V型。因此,医学超声诊断技术主要包括以下类型:

2.1 A型超声诊断

超声束在以线状路径穿入人体后,会在不同的组织界面上产生相应不同强度的反射效果,并且组成由不同距离及幅度的回波组。

A型超声诊断技术,便是利用回波组曲线中不同反射波的位置、幅度以及组合状态等参数,进而分析目标部位组织的结构状态,从而判断有无异常,发现疾病。

2.2 B型超声诊断

B型超声诊断技术,俗称B超,是当前应用最为广大,最具影响力的超声检查技术。

B型超声诊断技术,在声束刺穿人体时,利用不同组织所构成的界面、组织内部结构所产生的反射回声,以及光点的明暗反应其强弱,进而由这些不同的光点有序地排列而组成不同切面的图像。

B型超声诊断技术所采用的影像技术,是以人体被检查部位的解剖结构所产生的反射回声所形成的,属于形态学诊断。该超声诊断技术,在医学上一般应用于肿物等引起局部结构明显改变的疾病。

2.3 D型超声诊断

D型超声诊断技术,是利用超声射束在目标体中反射回频率改变所产生的超声波。所产生的超声波可以通过音响或者曲线图的方式展现出来。

D型超声诊断技术,主要应用于检测运动器官或者流动体液等部位疾病,诸如心脏、血管及其中流动的血液。

2.4 M型超声诊断

M型超声针对技术,最大的特点在于在辉度调制型中加入了慢扫描锯齿波,使得光点能自左向右缓慢地进行扫描,心脏不同组织收缩以及舒张所形成的活动曲线。

M型超声诊断技术,主要应用在心血管疾病的诊断领域,能够把人体内器官的运动情况展现出来。

2.5 V型超声诊断

V型超声诊断技术,是将B型二维图像技术与C型图形技术相结合的三维立体超声技术。

V型超声诊断技术,是随着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得以发展,可以取得目标检测对象的横、纵、额等三方位的立体断面,因而立体的位置信息更为准确,信息量更为丰富。

V型超声诊断技术,在小病灶的诊断应用中,发挥着巨大的辅助作用。

3 当前医学超声诊断应用范围

医学超声诊断技术的应用范围,可以从部位以及疾病诊断范围两方面进行阐述。

3.1 部位

目前,医学超声诊断技术主要应用于以下部位中:

(1) 头颈部位:可以应用超声诊断技术,诊断人体颅脑、颈部、眼内及眼眶内、颌面部、甲状腺以及淋巴结等部位的疾病;

(2) 胸部:在医学上,主要应用于乳腺、心肺、胸腔、胸膜、胸壁等区域;

(3) 腹部:主要包括腹腔、腹膜后以及肝胆脾肾等,同样还包括人体生殖系统,诸如前列腺、子宫、卵巢及其附件。另外还可应用于腹部胎儿的诊断。

(4) 血管:人体内全身各部位内脏及外周血管,均可应用超声诊断技术。

(5) 关节及软组织:医学超声诊断技术,可应用于人体骨骼关节及软组织检测;

3.2 诊断范围

(1) 人体组织及脏器疾病:用于诊断不同部位组织以及脏器所产生的急性炎症、脓肿、囊肿、积液、结石、异物、肿瘤及空腔脏器所产生穿孔问题。

(2) 血管疾病:用于检测人体全身各部位所产生的动脉硬化斑块等不同的心血管疾病问题;

(3) 心脏疾病:可以用于检测各种心脏疾病问题,比如各种先天性心脏病、冠心病等;

(4) 妊娠:对于胎盘、早孕等拥有不错的诊断作用。

4 医学超声诊断发展趋势

主要从系统、信号、设备及应用技术等多个方面分析医学超声诊断领域的发展趋势。

4.1 系统发展趋势

(1) 全面提升现有系统性能

对现有系统性能进行全方面地提升,能够更大程度上满足医学超声临床诊断的需求。探查深度、空间分辨率以及成像帧频等不同指标的提升,均是全面提升现有系统性能的重要措施,也是医学超声诊断工程技术人员奋斗的研究目标。

超声诊断专家指出,可以通过改进医学诊断成像系统中信号检测方法,以及应用更为先进的电子学和信息技术,能够在现有的系统基础上得以改善系统性能的相关指标。

(2) 全面应用数字编解码技术

数字编解码技术的应用范围得以扩大,从雷达应用成功地复制至医学超声诊断技术中。采用数字编解码技术,能够对超声成像系统中“空间分辩力”、信噪比、与超声波的“穿透能力”间的矛盾起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作用。

我国已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展此项技术的研究工作,并成功地研发出超声伪随机码彩超。而且在国际范围内,此项技术在医学超声诊断领域应用的研究已呈现逐渐深入的趋势。

(3) 引入新的成像参数

在医学超声诊断研究历史用,不同的阶段揭示出新的隐含信息,得以应用新的成像参数。从幅度信息,到多普勒频移信息,再到谐波信息,均是新的成像参数在医学超声诊断技术中的成功应用。

在当前医学超声诊断技术研究领域,已经有大量的基础研究小组致力于寻找各种新的成像参数。在国内,也有高校致力于该项技术的研究工作。

新的成像参数研究工作,将会是医学超声诊断技术的研究趋势之一,并且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以最新发现的超声吸收及衰减参数为成像参数的新型超声波成像系统得以推向市场,便是该项技术研究的成果。

(4) 发展新的应用范围

发展新的应用范围,是发展医学超声诊断技术的重要内容之一。医学超声诊断技术,以及从应用单一诊断设备角色成功衍变为介入诊断的角色。

结合射频介入消融技术,正是医学超声诊断技术新的应用范围。该技术,在进行超声扫描的同时能够并行完成血管消栓手术,应用范围得以大大提升。

4.2信号发展趋势

(1) 软件超声技术

最早的阶段,医学超声诊断技术更多地依赖于硬件,功能更为单一,种类繁多,不利于在医学领域深入地应用。

进入上个世界90年代后,医学超声诊断技术开始大量节省硬件成本以及系统空间,并且往小型化的趋势发展。

在未来的时间里,医学超声诊断技术将借助全数字化波束,结合高速计算机运算技术,更为深入地应用各种信息处理软件技术,从而达到大量节省后端硬件成本,增加灵活性的目的。

(2) 全数字波束形成技术

在医学超声诊断技术发展过程中,应用了不同的信号传输技术。全数字波束形成技术,将是未来的医学超声诊断技术主要采用的信号传输方式。

全数字波束形成技术,是医学超声诊断技术得以快速发展的重要技术。未来的医学超声诊断技术,在信号处理方面将主要采用全数字波束形成技术,将大大地降低信号的损耗程度,提高检测信号的准确性。

(3) 一體化超声成像技术

在医学超声诊断技术发展过程中,国际组织一直致力于推行国际化的应用标准。随着DICOM3.0国际标准的建立,使得不同的医学成像设备在不同地理位置之间的图像传输、信息交换以及联合会诊均成为现实。

在未来的医学超声诊断技术发展范围内,一体化超声成像技术将成为主流。致力于一体化超声成像技术将有利于各项后续跟踪工作,并且能够推进远程故障诊断技术的发展。

4.3 设备发展趋势

(1) 硬件集成化

在医学超声诊断技术发展的过程中,硬件集成化是最为明显的发展趋势之一。硬件集成化对于降低医学超声诊断设备的成本,缩小设备的体积有着明显的帮助作用。

超声诊断设备的小型化,使得医学超声诊断技术的应用范围得以大大拓宽。在过去的时代里,医学超声诊断技术由于设备灵活性所限,更多时应用于门诊或者临床应用中。

而随着硬件集成化的不断提升,超声诊断设备更具灵活性,使得医学超声诊断技术开始走进急救室、野外作业以至军事应用领域中,得到更为深入地应用。

(2) 软件模块化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软件模块化日益成熟。软件模块化的发展,能够根据实际的需求对软件进行可配置化的操作。不同模块之间的独立性得以明显提升,带来更强的可维护性。

在当前的医学超声诊断技术的发展中,超声诊断设备慢慢地往硬件功能软件化发展的趋势,大大地降低了超声诊断设备的成本。而软件模块化,使得超声诊断技术应用各具模块化,明显地增加了超声诊断技术应用的灵活性,对于未来的升级改进有积极的意义。

4.4 应用技术发展趋势

医学超声诊断已经拥有五十多年的应用历史,在不同的阶段对应不同的应用技术。随着医学技术、声光学技术及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医学超声诊断应用技术有着新的发展趋势。

(1) 超声三维成像技术

超声三维成像技术,可以说是当前超声诊断技术领域最为重要的一项技术突破。该技术能够获得三维空间上的图像信息,对于传统的二维平面成像技术所存在的各种不足之处起到很好的弥补作用,可以说是未来临床超声应用的发展趋势之一。

超声三维成像技术可以简单地细分为静态三维成像技术、动态三维成像技术及实时三维成像技术。不同的三维成像技术有着不同的应用范围。一般而言,静态三维成像技术应用于非活动性的脏器检测过程中,而动态及实时三维成像技术应用于观察心脏的形态结构及活动动态。

静态三维成像技术,是利用二维探头实现旋转或扇扫扫描效果,并且能够在特定的时间内获取若干的切面图像传输至计算机内进行图像重建,所产生的图像具有清晰、边界清楚,立体感强等特点。可以用于向医生提供相关病症的空间位置及三维形态,有助于临床治疗效果的进一步改善。

在静态三维成像技术的基础上,结合时间参数,并可达到准实时的动态三维成像技术。如果在此基础上,再加以速度参数,则便可实现实时动态三维成像技术。动态三维成像技术,对于临床诊断的准确性有很大的提高作用,能够从不同的方位角度清楚地观察到心脏内部不同结构的立体形态,活动信息以及血流动态。

(2) 宽景超声成像技术

寬景超声成像技术,被认为是医学超声诊断领域内未来最具发展潜力和应用前景的新型成像技术。该技术将常规的实时灰阶技术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相结合,对于现代超声诊断技术有着明显的完善作用,同样对未来超声CT的研究和深入应用起到了奠定基础的作用。

宽景超声成像技术是利用探头的移动过程中所获取的二维切面图像,再结合计算机的图像重建技术,从而拼接成为具有超宽视野的连续切面图像。在临床应用中,经常也被称为超宽视野成像技术或者全景超声成像技术。

宽景超声成像技术,最为明显的特点便是能够提供更为完好的层次结构以及空间关系,脏器大小和体积较大的病灶能够准确地定位,管道结构也能够较好地展示出来。但是主要的不足之处在于容易受到组织或者器官运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影像所干扰,影像图像的清晰程度。

宽景超声成像技术目前在临床医学中所应用的范围日益广泛,已经成功地应用于胸部、妇产科以及小器官领域,同样适合于躯干肌肉、周围神经诊断。

(3) 分子影像技术

随着现代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分子生物学为基础的分子影像学于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得以正式提出及应用。该影像技术从细胞和分子的层次入手,确定并描述活体生物过程的新型成像技术。

与传统的医学超声影像技术有所不同的是,分子影像技术更多的是对引发人体疾病的细胞和分子异常进行分析,而并非对细胞或分子异常所导致的结构异常进行分析,因此更具备前瞻性,能够更早地发现及确定疾病的发生,对于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治愈的过程给予全新科学性的认识。

分子影像技术,利用超声在人体分子内所产生的影响,经过对单克隆抗体、多肽分子等进行有针对性地对比。目前该技术主要应用于人体心血管或者肿瘤等方面的诊断过程中,同样也可以应用于对血栓、粥样硬化斑块的治疗。

分子影像技术,是融合了分子生物学、纳米技术、基因工程技术等多个学科研究的成果,被认为是医学超声影像技术未来具有革命性意义的发展区域,同样也是医学超声诊断技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结束语】随着医学、信息、物理技术等不断发展,医学超声诊断技术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并且在医学临床中得到更为深入地应用。 相信,在未来的时间里新型的医学超声诊断技术在医学领域将发挥着更为重要的角色!

参考文献

[1] 陈思平. 医学超声影像产业现状和发展[J].应用声学(第24卷第4期) 2005(07).

[2]宋志仪. 浅谈医院放射工作人员如何适应医学影像数字化的高速发展[J]. 中国辐射卫生,2013,06:742-745.

[3]. 第三届首都医学影像高峰论坛会议通知[J].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13,11:699.

医学影像技术与诊断范文第5篇

学习内容:

1. 休克的概念、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治疗 2. 休克病人的护理诊断、护理目标及护理措施 学习目标:

1、掌握休克的定义。

2、了解休克的病因和分类。

3、分析理解休克时的微循环变化。

4、理解掌握休克病人的临床表现和处理原则。

5、掌握休克病人的护理措施。 学习重点:

1、休克时的微循环变化。

2、休克病人各期的临床表现。

3、休克的处理原则。

4、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原则。

5、休克病人的护理措施。 教学内容: 〔休克概念〕

休克是临床上常见的危重症之一,在许多疾病的严重阶段都有休克发生的可能。如能及时诊断和正确处理,可转危为安,如果不及时发现和处理,病情会急剧加重,转变为不可逆阶段,最终导致死亡。因此,作为临床护士应该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熟练的技术操作,才能提高抢救的成功率

休克是机体遭受强烈的致病因素侵袭后发生有效循环血量锐减、微循环灌流不足、组织细胞缺血缺氧及全身主要脏器损害的危急的综合症。

多种病因→有效循环血量锐减→微循环灌流不足→(机体失去代偿)组织缺血缺氧→主要脏器损害。组织损伤→多器官功能受损。简言之,休克就是人们对有效循环血量减少的反应,是组织灌流不足引起的代谢和细胞受损的病理过程。有效循环血容量锐减,使脏器和组织的微循环灌注不良、组织缺氧、细胞代谢紊乱,最后造成重要脏器功能衰竭。 休克的病因很多,但都有一个共同点(病理生理过程):有效循环血量锐减

所谓有效循环血量,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心血管系统进行循环的血量(不包括贮存于肝、脾的淋巴血窦中或停留于毛细血管中的血量)。

效循环血量的维护依赖于:充足的血容量、有效的心排出量和适宜的周围血管张力三个因素。当其中任何一因素的改变,超出了人体的代偿限度时,即可导致有效循环血量的急剧下降,造成全身组织、器官氧合血液灌流不足和细胞缺氧而发生休克。在休克的发生和发展中,上述三个因素常都累及,且相互影响。

[休克病因与分类]

引起休克原因很多,采用较多的分类法是将休克分为低血容量休克,感染性休克,心源性休克、神经源性休克和过敏性休克五类。这种按原因分类,有利于及时消除原因、进行诊断和治疗。

(一) 低血容量休克

1.急性大量出血(如上消化道出血,肝脾破裂 、宫外孕及外伤性大出血等)引起,临床上称为失血性休克。

2.大量血浆丧失引起,如严重烧伤时,主要由于大量血浆样体液丧失所致。 3.大量体液丢失引起。由于剧烈呕吐。

4.严重创伤(如骨折、挤压伤、大手术等)引起,常称为创伤性休克,除主要原因为出血外,组织损伤后大量体液渗出,分解毒素的释放以及细菌污染,神经因素等,均是发病的原因。

(二) 感染性休克(又称中毒性休克)

由于严重的细菌感染(如败血症,腹膜炎等)引起,,以及霉菌,病毒和立克次体的感染。

(三) 心源性休克

由于急性心肌梗塞,严重心律失常,心包填塞、肺动脉栓塞等引起,使左心室收缩功能减退,或舒张期充盈不足,致心输出量锐减。

(四) 神经源性休克

由于剧烈的刺激(如疼痛、外伤等),引起强烈的神经反射性血管扩张,周围阻力锐减,有效循环量相对不足所致。

(五)过敏性休克:某些物质和药物、异体蛋白等,可使人体发生过敏反应致全身血管骤然扩张,引起休克。

外科常见的休克多为低血容量休克,尤其是创伤性休克,其次为感染性休克。本章重点为创伤性休克。 [休克病理生理] 虽然休克发生的原因可以不同,发展过程也不太一样,但微循环的变化基本一致。微循环变化通常分为三个阶段:

1.微循环收缩期(痉挛) 休克早期全身的小血管,包括小动脉、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扩约肌和微静脉、小静脉都持续痉挛,口径明显缩小。

微循环血管持续痉挛的始动因素是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休克时儿茶酚胺大量释放,刺激a受体,造成皮肤、内脏血管明显痉挛。脑和心的微血管a受体较少,故脑动脉和冠状动脉收缩不明显,重要生命器官仍得到较充足的血液灌流。(选择性收缩外周(皮肤/骨骼肌)和内脏(肝/脾/胃肠)的小血管→循环血量重新分布→心脑等重要器官有效灌注增加) 代偿意义 缺血性缺氧期为代偿期, 3个方面:

①自身输血:肌性微静脉和小静脉收缩,肝脏的储血库收缩,可以迅速而短暂地增加回心血量,减少血管床容量,以利于动脉血压的维持。

②自身输液:由于微动脉、后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对儿茶酚胺更敏感,导致毛细血管前阻力比后阻力更大,毛细血管中流体静压下降,组织液返流入血增多。

③微循环反应的不均一性导致血液重新分布保证了心、脑主要生命器官的血液供应,具有重要的代偿意义。由于不同器官的血管对儿茶酚胺反应不一,皮肤、内脏、骨骼肌、肾的血管a受体密度高,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较高,收缩更甚,而脑动脉和冠状动脉血管则无明显改变。

由于血液的重新分布,心脑灌流可以正常,神志一般清楚。

该期为休克的可逆期,应尽早消除休克动因,控制病变发展,及时补充血容量,恢复循环血量,防止向休克期发展。

2.微循环扩张期 表示已进入休克抑制期。大量乳酸堆积,血液滞留→ 血浆外渗,血液浓缩→ 心排出量↓,心脑灌注不足,休克加重。

微循环淤滞的机制 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

①长期缺血和缺氧引起组织氧分压下降,CO2和乳酸堆积,发生酸中毒。酸中毒导致平滑肌对儿茶酚胺的反应性降低;

②缺血、缺氧使扩血管活性物质(组胺、激肽、腺苷、K+等)增多。

④血液流变学的改变:休克期白细胞在粘附分子作用下,滚动、贴壁、粘附于内皮细胞上,加大了毛细血管的后阻力,此外还有血液浓缩、血浆粘度增大,血细胞压积增大,红细胞聚集,血小板粘附聚集,都造成微循环血流变慢,血液淤滞,甚至血流停止。 3.微循环衰竭期:血液浓缩,粘稠度↑,在酸性环境中处高凝状态,红细胞、血小板易凝集形成微血栓,甚至DIC。休克发展到出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表示进入了微循环衰竭期,病情严重。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消耗了各种凝血因子,且激活了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结果出现严重出血倾向。以上是休克失代偿期的微循环变化。此期如继续发展,各重要器官组织可发生广泛的缺氧和坏死而无法挽救。

休克一旦并发了DIC,将使病情恶化,并对微循环和各器官功能产生严重影响。

重要器官功能衰竭 是休克晚期难治的又一重要原因。随着休克的发展,组织缺氧愈来愈重,酸性代谢产物生成增多,导致局部酸中毒,加重细胞损伤。休随着血流动力学障碍和细胞损伤越来越重,各重要器官(包括心、脑、肝、肺、肾)功能代谢障碍越来越重,甚至发生不可逆损伤,休克愈来愈难治。

脑功能障碍 在休克早期,由于血液的重分布和脑血流的自身调节,保证了脑的血液供应,因而除了因应激引起的烦躁不安外,没有明显的脑功能障碍的表现。但动脉血压低于7kPa 或脑循环出现DIC时,脑的血液循环障碍加重,脑组织缺氧,患者神志淡漠,甚至昏迷。

在严重休克时,可出现多种内脏器官功能衰竭现象,称为多系统器官衰竭。发生的原因乃微循环障碍所造成。内脏器官继发性损害的发生,与休克的原因和休克持续时间久暂有密切关系。休克持续时间超过10小时,容易继发内脏器官损害。

以上内脏器官继发生损害,心,肺、肾的功能衰竭是造成休克死亡的三大原因,救治中更应重视。

[休克临床表现]

由于休克病情变化快而复杂,各种致病因素和病情发展阶段的表现也不一样,因此必须熟悉休克的基本表现,进行全面观察和综合分析,才能得出比较正确的诊断。

临床表现

神志 休克早期 休克期 休克晚期 清楚 伴烦躁激动 尚清楚 表情淡漠 模糊 甚至昏迷 皮肤粘膜 开始苍白 发凉 苍白,发冷肢端厥冷 显著苍白肢端青紫 厥冷到膝肘

*中、重度休克应放留置导尿管

血压 变化不大 脉压缩小 收90-70 脉压小 收<20mmHg或测不到

脉搏 稍快<100 有力 100~120细弱 速而细弱、摸不清

急促

尿少或 无尿

急促

尿少

呼吸 深快

尿量 正常

(一)意识 混浊,表情淡漠,或烦燥不安,但神志尚清楚。这是大脑缺氧的表现。严重休克时,意识逐渐模糊,乃至昏迷。

(二)皮肤和粘膜 苍白、潮湿,有时可发绀。肢端发凉,,末梢血管充盈不良。周围静脉收缩, 陷,重者硬如索状。

(三)血压变化:血压只能反应心输出压力和周围阻力,不能代表组织的灌流情况。血压变化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不能以血压下降做为诊断休克的唯一标准。在代偿早期,由于周围血管阻力增加,还可能有短暂的血压升高,但舒张压升高 更明显,因而脉压差小(2.7Kpa以下),这是休克早期较为恒定的血压变化。只有失代偿时,才出现血压下降。

(四)脉搏 细弱而快:,由于血容量不足,回心血量下降,心脏代偿增快,以维持组织灌流,但每次心搏出量甚少。以后更由于心肌缺氧、收缩乏力,致脉搏无力细如线状,桡动脉、足背动脉等周边动脉摸不清。

(五)呼吸 快而深:是缺氧和酸中毒的代偿表现。早期尚可有呼吸性碱中毒。除胸部损伤或并发心、肺功能衰竭外,呼吸困难者少见。

(六)尿量减少:早期为肾前性,反映血容量不足、肾血液灌流不良;后期还可能是肾实质性损害。 对休克严重程度的临床估计,还可用: 一看:二摸:三测压:四尿量:

交感兴奋→泌汗增加;皮肤血管收缩→皮肤苍白;肾血管收缩→少尿;血管收缩→ 血压不下降,脉压缩小。脑缺血→表情淡漠,甚至昏迷;皮肤粘膜瘀血→紫绀、湿冷;肾缺血加重→尿量进一步减少。

[休克实验室检查]

(一) 常规检查:红细胞计算、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以了解血液稀释或浓缩情况血浆电解质测定,主要是钾、钠、氯,进行血气分析,借以了解血液氧合、二氧化碳储留和酸硷变化情况。尿常规检查。肝、肾功能检查等。其他检查如EKG,X线片,胸、腹腔 穿刺分泌物细菌学检查等视伤情和病情而定。

(二) 特殊检查: 1. 中心静脉压监测: 中心静脉压代表右心房或胸腔内上、下腔静脉内的压力,正常值为0.49~0.98kPa(5~10cmH2O)。CVP变化可反应血容量和右心功能,若低于0.49kPa(5cmH2O)表示血容量不足;高于1.47kPa(15cmH2O)表示有心功能不全;高于1.96kPa(20cmH20)则提示充血性心力衰竭。临床常与血压变化结合,进行综合分析,指导补液治疗。

2. 肺毛细血管楔压: 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是应用Swan-ganz漂浮导管测得的肺毛细血管内的压力,正常值为6~15 mmHg。PCWP变化可反映肺静脉、左心房及右心室压力,若低于0.8kPa(6 mmHg)表示血容量不足;超过2.0(15 mmHg)提示肺循环阻力增加;高于4.0kPa(30 mmHg)提示发生了肺水肿。

[休克防治要点]

休克病人病情危急,严重威胁病人的生命,医护人员应救死扶伤,分秒必争,抢救中,时间就是生命。

一、 恢复有效循环血量 补充血容量:(因各类休克都有一个共同点)是抗休克的根本措施,是第一措施。适用于各类休克。补充血容量越早效果越好,休克后的并发症越少。及时补充血容量,对时间较短的休克均可很快纠正,不需用其他药物。补液时应注意:

1 迅速建立静脉通路:关键性措施 2 合理补液

先晶后胶、先快后慢。

BP结合CVP指导补液(休克扩容时常以中心静脉压作为调整输液量的指标) 用药时注意浓度、速度及配伍禁忌

中心静脉压与补液的关系

CVP 低 低 高 高 高 正常 BP 低 正常 低 正常 正常 低

原因

血容量严重不足 血容量不足

处理原则 充分补液 适当补液

心功能不全/血容量相对过多 强心药、纠酸、舒张血管 容量血管过度收缩 血容量不足/心功能不全 心功能不全或血容量不足

舒张血管 舒张血管 *补液试验后给药

补液试验:取等渗盐水250ml,于5-10min内静脉输入,如果血压升高,中心静脉压不变,提示血容量不足,如血压不变而中心静脉压升高3-5cmH2O,则示心功能不全。

4 记录24h出入量以供参考

5 密观病情变化,随时调整输液量及速度

二、积极处理原发病(病因治疗)

外科病人休克常常需要手术处理原发病变,这同补充血容量 一样重要。如内脏出血的控制,消化道穿孔的修补,在快速补充有效循环量后,应抓紧时机施行手术去除原发病变,才能从根本上控制休克。

三、纠正酸碱平衡失调

休克早期,由于机体代偿机制可不出现代谢紊乱,随着休克的进展,微循环灌流严重不足,组织无氧代谢产生较多的酸性物质,而发生代谢性酸中毒。常用的药物:5%的碳酸氢钠,(但在休克早期常因过度换气而发生呼吸性碱中毒,故早期不宜使用)

四、血管活性药物 主要包括1.2.3.通常使用1. 根据病情可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缓解周围血管舒缩功能的紊乱,以维持脏器的血液灌注。必要时,使用强心剂。

1.血管扩张药:解除微血管的收缩,改善微循环。但必须在补充血容量的基础上使用。 2.血管收缩药:能升高血压,但加重组织缺氧,一般不应用。 3.强心剂

五、其他药物

1.改善微循环 对诊断明确的DIC,可用肝素抗凝。必要时,使用抗纤维蛋白溶解药、抗血小板粘附聚集药等。

2.应用抗菌药物 感染性休克,必须应用抗菌药物控制感染;低血容量性休克,病人机体抵抗力降低,加之留置各种导管,使感染的危险性增加,也应使用抗菌药预防感染。

3.应用糖皮质激素 适用于严重休克,特别是感染性休克。其主要作用如下:①抑制炎性因子的产生,减轻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使微循环血流动力学恢复正常,改善休克状态;②稳定溶酶体膜,减少心肌抑制因子的形成;③扩张痉挛收缩的血管、增强心肌收缩力;④提高机体对细菌内毒素的耐受力。 创伤性休克的护理 [休克护理评估]

一、健康史:了解引起休克的各种原因:有无大量失血、失液,严重烧伤、损伤或感染等。 感染的诱因:老年人或婴幼儿、使用免疫抑制剂及类固醇、免疫系统的慢性疾病、泌尿道或胃肠道手术等。

二、身体状况:表(临床表现)通过对症状体征、辅助检查、重要脏器功能的评估了解休克的严重程度。 辅助检查:动脉血气分析、CVP

三、心理和社会支持状况 [休克护理诊断]

1.体液不足:与大量失血、失液有关。

2.心输出量减少:与体液不足、回心血量减少或心功能不全有关。

3.组织灌注量改变:与大量失血失液引起循环血量不足所致的重要脏器及外周组织血流减少有关。 4.气体交换受损:与心输出量减少、组织缺氧、呼吸型态改变有关。 5.有感染的危险:与免疫力降低有关。 6.体温过高:与细菌感染有关。

7.有受伤的危险:与烦躁不安、神志不清、疲乏无力等有关。 [休克护理措施]

病情观察;在临床护理中,对休克病人的观察和护理尤为重要。休克病人病情危重,死亡率高,在临床中必须准确地观察病情,及时报告医生处理,正确及时的治疗和恰当的精心护理,能降低病人死亡率和早日让病人慷复。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判断病人有没有好转,观察神志、血压、脉搏、呼吸、面色、尿量变化,准确记出入量。对生命体征的观察,应每15-30min测量一次。

尿量是反映肾脏灌流情况的指标。是休克最为敏感的指标。因此休克病人应常规放置导尿管,记录每小时尿量及出入量。休克时尿量减少是必然表现,应靠输液补充血容量。当尿量>30ml/h,表现病情好转,如果尿量明显减少(<20ml/h)或无尿,表示病情加重。

2. 生活护理 (1)一般护理: a安全护理:

b保持呼吸道通畅: 应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必要时可作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 C病房环境安静,必须避免过多搬动,以免加重休克,甚至造成死亡。

d注意保暖,但不局部加温,以免皮肤血管扩张而影响生命器官的血流量和增加氧的消耗。血容量不足时由于交感神经兴奋病人四肢皮肤冰冷、潮湿、苍白或发花。此时不应给病人盖电热毯或用暖水袋保暖,原因是这样会造成皮肤四肢血管扩张,血液流向外周,中心循环血容量减少,脑和心脏的供血减少。另一方面,提高局部代谢,加重缺氧。

2)休克体位:头及躯干抬高20-30°,下肢抬高15-20°,可防止膈肌及腹腔脏器上移而影响心肺功能,以增加回心血量和减轻呼吸的负担

3)吸氧予以间断吸氧,增加动脉血氧含量,减轻组织缺氧。 3.用药护理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

a应用过程中监测BP变化,及时调整输液速度。 b使用时从低浓度、慢滴速开始。 c严防药物外渗。

D BP平稳后,停药前应逐渐减速、减量或降低浓度。 e血容量补足情况下方可使用扩血管药物。 4.预防感染: a 严格无菌操作

b遵医嘱全身应用有效抗生素 c 协助病人咳嗽咳痰,必要时予雾化吸入 d做好皮肤护理,预防压疮

e 作好一切管道护理,防止逆行感染 5.对症护理

a高热病人应给予物理降温,因体温每升高1℃,身体代谢增加70%。

b昏迷者按昏迷护理常规,头偏向一侧,定时翻身保持口腔卫生及皮肤清洁以预防感染,注意保暖,保持呼吸道通畅。

c止痛;剧烈疼痛可反射性引起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加重休克;此外,疼痛也是病人烦躁的原因之一,因此,外伤或术后的休克病人根据病人情况应适当给予止痛药。

6.心理护理

医学影像技术与诊断范文第6篇

【彩超】

彩超简单的说就是高清晰度的黑白B超再加上彩色多普勒,首先说说超声频移诊断法,即D超,此法应用多普勒效应原理,当声源与接收体(即探头和反射体)之间有相对运动时,回声的频率有所改变,此种频率的变化称之为频移,D超包括脉冲多普勒、连续多普勒和彩色多普勒血流图像。目前,医疗领域内B超的发展方向就是彩超。

【彩超在妇产科的应用】

彩超对妇产科主要优点在于良恶性肿瘤鉴别及脐带疾病、胎儿先心病及胎盘功能的评估,对于滋养细胞疾病有较佳的辅助诊断价值,对不孕症、盆腔静脉曲张通过血流频谱观察,也可作出黑白超难下的诊断。运用阴道探头较腹部探查又具有一定的优势,它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

1. 对子宫动脉、卵巢血流敏感性、显示率高。

2. 缩短检查时间、获得准确的多普勒频谱。

3. 无需充盈膀胱。

4. 不受体型肥胖、腹部疤痕、肠腔充气等干扰。

5. 借助探头顶端的活动寻找盆腔脏器触痛部位判断盆腔有无粘连。

【胎儿神经系统畸形的预防】 胎儿畸形会有很多种原因引起,如遗传,遗传不一定 是父母有,小孩才有,有时是隐形基因造成的,还有基因突变,还有药物,放射性物质等 都有可以造成。叶酸只是帮助胎儿神经系统发育的,对预防神经系统畸形有一定的作用,但不能说吃了叶酸就一定没有畸形。还有你前一次的畸形也不一定是由是没有吃叶酸引起的。现在需要吃叶酸,注意不要感冒,有些病毒感染也会引起畸形,不要随便乱吃药,如必须要吃药时一定要到妇幼保健院去问清楚再吃,四个月大时就到医院去做筛查。

【彩超筛查胎儿神经系统畸形诊断价值】

彩超筛查法对产前胎儿神经系统畸形的诊断价值,以便为临床处置提供决策信息。方法总结常规超声产前检查的妊娠18-40周连续病例8890例中疑诊有胎儿畸形,要求采用彩超筛查法,最后确定诊断的一组产前胎儿神经系统畸形声像图特征。结果8890例胎儿中,经引产或出生后证实的神经系统畸形35例,彩超筛查法对产前胎儿神经系统畸形诊断符合率为100%(35/35),其中有4例合并其他系统畸形漏诊。结论彩超筛查法对产前胎儿神经系统畸形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 李国杰周永昌朱向明朱祥胜 黄国庆 杨白予彩超筛查胎儿神经系统畸

形诊断价值研究《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09年第25卷第6期

2. 王文萍樊金莲郭晓红胎儿神经系统的预防《中国妇幼保健》 2011年25

上一篇:工程建设质量管理范文下一篇:微博营销方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