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本质意境艺术论文范文

2024-03-16

舞蹈本质意境艺术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影视艺术 ; 综合性 ; 艺术性

影视的诞生与发展是科学与艺术融合的结果,如果没有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就不可能出现电影、电视这两种新兴的艺术形式,就影视的技术性而言,它综合了光学、声学、电学、物理学、化学、机械学、计算机科学等多种自然科学与应用科学的技术成果,當这些现代科学成果不断地被迅速吸收到影视艺术的制作中,便使影视艺术的表现手法与艺术语言日益丰富,不断创新,与此同时,影视作为一种大众传媒媒介,经过近几十年的飞速发展,已经共同构筑起令人瞩目的影视文化,而影视文化本身涉及到传媒学、文学、艺术学、社会学、心理学、美学等各种社会科学领域,它是一种地地道道的综合性文化,因此,影视艺术的综合性,首先体现在它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应用科学与人文科学、科学与艺术、技术与艺术的综合。

此外,影视艺术的综合性还体现在它吸收各种艺术的长处和特点,丰富并充实自己的艺术表现力上。影视艺术综合了戏剧、文化、绘画、雕塑、音乐、舞蹈、建筑等艺术中的多种元素。当这些艺术元素进入影视之后,便被融合改造,形成了影视的新特质,使影视艺术成为了一种可独立的艺术,影视艺术之所以能将其他艺术的精华吸纳到自身的系统中,固然是由于影视作为最年轻的艺术种类,它必须向其他早已成熟的艺术样式学习和借鉴经验,更重要的是,影视本身既是视觉艺术,又是听觉艺术,既是时间艺术,又是空间艺术,既是静态艺术,又是动态艺术,既是再现艺术,又是表现艺术,正是影视艺术自身的这种集大成、综合性的特点,使得影视艺术必须是一种集体创造性的艺术活动,它将编剧、导演、演员、摄影、剪辑、美工、道具、服装、化妆、录音、音响等多种职能部门的艺术创造者集合在一起,在导演的总体构思下共同完成摄制任务。

影视艺术还深受文学的影响,电影与电视从文学中汲取并借鉴了许多叙事手法和结构方式,文学融入电影、电视。构成了故事片、电视剧和电影专题片深厚的文学底基。影视艺术的成败,首先取决于剧本,影视文学剧本在整个影视艺术创作中具有十分突出的地位和作用。继而,文学的各种体裁都对电影与电视产生过直接的影响,影视艺术向诗歌学习,产生了抒情性的诗电影,如美国的《金色池塘》,苏联的《战舰波将金号》,我国的《黄土地》、《我们的田野》等。影视向散文学习,产生了散文电影或纪实电影。电影、电视向小说学习,产生了小说电影和小说电视,如苏联的《战争与和平》,我国的电视连续剧《围城》、《雍正王朝》等。

影视艺术又从绘画、雕塑中借鉴了造型艺术的规律和特点,使得画面造型、色彩造型成为影视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法。绘画对光、影、色彩、线条、形体的独特处理,以及运用二维平面创造三维立体空间的艺术经验,特别是绘画、雕塑强烈的造型意识,为影视艺术的画面向欣赏者提供一种艺术信息,又是通过造型性给人以深刻的艺术感染力,我国的电影《天云山传奇》,采用中国传统水墨画的艺术表现手法,将山水处理得依稀朦胧,《早春二月》则以精巧的画面构图,向观众传达出室外桃园的江南小镇和水乡风情,影视艺术还从音乐中吸取了抒情性和节奏感等特点,使音乐成为影视作品表现主题、抒发情感,渲染气氛的重要艺术手段,影视歌曲更是成为影视艺术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舞蹈艺术在表达人类丰富、复杂和细腻的情感方面具有独到的优势,对影视的结构安排也不无启迪。影视艺术正是大量地、大胆地吸收了其他艺术门类的许多特点和艺术手法,并把他们熔铸到自己的特质中,影坛视苑才会呈现出群芳争艳、万紫千红的景象。

影视艺术的综合性的艺术特征,不仅仅只限于各种艺术元素和艺术手法上,这种高度的综合性体现为再现性和表现性的统一、纪实性与抒情性的统一、技术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从而使影视艺术成为迥异于其他艺术种类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可以说,影视艺术的综合性更大地体现出与其他艺术的共性,各种艺术的各种元素被影视所同化、所吸收、所借鉴,从而发生了质的变化,使影视艺术成为时空综合的视听艺术,影视艺术的技术性特征又向人民昭示它鲜明的个性特征。没有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就不会有今天的影视艺术,我们切不能低估技术性在影视艺术进步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舞蹈本质意境艺术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园冶》作为一部系统的园林建筑理论著作,以其丰富的意境之美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明清以来的园林建设。在宏观设计领域,《园冶》强调通过实景之间的互借与搭配使建筑同自然融为一体,进而创造出境外之景、象外之象;通过虚实结合赋予园林艺术创造以活水之源,进而拓展园林的意境。《园冶》声、画、意合一的意境之美开拓了园林意境的审美空间,使园林意境变得更加丰富而生动,其美学本质就是人于宇宙生活的律动中体悟出生命的价值。《园冶》意境之美打破了园林建筑本身固有的区域局限,使咫尺山林的实体空间走向了浩瀚宇宙的心灵空间,从而由有限走向了无限。

[关键词]园冶;园林意境;宏观设计;声、画、意合一

明末著名园林理论家计成所著《园冶》,是一部系统的园林建筑理论著作。全书共三卷,卷一包括总述“兴造论”、“园说”2篇及分述“相地”、“立基”、“屋宇”、“列架”、“装折”5篇。其中“兴造论”为总论,提出园林之造为艺术之作的园林建设宗旨,在认识上颇具高度;“园说”阐述了园林建造的总体原则;“相地”等5篇分说了园林建筑中的园地勘察、平面布置、建筑种类、屋梁构架和园林装饰。卷二论“栏杆”之制,并附有图式。卷三有6篇,分别为“门窗”、“墙垣”、“铺地”、“掇山”、“选石”和“借景”。《园冶》一书成于崇祯七年(1634年),后流传至日本,易名为《夺天工》,得到了日本造园界的推崇,被称为世界造园学上最早的名著。其“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的理论精髓历来为中国园林建筑界所重视,可谓我国园林建筑理论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园冶》的造园思想不仅重视“技艺”,更重在“赏心”,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园冶》的美在于将造景与造意融为一体,将宏观设计指向园林意境,其意境之美的独特性更体现出了园林建造中声、画、意三合一的审美意向。意境的创造使有限走向了无限,使人世通达宇宙,使远山多致、片石生情,“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当代学者叶朗先生曾经指出:“中国古典园林在美学上的最大特点是重视艺术意境的创造。中国古典园林的美不是一座孤立的建筑物的美,而是艺术意境的美。因此,园林意境的创造和欣赏就成了明清园林美学的中心内容”[1](P441)。《园冶》的意境之美确是中国古典园林意境创造的艺术典范。

一、宏观设计与园林意境

“夫借景,林园之最要者也。如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2](P244),这一“借”字道出了宏观设计的要诀。《园冶》的宏观设计思想就体现在“借景”上。“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晴峦耸秀,绀宇凌空;极目所至,俗则屏之,嘉则收之,不分町畽,尽为烟景,斯所谓‘巧而得体’者也。”[2](P2)正是有了“借”,方可悟得“奇亭巧榭,构分红紫之丛;层阁重楼,出云霄之上;隐现无穷之态,招摇不尽之春”[2](P62)。

譬如,门窗建筑在宏观设计的视域下就并非一个独立个体。要想在对门窗的鉴赏中品出园林意境之美来,就要在门窗设计中使其面向自然并与自然融为一体,自然之景使园林产生“触景生奇、含情多致”之效。杜甫“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之诗句虽非针对园林之美,却也巧借自然景物传达出宏观视域下窗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意境之美。宏观设计正是这样一种开放性设计,它能把互相联系的宇宙万物纳入建筑当中,让山月当窗、荷香洗廊、曲径通幽,以达到巧夺天工之效。这也反映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惯有的整体性审美思维,这一开拓性审美思维对中国古代园林意境的创造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萧寺可以卜邻,梵音到耳;远峰偏宜借景,秀色堪餐。紫气青霞,鹤声送来枕上;白苹红蓼,鸥盟同结矶边。[2](P14)宏观设计让邻家梵音传入幽室,让远处山峰并为画窗,远近之间的余空之虚又给予园林鉴赏者莫大的联想与想象空间,而意境正是从这样的联想与想象展开的。所以,宏观设计让园林建筑由现实之“小”通向了理想之“大”,使人产生了超出园林建筑本身的宇宙遐想,进而创造出一片景外之景、象外之象。

在《园冶》的园林建造思想中,宏观设计的独到之处不仅在于实景之间的互借与搭配,更重要的还在于实景与虚景相辅相生、虚实结合,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所谓“静故了群动,虚故纳万象”,“虚”的意义就是审美空间在心灵上的放大。“窗虚蕉影玲珑,岩曲松根盘礴”、“轩楹高爽,窗户虚邻;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缦”[2](P27,14)。“虚”是园林建造中浮动的心弦,牵连着观赏者游离于实物的美好联想,牵连出人与自然相融的秘密,园林意境的本质是要营造与了悟这一隐秘在生命中的律动。清代文学家沈复在《浮生六记》中提到:“虚中有实者,或山穷水尽处,一折而豁然开朗;或轩阁设厨处,一开而通别院。实中有虚者,开门于不通之院,映以竹石,如有实无也;设矮栏于墙头,如上有月台,而实虚也。”[3]虚实相生是宏观设计赋予园林艺术创造的活水之源,园林意境也由此被拓展开来。

建山林,要纳鸟为朋,逗留几番花信;筑屋宇,要奇亭巧榭,引柳风荷香。宏观设计的造化之功就体现于为园林意境设“象”,使人观山若见瀛壶之仙,临水似得濠濮间想,把宏观设计思想巧妙地运用在园林建筑艺术当中,这是《园冶》意境之美的独特表现。

二、声、画、意三合一

园林之所以由小达于大,就在于循乎自然,表现造化之生机。没有这种生机活态,也就没有由小至大的转换机制。这种生机活态作用于鉴赏者的心灵中,使人们产生超出园林自身的远思逸致。而品园者之所以能够在心目中完成这种转换,就在于与造园家有共同的文化密码,有共通的文化心理结构。由近及远、由小见大是中国哲学的重要根基。在中国艺术家的观念中,拳石有峥嵘,勺水有曲致,一叶可知劲秋,一沤可会海意。[4]宏观设计就是这样一个转换机制,它让咫尺园林从有限走向无限,开拓了园林意境的审美空间。而声、画、意三合一的审美之维,则又让《园冶》意境之美表现得更加丰富而生动。

“两三间曲尽春藏,一二处堪为暑避。隔林鸠唤雨,断岸马嘶风。花落呼童,竹深留客”[2](P36)。鸠声、雨声、马声、风声、呼童声恰成一曲天籁之音,林、岸、花、竹绘就了一幅田园之画,画里有声,声里有画,声画并茂,展现出风雅韵士的山林情怀——而“意”,即所谓园林之趣,也全都藏在了这声画里,藏在了声、画、意三合一的造化之中。《园冶》中诸如此类的妙造实在很多。如“夜雨芭蕉,似杂鲛人之泣泪;晓风杨柳,若翻蛮女之纤腰。移竹当窗,分梨为院;溶溶月色,瑟瑟风声;静扰一榻琴书,动涵半轮秋水,清气觉来几席,凡尘顿远襟怀”,“曲曲一湾柳月,瀖魄清波;遥遥十里荷风,递香幽室”,“槛逗几番花信,门湾一带溪流,竹里通幽,松寮隐僻,送涛声而郁郁,起鹤舞而翩翩。阶前自扫云,岭上谁锄月”[2](P15,47,25)……声轻画淡,极尽田园之意,道出了园林造景重在造意境的秘诀。

园林建筑为凝固的艺术,好的建筑总能给人以聆听音乐与欣赏诗画般的想象和享受。中国各门传统艺术不但都有自己独特的体系,而且各门传统艺术之间往往互相影响、互相包含。例如在诗文、绘画中可以找到园林建筑艺术所给予的美感,园林建筑又受诗歌绘画的影响而具有诗情画意。因此,各门艺术在美感特殊性方面和审美观方面往往可以找到许多相同之处或相通之处。[5](P31-32)《园冶》的意境创造正是深得声、画、意三者通达之美,使得凝固的园林建筑有了生命感。

“林阴初出莺歌,山曲忽闻樵唱,风生林樾,境入羲皇。幽人即韵于松寮;逸士弹琴于篁里。红衣新浴,碧玉轻敲”[2](P244),声音拓展着画面,画面追赶着声音,声已为画料,画已为声谱,声音与画面一起诉说着欣赏者的生命意趣。声、画、意合一,使园林意境变得更加丰富而生动。

三、《园冶》意境的美学本质

“‘意境’不是表现孤立的物象,而是表现虚实结合的‘境’,也就是表现造化自然的气韵生动的图景,表现作为宇宙的本体和生命的道(气)。这就是‘意境’的美学本质。”[1](P276)意境确在于表现宇宙生命的永恒与造化之工,勾勒出大自然气韵生动的活的图景,但就此以为这是意境的美学本质则不甚准确。探索意境的美学本质,一定要回溯到人自身的价值发现与生命理想之中,意境从来都是人在宇宙中的自我反思,其美学本质并不具有唯一性。当然,也不可因此以为意境的美学本质就缺乏统一性。笼统地讲,意境的美学本质就是人于宇宙生命的律动中体悟出自身存在的理想、价值和信仰,进而汲取其存在的力量。

《园冶》意境的美学本质在其园林建筑中有着丰富的表现。作者计成生逢一个局势动荡的乱世,“自叹生人之时也,不遇时也”,与当时许多人一样怀有隐居避乱之心。“崇祯甲戌岁,予年五十有三,历尽风尘,业游已倦,少有林下风趣,逃名丘壑中,久资林园,似与世故觉远”[2](P248)。园林建筑的意境之美恰能拂去他俗尘之念,使其寄情于山水草木并豁然开怀,《园冶》意境妙造的意义也正始于此。“清气觉来几席,凡尘顿远襟怀”,“安闲莫管稻梁谋,沽酒不辞风雪路。归林得意,老圃有余”[2](P15,31),其超然豁达的生命信仰正是《园冶》意境的美学本质。《园冶》意境总给人以“寻闲是福,知享即仙”般的田园之想。

“编篱种菊,因之陶令当年;锄岭栽梅,可并庾公故迹”,“宅遗谢眺之高风,岭划孙登之长啸。探梅虚蹇,煮雪当姬。轻身尚寄玄黄,具眼胡分青白。固作千年事,宁知百岁人;足矣乐闲,悠然护宅”[2](P47,37)。人生的意义莫过于像陶令、庾公、谢眺、孙登那样,怡然自得地悠游于天地之间。《园冶》意境的创造不仅道出了园林建筑对人生境界自我反思的意义和必要,同时成为了园林欣赏者沟通宇宙、并在宇宙中把握生命价值的理想之径。畅游于《园冶》的意境之美,或有濠濮间想,或若瀛壶之仙,“宛然镜中游也”。“白云拥抱着山石,清风荡漾着绿林,山月与弹琴人相与优游,流水游戏着心灵的轻柔”[6],这正是人世的真理与宇宙的妙谛,哪里还需另做一番断想?《园冶》意境的美学本质正体现于此。

四、结语

《园冶》作为一部系统的园林建筑理论著作,饱含着丰富的意境之美,其意境的创造无不体现出中国古典园林建造中“造景胜在造意境”的秘诀。意境就是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灵魂,正是有了这一灵魂,中国古典园林设计才打破了建筑区域本身的局限性,开始由咫尺山林的实体空间走向浩瀚宇宙的心灵空间,由封闭走向开放,由有限走向无限。著名美学大师

宗白华先生说过:“艺术意境的创构,是使客观景物作我主观情思的象征。我人心中情思起伏,波澜变化,仪态万千,不是一个固定的物象轮廓能够如量表出,只有大自然的全幅生动的山川草木,云烟明晦,才足以表象我们胸襟里蓬勃无尽的灵感气韵。”[5](P72)《园冶》的意境之美,正是大自然的全幅生动图景。

[参 考 文 献]

[1]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2] 计成.园冶[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9.

[3] 沈复.浮生六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19.

[4] 朱良志.中国美学名著导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29.

[5] 宗白华.美学散步[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6] 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9.

[作者简介]刘智远(1983—),男,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人,湘潭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哲学。

舞蹈本质意境艺术论文范文第3篇

林怀民生于书香世家, 从小接受中西方文化教育的林怀民自己14岁开始发表小说, 22岁出版了著作《蝉》。在读完父母安排的法律系毕业后, 他远赴美国爱荷华大学研读写作, 为解除寂寞和孤独, 他选择了日后影响一生的艺术课程——现代舞, 从此一发不可收。

1973年, 放弃成为美国职业舞者身份归来的林怀民, 成立了“云门舞集”, “云门”来自传说中最古老的舞蹈, 传说五千年前的黄帝氏族以云为图腾, 舞容舞步已失传, 只留下这个“缥缈又庄严”的舞名。林怀民给这个神秘的舞蹈以新的定义:台湾地区第一个职业舞团, 华语社会的第一个现代舞舞团, 也是当今唯一具有国际水准的中国现代舞团。

林怀民是一个能够“包罗万象”的舞林高手, 是一位充满哲思玄想的艺术家, 他将舞蹈中的动作特征和动作形式植根于中国传统乃至东方传统, 使作品透出一股浓浓的“中国韵味”和“意境”。

二、云门与舞蹈意境

1、中国符号与意象

《薪传》是一部被台湾人誉为史诗一般的巨作, 舞剧以古代大陆移民台湾地区为主线, 先民自唐山渡海到台湾地区, 为生存开疆拓土, 与外界压力不懈抗争的历史。

“薪”在词典里解释为用于燃烧的木材, 火种的传递代表不灭的希望与生命的活力。整个作品分八个部分, 作品中大量使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如民歌、民乐、戏曲动作等, 这些中国元素的使用是作者一种思想文化的体现, 观众很容易从中找到归属感。舞蹈由一群身着文明外衣的男女手持香烛虔诚祭拜, 他们缓缓脱去外衣, 凝重肃穆, 演员们站起、落下或围绕母亲跺地而行, 动作缓慢而坚定, 令观者屏气凝神, 伴随着母亲和众人的呐喊声和踏击地面的铿锵声, 在观者心灵上产生一种悸动, 一种震撼, 一种对母亲牵扯不断的情怀。

林怀民曾说:“《薪传》的成功是一个历史的巧合”。在那个不知何所从来, 何所从去的年代, 《薪传》在现实与期望, 现代与传统的对话与碰撞中, 以身体的神态营造出气韵, 营造出传统东方文明的文化内涵, 让舞蹈作为一门语言去与观众发自内心的交流, 由内至外引起冲击与共鸣, 达到了“象外之象”与“景外之景”的境界。

2、东西方文化的碰撞——《水月》

经过岁月的洗礼与沉淀的云门, 绚烂的中国符号已渐渐从舞集的作品中隐退, 取而代之的是对境界的追求。林怀民的作品趋于安静、平和、冥想, 有关心境, 有关信仰, 更深的挖掘中国传统美学特质, 他以写意的方式将哲学与宗教融入舞蹈, 加以中国传统美学“气”的运用, 天人合一, 使观者进入一种冥想;他的作品内容不再是单纯的古典文学, 而是进入更高的艺术境界—将意义还给身体。

《水月》凝注了林怀民对东方文明的所有思考, 清冷、冥想式的气氛贯穿全舞, 美得令人沉醉。在巴赫低沉的无伴奏大提琴组曲中云门舞者身着素衣, 缓缓地舒展开来, 镜中的光与台上潺潺的流水交相辉映。一切都是那么和谐, 在天然的气韵中律动, 仿佛同止同息。《水月》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舞剧, 舞剧没有讲述某一情节, 也没有展示舞者高超的技巧, 没有抨击社会现象, 只是单纯的身体的流动与转换。舞台上空悬镜一面, 水漫舞台, 连成镜湖一片, 素衣舞者, 如同融入了空气, 在此景象中留恋。巴赫的奏鸣曲, 米夏·麦斯基的大提琴, 款款诉说。舞者心静如皎月当空, 气贯如河水潺流。林怀民在真实与虚幻中将道家的“无为”境界与阴阳关系发挥到极致, 体现出“镜花水月终成空”的玄妙意境。

《水月》从太极导引出发, 把意义还给身体。舞者从头到尾低垂着眼睛, 与身体的灵魂对视。他们的精神平和肃穆, 展示着艺术人格的胸襟。仿佛在整个宇宙中, 一切都那么圆满、丰盈。观众不仅在视觉上跟随舞者, 甚至是呼吸也追随着舞者, 他们不是在表演, 而是一种呼吸的旅行。

3、将意义还给身体——《行草》

《行草》是用身体来写书法的舞作, 相比《水月》它早已超越了身体的意义, 中国古典美学思想“气”孕育其中, 书法与舞蹈浑然天成, 动作由气而引出, 行草的字一气呵成, 舞者身体呈现的动作变为线的舞动、气的流畅。

以身体捕捉书法, 身着黑色舞服的舞者犹如饱含墨汁的毛笔, 站在被灯光渲染的白色舞台上, 挥洒着中华汉字的气韵和神韵, 时而狂放, 时而内敛, 用肢体来展现字中的一撇一捺, 一顿一点, 流畅有力, 巨大的荧幕上王羲之、怀素、张旭的历代名家的书法蓦然呈现于眼前, 舞者用身体写下“永”字, 舞动中肌肉的颤动牵动着观众的呼吸, 仿佛达到了字舞合一的状态。在悠扬的大提琴中, 一个巨大的“磐”字在舞动中形成, 而《行草》所表达的艺术哲学就有如这个“磐”字稳稳的立于观众心中。

虽然书法是造型艺术, 舞蹈是视觉艺术, 但他们之间却有着难以言明的相似性。书法虽是造型艺术, 但每书写一个字都要有气脉流转不息。舞蹈的韵律、节奏、力量、动势同样形成一种气韵, 在笔飞墨武中, 书法把如舞般的、具有动态特征的势融于笔意墨象之中, 而舞蹈则把书法的气韵融于其形体的动势变化中。而观者在悠扬的大提琴中思想放空, 进入一种无我的境界, 这种意境无关风月, 仿佛置身于笔墨之中, 随着舞者舞动, 笔墨倾泻, 观者便融入其中, 一顿, 一扬, 感同身受。

三、结论

在林怀民先生的作品中, 无论是前期还是后期, 中国符号, 世界名曲, 民歌以及古典文学的运用都极为巧妙, 不得不说林先生是个睿智的舞者, 这当然与他多年文学艺术修养的积累是分不开的。西方的现代舞与中国传统元素的混搭造就了林怀民舞蹈独特的美学意境, 用西方的舞蹈形式, 传达中国生命精神内涵, 赋予作品“韵外之致”和“味外之旨”的意境, 以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境界。

摘要:宗白华先生曾说“艺术家以心灵反射万象, 带山川而立言。”意境就是艺术家以自己最深最真实的心灵来观察和体味宇宙间的各种人生万象, 使自己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色”相融互渗而成为活跃着主题生命力的灵魂。云门舞集的掌门人林怀民先生是一位充满哲思玄想的艺术家, 他将戏曲身段、太极拳动作, 印度佛教雕刻转化进舞蹈作品, 使作品透出一股浓浓的“中国韵味”和“意境”。

关键词:云门舞集,传统美学,意境

参考文献

[1] 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1.

[2] 林怀民.云门舞集与我[M].上海:文汇出版社, 2002.

[3] 林怀民.云门舞集与我[M].上海:文汇出版社, 2002.

[4] 黄威.云门舞集的艺术特征[D]: (硕士学位论文) .厦门:厦门大学, 2008.

舞蹈本质意境艺术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艺术设计是艺术和技术相互结合所形成的产物,艺术设计不但需要体现出美,同时应当体现出功能。设计艺术的出现、发展是社会进步是息息相关的。在艺术设计的实际过程中,艺术和技术是无法分离的两种内在要素。只有艺术性而缺少技术,艺术作品无法得到很好地实现;然而只有技术而缺少艺术家的设计,即使是先进的技术也不能够充分体现出艺术设计的美。所以艺术和科学技术相互之间的和谐发展,才是艺术设计的具体目标。

[关键词]艺术;设计;技术

1.引言

设计属于一种具体创造性特点的活动,在智慧理念的指引下,通过相关技术和工具的结合运用来达到自己的目标。因此可以把设计成为人类的欲望、思想进行物化的一种实践活动。技术通常是指机器技术,即为通过机器技术可以达到对物体的控制目的,从而可以更好地开展改造、加工、采集等各方面实际工作。然而艺术属于自由形式的活动,是无法转给机器生产制造的,同时不会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艺术设计属于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相互结合的交叉性学科,在历史上每次发生科学技术的改革,都会推动设计理念的发展,有利于实现设计文化的进步。文艺复兴的前后时期,艺术设计的一般意义是艺术家内心的创作设计理念;在18世纪的后期阶段,其意义得到了发展,主要是指构成艺术作品的线条与形状,在比例、动态与审美等各方面的相互协调;在20世纪的初期阶段,主要是指实行某种创造活动时的计划方案的具体展开过程,即为在头脑中的思想构造。张道一先生对于这个词语的理解是十分清晰透彻的,设计主要是围绕着某一具体目的从而展开的计划方案或者设计方案,一般是思维与创造的动态化演变过程,其具体结果最终是通过某种符号的作用表达出来。另外需要充分考虑到具体方面的设计对象,根据实际的生产技术条件与制造工艺的可行性状况,从而进行相应的创造性活动[1]。

2.艺术与技术的发展

由古代到近代阶段,艺术和技术已经经历了漫长时间的时代才得到统一,从而融为成为一体。在17世纪的初期阶段,艺术和技术已经呈现出分离的发展趋势。艺术和技术的相互统一,需要根据艺术设计的本质进行决定。充分考虑到艺术设计所统一的物资和精神,在价值方面需要有效表现出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相互之间的统一。因此在艺术设计的发展过程中,艺术和技术是无法缺少的两种具体因素。在设计过程当中,只有把艺术和技术因素相互地进行统一,才可以更好地促进艺术设计的发展,才可以把艺术设计推向到更高层次的台阶上。在艺术设计过程中,技术主要是为了艺术而进行服务的,从而可以达到统一和谐的理想效果。艺术在进行艺术作品的创造过程中,需要通过相应的技术手段进行实现。然而不管是一种艺术作品,或者一种艺术,都应当充分符合艺术美的具体要求,艺术最高层次的目标在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艺术设计并不是简单形式的艺术表现,而应当是需要通过深思熟虑实现的,艺术家所产生的灵感,通过某一种具体的组合与技术,从而可以构成满足形式美标准的艺术作品,同时可以充分满足人们实际的审美要求。因此不管是艺术设计,或者是绘画,艺术和技术都是无法分离的整体,仅仅依靠艺术性,缺乏技术,艺术作品则会无法实现完美目标,然而仅仅依靠技术,缺乏艺术家的设想与构思,即使是先进的技术也无法创造出艺术作品的灵魂。艺术需要得到技术的充分支持才可以实现,然而需要以技术作为基础来充分表达情感与思维。技术属于理性和功能的完美表现,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迭代更新,可以为艺术表现提供了更多种创造形式[2]。

3.艺术与技术的关系

3.1艺术和技术存在着两面性

在设计艺术概念中,两面性关系的表现是十分突出的。在西方国家的设计艺术历史上,正是由于艺术和技术相互之间出现了分离状况,才会使得技术产品缺乏相应的人情味,外形显得过于丑陋,从而产生了“装饰艺术运动”、“新艺术运动”等各种艺术潮流。不管艺术潮流的形成存在着何种起因,其主要目的都是为了能够把设计艺术当中艺术和技术存在的关系进行充分有效的解决。在这种发展背景下,现代化的设计艺术教育相应地诞生了,其中最能够充分体现出实际意义的是在1919年期间德国包豪斯的成立以及在战后时期的乌尔姆设计学院的成立。在设计艺术的教育环节上,包豪斯与乌尔姆设计院校的主要出发点都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充分追求艺术和技术的相互统一。然而充分考虑到两者之间相互存在的社会背景、时代发展的差异性,使得即使包豪斯已经提倡了艺术和技术相互统一的观点,然而在实际教学环节中却主要倾向于艺术方面;然而乌尔姆设计则是主要偏向于技术方面。在实际的发展过程当中,这两所院校的设计艺术教学观念逐渐趋向于艺术或者是技术方面进行倾斜。乌尔姆设计院校在后期阶段的艺术设计教学环节中,把课程教学深入地到社会科学领域与自然科学领域之中,然而无法很好地实现在艺术设计过程中达到艺术和技术相互融合的目标。在艺术设计的实际角度考虑,艺术和技术的相互融合才可以更好地推动艺术设计学科的快速发展。在1969年期间,美国管理学家、诺贝尔管理学奖的获奖者赫伯特·西蒙第一次提出设计科学的理论概念,设计艺术学从此逐步构成了独立形式的新型交叉学科体系。根据其体系的构成而言,可以把设计艺术学的交叉性特点出发展现出来。比如设计艺术发生学主要是对设计的来源、风格与发展等方面进行相关性研究,而且可以联系到考古、历史等方面;设计艺术现象学一般是研究设计艺术和消费、经济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可以形成艺术设计经济学等学科;通过实现艺术设计和计算机技术相互融合的目的,可以发展成为计算机图形图像学[3]。

3.2艺术和技术是相互促进的

在数字化技术的发展过程中,艺术发挥出关键性的重要作用,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主要是以艺术设计作为基础的,然而数字技术发展的主要目的在于艺术设计问题的顺利解决,然而艺术设计可以提供问题解决相应的空间和条件。艺术和技术在我国艺术设计的发展过程中已经不再是无法突破的关键问题,我国成立的400多所高校中都已经设置了和数字艺术相互关联的专业学科,学生已经达到了接近45万,其都可以系统地学习艺术设计过程中的艺术和技术,同时可以将其完美地结合起来,实现相辅相成的目标,从而通过一定的设计流程,创造出富含艺术特点同时具备视觉震撼感的艺术作品。艺术和数字技术的相互结合,已经成为现代化设计艺术文化发展的潮流。艺术和数字技术的相互结合,把单方面出现的问题消除掉,最终为了社会人类的幸福生活、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发挥出很大的辅助作用。现代化的数字技术不但可以实现人们的设计,同时可以提供更多形式的设计发展控制,使得设计的主体可以不断地丰富起来,产生更多形式的设计表达方式,从而可以有效地提升设计效率。同时,新型数字技术已经开辟了更多方面的艺术设计领域,可以为艺术家提供更多种形式的题材、内涵和思路,从而延伸出新颖的美学形态,把现阶段的工作方式、娱乐方式、交流方式进行相应地改变,有可能会对感受问题、思考问题与观察问题等具体方式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4]。

3.3艺术和技术是一体的

技术和艺术一体化的现象已经延续到近代阶段。技术与艺术的具体概念属于一种历史性范畴,在各种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社会对这部分概念的理解是各不相同的,所以其所主要涵盖的内容会伴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生改变。直至18世纪时期,艺术才相应地划分成为优美艺术与实用艺术这两种类型。前者通常是指绘画、文学、音乐、雕塑等各方面艺术,后者通常指工艺、建筑等各方面艺术。英国的美学家罗宾·乔治·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有观点为,对艺术与技术进行了严格的区分,同时对技艺进行相应的解释:其一为技艺一般总会涉及到方式与目的相互之间的重要区别,两者可以清楚地被视为是相互区别同时又是彼此相关的东西,比如工具、机器、燃料等方面;其二为技艺一般会涉及到计划和执行相互之间的区别,执行的具体结果应当在获取之前已经进行充分的设想与考虑,工匠在制造之前就需要清楚所制造的东西;其三为在计划的实际过程中,方式和目的一般是以某种具体方式相互关联的,在具体的执行过程当中,其一般是以相反方式相互关联的。在计划过程中,目的总是先于方式,首先需要想到目的,才可以想出相应的方式。在执行过程中,首先形成方式,目的主要是通过方式而实现的;其四为存在着原材料与成品或者制造物相互之间的区别。一种技艺一般总是要使用在某种东西上面,主要目的在于将这种东西改造成为各种不同的另一个东西。经过技艺加工处理的东西,开始一般主要是作为原材料,最终会形成成品;其五为存在着形式与物质相互之间的区别。原材料与成品一样,都属于物质,然而其实现形式是各种相同的。将原材料说成是未经过加工处理的,并不代表着其是没有形式的,只不过说其实没有通过改造获得成品的那种具体形式[5]。

4.结束语

艺术设计的出现并非是偶然的,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类逐步已经摆脱滞后的状态,慢慢产生各种实际需求,从而产生创造,这即为艺术设计的生成。艺术设计作为生活和美学相互结合的实际产物,与社会大众生活是十分密切的,在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都是为社会大众服务的。生活需要相应的设计,设计为社会生活服务同时可以创造生活。艺术设计,有利于提升社会生活的质量状况,从而创造出更加美好的社会生活。设计是人类为了能够更好地展现出某种特殊的目的从而实行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是人类社会得以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性活动。在艺术设计当中的艺术和技术是相互依存的整体,不管是单一形式地关注艺术,或者是单一形式地关注技术,都无法充分符合艺术设计的实际需求。所以推动艺术和技术的共同进步,相互协调前进步伐,才可以让艺术设计发展地更远,展现出更加广泛的发展空间,才可以更好地创造出具体现代化特点的艺术设计。

参考文献

[1]卢飞.试论数字化时代的艺术设计[J].包装世界,2011(02).

[2]吴欧红.现代艺术设计的审美与情感特征研究[J].大众文艺,2013(04).

[3]全泉.艺术设计中数字技术与艺术的关系[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01).

[4]陆晶.浅谈科学技术与艺术设计的关系[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07).

[5]谢时光.浅论现代设计体系中的技术与艺术因素[J].大众文艺,2012(14).

作者简介

陈诚(1980.11-),讲师,硕士,安徽安庆人。

项目

安徽省教育厅动画设计专业-省级特色专业质量工程项目(2011157)。

舞蹈本质意境艺术论文范文第5篇

2、陶瓷绘画与陶瓷装饰的关系探讨

3、论普通高校开展舞蹈教育的必要性

4、高职院校语文审美教育的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

5、在高中教学中盛开美育之花

6、关于影视艺术的审美特征分析

7、0.618完美我们的课堂

8、论高职院校美术设计对大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

9、文化生产: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力量

10、林非的散文审美鉴赏批评理论观

11、高校素质教育审美思维培养的现状、意义及路向

12、中职学校普及艺术教育的必要性及其策略

13、我国建筑外部照明艺术的现状研究

14、浅谈流行音乐的艺术社会功能

15、美术学专业素描教学改革研究

16、艺术史的交错与边界扩展(一)

17、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学校教育之思考

18、流行文艺作品进行曲艺改编的可行性探讨

19、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可成为基础教育的软肋

20、画作《格尔尼卡》折射出的现代性危机及其出路探讨

21、文艺的人民化与人民的文艺化

22、创新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下的本科医学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实践

23、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研究

24、人口普查中“两员”借调浅析等

25、艺术传播的大众化趋势

26、浅谈大学生舞蹈欣赏能力的培养

27、培养语文素质,服务职业生涯

28、浅析高中美术教育的意义

29、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影响

30、例谈比较鉴赏教学在初中美术课堂的有效应用

31、浅谈非舞蹈专业大学生舞蹈鉴赏能力

32、文艺批评的比较方法论

33、舞蹈创作中的文学艺术表现手法

34、中国艺术学的学科建设与文献特征

35、人文素质教育融入英语课堂教学的实践探析

36、试论杨恩寰的“艺术本性”学说

37、日本地域性社会教育的定位及特质

38、试论中国古代文论“玩味说”对文学翻译的解释力

39、王朝闻美学理论的系统透视

40、核心素养培养与小学音乐教学的创新之路

41、浅谈人类思维实质的艺术显现特征在现代艺术中的体现

42、一个戏剧工作者在实践中发出的呼吁

43、历史新情境图文题探究

44、新时期中国摄影艺术的科学发展观

45、充分运用历史图片,激活高中历史教学

46、当代大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路径与价值引导

47、谈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内涵与特点

48、从逻辑的角度看文体的划分

49、构建“五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新体系

舞蹈本质意境艺术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现如今,我国文化建设取得了飞速发展,随之对群众舞蹈艺术创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主要对云南红河州群众舞蹈艺术创作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一系列创作舞蹈的途径,并阐述了创作者应当具备的能力,以便能为相关人士提供一定的参考及借鉴。

【关键词】群众舞蹈;艺术创作;创作途径;创作者能力

引言

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思想观念也发生了转变。群众舞蹈是群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们思想观念转变的同时,对群众舞蹈创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此,本文提出了一系列的创作舞蹈途径,相信能为需要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群众舞蹈艺术创作的途径

近年来,在全面发展经济的同时,云南红河州围绕文化建设目标,按照制定的总体规划,不断加强对文化设施的完善,使群众文化服务范围不断加大。要创造出优秀的群众舞蹈作品,应当把握正确的群众舞蹈艺术创作途径,同时,舞蹈作品创作者应当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而这些素养依靠坚持不懈的实践积累而成。总的来说,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认真观察生活,积累生活素材

很多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舞蹈创作及其艺术大部分是从生活中诞生而来。舞蹈者应当多观察日常工作、生活中的事物,慢慢积累来源于生活中的优秀素材,并对这些素材进行整理、分析以及筛选,选择出具有代表性、象征意义的素材,再加上舞蹈创作者亲身去体验感受,才能创作出优秀的舞蹈作品。怎样的素材才较为适合,这是很关键的。

(二)在进行作品创作时,应当融入优秀的精神品质

艺术作品应当具有时代性特点,若艺术作品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将会逐渐被淡忘,从而失去存在的价值。目前,我国很多民间舞蹈被传承下来,主要是由于这些舞蹈能满足人们的审美标准,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舞蹈自身不断创新才能生存下来。很多经典作品之所以经久不衰,舞蹈的表现形式能抓住人们的审美欲望,并在舞蹈内容以及表现形式上进行理想化的创新。现如今,政府提倡民族文化传承,突出文化作品反映的时代主题。民族文化是经历长时间累积下来的文化遗产,饱含着优秀的精神品质,比如敢于开拓、勇往直前、坚韧不拔以及敢于探索等品质。这就要求舞蹈创作者在进行作品创作时,应当在作品中融入这些优秀的精神品质,从而去激发观众,提高国民的文化水平及精神素质。一般来说,优秀的作品能给观众启迪、灵魂升华的感受,在人们享受作品的过程中,能使观众享受到一种精神上的美、对生活及人生产生一种深情的关爱,在一定程度上,能积极发挥文艺作品的教育作用。

(三)多看多学舞蹈动作及综合学习各艺术门类知识

多看多学舞蹈动作。一般来说,舞蹈动作来源于平常练习。只有对舞蹈动作积累到一定程度,在舞蹈创作中,才能有效结合。只有对舞蹈动作深入了解,掌握其变化规律以及运动形式,才能对舞蹈动作进行进一步的创新及发展。另一方面,还可以对人们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动作进行分析揣摩,从而了解其运动规律、运动形式及内容。另外,还可以通过编舞者引导舞蹈者进行练习,在长时间的练习过程中,编舞者与舞蹈者会产生很好的协调性,进而对舞蹈动作展开想象,随之舞蹈的动作也会产生。但并不是所有的动作都具有价值,有的动作会逐渐被淘汰,有的会被继续沿用下来。有时虽然具备编舞的材料,但舞蹈形式实际上不存在,为了产生舞蹈形式,应当挑选出能用于作品创造的素材,在作品创作中充分使用这些素材,同时,在进行舞蹈创作时要适当渗透民俗情景。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作品编排时,应当结合演员的实际情况,依据演员现阶段的水平及條件,对舞蹈动作进行科学合理设计。一个优秀的舞蹈创作作品,应当具有凸显作品的主题,存在作品要传递的信息,并不是由多个动作组合而成。充分学习各个艺术门类知识。舞蹈是以人体动作为核心而建立的综合性艺术,这就要求在进行舞蹈创作时,创作者应当对人体动作充分了解,再结合其他的艺术手段,为舞蹈作品的主题、情节发展以及人物形象刻画起到助推的作用。

二、舞蹈创作者应具备的能力

(一)舞蹈创作者应当具备较好的音乐感

创作者具有很好的音乐感对于舞蹈创作是非常有意义的,音乐感从字面意思上来看就是对音乐的理解,创作者不仅要对音乐理论有了解,还应当更加注重对音乐的情感及其形象上的了解。比如说,一个画家和舞蹈家在欣赏同一首歌曲时,两者对音乐理解的侧重点和内容却不同,画家会想到歌曲所折射出来的画面、构图以及布局,各种颜色的对比及色彩明暗度的差别,而舞蹈家通过欣赏歌曲,会依据旋律的起伏情况以及曲子节奏快慢,脑海中会浮现跳动、旋转等动作形象。虽然两者对名曲的分析角度不一样,但都具有很强的音乐感。

(二)要对构图、画面的基本知识进行学习

构图、画面的基本知识对于舞蹈创作非常重要,优秀的舞蹈构图能给观众带来振奋人心的效果,舞蹈在人们脑海中变化多端,舞蹈内容丰富多彩,给人一种激情;而乏味、没有冲劲的舞蹈构图会使观众感到枯燥乏味,舞蹈内容形式,过于简单。比如说,云南红河州某文艺晚会上,随着优美的舞姿及乐曲,在舞台中央绽放,逐渐拉开了晚会的帷幕。在《男儿当自强》歌曲的感化作用下,老人们打起了太极拳,向观众展示了自强不息的优秀精神品质。晚会现场人山人海,舞台前有小朋友模仿着舞蹈动作,很多观众拍下了精彩的画面,晚会赢得了观众的支持及认可。

(三)要对灯光、服装的基本知识进行了解学习

通过对灯光效果及服装设计知识的学习,以便在舞蹈创作中能有效运用。在一部作品表演中,充分运用舞台灯光效果,更加体现出作品的主题风格,制造出浓烈的艺术作品气氛,能给观众一种身临其境的效果。比如作品《再见吧,妈妈》就是充分利用舞台的灯光效果,制造出朦朦胧胧的气氛,在观众面前体现出母子见面如梦如画的感觉,这些灯光效果的运用,主要是基于编导对作品的灯光效果要求。一般来说,服装设计是设计师的工作职责,但是编导应当对服装提出设计要求。通常情况下,设计要求主要包含两个方面:服装设计有利于突出作品主题,观看服装设计的颜色、样式,就能体现作品的题材;服装设计应当突出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另一方面,在对服装进行设计时,应当结合人体艺术效果,通过人体肢体上的展现,体现出作品一定的内容。如果服装设计不够科学合理,达不到作品的实际要求,不仅不能体现作品的内容,还会对预设的效果造成一定的影响。优秀的服装设计能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甚至会取得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比如,某校运动会中展现出来的色彩多变的长裙,在不同时间段内展现出三种不一样的颜色,间接展现出不同的内涵。

(四)在舞蹈编排过程中,充分运用道具和布景装置

在舞蹈创作过程中,充分使用道具和布景,能很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物质性的装置能把编导的构想充分展现在观众眼前,促使编导对舞蹈创作的构想更加具体化。使用的道具和布景可以是各种属性的木质、金属及纺织物等,这些道具和布景也可以是实用的或者不是实用的,道具和布景的形状可大可小,道具和布景的舞蹈作品特征在一定程度上能彰显出舞蹈创作者与这些物品的接触形式。比如,东北扭秧歌中使用扇子或者是绢花,古典舞中大量使用到剑等,这方面的舞蹈作品有《红绸舞》《扭秧歌》。依据物体的结构、形状以及大小筛选出来的道具或者布景,在意义上与原先物体是不一样的。舞蹈创作的宗旨在于改变这些物体的用途,实现超过物体原型的目标,艺术语言所展现出来的行为更具有价值,例如,不再关注于舞蹈者坐在椅子上,而是更加展现出舞蹈者产生疲劳的因素。

(五)编导应当具有充分的想象能力

在舞蹈创作中,融入丰富的想象,能促使舞蹈作品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具有想象力的舞蹈作品更能深入到观众心里,进而打动观众、感染观众。很多文学作品的创作都离不开想象这个元素,精彩的想象就像童话故事里马良的神笔,画在哪里,哪里就会产生美妙的变化。比如节目《黄河之水天上来》,在画面中展现出数条奔腾活跃的巨龙,从侧面显示出了民族的博大胸怀及无穷无尽的力量。上面只是陈述了编舞的主要因素,舞蹈创作并不是多种因素組合而成的混合体,舞蹈创作的初衷就是为了追求行为上的自由,在舞蹈创作过程中必然会面对困难。一个优秀的舞蹈创作作品,应当具有凸显作品的主题,存在作品要传递的信息,并不是由多个动作组合而成。为了能做好编导工作,倡导有关工作者应当投入到实践体验中,对舞蹈作品创作来源地深入了解,从而创作出具有灵性、人性化的优秀作品,使创造作品具有保存下来的意义。

三、结论

总的来说,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进步,为了跟上时代发展步伐及人们审美的要求,群众舞蹈创作应当不断进行创新。因此,为了能创造出优秀的舞蹈作品,创作者应当有效结合群众文化的特点,不断提高自身各方面的能力,通过有效的舞蹈创作途径,不断地进行群众舞蹈创作。

参考文献:

[1]刘凯君.对望过往中的中国古代舞蹈艺术创作[J].艺术评鉴,2019(22):73-74.

[2]谢雯雯.中国民间舞蹈艺术创作的定位刍议[J].昌吉学院学报,2019(2):34-37.

作者简介:白春玉(1982-),女,哈尼族,云南省蒙自市,大学,三级编导,研究方向:民族歌舞。

上一篇:平面设计室内设计论文范文下一篇:古典园林建筑艺术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