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原体与支原体区别范文

2024-03-30

衣原体与支原体区别范文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至2010年1月间在我院住院的50例CVA患者为实验组, 纳入标准依据2002全国哮喘协作组制定的诊断规范[2], 男28例, 女22例。另选择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患者为对照组50例, 男27例, 女23例, 2组年龄均在14~55岁之间。其诊断符合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诊断标准。

1.2 方法

采用北京四环生物制剂公司生产的试剂, 以果粒凝集法对采集的标本进行MP-lgM测定。操作步骤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的规定进行, 滴度>1∶80为阳性。阳性结果表明MP的感染。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实验组MP-lgM的阳率为 (17/50) 34.0%;对照组MP-lgM的阳性率为 (6/50) 12.0%, 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χ2=6.975, P<0.05) 。实验组MP-lgM的滴度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1) , 见表1。

3 讨论

咳嗽变异性哮喘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哮喘, 临床上常以慢性咳嗽为唯一的表现形式, 目前认为除运动、过敏食物、冷空气, 气候变化或上呼吸道感染诱发或加重外, 有学者报道也可以继发于肺炎支原体感染后, 在国外已有报道肺炎支原体诱发咳嗽变异性哮喘, 认为肺炎支原体是仅次于病毒的, 它们是与咳嗽变异性哮喘的急性发作、成长期难以缓解以及恶化有关的病原, 在我们收治的病人中, 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中肺炎支原体感染率在34%左右, 而一些普通的呼吸道感染病人中感染率只占13%左右, 说明咳嗽变异性哮喘病人与肺炎支原体感染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3]。有报道表明, 肺炎支原体侵入呼吸道黏膜表面后, 可使支气管上皮细胞发生溶解、肿胀、坏死, 肺炎支原体的这一生物学特性决定了其可长时间潜伏在气道的上皮上, 从而刺激气道上皮产生慢性炎症。当体内感染肺炎支原体后, 肺炎支原体可在气道上皮细胞中定居繁殖, 其作为超抗原, 诱使单核、淋巴细胞等炎性细胞浸润这些炎性细胞聚集并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及生长因子, 参与介导天然免疫, 引起肺部血管周围气道上皮部位的炎症反应。若是反复感染肺炎支原体, 可最终引起气道高反应性慢性炎症[3]。在长期以来, 临床上支气管哮喘病人常考虑呼吸道病毒性感染为主, 往往忽视了支原体的感染, 特别是有些咳嗽变异性哮喘的病人因为得不到病原学诊断而影响治疗的效果, 因此, 对一些咳嗽变异性哮喘的病人应积极地寻找诱因并及时针对病因治疗。

肺炎支原体在发病前2~3d直至病愈数周, 皆可在呼吸道分泌物中发现, 它通过接触感染, 长在纤毛上皮之间, 不侵入肺实质, 其细胞膜上有神经氨酸受体, 可吸附于宿主的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抑制纤毛活动和破坏上皮细胞, 同时产生过氧化氢进一步引起局部组织损伤。其致病性可能与患者对病原体或其代谢产物的过敏反应有关。感染后引起体液免疫。感染后肺部病变呈片状或融合性支气管肺炎或间质性肺炎, 伴急性支气管炎。肺泡内可含少量渗出液, 并可发生灶性肺不张、肺实变和肺气肿。肺泡壁和间隔有中性粒细胞和大单核细胞浸润。支气管粘膜细胞可有坏死和脱落, 并有中性粒细胞浸润。胸膜可有纤维蛋白渗出和少量渗液。对单纯诊断咳嗽变异性哮喘的病人, 若抗炎、平喘、支气管扩张剂治疗效果不佳时, 应考虑到是否存在着支原体的感染, 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选用大环内酯类药物如红霉素、阿奇霉素等对支原体感染有较好疗效的药物一同治疗, 这样才能真正起到满意的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MP-lgM的阳率为 (17/50) 34.0%;对照组MP-lgM的阳性率为 (6/50) 12.0%, 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χ2=6.975, P<0.05) 。实验组MP-lgM的滴度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1) 。表明CVA与MP感染有高度关联性, 因此CVA患者在临床上应首先测定MP-lgM的滴度以除外MP的感染, 阳性者给予抗MP治疗, 以快速、有效控制CVA的病情发展。

摘要:目的 分析咳嗽变异性哮喘 (CVA) 与肺炎支原体 (MP) 感染的关系。方法 选择明确诊断的CVA患者50例为实验组, 同时选择同期50例岁数相当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患者为对照组。采用颗粒凝集法检测2组患者的MP-lgM。结果 实验组MP-lgM的阳率为34.0%;对照组MP-lgM的阳性率为12.0%, 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χ2=6.975, P<0.05) 。实验组MP-lgM的滴度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1) 。结论 CVA与MP感染有高度关联性, 建议CVA患者临床上应首先测定MP-lgM来除外MP的感染, 阳性者给予抗MP治疗。

关键词:咳嗽变异性哮喘,肺炎支原体,儿童

参考文献

[1] 尚清, 盂晓慧.咳嗽变异性哮喘29例误诊分析[J].医药论坛杂志, 2009, 25 (5) :36~37.

[2] 全国儿科哮喘协作组.儿童哮喘防治常规[J].中华儿科杂志, 2008, 36 (12) :747~751.

衣原体与支原体区别范文第2篇

2016年12月

目录

概 述 .................................................... 3 材料与方法 ............................................... 4 2014年监测结果 ......................................... 12 2015年监测结果 .......................................... 4 2016年监测结果 ......................................... 12 2014年、2015年、2016支原体监测情况比较 ................. 15 总 结 ................................................... 18 北京市支原体耐药监测平台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概 述

感染性疾病尤其耐药菌引起的感染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甚至可造成死亡,合理规范使用抗生素对控制感染性疾病,减少耐药性的产生和流行有重要的意义。支原体作为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的特殊病原体,可使用的有效抗生素有限,而能安全用于儿童和孕期哺乳期妇女的药物更少。近年来,支原体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发病率有上升并出现耐药,可供使用的有效抗菌药物也不断缩减,给临床治疗带来很大困难,抗菌药物的开发已经远远滞后于支原体耐药的产生步伐,如果我们不采取积极的措施,控制支原体耐药的出现和扩散,同时争取时间加大抗菌药物开发力度,我们很有可能进入无抗菌药物可用的时代。解决耐药问题,需要在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专业技术、公众教育、行政管理等领域采取积极措施。耐药监测是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根本,能为临床治疗、管理部门制定抗菌药物应用管理政策与指导原则提供数据。

2012年为贯彻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加强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监督和管理,北京市卫生局为监测网的行政领导,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牵头组织开展了北京市细菌耐药监测中支原体耐药监测工作,支原体耐药监测组组长单位严格按照“北京市支原体耐药监测”的监测方案,监测中心实验室设立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收集参加支原体耐药监测入网单位的标本,使用国际认可统一方法进行培养鉴定和药敏测定,做出耐药率分析,同时着手建立网络化支原体耐药实时监测体系。

通过建设北京市支原体耐药监测系统,收集支原体耐药监测网参加单位的支原体耐药资料,掌握支原体的流行病学、耐药特点及变迁信息,为有效预防和控制耐药支原体奠定基础。通过整理、分析定期获得的监测数据,指导临床医生合理选择药物,与相关管理部门共同分析耐药趋势与抗菌药物应用相关性,提出相应的抗菌药物应用调整建议,为卫生部门制定政策、法规和决策提供依据。建立网络化支原体耐药实时监测系统,做好疾病的防控预警,减少或延缓耐药的发生,保障人民健康。

材料与方法

1、 支原体标本来源

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北京市支原体耐药监测网入网单位的医院。 1.1肺炎支原体标本: ①收集对象:具有发热(体温≥38℃)、伴咳嗽或咽痛等呼吸道感染症状之一的患者,病程在7天之内的门诊和住院病人(以社区获得性肺炎或支原体肺炎为主)。 ②标本收集:咽拭子。

1.2人型支原体和解脲脲原体标本:①收集对象:具有泌尿生殖系统感染患者,如非淋球菌性尿道炎、阴道炎、宫颈炎、不孕不育等患者。②标本收集:男性患者用无菌拭子采取尿道分泌物或中段尿;女性患者用无菌拭子采取宫颈分泌物或中段尿。

2、支原体培养鉴定及药敏试验方法

培养鉴定试验方法与判定标准按照美国实验室与标准化研究所(CLSI) 2011年版的规定进行,药物敏感试验为微量稀释法或试管法。

3、分析方法与质量控制

所得药物敏感试验结果用SPSS19.0软件进行分析。

监测工作采用统一的监测方案,进行统一技术培训,以保证监测工作的质量。

2014年监测结果

1、收集标本数:

收集支原体标本数900例,其中肺炎支原体咽拭子标本662例,占总标本数的73.56 %;人型支原体和解脲脲原体生殖道标本238例,占总标本数的26.44%。662例肺炎支原体咽拭子标本中,目前分离出非重复菌株42例,完成基因及初步药敏鉴定的为20株。人型支原体和解脲脲原体标本共238例,分离出非重复菌株113例,其中单纯人型支原体3例(2.65%),单纯解脲脲原体79例(69.91%),人型支原体和解脲脲原体混合31例(27.43%)。

2、支原体标本来源: 肺炎支原体主要来源于咽拭子,人型支原体和解脲脲原体主要来源于宫颈分泌物,统计结果见图2:

图2 标本来源分布

人型支原体和解脲脲原体分离株构成图见图1:

图1 生殖道来源支原体分离株的分布

3 肺炎支原体耐药情况

3.1 肺炎支原体体外药敏实验耐药情况 肺炎支原体分离株耐药情况见表3,所有临床分离株中,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均耐药,且耐药水平较高,红霉素、阿奇霉素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均大于64 ug/ml,对左氧氟沙星、四环素、莫西沙星均敏感。

表1 肺炎支原体对抗菌药物的敏感、耐药(%)

药品 红霉素 阿奇霉素 四环素 左氧氟沙星 莫西环素

株数 20 20 20 20 20

R 84.3 84.3 0 0 0

S 15.7 15.7 100 100 100 注:肺炎支原体对四环素仅有敏感的判断标准;S、I、R分别为敏感率、中介率、耐药率,下同。

3.2 人型支原体和解脲脲原体耐药情况

人型支原体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见表4-1,对四环素类药物美满霉素、多西环素均未出现耐药;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红霉素、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罗红霉素的耐药率均为100%,但对交沙霉素均敏感;对喹诺酮类抗生素司帕沙星耐药率为33.3%,对左氧氟沙星耐药率、中介率、敏感率为0%、33.3%、66.7%,对加替沙星未出现耐药,中介率为33.3%;对氯霉素类抗生素甲砜霉素未出现耐药,中介率为100.0%;对林可氨类抗生素克林霉素未出现耐药。

解脲脲原体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见表4-2,对四环素类药物美满霉素、多西环素耐药率为1.3%、2.5%;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红霉素、阿奇霉素、交沙霉素、克拉霉素、罗红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5.1%、2.6%、1.3%、1.3%、8.9%;对喹诺酮类抗生素司帕沙星、左氧氟沙星、加替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34.2%、5.1%、3.8%;对氯霉素类抗生素甲砜霉素耐药率为34.2%;对林可氨类抗生素克林霉素耐药率为59.5%。

人型支原体和解脲脲原体混合感染标本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见表4-3,对四环素类药物美满霉素、多西环素耐药率为12.9%;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红霉素、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罗红霉素、交沙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93.5%、83.9%、74.2%、90.3%、9.7%;对喹诺酮类抗生素司帕沙星、左氧氟沙星、加替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74.2%、38.7%、12.9%;对氯霉素类抗生素甲砜霉素耐药率为67.7%;对林可氨类抗生素克林霉素耐药率为87.1%。

表3-1 人型支原体对抗菌药物的敏感、中介、耐药率(%)

抗生素

S 美满霉素 多西环素 红霉素 阿奇霉素 交沙霉素 甲砜霉素 克林霉素 克拉霉素 罗红霉素 司帕沙星 左氧氟沙星 加替沙星

100 100 0 0 100 0 100 0 0 66.7 66.7 66.7

人型支原体

I 0 0 0 0 0 100 0 0 0 0 33.3 33.3

R 0 0 100 100 0 0 0 100 100 33.3 0 0 表3-2 解脲脲原体对抗菌药物的敏感、中介、耐药率(%)

抗生素

S 美满霉素 多西环素 红霉素 阿奇霉素 交沙霉素 甲砜霉素 克林霉素 克拉霉素 罗红霉素 司帕沙星

97.4 97.5 44.3 75.9 96.2 12.6 6.3 94.9 32.9 35.4

解脲脲原体

I 1.3 0 50.6 21.5 2.5 53.2 34.2 3.8 58.2 30.4

R 1.3 2.5 5.1 2.6 1.3 34.2 59.5 1.3 8.9 34.2 左氧氟沙星 加替沙星

55.7 89.9

39.2 6.3

5.1 3.8 表3-3人型支原体和解脲脲原体对抗菌药物的敏感、中介、耐药率(%)

抗生素

S 美满霉素 多西环素 红霉素 阿奇霉素 交沙霉素 甲砜霉素 克林霉素 克拉霉素 罗红霉素 司帕沙星 左氧氟沙星 加替沙星

83.9 87.1 0 3.2 83.9 0 3.2 6.4 0 9.7 6.5 35.5

人型支原体+解脲脲原体

I 3.2 0 6.5 12.9 6.4 32.3 9.7 19.4 9.7 16.1 54.8 51.6

R 12.9 12.9 93.5 83.9 9.7 67.7 87.1 74.2 90.3 74.2 38.7 12.9

2015年监测结果

1、收集标本数:

收集支原体标本数984例,其中肺炎支原体咽拭子标本684例,占总标本数的69.51 %,;人型支原体和解脲脲原体生殖道标本300例,占总标本数的30.49%。684例肺炎支原体咽拭子标本中,目前分离出非重复菌株78例,完成基因及初步药敏鉴定的为21株。人型支原体和解脲脲原体标本共300例,分离出非重复菌株145例,其中单纯人型支原体6例(4.14%),单纯解脲脲原体118例(81.37%),人型支原体和解脲脲原体混合21例(14.49%)。

2、支原体标本来源:

肺炎支原体主要来源于咽拭子,人型支原体和解脲脲原体主要来源于宫颈分泌物,统计结果见图4:

图4 标本来源分布

人型支原体(MH)和解脲脲原体(UU)分离株构成图见图3:

图3 生殖道来源支原体分离株的分布

3 肺炎支原体耐药情况

3.1 肺炎支原体体外药敏实验耐药情况

肺炎支原体分离株耐药情况见表3,所有临床分离株中,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均耐药,且耐药水平较高,红霉素、阿奇霉素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均大于16ug/ml,对左氧氟沙星、四环素、莫西沙星均敏感。

表3-1肺炎支原体对抗菌药物的敏感、耐药(%) 药品 红霉素 阿奇霉素 四环素 左氧氟沙星 莫西环素

株数 21 21 21 21 21

R 71.42 71.42 0 0 0

S 28.56 28.56 100 100 100 注:肺炎支原体对四环素仅有敏感的判断标准;S、I、R分别为敏感率、中介率、耐药率,下同。

3.2 人型支原体和解脲脲原体耐药情况

人型支原体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见表4-1,对四环素类药物美满霉素、强力霉素均未出现耐药;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红霉素、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罗红霉素的耐药率、中介率、敏感率为66.7%、0%、33.3%,但对交沙霉素均敏感;对喹诺酮类抗生素司帕沙星耐药率、中介率、敏感率为16.7%、50%、33.3%,对左氧氟沙星耐药率、中介率、敏感率为0%、66.7%、33.3%,对加替沙星和氯霉素类抗生素甲砜霉素未出现耐药,敏感率、中介率均为50%;对林可氨类抗生素克林霉素未出现耐药。

解脲脲原体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见表4-2,对四环素类药物美满霉素耐药率、中介率、敏感率为0.080%、0%、99.20%,强力霉素多耐药率、中介率、敏感率为0.85%、0.85%、98.3%;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红霉素、阿奇霉素、交沙霉素、克拉霉素、罗红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0.85%、0.85%、0%、1.70%、5.1%;对喹诺酮类抗生素司帕沙星、左氧氟沙星、加替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24.5%、6.8%、1.7%;对氯霉素类抗生素甲砜霉素耐药率为19.5%;对林可氨类抗生素克林霉素耐药率为45.8%。

人型支原体和解脲脲原体混合感染标本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见表4-3,对四环素类药物美满霉素敏感率、中介率、耐药率分对别为95.2%、4.8%、0%,对强力霉素均敏感;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红霉素、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罗红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95.2%、95.2%、85.7%、95.2%,交沙霉素均敏感;对喹诺酮类抗生素司帕沙星、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71.4%、52.4%,对加替沙星均敏感,对氯霉素类抗生素甲砜霉素耐药率为47.6%;对林可氨类抗生素克林霉素耐药率为66.7%。

表3-2 人型支原体对抗菌药物的敏感、中介、耐药率(%)

抗生素 美满霉素 强力霉素 红霉素 阿奇霉素 交沙霉素 甲砜霉素 克林霉素 克拉霉素 罗红霉素 司帕沙星 左氧氟沙星 加替沙星

人型支原体

S 100 100 33.3 33.3 1 50 1 33.3 33.3 33.3 0 50

I 0 0 0 0 0 50 0 0 0 50 66.7 50

R 0 0 66.7 66.7 0 0 0 66.7 66.7 16.7 33.3 0 表3-3 解脲脲原体对抗菌药物的敏感、中介、耐药率(%)

抗生素 美满霉素 强力霉素 红霉素 阿奇霉素 交沙霉素 甲砜霉素 克林霉素 克拉霉素 罗红霉素 司帕沙星 左氧氟沙星 加替沙星

解脲脲原体

I 0 0.85 22.90 2.50 0.80 75.40 48.30 3.40 32.20 60.20 69.50 20.30

S 99.20 98.30 76.30 96.70 99.20 5.10 5.90 94.90 62.70 15.30 23.70 78.00 R 0.80 0.85 0.80 0.80 0 19.50 45.80 1.70 5.10 24.50 6.80 1.70

表3-4人型支原体和解脲脲原体对抗菌药物的敏感、中介、耐药率(%)

抗生素 美满霉素 强力霉素 红霉素 阿奇霉素 交沙霉素 甲砜霉素 克林霉素 克拉霉素 罗红霉素 司帕沙星 左氧氟沙星 加替沙星

人型支原体+解脲脲原体

S 95.20 100 0 4.80 95.20 0 0 14.30 0 0 0 38.10

I

4.80 0 4.80 0 4.80 52.40 33.30

0 4.80 28.60 47.60 61.90 R 0 0 95.20 95.20 0 47.60 66.70 85.70 95.20 71.40 52.40 0

2016年监测结果

1、收集标本数:

收集支原体标本数1083例,其中肺炎支原体咽拭子标本620例,占总标本数的57.25%;分离培养出肺炎支原体菌株91例。检测生殖道标本463例,占总标本数的42.75%。支原体共检出154例,检出率为28.0%(154/463)(表1)。其中单纯解脲脲原体检出133例,检出率为28.7 %(134/463),占支原体检出总数的86.4%(133/154)。解脲脲原体和人型支原体混合检出21例,检出率为4.5%(21/463), 占支原体总检出率为13.6%(21/154)。单纯解脲脲原体检出率高于解脲脲原体和人型支原体混合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能检出单纯人型支原体。

2、支原体标本来源:

肺炎支原体主要来源于咽拭子,人型支原体和解脲脲原体主要来源于宫颈分泌物,统计结果见图6:

人型支原体和解脲脲原体分离株构成图见图5:

图5 生殖道来源支原体分离株的分布

图6 标本来源分布

3、肺炎支原体检出率时间变化:

图7 北京市2016年每月肺炎支原体检出率

4、支原体耐药情况 4.1肺炎支原体耐药情况

肺炎支原体分离株耐药情况见表1,耐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肺炎支原体比例均为84.6%,红霉素、阿奇霉素的最低抑菌浓度分别为64μg/ml、8μg/ml;未发现对四环素和左氧氟沙星耐药的肺炎支原体。

表4-1 肺炎支原体对抗菌药物的敏感、耐药率(%)

药品 四环素 红霉素 阿奇霉素 左氧氟沙星

株数 20 91 91 20

R 0 84.6 84.6 0

S 100 15.4 15.4 100 4.2解脲脲原体耐药情况

解脲脲原体对四环素类药物多西环素耐药率、中介耐药率、敏感率分别为1.5%、1.5%、97%;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阿奇霉素、罗红霉素、克拉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1.5%、7.5%、3.0%,中介耐药率分别为1.5%、24.8%、21.8%、4.5%,敏感率为98.5%、73.7%、70.7%、92.5%,对交沙霉素未出现耐药,中介耐药率为1.5%,敏感率为98.5%;对喹诺酮类抗生素环丙沙星、氧氟沙星耐药率分别为82.7%、56.4%,中介耐药率为12.8%、33.1%,敏感率为4.5%、10.5%。 人型支原体和解脲脲原体混合感染标本对四环素类药物多西环素未出现耐药,敏感率为100%;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阿奇霉素、罗红霉素、克拉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33.3%、57.2%、57.2%,中介耐药率为52.4%、23.8%、23.8%,对交沙霉素未出现耐药,敏感率、中介耐药率分别为80.9%、19.1%;对喹诺酮类抗生素环丙沙星、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90.2%、90.2%,中介耐药率为0、4.8%,敏感率分别为4.8%、4.8%。

表4-2 解脲脲原体对抗菌药物的敏感、中介、耐药率(%)

抗生素 多西环素

交沙霉素 阿奇霉素 环丙沙星 氧氟沙星 罗红霉素 克拉霉素

解脲脲原体(133株)

S 97.0 98.5 73.7 4.5 10.5 70.7 92.5

I 1.5 1.5 24.8 12.8 33.1 21.8 4.5

R 1.5 0 1.5 82.7 56.4 7.5 3.0

表4-3 人型支原体和解脲脲原体对抗菌药物的敏感、中介、耐药率(%)

抗生素 多西环素 交沙霉素 阿奇霉素 环丙沙星 氧氟沙星 罗红霉素 克拉霉素

人型支原体+解脲脲原体(21株) S 100 80.9 14.3 4.8 4.8 19.0 19.0

I 0 19.1 52.4 0 4.8 23.8 23.8

R 0 0 33.3 90.2 90.2 57.2 57.2

2014年、2015年、2016年支原体监测情况比较

1、收集菌株数及构成比:

2016年收集标本数与20

14、2015年同期大致相同,肺炎支原体咽拭子标本数与人型支原体和解脲脲原体生殖道标本的比例大致相同;单纯解脲脲原体分离比例呈升高趋势,与2014年相比,解脲脲原体和人型支原体混合株所占比例稍有下降,2014年和2015年单纯人型支原体比例基本相同,2016年未分离出单纯人型支原体。见图8。

图8 20

14、20

15、2016人型支原体和解脲脲原体生殖道标本构成比例图

2、20

14、20

15、2016菌株耐药率的比较: 2.1 肺炎支原体

肺炎支原体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红霉素和阿奇霉素耐药率较以往报道的92%有所下降,但耐药率仍在70%-85%之间,仍值得引起临床医师关注。对四环素和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仍然为0。比较结果见图9。

图9 20

14、20

15、2016肺炎支原体耐药情况比较

2.2 解脲脲原体

2014年、2015年、2016年解脲脲原体对罗红霉素耐药率最高,克拉霉素的耐药率呈逐年升高趋势,对四环素类和喹诺酮类药物也有一定耐药率,需引起临床医师的关注。

比较结果见图10。

图10 20

14、20

15、2016解脲脲原体耐药情况比较

2.3 解脲脲原体和人型支原体混合菌株

与20

14、2015年相比,2016年解脲脲原体和人型支原体混合株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四环素类抗生素和喹诺酮类抗生素的耐药率均有明显下降。比较结果见图11。

图11 20

14、20

15、2016解脲脲原体和人型支原体混合株耐药情况比较

总 结

支原体是能够体外进行自体繁殖的最小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目前已发现200多种支原体,但目前已知的仅有部分与人类疾病相关,肺炎支原体、人型支原体和解脲脲原体占有重要地位。其中肺炎支原体作为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的重要病原体,发病率较高。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期,很多对支原体有效的抗生素的使用受到限制,耐药支原体的出现,给临床治疗带来很大的困扰。解决耐药问题的根本,应予与开展耐药监测,了解耐药现状,为医疗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宏观调控抗菌药物使用、制定政策提供科学指导与政策依据。

北京市支原体耐药监测组运行以来,在北京卫生局统一管理下,监测工作按照监测方案实施。随着监测工作的开展,提高了临床医生对耐药监测工作和合理应用抗生素重要性的认识,除了入网单位以外,还得到多家非入网单位的积极参与,监测数量在增加,对于肺炎支原体的耐药监测数据,试验中发现药敏试验的耐药率高于耐药基因检测结果,敏感菌的分离培养难度大于耐药菌,故肺炎支原体的临床耐药率低于药敏的耐药率。

衣原体与支原体区别范文第3篇

一、工作目标

市内发生局部聚集性疫情时,在市应急指挥部统一领导下,X天内分类分层完成本镇辖区内村民核酸应急采样检测,做到应检尽检,愿检尽检,全面彻底完成摸排,确保无遗漏、零死角。

二、工作原则

(一)以人为本,生命至上。

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把疫情防控作为头等重要的大事,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确保规定时间内完成工作任务,使人民群众在疫情面前切实增强安全感。

(二)统一领导,各负其责。

镇政府负责核酸筛查检测总调度,各行政村要强化属地责任,确保指令清晰有序畅达地执行。必要时提请市疫情指挥部援助。

(三)科学分类,分层实施。

重点人群(医疗卫生机构从业人员、公共领域服务人员、参与重点区域社区防控一线工作人员、学校学生及教职员工等)优先;扩大人群(常住居民)愿检尽检。

(四)合理选点,规范有序。

原则上按照大型空旷室外场地,远离人群密集区,利于通风等要求选择采样点。每个采样点应采取硬隔离封闭,设进出口各一个,配有临时网络和电源。内部应划分等候区、登记区和采样区,医护人员的采样位置处于上风向;各区均应落实1米线要求,防止人员集聚。

三、组织机构

镇政府建立应急核酸检测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采样点位选择设置、采样点设施配备、检测对象的排查、宣传动员、通知催检及检测结果告知。下设组织动员、现场采样、后勤保障组,具体如下:

1.工作领导小组

长:

副组长:

员:

2.

组织动员组

长:

副组长:

员:

联络员:

负责统筹开展底数摸查,收集核实个人身份信息,建立统一完整的工作台账,做到数据准、底数清、情况明。负责通知人员到采样检测点接受采样,通知方式以上门敲门通知为主,电话、手机短信、网格排查等方式为辅,确保“应检尽检”不遗漏,全部通知到位。

3.现场采样组

长:

员:

负责采样人员安排、现场采样、采样耗材准备等。

4.后勤保障组

长:

副组长:

员:

第一组:现场消毒组

组长:

组员:

工作职责:采样结束后的环境消毒等;医疗垃圾运走前消毒。

第二组:后勤保障组

组长:

组员:

负责采样点设施设备购置配备、安装更新;负责制作采样点各类标识、工作流程图、工作制度,做到醒目统一;负责协调供水、供电、防暑防寒;负责工作人员食宿生活保障;负责检测试剂、防护物资购置配备;负责医疗废弃物处置;负责安排专人驻扎采样点,做到后勤保障随要随到,提前最快到位,防范卡、慢、推、拖。

四、现场采样

1.秩序维护组

负责与动员组做好对接,负责接收检测对象;维持检测等候区秩序;协助引导员做好人员分组;安排检测对象分组等候,避免人员扎堆;在现场设置警戒线,防止车辆、无关人员进入工作区域。

2.人员引导组

负责将检测对象按1人、5人或10人一组进行分组,并引导到登记区;落实社交距离。负责引导已登记对象到采样区采样;安排非XX户籍对象扫码登录信息系统录入个人信息;落实1米线要求。

3.现场采样组

由信息登记员、采样员和采样协助员等组成,负责监测对象的登记、采样等工作。其中:信息登记员负责确定采样对象组号,完成检测对象补充信息调查(手机、现住址等),并录入信息系统;打印检验条码;采样员负责咽拭子采集;按规做好样品储存;与样品转运员做好样品交接工作;采样协助员负责准备好采样工具、为采样管编号、协助采样员采集样品,必要时对可能被污染的物品进行消毒。

3.样品转运组

负责定时收集各采集点位已采集样品,按规定转运至指定检测点(集中转运点);做好样品转运箱的流转;不得利用公共交通转运样品,确保专车转运。

4.后勤保障组

负责采样点设施设备购置配备、安装更新;负责制作采样点各类标识、工作流程图、工作制度,做到醒目统一;负责协调供水、供电、防暑防寒;负责工作人员食宿生活保障;负责检测试剂、防护物资购置配备;负责医疗废弃物处置;负责安排专人驻扎采样点,做到后勤保障随要随到,提前最快到位,防范卡、慢、推、拖。

衣原体与支原体区别范文第4篇

2.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包括细菌、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螺旋体、放线菌共六类微生物。。 3.病毒必须在 活细胞 内才能增殖,为非细胞型微生物。

4.正常菌群对人体具有生物拮抗、营养作用、免疫作用和抗衰老作用等作用. 5.测量细菌大小的单位是微米/μm 。

6.细菌的基本形态有球菌、杆菌和螺形菌。

7.细菌细胞内的遗传物质有染色体和质粒两种,其中质粒不是细菌生命活动所必需的。

8.细菌的菌毛有普通菌毛和性菌毛两种,前者与细菌粘附有关,后者具有传递遗传物质作用。 9.经革兰染液染色后,被染成紫色的是革兰阳性菌,被染成红色的是革兰阴性 菌。 10.细菌的特殊结构有荚膜、鞭毛、菌毛和芽胞。

11.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脂多糖包括脂质A、核心多糖和特异多糖3种成分。 12.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肽聚糖是由聚糖骨架和四肽侧链构成。

13. 革兰阳性菌细胞壁的主要结构肽聚糖,是由聚糖骨架和四肽侧链和五肽交联桥构成。

14. 固体培养基是在液体培养基中加入2-3%琼脂,加热溶化经冷却凝固后即成;当加入0.2-0.7%琼脂。 时,即成半固体培养基。

15.细菌的繁殖方式是二分裂 。绝大多数细菌繁殖一代用时为20-30分钟,而结核杆菌繁殖一代用时为18-20小时。 16.半固体培养基多用于检测细菌动力。

17.根据菌落的特点可将菌落分为光滑型菌落、粗糙型菌落和粘液型菌落。 18.SS琼脂培养基含有胆盐、枸橼酸、煌绿,可抑制革兰阳性菌和大肠杆菌的生长,常用于肠道致病菌的分离和培养。 19.细菌色素分为水溶性色素和脂溶性色素两种。

20.以简单的无机物为原料合成复杂的菌体成分的细菌称为自养型菌, 只能以有机物为原料合成菌体成分及获得能量的细菌称为异养型菌。

21.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包括充足的营养物质、适宜的温度、合适的酸 碱度和必需的气体环境。

22.大多数致病菌生长的最适PH值为7.2-7.6 ,最适温度为37℃ ,而结核杆菌生长的最适PH值 为6.5-6.8 ,霍乱弧菌生长的最适PH值为8.4-9.2 。

23.细菌群体生长的生长曲线可分为迟缓期、对数期、稳定期和衰亡期四个时期,细菌的形态、染色、生理等性状均较典型的是对数期。

24.培养基按其用途不同可分为基础培养基、营养培养基、选择培养基、鉴别培养基、厌氧培养基。 三.单项型选择题

1. 下列描述的微生物特征中,不是所有微生物共同特征的是(E ) A.个体微小; B.分布广泛; C.种类繁多; D.可无致病性; E.只能在活细胞内生长繁殖; 2. 不属于原核细胞型的微生物是(C ) A.螺旋体; B.放线菌; C.病毒; D.细菌; E.立克次体 3. 属于真核细胞型的微生物是(C ) A.螺旋体 B.放线菌; C.真菌; D.细菌; E.立克次体 4.有关微生物的描述正确的是 (E ) A.体形小于1mm的生物;B.单细胞的小生物; C.不具备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 D.体形小于1μm的生物; E.以上均是错误的

5.与动物细胞比较,细菌所特有的一种重要结构是(E ) A.核蛋白体;B.线粒体;C.高尔基体;D细胞膜;E细胞壁 6.与细菌的运动有关的结构是( A) A.鞭毛;B.菌毛;C.纤毛;D荚膜;E轴丝 7.与内毒素有关的细菌结构是(A ) A.外膜; B.核膜; C.线粒体膜; D.荚膜; E.细胞膜 8.芽胞与细菌有关的特性是(C ) A.抗吞噬作用; B.产生毒素; C.耐热性; D.粘附于感染部位; E.侵袭力 9.细菌的“核质以外的遗传物质”是指(C ) A.mRNA.; B.核蛋白体; C.质粒; D.异染颗粒; E.性菌毛 10.与细菌粘附于粘膜的能力有关的结构是(A ) A.菌毛; B.荚膜; C.中介体; D.胞浆膜; E.鞭毛 11.无细胞壁结构的微生物是( C) A.革兰氏阴性菌;B.真菌; C.支原体; D.衣原体; E.螺旋体 12.不属于细菌基本结构的是( A) A.鞭毛 B.细胞质 C.细胞膜 D.核质 E.细胞壁 13.内毒素的主要成分为(E ) A.肽聚糖; B.蛋白质; C.鞭毛; D.核酸; E.脂多糖 14.细菌所具有的细胞器是(C ) A.高尔基体; B.内质网; C.中介体; D.线粒体; E.核蛋白体 15.与致病性相关的细菌结构是(E ) A.中介体; B.细胞膜; C.异染颗粒; D.芽胞; E.荚膜 16.G+与G-细菌的细胞壁肽聚糖结构的主要区别在于( C) A.聚糖骨架; B.四肽侧链; C.五肽交联桥; D.β-1,4糖苷键 E.N-乙酰葡糖胺与N-乙酰胞壁酸的排列顺序 17.青霉素的抗菌作用机理是(D ) A.干扰细菌蛋白质的合成; B.抑制细菌的核酸代谢; C.抑制细菌的酶活性; D.破坏细胞壁中的肽聚糖; E.破坏细胞膜 18.有关G+菌细胞壁的特点不正确的是(D ) A.主要成分是粘肽; B.含有磷壁酸; C.对青霉素敏感; D.含有大量脂多糖;E.易被溶菌酶裂解 19.溶菌酶杀灭细菌的作用机理是(A ) A.裂解肽聚糖骨架的β-1,4糖苷键; B.竞争肽聚糖合成中所需的转肽酶;

C.与核蛋白体的小亚基结合; D.竞争性抑制叶酸的合成代谢; E.破坏细胞膜; 20.下列哪种结构不是细菌的基本结构(B ) A.细胞壁 B.芽胞 C.细胞膜 D.细胞质 E.核质 21.G-菌细胞壁内不具有的成分是( B) A.粘肽 B.磷壁酸 C.脂蛋白 D.脂多糖 E.外膜 22.G+菌细胞壁内特有的成分是(E ) A.粘肽 B.脂蛋白 C.外膜 D.脂多糖 E.以上均不是 23.维持细菌固有形态的结构是(A ) A.细胞壁 B.细胞膜 C.荚膜 D.芽胞 E.细胞质 24.溶菌酶对G+菌的作用是(B ) A.破坏磷壁酸; B.裂解粘肽的聚糖骨架; C.损伤细胞膜; D.抑制菌体蛋白的合成; E.抑制四肽侧链与五肽桥链的联结; 25.有关质粒的描述哪项是错误的(A ) A.细菌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基因; B.为细菌染色体以外的遗传物质; C.具有自我复制;传给子代的特点 D.可从一个细菌转移至另一个细菌体内 ;E.可自行丢失 26.关于细菌的核,错误的描述是(A ) A.具有完整的核结构; B.为双股DNA.; C.是细菌生命活动必需的遗传物质;D.无核膜; E.无核仁 27.对外界抵抗力最强的细菌结构是(C ) A.细胞壁 B.荚膜 C.芽胞 D.核质 E.细胞膜 28.关于细胞壁的功能不应包括(C )

A.维持细菌固有形态; B.保护细菌抵抗低渗环境; C.具有抗吞噬作用;(荚膜) D.具有免疫原性; E.与细胞膜共同完成细菌细胞内外物质交换 29.细菌缺乏下列哪种结构在一定条件下仍可存活(A ) A.细胞壁 B.细胞膜 C.细胞质 D.核质 E.以上均可 30.有关荚膜描述错误的是(B )

A.具有免疫原性,可用于鉴别细菌; B.可增强细菌对热的抵抗力 ;

C.具有抗吞噬作用; D.一般在机体内形成; E.化学成分可是多糖,也可是多肽等 31.下列物质中不是细菌合成代谢产物的一种是 D A.色素 B.细菌素 C.热原质 D.抗毒素 E.抗生素 32.大肠菌素是属于 E A.色素 B.抗生素 C.内毒素 D.外毒素 E.细菌素 33.去除热原质最好的方法是 A A.蒸馏法 B.高压蒸汽灭菌法 C.滤过法 D.巴氏消毒法 E.干烤法 34.下列哪一项不是抗生素范畴 D A.可由真菌产生 B.可由放线菌产生 C.可由细菌产生

D.只对产生菌有近缘关系菌有杀伤作用 E.对微生物有抑制作用 35.菌落是指 C A.不同种细菌在培养基上生长繁殖而形成肉眼可见的细胞集团 B.细菌在培养基上繁殖而形成肉眼可见的细胞集团

C.一个细菌在培养基上生长繁殖而形成肉眼可见的细胞集团 D.一个细菌细胞 E.从培养基上脱落的细菌 36.下列有关菌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E A.可分为S,R和M型菌落; B.肉眼可见; C.由一个细菌形成; D.一个菌落包含成千上万个细菌 E.在液体培养基上生长(固体) 37.研究细菌性状最好选用哪个生长期的细菌 B A.迟缓期; B.对数期; C.稳定期; D.衰亡期; E.以上均可 38.属于专性需氧菌的是 C A.葡萄球菌 B.肺炎球菌 C.结核杆菌 D.大肠杆菌 E.伤寒杆菌 39.属于专性厌氧菌的是 A A.破伤风杆菌 B.大肠杆菌 C.痢疾杆菌 D.炭疽杆菌 E.脑膜炎球菌 40.细菌在下列哪个生长期中最易出现变异 C A.迟缓期 B.对数期 C.稳定期 D.衰亡期 E.以上均可 41.繁殖速度最慢的细菌是 E A.链球菌 B.大肠杆菌 C.破伤风杆菌 D.葡萄球菌 E.结核杆菌 42.细菌的分解性代谢产物不应包括

E A.色素 B.细菌素 C.热原质 D.维生素 E.以上均不是

43.大肠杆菌的靛基质试验为阳性,是因为大肠杆菌能分解

D A.含硫氨基酸 B.葡萄糖 C.乳糖 D.色氨酸 E.枸橼酸盐 44.有关热原质的描述错误的是

B A.G-菌的热原质就是细胞壁中的脂多糖 B.可被高压蒸气灭菌所破坏 C.液体中的热原质可用吸附剂或过滤等方法除去

D.是许多G-菌、少数G+菌的一种合成性代谢产物E.注入机体可致发热反应 45.属于细菌分解性代谢产物的是

B A.热原质 B.硫化氢 C.外毒素 D.维生素 E.抗生素 46.细菌素的特点正确的是

E A.是某些细菌产生的一类蛋白质; B.具有抗菌作用,可抑制菌体蛋白的合成;

C.可用于细菌分型; D.与抗生素不同,抗菌谱窄,仅对近缘关系的细菌有抑制作用;E.以上均是 47.对人致病的细菌大多是

D A.专性厌氧菌 B.专性需氧菌 C.微需氧菌 D.兼性厌氧菌 E.以上均不对 48.下列哪项试验不是细菌的生化反应

B A.靛基质试验 B.动力试验 C.甲基红试验 D.糖发酵试验 E.硫化氢试验 49.下列有鉴别意义的细菌代谢产物是

E A.靛基质 B.色素 C.H2S D.酸和气体 E.以上均是 50.与细菌致病作用有关的代谢产物不包括

B A.热原质 B.细菌素 C.内毒素 D.外毒素 E.侵袭性酶

第4、5章 细菌的遗传变异测试题

1.当噬菌体基因整合到宿主菌染色体上时,该噬菌体称为温和噬菌体,该细菌称为溶原性细菌. 2.根据噬菌体和宿主菌作用的相互关系,可将噬菌体分为毒性噬菌体和温和噬菌体/溶原性噬菌体. 3.细菌基因的转移方式包括转化转导 和 接合、 溶原性转换。

4.几种质粒可共存于一个细菌中,表明这些质粒间有相容性。有些质粒不能共存,称不相容性。 5.卡介苗是牛型结核杆菌失去毒力制成的人工主动免疫制剂,可用于预防结核病。 6.L型细菌是指细菌细胞壁缺陷型细菌,培养应用 培养基高渗培养基。 7.介导细菌间遗传物质转移的噬菌体是温和噬菌体。 8.有F质粒的细菌能产生性菌毛。

9.常见的细菌变异现象有形态和结构变异、菌落变异、毒力变异、耐药性变异。 10.细菌核质外的遗传物质是质粒。

11.可传递接合性R质粒的基因由耐药性决定因子和耐药性传递因子组成。 12.有荚膜的肺炎球菌毒力强,其菌落形态是光滑型。 三.选择题

1.下列细胞中,不受噬菌体侵袭的是 A A.淋巴细胞 B.真菌细胞 C.细菌细胞 D.螺旋体细胞 E.衣原体细胞

2.下列细菌中,产生毒素与噬菌体有关的是 B(肉毒杆菌/产气荚膜梭菌) A.破伤风杆菌 B.白喉杆菌 C.霍乱弧菌 D.产气荚膜杆菌 E.大肠杆菌 3. 白喉杆菌产生外毒素是因为其基因发生了 E A.转化 B.转导 C.接合 D.突变 E.溶原性转换 4.下列哪项不是噬菌体的特性 B A.个体微小; B.具备细胞结构; C.由衣壳和核酸组成; D.专性细胞内寄生; E.以复制方式增殖; 5.前噬菌体是指 A A.已整合到宿主菌染色体上的噬菌体基因组; B.进入宿主菌体内的噬菌体; C.尚未感染细菌的游离噬菌体;

D.尚未完成装配的噬菌体; E.成熟的子代噬菌体。 6.有关质粒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B A. 质粒是细菌核质以外的遗传物质;B.质粒是细菌必需结构;

C. 质粒不是细菌必需结构;D.质粒是双股环状DNA.; E.质粒可独立存在于菌体内; 7.有关耐药性质粒的描述错误的是 D(接合)

A.由耐药传递因子和耐药决定因子组成;B. 耐药传递因子和F质粒的功能相似; C.R质粒的转移是造成细菌间耐药性传播的主要原因; D.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是由于R质粒基因突变所致; E. 耐药决定因子可编码细菌多重耐药性 8.质粒在细菌间的转移方式主要是 A A.接合;B.转导 C.转化 D.突变 E.溶原性转换;

9.转化过程中受体菌摄取供体菌遗传物质的方式是 E A.胞饮;B.通过性菌毛 C.通过噬菌体 D.细胞融合 E.直接摄取 10.突变使细菌遗传物质发生下列那种改变(D )

A.质粒丢失;B.溶原性转换 C.基因重组 D.核苷酸序列改变 E.以上均是 11.细菌的转导和溶原性转换的共同特点是

D A.供体菌与受体菌直接接触;B.不需供体菌 C.不需受体菌. D.需噬菌体 E.需质粒; 12.L型细菌的特征下述哪项是错误的(E )

A.对青霉素不敏感;B.抗原性改变;C.呈多形性;D.革兰氏染色多为阴性; E.需用低渗含血清培养基; 13.H-O变异属于(D )

A.毒力变异;B.菌落变异; C.形态变异;D.鞭毛变异; E.耐药性变异; 14.在细菌之间直接传递DNA是通过(C )

A.鞭毛;B.普通菌毛; C.性菌毛;D.中介体; E.核糖体;‘

15.细菌通过性菌毛将遗传物质从供体菌转移到受体菌的过程,称为(D ) A.转化;B.转导;C.突变;D.接合;E.溶原性转换;

第3章 细菌的分布与消毒灭菌测试题

1.化学消毒剂杀菌或抑菌的作用机理是破坏菌体蛋白,抑制或干扰细菌的酶系统和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 2.干热灭菌法包括烧灼法,干烤法,焚烧法,红外线法。 3.巴氏消毒法常用于消毒牛奶和酒类。

4.常用的湿热灭菌法包括煮沸法,巴氏消毒法,高压蒸气灭菌法,间歇蒸气灭菌法,流通蒸气消毒法。 5.紫外线杀菌机理是干扰细菌DNA的复制和转录,导致细菌变异和死亡。

6.环境中的有机物对细菌有保护作用,其可与消毒剂发生反应,使消毒剂的杀菌力减弱。 7.普通琼脂培养基灭菌可采用高压蒸气灭菌法。 8.手术室空气消毒常采用紫外线消毒法。

9.用于新生儿滴眼,预防淋球菌感染常用的消毒剂是硝酸银

10.葡萄球菌对其敏感,常用于浅表创伤消毒的消毒剂是龙胆紫。

11.一般化学消毒剂在常用浓度下,只对细菌的繁殖体有效。对芽胞需要提高消毒剂的浓度和作用时间 方可奏效。 12.影响化学消毒剂消毒效果的因素主要有浓度和作用时间,微生物的种类与数量,环境中有机物对消毒剂的影响,消毒剂之间的拮抗。。

13.常用于消毒饮水和游泳池的消毒剂是氯和漂白粉。 14.生石灰可用于排泄物和地面的消毒。

15.酚类消毒剂包括石炭酸,来苏儿、氯己定。

三、单选题

1.关于紫外线杀菌不正确的是 C A.紫外线杀菌与波长有关;B.紫外线损伤细菌DNA构型;C.紫外线的穿透力弱,故对人体无害;D.紫外线适用于空气或物体表面的消毒;E.一般用紫外线灯做紫外线的杀菌处理 2.关于高压蒸汽灭菌法不正确的是 D(1.05)

A.灭菌效果最可靠,应用最广;B.适用于耐高温和潮湿的物品 C.可杀灭包括细菌芽胞在内的所有微生物

D.通常压力为2.05kg/C.m2

E.通常温度为121.3℃ 3.对普通培养基的灭菌,宜采用 D A.煮沸法 B.巴氏消毒法 C.流通蒸汽灭菌法 D.高压蒸汽灭菌法 E.间歇灭菌法 4.关于乙醇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E A.浓度在70~75%时消毒效果好 B.易挥发,需加盖保存,定期调整浓度 C.经常用于皮肤消毒 D.用于体温计浸泡消毒 E.用于粘膜及创伤的消毒 5.欲对血清培养基进行灭菌,宜选用 A A.间歇灭菌法 B.巴氏消毒法 C.高压蒸汽灭菌法 D.流通蒸汽灭菌法 E.紫外线照射法 6.杀灭细菌芽胞最常用而有效的方法是 E A.紫外线照射 B.干烤灭菌法 C.间歇灭菌法 D.流通蒸汽灭菌法 E.高压蒸汽灭菌法 7.湿热灭菌法中效果最好的是 A A.高压蒸汽灭菌法 B.流通蒸汽法 C.间歇灭菌法 D.巴氏消毒法 E.煮沸法 8.酒精消毒最适宜浓度是 C A.100% B.95% C.75% D.50% E.30% 9.关于紫外线,下述哪项不正确

E A.能干扰DNA合成 B.消毒效果与作用时间有关 C.常用于空气,物品表面消毒D.对眼和皮肤有刺激作用 E.穿透力强 10.关于消毒剂作用原理是

E A.使菌体蛋白变性 B.使菌体蛋白凝固 C.使菌体酶失去活性 D.破坏细菌细胞膜 E.以上均正确 11.紫外线杀菌原理是

C A.破坏细菌细胞壁肽聚糖结构 B.使菌体蛋白变性凝固 C.破坏DNA构型 D.影响细胞膜通透性E.与细菌核蛋白结合 12.血清,抗毒素等可用下列哪种方法除菌

C A.加热56℃30min B.紫外线照射 C.滤菌器过滤 D.高压蒸汽灭菌 E.巴氏消毒法 13.判断消毒灭菌是否彻底的主要依据是

B A.繁殖体被完全消灭 B.芽胞被完全消灭 C.鞭毛蛋白变性 D.菌体DNA变性 E.以上都不是 14.引起菌群失调症的原因是( E)

A.生态制剂的大量使用;B.正常菌群的遗传特性明显改变;C. 正常菌群的耐药性明显改变 D.正常菌群的增殖方式明显改变; E. 正常菌群的组成和数量明显改变 15.关于正常菌群的描述,正确的是(A ) A.一般情况下,正常菌群对人体有益无害;B.肠道内的痢疾杆菌可产生碱性物质拮抗其他细菌; C.口腔中的正常菌群主要是需氧菌;D.即使是健康胎儿,也携带正常菌群; E.在人的一生中,正常菌群的种类和数量保持稳定 16.关于菌群失调的描述不正确的是(E )

A.菌群失调进一步发展,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症就可称为菌群失调症; B.菌群失调症又称为菌群交替或二重感染;

C.长期使用抗生素会改变正常菌群成员的耐药性,从而引起菌群失调症; D.可使用生态制剂治疗菌群失调症;E.内分泌紊乱也会引起菌群失调症; 17.实验室常用干烤法灭菌的器材是(A )

A.玻璃器皿;B.移液器头;C.滤菌器;D.手术刀、剪;E.橡皮手套 18.关于煮沸消毒法,下列哪项是错误的(E )

A.煮沸100℃5分钟可杀死细菌繁殖体;B.可用于一般外科手术器械、注射器、针头的消毒; C.水中加入1-2%碳酸氢钠,可提高沸点到105℃;D.常用于食具消毒;E.不足以杀死所有细菌。 19.杀灭物体表面病原微生物的方法称为(D ) A.灭菌;B.防腐;C.无菌操作;D.消毒;E.无菌

20.新洁尔灭用于皮肤表面消毒的常用浓度是(B ) A.0.01~0.05%;B.0.05~0.1%;C.1~5%;D.10%;E.2%

第6章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测试题

1.病原菌的致病性与其具有的毒力,侵入的数量和途径有密切关系。 2.细菌的毒力是由毒素和侵袭力决定的. 3.细菌的侵袭力是由荚膜,菌毛等粘附因子和侵袭性酶 构成. 4.内毒素是革兰阴性菌菌细胞壁中的脂多糖成分. 5.内毒素是由脂质A, 核心多糖和特异性多糖组成. 6.内毒素的毒性部分是脂质A ,菌体抗原(O抗原)是特异性多糖. 7.类毒素是由外毒素经甲醛处理制备而成,可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 8.外毒素的化学成分是蛋白质,可用甲醛处理制备类毒素. 9.根据外毒素的作用机理不同,可将外毒素分为神经毒素,细胞毒素和肠毒素. 10.抗毒素可由外毒素或类毒素刺激机体产生. 11.构成非特异性免疫的屏障结构主要有皮肤与粘膜屏障 ,血脑屏障, 血胎屏障. 12.吞噬细胞吞噬病原菌后的结果有完全吞噬与不完全吞噬两种. 13.内毒素的毒性作用有发热反应,白细胞反应,内毒素性休克,DIC。 14.目前所知毒性最强的生物毒素是肉毒毒素. 15.以神经毒素致病的细菌有破伤风杆菌,肉毒杆菌等. 16.具有粘附作用的细菌结构有菌毛,膜磷壁酸. 17.具有抗吞噬作用的细菌结构有荚膜等. 18.病原菌侵入机体能否致病与细菌的毒力,侵入的数量,侵入的部位等有密切关系. 19.细菌侵袭性酶有血浆凝固酶,透明质酸酶,链激酶等 20.定居于人体表和腔道中的微生物群叫做正常菌群. 21.医院内感染的方式包括交叉感染、内源性医院感染和医源性感染。 三.单项选择题

1.与细菌致病性无关的结构是 C A.荚膜 B.菌毛 C.异染颗粒 D.脂多糖 E.磷壁酸 2.细菌代谢产物中,与致病性无关的是 D A.毒素 B.血浆凝固酶 C.热原质 D.细菌素 E.透明质酸酶 3.与细菌侵袭力无关的物质是 D A.荚膜 B.菌毛 C.血浆凝固酶 D.芽胞 E.透明质酸酶 4.具有粘附作用的细菌结构是 B A.鞭毛 B.普通菌毛 C.荚膜 D.性菌毛 E.芽胞 5.革兰阳性菌类似菌毛作用的成分是 C A.肽聚糖 B.M蛋白 C.膜磷壁酸 D.壁磷壁酸 E.SPA 6.有助于细菌在体内扩散的物质是 E A.菌毛 B.荚膜 C.M蛋白 D.血浆凝固酶 E.透明质酸酶 7.细菌内毒素的成分是

E A.H抗原 B.肽聚糖 C.O抗原 D.荚膜多糖 E.脂多糖 8.内毒素的中心成分是 D A.特异性多糖 B.脂多糖 C.核心多糖 D.脂质A E.脂蛋白 9.内毒素不具有的毒性作用是 A A.食物中毒 B.发热 C.休克

D.DIC E.白细胞反应 10.关于内毒素的叙述,下列错误的一项是 B A.来源于革兰阴性菌 B.能用甲醛脱毒制成类毒素 C.其化学成分是脂多糖 D.性质稳定,耐热 E.只有当菌体死亡裂解后才释放出来 11.关于外毒素的叙述,下列错误的是 C A.多由革兰阳性菌产生 B.化学成分是蛋白质 C.耐热,使用高压蒸汽灭菌法仍不能将其破坏 D.经甲醛处理可制备成类毒素 E.可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 12.外毒素的特点之一是 B A.多由革兰阴性菌产生 B.可制备成类毒素 C.多为细菌裂解后释放 D.化学组成是脂多糖 E.耐热 13.细菌毒素中,毒性最强的是 D A.破伤风痉挛毒素 B.霍乱肠毒素 C.白喉外毒素 D.肉毒毒素 E.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 14.以神经毒素致病的细菌是

C A.伤寒沙门菌 B.霍乱弧菌 C.肉毒梭菌 D.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E.脑膜炎奈氏菌 15.不能引起食物中毒的细菌是

B A.金黄色葡萄球菌 B.破伤风杆菌 C.肉毒梭菌 D.产气荚膜杆菌 E.肠炎沙门菌 16.抗毒素 B A.为外毒素经甲醛处理后获得 B.可中和游离外毒素的毒性作用 C.可中和与易感细胞结合的外毒素的毒性作用

D.可中和细菌内毒素的毒性作用

E. B+C 17.类毒素是 C A.抗毒素经甲醛处理后的物质 B.内毒素经甲醛处理后脱毒而保持抗原性的物质 C.外毒素经甲醛处理后脱毒而保持抗原性的物质 D.细菌经甲醛处理后的物质 E.外毒素经甲醛处理后脱毒并改变了抗原性的物质 18.下述细菌中可引起菌血症的是

B A.破伤风梭菌 B.伤寒沙门菌 C.白喉棒状杆菌 D.肉毒梭菌 E.霍乱弧菌 19.带菌者是指 D A.体内带有正常菌群者 B.病原菌潜伏在体内,不向体外排菌者 C.体内带有条件致病菌者 D.感染后,临床症状消失,但体内病原菌未被彻底清除,又不断向体外排菌者 E.感染后,临床症状明显,并可传染他人者 20.对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叙述,错误的是 C A.在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形成 B.与生具有,人皆有之 C.对某种细菌感染针对性强 D.与机体的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密切相关 E.对入侵的病原菌最先发挥作用 21.不属于正常体液与组织中的抗菌物质是 C A.补体 B.溶菌酶 C.抗生素 D.乙型溶素 E.白细胞素 22.关于抗感染免疫的叙述,下列错误的是

E A.完整的皮肤与粘膜屏障是抗感染的第一道防线B.吞噬细胞和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是抗感染的第二道防线. C.体液免疫主要针对胞外寄生菌的感染 D.细胞免疫主要针对胞内寄生菌的感染 E.抗体与细菌结合可直接杀死病原菌(借助吞噬细胞) 23.条件致病菌致病的条件为 D A.正常菌群的耐药性改变 B.正常菌群的遗传性状改变 C.肠蠕动减慢使细菌增多 D.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 E.各种原因造成的免疫功能亢进 24.关于正常菌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A A.一般情况下,正常菌群对人体有益无害

B.肠道内的双歧杆菌产生大量的碱性物质,能拮抗肠道细菌感染 C.口腔中的正常菌群主要为需氧菌,少数为厌氧菌

D.即使是健康胎儿,也携带正常菌群 E.在人的一生中,正常菌群的种类和数量保持稳定 25.正常菌群的有益作用不包括 E A.抗肿瘤作用 B.刺激机体的免疫应答 C.合成维生素 D.与外来菌竞争营养物质 E.刺激补体合成 26.细菌由局部侵入血流,在血中繁殖,产生大量毒性物质,而引起人体中毒,称为(D ) A.毒血症;B.脓毒血症;C.病毒血症

D.败血症;E.菌血症

第2章 细菌生理 第7章 细菌感染的实验室检查与诊断

1.实验室细菌学检查结果的准确与否和标本的选择,标本的采集时间,采取方法有直接关系. 2.辅助诊断风湿热的抗“O“实验属于中和试验。

3.血清学试验一般需作两次,其血清分别取自疾病的急性期和恢复期。第二次抗体效价比第一次高4倍或4倍以上时方有诊断意义。

4.对流行性脑炎患者进行细菌学检查,可采集的标本有脑脊髓液,血液,出血瘀斑。

5.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培养时,从有正常菌群部位采取的标本应接种于选择培养基或鉴别培养基。 6.细菌感染实验室检查中,常用的血清学方法有凝集反应、沉淀反应、中和试验三大类。 7.属于直接凝集反应的血清学试验有肥达氏反应和外斐反应。 三.单项选择题

1.目前在传染病的预防接种中,使用减毒活疫苗比使用灭活疫苗普遍,关于其原因下述不正确的是

D A.减毒活疫苗的免疫效果优于灭活疫苗

B.减毒活疫苗刺激机体产生的特异性免疫的持续时间比灭活疫苗长

C.减毒活疫苗能在机体内增殖或干扰野毒株的增殖及致病作用,灭活疫苗则不能 D.减毒活疫苗可诱导机体产生分泌型IgA, 故适用于免疫缺陷或低下的患者 E.减毒活疫苗一般只需接种一次即能达到免疫效果,而灭活疫苗需接种多次 2.白百破三联疫苗的组成是 B A.百日咳类毒素,白喉类毒素,破伤风类毒素 B.百日咳死疫苗,白喉类毒素,破伤风类毒素 C.百日咳死疫苗,白喉死疫苗,破伤风类毒素 D.百日咳活疫苗,白喉活疫苗,破伤风死疫苗 E.百日咳活疫苗,白喉死疫苗,破伤风死疫苗

3.使用时要注意防止Ⅰ型超敏反应的免疫制剂是 C A.丙种球蛋白 B.胎盘球蛋白 C.抗毒素 D.白细胞介素 E.干扰素 4.关于胎盘球蛋白的叙述,错误的是 B A.由健康产妇的胎盘和婴儿脐带中提取制备 B.一般含IgM

C.一般不会引起超敏反应

D.主要用于麻疹,甲型肝炎和脊髓灰质炎等病毒性疾病的紧急预防

E.免疫效果不如高效价的特异性免疫球蛋白 5.伤寒病人发病第一周内,分离病原菌应采取的标本是 A A.血液 B.尿液 C.粪便 D.呕吐物 E.脑脊液

6.咽喉假膜标本涂片染色后,镜检出有异染颗粒的棒状杆菌,其临床意义在于诊断 C A.结核病 B.军团病 C.白喉 D.脑脊髓膜炎 E.百日咳 7.一般需经3~4周培养才能见到有细菌生长的细菌是 A A.结核分枝杆菌; B.淋病奈氏菌; C.空肠弯曲菌; D.炭疽杆菌; E.军团菌 8.在标本的采集与送检中不正确的做法是 B A.严格无菌操作,避免杂菌污染 B.采取局部病变标本时要严格消毒后采集 C.标本采集后立即送检

D.尽可能采集病变明显处标本 E.标本容器上贴好标签. 9.关于血清学试验结果分析时错误的是 D A.试验阳性说明机体接触过相应的病原体; B.单次试验阳性不能完全证明新近感染; C. 试验阴性不能完全排除病原体感染的可能性; D. 试验阳性即有诊断意义 E.双份血清标本,后者抗体效价比前者高四倍或四倍以上时有诊断意义. 10.不符合脑膜炎球菌送检标本要求的一项是(E )

A.采集标本注意无菌操作; B.根据该病原菌主要存在部位; C.采集标本一般应在使用抗菌药物之前

D.采集的标本要立即送检; E.标本送检过程中要立即保持低温和干燥.

第8章 病原性球菌

1.化脓性球菌主要包括革兰阳性球菌如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和革兰阴性球菌如脑膜炎球菌、淋球菌等. 2. 血浆凝固酶试验阳性是致病性葡萄球菌的重要标志. 3.病原性球菌中能引起毒素性食物中毒的是金黄色葡萄球菌. 4.葡萄球菌所致疾病主要有侵袭性疾病和毒素性疾病两大类 ,其中毒素性疾病主要包括食物中毒、剥脱性皮炎、伪膜性肠炎、毒性休克综合症. 5.按溶血现象链球菌可分为甲型溶血性链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丙型链球菌三大类. 6.在鉴别甲型溶血性链球菌与肺炎球菌时常做胆汁溶解试验、菊糖发酵试验. 7.培养脑膜炎球菌常用的培养基是巧克力血琼脂培养基. 8.脑膜炎球菌的致病因素有内毒素、菌毛、荚膜. 9.脑膜炎球菌的形态呈肾形,在患者脑脊中多位于中性粒细胞内,革兰染色阴性. 10.检查流脑患者或疑是流脑患者可采取脑脊液、血液、皮肤瘀斑液等标本,带菌者检查主要采取鼻咽拭子进行微生物学检查. 11.脑膜炎球菌抵抗力极弱,对干燥、寒冷和消毒剂等均高度敏感. 12.亚急性细菌型心内膜炎的病原体是甲型溶血性链球菌. 13.在不形成芽包的细菌中, 抵抗力最强的是葡萄球菌. 14.链球菌感染易于扩散 ,其原因是该菌能产生透明质酸酶; 浓汁稀薄是因为该菌产生链道酶所致. 15.淋球菌主要以性接触方式传播, 引起淋病. 16.能产生自溶酶的球菌有肺炎球菌、脑膜炎球菌. 17.SPA的生物学活性是: 可与IgG 分子的 Fc段 非特异性结合. 18.金黄色葡萄球菌可引起毒素性疾病、化脓性炎症两大类感染. 19.A群溶血型链球菌可引起化脓性感染、中毒性疾病和变态反应性疾病. 20.甲型溶血型链球菌是口腔和上呼吸道部位的正常菌群. 21.胆汁溶菌试验可用来鉴别甲型溶血性链球菌和肺炎球菌. 22.肺炎球菌的致病物质主要是荚膜,可引起大叶性肺炎. 23.奈氏菌属包括脑膜炎球菌和淋球菌. 24.脑膜炎球菌初次分离培养时需在提供5-10%CO2 气体的巧克力血琼脂培养基中生长 . 25. 脑膜炎球菌和淋球菌不能耐受低温 。 三 .单选题

1.关于金黄色葡萄球菌 ,下列哪种说法是错误的 D A.耐盐性强 B.在血平板上形成完全透明的溶血环 C.引起局部化脓性感染时病变比较局限 D.不易产生耐药性 ,抵抗力强 E.革兰阳性菌 2.下列哪项不是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特点 E A.血浆凝固酶试验阳性 B.产生溶血素 C.分解甘露醇 D.产生耐热核酸酶E.胆汁溶解试验阳性 3.葡萄球菌致急性胃肠炎的致病因素是 C A.杀白细胞素 B.溶血毒素 C.肠毒素 D.血浆凝固酶 E.红疹毒素 4.SPA在致病中的作用是 A A.抑制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B.因其有抗原性 C.是一种毒素 D.能破坏吞噬细胞 E.在菌体表面形成保护层 5.葡萄球菌的培养特性是 D A.营养要求高 ,必须在血平板上才能生长 B.均能产生金黄色色素 C.分解菊糖产酸 D.耐盐性强, 可在含10%~15%NaCL的培养基中生长 E.专性需氧 6.关于乙型溶血型链球菌 ,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D A.是链球菌属中致病力最强的 B.感染容易扩散 C.可引起超敏反应性疾病

D.产生多种外毒素 ,故可用类毒素预防 E.对青霉素敏感 7.用于辅助诊断风湿热的抗"O"试验原理是 E A.溶血反应 B.凝集反应 C.凝集溶解反应 D.血凝抑制反应 E.毒素与抗毒素中和反应 8.肺炎链球菌的致病因素主要是 C A.内毒素 B.外毒素 C.荚膜 D.菌毛 E.侵袭性酶 9.关于淋球菌 ,下列错误的是 E A.Gˉ肾性双球菌 B人是本菌唯一宿主 C.通过性接触传播 D.新生儿可经产道传播E.女性感染个者比男性严重 10.链球菌感染后引起的变态反应性疾病是 B A.产褥热 B.风湿热 C.猩红热 D.波状热 E.以上都不是

11.自鼻咽拭子中分离出一株细菌 ,其菌落周围有草绿色溶血环 ,胆汁溶解试验阳性 ,最可能是哪中细菌 E A.乙性溶血型链球菌 B.甲型溶血型链球菌 C.绿脓杆菌 D.副溶血性弧菌 E.肺炎链球菌 12.下列哪种细菌感染一般不侵入血流 B(泌尿生殖道和眼睛的黏膜) A.葡萄球菌 B.淋球菌 C.脑膜炎球菌 D.伤寒杆菌 E.链球菌 13.可与IgGFc段结合的细菌表面蛋白是 C A.M蛋白; B.Vi抗原; C.葡萄球菌表面蛋白A; D.炭疽杆菌荚膜多糖抗原; E.大肠杆菌K抗原 14.能产生SPA的细菌是 A A.葡萄球菌 B.乙性溶血型链球菌 C.白喉杆菌 D.百日咳杆菌 E.肉毒梭菌 15.目前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的耐药性以达 E A.50% B.50%~60% C.70%~80% D.80%以上

E.90%以上 16.引起烫伤样皮肤综合症的微生物是 E A.回归热螺旋体 B.衣原体 C.产气荚膜梭菌 D.肺炎球菌 E.金黄色葡萄球菌 17.可增强链球菌扩散能力的致病物质是 A A.DNA酶 B.红疹毒素 C.M蛋白 D.多糖蛋白 E.透明质酸荚膜 18.根据抗原结构分类 ,链球菌分20个群 ,对人致病的90%属于A A.A群 B.B群 C.C群 D.D群 E.E群 19.亚急性新内膜炎是一种(D )

A.葡萄球菌引起的感染;B.衣原体引起的感染;C.大肠杆菌引起的感染D.甲型溶血性链球菌; E.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20.治疗链球菌引起的感染应首选的抗生素是(B ) A.链霉素;B.青霉素; C.灭滴灵;D.红霉素 E.克林霉素

第9章 肠道杆菌测试题

1.肠道杆菌是一群生物学形状相似的有动力或无动力的革兰染色阴性 无芽胞杆菌, 随粪便排出体外。 2.大多数肠道杆菌是肠道正常菌群的成员, 在特定条件下也可引起疾病, 故称为条件致病菌. 3.肠道杆菌中的多数非致病菌能迅速分解乳糖,而大多数致病菌与之相反 ,故此项生化反应可作为肠道致病菌与非致病菌的初步鉴定试验 . 4.肠道杆菌的抗原构造主要是菌体(O),鞭毛(H)和荚膜(K)抗原 . 5.肠道杆菌H抗原为鞭毛蛋白 ,不耐热,60 ℃, 30min即被破坏 ,细菌失去鞭毛后 ,H抗原消失 ,菌体抗原为露 ,称细菌的H-O变异 . 6.伤寒杆菌死亡后释放的内毒素可使宿主体温升高,血循环中白细胞数下降. 7.Vi抗原与毒力有关 ,含Vi抗原的菌株比Vi抗原丢失的菌株对小鼠毒力强 . 8.大多数志贺菌不分解乳糖 ,只有宋内志贺菌呈缓慢发酵 乳糖 . 9. 乳糖发酵试验在初步鉴别肠道致病菌和非致病菌时有重要意义 . 10.IMViC试验是指吲哚生成试验、甲基红试验、VP试验、枸橼酸利用试验. 11.肠道杆菌抗原主要有H抗原、O抗原、荚膜(K)抗原. 12.大肠杆菌为正常菌群成员 ,但当侵犯肠外 组织时可引起化脓性感染 .引起肠内感染的大肠杆菌主要有:ETEC、EPEC、EITC、EHEC

EAEC. 13.产毒性大肠杆菌产生的肠毒素有不耐热肠毒素、耐热肠毒素. 14.伤寒杆菌免疫以细胞免疫为主 .肠热症后可获得牢固免疫力. 15.疑似肠热症病人做病原体分离培养采取标本时 ,发病1~2周取 ,2~3周可采取血、粪便、骨髓或尿. 16.志贺菌属的细菌通常称为痢疾杆菌 ,是引起人类细菌性痢疾 的病原菌 .按生化反应不同分为痢疾志贺菌、福氏志贺菌、鲍氏志贺菌 宋氏志贺菌四群 .其致病因素主要有菌毛、 ,某些菌株还可产生毒性很强的内毒素,外毒素. 17.分离肠道杆菌一般选用SS琼脂、中国蓝培养基. 三.单选题

1.关于肠道杆菌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C A.所有肠道杆菌都不形成芽胞; B.肠道杆菌都为Gˉ杆菌; C.肠道杆菌中致病菌一般可分解乳糖; D. 肠道杆菌中非致病菌一般可分解乳糖; E. 肠道杆菌中少数致病菌可迟缓分解乳糖 2.肠道杆菌不具有的一种抗原是 A A.M抗原; B.H抗原; C.O抗原; D.K抗原; E.Vi抗原 3.伤寒杆菌Vi抗原变异属于 A A.毒力变异; B.耐药性变异; C.菌落变异; D.形态排列变异; E.对外界环境抵抗力变异 4.初步鉴定肠道致病菌与非肠道菌常用的试验是 C A.IMViC试验; B.甘露醇分解试验; C.乳糖发酵试验; D.胆汁溶菌试验; E.葡萄糖发酵试验 5.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的O血清型是 C A.O6 ; B.O25; C.O157;

D.O111;

E.O158 6.我国城市水饮用卫生标准是 A A.每1000ml水中不得超过3个大肠菌群; B. 每1000ml水中不得超过10个大肠菌群

C.每100ml水中不得超过5个大肠菌群; D. 每100ml水中不得超过30个大肠菌群; E.每500ml水中不得超过3个大肠菌群

7.我国卫生标准规定: 瓶装汽水、果汁等饮料每100ml中大肠杆菌不得超过 B A.3个; B.5个; C.10; D.50; E.100 8.引起肠道疾病的无动力细菌是 D A.沙门菌; B.霍乱弧菌; C.副溶血性弧菌; D.痢疾杆菌; E.肠产毒性大肠杆菌 9.志贺菌的抗感染免疫在消化道粘膜表面主要的抗体类型是 D A.IgM; B.IgG; C.IgD; D.分泌型IgA; E.IgE 10.可迟缓发酵乳糖的志贺菌 B A.福氏志贺菌; B.宋内志贺菌; C.鲍氏志贺菌; D.痢疾志贺菌; E.B群志贺菌Y变种 11.初步将志贺菌从肠道杆菌中鉴别出来的生化反应方法是 E A.培养基中加亚碲酸钾; B.菊糖发酵试验;C.尿素分解试验;D.胆汁溶解试验E.半固体双糖含铁培养基接种试验 12.伤寒杆菌破溃后释出内毒素使 D A.体温升高,外周血白细胞升高; B.体温不变,外周血白细胞升高; C. 体温不变,外周血白细胞降低; D. 体温升高,外周血白细胞数下降; E.体温升高,外周血白细胞不变 13.目前筛查伤寒带菌者的方法是检测血清的 D A.O抗体; B.H抗体; C.K抗体; D.Vi抗体; E.O加Vi抗体 14.肠热症发热一周内, 检出伤寒沙门菌最高阳性率的方法是 A A.血培养; B.尿培养; C.便培养; D.痰培养; E.胆汁培养 15.肥达反应阳性开始于病程的 B A.第1周; B.第2周; C.第3周; D.第4周; E. 第5周 16.伤寒病人进行粪便培养致病菌的最好时期是 D A.潜伏期末; B.发病1~4天; C. 发病5~10天; D. 发病2~3天; E. 发病4周之后 17.肥达反应有诊断价值的抗体效价, 通常是 B A.O凝集价≥1:40, H凝集价≥1:40; B.O凝集价≥1:80, H凝集价≥1:160;

C.O凝集价≥1:40, H凝集价≥1:160; D.O凝集价≥1:160, H凝集价≥1:80; E.O凝集价≥1:80, H凝集价≥1:80 18.关于大肠杆菌, 下列描述不正确的是 C A.能分解乳糖产酸产气; B.有鞭毛能运动; C.所有大肠杆菌均是条件致病菌; D.在卫生细菌学中有重要意义; E.是泌尿道感染常见的病原体 19.伤寒杆菌Vi抗体的检查可用于 D A.早期诊断; B.判断预后; C.检查免疫力; D.调查带菌者; E.以上都不是 20.关于伤寒杆菌,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E A.有O ,H ,Vi抗原; B.主要引起细胞免疫; C.可用免役血清鉴定菌型; D.有鞭毛;E.分解葡萄糖产酸产气 21.下列肠道致病菌的特征错误的是 D A.革兰阴性杆菌; B.在SS琼脂上为无色半透明菌落; C.除少数外均不分解乳糖; D.抗原构造复杂 ,均有H ,O抗原; E.可用免疫血清鉴别型别 22.伤寒的并发症肠穿孔和肠出血常发生在 C A.病程第一周; B.病程第二周; C.病程第二周至第三周; D.病程第三周; E.病程第四周 23.肥达反应的原理是 B A.凝集反应 ,用已知抗体测未知抗原; B.凝集反应 ,用已知抗原测未知抗体; C.间接凝集反应; D.协同凝集反应; E.沉淀反应

24.29岁女性 ,发热1周 ,食欲不振、乏力、腹胀、腹泻、脾肿大 .外周血白细胞偏低 ,起病后曾服退热药及磺胺药 ,发热仍不退 ,临床怀疑为伤寒病 .为进一步确诊 ,首选应做的检查是 E A.肥达反应; B.血培养; C.尿培养; D.粪便培养; E.骨髓培养

第10章 弧菌属测试题

1.霍乱弧菌有两个生物群即古典生物型、EL Tor型,霍乱弧菌标本直接涂片可见穿梭样运动 . 2.完整的霍乱肠毒素由一个A亚单位与B亚单位(4-6个多肽)结合而成 ,其中A亚单位是其毒性亚单位 . 3.根据霍乱的发病机制 ,治疗霍乱的关键是及时适当补充液体和电解质,并同时应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4.副溶血性弧菌在含3.5% NaCL的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可引起人类食物中毒.

5. 霍乱弧菌可分为O-1群霍乱弧菌 不典型O-1群霍乱弧菌 和 非O-1群霍乱弧菌。 6. 霍乱弧菌耐碱不耐酸,其选择培养基是碱性琼脂平板培养基。

7霍乱肠毒素的A1肽链作用于腺苷环化酶,使ATP 不断转化为cAMP ,引起肠液大量分泌,导致严重呕吐腹泻。 8.霍乱弧菌主要通过污染的 水或食物 经口传播,致病因素主要是 鞭毛、菌毛和霍乱肠毒素。 二.A型选择题

1.关于霍乱弧菌的生物学性状,错误的是 D A.碱性蛋白胨水可作为选择增菌培养基;B.霍乱弧菌耐碱不耐酸; B.在霍乱病人粪便悬滴标本中可见“穿梭运动”现象。 D.EL Tor生物型霍乱弧菌抵抗力强,是因为有芽胞形成; E.革兰染色阴性 2.霍乱肠毒素 C A.为耐热外毒素; B.为不耐热内毒素; C.B亚单位与肠上皮细胞受体结合后,协助A亚单位进入细胞; D.A2肽链活化后,使肠上皮细胞ATP转化为cAMP,促进肠粘膜细胞的分泌功能; E.A1肽链与B亚单位结合,协助A亚单位进入细胞; 3.关于霍乱,错误的是 D A.属于烈性消化道传染病; B.人类是霍乱弧菌的唯一易感者;

C.病愈后,少数病人可长期带菌;D.病后的免疫力短暂; E.接种霍乱死疫苗可增强人群的特异性免疫力

4.一男性病人,43岁,剧烈腹泻水样便伴呕吐1天。无腹痛,无里急后重。查体,疲倦面容,皮肤、唇舌干燥,眼窝内陷。血压80/60mmHg。应首先进行如下何种检查来进行初步诊断: C A.便常规; B.尿常规; C.取粪便标本立即进行直接悬滴检查D.取耳血立即进行直接悬滴检查 E.碱性蛋白胨水接种 5.下列细菌中有菌毛和鞭毛的细菌是 E A.葡萄球菌; B.脑膜炎球菌; C.肺炎球菌; D.痢疾杆菌; E.霍乱弧菌

第11章 厌氧性细菌测试题

1.破伤风杆菌是机体正常菌群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主要寄生在人体的肠道部位。 2.破伤风杆菌的芽胞位于菌体的顶端部位,使菌体呈鼓槌状。

3.破伤风类毒素是破伤风外毒素经3%甲醛处理后,毒性消失而抗原性完整的人工主动免疫制剂。

4.破伤风的治疗应给予注射破伤风抗毒素中和游离的毒素以及大剂量青霉素杀伤繁殖体的破伤风杆菌。 5.破伤风痉挛毒素作用部位是脊髓前角,作用机理是封闭抑制性神经介质释放。 6.破伤风杆菌可产生α溶血素,破伤风痉挛毒素两种毒素。

7.注射破伤风类毒素进行预防接种,主要对象是儿童、军人和极易受外伤人员。 8.DPT三联疫苗是由白喉类毒素、百日咳死疫苗 和 破伤风类毒素三种成分组成。 9.肉毒杆菌主要通过消化道感染,引起以肌肉麻痹为主要症状的肉毒中毒。 10.肉毒杆菌的芽胞位于菌体的次极端部位,使菌体形成网球拍状。

11.产气荚膜杆菌在血平板上形成双溶血环,在牛乳培养基中出现汹涌发酵 现象。 12.产气荚膜杆菌的芽胞位于菌体的次极端部位,比菌体小。 13.破伤风杆菌经伤口感染 ,其感染条件是伤口要具备厌氧环境.致病因素是破伤风痉挛毒素. 14.目前已知毒性最强的生物毒素是肉毒毒素. 15.在无芽胞厌氧菌感染中,以 最常见脆弱类杆菌,临床分离的厌氧菌70%~80%是该菌 . 16.破伤风感染条件是窄而深的伤口、局部组织供血不足 和 混合有需氧菌及兼性厌氧菌的感染。 三.A型选择题

1.长期使用抗生素易引起 A A.无芽胞厌氧菌感染; B.厌氧芽胞杆菌感染; C.病毒感染; D.缺陷病毒感染; E.梅毒螺旋体感染 2.以下关于厌氧芽胞杆菌的描述正确的是 D A. 厌氧芽胞杆菌属于厌氧芽胞梭菌属; B.多数为病原菌,少数为腐生菌; C.内、外毒素同时致病;

D.多引起内源性感染; E.繁殖体抵抗力强于其他无芽胞细菌 3.注射TAT的目的是 B A.对易感人群进行预防接种; B.对可疑破伤风患者治疗及紧急预防; C.杀灭伤口中繁殖体的破伤风杆菌;

D.主要用于儿童的预防接种; E.中和与神经细胞结合的毒素 4.血平板上形成双层溶血环的细菌是 D A.葡萄球菌; B.肺炎球菌; C.破伤风杆菌; D.产气荚膜杆菌; E.白喉杆菌 5.引起气性坏疽的细菌是 E A.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B.肉毒杆菌; C.炭疽杆菌; D.分枝杆菌; E. 产气荚膜杆菌 6.疱肉培养基可用来培养 D A.枯草杆菌; B.炭疽杆菌; C.百日咳杆菌; D. 产气荚膜杆菌; E.流感嗜血杆菌 7.肉毒毒素的特点是 D A.可被肠道蛋白酶水解; B.引起肌肉强直性收缩; C.引起肌肉大块坏死; D.主要经过消化道吸收; E.细菌生活状态下释放 8.肉毒梭菌的芽胞特点是 B A.椭圆形 ,位于菌体顶端; B.椭圆形 ,位于菌体次极端; C.正圆形 ,位于菌体顶端; D. 正圆形 ,位于菌体次极端; E. 椭圆形 ,小于菌体 9.肉毒毒素的作用部位是 C A.脊髓前脚; B.脊髓后脚; C.外周神经-肌肉接头处; D.呕吐中枢; E.血管内皮 10.肉毒毒素的致病机制是 B A.抑制细胞蛋白质合成; B.阻碍乙酰胆碱释放; C.激活腺苷酸环化酶; D.与Ab Fc段非特异性结合; E.破坏CD4 T细胞 11.高倍镜下形成"汤勺状"的细菌是 E A.白喉杆菌; B.枯草杆菌; C.炭疽杆菌; D.产气荚膜杆菌; E.肉毒梭菌 12.肉毒病的感染途径是 A A.食用污染食物;B.污染伤口;C.节肢动物叮咬;D.吸入污染的空气;E.接触肉毒患者的用品 13.人体肠道正常菌群中占绝对优势的细菌是 B A.大肠杆菌; B.无芽胞厌氧菌; C.链球菌; D.变形杆菌; E.白色念珠菌 14.破伤风特异性治疗可应用 B A.抗生素; B.抗毒素; C.类毒素; D.细菌素; E.破伤风菌苗 15.关于厌氧芽胞杆菌 ,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C A.均为革兰阳性杆菌;B.都能形成芽胞;C.都能通过伤口感染;D.都是厌氧菌;E.主要分布于土壤 16.关于产气荚膜杆菌的致病性 ,正确的是 E A.可引起严重的创伤感染;B.以组织气肿、水肿、坏死为主要病理表现; C.致病因素为毒素和酶;D.可致食物中毒; E.以上均对 17.下列哪项不是肉毒梭菌的特点 D A.肉毒毒素是毒性最强的物质;B.肉毒毒素作用于胆碱能神经末梢,抑制乙酰胆碱的释放; C.食入含有肉毒毒素的食物致病;D.革兰染色阳性,形成芽胞,有荚膜;E.肉毒中毒死亡率高 18.破伤风抗毒素治疗破伤风的机制是A A.中和游离的外毒素; D.中和与神经细胞结合的外毒素; C.抑制破伤风杆菌生长; D.在补体参与下溶解破坏破伤风杆菌; E.减轻临床症状 19.正常情况下无芽胞厌氧菌不存在的部位是 A A.子宫腔; B.尿道; C.肠道; D.XX; E.上呼吸道 20.下列能产生细胞毒物质的细菌是(B )

A.破伤风杆菌; B.结核杆菌; C.幽门螺杆菌; D.产气荚膜杆菌; E.肉毒梭菌 . 第14章 分枝杆菌属测试题

1.引起人类结核病的结核杆菌主要包括牛型结核分枝杆菌,人型结核分枝杆菌. 2.分离培养结核杆菌常用罗氏培养基 ,形成菌落的时间需3~5周. 3.结核杆菌常用抗酸染色 ,呈红色. 4.结核杆菌对干燥、酸或碱和某些染料抵抗力较强 ,但对湿热、紫外线、酒精较敏感 . 5.结核杆菌与致病有关的类脂主要有磷脂、蜡质、索状因子、硫酸脑苷酯. 6.结核杆菌侵入机体的途径有呼吸道,消化道,皮肤等 .最常见的结核病为肺结核.抗结核免疫为抗感染免疫 ,属于细胞免疫. 7.结核菌素有OT , PPD两种 .结核菌素试验阳性说明机体曾经感染过结核杆菌;预防结核病可接种;BCG(卡介苗) . 8.结核杆菌对湿热较敏感 ,在液体中加热65 ℃ 15min即可杀死 . 9.卡介苗是用牛型结核分枝杆菌制备而成的减毒活疫苗. 10.卡介苗接种对象主要是新生儿和结核菌素试验阴性的儿童.

三、单选题

1.下列细菌中繁殖最慢的是 D A.大肠埃希菌; B.丙型链球菌; C.脑膜炎奈瑟菌; D.结核分枝杆菌; E.肺炎链球菌 2.在液体培养基中形成菌膜生长的细菌是 D A.变形杆菌; B.布氏杆菌; C.肉毒梭菌; D.结核杆菌; E.产气荚膜杆菌 3.结核杆菌常用的培养基是 B A.沙保培养基; B.罗氏培养基; C.疱肉培养基; D.巧克力色培养基; E.亚碲酸钾培养基 4.细胞壁含脂类最多的细菌是 A A.结核杆菌 B.白喉棒状杆菌; C.衣氏放线菌; D.霍乱弧菌; E.幽门螺杆菌 5.与结核杆菌抗酸性有关的成分是 C A.索状因子; B.磷脂; C.分枝菌酸; D.蜡脂D; E.硫酸脑苷脂 6.结核杆菌侵入机体的途径 ,不可能的是 E A.呼吸道; B.消化道; C.破损的皮肤; D.泌尿道; E.节肢动物的叮咬 7.不以内毒素或外毒素为致病物质的细菌是 C A.白喉棒状杆菌; B.炭疽杆菌; C.结核杆菌; D.绿脓假单胞杆菌; E.布氏杆菌 8.人体对结核杆菌的免疫特点是 C A.以体液和细胞免疫并重; B.以体液免疫为主; C.为有菌免疫; D.不能通过人工主动免疫获得; E.可引起I型超敏反应 9.卡介苗是 D A.经甲醛处理后的人型结核杆菌; B.加热处理后的人型结核杆菌; C.发生了抗原变异的牛型结核杆菌; D.保持免疫原性 ,减毒的活的牛型结核杆菌; E. 保持免疫原性 ,减毒的活的人型结核杆菌; 10.卡介苗的接种对象主要是 D A.结核性脑膜炎患者; B.结核菌素试验阳性者; C.严重结核病人 , 结核菌素试验阴性患者; D.新生儿和结核菌素试验阴性的儿童 ; E.C+D 11.有关结核菌素试验 ,下述错误的是 E A.属于皮肤迟发型超敏反应; B.可检测机体对结核杆菌的免疫状况; C.皮肤反应程度以局部红肿 ,硬结的直径为标准; D.可检测机体细胞免疫功能; E.12—18小时观察结果 12.结核菌素试验为阳性反应 ,下述情况可能错误的是 E A.表明机体已感染过结核杆菌; B.表明机体接种卡介苗成功; C.表明机体对结核杆菌有一定的特异性免疫; D.表明机体对结核杆菌有迟发型超敏反应; E. 表明机体对结核杆菌无免疫力 13.从痰中检出具有临床诊断意义的细菌是 E A.表皮葡萄球菌; B.金黄色葡萄球菌;C.甲型溶血型链球菌; D.脑膜炎奈瑟菌; E.结核杆菌 14.下列各细菌细胞壁中含脂量最多的是 A A.结核杆菌; B.白喉杆菌; C.放线菌; D.霍乱弧菌; E.幽门螺杆菌 15.关于结核分枝杆菌生物学特性的叙述,错误的是(E )

A.专性需氧;B.抗酸染色呈红色;C.菌落表面粗糙呈菜花状;D.耐酸碱;E.耐煮沸,100℃,15分钟才死亡 16.下列各成分与结核杆菌的致病性有关 ,除外的是 C A.结核杆菌索状因子; B.磷脂; C.结核杆菌内毒素; D.蜡脂D; E.硫酸脑苷脂 17.关于结核菌素试验 ,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B A.可用来选择卡介苗接种对象; B.检测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状况; C.作为婴幼儿结核病的辅助诊断; D.红肿硬结直径大于0.5cm为阳性; E.试验阳性说明已感染过结核杆菌 18.下列哪种对象最适合接种卡介苗 D A.长期低热和咳嗽 ,疑为肺结核的患儿; B.OT试验阴性的麻疹患儿; C. OT试验阳性儿童; D. OT试验阴性儿童; E. OT试验阴性的细胞免疫缺陷者

19.一位18岁女学生就诊时主诉:近一个月来咳嗽 ,痰中时有血丝 .消瘦并感疲乏无力、午后低热、心悸、盗汗、食欲不振 .医生高度怀疑为肺结核并对其进行临床检查 ,其中痰标本微生物检查:痰标本集菌涂片后 ,应选用的方法是D A.革兰染色法; B.墨汁染色法; C.特殊染色法; D.抗酸染色法; E.镀银染色法 20.痰结核杆菌培养,应选用的培养基是C A.血平板; B.巧克力色培养基; C.罗氏培养基; D.沙包培养基; E.普通琼脂培养基问答题

第13章 棒杆菌属 第15章 动物源性细菌 第16章 其它革兰阴性杆菌

1.鼠疫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的烈性传染病,通过鼠蚤传染给人。在临床上的病型有 腺鼠疫、肺鼠疫、败血型鼠疫。 2.我国流行的布氏杆菌有牛布氏菌、猪布氏菌、羊布氏菌,其中最常见的是羊布氏菌。 3.布氏杆菌侵袭力强,主要经皮肤、呼吸道、消化道、眼结膜等途径侵入机体引起波状热。 4.布氏杆菌是一类革兰染色阴性短小杆菌,我国流行的主要是羊布氏杆菌。 5.布氏杆菌感染动物主要引起母畜流产,感染人主要引起波浪热。 6.布氏杆菌的侵袭力主要与透明质酸 酶和荚膜的抗吞噬作用有关。 7.鼠疫杆菌属于耶尔森菌属,引起的鼠疫是自然疫源性疾病。 8.鼠疫杆菌革兰染色阴性,在陈旧培养基中常呈多形态性。

9.鼠疫杆菌的荚膜抗原是F1抗原,与毒力有关;可制备类毒素的物质是鼠毒素。 10.鼠疫杆菌产生的毒素有鼠毒素,内毒素。 11.白喉抗毒素可用于紧急预防 和 治疗. 12.炭疽杆菌的致病因素主要有荚膜、炭疽毒素,引起的疾病有皮肤炭疽、肠炭疽、肺炭疽三种类型. 13.军团菌是军团菌病的病原体.培养时需提供L-半胱氨酸和铁时才能生长 .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 14.培养白喉杆菌的培养基有吕氏血清培养基、亚碲酸钾培养基,在亚碲酸钾培养基培养基上形成黑色菌落. 15.白喉毒素由携带β-棒状杆菌噬菌体白喉杆菌产生 ,其毒性片段是A片段,其能使EF2 灭活 ,从而抑制易感细胞蛋白质的合成 . 16.锡克试验根据毒素抗毒素中和的原理 ,阳性反应说明机体对白喉无免疫力,阴性反应说明机体对白喉有免疫力,假阳性反应说明有免疫力,混合反应说明无免疫力. 17.白喉的特异性预防方法是接种白喉类毒素. 18.培养百日咳杆菌的培养基常用鲍金培养基.该菌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 ,引起百日咳.病后可获牢固免疫力.预防用百日咳杆菌死疫苗接种. 19.军团菌广泛存在于各种水环境 ,侵入人体可寄生在巨噬细胞内. 20.军团菌为革兰阴性菌,其细胞壁中含大量支链脂肪酸 . 21.治疗军团菌病首选药物是红霉素,并可与利福平联合应用. 22.绿脓杆菌属于假单胞菌属 ,是重要的条件致病菌. 23.抵抗百日咳杆菌的再感染主要依靠粘膜局部sIgA ,母体血清IgG对新生儿无保护作用. 24.预防百日咳可接种百日咳死菌疫苗或白百破三联疫苗. 二.单选题

1.关于炭疽杆菌,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 A.革兰阴性大杆菌 ,可形成芽胞; B.有荚膜 ,其与该菌致病力有关; C.是人畜共患病病原体; D.炭疽毒素由保护性抗原、致死因子和水肿因子三种成分构成; E.临床可致皮肤炭疽、肺炭疽和肠炭疽; 2.在抗菌免疫中 ,下列不以细胞免疫为主的细菌是 E A.结核杆菌; B.军团菌; C.布氏杆菌; D.伤寒杆菌; E.白喉杆菌; 3.菌毛作为致病因素之一的细菌 ,不包括 C A.百日咳杆菌; B.淋球菌; C.炭疽杆菌; D.布氏杆菌; E.痢疾杆菌; 4.关于鼠疫杆菌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 A.鼠是重要传染源传播媒介; B.陈旧培养物中菌体可呈多态性; C.可通过鼠蚤传染给人; D.临床类型有肺鼠疫、腺鼠疫和败血症鼠疫; E.病人为循环障碍 ,有"黑死病"之称. 5.下列细菌中不以荚膜为致病因素的细菌是 D A.炭疽杆菌; B.布氏杆菌; C.肺炎链球菌; D.白喉杆菌; E.百日咳杆菌; 6.下列哪种病原体不是人畜共患病病原体 E A.鼠疫杆菌; B.布氏杆菌; C.炭疽杆菌; D.莫氏立克次体; E.百日咳杆菌; 7.下列细菌中侵袭力最强的是 C A.破伤风杆菌; B.白喉杆菌; C.布氏杆菌; D.军团菌; E.流感杆菌; 8.布氏杆菌感染时 ,细菌可反复入血形成 A A.菌血症; B.败血症; C.毒血症; D.脓毒血症; E.内毒素血症; 9.布氏杆菌的致病物质是 B A.芽胞; B.荚膜; C.鞭毛; D.血浆凝固酶; E.链激酶; 10.食入未经消毒的羊奶 ,最有可能患的病是 A A.波浪热; B.结核病; C.伤寒; D.破伤风; E.肉毒中毒; 11.分离布氏杆菌阳性率最高的患者标本是 A A.血液; B.粪便; C.尿液; D.痰; E骨髓; 12.培养布氏杆菌应接种于 D A.血平板; B.巧克力平板; C.罗氏培养基; D.肝浸液培养基; E.吕氏培养基; 13.可寄生在巨噬细胞内的细菌是 A A.布氏杆菌; B.金黄色葡萄球菌; C肺炎链球菌; D.破伤风杆菌; E.炭疽杆菌 14.菌体呈卵圆形 ,两端浓染的细菌是 D A.炭疽杆菌; B.白喉棒状杆菌; C.结核杆菌; D.鼠疫杆菌; E伤寒沙门菌; 15.鼠疫杆菌产生的鼠毒素与一般外毒素的区别是 E A.化学成分是脂多糖; B.不可用甲醛脱毒制备类毒素; C.免疫动物不能产生抗毒素; D.由质粒控制; E.菌细胞裂解或自溶才能释放; 16.鼠疫杆菌的传播媒介是 A A.鼠蚤; B.鼠虱; C.恙螨; D.蚊; E.蜱; 17.下列细菌中属需氧芽胞杆菌的是 D A.破伤风杆菌; B.肉毒梭菌; C.产气荚膜梭菌; D.炭疽杆菌; E.白喉棒状杆菌; 18.青霉素串珠试验阳性的细菌是 D A.破伤风梭菌; B.肉毒梭菌; C.产气荚膜杆菌; D.炭疽杆菌; E.白喉杆菌; 19.白喉棒状杆菌的特点是 C A.革兰染色阴性; B.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迅速; C.有异染颗粒; D.内毒素致病; E.对磺胺敏感 20.关于白喉毒素 ,错误的是 D A.只有携带β-棒状杆菌噬菌体的溶原性白喉棒状杆菌才能产生白喉毒素; B.完整的白喉毒素分子无酶活性; C.A片段具有酶活性 ,作用于延伸因子2 ,最终使细胞蛋白合成受阻; D.B片段在具有酶活性的同时 ,协助A片段进入细胞; E.B片段是诱导机体产生抗毒素的主要部位; 21.下列哪项不是白喉棒状杆菌感染的特点 D A.白喉棒状杆菌是棒状杆菌属中唯一能引起人类白喉的病原菌; B.白喉的传染源包括白喉病人和带菌者; C.白喉棒状杆菌侵入鼻咽部粘膜生长繁殖; D.白喉棒状杆菌在局部繁殖后入血; D.白喉的早期致死原因是假膜脱落引起的窒息; 22.关于锡克试验 ,错误的是 E A.可用于调查人群对白喉的免疫状态; B.毒素抗毒素中和的原理是本试验的理论依据; C.在使用白喉毒素的同时 ,用无毒力白喉毒素作为对照; D.阳性反应说明机体对白喉棒状杆菌无免疫力; E.假阳性反应说明机体对白喉棒状杆菌无免疫力 ,但有超敏反应; 23.使用白喉抗毒素 ,错误的是 B A.使用前一定要做皮肤过敏试验; B.发现过敏者 ,应进行减敏疗法; C.可用于紧急预防; D.可用于治疗; E.用于治疗必须早期足量; 24.绿脓杆菌的特征是 C A.专性厌氧; B具有周身鞭毛的革兰阴性菌; C.在液体培养基中形成菌膜,菌液呈蓝绿色; D.对青霉素等多种抗生素敏感; E.只引起创伤感染 ,较少引起败血症; 25.下列细菌中属条件致病菌的是 D A.金黄色葡萄球菌; B.伤寒沙门菌; C.霍乱弧菌; D.绿脓杆菌; E.结核杆菌; 26.百日咳杆菌的分离培养应采用 A A.鲍金(B-G)培养基; B.巧克力培养基; C.伊红-美蓝培养基; D.罗氏培养基; E.亚碲酸钾培养基; 27.百日咳杆菌由S型变异为R型是失去了 D A.菌毛; B.芽胞; C.鞭毛; D.荚膜; E.微荚膜; 28.百日咳杆菌属于 C A.假单胞菌属; B.奈瑟菌属; C.鲍特菌属; D.分枝杆菌属; E.棒状杆菌属; 29.目前预防百日咳主要采用注射 E A.类毒素; B.减毒活疫苗; C.抗毒素; D.白百破三联疫苗; E.白百破三联疫苗和死疫苗均可; 30.百日咳免疫特点不包括 E A.免疫力持久; B.可产生多种特异性抗体; C.细胞免疫起主要作用; D.抵抗再感染的主要因素是SIgA; E.母体血清IgG 可保护新生儿不受感染; 31.放线菌感染其脓液特征是 E A.粘稠 ,呈金黄色; B.稀薄 ,呈血水样; C.稀薄 ,呈蓝绿色; D.稀薄 ,呈暗黑色; E.可见到硫磺样颗粒; 32.对放线菌的错误叙述是 E A.革兰阳性、非抗酸阳性菌; B.引起内源性感染 C.形成慢性肉芽肿并伴瘘管

D.诊断可查找硫磺样颗粒压片镜检 E特异性抗体可抵抗再感染

第23章 病毒的基本性状测试题

1.病毒的生物学性状有体积微小、结构简单,必须在敏感细胞内复制。 2.病毒的形态有球状、杆状或丝状,砖状、弹状和蝌蚪状。 3.病毒体的基本结构是由核心,衣壳构成。又称为核衣壳 4.亚病毒包括拟病毒,类病毒和朊病毒。

5.阮病毒引起人类慢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C-J病、疯牛病等。 6.病毒核衣壳结构,根据其壳粒数目及排列方式不同,分为二十面体对称型、螺旋对称型和复合对称型 3种对称型。 7.包膜病毒的包膜主要化学成分为类脂质和糖蛋白。

8.病毒体的基本特征包括: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必须在易感活细胞内生存,以复制方式增殖。对抗生素不敏感,干扰素可抑制其增殖。

9.病毒的复制周期包括吸附、穿入、和脱壳、生物合成、装配释放。

10.病毒对温度的抵抗力表现为耐冷不耐热。加热56 ℃ 30 分钟即可使病毒失去感染性,称为灭活。

二、单选题

1.病毒的最基本结构为 D A.核心; B.衣壳; C.包膜; D.核衣壳; E.刺突; 2.下列有关病毒体的概念,错误的是 E A.完整成熟的病毒颗粒; B.细胞外的病毒结构; C.具有感染性; D.包括核衣壳结构; E.在宿主细胞内复制的病毒组装成分; 3.下列描述病毒的基本性状中 ,错误的是 E A.专性细胞内寄生; B.只含有一种核酸; C.形态微小 ,可通过滤菌器; D.结构简单,非细胞型结构; E.可在宿主细胞外复制病毒组装成分; 4.下列与病毒蛋白质作用无关的是 C A.保护作用;B.吸附作用; C.脂溶剂可破坏其敏感性; D.病毒包膜的主要成分; E.免疫原性; 5.朊病毒(或称朊毒体)的化学本质是 D A.核酸和蛋白质; B.核酸、蛋白质和多糖; C.核酸; D.蛋白质; E.糖蛋白; 6.以"出芽"方式从宿主细胞中释放的病毒是 D A.溶解细胞病毒 B.病毒编码的蛋白抗原可整合在宿主的细胞膜上 C.病毒基本结构 中含有宿主的脂类物质

D.有包膜病毒 E.可形成多核巨细胞的病毒 7.关于病毒的概念,错误的是 D A.病毒在细胞外不能产生能量 B病毒在细胞外不能合成蛋白质 C.病毒在细胞外不能合成自身复制所需要的酶 D.病毒需降解宿主细胞的DNA以获得核苷酸 E.包膜病毒需用宿主的细胞膜作为包膜成分 8.病毒在宿主细胞内的复制周期过程,正确的描述是 A A.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组装、成熟及释放

B.吸附、脱壳、生物合成、成熟及释放

C.吸附、结合、穿入、生物合成、成熟及释放

D.特异性结合、脱壳、复制、组装及释放

E.结合、复制、组装及释放

9.下列病毒的基因组可直接作为mRNA的一组病毒是 C A.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流感病毒; B. 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流感病毒;

C.脊髓灰质炎病毒、HAV、埃可病毒;D.脊髓灰质炎病毒、HBV、轮状病毒;E.脊髓灰质炎病毒、麻疹病毒、HAV。 10.控制病毒遗传变异的病毒 成分是 D A.染色体; B.衣壳; C.壳粒; D.核酸; E.包膜 11.不能用照射紫外线制备病毒灭活疫苗的原因是 E A.此种灭活的疫苗抗原性弱;B.此种灭活的疫苗容易诱发被接种者癌瘤;

C.紫外线杀伤力弱不能灭活所有的病毒;D.穿透力弱;E. 此种灭活的疫苗经可见光照射可复活毒株。 12.测量病毒体大小最可靠的方法是 A A.电镜测量法; B. 光镜测量法; C.X线衍射法; D.超速离心法; E.超滤过法。 13.裸露病毒体的结构是 D A.核酸+包膜; B.核心+衣壳+包膜;C.核衣壳+包膜; D.核心+衣壳; E.核酸+蛋白质。 14.病毒体感染细胞的关键物质是 B A.核衣壳; B.核酸; C.衣壳; D.刺突; E.包膜。 15.下列哪一项不是病毒体的特征 C A.非细胞结构; B.只含一种类型核酸 C.可在任何活细胞内增殖;D.对抗生素不敏感;E.对干扰素敏感。 16.关于病毒核酸的描述,错误的是 E A.可控制病毒的遗传和变异; B.可决定病毒的感染性; C.RNA可携带遗传信息; D.每个病毒只有一种类型核酸; E.决定病毒包膜所有成分的形成。

17.可直接作为mRNA翻译蛋白质的病毒核酸类型是 D A.双股DNA; B.双股RNA; C.单负股RNA; D.单正股RNA; E.单股DNA。 18.对病毒包膜的叙述错误的是 B A.化学成分为蛋白质、脂类及多糖; B.表面凸起称为壳粒; C.具有病毒种、型特异性抗原;

D.包膜溶解可使病毒灭活; E.可保护病毒。 19.对病毒体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B A.以复制方式增殖; B.测量单位是μm; C.只含一种核酸;D.是专性细胞内寄生物; E.对抗生素不敏感; 20.对病毒体最正确的 叙述是 E A.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 B.脱壳后仍有感染性的 病毒核酸; C.有刺突的包膜病毒颗粒; D.可独立存在于细胞外的病毒颗粒; E.成熟的、完整的、具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 21.与衣壳生物学意义无关的是 D A.保护病毒核酸; B.介导病毒体吸附易感细胞受体; C.构成病毒特异性抗原; D.本身具有传染性; E.病毒分类、鉴定的依据; 22.构成病毒核心的化学成分是 E A.磷酸; B.蛋白质; C.类脂; D.肽聚糖; E.核酸 23.对病毒衣壳的错误叙述是 B A.由多肽构成的壳粒组成; B.表面凸起称刺突; C.可增加病毒的感染性; D.呈对称形式排列; E.可抵抗核酸酶和脂溶剂; 24.对病毒干扰现象错误的叙述是 A A.只发生在活病毒之间; B.可使感染自然终止; C.与干扰素产生有关; D.与病毒竞争细胞受体有关; E.与缺陷性干扰颗粒有关.

第24章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第25章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测试题

1.病毒在宿主个体间的传播途径有水平和垂直传播;而病毒在宿主体内的播散方式有 局部播散 血液播散 和 神经播散 。

2.病毒的持续性感染包括慢性感染、潜伏感染、和慢病毒感染三种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可发生潜伏感染,而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则属于慢病毒感染。

3.病毒感染引起的免疫病理反应包括免疫性损伤 和 免疫系统受损或功能降低两种类型。 4.病毒感染细胞后 ,可经 整合 作用使细胞发生转化而导致肿瘤。

5.人干扰素分为α,β,γ三型,分别是由白细胞、成纤维细胞和T细胞产生。

6.干扰素的抗病毒作用具有物种特异性、作用于细胞而非作用于病毒、暂时性、广谱性等特点。 7.干扰素的主要功能有抗病毒、抗肿瘤、调节免疫应答等。

8.能诱导干扰素产生的物质主要是各种病毒和人工合成的双股核酸链。 9.中和抗体可与病毒表面抗原结合 ,阻止病毒的吸附和穿入。 10.病毒引起的显性感染包括急性感染、持续性感染两种。

11.病毒引起的持续性感染除慢性感染外还有潜伏感染、慢病毒感染。 12. 孕妇和免疫缺陷者不能使用减毒活疫苗。 13.减毒活疫苗不易保存 ,灭活疫苗容易 保存。

14.鸡胚绒毛尿囊膜接种适于培养 痘类 病毒 ,而虫媒病毒的培养需选用鸡胚卵黄囊接种。 15.分离胃肠道病毒可采集直肠拭子和粪便(咽拭子)标本。

三、选择题

1.细胞融合有利于病毒的 C A.吸附; B.脱壳; C.扩散; D.复制; E.释放; 2.病毒由局部向远离侵入门户的其他部位传播主要是通过淋巴血液系统及 B A.向组织间隙扩散; B.沿神经扩散; C.水平传播; D.细胞与细胞融合; E.垂直传播; 3.单纯疱疹病毒Ⅱ型可引起 A A.宫颈癌; B.Kaposi肉瘤; C.原发性肝癌; D.B细胞淋巴瘤; E.鼻咽癌; 4.脊髓灰质炎病毒的传播途径是 D A.空气传播; B.经血传播; C.虫媒传播; D.粪口传播; E.垂直传播; 5.病毒感染后不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称 B A.潜伏感染; B.亚临床感染; C.慢发病毒感染; D.持续性感染; E.慢性感染; 6.潜伏感染的特点是 C A.潜伏期长达数月至数十年; B.症状多为亚急性; C.潜伏状态检测不到任何病毒指标; D.不侵犯中枢神经系统; E.病毒很快被清除; 7.产生γ干扰素的细胞是 A A.淋巴细胞; B.成纤维细胞; C.中性粒细胞; D.肥大细胞; E.郎罕氏细胞; 8.抗体对病毒的中和作用主要是 C A.抑制病毒生物合成; B.诱导干扰素产生; C.阻止病毒与靶细胞相互作用; D.中和病毒毒素; E.杀伤细胞内的病毒; 9.感染病毒的细胞在胞核或胞浆内存在可着色的斑块状结构称 A A.包涵体; B.蚀斑; C.空斑; D.极体; E.异染颗粒; 10.有关病毒感染的描述正确的是 A A.病毒在人群个体间的相互相互传播为水平传播 ,主要经皮肤和粘膜传播; B.母亲将病毒传给其子女的感染为垂直传播; C.病毒感染细胞造成的免疫病理损伤仅限于 Ⅳ型变态反应; D.慢发病毒感染就是病毒的慢性感染; E.以上均对; 11.病毒的致病因素是 E A.内毒素; B.外毒素; C.侵袭力; D.表面结构; E.以上均不对: 12.经垂直感染导致畸胎的病毒主要有 B A.麻疹病毒; B.风疹病毒; C.流感病毒; D.乙脑病毒; E.甲肝病毒; 13.下列病毒病哪种易发生潜伏感染 D A.乙型脑炎; B.乙型肝炎; C.流感; D.水痘; E.脊髓灰质炎; 14.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后可出现 E A.细胞溶解死亡; B.细胞融合; C.细胞转化; D.包涵体形成; E.以上均对; 15.哪种病毒感染机体不易形成病毒血症 A A.轮状病毒; B.麻疹病毒; C.风疹病毒; D.腮腺炎病毒; E.脊髓灰质炎病毒; 16.受病毒感染的细胞被杀伤的机制哪项是错误的 A A.中和抗体直接溶解靶细胞; B.Tc细胞直接杀伤靶细胞; C.在补体参与下溶解靶细胞; D.经T细胞释放TNF杀伤靶细胞 17.γ-IFN主要来源的细胞是 A A.T淋巴细胞; B.成纤维细胞; C.上皮细胞; D.嗜碱性粒细胞; E.白细胞; 18.不能诱导细胞产生干扰素的诱生剂是 E A.病毒; B.人工合成双股RNA; C.衣原体; D.细菌脂多糖; E.头孢菌素; 19.干扰素抗病毒的特点是A A.作用于受染细胞后 ,使细胞产生抗病毒作用; B.直接灭活病毒; C.阻止病毒体与细胞表面受体特异结合; D.抑制病毒体成熟释放; E.增强体液免疫; 20.以下描述正确的是A A.人工被动免疫接种的物质为抗原 B.人工被动免疫不能用于治疗

C.人工主动免疫接种的物质为丙种球蛋白 D.人工主动免疫主要用于治疗E.人工主动免疫主要用于紧急预防 21有关人工主动免疫特点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C A.给机体输入抗原性物质 B.免疫接种后1—4周出现免疫力 C.免疫力出现时间短 D.使机体产生特异性体液免疫应答 E.使机体产生特异性细胞免疫应答 22.无环鸟苷(ACV)有效控制单纯疱疹病毒的作用机理是 B A.ACV作用于敏感细胞表面受体

B.ACV抑制病毒DNA多聚酶和DNA合成

C.ACV抑制病毒RNA聚合酶

D.ACV抑制敏感细胞DNA复制 E.ACV抑制病毒蛋白合成 23.用直接电镜法可做出早期快速诊断的病毒是 B A.疱疹病毒 B.轮状病毒 C.流感病毒 D.巨细胞病毒 E.腺病毒 24.下列不适于培养动物病毒的方法是 B A.鸡胚培养 B.人工合成培养基培养 C.二倍体细胞培养 D.器官培养 E.动物培养 25.不能作为病毒在细胞内生长繁殖指标的一项是 D A.致细胞病变作用 B.红细胞凝集 C.干扰现象 D.细胞培养液变混浊E.细胞培养液PH改变 26.有关病毒标本的 采集和运送,不正确的方法是 B

A.发病早期或急性期采集标本 B.发病晚期采集标本 C.标本运送应放在带有冰块的保温箱中

D.标本采集后应立即送实验室检查E.运输培养基中应含有抗生素 27.病毒的中和试验是病毒血清学特异试验,以下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D A.中和试验是指中和抗体与病毒结合,使病毒失去感染性的一种试验

B.中和试验需用活细胞或鸡胚或动物来判断结果 C.中和试验是一种特异性较高的试验 D.中和抗体在体内维持时间较短 E.中和试验是用已知病毒抗原检测中和抗体 28.有关包涵体的描述错误的是(A )

A.包涵体的形成一定是特异的;B. 包涵体的形成对病毒感染的诊断有一定意义; C.包涵体的形成不一定是特异的;D.有些细菌感染也可引起细胞浆出现包涵体; E.许多理化因素也可引起细胞浆出现包涵体 29.抗病毒药物不包括( E )

A.金刚烷胺;B.无环鸟苷;C.叠氮脱氧胸苷;D.干扰素; E.头孢三嗪 30.组织细胞对病毒的易感性取决于细胞支持病毒复制的能力及(C )

A.病毒是否产生毒素; B.细胞是否处于感受态;C.组织中易感细胞数目;D.病毒的特殊结构; E.病毒的核酸组成 第26章 呼吸道病毒测试题

1.呼吸道病毒包括流感病毒、 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鼻病毒、腺病毒等。 2.流感病毒根据流感病毒核糖核蛋白 和 M抗原 抗原的不同,可分为甲、乙、丙三型。 3.决定流感病毒亚型的特异性抗原是HA , NA . 4.流感病毒的核酸类型是单股负链RNA , 其显著特点是分7~8个节段且容易发生基因重组. 5.流感病毒的核心由RNA , 核蛋白 和 RNA聚合酶 组成. 6.流感病毒的结构由核心,内膜和外膜组成. 其吸附细胞的结构是HA(血凝素), 成熟病毒自细胞膜上的释放依赖

NA(神经氨酸酶) 的水解作用. 7.流感病毒的包膜镶嵌着2种糖蛋白刺突,即呈柱状的 HA 和呈蘑菇状的 NA . 8.麻疹病毒感染除引起麻疹外,少数患者尚可并发严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即 麻疹迟发性脑炎 和 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SSPE) . 9.腮腺炎病毒除引起患者双侧或单侧腮腺肿大炎症外,20%男性患者并发睾丸炎,5%女性患者并发卵巢炎. 10.孕妇在妊娠5个月内感染风疹病毒后临床表现多为轻微,而其胎儿或新生儿易患先天性风疹综合征. 11.腺病毒为双链线状DNA,无包膜病毒,其蛋白衣壳由240个六邻体壳粒和12个五邻体壳粒共同构成20面立体对称球状体,并在20面体每一顶角壳粒各伸出一纤维隆起. 12.少年儿童和成人普通感冒及上呼吸道感染大多由 鼻病毒 或 冠状病毒 感染引起. 三. 单选题

1.流行性感冒的病原体是 B A.流行性感冒杆菌 B.流感病毒 C.副流感病毒 D.呼吸道合胞病毒 E.鼻病毒 2.普通感冒的最常见病原是 E A.流感病毒 B.副流感病毒 C.腺病毒 D.风疹病毒 E.鼻病毒和冠状病毒 3.可引起全身感染的呼吸道病毒是 B A.流感病毒 B.麻疹病毒 C.鼻病毒 D.冠状病毒 E.腮腺炎病毒 4.麻疹疫苗的接种对象为 E A.新生儿 B.二月龄婴儿 C.四月龄婴儿 D.六月龄婴儿 E.八月龄婴儿 5.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SSPE)是一种由 B A.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亚急性感染

B.麻疹病毒引起的持续感染

C.疱疹病毒引起的隐伏感染

D.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急性感染 E.狂犬病毒引起的慢性感染 6. 流感病毒的分型根据是 C A.所致疾病的临床特征 B.RNA多聚酶抗原 C.核蛋白和内膜蛋白抗原D.血凝素(HA) E.神经氨酸酶(NA) 7. 抗流感病毒感染的主要免疫因素是 D A.干扰素 B.细胞免疫 C.粘膜局部神经氨酸酶抗体 D.粘膜局部 血凝素抗体E.血清中血凝素抗体 8. 流感病毒最易变异的结构是 A A.甲型流感病毒的HA B.乙型流感病毒的HA C.核蛋白 D.M蛋白 E.RNA多聚酶 9. 造成流感世界性大流行的原因是 D A.流感病毒型别多,毒力强 B.流感病毒抗原性弱,免疫力不强

C.HA和NA之间易发生基因重组 D.甲型流感病毒易形成新的亚型 E.HA和NA易发生点突变 10. 甲型流感病毒分型的依据是 D A.核蛋白 B.血凝素 C.神经氨酸酶 D.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 E.多聚RNA 酶 11.流行性腮腺炎的常见并发症是 E A.脑膜炎 B.肺炎 C.肝炎 D.肾炎 E.睾丸炎或卵巢炎 12.核酸类型为DNA的病毒是 D A.流感病毒 B.副流感病毒 C.呼吸道合胞病毒 D.腺病毒 E.麻疹病毒 13.抗原型别最多的呼吸道病毒是 E A.腺病毒 B.流感病毒 C.副流感病毒 D.麻疹病毒 E.鼻病毒 14.抗原只有一个型别的病毒是 D A.流感病毒 B.副流感病毒 C.腺病毒 D.腮腺炎病毒 E.鼻病毒 15.可使感染细胞发生融合的病毒是 C A.流感病毒 B.腺病毒 C.麻疹病毒 D.鼻病毒 E.埃可病毒 16.下列关于流感病毒及其致病性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甲型流感病毒易发生抗原转变,而使人群对新病毒株缺乏免疫力 B.丙型流感病毒不发生变异,抗原性稳定 C.流感病毒不能进行组织细胞培养,因此只能依靠血清学试验进行病原学诊断

D.流感病毒通过空气飞沫传播,主要引起呼吸道感染 E.甲型流感较乙型及丙型流感病情严重,且易酿成流行或大流行 17.关于流感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错误的一项是 C A.不耐热,56℃30分钟被灭活 B.耐低温,-70℃可长期保存

C.不耐干燥,低温真空干燥下易失活 D.对紫外线敏感 E.对甲醛,乙醚等化学药物敏感 18.下列对麻疹的描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D A.麻疹病毒包膜上有H和F刺突,但无N刺突(无神经氨酸酶活性) B.麻疹患者有两次病毒血症,第一次病毒血症时,体表不出现红色斑丘疹

C.麻疹是急性传染病,但极少数患儿于病愈2—17年后可出现慢发感染患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 D.儿童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后,可获得牢固的终身免疫,隔6—7年不必再次接种加强免疫 E.麻疹自身感染后,患者可获得牢固免疫,持续终生 19.下列对腮腺炎的描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B A.腮腺炎病毒经被患者唾液污染的食具或玩具也能传播

B.引起一侧或双侧腮腺肿大,一般3—4周自愈

C.约20%男性患儿合并睾丸炎,可导致男性不愈症

D.约5%女性患儿合并卵巢炎,可导致女性不孕症 E.可并发脑膜炎和耳聋,是儿童后天获得性耳聋的常见病因

20.先天性风疹综合征即胎儿或新生儿患先天性白内障(失明),心脏病,耳聋等缘由孕妇 A A.在孕期1—5个月患风疹 B.在孕期6—7个月患风疹 C.在孕期8—9个月患风疹 D.分娩时患风疹 E.缺乏血清特异性风疹抗体

21.为预防风疹和先天性风疹综合征,禁忌接种风疹减毒活疫苗的人群是 D A.育龄期女青年 B.婚前女青年(结婚登记时) C.注射过抗风疹人血清免疫球蛋白的非孕妇 D.妊娠期妇女 E.1岁以上少年儿童

第27章 肠道病毒测试题

1.脊髓灰质炎病毒的特异性预防目前主要采用口服减毒活疫苗,实行三价三次基础免疫. 初次免疫年龄为二月龄,加强免疫年龄为四岁. 2.肠道病毒包括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 和新型肠道病毒68 型至72 型。

3.肠道病毒对外界和肠道环境的抵抗力均强,对胃液中的胃酸、胰液中的蛋白水解酶和胆汁中的胆盐均有抵抗力。但对氧化剂敏感。1%高锰酸钾,1%双氧水,漂白粉可灭活病毒。

4.肠道病毒属中与医学密切相关的病毒主要有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新型肠道病毒。

5.对怀疑为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感染患者,进行细胞培养分离病毒时,常用的取材标本有咽拭子、直肠拭子。 二. 单选题

1.不属于肠道病毒共同特点的是 D A.为裸露的小核糖核酸病毒 B.耐酸,耐乙醚 C.核酸有感染性 D.只在肠道增殖并引起腹泻 E.可侵犯神经系统及其它组织 2.脊髓灰质炎病毒多引起 A A.隐性或轻症感染 B.瘫痪型感染 C.延髓麻痹型感染 D.慢性感染 E.迁延性感染 3.脊髓灰质炎病毒的感染方式是 B A.经媒介昆虫叮咬 B.经口食入 C.经呼吸道吸入 D.经血液输入 E.经皮肤接触 4.脊髓灰质炎病人的传染性排泄物主要是 C A.鼻咽分泌物 B.血液 C.粪 D.尿 E.唾液 5.能耐受脂溶剂的病毒为 C A.流感,副流感病毒 B.风疹病毒 C.脊髓灰质炎病毒 D.呼吸道合胞病毒E.麻疹病毒 6.与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注意事项不符的是 E A.注意疫苗是否失效 B.勿用热开水和母乳送服 C.疫苗在运输途中要注意冷藏 D.为避免其它肠道病毒干扰,宜在冬季服用 E.需连续服三次,每次间隔一年 7.脊髓灰质炎病毒的致病特点不包括 C A.传播方式主要是粪—口途径 B.可形成两次病毒血症 C.多表现为隐性感染 D.易侵入中枢神经系统造成肢体痉挛性瘫痪 E.易感者多为5岁以下幼儿 8.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的病原是 A A.肠道病毒70型 B.埃可病毒 C.腺病毒 D.肠道病毒69型 E.柯萨奇病毒 9.婴幼儿腹泻最常见的病原是 C A.柯萨奇病毒 B.埃可病毒 C.轮状病毒 D.腺病毒 E.呼肠病毒 10.核酸型为双股RNA的病毒为 A A.轮状病毒 B.腺病毒 C.柯萨奇病毒 D.脊髓灰质炎病毒 E.埃可病毒 11.最常引起病毒性心肌炎的是 C A.脊髓灰质炎病毒 B.柯萨奇病毒 C.新型肠道病毒70型 D.埃可病毒 E.轮状病毒 12.不属脊髓灰质炎病毒免疫特点的是 D A.抗原性稳定,感染后机体免疫力牢固 B.肠道局部SIgA可阻止野毒株的入侵

C.血清IgG可阻止病毒入侵中枢神经系统 D.只有显性感染才能获得免疫力E.SIgA可通过初乳传递给新生儿 13.不是肠道病毒共同特征的一项是 D A.属于小RNA病毒科B.可引起肠道外症状,如脑膜炎等C.病毒在肠道内增殖并从粪便排出 D.病毒基因组RNA不具有传染性 E.为二十面体立体对称的无包膜球形颗粒 14.关于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错误的概念是 B A.疫苗株不耐热,储存和运输中必须冷藏,口服接种应以凉开水送服

B.脊髓灰质炎病毒分3个血清型,接种1型疫苗可预防所有3个血清型脊髓灰质炎 C.冬季肠道疾病较少,对疫苗的干扰作用小, 故适于冬季接种

D.接种疫苗后通过自然途径感染机体,因此可产生局部分泌型IgA和血清IgG抗体 E.疫苗株有回复突变为野毒株的可能

15.引起婴幼儿急性胃肠炎的主要病原体是 D A.新型肠道病毒 B.志贺菌 C.Norwalk病毒 D.轮状病毒 E.大肠埃希菌 16.肠道病毒对下述哪种物质敏感 D A.胃酸; B.75%乙醇; C.蛋白酶; D.氧化剂; E.胆盐 17. 肠道病毒的核酸类型是 D A.ssDNA; B.dsDNA; C.dsRNA; D.ss(+)RNA; E.(-)RNA 18.最常引起儿童疱疹性咽炎的是 C A. 新型肠道病毒; B.埃可病毒;C. 柯萨奇病毒A组;D.单纯疱疹病毒; E. 柯萨奇病毒B组

第29章 肝炎病毒测试题

1.肝炎病毒有 HAV ,HBV ,HCV, HDV, HEV五种类型。

2.肝炎病毒中,由粪—口途径传播的有HAV、HEV;由血液和垂直途径传播的有 HBV, HCV, HDV, ;属于DNA病毒的有HBV ;属于缺损病毒的是HDV ;已有疫苗可主动免疫的是HAV,HBV ;可进行细胞培养的是HAV 。

3.HBV的外衣壳由S、pre-S

1、pre-S2 蛋白组成,构成HBV的HBsAg ;内衣壳由HBcAg 组成;核心由 双股非闭合环状DNA 和 DNA多聚酶 组成。

4.甲型肝炎的传染源主要为 甲型肝炎的患者 和 隐性(亚临床)感染者,猩猩和猿猴作为传染源的意义不大. 5.甲型肝炎的血清抗体中,表示现症感染的抗体是潜伏期未期,而表示既往感染的抗体是急性期早期. 6.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者血清标本, 在电子显微镜下可观察到3种不同形态结构的颗粒,其传染性也不同, 即小球形颗粒和 管状颗粒 和 Dane颗粒。

7.乙型肝炎基因组为双股环壮DNA,内含4个开放读框(ORF),分别称为S区,C区, P区, X区,

8.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主要经4种传播途径,即血液传播,日常生活密切接触传播, 母婴传播,性接触传播. 二. 单选题

1.乙型肝炎病毒的核酸类型是 D A.单股RNA B.双股RNA C.双股线状DNA D.双股环状DNA E.单股DNA 2.可致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的病毒为 B A. HAV,HBV和HCV

B. HBV,HCV和HDV C. HCV,HDV和HEV

D. HDV,HEV和HAV

E. HEV,HAV和HBV 3.可传播乙型肝炎病毒的途径有 E A.分娩和哺乳 B.共用牙刷, 剃须刀等 C.输血,血浆及血液制品 D.性接触 E.以上均可 4.不符合血清HBsAg(+), HbeAg(+)和抗HBc(+)的解释是 C A.急性乙型肝炎; B.慢性乙型肝炎; C.乙型肝炎恢复期;D.无症状抗原携带者; E.血清有强传染性。 5.关于HAV,错误的是 D A.是单股正链RNA病毒; B.能在体外细胞中培养; C.特异性预防可接种疫苗; D.抵抗力弱,对脂溶剂敏感; E.隐性感染多件。 6.目前最常引起输血后肝炎的是 C A.HAV; B.HBV; C.HCV; D.HDV; E.HEV 7.对HBcAg叙述错误的是 D A.存在于Dane颗粒的内部; B.具有较强抗原性; C.不易在血循环中检出; D.相应抗体具有保护作用; E.可在感染肝细胞膜上表达。 8.可抵抗HBV感染的抗体主要是 B A.抗HBs IgA; B. 抗HBs IgG; C.抗HBe IgA; D. 抗HBc IgM; E. 抗HBc IgG; 9.属于缺陷病毒的是 D A.HAV; B.HBV; C.HCV; D.HDV; E.HEV。 10.血液中不易查到的HBV抗原是 B A.HBsAg; B.HBcAg; C.HBeAg; D.pre-S1; E.pre-S2. 11.可高度传染乙型肝炎的血液中含有 E A.HBsAg、HBcAg、HBeAg; B.HBsAg、抗HBe、抗HBc; C.HBsAg、抗HBs、HBeAg; D.抗HBe、抗HBs、抗HBc; E.HBsAg、抗HBc、HBeAg。

12.关于抗HBc IgM,正确的叙述是 B A.由HBV的表面抗原刺激产生 B.阳性具有早期诊断价值 C.有抗HBV感染作用 D.在血清中可长期存在 E.阳性表示疾病开始恢复 13.不必接受HBIg被动免疫的人是 D A.母亲为HBsAg阳性的新生儿 B.输入了HBsAg阳性血液者

C.体表破损处沾染了HBeAg阳性血清者 D.无症状的HBsAg携带者 E.接受了HBsAg阳性的器官移植者 14.孕妇感染后病死率高的病毒是 E A.HAV B.HBV C.HCV D.HDV E.HEV 15.甲型肝炎病毒属于 B A.嗜肝DNA病毒属;B.嗜肝RNA病毒属;C.肠道病毒属72型;D.嵌杯病毒科 E.黄病毒科 16.不是甲型肝炎病毒生物学性状的一项是 C A.病毒的核酸为单股正链RNA, 约含7.4×103核苷酸碱基

B.基因组编码病毒衣壳蛋白,含VP1, VP2, VP3, 无或可能存在小分子量的VP4多肽 C.HAV可在原代肝细胞内增殖培养,并引起细胞病变效应(CPE). D.HAV在组织细胞培养时增殖一代需3周以上,且很少释放到细胞外. E.HAV比肠道病毒更耐热,60℃1小时不被灭活. 17.下列不是甲型肝炎特征的一项为 C A.甲肝病毒随患者粪便排出体外,可污染水源,食物,海产品(毛蚶等),食具等,而引起甲型肝炎的暴发,流行及散发 B.HAV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亦可通过输血传播

C.甲肝的潜伏期为15—50天,在血清ALT升高后5—6天开始从患者粪便中排病毒

D.HAV在患者肝组织复制高峰时,肝脏病变并不最严重;或者说患者黄疸最重时,不是HAV复制的高峰之时 E.甲肝患者发病2周后,其血清抗—HAV IgG阳转,其时患者基本停止从粪便排病毒. 18.乙肝病毒基因组含有S,C,P和X区4个开放性读码框架,其中最易发生变异的是 E A.X区 B.P区 C.S区的PreS基因 D.C区的C基因 E.C区的PreC基因 19.人体感染乙肝病毒后,很难在其血清中查出的抗原是 B A.HbsAg B.HbcAg C.HbeAg D.PreS1 E.PreS2 20.下列对丙型肝炎病毒(HCV)的致病性与免疫性的描述,错误的一项是 E A.大多数HCV感染者呈不显性感染,一旦发病,则已是慢性肝炎 B.肝组织内因长期存在HCV而导致淋巴细胞浸润及肝细胞坏死

C.HCV的抗原可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基底膜,引起肾小球肾炎 D.HCV感染可导致肝细胞癌 E.感染HCV后,机体可依次出现血清抗—C33C、抗—C22及抗—100—3等中和抗体,病后免疫力稳固,可预防再次感染HCV。

第32章 疱疹病毒测试题

1.HSV有HSV-1 和HSV-2. 两个血清型. 2.HSV-1主要引起生殖器以外皮肤、黏膜和器官感染,HSV-2主要引起 生殖器疱疹. 3.与EB病毒感染有关的疾病主要有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Burkett淋巴瘤和鼻咽癌.

4.人疱疹病毒包括HSV ,VZV, CMV, EBV, 等,其中最常引起胎儿先天感染的病毒是CMV ; 与鼻咽癌有关的病毒是EBV . 二.单选题

1. HSV-1主要潜伏部位是 E A.口唇皮肤 B.唾液腺 C.脊髓后根神经节 D.骶神经节 E.三叉神经节 2.目前认为与鼻咽癌发病有关的病毒是 C A.鼻病毒 B.HSV C.EB病毒 D.脊髓灰质炎病毒 E. CMV 3. HSV—2主要潜伏于 A A.骶神经节 B.三叉神经节 C.颈上神经节 D.局部淋巴节 E.肾 4.下列病毒中,能引起潜伏感染的是 B A.脊髓灰质炎病毒 B. HSV C.狂犬病毒 D.流感病毒 E. HAV 5.下列病毒中不属于嗜神经病毒的是 C A.狂犬病毒 B.脊髓灰质炎病毒 C.麻疹病毒 D.HAV E.HSV 6.在儿童初次感染时表现为水痘,老年复发则引起带状疱疹病毒的是 A A.HSV B.CMV C.VZV D.EB病毒 E.HHV—6 7.一中等大小有包膜的DNA病毒,感染方式有增殖性感染和潜伏感染的病毒最有可能的是 C A.VZV B.流感病毒 C.脊髓灰质炎病毒 D.狂犬病毒 E.HBV 8.下列有关疱疹病毒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C A.有包膜 B.核酸为双链DNA C.均能在二倍体细胞中复制D.可引起潜伏感染 E.可发生整合感染 9.对单纯疱疹病毒致病性的错误叙述是 D A.病人和健康带菌者为传染源 B.主要通过接触途径传播 C.HSV—2主要通过性传播 D.婴幼儿感染HSV—1多无临床表现 E.免疫低下者在原发感染后形成潜伏感染 10. HSV—1在体内的潜伏部位是 E A.疱疹复发部位的末梢神经细胞 B.局部淋巴结 C.口腔粘膜毛细血管内皮细胞D.三叉神经节 E.感觉神经节 11.可引起带状疱疹的是 E A.HSV—1 B.HHV—6 C.CMV D.HSV—2 E.VZV 12.对疱疹病毒潜伏感染的正确叙述是 A A.原发感染大多是显性感染 B.多由dsRNA病毒引起 C.体内始终均能检出病毒 D.病毒通过逆转录方式转化细胞 E.妊娠可激活潜伏感染并危及胎儿 13.可导致胎儿先天畸形的一组病毒是 E A.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 B.风疹病毒,流感病毒,腮腺炎病毒

C.风疹病毒,乙脑病毒,麻疹病毒 D.巨细胞病毒,腺病毒,EB病毒

E.巨细胞病毒,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 14.巨细胞病毒引起的疾病有 E A.肝炎 B.先天畸形 C.间质性肺炎 D.输血后单核细胞增多症 E.以上都是 15.可通过性传播的病毒有(E )

A.HBV; B.CMV; C.HIV; D.HSV E.以上都是

第33章 逆转录病毒 第34章 其它病毒测试题

1.狂犬病病毒是一种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引起人和动物 狂犬病的病原体. 2.狂犬病病毒感染机体的重要特点是经肌神经感染,而不经 血液 传播. 3.狂犬病病毒在大脑 灰质处 大量复制,并可通过 传出神经下行,到达各种组织器官. 4.对人类有致病作用的逆转录病毒亚科有 RNA肿瘤病毒亚科 和 慢病毒亚科. 5.HIV有两个型别,分别是单股正链RNA 和HIV-1和HIV-2 . 6.HIV感染宿主细胞时,病毒的gp120和细胞膜上的CD4受体结合. 7.HIV吸附细胞的表面结构是gp120 ,细胞上的受体是CD4 .具有该受体的细胞有

TH, 神经细胞, 树突状细胞, 单核巨噬细胞等. 三.单选题

1.狂犬病病毒的基因组结构为 C A.单股正链RNA B.单股负链DNA C.单股线状,不分节段的负链RNA D.单股线状,可分节段的负链RNA

E.双股环状DNA 2.关于狂犬病病毒的血清型正确的是 D A.只有1个血清型 B.有2个血清型 C.有3个血清型 D.有4个血清型E.有5个以上血清型 3.关于狂犬病病毒不正确的描述是 A A.可通过虫媒传播 B.在中枢神经细胞胞浆内形成内基小体(Negri Bodies) C.不会引起化脓性脑炎 D.病毒沿感觉神经末梢扩散到脑干 E.病毒对外界抵抗力不强,56℃30分钟即可杀灭 4.下列对逆转录病毒形态与结构描述不正确的是 A A.病毒颗粒呈二十面体立体对称的球形,直径为27nm左右

B.P24蛋白构成病毒衣壳

C.病毒外层包有脂蛋白包膜,并嵌有g P120和g P41糖蛋白

D.病毒衣壳内有两条正链RNA基因组,呈双聚体形式 E.病毒核心部分含有其进行复制的蛋白酶,整合酶和逆转录酶 5.对下列逆转录病毒基因复制的描述正确的是 C A.在编码蛋白前,正链RNA基因组片段拼接成1条完整的 mRNA链

B.当病毒单股负链RNA进入细胞后,先复制为正负股RNA复合体,在进行基因组的复制 C.在基因复制过程中,基因组RNA先要逆转录成负链DNA,再合成双链DNA D.RNA基因组的启动区位于相反的位置

E.正链RNA从链3’端向5’端方向转录RNA链 6.艾滋病(AIDS)的传染源是 B A.性乱人群 B.患AIDS的病人与HIV携带者 C.静脉毒瘾者 D.同性恋者 E.HIV实验室工作人员 7.下列对艾滋病病毒(HIV)复制过程,不正确的描述是 C A.GP120与T4淋巴细胞表面的CD4受体结合 B.病毒包膜与细胞膜融合

C.病毒直接进入宿主细胞 D.形成双股DNA,整合进宿主细胞染色体 E.病毒复制,包装,释放并引起各种临床症状 8.目前预防艾滋病病毒(HIV)感染主要采取的措施是 E A.减毒活疫苗预防接种 B.加强性卫生知识等教育 C.接种DNA疫苗 D.接种亚单位疫苗 E.加强性卫生知识教育与血源管理,取缔娼妓及杜绝吸毒等切断传播途径的综合措施 9.人感染HIV后,在5—10年内,可以不发病,这从病毒方面主要取决于 A A.病毒在细胞内呈潜伏状态 B.病毒毒力较弱 C.人体免疫力功能尚未被完全破坏D.病毒被消灭 E.病毒变异 10.叠氮脱氧胸苷(AZT)治疗AIDS的药物机理是

A A.抑制病毒的逆转录酶 B.抑制病毒核酶 C.抑制病毒蛋白合成D.阻止病毒的出芽释放 E.干扰病毒的合成 11.下列不引起病毒血症的病毒是 C A.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B.麻疹病毒 C.狂犬病毒 D.巨细胞病毒 E.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12.内基小体是 D A.衣原体包涵体 B.麻疹病毒包涵体 C.腺病毒包涵体 D.狂犬病毒包涵体E.疱疹病毒包涵体 13.被狂犬咬伤后,最正确的处理措施是 E A.注射狂犬病毒免疫血清+抗病毒药物 B.注射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抗病毒药物

C.清创+抗生素

D.清创+接种疫苗+注射狂犬病毒免疫血清 E.清创+注射狂犬病毒免疫血清 14.狂犬疫苗的接种对象是 E A.儿童 B.犬 C.被下落不明的犬咬伤者 D.A+B+C

E.B+C 15.对HIV的正确叙述是 D A.感染HIV后,机体较快进入AIDS期 B.随病程进展,p24抗体量逐渐升高

C.细胞免疫反应早期可清除细胞内的病毒 D.因gp120易于变异而难于制备疫苗E.病毒吸附细胞的部位是gp41 16.AIDS的病原是 D A.人类嗜T细胞病毒Ⅰ型 B.人类嗜T细胞病毒Ⅱ型 C.人白血病病毒D.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E.EB病毒 17.HIV致病的关键因素是 D A.HIV基因可以和宿主基因整合 B.可合并各种类型的机会感染 C.可发生各种肿瘤而致死 D.HIV易发生变异,避免免疫系统攻击 E.侵犯TH细胞,造成严重的免疫缺陷 18.与HIV的感染特点不符的是 E A.潜伏期长 B.引起严重的免疫系统损伤 C.发生各种肿瘤 D.可通过垂直传播造成胎儿感染 E.常由于外源性感染而致死 19.对HIV致病机理的错误叙述是 B A.感染细胞表面gp120和邻近细胞表面CD4融合 B.TH细胞是HIV唯一的靶细胞 C.病毒基因的整合可干扰细胞正常代谢 D.病毒的出芽释放可损伤细胞 E.通过Ⅳ型超敏反应损伤CD4细胞 20.HIV的传播途径不包括 E A.同性或异性间性行为 B.药瘾者共同污染HIV的注射器 C.输血和器官移植 D.母婴垂直传播和围产期传播 E.日常生活的一般接触

17、

18、19章 支原体、衣原体和立克次体测试题 1.支原体缺乏细胞壁结构,故在形态上呈 多形性 。 2.支原体的细胞膜由三层结构组成,中层为脂质成分。 3.支原体在含有血清的培养基上可形成 油煎蛋 菌落。

4.肺炎支原体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引起原发性非典型性肺炎疾病。

5.解脲脲原体主要可引起非淋球性尿道炎疾病,还可通过 胎盘 感染胎儿。 6.菌落呈荷包蛋状的微生物有支原体、细菌L型。

7.普氏立克次体以 人虱 为媒介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引起流行性斑疹伤寒。

8.莫氏立克次体的天然储存宿主是 鼠,以 鼠蚤为媒介传染给人 ,引起地方性斑疹伤寒 。 9.斑疹伤寒根据病原、传播媒介及流行病学特征可分为流行性斑疹伤寒,地方性斑疹伤寒。 10.恙虫病的传播媒介是恙螨,患者血清可与变形杆菌

OXk 株发生凝集反应。 11.立克次体的致病物质主要有内毒素 和 磷脂酶A 。

12.培养立克次体的方法有 鸡胚卵黄囊接种、细胞培养 和动物接种。

13.外斐反应是以 变形杆菌 作为抗原,与患者血清进行凝集反应,用以辅助诊断 立克次体 病。

14.立克次体多是人畜共患病病原体,与节肢动物关系密切。以节肢动物为寄生或储存宿主,或同时为传播媒介。 15.立克次体主要侵犯全身的毛细血管,主要病变是增生性、血栓性和坏死性和血管炎。 16.衣原体是一类专性 寄生细胞内、并有独特发育周期的 原核 细胞型微生物。 17.衣原体属分为沙眼衣原体、鹦鹉热衣原体,肺炎衣原体三个种。 18.衣原体的繁殖方式是二分裂,其增殖型颗粒是始体。

19.引起非淋球菌性尿道炎的病原体有沙眼衣原体,解脲脲原体。

20. 衣原体的发育周期有原体,始体两个阶段。其中 原体 有传染性。 三.A型选择题

1.能在无生命培养基上生长繁殖的最小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是 C A.细菌 B.衣原体 C.支原体 D.立克次体 E.病毒 2.关于支原体的生物学性状,下述错误的是 D A.无细胞壁 B. 能通过滤菌器 C.呈多形性 D.有独特生活周期 E.细胞膜中胆固醇含量高 3.支原体与细菌的不同点是 A A. 无细胞壁 B.含有两种核酸 C.含有核糖体 D.细胞核无核膜及核仁,仅有核质 E.能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 4.支原体与病毒的相同点是 B A. 能在无生命培养基上生长繁殖 B.个体微小 ,能通过滤菌器 C.胞膜中含大量胆固醇

D.对抗生素敏感

E.有两种核酸

5.关于肺炎支原体,下述错误的是 E A.是原发性非典型性肺炎的病原体 B.主要经呼吸道传播 C.侵入人体后靠顶端结构吸附于细胞表面

D.病理变化以间质性肺炎为主 E.首选青霉素治疗 6.立克次体与细菌的主要区别是 B A.有细胞壁和核糖体; B.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 C.以二分裂方式繁殖;

D.严格的细胞内寄生;E.对抗生素敏感; 7.地方性斑疹伤寒的传播媒介是 C A.蜱; B.蚊; C.鼠蚤; D.恙螨; E.鼠虱; 8.普氏立克次体主要的传播途径是 C A.呼吸道; B.消化道; C.虱叮咬后入血; D.蚤叮咬后入血; E.性接触; 9.由立克次体引起的疾病是 E A.梅毒; B.沙眼; C.莱姆病; D.性病淋巴肉芽肿; E.恙虫病; 10.与立克次体有共同抗原成分的细菌是 D A.痢疾志贺菌; B.大肠埃希菌; C.绿脓杆菌; D.变形杆菌; E.产气杆菌; 11.有关衣原体发育周期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C A.原体具有感染性; B.始体在发育周期中无感染性; C.始体较原体大,有致密的核质;

D.始体在空泡内以二分裂形式繁殖形成子代原体; E.衣原体每个发育周期需要20~40小时; 12.有关衣原体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C A.沙眼衣原体是专性细胞内寄生,自然宿主是人和小鼠; B.沙眼衣原体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 C.沙眼衣原体包涵体中无糖原存在,而肺炎衣原体包涵体有糖原存在;

D.沙眼衣原体对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如链霉素)不敏感; E.沙眼衣原体主要引起眼结膜炎与泌尿生殖道炎症; 13.有关沙眼衣原体致病性的描述正确的是 D A.沙眼生物变种的14个血清型均可引起沙眼; B.沙眼生物变种A.B.Ba.C四个血清型可引起包涵体结膜炎; C. 沙眼生物变种A.B.Ba.C四个血清型可引起泌尿生殖道感染;

D.性病淋巴肉芽肿生物变种(LGV)可引起性病淋巴肉芽肿; E.沙眼生物变种D-K血清型可引起沙眼;

第20章 螺旋体测试题

1.钩端螺旋体病的传染源和储存宿主主要是鼠和家畜. 2.对人有致病作用的螺旋体主要有钩端螺旋体、梅毒螺旋体、回归热螺旋体、伯氏螺旋体等. 3.钩端螺旋体的致病物质主要有溶血素、细胞毒因子、内毒素样物质. 4.梅毒螺旋体是梅毒的病原体,通过 性接触 或 垂直 传播. 病人是梅毒的唯一传染源. 5.钩体抗体具有凝集、溶解钩体作用,但对 肾 内钩体影响不大. 6.引起流行性回归热的螺旋体的传播媒介是虱,引起地方性回归热的螺旋体的传播媒介是蜱。

二、选择题

1.培养钩端螺旋体的最佳温度是 B A.37℃ B.35℃ C.28℃ D.24℃ E.20℃ 2.人畜共患的螺旋体病是 A A.钩端螺旋体病 B.梅毒 C.回归热 D.雅司病 E.奋森咽喉炎 3.关于钩端螺旋体病的描述,错误的是 E A.人主要是通过接触钩端螺旋体污染的水或土壤而被感染; B.钩端螺旋体致病与其产生的内毒素样物质有关; C.钩端螺旋体可进入血液引起钩端螺旋体血症; D.钩端螺旋体病可累及全身多个脏器; E.钩端螺旋体病患者病后可获得以细胞免疫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力; 4.下列观察螺旋体最好的方法是 D A.革兰染色法; B.抗酸染色法; C.Giemsa染色法; D.暗视野显微镜法; E.悬滴法; 5.与梅毒螺旋体特征不符合的一项叙述是 C A.菌体有致密而规律的螺旋,两端尖直; B.用普通染料不易着色; C.菌体的鞭毛样结构与动力有关; D.用人工培养基不能生长; E.抵抗力弱,加热50℃5分钟即死亡; 6.关于梅毒螺旋体致病性与免疫性的描述 ,错误的是 B A.人是梅毒的唯一传染源; B.梅毒螺旋体是通过内毒素和外毒素致病; C.一、二期梅毒传染性强,而对机体的破坏性小; D.三期梅毒传染性小,而对机体的破坏性大; E.梅毒的免疫力为感染性免疫; 7.梅毒患者出现一期临床症状,检查梅毒螺旋体的最适标本是 C A.局部淋巴结抽出液; B.梅毒疹渗出液; C.下疳渗出液; D.动脉瘤组织; E.脊髓痨组织; 8.以下病原体抵抗力最弱的是 B A.钩端螺旋体; B.梅毒螺旋体; C.普氏立克次体; D.恙虫病立克次体; E.真菌; 9.关于梅毒,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B A.病原体是螺旋体; B.病后可获得终身免疫; C.可通过性接触或通过垂直传播

D.人是唯一传染源; E.治疗不及时易成慢性; 10.关于钩端螺旋体,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E A.鼠类和猪是主要传染源; B.病后可获得对同型钩体较牢固的免疫力; C.血中钩体消失后,肾内可存留较长时间; D.钩体有较强的侵袭力,可通过正常或破损的皮肤粘膜侵入机体; E.发病一周内可取尿作为实验室检测的标本;

第二篇 真菌测试题

1.根据细胞核的融合与否,真菌的孢子分为有性孢子和无性孢子两大类. 2.无性孢子根据形态的不同,可分为分生孢子、叶状孢子,孢子囊孢子三种. 3.菌丝体按功能可分为营养菌丝体和气中菌丝体两种. 4.皮肤癣菌除多侵犯角化的表皮外,还主要侵犯毛发和指甲等. 5.新型隐球菌最易侵犯中枢神经 系统,引起 慢性脑膜炎.

三、单选题

1.真菌细胞不具有的结构或成分是 E A.细胞壁; B.细胞核; C.线粒体; D.内质网; E.叶绿素; 2.二相性真菌在培养基上形成酵母型菌落的培养温度是 D A.25℃ B.28℃ C.35℃ D.37℃ E.41℃ 3.关于真菌孢子的描述 ,错误的是 A A.是真菌的休眠状态; B.抵抗力不如细菌芽胞强; C.一条菌丝上可长出多个孢子;

D.大部分真菌既能形成有性孢子,又能形成无性孢子 ; E.大分生孢子是鉴定半知菌类的重要依据; 4.真菌孢子的主要作用是 C A.抵抗不良环境的影响; B.抗吞噬; C.进行繁殖; D.引起炎症反应; E.引起变态反应; 5.不属于条件致病性真菌的是 D A.白色念珠菌; B.曲霉菌; C.毛霉菌; D.皮肤癣菌; E.新型隐球菌; 6.关于真菌的抵抗力,错误的一项是 C A.对干燥、阳光和紫外线有较强的抵抗力; B.对一般消毒剂有较强的抵抗力;

C.耐热,60℃1小时不能被杀死; D.对抗细菌的抗生素均不敏感; E.灰黄霉素、制霉菌素B可抑制真菌生长 7.鉴定多细胞真菌主要应用的检查方法是 E A.革兰染色后镜检; B.墨汁负染色后镜检; C.血清学检查; D.生化反应检查; E.小培养检查菌丝和孢子 8.不是易引起念珠菌感染的主要原因 A A.与念珠菌病人接触; B.菌群失调; C.长期使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 D.内分泌功能失调; E.机体屏障功能遭破坏; 9.白色念珠菌常引起 C A.癣病; B.皮下组织感染; C.皮肤粘膜、内脏感染; D毒血症; E.真菌中毒症 10.关于新型隐球菌致病性的描述,错误的是 B A.是隐球菌属中唯一致病的真菌; B.主要经胃肠道进入机体; C.在体质极度衰弱者引起内源性感染; D.主要致病因素是荚膜; E.易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引起脑膜炎

11.一女性患XX炎,曾因治疗其他疾病长期使用过激素类药物。微生物学检查:泌尿生殖道分泌物标本镜检可见有假菌丝的酵母型菌。你认为引起XX炎的病原体是 D A.无芽胞厌氧菌 B.衣原体 C.解脲脲原体 D.白色念珠菌 E.梅毒螺旋体 12.关于皮肤癣菌下述哪项是错误的 D A.主要侵犯皮肤、毛发和指(趾)甲 B.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而感染 C.在沙氏培养基上形成丝状菌落

D.一种皮肤癣菌仅能引起一种癣病 E.可根据菌丝、孢子及菌落形态作出初步诊断 13.关于新型隐球菌错误的是 D A.菌体圆形,外包厚荚膜 B. 在沙氏培养基上形成酵母型菌落 C.常引起慢性脑膜炎

衣原体与支原体区别范文第5篇

在我们这个古老而又文明的中国,俗有“礼仪之邦”美称。自古就有“不学礼,无以立”的说法。现在好多家长都忽视了这一点。再看看现在教育出来的孩子都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比如:傲慢,自私,没礼貌,贪心,懒惰,脾气大……这是结果,原因在哪呢?我想很多家长都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我们只有知道原因才能对症下药。现在的孩子,一个个都是小公主,小皇帝,家长都把他们服侍的好好的,以至于他们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礼仪,礼貌。在公共场所和日常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乱扔垃圾、说脏话、不会文明接打电话、公关接待中的失礼现象。

这些现象,大家一致认为,幼儿期是塑造良好道德品质的关键时期,其可塑性大,易受外界影响和支配。礼仪教育通过让幼儿亲身感知、实践,培养幼儿良好道德素养,具有具体明了、简明易懂、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强等特点,因此,在学前儿童中进行礼仪行为养成教育是切实可行和极为重要的。那么,学习礼仪会给孩子带来什么哪些好处呢?

1.促进幼儿独立性、自信心、尊重他人 :

一个素质高、有教养的人,必定有良好的文明修养,这样的人,会被人尊重,受人欢迎,从心里学上讲,被众人接纳的程度高,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打开局面,发展事业。而当孩子懂得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他就会被别人接纳,受大家欢迎,就会有很多的朋友,而这些朋友又会间接或直接地给他带来相应的发展机会,从而让孩子逐渐形成健全的人格和与人交往、处事的能力。

2.有利于幼儿的专注力、秩序感的培养:

安静、安序的学习环境是孩子学习的基本保障。如果每个孩子学习礼仪。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那么当他想介入别人的工作的时候就会有礼貌的征求别人意见,比如:“xx,我可以和你一起搭积木吗?”“xx,你可以把你的玩具给我玩一下吗?”那么,当幼儿知道别人想介入到他的工作领域时会很有礼貌的介入。这时候,孩子就会把所有的注意力集中到正在做的这件事情上,那么,当孩子专注了,有秩序了,提高学习质量也是必然的。心里学家约翰戈特曼的研究也显示,那些懂得礼节、礼貌的孩子,其身心会更加健康,而且会关心他人、更富有同情心,朋友更多,学习成绩也更好。由此可见,孩子进行礼仪教育也是提高学习成绩的一种途径。

3.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情绪对孩子的身体生长发育是有极为重要的影响的,当孩子在幼儿园的生活、学习中,有烦心事时可以和老师或是小朋友倾诉、分享,那么孩子就会始终保持一种正态的心理状况,这种正态的心理状况会促进幼儿身心的和谐发展。

对幼儿进行文明礼仪教育,不仅仅是幼儿园和幼教工作者的责任,也与家长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家园必须紧密配合进行。幼儿在幼儿园进行礼仪教育时,如果在家庭没有以同样的礼仪规范来要求幼儿,那两者之间就会出现断层,而这样的断层,会对幼儿园的礼仪教育成果不能及时得到巩固,若有的家长没有认识到对孩子礼仪教育的重要性,或家长本身礼仪习惯不当的话,则会大大影响幼儿园礼仪教育的效果。幼儿礼仪行为习惯的养成,家庭的影响尤其重要,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位教师,家庭教育有其独特性,这就是关系的亲密性,教育的渗透性,影响的深刻性,是幼儿园无法代替的。

总之,幼儿是祖国的未来,幼儿礼仪教育是孩子人生之初的“必修课”。我们必须提高对幼儿进行文明礼仪教育必要性、重要性的认识,不断创新科学的教育方法,使幼儿礼仪教育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礼仪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

有人把礼仪理解为繁文缛节,觉得那都是虚伪的客套,这种想法显然是错误的。也有的人认为学习礼仪是成年人的事,比如社交方面的礼仪,幼小的孩子又不参加正式的社交活动,学习那些繁琐的礼仪很不现实。其实,这也是对幼儿礼仪的误解。幼儿礼仪指幼儿在幼儿园、家庭、社会活动中所必须遵守的一些简单的行为规范。长期以来的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在幼儿期进行礼仪启蒙教育是切实可行的,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幼儿素质的全面提高都有积极的意义。值得注意的是,幼儿礼仪启蒙教育应考虑幼儿的身心特点和接受能力,起点要低,训练要实,方法要灵活多样;应充分发掘潜在的教育因素,重视家庭教育对幼儿礼仪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影响,因为幼儿礼仪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是一项长期的反复性的工作,让孩子长期生活在讲究文明礼仪的环境中,使礼仪教育得以延续和进一步加强。幼儿时期正是养成文明礼貌习惯的最佳时机,所以应该重视对幼儿的文明礼貌习惯的培养。

概括而言,幼儿礼仪分为生活礼仪、学习礼仪、公共场所礼仪三大部分。其中生活礼仪又分为用餐礼仪、仪容仪表、交往礼仪三个方面。用餐礼仪主要要求幼儿学会正确地使用餐具以及用餐姿势;注意保持桌面、地面、碗内的干净与整洁;初步学会与人共餐时的礼节,不抢食、不在喝汤时发出声音等。仪容仪表要求幼儿能养成保持身体和服装整洁、养成讲卫生的习惯;学会保持正确的坐、站、走姿势。交往礼仪是指在与人交往中,养成使用礼貌用语的习惯,初步学会与人交谈的礼节;初步学会做客的礼节;懂得尊重父母、长辈,会根据他人的年龄情况与他们打招呼。

公共场所礼仪涵盖面较广,对幼儿而言,要做到初步了解就算达到要求了,进一步的要求为能遵守公共秩序和交通规则;在公共场所活动时,能做到谦让,会尊重和原谅别人。

帮助幼儿了解礼仪知识、学习礼仪言行、增长礼仪经验,通过多种形式让幼儿与礼仪亲密接触,是帮助他们建立礼仪习惯的有效手段。

学习礼仪是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了解并遵守的,引导他们在活动中做到发言举手、会认真听完别人的话,与别人一起活动(超过3个人)需要服从活动的规则,不能擅自改变规则或任性;在活动室内做到三轻:走路、说话、搬桌椅要轻轻地进行,尽量避免制造噪音;学会和他人在意见分歧时商量解决,能尊重别人的意见;观看的演出时,保持安静、不吃零食、不乱扔东西,演出结束后,懂得鼓掌表示感谢。

把礼仪培养与游戏相结合可以提高礼仪教育的效果。幼儿的思维是形象直观的,通过多种生动有趣的活动,激发幼儿对礼仪认知的情感认同,利用游戏、情景练习等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让幼儿在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达到习惯养成的目标。因为礼仪习惯的养成需要一个从生疏到熟练,再由熟练到运用自如的过程,所以,要为幼儿提供各种实践的机会,让礼仪与幼儿的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及时抓住机会,适时地启发、诱导,培养幼儿的礼仪行为。通过反复地演练,让幼儿获得情感的体验,促进价值内化,形成良好的礼仪习惯,提高幼儿的礼仪水平。

礼仪教育的基本内容

让孩子对礼仪知识有了一定的认识后,还要注意讲究幼儿礼仪教育的科学原则。充分发掘潜在的教育因素,幼儿礼仪教育不仅要重视影响幼儿礼仪行为的一些显性的教育因素,更要发掘潜在的教育资源,如父母、同伴等的为人处世、行为方式、仪表、语言等的表率作用。

第一部分:基本礼仪

1、基本动作 :站、走、坐、蹲、捡、如何敲门、门的开关、递接物品的方法、咳嗽、打喷嚏、打哈欠……

2、礼貌用语 :您好、再见;谢谢、不客气;对不起、没关系;

3、个人礼仪 :揩眼屎、擤鼻涕、洗手、洗脸、照镜子、剪指甲、饭后漱口、擦嘴、刷牙、勤洗澡、衣服的叠放、洗手间的使用方法……

4、基本交往 :打招呼、谈话、自我介绍、介绍他人、如何接电话、如何打电话、对弱势人群应量力帮助……

第二部分:家庭礼仪

1、尊敬长辈(称呼长辈必须用尊称、听从教导、体贴长辈、回家和离家的时候打招呼、有长辈陪伴身边时应请长辈先行、帮助爸妈做力所能及的事、如何对待成人的错误……)

2、行为习惯(说话时要看着对方的眼睛、自己的玩具自己收拾、物归原位、爱惜物品、不浪费、和他人和谐相处、要和家长在一起、如何排解不良情绪……)

3、客人来访(引进门、邀入座、 敬茶、对客人彬彬有礼、收到礼物要致谢、接待小客人……)

4、拜访作客(先约定、准时到、不乱摸乱动、上门拜访或慰问病人要带礼物……)

第三部分:幼儿园礼仪

1、入园离园礼仪(主动和老师、幼儿、家长问好、道再见)

2、课间盥洗礼仪(照顾自己、谦让、物归原处……)

3、教学活动礼仪(学会倾听、积极动脑、发言举手……)

4、户外活动礼仪(排队、上下楼梯不推挤他人、不扒护栏、行进时有事需先出列、遵守游戏规则、在规定范围内活动、集合解散听口令、不趴堆、游戏时要谦让、玩过的玩具送回原处……)

5、进餐礼仪(餐前洗手、不挑食、不抢食、进餐不说话、不浪费、不发出吃东西的声音、自己送碗筷、饭后擦嘴漱口……)

6、午睡礼仪(叠好的衣物有定处、午安礼、睡间礼、起床整理……)

第四部分:公共场所礼仪

1、行 走 (遵守交通规则、右侧通行,过马路时走专用通道、不边走边吃、不随地吐痰、不尾随围观、保持距离、不占盲道……)

2、等 候(按顺序排队、不插队也不让他人插队、不席地而坐、不拥入街道之上妨碍交通……)

3、乘 车(主动购票按顺序上车、先下后上、上车时不挤不推、要礼让老弱病残孕;行驶中不打闹大声喧哗、不向车外丢东西、吐痰、不脱鞋,不蹬座位、不在车上吃东西,下车提前准备、需他人让路要用借光、劳驾或请您让一下等文明用语……)

4、乘电梯(升降式电梯:不扒门,不划门,先出后进、不强行挤入、不乱按、超载时主动退出……乘步梯、滚梯:靠右侧、不推不挤、不打闹…… )

5、游泳馆(不向池内扔脏物、不向池内大小便……)

6、图书馆(轻声细语、不污损图书、书归原位)

7、商 场 (不乱跑、买计划内的东西、不攀比、不私拆商品、 不私尝食品……)

8、公 园 (维持公共卫生、不乱扔垃圾、维持公共秩序、持票进入、不折花、不践踏草坪……)

衣原体与支原体区别范文第6篇

摘要:目的: 生殖道感染是女性常见的妇科疾病,解脲支原体感染是其中最常见的一种,其感染后会出现外阴瘙痒、白带增多及下腹坠痛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导致患者不孕。为了探讨治疗女性生殖道解脲支原体感染的有效方法,本研究旨在比较不同方法治疗女性解脲支原体生殖道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2年5月-2014年5月在医院接受治疗的女性解脲支原体生殖道感染患者90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45例。对照组则使用多西环素联合阿奇霉素进行常规的抗菌治疗,观察组的45例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外洗液进行外阴熏洗和阴道冲洗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对比研究两组患者治疗后转阴率和复发率,观察组的转阴率明显较对照组高,且观察组的复发率明显比对照组低,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的总有效率,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5.5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抗菌药物联合中药外洗液治疗女性生殖道解脲支原体感染,可提高药物的有效浓度,杀死病原体,降低复发率,且不易耐药,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关键词:解脲支原体;生殖道感染;应用效果

支原体感染是影响人类生殖道健康的重要病原体之一,生殖道支原体感染可造成子宫内膜炎、不孕不育、盆腔炎,解脲支原体(UU)是的常见病原体之一,近年来由于UU耐药株的不断增加, 提高 UU感染者的有效治愈率已成为临床医生关注的问题。近年来由于抗生素滥用及应用不规范导致支原体耐药株的不断增多,其发病率、复发率及耐药率逐渐增高。当泌尿生殖道黏膜表面受损时,解脲支原体易从破损部位侵犯,引起生殖道感染,造成女性生殖器官物理性损伤和病理性改变[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5月-2014年5月在医院接受治疗的女性解脲支原体生殖道感染患者90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所有病例均符合《妇产科学》[3]中诊断标准,生殖道分泌物拭子解脲支原体培养阳性,排除滴虫、霉菌、衣原体、淋球菌等病原体感染。并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45例。观察组年龄22~45岁,平均34.5±1.1岁;已婚36例,未婚有同居史9例。对照组年龄23~47岁,平均32.6±1.2岁;已婚37例,未婚有同居史8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表1 .两组一般资料的比较 一般资料 年龄 体重

1.2 方法 1.2.1治疗方法

观察组 34.5±1.1 56.3±6.9

对照组 32.6±1.2 56.3±6.9

P值 >0.05 >0.05 对照组予盐酸多西环素胶囊口服,0.1 g/次,2次/d及阿奇霉素片0.25g/次,1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外洗液(内含黄芩、黄柏、鱼腥草、蒲公英、百部、苦参、白花蛇舌草、蛇床子、茵陈、苍术、土茯苓),水煎后外阴熏洗和阴道冲洗,1剂/d,1次/d。2组患者均于月经干净后3~5d开始进行治疗,连续治疗14 d。治疗期间禁房事,要求配偶同时检查和治疗。疗程结束后1周、

1、2个月,专人复诊进行生殖道分泌物解脲支原体培养。

1.2.2标本采集

宫颈分泌物:用无菌窥阴器扩张阴道,注意窥阴器上不能涂润滑剂及消毒剂,以防干扰测定结果,用消毒棉签擦拭宫颈口多余的分泌物,然后用灭菌棉拭子插入宫颈口内2~4cm处缓慢旋转2~3圈,停留30s后取出,取出时注意不要碰到阴道壁,放于无菌试管内送检支原体。

阴道分泌物: 用3支无菌棉签取阴道侧壁上1/3分泌物后送检。 1.2.3分泌物的检测

UU-DNA PCR检测操作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扩增产物经含EB 染色剂的1.5%琼脂糖凝胶电泳,将凝胶放置于紫外检测分析仪上观察,如450nm 处出现橙黄色条带,则标本中 UU-DNA 阳性。 1.3疗效判定指标

治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生殖道分泌物支原体培养3次阴性;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生殖道分泌物支原体培养2次阴性;有效:临床症状、体征改善,生殖道分泌物支原体培养1次阴性;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改善不明显,生殖道分泌物支原体培养3次阳性。复发:UU转阴后3个月进行复查,UU呈现阳性。 1.3 统计分析

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差异、组内差异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时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治疗后UU转阴率、复发率比较

通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转阴率和复发率,观察组的转阴率为91.11%,观察组的转阴率明显较对照组高,且复发率明显比对照组低,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转阴率(%)与复发率(%)的比较

组别 观察组(n=45) 对照组(n=45) UU转阴例数

41 36

% 91.11 80.00

复发例数

3 12

% 6.67 26.67

P值 P<0.05 P<0.05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5.5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疗效(%)比较

观察组(n=45)

治疗疗效

例数

治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2.3不良反应的比较

25 12 6 2

% 55.56 26.67. 13.33 4.44

对照组(n=45)

P值

例数 22 10 4 9

% 48.89 22.22 8.89 20.00

<0.05 <0.05 <0.05 <0.05 <0.05

95.56

80.00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不适,其中对照组有18例,观察组有16例,但均能耐受,治疗不受影响,停药后可自行缓解。其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日常更加关注女性妇科疾病,生殖道感染是妇科疾病中一种常见且多发性疾病,发病率逐年升高,不仅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也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负担,现如今已被人们广泛关注。微生物感染所致炎症是引起不孕不育的常见病因,究其病因有很多,如输卵管因素、卵巢因素、子宫因素、宫颈因素、阴道因素、免疫因素等。不仅仅影响家庭关系,还会引发社会问题。

解脲支原体是其中常见的一种,具有尿素酶活性,能分解尿素,当泌尿生殖道发生炎症,黏膜表面受损时,解脲支原体易从破损部位侵犯,引起女性阴道炎、宫颈炎和输卵管炎等生殖道感染,造成女性生殖器官物理性损伤和病理性改变易导致不孕症。目前不同的研究均证实UU感染与女性不孕症相关[4-5]。从而为进一步研而支原体中的解脲支原体(UU) 是造成生殖道感染的重要病原体,目前不同的研究均证实,感染与女性不孕症相关。研究显示,在机体免疫力低下或局部微环境改变时,具有致病性的支原体通过其特殊的顶端黏附结构粘附于宿主细胞膜表面受体上,通过免疫介导损伤引起宫颈炎、子宫附件及盆腔炎症性疾病,可导致输卵管性不孕。此外女性生殖道内的能吸附于精子表面,将结合部位连接成卷曲状态,降低精子的活力和速度,减弱精子对卵子的穿透能力[6]。还有研究显示[7],UU感染妇女血清中,γ—干扰素水平升高,后者是引起迟发性过敏反应最重要的细胞因子之一,能通过免疫机制激发细胞免疫引起组织损伤,并与其他细胞因子共同发挥细胞毒性作用,引起输卵管损伤。分析可能的机制为:UU生长能分解尿素产生 NH3,Mh 生长能分解精氨酸产生NH3,使局部环境的PH 升高,不利于乳杆菌生长,破坏女性生殖道的生态平衡,引起炎症. 另一方面支原体感染宫颈后能破坏颈管内黏液栓,使阻止菌群上行的天然屏障受损,使其他病原微生物的毒力作用更易发挥,引起下生殖道的感染上行致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等盆腔炎性疾病。也有可能是阴道其他致病微生物的感染破坏生殖道黏膜,使得机体免疫力下降,支原体大量繁殖,对宿主细胞的毒力作用得以发挥[8]。由于支原体缺乏细胞壁,故对影响细胞壁合成的抗生素如青霉素、头孢菌素、万古霉素等不敏感,UU由于被含有蛋白、脂质和胆固醇的细胞膜包围,不能合成细胞壁的前体,而没有细胞壁,所以争内酰胺类抑制细胞壁合成的抗菌药对其无效,但对作用于膜蛋白和胞浆蛋白的抗牛素如红霉素等,则可通过抑制或影响其蛋白质、DNA、RNA的合成而影响细胞膜的完整性,杀伤支原体。近年来由于抗生素滥用及应用不规范导致支原体耐药株的不断增多,其发病率、复发率及耐药率逐渐增高。临床常使用能干扰蛋白质合成的抗菌素(如四环素、大环内酯类)及阻止DNA复制的抗菌素(如喹诺酮类)进行治疗。然而近年来随着抗菌素的普遍应用,UU耐药性不断增强,使临床用药面临很大困难。近年来研究表明,支原体能在宿主体内的持续性感染是其致病的主要原因。在与宿主的长期共同进化过程中,支原体形成了多种逃逸宿主免疫反应的生存方式,以逃避宿主的免疫应答。目前通过表面抗原变异和对免疫系统的调节是支原体逃避宿主细胞的免疫监视,形成持续感染的重要特征[9-10]。因此,应更进一步了解生殖道解脲支原体感染引起的局部与全身免疫改变及其之间的关系,了解哪些人群生殖道感染会引起机体免疫功能异常。根据其解脲支原体感染的症状表现,属于中医学“带下病”“阴痒”“淋证”等范畴。中医学认为,其多因脾虚生湿,湿热下注,湿蕴生虫,或房事不洁、外感秽浊,虫蚀阴中所致,故治宜清热利湿、杀虫止痒为法。用中药外洗方,方中黄芩、黄柏清热燥湿,共为君药;鱼腥草、蒲公英、白花蛇舌草、茵陈清热解毒、利湿通淋,共为臣药;苦参、苍术、土茯苓、蛇床子、百部善清下焦湿热、杀虫止痒,为佐药。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利湿、解毒杀虫止痒之功。通过中药外阴熏洗和阴道冲洗直达病所,局部有效浓度提高,有利于杀死病原体,且可改善阴道内环境,从而达到重建阴道微生态平衡的治疗作用,有效防止复发。

近年来,随着抗菌药物的大规模使用,期间不规范用药的比例增多,解脲支原体耐药性也逐渐加强,单独应用抗菌药物治疗疗效均有所下降,本研究停药后复发率达26.67%。也说明其耐药的严重程度的增加。本研究加用中药外洗液,中西结合治疗解脲支原体生殖道感染疗效显著,复发率较低,且不易耐药,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

[1] Kasprzykowska U,Elias J, Elias M,et al,Colonization of the lower urogenita tract with Ureaplasama parvum can cause asymptomatic infection of the upper reproductive system in women: a prelimimnary study.[J].Arch Gynaecol Obstet.2014,289(5):1129-1134. [2]吴晓锋,海燕.女性不孕不育者免疫抗体检测情况的临床分析[J]. 中国性科学,2012,21(7):54—57. [3]谷成祥. 支原体和衣原体并发细菌感染与不孕症关系的探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8(10) : 1249-1251. [4]Terada M,Izumi K,Ohki E,et a1.Antimicrobial efficacies of several antibiotics against uterine cervicitis caused by Mycoplasma genitaliurn[J].J Infect Chemother,2012,18(3):313—317. [5]Michou IV,Constantoulakis P,Makarounis K,et al. Molecular investigation of menstrual tissue for the presence of Chlamydia trachomatis, Ureaplasma urealyticum and Mycoplasma homimis collected by women with a history of infertility [J].J Obstet Gynaecol Res,2014,40(1):237-242. [6]夏如意,谈珍瑜,刘文娥,等.盆炎丸治疗多重耐药解脲支原体感染的临床观察[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2(3):53-55,67.

[7]Zhu Wenfeng,Yang Xinyuan,Huang Zhifeng,et a1.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CR and infertiljty ceIYical Chlamydia trachomatis and UreuPlasma urealyticum delection and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J].China Journal of modem me(1icjne.2012.119 (9):70-72.

[8]黄新可,张羡,罗新,等.女性下生殖道沙眼衣原体及解脲支原体感染与输卵管妊娠的相关性[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2,28(8):628-630. [9] Rybar R,Prinosilova P,Kopecka V,et a1.The effect of bacterial contamination of semen on sperm chromatin integ“ty and standard semen parameters in men from infertile couples[J].AndroIogia,2011,doi:10.1111/j.1439—0272.2011.01198.x.

上一篇:医源性污水处理措施范文下一篇:语言小蓝与小黄教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