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技术论文范文

2023-09-16

网络技术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近几年来,网络诈骗案件成高发趋势,引起了有关部门的注意。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互联网络技术,发布虚假信息,引诱自我保护意识较差的网民向指定银行账户汇款,借机达到骗取钱财的目的。因此,为了打击网络诈骗分子,切断其获取非法收入的渠道,加强个人银行账户管理,及时识别、封死、冻结其聚敛钱财的银行账户是关键。

关键词:网络诈骗;个人结算账户;联网核查系统

一、网络诈骗分子获得银行账户的几种手段

(一)向特定人群购买银行卡

几年前,有些商业银行为了扩大银行卡营销业务,向一些人群比较密集的机关单位、社会团体、学校等免费批量发行银行卡,其发卡手续相对简单、审核不甚严密,结果造成了一定的风险隐患,给网络诈骗分子一个可乘之机。例如,两年前,某中学为收交学费的便利,与金融机构签订发卡代收款协议,由金融机构向每个学生发放银行借记卡,学生将本年度学杂费上缴至本人所持银行卡账户,然后,金融机构将这些银行卡账户资金再集中转汇到学校在该金融机构所开立的银行存款账户。由于这些银行卡主要用于学生开学时收交学费,平时没有存款余额,且持卡人为未成年或刚成年的高中学生,自我保护和法律意识淡泊,容易被犯罪分子利诱。犯罪分子为了获得学生手中的银行卡,在学校里暗地以50到100元的价格收购,一些高中生就将手中的银行卡和密码卖给犯罪分子。

(二)利用虚假身份证自行开户

犯罪分子利用虚假身份证(虚假姓名或虚假身份证号、本人真实照片;他人真实姓名、他人真实身份证号、本人真实照片)开立银行账户,目的是掩盖其犯罪线索,增加执法机关调查难度,按照其提供需假身份证的特征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在金融机构“联网核查公民身份证信息系统”(以下简称“核查系统”)上线以前,犯罪分子在金融机构开户时,所提交的身份证虚假类身份证主要特征是:虚假姓名或虚假身份证号、本人真实照片。由于犯罪分子提供开户的身份证上是本人照片,至于在该地是否存在该姓该名、身份证号码是否是由发证机关编码则无从查证,身份证真伪难辨,很容易骗得金融机构一线柜台人员为其开户。

第二个阶段,在金融机构“核查系统”上线以后,犯罪分子开户时提供的虚假身份证主要特征是:他人真实姓名、他人真实身份证号、本人真实照片。这个阶段,犯罪分子如果提供原来类型的虚假身份证,经过金融机构联网核查的验证会出现姓名和号码不匹配结果,其开户将遭到金融机构拒绝;但是,由于“核查系统”信息库存在一定的缺陷,对于部分第一代身份证验证时不能显示其照片或者过于模糊难以辨认,犯罪分子利用系统漏洞,如果提供他人真实姓名、他人真实身份证号、本人真实照片的虚假身份证,则金融机构一线柜台人员核查时会出现姓名和号码匹配但照片不能确认是否为本人,也会错误操作为其开户。

(三)唆使、授意他人开户为其所用

“核查系统”上线运行后,大部分金融机构营业网点也配备了公安部认证的身份证识别仪器,犯罪分子靠提供虚假身份证,很难达到开立银行账户的目的。最近,根据金融机构反映,某些营业网点经常收到一些可疑分子提交开户申请多头开户,经查验所提供的开户资料也属实,金融机构柜台一线人员不能拒绝这些开户申请,只能为其办理开户业务。据有关知情人士透露,这些可疑分子大多为社会青年或者青少年,文化素质低、法律意识淡薄,平时喜欢结交一些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混迹于网吧、游戏厅、歌舞厅等娱乐消费场所,既无正当的职业也无稳定的收入,出于哥们义气或者收到好处,在不法分子的唆使或者授意下,向金融机构存入少量存款恶意开立多个银行账户,将来再把这些银行账户交给不法分子使用。

二、进行网络诈骗银行账户的开户和交易特征分析

(一)开户特征分析

(1)开户人低龄化

网络诈骗分子主要是一些青少年,长期沉迷网络,自认为自己网络技术很高,习惯于花钱享乐,耐不得金钱诱惑,看到别人违法“致富”或者受到别人传授经验,便铤而走险踏上犯罪道路。在已发现的一些网络诈骗银行账户当中,其提交的开户资料中开户人都很年轻,而且年龄还有逐渐下降的趋势,不排除犯罪分子构成诈骗团伙或者控制、利用更加低龄人群的可能。

(2)开户人姓名异化

在核查系统上线前,开户人姓名异化特征明显,主要表现为:第一,吉利化,如向金融机构提交开户资料的身份证中,有人姓名为“财付通”(意味着付钱的道路通畅,也可能是“财富通”的谐音,意味着财富道路通达)。第二,商品化,如向金融机构提交开户资料的身份证中,有人姓名为“索尼”(日本电子产品品牌),借开网络商店经销索尼电子产品的幌子骗取钱财。第三,网络化,如向金融机构提交开户资料的身份证中,有人姓名为“腾讯”“淘宝”,利用知名网站发布信息从事诈骗活动。

(3)低额现存开户

犯罪分子获取银行账户的目的是聚敛、疏散不法钱财。因此,在银行开户时一般采取现开方式,存入现金金额为金融机构规定的最低限额,尽量降低开户成本。

(4)短时间多头开户

为了逃避监测、掩人耳目,犯罪分子诈骗时往往准备多个银行账户。一方面,当一个银行账户被封时,可以马上启用另一个银行账户;另一方面,不定期轮换使用不同的银行账户,增加交易的迷惑性。

(二)交易特征分析

(1)很少或者不发生交易

刚开立账户后或者留作备用的银行账户,除开户时存入现金、扣除年费、结息税等交易外,一般很少或者不发生转入或者转出交易,有的甚至长期置于休眠状态。

(2)短期分散发生小额、异地汇款转入交易

在某一段时间,银行账户发生大量笔数的资金转入。转入资金一般为异地汇款转入,说明网上被诈骗对象的广泛性特征;转入资金金额一般比较固定,说明是对一些标的按照一定的价格进行诈骗;单笔金额比较小,几百元到两三千元不等,说明犯罪分子抓住受骗者的心理,即如果被骗财物损失较少,只当买个教训,一般不去追究。

(3)短期多次查询

当资金转入时,受骗者往往会与诈骗分子取得联系,告知其资金已经汇入,由于资金汇入笔数较多、到账时间不统一,犯罪分子要经常查询账户资金,有时甚至异地查询,期间发生查询费用的次数也很多。

(4)频繁异地提现、分散转出

当诈骗来的资金到账后,犯罪分子利用手中持有的银行卡,在异地ATM机上一次或者分多次提取现金,之后再将提取的现金转存至自己合法账户上,从而可以自由支配使用,完成非法资金合法化的“洗白”过程。

(5)保持低额存款头寸

通过分析犯罪分子诈骗使用的银行账户的交易记录,不难发现有这样一个规律:如果当日有资金到账,当日立刻现金提空转出,日结时保持较低的存款余额。这样做目的是为了减少公安机关查封、冻结其账户资金所带来的损失,所以其户头上一般不会滞留太多资金。

三、个人结算账户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银行账户实名制有待进一步落实

为了保证个人存款账户的真实性,国务院2000年颁布了《个人存款账户实名制》,根据该规定第六条、第七条:个人在金融机构开立个人存款账户时,应当出示本人身份证件,使用实名;金融机构应当要求其出示本人身份证件,进行核对,并登记其身份证件上的姓名和号码。但是,从网络诈骗分子利用虚假身份证开户的案例来看,真正落实好个人账户实名制,还需要一个过程。

落实个人账户实名制,现阶段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首先,进一步更新联网核查系统个人身份信息数据库,对一些错误信息要及时发现、及时更正,同时加快公民第二代身份证的推广和普及工作,提高身份证识别仪器的技术含量,增强金融机构柜台一线人员辨别虚假身份证的专业胜任能力。其次,有必要继续加强银行账户实名制的宣传工作,特别是对一些特定场所(网吧、学校、农村等)的特定群体(青少年网民、学生、农民等)。自《个人存款账户实名制》颁布以来,已经时隔7年,现在成长起来的青少年对此了解甚少,因此有必要增强他们的法制意识,督促其自觉维护金融秩序。

(二)《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办法》和账户管理系统需要进一步完善

为了规范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的开立和使用,保证支付结算活动的正常进行,人民银行2003年制定了《人民币结算账户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并建立了人民币结算账户管理系统(以下简称“账户管理系统”)。从“办法” 的制定目的和内容条款来看,有以下特征:第一,它规范的对象即存款人,涵盖自然人(除个体工商户,个体工商户纳入单位存款人范畴),但主要是针对开立单位银行结算账户的单位存款人。“办法”共七十一条,专门针对自然人开立个人结算账户的条款甚少,其内容也过于简单原则,而当前个人经济活动日趋活跃, “办法”已经不能满足现阶段加强个人结算账户管理的需要。第二,“办法”实施后,人民银行多次组织清理核实单位结算账户,有力地整治了金融机构和单位违规开户、使用账户的行为,但对于个人结算账户,目前还没有在社会上掀起一次全面清理整顿的工作。从“账户管理系统”来看,自2005年至今,它已升级至二版,但是人民银行通过此系统所能监管到位的账户也仅仅限于单位开立使用的“基本、一般、临时和专用”等四类存款账户;对于自然人开立使用的个人银行结算账户,虽然“账户管理系统”可以在一定范围内统计、查询有关信息,但是还有许多实际工作中急需要的功能未能实现,而且对于个人在金融机构开立结算账户的原始开户资料,人民银行也只能在反洗钱检查过程中,通过现场查阅进行监督管理。

随着经济发展,个人转账结算业务范围不断,为了防范个人结算风险,维护正常的金融秩序,防止利用个人结算账户进行违法犯罪活动,很有必要加强个人结算账户监督管理。首先,人民银行应及时修订完善“办法”,在“办法”中补充更多条款,规范个人结算账户管理,实现政策制度上的保证;其次,完善现有的“账户管理系统”,开发专门用于管理个人结算账户的“个人结算账户管理子系统”,与“单位结算账户管理子系统”共同构成新的、完整的“银行账户管理系统”,同时在“个人结算账户管理子系统”中增加实际工作中急需的如跨区域查询统计、多种索引条件下的模糊查询统计等功能,实现软件技术上的保证;再次,新开发的“账户管理系统”要留有接口,以便建立系统间整合的平台,与商业银行的综合业务系统、公安部门的人口信息共享服务和业务系统、人民银行的个人征信系统、反洗钱监测分析系统、联网核查公民身份信息系统进行桥接,明确有关单位对于系统信息的及时性、正确性和安全性所应承担的责任,实现信息共享上的保证;最后,由人民银行牵头,组织金融机构对现有的个人结算账户进行清理、核实和整顿,将不合规、不合法的个人结算账户进行撤销,同时根据商业银行的个人结算账户资料构建人民银行的个人结算账户信息基础数据库,实现组织落实上的保证。

(三)金融机构可疑交易标准需要进一步明确

为了防止利用银行账户从事洗钱活动,规范金融机构报告可疑交易行为,中国人民银行制定了《金融机构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以下简称“报告管理办法”),利用银行账户从事网络诈骗的行为主要符合“报告管理办法”第十一条列举的交易特征。

金融机构在确定可疑交易的属性标准有两个:一个是质量属性标准,是对交易内在的、本质的、定性的规定;一个是数量属性标准,是对交易外在的、显性的、定量的规定。从“报告管理办法”第十六条来看,它主要是对可疑交易进行了质量属性上的明确规定,而在数量属性上,采取了模糊其辞的方式,如“短期内、频繁、长期、多头、大量、大额等”,至于多长时间算短期、长期,多少算多头、大量、大额则不甚明确,如果过分依赖反洗钱义务主体即金融机构的主观判断,则既加重了金融机构报送交易工作量,又降低了人民银行对报送信息的分析效率。因此,人民银行有必要对一些交易的数量属性进行明确的规定,这样既可以增强金融机构判断、报送可疑交易的可操作性,又会提高反洗钱监测的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国务院,2000,《个人存款账户实名制》

[2]中国人民银行,2003,《人民币结算账户管理办法》

[3]中国人民银行,2007,《金融机构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

(作者通讯地址:中国人民银行定安县支行 海南 定安县 571200)

网络技术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无线传感网络技术是具有交叉学科性质的高科技技术,可以被广泛的应用在医疗卫生、国防军事、交通管理、灾害预测、桥梁检测、制造业、环境科学、城市信息化建设等领域。结合现代农业实际要求,将无线传感网络与现代农业结合,提出了基于无线传感网络的智能监控系统方案,用基ZigBee协议的CC2530芯片作为传感器节点和网关/汇聚节点,进行参数的采集、传输、汇聚和融合,结合数据库技术和专家决策系统,以实现农业生产的自动化和精细化。

关键词:智能农业;监控系统;无线传感网络

一、背景分析

传统的农业需要花费大量的劳动力进入到田间地头劳作,浇水施肥,耕地等等。不能更合理化的利用有限的资源创造更大的财富,很多时候反而浪费了资源。智能农业产品通过实时采集温室内温度、土壤温度、CO2浓度、湿度信号以及光照、叶面湿度、露点温度等一系列环境参数,自动开启或者关闭指定设备。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随时进行处理,为农业综合生态信息的自动监测、对环境进行自动控制和智能化的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方便人们对农田里的作物进行科学化管理,在第一时间了解它们的需求,极大的提高了资源利用率。传感技术为传统农业带来了革新与飞跃发展,成为了未来新型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智能农业监控平台功能需求

为了方便管理人员对传感器传输过来的数据进行实时的监控,分析。具体功能:

(1)实现对农田里温度、湿度、光照、主要生长营养素等的数据采集。

(2)实现对传感器传来的数据进行实时采集、监测、查看。

(3)对超过设定阀值的异常数据进行报警,并能将数据发送到手机,方便远程管理。

(4)对所有采集的数据进行存储,生成曲线图,方便管理和分析。

(5)可以随意调用查看历史数据,并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实现自动灌溉。

三、无线网络的组成及其实现的核心技术

传感器网络系统通常包括传感器节点、网关/汇聚节点Router和管理节点。

(一)网关节点。负责对各节点传感器数据的采集、处理以及和外网通信,作为数据采集的传感器节点响应相应的网关请求,搜集周围信息,如温度、湿度,光照等;同时还要兼具有路由功能,依据一定的路由协议直接或者通过作为多跳中转的节点中传输到sink节点,再借助临时建立的sink链路把整个区域内所监控的数据传输到远程中心。

(二)传感器节点。采集的监测数据沿着其他传感器节点逐跳地进行传输,在传输的过程中监测数据被多个节点处理,经过多跳后路由到汇聚节点,最后通过互联网到达管理节点。传感器节点之间通信采用的是基于Zigbee技术的CC2530芯片实现。ZigBee是基于IEEE802.15.4标准的一种短距离的无线通信技术,具有低功耗、低速率、低成本、低复杂度等一系列特点。Zigbee遵循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协议栈包括物理层、媒质访问控制层、网络层和应用层,支持自组织网络技术。CC2530是TI公司生产的一款基于具有SOC,支持IEEE802.15.4、ZigBee、ZigBee PRO和ZigBeeRF4CE标准,具有较高的无线接收灵敏度以及抗干扰性能,其传输的距离大于75m,最高传输速率可达250Kbps。

(三)管理节点。用于动态的管理整个无线传感器网络。传感器网络的所有者通过管理节点访问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资源。

(四)监控系统软件。采用模块化设计,VC++6.0软件编写,采用数据库方式实现数据存储以及读取,并相应的对参数进行控制。系统可分为登陆模块、通信模块、数据显示模块、数据库修改及管理及查询模块、专家决策系统和控制模块(主要用于控制自动灌溉等技术的实现)。

四、参数设置

农业中检测的参数主要有土壤温度、土壤湿度、光照度、CO2、土壤水分、土壤养分以及各种被控对象的开关量等。不同情况下不同,具体如下所示:

(一)温、湿度节点:用于温、湿度监测,温度传感器选用DS18B20,测温范围为-55℃~+125℃,分辨力最高达±0.0625℃,精度±0.5℃,响应时间<1s。湿度传感器的选择频率输出湿度模块HF3226(用湿敏电容HS1101制造),宽量程:10~95%RH,体积小,性能稳定,工作温度范围–40~80℃,精度±5%RH,比例线性的频率输出。

(二)光照度、CO2节点:传感器采用PD-LL,精度:±2%,测量范围0-20000lux。CO2传感器选择TGS4160(固态电化学型气体敏感元件),测量范围:0~5000ppm;加热器电流:250mA;加热器电压:5.0±0.2VDC;加热器功耗:1.25W;温度:-10~+50℃。

(三)土壤温度、养分、水分节点:土壤水分传感器选择AQUA-TEL,测量各种土壤的单位体积含水量,测量范围:0-100%,误差<3%,重复性误差<1%;土壤养分测定包括土壤有机质、pH值、氮、磷、钾pH值以及交换性钙、镁的检测,可采用离子、生物传感器。

五、结束语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融合了传感器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各传感器分工合作,自主组网,网络拓扑动态变化。具有随机部署、分布式结构、自组织、智能型、成本低、环境适应性强等等特点。将无线传感网络技术应用于农业经过近几年的研究已经接近成熟,并且将在以后的飞速发展下为世界带来更多好处。如果对传感器节点加以修改,按照自己的需求重新配置,可将其应用于更多方面,如环境监测、医疗事业、工业自动化等领域。

参考文献:

[1]李慧,刘毅.温室控制技术的发展方向[J].林业机械与木工设备,2004(05):78-80.

[2]陆志平,秦会斌,王春芳.基于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的智能火災预警系统[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6(05):123-125.

[3]于海斌,曾鹏.智能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4]ZigBee Alliance.ZigBee specification[Z].ZigBee Alliance,2006.

网络技术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网络技术也呈现日新月异的发展态势,在现代社会中,网络技术的应用范围逐渐变广,并且给广播电视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春天,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而广播电视媒体要想提高竞争力,就需要积极将网络技术应用于广播电视工程中,不断满足观众的独特需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因此本文主要对网络技术在广播电视工程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希望能够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网络技术;广播电视工程;应用;策略

网络发展的水平正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提高,目前人们已经迈入了网络时代,传统媒体正受到新媒体的冲击,如果传统的广播电视工程还固步自封,不利用新的技术,就会逐渐消失在时代发展的长河中,而网络技术的出现为广播电视工程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会,其不仅能够改变传统广播电视工程收视率下降的现状,并且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经济效益,创造出更多的社会效益,不断推动广播电视工程的进一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网络技术的含义

网络技术的种类有许多,目前市场上的智能技术、以计算机为基础的各种基础都被称为网路技术,其主要的作用就是传输信息,并对信息数据进行集中的处理等,具有较广的使用范围,在传媒行业发展的过程中能带来较大的作用。在广播电视工程中应用网络技术,主要是因为传统广播电视媒体的形式相对比较单一,没有较强的互动性,因此无法满足观众的个性化需求,在网络技术能够将自身的优点积极发挥出来,将传统广播电视工程中还存在的不足有效弥补,让广播电视媒体更具多样性和趣味性,并且能够利用网络增加与观众的互动,将观众与媒体人之间的距离拉近,并不断满足观众的个性化需求,进一步提高收视率,不断提高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2.网络技术应用于广播电视工程的必要性及优势

2.1网络技术应用于广播电视工程的必要性

网络技术的多样性在一定程度上讲广播电视工程的传播效率提高了,让观众能够增强对广播电视的喜爱程度,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因此对广播电视媒体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将会成为广播电视工程提高质量的关键。广播电视行业在时代的进步下要想满足观众和自身的发展,就需要构建出质量和效率更高的传输系统,讲网络技术积极应用广播电视工程中,能让目前面临的技术难题得到有效解决,所以在广播电视工程中应用网络技术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2.1.1不断提高广播电视工程的传播质量

广播电视工程主要传播的内容是音视频讯号,其在传播的过程中比较容易受到多种介质的影响,导致讯号在传播的过程中无法保证质量和速度,所以只有保证音视频讯号的完整和速度,才能推动广播电视的进一步发展,而在广播电视工程发展过程中,保证音视频讯号的完整与速度是面临的最主要的技术难题,加上人们对广播电视工程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广播电视事业要想得到蓬勃的发展,就需要提高传播讯号的完整性与传播效率,而在广播电视工程中应用网络技术,能够利用网络技术的科学性以及可靠性,使传播讯号的完整度与速度得到保证,不断提高了广播电视工程的传播质量。

2.1.2满足了用户的需求

人们的生活水平在现代社会中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因此人们开始逐渐注重自己的文娱生活,长期以来广播电视都是人们娱乐的一种重要手段,所以对广播电视工程的需求非常大,而在现代化社会中人们的个性化需求也越来越明显,所以在广播电视工程中积极应用网络技术能够不断满足人们的个性化需求,让广播电视工程在发展过程中更具特色。

2.2網络技术应用于广播电视工程中的优势研究

2.2.1具有自动化的节目播出效果

传统的电视节目播出一般是预先录制完成,再由广播电视媒体根据节目的特点安排节目的播出顺序,而这样的工作内容比较复杂,且无法与观众进行互动,减少了节目的趣味性,而在广播电视工程中引进网络技术,积极应用网络技术中的自动播放系统,就可以以节目的时间、类型等为基础,对节目播放的顺序进行自动调节,不仅能够有效节省广播电视媒体的人力资源,而且还能利用网络技术与观众进行互动,不断提高电视节目的收视率,同时也让节目的趣味性得到有效提高。

2.2.2进一步实现资源共享的目标

将网络技术应用在广播电视工程中,能够有效连接各个广播电视台,这样能有效提高电视广播电视制作的便捷性,并且由于网络技术具有传输速度较快的特点,具有较强的兼容性,能够让多个广播电视台之间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目标。而且在科学、先进的网络技术的作用下,能够将电视台部门之间的关系有效平衡,避免出现重复工作的情况,降低人力资源以及物力资源浪费的概率,还能及时解决电视节目在制作中存在的问题,将电视节目制作的效率和质量有效提高,通过明确工作人员的职责,让分工合作更具有可靠性,使电视台内部的信息资源共享更强,同时也可以提高各个电视台之间的亲密度,做到互惠共赢,为观众创作出更多优秀的电视节目,不断丰富观众的文娱生活。

2.2.3将电视节目的时效性不断增强

广播电视节目一般比较重视时间,所以其信息传递的要求非常高,由于传统的广播电视工程受到技术因素的影响,电视节目一般只有预先录制好之后才能在电视上播放,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而在广播电视工程中引入网络技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将电视节目的时效性有效提高。比如记者在前线进行实时采访,编辑人员可以通过对采访资源快速处理,再通过网络技术就能很快在电视上播出,并且也可以实时将新闻信息等在电视上播出,及时为观众传递更有效的信息资源,让电视节目的时效性充分体现了出来。

3.广播电视工程中网络技术的应用研究

3.1网络技术应用于有线电视广播方面

目前比较常见的传播方式一般有两种,其中包括有线电视广播和无线广播。生活中比较常使用的是有线电视广播网,其一般是指相关的广播电视公司,将文字、声音或者视频传递到网络终端的接收机器当中,通常采用的形式为无线波形式,因为波长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在传播的过程中会出现较多的传输问题,声波的损耗相对较多,信号会受到太大的干扰。积极应用了网络技术的广播电视工程与传统的有线电视广播相比,具有更多的优势,其能够将服务的地理辐射区域以及传播的范围增加,将传播的空间提升,还能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满足观众的个性化需求,进一步将广播电视节目的收视率和收视效果不断提升。并且在有线电视中应用网络技术,有机结合服务区内的光线,能够让广播电视的作用最大化发挥,让广播电视发展的扩建不断扩展。

3.2网络技术应用在广播信息资源方面

一般情况下一些媒体或者广播电视要想其相关的作品得到关注,打开市场,就需要预先在市场上进行宣传,让其通过一段时间的信息传递,从而让更多的观众、群体了解,才能掌握社会中发生的新鲜事物和信息。而广播电视工程中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由于网络技术的作用,让网络资源具有共享性,所以能让信息实现快速传播的目标,并且网络技术的应用也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传播的渠道,让传播的方式更加有个性化,让整个传播的过程的信息资源整合度以及传播的质量和效率不断提高,让广播电视资源的信息共享特性得到了充分体现。而且网络技术还能根据信息资源的类型对其进行分类,让海量信息在传播的过程中更具有规范性,让电视节目资源共享的目标实现,也使多个地方和国家的节目能够通过利用网络技术实现传播,加强世界的沟通与交流。比如当我国在直播春节联欢晚会时,就会利用网络技术,让全世界范围内的华人和其他国家的人群通过网络技术第一时间观看精彩的节目内容,让国外的人能学习到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也让我国人民感受了春节的快乐。

3.3网络技术应用于电视节目录制中

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以及录制的过程中应用网络技术,能够加强与观众的互动性,从而增强节目的趣味性。在电视节目中利用网络技术进行预期的干预,能提高电视节目制作的精良度。在现代化社会中,广播电视节目中网络技术的应用越来越深入,广播电视的相关工作人员应该学会利用网络技术积极革新节目录制的过程,从而将电视节目每个环节制作的效率和质量提升,让电视节目视频、音像的处理更加优良,保证电视节目能够有序、质量更高的完成录制,为观众呈现更加精良的电视节目,让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3.4网络技术应用在媒体内容中

传统的广播电视工程中的内体内容包括音频和视频,其主要的传播形式是模拟讯号,而这种讯号传播的方式比较容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所以观众最终接收到的相关信息可能与原讯号之间存在较大的质量问题,比如画面模糊、画音不同步等,让用户的观看体验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从而降低电视节目的收视率,限制了广播电视工程的进一步发展。而在广播电视工程中应用网络技术,能够将传统媒体内容中的模拟信号传播形式转变为数字讯号传播形式,有效将视频、音频的质量效率提高,让媒体内容得到了扩展,也让内容更新的速度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推动广播电视工程得到进一步发展。

3.5网络技术应用在媒体网络中

广播电视网主要是以模拟频分单向分配为基础的网络,在现代化社会中,宽带数字平台的出现以及网络技术的发展,让传统网络环境的限制性得到了有效的改善。在广播电视工程中应用网络技术能加快广播电视工程数据交换的速度,使大量的数据都能应用其中,让整个操作的流程更加简单和便捷,从而吸引更多的用户,并且将网络技术应用在广播电视工程中,还能在社会的发展下不断产生新的中间理论,让两者在发展的过程中能够不断创新发展,创造出更多的社会效益。

3.5二维码技术的应用

在目前二维码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在很多的电视节目下方都会有二维码的标志,而观众只需要打开手机的扫一扫功能就能及时获取信息,并且还能进行积极的讨论,让电视节目的互动性不断增强,而且电视节目还通过设置扫描二维码获取奖品的功能,让观众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有效将电视节目与观众之间的距离缩短,并能在大大将电视台的经济效益提高。

4.在广播电视工程中应用网络技术的效果研究

4.1将广播电视工程的技术含量有效提高

在廣播电视工程中应用网络技术,有效将传统广播电视工程中的内体内容以及媒体网络改变,让整个传播的效率和质量更加高效,并且还不断扩展了网络传播的方式和范围,让人们接收广播电视工程的途径更加广泛,使广播电视工程的技术含量不断增加,更进一步促进了广播电视工程技术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2将广播电视工程中的技术融合能力有效提高

网络技术具有较强的关联性,在现代社会中,广播电视工程技术是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进行过研发的,其不仅具有计算机技术的关联性特点,还能够有效融合各种不同的网络技术,让广播电视工程的技术发展空间更加宽广,也让未来广播电视工程的发展与推广拥有一定的技术保障。

4.3让传统广播电视节目传播的效果得到了改善

在数字化时代,网络技术积极将传统广播电视工程中的传统音视频模拟讯号传播的方式转变成了数字化讯号的传播形式,有效减少了讯号传播过程中外界的干扰因素,进一步将讯号传播的速度和质量提高了,同时也让观众能够接收、观看到质量更高的电视节目,并且也增加节目的趣味性,让观众能够利用手机终端与电视节目进行实时的互动,不断提高观众观看电视节目的积极性,而且数字化的讯号还能让后期电视广播节目的处理更加方便,降低广播电视台的成本支出,不断提高广播电视台的经济效益,从而创造出更多新颖的节目,不断丰富观众的业余、娱乐生活。

5.结束语

在现代化社会的发展中,人们的生活品质得到了显著提高,而网络技术的出现更是让人们的生活更加方便和便捷,所以网络技术在广播电视工程中的应用是必然趋势,而广播电视节目台要想提高其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就需要积极将先进的网络技术应用在广播电视工程发展的过程中,让网络技术不断推动广播电视工程实现改革创新,不断增加广播电视节目的趣味性、时效性以及互动性,也不断扩展人们的娱乐方式,让电视节目传播的速度和质量得到明显的提高,而且广播电视台相关的工作人员还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积极学习新的网络技术和网络知识,并根据广播电视台实际发展的情况进行创新,让制作出的电视节目更符合观众的个性化需求,从而为广播电视台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创造出更多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李亭刚.数字音频技术在广播电视工程中的应用[J].通讯世界,2019,26(08):144-145.

[2]张勇超.网络技术在广播电视工程中的应用研究[J].电大理工,2019(02):14-16.

[3]孙首奇.浅析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的实现[J].中国有线电视,2019(06):641-643.

[4]何荣辉,袁晔.网络技术在广播电视工程中的应用研究[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9(09):168-169.

[5]陶明武.广播电视工程中计算机技术的运用研究[J].传播力研究,2019,3(13):291.

网络技术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    在计算机行业中,数据处理技术拥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已经在各大企业中得到了推广普及。目前,很多企业都对大数据分析工作给予重视,并且运用了云计算网络技术,使数据的分析能够为企业的发展决策提供参考。因此,本文针对计算机大数据分析与云计算网络技术展開分析探讨。

【关键词】    大数据    云计算    网络安全    数据传输

引言:

在进入新时代之后,互联网对人们的工作带来了重大影响,转变了原有的工作方式,人们越来越依靠计算机去处理工作事务。如今,大数据技术与云计算技术已经得到了很大进步,很多企业都会运用这些先进的技术去进行数据的分析处理,依据数据分析处理结果来制定企业发展规划。大数据技术与云计算技术凭借自身的优点,受到了各企业的青睐。因此,人们需要正确了解这些技术的优势与作用,掌握具体应用方式,令其充分释放出自己的影响力。

一、计算机大数据分析中云计算技术的作用

云计算技术能够为计算机数据的传递与共享提供条件,融合软硬件数据存储,使计算机处理工作能够更加顺利的进行。云计算技术能够为广大的计算机用户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与保存空间,有效解决数据传递环节中存在的各项问题[1]。云计算技术与传统的大数据分析技术相比,云计算技术能够提升大数据分析的整体质量。人们可以运用云计算技术得到云终端的相关数据,满足人们对于数据的需求。

在当前阶段,计算机市场已经逐渐形成较为完善的结构体系,围绕云计算技术进行计算机大数据分析工作,为云计算技术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目前,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的各个领域都会运用到云计算技术。围绕云计算技术研究开发的服务器和操作系统能够帮助人们处理各类数据信息。并且云计算技术还拥有安全可靠的数据保存能力,有效降低数据的丢失风险,避免信息的不完整和错漏,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这也是云计算技术的一项优势。通过改善云计算环境下的计算机数据处理中心,能够逐渐提升计算机云计算的能力,使云计算技术的影响范围不断扩大。不仅能够让云计算技术被应用到网络信息处理工作中,还可以为计算机网络安全提供保障。在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中,大多数的计算机用户较为在意自己的信息能否得到安全保障,这需要计算机网络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对云计算系统的完善程度提出了要求。当前影响到计算机安全的问题主要有黑客问题与系统漏洞问题。

系统漏洞属于人为因素,可以通过不断检索来发现系统的漏洞,进而对存在的漏洞进行修补[2]。而黑客攻击属于外来的侵扰,想要预防这个问题的发生,最好的方式就是防患于未然,积极升级和优化系统,最终达到完善的数据处理效果。

二、大数据与云计算的应用优势

2.1精确反映出客观情况

针对编写数据成分的分析报告,客观情况反应的准确度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需要在实事求是的原则下展开数据收集、数据统计以及数据分析等工作,只有保证以上步骤的规范性才可以保证判断的科学合理。得到了正确科学的判断之后,能够更好的提升编写数据分析报告的质量。

2.2深度开发数据资料

在大数据背景下,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都会接收和制造大量的数据与信息。面对这样庞大的数据信息,对其进行合理的挖掘开发将会为企业的决策提供良好的参考,使相关决策的制定拥有可靠的支撑依据,保证企业决策的正确性。为了对庞大的数据进行深层次的开发,需要借助专业数据分析部门的力量,运用先进的数据处理技术对各类数据进行分析。数据收集和分析的过程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与手段,在保证数据分析工作顺利进行的同时,还能够保证数据分析结果的有效性。数据分析部门可以选择抽查或者普查的方式来展现某类数据的收集工作,将众多数据进行归纳整理,然后对这些数据展开深入的分析探究工作,将具有价值的数据信息挑选出来,给予合理的开发与利用[3]。在当前阶段,大多数企业都对数据分析有着一定的关注,一些企业还讲数据分析工作纳入到自己的服务范围。因此,在企业的发展过程当中,数据信息的开发和利用有着重要的意义。

2.3提升管理与决策的科学性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会逐渐获取到越来越多的数据,这些数据不仅关系到企业的经营情况,还与市场形势、行业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对于一家企业来讲,将各类数据进行合理的分析将会对企业的发展提供支持力量。不仅能够促进企业管理效率的提升,还可以帮助企业制定出长远的经营发展决策。数据分析部门在进行数据的收集与分析的时候,不仅需要观察数据表面呈现出的内容,还需要深入挖掘信息的潜在含义,透过现象看本质,这样能够使数据分析工作的质量得到保障。这样的数据分析与收集工作是企业管理科学合理性的关键内容。由于数据分析工作对于企业的经营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数据分析的逐渐展现在企业的决策和管理工作当中。

三、计算机大数据中云计算网络技术的应用

3.1网络安全等级防护

在云计算网络环境中,安全管理中心能够满足不同安全级别的保护需求。利用自身的安全管理、系统管理和安全审计等功能加强安全防护。通过服务层的安全保护框架,为云服务客户端带来迎合切身需求的安全保护,使广大的用户能够得到安全的资源访问服务。在对云服务商进行访问的时候,用户们可以采用通信网络、Web服务以及API接口等方式来访问云服务器。但是对于用户重点系统的安全防护不属于网络安全等级保护的框架当中[4]。在这样保护框架体系当中,资源层和服务层的安全是重点内容。在资源层保护方面,主要包括物理资源安全和虚拟资源安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设计要求,构建有效的资源层安全保护框架。

在云计算环境下的网络安全等级保护中,需要根据不同等级的云计算平台制定不同的安全目标,迎合云计算平台的实际需求。通常情况下,安全保护的最低等级为二级,需要结合安全目标和等级要求展开安全设计步骤,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需要认真审视云平台用户数量以及业务系统的具体情况,进而合理的判断和制定与计算安全保护标准,令安全保护策略的制定能够迎合与计算平台的实际需求,降低云计算平台出现安全事件的几率。

第二步,將安全技术要求尽量计划,需要结合安全计算环境、安全区域边界、安全管理中心以及安全通信网络几个方面制定出合理的安全保护策略。

第三步,需要清楚掌握云计算功能框架中不同功能层的保护要求,保证安全技术机制的构建可以带来有效的安全保护,满足云计算功能框架的安全保护需求。

在完成云计算环境网络安全等级保护的初步设计之后,需要合理的添加镜像安全、虚拟化安全等控制点,进一步强化安全保护水平。并且采取访问控制技术和身份识别技术,与云计算平台各个功能区保持良好对接,提升各层安全防护的整体水平。

3.2数据传输安全分析

在云计算的影响下,云安全的含义已经逐渐构成[5]。通俗来讲,就是通过运用云计算基础来进行计算机大数据分析工作的时候,让数据的安全性得到了保障,这便是云安全的基本含义。用户端数据与数据安全通常呈现出正比关系,由于应用群体数量不断增多,所涉及到的计算机数据范畴也在慢慢扩大。如果计算机受到了病毒的攻击与侵扰,可以使用云计算技术将病毒有效拦截,使计算机数据安全性得到进一步提升。

站在云计算技术的角度来看,它所能提供的各项服务都是有IaaS基础设施级服务和PaaS平台级服务两者共同组成。IaaS基础设施级服务可以为用户们带来所需的服务,对计算机基础设备展开操作和运用,主要包括CPU处理、数据传递、数据存储等内容。PaaS平台级服务则是将云计算中的服务器和开发环境作为服务内容,用户能够根据自身的需求在PaaS平台进行操作流程的设置与应用。

3.3监督数据资源共享

网络数据资源在传输过程中难免会遭受到安全威胁,影响了数据资源的安全性。通过促进云计算网络安全技术的广泛应用,能够不断优化安全模式,使防护体系更加完善。这样能够有效降低安全性问题的发生,保证数据传输过程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借助云计算技术的优势,可以对数据传输的整个途径展开监控,确保传输途径的安全。如果出现了意外情况应及时预警,采取相应的措施抵御黑客的攻击,避免网络安全事故的发生。

3.4提升数据使用安全

目前,计算机用户已经具备了较高的安全意识。因此,为了有效提升用户数据信息与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安全性,需要对身份认证工作给予重视,借助实名制的方式来促进认真处理,令整个网络结构的安全性得到提升。在网络应用过程中出现的安全问题,可以通过实名追踪的方式锁定可疑目标,有效阻挡和控制恶意攻击事件的发生。但是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预防假人名情况,进而促进网络数据信息盗取的预防能力[6]。由于计算机网络环境是一个较为开放的环境,在使用过程中会面向众多用户,通过加强实名身份认证能够有效避免部分用户对数据的非法访问。使用者在进行计算机网络访问的时候,需要进行用户名与密码的核对。对数据库的重要信息进行加密处理,保证数据库信息的安全性。

四、结束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计算机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各种网络技术已经渗入到社会各个领域当中,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便利。在大数据时代下,在数据分析过程中合理的运用云计算技术,能够有效提升大数据分析效率,带来更加精准可靠的数据分析结果,使计算机大数据分析能力得到加强。

参  考  文  献

[1]王翠.基于大数据分析的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21(08):183-184.

[2]吕晓艳.计算机大数据分析与云计算网络技术[J].电子世界,2021(07):5-6.

[3]段冉.大数据分析下的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研究[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20(23):165-166.

[4]王虹.大数据背景下计算机大数据分析与云计算网络技术研究[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20(24):136-137.

[5]贾玉罡.云计算技术在计算机大数据分析中的运用研究[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20(06):163.

[6]李超科.计算机大数据分析及云计算网络技术发展探究[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19(11):12.

网络技术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信息共享空间;研究视角;实践模式

摘要:文章以2005—2015年国内公开发表的高职院校IC论文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论文的计量分析,介绍了高职院校IC的研究状况,并进一步论述了高职院校IC论文的研究视角和处于初级阶段的实践模式。

1背景

信息共享空间(Information Commons,简称IC)是20世纪9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高校图书馆的一种创新模式,也是一种培育读者信息素养和IT技能,促进学习、研究、交流与协作的新型实体空间与虚拟环境[1]。2005年,上海图书馆馆长吴建中在《国家图书馆学刊》杂志上发表了《开放获取环境下的信息共享空间》一文,首次将“信息共享空间”这一概念介绍到国内。是年,同济大学图书馆邬宁芬在《图书馆杂志》2005年第11期上发表了《信息共享空间:大学图书馆的机遇与挑战》一文,这是中国内地学者第一次把信息共享空间与高校图书馆联系在一起。至此,国内高校图书馆界开始引入信息共享空间服务理念,开展信息共享空间理论研究和建设实践。据统计数据显示,2005—2014年全国共发表关于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学术论文893篇[2]。为了解高职院校信息共享空间的研究状况,笔者于2016年1月16日,以中国知网为数据源,以篇名为检索项,以“高职院校信息共享空间”“高职院校IC”“高职院校学习共享空间”为检索词,剔除不相关论文后,统计出2005—2015年十年间关于高职院校信息共享空间研究的论文共计26篇。笔者对这些论文进行研究,以期对未来高职院校信息共享空间(以下简称“IC”)的研究和实践有所裨益。

2高职院校IC论文的计量分析

2.1论文发表时间分析

论文发表时间分布状况反映出IC被引入高职院校图书馆以来的研究状况和动态变化。十年来,我国高职院校IC研究论文发表数量和年份分布见表1。

2.2论文发表期刊分析

26篇高职院校IC论文分布在三类期刊上,分别是图书情报专业期刊、大学学报及其他期刊,具体分布情况见表2。

3高职院校IC论文的研究视角

为了便于研究,笔者将高职院校IC研究论文同一主题超过3篇以上的作为一个视角来分析,分析显示,高职院校IC论文的研究视角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见表3)。

表32005—2015年高职院校IC论文的研究视角、主题与论文数量分布

序号研究视角热点主题论文

数量

(篇)1高职院校IC基本理论包括概念、构成、特点、建设可行性和策略原则82高职院校IC特色构建围绕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43高职院校IC案例研究高职图书馆IC个案研究54高职院校IC服务研究服务理念、服务转型33.1高职院校IC基本理论研究

如前所述,IC自2005年引入国内以来,在国内形成了一股研究热潮,但直到2009年9月才有第一篇有关高职院校IC的论文发表,即季亚文的《高职院校信息共享空间建设探析》。之后,围绕高职院校IC的基本理论研究共计有8篇论文,分别是时金碧的《高职图书馆IC建设的可行性研究》、赵苹的《高职院校图书馆主题学习共享空间构建策略探讨》等。在这8篇论文中,只有赵苹的论文发表在专业期刊《河北科技图苑》,该文介绍了主题学习共享空间的内涵和特征,比较深入地从实体环境、虚拟环境和支持环境三个方面论述了高职院校图书馆主题学习共享空间的构建策略[5]。

安娜:信息共享空间在高职院校的研究视角与实践模式3.2高职院校IC特色构建研究

此类文章主要发表在2013—2014年,共有4篇,分别是吴赛娥的《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建设与服务》,林开敏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下的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构建》,李明的《基于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论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构建》,陈平华、周万德、程慧玲的《基于工学结合服务的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构建》。论文虽不多,但却呈现出四个方面的特点:①紧紧围绕高职院校办学模式开展研究。这也是高职院校IC研究的主要方向和特色成果。②论文大多发表在专业期刊上。4篇论文中有3篇发表在图书情报专业期刊,其中2篇发表在《图书馆研究》,1篇发表在《大学图书情报学刊》。③课题论文多。有2篇论文是相关课题研究成果,其中陈平华等撰写的论文系2013年度湖南省教育厅资助课题以及常德职业技术学院重点课题,吴赛娥撰写的论文是2011年广东省图书馆科研课题资助项目的研究成果。④作者多集中在职业教育发达地区的学校。论文作者多处于长三角、珠三角等职业教育发达地区。

3.3高职院校IC个案研究

本批26篇论文中,部分作者结合高职院校的办学模式和所在学校IC建设实际开展研究,发表案例论文共计5篇,涉及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和民办学校。谢瑶撰写的《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建设的现状与思考——以100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为例》,通过对100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图书馆IC建设现状和服务开展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具有IC建设的图书馆有2家,具有IC相关服务的图书馆有28家。数据表明,目前信息共享空间在我国示范性高职院校图书馆中建设比例很低。其原因是IC意识淡薄、经费不足、人才队伍水平不高,并提出面向学科化服务、就业服务构建IC和基于图书馆文化构建IC的对策[6]。

3.4高职院校IC服务研究

IC是高校图书馆为适应教学、科研和读者需要而出现的一种服务形式,是图书馆服务创新的重要形式,因此,加强IC服务研究成为必然。姚彤在《职业院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服务理念探索》中提出要“利用信息共享空间服务平台,实现‘藏、借、阅、咨一体化’服务方式,使实体馆藏与数字资源、馆内阅读与馆外借阅、读者阅读与咨询服务、阅读学习与休闲娱乐、个人学习与群体交流共存于一个开放、共享和互动的信息空间,极大地吸引师生到馆,使得职业院校图书馆效益得以立现。”[7]安娜撰写了《信息共享空间与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转型》,文中提出“为适应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发展趋势,高职院校图书馆应在服务主體、服务职能、服务内容和服务空间等方面转型发展,从而为读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8]

4高职院校IC的实践模式

自从IC理念引入我国高校以来,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南海校区等高校图书馆相继开展了IC服务。从上述研究来看,高职院校对IC认识不足、研究滞后,其建设实践还处于初级阶段,但结合高职院校IC建设整体情况来看,其实践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式。

4.1学科化服务IC模式

学科化服务是以学科为基础,以学科馆员为核心,针对用户专业及学科体系,采用先进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展开的介于信息服务和知识服务之间的一种新型服务模式。以顺德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校“雕刻艺术与家具设计特藏文化空间”就是比较典型的学科化信息共享空间,该服务模式突出专题特色,依据学院的学科特色与顺德的地方产业结构以及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基础来确定特藏方向,为教学研究人员及学生提供专业、行业信息。学科馆员与专业负责人之间联系密切,学科馆员负责特藏资源收集、专题信息推介、代查文献与文献传递、专题数字资源的推广、培训与评价等,专业负责人则定期向学科馆员提供专业建设所需要的行业信息与文献资源[9]。

4.2多媒体服务IC模式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以音频、视频为主的高校图书馆多媒体服务发展较快,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科学研究和文化休闲不可或缺的部分,并逐渐发展成为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重要方面和服务创新的增长点。全国230多家高校图书馆不同程度地建立了本馆非书资源管理与发布平台或多媒体特色数据库[10]。高职院校则结合自身实际,创建了多媒体服务IC模式。以永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校IC是以开展多媒体服务、视听服务和信息素质服务为主。具体来说:一是图书馆除提供一定数量的电脑供读者检索和上网外,还安装了足够多的数字化接口,使无线上网区域覆盖整个馆舍,方便读者自带笔记本电脑使用。二是购买成熟的多媒体数据库,同时还建设具有本校学科特色的多媒体数据库。三是开展信息素养服务,包括为读者提供图书馆资源使用指南、新生入馆教育、数据库检索等专题内容的培训服务。

4.3专业化改建IC模式

以四川国际标榜职业学院为例,作为一所私立高职院校,通过对紧邻图书馆的一座四合院进行改建,结合“博雅为内,精专为形”的办学理念,将其改建为“博雅精舍”,与图书馆融为一体,作为标榜图书馆IC建设的场所。在空间布局上,按照动静结合、互不干扰的原则将其功能分为四类:读者阅读学习用房、读者讲座交流用房、读者休闲用房、图书馆办公用房[11]。其中读者阅读学习用房和图书馆办公用房是“静”的区域,另两个则是“动”的区域,动静区域之间相对隔开、相对独立。同时,学校投入资金对图书馆IC环境进行建设,提升“博雅精舍”的文化品位,也提升了图书馆的育人功能。

5结语

总体来看,IC在高职院校的理论研究和服务实践尚处于初级阶段,IC构建的基础较为薄弱,但也不能因此放弃利用IC提升服务的机遇,而是应该更好地对比和吸收国内外高校IC建设和运营服务良好的经验,在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条件下致力于探索服务读者新模式,从而推动高职院校IC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

参考文献:

[1]任树怀,盛兴军.论信息共享空间体系结构与实施策略[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149-160.

[2]陈明.近十年国内关于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论文计量分析[J].创新科技,2015(3):87-90.

[3]黄燕.2000—2010年国内信息共享空间研究文献计量学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12(2):32-39.

[4]季亚文.高职院校信息共享空间建设探析[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7):78-80.

[5]赵苹.高职院校图书馆主题学習共享空间构建策略探讨[J].河北科技图苑,2014(11):42-45.

[6]谢瑶.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建设的现状与思考:以100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为例[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13(3):25-28.

[7]姚彤.职业院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服务理念探索[J].职教通讯,2014(26):40-41.

[8]安娜.信息共享空间与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转型[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56-58.

[9]贾晓彦.基于IC理念构建特藏阅览空间[J].山东图书馆学刊,2010(6):82-85.

[10]李伶.深化高校图书馆多媒体服务的思考[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3(1):87-90.

[11]阎红,沈治宏.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建设实践个案研究:以四川国际标榜职业学院图书馆为例[J].当代职业教育,2001(7):55-58.

网络技术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  中等职业学校富有鲜明的专业特色,注重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的深度融合。中职英语作为一门基础课程,也是中职生的必修课程。随着中国逐步步入国际化时代,企业对专业人才素养和语言技能的要求也逐年递增。因此,中职英语课堂教学不仅要重视学生的英語学习,更要锻造学生的专业素养,提升职场应对能力。

[关    键   词]  专业特色;中职英语;专业素养

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基石,教育的成功促进了社会的发展。教育3.0时代是思维改变命运的时代,尊崇“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1]。新时代背景下的中职英语教学要注重结合学生的专业技能,开拓课程的发展空间,进而提升教学的实用性。笔者将从中职生源现状、中职英语结合专业特色面临的困难、中职英语结合专业特色的必要性以及策略等方面展开论述,进而根据教学案例分析中职英语教学与专业特色结合的新方向。

一、中职校生源现状

近几年来,随着招生政策改革和高中扩招的不断推进,中等职业学校生源质量明显下降,学生的英语基础更是参差不齐,教师教学难度逐年递增。中职生英语学习的状态表现为:一部分学生对英语学习缺乏兴趣,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只是被动接受知识;另一部分学生因基础较差,虽有学习动力,但不知如何自主学习[2]。与此同时,中职生目前正处于青春期,他们的好奇心、探索意识和动手能力十分强,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与褒奖,是英语教学活动设计中着重考虑的重点。适宜的教学活动可极大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升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二、中职英语结合文秘专业特色面临的困难

(一)教材与课程设置

中高贯通专业中职阶段的中职英语教材的设定往往会根据中高职贯通院校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任课教师结合学情和授课时长制定授课计划和教学方案。同时,教材的多元化也是新时代背景下专业英语教学的难题之一,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也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教学团队需要基于学生的学业水平,准确定位我校文秘专业中职英语教学的课程目标,坚持以学习为主线,科学把握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地位,运用网络平台和信息技术手段,促进中职英语教学课程目标的有效达成,服务文秘专业教学。

(二)教师专业教学

随着时代发展,专业英语教学特色愈发明显,教学要求与目标也逐渐细化。英语教师本身的专业素养涵盖范围广,对语言文字的把控能力较强,但涉及学生专业方面的英语并不是每个英语教师的强项。专业不同,英语教学的内涵亦有所不同,这正是英语教师在专业英语教学过程中急需应对的难题。

在教学案例中,教师需要掌握中职英语课程内容与文秘专业知识的结合点,延伸教学内容,让文秘专业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得,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如此一来,中职英语教学不仅要求教师有过硬的专业基础知识,而且还需要掌握授课对象的专业知识,灵活设置授课内容。

三、中职英语结合文秘专业特色的必要性

在中职校教育体系中,学生的专业特色十分明显。英语是中职生的必修科目之一,但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的涉猎领域有所不同,对教学要求亦有所区别。基础英语侧重英语基础语法知识的讲解与练习,提高学生日常口语对话能力;专业英语则侧重专有词汇的记忆与运用,更好地辅助学生职场情境的英语口语对话。

在国际化形式背景下,秘书人才不仅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文化心理素质、扎实的秘书业务知识和技能,还要具备良好的中英文语言表达能力、沟通协调能力。为了能更好地适应国际化时代对人才的要求,英语教学,无论是基础英语还是专业英语,都需要融合专业特色,以教促学,学以致用,这是时代发展对中职英语教学的必然要求,也是中职英语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中职英语日常教学过程中,通过听、说、读、写、译的操练不断提高学生应用英语的基本功。同时,学生逐步掌握涉外文秘职业所必需的日常办公、文档管理、旅游、接待、会务、商务、翻译等业务技能和日常涉外交往中的礼仪礼节和风俗习惯,提高职场竞争力。

四、中职英语结合文秘专业特色授课的突破点

(一)紧贴教材内容,扩展专业知识

笔者以中高贯通文秘专业的中职生为研究对象,选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复旦大学出版社《21世纪大学实用英语》第二册为授课内容。教学案例选自 Unit 2 The language for making and responding to an apology中的一篇听力[3]。由听力材料中关于向他人道歉和接受他人道歉的句型延伸至文秘职员工作情景的口语练习,主要基于日常生活、社交活动及各种商务、秘书相关的工作情景和工作流程,循序渐进,进而帮助学生了解秘书工作常用设备,能使用英语与同事或外商进行日常口头交流,能以得体的商务礼仪、熟练的英语接待客户,洽谈业务,合理安排和组织商务会议活动。

结合教材中关于向他人道歉和接受他人道歉句型的核心知识点,笔者进行系统教学,让学生不断夯实基础,打牢英语根基,便于开展后续知识应用环节。课前环节,笔者利用网络技术工具统计的数据分析情况,根据授课班级学情状况选择恰当的授课形式。课中环节,教师结合教材内容设置分层教学活动,进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学实效。在教学案例中,笔者选用文中听力材料作为课程开篇,凸显教材内容设计,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通过基础知识的课前导入,学生要掌握新知,明确向他人道歉和接受他人道歉的句型,以便于后续延伸学习的应用。

在仿真实操环节中,笔者将情景创设与学生的专业特点紧密结合,引入职场人物——本校文秘专业毕业生小文,贯穿后续3项任务,引导学生完成拓展练习。让职场人物进课堂,增强课堂亲和力和感染力,实现学生学习从表层理解到深层运用,提升口语应用能力。其中三个情景难度递增,一方面可以体现活动内容的多样性;另一方面也便于教师掌握学生的真实水平,便于课后提优补差。以情景为主线,教师鼓励学生运用所学,完成真实工作情景口语对话,进而突破教学难点。根据后台数据,课上选取学生代表,分组呈现对话。教师提供评价标准,引导学生完成评价,同时开启弹幕模式,让其他学生也同步参与,围绕评价标准实时参与评价。笔者引用弹幕功能,实现全员参与,提高整体课堂参与率。教师随即点评,进行课后拓展任务的分配,引导学生归纳知识点,分享本课所学。课后环节,学生通过“雨课堂”推送课堂报告查看点评情况,回顾课堂学习内容,进而查漏补缺。

(二)融合信息技术,改变传统教学

教师要考虑结合学生的专业特色设计教学环节,了解专业知识和案例,进而能够在教学设计中增设与之相关的教学活动。在以往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无法灵活创设多元情境,增添教学趣味性。故而,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教师要不断与时俱进,掌握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技巧,灵活运用于日常教学中。《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中提出,推进信息技术应用,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促进泛在、移动、个性化学习方式的形成。教育信息化技术是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职英语教学要保持教学与时俱进,将信息化与英语教学充分结合,巧妙运用微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独具个性、生动活泼。结合目前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在英语教学中巧用教学App,提升英语教学品质,围绕中职英语教学现状,学习和应用新鲜实用的教学辅助App,使信息化资源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提高教师备课的有效性,增强英语课堂的趣味性。

为此,在教学案例中,笔者运用雨课堂App,灵活使用随机点名、线上答题、弹幕投屏、数据统计等功能,调动学生课程参与度,实现课堂成果即时化、可视化,提升教学实效。课后,学生可在App中观看课程回顾,复习所学内容,记录语言知识点。同时,笔者结合学生文秘专业特点设计教学案例,并寻求专业教师对教学案例的建议,进而实现教学场景职业化、专业化,进一步拉近学生与职场的距离。

(三)创设职场情景,组建团队合作

英语是一门交际型语言,始于生活,亦要应用于生活。因此,英语教学要结合语言的实用性价值,设计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教学活动,最终实现理实有效结合。英语教学活动可通过创设教学情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英语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能力。在课堂操练环节,笔者利用情景教学法开展教学活动,通过情景教学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推动后续教学环节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理念下倡导的一种新颖高效动态的学习方式,实现小组合作学习是为了全方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调动中职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挖掘他们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实现在有限时间内的最理想发展效果。

在教学案例中,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创设规定的3个情景口语任务,小组成员根据前期调查数据和日常表现进行分组。一方面,团队合作可以打破不敢开口的尴尬局面,逐渐突破自身口语表达的局限性。另一方面,通过团队成员互帮互助,提优补差,进而实现惠及全员,增强成员的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如此一来,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主动延伸学习領域,提高专业实践能力,更好地满足日常生活以及工作需要,促进社会人类文明的进步。

同时,创设情景要结合学生的专业特色,分门别类地进行层次罗列、层层递进。在教学案例中,笔者设计教学情景是由日常简单的口语对话过渡至文秘会议安排职责的口语对话,由档案管理工作的情景延伸至客户洽谈沟通内容的情景。如此一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逐渐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主动将专业知识与英语课程内容联系起来。在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学生在文秘专业方面的英语应用能力。

综上所述,在新媒体背景下,教育信息化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公共基础课教学也要逐渐突破传统桎梏,注重多元文化的融合,创设实用性课程,不断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如此一来,中职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也会有所调动,实现课程改革的新动态。

参考文献:

[1]吴超,陈凡,石婷.基于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践:以实用英语“Hotel Selection and Reservation”教学为例[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9(1):62-66.

[2]吕枚芹,魏芳.混合式教学的课堂生态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9(21).

[3]翟象俊,陈永捷,余建中,等.21世纪大学实用英语[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编辑 冯永霞

上一篇:新闻类职称论文范文下一篇:文化差异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