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技术部工作计划范文

2023-11-01

网络技术部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本人熟悉本专业领域的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具有丰富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和计算机在企业管理方面的体会,具有较强的处理本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将本专业与有关专业相互配合,协调处理有关技能难题,能指导工程师工作和学习。任职期间,较好的完成了公司下达的责任目标;

一、在*年至*年间,实行了**计算机网络综合管理系统的建设与实施工程,使**企业办公自动化以及生产调度自动化走向当代化的前沿。

二、主持完成了总公司**系统,实现**无纸化办公。

三、受**的委托,为部分技能人员和管理人员累计授课达***余课时,在授课流程中,自己能将理论结合实际,深入浅出,圆满完成了教程任务,提高了本公司技能人员素质和职工素质,为计算机的普及做了一定的贡献;

四、**至**年,先后为公司以及下属部门独立编制了**等具有本企业特色的软件;

五、*年作为主要负责人之一完成了总公司的**管理信息系统,取得一定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使**服务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思想政治表现:

能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拥护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能用“三个代表”的要求来指导自己的行动。积极要求进步,团结友善,明礼诚信,曾于****年**计算机使用大赛中荣获一等奖,并于****被***评为“***”。工作业绩:

一、在“**系统”中,本人实行了部分模块的软件编写工作,该系统经省、市科委鉴定,被**奖。

二、为实现**的信息化管理,同时还本着节约投资的原则,组织完成了“**系统”,该系统完成之后,不仅加快了我公司的生产自动化的建设,还为**起了模范带头作用,经**鉴定,该项目填补了我国**技能 的空白,为此,荣获**奖。

三、本人自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在从事计算机技能工作。工作中,注重技能成果的推广使用。

网络技术部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摘 要:网络计划技术是一种科学的计划管理技术。目前,网络计划技术在我国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应用广泛,从网络计划技术的起源和发展、基本原理和内容、应用现状、存在问题、主要措施等方面进行阐述。如何在施工管理中提高网络计划技术的应用水平是所要讨论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网络计划技术;施工;措施;优化

网络计划技术是建筑工程施工项目进度计划分析的有力工具,它是用网络模型来表示建筑工程施工项目进度过程,对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的施工进度进行定量分析、判断,以及实施过程的调整和控制。网络计划技术是用网络的结构形式表示建筑工程施工项目活动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1 网络计划技术的起源与发展

20世纪50年代,为了适应日益完善的科学研究和新的生产组织管理的需要,国外陆续出现了一些计划管理的新方法。由于这些方法都建立在网络图形的基础上,因此统称为网络计划技术。

我国对网络计划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起步较早。我国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在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的倡导下,开始在国民经济各部门试点应用网络计划方法。改革开放以后,网络计划技术在我国的工程建设领域也得到迅速的推广和应用,尤其是在大中型工程项目的建设中;对其资源的合理安排、进度计划的编制、优化和控制等应用效果显著。

2 网络计划技术的优点

在建筑工程中,网络计划技术主要用来编制建筑施工企业的生产计划和工程施工的进度计划,并对计划进行优化、调整和控制,以达到缩短工期,提高工效、降低成本、增加经济效益的目的。

一般来说,网络计划技术的主要有如下优点:

(1)网络计划技术中各工作之间的逻辑关系非常严格。

(2)网络计划技术是控制工期的有效工具,它所提供的时间参数是动态的计划概念,网络计划技术能适应施工条件的变化。

(3)应用网络计划技术,可以集中精力抓住关键工作,就能对计划的实施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监督。

(4)应用网络计划技术可以对计划方案进行优化,得到最优的计划方案。

(5)网络图的使用,使计划变的更具科学性。

3 网络计划技术的现状

3.1 国外应用网络计划技术的现状

国外多年实践证明,应用网络计划技术组织与管理生产一般能缩短工期20%左右,降低成本10%左右。

美国是网络计划技术的发源地,美国的泰迪建筑公司在47个建筑项目中应用此法,平均节省时间22%,节约资金15%。美国政府早在1962年就规定,凡与政府签订合同的企业,都必须采用网络计划技术,以保证工程进度和质量。目前,美国基本实现了计划、计算、机编、机调,实现了计划工作自动化。

日本、德国、英国、法国也普遍在工程中应用了网络计划技术,并把这一技术应用在建筑工程的全过程管理中。

3.2 我国应用网络计划技术的现状

网络计划方法不仅仅是一种编制计划的方法,而且是一种科学的施工管理方法,筆者长期在建筑施工企业从事施工组织管理工作,经常接触到网络计划技术。可以说,目前我国网络计划技术在理论水平与应用方面同发达国家相比相差无几。

但我国由于历史的原因,施工企业的发展基础薄弱,职工的知识结构不够完善,因而,网络计划方法在施工管理中的应用情况不容乐观,特别是计划执行中的监督、控制及跟踪调整方面,较少落在实处,基本停留在计划编制上,对执行中的管理抓得很不得力,缺少行之有效的办法,主要影响为工程设计多变,材料供应跟不上,应用者素质不高。

4 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存在的主要问题

(1)应用管理水平低。

(2)应用深度不够。

(3)应用普及率不高。

(4)应用网络计划技术只注重网络的形式,对其实质内容一知半解,相互抄袭。

4.2 原因分析

造成网络计划技术在我国施工管理中应用不理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外部环境的影响,也有施工企业自身素质不高的制约,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工程设计多变。

(2)工期的确定受行政干扰多。

(3)工程进度付款没有与网络计划紧密联系、工程款拖欠等。

(4)传统工作方式的阻碍。

(5)施工管理粗放。

(6)高素质管理人员缺乏。

(7)网络计划技术与电脑软件技术结合程度不够,网络计划执行中检查调整不够。

5 建筑施工管理中应用网络计划技术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建筑工程施工的特点决定了要想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必须在施工管理中应用网络计划技术。

建筑工程施工与一般工业生产相比具有如下的特点。

(1)生产空间不断变化。

(2)施工期限较长。

(3)工程项目个性化强。

(4)工程项目的复杂性增大。

由此可见,建筑施工流动性、个别性、复杂性的特点,要求事先有一个周密的施工组织设计。使流动的人、财、物等相互协调配合,做到连续、均衡施工。只有在施工管理中应用网络计划技术,把一项工程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按照一定的程序对它进行合理安排,并通过网络计划本身所特有的反馈作用,调整和改进施工管理工作,才能使施工得以全面地达到优质、节省和快速的要求。施工实践证明,应用网络计划技术组织与管理施工,一般能缩短工期20%左右,降低成本10%左右。

目前,应用网络计划技术的条件已经比较充分:施工企业普遍配备了计算机设备,目前有许多优秀的网络计划应用软件可供选用,大多数技术管理人员掌握了网络计划技术基本知识和计算机知识;已经有了网络计划技术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规范》提出了应用网络计划技术的要求,招标文件范本中要求编制网络计划;已经有了一定的实践经验作为基础。

6 提高网络计划技术在建筑施工管理中应用水平的措施

在我国,国家鼓励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提高建设工程质量,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网络计划技术的应用水平是当务之急,要解决这个问题,应从源头抓起,并尽快规范建筑管理体制,制定有效的措施提高企业应用网络计划技术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企业自身要从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高度,通过全面实施网络计划促进企业管理上质量、上水平。

6.1 规范建筑管理体制,为应用网络计划技术提供良好的环境

(1)加强工程设计管理,合理确定建设工期。

(2)完善工程项目监理制度。

(3)建立严格按网络进度计划拨付工程款的机制。

6.2 适应科学管理的需要,加强人才的培养和应用研究

(1)制定有关规程,加强标准化工作。

(2)多途径培养人才。

(3)开发适用的网络进度控制软件。

(4)把网络计划技术作为编制施工进度计划时的首选方法。

6.3 提高认识,注重实效,扎扎实实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施工企业是应用网络计划技术的主体。施工中全面实行网络计划管理是提高我国施工企业管理水平的关键。

(1)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应用网络计划技术的重要性。

(2)采用易于接受的控制形式。

(3)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紧密结合,

(4)循序渐进、先易后难、注重实效。

7 网络计划技术在项目施工中的应用

运用网络计划图进行管理,在工业、农业、国防等部门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网络计划的优化是在满足既定约束条件下,按某一目标,通过不断改进网络计划寻求满意方案,从而编制可供实施的网络计划的过程,优化的目标,包括工期、资源和成本费用,通过网络计划优化,可以做到用最小的消耗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例如,在江苏省常州市某新建厂区的业务用房、生产用房工程的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采取因应用了网络计划技术进行优化,从而压缩工期21%,降低成本9.8%,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8 结语

网络计划技术是一项科学的施工管理思想、方法和手段,它的应用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还涉及到项目管理体制和同项目有关的单位、个人等多方面的因素。施工企业网络技术应用水平的提高,除了要尽快规范建筑管理体制,并制定有效的措施提高企业应用网络技术的积极性之外,更重要的是企业自身要提高市场竞争力,通过全面实施网络技术促进企业管理水平。

网络技术部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1 网络计划技术的概述

1.1 网络计划技术

网络计划技术是采用网络图的形式编制项目工程的进度计划, 并在计划实施的过程中加以控制以保证实现预定目标的计划管理技术。网络图是一种由箭线和节点组成的有向、有序的网状图形。节点和箭线是网络图的两个基本要素, 根据网络图中箭线和节点所代表的含义的不同, 可分为单代号网络图和双代号网络图。

双代号网络图就是以箭线表示工作、以节点表示的工作的开始或结束状态及工作之间的连接点、以工作两端节点的编号代表一项工作的网络图。而单代号网路图则是以节点及其编号表示工作, 以箭线表示工作之间的逻辑关系的网络图。

1.2 网络计划中的时间参数与工期

1.2.1 网络计划中各个活动的时间参数

在网络图中, 工作活动的时间参数主要有7个, 即最早开始时间 (ES) 、最早结束时间 (EF) 、最晚开始时间 (LS) 、最晚结束时间 (LF) 、活动的持续时间 (T) 、总时差 (TF) 、自由时差 (FF) 。

(1) 活动的最早开始时间。

活动的最早开始时间, 用ES来表示, 指该活动最早可能开始的时间, 必须在该活动所有紧前活动结束后才能开始。由于第一项活动没有紧前活动, 故取其的最早开始时间ES=0。

(2) 活动的最早结束时间。

活动的最早结束时间, 用EF来表示, 指该活动最早可能完成的时间, 它等于该活动的最早开始时间加该活动的持续时间。

(3) 活动的最晚结束时间。

活动的最晚结束时间, 用LF来表示, 指在不影响项目工期的前提条件下, 活动最晚必须结束的时间。由于网络图最后一个活动没有紧后活动, 故取该活动最晚完成时间LF为项目工期, 一般也为该工序的最早完成时间。

(4) 活动的最晚开始时间。

活动的最晚开始时间, 用LS来表示, 指在不影响项目工期的前提条件下, 活动最晚必须开始的时间, 它等于该活动的最晚结束时间减去该活动的持续时间。

(5) 活动的持续时间。

活动的持续时间, 用T来表示, 指在满足该活动所需资源的前提条件下, 完成该活动的所需要的正常持续时间。

(6) 总时差。

总时差, 用TF来表示, 指在不影响项目总工期的前提条件下, 活动具有的最大松弛时间。如果活动的总时差为0, 则该活动为项目的关键活动。

(7) 自由时差。

自由时差, 用FF来表示, 指在不影响紧后工作的前提条件下, 该活动所具有的松弛时间。

1.2.2 工程项目工期

一个工程项目的工期, 泛指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时间, 它分为计算工期、合同工期二种类型。

(1) 计算工期。

计算工期是由网络图各活动的时间参数而确定的工期, 即关键线路中各个活动持续时间之和。

(2) 合同工期。

合同工期是由上级主管部门 (政府部门和项目投资人) 或合同条款所规定的工期。

在通常情况下, 一个工程项目的计算工期与项目上级主管部门要求的合同工期可能不相符合, 若计算工期大于合同工期, 项目负责人就应该采取相应必要的措施, 调整和修改原先的网络计划, 以最快的速度、最短的时间来完成, 以此符合甲方及上级主管部门或合同条款在项目工期上的要求;反之, 若计算工期小于合同工期, 也应对初始的网络计划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调整, 充分考虑各种尽可能出现的影响因素, 尽可能的缩短工期, 来确保项目在要求工期范围内完成。

1.3 网络计划技术在我国工程项目中的应用现状

网络计划技术自20世纪50年代发明以来, 在日常的生产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尤其在建筑施工企业, 应用网络计划技术进行工程项目施工组织与管理更为广泛。

网络计划方法不仅是一种编制施工计划的方法, 而且是一种科学的施工管理方法, 包括工程项目的工期优化、费用优化和资源优化。但是在我国, 网络计划技术的应用现状却不容乐观。

1.3.1 网络计划技术在我国工程项目中应用存在的问题

(1) 应用普及率不高。

我国现有施工企业, 企业素质差别很大, 企业发展也很不平衡。据统计, 中央直属和省级施工企业, 管理水平较高, 每年应用网络计划组织施工面达40%左右;地市级施工企业, 每年应用网络计划组织施工面在15%左右;而县级及其以下施工企业, 技术管理水平较差, 每年应用网络计划组织施工面仅为5%左右。

(2) 应用管理水平低。

绝大部分施工企业网络计划技术的应用只停留在编制计划上, 对计划执行中的监督与控制及计划调整优化缺少有效的管理方法。

(3) 应用深度不够。

施工网络计划的编制往往只能反映整个项目中各工作单元之间的相互联系, 没有根据施工方法确定工作单元中各项工作的相互关系, 编制深度不够, 更谈不上网络计划的优化。

1.3.2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造成网络计划技术在我国工程项目的应用不理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既有外部环境的影响, 也有施工企业自身素质不高的制约, 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 外部环境的影响。

外部环境的影响包括工程项目设计多变、工程项目工期的确定受行政干扰因素比较多、工程项目进度付款没有与网络计划紧密联系、工程项目进度款拖欠等。工程项目设计经常变化给网络计划的制定和调整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使施工企业难以招架, 最终导致施工企业无法真正地使用网络计划实行施工管理;由于上级主管部门的影响, 工程项目建设期限的确定违反科学规律, 工程竣工日期一再提前也使企业无法按网络计划去组织管理;工程项目进度付款不及时以及付款时没有与网络计划紧密结合, 也从客观上减弱了企业应用网络计划的责任感。另外, 目前市场上网络计划的编制软件很多, 但适用于进度控制与优化的软件却很少, 而且通用性比较差, 在客观上阻碍了施工企业应用网络计划实施项目进度控制与优化。

(2) 企业自身素质的制约。

企业自身素质的制约, 也是导致网络计划技术在我国工程项目中存在问题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它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 传统工作方式的阻碍。

传统施工管理采用手工管理且很多工作都是靠经验来完成的, 企业对实施网络计划管理的必要性认识不足。很多施工人员拒绝网络计划是因为他们觉得它会限制他们的行动自由, 没有传统管理方式那样得心应手。

(2) 施工管理粗放。

施工管理中现场跟踪检查没有形成制度, 随意性比较大, 进度数据收集不全面、不完整, 进度数据的整理、统计、加工、分析能力差, 无专人负责等。

(3) 高素质管理人员缺乏。

目前大部分施工企业的管理人员同时又是工程技术人员, 他们往往只注重施工技术的研究, 工程项目进度工期的管理依赖于横道图, 对网络计划技术知识的掌握不系统。

1.4 网络计划技术在国内外研究综述

1.4.1 国外网络计划技术的研究现状

当前, 世界上工业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现代管理科学, 网络计划技术已被许多国家公认为当前最为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国外多年实践证明, 应用网络计划技术组织与管理生产一般能缩短工期20%左右, 降低成本10%左右。

美国作为网络计划技术的发源地, 美国的泰迪建筑公司在47个建筑项目中应用此法, 平均节省时间22%, 节约资金15%。美国政府于1962年规定, 凡与政府签订合同的企业, 都必须采用网络计划技术, 以保证工程进度和质量。1974年麻省理工学院调查指出:“绝大部分美国公司采用网络计划编制施工计划”。目前, 美国基本上实现了机画、计算、机编、机调、实现了计划工作自动化。

日本、俄罗斯、德国、英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也普遍在工程中应用了网络计划技术, 并把这一技术应用在建筑工程的全过程管理之中,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4.2 我国网络计划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沿革

我国应用网络计划于实际生活的时间也不晚, 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 我国著名科学家华罗庚、钱学森教授相继将网络计划方法引入我国。1963年, 在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等人的主持与倡导下, 在某部首先推广和应用了网络计划技术, 1965年,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把开始推广和应用“关键路线法”与“计划评审法”, 并把它们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 把它们统一定名为“统筹计划法”。网络计划技术从20世纪60年代引入我国以来, 至今已经有40多个年头了, 虽然在推广网络计划技术在我国工程项目应用中还存在很多问题, 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进步, 网络计划技术的应用也日趋得到工程项目管理人员的重视, 在某些跨地区的大型建筑企业集团和大型项目中仍然得到了很好的应用, 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如上海宝钢炼铁厂1号高炉土建工程施工中, 应用网络计划技术, 缩短工期21%, 降低成本9.8%;广州白天鹅宾馆在建设中, 运用网络计划技术, 工期比外商签订的合同提前四个半月, 仅投资利息就节约1000万港元。近年来, 为了更好的推广网络计划, 国家还出台了诸多规程, 如工程网络计划规范等等。

2 工程项目工期计划的优化

2.1 工期优化的概念及其意义

2.1.1 工期优化的概念

工期优化是指网络计划的计算工期不满足项目上级主管部门要求的合同工期时, 通过压缩关键线路上工作的持续时间来满足合同工期目标的过程。它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网络计划的计算工期超过合同工期, 必须对网络计划进行优化, 使其计算工期满足合同工期, 且保证对工程项目的其它两个目标——质量和费用目标的影响最小, 处于所能接受的范围之内;二是网络计划的计算工期远小于合同工期, 也应对网络计划进行优化, 使其计算工期接近于合同工期, 以达到节约费用的目的。一般前者最为常见, 本文着重研究这种情况。

2.1.2 工期优化的意义

工期短、造价低、质量好是人们对工程项目施工提出的三大基本要求。如何实现工期优化在实践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工期与效益的关系。

按目前我国生产性基本建设规模估计, 如果在建生产性项目的建设工期缩短一年, 则国民经济可增加收益50亿元, 同时还可消化吸收更多的劳动力就业。非生产性项目建设工期的缩短, 同样能给国民经济带来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效益。对于某些具有紧迫性、时效性的工程项目 (如重要的交通枢纽工程、环境治理工程等) 来说, 缩短建设工期、赢得建设时间往往成为建设单位最为关心的问题, 不仅能提高项目本身的经济效益, 还有利于提高项目的社会效益。

(2) 工期与自然损耗及和无形损耗的关系。

设备和建筑物不论是否使用, 都会因风吹、日晒、雨淋等原因产生自然损耗。一些大型设备或精密仪表会因工期拖长、不能及时安装就位导致性能的降低, 一些钢铁部件也会因工期拖长发生锈蚀影响其性能, 这些都会影响建筑安装工程造价的变动和投产后的使用效果。此外, 设备的无形损耗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在设计和制造时原本是先进的设备, 由于施工工期的延长, 在交付使用时却变成落后的设备;在项目筹建时计划生产的是短线产品和新产品, 由于建设工期的延长, 项目投产后产品却沦为落后或滞销产品。所以, 缩短建设工期可使先进的工艺设备提前进入生产, 有利于发挥新产品的优势, 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

(3) 工期与固定成本的关系。

缩短施工工期可以降低施工企业经常性的实际支出, 从而降低建筑安装工程费用。职工的基本工资、按时间提成的固定资产折旧、与施工工期有关的间接费等, 都会因工期的缩短而大幅度降低。据估计, 我国在建项目施工工期如能平均缩短一年, 则施工企业经常性支出就可以减少50亿元。

但是, 工期也并非越短越好, 它应在满足计划或合同规定的前提下, 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工程费用为标准。工程建设总费用由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两部分构成, 直接费一般在合理组织和正常施工条件下的费用最低, 如在此基础上加快施工进度则直接费会上升。间接费则与直接费相反, 一般是随着工期的缩短而减少。建设周期的长短对建设费用有很大影响, 在安排施工工期时, 要正确处理工期与工程造价的辩证关系, 力求均衡和有节奏地施工, 以实现建设工期和工程造价的优化组合, 提高投资的综合经济效益。

(4) 工期与在建项目规模的关系。

在建投资规模是指一定年份内在建项目全部建成使用实际需要的总投资。确定在建投资规模的合理控制额度, 需要在已知的合理年度投资规模的基础上进行。建设周期主要由在建项目总投资的工期结构及在建项目的工期长短两个因素决定。在建项目工期愈短, 建设周期也就愈短;在建项目总投资中, 短工期的项目投资比重愈大, 建设周期也就愈短。

从上述四点, 可以看出对工程项目的工期计划进行优化是十分有必要的, 意义重大。

2.2 工期优化的基本步骤

网络计划的工期优化可按下列步骤进行。

(1) 确定工程项目的初始网络计划, 包括项目各工序间的逻辑关系、各工序的正常持续时间和压缩持续时间, 并绘制网络计划图。

(2) 依据绘制的项目初始的网络计划图, 计算项目的初始工期及项目关键线路和关键工序。

(3) 对照项目要求的工期和利用网络计划图计算得到的工期, 计算出差额, 即应缩短的工期△T如公式 (1) :

其中:Tc为网络计划的计算工期。

Tr为项目要求的工期。

(4) 选择应缩短持续时间的关键工作。

(5) 将选定的压缩工作压至可能的最短, 并重新计算新网络计划的工期和关键路线、关键工作。

(6) 重复以上 (4) 和 (5) 两项工作, 直至计算工期满足项目要求工期为止或计算工期已无法再进行下一步的压缩。若出现后者, 应要求项目甲方对项目要求工期进行重新的审定。压缩工期应该选择关键线路上的活动, 且不能将关键活动压缩成非关键活动, 若在进行工期优化的过程中, 将初始网络图中的关键活动压成非关键活动, 应该适当延长其工作时间, 使之成为关键活动。

2.3 工期优化中常见的问题分析

2.3.1 工程项目三大目标关系

一个工程项目有三大目标——工期、成本和质量, 它们是相互影响, 相互制约, 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故若对项目工期优化时, 务必会影响到项目的其他两个目标, 即项目工期缩短, 则项目的质量可能会有所降低;或者项目的费用会增加;或者项目的质量下降, 费用增加。它们的关系如图1所示。

2.3.2 优化选择中的压缩优选系数

从图1可以看出, 在工程项目的时间目标、费用目标和质量目标之间存在一个客户最佳满意度的问题, 因此, 为了能使工程项目的三大目标都在最佳客户满意度的范围之内, 在进行工期优化前, 应综合考虑工程质量目标、安全目标和费用目标在进行工程项目工期计划的优化时的增加情况确定工程项目中各个工作活动的压缩优选系数, 这个系数越小, 就说明缩短该活动的工作时间对整个工程项目的影响小, 反之则影响大。可见, 选择关键工作进行工期压缩时, 应选择压缩优选系数最小的关键工作;若在压缩过程中出现多条关键线路时必须将每一条关键线路的总持续时间压缩相同的数值, 若需要同时压缩两个及两个以上的关键活动, 应该选择每个活动的压缩优选系数之和最小者为压缩对象。

2.3.3 压缩优选系数确定考虑因素

具体压缩优选系数的确定一般应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 一般首先选择持续时间相对长的工作。因为相同的压缩量, 对持续时间长的活动压缩比相对小, 则通常影响较小。另外更重要的是持续时间长的活动可压缩性也较大。

(2) 选择压缩成本低的活动。工程活动持续时间的变化会引起该活动资源投入和劳动效率的变化, 最终会引起该活动成本的变化。

(3) 压缩所引起的资源的变化, 如资源的增加量, 需增加资源的种类、范围和可获得性。尽量不要造成大型设备数量的变化不要增加难以采购的材料, 同时不要对原始的项目网络计划有过大的修改。

(4) 最后, 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因素如:对需要较长前期准备实践的活动、持续时间长的活动、关键活动赋予较高的优先级, 即定义压缩优选系数较低。

3 结语

工程项目工期是项目管理三大目标之一, 工程项目是否按时完工关系到一个工程项目的成败, 关系到工程项目的收益问题。而现实中, 工程项目的计算工期往往与项目上级主管部门及客户的要求不一致多数情况下出现计算工期大于项目上级主管部门要求的工期, 由此可见, 工期优化在实际项目中就不可避免了。但是, 目前, 工期优化在施工企业中运用的还不是很频繁, 网络技术在我国工程项目中的应用水平不高, 要提高网络计划技术在我国工程项目中的应用水平, 除了从源头抓起, 尽快规范建筑管理体制, 并制定有效的措施提高企业应用网络计划技术的积极性之外更重要的是企业自身要从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高度, 通过全面实施网络计划促进企业管理上质量、上水平。具体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

(1) 规范建筑管理体制, 为应用网络技术提供良好的环境。

(2) 适应科学管理的需要, 加强人才培养和应用研究。

(3) 提高认识, 注重实效, 扎扎实实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施工企业是应用网络计划技术的主体, 施工中全面实行网络计划管理是提高我国施工企业管理水平的关键。

随着国家外部环境的改变和企业自身素质的提高, 我相信, 关于网络计划技术的工程项目工期计划的优化将会有一个无比美好的明天。

摘要:工期计划优化是工程项目进度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从学习与回顾利用网络计划技术进行工程项目工期计划优化的基本原理和理论着手, 介绍了网络计划技术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情况, 分析网络计划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阐述了工期计划优化的实施情况, 针对网络计划技术在我国工程项目中应用程度不高的问题, 提出了规范建筑管理体制、加强人才培养、增强科学管理意识等推动网络计划技术应用的一些对策。

关键词:网络计划,工期计划,工期优化

参考文献

[1] 任宏, 张巍.工程项目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10:228~278.

[2] 成虎, 丛培经.工程项目管理 (第2版)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 9:116~140.

[3] 吴唤群, 唐莉, 孙相军, 等.搭接施工网络工期优化研究[J].系统工程, 2000, 6:43~46.

[4] 马国丰, 陈强.项目进度管理的研究现状及其展望[J].上海管理科学, 2006, 4:70~75.

[5] 宋建学, 赵宗兴, 张伟民.柔性网络计划及其参数的概率模型研究[J].建筑技术开发, 2001, 3:41~43.

[6] 陈君磊, 胡晓晖, 韦凯峰.平衡线法在工程进度控制中的实际运用[J].浙江建筑, 2005, 12:43~45.

[7] 王健, 刘尔烈, 骆刚.工程项目管理中工期-成本-质量综合均衡优化[J].系统工程学报, 2004, 4:148~153.

网络技术部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摘要:当前,我国高新技术的逐步发展和完善,给社会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出现在人们面前,其中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介绍了虚拟专用网技术的相关内容,从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的重要性出发,分析了虚拟专用网技术在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中的应用。

关键词:虚拟专用网络技术;网络安全;计算机网络;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信息安全的重要性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通过应用虚拟专用网络技术可以有效保障大中小型网络信息库的安全性,有助于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对提升网络数据安全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局域网模式中,通过虚拟网络技术可以将网络环境中的不同节点进行有效连接,有效提升网络数据信息的安全性。因此,有必要对虚拟专用网络技术展开深入研究。

一、虚拟专用网络技术的概念和特征

1、 概念

虚拟专用网(VPN)是网络信息安全的重要手段。利用Internet隧道技术实现不同区域的安全网络连接。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虚拟专用网(VPN)技术逐渐应用于各个领域。虚拟专用网(VPN)技术是一种新兴的网络技术。如将不同办公场所的子网连接起来,从而有效地实现信息的加密传输,保证通信的安全。

2、特征

(1)安全性

安全性层面,全部VPN技术类型都能够保障其通过公共网络平台传送信息的安全性和专业性。针对共用IP互联网上构建一致的、点对点连接,即构建隧道,能够使用加密技术对信息开展处理,保障数据能够稳定地传输至指定工作人员。

(2)可控性

对于整个虚拟专用网络而言,可以全面保障用户。在进行网络管理过程中,通过互联网模式,能够实现有效的公共网络平台优化,并进行拓展。在后续的网络监管中,如网络监管的有效性较低,可以将网络监管的特性进行分析,可以将其整体统一打包,并提交至服务商进行。通过后续的运行方法,保证互联网优化管理效率全面提高,增强网络安全系数。

(3)灵活性和可延展性

VPN技术拥有很强的灵动性与可延展性,它支持依靠于intranet与extranet的信息流,便于添加新的互联网节点,同时能够进行多种传输媒介使用。

二、虚拟专用网络技术的主要内容

1、身份认证技术

时至今日,在虚拟网络技术背景下,身份认证是一种常见的虚拟专用网技术。针对身份认证识别技术的使用已经变得非常普及。此项技术在用户的实际生活中使用较多。身份认证技术的操作主要是根据用户提供的信息和密码,实现对用户印章切割程度的认证。在使用过程中,如果密码错误或信息确认过程不一致,操作效果会更好,很难通过身份认证有效保证系统的安全运行。

2、密钥管理技术

在网络数据传输过程中,采用密钥管理技术可以更好地保证数据的安全性。最常见的密钥管理技术是由SKIP和ISAKMP组成的密钥管理技术。SKIP 对于虚拟网络中的信息化技术,可以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SAKMP 既能有序传播数据信息,又能提升密钥管理技术的安全性、稳定性,防止数据信息被网络黑客窃取。

3、 隧道技术

隧道技术的主要功能是保护计算机网络中的信息,并确保用户信息的安全性,可以有效提升网络信息的加密保护性能,可以实现网络信息的二次加密。使用隧道技术保护数据时,必须首先收集有关用户数据的信息,将其组织为数据包或压缩包,然后再收集在传输过程中丢失的数据包或压缩包。其原理类似于点对点连接技术。它主要基于分组技术,能够有效地传播网络数据。

4、 加密技术

在VPN技術背景下,针对数据信息安全进行保护所应用到的最关键的技术便是加密技术。在任何一个VPN技术中,加密技术往往是最中心的技术,该技术在针对数据信息资料开展维护过程中,还对隧道技术科学使用发挥了有效的功能。

三、 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中虚拟专用网络技术的应用

1、在企业部门网络中的应用

企业通过使用虚拟专用网络技术,有助于实现内部各部门的有效沟通与联系,促进企业内部资源共享,对于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具有积极的作用。

2、在企业部门管理中的运用

虚拟专用网技术在企业内网中的应用,有效地实现了企业内网的信息安全。由于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职责不同,虽然有一定的独立性,但各部门之间在岗位能力的划分上有着密切的关系。企业内部的局域网(包括同级局域网或上下级局域网)可以使各部门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建立联系。对于企业的各个部门,企业部门可以利用虚拟专用网技术对这些点进行远程控制和管理。

3、在远程通信中的应用

在员工之间进行远程通信时,通过使用虚拟网络专用技术能够提升工作效率,避免网络数据信息被窃取。企业之间通过应用虚拟专用网络技术可以实现共享资源,并促进企业之间的沟通,不仅有利于制定科学的决策,还能够确保各项管理活动顺利开展

4、在身份认证中的应用

发送方在传输前应重点明确接收方的身份,以确保数据传输过程具有较高的安全性,避免数据信息被不法分子盗取。在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保护网络传输数据信息的安全性,逐渐成为保护网络安全的重点工作。身份认证技术包括用户同系统之间的认证服务,以及系统与系统之间的认证服务两部分内容。

四、结束语

目前,人们的日常生活及工作基本上已经离不开网络,而当企业及个人在网络信息方面缺乏安全意识时,极易出现信息泄露,导致财产出现损失。虚拟专用网络技术在网络信息安全保护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今后进一步探索其在网络信息安全工作中的有效使用路径,让该技术发挥最大的价值,由此为我国各行业的有效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毛乐琦.虚拟专用网络技术在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中的应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21(09):237-238.

[2]杨帆,陈文瑞.虚拟专用网络技术在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中的运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21(06):252-253.

[3]张磊.虚拟专用网络在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中的运用分析[J].无线互联科技,2021,18(03):29-30.

[4]陈贤良.虚拟专用网络技术在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中的应用[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20,32(24):158-160.

作者简介:周灵曜,男,1994.06,汉,本科,初级 ,研究方向:计算机。

网络技术部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摘要:云计算作为计算机技术与互联网有效结合的里程碑,引领IT界和信息领域的进一步技术变革。云计算的问世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跳跃性发展,云计算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瓶颈期为广大网络用户提供了实际性便利,在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方面有了重大突破。除此之外,云计算的出现为后续计算机网络研发技术提供了可靠的后盾。但是云计算也并不是只造福于计算机用户,也会带来许多安全问题。云计算中资源的共享容易引发安全问题,存在较大的安全风险。其安全问题在技术、法律、监管方面都有着很多的漏洞,并且严重威胁我国网络用户的信息安全,可以说,对云计算安全性的研究是云计算发展的首要任务,其重要性和紧迫性已经刻不容缓。对此,技术工作人员一定要对云计算下的相关计算机网络安全有深入的了解,并且有足够的办法解决这些安全问题。文章对此进行-探讨。

关键字:云计算;计算机;网络安全

1 云计算的含义

云计算是一种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上的服务模式,也可以说是一种计算机数据运算和处理模式,云计算的这种方式可以为广大用户提供网络上共享的软硬件资源和信息。云计算机系统简称云系统,是云计算后天数据中心的整体管理运营系统,云系统的架构其实也比较简单,它主要由2个部分构成:云计算和云储存。云计算也就是分布式运算,通过各地的数据库设置计算机服务集群,通过网络数据的传输和分配为用户提供不同需求的服务。云储存也是同样的道理,将用户的数据信息存储在计算机云端,避免使用本地资源存储,达到异地使用和异地存储的目的。计算机用户只需要交付少量的费用即可享用可配置的、虚拟化的大数据和信息资源,不需要人为的与资源供应者进行付费和过多的交流,大大地降低了使用成本。用户也不用了解云计算基础设施的细节,不必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也无需直接控制。云计算描述了一种基于互联网的新的IT服务增加、使用和交付模式,通常涉及通过互联网来提供动态易扩展而且经常是虚拟化的数据,它意味着计算能力也可作为一种商品通过互联网进行流通。云计算的出现改变了互联网的技术基础,甚至会影响整个互联网产业的格局。

2 云计算的特征

2.1 规模庞大

由于云计算的先进性,它的计算功能十分强大,能够处理规模庞大的数据操作和运算,也能承担起大规模服务器的同时运转和配合。

2.2 可靠性高

云计算拥有极其复杂的网络构架和运算程序,由于这些程序和构架的复杂,给云计算提供了极强的可靠性,如果多个冗余站点被使用,还可以继续提高它的可靠性。

2.3 通用性强大

一个云计算数据库可以供应无数个计算机用户的使用数据和信息,用户具有通用性这是其一。第二,云计算可以针对不同用户和不同软件的需求,构造出不同的应用和数据,方便各种途径的使用。

2.4 服务可计量化

云计算在提供云服务的过程中,不断传输数据和信息,针对不同的用户、不同的服务类型,通过计量的方法自动控制和优化资源分配以及利用。资源的使用可以通过监控和控制来避免非法使用,同时,元计算也是一种即付即用的服务模式。

2.5 资源的透明和池化

云计算提供者所提供的资源是透明化的,也是相当庞大的,用户可以随时查阅任何数据,但用户也无须了解云计算服务的内部结构,只要了解自己所需要的数据信息即可。所谓池化就是云计算提供者将数据、所有的资源统一管理调配,彻底打破资源的局限性和边界化,形成所谓的“池化”。

3 目前的云计算环境下计算机网络出现的安全问题

3.1 网络虚假信息充斥着云计算平台

中国目前网络用户量过亿,云计算网络用户纷繁复杂,导致计算机网络环境也非常复杂。随着云计算服务下的资源数据的不断共享,其中必定存在许多虚假信息和人为破坏,也存在着许多虚假的网络地址等,这些虚假的网络地址和网络信息会严重威胁到云计算下的网络计算机安全。在目前的云计算的计算机网络防护系统中,缺乏对网络用户地址或者是网络资源的全程监控和检测,无法判断信息和数据的真假,一旦虚假信息和数据传输到用户的电脑会产生各种木马程序甚至病毒,对计算机网络和各种程序软件产生干扰,给用户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也给云计算抹上了一层厚厚的黑布。

3.2 用户客户端信息没有安全保障

云计算主要是依靠计算机互联网为广大使用者提供服务的一种运算模式,把一个个的计算机用户通过数据和端口连接在一起,计算机端口和终端的连接、用户与用户的联系,这些都是云计算下计算机资源库或者是数据库的一部分,巨大的资源、信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么巨大的信息资源还具有透明化和池化的特征,这就意味着巨大的资源暴露在互联网当中,很容易造成数据的遗漏和资源的人为损坏,给用户带来严重的损失,这些信息有些是个人财产、隐私和重要机密,也有些则是国家重大决策和军事机密。网络信息的泄露不仅给用户个人带来一定的隐私泄露和经济损失,而且对国家的信息安全造成严重的影响,也会造成社会动荡,导致不和谐的社会局面。

3.3 信息安全技术不完善

我国目前的云计算的计算机网络服务系统发展还不完善,仍处于一个雏形阶段,在信息保护和资源安全上存在许多问题。例如一些用户非常注重自己的个人信息安全有所保障,用户实现信息网络功能的过程中将自己的信息进行管理和云存储,但是无奈云计算下的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不够完善,用户的云存储仍旧无法得到一定的安全保障。由于我国使用网络的人数非常庞大,云计算数据库超负荷运营,给云计算网络安全防卫技术带来了巨大的难题,一旦注意力不集中或是技术不过硬,信息安全就会受到严重的打击。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黑客的发展也相当迅猛,他们的恶意攻击也越来越恶劣,这给网络信息的使用者带来十分严重的影响,同时也给网络信息安全建设带来一定的阻碍。

3.4 硬件设施不合格

良好的硬件设施有利于计算机用户的网络信息的安全防护。计算机的硬件设备主要包括系统服务器、存储硬件设备以及其他一些网络设备等。目前,广大用户者都喜欢小便宜,选用廉价的计算机硬件设备和网络通讯设备,或者是计算机硬件设备制造者为了谋取利润,选用劣质设备进行组装,进而导致部分计算机硬件设备存在运行隐患,使得数据在传输过程中无法得到保护,或者是计算机安全防护等级下降,更易招致网络黑客的攻击。

3.5 数据管理模式问题

我国云计算数据管理模式数据资源管理权和接受网络费用是分开的,这就造成了一定的利润分配问题,资源管理无法得到利益保障,也就会导致资源泄露和分配不均等问题。如果用户将自己的隐私和财产信息上传至云计算服务平台,由于云计算安全防护的不明确,这些信息很有可能就被人窃取或者是被人肆意篡改。严重的是计算机使用者忽略了云计算背景下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的问题,他们根本没有任何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防护意识,在这些方面他们是盲目的甚至是直接忽略的。有些用户虽然认识和了解网络中所存在的风险,以及计算机病毒给网络造成严重的影响和损害,但是由于网络知识的匮乏和对云计算的了解不够,对于网络信息的攻击方式还是一无所知。在使用网络信息的过程中,云服务不仅为用户提供相应的服务,还可以通过其他的云服务商支持服务,这就出现多元化、多层次的数据管理模式。这种多元化、多层次的数据管理模式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增加了网络的复杂程度,同时给用户的信息安全带来了一定的隐患。要想用户、企业甚至是国家在云计算背景下计算机网络的安全使用,就必须将云计算设置得更加合理,更加有安全保障,根据用户和企业的差异性要求实施不同的安全措施和服务方法。国家政府在计算机网络的使用上,又要使用保密的云计算系统。根据移动网络的结构特征,提供给客户可靠、安全、动态差异性的服务类型,通过采用不同级别的安全防护保证客户的信息安全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4 加强云计算背景下计算机网络安全的防护措施

4.1 更新云计算数据中心

要想实现计算机网络安全防护就得从源头做起,云计算背景下的计算机网络的源头就是云计算数据中心。计算机在不断飞速发展,网络安全问题也是层出不穷,要想在根本上解决问题就必须更新云计算数据中心。在云计算基础设施上,云计算数据中心需要分挂机和交换机的配合使用才能传输数据。更新云计算数据中心的第一步就是扩大数据规模,不仅要保障网络内外的数据传输,还要保障网络内部的数据传输,提高供应量和储存量。确保每个节点之间、节点和服务器之间的畅通和监测。在云计算数据虚拟化上,要将虚拟化进行得彻底,因为数据的虚拟化不仅能够减少数据的库存量,还能降低数据传输和处理速率,更重要的是虚拟化数据能够大大地减少成本和资源。

4.2 提高计算机用户的网络安全防范意识

要想实现云计算背景下的计算机网络安全防护必须得广大计算机用户的网络安全的保护意识,理解相关网络安全法律和规章制度,掌握一定的网络安全防护技巧。必须让计算机使用者对网络系统进行认证身份,不随意浏览一些垃圾网站和恶意弹窗,提高对网络安全在用户身份上的确认保障,避免木马和病毒等入侵,也要防范黑客的恶意攻击。

4.3 数据的恢复与备份

加强云计算背景下的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应该对用户的数据进行备份与恢复,云计算服务是一些计算机数据不停的传输和处理,用户使用云计算进行操作的过程中,由于对数据不够敏感和不屑一顾,再加上他们的计算机技术不合格,操作不规范,这些都很容易致使云计算信息数据出现丢失。根据这种情况,相关设计者就应该意识到这一关键点所在,设置云计算数据有一定的自我恢复能力。要想实现数据的恢复必须事先进行备份,在备份时,要万无一失,确保数据信息的完整性。在云计算的虚拟环境下,对于信息数据的存储主要是采用离散的方法对文件进行存放,对比传统的资料恢复,云计算的资料数据恢复就相对简单,对于恢复所需要的时间也变得更短。所以,云计算数据库的数据备份是计算机网络安全防护的重要措施,有效地对数据信息进行定期备份和更新,可以避免数据丢失,即使数据被更改,也可以根据备份数据恢复。

5 结语

进入21世纪,云计算遍布于人们生活、工作的各个角落,云计算是政治、经济、生活、娱乐必不可少的工具。但是云计算的飞速发展也酝酿出了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防护问题,云计算环境下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突出表现在人们生活和办公的方方面面,是一个集合了技术、管理、使用、安全等诸多领域的问题。如果防护不得当,云计算将不再友善地服务于人类,而是无形之中坑害人类。所以,在大力推动云计算计算机服务系统的同时,我们一定要注重云计算背景下计算机网络防护系统的构建,创造一个健康、安全的计算机云服务系统任重而道远。

网络技术部工作计划范文第6篇

一、高校学生与网络科技互助发展现状

部分高校学生获取信息形式无非于科技获取需求、科技信息咨询需求、科技信息交流需求、科技信息发布需求几种模式。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兴趣爱好的高校大学生需要获取的各类信息也大有不同,低年级的高校学生对于新事物具有多样性和独特性,而高年级的高校学生对于所需要的信息更加具有目的性和专业性。高低年级的信息获取手段大都来源于互联网,网络信息文化是一种开放的文化,网络的利用目前处于初级阶段,有些信息则更应该快速完善,高校学生使用网络资源的频率高,但从中获取的信息质量却也是很难满足高校学生的信息需求。

二、网络创新技术信息共享发展建议

(一)完善网络信息一体化

创新技术组合高校学生的所需要的信息。顾名思义也就是说,将网络信息予以系统化处理,将他们分门别类,将同一类信息进行组合,以便于高校生快速获得所需信息,方便达到学生们的查询目的。而且节约了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能更好的应用在实际工作中,能够将工作完成的更完美更出色。网络虽说是一个虚拟空间但是它信息储量丰富、使用方便、快捷、灵活,大大拓展了高校生的知识面,这达到了线上理论。其次网络给予高校生的信息过于散乱,大多都千篇一律,也存在着部分虚假性,其中的一些信息也很难解决高校生实际性问题,例如日常生活信息,交际与情感信息,休闲与娱乐信息,学习考证信息以及就业创业信息等,反而通过现实生活中的语言沟通,大学生才能确定如何更好地吸收信息内容,这一点又符合了网络的线下理论。所以使之两两结合形成模式,极大满足了高校生信息需求。

(二)增强高校间的交流

对于各种的信息的聚合自此之后对于互享信息的反馈重则又显得尤为要。高校生间则更需要面对面地进行信息交流与共享。面对有同一需求的高校生聚在一起而学生之间的面对面信息就交流信息的质量显得格外重要。高校生之间的信息与交流与反馈则将能更好的去推进高校生之间的共享信息的高质量性,提高信息的质量也解决了网络给予的信息的虚假,信息的千篇一律,信息的散乱。使得在信息广泛的网络社交中出现的各种弊端得以解决,也使得信息的使用者高校生们得以享受更加优质的信息,不在为了信息的真实可靠性而担忧。

(三)综合网络开拓信息共享

网络共享以信息储存量大、传递信息方式丰富等优点已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人们也越来越离不开对信息科技依赖。而其中也存在一些弊端,信息质量良莠不齐,人们依赖网络的同时忽略了周围人与人的交流。突破了传统网络信息交流模式,以实践为模式建立“个人线上获取信息-集体线下互享信息”的校园在创新模式下建立一种积极、乐观、向上的高校生信息共享交流,不但改善了高校生信息共享环境、优化信息质量的同时锻炼了高校生沟通的能力。对于建设节约型的社会,高等学校获取资源的瓶颈受限,信息交流新模式可确保网络信息的真实性。日前一项针对大学生职业适应能力的调查显示,有52%的学生认为沟通能力的训练是“找工作时对自己特别有帮助的教育内容”,大大超过了专业能力训练(17%)、基础知识与技能的训练(22%)和心理素质教育(9%)等其他知识能力。而在回答“选择就业时你感到自己特别欠缺的素质”时,选择沟通能力的比例最高达40%,同样排在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25%)、操作技能(20%)、基础知识(15%)可见沟通能力的欠缺已经成为高校生的一大难题。而网络信息模式下的高校生信息交流模式恰好提供给高校生一个良好的沟通平台,双向的沟通方式使具有相同爱好的高校生聚在一起畅谈,加强了信息的利用性,打开了高校学生之间的话匣子。

结语

网络创新技术下的高校学生信息共享方式,无疑是一种新型的具有未来广泛应用型的新兴技术。未来高校学生信息的需求与发布将会以这种全新的模式进行整合梳理,集中了网络信息的碎片化与片面化,创造了一个更集中、新颖的创新技术信息共享机制,这种全新的技术需求理念将是未来网络创新技术信息共享无懈的追求。网络创新技术的信息共享将会为更多的高校学生使用者提供更严密的版权管理与反馈机制,方便于学生用户的使用。创新技术下的高校共享的前景是无限的,具有无穷的发展和想象。网络创新技术致力于为高校学生的信息共享,为高校学生的知识需求提供准确、全面的帮助。

摘要:基于互联网大数据的网络时代,创新技术下网络的多元化有利于高校学生的知识需要。双向的信息交流模式优化信息质量,改良网络信息的碎片化,更集中网络信息的多样化,提供全面系统的网络信息,创建更好的网络信息环境。

关键词:网络创新,科技,高校,信息共享,全国

参考文献

[1] 贾晓波.论大学生职业适应性发展现状[J].天津大学学报.2005(3)101-102.

上一篇:外科护理学教学思路范文下一篇:泡沫之夏小说结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