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人行为的因素分析范文

2023-11-07

影响人行为的因素分析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农村人情消费影响因素

作者简介:牛娜,女,汉,1984年8月出生,河南省焦作市人

影响农村家庭人情消费行为的因素有很多,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的、经济层面和非经济层面的,本文将从其中起主要作用的四个影响因素入手进行深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试着阐明各影响因素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一、 人情圈

农民的人情消费其实就是在一个网络中进行,我们把这个网络叫做人情圈或者人情交往圈。根据其血缘关系的远近,可将其划分为三个等级:核心亲属、外围亲属、本不属于亲戚的其他人[1]。由于传统社会家族观念严重、家庭成员数量较大以及个体交往难度相对较高,所以农民家庭的社会资本的获得途径比较单一,这样传统农民的人情圈虽然规模也相当可观,但主要局限于核心亲属和外围亲属中[2]。

当前,随着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家庭规模日益小型化,导致核心亲属和外围亲属的减少,一般意义的亲戚圈(核心和外围亲属统称)的规模也日益缩小。同时随着农村与城市隔离状态的逐渐打破,农民们的业缘、地缘关系得以迅速发展,且人情往来网络的重心逐渐由同质性较强的血缘、亲缘圈向异质性较强的业缘、地缘圈转移,亲属之间的联系也逐渐变得松散,就基本上形成了人情圈中核心亲属、外围亲属、本不属于亲属的其他人“三分天下”的局面。另一方面,市场经济观念的冲击,也导致了农民人情观念的变化。经济利益的驱使,导致人情关系的异化。在人情消费选择中经济利益的权重日益增加,而以前的由至亲到外围亲属再到朋友、邻居等依次递衍的秩序受到冲击。在此过程中,外围亲属在人情圈的地位逐渐下降。人们希望在核心亲属和外围亲属以外建立人情关系,以寻求社会资本的支持。可以推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未来农民人情圈中,核心亲属的比重将有一定的下降,外围亲属的比重将继续大幅下降,而本不属于亲属的业缘关系群体将日益成为农民今后人情消费的重点。

二、 传统消费心理

农村家庭人情消费膨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落后于物质文明建设的结果,农村家庭人情消费受到传统消费心理及消费习惯的制约,具体表现在:

(1)攀比心理。不少农民把相互往来的频繁程度以及礼金赠送的多少作为衡量红白喜事隆重与否、人缘好坏、感情厚薄的标准,认为这是维系感情的纽带、关系亲疏远近的象征,不顾自己家庭经济实际,逢事必参与,参与必送礼;左邻右舍、亲朋好友之间,你投之以桃,我则报之以李,而且层层加码,你送我50元,我还你100元,你办10桌,我办20桌,你来我往,人情债的份额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即使经济拮据的农民也要打肿脸充胖子。如此互相攀比、彼此摆阔,无疑在无形中助长了农村大操大办不良风气的滋生和蔓延。

(2)从众心理。据不少的农民反映,自己虽然对愈演愈烈的人情债很反感,但为了争“面子”,留“后路”,只有违心地随波逐流,“得过且过随大流,患得患失保平安”。人家都在“这样做”,而你却不“这样做”,就显示出你的不对和格格不入,就会遭到众人的非议,在亲友面前抬不起头,所以只好不顾自己的经济实力,东借西凑办红白喜事,违心地大操大办。一些原本不收礼的甚至规劝过别人不要收礼的村民也不由自主地身陷其中,于是在长期的互动中,更多人的加入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3)补偿心理。不少农民认为如果自己遇事不大摆酒席,就收不回以前的人情投资。在这种补偿心理的驱使下,他们将操办婚丧喜事、生日满月作为大发横财的机遇,作为收回人情“投资”的好机会,从而获取“投资回报”,以求得经济上的收支平衡,从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导致部分农民有意把小事当大事办、没事找事地巧立名目来收礼。因此,很多农民将人情消费支出称为“无息贷款”。

(4)虚荣心理。很多农民对人情消费虽有反感,但又碍于情面,不好意思不去;或者曾经受过邀请者的人情,不去心存负疚,有一种欠债感;即使没受邀请,看见别人去了,也跟着去,深怕得罪了人。总之,硬着头皮,强装欢颜甚至变卖生产资料、举债也要送人情,不能让人瞧“扁”,只有死要面子活受罪了,这就形成了所谓的“被动消费”局面,由此可见,人情已经变成了由金钱编制的“债务链”。即使钱是自己的,但钱花的并不是那么心甘情愿。?

(5)敛财心理。这主要是一些村级党政干部变相敛财的一种手段,他们拥有较大的社会影响和权力,如在计划生育、划分宅基地、邻里纠纷、孩子参军等方面。一些有求于他们的人无不趋之若骛。这是变相腐败的一种形式,在农民群众中产生很坏的影响。

(6)投机心理。现在农村送礼风甚浓,甚至到了无事不送礼的地步。送了礼就话好说,事好办,关系好处理,不送就是关系差、有意见,收送人情礼金成为一种社会“潜规则”。有些农民送礼只是为了留条“后路”,方便以后办事。常常“笑脸接请柬,背后吐怨言”,心中不悦,但为了不得罪人,今后好办事,只得硬着头皮、强装欢颜也要送人情。

可见,送礼者心态各异,真正表示贺意有之,但为数甚少,而大多数人碍于情面,或礼尚往来,至于送多送少,送礼者心中自有一把尺,有的是有求于人,有的是还人情债,有的是随波逐流,拿钱买人情,拿钱买面子,给农民家庭带来了数不尽的烦恼,特别是低收入家庭,遇上这些事,更是雪上加霜,给其带来了更大的经济压力,同时也助长了不正之风的泛滥。

三、 家庭经济

人情消费与家庭经济密切相关,人情消费作为支出的一种,理所当然地要受到农民经济收入状况的制约,相反,人情消费中现金或实物的支出必然导致家庭经济收入的减少。中国百村调查表明,家庭纯收入与人情支出呈现正相关关系[3]。收入不同的家庭的人情消费规模是具有差异的。一般来说,家庭年收入越高,人情规模越大[4]。

但值得注意的是,人情消费支出并不会随着家庭纯收入的减少而减少,因为它还受着道德约束、社会需要、传统心理制约等因素的影响,这有些像经济消费理论中的棘轮效应。棘轮效应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杜森贝在他的相对收入假说中提出来的,又称制轮作用,是指长期平均消费倾向的稳定性对短期消费减少的抑制作用,通俗的说,就是人的消费习惯形成之后有不可逆性,即易于向上调整,而难于向下调整。尤其是在短期内消费是不可逆的,其习惯效应较大。这种习惯效应,使消费取决于相对收入,即相对于自己过去的高峰收入。消费者易于随收入的提高增加消费,但不易于随收入降低而减少消费,以致产生有正截距的短期消费函数。实际上棘轮效应也可以用宋代政治家和文学家司马光的一句著名的话来概括:“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农民平均收入的增加是近年来人情消费水平上升的主要原因。从总体上说,农民的收入是在不断增长的,各种消费也随之增长。农村中较先富裕的“大户”,由于收入上升得快而且多,其赠送和收到的礼金都以较大速度增长,而示范效应逐渐推动其成为新的随礼习惯、这使得人情消费具有单向增长效应,即本身存在着只升不降的趋势,人情消费的水平不断上升。

四、 家庭类型

随着我国农村改革的深入,以及社会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加之城乡隔离政策的松动,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逐步向城镇转移,外出打工已经成为某些地区农民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气势浩大的民工潮冲击着农村传统的家庭模式,出现了许多留守家庭,即夫妻一方在外流动打工、一方留守的“半流动”家庭以及夫妻双方都在外流动打工的“双流动”家庭。其中,70?以上的民工选择了妻子留守的“半流动式”,在入城时把自己的父母、妻子和孩子留在农村。于是,在很多迁出地都普遍出现了家庭结构的“386199”现象,这组数字意指以男性为主的中青年劳动力的外出导致农村中留守的家庭成员主要由妇女、儿童和老人构成。其家庭结构多为由老人和孩子构成的隔代型家庭、由妇女和孩子构成的半边型家庭、成年子女全部外出由老人构成的空巢型家庭[5]。

不同类型家庭的人情消费的是不一样的。把不同的家庭类型作为一个研究视角,对其人情消费进行横向比较,从而实现对农村家庭人情消费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李祥忠[4]就曾将农村家庭分为流动家庭、半流动家庭和留守家庭三种类型,并在此基础上对不同类型农村家庭的人情消费进行了比较研究。比较表明,留守家庭、半流动家庭和流动家庭在人情消费动机和后果等方面是具有差异的,而在消费方式方面差异并不明显。具体结果如下表示:

五、 四因素间的相互联系

笔者通过以上对农村家庭人情消费的四个主要影响因素的考察分析,为了更进一步阐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建立了农村家庭人情消费的相关因素分析模型,如图所示:

首先,农村家庭人情消费的四个主要影响因素中,人情圈和传统消费心理归属于主观因素,家庭经济和家庭类型归属于客观因素。

其次,不同的家庭类型对人情圈和家庭经济都有直接影响,然后再通过人情圈和家庭经济间接的对家庭人情消费造成影响。

(1)不同类型家庭的人情圈的变化是有差异的。留守家庭的人情圈的变化相对较小,人情往来相对比较固定,每次送礼的标准相对也比较固定(更多的时候是遵循当地传统),一年送礼的次数是也比较有限的,结果导致留守家庭的人情消费规模相对比较固定,总额也较其他类型家庭小一些。半流动家庭的人情圈呈扩大趋势,他们一边要维持原有的社会关系,同时要积极拓展新关系,这意味他们的人情开支肯定有所增加。流动家庭的人情圈呈现两极化发展趋势,部分家庭希望能够搬迁到城镇或城市,原有的社会关系逐渐疏远,人情消费自然而然的有所减少。还有部分家庭希望继续留守在农村,但是他们平时在城镇或城市工作,人情圈扩大了,人情开支也自然而然的增加了。

(2)不同类型家庭的经济收入水平也是各不相同的。众所周知,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可以显著地、大幅度地增加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6]。有学者研究证明,家庭非农劳动力的数量是影响农户家庭人均纯收入的第二大因素,并且它对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作用位居农村劳动力素质之前。家庭非农劳动力数量显著增加农户家庭人均纯收入,而家庭农业劳动力数量显著降低农户家庭人均纯收入水平[7]。更有学者明确指出,农村家庭外出务工人数对家庭年收入的影响很大,和无人外出相比,一人外出打工年收入可以增加827元,而两个人均出去打工则年收入能增加5077元[8]。由此不难理解,流动家庭、半流动家庭和留守家庭的经济收入水平是有差异的。

再次,人情圈、家庭经济和传统消费心理与家庭人情消费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1)人情圈的大小对农村家庭人情消费起了很重要的影响作用。已有研究表明,从总体而言,人情圈的范围呈扩大的趋势。对于某一农村家庭来说,其人情圈越大,相应的其家庭的人情消费开支就越大;反之亦然。

另外,农村家庭人情消费规模的大小和水平的高低也影响着其人情圈的大小。例如若农民怀着留后路的心理(以后说不定就有请人家帮忙的地方)或本着拓展自身社会关系的意图而给本无需随礼的人家送人情,一旦开启了这种“欠情――还情”的人情消费链条,就意味着其人情圈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悄然扩大了;同理,一旦农民因某些非正常原因如感情破裂、自身的利益关系受损或感觉人情往来已不堪负重时,就会有选择的终止人情往来,这样一来,其家庭的人情消费的规模就会减小、水平就会降低,而其人情圈也就相应地缩小了。

(2)中国百村调查表明,家庭纯收入与人情支出呈现正相关关系[3]。即家庭纯收入越高,家庭经济就越富裕,相应的人情支出就越大。但值得注意的是,人情消费支出并不会随着家庭纯收入的减少而减少,因为它还受着道德约束、社会需要、传统心理制约等因素的影响,这有些像经济消费理论中的棘轮效应。

但这并不是说人情消费对家庭经济就没有作用和影响了。现如今,从家庭负担的角度出发,绝大部分农民认为人情消费增加了其家庭负担,但从整体来看它对家庭经济的作用时,并不是全部的人都认为它有阻碍作用。这也说明人情消费毕竟有其积极的作用和功能。

(3)由前文分析可知,农民传统的消费心理是影响农民人情消费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特定历史时期下,农民传统的消费心理和人情消费行为表现出了一些相应的特征:消费动机上倾向于从众性,攀比动机强烈和敛财动机明显等。同时,由于农村相关制度不完善、农民收入水平不高,文化交流、信息传播的限制,以及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多数农民还存在留后路的投机心理,致使人情消费在农村泛滥异化,严重影响了农民的身心健康,形成了恶性循环。

最后,人情圈对传统消费心理具有反馈作用,而传统消费心理对家庭经济和家庭经济对家庭类型都有间接的影响作用。

(1)其实我们可以说人情圈是传统消费心理得以表现的载体。人情圈代表着农民个人或其家庭的社会交际网络,只有置身其中,他们才会去攀比、从众,才会产生诸如此类的消费心理。

(2)家庭经济很容易受到传统消费心理的影响,这一点不难理解。一方面,农民若基于攀比、虚荣或从众的心理动机进行人情消费,不免会给其家庭造成不必要的经济负担;另一方面,农民若出于敛财、留后路的心理而进行人情消费,则很可能会取得短期内家庭收入的增加,即家庭经济的暂时性富裕,或在长期内收到意想不到的好处。

(3)不同的家庭类型对家庭经济会产生直接的影响,这个问题我们在前面已经讨论过了。可细细想来,家庭类型也或多或少的受到家庭经济的影响。假想一户农民家庭的经济足够富裕,那他(她)就不用背井离乡,忍受与家人分离之苦出去打工挣钱了,这样也就无所谓流动家庭、半流动家庭和留守家庭之说了。

影响人行为的因素分析范文第2篇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假设

本文研究工程项目实施中的垫资行为, 以S公司为样本, 通过对该公司216个不同工程项目的资金运作情况进行分析, 探索影响垫资行为的主要因素。该公司的216个项目所涉及的业主与分包商遍布全国各地, 将此作为观察对象研究工程项目中的垫资行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说服力。通过分析现有研究及其他相关了解, 决定采用定量研究方法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 期望从业主公司实力、业主性质、工程验收结果以及分包商与领导之间的关系四个维度展开讨论。本研究使用的垫资数据来自各个项目部的台账, 注册资本来源于国家企业信用公示系统, 领导的性格评分来自S公司内部人力资源系统中对每位领导的评价与意见。由于S公司在业内的影响力以及契约非正式运作的频发性, 此次调查的数据提供了较为全面完整的垫资情况因素分析。

本研究试图通过定量研究方法, 对目前S公司出现垫资的情况进行实际的数据采样, 通过不同项目中产生的垫资原因来探寻出导致垫资情况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现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业主注册资本越高, 垫资可能性越小。

假设2:业主的性质是政府企业, 垫资可能性越大。

假设3:工程结算后由于工程质量问题, 垫资可能性越大。

假设4:分包商与领导之间关系越紧密, 垫资可能性越大

二、研究设计与结果分析

(一) 变量说明

1、因变量: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契约非正式运作下的工程垫资原因, 以台账中的垫资现象作为因变量。

2、自变量:业主公司实力、业主性质、工程质量验收情况、分包商与企业领导亲密程度。具体指标赋值如下:

(1) 业主公司实力:以业主在国家企业信用公示系统中登记的注册资本为依据。

(2) 业主性质:二分变量, “0”代表“政府企业”, “1”代表“非政府企业”。

(3) 工程质量验收情况。以是否收回质量保证金进行判断。

(4) 分包商与企业领导亲密度:以领导的性格分析评分作为依据。

(二) 模型设计

本文采用基础的线性回归模型。模型的方程表达式如下:

Y=b0+b1X1+b2X2+…+bkXk+e

本研究中垫资行为的多元回归方程如下:

Y=b0+b1*注册资本+b2*企业类型+b3*质保金+b4*性格评分+e

在回归方程中, Y为样本的垫资发生情况, 方程的系数b1到b4分别代表上述4个变量对垫资的影响系数, b0表示常数项。

(三) 模型结果分析

从结果中可以看出, 领导的性格分数跟垫资行为的发生无太密切的关联性, P>|t|为0.138远大于0.05, 说明两者之间基本无相关性。产生此结果的原因应该存在以下几点因素:a.垫资行为的发生不只是一个领导所决定的事情, 所以垫资行为的发生不能完全以分包商与领导的密切关系衡量。b.用分数去评定一个领导的性格本身就存在着不确定性以及不完整性, 所以这也是展现出不显性的原因。

分析要素中去除领导性格要素之后发现, 其余各要素均对垫资行为的发生产生明显的影响, 同时当在其他解释变量不变的情况下, 解释变量“注册资本”“业主企业类型”“质量保证金”分别对被解释变量“垫资行为”Y都有显著的影响。

结论

通过上述的统计模型分析, 本文得到如下结论:

垫资行为的产生跟业主的自身实力、性质类别、质量安全的验收合格有着明显的相关性, 但分包商与领导之间的密切关系并不能构成垫资行为发生的直接要素, 其中在业主类别的数据中不难发现, 不按契约履行义务, 定期支付工程款的多为政府性单位, 同时还存在一些集团内部的企业不能够及时支付工程款, 导致垫资行为的发生。垫资行为的发生仅仅是契约非正式运作的冰山一角, 工程承包合同的不完全性是经济活动的客观存在, 由此产生的机会主义行为也是必然的。它与外部环境风险相互渗透, 共同影响工程项目目标, 乃至社会效率的实现。契约运作特殊性的研究, 极大地深化了人们对契约具体运作方式的认识。

摘要:契约的实施状况影响企业的运营成果以及后期战略规划, 由于工程项目中的契约正式实施不能全然满足项目实施需求, 契约的非正式实施逐渐成为项目运行的有力辅助, 其中垫资行为已经成为时下最典型的契约非正式实施方式。本文期望以S公司为样本, 运用Logistic模型分析垫资行为的影响因素, 从而找寻导致垫资行为的主要原因, 丰富契约非正式实施研究内容。研究发现, 业主注册资本越高, 垫资行为发生的可能性越小;业主的性质为政府企业, 垫资行为发生的可能性较大;工程结算后由于工程质量问题, 垫资可能性越大;分包商与领导之间关系越紧密, 垫资可能性越大。

关键词:非正式运作,垫资,合同

参考文献

[1] 陶学明, 李颖.建设项目实施阶段工程造价控制的合同管理[J].西华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6, 04:78-80+110

[2] 胡炜光, 杨爱平.我国不完全府际契约的成因及有效实施路径[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 2012, 01:71-75.

[3] 徐德信, 汪国银.合约实施理论发展综述[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01:44-47

影响人行为的因素分析范文第3篇

行为是反映一个人心理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并直接受心理活动的支配。行为对人的一生中有重要的影响作用,由此可以看出一个人的人品,修养,心态,情商,直接地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对我们的人际交往,职场晋升,社会荣誉,做事的成败有决定性的作用。既然行为对我们这么重要,那么对影响行为因素的探索有很大的意义。

什么是行为?行为在心理学界的解释是:行为是指人在主客观因素影响下而产生的外部活动,是一个整体的行动过程;而运动是指人们身体内外部的生理动作,是人们行为过程在身体上的分散分解。行为具有目的目标,而人们的运动则是接受人们行为目的目标而动作。就行为目标和动机的关系行为可分为以下几种; 一:意志行为意志行为是指人们有明确动机目标的行为,按照个人行为动机与整体长远目标是否统一,又可分为有积极主动动机的士气性行为和无积极主动动机的非士气性行为。我们有时可能会将一些具有不愉快,消沉性质的情绪认识等心理活动,都归之为相应的这些人都具有消极被动的动机,有时有些外表现象的结果好象也确实表现出这种状况。但实际上,这里所说的动机的积极主动性或消极被动性,不在于人们的认识和情绪等心理活动是否愉快或消沉,而是在于人们的认识和情绪等等是否能与群体的行动目标相符合。很多看起来消极被动性的心理活动,只要与积极主动的目标联系起来,往往就会有积极主动的性质。

二:潜意识行为潜意识行为是指人们具有明确目标但无明确动机的行为,即人们老想做但又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的那些行为。潜意识是指人们平常被压抑的,或者当时知觉不到的本能欲望和经验。潜意识中的内容由于不被人们的道德价值意识和理智种各样伪装的形式表现出来,象梦境就是个人在清醒时不能由意识表达的压抑的欲望和冲动的表现,但作梦不是行为,只是大脑这个身体机体的动作。潜意识行为在行为中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口语流露与不经心的笔误等行动;二是神经性症状,即过分强烈的潜意识形成的变异行为,它包括压抑,反应形式,投射,文饰作用,升华等等。

三:娱乐消遣行为娱乐消遣行为是指人们有明确动机但却无明确目标的行为,即是指那些总是想去做但却不在乎甚至不知道怎么做以及会做到什么程度的行为。比如一个人具有娱乐休闲动机时,如果他自己觉得看电影,看电视,跳舞等目标都能满足这个动机,那么他对娱乐消遣目标的选择只有随意性,而没有必须性。娱乐消遣行为按照其不同的娱乐消遣性质,可分为寻求美感的欣赏行为和寻求刺激的消遣行为两种。娱乐消遣心态表现为情趣,情调和爱好三个方面统一协调性,例如集邮就是人们对邮票知识内容的情趣,观赏邮票的情调以及对精美邮票的爱好相互统一一致地组成的。

四:运动动作的无意识学习和锻练从进化过程来说也可归之于娱乐消遣行为,这些娱乐消遣行为从进化过程中本来是一个有意识但目标并不明确的行为。但是,当其转化为吃饭,穿衣,骑自行车,电脑打字等等生存生活技能以后其往往就会成为一种自然反应,这时这些行为不必要用意识去专门控制,但它在生活,生存乃至工作的目标动机却又是十分显著的。所以所谓"运动"的过程也可说是一种无意识但目标动机明确的行动,同时这些形成的"运动动作"也是人类性格形成的基础,这正如那句俗话所说:"一种思想导致一种行为,一种行为导致一种习惯,而一种习惯则导致一种性格"。意志行为,潜意识行为和娱乐消遣行为互相间具有制约牵制的作用,而一个人的意志行为则往往是一个克服潜意识和娱乐消遣意识的过程。例如个体在工作中,如果明确的工作意识是搞好工作,就不得不压抑着受领导批评后想找出气筒的盲目投射心理和急于去看球赛的娱乐消遣心理。士气性行为的任务就在于:除了要抑制非士气性的意志行为产生外,还要着力于对潜意识心理和娱乐消遣心理的克服。 几种影响行为的因素 (一)影响行为的自身因素,1,情绪对人的行为的影响。情绪为每个人所固有,是受客观事物影响的一种外在表现,这种表现是体验又是反应,是冲动又是行为。从行为的角度:情绪处于兴奋状态时,人的思维与动作较快;处于抑制状态时,思维与动作显得迟缓;处于强化阶段时,往往有反常的举动,这种情绪可能导致思维与行动不协调,动作之间不连贯,这是行为的忌讳所接受,所以只有通过各。当不良情绪出现时,可临时改换工作岗位或暂时让其停止工作,不能把因情绪可能导致的不良行为带到生活中。2,性格对人的行为的影响。性格是每个人所具有的,最主要的,最显著的心理特征,如有的人心怀坦白,有的人诡计多端;有的人克己奉公,有的人自私自利等。性格表现在人的活动目的上,也表现在达到目的的行为方式上。性格较稳定,不能用一时的,偶然的冲动作为衡量人的性格特征的根据。但人的性格不是天生的,是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稳定的方式。人的性格表现多种多样,有理智型,意志型,情绪型。理智型用理智来衡量一切,并支配行动;情绪型的情绪体验深刻,行为受情绪影响大;意志型有明确目标,行动主动,行为举止优良。 (二),影响行为的学习因素

学习是行为发展的促进条件。人类一般通过以下几种学习方式来发展行为:1,人们往往通过无意模仿获得日常生活行为;2,人们通过有意模仿获得自己崇拜,羡慕的行为,如演员的举止等;3,人们通过强迫模仿获得规定行为,如队列训练等;4,人们通过学习对知识的掌握而养成的品质,修养对行为的影响。 (三),影响行为的社会因素

1,社会舆论对行为的影响。社会舆论又称公众意见,它是社会上大多数人对共同关心的事情,用富于情感色彩的语言所表达的态度,意见的集合。要人人都遵守道德,就得通过社会的舆论。2,风俗与时尚对个人行为的影响。风俗是指一定地区内社会多数成员比较一致的行为趋向。风俗与时尚对行为的影响既有有利的方面,也会有不利的方面。要使人们有良好的行为,必须加强对风俗与时尚向好的方面引导。 通过以上对行为影响因素的探讨,我们有了大概的了解,我们知道了好的行为对我们的人生有很重要的作用。总之,行为的研究是很有用的,特别是对人类道德养成,修养的提升,好的气质的养成;行为可以看到我们优点和缺点,良好的行为是成功的一半。人们对行为寄托着厚望,人们希望通过这方面的研究,找到相关的方法完善自我;这当然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找到养成良好的行为的方法。

影响人行为的因素

姓 名 系 别 专 业 年 级 2012学 号 120306

梁新强 物理系 机械制造工艺教育

影响人行为的因素分析范文第4篇

初识爱车

阿雯是在上司的鼓动下上驾校学车的。在驾校学车时,未来将购什么样的车不知不觉成为几位学车者的共同话题。“我拿到驾照,就去买一部1.4自排的波罗。”一位MBA同学对波罗情有独钟。虽然阿雯也蛮喜欢这一款小车的外型,但她怎么也接受不了自己会同样购一款波罗,因为阿雯有坐波罗1.4的体验,那一次是4个女生(在读MBA同学)上完课,一起坐辆小波罗出去吃中午饭,回校时车从徐家汇汇金广场的地下车库开出,上坡时不得不关闭了空调才爬上高高的坡,想起爬个坡便要关上空调实实在在地阻碍了阿雯对波罗的热情,虽然有不少人认为波罗是女性的首选车型。问问驾校的师傅吧。师傅总归是驾车方面的专家,“宝来,是不错的车”,问周边人的用车体会,包括朋友的朋友,都反馈过来这样的信息:在差不多的价位上,开一段时间,还是德国车不错,宝来好。阿雯的上司恰恰是宝来车主,阿雯尚无体验驾驶宝来的乐趣,但后排的拥挤却已先入为主了。想到自己的先生人高马大,宝来的后座不觉成了胸口的痛。如果有别的合适的车,宝来仅会成为候选吧。不久,一位与阿雯差不多年龄的女邻居,在小区门口新开的一家海南马自达专卖店里买了一辆福美来,便自然地向阿雯做了“详细介绍”。阿雯很快去了家门口的专卖店,她被展厅里的车所吸引,销售员热情有加,特别是有这么一句话深深地打动了她:“福美来各个方面都很周全,反正在这个价位里别的车有的配置福美来都会有,只会更多。”此时的阿雯还不会在意动力、排量、油箱容量等等抽象的数据,直觉上清清爽爽的配置,配合销售人员正对阿雯心怀的介绍,令阿雯在这一刻已锁定海南马自达了。乐颠颠地拿着一堆资料回去,福美来成了阿雯心中的首选。银色而端正的车体在阿雯的心中晃啊晃。亲密接触亲密接触亲密接触亲密接触阿雯回家征求先生的意见。先生说,为什么放着那么多上海大众和通用公司的品牌不买,偏偏要买“海南货”?它在上海的维修和服务网点是否完善?两个问题马上动摇了阿雯当初的方案。阿雯不死心,便想问问周边驾车的同事对福美来的看法。“福美来还可以,但是日本车的车壳太薄”,宝来车主因其自身多年的驾车经验,他的一番话还是对阿雯有说服力的。阿雯有无所适从的感觉。好在一介书生的直觉让阿雯关心起了精致的汽车杂志,随着阅读的试车报告越来越多,阿雯开始明确自己的目标了,8万至15万的价位,众多品牌的车都开始进入阿雯的视野。此时的阿雯已开始对各个车的生产厂家,每个生产厂家生产哪几种品牌,同一品牌的不同的发动机的排量与车的配置,基本的价格都已如数家珍。上海通用的别克凯越与别克赛欧,上海大众的超越者,一汽大众的宝来,北京现代的伊兰特,广州本田的飞度1.5,神龙汽车的爱丽舍,东风日产的尼桑阳光,海南马自达的福美来,天津丰田的威驰,各款车携着各自的风情,在马路上或飞驰或被拥堵的时时刻刻,向阿雯亮着自己的神采,阿雯常用的文件夹开始附上了各款车的排量、最大功率、最大扭距、极速、市场参考价等一行行数据,甚至于4S店的配件价格。经过反复比较,阿雯开始锁定别克凯越和本田飞度。特别是别克凯越,简直是一款无懈可击的靓车啊!同事A此阶段也正准备买车,别克凯越也是首选。阿雯开始频频地进入别克凯越的车友论坛,并与在上海通用汽车集团工作的同学B联系。从同学的口里,阿雯增强了对别克凯越的信心,也知道了近期已另有两位同学拿到了牌照。但不幸的是,随着对别克凯越论坛的熟悉,阿雯很快发现,费油是别克凯越的最大缺陷,想着几乎是飞度两倍的油耗,在将来拥有车的时时刻刻要为这油耗花钱,阿雯的心思便又活了。还有飞度呢,精巧,独特,省油,新推出1.5 VTEC发动机的强劲动力,

活灵活现的试车报告,令人忍不住想说就是她了。何况在论坛里发现飞度除了因是日本车系而受到抨击外没有明显的缺陷。正巧这一阶段广州本田推出了广本飞度的广告,阿雯精心地收集着有关广本飞度的每一个文字,甚至于致电广本飞度的上海4S店,追问其配件价格。维修成员极耐心地回答令飞度的印象分又一次得到了增加。到此时,阿雯对电视里各种煽情的汽车广告却没有多少印象。由于工作、读书和家务的关系,她实在没有多少时间坐在电视机前。而地铁里的各式广告,按道理是天天看得到,但受上下班拥挤的人群的影响,阿雯实在是没有心情去欣赏。只是纸上得来终觉浅,周边各款车的直接用车体验对阿雯有着一言九鼎的说服力,阿雯开始致电各款车的车主了。朋友C已购了别克凯越,问及行车感受,说很好,凯越是款好车,值得购买。同学D已购了别克赛欧,是阿雯曾经心仪的SRV,质朴而舒适的感觉,阿雯常常觉得宛如一件居家舒适的棉质恤衫,同学说空调很好的呀,但空调开后感觉动力不足。朋友E已购了飞度(1.3),她说飞度轻巧,省油,但好像车身太薄,不小心用钥匙一划便是一道印痕,有一次去装点东西感觉像“小人搬大东西”。周边桑塔纳的车主,波罗的车主,等等,都成为阿雯的“采访”对象。花落谁家花落谁家花落谁家花落谁家? 阿雯的梦中有一辆车,漂亮的白色,流畅的车型,大而亮的灯,安静地立在阿雯的面前,等着阿雯坐进去。但究竟花落谁家呢?阿雯自己的心里知道,她已有了一个缩小了的备选品牌范围。但究竟要买哪一辆车,这个“迷底”不再遥远……

影响人行为的因素分析范文第5篇

一、顾客公民行为的概念

国外学者Gruen和Groth在组织行为理论的基础上,基于角色视角,根据顾客在服务生产过程中扮演的是“组织员工”还是“兼职员工”的角色,将其行为细分为角色内行为和角色外行为。角色内行为是顾客合作生产行为(customer coproduction),是指在服务生产过程或传递过程中顾客要得到服务而必须采取的行为,是顾客配合企业完成服务必须采取的行为,而顾客公民行为并不是服务过程中所必需的环节,而是顾客自发进行的有益于企业的行为。顾客公民行为的维度是对其内涵的具体化,目前被学者广泛接受的维度划分是Groth提出的推荐、反馈和帮助三个维度。其中推荐是指向别人推荐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反馈是指为企业提供反馈信息,通过建议和意见帮助企业进步。而帮助是指帮助企业员工更高效的完成服务或帮助其他顾客和潜在顾客了解产品信息。基于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本文认为顾客公民行为是在企业没有要求的情况下,顾客面向企业或面向个人(员工、其他顾客、潜在顾客)自发采取的有益于企业整体利益的行为。

二、顾客公民行为的影响因素

(一)顾客的心理因素

1.关系质量

顾客满意、顾客信任和顾客承诺对顾客公民行为的影响已经被很多学者验证,本文将这些反映顾客与企业关系的顾客心理因素归纳为关系质量。其中顾客满意对顾客公民行为的正向影响已经被学者们广泛认可和应用,研究指出在社会交换理论的视角下,顾客公民行为是顾客在满意时出于互惠心理所采取的行为。在顾客信任中仁慈性信任和可靠性信任均被证实会通过顾客忠诚影响顾客公民行为。而顾客承诺的对象不管是企业还是服务人员,都会正向影响顾客公民行为。

2.服务公平性

服务公平性包括三部分:结果公平性、程序公平性和交往公平性。其中,结果公平性是顾客对服务最终结果的主观判断,主要通过服务感知质量、服务数量和成本三方面来判断,而服务质量作为中介变量也很好地解释了服务创新性、顾客参与等因素对顾客公民行为的影响机制。程序公平性是顾客对服务组织决策的主观判断,如服务人员反应、顾客等待的时间等。而交往公平性则是顾客与服务人员沟通中的主观判断,如服务人员的态度等。总之,服务公平性可以直接影响顾客公民行为,也可以通过顾客承诺和积极情感等中介变量间接影响顾客公民行为。

3.社会支持感

作为社会网络的一员,在顾客与企业的商业交往中,期望满足的不仅仅是消费需求,同时也在寻求社会支持。社会支持对顾客来说一种有价值的信息,让顾客感觉到被他人关心和尊重,根据社会交换理论,顾客也会通过公民行为进行回应。因此,不少研究从顾客的感知控制、顾客自尊和顾客的社会关联感等因素入手,发现这些因素会激发顾客的社会支持感,从而对顾客公民行为产生正向影响。

(二)企业的行为因素

企业行为因素在管理实践中更容易实现,因此也被很多学者研究。有学者发现员工公民行为可以通过顾客满意或顾客满意和顾客承诺双中介对顾客公民行为产生正向影响,企业社会责任行为会使顾客对企业产生认同感,从而对顾客公民行为产生正向影响。另有研究表明,服务人员的友善行为和企业环境支持行为也会影响顾客公民行为。

(三)其他顾客的行为因素

Rosenbaum和Massiah认为,顾客处于社会网络中,顾客行为之间也会互相影响,比如其他顾客的善意行为也会导致顾客的公民行为,因为其他顾客的善意会激发顾客的亲社会心理。也有学者发现,其他顾客的行为会通过影响顾客情绪从而影响顾客公民行为。除此之外,有实证研究发现其他顾客的情感支持和功能支持对顾客的公民行为产生具有正向影响作用。可见,其他顾客的行为对于顾客公民行为的影响不容忽视。

结束语:

通过对以往文献的梳理,本文将顾客公民行为的影响因素概括为三类,分别是顾客心理因素、企业行为因素和其他顾客的行为因素。从组织公民行为的概念延伸到顾客行为领域,顾客公民行为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关注。国外关于顾客公民行为的研究更为领先和成熟,而国内关于顾客公民行为的研究开始于2009年。研究初期处于对国外已有的研究结论进行验证的阶段,企业对其关注也较少,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内学者对顾客公民行为进行了探索性研究,尤其是虚拟社区等新兴事物方面。顾客公民行为通过提高服务效率和吸引潜在消费者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因此,顾客公民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将为企业引导提供更多的方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摘要:顾客公民行为可以为企业带来一种低成本甚至无成本的竞争优势,近年来得到了学者和企业管理者的广泛关注。本文对顾客公民行为进行了简要介绍,并从顾客心理因素、企业行为因素和顾客行为因素三个方面概述了影响顾客公民行为的因素,希望为相关研究的开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顾客公民行为,影响因素,综述

参考文献

[1] Gruen,T W.The outcome set of relationship marketing in consumer market[J].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1995,4(4):447-469.

[2] Groth M, Gutek B A, Douma B. Effects of service mechanisms and modes on customers'attributions about service delivery[J]. Journal of Quality Management,2001, 6(2):331-348.

[3] 范钧.顾客参与对顾客满意和顾客公民行为的影响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1(01):68-75.

[4] Rosenbaum,M S, and Massiah, C A. When customers receive support from other customers:Exploring the influence of intercustomer social support on customer voluntary performance[J].Journal of Service Research,2007,9(3):257-270.

影响人行为的因素分析范文第6篇

服饰, 是指衣服和装饰。然而, 服饰并不是从来就有的。最初的衣服应是树叶或兽皮连在一起。后来, 传说黄帝创上衣下裳, 即上下连在一起的衣服。可见, 人们在生活实践中, 从为了蔽体遮羞、保暖御寒, 到寻求美丽, 舒适, 进而为适应特殊工作的需要, 渐渐发明了衣裳, 进而产生了服饰以及服饰文化。

人类服装演变的历史反映了人类服装发展的过程, 并且折射出服装发展的未来。服装还可以体现穿着者的习惯以及性格爱好等, 而服装一样有它自己微妙的结构分类。

1性别对服装行为者的影响

服装历史上的“两性”服装, 就是由性别影响而形成的。中国封建社会的两性服装模式“男袍女服”确立于后汉, 是儒家思想对历史传承的服装模式进行改造的结果。国民时期开创了中国现代服装的两性模式, 裤装成为男性服装的特定服饰, 清代的旗袍经过改造具有了现代风格, 服装上的同性化不符合人类的愿望。

选择服装的差异性不仅仅在两性这一基本区别, 还在于各方面的因素, 诸如:心理, 服装者的需要, 社会需要, 个人习惯, 文化传统等。

2服装本身因素对服装行为者的影响

首先就服装的心理而言, 服装本身的因素如款式、色彩等也会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趋向。

不同的色彩使人们产生不同的心理反应, 人们应当选取什么颜色的衣着呢?一般地说, 首先要选择与自己的性格、气质、风度较统一的服装色调。红色热烈, 黄色高贵, 蓝色沉静, 绿色和平, 白色纯洁, 黑色庄重, 灰色典雅, 在服装设计上加上色的明度与其它不同色调的不同组合, 其含义就变得更为丰富。衣着颜色搭配好, 就会感到美观、和谐;搭配不好就会使人在心理上产生乱、杂、花、怪的不适感。

一般说来, 色的和谐可以通过四条途径来协调:

1) 单一色协调。据科学测定, 人的眼睛可以分辨同一颜色由深到浅的300多个变化, 所以穿深浅度有别的单一色调上衣可以给人以舒适、协调之感。如深蓝和浅蓝相配, 看上去很恬静。

2) 同类色协调, 这是指同属于暖色、冷色或其它同类色的协调。有的女青年穿红色上衣, 裤子如配以绿色, 就会使人产生不协调感, 如换成红的同类色土红或淡黄就比较和谐了。

3) 对比色协调的效果, 如红与橙、黄、绿等。

4) 双比色协调。光谱七色中相距较远、冷暖相对的两色就为对比色, 如黄与紫、蓝与橙、红与绿等, 对比色相配的可使人产生格外鲜艳夺目的感觉, 但用得不当又易产生不协调的弊病, 如在运动时, 合理地选择黑与白, 金与银等色加以间隔或在用色面积上有主有次, 常常可以使人产生和谐悦目的美感效果。

3社会角色对服装行为者的影响

从功能主义角度看, 依其性质, 角色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工具性的, 一类是情感性或表达性的。例如, “医生”作为一个职业, 是工具性角色, 而“妻子”则是一个情感性角色。就两性来说, “男性”属于工具性角色, 而“女性”则更多地被归类到情感性或表达性角色。所有这些角色, 都是约定俗成的, 因而可以看成是制度性角色。我们每个人都有着多重角色。例如, 一个人既是丈夫的妻子 (角色1) , 又是孩子的母亲 (角色2) , 也是公司的职员 (角色3) , 还可以是商店的消费者 (角色4) , 有时候也会是某个医院的病人 (角色5) 等等。总之, 在不同的场合和不同的社会关系中, 我们的角色也不同。

不同的制度性角色, 服从不同的规范。如果说, 服装是制度性角色的扮演方式, 那么, 很显然, 服装在扮演工具性角色 (职业) 和扮演表达性角色 (女性) 的时候, 遵从了不同的规范。上班服是职业角色的扮演方式。它服从的是职业形象的要求和规定, 常常难以满足女性的表达性需要。这种需要, 往往只有在下班以后才可以得到满足。也就是说, 女性的爱美之心, 往往只能借助职业装以外的服装来体现。

在日常生活中, 职业女性的着装常常存在一种内在的冲突, 因为她们常常被要求在上班的时候穿与职业角色相一致的服装。例如, 女医生上班要穿白大褂, 女营业员要穿营业场所规定的统一款式的服装, 公检法系统的女公务员要穿各自统一配制的服装, 女律师上班要穿稳重端庄的服装等等。可是, 在许多职业女性看来, 职业装显得太死板、太单调、太严肃、太没有女人味了。因此, 一到休闲时间, 她们便会换上自己中意的服装, 尽情表现自己的女性之美。

面对职业服装的工具性与女性服装的表达性之间的冲突, 不同的女性, 有着不同的态度。第一类职业女性不满于职业装对女性气质的压抑, 千方百计对职业装进行某种形式的改造, 要求职业装也要具备表达女性气质的功能。例如, 将职业装的腰改小, 以凸显女性的线条 (表达性需要) 。不仅如此, 她们在下班以后, 有着强烈的补偿冲动, 借助表达性服装来释放自己被压抑的表现需求。

第二类职业女性则把服装的工具性看得比表达性更重, 认为女性的表达性要服从职业的需求。这一类女性通常有很强的事业心和独立性格, 并把事业成功看作是女性自立的基础。对她们来说, 职业装不但上班可以穿, 而且下班也可以穿, 没有必要刻意凸显和表现女性的自然特点。

第三类职业女性则介于上述两类之间。她们既不会对职业装不满, 也有借助其他服装进行表达的需求。但是, 在她们那里, 职业装和表达性服装是有时间边界的, 二者存在于不同的时间 (工作和休闲) , 相互间“井水不犯河水”。

职业女性身上的工具性服装与表达性服装的对立, 也同年龄有密切关系。越是年轻的女性, 越有表现自己女性气质的愿望, 因此赋予服装的表达性功能就越强, 对工具性服装的抵触可能就越大。相反, 年龄越大的女性, 借助服装来表达女性气质的愿望相对来说就越小, 因而对工具性服装的抵触可能就越小。

职业女性身上的工具性服装与表达性服装的对立, 还同职业的性质相关。一般来说, 职业有“前台”和“后台”、“交往性”和“独立性”等等的区分。那些需要接触顾客的职业角色, 例如餐馆和酒店的服务员、飞机上的空姐、医院的护士、公司的秘书、律师事务所的律师等, 就属于“前台”和“交往性” (与顾客的交往互动) 的职业。由于这些职业角色事关公司或企业的形象, 因而往往要求职员着统一的职业装, 同时着装管理也比较严格。而那些在“后台”或“独立性”的职业, 职业装的要求就相对比较简单。当然, “后台”的职业角色是否要求穿统一的职业装, 不同的企业和工作场所, 有着不同的规定。例如, 在星级酒店, 即使是“后台”的清洁工和厨师, 也要求身穿统一的职业装。

由上可见, 服装行为者对服装不仅是一种心理性行为, 而且同时也是一种社会性行为。服装是制度性角色的扮演道具, 而人们为了扮演不同角色, 不得不频繁地根据需要更换服装, 正如社会学家戈夫曼所说的, 社会就是一个大舞台, 我们则是其中的演员。借助于服装, 我们演出了一幕又一幕的人生戏剧。但这种扮演却未必是随心所欲的, 因为人们常常受到“社会脚本” (如工具性规范) 的约束。

摘要:通过生活及社会调查分析, 阐述当前服装行为者的能力结构与其影响因素。服装的穿着者决定所穿着的服装, 而个性、职业、场合及各类需要对行为者起着重要的影响。社会的步伐、流行趋势、人类不断提升的需求都具有潜在的影响。

关键词:服饰,服饰差异性,两性服饰,服饰颜色心理,服饰角色心理

参考文献

[1] 李当岐.服装学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2] 世界时装之苑, 2011 (1) .

[3] 服装时报, 2013.

上一篇:银行书记述职述廉报告范文下一篇:营销人员薪酬考核办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