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组织的外部因素范文

2023-09-23

影响组织的外部因素范文第1篇

1 历史文化因素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各区域的历史人文发展迥异, 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区域文化。在历史上, 水资源丰厚的地区都极易成为经济繁荣和文明繁盛的地区, 在农业文明的时代影响巨大;广大的西北内陆地区, 是我国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源头, 是封建时代前期的基本经济区。西部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聚集地, 受文化背景、宗教信仰, 风俗习惯的局限, 生活资料多是自己生产, 而非依靠市场交换;同时生产力不发达, 与外界联系少, 经济金融发展落后。以回族为例, 伊斯兰教认为只有劳动才能创造价值, 货币本身不会产生任何价值, 正当的储蓄是为了应付不时之需, 储蓄行为无法创造价值, 所以不应该给储蓄者提供利息;投机行为是一种“赌博”, 其违背了勤劳致富的原则, 破坏整个民族体系的公平与公正, 又衍生出未知风险, 因此回族人民基本不从事现代金融中的期货、期权等衍生金融活动。藏族地区牧民信仰藏传佛教, 不信今生只信来世, 在保证生活所需的消费后, 将所有财富精力都用于宗教活动, 宗教思想限制了科技文明的传播与推广, 服务业人员的社会地位不高, 藏族地区普遍缺乏竞争环境与创新环境, 金融资源无法在区域内有效流通和配置, 现代金融缺乏成长的土壤。

宋代之后, 中国的政治中心东迁, 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长江中下游地区从此得到了大范围的开发, 经济发展水平逐渐赶超内陆地区。我国中部平原地区慢慢形成了以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为基石的中原文化。, 儒家思想强调以人为本, 重道德、讲仁义, 以和为贵、以义制利。而道教的经济伦理观也极度强调经济金融活动参与者必须要遵守高尚的道德标准, 不主张储蓄转化为投资, 不推崇财富积累, 不倡导竞争的观念, 不利于现代经济金融发展。久而久之, 中原地区普遍形成了小富即安, 重伦理讲道德, 投资保守, 依赖传统农业发展经济的思想, 因此现代金融发展较稳健。

东部沿海地区在古代是蛮夷流放之地, 远离政治文化中心, 因为海运发达, 对外联系便利, 欧洲资本主义文明最早在东部沿海地区得以传播, 因而东部沿海地区商业氛围浓厚, 市场意识和开放观念强, 有开办实业和经商的优良传统。以南宋时期浙东永嘉 (现温州) 地区形成的永嘉学派为例, 该学派注重实用和创新, 讲究功利, 强调务实, 这一思想主张人们的经济活动以利为本, 无利可求的“义举”极不明智。“事功”思想体现了有偿借贷的内涵, 有偿借贷的信用关系正是民间借贷的基石, 温州人在借贷行为中的“功利思想”, 是民间金融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 整个浙江人的“市场化”思维模式是当今社会市场经济的集中体现, 极其富有超前的商业思维, 因此浙江人获得“东方犹太”的美名。东部沿海地区普遍受功利思想影响, 商业发展繁荣, 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深厚的商业文化积淀, 共同的价值理念形成了巨大而广泛的商业网络, 是东部地区金融发展形成优势的重要因素。

2 地理因素

地理位置是引发经济差距的初始性因素。我国西部地区深处内陆, 与经济相对落后的内陆国家为邻, 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我国西部地区幅员辽阔, 有丰富的矿产、森林、草地等自然资源。东部沿海地区除了山东、河北等极少数省份外, 其余地区普遍能源与矿产资源缺乏, 特别是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西部地区资源丰厚, 种类多样, 中国的大多数自然资源主要集中在西部。但是, 资源富集的西部地区却比资源稀缺的地区金融发展缓慢, 这与我国西部海拔高而气温低、气温变化大、干旱少雨、生态环境差有密切关系, 金融资源配置效率较低, 阻碍了金融资源的流入和使用, 资源的使用效率低, 回报也低。

东部气候湿润, 水域宽广, 更适于人类生存。东部沿海区域与日本、东盟六国、南亚诸国为邻, 与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等国隔海相望, 位于太平洋西岸中心位置, 在地理位置上拥有对外贸易、对外交流的绝对优势, 海路发达, 信息通畅。全球分布各地华侨中, 有5 000多万来自东南沿海地区, 这些侨胞回国投资, 发展现代金融, 极大推动了我国的实体经济发展。

从交通运输成本来看, 资本的积累和现代科技的发展, 东部地区交通网络发达, 建设速度快, 城际省际间交通运输成本低。西部地区受气候自然因素影响, 交通设施建设相对落后, 运输成本高。近几年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高度发达与广泛普及, 互联网金融的大力发展确实为区域金融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平台, 对现代金融发展的全方位渗透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客观地理位置的阻滞, 克服空间距离上的障碍。

3 政策因素

在改革开放初期, 国家大力发展东部沿海地区, 提出以“效率优先”, 建设沿海为主的非均衡梯度推进区域现代化发展战略。它使资源配置效率得到很大提高, 极大地推动了沿海地区新兴工业的发展, 提高了沿海地区的经济增长率, 并对全国经济增长从而综合国力的提高做出了贡献。非均衡战略实施了近30年还没有出现东部对西部的“扩散效应”。

1990-2004年间, 我国金融资源配置主要是中央政府主导的计划模式, 商业银行尚未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 东中西部按各自金融基础条件发展, 金融体制的市场化改革提高了区域间和区域内的金融资源流动性, 大量金融资源从中西部流向东部, 形成东部的金融集聚, 中西部则由于金融资源外流而陷入低水平的均齐发展状态, 在2005年以后东部地区金融资源流动性有所下降, 金融扩散也较缓慢。而同期西部地区资本外流现象有所好转, 地方政府通过从地方金融机构吸纳储蓄并向国有企业倾斜配置, 吸纳了一部分“回流”的金融资源, 但规模有限, 没有形成金融集聚。

另一方面区域性税收优惠政策也导致区域金融差异。财税政策是政府达到资源配置的制度基础, 政府用自己的方式对区域经济结构进行设计。我国财税投资渠道较为狭窄, 资源不够丰富, 不规范的结算补助分配和专项拨款使用监管, 不确定性很大, 地方政府无权根据该地经济发展的事情调整税收政策, 自分权制改革后, 地方政府财政能力明显下降, 严重缺乏独立性和地方积极性, 不能及时调整和纠正政府在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制度性缺陷。面对入不敷出的困难局面, 地方政府不得不借助于中央政府的转移支付补助。但目前我国的转移支付制度很不完善, 经常的情况是, 真正需要支援的西部地区不能得到中央资助, 而那些东部沿海地区反而能得到大量的转移支付。

4 金融制度因素

从金融市场制度来看, 东部沿海地区的资本市场发展较成熟, 我国证券交易所、期货交易所、金融交易所和产权交易所大多坐落在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 而西部地区的金融资源则相对落后。从金融组织制度来看, 非国有金融机构大多分布在东部地区, 在吸纳资金、资金高效运作方面表现良好, 而西部地区则以国有大型股份制银行为主, 受制度限制, 不太能灵活地开展业务。国有银行在信贷资源配置时存在所有制歧视, 所以, 区域金融制度的差异也是诱发银行业差异的一个因素。

在信贷分配制度上, 我国银行业对信贷资源配置时存在所有制歧视, 更多地偏好国有大中型银行。商业制银行大多看好东部沿海地区金融较发达市场, 加上央行在信贷分配政策上对东中西部地区存在差异, 商业银行更倾向将央行新增的贷款规模和调剂指标大量地分配给东部沿海地区, 在增加了贷款规模地区差异化得同时, 刺激了投资消费地区差异化, 增加了资金的流动性, 进一步刺激了区域间金融差异。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金融指标宽裕, 可以将大量闲置资金投资于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等, 获得较大收益。而我国中西部地区, 由于资金紧张, 项目贫乏, 即便有合适的项目, 但可操作空间狭小, 技术人员实际操作经验不足, 往往导致项目失败, 无法获得相应的利润。这些因素导致我国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区域之间的金融发展差异越来越大。

5 受教育程度

西部的自然资源优势并没有转变为经济优势, 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就是东部地区人力资源的绝对优势。而人力资源的绝对优势重要体现在, 受教育程度上,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教育水平较高, 经济、技术基础较好, 信息丰富且传递迅速。中西部地区在科技、文化、教育等方面严重滞后于东部地区, 再加上人口密度小、城市分散、基础设施落后、信息渠道少等因素, 使得中西部地区几乎陷入了一种封闭状态。

教育普及程度的低值化使得科研机构和人才难以在西部地区开展工作, 更谈不上吸引高科技人才, 西部地区人力资源低素质状况严峻与高素质人才资源缺乏的情况并存, 同时教育资源还难以与东部沿海相比。国家给予东部沿海开发区在人事、户籍、薪资等体制上比较多的自主决定权, 是打破我国体制僵化的领先者, 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人们的积极度, 这些体制上的改革举措吸引了大批优秀人才, 在特区与各种类型开发区的持续升温过程中, 东部地区引领构建了发达程度较高的人才市场。发达的东部地区将对西部内陆人才形成更大的吸引力, “孔雀东南飞”将会成为一种长期性的社会现象, 进一步加剧西部地区经济金融发展与高素质人才供求失衡的矛盾。

另外, 受教育程度高的地区人们更加关注理财和投资, 为确保资产的保值增值, 在家庭教育中就很注重金融观念的培养, 人们的金融意识根深蒂固。受教育程度低的地区人们很少接触到相关金融业务, 无法接受对投资, 风险规避等熏陶, 在面对潜在资产收益和金融风险时无法做出正确的决策, 从而导致人们的金融活动集体出现偏差。这也是教育程度影响区域金融差异的一个非常突出的方面。

结束语

由于各地区的金融发展有其独特的区域性特征, 区域间金融发展存在差异性是必然的, 中西部地区若不顾自身文化、地理、政策、制度、教育等实际情况, 一味照搬东南沿海地区的金融发展模式, 盲目地扩张金融规模, 则可能造成大量的重复建设, 导致金融扭曲发展, 最终造成结构性失衡, 更严重的还有可能危及整体金融运行的秩序。各地区政府和金融部门应正视发展不均衡的现实, 因地制宜, 有效利用地区自身资源和国家政策, 选择差异化的发展定位, 培育具有地域特色的金融增长模式, 引导区域间互补合作, 促进区域间协调发展和稳步增长。

摘要:学术界普遍认同我国金融存在东中西部明显不均衡发展的局面, 本文通过跨学科进行交叉研究, 将历史文化因素、地理因素、政策因素、金融制度因素以及受教育程度作为影响区域金融差异发展的外部因素进行具体分析, 以期对区域金融差异深入研究进行制度设计做好铺垫。

关键词:区域金融差异,外部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 曾昭法, 王颖.金融生态系统运行效率的区域差异分析[J].统计与决策, 2017 (11) .

[2] 吴志远.区域金融研究须注意的几个重要问题[J].金融与经济, 2016 (8) :79-83.

[3] 陈沙丽.我国区域金融发展差异化分析[J].经济论坛, 2017 (6) .

[4] 周治富.温州金融改革:制度金融视角下的案例研究[J].南方金融, 2015 (4) .

影响组织的外部因素范文第2篇

夫妻生活受到挑战。很多人对此事不重视但最后婚姻的破裂往往就是因为此时。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我们在谈论夫妻生活的时候总会不那么大方,即使夫妻之间出现问题也不能及时得到解决。一谈到性问题,别人马上便会指责你别有用心或居心不良。实际上,和谐的性生活在维系夫妻关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很多夫妻的感情不和,实际上是由此促成的,只不过“感情不和”比“生活不和”来得更文质彬彬些,使人容易接受,而后者难登大雅之堂。

财政问题混乱。涉及到经济的问题是夫妻之间很敏感的问题。经济问题是涉及面很广的问题,这牵扯到很多因素,如何妥善处理经济问题是影响夫妻感情的很重要的问题。家庭的经济收入问题,常常影响夫妻之间的感情,成为夫妻冲突的导火索。家庭经济状况要做到量入为出,合理使用。实际上,这并非是一个钱多钱少的问题,主要在于对钱的态度,以及如何安排的问题上

两个家庭的问题。夫妻之间过日子不仅要涉及到彼此关系,彼此的亲戚问题也应受到重视。好知道夫妻走到一起,涉及到的不仅仅只是丈夫一个人,更有丈夫的亲戚,和这些人的关系也影响着夫妻感情。丈夫的亲戚就是妻子的亲戚,妻子的亲戚就是丈夫的亲戚,婆家和娘家都是一家人,这样就可以大大减少夫妻间因为赡养、同时还会影响夫妻之间的感情

影响组织的外部因素范文第3篇

一、高校组织特性为塑造学习型组织提供了组织条件

在我国, 高校管理过于标准化, 相对来说缺少柔性, 由于在教学管理方面太过严密, 而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充分发挥其自主性和创新思想, 学校采取这种管理方法将非常不利于科学以及知识的创新, 另一方面, 学校只是一味地要求学生, 而没有结合学生自身的发展情况以及学习需求, 使学生不能真正实现全面发展, 这和目前各高校提倡的培养专门化人才的教育目标不协调, 所以, 要求学校结合组织目标的特殊性, 改变原来过于单一、生硬的管理方法, 采取一种更具弹性化的管理, 学习型组织的管理模式中所提出的扁平化以及弹性化的新的管理理念, 可以满足这种管理需要, 使广大教职人员在进行教育活动时能够更好地发挥其自主性和工作积极性。

高校在组织管理方面通过采用组织扁平化的管理模式, 可以省略掉一些不必要的管理环节, 使中间管理面不断地放宽, 同时管理职能也随之合理放宽, 充分发挥教育者的自主性, 用创新的思想发展教育, 使学校在跟上时代步伐的同时提高管理效率, 在坚持“精简、统一、高效”与“权责一体”的组织原则基础上, 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学校组织结构, 使管理更加柔性化, 通过扁平化的管理结构可以使学生或教师的创新思想以及相关意见很容易地传达给相关管理层, 有效地加快了学校内部信息交流的速度, 为学校建立学习型组织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二、高校人本管理思想符合学习型组织的管理理念

目前高校在组织管理方面较大的体现了坚持以人为动性的人本管理理念, 这种管理理念事实上已成为了各高校进行教育组织管理的主要方式, 多数学校的教育活动都体现了学习型组织以人为本的原则, 因为学校进行的所有的教育组织活动都是为了学生的成长和成才, 活动对象是作为教育者、被教育者的教师和学生, 所以整个管理过程应该坚持以人为本, 在这种人本理论的应用下, 一方面制定完善地教职人员管理制度, 在发展教职人员个性化的同时更大地发挥他们的主动性, 这是由教师行业区别于普通企业员工的特点所决定的, 教师行业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点:1) 独立性:是高职院校的教师在进行教育活动时相对其他的行业更具灵活性, 是一种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或具体情况需要进行创新教育的过程;2) 创新性:高校教师职业是一个需要不断进行创新知识的复杂的教育活动, 要求教师通过个人的能力, 通过不断地创新推动教育事业的更好发展;3) 成就感:和普通的企业员工相比, 高校教师更注重自身价值的意义, 对他们来说, 教师最大的成就感就是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解决教育难题, 为教育事业做出突出的贡献;4) 成长性:在这个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 知识的更新速度也越来越快, 所以高校教师必须跟随时代的发展和变化, 在知识上不断地充实自己, 实现自身的发展。另一方面对于学生不能过于严格, 应该结合每位学生的爱好、兴趣、能力等方面进行因材施教, 使学生的个性能力得到最好的发挥。所以说, 现代高校坚持人本管理的理念符合了现代教育管理特点, 同时也为建立现代学习型组织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条件。

三、高校组织文化为创建学习型组织提供了思想保障

高校组织通过加强文化建设对于相关的教育人员培养主动学习以及严谨治学的态度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意义, 使整个学校建立起教师团结合作的教育思想, 为教职人员进行自身的不断完善、教育思想的不断创新、实现自我发展和自身价值提供了良好的氛围和环境, 为高校创建学习型组织提供了思想保障, 在具体的发展过程中主要有三个文化层面:1) 物质方面, 是指学校进行文化建设的物质方面的支持;2) 制度方面, 是学校为了发展文化建设而制定的完善的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3) 精神文化层面, 是全体教职人员为了实现共同的理想而坚持的共同的信念和精神, 其中包括价值观、思想道德以及集体责任感等方面, 这是学校组织发展文化建设的主要精神力量,

四、高校发展学习型组织应该采取的措施

首先, 通过多种方式不断提高所有教育工作者的综合素质, 改变原来只是单纯注重专业教育、而不重视人文管理的错误观念;其次, 进一步加强高校的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制度化建设, 形成良好的校风校貌, 充分发挥教职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建立学习型组织。

总之, 在新的信息知识时代, 及时地转变高职院校的管理模式, 采取学习型组织管理模式, 通过改变学校的管理模式, 大力发展知识创新和教育创新, 对于我国不断完善高职院校的管理方式, 在新的发展时代创建更科学、更高效、同时具有可持续发展水平的具有自身特点的高校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摘要:目前, 高职院校在管理模式的研究方面较多的是从教育学的角度出发, 事实上, 换一个角度从组织管理的方面考虑, 通过建立起学习型组织模式对于高职院校的管理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为了更好地在各高职院校内发展学习型管理方式, 应该充分认识到其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因素, 这是建立现代高校进行学习型组织建设的前提条件和基础, 本文主要从组织特点、人本管理思想以及组织文化三大方面进行创建学习型高校的因素研究。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习型组织,影响因素,管理创新

参考文献

[1] 李寿和.论高职院校的管理创新[J].教育与职业, 2015 (5) :17-20.

[2] 孟昭上.关于创新高职教育管理体制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 2012, (12) :52-53.

影响组织的外部因素范文第4篇

1. 企业外部环境研究的文献综述

国内学者受到计划经济体制和当时中国的封闭性的影响, 因此对外部环境的研究起步较晚。

环境变化方面, 周晓东、项保华认为变化的环境是企业机遇与威胁的来源;环境维度度量方面, 李大元以动态性和敌对性两个维度研究了不确定环境下的企业竞争力问题;环境视角方面, 王兰云、张金成认为客观、感知与塑造三种环境视角是企业成功经营的关键。

2. 外部环境对企业影响因素

2.1 市场供求对企业经营的作用

在市场供求影响商品市场价格、商品市场价格影响市场供求的过程中, 都与企业的生产经营直接相联系, 都会影响到企业的生产与经营。市场供求对企业的影响和制约主要表现在如下几点:

(1) 市场供求状况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决策的重要依据

企业作为独立或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全然不能脱离市场环境, 不能摆脱市场供求关系变化所产生的影响。因此, 企业需要根据市场供求关系的现状及变化趋势, 做出有利于本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

(2) 市场供求关系影响企业的产品能否卖得出去和价值能否实现

如果企业了解和掌握市场供求状况, 及其产品在品种、规格、质量、价格等方面符合市场需求, 则产品就能够卖得出去, 价值得到实现。这就是说,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都得到了市场的承认。否则, 企业的产品将卖不出去, 价值实现不了, 企业的再生产就难以维持。

(3) 市场供求状况和变化趋势制约着企业产品结构的调整。

现代企业生产经营的产品不是单一的。同时, 市场对产品的需求也不会是“一贯制”的。企业生产经营的产品要更新换代, 要调整产品结构。企业调整产品结构, 不仅要了解市场对产品的需求变化, 而且要了解市场能提供什么样的技术、设备、原材料。所以, 市场供求状况和变化趋势, 是企业调整产品结构的外在动力和根据。

2.2 价格构成对企业经营的影响

价格构成是制约企业价格行为的重要因素, 它们合理与否, 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影响企业的活力和生机。同时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 价格构成是价值构成的反映。价格构成有四大要素, 即生产成本、流通费用、税金和利润。不同生产经营方式的企业和处于不同流通环节的价格又各有特点, 以价值构成为基础的价格构成以及各个要素的相互关系, 是企业经济分析和经营核算的主要内容, 是制定合理价格的根本依据, 是节约社会劳动、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客观尺度。

2.3 消费者行为对企业经营的影响

(1) 消费者需求是企业实现生产目的的根源

企业只有不断了解消费者千差万别而又不断变化的需求, 才能更好地为消费者提供产品和服务, 实现从“以产定销”到“以需定产”的转变, 减少产销矛盾, 保证企业经营的良性循环。

(2) 消费者需求是企业制定市场营销策略的依据

市场经营活动成败与否关键在于是否适应消费者需要。企业通过消费行为的研究, 以求充分理解消费者需求及其需求范围和程度以及满足需求的方式和途径等, 从而制定有效的市场营销策略, 利用各种可控因素, 如产品开发、定价与调价、广告、包装、分销渠道等策略, 吸引顾客购买, 提高企业的市场凝聚力和竞争力。

(3) 消费者行为是评价企业经营业绩的客观尺度

测定企业市场营销策略效果的最根本标准是销售额和利润指标, 而销售额和利润都取决于消费者对其产品接受的程度和范围。因此, 从这个角度说, 消费者对企业所提供商品和服务的看法与感受, 社会形象和公众舆论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

3. 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对企业经营的影响

环境不确定性是指企业决策者由于缺乏信息或者没有能力从而不能精确地感知或评估企业外部环境的状态或发展趋势。环境不确定性包括三类:状态的不确定性, 环境的客观状态不确定, 决策者不知道环境的组成要素将怎样变化;影响的不确定性, 决策者没有能力预测环境的未来状态对企业经营的影响;反应的不确定性, 决策者没有能力预测相应选择决策的可能结果。

企业环境不确定性, 可以通过分析并采取一定的行动来消除对企业经营的不利影响, 提高企业的持续竞争能力, 这对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4. 企业如何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措施

通过以上对企业外部环境的分析, 在企业众多的外部环境因素中, 对企业有着共同的且日益巨大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企业预警管理、顾客和竞争。

4.1 建立企业外部环境风险的预警管理机制

由于企业外部环境风险的客观性, 我们可以在企业内部建立一套对企业外部环境变化风险的预警管理系统, 来监测与评价企业外部环境对企业的影响, 明确企业面临或可能面临的不利环境变动, 然后采取有效对策, 保持企业在变化的环境下不断发展。

企业外部环境预警管理系统由预警分析与预控对策两大任务体系构成:预警分析和预控对策。预警分析是对企业外部环境风险的识别、分析和评价, 并由此做出警示的管理活动。一般分为三个阶段监测、识别和诊断。预控对策, 是根据预警分析的活动结果, 及时矫正与控制企业内部管理活动, 采取有效管理活动来迎接外部环境的变化。主要包括三个活动阶段组织准备、日常监控和危机管理。正确有效的预警管理活动将保持“企业良好的经营状态”;失效与错误的管理活动使企业处于困境, 此时, 预警系统的直接对象指向“企业危机”, 在这种状态下采用危机管理方式, 直至企业恢复正常状态。

4.2 明确顾客需求

企业是为社会提供产品或服务, 以满足顾客的某种需要从而获得利润而生存与发展, 并且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购买力水平大大提高, 顾客不再是被动的产品的接受者。相反, 顾客才是企业产品生产的决定者, 他们告诉企业自己需要什么样的产品, 他们对企业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满足顾客的需求”已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 “满足什么样顾客什么方面的需要”才是企业经营的真正追求和永远探索的方向。

4.3 保持竞争优势

产品竞争已不再是现代企业唯一的竞争方式, 现代企业的竞争战略、竞争手段之多令人眼花缭乱, 如形象竞争、时间竞争、组织竞争、未来竞争等等难以枚举。这种白热化的竞争迫使企业不断变革, 不断寻求新的竞争方式。因此现代企业经营需具备创新的技术, 创新能力的人才, 优秀的企业文化, 卓越的品牌影响力, 打造核心技术与培养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经营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

结语

进行外部环境的研究, 可以使企业敏锐地洞察环境的变化, 保证企业经营决策的及时性;可以使企业的经营决策有扎实可靠的基础, 保证经营决策的正确性。可以使企业具有远见卓识, 保证企业经营决策的稳定性。因此, 企业应力求在外部环境变化时, 以内部较小的调整去适应环境的变化, 在变中求稳定求发展。做出比较稳定的符合环境和市场长远发展趋向的决策, 保持企业经营的稳定性。

摘要:一个企业经营的好坏、效益的高低, 当然首先要看它自身的生产和管理如何, 但同时也与它所处的外部经济环境有着直接和十分紧密的关系。因此, 研究企业的经营和发展, 不能不对其外部经济环境进行一番全面、深入的考察和分析。本文通过研究外部环境的相关理论, 阐述了外部环境对企业经营产生的影响, 并就企业如何应对外部环境风险给出了参考意见。

关键词:外部环境风险,企业经营,影响,措施

参考文献

[1] 陈林, 徐伟宣, 刘正林.企业外部环境的认知与应对[J].北京:现代商贸工业, 2000 (12)

[2] 李大元.不确定环境下的企业持续优势:基于战略调适能力的视角[D].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8

影响组织的外部因素范文第5篇

三、国际游资的攻击

国际经济失衡是金融危机的前提条件,不完善的国际货币体系会加剧国际经济失衡,然而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是国际游资。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金融危机离不开国际游资的攻击。1992 年欧洲金融危机,索罗斯通过保证金方式获取1 :20 的借贷,在短短的一个月时间内,通过卖空相当于70 亿美元的英镑,买进相当于60 亿美元的马克,迫使英镑大幅贬值,在偿还借贷后净赚15 亿美元[4 ] 。在1994 年墨西哥发生金融危机前,国际游资持续大量地进入墨西哥证券市场,在墨西哥所吸收的外资中,证券投资占70 %~80 % ,但在墨西哥总统候选人遭暗杀事件后的40 多天内,外资撤走100 亿美元,直接导致墨西哥金融危机爆发[5 ] 。1997 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也是国际游资首先攻击泰铢,低买高卖,并巧妙运用金融衍生工具获取高额回报。

根据IMF 对国际游资的统计,20 世纪80 年代初的国际短期资本为3 万亿美元,到1997 年底增加到7. 2 万亿美元,相当于当年全球国民生产总值的20 %。2006 年末,仅全球对冲基金管理的资产总额就达1. 43 万亿美元,比1996 年末增长约6 倍。对冲基金的投资策略也不断丰富,从最初的“卖空+ 杠杆”策略(市场中性基金) ,发展成为单策略型(包括套利型、方向型、事件驱动型等) 、多策略型(包括新兴市场型、并购型等) 、基金的基金等多种投资策略。其风险特征也呈现多样化趋势,既有高风险、高收益的宏观对冲基金,也有低风险但收益相对稳定的市场中性基金。20 世纪90 年代以来的国际资本流动的最显著特征是国际间的过剩资本流动造成了国家、地区乃至全球经济发展的不稳定性,巨额的国际货币资本必然要在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猎取利润。

影响组织的外部因素范文第6篇

三、国际游资的攻击

国际经济失衡是金融危机的前提条件,不完善的国际货币体系会加剧国际经济失衡,然而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是国际游资。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金融危机离不开国际游资的攻击。1992 年欧洲金融危机,索罗斯通过保证金方式获取1 :20 的借贷,在短短的一个月时间内,通过卖空相当于70 亿美元的英镑,买进相当于60 亿美元的马克,迫使英镑大幅贬值,在偿还借贷后净赚15 亿美元[4 ] 。在1994 年墨西哥发生金融危机前,国际游资持续大量地进入墨西哥证券市场,在墨西哥所吸收的外资中,证券投资占70 %~80 % ,但在墨西哥总统候选人遭暗杀事件后的40 多天内,外资撤走100 亿美元,直接导致墨西哥金融危机爆发[5 ] 。1997 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也是国际游资首先攻击泰铢,低买高卖,并巧妙运用金融衍生工具获取高额回报。

根据IMF 对国际游资的统计,20 世纪80 年代初的国际短期资本为3 万亿美元,到1997 年底增加到7. 2 万亿美元,相当于当年全球国民生产总值的20 %。2006 年末,仅全球对冲基金管理的资产总额就达1. 43 万亿美元,比1996 年末增长约6 倍。对冲基金的投资策略也不断丰富,从最初的“卖空+ 杠杆”策略(市场中性基金) ,发展成为单策略型(包括套利型、方向型、事件驱动型等) 、多策略型(包括新兴市场型、并购型等) 、基金的基金等多种投资策略。其风险特征也呈现多样化趋势,既有高风险、高收益的宏观对冲基金,也有低风险但收益相对稳定的市场中性基金。20 世纪90 年代以来的国际资本流动的最显著特征是国际间的过剩资本流动造成了国家、地区乃至全球经济发展的不稳定性,巨额的国际货币资本必然要在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猎取利润。

上一篇:powerpoint操作试题范文下一篇:打击违法用地表态发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