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患者安全的因素范文

2023-09-16

影响患者安全的因素范文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该院使用问卷调查法对2014 年9 月—2015 年9月来治疗的260 例糖尿病患者进行调查,包括男性患者142 例,女性患者118 例,年龄在39~85 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5.84±10.24)岁。 患者病程在0.2~29 年之间,平均病程为(8.47±1.28)年。

1.2纳入与排除指标

(1)纳入指标:1 所有患者均符合WHO制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2];2所有患者均有正常的思维并且自愿参加本研究;3年龄≥18 周岁;疾病确诊时间在1 个月以上;4所有患者均签订调查知情同意书。 (2)排出指标:1排除妊娠期糖尿病患者、恶性肿瘤患者;2排除有严重急性并发症患者;3排除因合并症或者并发症导致的肾功能、心功能等重要脏器器官不全患者;4排除临床资料不全面患者。

1.3 方法

(1)调查工具。 由科室相关研究人员参考其他调查问卷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患者一般资料、疾病资料、糖尿病自我管理调查表格。 1一般资料。 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工作情况、文化程度、月均收入、婚姻情况、医疗费用付费方式等内容。 2疾病资料。 包括患者病程、有无家族史、有无并发症、治疗方法、吸烟情况、有无接受健康教育等内容。 3糖尿病自我管理调查表格。该表格内容共有6 个维度,包括26 个子条目,使用Likert5 及积分模式[3],其中1 分为完全没有信心、5分为完全有信心。 主要内容包括4 条运动管理、6 条饮食管理、3 条药物管理、4 条血糖监测、4 条高低血糖处理、5 条足部护理。 分值在26~130 分之间,分数越高说明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越好。(2)调查方法。由经过专业培训的护理人员向患者讲解本次调查的目的、意义,指导患者进行填写,保证患者当场填写并且当场收回,把调查表格回收后仔细观察患者有无遗漏的项目并且引导患者重新补填。 此次研究中发放出260 份,收回260 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1.4 统计方法

使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并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 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一般资料分析

患者性别、工作情况、文化程度、月均收入、婚姻状况、医疗费用付费方式具体比例见表1。

2.2 患者疾病情况分析

患者病程、有无家族史、有无并发症、治疗方法、吸烟情况、有无接受健康教育具体比例见表2。

2.3 糖尿病自我管理调查表格得分情况分析

患者运动管理、饮食管理、药物管理、血糖监测、高低血糖处理、足部护理平均分数均处于较低水平,具体评分分数和总评分分数见表3。

2.4 糖尿病患者总体情况对自我管理行为影响分析

对比研究发现,有无并发症、是否吸烟、是否接受糖尿病健康教育、工作情况的不同调查表格得分也不同。患者性别、文化程度、月均收入、婚姻状况、医疗费用付费方式、有无家族史、治疗方法指标对自我管理水平调查表格的分数无影响,P>0.05,差异无统计意义。 具体情况见表4。

3 讨论

经研究后发现,该研究组中260 例患者平均自我管理水平均较差,总平均评分为(60.21±10.53)分,与相关学者研究所得评分基本一致[4,5]。 其中平均得分最低的为高低血糖处理,分析主要原因是糖尿病患者对糖尿病的专业知识缺乏了解,不重视血糖情况,无法按照自身实际血糖调整饮食、运动等,导致其无法有效处理高低血糖情况。得分最高的为药物管理,主要原因为患者均明白有病吃药的道理[6]。

研究发现,影响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水平的主要指标包括有并发症、吸烟、没有接受糖尿病有关的健康教育、在岗工作等。所以在临床管理中要按照以上因素对患者做好相应的护理措施,包括以下内容:首先,告知糖尿病患者积极预防并发症对健康的影响,比如向患者发放健康宣传图册、定期开展培训等内容,为患者建立健康档案,根据患者实际血糖情况为其制定相关饮食、运动方案等,切实杜绝、减少或者延缓并发症的出现[7];其次,监督患者杜绝不良生活习惯,告知患者吸烟、饮酒对血糖和自我管理造成的不良影响;再次,帮助患者定期接受与糖尿病有关的健康教育,完善患者接受健康教育的途径。 最后,充分利于空闲时间加强身体锻炼,控制血糖。

摘要:目的 探讨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现状和影响因素。方法 使用问卷调查法对2014年9月—2015年9月来该院治疗的260例糖尿病患者进行调查,观察患者自我管理现状并且分析影响自我管理的因素。结果 260例患者自我管理调查表格总平均评分为(60.21±10.53)分;其中有并发症、吸烟、没有接受糖尿病健康教育、在岗是影响患者自我管理的原因。结论 目前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情况仍然处于较差的水平,护理人员要及时对患者开展系统健康教育,从而为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奠定基础。

影响患者安全的因素范文第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研究选择的对象共100例, 男12例, 女88例, 年龄17~75岁, 平均 (42.3±10.4) 岁。均与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 (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制定) 相关规定符合, 并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测定 (HAMD) , 结合辅助检查、病史及体征检查确诊, 排除生理性与患者症状相关的疾病、药物和酒精依赖性疾病及精神分裂症。

1.2 方法

对该组100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统计抑郁表现发生情况、主诉的躯体化症状、HMAD评分及病情程度。识别神经内科抑郁障碍, 并分析临床特点, 总结影响疾病发生的因素。HMAD评分:轻度:17~25分;中度:26~39分;重度:40~46分。

1.3 统计方法

该研究所得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进行t检验, 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

2 结果

2.1 患者主诉躯体症状

睡眠障碍占82%;腹痛腹泻占5%;头痛头晕占74%;呕吐发作、眩晕占10%;记忆力障碍占72%;体重变化占19%;心慌心悸占67%;慢性疼痛占33%;食欲减退占65%;胸闷、呼吸不畅通占37%;四肢麻木或乏力占60%;性功能障碍占63%。

2.2 抑郁表现识别情况

兴趣减退占94%, 自杀念头占30%, 情绪低落占92%, 绝望感占50%, 自责感占51%。

2.3 HAMD评分与病情程度

依据HAMD评分不同, 按轻度 (24.2±7.6) 分、中度 (33.1±9.3) 分、重度 (41.9±8.7) 分划分, 轻度相对占较高比例, 与中度、重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P<0.05。

3 讨论

神经内科中, 抑郁障碍以伴躯体化症状的类型最为常见。相关研究显示, 对综合医院1 039例患者展开调查, 检出精神障碍率为26.1%, 其中12.8%为抑郁障碍。WHO研究发现, 在抑郁障碍的识别率方面, 与国际平均诊断水平比较, 中国医师还存在一定差距, 其原因为躯体化症状相对多变及复杂, 使抑郁症状掩盖, 导致延误诊断[2]。

患者病发抑郁障碍后, 多由躯体化症状, 多主诉躯体不适, 而未分析及总结精神症状。故实际工作中, 需对病史行密切询问, 患者主诉有心悸、情绪低落、食欲减退、兴趣减退、乏力、烦躁等表现时, 需加强关注[3]。针对睡眠障碍、记忆力减退、头晕头痛患者, 神经科医师需关于在其中找出心理情绪存在的问题, 通常其为抑郁障碍并伴有躯体化症状的患者, 采用抗抑郁药治疗后, 可显著改善躯体化症状[4]。该研究中, 睡眠障碍为最多见的躯体化症状, 其次为头晕头痛、记忆力障碍, 与报道一致, 睡眠障碍占82%, 提示睡眠障碍和抑郁障碍并存, 而记忆力障碍、头痛头晕患者均高于70%。主诉性功能障碍、食欲减退、心慌心悸的患者比例高于60%;其次为慢性疼痛、四肢麻木或乏力、呼吸不畅通感、胸闷, 提示抑郁障碍患者躯体症状具有一定复杂性、多样性, 且以轻度、中度患者占有最高比例[5,6]。

呕吐、眩晕为主诉的患者占10%, 故需严格筛选“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防止漏诊, 依据需要可取抗抑郁药物对眩晕反复作用者治疗[7]。研究显示, 躯体化症状在女性患者中更为明显, 且就HAMD评分结果分析, 神经内科以轻度抑郁障碍患者最为多见, 中度居其次, 重度较少见。抑郁表现包括绝望感、兴趣减退、自责感、自杀感等, 故对抑郁障碍进行识别和积极治疗, 是重要的挽救有自杀倾向的患者的手段[8]。神经内科多次就诊有记忆力减退、头痛头晕、失眠的患者, 在治疗无效或无相应阳性体征者, 需警惕存在抑郁障碍, 以免误诊, 加重病情, 造成恶性事件发生。且神经内科就诊的抑郁障碍者, 情绪低落、兴趣减退表现均较明显, 与抑郁有较密切的相关性, 为诱发因素[9]。患者因疾病迁延不愈, 身心均承受较大痛苦, 加之对预后过分担心, 或存有自责心理, 均会诱导抑郁情绪的产生。神经内科症状在对躯体化症状进行询问的同时, 需了解睡眠情况和情绪, 以提高确诊率, 积极治疗, 改善预后。

综上, 依据神经内科抑郁障碍患者的临床特点, 加强识别力度, 依据影响抑郁障碍的因素制定针对性防控方案, 可提高诊治效果, 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摘要:目的 探讨神经内科抑郁障碍患者的识别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该研究选择的对象共100例, 均为该院2010年2月—2013年2月收治的神经内科抑郁障碍患者, 进行回顾分析临床资料。结果 患者主诉躯体症状包括:睡眠障碍占82%;腹痛腹泻占5%;头痛头晕占74%;呕吐发作、眩晕占10%;记忆力障碍占72%;体重变化占19%;心慌心悸占67%;慢性疼痛占33%;食欲减退占65%;胸闷、呼吸不畅通占37%;四肢麻木或乏力占60%;性功能障碍占63%。抑郁表现识别情况包括:兴趣减退占94%, 自杀念头占30%, 情绪低落占92%, 绝望感占50%, 自责感占51%。依据HAMD评分不同, 按轻度、中度、重度划分, 轻度相对占较高比例, 与中度、重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依据神经内科抑郁障碍患者的临床特点, 加强识别力度, 依据影响抑郁障碍的因素制定针对性防控方案, 可提高诊治效果, 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关键词:神经内科,抑郁障碍,识别情况,影响困素

参考文献

[1] 张蕾.综合性医院神经内科门诊抑郁症患病情况调查[J].青海医药杂志, 2006, 36 (6) :68-69.

[2] Nys GM, van Zandvoort MJ, van der Worp HB, et al.Early depressive symptoms after stroke:neuropsychological correlates and lesion characteristics[J].J Neurol Sci, 2005, 228 (1) :27-33.

[3] 司天梅, 舒良, 党卫民, 等.简明国际神经精神防谈中文版的临床信效度[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9, 23 (7) :493-497.

[4] The WHO World Mental Health Survey Consortium.Prevalence, Severity, and unmet need for treatment of mental disorders in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orld Mental Health Surveys[J].JAMA, 2004, 291:2581-2590.

[5] 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1:87-89.

[6] 张长青, 方向华, 刘宏军, 等.首发脑梗死患者卒中后抑郁与卒中部位的关系[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2009, 35 (3) :148-151.

[7] Paolucci S, Gandolfo C.The Italian multicenter obscrvational study on post-stroke depression (DESTRO) [J].Neurol J, 2006, 253 (5) :556-562.

[8] 龙洁, 蔡焯基, 刘永珍, 等.卒中后抑郁状态及其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2001, 27 (6) :430-432.

影响患者安全的因素范文第3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照组31例,男14例,女17例,最大年龄74岁,最小年龄32岁,平均年龄(46.27±11.36)岁,1型糖尿病患者6例,2型糖尿病患者25例;观察组37例,男19例,女18例,最大年龄75岁,最小年龄36岁,平均年龄(47.36±12.19)岁,1型糖尿病患者7例,2型糖尿病患者30例。

1.2病例入选标准

该研究所入选的病例均经过CT等影像学检查或是病理检查确诊为肺癌患者,肺癌的分类符合国际抗癌联盟2002年制定的肺癌TNM分期为IIB以及III、IV期的患者,该研究中的病例排除同时合并有心、肝、肾等功能障碍的患者,排除具有精神障碍性疾病不能配合治疗的患者,排除正在进行放化疗治疗的患者。该研究中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按照中华医学学会2011年12月1日启用的新标准执行,即糖耐量实验时空腹血糖>5.1 mmol/L,服用后1 h血糖>10 mmol/L,服用后2 h血糖>8.5 mmol/L,3次血糖值中等的任何一次血糖异常均可以诊断为糖尿病[1] 。

1.3研究方法

将该院2015年1—3月之间的31例合并糖尿病的肺癌患者作为对照组,在患者入院后以及出院前评价该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并记录,分析其干扰因素并探讨其干预措施。将2015年6—9月间的37例合并糖尿病的肺癌患者作为观察组,在护理过程中采用前瞻性护理对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因素进行护理干预,在患者入院后以及出院之前对该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价,并对比两组患者评价结果。

1.4评估方法

该研究中对患者的生活质量的评估以生活质量核心量表中肺癌特异性模块QLQ-LC13为基础,自制调查问卷,问卷包括认知功能、角色功能、社会功能、躯体功能、情绪功能5个维度,每个维度满分为100分,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为5个维度的平均得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的生活质量越高。

1.5统计方法

两组患者在年龄、身高、体重、职业、受教育程度等方面的差异采用统计学数据分析软件SPSS18.0进行数据分析,并采用差方评价的方式对分析结果进行评价,研究所得的数据采用相同的方式分析评价,评价结果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价结果

对照组患者出院前的生活质量平均得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入院后以及出院前的生活质量评分详见表1。

2.2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因素

疾病本身的因素:包括疼痛、血糖升高、呕吐等因疾病产生的临床症状以及与糖尿病相关的并发症。心理因素:焦虑、抑郁、烦躁、恐惧等心理。家庭因素:家庭成员的情感关爱、家庭的经济条件等。

3讨论

3.1糖尿病对肺癌的影响

肺癌与其他的恶性肿瘤一样是一种慢性消耗性疾病,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患者的肿瘤细胞的生长于增殖需要较多的能量以及营养物质。而糖尿病的主要症状就是患者的血糖水平持续维持在较高的状态下,使血管壁内的脂质沉积、血管壁的通透性变差,进而使患者的循环功能、肾功能减退[2] 。目前,临床上对糖尿病的治疗尚没有有效的措施,一方面通过药物或胰岛素降低患者血糖水平;另一方面通过控制患者的饮食来减少患者糖、脂肪等物质的摄入。肺癌与糖尿病饮食护理上存在一定的矛盾,特别是手术后的患者,手术使患者产生的应激反应会使患者的血糖增高,手术后机体的恢复又需要补充营养物质。此外,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心、肾功能障碍等也会增加肺癌患者的心理压力。

3.2合并糖尿病的肺癌患者的生活质量评估

生活质量评估是有社会学引进的概念,尽管目前的医疗技术水平仍然无法对肺癌患者进行有效的治疗,但是通过手术、放化疗等治疗可以延长患者的生存期。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在医疗行为中的人文部分逐渐得到人们的重视,人性化的医疗服务以及带给患者的人性化的感受成为各医疗机构医疗行为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3] 。恶性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评估也成为肿瘤的临床治疗的重点之一。在该研究中,合并糖尿病的肺癌患者的生活质量评估以质量评估量表中的肺癌特异性模块为评估基础,评估的项目包括认知功能、角色功能、社会功能、躯体功能、情绪功能5个维度83个条目,全面的对合并糖尿病的肺癌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为患者的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的分析提供一定的客观依据。

3.3合并糖尿病的肺癌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因素

疾病本身因素:该研究结果显示,患者的生活质量与患者的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呈负相关,也就是说,患者的临床症状越多、越重,患者的生活质量就越低。糖尿病合并肺癌患者常见的临床症状主要有咳嗽、胸痛、气短、发热、血糖高等症状,手术后的患者还有手术切口愈合慢、伤口感染的风险[4] 。患者所表现出来的临床症状不仅影响患者的舒适度,还会使患者强化自身的患者角色,使患者的某些日常生活受到限制,进而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

心理因素:在该研究中,患者的心理因素也是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患者通常不具有专业的肺癌相关知识以及糖尿病相关知识,因此,缺乏对疾病的了解,会导致患者对疾病产生恐惧,并因疾病出现焦虑、抑郁的心理,这会导致患者缺乏对生活的兴趣,并因此减少患者对生活的关注,进而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

家庭因素:肺癌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心理会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以及抑郁,患者产生这种情绪的来源多与患者的对疾病本省的担忧以及对家庭经济、成员等顾虑有关。患者家的家庭经济条件可以在物资上满足患者的生活需求,提高患者的僧或质量,同时患者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支持是缓解患者心理压力的重要手段[5] 。

3.4提高合并糖尿病的肺癌患者的生活质量的护理措施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增加患者对疾病的了解可以缓解患者紧张焦虑的心理;同时对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积极治疗,改善患者的病理状态,削弱患者角色意识,增加患者的舒适度,以提高患者的舒适度。此外,在与患者交流与沟通的过程中要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并使家属给患者予情感支持,使患者对生活有所向往与期待,进而丰富患者的生活,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 分析合并糖尿病的肺癌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因素并探讨其干预措施。方法 将该院2015年1—3月间的31例合并糖尿病的肺癌患者作为对照组,在患者出院前评价该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分析其干扰因素并探讨其干预措施。将2015年6—9月之间的37例合并糖尿病的肺癌患者作为观察组,在护理过程中采用前瞻性护理对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因素进行护理干预,在出院之前对该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价,并对比两组患者评价结果。结果 对照组患者出院前的生活质量平均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合并糖尿病的肺癌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因素包括心理、生理、社会等多方因素。结论 通过对合并糖尿病的肺癌患者进行心理、生理等方面的护理干预可以有效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糖尿病,肺癌,生活质量,影响因素,措施

参考文献

[1] 赵姜楠,郑蔚,张利霞,等.糖尿病前期患者生活质量及影响因素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14(24):4034-4036.

[2] 朱淑青,张利霞,赵姜楠,等.糖尿病前期病人焦虑、抑郁情绪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研究,2015(19):2364-2366.

[3] 施彩虹,段晓侠,陈玲玲,等.2型糖尿病患者疾病不确定感对生活质量的影响[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4(9):1291-1292,1295.

[4] 付立萍,张玉芬,张荣泽,等.知晓癌症病情对肺癌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2):2861-2862.

影响患者安全的因素范文第4篇

1 临床资料

资料来源于我院2001年1月至2010年12月间的住院病人, 共670例, 缺血性卒中530例, 出血性卒中为140例, 其中合并肺部感染的患者为29例, 感染率为4.33%。其中缺血性卒中为19例, 出血性卒中为10例。诊断标准为全国第四届会议通过的脑血管病诊断标准, 经头颅CT或MRI确诊。肺部感染依据临床症状、X线检查、实验室血常规等确诊。

2 结果

2.1 卒中类型与肺部感染的关系

缺血性卒中的肺部感染率为3.58%, 出血性卒中的肺部感染率为7.14%, P<0.05, 两者存在显著差异, 出血性脑卒中合并肺部感染的机会明显增加。

2.2 住院时间与肺部感染的关系

将住院病人以28d为界限分为2组, 住院天数<28d的患着者合并肺部感染的感染率为2.7%, >28d的患着感染率为7.9%。P<0.0 5, 存在显著差异, 住院时间的延长将明显提高脑卒中患者的肺部感染率。

2.3 患者年龄与肺部感染的关系

将住院病人按年龄分为3组, <60岁, 60~70岁, >70岁。每组之间的感染率分别为1.8%、4.0%、6.8%, 三者之间均为P<0.01, 存在显著差异, 脑卒中患者的肺部感染率的增加与年龄有直接关系, 患者年龄增加感染机率相应增加。

2.4 卒中合并肺部感染与死亡率的关系

合并肺部感染的死亡率为46%, 未合并肺部感染的死亡率为5.6%, P<0.01, 存在显著差异。故脑卒中患者合并肺部感染可以增加死亡率。

3 讨论

肺部感染是脑卒中的常见并发症, 严重者可导致死亡。本研究显示, 合并肺部感染的脑卒中患者死亡率明显高于非感染者, 与陈东等的报道相一致[1]。而脑卒中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与卒中类型、住院时间、患者年龄存在一定的联系。

我们的资料表明, 脑卒中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的感染率与卒中类型有一定的联系, 缺血性卒中较出血性卒中的肺部感染率低, 因此, 肺部感染是脑卒中患者的严重并发症, 是导致多器官衰竭的主要原因[2]。我们考虑以下几方面: (1) 出血性卒中病情相对较重, 中枢神经功能受损较重, 植物神经中枢受损导致神经体液调节机能紊乱, 产生神经源性肺气肿、肺淤血, 使得病原体易于在肺部繁殖而致感染。 (2) 出血性卒中患者多合并意识障碍, 易引起吸入性肺炎。 (3) 活动少, 卧床时间长, 易发生坠积性肺炎。

资料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所发生的肺部感染率增加, 考虑存在下述原因: (1) 随着年龄的增长, 抵抗力下降, 病原体易于侵入繁殖, 造成感染。 (2) 高龄患者多合并肺部基础疾病。

考虑以上各方面因素, 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 (1) 对于出血性卒中或瘫痪卧床的患者, 应定时翻身拍背勤吸痰, 预防坠积性肺炎。 (2) 对于意识障碍、吞咽困难的患者, 应留置胃管, 注意口腔护理, 防治误吸。 (3) 需要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及使用呼吸机的患者, 严格无菌操作。 (4) 若发生肺部感染, 有条件可做痰培养及药敏, 选用敏感抗生素或经验性用药。 (5) 对病情稳定的恢复期患者, 尽早出院, 减少院内的感染机会。

摘要:目的 通过对脑卒中患者肺部感染的易患因素及其特点进行分析, 探讨其防治措施。方法 对合并肺部感染的脑卒中患者在卒中类型、住院时间、年龄及与死亡率的关系等方面进行分析, 经率的卡方检验进行比较。结果 缺血性脑卒中与出血性脑卒中的肺部感染率比较存在显著差异, 住院时间的长短、年龄组之间的比较也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 出血性脑卒中合并肺部感染的机会明显增加, 住院时间的延长、年龄的增加将明显提高脑卒中患者的肺部感染率;脑卒中患者合并肺部感染可以增加死亡率。

关键词:脑卒中,肺部感染,感染率

参考文献

[1] 陈东等.脑卒中患者肺部感染的易患因素及其对死亡率的影响[J].临床神病学杂志, 2006, 6 (19) :462.

影响患者安全的因素范文第5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2 年3 月—2015 年8 月, 在该院收治的2 型糖尿病患者当中抽取158 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在所有患者当中男性患者74 例, 女性患者84 例, 患者的最大年龄为83 岁, 最小年龄为52 岁, 平均年龄为 (64.3±12.1) 岁。 所有患者经过临床检验和诊断, 均为2 型糖尿病患者, 患者的诊断符合WHO关于2 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患者均存在正常的认知功能和阅读能力, 所有患者均同意参加此研究, 该研究组患者排除存在精神病史或精神病家族史的情况, 该研究组患者中不存在严重的认知障碍和智力障碍情况。 采用统计学软件对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行统计学分析,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研究价值。

1.2 方法

通过方便取样的方法, 采用饮食不依从性问卷, 抑郁自评量表, 自我效能量表,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等作为主要研究工具, 对所有患者的饮食依从性和对其产生影响的相关因素进行调查, 并作分析。

2 结果

该研究组经过调查显示, 2 型糖尿病患者在遵医嘱对饮食进行控制, 按照定时定量的原则进餐, 对每餐食物进行称重, 采用食物交换份法安排每日的饮食等方面依从的患者分别为56 例、69 例、28 例和15 例, 而其依从性分别是35.44%、43.67%、17.72%和9.49%, 其抑郁水平、自我效能水平、社会支持水平、付费形式、运动状况、 经济状况及是否存在并发症和病程长等是2 型糖尿病患者饮食依从性的主要影响因素。

3 讨论

3.1 2 型糖尿病患者饮食治疗依从性分析

该研究主要从是否遵照医嘱进行饮食控制是否定时定量进行进餐, 每餐是否对食物进行称量和是否采用食物交换法来安排每日的饮食等4 个方面对2 型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治疗依从性进行分析。 从本源中的结果来看, 该研究在这4 方面的依从性均不高, 其中滴虫性最低的是采用食物交换份法对每日食物进行安排, 其依从率只有9.49%, 而依从率最高的是定时定量进餐, 其依从率为43.67%。 对患者总体效率进行分析, 相对较低。 在这4 个方面当中, 遵医嘱对矢量进行控制和定时定量进餐的饮食依从性, 明显高于称量食物和采用食物交换法进行每日食物的安排。 从这里可以得出, 这个问题应该予以高度重视, 因为称量每份食物操作起来相对较为繁琐, 患者可能因为怕麻烦而降低了依从性, 食物交换份法算法可不采用细算法进行精确, 采用粗算法也能够更加接近科学的饮食, 这种方法在国外较为普遍。 利用这种方法能够很快的对一天所摄入食物的内容进行估算, 而且能够快速算出, 这样就能够根据自己的饮食习惯和经济情况灵活地对食物进行选择, 还能够有效的避免每天的重复。 从医院膳食管理的角度来说, 利用食物交换份法能够为其提供方便, 医院的营养师可以按照住院糖尿病患者所需要的不同的热量, 对对其每日饮食的餐次和施工内容进行统一的管理, 采用恰当的分配方法, 达到食物的饮食均衡。 食物交换份法主要介于精确与出单算法之间, 相对来说更容易使患者接受和掌握[3], 因此在当前也是一种比较实用的促使糖尿病患者进行按计划饮食的方法。 从这里也能够看出, 强化对糖尿病患者饮食依从性的教育, 能够从总体上提高患者的饮食依从性, 对于控制患者病情具有重要的意义。

3.2 2 型糖尿病患者饮食治疗依从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从大范围来说, 对2 型糖尿病患者的饮食依从性产生影响的因素主要来自于3 个方面。 分别是心理和社会因素、病程与并发症、经济状况和付费方式等。

从心理和社会因素的角度来分析, 该研究结果可以得出, 患者的自我效能水平更低的人, 其在遵医嘱对食物进行控制, 定时定量进食和对每餐进行称量的行为效率显著低于自我效能水平较高的患者。 这也说明自我效能对2 型糖尿病患者的饮食依从性具有重要的影响。 所谓自我效能期主要是指, 人们成功的完成或实施某个行为目标的时候所需要付出的, 关于对某种困难进行应对的观念和信念。 临床有研究表明, 糖尿病患者的自我依从性与他的自我效能具有密切的关系, 而在治疗过程中, 其依从性较好的患者一般具有较强的自我效能, 因此, 需要在对糖尿病患者进行治疗的时候, 提升患者的自信心, 提高患者的自我效能, 这样能够强化其对于饮食治疗的依从性。

从患者的病程和并发症角度出发, 这是一种来自于疾病自身对于2 型糖尿病患者也是一种性的影响因素。 该研究的调查结果得出, 糖尿病病程越长的患者其尊一控制饮食定时定量进餐称量饮食的依从性低与病程较短的患者, 从这里也可以得出, 有效提升2 型糖尿病患者对于饮食的依从性, 其重点应该放在病情更长的患者方面, 而不仅仅局限于病程短的患者, 虽然这点研究用倍于中国传统久病成医的观点, 但是细细分析, 这主要是因为患者因为长时间的病情影响, 使患者对于治疗失去耐心, 也有一些患者心存侥幸, 所以对于此需要有针对性的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心理干预和健康教育, 以便有效地提高患者饮食治疗的依从性。

最后从患者的经济状况和付费方式进行分析, 该研究结果能够得出, 经济状况比较好的患者, 其在饮食控制上依从性相对较高, 而经济状况相对较差的患者依从性相对也较弱。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慢性病患者的经济状况, 会受到其医疗费用支付形式的影响, 而经济相对较为宽裕的患者, 费用支付形式对其经济状况不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因而其在饮食治疗的依从性方面相对较强, 而经济状况不佳的患者, 医疗费用的支付方式将会对其家庭生活的质量产生直接的影响, 所以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依从性相处也会减弱。 所以需要为患者提供必要的护理干预指导, 虽然这不能帮助患者缓解经济压力, 但是其能够帮助患者选择成本低廉效果好的治疗护理方案,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能够提升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减少了经济负担对患者依从性造成的影响。

综合该研究的分析, 通过上述调查和讨论能够得出, 2 型糖尿病患者的饮食依从性相对较差, 特别是采用食物交换份法和称量每餐食物方面依从性特别差, 而其饮食依从性的影响因素是来自于多方面的, 主要为患者的抑郁水平、自我效能水平、社会支持水平、付费形式、运动状况、经济状况及是否存在并发症和病程长等, 需要采取有效的针对性措施对患者进行干预, 以便于更好的控制其病情的发展。

摘要:目的 调查并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饮食治疗依从性及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该院在2012年3月—2015年8月收治的158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通过方便取样的方法, 采用饮食不依从性问卷, 抑郁自评量表, 自我效能量表,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等作为主要研究工具, 对所有患者的饮食依从性和对其产生影响的相关因素进行调查, 并作分析。结果 经过调查显示, 2型糖尿病患者在遵医嘱对饮食进行控制, 按照定时定量的原则进餐, 对每餐食物进行称重, 采用食物交换份法安排每日的饮食等方面的依从性分别是35.44%、43.67%、17.72%和9.49%, 其抑郁水平、自我效能水平、社会支持水平、付费形式、运动状况、经济状况及是否存在并发症和病程长等是2型糖尿病患者饮食依从性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的饮食依从性相对较差, 特别是采用食物交换份法和称量每餐食物方面依从性特别差, 而其饮食依从性的影响因素是来自于多方面的, 主要为患者的抑郁水平、自我效能水平、社会支持水平、付费形式、运动状况、经济状况及是否存在并发症和病程长等, 需要采取有效的针对性措施对患者进行干预, 以便于更好的控制其病情的发展。

关键词:2型糖尿病,饮食治疗,依从性

参考文献

[1] 葛啸天, 花霞, 吕探云.2型糖尿病患者饮食依从性及影响因素[J].护理学杂志, 2014, 23 (7) :154-155.

[2] 郑淑君, 叶晓青, 成守珍, 等.2型糖尿病患者饮食治疗依从性研究[J].护理学杂志, 2015, 26 (5) :246-247.

影响患者安全的因素范文第6篇

1 糖尿病的危害

糖尿病属于长期慢性疾病,临床上尚无治愈的方法,如病情进展严重,患者会出现急性代谢紊乱,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在糖尿病的长期影响下,患者的眼、肾、神经系统、心脏等组织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引发病变。我国糖尿病患者的人数非常多,且分布也比较普遍,据调查研究可知,各个城市、乡镇及农村中均有病例,且部分糖尿病患者合并其他病变。系统损害与糖尿病病程之间呈正相关的关系,患者的病程在5年以下时,其他系统发生病变的可能性约为30%左右,而病程超过5年,其他系统发生病变的可能性会上升至50%以上,而且与非糖尿病患者相比,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引发心脏病及脑血管疾病。与单纯的高血压患者相比,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死亡率明显提高,约高出7倍左右。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不仅生理上会遭受比较多的痛苦,同时也增加了经济上的负担。糖尿病患者的治疗费用可分为两种,一种为直接花费,是指医疗费用,包含治疗糖尿病的费用及其治疗其并发症的费用,我国糖尿病患者每年的直接花费约为190亿元人民币;另一种为间接花费,是指治疗糖尿病致残、致死的费用。

2 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现状

2.1 自我管理概述

在Creer的《慢性病儿童的康复》一书中,最早出现“自我管理”属于。从上个世纪60年代起,Creer在研究儿童哮喘项目时,即开始应用“自我管理”这一属于,Creer认为,患者积极的参与到治疗当中就是自我管理。此后,在慢性病护理中开始广泛的应用“自我护理”,其内容也扩展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指医护人员针对慢性病采取的干预行为,一方面是指患者采取的、可促进自身健康发展的行为。

Alderson认为,自我管理是一种小组学习方式,组内成员相互监督,小组建立的基础为成人学习理论、个性化治疗、个案管理理论。自我管理是一种综合干预技术,在干预的过程中,充分的结合生理、心理及社会三大因素,实现最大化的调节。慢性病患者在病情进展的过程中,症状表现、治疗方案、患者生理及心理、社会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医护人员及患者应对这种变化的行为及能力就可理解为自我管理。慢性疾病患者根据自身的情况,每天采取相应的措施,控制自身疾病的发展、减少疾病对健康的影响即为患者的自我管理。

2.2 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的测量方法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自我管理就是指患者每天所采取的控制血糖水平的措施,包含控制饮食、监测血糖、按时服药等措施。测量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时,可用的方法比较多,常用的以下几种:(1)自我报告法:这是最为常用的自我管理测量方法,自我报告法中,与患者及其家属保持联系,可以是面对面询问,也可以是电话访问,对患者的自我管理状况进行全面的了解,了解过程中,医护人员可采取的测量工具包含糖尿病管理评定量表(DCP)、糖尿病自我管理评估报告工具(D-SMART)、糖尿病自我管理行为量表(DSCS)等;(2)观察法:研究者与患者共同处于同一环境当中,对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进行观察,此种测量方法的优点在于具有较强的特异性,患者现有生理指标检查结果并不会干扰观察结果,不过观察法所需要的人力、物力资源比较度,且在观察期间,患者可能会出现有意识做出符合自我管理的行为,测量结果的准确性比较差;(3)生理指标替代法:多数研究者们认为,如果患者的生理指标控制效果比较好,那么自我管理效果也比较高,生理指标中,糖化血红蛋白(Hb A1c)的应用最多,可将患者3~6个月之内的血糖控制状况反映出来,不过,此种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自我管理效果的反映有效性比较差。

2.3 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现状

关于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现状,国外研究开始的比较早,且研究成果能够较为客观的将患者自我管理现状体现出来。与国外相比,我国研究开始的比较晚,研究时,主要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部分研究者在研究时,自行设计相应的量表,在门诊糖尿病患者中进行调查研究,经过研究显示,从量表的总分来看,自我管理良好的患者28%,自我管理一般的患者58%,自我管理比较差的患者14%,从单项的分值来看,每一项分数属于良好水平的患者仅为9%,患者在控制饮食、服用药物、低血糖管理方面均管理的比较好,但在运动控制、血糖监测、糖尿病足管理方面管理的比较差,总体来说,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比较差。部分研究者利用DCP量表来评价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在DCP量表中,因子共包含11个,其中,高水平因子包含7个,低水平因子包含4个,其研究结果同样显示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比较低。

总之,从总体上来看,我国糖尿病患者在进行自我管理时,现状不容乐观,绝大部分患者并未充分的认识到自我管理的重要性,从而导致自我管理水平比较低。

3 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影响因素

3.1 人口学资料影响

人口学资料主要包含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文化程度、经济收入等内容。从年龄方面来看,与年轻患者相比,老年患者的空闲时间更多,但老年患者的记忆力水平远不及年轻患者,学习能力也比较差,在进行自我管理时,水平比较差;从婚姻状况方面来看,有配偶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高于无配偶患者,可能原因是已婚患者的配偶可以监督患者运动、服药、控制饮食等,从而提升自我管理效果,而且已婚患者的经济负担相对可以减轻一些;从经济收入方面来看,患者的收入水平比较高时,自我管理水平也会高于收入水平低的患者;从文化程度方面来看,患者的文化程度越高时,越能够较好的接受相关的知识,在与医护人员沟通时,顺利性比较强,可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意识,提升自我管理水平;从职业方面来看,与体力劳动者相比,脑力劳动者的自我管理水平更高一些。

3.2 糖尿病疾病和治疗相关影响因素

3.2.1 并发症数量

糖尿病患者伴有并发症时,可能会伴有2种以上的并发症,当患者伴有的并发症数量越多时,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越差,考虑与患者应对并发症的心理相关,并发症数量比较多时,患者可能会出现自暴自弃的念头,进而不再进行自我管理,形成恶性循环。

3.2.2 治疗方式

临床治疗糖尿病患者时,可采用的治疗方式比较多,饮食治疗为最为简单的治疗方式,与此治疗方式相比,治疗方式越复杂时,患者越重视自我管理,自容管理水平越高,主要原因是采用复杂方式治疗的患者并发症及病程比较差,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积累的管理经验比较多,对疾病的认识也比较深,因此,自我管理行为比较好。

3.2.3糖尿病健康教育次数糖尿病患者治疗期间,护理干预的开展可促使患者养成较好的管理意识,健康教育实施的目的在于提高患者对疾病及其危害的认知程度,健康教育的次数越多时,患者会越注重自我管理。

3.3 心理社会因素

3.3.1 心理状态

对于糖尿病是终身性疾病,患者均能够认知,因此患病后会产生一些心理变化,再加上疾病的折磨,导致患者出现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严重时,患者可能会自暴自弃。在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中,患者的负性心理越严重时,自我管理的效果越差,而且行为控制的难度提升。

3.3.2 社会支持

糖尿病患者发病后,会产生比较大的心理压力,社会支持作为缓解患者压力的有效手段,在应激状态下,患者的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之间形成一定的关系,有利于缓冲压力事件,提高患者的心理健康程度。但如果社会支持比较差时,患者的心理健康程度会严重下降,进而影响自我健康管理行为,降低自我管理水平。

3.4 知识信念因素

患者掌握糖尿病相关知识的程度越高时,越能够科学的评估自身的病情,并有效地控制自身的管理行为,实施良好的自我护理,提升自我管理水平。患者自身的健康信念同样是自我管理的重要应县该因素,当患者的健康信念越低时,患者自我管理水平越差,主要原因是患者过分的放大了糖尿病的危害,认为自己得了不治之症,即使进行自我管理也不会有什么效果,因此形成自暴自弃的行为[8] 。

综上所述,现阶段,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比较低,主要受到患者学历水平、糖尿病并发症数量、心理因素、信念因素等因素的影响,治疗糖尿病患者的过程中,应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加强健康教育,促使患者认识自我管理的重要性,自觉进行自我管理,提高糖尿病控制效果。

摘要: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并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治疗糖尿病患者时,不能仅仅依靠药物治疗,患者的自我管理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从当前来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意识比较差,而且其中存在的影响因素比较多,该文对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现状及影响因素做出综述。

关键词:糖尿病,自我管理,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 程丽,李小妹,高翠霞,等.糖尿病患者压力评价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8):707-710.

[2] 黄仙红,陈静,张萌,等.农村老年人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现状及对策分析[J].健康研究,2014,34(1):5-7,10.

[3] 李饶,袁丽.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与负性情绪现状及相关性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导报,2014,11(3):163-164,168.

[4] 赖泽锐,张洁宜.不同健康教育模式对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水平的影响[J].当代医学,2012,18(17):157-158.

[5] 秦蕴新,孙玲红,腾美芬,等.门诊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现状调查分析[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22):50-51.

[6] 朱风萍,严淑珍,李瑞,等.中卫市152名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现状调查[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1,33(9):835-837,848.

[7] 魏魏,马龙飞,沈世蜂,等.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血糖监测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5,18(33):4039-4042.

上一篇:优秀大学生先进事迹范文下一篇:银行销户原因有哪些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