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模式论文范文

2023-09-17

体育教学模式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教会、勤练、常赛”是新时代对学校体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当前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工作。积极贯彻落实“教会、勤练、常赛”总要求,需要从“教、练、赛”三个方面重点发力。本文以小学中高年级篮球教学为例,阐述了在小学篮球教学过程中融入“教会、勤练、常赛”理念的实施策略,为构建科学有效的教学新模式,提高学校体育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会、勤练、常赛”;篮球教学;实践探究

2021年6月23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中明确指出:“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强化‘教会、勤练、常赛’,构建科学、有效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新模式。”[1]同时,《纲要》还提出了“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改革目标。这是对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广大体育教师面临的新任务和新挑战。

基于此,笔者从“教会、勤练、常赛”核心内涵出发,通过深入分析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结合小学篮球教学实际,提出了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落实“教会、勤练、常赛”的实施策略,以切实提升学校体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一、“教会、勤练、常赛”内涵解析

(一)“教会”是基础

“教会”是指教师通过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了解一定的健康知识,掌握动作要领、把握动作要点、突破动作难点,从而习得运动技能并能够灵活运用到学习生活之中。它是一节体育课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开展学校各类体育活动的重要前提。只有教会了学生掌握相应的身心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学生才有可能运用所学到的体育知识和掌握的运动技能,主动参与体育锻炼和参加体育竞赛。相反,如果学生不能了解相应的身心健康知识,学会一些基础运动技能和专项运动技能,那么勤练和常赛也就无法正常开展,体育教学也就成了一纸空谈。

(二)“勤练”是手段

“勤练”是指通过适宜的运动次数和运动强度的刺激,将新学的运动技术转化为个人运动技能的过程[2]。任何体育运动技能的形成,都是勤奋刻苦练习的成果。一个技术动作从生疏到熟练、从卡顿到连贯,都必须经过大量反复的动作练习,才能让身体形成一定的动作记忆。只有通过不断刻苦的练习,才能更加熟练地掌握技术动作,巩固和提高运动效果,从而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因此,“勤练”是帮助学生习得运动技能的主要手段,也是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的必经之路。

(三)“常赛”是拓展

“常赛”是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学习效果的有效途径,也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手段。一方面,通过紧张刺激的比赛,学生的运动技能和体能得到了充分展示,实战技巧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同时,在比赛过程中,教师能够更直观地观察到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也有利于后续开展针对性的教学和训练工作。另一方面,“常赛”也承载着体育特殊的育人价值,在培养学生顽强拼搏、积极进取的体育精神和责任担当、团结协作的个人品德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教会、勤练、常赛”的内在联系

“教会、勤练、常赛”是对学校体育教学、训练、竞赛等工作提出的基本要求和评价标准[3]。“教会”是“勤练”和“常赛”的基础,“勤练”是“教会”的主要手段和“常赛”的必经之路,“常赛”是“教会”和“勤练”的延伸拓展,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依存,构建了科学、有效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新模式,共同推动形成体育改革实效。

二、“教会、勤练、常赛”在小学篮球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一)优化内容,“教会”关键在课堂

1.知识与技能并重

在传统篮球教学过程中,教师多以篮球技术动作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而忽视了对篮球基本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意识的培养。在这种教学情况下,学生往往只学会了篮球的技术动作,却不了解实际的篮球比赛规则和技术动作的应用场景,从而不能将学到的技能灵活地运用到实际比赛当中。因此,教师在进行篮球教学时,不仅要教会学生掌握基本的篮球技能,同时还要将如何运用篮球技能、篮球比赛的规则以及科学有效的锻炼方法等传授给学生。

如在室内体育课教学时,组织学生观看各类篮球赛事视频,使学生对篮球比赛规则有清晰的认识;并通过慢镜头播放,介绍篮球技术动作在比赛中的应用场景,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到不同技术动作应用的作用和目的。对于篮球基础较好的学生,可拓展讲解篮球技战术相关知识,以增强学生的篮球实战能力。在进行室外体育课时,教师通过示范讲解引导学生学习运球、传接球、投篮等技术动作,带领学生进行动作练习,并组织小范围的实战演练,让学生充当“小小裁判员”,引导学生进一步巩固学习的篮球知识与篮球技能。

2.基础与个性并举

在进行篮球教学时,教师要关注每一名学生的学习情况,确定全体学生通过努力都能达到的一般目标。在保证全体学生掌握篮球基础技术动作的前提下,着眼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鼓励学生向更高水平发起挑战。同时,教师也要考虑到学生在身体素质、心理发育、学习能力等方面的个体差异,采用分层教学的方法,为不同水平段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和学习目标,让每一名学生的体育知识与运动技能都能得到切实的提高。

如在进行《左右手交替运球》教学时,教师首先通过情境导入法引导学生建立左右手交替运球的运动表象,了解动作构成及身体各部位的协调发力,然后通过动作分解、完整示范帮助学生掌握左右手交替运球的动作要领,明确运球时的击球部位、手脚之间的配合以及身体重心的轉换,最后通过练习和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左右手交替进行运球。在学习目标的设置上,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要求他们能够在原地进行左右手交替运球;对于基础一般的学生,要求他们能够左右手交替进行直线运球;而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则要求他们能够灵活运用左右手交替运球通过障碍物。

(二)创新设计,“勤练”实施在日常

1.巧设练习内容

“精讲多练”是体育教学的显著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是通过设置不同密度和强度的练习内容,帮助学生更快地掌握运动技能。但枯燥的练习内容往往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练习的参与度不够、练习质量不高。因此,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合理设计练习环节,由难度较低、容易完成的单项练习入手,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渐提升到具有一定难度的组合练习,促进学生技能和体能的同步提升。

如在进行《行进间三步上篮》教学时,先组织学生在篮下找好打板位置,进行打板投篮单项练习,以便帮助学生养成找到三步上篮的起跳位置、合球后顺势起球的动作以及单手高手上篮的习惯。然后利用标志盘做好迈步、起跳点标记,引导学生从原地进行三步上篮,此时需强调出脚的顺序和起跳的时机。再将原地运球与三步上篮进行结合,在篮框两侧交替进行原地运球三次后三步上篮组合动作练习。最后进行行进间运球+三步上篮组合动作练习,突出动作的实用性。从分解动作练习到完整动作练习再到组合动作练习,三个练习层层递进,有利于学生更快地掌握三步上篮的动作要领,学会三步上篮的技术动作。

2.丰富练习形式

在体育课堂练习环节的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仍以“教师教、学生学”的集体练习方式为主,练习形式较为单一;且只注重学生技术动作的掌握程度,而没有考虑到学生对交流合作、共促学习的情感需求,学习效果并不理想。长此以往,学生逐渐丧失了体育学习的兴趣,体育教学的目标也难以达成。因此,在设计练习环节时,教师要在精选练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多种练习方式进行教学练习,既要发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又要引导学生去探索更多的练习方式。在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内容的同时,营造出互相启发、共同进步的良好学习氛围。

如在篮球《双手胸前传接球》教学时,教师首先讲解并示范动作要领,明确传接球时手部技术动作、身体发力顺序、重心转换等动作要点,学生根据教师口令分步骤进行集体动作练习。接下来组织学生利用墙面进行自主传接球练习,体会传球时蹬地发力、重心前移、伸臂拨指的动作。然后两人一组进行原地传接球、单次运球接传接球练习,待学生基本都掌握了原地双手胸前传接球的动作之后,增加更高难度的练习,由两人侧向滑步走传接球练习,再过渡到双人行进间跑动传接球练习。最后引导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其他有效传接球的方式方法,并进行自主练习。在整个练习过程中,教师需密切注意学生的练习情况,适时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指导和保护。该练习环节的设计运用了集体练习、自主练习、合作练习的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习得传接球的技术动作,实现了这节课的目标。

3.拓展练习场景

有限的体育课堂时间对于实现当前背景下学校体育教学的改革目标是远远不够的,“勤练”理念必须渗透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如开展阳光大课间、体育社团活动、体育家庭作业等。因此,除了对体育课堂练习的把控之外,教师也要加强对大课间、体育社团和体育家庭作业的重视,不断拓展体育练习的场景,积极探索家校联动的体育教学模式,补充课堂练习的不足,真正实现发展技能、增强体能的目的。

如在进行篮球教学时,在课堂上主要进行传接球、运球、三步上篮等基本技术动作的练习,帮助学生掌握篮球的基本技能。同时创编篮球操,与班主任、体育委员协同组织在大课间进行跑步+创意篮球操的组合练习,在增强篮球练习的趣味性的同时,加大体能训练的强度。在体育社团训练时,增加体前变向运球、击地传球、行进间低手上篮等具有一定难度的教学练习,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篮球技术。在每天体育课后布置体育作业,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篮球技能的基础上,自主探索更多的篮球实战技巧和锻炼方法,并进行居家实践锻炼,切实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三)有效实施,“常赛”核心在全员

1.体育课堂课课赛

体育课堂是学生习得体育知识与技能,参与体育活动的主阵地。因此,在学生基本掌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并且通过练习能够熟练地做出所教学的技术动作之后,教师要结合课堂重点教学内容,设计富有趣味性与竞争性的比赛,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锻炼兴趣,巩固且提高学生在学练环节的成果。同时,在比赛中教师更容易发现学生在技术动作中出现的问题,有利于后续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和指导。

如在进行《行进间运球》一课的教学中,设计“阵地争夺战”个人游戏竞赛。学生两两之间进行比拼,每两名学生各持一球,间隔一个大标志桶、两个小标志桶,面对面进行运球准备,听到教师口令后拿起小标志桶后退运球,踩到边线后加速运球到中间位置,率先将小标志桶扣在大标志桶上即为获胜。这种比赛形式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加速运球能力,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此外,也可设计“种树砍树”小组游戏竞赛,将学生分成四人一组,围绕若干个标志桶进行高低运球接力。听到教师口令后,第一名学生运球从起点出发,将标志桶原地放倒视为“砍树”,踩到对面边线后转身,将标志桶原地立起视为“种树”,返回与下一名学生击掌,下一名学生出发,小组四人率先完成接力并返回起点即为获胜。该比赛将行进间运球与高低运球有效结合,提高了学生的实战运球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相互激励、团结合作的良好品德。

2.精品社团周周赛

除课堂教学之外,学校开设的各类体育社团也是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重要场所。因此,体育教师也需要将“常赛”这一理念落实到体育社团的日常活动当中,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运动水平。需要注意的是,与体育课堂面向全体学生不同,体育社团的主要活动对象是对某一项体育运动有兴趣或有特长的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组织体育社团比赛时,更加注重该环节的灵活性与实战性,目的是让学生在比赛中提高运动技能的运用能力和实战水平,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良好习惯。

如在进行篮球社团训练时,教师应每周组织至少一次篮球比赛。在社团训练初期以个人对抗和小团体比赛为主,比赛形式多为1v1篮球挑战赛、2v2趣味篮球赛等,通过修改比赛规则、限制某一項篮球技术的运用等手段来激发学生对篮球运动的兴趣。如在进行1v1篮球挑战赛时,两人在直径2米的圈内各持一球,听到教师口令后各自开始在圈内运球,在保证自己不间断运球的同时,试图让对方运球出界或抢走对方手中的球,任何一方运球中断、出界或者球被抢走即判定为输。这种比赛形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在与人对抗中的运球控球能力,促进篮球竞技意识的培养。随着篮球知识和技术水平的提升,训练中后期应将非正式比赛逐渐过渡为正式比赛,每周组织1~2次的3v3篮球赛或5v5篮球赛,通过团队之间的技战术配合,培养学生对于各项篮球技术的运用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篮球实战水平。

3.竞技选拔年年赛

近年来,随着篮球特色学校等的兴起和实施,各类校园篮球、校际篮球比赛也逐渐丰富起来。因此,为了满足特色学校发展的需要,促进学校体育工作的交流提升,学校需建立良好的选拔和竞争机制,面向全体学生选拔出一批优秀运动员作为学校代表参加各类比赛。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在实战中突破自我、不断进步,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集体荣誉感的培养,形成“人人争先、为校争光”的良好氛围。

如开展一年一度的校内年级篮球比赛,为有篮球特长的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也能够帮助学生在实战中检验自己的篮球水平,不断磨炼自己,提升自己的篮球竞技能力与团队配合能力。除了校内篮球赛之外,体育教师也要组织一批篮球水平较高的学生成立学校代表队,积极参与校际篮球联赛,加强学校之间、教师之间、学生之间的竞技交流,以点带面、校际联动,促进整体学校教育工作的水平提升。

三、结语

总而言之,“教会、勤练、常赛”是一个有机整体,三者缺一不可。在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广大体育教师需及时更新教学观念,改进优化教学内容,积极创新教学过程,深刻把握“教会、勤练、常赛”一体化系统性教学思路与方式,构建实施更加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全面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推动学校育人目标的达成。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试行)[S],2021.

[2]梁龙旭.体育课“学、练、赛、评”的有效设计[J].体育教学,2021,41(04).

[3]段瑞莉.改进体育课堂教学落实“教会、勤练、常赛”[J].体育教学,2021,41(02).

体育教学模式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幼儿教师在设计幼儿体育游戏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遵循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以此设计明确的体育教学目标,让运动与游戏充分结合,教师在旁引导,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积极调动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有效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等等,以此调动幼儿参与体育游戏的积极性。

关键词:体育游戏;幼儿体育;教学

幼儿身体的发展与体育游戏息息相关,它是体育教育的基本教学模式,并且,体育游戏对幼儿的情感交流、自我价值的发展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推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渠道。近些年,我国部分幼儿园在组织体育游戏的时候,存在很多问题。例如,组织幼儿体育活动的方向不够清晰;没有依据幼儿发展特征,去对应的组织幼儿体育活动;不及时调整教学行为;对身边的体育教学资源有所忽略,缺乏有效利用等等,针对此情况,需有效提升有关幼儿园体育游戏的设计,从而针对性地实施。

一、 体育游戏的意义

幼儿可以通过体育游戏,进行全面的身体锻炼,并且因此带来愉悦的心情。这样愉悦的环境以及个人状态对幼儿的身心健康、生长发育、动作发展、智力发展等等,都是十分有益的,因此,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与快乐的情绪休戚相关。

(一) 体育游戏可有效锻炼幼儿动作发展

幼儿在体育游戏时,可充分提升身体动作的灵敏性。例如,在游戏“长高了,变矮了”过程中,需要幼儿在“长高”的同时,积极起跳,两腿也要绷直,这样一来,可锻炼幼儿的起跳。在幼儿“变矮”的时候,需要幼儿做屈膝动作,缓解幼儿落地的冲力。

(二) 体育游戏可有效开发幼儿智力

体力活动与思维活动可通过体育游戏进行紧密互动,幼儿在追求体育游戏的结果的同时,需要专注于游戏上,手、眼、腿、脑和谐统一,为适应体育游戏,不断调整自身动作。这样一来,幼儿的专注力、观察力、思维力,都得到了充分的提升。

(三) 体育游戏可有效培养幼儿思想道德

体育游戏在实践的过程中,可与同伴紧密互动,通过互动来培养幼儿的道德习惯,教师不仅仅把体育游戏当作幼儿锻炼身体的过程,也要抓住时机,来培养幼儿道德习惯。充分调动幼儿活动的积极性,培养幼儿关心他人,积极勇敢的品德等等。

二、 在创编体育游戏时,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特点

根据幼儿好动的天性,创编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体育游戏,不宜选择运动负荷过重、容易发生事故的游戏。如果只是呆板的游戏模式,幼儿的游戏热情又难以被激发,故而要关注于体育游戏的构思,让幼儿既可以在游戏过程中得到充分的锻炼,又可以满足于幼儿的兴趣,以此充分激发幼儿的创造力,产生一定的作用。

低龄的小班幼儿,选择体育游戏的内容不适宜太难,满足其简单、有趣的要求后,要在身体动作方面,选择动作技能低的一些游戏。例如,在“蚂蚁运粮食”“小兔种萝卜”体育游戏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让幼儿去模仿蚂蚁、白兔的动作,以此让小班幼儿的参与游戏的积极性得到有效调动,幼儿的兴趣得以激发。对于中班、大班的一些幼儿,可以选择一些有情节内容的较复杂的游戏,让幼儿在做游戏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其思维,让幼儿的创造力以及想象力得到很好的开发。例如,在体育游戏“炸碉堡”的游戏过程中,让幼儿可扮演解放军,爬过“铁丝网”,跳跃“水沟”,攀越“墙壁”,来到“碉堡”前,幼儿教师装扮成“敌军”,若敌军出现,幼儿静止不动,敌军离开,便可以炸碉堡。这样的体育游戏可以训练幼儿良好的观察力,以及敏捷的反应能力。

三、 及时调整体育活动内容,为幼儿提供针对性游戏活动

幼儿对节奏鲜明的音乐较为敏感,所以,可以在体育游戏的过程中,配以合适的儿歌或者是音乐,让幼儿边做边唱,以此激发幼儿兴趣,为幼儿提供一个轻松愉悦的氛围。例如,中班活动《妞妞体操》《健康歌》串烧式的歌唱游戏,幼儿在体育游戏过程中,表现得余味无穷。孩子们邀请自己的游戏伙伴,边唱边玩并且是不厌烦地进行重复游戏。这样一来,孩子在体育游戏的过程中,提升了对游戏的主动性,对节奏的感知也有所提升。

幼儿园的小朋友与小学生进行比较,身体发育相对来说,不够完善,不过,在参与体育游戏的积极性方面,兴奋度较高,并且不会感觉疲惫。自我控制能力方面来说,也逊色不少,对于让自己开心的事情,幼儿会不计后果的去做,不会考虑别的因素。因而,幼儿教师在选择体育游戏上,要有所针对性,依据幼儿心理、年龄的特质,去选择适合他们的体育游戏。对于“拔河”這类较为激烈的游戏,不适合较小的幼儿。幼儿教师也要对幼儿的运动量有所掌握,细心观察幼儿的表情,防止幼儿出现运动过度的状态,以免过度的运动影响到幼儿的身体。幼儿教师还要对偏胖体态的幼儿,给予鼓励,充分引导幼儿,耐心鼓励和帮助,另外幼儿教师需注意,不能讥讽没有完成动作的幼儿,以免让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受挫。

四、 结语

幼儿体育教师的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便是创编体育游戏,体育教师要充分遵循游戏创编的原则,遵守幼儿的心理、身体发展的特点,进而让他们之间得到互相促进的意义。寓教于乐是幼儿体育教学最终的发展方向以及目标,以此创编出针对性的趣味体育游戏来推动幼儿身体、心灵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包莉.重视幼儿体育游戏教学的实施[J].2016(17):334.

[2]林小环.幼儿园体育游戏的设计与组织实施[J].学前教育研究,2011(5).

[3]王晋明,党伟熙,高照保.浅谈在幼儿园体育教学中如何创编和运用体育游戏[J],2014(3):152-153.

作者简介:

黄宇佳,江苏省苏州市,苏州工业园区斜塘街道车坊幼儿园。

体育教学模式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初中体育;教学方式;教学质量

引言: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改革,相比于往年初中学生而言,现阶段学生所承受的学习压力逐渐增大,进而导致学生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学习方面,忽略了体育运动的重要性。在初中体育课程的传统固化的教学模式中,通常情况下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在体育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难以实现有效锻炼,如此学生无法得到需求的更好满足,进而导致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出现走神的现象,这种体育教学活动自然无法发挥作用。因此,体育教师应当积极学习和应用先进化的教学方式,努力创新教学方式,以此最大限度地提高体育课程的整体教学质量。

一、注重理论知识教学,促进学生提高自身的学习效率

在体育课程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在以往的认知结构中,认为体育课程的教学必须在操场上完成,在专门的运动场所中完成。但是,这种形式的课堂教学显然存在错误认知,在体育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大部分教师都会组织学生前往实地展开演练,然而,体育课程的教学其实也是需要由一定的教材作为载体,但是大部分教师对于体育教材存在忽视,觉得体育课程是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的学科,其理论知识不具备重要作用,如同画蛇添足一样。从本质上讲并非如此,理论可谓是实践的指导者,唯有让学生熟记理论知识,才能促进学生通过学习掌握更好运动技巧和方法。例如,教师在讲解《肩肘倒立——前滚成蹲立》知识点时,对于运动技巧而言,教师往往会运用具有专业性较强的术语进行讲解,对于体育教师而言,由于他们十分了解这些专业术语,然而在学生听起来却十分迷茫,总是难以及时领会教师所讲授的内容,需要教师通过简单的话语来详细讲解。由此看出,在理论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基础并不扎实。如果在体育教学的前期教师就详细讲解和介绍体育课程所涉及到的专业术语,则会大大提高学生在具体学习活动中的效率,对于教师所讲授的内容能够快速理解和吸收,甚至在课堂教学中能够节省教师大量的时间以及精力。因此,教师务必不要觉得理论知识的教学是一件糟蹋课堂时间的事情,不要觉得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就一定要在操场上完成。

二、丰富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

在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教学理论,借助自身丰富的教学经验,通过专业知识的讲解,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体育课程的基本知识、技术以及技能。基于体育课程的教学行为规律和特点,在体育课程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所要掌握的教学技巧涉及到课堂导入、传授、动作示范、教学设计和组织以及结束等众多基本技巧。不断丰富体育课程实践教学素材主要体现于发挥学生实践能力的课堂教学活动,完善学生专业知识结构的建立,促进学生具备较强的团队合作能力。教师唯有持续创新和优化教学内容,如此才能满足每个学生的不同需求。例如,教师在讲授《足球颠球》知识点时,可以组织学生展开颠球比赛,通过比赛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或者可以通过课下时间组织学生分组,并且在每次下课之前展开一场小组对抗赛,或三对三,或五对五,最后临近期末决出冠军。

三、科学应用游戏式教学

根据初中学生年龄段活泼、爱闹的特点,在体育课程教学方式的不断创新和优化中,可以融进游戏式教学模式。教师可以借助户外活动场地,举办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趣味性游戏式教学活动。通过游戏进行课堂教学,不仅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对体育课堂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更好地集中学生在实际学习中的注意力。在游戏式教学活动的开展中,教师应当学生展开初步分组工作,接着可以依据学生的意愿展开适当调整。此外教师应当提前为学生介绍游戏教学的核心内容、规则和奖惩方式,教师在鼓励学生对游戏教学活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趣味十足的语言促进学生更好地体会课堂学习的快乐。例如,在《篮球》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两组,并分别按照规定的球数展开投球比赛,两组队员站在距离球框一致距离的位置上,每投中一球则轮换下一位队员并且向前迈进一步,哪组最先抵达球框下为获胜方。这种游戏式的教学活动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学习方式也会由被动状态转为主动状态,进而不断提高体育课程的教学质量。

结束语:

随着新课改的持续深入,体育课程以往的教学方式显然无法促进学生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同时也难以使体育学科实现根本教学目标。因此教师需要针对体育教学方式进行有效的创新和优化,通过教学内容的不断丰富,加强对体育理论知识的重视程度,有效运用游戏化教学模式等等,促进体育教学取得显著成效,帮助教师不断强化体育课程的整体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孙涛,杨臻黛.中学体育模式探索[J].新教育,2006(4):51-54.

[2]徐宗宇,王晓晶.足球运动教学技巧分析[J].教育之友,2018(2):45-48.

体育教学模式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我国第8次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自2001年始已历时8年,其间对课改理论问题认识的偏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实践的有序有效运行,而为缓解与教学实践冲突的理论研究成果又形成了课改的宝贵经验。值此《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修订稿即将颁布之际,对第8次体育课程(前期)改革过程中所经历的若干基本问题进行反思,为后期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并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有重要启示意义。

关键词:体育;课程改革;问题反思;启示

我国第8次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自2001年始已历时8年,8年来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精神的指引下,体育课程改革出现了新的气象,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其经验和成就令人欣慰,但改革向来就不是一蹴而就,也难以一帆风顺,其间对课改理论问题认识的偏差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实践的有序有效运行。值此《课程标准》修订稿即将颁布之际,对第8次体育课程(前期)改革过程中所经历的若干基本问题进行反思,为后期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并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有重要启示意义。

1、第8次体育课程(前期)改革若干问题反思

1.1 对体育课程改革理论基础适用性的反思

第8次体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理论支柱“后现代主义”、“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都是后现代西方的泊来品。国外先进理论的借鉴价值本无可否认,但必须考虑文化背景,现实条件存在的差异,对引进的理论进行可行性分析与本土化研究。毕竟与业已步入后现代文明时代的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目前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优质教育资源的缺乏与地区间的不平衡等现实情况决定了学校体育在整体上硬件条件与师资水平的相对落后,西方的课程理念与我国课改的实施环境之间存在比较大的冲突。回顾世界和我国体育课程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体育课程的发展具有世界性与民族性共存的特点,各国都在建立适合本国国情和文化传统的体育课程,而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拿来主义”必须建立在对基本国情的认识基础之上,必须使拿来的东西“本土化”,否则必然“水土不服”,脱离实际,课程改革也必将以失败而告终。

1.2 对体育课程改革目标准确性的反思

本次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健康第一”,但因此将体育课程定性为体育和健康教育“合科”,甚至单纯认为体育就是健康教育的做法,却值得商榷。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对课程性质的规定和《课程标准解读》中的说明,体育与健康课程在课程性质上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既然课程的主要手段仍然是“身体练习”,其课标中涉及大量相关理论知识的健康教育目标又怎能仅通过身体练习来达成。增进学生健康需要依靠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才能得到解决,并非“体育与健康”一门课程可以包打天下。体育与健康课程要承担起超越自己系统能力的使命,何其沉重!如果我们对此没有清醒的认识,“体育课程也许会因为如此艰巨的使命而不堪重负”,体育课程的性质也甚至会因为认识上的偏差而被扭曲。曾几何时,我们的体育课程改革以增强学生体质为其核心使命,广大体育教师为之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和心血,却依然未能有效遏止学生体质持续下滑的局面。“学生的速度、爆发力、力量等素质继续出现下降”“反映肺功能的肺活量继续呈下降趋势”“超重及肥胖学生明显增多,已成为城市学生的重要健康问题”“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仍然居高不下”等带有对体育教师责问性质的负面报道屡见于各路媒体,但每周2~3学时的体育课程就应该为这一综合性的教育甚至是社会性问题承担全部责任吗?现如今,我们又提出“增进健康”为体育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否在重蹈历史的覆辙。

1.3 对体育课程改革历史继承性的反思

教育改革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教育现实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教育改革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教育现实问题的清醒认识。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在经过近20年的改革探索后,体育教学现今走到了哪一步?体育课程改革有何得失?哪些问题是困扰和影响我们改革深化的深层问题?新一轮的体育课程改革是否切中了这些问题?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伊始,有些人将新旧体育课程目标作为“对立面”,以图通过对传统体育课程与教学的全面否定反衬出新课标的优越性。殊不知,明确而有针对性的课程改革正是基于对体育教学历史的继承与超越。否则,改革就会失于偏激,就会误入歧途。例如,在面对“知识教育”时代存在的“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端时,改革过程中就曾出现轻视知识传递的倾向。在对新课程标准中体育学习领域划分时,将认知发展这一最基本的目标排除在5个领域之外的做法引起了部分专家的质疑:难道体育课程教学就不需要学习有关体育运动的文化科学知识?难道过去我们对“三基”的提法就完全错了?学生增进健康没有科学知识的指引是否行得通?在改革过程中,我们体育课程与教学在某些方面是否出现了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错误倾向?

1.4 对体育课程改革权责明确性的反思

新《课程标准》颁布为课程内容选择提供了比较大的自由度,为学校和教师实施课程标准时进一步发挥主体作用并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提供了可能。这一规定极大地提高了体育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可行性、地方性和趣味性,促进了体育教学内容的创新和研究;但是,从当前学校体育发展与师资队伍水平的具体情况来看,将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权完全下放给学校的做法是不合适的,因此,有专家提出应首先由地方根据新课标的精神制定出指导基层学校体育教学内容选择的教学指导文件。但是指导文件由哪级教育行政部门来做,应该做成什么样的文件、文件包括哪些内容、其指导性如何等都未作明确而深入的研究,于是出现了大量非体育性教材作为教学内容实施的现象,例如魔术、电子竞技、棋牌、多米诺骨牌、交通工具(自行车)、劳作等;也出现了将生产生活工具作为体育教具和器材使用的现象,例如扁担、南瓜、扫把、军装、药箱等。这些不恰当的“资源开发”不但使课程资源开发偏离了方向,也使体育教学出现了庸俗化和幼稚化的倾向,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淡化运动技能教学”“赶时髦,搞形式主义”的现象,最终将体育教学导向“虚无化”。

1.5 对体育课程改革实施条件成熟性的反思

为了保障我国基础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党和政府于2006年实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采用“分项目,按比例”的方式重新划分了中央与地方政府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投入,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经费需求;但相对于基础教育发展的总需求而言,各级财政的总投入也并非充裕。由于决策者的观念认识与历史原因,具体到对体育教学的投入进一步被削减,相当比例的学校距教育部印发的《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目录》的要求相差甚远,造成了体育教师有改革之

心,却无改革之力,体育课程改革的进程受到了严重的阻碍。

在实施新课改过程中所需资金与设施的缺乏与决策者对课改意义的淡漠,使体育课程改革的主要实施者——体育教师失去了对新课改的兴趣和热情,参与新课改的动力严重不足,使需要体育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学技能”的课程改革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极大的困难和挑战。在基层学校课改过程中就出现了“三热”与“三凉”的现象:上层热,基层凉;专家热,教师凉;圈内热,圈外凉。

再者,对课改形成统一认识、具有较强指导性的参考书籍严重缺乏。不同专家的著作中对有关课改问题的讨论经常出现相悖的观点。专家的观点不统一导致一线教师教学指导思想的混乱。也难怪教师们深有感触地说:“向上瞧,主管部门请来培训的专家换一批人换一套说法;向下瞧,同事之间也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交流。老师们觉得最好的办法就是‘跟风’。专家提倡快乐教学,课堂教学就以游戏为主。到最后,忽视了体育技能的训练,影响的是学生的体质”。

2、第8次体育课程(前期)改革若干问题反思的启示

2.1 加强建设有中国特色体育教学理论体系的研究

对于国外体育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要在分析其文化教育背景、社会现实条件的基础上进行消化与吸收。重点是要总结历次课程改革的经验和教训,切中阻碍体育教学发展的关键问题,结合我国体育教学的现实情况,提出更符合国情与学情的体育课程改革方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体育教学理论体系。

2.2 合理定位体育与健康的关系

为明确体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体育与健康的关系得到了广泛的讨论。第8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改革既然是以“体育与健康”为改革的号召和创新点的,那么,健康与体育的关系就必然成为此次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理论支柱和实践内容。在大讨论的过程中,出现了“运动技术学习是健康促进不可或缺的内容和过程,体育与健康是手段与目标的关系,是‘体育为健康’的关系”的正确认识,也出现了“此次体育课程改革是健康与技术之争”的错误说法,但毕竟体育与健康的关系得到理论和实践界的关注。与此同时,在教学内容层面,体育的内容与健康教育的内容也得到了进一步的结合,主要反映在以下3个方面:1)高中的教学模块中第一次有了必修的健康教育的模块;2)在各个版本的体育教科书中都增加了许多有关健康的理论知识;3)心理健康的内容大大地增加了。

2.3 摆正新旧体育课程教学目标的关系

此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明显标志之一是将“体育”更名为“体育与健康”,“坚持‘健康第一’理念”成为了改革的指导思想,“健康”的观念也从身体健康扩展到了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领域。虽然新旧体育课程教学理论与目标的变化引起了体育学术界的诸多争议,例如“健康与技术、运动素质的关系如何”“健康第一是学校教育的指导思想还是学校体育的指导思想”“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是不是体育学科的目标,如何实现”等,其中一些问题甚至还在继续讨论之中,但是,这个变化毕竟深刻地触及了体育课程目的和目标的问题实质,引发众多的思考,而且,“健康”概念的强调还客观地绕开多年来的“增强体质还是掌握技术”的目标争论,使学校体育界相对地获得了统一的目标认识。

2.4 完善体育课程开发的管理模式

由于新《课程标准》对课程开发的指导和约束不够,导致体育课程内容等资源开发时出现的问题使我们意识到必须进一步加强对课程资源开发管理模式的建设。首先,新《课程标准》中应增加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原则,例如,身体锻炼性原则、体育文化性原则、适量性原则、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原则、安全性原则、趣味性原则等;其次应把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区分为“急需开发的内容”、“需要开发的内容”、“不需开发的内容”和“不能开发的内容”等不同层次;第三,对课程资源开发的量和度要有明确的规定,要根据课程资源开发的实际需要和目的进行恰当的鼓励,不宜宣传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是越多越好,以防止体育教学内容、教具等方面出现舍本求末、喧宾夺主的现象。最后,要明确规定对于课程内容资源开发要经过有关部门的审查后,证明符合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要求,也贴近各地的实际教学情况,才可以作为新的教学内容进入体育课堂,使课程内容资源开发逐步沿着有序、健康的方向发展。

2.5 加强体育课程改革实施的物质条件保障

可以肯定的是随着“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管理体制的逐步推进,政府办学的责任和义务的逐步明确,体育课程与教学的物质条件会逐步完善。关键是加强国家和省一级政府对地方财政的监督检查,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完善体育课程教学专款专用的监督机制,防止体育教育经费的流失。其次,建立体育器材购置和经费支出的监督机制,完善体育器材维修、保养和使用的管理制度。例如,江苏省坚持“建、管、用”并重的原则,制定了《中小学体育器材场地管理制度》,对场馆、设施和器材的管理提出明确要求,在体育设施设备齐备的基础条件上开齐开足体育课程。同时,为了城乡教育的平衡发展,该省组织实施“六有”“四配套”等工程,使农村中小学的体育场地建设、器材的配备状况发生了显著变化。最后,实行跨地区体育巡视员制度,监控学校场地、器材的建设、使用与管理情况。体育巡视员小组由多名懂得体育场地评估的工作人员组成,相对独立的学校体育巡视员应定期检查、交叉评估各校的体育设施情况,写出巡视报告,对所巡视学校的场地、器材的质量、管理、使用等情况作出恰当的评估,并将信息反馈给学校与主管部门。

2.6 加强对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

体育教师教学观念的转换与教学能力的提高是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成功的人力资源保障。组织中小学体育教师学历进修的同时,开展体育师资系列培养计划和培训行动:“跨世纪园丁工程”、“2008西部中小学骨干体育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中西部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体育教师远程培训计划”、各类体育科学大会或学术研讨会、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观摩展示活动等,为优秀体育教师和体育工作者搭设了发展平台,培养了一大批优秀骨干教师。教育部文件也明确指出要进一步完善学校体育的保障机制,要求各地要通过3年的时间对现有体育教师进行1次轮训,并纳入教师的培训工作计划。

3、结束语

第8次体育课程改革从当初的实验探索到如今的全面推广,其广度与深度都是空前的。应该说,在取得可喜成绩的同时,也遇到了困难和挫折,但正视问题,总结经验,时时反思我们的工作,从中获得宝贵的启示,不断丰富和完善体育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成果,是一名合格的教学改革研究者应有的态度,也是后期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并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重要保障。

体育教学模式论文范文第5篇

[关 键 词] 中职语文;教学反思;教师专业发展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不断发展进步,社会对学习者的要求日益增多,这对教师队伍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十九大报告中也明确提出,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继对我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进行调研之后,发现教师对自身教学行为的反思重视度不足。而教学反思的合理运用,将会通过解决教学问题提升教师的教学智慧,对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及教师自身发展都有裨益。

一、教学反思的内涵与意义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立足于教学实践,以提高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为目的,以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教学过程本身以及教学过程中的行为进行理性的审视与分析,以发现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并进一步提出相对应的改进策略。

《学记》有云:“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不难看出,早在学记中就有对教师教学反思的认识:只有通过学习与实践,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通过反思与修正,才能不断进步。

教学的魅力之一就在于没有一模一样的课堂和学生,更没有完美的教学,需要不断调整来创设出最适合学生需要的教学。林崇德曾提出优秀教师的成长模式: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反思,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意义重大,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及自身素质。

二、教学反思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实践

从新入职教师的角度出发,要构建自己的教师知识框架,知识维度与经验反思维度需相辅相成,共同发展。为了使自己更好地进入教师角色,从入职起,笔者便开始记录课后反思。

材料1:《祝福》一课,围绕三个问题展开:在祥林嫂悲剧的一生中,周围人是如何表现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到底是谁杀了祥林嫂?在解决词汇后即引入上述问题,分析情节并进行人物形象分析,在鲁四老爷、四嫂等人的赏析后重点了解祥林嫂,全程紧扣问题,使学生能够对本文有明确的认识,效果不错。但问题本身的逻辑是否通畅?能否再提出其他问题?可否将提问的机会更多地交还给学生?

上述反思是基于前一课《林黛玉进贾府》的修正,较前一课而言,通过三个能够结合重难点提出的问题,思路更加清晰,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有所提升。

材料2:《蜀道难》一课,采用四川宣传片导入,效果不理想,没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与学生沟通后得知,学生前几课因自己是新老师才更为配合。就自身而言,课程环节的设计有待改进,字词环节以及多音多义字的复习不足。

反思后在导入中简洁介绍四川名称的由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在其他环节尽量让学生保持好奇心,更好地参与课堂中来。就课堂内容而言,因学生未预习不能很好地进行脉络梳理,参与度不高。改进为同时提前两分钟进课堂,对上节课部分学生提出的课外问题予以解答,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提前进行预习。

二次授课收到了较好的效果,降低了部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畏难情绪,但为了关注学生的兴趣点,课堂重难点把握没有很到位,时间分配不甚合理,需在新的课堂教学中不断调整。

材料3:在同年级不同专业的横向比较中,舞蹈专业增加了少量相关的课程视频,改善了部分学生注意力难以集中的情况,课后展开续写,激发了学生的表达欲望,多数学生都很有热情,写出来的语句很美,通过放飞想象力,让学生认识到写作不是一件痛苦的事。音乐剧专业较为积极主动,有强烈想要表达的意向,但需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学会做笔记,巩固生字词,帮助学生克服学习的畏难情绪。

此次重点放在了同学段不同专业的班级中,不同专业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特点不同,音乐剧专业设计表演类的活动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舞蹈专业则更适合通过视频等来激发学习兴趣。通过结合其他教师的公开课,发现自己在语速、条理、重难点以及导入和总结是否到位方面尚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在对所写教学反思进行反思的过程中,可将自身所写的教学反思归为对教学理念、教学过程以及教学现实场域三大类,每一堂课,教师实际面临的都是一个新的情境,对发生的教学实践的分析,不能单纯地从一个方面进行。

三、对教学反思的反思

结合上文所述,本文只摘选了三个教学反思,这其中包含有基于自身教育理念进行的教学设计以及对教学过程的反思和对学生实际情况的反思。在对反思进行反思的过程中,笔者感受到不同于日常教学反思的力量,让我对自身的专业学习与实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从教师作为个体的自我建构角度而言,不断地教学反思为我带来了更强的主观能动性,教师知识的自我构建要求我们要做到不仅是积累教材知识,对学生知识、自我知识、环境知识的积累与学习同样重要,教学反思则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积累这方面的知识。

通过自身的教学反思,笔者认识到:

(一)教学反思更有益于教师自身成长

从新教师角度而言,初入职,即便掌握了许多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与学科知识,现实教学场域仍会为新教师带来挑战:如何应对课堂突发事件?如何面对教学设计与实际教学之间的偏差?如何与学生更好地沟通?等等。通过反思,新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及时与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进行沟通。

而对于经验丰富的教师而言,教学反思会让他们更好地总结自身的教学经验,将教学智慧系统地梳理出来,为教师自身发展助益,同时为教师团队的成长提供支持。

(二)教学反思更易于拉近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作为艺术类中职院校学生,其与普通中学有一定的区别,从课程设置上,专业课与文化课将学生的学习时间一分为二,学生需要在每天的学习中不断地调整状态。反映在文化课堂上,不同专业的学生特点又有不同,如戏表专业的学生课堂反应活跃,更易进入课堂学习主动者的角色,而美术专业的学生较为安静,在引导学生掌握课堂主动性上就要另花心思。

同时,进入我校学习的学生,普遍存在学习能力较弱、基础较差、学习习惯不尽如人意的问题,这需要教师掌握更多与学生沟通方面的技巧,同时在教学设计中考虑更为复杂的信息,在不断地教学反思中去调整。结合每一次的反思,教师能够对学生有更为深刻的认识,拉近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促进教学。

(三)教学反思更易于优化教学过程

以语文学科为例,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反思,更准确地找出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在课前选取适合学生的学习资料,采取适合的方式导入,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增强个性化设计,将课堂更好地还给学生。

只用一半的时间来学习文化课,对教师和学生而言均是挑战,过难过繁的知识会加深部分学生对文化课学习的无力感。在课后反思里及时发现不足,在下一堂课中进行修正,教学过程里学习者与教师都将体验到自己的主体地位,也更有自主能动性。

(四)教学反思有益于为教学管理提供参考

通过教师的教学反思,不断总结自身存在的问题并修正,另一方面,也会发现一些自身或教师团队共同努力之下无法解决的困难,对于管理者而言,从管理层面为教师提供帮助,会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一个更优的环境。在不断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校的教学管理将会不断完善,教学质量也会不断提高。

四、教学反思在中职语文教学实践中的对策建议

通过反思,在我校的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如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

(一)提升教师对教学反思的认识

在实践中,通过前期对教师专业发展问卷的调查与分析,多数教师对教学反思的认识还有不足,普遍认为教学反思重要,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学反思却不常出现,教研室在日常的教案检查与集体备课中,可以增加教学反思环节,通过集体学习或培训,增加教学反思内容的学习。相信在充分了解教学反思的方法与原理后,教师会在自身的专业发展上更有主动性。

(二)增加对教学反思方法的培训

实践中教师认为教学反思重要,但怎样才是有效的教学反思多数教师并不了解,教学反思停留在了教案结束后的寥寥几笔,用以完成检查任务,这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却消减了教师的主动性。通过培训使教师能够逐步掌握教学反思的方法,短时间看似增加了工作量,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另一方面,从自身而言,教学反思在实践中会不可避免地遇到困境,如在更为深入的探讨教学事件中会不经意间停留在对表面现象的阐述,反映出从理论与方法角度的不足。在日常的科研中,會更多地关注量化的数据分析,而忽略对文本本身的研究,这需要教师通过学习使用科学的方法回归到反思本身,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自身发展。

(三)构建高效教师学习共同体

通过本学科教研活动,不断增加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为新老教师的共同成长提供平台,教师学习共同体不应只囿于理论,更不应停留在寥寥百字的会议记录上,学习共同体应该是深入人心,浸入教师日常生活中的良性学习环境。教师教学环境的多样性以及语文课堂的自身特点使教师关注课堂的同时也要关注学生自身人文素养的不断提升,扎实的学科知识及经验缺一不可,新教师的活力与老教师的经验相互碰撞,会有更多的火花出现,为语文课堂带来不一样的精彩。

教学反思看似简单,实则并非易事,它与每位教师的专业特点、任教时间、教学经历、任教班级等内外在因素都息息相关。因而教学反思不能一蹴而就,应贯穿教师专业发展的全程,只有教师持之以恒的坚持,教学反思的益处才会逐渐凸显。在语文教学中的反思,促使教学方法灵活多变,用专业知识多方面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才能更好地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带领学生体验语言学习的美丽,提升学生的语文水平与人文素养,将语文教学的意义发挥到位。

参考文献:

[1]徐智.中小学教师教学反思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5:14.

[2]魏文青.教学反思为中职语文构建高校发展的课堂[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3(84):36-37.

[3]申继亮.教学反思与行动研究:教师发展之路[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63-70.

编辑 王 敏

体育教学模式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伴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成为现实社会越来越重视的一门体育课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完整的课程目标体,有助于实现教育方法的多样性,全面促进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提升。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如何科学地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以及体育意识,在新课改中构建一个科学的课程教学框架,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和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框架

一、研究背景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观念的进步,学校体育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高中学生的健康状况逐渐成为社会的一个重要关注点。在新课改的推进过程中,逐渐加强了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研究和思考,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我们探索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合适出路,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教学质量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也是衡量学校发展水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新形势下的高中体育教学也要求教师有较高的教学水平,要求教师高效地完成教学课堂任务。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们的身体素质以及运动水平的培养,引导学生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育德育人方面体现出科学的教育素养。在教材改版之后,一线教师在新课改环境中如何提高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质量,构建科学的教学框架,是一个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和探究的重要课题。

二、新课改的要求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把教学计划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水平教学部分、模块教学部分、单元教学部分、学时教学计划部分。在《体育与健康》中有对模块计划和单元计划具体概念的详细说明,但是在所列出的举证这一模块,又将单元计划与模块计划等同,这一举措在很大程度上给一线的体育教学教师进行教学计划的规划中带来了很多的困难和困惑。

实施新的体育课程标准,将会把高中体育教学推向一个全新的高度。广大体育教师需要进一步加强学习和科学研究,并且更新自己的体育教学观念,努力探索并且理解新课程标准的具体内涵。在规划单元教学课程时要抛弃与现代体育教学不相符合的观念部分,更新自己的教学观点、理论和思维方式,进一步拓展新的思路。新课标中明确指出了体育教学在中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它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广大体育教师必须重视体育教学工作,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提升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和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努力增强学生在社会中的适应能力,使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获得体育与健康的知识与技能素養,这是新课改的基本理念。

另外,教师还需要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质量,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不同影响因素,如生理特点、心理特点等,结合具体的教材以及学校拥有的场地、体育器材资源和体育教师的专业水平等实际情况开展教学。这样就要求广大体育教师加强学习和研究,更新自己的学习观念,既要考虑如何将新课改中的教育理念融入教育课堂中去,又要策划科学可行的教学计划和单元教学计划。学校健康教育与学校体育在“全民健身计划”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校健康教育应该在学校原有的学科体系中融入现代健康教育的内涵,要以人的健康发展为中心,促进体格和人格的结合,从而促进人精神、情感、智力的充分发展。

三、新课改下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框架以及教学探究

(一)利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引导树立全新的体育观念

在当今社会中,人们最关注的问题是健康问题。在新课改这一大背景下,“全民健身”与“阳光体育”不再是一个口号。高中体育教师应该有善于发现的眼光,去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用亲身事例去启发学生,使学生感觉到生活中处处有体育,通过这种方式来引导学生们树立一种全新的体育理念,充分地认识体育在生活中的普遍性以及在成长中的重要作用。比如,开设“盲人方阵”的拓展活动,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小组成员都蒙住自己的眼睛,把绳子围成一个正方形,要求每个成员都均匀地站在四边形的每条边上。这个拓展项目可以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决策能力,拓展训练学生的领导能力以及统筹能力。总之,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该改变过去传统、呆板的体育训练思维模式,让体育教学和生活中的实例相结合,运用灵活生动的、有特色的体育教学训练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让学生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合理的生活习惯,逐渐树立起正确的体育锻炼意识,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

(二)创新拓展训练,培养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

心理拓展训练是高中体育在新课改中所增添的新的内容。在这一大背景下,要求高中体育教师转变旧的思维模式,紧跟时代的潮流,对教材进行突破创新,用一种全新的教育观念以及教育思维模式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学生,促进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培养学生心理健康,让学生在面对困难时具有坚定的信念和毅力,对自我情绪进行合理的调整,并且具备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观念都是面对新课改的要求而做出的相应调整,同时也是为了培养适应社会潮流发展的全能型人才。进行体育拓展训练是以学生为根本,帮助学生克服和调节自身所存在的各方面的问题,比如害怕、恐惧、不自信、无法面对困难等,让学生对自身的心理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有初步的了解,帮助和引导学生通过体育训练来克服心理和情感以及精神上的各种压力,锻炼自己的精神意志力,从而促进身心的和谐健康发展。

(三)树立终身体育观念,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

终身体育观念的形成是以现代终身教育观念为基础的,从而成为中学生体育中的重要教学内容。中学体育教师应该通过体育锻炼来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要运用正确、科学的体育理念及教学方法锻炼学生的身体,逐步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可以用课余时间分别组织班级跳绳、踢毽子等比赛,体育教师、班主任只指导不参与,让学生自己去组织。这样,学生不仅学会如何制定比赛规则,提高了组织能力,而且提高了团队合作精神、拼搏精神,还懂得怎样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

(四)采取因材施教,优化创新灵活的教学模式

在新课改这一大背景下,教师应该对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的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进行创新。目前,新课改的要求是使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重视学生的体育意识的建设,丰富学生体育与健康的相关知识,合理引导学生掌握强身健体的科学方法,从而使学生意识到锻炼身体的重要作用。因此,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教师就必须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以及不同的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设计相关的教学内容,从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每一个学生个体在心理以及身体素质和学习能力上存在的各种差异性。面对学生群体的不断变化以及教学内容的相关调整,体育教师要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通过细心的观察、合适的引导,让学生协调向前发展。比如在选项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提高知识储备,从而运用不同的分层教育法,把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五)提高综合素质,打造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

体育教学受传统的教学观念影响,相对于高考学科而言,一直被社会所轻视和忽略。目前,高中的体育师资整体队伍能力和综合素质都比较低,在新课改的逐渐推进作用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了更多的主动权,体育教师的地位也日趋稳固。但是有一小部分教师并没有树立课程意识,对于课程设计的内容毫无目标以及方法,只是一味按照传统的教学大纲和教学经验,按部就班地开展体育教学。高中体育教师作为学生健康发展的支撑者和领导者,必须发挥应有的引导作用,建立与时俱进的体育教学思想,积极自觉主动地学习,逐步提升在体育教学方面的能力和素质;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有非常高的责任心和紧迫感,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类培训业务以及理论的学习课程,设法掌握当前社会最新的教学理念方法和教学思想;还应该充分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并且科学合理地设计相关的教学内容。只有这样才能高效地提高体育与健康的教学质量,真正使学生在身心健康发展的轨道上得到很大的进步。

(六)根据大纲要求,制定教学框架

四、结语

通过上述对新课改下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框架的论述,我们了解到,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现状越来越受到更多的人关注与重视。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所以高中体育教师肩上扛着很重要的责任,要切实做好体育和健康的教学工作,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框架,应该重视学生的身心健康,注重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培养与塑造,从而促进学生全方位的健康发展。体育教师一定要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把传统的教学方式与现代化的教育理念相结合,创新出属于自己的体育教学方法,不能只凭借过往的教育经验来进行体育教学。要知道,教师是灵魂的工程师,只有提升教师的素养,才能提高现阶段的教育水平。另外,应该重视師德对中学体育的重要的作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让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芦 岩.新课改背景下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有效性问题探讨[J].体育时空,2017(8):164.

[2]曹锡海.新课改背景下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有效性探讨[J].新课程(中学版),2014(11):196.

[3]林丛文.新课改下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当代教研论丛,2015(5):105.

[4]何丽娜.健康第一,培养终身意识——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学的有效性研究[J].学周刊,2018(8):155-156.

上一篇:信用证结算风险论文范文下一篇:应急管理安全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