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途径范文

2023-09-23

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途径范文第1篇

1.1 社会结构对社会治理造成了阻碍

随着我国经济的稳步发展, 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 城市和乡村结构逐渐复杂,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农民工进城务工情况逐年在增多, 人口的流动增加了城市人口数量, 造成了诸多社会问题, 其次农村人口急剧减少, 造成了农村耕地的闲置, 同时产生了留守儿童和孤寡老人等社会问题。

1.2 民生建设不够完善

当今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和生产力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 我国城市民生建设无法满足人们的根本需求, 进而导致基层政府无法开展社会治理工作。

1.3 基层政府社会治理机制不完善

现阶段我国已经进入了全面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 社会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因此传统的社会治理已经无法满足当代社会的需求了, 现阶段网络已经成为了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 但是基层社会治理针对网络治理的规定较少, 相关的治理机制不够完善, 其次城市人口流动性较大, 治理工作难度增加, 基层社会治理对人们群众过度依赖, 对流动人口管理不到位, 此外, 社会治理中责任划分不够明确, 一旦出现问题政府上下级之间相互推诿扯皮, 严重降低了社会治理的效率。

2 基层政府创新社会治理的路径探索

2.1 以民为本, 提高服务质量

民生事业是我国社会治理的出发点和立脚点, 提升服务质量, 促进民生事业发展也是我国社会治理的根本目的, 因此在新时代中, 基层政府要以民为本, 重视民生事业, 将工作的重心放在为人民服务上, 从人民群众角度出发, 想民所想, 忧民所忧, 切实的解决群众问题, 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 不断满足基层群众的需求, 进而提升本地区社会治理的能力。

2.2 完善网络建设, 加强治理力度

基层自治组织, 即村委会和居委会, 它们是加强和创新基层政府社会治理的主要机构, 因此在创新社会治理的过程中要切实的从实际角度出发, 结合当地社会治理的现状, 充分发挥党员的带头作用, 形成社会治理的创新网络结构, 在合理的范围内不断扩大社会治理的范围。

2.3 动员社会力量, 引导企业参与

社会治理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力量, 基层政府要充分的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 积极引导企业参与到社会治理中来。政府可以通过企业的文化建设不断宣传社会治理的相关知识和文化, 播放相关的社会治理宣传片, 提升社会各界人士的参与度, 采用多种方式提升社会治理的深度, 构建社企合作的新理念, 为创新社会治理注入新的活力。

2.4 完善创新机制, 确保基层社会治理的长效性

当前社会治理的机制不够完善, 严重阻碍了我国社会治理的进展, 基层政府创新社会治理不仅仅是要创新治理的途径和方式, 更要保持社会治理的长久性, 因此基层政府首要的任务是要不断的完善社会治理机制, 使创新理念常驻, 在各种社会实践中, 要着手建立完善的参与体制, 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社会治理, 进而形成良好的循环模式。

结束语

社会治理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但是现阶段我国基层政府社会治理存在诸多问题, 如民生建设不够完善、社会结构不稳定等, 因此我国基层政府亟需创新社会治理途径, 完善社会治理的机制。加强和创新基层政府社会治理, 是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首次提出的, 并为我国全面社会改革和民主政治发展指明了道路。创新社会治理途径要以民生建设为出发点, 不断地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 其次, 政府在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主导作用时, 要深入推进依法行政, 建设法治型政府, 推进各级政府事权的规范化、法律化, 增强全民的法治观念, 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提高社会法治化水平。

摘要:基层政府创新社会治理路径主要是指社会治理思想上的创新, 政府相关工作人员要转变思想观念, 充分的认识到不仅要创新基层政府的管理职能, 更要创新社会治理路径, 增加社会人员的参与力度, 因此可以说, 创新社会治理的主要目标是要创新治理的机制, 以人们群众的利益为本, 实现社会和谐发展。基于此本文对基层政府创新社会治理路径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基层政府,社会治理,路径探索

参考文献

[1] 戴鸿.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2014 (8) .

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途径范文第2篇

崇川区是南通市的主城区,“十二五”以来,经济总量翻番,城市规模和品质也有了较大提升。但随着群众工作的不断深入,来自基层的种种隐忧和危机却时时困扰和警醒着我:

一是城市更大了,但服务群众的距离远了。现在一个城市社区平均1平方公里上万居民,社区就十几名干部,下面居民小组又大多是空的,人少事多,与群众靠不近、贴不紧,服务做不实,关系也疏远。二是人口更密集了,但引导群众的本领小了。居住小区虽然人口密集,但居民之间少了守望相助的人际交往,认同感、归属感下降,有时一条网络信息可能就会一呼百应,而我们却百呼不应。大家普遍感叹,群众工作的看家本领不灵了。三是社会更多元了,但凝聚群众的能力弱了。现在阶层分化,诉求多元,各种矛盾日趋复杂,但基层的组织动员能力弱化,协调各方利益矛盾时往往是孤军奋战,常陷入前后夹击的困境,有时甚至连做好事也得不到好效果。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以党建为核、服务为本、法治为基、德治为魂,从基层基础做起,探索善治、法治、德治、自治“四位一体”的社会治理创新,具体有四个方面的做法:

(一)做实基层服务彰显善治。要做实基层服务必须有扎实的基层组织基础。主要落在三个“实”字上:首先,党建引领的核心要强而实。健全社区党组织-邻里街坊党支部-楼幢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四级党组织网络;配强党组织书记,组织机关党员到社区报到参加双重组织生活,认领服务岗位。

特别是今年上半年开展“大走访”,走访入户全覆盖,服务群众解难事,基层党组织核心作用进一步增强。二是社区服务的功能要全而实。2009年以来投入10多亿元建设社区服务中心,106个社区实现600㎡以上公共服务中心全覆盖,中心按“一校两厅四室”标准,配备60余项服务功能。从前年开始,建设2000㎡左右升级版社区服务中心,进一步提升服务功能。三是邻里街坊的组织要细而实。从2012年开始,着眼做细网格、做实居民小组,按每300户左右组建了邻里828个、沿街每300米左右建立了街坊208个,并以设一个服务处、配一名专职社工、组一个理事会、建一支服务队、拨一笔经费“五个一”的要求,做实服务群众的最小单元。

(二)做优公共服务践行法治。依法治理是社会治理的基石,为社区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重点抓好三个服务:一是全科化的便民服务。将区街两级72项公共服务事项全部下沉社区,社区设置全科服务窗口,全科社工持证上岗;全面推行党员干部群众事务代理制,让群众在最靠近的地方得到最需要的服务。二是综合化的执法服务。将城管、建设等9个部门143项执法职能和力量综合起来,沉到街道,落到社区,第一时间更有效地解决群众身边的烦扰事,中央编办现场会组织观摩推广。三是平台化的法治服务。社区健全“一办一委三室”法治服务平台,社区警务室达到国家一级警务室标准,为每个社区聘请一名执业律师每周到社区免费服务。首创的社会矛盾大调解形成品牌,快乐调解俱乐部、周末法庭、少年法学苑等一批社团平台为群众提供法制服务。社区治安安全感(98%)和法治环境满意率(96%)位居全省前列,刑事案发率连续八年下降。

(三)做强志愿服务倡导德治。把开展志愿服务作为倡导德治的主抓手。关键靠三方面支撑:一是靠社团支撑。2010年起大力推进志愿服务、兴趣爱好、参与管理三大类社区社团建设,现已有社区社团2214个,志愿服务队伍3200支,注册志愿者15.5万人;开展千家社团服务万户居民活动,开发服务项目600余个,每年服务超20万人次。二是靠典型引领。通过“一榜双评三讲”挖掘宣传身边典型,涌现出“孙爷爷谈心室”“巾帼挽霞”等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先进典型。三是靠激励推动。开展公益社团助力计划,每年区财政对优秀志愿服务组织提供2000多万元扶持;出台《志愿者星级评定及嘉许办法》,实行公职人员志愿服务计时制。

(四)做精评议服务促进自治。把组织群众议服务事项、评社区干部、选身边典型作为基层自治的主要内容。具体做到三个有:一是评议有团队。每个社区都组建群众评议团,既组织群众开展议事,又代表群众评价服务。今年以来就组织评议活动600余场次,议定社区民生实事480项、推举身边好人500余人次。二是议事有规章。制订群众评议实施细则,重点围绕群众关心的难点热点问题,采取群众点单-邻里议单-干部领单-社区评单-公示晒单“五单”法,每年在社区实施为民办实事项目1000多个。三是结果有运用。把群众评议结果与社区干部以及下沉人员的绩效考核挂钩,作为评先评优、职务晋升的重要依据,近年来群众认可度高的17名社区书记提拔到科级领导岗位。

2016年8月李书记来到我区社区视察指导,循循告诫我们,社会治理创新的重心落在基层、根基扎在基层。这些年的探索实践使我们深深感受到,这不仅是李书记的殷切要求,

更是实现社会良治的根本所在。基层社会治理的创新带来了三个可喜变化:

一是从“对手”多到“帮手”多。全覆盖的邻里街坊组织增强了群众基础,上千个社区社团成为团结带领群众的纽带。近五年,我们开展群众全程参与的阳光征收,拆迁房屋800多万㎡,动迁居民近2万户、非居5600余家。拆迁量成倍增加,但因拆迁引发的社会矛盾却下降35%。

二是从“被动”多到“主动”多。邻里自理、街坊共治推动“要我做”逐步变成“我要做”。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中,我区作为全市的主考点,知晓率、参与率、满意率等测评得分不断提高,名列全省前茅,这主要源自邻里街坊、志愿社团及十万名志愿者主动参与。

三是从“看法”多到“办法”多。通过群众议事把各方的意见转化成解决的方案。最近三年,实施22个老小区1200多幢楼宇综合改造,拆除违建100多万㎡,关停全部24家化工企业、47家印染企业和23家养殖场,没有引发一起群体性不稳定事件。

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途径范文第3篇

基层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

(1)一是部门垄断现象加剧,项目分级处理及其所造成的效率的低下,其次是基层社会人员独立性、社会内部的凝聚力降低,基层社会人员的个人理性增强但是公共意识却在逐渐淡薄,再者是政府的行为活动多但是基层社会的行动却少,政府行动与社会行动不协调,从而造成政府资源与社会资源不能充分得到利用,最后基层社会公共服务力度与城镇的差距过大,这使得农民都进入城市但不能融入城市。(2)脱节问题:

政府部门在纵向渗透的过程中与政府部门横向协调方面脱节,即重视政府部门在纵向渗透中的发展而忽视政府部门横向的协调,从而出现有关部门的冲突,这就是所谓的条块冲突。①其次,基层部门组织建设与社区民间组织建设脱节,重视基层党组织建设与基层居委会建设却忽视基层民间组织的培育,出现社会公共意识缺失、社会独立化问题,再者是社会行动与政府行动脱节,过多依赖政府组织的参与却忽视社会组织参与,出现社会力量不足、治理效率严重低下问题。

2

基层社会治理的基本原则和工作重心

(1)以人为本的社会服务原则,基层社会治理从本质上说就是对人的管理,而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要促进并实现群众的发展的目标,不断满足基层社会人员的需求。②(2)协调发展原则,基层社会治理的目标是推动社会的发展,在此同时要注意把握协调发展的主脉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不变的主旋律,在此基础上发展基层社会,统筹兼顾各方面的关系。(3)群众自治原则,在基层社会管理多元化的基础上,强调居民自治,积极创造条件,同时引导和支持各类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社会发展决策。(4)例行法制原则,明确职责,对于基层社会治理,政府部门应在恰当的地方履行职责,同时划分各类社会组织的权力边界,使他们分工明确并各负其责。(5)创新性原则,基层社会治理是一个长期渐变的过程,这就要求管理者不断调整管理理念,寻找新的方式去解决不同的社会问题。并以积极稳妥的方式逐渐推进基层社会管理创新。

当前基层社会治理的工作重心:加强基层群众参与力度,使管理组织成为群众性和自治性的组织。加强基层治理法制建设,基层管理主体的职责必须十分明确,在各级基层社会管理组织方面上,划分清楚其权利范围,实现清晰的治理环境和职责范围,在最大程度减少除基层社会管理中职责错乱的现象。健全基层社会服务功能,在住房、医疗、教育等敏感话题方面,社区承担的任务繁重,必须加强社区的各项服务功能,在面对敏感话题的同时,必须使群众得到明确的回复。使其在居住环境、文化娱乐、医疗卫生、权益保障等方面全方位发挥作用。居民委员会要有较强的事务处理能力,切实协助政府部门提高工作效率。发展基层社会组织,加强其社会管理和服务能力,分担政府的压力,有利于社会平稳有序发展,遵循社会组织的发展规律,实现基层社会管理活动的多元化,

有效解决群众问题。

3

高峰镇社会治理创新

在解决群众问题上,高峰镇在制度上有创新性的发展:首先建立一个平台,在此平台上群众可以参与公论评议,其次邀请案件承办方人员、公论评议方人员和与之有关系的人员,再者要做到案件的清晰分析:弄清案件发生的时间背景、主要要求、所持依据等;弄清这方面的办案领导和知情人的看法;弄清案件有关人员的家庭主要成员、亲朋好友的基本情况;弄清涉案有关法律、政策、道德规范、法规等。最后在此平台上,通过讲述事实,看道理,谈依据,就地协商解决问题,通过道德、亲情甚至是司法调解。

结构创新:(1)在社会发展中,采用包容性的理念和发展观,通过吸纳众多的不同的社会力量,带动社会组织的参与,从而扩展服务方向,满足不同性质的、多方面的社会需求。这不仅是现代基层社会治理面对的挑战而且是基层社会治理的理念趋势。(2)基层社会治理的主体结构通过不断地扩展和优化,已经产生实质性的发展。③比如继续加强基层社会组织创新,融合相同性质的不同组织,促进其共同发展。在枢纽型组织的周围发展不同类型的组织,促进效率的提高。(3)通过机制创新采用合作治理的方法提高效率。以政府项目为载体实现合作治理,政府通过购买服务,合理配置资源。

4

高峰镇社会治理模式的构建

4.1

实行基层社会自治的模式

基层社会自治的主体由原本的单一性向多元性转变,重新建立新的职责关系,促进现代基层社会组织结构完善。从以往基层社会权力从上至下的垂直结构到现在的上下互动的模式,完善了组织体系的内容。调动基层社会其他组织的积极参与,提高工作效率。其转变方式也呈现多元化。首先建立和完善配套的改革措施和相关规章制度。④使其有序快速的进行,它不仅是基层社会发展必要的方式而且是基层社会发展所追求的最高价值目标。加强政府向基层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的力度,其包括教育、医疗卫生、等多个领域,提高公共服务的水平。再者加强基层社会工作者的职业化与专业化水平,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这样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培育基层社会民主自治的氛围,保证社会公平与公正。

4.2

基层社会的多元化治理

基层社会治理的极大转变,要求在其治理模式上进行创新。多元化参与的治理模式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首要选择,转变中的基层社会治理的使我们进入一个多元化的时代,社会利益多元化、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日益多样化、价值观念也同样趋于多样化。⑤在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中,多元化让我们引发思考,建立和健全多元化的基层社会治理机制。是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管理的重要方式,也是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与秩序的必然选择。

5

总结

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途径范文第4篇

本次全会提出的“治理”与过去所熟悉的“管理”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其中却蕴含着重要的理念转变。治理更为强调主体的多元参与,此次全会提出的坚持系统治理,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等内容就是主体多元性的集中体现。全会的新提法与过去所强调的政府在国家管理中的一元主体地位有着很大的不同。

多元参与改变了政府过去对社会事务强调控制的理念,将控制转变成了服务与协调,这将促使政府真正回归到服务型的轨道,使政府从管理者转变为服务者。

多元参与改变了过往政府习惯于应对社会事务,解决社会问题单打独斗的理念。社会治理的提出使政府开始更为关注其他社会主体对于处理社会事务,解决社会问题的作用与功能,使政府开始意识到要将自己不应该管的和管不好的社会事务交给其它社会主体去处理,以便于社会问题得到更好的解决。

多元参与使政府在处理社会事务,解决社会问题过程中民主理念得到增强。在社会治理体制下,政府在处理社会事务中要善于吸收、听取其他治理主体的意见,善于通过自身的主导作用,调动其它主体参与到治理活动中来,并赋予各主体相应的权力,以实现治理的有效性。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要求改进社会治理方式。

一是要加快构建以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为基础的社会治理方式。

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要求,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是我国社会治理体制的基础架构。党委领导就是要明确中国共产党在治理结构中的领导地位,这是由我国的政治体制与现实情况所决定的,治理体制中的其它主体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参与到治理实践中来,要切实履行法律赋予自身的权利,积极完成自身所承担的义务,主动学习、了解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主动与各级党组织密切配合,切实保证社会治理活动的有效开展。

政府主导就是政府不再是治理体制中的唯一主体,政府在社会治理过程中承担着凝聚、协调、调动和组织的作用。其他治理主体要在政府的凝聚与协调下进行社会治理实践,要及时弥补政府在社会治理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政府要及时校正其他社会主体在社会治理过程中出现的偏差,要及时调整不同社会治理主体在社会治理过程中的功能与角色。

社会参与是指要充分调动党委、政府以外的其他社会主体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要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加快实施政社分开,推进社会组织明确权责、依法自治。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要重点培育和优先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要在社会治理实践中将适合由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和解决的事项,交由社会组织承担,真正实现治理主体的多元参与。

二是要加快构建以法律、道德规范调节为手段的社会治理方式。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要强化依法治理与道德约束,构建以法律、道德规范调节为手段的社会治理方式。一是要坚持依法治理,要加强法治保障,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培养社会治理主体与群众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理社会问题、协调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的意识与习惯,要强化社会治理活动与治理行为的合法性,要不断树立法治在社会治理活动中的权威性,要让法律成为社会治理活动运行准绳。二是要坚持综合治理,强化道德约束。道德规范所具有的柔性约束力与普遍约束效应是法律所不具备的,因此要在社会治理过程中彰显出道德在约束、规范社会行为,调节利益关系,解决社会问题中的作用,要重视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础的社会道德体系的建设,要通过各种形式弘扬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要努力营造诚信、友爱的社会环境,要积极传播社会正能量,实现道德规范对社会治理主体、群众行为的软约束。

三是要加快构建以基层为导向的社会治理方式。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坚持源头治理,要以社会化服务为方向,要及时反映和协调人民群众各方面各层次利益诉求。因此,要加快构建以基层为导向的社会治理方式。

以基层为导向的社会治理方式要注重为基层群众做好服务。要加快基层网格化社会管理的构建与实施,网格化社会管理是基层居民自治的创新形式,是社会治理体制不可或缺的方式、方法,它改变了传统管理从上到下的管理模式,建立了从下到上,从群众需求出发的为群众服务的新模式。

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途径范文第5篇

基层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

(1)一是部门垄断现象加剧,项目分级处理及其所造成的效率的低下,其次是基层社会人员独立性、社会内部的凝聚力降低,基层社会人员的个人理性增强但是公共意识却在逐渐淡薄,再者是政府的行为活动多但是基层社会的行动却少,政府行动与社会行动不协调,从而造成政府资源与社会资源不能充分得到利用,最后基层社会公共服务力度与城镇的差距过大,这使得农民都进入城市但不能融入城市。(2)脱节问题:

政府部门在纵向渗透的过程中与政府部门横向协调方面脱节,即重视政府部门在纵向渗透中的发展而忽视政府部门横向的协调,从而出现有关部门的冲突,这就是所谓的条块冲突。①其次,基层部门组织建设与社区民间组织建设脱节,重视基层党组织建设与基层居委会建设却忽视基层民间组织的培育,出现社会公共意识缺失、社会独立化问题,再者是社会行动与政府行动脱节,过多依赖政府组织的参与却忽视社会组织参与,出现社会力量不足、治理效率严重低下问题。

2

基层社会治理的基本原则和工作重心

(1)以人为本的社会服务原则,基层社会治理从本质上说就是对人的管理,而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要促进并实现群众的发展的目标,不断满足基层社会人员的需求。②(2)协调发展原则,基层社会治理的目标是推动社会的发展,在此同时要注意把握协调发展的主脉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不变的主旋律,在此基础上发展基层社会,统筹兼顾各方面的关系。(3)群众自治原则,在基层社会管理多元化的基础上,强调居民自治,积极创造条件,同时引导和支持各类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社会发展决策。(4)例行法制原则,明确职责,对于基层社会治理,政府部门应在恰当的地方履行职责,同时划分各类社会组织的权力边界,使他们分工明确并各负其责。(5)创新性原则,基层社会治理是一个长期渐变的过程,这就要求管理者不断调整管理理念,寻找新的方式去解决不同的社会问题。并以积极稳妥的方式逐渐推进基层社会管理创新。

当前基层社会治理的工作重心:加强基层群众参与力度,使管理组织成为群众性和自治性的组织。加强基层治理法制建设,基层管理主体的职责必须十分明确,在各级基层社会管理组织方面上,划分清楚其权利范围,实现清晰的治理环境和职责范围,在最大程度减少除基层社会管理中职责错乱的现象。健全基层社会服务功能,在住房、医疗、教育等敏感话题方面,社区承担的任务繁重,必须加强社区的各项服务功能,在面对敏感话题的同时,必须使群众得到明确的回复。使其在居住环境、文化娱乐、医疗卫生、权益保障等方面全方位发挥作用。居民委员会要有较强的事务处理能力,切实协助政府部门提高工作效率。发展基层社会组织,加强其社会管理和服务能力,分担政府的压力,有利于社会平稳有序发展,遵循社会组织的发展规律,实现基层社会管理活动的多元化,

有效解决群众问题。

3

高峰镇社会治理创新

在解决群众问题上,高峰镇在制度上有创新性的发展:首先建立一个平台,在此平台上群众可以参与公论评议,其次邀请案件承办方人员、公论评议方人员和与之有关系的人员,再者要做到案件的清晰分析:弄清案件发生的时间背景、主要要求、所持依据等;弄清这方面的办案领导和知情人的看法;弄清案件有关人员的家庭主要成员、亲朋好友的基本情况;弄清涉案有关法律、政策、道德规范、法规等。最后在此平台上,通过讲述事实,看道理,谈依据,就地协商解决问题,通过道德、亲情甚至是司法调解。

结构创新:(1)在社会发展中,采用包容性的理念和发展观,通过吸纳众多的不同的社会力量,带动社会组织的参与,从而扩展服务方向,满足不同性质的、多方面的社会需求。这不仅是现代基层社会治理面对的挑战而且是基层社会治理的理念趋势。(2)基层社会治理的主体结构通过不断地扩展和优化,已经产生实质性的发展。③比如继续加强基层社会组织创新,融合相同性质的不同组织,促进其共同发展。在枢纽型组织的周围发展不同类型的组织,促进效率的提高。(3)通过机制创新采用合作治理的方法提高效率。以政府项目为载体实现合作治理,政府通过购买服务,合理配置资源。

4

高峰镇社会治理模式的构建

4.1

实行基层社会自治的模式

基层社会自治的主体由原本的单一性向多元性转变,重新建立新的职责关系,促进现代基层社会组织结构完善。从以往基层社会权力从上至下的垂直结构到现在的上下互动的模式,完善了组织体系的内容。调动基层社会其他组织的积极参与,提高工作效率。其转变方式也呈现多元化。首先建立和完善配套的改革措施和相关规章制度。④使其有序快速的进行,它不仅是基层社会发展必要的方式而且是基层社会发展所追求的最高价值目标。加强政府向基层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的力度,其包括教育、医疗卫生、等多个领域,提高公共服务的水平。再者加强基层社会工作者的职业化与专业化水平,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这样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培育基层社会民主自治的氛围,保证社会公平与公正。

4.2

基层社会的多元化治理

基层社会治理的极大转变,要求在其治理模式上进行创新。多元化参与的治理模式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首要选择,转变中的基层社会治理的使我们进入一个多元化的时代,社会利益多元化、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日益多样化、价值观念也同样趋于多样化。⑤在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中,多元化让我们引发思考,建立和健全多元化的基层社会治理机制。是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管理的重要方式,也是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与秩序的必然选择。

5

总结

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途径范文第6篇

1.1 社会治理的概念

社会治理工作主要是对当前社会组织的关系进行有效协调, 对其涉及的所有环节进行合理协调。该概念摆脱了传统价值观的束缚, 重点强调了社会组织的意义。在治理方法方面, 并非只有行政一种方式, 还包括法律与道德, 使得社会治理的概念得到了进一步健全。

1.2 农村基层党组织

基层党组织是一切工作开展的重要基础, 不仅能够完成上级布置的组织任务, 而且能够与群众进行联系。现如今, 基层党组织的工作范围不断扩展, 其自身定位以及作用也都发生了改变。

1.3 领导方式的创新

目前而言, 我们国家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正处于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 农村社会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其复杂程度也越来越高。因此, 领导创新的工作势在必行, 分析当前农村发展的主要形式, 提出最为有效的方案, 不断提升治理的水平, 进而推动整个农村社会完成改革的工作[1]。

2 当前社会治理创新工作存在的问题

2.1 领导地位过于弱化

农村的基层党组织长期以来一直都是农村内部各种工作的领导核心, 但是现如今其领导地位逐渐出现了弱化的现象, 这其中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

其一, 某些党组织的基础职能出现了残缺的情况。如此便导致上级布置的任务无法有效传递到下级手中, 进而无法告知于广大人民群众。同时也没有积极询问政策的落实情况, 导致其基础职能的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

其二, 某些党组织的成员缺乏基本的法治意识。现如今农村为了发展经济, 使得一些企业占用了农民们的土地。原本只需要商量沟通便能解决的事件, 却由于部分成员自身法治意识不足, 导致恶性事件发生。不仅使得政策方案没有得到有效贯彻, 而且还疏远了组织与群众之间的关系。

其三, 部分党组织缺乏敬业精神, 几乎很少开展相关活动, 对于农村中出现的一些恶势力只会选择逃避, 导致基层组织的公信力不断下降。

2.2 社会力量十分薄弱

目前而言, 我国绝大多数农村的基层党组织的整体力量还相对比较薄弱, 这其中主要原因便是自身建设有所欠缺。某些党组织老龄化问题严重, 缺乏新鲜血液。同时部分党组织对于基层党员缺乏相应的教育管理, 使得某些组织成员对于加入组织的概念仅仅是认为能够享受其带来的福利, 而没有意识到承担其应有责任的重要性, 从而导致整体队伍非常涣散。正是由于党组织自身建设的工作存在很大的缺陷, 导致自身管理工作的效率大幅度降低, 无法满足农村发展的基本需要。

2.3 缺乏服务群众意识

某些党组织的成员缺乏基本的服务意识, 对于社会治理工作的理解产生了一定的偏差, 导致过于重视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在面对农村内部出现的矛盾时, 只会选择压制的方式, 对于法治工作的意识严重不足。部分党组织成员在社会治理的工作方面仅仅停留在表面, 未能做到与工作内容切实联系, 因此缺乏足够的工作热情, 工作方法也缺少应有的创造性。如此一来, 基层党组织在当前社会治理工作中的基础作用无法得到有效的发挥。

2.4 利益矛盾有待协调

农村党组织的首要任务便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 切实保护好群众自身的基础利益。近些年来农村经济发展十分迅速, 因此农民普遍的价值观也越发多元化, 从而衍生出贫富差距明显的现象。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都有所不同, 因此其治理方式也自然有所不同。也正是这些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使得利益矛盾的协调问题越来越严重[2]。

首先, 农民自身的维权意识不断提高, 而部分党组织在对于矛盾处理的问题方面手段十分欠缺, 从而导致矛盾问题不断扩大。

其次, 部分党组织对于当前出现的新型经济组织的认识有所欠缺, 无法有效处理其与自身之间的关系, 导致二者矛盾重重[3]。

3 当前社会治理创新工作的具体对策

3.1 改善领导方式

一般而言, 农村党组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算是农民自身的代表, 为农民自身的利益进行诉求。由于二者之间的角色具有一致性, 因此党组织能够为农民群众进行诉求传递, 切实维护其自身利益。

首先, 党组织需要做好责任分工, 村委会主要负责具体事务的治理工作。对于一些与农民自身利益有关的问题, 可以商量解决。

其次, 党组织需要公开自身事务, 即进行村务公开, 确保农民们可以时刻了解当前组织的进展情况, 进而减少摩擦。

3.2 加强党的内部建设

现如今农村人口的流动速度不断加快, 成员的实际分布情况也随之不断改变。在我国进入了新时代之后, 传统的组织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的经济发展。因此, 组织建设工作必须进行创新。

其次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自身队伍的建设工作, 健全现有的治理机制, 鼓励所有成员们利用创新思维处理问题。同时党组织理应开展一些培训活动, 提升成员自身的技术能力以及个人素养。另外, 治理模式的创新也是一项重点内容, 党组织必须改善任用与监督机制, 确保所有工作能够公正公开。

3.3 明确当前工作的重点

首先, 党组织应当改善当前农村的民生, 将其最为关注的问题当作切入点。全力推广新型农业, 改善农村经济水平。同时还需要改善农村内部的基础设施, 提升农民的生活水平。

其次, 由于农村的文化建设工作一直以来都是一项非常复杂的问题, 为此党组织需要提升政策的支持力度, 为其提供足够的金钱资本。同时还需要开展一些创新文化的活动, 丰富农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3.4 加强协调工作的能力

首先, 党组织成员应当发挥自身领导责任, 处理好不同价值观群体之间的协调工作, 这其中教育引导是最为重要的一项工作内容。同时, 党组织还需要做好宣传的工作, 大力推广国家公布的政策, 促使群众的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引导。

其次, 现如今农村的内部结构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 党组织为了确保农村发展的稳定性, 必须积极投入到治理活动中, 协调不同组织结构之间的关系。结束语

加强农村社会的创新工作是当前基层党组织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因此基层党组织必须明确自身定位, 改变原有的观念, 从本质上完成创新工作, 适应农村未来发展的基本要求。

摘要:随着经济与科技的不断发展, 农村的基本形式也发生了改变, 逐渐向工业社会转型。因此, 农村原本的结构以及经营模式都发生了一定的改变, 管理的范围越发宽泛, 任务种类也越加复杂。但是, 由于我国多数农村整体经济十分落后, 因此传统的治理方式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基本需求。所以, 农村社会治理的模式转型将会是未来的必然发展趋势。本篇文章将阐述社会治理的创新活动在基层党组织中的作用, 分析其当前存在的相关问题, 并对于具体治理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

关键词:新时代农村,基层党组织,社会治理创新,作用,研究

参考文献

上一篇:学生部演讲稿范文下一篇: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