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协议课程设计论文范文

2023-12-31

网络协议课程设计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  STEM教育近年来开始被国内学者认知、重视和研究,iSTEM教育是STEM进入中国后演变的两种趋向之一。iSTEM教育和PBL项目化网络营销教学也有契合点。基于iSTEM教育的PBL网络营销课程设计思路、设计构想和具体设计构成基于iSTEM教育的PBL网络营销课程设计。

[关    键   词]  STEM教育;iSTEM教育;PBL网络营销教学

美国政府近十年来对STEM教育号召很多,国内对STEM教育的关注、重视和研究是近十年的事情。STEM教育进入国内后,iSTEM教育即整合的STEM教育得以产生。本文把STEM教育和专业课教学结合起来研究。

一、术语介绍

(一)STEM教育

要提升国家竞争力,关键在提升人才竞争力,提升人才竞争力关键在教育,由此便诞生了STEM教育(Science科学、Technology技术、Engineering工程、Mathematics数学)。这种教育是在教育模式、课程设置以及某一具体的专业、课程教学中,根据专业、课程定位、课程特点、课程教学目标和内容需要,融合相关的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知识,培养受教对象该专业、该课程目标中相关的技能,提升综合创新能力。

(二)iSTEM教育

STEM进入国内后,产生了两种观念和趋向具体如下。

1.延伸趋向

细分趋向认同培养受教对象的综合竞争力和创新创业综合素养培养是STEM教育的核心,但认为综合竞争力和创新创业综合素养不只有数学、技术、科学和工程,还包括艺术、沟通、人文、体育、调查分析、创新等更多的学科知识与技能,故STEM还应增加更多的学科知识和技能,如加上艺术STEM教育就变成了STEAM,即Science,Technology,Engineering,Arts & Mathematics;加上其他学科,则变成STEM+或者STEMx,延伸趋向又有学者谓之细分趋向。

2.整合性STEM教育(亦称整合趋向)

该趋向结合PBL教学(Problem-based Learning,以项目为基础的项目式探究学习方式),结合DBL(Design-based Learning,以工程/技术为基础的基于整体设计的探究学习方式),以数学学科知识为铺垫,运用数学学科工具,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思维,培养学生思维方式,训练和提高学生相关学科和技术方面的能力,通过项目施教学培养学生项目工程教育思维模式,即Integrative STEM Education,缩写为iSTEM[1]。

(三)在网络营销授课中贯彻PBL思维和理念

网络营销是继市场营销课程之后的后续课程,笔者在市场营销课程课程教学过程中,已经按照一个完整创业项目从创业团队组建到创业项目环境分析、创业目标市场细分定位、目标市场调研、创业项目产品组合设计、创业项目产品定价、创业项目渠道设计、創业项目推广的过程和程序让学生学习创新创业营销知识,掌握学生创新创业营销技能,网络营销则中受教对象继续运用以前在市场营销课程中运用的项目,从网络思维的角度丰富和发展原来的项目,强化学生网络营销学科知识传授,提升网络营销技能、培养网络营销创业和项目意识、思维模式,提升受教对象网络营销项目创业素养,即Project-based Learning项目化网络营销教学,缩写为PBL网络营销教学。

实践应用结果表明,PBL网络营销教学理念和模式提升了学生STEM素质,在受教过程中,学生陆续做出了一些成果,5名学生申请、参与并顺利完成了江苏省大学生创新项目《营销网站创意策划》;在第五届全国大学生网络营销大赛、第三届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意创业大赛等比赛中有近10名学生分别获一、二、三等奖;2018年6月,教育部全国高校师资网络培训中心邀请笔者做了题为《基于创新创业和iSTEM的课程教学设计——以PBL项目化网络营销为例》的师资培训讲座。

二、基于iSTEM教育的PBL网络营销教学设计思路

(一)iSTEM视角

1.课程内容以课程总任务为主线,整合完成课程任务所需的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等相关学科科学基础知识和理论。

2.能够在课程教学中培养受教对象学习运用课程相关以及其他综合科学知识,借助技术包括数学学科工具解决课程学习任务的能力。

3.培养受教对象解决问题的素养,进而开展创业创新教育。

(二)课程教学视角

1.按照项目贯穿的思路组织课程教学。

2.按照理实一体的思路组织每个子项目。

3.按照素质领先的思路组织教学活动。

三、基于iSTEM教育的PBL网络营销教学设计构想

从目标上体现iSTEM对人才培养素质的要求,适应iSTEM教育,目标分理论、实践、素养三个方面体现课程涉及的交叉和边缘学科知识、技能和素养以及数据处理、解决问题、创新创业知识、技能、素养。

从内容上体现iSTEM对人才培养素质的要求,学习和掌握课程教学中涉及的其他边缘和交叉学科基础知识,市场调研、项目财务分析等涉及的数学、统计学、信息科学等基本概念和方法知识,PBL学习中涉及的沟通、讨论、团队合作分工、项目展演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技术、工程等学科知识。

从方法上体现iSTEM对人才培养素质的要求,学习和掌握课程教学中涉及的其他边缘和交叉学科基础技能和方法,市场调研、项目财务分析等涉及的数学、统计学、信息科学等基本技能和方法,PBL学习中涉及的沟通、讨论、团队合作分工、项目展演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技术、工程等学科技能和方法。

从任务上体现iSTEM对人才培养素质的要求,促进受教对象学习、掌握和完成课程教学中涉及的其他边缘和交叉学科基础技能和任务,市场调研、项目财务分析等涉及的数学、统计学、信息科学等基本技能和任务,PBL学习中涉及的沟通、讨论、团队合作分工、项目展演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技术、工程等学科技能和任务。

四、基于iSTEM教育的PBL网络营销教学设计

(一)目标设计

1.理论知识目标

(1)学习和掌握课程涉及的交叉和边缘学科的基础理论和知识;

(2)学习和掌握收集信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基本知识;

(3)学习和掌握综合解决问题的知识;

(4)创新创业综合知识。

2.实践技能目标

(1)培养和锻炼学习和掌握课程涉及的交叉和边缘学科基础理论和知识的能力;

(2)培养和锻炼上述过程中,信息收集、数据分析和处理的基本技能;

(3)培养和锻炼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4)创新创业综合能力。

3.综合素养目标

(1)勤于学习,勇于学习,善于学习,乐于学习等对待学习的态度、心理、思维等素养;

(2)信息收集、处理的严谨态度,科学认知、逻辑思维等态度,心理、思维等素养;

(3)解决处理问题的态度、心理、思维等素养;

(4)创新创业综合素养。

(二)内容设计

从内容上看,PBL网络营销教学内容要涵盖iSTEM教育,符合iSTEM对人才知识内涵的要求。

1.学习和掌握课程教学中涉及的其他边缘和交叉学科的基础知识。

2.学习和掌握市场调研、项目财务分析等涉及的数学、统计学、信息科学等基本概念和方法知识。

3.学习和掌握PBL项目化学习中涉及的沟通、讨论、团队合作分工、项目展演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技术、工程等学科知识。

(三)方法设计

从方法上看,PBL网络营销教学内容要涵盖iSTEM教育,符合iSTEM对人才知识内涵的要求。

1.学习和掌握课程教学中涉及的其他边缘和交叉学科的基础技能和方法。

2.学习和掌握市场调研、项目财务分析等涉及的数学、统计学、信息科学等基本概念和技能及方法。

3.学习和掌握PBL项目化学习中涉及的沟通、讨论、团队合作分工、项目展演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技术、工程等学科技能和方法。

(四)任务设计

根据课程教学和受教对象完成课程项目任务的需要,在课程教学中训练受教对象完成相关任务,培养受教对象围绕课程应获得的基本信息技术能力。

(1)学习和掌握网络营销的核心概念、发展观念、演变,自我分析认知、进行团队协商分工,组建项目团队;(2)了解TSEM的概念、基本过程和基本要素,掌握TSEM搜索营销的方法,完成关键词分析、设置;(3)了解搜索引擎优化及SEO,掌握SEO的常见方式和优化手法,进行项目SEO方案策划并实施;(4)了解微信营销概念、微信使用和功能、微信公众号的运营,使用微信、学会使用微信公众号,能够借助微信公众号、朋友圈、群等展开营销;(5)了解微博营销及其的概念、类型,能够熟练地策划微博活动,能够借助微博进行小组项目推广;(6)了解Email营销基本概念,受众分析、挖掘,了解邮件列表获取、内容设计、标题设计、Html邮件制作、发送工具选择的技能,掌握邮件数据统计与分析,邮件营销技巧;(7)了解短视频营销的目的、创意、策划、拍摄、剪辑、后期制作等内容,能对相关短视频营销案例进行分析,能够对短视频营销效果进行分析评估;(8)了解网络广告的概念、构造过程与思维方法,能够撰写网络广告策划案、设计简单的网络广告,能够完成对网络广告的投放与效果分析。

五、结語

STEM教育起源已久,但近年来才由美国的倡导受国内外学者逐渐重视和研究,其趋向之一的iSTEM和PBL网络营销教学还是有契合之处的,据此,可以从目标、内容、方法、任务等方面思考基于iSTEM教育的PBL网络营销课程设计,由于国内外学者研究较少,目前的研究还比较粗浅,有待今后进一步细化、深入。

参考文献:

[1]付德旺.奥巴马强调STEM教育的重要性[J].基础教育参考,2011(7):29.

[2]赵中建,龙玫.美国STEM学习生态系统的构建[J].教育发展研究,2015(5):61-66.

[3]王旭卿.面向STEM教育的创客教育模式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5(8):36-41.

[4]詹青龙,许瑞.国外STEM教育研究的热题表征与进路预判:基于ERIC(2005-2015)的量化考察[J].中国电化教育,2016(10):66-72.

◎编辑 赵瑞峰

网络协议课程设计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多媒体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带来了教育技术的革命,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又使Internet(互联网)成为知识的载体。随着个人计算机的普及和互联网的迅猛发展,远程教育这种新兴的教育形式,必将迎来灿烂的明天。本文从远程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课程入手,探索适应现代远程教学规律的、新型网络课程的设计方法与开发技术。

关键词:远程教育;网络课程;虚拟现实;仿真

众所周知,网络教育有三大基础:硬件、软件和网络教育资源。随着Internet技术及其向宽带、高速、多媒体化方向的快速发展,硬件、软件方面的优势将逐渐弱化,教育资源的优势必将越来越重要,最终将决定网络教育成败的关键所在,而网络课程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网络使教与学活动产生了时空的分离,教师不再是直接的教育者,教育目标通过网络课程来实现,教学活动围绕着网络课程展开。因此开发适用于网络教育的高质量的课程成了我国发展网络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而迫切的课题。

一、国内外网络课程发展概况

随着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的日臻完善,现代教育技术已悄然向第三阶段网络教学(Web-Based Instruction,即WBI)过渡,教学的网络化和多媒化是现代教育的一大特征。而Internet(互联网)的迅速普及、通信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的飞速发展,使我们利用网络教学手段进行远程教育成为可能。

美国各院校比较重视教学资源建设,网上教学资源非常丰富。其资源建设主要是利用信息技术公司的力量进行制作,其一是学校教师搞好资源的教学设计,由媒体公司进行制作,如印第安娜大学、夏威夷大学等;其二是众多的信息技术公司为了公司自身的发展,为进行技术人才培养,无意识也进行了大量的投资,建立了丰富的具有教育职能的网站,制作了大量的教学资源;其三是美国许多大学都设有网络教育学院,主要的教学形式是网络教学,其教学资源是由学院组织,根据课程设置建设的。美国教学资源的形式有用于远程教育的网络课程,也有配合学校教学的素材库,也有一题一论的多媒体课件配合课堂教学或用于学生自学。虽然美国人在资源制作方面形式比较随意,但他们认为开发网络课程极为重要。

我国早在2000年5月,为了贯彻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加快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资源建设步伐,教育部启动了“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此工程共立项320个,经过几年的研制开发大部分已经完成。这批项目的研发集中了国内高校的优秀教育资源,体现了“名师、名校、名课程”的建设原则,因而代表了我国网络课程的最高水平。

网络课程以其灵活的、开放的、基于资源的特点使得它在继续教育、素质教育及职业教育方面都将有很大的优势。虽然有人对网络教育的有效性持怀疑态度,认为网络课程不能有效地刺激学生去学习,但是不断增长的学生需求和网络所提供的开放的学习机会是网络课程的优势所在。网络课程在将来的发展有以下几个趋势:

1、资源渐趋丰富,服务形式更多样 据统计,美国目前已有450多所大学建立了网上虚拟学校,开设了200多个专业,学生数量达10多万人。将来的网上课程门类齐全,有自主学习课程、成人教育课程、学位和非学位课程、学科教育课程。提供的服务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学生可以网上快速地检索出自己所需要的课程节目信息或学习资料。

2、以内容为中心的设计转向以学习环境和活动为中心的设计,以课堂教学为基础的课程强调课程的内容设计,而以Web为基础的教学不应是传统课程内容的照搬。今后网络课程的设计应结合Web的具体特点,是以Email答疑、电子论坛、计算机视频会议等学习活动为中心的设计。

3、以Web的低级应用设计转向Web高级应用的设计,随着Web技术和教学设计理论的发展,网络课程的开发必将从信息传播的低级应用阶段转向Web高级应用。目前出现的一些网络课程教学平台,这种平台的设计开发为基于Web的课程在制作、管理和应用上都迈进了一个新的台阶,是Web应用于课程教学的必然趋势所在。

二、网络课程的开发方法

网络课程是实现远程教育教学的基本单元,是通过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手段表现的某专业或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网络课程的教学包括网上学习、讨论、作业、练习、辅导、答疑、实验、考试等教学环节。因此,网络课程的开发不同一般的教学课件的制作,而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按照软件工程的思路与方法进行开发。本章重点阐述网络课程的设计流程、开发方法及网络课程与支撑平台的融合。

(一)网络课程的开发原则与制作流程

网络课程的开发原则

网络课程应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优势,应遵循开放性、交互性、共享性、协作性、自主性的原则。

(1)开放性是指网络课程的体系和内容能够让教师方便地进行调整和更换;

(2)交互性是指网络课程不仅要有人机交互,更重要的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要通过网络实现人与人之间的教与学的交互;

(3)共享性是指网络课程要通过链接等多种方式引入丰富的动态学习资源;

(4)协作性是指网络课程可以让教师、学生通过讨论、合作、竞争等形式完成一个确定的学习任务;

(5)自主性是指网络课程能供学生在网上自主学习。

(二)网络课程的制作流程

网络课程的开发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经过认真的论证与规划。它的设计制作流程不同于其他类型的软件开发,有其独特的一面。经过开发实践总结出如图1所示的网络课程开发流程图。

从流程图上可以看出,开发过程包括两条主线,一条线是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过程;另一条线是网络课程教学软件的开发过程。他们并不是完全独立的,而是存在着依托和交叉并行的关系。从一般意义上来講,教学设计应该在先,软件开发在后。在实际运作中发现,这样工作的效率太低,不利于两组专业人员的协作与沟通。

整个开发流程中,教学设计是关键,是龙头。没有好的教学设计,素材再丰富、界面再漂亮也没有用。因此,在开发过程中,要把好这一关,要由学科专家牵头,教育专家和软件专家协同完成。此外,素材的收集与制作的工作量最大,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项目运作前,一定要作好软硬环境的建设,否则将大大影响工期。

(三)项目的划分

项目化设计思想来源于现代软件设计工程],使软件开发如同搭积木一样方便。对网络课程开发也同样适合采用项目化设计,它具有以下优点:

1、项目化便于任务分工、便于资源的管理按项目进行任务分解,使任务更加明确,减少了任务交叉和不必要的沟通环节。课程资源也按项目进行划分和管理,减少了资源的冗余,提高了数据的安全性。

2、项目化有利于标准统一、风格一致 各项目按统一的标准和格式进行设计,使课程集成更加容易,减少了错误率。

3、项目化有利于课程的更新、扩充和调试,易于维护项目之间相对独立,对某个项目进行更新或修改不会影响其他项目。同样地,要添加新内容或新功能,也仅是简单地增加项目就可以了。特别是对于网络课程来讲,教师根据学习对象的具体情况想动态地调整内容,也仅是项目之间的重新组合而已。

项目划分的方法根据课程的不同没有统一的标准,一般从网络课程功能和教学内容两个方面来划分项目。

1、功能项目除了通用教学平台提供的功能以外,本课程还设计了其他一些与教学活动相关的功能项目:知识点搜索项目、虚拟实验项目、自测练习项目和研究性协作学习项目。功能项目可以根据课程性质不同由课程开发者自主选择,但注意不要与平台项目冲突或重复。

2、教学内容项目文字教材章、节划分的依据主要是知识内容的内在逻辑关系,网络课程的单元、项目划分考因素:

(1)根据知识内容的内在逻辑关系,将内容相对独立、完整的部分作为一个基本项目。

(2)适当照顾课堂教学的学时安排。目前各学校一般是以2-3学时为一个教学单元进行安排,因此一个项目最好包含几个完整的教学单元为宜。

(3)项目划分要便于不同专业性质、不同的总教学时数的学生使用同一门网络课程。网络课程的任课教师通过网络教学支撑平台的管理,根据其实际情况,对开发的网络课程的项目进行取舍、组装定制成为适合他自己的课程。让更多的人来使用开发成果、给使用者(教师、学生)更大的自由度。

(4)网络课程内容必须是项目化的。不仅从用户界面来看要做到项目化,而且文件夹和文件结构也要做到项目化。每个项目是一个独立的文件夹,每一个项目有自己的索引页面。只在项目内部使用的媒体素材文件应当位于该文件夹内部。

(5)在项目内部文件之间,按照教学内容的逻辑关系提供链接,项目与项目之间一般不直接链接指向。因为这种随意的链接跳转容易误导初学者,使学生在复杂的教学内容面前犹如走迷宫,不能夠较好地把握当前的学习位置、学习目标、教学要求,不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四) 教学平台与网络课程的融合

网络课程要依靠教学平台来进行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通用教学平台实际上已经为网络课程提供了比较完备的教学环境,例如,作业、考试、讨论、答疑等等。因此,在网络课程的开发中不必重复开发这些功能项目,而要考虑如何利用这些功能项目,为之提供策略、资源和必要的补充。

为了保证网络课程在任何平台上都能正常运行,一般做成与平台无关,即课程与平台之间只有一个接口。但是,若想在课程设计中实现一些特殊要求时,就很不灵活了。

三、结论

本文首先对国内外网络课程发展情况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论述了网络课程的制作流程、项目的划分原则与方法及通用教学平台与网络课程的融合。网络课程的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严格按照项目规划和制作流程来运作。课程的项目化既有利于任务分工和资源的管理,又有利于课程的更新、扩充、调试和维护,使课程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网络课程需要一个展示的舞台,即教学平台。要熟悉教学平台的功能和特点,保证协调一致,不要做重复性工作,可以利用平台提供的接口信息对平台的功能做必要的完善和补充。

参考文献:

1 马磊.Internet远程教学对职业教育的影响.继续工程教育.2000,(4)

2 胡跃荣.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特征及其评价.科技进步与对策.2000,(6)

3 李学明,李继等.远程教育系统及其实现.人民邮电出版社,2000

4 胡礼和.现代教育技术学.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网络协议课程设计论文范文第3篇

内容摘要:本文从微课对高职传统公共英语教学产生的影响谈起,分析微课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并对高职公共英语微课资源开发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微课 高职公共英语 开发

一、微课对高职传统公共英语教学的影响

近年来,微课作为一种新兴教学模式,在教育界掀起一场新的信息技术教育革命。微课以视频为主要载体,但又有别于传统教学视频,将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课堂问答,知识巩固与作业布置等环节在数分钟至10分钟内直观地展示给学习者。为体现其“微”的特色,微课多围绕某一个或两个具体知识点进行设计与制作,因其内容短小精湛,学习时间短,重难点突出,针对性强,占用媒体资源空间小,传播便捷迅速,受到广大师生一致好评。

目前不少高职院校存在公共英语课时减少的现象,因此,传统一节45分钟的英语课堂中,教师为了完成教学计划,将词汇点,语法点与阅读点等内容拼命压缩挤压,力争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学到更多知识。结果反而造成学生产生厌倦课堂的情绪,所以高职公共英语课堂上学生打瞌睡,玩手机的现象屡见不鲜。

微课的兴起,让不少师生眼前一亮,大家忽然明白原来英语还可以这么学,任何闲暇时间,随时随地都可以学习,这种片段性,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教学模式受到诸多学生欢迎。

二、高职公共英语微课开发建议

随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我们已进入一个“微时代”,微博,微信,微商,微电影,到如今发展得如火如荼的微课,无不向我们展示了信息技术的先进与便捷,互联网让各种信息触手可及,因此,高职英语教育也应紧跟“微时代”潮流,努力利用各种微平台探索更加便捷更加高效的教学模式。对如何进行高职公共英语微课课程开发,笔者有如下建议:

(一)注重学习培训,提高教师微课制作水平与课程设计能力

微课这一教学形式在中国兴起时间不长,但自在我国实施起,便收到广大师生强烈反响。微课依托视频、网络和软件制作技术得以推广和应用。目前,虽在全国范围掀起一股微课热潮,但也不乏教师不甚了解微课的真正内涵与作用,更不用说微课的设计与制作。

很多学校或企业均举办各种微课大赛以促进微课推广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如: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与外研社联合举办的外研社“教学之星”微课大赛已连续成功举办了三届,促进了微课这一技术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发展,但微课要真正在现实教学中得到广发应用并推广,仍需一定时日。

一堂高质量的微课除需要精湛的教学设计外,还需花费大量时间与精力投入微课制作,高职教师教学任务繁重,还承担大量科研任务,以致许多一线教师无法集中精力自学录课软件并进行微课制作。因此,高校及相关部门应为一线高职教师提供更多信息技术学习培训与交流的机会,以提高教师的微课制作水平与课程设计能力。

(二)符合高职学生学习需求,精心设计与制作微课

高职教育提倡“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英语教学也应注意把握好这一原则。高职英语应更注重职业化特点,强调对学生进行职业岗位能力培养。因生源原因,高职学生学习基础参差不齐,来自普高与职高或中专院校的生源在学习态度与习惯上存在较大差异,多数学生自学能力较差。因此,高职英语教师在进行微课设计时,应以突出语言能力培养为目标,注重与学生专业及职场背景相结合,让设计出的微课堂符合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习惯与学习需求。微课非传统英语课堂,应让内容尽量“微”而“精”,突出教学重难点,将课程碎片化,以便学生根据自身基础,自主选择不同级别与难度的微课程进行学习。此外,一节微课时间最多不超过10分钟,时间太长的课程极易让高职学生产生倦怠心理,不利其进行课下自主学习和反复学习。

(三)根据课程特点,加强合作,开发系统微课资源

有研究者认为,微课开发应“系列化”,突出“功能化与实践性”,也有人提出应“课程化”与“专题化”,均有其道理与实际意义。微课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碎片化处理,要让学生更系统地学习相关知识与技能,其课程开发并非短短几个课时片段就能解决,教师需根据高职英语自身特点,加强教师间或者院校间的合作与交流,与相关部门通力合作,共同开发出一系列系统的,重难点突出的高职英语微课程,才能真正让微课这一教学模式为高职英语教学服务,而非一时跟风和流于形式。

三、结语

在信息时代与微时代发展的今天,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微课资源开发是大势所趋,但微课开发任重而道远,需广大一线教师深入学习研究与实践,才能切实提高高职公共英语教学质量。

(作者单位:成都艺术职业学院)

网络协议课程设计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 HTML5移动微课具有完善的富媒体支持与完美的兼容性体验,已经在教育领域有广泛应用。论文从教育理念、教学内容、制作工具、教学设计及管理平台五方面论述了HTML5移动微课应用于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策略。

关键词 HTML5 微课 移动学习 信息素养教育

分类号 G254.97

DOI 10.16810/j.cnki.1672-514X.2018.04.016

0 引言

进入新世纪,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基于网络的在线信息素养教育受到关注,早在2001年就有学者探讨了文检课网络课室的建立[1],其后在线信息素养教育一度成为研究热点,自行开发或是利用Blackboard、WebCT等网络教学平台传递教育资源,开展信息素養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出现在很多图书馆的主页上。线上与课堂相结合的混合式信息素养教育体系逐渐显露出来,应该说这一体系至今仍是图书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主要模式。但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时代精准化、快节奏的信息获取方式及相应工具的完善催生出一种短小精悍的“快速课件”式信息素养教育资源,这类教育资源以三五分钟的录屏或视频讲解为主要形式,推动着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走向以需求为本、嵌入用户环境的新阶段[2]。

国外图书馆早在2003年就开始相关尝试,如今类似快速课件教育资源在国外大学图书馆网站上已经广泛可见,与国内目前流行的微课化教育潮流相契合。近年来,移动互联网日益兴起,移动学习推动了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开始新一轮的变革,通过移动互联网利用各种移动终端(如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 学习甚至制作的移动微课成为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创新的方向之一,其中依托HTML5技术所制作而成的HTML5移动微课,因其形式表现的多样性、工具的易用性、课件的稳定性、良好的交互性以及支持跨平台学习等各方面的优势,逐渐成为图书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首选。

1 HTML5移动微课的特点及教育应用

微课以教学微视频为核心载体,基于知识点、情感点、技能点等学科知能点或结合目标、活动、导入、评价等教学要素和环节,通过精心设计而开发的微型、优质学习资源[3]。微课短小精悍,参与性强,实用好用,技术门槛低,易制作生成,尤其适应移动环境下的信息获取方式,因此,微课概念在2010年经由国内教育界专家提出后,发展十分迅猛,很快演变出“全民微课”之势,受到各类有教育及营销需求机构的追捧。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移动微课顺势兴起,其实现方式有多种,比如MP4微视频等,但HTML5移动微课无疑是最好的实现方式。HTML5是超文本标记语言(HTML)的第五个版本,包含HTML5、Javascript 2.0 以及CSS3,构成一套完整的体系,其特点是兼容性强,支持跨平台和跨设备浏览,同时具有多媒体特性及超炫的动画交互特点,是网络开发世界的一次重大改变,并且代表着未来发展的趋势。因此,可以说HTML5移动微课整合了移动环境下最流行的HTML5技术与微课程的优势,从而占据了移动学习的至高点。

HTML5移动微课最主要的特点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更完善的富媒体支持。传统HTML网页技术本身有局限,以其为基础的网络课件往往通篇都是文字和图片,缺乏声影的配合,需借助其它工具引入交互参与的教学设计。而HTML5移动微课可以轻松实现文字、图片、表格、音频、视频、交互、色彩、创意的有机结合,并且能够克服录屏式微课画面过于简单、呈现方式单一、场景缺少变化、后期编辑难度大等不足。二是更完美的兼容性体验。HTML5移动微课的优势还体现在终端上,尤其是跨平台、跨分辨率、终端自适应等方面,有助于学习者在不同学习终端获得一致的良好学习体验,满足其利用各种智能终端,如电脑、手机、电子书包等随时随地展开移动学习的需求。

HTML5移动微课因其移动学习方面的优异性能在教育领域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尤其在企业培训及营销方面备受青睐。实践中,HTML5移动微课也可被称之为“手机微场景”“轻应用”“HTML5移动网页”“微海报”或“微杂志”等,被广泛用于制作邀请函、产品介绍、小游戏及宣传网页,在当前的微信传播中十分盛行。放眼于教育应用,如作为企业大学标杆的京东大学有很多微课程就是利用HTML5微课制作工具制作,实现了其敏捷式开发的理念。又如自2015年5月开始的“云学堂杯”中国企业微课大赛专门为HTML5课程制定相关标准,其开发的移动微课在类型上更丰富,可分为职业素养、通用素质类、管理类及品牌文化类等[4]。再如专注于移动学习的 weTeam平台凭借微学宝HTML5课件制作工具的技术支撑以及多年课程定制经验,已开发出上千门移动微课,课程设计理念先进,视觉效果生动,并融入趣味性与人机互动的课程测试环节,极大提升学习者的积极性和培训效果[5]。

HTML5移动微课作为重要的营销工具,很多品牌利用它在广告活动或公关活动中制作相关的案例,通过微信及QQ快速传播,及时调整营销策略。事实上,HTML5移动微课在图书馆界也已经有所应用,美国蒙大拿州立大学本科体验馆员Ryer Banta近来使用H5P工具创建HTML5在线信息素养指南开展教育实践,其还在2015年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年会上向与会者强烈推荐HTML5教育资源制作工具,认为其能够满足绝大部分开发需求,具有相当高的可用性、开放性、共享性[6]。此外,国内一些图书馆利用易企秀等HTML5工具制作的图书馆资源简介、图书导读等都体现了移动微课的教育功能。

2 基于HTML5移动微课的信息素养教育实施策略

2.1 教育理念

教学工具的运用离不开教育理念的指导,在利用HTML5移动微课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过程中必须遵循微课学习与网络时代学习的教育理念,比如认知负荷理论、联通主义学习理论以及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等。认知负荷理论要求在设计HTML5移动微课时要尽可能减少与课程内容无关的信息,同时,增加关联认知负荷,通过在移动微课中加入交互设计以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联通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的是知识的流动性、适应性、连接性与情境性,在交流与传播的循环中传递知识,学习者就是在这种不停流动的知识结构中实现学习过程。而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网络时代的学习是一个零存整取、不断重构的过程,并且特别强调知识创新。

在这些成熟教育理念的指导下,HTML5信息素养教育移动微课形成其独特的教育理念,一是应用 “在用户需求点上,在日常学习工作中”。在需求点上(on the point)是图书馆在线信息素养教育发展到快速课件阶段的重要理念,有利于减少学习者的认知负荷,不仅在学习与工作有需求时提供即时的指导,而且学习主动性更强,更加强调主动推送课程,将学习融入日常工作与生活中,实现随时随地可以学习。二是树立“面向知识创新的教育”。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提出者将教育分为三个时代,认为1.0时代的学习是指传统的面对面教学,2.0时代的学习是指将传统课程搬到网上,也就是在线教育;3.0时代的学习则是指个性化在线学习阶段,以个人的需要、兴趣为中心进行个性化的自主学习,其目标是知识创新[7]。HTML5信息素养教育移动微课属于3.0时代学习的范畴,其突出特点是以用户需求为导向,以服务创新为目标。

2.2 教学内容

虽然HTML5移动微课是指在形式上的创新,但很显然对于教学目标的实现而言,制作精良的移动微课内容更勝于形式,教学内容的设计与选择直接决定了教学过程的成败。HTML5信息素养教育移动微课教学内容的类型可以分为学习讲解型、巩固练习型与测试型等。学习讲解型教学内容主要用于传授新知识或者巩固旧知识,也可用于自学,通常采用演示指导,模拟演练及游戏操作等形式;巩固练习型教学内容更主要的是对于已经学习过的知识或者技能的检测,题目强调少而精,并且附有详细的解释;测试型教学内容用于检验与调控个性化学习进程的效果,测试其对于知识内容的熟练程度。

信息素养教育HTML5移动微课的教学内容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信息素养教育体系知识点;二是针对用户实际需求。对于较为系统的信息素养教育知识,首先要划分知识点,采用知识点来组织教学内容,根据不同类型的知识点灵活地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予以呈现。有学者提出在移动学习中划分知识点应遵循的原则包括实用原则、适度分解原则、完整性原则、松散重组原则等[8]。另外一个来源是用户需求,特别是针对不同图书馆,具体场景的特殊需求需要教育者深入现场,通过亲身体验、用户交流,用户调查等方式获取资料,从而丰富与完善移动微课的教学内容。此外,在HTML5移动微课教学内容的规划过程中,要树立大局意识,不要因微课这“一叶”障目而不见知识体系的“森林”;同时,又不能局限于固有体系,而应面向教育需求,通过对知识体系的梳理和对知识点的再设计,提高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实用性。

2.3 制作工具

HTML5移动微课之所以流行迅速,潜力巨大,除其优异的功能与效果之外,易于实现且工具多样是推动其发展的重要原因。HTML5移动微课的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技术门槛低,简单易用,可以无师自通地插入图片、音频、视频等各种素材,以所见即所得的方式进行设计。具体来说,HTML5移动微课制作工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其实现不需要直接编写HTML5代码,利用网络上很多免费工具,可以轻松制作出效果绚丽,动感交互的教学资源,而且工具使用非常简单,甚至支持直接导入PPT,所需要的只是创意;二是有丰富的互动模板和在线素材,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互动模板,不必从零开始,大大提高了效率,节约了制作时间和精力;三是多为免费工具,传播十分方便,同时很多工具还具有数据搜集、分析、统计功能,为教学改革与创新提供有力支撑。

目前网络上HTML5移动微课制作工具可谓百花齐放,包括“vxplo互动大师”“问卷星”“米鼠”“易企秀”“小影”“初页”等,这些工具使用简单,大多只需很短时间便可轻松上手,安装方便,甚至无需下载本地,即可实现在线制作或手机编辑。零代码制作帮助教育者跨越了技术障碍,专注于无限创意的发挥。比如利用“米鼠”开发微课操作过程类似PPT制作,任何熟悉PPT操作习惯的人都可“拿起来就用”,甚至支持直接导入PPT文档转换为移动微课,而且还可方便利用工具内置的课件模板,教学场景、多媒体工具及素材等,大大提高了微课的制作效果与效率[9]。总之,利用HTML5移动微课制作工具开展教育活动,无须教育技术专家支持,只要结合工具性能,充分利用网络素材,将自己的智慧融入配图、文字、色彩、图表等排版及音视频等多媒体资源的运用当中,便可以极低的成本制作出具有专业水准的移动微课。

2.4 教学设计

内容与工具确定之后,如何展现与设计教学过程就显的至关重要了,HTML5移动微课建设不能“重技术,轻设计”,单纯追求实现很“炫”的技术效果,而忽略了教学设计这一核心本质。富有创意的教学设计是HTML5移动微课的内涵与灵魂。有学者认为“缺少了体系化的碎片化将是一盘散沙;而缺少了碎片化的体系化就是铁板一块,两者同样无益。”[10]HTML5移动微课的开发是个系统工程,需要精心准备、系统设计、规划内容、统筹考虑,专题系列化是HTML5移动微课教学设计的重要原则之一。HTML5移动微课设计要着力于一个“点”,把内容进行聚焦、整合、深加工,让HTML5移动微课既拥有“微”的外表,又具备“精”的实质。具体来说,HTML5移动微课教学设计包括五个方面:选择主题、教学内容分析、学习者分析、教学目标阐明与教学策略制定。此外,还包括表现风格的设计,比如目前十分流行的手绘风、简约范、扁平化等。

实践中,Dillard[11]23-27提出了六条移动教学设计的原则,可以参考借鉴,具体包括:(1) 开发简单、直观的界面。(2) 整合多媒体与交互性。(3) 建立短小的、模块化的课程和活动。(4) 设计兼具参与性和娱乐性的学习同容。(5) 学习内容要与学习情境相关的并且对学习者有价值。(6)及时教学(justintime delivery)以提高学习效率。特别强调的是,HTML5移动微课教学设计应该发挥HMTL5语言的优势,突出真实性与交互性,激发学习动机,吸引注意力,适当融入挑战性与娱乐性,帮助学习者产生探索的欲望和强烈的学习动机。

2.5 管理平台

以往的在线信息素养教育依靠专门平台,如学习管理系统、专门网站和导航门户,往往因为容量有限或过于专业等原因,实际受众有限。而HTML5移动微课自出现时就与目前网络上最流行的QQ、微信平台结合在一起,因此传播的范围更广,与用户需求结合也更为紧密。如今,微信加微课已经成为移动学习的常态,基于微信公众平台向学习者推送HTML5移动微课教育资源,可以使学习者在短時间内针对一个小而完整的知识点进行学习;同时该平台具备一定程度的教学管理功能,为教育活动增添了一种新颖的学习方式与学习途径。

HTML5移动微课的典型应用案例,如“秋叶PPT”,它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建立起从学习传播到课程内容开发,再到效果评价的完整的教学体系。“秋叶PPT”移动微课课程体系中包括教学资源、同伴环境、课程讲解、教学实践、答疑、作业、测试考核等完整的教学环节,在其公众平台上回复关键字可查看课程资源库中的课程,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学完课程后还可在微博中“晒”作业,方便转发与点评等[12]。又如,“爱微课”公众平台是专业课件制作公司开发的移动微课学习平台,定期向学习者推送3分钟左右,以视频为主的移动微课,学习对象主要为职场商务人士[13]。此外,广州地铁使用米鼠微学产品,通过米鼠上传课件到云平台,接入微信公众号,分享到朋友圈,从而完成学习过程[14]。

3 HTML5移动微课应用于信息素养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3.1 胜在持续更新

HTML5移动微课轻便快捷,好制作、易应用,可以用最低的成本搭建最适合的教育资源体系。但需要注意的是,利用HTML5移动微课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绝不是一时的行为,而是长期的过程。更新缓慢,甚至不更新是以往在线学习平台走向失败的重要原因,甚至有学者将网络教育资源建设存在的资源利用率低、使用效果不佳的状况形容为“数字废墟”,移动环境下更是如此,移动互联网上信息是动态性的,如果HTML5移动微课无法做到定期持续更新,将很快湮没于信息大海中,连“废墟”都无从找到。因此,“内容为王”同样是HTML5信息素养教育移动微课实施过程中的黄金法则,图书馆开展移动信息素养教育需要制定一套长期持续发展计划,否则即使偶尔推出一个漂亮的界面,某一花俏好玩的功能,也难以吸引学习者的长久伫立,无法真正满足用户的需求。

3.2 重在用户生成内容

用户生成内容曾经是Web2.0时代的重要理念,Web2.0的核心就是让用户参与内容创造,从而从根本上变革互联网的信息传播与内容组织,增强网络上的创造关联性和社会性。这对于视内容如生命线的HTML5移动微课实践来说同样有重要价值。在HTML5移动微课开发中,倡导用户生成内容具体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构建一种教育资源管理新机制,打破了传统的仅由教育者进行教育资源管理的单一形式,增强学习者体验,激励学习者参与。另一方面体现教育界流行的“创客”理念。“创客”提倡动手实践与分享交流,努力把创意转变为现实,并且崇尚新技术,追求开放共享[15]。“创客”理念对于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移动微课本身的发展及教学目标的实现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用户生成内容在HTML5移动微课实践中已有先例,如“秋叶PPT”HTML5移动微课开发就是基于用户生成内容的理念,其运作模式为:微博预告,微信分享,鼓励网友投稿,提升微信关注,增加学习参与,用户生成内容,微信分享课程等[11]62-63。这一模式己形成了在联通主义学习观下的一种良性循环的新学习方式。可以说,自古有之的“人人亦师”理念可以在HTML5移动微课的发展中得以实现,越来越多的用户加入HTML5移动微课的设计与开发,并通过公众平台推送给更多关注者,一个以学习者为中心,学习者自建内容并分享的移动学习环境将有可能最终形成。

3.3 旨在应用创新

精品教学资源只有应用才能发挥其价值,图书馆在开发HMTL5移动微课过程中要特别避免“弱应用、缺创新”的现象。网络及在线教育多年的发展为HTML5信息素养教育移动微课教育资源的应用提供了广泛的空间。一是与传统在线教育平台相结合,利用HTML5移动微课制作工具生成的链接,将教育资源嵌入到传统教育平台上,把移动微课与桌面电脑端课程结合起来,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为学习者实时便捷地提供丰富的资源,开展个性化的学习;二是支持常规课堂教学,包括HTML5移动微课支持的课堂导入、课堂演练、特定问题解决等,以推进教学改革,开展混合式教学与微课化教育;三是支持课前自主学习、课中协作学习乃至翻转课堂的实现等。

应用不止于传统,还包括利用HTML5移动微课开展教学创新,比如与二维码结合的应用,通过二维码收集整理HTML5移动微课,便于学习者对教育资源的管理与开展自主学习。有学者甚至提出微课与二维码技术相结合的“码课”,即通过二维码技术实现微课资源的数字化与纸质化,促进纸质载体与移动互联网的融合,从而催生出一种基于“码课”的学习系统,以及出版物、手机APP等新型学习资源[16]。总之,资源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教育教学过程,重建设、轻使用的做法只会让辛苦建设起来的教学资源束之高阁,相信随着HTML5移动微课教育应用的日益成熟与发展,将会在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黄晴珊,卢霭瑛,周纯.“医学文献检索”网上课室的初步设计[J].中华医学图书馆杂志,2001(2):42-43.

朱伟丽.快速课件:图书馆在线信息素质教育的新发展[J].图书馆杂志,2012(7):79-83.

冯智慧,郑晓丹.微课新界定:从技术开发迈向有效设计[J].数字教育,2015(4):56-60.

云学堂杯·中国企业微课大赛[EB/OL].[2016-10-20].http://www.kekekuku.com/default.htm.

weTeam移動微课[EB/OL].[2016-10-20].http://www.

weteam.im/21f90d9326c2460789265700f48f0235.html.

BANTA R.Using H5P to Create HTML5 Open Educational[EB/OL].[2016-10-20].http://ryerbanta.com/using-h5p-to-create-html5-open-educational-resources/.

王竹立.信马由缰之二:3.0时代学习的几种类型[EB/OL].[2016-10-20].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ff4c090102w0xq.html.

杨帆.基于知识点的移动学习课程资源设计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4:25-33.

学易网络微课工具[EB/OL].[2016-10-20].http://www.

xuemiyun.com/web/tools.jsp.

微课深度解析,全在这里了![EB/OL].[2016-10-20].http://www.91mlearning.cn/zx/detail_2015052211260014150449ed8ca32f4172ba.html.

卢胜男.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微型移动课程的设计与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4.

全程剧透:秋叶的在线课程是如何盈利的[EB/OL].[2016-10-20].http://weibo.com/p/1001593754478594571418.

爱微课[EB/OL].[2016-10-20].http://weike.iweipu.cn/.

学易网络微课工具[EB/OL].[2016-10-20].http://www.

xuemiyun.com/web/tools.jsp.

宋述强.我们是否在见证一场新的教育革命?[N]中国教育报,2015-6-2(8).

张斐,李海玲.码课:翻转课堂的突破口[J].教育信息技术,2014(5):40-42.

网络协议课程设计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本文以“教育技术培训教程”网络课程设计的实践为例,阐述了网络课程设计的一般原则与方法,并从网络课程的结构、教学内容、协作学习情境、评价与反馈等方面进行了教学设计,指出教学设计是网络课程质量的关键。

关键词:教学设计;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内容设计;协作学习情境设计

一、研究背景

《教育技术培训教程》是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审定的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试用教材。相应的,为了对各地中小学教师实施远程培训,笔者参与开发设计了与本教材配套的网络课程,并参与对全国多省市中小学教师实施了远程培训。总体上来说,培训效果良好,学员给予了肯定的评价。

每次培训结束后,教学设计团队都会发放调查问卷,调查学员对网络课程的评价情况。根据对回收问卷的分析,我们发现当前网络课程仍存在很多不足,比如:

(1)自主学习资源不足;

(2)网络课程的交互性不强;

(3)存在“课本搬家”现象,课本搬家使得网络课程与手头教材出入不大,学员没有必要进行网络学习,那么网络课程也就失去了存在价值。

二、遵循原则

为了克服上述缺点,笔者的教学团队认为有必要对现存的网络课程教学进行再设计。因为好的教学设计是网络课程的灵魂,是网络课程成功的关键。

1.以案例教学为中心

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显得很吃力,因为课程提倡的很多教学方法、教学理念以及教学策略等是很抽象的,而且一些术语太过于专业化,处在一线教学岗位的教师不是那么容易理解。为了使中小学教师能够理解掌握,我们的做法是提供大量的案例。案例教学直观、形象、生动,学员通过观看案例能够达到深刻的理解,利于他们知识的建构。在每个章节的学习活动中,我们到优秀学校采集优秀教师的的教学案例,笔者团队会尽量设计以视频、Flash等形式表现这些案例,供学员观看学习。案例阅读后增加“案例点评”栏目,专家对此案例进行讲解,评价此案例的优点,它运用了哪些教学方法或策略等。

2.以丰富学习资源为手段

避免网络课程搬家的一个手段是:提供大量的学习资源,这些资源是教材上所没有的。首先,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我们根据每个章节的情况适当提供拓展学习、专家讲座等学习活动,拓展学习是对教材的补充扩展,目的是为学员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扩大学员的知识面。专家讲座提供一些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讲座,其中视频形式的讲座图文音像并茂,符合当今学习的需要。其次,对于一些难于理解的专业术语或者非学员知识体系中的术语,我们采用了气泡链接进行显示的形式帮助其理解,以解决学员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另外,对于每个章节中的重点难点,提供“常见问题”栏目,目的是对各章节中存在的难点进行教师答疑,方便学员理解,以及提供一些好的学习方法。

3.增加反馈力度原则

反馈对整个交互系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通过信息反馈才能进行有效的学习控制和调节。通过各种反馈信息,不仅有利于学习者及时调整学习策略、方法和速度,而且可以使指导教师及时了解学习情况,并适时调整教学过程和教学策略,甚至对网络课程作必要的修改。学习成绩的反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维持学习兴趣。在每个章节中或者章节最后,都会根据章节的内容设计适量的自测题以及后测。这些测试题能够自动评分,并根据学员的成绩反馈一些鼓励的话语,使学员有明确的努力方向,及时了解学习的情况,对自己的学习做出适当的调整。当学员做完题目提交以后,系统会自动给出参考答案并进行详细的解析,以便学员进行知识的强化和理解。

4.多媒体化设计原则

由于Internet的高速发展,加上网络传输与流媒体技术的进步,使网络课程中多媒体教学内容的高效率传输成为可能。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教学需要提供图、文、声、像、动画等并茂的教学内容。[1]增加视频、音频,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我们的原则是尽量减少大篇幅的文本阅读,根据各章节课程内容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媒体进行传输。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中涉及很多教授软件工具使用的内容,如果采用文本的教程,势必会引起学员学习期间的厌烦,为此我们制作视频或Flash格式的操作演示来展示这些教学内容。例如,使用Macromedia Captivate 录制成Flash格式的教程,它占用空间小、播放流畅、带宽要求低、方便学员有兴趣的进行学习。

5.开放性设计原则

提高网络课程内容结构的开放性,提供相关的参考资料和相应的网址链接,对于同一知识内容提供不同角度的解释和描述,让学员在对多样看法进行的交叉思考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产生闪光的思想火花。为此,在部分教学案例后面提供了“学友观点”栏目,“学友观点”是从历次培训中整理出来具有代表性的一些意见,学员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带着审视和交流甚至批判的态度进行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进行思维碰撞,启迪智慧,并形成自己的观点。在一些比较开放性的章节中,我们会搜集一些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又很有趣的资料来增加学员学习的趣味性。例如,在分析学习者特征的章节中,我们提供了“学习风格测试”小活动,使学员饶有趣味地参与其中,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方便知识的记忆。在学习到心理学知识的时候,我们会增加“心理年龄测试”小活动等。

6.以自主学习为主,协作学习为辅

网络学习多是以学员的自主学习为主,但是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时, 学员极容易产生孤独感,因此有必要给学生提供协作学习的机会。为此,我们设计主题论坛、BBS等,为学生与学生或学生与教师之间提供交流的平台,以充分调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体现了“教学相长”的教学理念。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克服了孤独感,通过交流思想,开阔了视野,增加了学习的积极性。

三、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

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就是教学设计思想在网络教学环境中的具体应用,在这里笔者主要讨论系统结构设计、教学内容的设计、协作学习情境的设计及评价与反馈设计等诸多方面。

1.网络课程系统结构设计

采用的是目录树型网络课程系统结构。目录树型网络课程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

这种结构的优点是:导航清晰,使学习者准确地确定当前的位置,同时能快速、方便地进入下一个学习内容;重视内容的“讲解”和“演示”环节,教学内容展示区是整个结构的重点,尽可能将课程知识讲全、讲细、讲系统。

2.网络课程教学内容设计

网络课程的内容设计是网络课程建设的主体,也是网络课程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某一门课程或某一单元来讲,内容的组织要注意基础性、扩展性和创造性的有机结合,不仅重视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学习者能力的培养。

教学内容采用模块化的组织方法,一个单元为一个模块,模块的划分基本以知识点或教学单元为依据,具有相对的独立性。[2]每一个模块的内容安排如下:

课程内容根据具体知识的要求采用文本、声音、图像、视频或动画等多种表现形式。

导学部分中,模块概述配以简单的文字说明,告知学员本模块学习目标是什么,应该掌握的核心概念有哪些,本模块有哪些模块活动;用思维导图的形式给出学习本模块的知识地图,帮助学员对本模块形成清晰地印象。编者的话采用视频讲解的形式对本模块做简短的解释,告知学员的学习技巧和思路等。常见问题收集了以前培训中学员的疑问,采用学员问教师解答的视频讲解形式。

研习部分是课程的重点,综合运用了文本、声音、图像、视频以及动画等形式。包括:基础知识、案例学习、拓展学习、学习资源、专家讲座、知识测试等,保证内容的充实、丰富。

巩固部分是为了促进思维的巩固和形成,设置了整个模块的测试和作业,便于教师统计学员的知识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3.协作学习情景的设计

协作学习是网络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它能够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消除在线学习的孤独感,有利于培养学习者之间的合作交流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互助意识,提高学习效率。协作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的,情境是为协作学习服务的,情境创设时不仅考虑学员的认知力、知识基础、学习方式,而且所创设的情境要对学员有吸引力,要体现出现代学习过程中学员的中心地位和教师的导学作用。设计协作学习的情境时要设计能引起争论的问题,并将问题逐渐展开,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讨论,并及时对学生的表现作出评价。[3]

为此,我们在每个模块后设置了公共讨论区,助学教师在公共讨论区设置3个左右具有启发性、开放性、思辨性的主题讨论,目的是让学员围绕相应的主题,交流思想,开阔视野,达成知识共享。为了学员随时可以展开讨论,我们采用了BBS进行非实时的交互: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通过发新帖、跟帖、发送私人消息等功能进行异步对话,并以此来实现协商与讨论。此外,我们还根据学员的学科属性和学习风格划分不同的学习互动交流小组,要求各小组在组长的组织和引导下,就某一问题展开深入探讨和互动。进行讨论时,我们要求学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经验,在多种观点的辨析中主动探究,促进意义建构。为了保证学员讨论的质量,助学导师根据发帖的内容,设置为超精华帖、精华帖、一般帖、灌水帖,并分别设置为3、2、1、-1分,以便对学员进行评价。

4.评价与反馈的设计

在网络课程中设计良好的评价与反馈将大大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和自我成就感,以便更好地开展自主化的学习。在评价过程中我们采用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同时重视过程性评价。在每个知识点后设置“知识测试”,每个模块后设置“后测”,整个课程学习完毕后,学员还要进行总测试。“知识测试”的目的是及时了解阶段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进展情况、存在问题等,以便及时调整。“后测”评定教学目标的达到程度,把握教学活动的最终效果,给出教学与学习的最终评价结论。

但是在网络教学中,仍以过程性评价作为学员的重点评价方式。其中评价指标以简单、可操作、反映实际情况为原则,依照学员的学习活动方式确立,以作业完成情况和学习参与度作为主要评价指标项,给予量化考核,最终评价结果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三种。

反馈的设计力求及时,我们在设计系统上下功夫,使系统对部分测试自动评分。减少了学员的等待时间和教师的批改时间,使学员兴趣保持下去,教师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教学。

四、小结

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与网络课程最终的样式、质量直接相关。因此,要想实现网络课程品质上的飞跃,在很大程

度上要从教学设计层面下功夫。

参考文献:

[1]高轶俊.网络课程中的教学设计[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12):51.

[2]唐清安,韩平,程永敬.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实践[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34.

[3]安晓飞,黄志丹.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协作学习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4).

[4]刘启芳,李洋洋.谈网络课程系统结构设计的新思路[J].考试周刊,2008(19):145.

[5]苏娜,张莉莉.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策略初探[J].教学研究,2009(3):86.

(编辑:杨馥红)

网络协议课程设计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以我校网络工程专业设置为背景,从实践教学内容、网络实验室和师资队伍方面介绍实践教学体系建设过程中的探索。其中,着重阐述实践教学内容建设,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专业实习和综合设计等环节。实践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网络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方案效果较好,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为社会培养高质量的网络技术人才。

关键词:网络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内容;网络实验室建设

1 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意义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通信、网络及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社会各领域需要大量网络工程应用人才。为了顺应此需要,许多院校纷纷开设网络工程专业[1],我校也是其中之一。

基于教育部有关专业指导性意见和社会对网络工程人才的需求,结合我校实际,我们制定了网络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具有创新精神的二十一世纪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需要的高级人才。通过四年学习,该专业的毕业生能从事网络应用软件开发、网络工程设计与规划、网络安全防护、网络运行维护与管理等工作。由于网络工程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技术,要想实现培养目标,必须高度重视实践教学体系建设[2]。因为实践教学体系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也是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个重要手段和必不可少的重要过程。因此,建设实践教学体系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能为社会培养高质量的网络技术人才[3]。

2 实践教学内容建设

网络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两大块:1)专业基础实践;2)专业方向实践。前者是计算

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基础技能,其下所有专业都必须掌握,网络工程也不例外。如程序设计基础实践、计算机组成原理实践、操作系统实践、数据库系统实践、数据结构实践和软件工程实践等;后者则是网络工程区别于其他专业的特定技能,如计算机网络原理实践、网络工程实践、网络安全实践等。前者具有共性、后者具有特性;并且前者是基础、后者是拓展,前者是为后者服务的。由于专业基础实践体系目前已经基本成熟,有很多可以借鉴的研究和实际成果,而网络工程专业作为一个新专业,其专业方向实践教学内容还处于探索阶段,所以本文的实践教学内容以网络工程专业方向实践为主。如无特殊说明,以下的实践教学内容均指专业方向实践教学内容。图1是网络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我们将网络工程的专业方向实践教学内容分为四块:1)课程实验;2)课程设计;3)专业实习;4)综合设计。下面分别介绍。

2.1 课程实验

网络工程专业方向的课程可以分为计算机网络原理、网络编程、网络安全、网络工程、网络管理和互联网应用与维护等课程。

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是网络工程专业的核心专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0803160);湖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Q20111110); 2011年武汉科技大学教学研究项目。

作者简介:金瑜,女,讲师,研究方向为分布式计算、P2P信任研究; 赵红武,男,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分布式数据库;顾进广,男,教授,研究方向为语义网,软件工程。

业基础课之一,着重介绍实现位于不同地点的节点之间通信的过程和原理,强调系统中软硬件之间的协商过程,即协议和分层。

因此该课程的实验重点在于解析各个层次协议包的格式、协议运行过程等。数据链路层实验有以太网链路帧格式分析;网络层实验有ARP协议分析、ICMP协议分析、IP分组分片、IP协议分析、距离向量路由算法分析、链路状态路由算法分析等;传输层实验有:UDP协议分析、TCP协议分析、TCP连接、超时重传等;应用层实验有RIP协议分析、OSPF协议分析、DNS协议分析、FTP协议分析、HTTP协议分析等。

网络编程也是网络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着重介绍在UNIX/Linux系统下基于TCP/IP网络套接字接口的基本编程方法,包括迭代与并发服务器编写方法、进程与线程编程技术、I/O编程技术、IPv4与IPv6的兼容性、原始套接口、数据链路访问技术、广播与多播技术等。可以开设的实验有Socket基本编程基础、基于TCP 的网络程序设计、基于UDP 的网络程序设计、Ping 程序设计、并发服务器程序设计、I/O 复用程序设计、Traceroute 程序设计等。

网络安全是一门涉及计算机科学、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密码技术、信息安全技术、应用数学、数论、信息论等多种学科的综合性科学,也是网络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该课程重点在于介绍基本网络安全理论、目前常见的网络攻击以及防御技术和工具等,开设的实验有使用Ethereal(或Sniffer)网络嗅探工具分析网络通信、漏洞扫描及入侵、网络隐身、木马攻击、DoS攻击、ARP欺骗攻击、Windows操作系统平台的安全设置、Windows 2000 Server操作系统平台主机的安全配置方案、网段安全实用防护、利用IPSec:筛选表屏蔽危险端口、利用PGP软件实现电子邮件加密、windows 2003 Server的Web证书服务、使用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系统Blackice、数据备份与恢复等。

网络工程课程主要是从工程角度来描述构建网络系统所需要掌握的技术。重点阐述网络体系结构、交换机和路由器等通信设备功能、选型及应用,网络工程规划与设计,综合布线系统设计与施工技术,网络测试,以及相关工程标准与规范等。该课程的实验可以分为双绞线电缆的制作及简单以太网组网、交换机初步使用、交换机中VLAN配置、路由器的使用、路由器中的静态路由配置、路由器中OSPF的配置、ACL配置、NAT配置、小型网络的规划与设计等。

网络管理主要培养学生面向网络管理员岗位的核心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是一门面向职业岗位的技术应用类课程。它介绍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实际应用,以SNMP协议为基础详细讨论网络管理系统的体系结构、管理功能域、协议规范、管理信息库组成、远程网络监视功能和安全机制,开设的实验有网管软件使用(如SNMPUtil,StarView,SNMPc,华为的Quidview)、SNMP基本原理验证、网络拓扑发现、性能管理、Windows 2003网络管理、应用WinSNMP进行网络管理编程等。

互联网应用与维护课程主要涉及在互联网中流行的应用以及对这些应用服务器的配置和管理。实验包括DNS服务器配置和使用、Active Directory安装管理、Web服务器配置和作用、FTP服务器配置和使用、电子邮件系统配置和使用、DHCP服务器配置和使用、Telnet服务器配置和使用、磁盘管理、备份和还数据、IE浏览器配置和使用、远程终端服务配置和使用。

2.2 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是对实验课程的进一步巩固和深入,可以从深度和广度上对实验教学进行扩展,能弥补实验教学上的实验环境和师资力量上的不足,更进一步地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理论知识。鉴于计算机网络原理、网络安全、网络工程这三门课程在网络工程专业的核心和基础地位,我们认为网络工程专业方向应该开设这三门课程的课程设计,让学生加深对这几门课程的理解。

计算机网络原理可以开设的课程设计题目有计算校验和、帧封装、模拟Ethernet帧的发送过程、发送ARP包、解析ARP包、解析IP包、IP地址的合法性及子网判断、利用WinpCap进行协议分析等;网络安全课程设计的题目有端口扫描编程实现、服务器扫描编程实现、多线程扫描编程实现、网络数据包生成编程、入侵检测编程等;网络工程课程设计的题目可以为中型网络系统规划和设计,包括网络规划与设计需求分析、网络系统体系结构设计、网络地址和命名模型设计、系统中路由协议设计、网络安全设计、网络中服务器设计等。

2.3 专业实习

专业实习是让学生亲身参与实际项目开发过程,让学生对项目设计与开发有切身体会,毕业后能快速适应公司的环境和业务。根据所需技能程度,网络工程专业实习大致分为三种:计算机软硬件集成实习;网络工程专业方向生产实习;网络工程专业方向毕业实习。计算机软硬件集成实习要求的技能最低,一般只需学生对计算机的软硬件有感性认识,能够独立完成计算机系统的安装;生产实习对学生的技能要求次之,一般需要学生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熟悉利用软件工程或网络工程思想设计和开发实际项目的流程;毕业实习对学生技能要求最高,面向就业,要求学生能独立设计和实现实际项目的一个模块。

计算机软硬件集成实习对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所有专业都是相同的,一般在学校的工程训练中心完成;而后两种实习要体现网络工程专业特色,我们通过与实训公司合作,让学生参与实际的网络应用或网络工程项目的开发过程,使学生对网络工程专业的专业技能和就业方向有更深刻的认识。

2.4 综合设计

综合设计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理论和实践知识,解决本领域内实际问题,要求学生具有一定钻研和创新精神。综合设计按照题目大小和难易程度又分为专业方向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前者一般用三周完成,解决一个实际小问题,或者是大问题的一个小模块;而后者完成时间一般为三个月,利用软件工程或网络工程的思想完整地实现一个网络应用或系统。

根据学生不同兴趣(或者就业行业不同),综合设计题目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向:网络应用系统开发、网络工程规划与设计、网络管理。网络应用系统开发对学生的要求最高,就业方向是网络公司或软件公司的网络应用开发工程师;网络工程规划与设计次之,就业方向是系统集成工程师;而网络管理对学生的要求最低,就业方向一般为企事业单位的网络管理员。指导老师可以根据学生能力、兴趣、就业期望为学生制定个性化综合设计题目,让每个学生都能各尽其能并增长理论和实际动手能力,实现网络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

3 网络实验室建设

为了满足网络工程专业学生以及全院本专科计算机网络教学需要,我们网络工程系在锐捷网络有限公司的帮助下,组建了网络实验室。

整个网络实验室共有8组设备,一台服务器、一套协议分析软件。每组设备由4 台路由器、2台三层交换机、2台二层交换机、8 台PC机及一个RCMS控制系统组成。RCMS对组内的8个设备进行统一管理(4台路由器和4台交换机),每次可以容纳64人同时实验。学生可以通过访问RCMS控制系统,对组内任意路由器和交换机进行配置,实现设备间的平滑切换。教师也可以通过远程访问RCMS系统,对组内设备进行快捷管理,如可以对组内所有设备进行一键清,自动删除所有配置,为下次实验做好准备工作。并且每个实验设备组都有一套插口槽,代替部分路由器和交换机以及所有PC机的端口,学生做实验室时,一般情况下都不用在路由器和交换机上插拔线缆,这可以保证设备端口的使用寿命。

网络实验室承担的教学任务有计算机网络原理、网络编程、网络安全、网络工程、网络管理等课程的实验教学,还有网络工程专业的课程设计、专业实习和综合设计等实践环节的教学工作。为了让学生更充分地利用网络设备,我们正在建设开放实验室,目前相应管理软件正在开发中。

4 师资队伍建设

网络工程专业具有实践性强等特点,如果教师缺乏实践经验,科研和工程能力差,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因此我们非常重视师资队伍建设,主要采取如下措施。

1) 坚持师资培训。为了加强教师们的实践动手能力,我们持续派骨干教师参加全国网络相关精品课程培训以及著名网络公司专项培训;选派教师参加全国网络工程专业相关会议,去年,我们参加了在国防科技大学举办的第二届网络工程专业研讨会,今年参加了在东南大学举办的第三届会议。专家们对网络工程专业设置的经验可以为我们建立实践教学体系指引方向。

2) 科研促进教学。鼓励教师将科研融入到教学中,让学生了解本领域内前沿,跟上社会和学科发展步伐。目前,我们网络工程系成立了很多兴趣小组并吸引学生参加,如网格计算、云计算、P2P计算、无线网络、协议分析可视化等,教学效果较好。为了让更多学生加入教师的科研团队,我们提出了一个新举措,即“本科生导师制”。与硕士、博士导师制相类似,每个教师指导2~4个网络工程专业本科生。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和就业提供指导性意见,学生要定期向教师汇报工作进展。

5 结语

为了与网络工程专业理论教学体系相配合,我们提出了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方案,为后期的精品课程建设奠定基础。虽然我们在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中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我们落实和完善,今后我们准备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实践教学:1)继续组建新的实验室,如网络安全实验室、实时工业网络实验室等;2)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更紧密地结合起来。有些理论非常枯燥,教与学都很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到实验室去教学,边讲授理论边进行实验验证,如在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里,协议报文格式对学生来说很难理解,更谈不上识记,但当他们在实验中编辑或截获报文后,字段含义对他们来说就很好理解了,学生掌握了报文的关键字段,教学的效果就会更好。

参考文献:

[1] 李道全,薛炜华,姜梅,等. 网络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0(6):141-144.

[2] 肖锋,唐俊勇,容晓峰. 网络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9(12):180-181.

[3] 张杰,张建伟. 构建网络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J]. 计算机教育,2009(19):119-122.

Preliminary Explor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for Network Engineering

JIN Yu, ZHAO Hongwu, GU Jinguang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430081, China)

Key words: Network Engineering;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contents of practice teaching; construction of network laboratory

(编辑:郭小明)

上一篇:公路路面施工分析论文范文下一篇:法律教育改革探讨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