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与人生的论文题目范文

2023-09-23

审美与人生的论文题目范文第1篇

1 感知充满忧郁美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荷塘月色》近百年来一直“细无声”的滋润着希求美的心灵, 很大程度上得力于作品淡化背景, 渲染描摹, 使平淡的“景物”成为充满灵性的“情物”。飘渺薄雾轻纱掩映下的荷塘月景, 正是作者当时微妙的心境。他要寻得逍遥自由之所在, 挣脱尘世的羁绊, 带着一种纯美的心态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 哪怕仅仅是片刻的心宁与神安。而“今晚”、“这里”、“就很好”, 静谧柔美的一切“物”无不与他的“心”契合。他沉醉其中, 他感到了行暂的快乐, 因而作品流溢着一种婉约中和的“温柔敦厚”的情韵。这也让我们在感受他沉重的烦恼时, 与他一道体验到了他暂时偷得的淡淡喜悦, 以及他心灵里那微妙的律动。

我们的抒情主人公由衷地感知到梦的沉迷与醒的空幻。作者在梦与醒之间艰难抉择:“树缝里漏着一两点路灯光, 没精打采的, 是渴睡人的眼。”这也强化了作者月下的远离尘嚣的世界的幽静与默谧之感, 然而醒是一件痛苦现实, 因而, 作者写到:“热闹是他们的, 我什么也没有。”

痛从何而来呢?是那独处暂时的宁静与不自由的人生之间的矛盾。于是月下荷塘的行暂之美就显得分外令人忧怀感伤了。这是一种对人生瞬息性的感伤, 也包含着对过去幸福欢乐的一种贪恋与追往, 于是就如同古代诗词中“故地重游”、物是人非的感伤心态。英国诗人济慈说:“忧郁总是同美丽之事物同在——那种注定要消逝的美丽之中”。于是感叹人生的空幻, 品味现实的苦涩进而转化成美丽的追想, 自然而然引起强烈的历史心灵的同化感, 因而被某些读者批评的文章后半部“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并不突兀。孙康宜在《说愁·论愁的词境与美感》中说, 词境最能捕捉愁的许多面貌, 一种是令人难以自拔的“哀愁”, 一种是令人惆怅的“闲愁”。前者是词人在遭遇大苦难之后, 把人生乃至于无限痴情的态度, 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全情”的倾注。后者则是在感叹人世无常的悲哀之余, 把不幸视为客观的玩物, 以一种理性的思索及观察所表达出来的美感叙说。前者可以李后主为代表, 后主之词, 真可谓血书者也。而所谓闲愁, 就是对人生瞬息性的感伤, 也是对过去欢乐的一种贪恋与向往。诗人一方面感叹人世无常的空幻感, 一方面又把品味之余的苦涩转化成美丽的诗意, 就因为人生是瞬息性的, 每一刻的生命经验才可能有永恒的价值。自然我们也从中看到了人间的美丽和痛苦, 体验到人生的短暂与永恒。那么, 不足与缺憾也便构成了美。

2 细品清丽绵密隽永自然语言美

2.1 词美

先生的语言, “新而不失自然”, 虽平白如话、自然天成, 又精心炼字。如化静为动的月光轻“泻”与薄雾上“浮”;信手拈来而又不拘一格的的量词, “一丝” (的颤动) 、“一团” (烟雾) 、“一两点” (路灯光) 、“一道” (凝碧的波痕) 等, 都生动地丰富、润饰、美化形象。尤其文章大量叠词, 堪称经典, 显示了先生超凡脱俗的语言文字驾驭能力, 月亮“渐渐”升高, 妻子“迷迷糊糊”哼着眠歌, 我“悄悄”地披上大衫;荷塘四面是“蓊蓊郁郁”的树, 今晚的月光“淡淡的”;“曲曲折折”的荷塘里荷叶“田田”;叶下流水“脉脉”, 塘边清香“缕缕”等等, 这一切让人感同身受, 朗读起来节奏鲜明, 韵律协和, 自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音乐美, 因而这样的部分应让学生多读, 多品味。

2.2 修辞美

一是“通感”。作者真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 他轻易地就将读者的听觉、视觉、嗅觉等沟通起来, 共同参与对散文的艺术欣赏。文章的第二部份中, 用荷花的清香如“渺茫的歌声”, 月光薄雾笼罩下的荷叶和花是“笼着轻纱的梦”, 光与影“和谐”、“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调动读者的多种感觉器官, 引起了丰富的联想, 增强了我们感知美艺术魅力。再是“比拟”。物拟人, 人拟物, 物拟物, 使描画对象更加形象生动, 静动神奇自然转化。我们看花儿“有袅娜地开着的, 有羞涩地打朵儿的”, “袅娜”、“羞涩”中荷花是如此的仪态万方又千娇百媚;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又“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则风自空穴来的效果;再看叶子底下流水“脉脉”, 叶子“更见风致了”, 物静而情动, 叶子与流水两眼相望, 含情脉脉, 风姿绰约。

3 深入体会宁谧深邃, 如诗若画的意境美

意境是美文的生命。在一个诗情画意的散文意境中, “意”与“境”是水乳交融合而为一的, 境蓄情, 情融境, 境随意高, 意以境显。意、境的自然融汇中, 形神情理的和谐统一。

正是“物”与“我”的分合之中“我”的情感起伏变化:我是我, 物是物时花自凋零我自悲, 淡淡的哀愁挥之不去;而物我合一时, 淡淡的喜悦油然而生。这种变幻起伏的意境美, 贯穿于整篇。

如果从景与情的关系角度来体会“意境”, “意”便是情, “境”便是景, 意境美就是情景交融。文章的“境”, 即作者所绘图景。朱先生用语言代丹青, 绘出多彩的颜色和勾勒多样的线条。但境为意生, 境须与意谐和统一。《荷塘月色》我的或忧或喜之情是“淡淡的”, 因而作者笔下的“景”也是淡淡的, 我的目之所及, 耳之所闻, 心之所感, 一切景物为情物, 我看见的花“白”、雾“青”、云“淡”、影“黑”, 连树色也是“阴阴”的, 冷而淡的色调;我听到的歌声“渺茫”、流水“脉脉”、月光“静静”, 即使是“和谐的旋律”也只是梵阿玲的独奏;而我感知外物更是要么羞涩, 要么小睡, 要么只有些大意, 要么没精打采。这样虚实结合的境界, 情景交融, 天人合一, 具有了强烈的感染力。

散文的本质是审美的。散文美表现在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荷塘月色》正是这样的让人手不释卷的美文, 值得一读而再读引导学生体会美, 还要激发他们进一步挖掘美, 有人说本文结构美, 有人说它有旋律美, 每个人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完成更高层次的审美享受。

摘要: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美文。我们通过感知主人公形象之美, 品味语言之美, 体会意境之美, 引导学生找到美的切入点, 从而懂得进一步探究美文。

关键词:《荷塘月色》,审美,教育

参考文献

[1] 朱自清散文选集[M].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4, 8.

[2] 罗明誉.文质俱美自成高格——荷塘月色审美例说[EB/OL].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教学文摘, 2001-11-02.

审美与人生的论文题目范文第2篇

1 语文学科知识的特点适合对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

语文学科的选文是“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 折射了作者的美感, 从内容、形式到风格都蕴涵着美质。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的好材料。

1.1 内容方面

人物美:作者通过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 揭示人物性格、品质和内心思想情感的美。阅读者受到美的感染、美的熏陶, 产生一种向善的内趋力, 达到人格逐渐完善。罗敷的倾城倾国的外貌美和拒绝太守调戏的贞洁美;文天祥拒绝降元的气节美。这些无不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环境美:山川河谷, 日月星辰, 壮美的三峡, 诱人的桃花源, 桂林山水甲天下, 苏州园林誉满九州。美的人情、关系、事件等。《背影》中的父子情, 《桃花源记》内其乐融融的社会关系美。意境美:是景物与主观思想感情相铸的产物, 情与景和谐的统一。醉翁亭山水之美与欧公心境之乐合拍, 岳阳楼胜景与范文正报国为民之志一致。意境是作者人格心灵美的外化, 透过意境窥见的是作者的灵魂。

1.2 风格方面

阳刚美:表现为雄伟、巨大、刚健、豪放, 是一种阳刚美。《安塞腰鼓》刚健粗犷, 《赤壁怀古》豪放不羁, 给人以崇高美。阴柔美:表现为柔和、精巧、秀雅、宁静、和谐、妩媚之美。《陋室铭》典雅, 《百合花》清秀。以上是总结了语文学科知识具有“美”的特点, 为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提供了前提条件。

2 语文教育中, 培养学生审美意识的途径和方法

2.1 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主要是通过教学活动来完成的。

(1) 教师创设美的氛围、培养学生审美感知能力。

教室的环境自然应该美化, 教师的仪表应该注重, 但这只是表态的美。时间久了, 都不能唤起学生的审美感。所以要想唤起学生的美感、培养他们的审美感知能力教师要尽最大可能为学生创设一个“美”的氛围。教师应当为学生的审美对象和美感的诱发者。在教学活动中, 取决于教师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感情, 取决于对教材透辟的理解, 这样方能做到“辞以情发”而不故做姿态。教师或娓娓道来, 或抑扬顿挫, 都应是情不自禁, 油然而生。于漪老师讲《周总理, 您在哪里》这首诗, 为创设一种氛围, 为把学生带入一个悲痛的世界, 教师先有感情的讲述有感周总理生前的感人事迹和那段失去总理的痛苦日子。于老师语言真挚、优美, 未成曲调先有情, 深深打动了每一位同学的心, 有的甚至为失去总理而潸然泪下。其实这种氛围也不失为一种美, 这是一种美好的心灵感应, 是人世间最真最美的感情。这种美的氛围的创设, 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2) 加强朗读和背诵, 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力。

想象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 是智力结构中的一个主要的方面。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必须加强学生的朗读和背诵, 使他们获得尽量多的直接或间接的生活经验。语文教材中, 诸如《天上的街市》、《海燕》、《白杨礼赞》等课文都是培养学生审美想象力的极好的凭借。学生具备了形象记忆和情感记忆, 只有在此基础上才可能把感知到的表象进行综合、创造、发挥想象在审美判断中的作用。

(3) 结合教材内容, 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

美好的情操能够产生高尚的审美情趣, 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是培养学生审美意识的主要方面, 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 充分利用现行教材中的有关内容, 以美育人, 以美怡情。古代的诗文都表现出修身养性, 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 如《陋室铭》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则表现了一种驰骋疆场、保家卫国的冲天豪情。

只要教师不断对学生进行美的说教、感化、熏陶, 一定能使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理想、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坚定的意志。

2.2 通过课外教学活动积累审美经验, 培养审美意识

(1) 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 感悟自然美, 培养审美意识。

在自然为人类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审美领域, 以其不惜的运动给人类以极大的审美享受, 使人获得精神解放。引导学生发现自然美, 感悟自然美, 将直接使其人格、气质得到发展和完善。

(2) 把学生引向社会, 试图评价社会美, 以培养审美意识。

社会美同人类社会直接联系在一起。评价社会美, 就必须把学生引向社会, 带领学生向社会实际拓展, 学习英雄模范人物的高尚品德、美好心灵、伟大人格。使学生不断加强自我修养, 塑造美的心灵。只有这样, 才能使学生具备评价社会美的能力, 才能增强审美意识。

2.3 为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 在语文教育过程中可适当传授初步的美学理论知识

学生不具备一定的初步的美学理论, 其审美意识也不会得到加强, 甚至会错失方向, 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将是盲目的实践。因此, 教师在平时的语文教育中向学生传授一定的美学理论, 使美的观念渗透到学生的心灵之中。

3 审美意识的形成在语文教育中的表现

3.1 学生在具体的课堂学习中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和较强的创造性

具有良好审美意识的学生在课堂上学习过程中会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创造性地学习知识、领会知识、运用知识、用创造性地劳动给自己带来深刻的美感体验。学生的创造性, 是在教师突出个性审美特征的创造情景下表现出来的“乐学”态度, 他们思维敏捷, 感受力敏锐, 想象力丰富, 观点独特, 与老师心智交锋, 与班集体课堂氛围和谐统一。

3.2 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表现出较高水平

由于具有良好的审美意识的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较强的感受知识能力, 以及较为敏锐的思维能力, 所以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表现出较高水平。在口头表达方面:表现为语言优美, 感情丰富, 音调气势多端变化, 抑扬顿挫, 有张有弛, 似行云流水给人以美感。在书面表达方面: (即作文) 立意既深刻又独特, 能写出“人人身边有, 他人笔下无”的东西。选材能做到典型、真实、新颖。语言生动活泼、文路畅通、布局谋篇合理、紧凑、详略得当、前后照应、过渡自然, 这是学生具有良好的审美意识的结果。

3.3 学生表现出较高的道德素质和美好情操

具体表现为:待人接物彬彬有礼又不失个性;积极参与集体生活, 又不乏个人思索;积极追求世间美好的一切, 又敢于向邪恶挑战。其实这也是个人的审美理想、审美情趣的形成表现。

总之, 语文教育与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紧密相连, 相互补充协调。培养审美意识脱离了文学教育显得苍白无力;缺乏审美的语文教育是枯燥的, 是没有生命力的。语文教育的独特性昭示我们:要以审美为灵性, 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塑造学生的完美人格、提高学生的素质为宗旨, 为人的和谐发展、人类的文明, 做出语文学科应有的贡献。

摘要:语文教育是艺术, 审美与语文教育同在。在语文教学中, 要结合语文教材的特点, 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创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塑造学生较高的道德素质和美好情操。

审美与人生的论文题目范文第3篇

2、日常生活的文艺学如何可能?

3、日常生活视域下文艺书店审美化现象考察

4、日常生活审美化与文艺学边界问题

5、艺术美学与生活美学的审美关系

6、论图书编辑活动的美学意蕴

7、日常生活审美化:精神迷失下的视觉盛宴

8、浅析王维的禅悦诗创作

9、文化研究的合法化进程与学科化冲动

10、有人说过“大他者”吗?

11、生活化教学在高中美术教育中的运用

12、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旅游活动实践

13、机械复制,日常生活的审美呈现,狂欢化

14、设计“中国风”的问题与对策

15、面对“审美化”的当代美学文艺学

16、设计回归日常生活趋势研究

17、作为社会感性表征的审美文化

18、文学性真在疯狂扩张吗?

19、倾城之恋“关”看上海

20、论汪曾祺小说中的小城文化

21、审美主义、消费文化与当代日常生活实践

22、艺术与生活的双螺旋逆转

23、关于后现代主义美学发展趋势的思考

24、日常生活叙事电视剧:走向日常生活的审美呈现

25、日常生活如何成为艺术

26、新世纪文学研究:如何面对“文学性”

27、“新世纪文艺理论的话题性系列笔谈”综评

28、农家乐:一个当代审美文化的文本

29、日常生活、手工快感与艺术中的享乐主义——关于西南当代架上绘画的初步研究

30、日常生活审美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

31、文艺民俗与日常生活审美化

32、论王安忆小说《长恨歌》中的都市女性服饰描写

33、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视野中的审美——论转型期美学理论建构

34、户外真人秀电视美学的思考

35、辉煌与缺陷:论消费文化对当代文艺的影响

36、西方近代审美经验与理论缺陷

37、论新世纪家庭伦理电视剧的日常生活叙事特征

38、浅谈“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的思考

39、浅谈杜威审美教育思想的宗旨

40、斋藤百合子的日常生活美学:一种人类学式的美学理论

41、中国文化研究两种维度反思

42、影视传媒的泛审美化与审美救赎

43、当代生活审美化与人的发展吁求

44、艺术与日常生活审美化

45、汉画像石艺术的审美文化意义

46、微信分享与日常生活的审美化

47、互动仪式链视角下网络社交中的自我呈现与身份认同

48、对《经济数学》课教学感想

49、日常生活审美化抑或审美符号化

审美与人生的论文题目范文第4篇

[摘要]无论是影视专业教学,还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观摩教学,放映影视作品或片段是必要的教学手段,其初衷和目的就是增强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艺术审美。本文以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的领军人物戈达尔电影为例,剖析了他独特的电影风格和变化轨迹,在影视观摩教学实践中可资借鉴。

[关键词]广播电视编导 戈达尔电影 教学实践

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观摩课程教学实践中,法国“新浪潮”无疑是一座里程碑,在历次席卷法国乃至全世界的电影运动中,其领军人物戈达尔的功绩不可磨灭。他像一名永不止步的斗士,用自己独特多变的电影风格,给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西班牙的电影艺术大师布鲁艾尔曾说:“除了戈达尔,我丝毫看不出‘新浪潮’有什么新东西!”因此,通过对戈达尔电影风格及变化轨迹的学习,学生能看到的是一位大师如何一步一步纯熟地运用电影语言讲述其内心、生活以及整个世界,对提高、增强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艺术审美不无裨益。

一、学会鉴赏:真实中的疏离感

戈达尔针对当时好莱坞类型片的泛滥,他倡导作者论,认为电影是一种“社会实践”,他将电影比喻成每秒24格的真实,并提出了种种反传统的电影理论,为后来亲身进行电影创作形成了量的积累。他在《电影手册》撰稿期间,同特吕弗等志同道合的一帮伙伴们提出的口号“重要的是作者导演而不是制片人”。随着力作《筋疲力尽》的完成,他也完成了从理论到实践质的飞跃,具体地诠释了他独特的电影风格。当时主流商业电影追求的是“与观众达成共识”,而戈达尔认为这样的认知一致恰恰妨碍了电影表达真实的世界。只有电影产生的疏离感,使观众与电影隔岸相望,这样观众才能从电影中去关照,去了解导演的意图,去了解真实的世界。这一时期戈达尔的电影充分让观众领会到了他所表达的那种疏离感,而这样自由即兴地运用镜头语言在当时是罕见的,它打破了传统叙事。

而在以往电影中,特写镜头是带领观众走进人物内心世界的关键,但在这部影片中戈达尔却运用特写镜头加深了观众对人物的陌生感。《筋疲力尽》便是一个范例。为了打破以往古典叙事连续的观念,戈达尔在《筋疲力尽》中加入了大量与情节无关的镜头,他第一次让主角直接对准摄像机,在主人公米歇尔偷车开往巴黎的途中,他通过摄像机直接与观众交流,越出观众以往的认同感,同样也达到了一种疏离的效果,从而更加强调电影的真实性,也从某一方面说明了生活的偶然性。

诚然,剧中主角的生活轨迹是重要的,但电影荧幕中的生活不再是电影主角一个人的舞台,而是对现实生活更具哲理性的反映。在电影中学生也能看到戈达尔关于人物设计具有抒情性的地方,剧中米歇尔用手指划过嘴唇的那个动作就是他对亨弗莱?鲍嘉个人崇拜的直接表达,这也是“新浪潮”中导演直接表达自己情感的一贯方式。

真实中的疏离感是戈达尔电影在观摩教学实践中,学生学会鉴赏的一个首要环节和重要环节。

二、把握重点:色彩的完美运用与政治涉足

戈达尔与他生命中最为重要的女性安娜?卡列琳娜结合并合作,创作出了许多惊世之作。1960年他们首度合作了《小兵》,之后的《女人就是女人》、《随心所欲》、《我所知的关于她的二三事》等。在这些影片中,依稀能看到戈达尔电影风格的转变,也许有人会将这归功于安娜,但在看过《狂人皮埃罗》之后,及时引导学生发现潜伏在戈达尔的作品中另外的东西,即他的电影风格在继承的同时也似乎逐渐地向创作中期转变和过渡。

在影片《狂人皮埃罗》中,除了大量的跳接镜头和坚持反传统叙事风格的继承之外,戈达尔开始对色彩的运用进行大胆尝试。在影片中主人公费迪南参加岳父岳母家无聊聚会时他每走过一对男女,画面的色彩便跟随着变化,没有任何语言对白却能够感受到主角周围生活环境的空虚乏味,也能从视觉上直观地感受到他心中的那种压抑,也为后来费迪南的“中年危机”埋下了伏笔。影片最后费迪南自杀时,将蓝色和红色涂上了自己的脸,而这两种颜色在法国是最具代表性的颜色,这里戈达尔所想表达的思想与电影大家基耶洛夫斯基在“蓝白红”三部曲中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内涵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有人说《狂人皮埃罗》是戈达尔电影纯粹抒情的终结,这不无道理。20世纪60年代国际局势纷纭复杂,越南战争便在这样的时局下爆发,《狂人皮埃罗》由此也打上了政治的烙印。虽然整部片子的主要线索仍是费迪南和玛丽安的逃亡生活,但戈达尔已经开始在电影中穿插政治因素,也许抒情的终结就代表着政治的开始。

色彩的完美运用与政治涉足,是戈达尔电影在观摩教学实践中学生把握的重点。

三、艺术审美:拼贴艺术与政治抒情的结晶体

说起戈达尔电影的政治抒情,便不得不提到《中国姑娘》,它讲述了一群崇拜毛泽东的法国青年的故事。故事将中国“文化大革命”的一套照搬到法国来,主角维罗妮卡一出场便置身于一堆“小红皮书”中。作为“五人小组”的带头人,她一切行动听从“最高指示”,俨然中国当年的红卫兵头子。从人物与情节的设计上,可以看到戈达尔电影中的政治因素不再是属于从属地位,而是随着剧中人物自身的政治色彩贯穿始终,已经成为了影片表达思想的重中之重。

在《中国姑娘》中学生能看到戈达尔惯用的拼贴性手法。阿拉贡十分赞扬这样的“电影拼贴”手法,他不仅为人们就戈达尔影片中这种“七拼八凑”、“寻章摘句”的指责进行辩护,还认为《中国姑娘》的“新小说结构”是他的一大发明,以文学性副标题将影片分成若干章节会使观众耳目一新。这样的拼贴手法有意地将政治事件糅合起来,在看似荒谬的形式中,戈达尔表达着自己的政治观,或是讽刺,或是关注,或是解读,情节为影片中的政治主题服务。

在影片的表达主题手法上,戈达尔并不是将自己的政治倾向或观点通过影像直接传达给观众那么简单,而是引领观众跟他一起去探讨和理解。在拍摄时,特别是当主角在摄影机前激情四溢地演讲时,会被戈达尔有意识地一声“停”而打断,再加上一个镜头的符码。这样的做法便剥夺了主角在影片中所享受的独有的话语权,促使观众去思考,与剧中人物产生政治上的“情感共鸣”。不用刻意大肆渲染,观众自然跳进导演设计好的政治“漩涡”中,去领会导演所要表达的政治主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中国姑娘》这个时期中,学生可以看到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成为了戈达尔电影实践的指南针,而他的电影则充满了马克思主义政治情怀。

电影界普遍将戈达尔电影分为“戈达尔前”和“戈达尔后”显然有失公允。纵观其电影风格发展的足迹,他无时无刻不在探索中另辟蹊径的前进,连过去不乏指责戈达尔的法国电影评论家让?德?巴隆斯利也常常怀念戈达尔昔日的风采:“没有他,今天的电影不会是这个样子。”

在影视专业教学或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课程教学中,影视艺术鉴赏观摩教学实践应全面更新教育理念,深刻领会影视素质教育的内涵,认清时代发展所赋予影视艺术教育的职业道德和任务使命:通过影视艺术审美和鉴赏教育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进而激发他们的人文追求,使学生在成长与发展过程中保持主体性、独立性、开放性,心灵世界更智慧、更博大、更深沉、更自由,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一认识要伴随影视艺术鉴赏观摩教学实践过程的始终,并不断深化。

参考文献:

[1]朱玛,朱丹.世界著名导演的镜头语言[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夏尔·福特,法国当代电影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1。

[3]孟飞,辛望旦,左边的引力:解码戈达尔在“五月风暴”前的电影实践[J]南京社会科学,2008,(8)。

[4]郑雪来,银海遐思录(之五):关于“戈达尔前”与“戈达尔后”[J],电影评介,2008,(12)。

审美与人生的论文题目范文第5篇

摘 要:目前教育事业正处于蓬勃发展的状态,学生和教师都越来越关注中职的音乐教学。但是在中职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注重学生的审美能力的培养,所以学生不能更深层次地理解音乐的风格与内容,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也稍欠缺。因此在目前的中职音乐教学中解决存在的问题,并且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基于此,本文首先简要分析了中职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随后分析了中职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的重要性,最后分析了中职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教学方法,仅供参考。

关键词:中职音乐;审美教育;音乐素养;教学方法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28.006

一、中职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中职学生有着更大的就业压力,所以学生家长和教师都十分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往往忽略了中职音乐的教学,更无法意识到中职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性,因此在中职音乐教学阶段出现了许多问题。首先,学生不具备音乐的审美能力。由于应试教育长期以来都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模式,所以从小学阶段开始,音乐教学就没有系统的教育途径,教师也没有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这是目前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较差的原因。学校和教师更注重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完全不能理解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对他们的良好影响,所以阻碍了音乐教学中音乐审美能力培养的发展。而且学生在学习音乐理论知识的时候,也不能重视音乐审美能力的养成,他们的基础较差,所以教师在讲解专业的知识的时候,学生很难能够理解专业知识,在一定程度上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更不喜欢去提升自我的音乐审美能力。其次,因为学生的精力有限,并且会有很多学习以及生活中的压力,所以他们不能够将很多的精力放在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上,这也是导致中职音乐教学中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由于音乐学习中只需要提高成绩即可,所以他们也不够重视音乐审美课程的开展。很多学生会在音乐课堂上只学习理论知识,并且追求音乐的成绩的提升,根本对教师所讲解的内容毫不关心,无法提升自我的音乐审美能力。再次,缺乏对音乐审美能力培养的兴趣。家长和教师只关心学生的成绩,而无法观察到他们的兴趣爱好,即使发现了学生有学习音乐审美的兴趣,也不会让他们把更多的时间放在音乐审美教育上面。这使得学生对音乐审美能力的理解较少,并且缺乏对音乐审美学习的兴趣,在音乐课堂上更不能够主动地参与课堂上的学习,致使音乐审美能力无法提升。最后,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只停留于歌曲的表面。目前很多学生为了放松心情,都喜欢听一些流行歌曲,但只是选择听歌曲,而不能够深入地分析歌曲中所涉及的知识,只是将音乐学习的层次停留于歌曲的表面,不会选择听古典音乐,更无法了解著名古典乐曲对自身音乐素质提升的影响。所以,在讲解古典音乐时,学生往往不能够提起兴趣,更听不懂乐曲所要表达的真实感受和具体内容,长此以往,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不但不能够有所提高,甚至还会对音乐学习丧失兴趣[1]。

二、中职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人是需要通过音乐的响声刺激听觉来完成音乐审美的。音乐和文字、绘画不同,文字和绘画可以通过视觉产生审美反应,但如果将音乐作品的旋律书写下来,仅仅凭借视觉是不会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审美的,只有将音乐作品演奏出来,才能给予听者良好的體验感,产生美感,调动起听者学习的欲望。这种学习和深入了解的欲望是提高音乐审美素养的动力。审美心理学研究表明,由于存在审美主观和客观的差异性,人们一边遵守着普遍审美的规律,一边又会按照自身的审美规定去欣赏。在实际的音乐活动中,学生审美的个性化差异是普遍且合理的,应该重视这种差异性,通过对学生进行音乐审美的引导,让学生对美的事物变得敏感,深层次探寻美的内涵并且创造美[1]。审美具有个性特征,又具有社会性、民族性和时代性。音乐只有用心感受,用心听才会体悟到其中的美,人们才会有更多的兴致去倾听。音乐审美活动是审美主体的体验,主体的不同就决定了体验的不同。审美体验都是个性化的,都是自我独立的审美感受。因此,对于中职学生来说,培养自我音乐审美能力,是当前音乐教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在中职音乐的教学当中,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内涵以及素养,音乐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能让学生合理地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并且具备审美能力,但是在当前的教学当中,教师对于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审美教育重视程度还不够,所以应该从思想上改变这种看法,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以及鉴赏作品的能力,不断地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使其感受音乐作品中所要表达的感情以及内涵,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开拓视野。其次,具有音乐审美能力,可以改善音乐的教学现状。在课堂当中添加审美教育,能够让学生对音乐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且使得课堂上的氛围更加活泼生动。在审美教育的学习当中,学生也能够体会到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更能够与教师的讲解紧密配合,从而改变音乐教学的现状。

三、中职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教学方法

(一)教师要改变教学思想

目前教师只是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不能够意识到中职音乐教学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改变教学思想,要重视音乐课堂对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只有教师探索音乐课堂的教学方法,不断地以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为根本,才能够让学生融入教学课堂,真正地感受到音乐教学的魅力。在音乐课堂中,教师要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和学生有眼神的接触,心灵与心灵的沟通,这样才能够营造出轻松愉悦的音乐课堂氛围,让学生能够真正地融入审美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在音乐课堂开展之前,就是应该播放要审美的曲目内容,一同和学生欣赏歌曲,让他们对本节课要学习的歌曲有初步的了解。在欣赏完毕后,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去表达出自己对音乐的看法,应该勇于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在学生阐述完自己的观点以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深入地去理解本节课的审美音乐,之后与学生共同沟通与交流,一同来分析本首音乐的意境,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比如,教师可以开展中西方乐器交流的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音乐素养去完成教师指定的曲目,将自身的音乐思维和能力在表演中发挥出来,从而提高对于音乐审美的信心,以此达到开展音乐审美教育的目的[2]。

(二)增强学生对音乐审美能力的兴趣

目前学生不能够提高音乐审美能力的主要原因是他们对音乐审美能力提不起兴趣。基于此,在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观察学生的学习心理状态,选择最合适的方式帮助他们意识到音乐审美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比如,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开展之前给学生播放几首他们喜欢的流行音乐,以此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例如,在学习一些地方歌曲时,教师可以首先让学生去学习民族方言,让他们感受到学习方言中所存在的乐趣,然后将这种乐趣转化为对音乐审美能力的兴趣,帮助他们积极地参与音乐教学课堂,不断地鼓励学生认真对待教师所讲授音乐的每一方面知识。当学生真正地意识到音乐审美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并且可以增强这方面的兴趣时,就会自然而然地提升音乐素养。在音乐课堂教学当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打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为学生创作出音乐审美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利用一些具有趣味性和灵活性的活动,改变传统课堂上出现的一些问题,当学生放松下来一定会快速地进入音乐审美教育的学习当中,从而树立自我的审美观念,在分析作品、鉴赏作品的同时,更能够使得自我审美水平有更大的提升。比如,在学习中国近代音乐作品时,教师可以播放相关的电影,让学生在中国近代音乐发展的背景之下感受中华人民为实现民族解放而努力奋斗的过程。在这样的情感背景烘托之下,学生一定会对近代音乐作品进行深入分析,从而培养自己的音乐情感,提高自我的音乐审美能力[3]。

(三)音乐审美教育要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音乐属于艺术课程的一种,而艺术是与生活紧密相连的,很多音乐家都会在生活中寻找灵感,从而创作出许多著名的作品。想创作出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必须要让人们有所共鸣,这样才能够让人们获得美的感受。所以,在音乐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联合实际生活,让学生在生活当中就可以发现音乐元素,将音乐审美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以此来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例如,在学习关于祖国的歌曲时,教师就可以结合目前的祖国发展形势,为学生首先讲解实际生活中的爱国情怀,随后再介绍本节课学习音乐的主要内容,从而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四)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能够将学生带入一定的情感之中,所以在音乐教学课堂,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去欣赏一些优秀的音乐作品,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使其在鉴赏过程中掌握每一个作品的创作背景,从中去体味作品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在长期的欣赏作品的积累当中,学生一定会有更高的审美標准,从而有更好的音乐审美水平[4]。教师也应该在课堂中设置一些欣赏音乐作品的活动,帮助学生去根据不同的内容展开作品的分析以及欣赏。例如,在欣赏一些著名的音乐曲目时,如“欢乐颂”“卡门”等优秀音乐作品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古典音乐的魅力,从而理解不一样的音乐内容。在演奏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用心去感受,这样才能够在其中培养出自我的音乐审美水平。

参考文献:

[1]张成红.探析中职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的重要性与教学方法[J].东西南北(教育),2019(13):217.

[2]田丹.中职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的重要性与教学方法分析[J].职业,2015(30):96.

[3]陈焦伟.中职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的重要性与教学方法[J].科技展望,2016(7):167.

[4]郭媛.中职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的重要性与教学方法分析[J].通俗歌曲,2016(2X):167.

审美与人生的论文题目范文第6篇

摘 要: 美术教学不仅仅是绘画,还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将美术教学与审美教育结合起来,形成全新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审美教育中实现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大幅提高,这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本文着重讨论审美教育给美术课程带来的改变,以及如何在美术课程中有效开展审美教育。

关键词: 美术教学 审美教育 教学思考

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美术教学的要求更加严格,美术教学必须改变传统观念,过去以写生为主的固有绘画技巧教学方式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潮流,现代美术教学要通过绘画和艺术欣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在审美教育中实现个性化发展。美术课的教学内容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绘画,现阶段美术教学是集绘画、欣赏、手工等多种形式于一体的综合课程,是为了打造德、智、体、美、劳全方位人才的艺术课程。但是,当前的美术教学存在一些误区,美术教师需要积极采取应对措施,比如学生在美术绘画时注意力不集中,没有养成良好的绘画习惯;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差,思维没有完全打开;教师对美育的理解不到位,不能将美术教学与美育有效结合;学校和社会的传统观念,使美术教学进展缓慢,等等,这些问题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美术教学质量。

美术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二者有机结合,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净化学生的心灵,启迪学生的智慧,陶冶学生的情操。美术课程比其他学科更加具有艺术魅力,因为美术本身就是一门艺术,所以美术课堂不仅仅是向学生渗透审美教育,更是极大推动学生审美观念形成和成熟的关键。在美术课堂实施审美教育的重点是让学生在美的意境中思想得到升华,情感得到共鸣,使学生掌握美的评判标准和运用方法,最终掌握审美的技巧,提高创新能力和想象力。美术大师丰子恺说过:想象是绘画上极其重要的事,有形的东西,可用想象使它变形;无形的东西,也可以用想象使它有形。所以,在实际教学中,美术教师必须把审美教育作为美术教学的一个主要任务,并且贯穿美术教学的始终。

1.审美教育给美术课程带来的改变

1.1有助于学生形成审美意识和审美理想。

美术是一门以形式感存在的艺术学科,具有较强的美感。每一条美术线条,每一种美术色彩,每一个美术构思都在无形之中贯穿审美的要求,如果学生没有美术教师的指导,就很难领悟到艺术的魅力。在美术教学中,当学生看到美好的事物情感上有反映,这就渐渐形成了审美意识,是审美的最初表现,审美意识的存在不能脱离具体事物。不同的审美意识会产生不同的审美理想,美术教师在课堂上要多给学生欣赏优秀美术作品,或者提供发挥学生个性的机会,以此激发学生的审美快感,这时就会在无形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有助于学生形成审美理想。

1.2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美术作为学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任务就是普及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素质。美术教学的最高境界是通过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最终促进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发挥。审美教育应该是一个常教常新的话题,而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而发生变化。学生将学到的美术知识科学有效利用到生活中,会大大提高学习兴趣,使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创造美好生活的理想。美术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审美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将德育与美育相结合,更加有利于对学生的启迪和熏陶,为学生形成感知美、欣赏美、评价美的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2、.美术课程中有效开展审美教育的策略

2.1强化对学生的审美素质教育,构建审美心理。

一直以来,美术课堂都是固定的范画加步骤演示,学生机械地画着相似的作品,教师走着前人走过的老路,遇到美术欣赏课就一跳而过,这对于美术教学来说是一种弊病。其实美术欣赏是很好的教学活动,可以将学生带入特有的情境中,感受艺术的魅力。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中有许多值得欣赏的地方,美术教师要根据教学要求适当选择和甄别,通过欣赏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探索精神。当学生欣赏的美术作品多了,自然就会形成一定的审美意识和审美心理,对于开展美术教学是非常有利的。美术教师要提高自身艺术修养,运用自己的语言、知识、人格魅力和态度感化学生,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

2.2创设美的教学情境,为审美教育提供保障。

一些美术教师在美术欣赏课上都会给学生罗列许多美术作品,让学生看得眼花缭乱,其实这是教师错误理解欣赏课的目的,认为只要让学生欣赏了优秀美术作品就算是达到了教学要求,这样只会限制学生的想象力和评价能力。真正的美术欣赏是要讲究方法的,要以美术基础作为支撑,师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探讨和交流,共同总结出作品的优点。美术教师要善于营造课堂氛围,创设美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这种情境中尽情遨游,享受美带来的快感,还要积极准备教案,提前准备好教学设备,在课堂上不断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为审美教育的顺利开展铺平道路。

2.3积极开展艺术作品欣赏,让学生进行审美比较。

学生对于美术作品欣赏都有一个过程,不可能一开始就有很高的艺术水平,美术教师要不怕辛苦,不怕麻烦,为学生选择适合的艺术作品展示。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美术教学得到了实惠,教师不必再为达不到教学效果而发愁,现代化教学技术装备的出现,缓解了美术教学的矛盾。美术教师可以在网上丰富的资源中为学生查找艺术作品,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投影技术为学生在大屏幕上展示,更加清晰和直观地让学生欣赏艺术作品。在欣赏过程中,教师要有目的地让学生对不同的艺术作品进行对比评价,让学生能够体会到评价一幅美术作品并不是用画得像不像作为依据,而是要体现出艺术。

2.4注重个性化培养方式,提高审美能力。

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爱好和特长,他们的接受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各有差别,美术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发育情况教学,体现出个性化的培养方式。有的学生热爱美术,就会花更多的时间在美术学习上;有的学生不喜欢美术,就不会把美术作为学习重点。针对不同的学生,美术教师要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在课堂中给予学生更大发挥的空间。对于热爱美术的学生,教师可以让他们自主绘画和欣赏,然后由美术教师进行总结和指点。对于不喜欢美术的学生,教师要多跟他们交流,指导学生绘画技巧和能力,激发学生的美术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总之,在美术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是大势所趋,将会给学生带来更多的艺术启发。

参考文献:

[1]杨烨.关于美术教学与审美教育的若干思考[J].美术教育研究.2014(18).

[2]徐贤众.美术教学与审美教育[J].散文百家旬刊.2014(4).

上一篇:太行精神心得体会范文下一篇:英语口语论文题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