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级骨科医院评审标准范文

2023-09-23

二级骨科医院评审标准范文第1篇

4.1 重点专科建设 4.1.1 重点专科设置

1.重点专科科室设置(脑病科、肾病科、疼痛科) 2.医院基本情况统计表(专科) 3.重点专科申批材料

脑病科(省级重点专科,建设中)

(1)XX省中医管理局 XX省财政厅《关于开展2013年度全省公立中医医院“十二五”重点专科建设项目考核工作的通知》

附件1:2013年度全省公立中医医院“十二五”重点专科建设项目考核细则

附件2:全省公立中医医院“十二五”重点专科服务能力报表

(2)XX省中医药管理局《关于补充申报XX省“十二五”重点中医专科建设单位的通知》 (3)XX省公立中医医院“十二五”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库名单(县级中医医院,拟定)

(4)附件3:XX省公立中医医院“十二五”重点专科建设项目申报表(脑病科申报表) 肾病科、疼痛科

(1)XXX市卫生局《关于对XXX市第一医院等17家医疗机构血液透析室审核情况的通报》

(2)XXX市卫生局《关于命名市级中医专科治疗中心的通知》

(3)XXX市上卫生局《关于对XX区中医市级重点专科复审结论的通知》 4.1.2 床位编制

重点专科床位编制表 4.1.3 设备配置

1.重点专科必配设备配置表 2.重点专科医疗设备登记本 3.设备操作规范 4.设备使用登记本 5.维修保养登记 6.发票 4.1.4 人员配置

1.重点专科人员花名册

2.脑病科专科带头人——XXX资质证书(复印件) XXX市名中医证书(复印件)

XXX市中医学会第八届理事会副理事长证书(复印件) 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证书(复印件) XX中医院学院本科毕业证书(复印件) 其他荣誉证书、论文证书等

3.肾病科专科带头人XXX资质证书(复印件) 4.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材料——XXX 4.1.5 中医诊疗水平

运行病历(10份)

医院工作月报表(2013年) 4.1.6 中医治疗率(上年度)

见:医院工作月报表(2013年) 4.1.7 专科服务量(前3年)

门诊月统计表(20

11、20

12、2013年)

4.2 重点专科建设发展 4.2.1 制定专科建设发展规划

重点专科建设发展规划 4.2.2 制定专科工作计划 4.2.3 制定具体措施

内科、脑病科工作计划(2011-2014年) 内科、脑病科工作总结(2011-2013年)

脑病科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和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具体措施(2011-2014年) 肾病科工作计划(2011-2014年) 肾病科工作总结(2011-2013年) 疼痛科工作计划(2011-2014年) 疼痛科工作总结(2011-2013年) 4.2.4 确定优势病种

重点专科优势病种月统计表(2014年)

4.3 优势病种和常见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4.3.1 制定优势病种和常见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4.3.4 诊疗方案的实施和临床疗效

脑病科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2011-2013) 脑病科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分析总结评估、优化方案(2011-2013)

肾病科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2011-2013) 肾病科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分析总结评估、优化方案(2011-2013)

疼痛科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2011-2013) 疼痛科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分析总结评估、优化方案(2011-2013)

4.3.2 访谈

★4.3.3 病历执行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运行病历3份 4.4 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

4.4.1 开展名老中医学术经难继承工作

XXX市中医名医协会《关于评定“中医名医”的通知》

附:XXX市上科学技术协会、XXX市卫生局、XXX市人事局《关于评定“中医名医”的通知》 XXX市名中医工作室实施方案

XXX市名中医工作室申请书(XXX、XXX) 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计划和措施 中医药师承教育继承人绩效考核表

学术继承人资质证书(复印件)——XXX、XXX、XXX

师带徒,文件、合同、拜师照片 4.4.2 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传承

XXX主任医师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总结——XXX、XXX 中风脑病专科之名老中医学术传承工作总结 论文: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68例(《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XX省科学技术成果证书:“促红生血汤剂”(自拟方)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尿毒症贫血的临床研究——XXX(第三完成人)

论文:促红生血汤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肾性贫血52例(中国医学论坛2008年5月第6卷第5期)

跟师原始笔记

4.4.3 名老中医学术经验应用

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应用典型病历(2份)

4.5 开展专科诊疗技术及特色疗法 4.5.1 专科技术及特色疗法

专科技术及特色疗法操作规范(脑病科) 4.5.3 专科中药制剂研究

二级骨科医院评审标准范文第2篇

4.1 重点专科建设 4.1.1 重点专科设置

1.重点专科科室设置(脑病科、肾病科、疼痛科) 2.医院基本情况统计表(专科) 3.重点专科申批材料

脑病科(省级重点专科,建设中)

(1)XX省中医管理局 XX省财政厅《关于开展2013年度全省公立中医医院“十二五”重点专科建设项目考核工作的通知》

附件1:2013年度全省公立中医医院“十二五”重点专科建设项目考核细则

附件2:全省公立中医医院“十二五”重点专科服务能力报表

(2)XX省中医药管理局《关于补充申报XX省“十二五”重点中医专科建设单位的通知》 (3)XX省公立中医医院“十二五”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库名单(县级中医医院,拟定)

(4)附件3:XX省公立中医医院“十二五”重点专科建设项目申报表(脑病科申报表) 肾病科、疼痛科

(1)XXX市卫生局《关于对XXX市第一医院等17家医疗机构血液透析室审核情况的通报》

(2)XXX市卫生局《关于命名市级中医专科治疗中心的通知》

(3)XXX市上卫生局《关于对XX区中医市级重点专科复审结论的通知》 4.1.2 床位编制

重点专科床位编制表 4.1.3 设备配置

1.重点专科必配设备配置表 2.重点专科医疗设备登记本 3.设备操作规范 4.设备使用登记本 5.维修保养登记 6.发票 4.1.4 人员配置

1.重点专科人员花名册

2.脑病科专科带头人——XXX资质证书(复印件) XXX市名中医证书(复印件)

XXX市中医学会第八届理事会副理事长证书(复印件) 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证书(复印件) XX中医院学院本科毕业证书(复印件) 其他荣誉证书、论文证书等

3.肾病科专科带头人XXX资质证书(复印件) 4.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材料——XXX 4.1.5 中医诊疗水平

运行病历(10份)

医院工作月报表(2013年) 4.1.6 中医治疗率(上年度)

见:医院工作月报表(2013年) 4.1.7 专科服务量(前3年)

门诊月统计表(20

11、20

12、2013年)

4.2 重点专科建设发展 4.2.1 制定专科建设发展规划

重点专科建设发展规划 4.2.2 制定专科工作计划 4.2.3 制定具体措施

内科、脑病科工作计划(2011-2014年) 内科、脑病科工作总结(2011-2013年)

脑病科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和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具体措施(2011-2014年) 肾病科工作计划(2011-2014年) 肾病科工作总结(2011-2013年) 疼痛科工作计划(2011-2014年) 疼痛科工作总结(2011-2013年) 4.2.4 确定优势病种

重点专科优势病种月统计表(2014年)

4.3 优势病种和常见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4.3.1 制定优势病种和常见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4.3.4 诊疗方案的实施和临床疗效

脑病科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2011-2013) 脑病科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分析总结评估、优化方案(2011-2013)

肾病科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2011-2013) 肾病科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分析总结评估、优化方案(2011-2013)

疼痛科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2011-2013) 疼痛科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分析总结评估、优化方案(2011-2013)

4.3.2 访谈

★4.3.3 病历执行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运行病历3份 4.4 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

4.4.1 开展名老中医学术经难继承工作

XXX市中医名医协会《关于评定“中医名医”的通知》

附:XXX市上科学技术协会、XXX市卫生局、XXX市人事局《关于评定“中医名医”的通知》 XXX市名中医工作室实施方案

XXX市名中医工作室申请书(XXX、XXX) 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计划和措施 中医药师承教育继承人绩效考核表

学术继承人资质证书(复印件)——XXX、XXX、XXX

师带徒,文件、合同、拜师照片 4.4.2 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传承

XXX主任医师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总结——XXX、XXX 中风脑病专科之名老中医学术传承工作总结 论文: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68例(《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XX省科学技术成果证书:“促红生血汤剂”(自拟方)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尿毒症贫血的临床研究——XXX(第三完成人)

论文:促红生血汤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肾性贫血52例(中国医学论坛2008年5月第6卷第5期)

跟师原始笔记

4.4.3 名老中医学术经验应用

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应用典型病历(2份)

4.5 开展专科诊疗技术及特色疗法 4.5.1 专科技术及特色疗法

专科技术及特色疗法操作规范(脑病科) 4.5.3 专科中药制剂研究

二级骨科医院评审标准范文第3篇

住院床位在80张至299张。

二、科室设置

(一)临床科室:至少设有急诊科、内科、外科、预防保健科,中医内科、中医外科、中医妇科、中医儿科、中医骨伤科、中医皮肤科、中医针灸科、推拿科。其中,中医内科、外科各设二级科室3个以上;设中医或中西医结合重点专科2个以上;设有综合加强监护病房,手术室要有复苏室。

(二)医技科室:至少设有药剂科(含西药房、中药房、煎药室等)、检验科、医学影像科、血库(可与检验科合设)、营养室、消毒供应室、手术室、功能科室(含心、肺电生理)。

(三)其他科室:医务科、信息科(含病案室、统计室)、质量控制科(含院内感染控制)。

三、人员

(一)医院主要负责人应具有《执业医师资格证书》并经执业注册,在二级医院从事临床工作5年以上,身体健康并能亲自主持医疗工作。

(二)每床平均至少配备0.88名卫生技术人员。所有医生应具有《医师资格证书》并经执业注册。

(三)每床平均至少配备0.4名护士,其中至少有副主 1 任护师1名,主管护师5名。所有护士应具有《护士执业证书》并经执业注册。

(四)一级临床科室和重点专科的主任必须是相应专业的主任医师;二级科室的主任至少50%是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药剂科、检验科、医学影像科、病理科等医技科室正高职称的卫技人员占25%以上。

(五)本科以上学历人员的比例和中医药人员占医药人员的比例均不低于60%。高级职称人员占全院人员比例不低于8%。

(六)临床营养师不少于1人。

(七)工程技术人员(技师、助理工程师及以上人员)占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比例不低于2%。

四、选址

(一)二级综合性医院所在社区的服务人口为30万—50万人。

(二)新增医院与诊所之间的最短距离不小于500米、与门诊部或社区健康服务中心之间的最短距离不小于1000米、与医院之间的最短距离不小于2000米。

(三)选址与周围托幼机构、中小学校、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肉菜市场之间应物理分隔,符合卫生及预防疾病的要求。

医院选址应为规划的医疗用地或可以转变为医疗用途

2 的房屋(其使用性质原则上以商业、办公、厂房类为主,既有住宅、宿舍、居住小区会所、文化、体育、社区服务等公共配套设施以及与餐饮、生产性厂房紧临的房屋,不应用于医疗用房。既有房屋的使用性质以房地产权证明文件为准)。

(四)选址相邻权利人(业主/住户和社区内现有医疗机构)无明显反对意见(以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公示和专门委员会收集的意见为准)。选址前,设置申请人应征询相邻权利人的意见。

五、建筑、设施与环境

医院应有良好的采光通风,建筑设计、设施应满足诊疗和管理工作要求,体现以病人为本的原则,符合卫生学和美学的要求,创造和谐的就医和人文环境。

(一)医院用房应为独立楼房。

(二)每床平均占地面积不少于130平方米,床均业务用房建筑面积不少于110平方米,病房每床使用面积不少于8平方米,绿化面积占总占地面积至少达35%,每100床位至少配有30个停车位。

(三)各诊室相对独立,使用面积不少于10平方米。

(四)医院的基础设施,包括消防、环境保护、放射卫生、压力容器(如消毒炉、高压氧等)、电梯等要经相应的消防、环保、疾病控制、质量技术监督等部门检测验收合格。

(五)建筑布局必须严格按照医疗功能作系统、科学规

3 划,人、物流向合理,同一层的平面无障碍设置,医疗区铺设防滑、防噪音的地面,病房及走廊墙面使用方便清洗和消毒的材料,墙角防尘设计。

(六)急诊科有独立的出入口和回车道,开放式的抢救环境,急救设备齐备。

(七)ICU的位置要合理布局,有良好的自然采光及净化的人工环境控制。

(八)手术室的位置应处于环境安静,空气清新,光线充足的地方,远离有细菌感染的部门,手术间的使用面积至少25平方米,符合医院感染控制的要求。

(九)中心吸引,中心吸氧。

(十)消毒供应室符合卫生部《医院消毒供应室验收标准》的要求。

(十一)药房、药库、煎药室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医疗机构“放心药房”建设规范》建设。中、西药房分开设置,门诊、住院药房面积各不少于150平方米,药库的面积各不少于200平方米。开展TPM、临床药学等其它业务的,应按相应要求另行设置。

(十二)住院检验室面积不少于250平方米,门诊检验室面积不少于100平方米。

(十三)医院应有齐备的信息管理系统,信息网络楼宇布线率达100%,医院人均计算机拥有率不少于50%,达到信

4 息共享。

(十四)医院应有方便残疾人的无障碍通道和设施。

六、设备

(一)基本设备:

临床诊疗设备:中央给氧装置、呼吸机、电动吸引器、自动洗胃机、心电图机、心脏除颤器、心电监护仪、多功能抢救床、万能手术床、无影灯、麻醉机、麻醉监护仪、高频电刀、肺功能仪24小时血压测量仪、纤维食道镜、胃镜、纤维直肠镜、妇科检查床、冲洗机、移动式X光机、800MAX光机、彩色B超、骨科牵引床、紫外线灯、冷冻切片机、石蜡切片机。中药熏蒸治疗仪、电针仪等中医诊疗设备。

临床检验设备:血气分析仪、自动凝血分析仪、骨髓分类电脑处理系统、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全自动血球计数仪、全自动细菌鉴定仪、血细菌培养箱、显微镜、CO2培养箱、厌氧培养箱、低温冰箱、低温高速离心机、渗透压计、超净工作台、急诊生化分析仪、酶标洗板机、全自动电泳分析仪、1/10000分析天平、酶标分析仪、尿分析仪、化学发光或电子发光分析仪、细胞自动筛选器。

供应室设备:按卫生部《医院消毒供应室验收标准》要求进行配置。

煎药室设备:煎药机、包装机、储药器、储药柜、冰箱、清洗设备等。

(二)病室配备供氧、吸痰、呼叫系统和多功能病床。病区配有病床消毒器。

(三)病床平均单元设备:床1张,床垫1.2条,被子1.2条,褥子1.2条,被套2条,床单2条,枕芯2个,枕套4个,床头柜1个,暖水瓶1个,面盆2个,痰盂(痰杯)1个,病员服3套。

(四)药剂科配备和提供与药学部门承担任务相适应的仪器和设备。

(五)有与开展的诊疗科目相应的其他设备及中医诊疗设备。

七、开展产科、母婴保健技术服务、计划生育手术、医疗美容、性病、传染病、精神病、颅脑外科、心脏外科、医疗介入手术等医疗项目,应依照有关规定申请批准。

八、医院应有健全的管理制度,有医疗、护理等技术操作规程,并成册可用。

二级骨科医院评审标准范文第4篇

第一部分 中医药服务功能

第一章 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措施

一、依据功能与任务,确定医院发展战略,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体现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医院发展方向,有明确的发展目标,重在提高中医临床疗效。

二、围绕医院中长期发展规划制定医院年度工作计划,有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和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具体措施,并按照年度定期评价。

三、医院管理体系中建立引导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和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考核和奖惩激励制度,科室综合考核目标中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和提高中医临床疗效作为重要指标。

四、积极开展中医对口支援工作,并制定鼓励措施。

第二章 队伍建设

一、执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中医医院人员配备的相关要求。

二、制定中医药人员队伍建设规划和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

三、认真开展各级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考核工作,积极开展中医药继续教育与培训。

1

第三章 临床科室建设

一、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有关规定,合理设置临床科室,科室命名规范。

二、按照中医医院临床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的相关要求加强科室建设与管理。

三、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诊疗方案基础上,制定并实施本科常见病及中医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定期对方案实施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及评估,优化诊疗方案。对中医优势病种的疗效及中医药特色进行年度分析、总结和评估,并制定改进措施。

四、实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常见病及中医优势病种中医临床路径和中医诊疗方案。定期对临床路径实施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不断完善和改进。

五、严格执行《中医病历书写基本规范》,中药处方格式及书写符合相关规定。

六、严格执行《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七、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掌握中医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对本科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和急危重症中西医诊断与鉴别诊断的准确性不断提高。

八、按有关要求,合理配置、应用中医诊疗设备。

九、开展中医诊疗技术项目和中医综合治疗。

十、研制和使用一定数量的医疗机构中药制剂;门诊中药处方数、中药饮片和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处方数占门诊处方总数、中药饮

2 片和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处方数与门诊人次的比例达到规定要求。

十一、住院患者非手术治疗的比例达到规定要求。

第四章 重点专科建设

一、中医重点专科(专病)达到一定级别,专科床位、设备、人员、技术及业务达到规定要求。

二、制定并实施专科建设发展规划、工作计划和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及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具体措施。确定的优势病种应具有明显的中医药特色优势。

三、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诊疗方案基础上,制定并实施本专科优势病种和常见病种的中医诊疗方案,定期对中医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

四、开展本专科临床经验整理与应用,加强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培养专科学术继承人。

五、开展专科诊疗技术及特色疗法,研制和使用专科中药制剂。

第五章 中药药事管理

一、医院药事管理组织定期对临床使用中药进行监督、评价和指导,合理遴选医疗机构内使用的中药。

二、中药房设置达到《医院中药房基本标准》。

三、严格执行《医院中药饮片管理规范》。

四、按要求积极使用小包装中药饮片。

3

五、严格执行《医疗机构中药煎药室管理规范》。

六、严格执行中药饮片处方用名和调剂给付有关规定。

七、临床药师参与中药药物治疗,促进安全与合理用药。

第六章 中医护理

一、参照中医医院中医护理工作指南开展中医护理工作。

二、执行《中医护理常规 技术操作规程》,积极开展辨证施护。

三、护士掌握本科常见病的中医护理常规和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能够提供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康复和健康指导。

第七章 文化建设

一、医院重视中医药文化建设。

二、医院价值观念体系体现中医药文化。

三、建立并不断完善行为规范体系,形成富含中医药文化特色的服务文化和管理文化。

四、参照中医医院环境形象建设范例,开展中医医院环境形象体系建设。

第八章 “治未病”服务

一、为发展“治未病”服务提供支撑。

二、按照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提供平台建设基本规范,合理设置和建设“治未病”服务平台。

4

三、按照要求规范提供“治未病”服务。

四、积极应用“治未病”服务技术,技术应用符合相关规范。

5

第二部分 综合服务功能

第一章 基本要求和医院服务

一、医院设置、功能和任务

(一)坚持公立医院公益性,把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放在第一位。

(二)医院的功能、任务和定位明确,保持适度规模,医院编制及实有床位数均≥100张。

二、医院服务

(一)医院有改善诊疗环境,提高工作绩效,优化医疗服务系统与流程,缩短平均住院日、缩短患者诊疗等候时间具体措施,支持医务人员从事晚间门诊和节假日门诊。

(二)急诊绿色通道管理规范,急危重症患者得到及时救治。

(三)维护患者合法权益,加强投诉管理。

(四)为住院患者提供营养指导、配餐、煎药等相关服务。

(五)执行《无烟医疗机构标准(试行)》及《关于2011年起全国医疗卫生系统全面禁烟的决定》。

三、应急管理

(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承担传染病的发现、救治、报告、预防等任务,主管部门对传染病管理定期监督检查、总结分析,持续改进传染病管理,无传染病漏报,无管理原因导致传染病播散。

6

(二)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严格执行各级政府制定的应急预案,认真执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在卫生应急工作中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的要求,承担突发公共事件的医疗救援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工作。

(三)加强领导,成立医院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应急队伍,落实责任,建立并不断完善医院应急管理的机制。

(四)明确医院需要应对的主要突发事件策略,建立医院的应急指挥系统,制定和完善各类应急预案,提高快速反应能力。

(五)开展应急培训和演练,提高各级、各类人员的应急素质和医院的整体应急能力。

四、临床医学教育及科研

(一)承担政府分配的培养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专科人才的指令性任务,制定相关的制度、培训方案,并有具体措施予以保障。

(二)承担医学院校医学生的中医临床教学和实习任务或承担本地区中医骨伤科医师培养任务。

(三)有制度保障开展卫生技术人员的继续医学教育工作。

(四)有鼓励医务人员参与中医药科研工作的制度和办法,开展与本区域常见病、多发病相关的调查研究,并提供适当的经费、条件与设施。

第二章 患者安全

一、确立查对制度,识别患者身份。

7

二、确立手术安全核查制度,防止手术患者、手术部位及术式发生错误。

三、建立临床“危急值”报告制度,妥善处理医疗安全(不良)事件。

四、防范与减少患者跌倒、坠床等意外事件和压疮发生。

第三章 医疗质量

一、医疗质量管理组织与制度

(一)建立医院、科室的医疗质量管理责任体系,院长为医疗质量管理第一责任人,科主任全面负责科室医疗质量管理工作。

(二)合理设置医院质量管理组织,定期研究医疗质量管理等相关问题,记录质量管理活动过程,为院长决策提供支持。

(三)医疗、护理等职能部门负责实施全面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和持续改进方案,承担指导、检查、考核和评价医疗质量管理工作。

二、医疗技术管理

(一)依据法律法规开展医疗技术服务,有指定部门负责医疗技术管理工作,有完整的管理资料,有统一的审批、管理流程。

(二)医疗技术管理符合《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规定,制定医疗技术管理制度,实行分级分类管理,监督评价与档案管理制度,临床应用新技术按规定报批。

(三)制定医疗技术风险预警机制和医疗技术损害处置预案,并

8 组织实施。对新开展医疗技术的安全、质量、疗效、经济性等情况进行管理和评价,及时发现并采取相应措施降低医疗技术风险。

三、医技科室质量管理

(一)临床检验质量管理

1.临床检验部门设置、布局、设备设施符合《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服务项目满足临床诊疗需要,能提供24小时急诊检验服务。

2.有实验室安全程序,制度及相应的标准操作流程,遵照实施并记录。

3.由具备临床检验专业资质的人员进行检验质量控制活动。 4.检验报告及时、准确、规范,严格审核制度。

5.成立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制定质量与安全管理计划和质量控制指标,开展质量管理工作。所有POCT(床边检验)项目均应开展室内质控和院内比对实验,并参加室间质评。

(二)医学影像质量管理

1.医学影像(放射、超声、CT等)部门设置、布局、设备设施符合《放射诊疗管理规定》,服务项目满足临床诊疗需要,提供24小时急诊影像服务。

2.建立规章制度,落实岗位职责,执行技术操作规范,保护患者隐私;实行质量控制,定期进行图像质量评价。

3.提供规范的医学影像诊断报告,有审核制度,有疑难病例分析与读片制度和重点病例随访与反馈制度并落实。

9 4.制定医学影像设备定期检测制度、环境保护、受检者防护、及工作人员职业健康防护等相关制度,遵照实施并记录。

四、其他科室质量管理

(一)手术治疗管理

1.制定手术医师资格分级授权管理制度与程序,实行手术医师资格准入制分级授权管理。手术医师对授权知晓率100%。

2.实行患者病情评估与术前讨论制度,制定诊疗和手术方案,落实患者知情同意管理的相关制度,并记录在病历中。

3.医院建立重大手术报告审批制度,有急诊手术管理措施,保障急诊手术及时安全。

4.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的选择与使用时机符合规范。有手术抗菌药物应用管理制度,预防使用抗菌药物规范。

5.手术的全过程和术后注意事项及时、准确地记录在病历中;手术的离体组织按规定做病理学检查,明确术后诊断。

(二)麻醉治疗管理

1.制定麻醉医师资格分级授权管理制度与规范。

2.实行患者麻醉前病情评估制度,制订治疗计划、方案,风险评估结果记录在病历中。

3.履行患者麻醉前的知情同意(包括治疗风险、优点及其他可能的选择)。

4.执行手术安全核查,实施麻醉操作的全过程记录于病历、麻醉单中。

10

(三)感染性疾病管理

1.执行《传染病防治法》及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健全传染病防治与医院感染管理组织架构,完善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

2.落实预检分诊制度,实行首诊负责制,及时报告疫情。 3.根据标准预防的原则,采取标准防护措施,为医务人员提供符合国家标准的消毒与防护用品,并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处理废物。

4.开展对传染病的监测和报告工作。有专门部门或人员负责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并按照规定进行网络直报。

5.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传染病防治知识和技能培训。

(四)输血管理与持续改进

1.具备为临床提供24小时服务的能力,满足临床需要,无非法自采、自供血液行为。

2.加强临床用血过程管理,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促进临床安全、有效、科学用血。

3.开展血液质量管理监控,制定并实施控制输血严重危害(输血传染疾病、输血不良反应、输注无效)的方案,严格执行输血技术操作规范。

4.开展血液全程管理,落实临床用血申请、审核制度,履行用血报批手续,执行输血前核对制度,做好血液入库、贮存和发放管理。

5.落实输血相容性检测的管理制度,做好相容性检测实验质量

11 管理,确保输血安全。

(五)医院感染管理

1.建立医院感染管理组织,医院感染控制活动符合《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等规章要求,并与医院功能和任务及临床工作相匹配。

2.开展医院感染防控知识的培训与教育。

3.按照《医院感染监测规范》,监测重点环节、重点人群与高危险因素,采用监控指标管理,控制并降低医院感染风险。

4.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实施依从性监管与改进活动。 5.制定多重耐药菌(MDR)医院感染控制管理的规范与程序,实施监管与改进。

6.消毒工作符合《医院消毒技术规范》、《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标准》的要求;隔离工作符合《医院隔离技术规范》的要求;医务人员能获得并正确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消毒与防护用品;重点部门、重点部位的管理符合要求。

7.医院感染管理组织监测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医院感染率及其变化趋势;根据医院感染风险、医院感染发病率和(或)患病率及其变化趋势改进诊疗流程;定期通报医院感染监测结果。

五、病历(案)质量管理

(一)病历(案)管理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医病历书写基本规范》和《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等有关法规、规范。

12

(二)按规定保存病历资料,保证可获得性。

(三)建立病历书写质量的评估机制,定期提供质量评估报告。

(四)采用国际疾病分类与代码(ICD-10)、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TCD)与手术操作分类(ICD-9-CM-3)对出院病案进行分类编码,建立科学的病案库管理体系,包括病案编号及示踪系统,出院病案信息的查询功能。

第四章 药事管理

一、加强药剂管理,有效控制药品质量,保证用药安全。

二、执行《处方管理办法》,开展处方点评,促进合理用药。

三、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要求,合理使用药品,并有监督机制。

四、有药物安全性监测管理制度,按照规定报告药物不良反应。

第五章 护理质量管理

一、护理管理组织体系健全,实施护理人员分级管理,明确岗位职责及工作规范,落实责任制护理措施。

二、护理人力资源配备与医院的功能和任务一致,有护理单元护理人员的配置原则,有紧急状态下调配护理人力资源的预案。

三、根据分级护理的原则和要求实施护理措施,有护理质量评价标准,并定期评估。

四、实行责任制整体护理,为患者提供连续、全程的基础护理和

13 专业技术服务,优质护理服务落实到位。

五、有手术室、消毒供应中心(室)护理质量管理标准与监测措施。

第六章 医院管理

一、依法开展执业活动。

二、加强医院信息化建设,满足医院管理、临床医疗和服务需要。

三、加强财务与价格管理,规范医院经济运行。

四、成立医学装备管理部门,建立并完善医学装备管理制度。

五、实行院务公开,积极开展医院社会评价。

二级骨科医院评审标准范文第5篇

住院床位在80张至299张。

二、科室设置

(一)临床科室:至少设有急诊科、内科、外科、预防保健科,中医内科、中医外科、中医妇科、中医儿科、中医骨伤科、中医皮肤科、中医针灸科、推拿科。其中,中医内科、外科各设二级科室3个以上;设中医或中西医结合重点专科2个以上;设有综合加强监护病房,手术室要有复苏室。

(二)医技科室:至少设有药剂科(含西药房、中药房、煎药室等)、检验科、医学影像科、血库(可与检验科合设)、营养室、消毒供应室、手术室、功能科室(含心、肺电生理)。

(三)其他科室:医务科、信息科(含病案室、统计室)、质量控制科(含院内感染控制)。

三、人员

(一)医院主要负责人应具有《执业医师资格证书》并经执业注册,在二级医院从事临床工作5年以上,身体健康并能亲自主持医疗工作。

(二)每床平均至少配备0.88名卫生技术人员。所有医生应具有《医师资格证书》并经执业注册。

(三)每床平均至少配备0.4名护士,其中至少有副主 1 任护师1名,主管护师5名。所有护士应具有《护士执业证书》并经执业注册。

(四)一级临床科室和重点专科的主任必须是相应专业的主任医师;二级科室的主任至少50%是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药剂科、检验科、医学影像科、病理科等医技科室正高职称的卫技人员占25%以上。

(五)本科以上学历人员的比例和中医药人员占医药人员的比例均不低于60%。高级职称人员占全院人员比例不低于8%。

(六)临床营养师不少于1人。

(七)工程技术人员(技师、助理工程师及以上人员)占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比例不低于2%。

四、选址

(一)二级综合性医院所在社区的服务人口为30万—50万人。

(二)新增医院与诊所之间的最短距离不小于500米、与门诊部或社区健康服务中心之间的最短距离不小于1000米、与医院之间的最短距离不小于2000米。

(三)选址与周围托幼机构、中小学校、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肉菜市场之间应物理分隔,符合卫生及预防疾病的要求。

医院选址应为规划的医疗用地或可以转变为医疗用途

2 的房屋(其使用性质原则上以商业、办公、厂房类为主,既有住宅、宿舍、居住小区会所、文化、体育、社区服务等公共配套设施以及与餐饮、生产性厂房紧临的房屋,不应用于医疗用房。既有房屋的使用性质以房地产权证明文件为准)。

(四)选址相邻权利人(业主/住户和社区内现有医疗机构)无明显反对意见(以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公示和专门委员会收集的意见为准)。选址前,设置申请人应征询相邻权利人的意见。

五、建筑、设施与环境

医院应有良好的采光通风,建筑设计、设施应满足诊疗和管理工作要求,体现以病人为本的原则,符合卫生学和美学的要求,创造和谐的就医和人文环境。

(一)医院用房应为独立楼房。

(二)每床平均占地面积不少于130平方米,床均业务用房建筑面积不少于110平方米,病房每床使用面积不少于8平方米,绿化面积占总占地面积至少达35%,每100床位至少配有30个停车位。

(三)各诊室相对独立,使用面积不少于10平方米。

(四)医院的基础设施,包括消防、环境保护、放射卫生、压力容器(如消毒炉、高压氧等)、电梯等要经相应的消防、环保、疾病控制、质量技术监督等部门检测验收合格。

(五)建筑布局必须严格按照医疗功能作系统、科学规

3 划,人、物流向合理,同一层的平面无障碍设置,医疗区铺设防滑、防噪音的地面,病房及走廊墙面使用方便清洗和消毒的材料,墙角防尘设计。

(六)急诊科有独立的出入口和回车道,开放式的抢救环境,急救设备齐备。

(七)ICU的位置要合理布局,有良好的自然采光及净化的人工环境控制。

(八)手术室的位置应处于环境安静,空气清新,光线充足的地方,远离有细菌感染的部门,手术间的使用面积至少25平方米,符合医院感染控制的要求。

(九)中心吸引,中心吸氧。

(十)消毒供应室符合卫生部《医院消毒供应室验收标准》的要求。

(十一)药房、药库、煎药室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医疗机构“放心药房”建设规范》建设。中、西药房分开设置,门诊、住院药房面积各不少于150平方米,药库的面积各不少于200平方米。开展TPM、临床药学等其它业务的,应按相应要求另行设置。

(十二)住院检验室面积不少于250平方米,门诊检验室面积不少于100平方米。

(十三)医院应有齐备的信息管理系统,信息网络楼宇布线率达100%,医院人均计算机拥有率不少于50%,达到信

4 息共享。

(十四)医院应有方便残疾人的无障碍通道和设施。

六、设备

(一)基本设备:

临床诊疗设备:中央给氧装置、呼吸机、电动吸引器、自动洗胃机、心电图机、心脏除颤器、心电监护仪、多功能抢救床、万能手术床、无影灯、麻醉机、麻醉监护仪、高频电刀、肺功能仪24小时血压测量仪、纤维食道镜、胃镜、纤维直肠镜、妇科检查床、冲洗机、移动式X光机、800MAX光机、彩色B超、骨科牵引床、紫外线灯、冷冻切片机、石蜡切片机。中药熏蒸治疗仪、电针仪等中医诊疗设备。

临床检验设备:血气分析仪、自动凝血分析仪、骨髓分类电脑处理系统、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全自动血球计数仪、全自动细菌鉴定仪、血细菌培养箱、显微镜、CO2培养箱、厌氧培养箱、低温冰箱、低温高速离心机、渗透压计、超净工作台、急诊生化分析仪、酶标洗板机、全自动电泳分析仪、1/10000分析天平、酶标分析仪、尿分析仪、化学发光或电子发光分析仪、细胞自动筛选器。

供应室设备:按卫生部《医院消毒供应室验收标准》要求进行配置。

煎药室设备:煎药机、包装机、储药器、储药柜、冰箱、清洗设备等。

(二)病室配备供氧、吸痰、呼叫系统和多功能病床。病区配有病床消毒器。

(三)病床平均单元设备:床1张,床垫1.2条,被子1.2条,褥子1.2条,被套2条,床单2条,枕芯2个,枕套4个,床头柜1个,暖水瓶1个,面盆2个,痰盂(痰杯)1个,病员服3套。

(四)药剂科配备和提供与药学部门承担任务相适应的仪器和设备。

(五)有与开展的诊疗科目相应的其他设备及中医诊疗设备。

七、开展产科、母婴保健技术服务、计划生育手术、医疗美容、性病、传染病、精神病、颅脑外科、心脏外科、医疗介入手术等医疗项目,应依照有关规定申请批准。

八、医院应有健全的管理制度,有医疗、护理等技术操作规程,并成册可用。

二级骨科医院评审标准范文第6篇

从医疗设备部分的标准中可以看出, 标准对人员与组织、医疗设备、管理与维修、安监与质控等4个方面提出了要求, 其中, 第4部分安监与质控是目前医院医疗设备管理中比较新的观念, 凸显了对院内使用的医疗器械的质量与应用安全的理念的重视, 是近年来的一个新趋势。

1 组织与人员保证

在标准中明确提出, 要有独立的部门负责全院医疗设备管理及保障工作, 参与医疗设备的计划、购置、验收、维修与管理。该部门的设置, 一是独立, 二是针对全院和全过程, 该部门的人员组成一是管理类人员, 二是技术类人员。在标准中, 采用了医学工程的概念, 有别于以前的医疗设备或医疗器械的提法, 也是当今的一个新趋势。因此, 建议设置的部门可以称为:医学工程部或者临床工程科。在标准中, 还强调了委员会制, 设立医疗设备管理委员会, 由医院分管领导负责, 主要参与计划、论证等宏观管理工作。对于医工部门的技术类人员, 在细则中, 有明确的人员编制要求, 初级以上非卫技工程技术人员占卫生技术人员的比例≥1.5%。

2 物质配置保证

医院的设备配置符合要求, 医疗设备 (包括基础设备、急救设备、专科设备和科教设备) 能满足医教研需要。

三级医院的设备配置要同时满足医疗、教学和科研的需要, 要有与医院功能、任务相适应的医疗设备, 基础设备配套齐全、完好、全面达到三级医院标准;急救设备和监护设备符合要求;按照资源共享的原则, 经批准合理配置适宜的大型医疗设备;省级重点专科和实验室专用设备满足要求。

现在的医院、医疗、科研、医生 (检查、诊断、治疗) , 越来越离不开各类先进的医疗设备。在标准中, 强调了基础性设备一定要配全, 在日常处于完好工况, 要全面达到三级医院标准。标准还专门提出了急救设备的配置要求, 在标准的附件中专门列出了急诊科和ICU的急救设备的配置, 突出了对院内急诊与急救医学的重视。其中, 还特别提到监护设备, 监护设备在临床上的作用, 在降低护士工作强度, 保证对病员24h连续不间断的生命体征的监测上, 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对于医院的临床重点专科, 也专门提出了设备配置的要求, 医院专科设备是一个医院的特色设备, 其配置一定要满足临床专科的需要。

3 管理与维修保证

在标准里, 医疗设备的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 在实施过程中, 存在2种运行状态: (1) 物质运动状态, 包括设备购置、验收、安装、调试、使用、维护修理直至报废的这个生命周期, 管理的内容为技术管理; (2) 价值运动状态, 包括购置资金的筹集、预算与计划的论证, 运行和维护的成本费用、财务管理, 成本、效益、效果评价, 其管理的内容为经济管理。

在细则里, 体现出了制度管理、论证管理、计划与采购管理、验收管理、资产与物流管理、应用质量管理、信息与档案管理等内容。制度要健全, 并重在得到落实, 要制定医疗设备和耗材采购、验收、入库、发放、报废和更新制度并予落实。按照要求落实招标采购的规定。购置30万元以上的设备, 要落实、完善论证内容, 要求具备适宜性和可行性。已经购置的设备要三证齐全, 对于大型设备除了注册证, 还要求配置许可证以及各类人员的上岗资格证。对于强制认证的医疗设备, 一定要具有3C认证证书。对于在用的各类医疗设备, 要开展定期效益分析工作, 对于大型设备, 要求实行单机的核算。通过效益分析, 检验管理工作的成效, 对所发现的问题提出改进方案, 从而进一步优化管理体系。要建立并健全三级保养制度并予以落实, 对重点设备建有定期质量检测和分析报告制度, 并认真实施, 这些是医工部门的技术类人员的主要工作内容, 目的是保证设备的完好、设备寿命的提高以及应用的安全。医院要有设备的总台账, 每个部门或科室要有分台账, 账物相符。对不同设备应建立分类档案并有专人保管, 档案资料 (合同、论证材料、验收报告、技术资料等) 齐全, 记录所做的, 并安排安人负责。

4 安全质控保证

贯彻执行国务院颁发的《计量法》和《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等有关规定, 保证医疗设备安全和质量性能良好。目前, 国家对医疗设备的管理, 涉及到的法律和法规不多, 主要是《计量法》和《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 还有一部分进口的以及实行强制性认证管理的医疗设备, 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约束, 涉及采购的还有《政府采购法》, 此外, 是一些部颁规定。

在评审标准与细则出台后, 我院即积极地参与并行动起来, 投入到创建三级医院的工作中去。医院先后邀请了省市两级的专家与领导来院动员、指导、培训。在专家的培训过程中, 也清楚了标准出台的不易, 它是经专家组起草后, 经反复讨论修改报请省厅审核后定稿, 可以说是逐字逐句推敲而来。各评审医院一定要认真研读, 深刻领会标准与细则的含义, 并藉此来指导医院的工作。

摘要:2009年3月, 江苏省颁布了《三级医院评审标准与细则》 (传染病医院) 分册, 标准分九个部分, 分别是:行政管理、人才队伍、医疗质量、医疗技术、医疗服务、护理工作、信息管理、医疗设备、基础设施, 随标准同时制定出台了相应的评审细则, 此次标准与细则的颁布, 必将成为各传染病医院创建或建设等级医院的行动指南。

上一篇:打造学校党建特色品牌范文下一篇:二次供水行业发展前景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