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数学课堂成效范文

2024-02-22

提高数学课堂成效范文第1篇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学生只有通过亲身的主动参与,自主探索,才能获得新知识,培养能力。下面谈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唤起学生的参与意识,创造参与机会,培养学生参与能力的一些粗浅做法。

一、营造融洽的课堂氛围

目前课堂教学,教师严肃有余,亲切不足,许多学生被动接受,畏于师道尊严不敢质疑问难。为此,教师要创设“融洽”情境,使学生有主动参与的热情。这里的“融洽”,不仅要求营造宽松、积极、愉快、和睦的课堂气氛,教师在行动上、态度上对学生的尊重、信任和热爱,而且要求建立师生之间每时每刻进行的心理接触,心灵的交汇。教师富有情感的投入,会激起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消除畏惧的心理障碍,使学生的身心得到解放,形成情感上的共鸣,从而产生主动参与的热情。

二、创设情境,设疑激趣,把握导入契机

心理学研究表明:精彩的课堂开头,往往给学生带来新奇感,不仅能使学生的思维迅速地由抑制到兴奋,而且还会使学生把学习当成一种自我需要,自然地进入学习新知识的情境中,初中数学课引入方法很多,可通过实验开路,故事引入,悬念导入等。如教“分母有理化”一节时,教师上课后,板书一道题:“计算 1∕√2(精确到0.01)”。指定两位同学用两种不同方法板演。一个先把分子、分母同乘√2,很快算出结果。另一个直接用1被√2的近似值1.414除,列草式,算得很繁。两生做完后,教师问学生:哪种方法更简便?学生一致肯定了前一种解法,从而自然地引入了分母有理化这一课题。再如:讲“坐标的互化”,先举例比喻各国度量衡制不统一,我们不仅要掌握市制,而且要学会公制,并且能够将它们互化。接着转入主题:直角坐标系,极坐标系,在建立函数和图象的对应关系时,各有优点,但有时需要将一种坐标系下的方程转化为另一种坐标系下的方程。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直角坐标与极坐标互化”的原因。这样引入课题并不费力,目的明确,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迫切学习新知识,其注意力马上被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激发起主动参与研究的强烈欲望。

三、创设活动过程,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由此可见,活动是联系主客体的桥梁,是学生认识发展的直接源泉,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多创设让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等活动情境,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参与,以“动”启发学生的思维,实际上,课堂就应当是学生的“活动场”,教学过程就应当是学生的“活动过程”。教师的主导作用之一就是要创设好“活动点”。例如初中数学“实习作业”一课教学设计:⑴学生自制测倾器;⑵让学生设计实验;⑶学生用测倾器、刻度尺等器材,动手做实验,探究用直角三角形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⑷学生试着自行小结,教师总结讲解;⑸介绍用测倾器测底部不能到达的其它建筑如楼房、烟囱等高大建筑物的高度。在实习作业期间,教师在现场进行观察指导,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整个教学过程通过学生积极参与活动,让学生自主学习,自己探究,自己设计,自己分析,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活动的组织者,其教学效果甚好。

四、抓住问题关键,通过讨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讨论是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主动探索知识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学中如能依照教学目标组织学生充分讨论,并以积极的心态互相评价,相互反馈,互相激励,则有利于发挥集体智慧,开展合作学习,从而获得好的教学效果。当然,关键还在于讨论问题的恰当设置。比如我在“有理数乘方的符号法则”的教学中,就提出像(-2)1 =?(-2)2 =?

(-2)3 =?(-2)4 =?……放手让学生进行研究,讨论,争辩。这样在学生的激烈讨论以后,再根据讨论情况,得出结论。再如在数学习题课教学中设置一些如

“已知 如图:AB切☉O于点B,

BC⊥AO于点C。

求证:∠1=∠2。”这样的多解题多变题,组织学生讨论,这样的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五、设置悬念,留给学生适当空间

陶行知认为,创造教育是培养民族活动的教育,是培养学生“独出心裁”能力的教育,而在创造教育中“行为”“思想”是创造教育中两个重要的不可缺少的因素。因此,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行为上的“空白”情境,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时间,使他们有主动参与学习、研究的机会,养成创造的倾向、意识;同时,更要为他们创设思维上的“空白”情境,让他们能静下心来,搜索丰富的资料,进行深邃地思考,以发挥其内在的创造力。如在课堂结尾时,留些问题,设置一些悬念,吊吊胃口,使其产生“欲知后事如何,急需课后解决”之感,激发学生课后主动参与学习,创造的欲望。又如在布置作业时,也可布置一些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让学生主动参与研究性学习,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六、增强学生信心,体验成功喜悦

心理学家指出:“一个人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教育家苏霍姆斯基说过:“一个孩子,如果从未品尝过学习劳动的欢乐,从未体验过克服困难的骄傲——这是他的不幸。”因此,教师要努力创设“成功”的情境,让每位学生在顺境学习中增强信心,体验欢乐,在逆境探索中体验成功,使学生拥有主动参与获得成功的丰富情感体验。把握好“成功点”及时鼓励,使学生的参与意识得到强化和升华。

提高数学课堂成效范文第2篇

1 优化师生关系, 焕发学习激情

长期以来, 教学一向强调“师道尊严”。在课堂上, 教师往往居高而下, 采取“教师讲, 学生听”“教师演, 学生看”“教师写, 学生抄”的做法, 学生处于被动的状态, 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在课堂上教师不能摆着“师尊”的“架子”, 语言应该友善亲切, 态度应该和蔼可亲, 一改自上而下的传授方式, 无论是讲授知识还是与学生交谈, 辅导学生时, 都应充分尊重和热爱学生的一切需要, 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教师要善于用放大镜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以表扬和鼓励为主, 对每个问题、每个学生的评价不可轻易否定, 不随便说“错”, 否则就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正所谓, 学生只有“亲其师”, 才能“信其道”。

列宁说过:“一个人的思想只有被浓烈的情感渗透时, 才能得到力量, 引起积极的注意、记忆、思考。”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 学习的本身除了认知因素之外, 情感因素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因而课堂教学中教师每一丝亲切的微笑, 每一个鼓励的眼神, 每一句温和的话语, 每一个明确的手势……都会触及学生学习的情绪, 都可以促使学生放开胆子, 亮开嗓子, 都会诱发学生情感的积极投入。这一切又能促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融洽、民主和谐, 使大家无拘无束, 尽情发挥主动作用, 激起学习热情。

2 教师精心准备, 增强学生自信

小学数学教学的对象是少年儿童, 他们有着好动、想象力丰富和不随意注意占优势、感性认识能力强、排除外来干扰能力差等特定阶段特有的心理特征。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针对孩子们的特点, 努力优化课堂教学, 就显得非常重要。我们知道, 课堂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课堂教学组织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要想“优化”, 我认为, 首先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工作, 精心组织好一堂课的开端, 有意识的营造好教学情景。其次, 还要创造良好的教学情感氛围, 要把自己对学生的期待及对认识教材的情感尽快融入学生的情感中, 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使学生在认识和情感上与教师产生共鸣, 形成和谐良好的教学情感氛围, 以感染每一位学生, 促使他们产生极大的学习热情, 表现出与教师配合的积极性。

目前课堂教学中, 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由于一些老师偏解了新课程的理念, 学生一提出问题或教师出示思考题后, 就立即组织学生讨论, 不是同桌讨论就是小组合作, 气氛显得异常热烈。有些思维敏捷的同学很快便要举手欲答, 而绝大部分反应慢的同学还未来得及深思, 脑中就灌满了别人的意见, 久而久之, 再遇难题时, 他们便会附和于人, 只听别人分析讲解或干脆不加思索, 养成懒惰习惯, 以致思维缓顿失去学习信心。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一定要留有让学生独立思考的余地, 然后再组织他们讨论。这样, 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而得到答案, 或达到答案的“边缘”, 都会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快乐感, 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

3 把握学生特点, 巧施教学方法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一定要把握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数学科目自身的特点规律, 尝试性地采取多种教学方法, 采用一些适应小学数学教学的新教法, 做到新旧交替、动静结合, 真正发挥学生多种感官作用, 通过听、说、看、动、做、学, 做到寓教于乐, 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形成人人动脑, 个个主动的良好教学局面。

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适当开展学习竞赛, 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有研究表明, 小学生在竞赛条件下比在平时正常条件下往往能更加努力学习, 学习效果更加明显。在竞赛中, 由于强烈的好胜心、好奇心驱使, 他们总希望争第一, 总想得到老师的表扬, 我们利用这种心理可以使学生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大增。教学中可以组织各种比赛, 如“看谁算得快又对”“看谁的解法多”“比谁方法更巧妙”“看哪一组算出来的人多”等, 都能使学生“大显身手”。使每个学生在各个层面上获得成功, 想办法让每个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快感, 这样对小学生的激励作用将会更大, 他们参与学习的热情就会更高。

4 加强学法指导, 掌握学习方法

古人语:“授人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培养现代学生的数学素质, 不仅要求他们学会知识, 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具有会学的能力。小学数学教材中, 每一新知识的教学基本上都有相应的例题, 教学时要充分发挥这一优势, 指导学生掌握自学例题的方法。数学教材的编排, 前后知识联系比较紧密, 几乎每一个新知识点的学习都是运用旧知迁移过来的。教学中必须十分重视训练学生养成利用渗透迁移规律学习新知的习惯。

5 引进竞争意识, 营造进取氛围

提高数学课堂成效范文第3篇

摘要:《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明确要求:学校、教师、家长必须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學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不得布置超过国家课标难度的作业。课后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有它自身存在的必然性。学生作业负担过重是一个结构性问题:机械重复的作业负担过重,要减下来;活动性、探究性的作业缺失,需要增加。因此,要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在减少简单重复、机械训练的作业的同时,教师应努力设计活动性、探究性、跨学科融合的作业。

关键词:双减;小学教学;数学课堂;效率提升

引言

近年来,某些地方的教育走上了一个怪圈,一方面素质教育的口号越喊越响,另一方面应试教育的笼子越扎越牢,学生的课业负担在素质教育的口号下没有减少,反而在逐渐增加,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都深受其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学生的课业负担影响了家庭的正常生活。在“双减”背景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已经成为一种教育必然。

一、当前小学数学预习情况

1.预习工作形式化。预习,是提前学习的意思。现在很多学生对于教师布置的预习工作并不能很好地完成,有的学生认为,预习就是提前看看书,知道下一次上课时要讲什么内容,所以,在完成预习工作时,并没有认真对待,大概看两眼就草草了事,没有严格按照要求,只是走一遍形式,就当是完成预习工作了,没有用心去对待。

2.预习工作情绪化。有的学生并没有把预习当成学习的任务,或者课后的作业,而是完全看自己的心情和时间,今天作业多,心情不好,就不去预习了;明天的心情好,作业比较少,在完成其他作业后,有时间去预习,就完成了预习工作。完全将预习任务依附于自的心情,这样并不利于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更不利于学习成绩的提高。

3.预习工作片面化。预习是任何科目都需要完成的任务之一,不能随自己对科目的喜爱程度来划分,小学数学虽然都是基本的数字计算,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而部分学生因为数学比较难,不易学习,所以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厌倦数学的心态,从而导致在做数学作业时敷衍了事,对于数学的预习工作更是置之不理,因此数学成绩也一落千丈。

二、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忽略预习的原因

小学数学的学习大概分为课前自主预习、上课认真听讲和课后巩固复习这三个阶段,不管是学生还是老师都会特别强调上课要认真听讲,课后要通过写作业来巩固复习,但是往往会忽略掉课前预习这个步骤。具体原因如下。

1.教师没有严格要求。

小学生的年龄还小,心智尚不成熟,自我约束力也不够强,很多时候还需要教师的严格要求和管理。所以如果教师没有要求学生对下一节课进行提前预习,很少有学生能够自觉主动地完成预习工作,其次教师如果对学生的预习工作没有进行及时检查,可能会有学生投机取巧,不把预习工作当回事,不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这就要求教师在布置预习工作时,一定要严格要求,并且要及时检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学生的自觉性低。

小学阶段的学生自觉学习的悟性不高,还处于贪玩时期,对于玩具、动画片、游戏还处于迷恋状态,没有正确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在学习方面,需要教师时时督促,事事督促,更有甚者,在教师布置了作业后也不去完成,尤其是预习工作。学生常常想当然地认为反正第二天要学,第二天上课前抽课余十分钟看一下就可以了,但是等到第二天上课时,可能因为课间上厕所或者和同学玩闹就忘记了,或者因为上一节课的老师拖堂,导致没有太多的时间做预习工作。花时间认真完成预习工作和没有认真做预习工作在新知识的掌握上是有很大区别的,在学习效率上也会有明显体现,所以要正确引导学生,养成学生自觉学习的习惯,为之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三、学习数学时科学开展预习工作的具体策略

1.教师严格要求学生,做到有布置、有检查。

小学生年龄段还小,也好管理,小学阶段的学生价值判断还没有正式形成,在一些问题面前,大部分学生还是选择依靠教师和家长。尤其是在学习过程中碰到一些问题时,学生更多也更愿意听教师的话,而老师们就要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在学习中,严格要求学生,帮助学生从小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提高学习效率。针对课前预习这个工作,教师要在布置作业时把这项任务单独拿出来反复要求,一再强调预习工作虽然不需要手写,但是依然很重要,对于下一次课堂知识的掌握有特别的帮助作用,告诫学生不可以因为这项作业不需要手写,就忽略不做。下一节课上课时,要记得检查学生的预习工作,根据内容来向学生提出问题,检查学生是否认真完成这项作业,如果发现没有完成预习工作的同学要进行严厉批评,要让学生引起重视,像对待手写的作业一样认真。

2.顶层设计:谋划作业评价的综合化实施小学数学作业综合评价,需要自上而下做好制度设计,最大限度地凝聚师生共识。一般来说,评价具有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一种是甄别、选拔取向,另一种是发展、育人取向。作业综合评价显然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对于小学数学而言,综合性评价既要突出知识技能,也要突出实践应用创新,还要突出学习感受体验。仅仅着眼于知识技能的评价,往往容易让学生的数学学习走向空洞机械的双基训练;仅仅着眼于生活的评价,容易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变得不深入。为了评价而评价,容易让评价走进似是而非的虚假胡同。对学生作业综合性评价进行顶层设计,包括认知评价、技能评价、情意评价等几个维度。其中,认知评价不仅包括对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显性评价,还包括对学生感知、记忆、思维、注意力等心理层面的评价。技能评价不仅包括对解决问题的正确率、速率、创新率等的显性评价,还包括对旧知的运用情况的评价,也包括对学生学习新知的能力的评价。这种评价对于学生而言,既是一种事实性评价,也是一种可能性、价值性评价。情意评价,不仅包括对学生作业样态等的显性评价,还包括对学生情感、意志、性格、气质等的评价。

3.教师要做好课堂辅导

学生掌握知识的主要阵地在课堂,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课堂学习掌握新知识,也可以复习与新知识相关的旧知识。最为关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可以掌握解题技巧,厘清解题思路,形成独立的数学思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教师要把握好作业设计的关键,在设计作业时,必须承认学生的学习差异性。针对这种不同,教师应该进行作业的分层设计,而且只能分层设计。分层只是为了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而不是教师来分类学生好坏的依据。当然,分层设计的意图不可过于明显,那样的话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最有效的办法是,教师借助小组共同作业的方式,根据小组成员的能力和学习实际,为每个小组设计不同的作业,然后让小组之间互相评价、互相竞争,这样更有利于作业的完成。

总结

小学数学是整个数学学习生涯中的基石,也是其他理化科目学习的基础,所以一定要在小学阶段掌握好最基本的知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优异的学习成绩来源于良好的习惯,而预习工作作为良好的学习习惯之一,对于学生成绩的提高有着巨大的帮助,因此教师要紧抓小学这个培养行为习惯的最好阶段,通过严格的管理要求,让学生从小对预习工作加以重视,从而更好地提高学习成绩,为之后的学习奠定一定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忠良.小学数学有效预习指导策略的研究[J].科普童话·新课堂(上),2021(6):94.

[2]冯星.小学数学课前预习习惯的养成探讨[J].课堂内外(小学教研),2021(4):93.

[3]王全.课前预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新课程,2021(20):58.

[4]张洋.课前预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科学咨询,2021(2):293

提高数学课堂成效范文第4篇

1精心备好每一节课

备课我们不仅要备教材,也要备学生,课本只是讲课的主要参考依据,而非唯一标准。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特点。他们的基础,接受能力,思维方式都有不同。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预设课堂。

2 教学要体现艺术性

2.1 精心设计课堂提问

提问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检验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课堂提问难度要适中, 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如果内容过于简单,就达不到启发的目的,如果过难,会让学生无从下手。因此要设计一些适合的问题,问题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让他们的思维动起来,体验发现的过程,可以把简单的问题给成绩较差的学生,让他们慢慢找回自信,难题留给好生回答,让他们不会感到问题过于简单而骄傲自满。

2.2 随 机应变 ,言语幽默

苏霍姆林斯基说: 教育的技巧不在于预见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的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尽管课前已做了周全的计划,但教学过程是动态的,往往会出现一些你意想不到的情况,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慧眼识别,巧妙转化,使其变为可贵的教学资源。

2.3 构建民主 、平等的课堂

教师只有努力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自主参与学习过程,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

2.4 利用答错的时机 ,及 时纠正

当一些关键的有普遍意义的错误被教师及时捕捉并变成全班学习的新资源时,就可能使学生突破思维定势,使他们的认识更深刻,因此,利用好错误,使其变成学习资源时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手段。

2.5 要做好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是新授课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但不能把课堂小结变成一种形式。如“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你有什么收获? ”“你还有什么不懂? ”等等泛泛而谈,让学生漫无目的的回答,毫无方向性。教师小结要细致、深入、具体,不但要加深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巩固当堂所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掌握本课学习的科学方法。

3教给学生正确的方法

华罗庚先生谈及数学研究时,提到了三种境界:(1)依葫芦画瓢的模仿;(2)利用现成的方法解决新的问题;(3)提出新的思路,创造新的方法,开辟新的研究领域。这对于数学的学习也是很有启发的。笔者认为数学学习也要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数学的学习与其他学科不同,要想真正领悟其中奥妙,首先要把书上的每一条定义、定理、公式等领会深透,绝不仅仅是一个结论,细究起来,那都是开悟一种解题方法的点金之石啊。所以,在学习数学的时候,建议先把书的内涵吃透,也就是考试一定要考察的基本概念,这样就不会“不识庐山真面目”了。

第二阶段: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数学的学习,听懂了并不意味着学会了,这是很多学生认识上的一个误区。一部分的学生学习数学仅限于完成老师的作业,满足于跟在老师的后面,亦步亦趋,拣老师丢弃的东西而自己不做任何的提高,慢慢地就会把自己封闭在自己圈定的圆里,思维难以活跃,那么可以肯定地说,这样是难以学好数学的。只有走在老师的前面,时时为自己的提高留足充分空间的学生才能凭借自己的实力跃上一个新层次!

第三阶段:蓦然回首,却在灯火阑珊处。为什么在数学上花了那么多的时间,做了那么多的题,成绩就是不见提高呢? ”原因何在?这也是困惑很多人的一个问题。首先,问题出在做题上。一本好的习题集都有它自己的知识结构,都会有一个由浅入深、由单一知识点向多个知识点综合的渐变过程,也就是梯度变化。做题做得太杂,难以成系统,难以形成梯度,难以形成覆盖。所以在做题时首先要对练习册进行认真选择,质量不高的书宁愿舍弃。一旦选定一种练习册,就应该狠抓落实。其次,问题出在思维上。题海战术是行不通的,但仍然有学生、家长热衷于此。所以,能学好数学的人不仅擅于做题,更擅于思考,懂得在做过题之后的反思,这反思的重点之一就是对做过的题目进行归类。

4要注重课后反思

有位教育家说:“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荷兰著名数学家和教育家费登塔尔教授也指出:“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反思是为了发展、为了提高、为了更好地组织教学、为给教学积累经验教训。本人在新课程数学教学过程中,深刻体会到数学课中教学反思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它既能促进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又能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供保障。

5要 及时检测 ,讲评到位

数学考试是学生独立思考最强的数学实践活动, 在此过程中学生有很多解题思维的火花,若不及时交流,这些火花就会熄灭。因此测试后应做到及时反馈,及时讲评。实践证明,试卷的讲评应放在测试后未上新课之前为宜。首先,就学生而言,考试知识点是非常熟悉的而测试后他们不仅急于知道分数, 更急于知道正确的答案,求知欲极强,其次,对教师来说,刚阅完试卷,对学生存在的问题了如指掌, 因而此时讲评试卷必然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要打造有效数学课堂,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观点。精心设计教案,让学生在“做中学”在“练中悟”,注重学生优秀思维品质的培养,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变学会为会学,这样就一定能达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 使初中教学课堂教学在有限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教学成效。

摘要:数学课堂上的高效,一直是所有老师追求的梦想,本文试图从课前、课中、课后几个方面来阐述促进数学课堂高效的几种做法。

提高数学课堂成效范文第5篇

1学具的使用,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

在高效课堂教学过程中,首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让学生使用学具,创设操作活动的情境,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 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学生好玩好动,课堂上安排一些合理的操作活动,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倍增,学习态度始终处于蓬勃状态,从而达到课堂高效的目的。比如,教学“倍”的认识时,A、让学生在第一行摆3个正方形,第二行摆的圆片是第一行正方形的3倍;B、师生互动玩拍手的游戏,教师先拍2下,让学生拍的是老师的2倍、3倍……通过操作活动,既让学生理解了“倍”的含义,又让学生的思维过程在操作中显现出来;既适合学生好动好奇的特点,又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具的使用,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算理的理解

数学家华罗庚指出: “数缺形是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这就说明在研究数学问题的时候, 要把数和形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将抽象思维转化成形象思维,从而理解数学算理。如三年级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乘法,学生往往会出现两种错误,一是注意第一次进位,忘掉第二次进位;二是用进上来的数字去乘十位上或百位上的数。如何防止学生出现这些错误呢? 采用了摆小棒的方法,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掌握计算方法,体会到哪一位相乘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的道理, 让学生把操作过程与竖式相对照, 使学生从形方面去思考逐步过渡到数方面去思维。这样,既让学生理解了算理,又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学具的使用,有助于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不仅要传授学生的知识, 还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小学生要在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得到发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摆一摆、拼一拼、剪一剪、画一画、量一量等方法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从而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比如,三年级的数学广角,用7、3、9可以组成多少个不同的三位数? 首先让学生制作三张卡片, 分别写上7、3、9,接着让学生分组摆一摆,边摆边记录,最后分组汇报, 揭示规律。从而延伸到4个数字、5个数字各能组成多少个几位数,这样,不但使学生在实践操作活动中获得知识,还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4学具的使用,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是一个人智慧的特征; 是一个人积极改变自己能力的体现;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展示。正如江泽民总书记所说: “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所以,在我们的高效课堂教学中必须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阶段,但仍然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要在具体的实际中才能形成,是一个由具体活动到抽象思维的转化过程,要给他们多提供一些实践操作的机会, 引导他们要把实践操作和思维联系起来,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平行四边形的认识, 首先将准备好的学具发给每个小组, 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去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点,并作好记录进行汇报,有的小组通过量一量知道对边的长度、相对的边的宽度是一样长的(这样的对边就是平行的);有的小组通过观察,初步判断对角相等,再进行验证, 得到平行四边形有两个锐角,两个钝角,对角相等;有的小组通过对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框架拉一拉,发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等特性。这样,学生通过实践操作获取的知识,将深深地印在脑海中不会忘记。既让学生学习了新的知识, 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5学具的使用,有助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小学数学的主要特征是掌握知识、创新知识和应用知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学具去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知识、掌握方法、发现规律。比如,六年级上册的数学广角,“有鸡兔同笼,从上面数有8个头, 从下面数有26只脚,鸡兔各几只? ”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很多, 在教学其中的假设法时, 首先让学生了解鸡和兔在数方面有什么特征?有什么异同?(相同:鸡和兔都是一个头,不同:鸡是两只脚,兔是四只脚)接着分组让学生用小棒和圆片去摆一摆、画一画、算一算等方法去研究这个问题,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得出,假设全是鸡,脚总是是2×8=16(只脚),这与实际的脚少了10只, 为什么会少呢?是因为把4只脚的兔当成2只脚的鸡来算。一只兔子就少算了2只脚,那么这少的10只脚就有10÷2=5(只兔)。鸡就是8-5=3(只)还可以假设成全是兔来摆一摆……最后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可见充分利用学具,既形象直观地展现了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又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合理使用学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努力学习数学,在数学中获得更好的成绩,达到课堂高效的目的。

摘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具的使用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有助于学生算理的理解,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有助于解决生活中的实践问题,达到课堂高效的目的。

提高数学课堂成效范文第6篇

1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

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在大多数小学的课堂教学中,每个学生的参与度不同,成绩好的学生往往有更多的发言和表现的机会,而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往往都是听众的角色,没有更多的机会让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好学生就已经把结果公布出来了[1]。另外,有一些教师为了节省时间和害怕影响教学效果,经常会选择成绩好的学生回答问题,使成绩差的学生无法很好地融入在课堂讨论中。

课堂教学以完成教案为主要目的。在我国的教学观念中,课堂教学一定要根据教师的教案有进度有计划地进行,教师教案的课时任务必须每节课都要完成。而且,教案的内容过于单调乏味,只是写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以及教学过程,不结合学生在实际课堂中的学习情况具体地撰写教案。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的教案就显得非常重要,

2提高小学数学课堂参与度的方法

更好地进行直观性教学, 加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数学知识相对来讲比较抽象,仅靠语言的讲解不利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因此,教师在数学课堂上,就应该利用多种直观教学的手段,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与形象的茅盾。例如在讲解《正方体的认识》这节课时,教师指导学生把正方体积木的六面都用纸糊上,把两个对立面用相同颜色的纸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答,例如:正方体共有几个面? 每个面都是什么形状? 它们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由于是学生自己动手糊的面,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观察把正确的结果说出来。接下来教师再引导学生观察正方体的其它特征,学生就会积极地发言,最后,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把正方体的特征完整的叙述出来,这样就把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了,使学生对学到的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2]。

设置愉快的情境教学环境,提供课堂参与度。在课堂上教师的教学质量直接与学生的心理状态相关。所以,教师在课堂的讲解过程中,不应该只是单调地用语言传授知识,而是应该根据具体的教学课程,创设一种轻松、愉悦的课堂情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比如,在讲解“年、月、日”这一节时,可以设置一个引导语:我们中间有一个小朋友现在已经11岁了,可是呢,他只过了4个生日,你们觉得是真的吗? 大家把今天的“年、月、日”学习后就会知道了。之后学生就会很好奇,为什么他11年只过了4个生日 ,而我一年过一次生日 ? 好奇心就会引导他们进入今天的课堂,产生求知的欲望,认真学习这一节的内容。

运用在课堂上做游戏的方式,提高学生参与度。在小学学习阶段, 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不强, 他们更善于通过形象进行记忆,思维的活动需要有具体可以感知的形象物体来支持[3]。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要抓住小学生的这种思维特点, 运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的手、眼、耳、口、脑多个感官都加入到教学过程钟来。比如在讲解对《圆角分的认识》时,由于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对这个概念有所接触,就不会引起他们的积极性,可以设置一个游戏:争当优秀售货员”,在游戏过程中,学生自己动手选取商品,自己动脑计算价格、再回答应该支付的金额和剩余的金额,这就使学生对货币的认识更加形象,积极性就会提高。

结合生活中的数学,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把数学的教学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在小学二年级的课时“长度单位”这一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运用长尺子和卷尺测量课桌的长度和宽度, 测量自己和周边同学的身高,在学习“比和比例“这一节后,可以测量和计算旗杆的高度,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在实际的生活中,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让学生把“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不断地强化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3结语

总体而言, 小学的数学课堂教学不仅仅以传授给学生知识为主,而是要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更要重视他们的健康成长。所以,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时,必须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具体的学习方案,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更好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提升自己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用能力。

摘要: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不仅仅是教师给学生指导和传授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进行自我认知和提高自身能力的一个过程。在新课标的标准要求下,数学的教学是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互相交流和共同成长的过程。因此,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就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多种方法激发起小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一步提高他们数学课堂的参与度,使他们的数学分析能力和运用能力得以提升。

上一篇:台风暴雨应急指引范文下一篇:突发事故报告制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