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息技术德育发展论文范文

2023-12-17

农村信息技术德育发展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当前,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已成为现代高新科技的核心和代表,成为信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它急剧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并且日益迅速地、强有力地进入教育领域。站在时代潮头,研究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对中小学德育的影响,制定积极的对策,是当前中学德育面临的重大课题。

关键词信息技术德育对策

现代信息技术同其他科学技术一样,是一柄“双刃剑”,它既对中学德育具有重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也有万万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现代信息技术促使中学德育的变革,它扩大了德育空间,丰富了德育的方法途径,加速了德育手段现代化和德育主体的个性化,给当代中小学德育工作创建了日新月异的多彩局面,推动了德育工作的向前发展。而另一方面,现代信息技术也对中学德育产生了重大的负面影响。笔者对此进行了一定的思考和研究如下:

1 不可轻忽的负面影响

(1)垄断信息,真伪难辨。一些信息大国利用其经济实力,加快发展信息网络,垄断信息资源。特别是对教育信息资源的垄断,使其可以肆无忌惮地向他国的学生传播错误思潮,传输其政治立场、价值观念和文化道德,以削弱他国优秀的文化道德传统和基础。这种传播图、文、声并茂,形象生动,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和欺骗性,缺乏辩别能力的学生极易受骗上当。

(2)不良信息,污染严重。由于技术、管理、立法等方面存在的漏洞,以及网络的开放性,致使信息高速公路上奔涌着一股黄色浪潮,许多学生在网上浏览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给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严重的威胁。种种迹象表明,网络中的不良信息无疑是许多中学生早恋、过早发生性关系和暴力行为的导火线。

(3)网络信息,良莠难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种信息铺天盖地,充斥网络和校园,使缺乏辨别能力和抗干扰能力的中学生无所适从,无法辨别香花毒草。由于中学生自制力较差,整日钻进网中,跟着感觉走,浑浑噩噩,难以自拔。有的学生上网一泡就是一天,严重的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据调查,上网青少年中大约有七成沉迷于网上聊天,成为“网虫”,甚至不经意中发生了网恋,游离于现实生活,与家长、老师格格不入。据有关媒体报道,长沙、上海、南昌等城市,就曾发生学生连续上网猝死网吧、离家出走等悲剧。

(4)滥用网络,聊天风靡。由于当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侧重于学业成绩,学生的学业负担和心理压力比较重,很容易把网络当成他们躲避负担与压力的“防空洞”。据国家信息产业部2007年初的统计,我国互联网上网人数已达到1.44亿。在中学生中有80. 49%的学生喜欢上网,有1.2%的学生每周上网时间超过28个小时,从中学生上网的目的来看,热衷上网聊天交友的比例最高,接近20%。

2 中学德育如何应对现代信息技术的挑战

(1)正确认识信息技术在中学德育工作中的利和弊。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传输信息速度快、质量高、效果好的优点,培养学生良好的网络应用意识,引导学生正确使用信息技术,把其作为工具和载体,来传输德育信息,达到德育的目的。同时,要注意减少和消除信息技术应用中的消极影响。特别是对网络教育,既不要因其具有优势而盲目发展,也不要因其有负面彭响,谈网色变,因噎废食。

(2)积极发展德育信息技术,加速德育现代化的进程。发展信息技术是一项投资巨大的工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之所以积极发展信息技术,除了它可以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外,更重要的在于它还是在意识形态和政治领域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角逐的重要武器,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西化”、“分化”的重要工具。对此,我们要有充分的认识。我们只有大力发展信息技术,发展校园网络,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去占领德育阵地,才能掌握德育的主动权,有效地对学生实施德育,并减少消极因素的不良影响。

(3)加强对信息技术应用的有效监管。对现代信息要动员全社会力量来关注,并通过政策、法规以及现代科技手段,对信息技术应用进行有效监管。对社会上以盈利为目的的网吧要严格按照文化部《关于加强网络文化市场管理》等文件的规定进行管理。对校园网安装网上信息安全灶,净化网络信息。社会、学校和家庭在传授电脑和网络技术的同时,更要注重网络道德的教育,培养键康的网络道德观。要功实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尽可能给学生创造在校上网的条件,以便教师进行及时指导和有效监督,使信息技术在德育中的负面效应降到最低限度。

(4)培养造就高素质的中学德育队伍。当前,中小学德育队伍的整体素质特别是现代科技素质亟待提高。一方面,要认真总结我国实施中学德育工作的宝贵经验,继承并发扬光大。另一方面,要与时俱进,不断提高德育队伍的政治、业务素质,特别是提高他们的德育信息技术的操作运用水平、德育信息加工制作技能以及网络技术的掌握,加强学校计算机过级、多媒体制作等继续教育的力度。中学德育工作者要了解网络文化中的“网毒”类型,熟练掌握上网技巧,及时了解各类网站的信息状况,将一些优秀的网站有选择地介绍给学生。要了解学生上网的兴趣与目的,指导、点拨他们正确利用网络,最大限度地发挥网络的教育功能。

农村信息技术德育发展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本文基于当前媒体情势和高校网络舆情在智能算法背景下呈现出的新特点,研判高校网络舆情监管转型中亟待解决的痛点问题,并深入探讨智能算法在监管模式构建中的推动作用。研究认为智能算法将会促进高校网络舆情监管信息收集、分析研判以及渠道构建的更新完善,并实现师生个人信息数据聚集、人机协同研判及传受关系连接增强的高校网络舆情监管的智能化转型。

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智能算法;舆情监管

作为一门通过技术手段模拟、拓宽和延展人类智能的新技术科学,人工智能从2017年至2020年连续3年登上政府工作报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新一代网络信息技术不断创新突破,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深入发展”,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5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1.2%,其中20~29岁的网民群体占比最高,达24.6%。由此可见,互联网用户集中于青年网民群体,高校学生又是其重要组成,高校网络舆情已成为社会舆情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2020年,频频暴发的高校网络舆情危机,映射出高校网络舆情监管面临着新挑战,高校网络舆情转型过程中遇到痛点问题。在此背景下,顺应技术发展对传播方式的推动之势,充分利用智能算法的技术特性进行科学的布局与破局,是推动高校网络舆情监管智能化轉型的必由之路。

一、困局中的高校网络舆情监管现状

新媒体的广泛应用使得网络舆情发生了诸多变化。伴随着用户信息获取方式的转变,传统舆情发声渠道突破了人际传播和纸质传播方式转向网络媒介终端传播,高校网络舆情呈现新特点使其监管遭遇困境。

(一)舆情研判存在薄弱环节

准确的舆情信息研判是高校网络舆情处理的“奠基石”,对舆情治理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舆情信息表达转向数字化、网络化,高校舆情收集仍囿于官方信息传递、校园论坛管理等传统渠道,二者之间的不同步导致高校网络舆情信息渠道闭塞,舆情研判陷入困境。

第一,高校网络舆情传播平台辐射广。高校网络舆情话题产生源头多样,涵盖内容丰富,高校网络舆情可能以高校为源头转化为社会舆情,反之亦可。同时,高校网络舆情发生、发展平台多样,大学生群体使用移动客户端数量多、类型杂,其对高校网络舆情收集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第二,大学生群体特征的矛盾属性。一方面,大学生乐于接受新鲜事物,敢于表达想法和质疑;另一方面,大学生思想尚未成熟,缺乏社会经验,容易被外界因素所利用。高校学生身处海量网络信息与复杂的媒体环境,且有积极参与舆情讨论的主观意愿,但客观上存在心智不成熟所造成的非理性判断,容易出现“跟风”“从众”等舆论表现。

第三,舆情监管队伍缺乏专业性。一是,监管人员自身缺乏专业素养,在舆情分析和研判上十分欠缺,监管人员仍处于传统监管模式思维体系之下,没有培养出大数据思维和网络发展的持续性视野;二是,缺乏舆情监管应对机制,在舆情发生前缺乏舆情危机的评估,舆情发生中没有合适的应对体系,舆情结束后并未进行系统反馈和总结。

(二)舆情监管反应相对滞后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提出了处置舆情危机的“黄金4小时”理论,即“官方要第一时间发声,第一时间处理问题,做突发事件的‘第一定义者’”。高校处理网络舆情时常有迟疑与滞后现象,因此丧失了引导舆论的话语权,在舆情前期形成阶段产生了不可忽视的损害。高校网络舆情由热点事件引发,往往涉及到高校学生的自身利益或政治敏感,一旦暴发极易形成群体性情绪化表达,借由多平台网络传播,打破时空界限,扩散辐射范围,促使高校网络舆情监管难度上升,舆情负面影响加大。高校舆情监管处于被动局面,往往舆情热点已发酵,由高校舆情发展为社会舆情,高校迫于多重压力进行反应与发声。高校处理危机反应滞后,实际缺乏舆情预警应急机制,不能提前观测舆情热点趋势、准确检索舆情发生现状,从而进行及时应对。

(三)舆情评估呈点状、散碎状

网络舆情已然成为常态,智能算法为高校网络舆情开拓了新视野,诸多舆情应对过程也为舆情监管工作提供了案例范本,但高校目前缺乏系统性的舆情处理总结体系,仍处于散碎状态。高校对网络舆情监管体系的构建仍存在漏洞,多数高校仍处于传统应对体系当中,即在突发事件形成舆情后,临时抽调校领导带领宣传部门、团委部门组成舆情应对小组。缺乏前期研判和系统分析的舆情应对处理模式,仅局限于单一舆情事件的浅层次解决,舆情背后所反映出的深层次原因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和挖掘。系统监管机制的匮乏使舆情监管各流程点状独立,无法形成一套符合传播学规律的基本逻辑和思路,导致舆情发展容易走向失控局面,各个舆情危机处理间无法形成借鉴,往往重蹈覆辙。

二、智能算法提供转型破局可能性

2012年,联合国发布的《大数据促发展:挑战与机遇》白皮书中指明,大数据将会对人类社会各个领域产生深刻影响。伴随着以智能算法为代表的网络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不断普及,人工智能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态势渗透并改变着传播的方方面面,随着网络用户量的日益增加以及人工智能信息收集处理技术的不断成熟,智能算法将为高校网络舆情的传播治理困境提供新的出路。

(一)信息汇集:智能算法海量信息汇总

网络环境下海量数据信息成为常态,基于人工智能的智能信息分析处理技术,挖掘和汇集网络信息数据是传播平台建设的首要条件。大数据呈现大量性、多样性、高速性、价值性的特性。用户在使用网络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数据信息助推网络数据量呈指数增长,海量增长的数据倒逼其信息收集的能力和方式的不断革新。传统意义上的数据统计需要相关工作人员从各样本中逐一获取信息,信息主体呈点状的分散状态,增加了信息的获取难度。大数据时代下的海量信息则被集中储存于固定数据库中,依据特定算法逻辑加以排列,相关人员只需通过算法应用即可获取所需信息,避免过多信息获取的能量消耗。依托智能算法整合以校内业务、网络流量、传播平台、设备运行为主的全网高校舆情数据信息,为舆情研判提供数据基础支撑。

(二)信息分类:智能算法识别信息语义  如果说信息收集是智能算法的眼睛,用以获取海量信息,那么语义识别技术则是智能算法的大脑,进行信息的识别和处理。基于大数据和算法模型的搭建,语义识别在智能算法掌握庞大数据信息的基础上,对收集数据进行分类处理。智能语义识别技术,通过转化人类常用的自然语言为计算机可以识别的信息,既可以分析网页、文件、邮件、音频、论坛、社交媒体中的大量数据,也可以通过技术接口应用于所有智能语音交互场景。大数据为自动化新闻写作提供了数据支持,及时、准确地写出了当时所发生的新闻内容。目前,智能算法语义识别已经在新闻行业发挥了其优势和特性,例如,《今日头条》已将机器人写作纳入其新闻生产体系中,极大地提高了新闻生产的效率。基于语义识别技术,可以对舆情中热点词汇和敏感词汇进行聚类分析,从而实现对高校网络舆情的监管。

(三)信息分析:智能算法提供处理依据

以智能算法为背景搭建网络传播平台已成为当下网络传播发展、传统传播方式转型的大趋势,一方面,通过智能算法搭建信息与场景;另一方面,以算法为手段实现传播方式精准分发。以今日头条手机客户端为例,平台通过智能算法截取用户基本信息、使用习惯和关注信息类别,以描画用户肖像。同时,平台把信息内容数据作为元数据库,以平台信息内容数据连接用户肖像数据,实现传播内容精准分发,传播信息个人化定制。在传播平台的转型过程中,智能算法通过其信息分析处理技术,为信息分流提供数据支撑,从而达到信息处理的智能化。

智能算法为传播平台搭建和转型提供处理依据的尝试与迭代,为高校网络舆情处理提供借鉴,智能算法中信息聚类技术,可以精准反映舆情焦点,同时以有效提高网络舆情的数据信息处理分类速度,助推高校舆情实现提前预判、快速反映与科学应对,进而提高高校网络舆情监管应对效果。

三、高校网络舆情智能化转型发展的思考

基于高校網络舆情监管的现存困境,智能算法结合舆情治理,搭建智能算法舆情防控的初始形态模型将成为未来舆情处理的新路径。结合智能算法信息收集数据化、传播路径精确化、互动反馈及时化与评估预警提前化等特征,高校舆情可构建智能监管信息环境,进一步完成舆情信息监管良性生态,最后建立长期友好的传受连接。

(一)高校网络舆情监管转型布局原则

1.数据驱动,智能大数据为基础。网络舆情是高校学生对某一热点事件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从个体认知出发对互联网舆论情况再加工形成的反馈,舆情信息的数据流整合是高校对舆情作出反映的基础条件,可基于智能算法大数据搭建舆情信息库,最大化实现各网络平台的舆情信息汇总。

2.人工主导,专业化团队研判方向。准确的舆情分析、研判是进行舆情后续反应环节的充分条件,“人”的主观能动性、价值判断及行为态度取向在智能化舆情监管中的重要作用。搭建专业队伍,依托大数据信息收集,定期、定性开展网络信息调研分析工作,汇集热点话题和检测舆情走势,为舆情处理提供可靠依据。

3.用户融入,注重用户反馈渠道。搭建学生的信息反馈平台以减少舆情危机出现的概率,预先判断舆情可能出现的方向与情景。一方面,构建校内专属信息反馈通道,集中搭建学生参与校内事务、热点问题讨论平台;另一方面,学生诉求得以表达,校方信息准确传达,打通校生双方反馈互动通道,一定程度上将会减少部分舆情危机的产生。

(二)高校网络舆情监管模式的智能协同效应  1.海量数据,智能算法助力信息整合。构建高校网络舆情监管模式,首先,是全面信息采集汇合,依托智能算法进行高校数据抓取,形成全面信息流;其次,是基本信息参数匹配收集,即精确收集高校舆情相关传播者的态度表达,过滤非相关性舆情信息;最后,是舆情诉求种类初步分析,区分舆情热点,为下一步舆情处理提供方便。

2.词频分析,智能算法分析舆情痛点。在处理网络舆情危机的过程中,必须将智能算法处理分析信息的优势发挥出来,大数据时代信息传递具有扁平化特点,依托智能算法对数据信息进行词频分析,精准捕捉舆情热点,提前预防可能会出现的舆情话题,从而对大学生网络舆情动向做出合理化、科学化的决策行为。

3.人机协同,智能算法凸显人工优势。智能算法的应用将代替人工完成信息数据采集、分析的基本工作,辅助人工完成舆论引导的后续环节。以智能算法为辅,凸显人工研判优势,舆情导向作用需要人机协同共同完成。加强培养高校网络舆情信息技术人员,搭建高校网络舆情信息分析团队,良好的舆情引导队伍可以为高校舆情引导进行“把关”。

4.传受关系,智能算法助力渠道通畅。搭建高校网络舆情智能型新平台,联通高校舆情中的传受双方。一方面,打通学生利益诉求网络表达渠道,尽可能在源头上有效地减少学生利用网络发表不当言论、宣泄负面情绪而引发网络舆情的潜在可能性;另一方面,基于学生利益诉求,高校应健全信息发布机制,以尽量保持信息的公开通畅,接受学生的监督与反馈。

(三)智能化转型对高校舆情监管的意义  实现高校网络舆情智能化转型升级,顺应新型媒介环境下网络舆情发展新趋势,借由人工智能发展态势,推动原有监管模式转型升级,充分发挥舆情监管模式功能,维护高校舆论环境的安全和稳定,开拓网络舆情监管新思路,构建和谐清明的网络舆论环境。

1.舆情信息研判全面化。对高校师生态度、观点的收集研判是舆情监管的前提。全面汇总海量分散数据,集中分析数据表面呈现出的舆情热点关键及其背后所隐藏的动机原因,预判舆情发展潜力趋势,及时发现不良思想并加以引导,解决问题冲突,维护校园稳定。

2.舆情监管反应即时化。智能算法在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中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前期信息收集工作的效率,节约了舆情发现时间,为舆情后续处理工作争取主动地位。网络热点议题更新速度快,高校依托智能算法,搭建智能化舆情信息监管,第一时间对舆论、谣言、诉求做出官方反应并及时反馈,以消减舆情的负面影响。

3.舆情危机处理主动化。新型监管模式下,发现舆情潜在危机是其建设的重要环节。高校在舆情危机发生后应主动应对,积极处理,杜绝舆情“冷处理”所造成的不利局势;同时,高校在舆情发酵前主动进行处理反馈,在重大舆情事件形成之前加以应对,有效减小舆情的负面影响,反之也可极大地提升舆情的正面作用。

4.舆情处理评估系统化。舆情的总结和评估是高校网络舆情监管过程的最后一环,通过对舆情处理过程的反思反馈,弥补舆情应对中出现的问题,捕捉可能产生的缺漏,对舆情监管进一步转型及日后舆情应对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20-04-27.

[2] 黄蜺.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网络舆情实证研究——基于西安地区部分高校的调查分析[J].社会科学家,2014(3):44-49.

[3] 刘修阳,王涛.高校应对网络舆情危机机制探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4(8):80-83.

[4]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如何应对网络舆情?——网络舆情分析师手册[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1:18-19.

[5] 邬晓燕.运用大数据推动大学生网络舆情管理能力建设[J].北京教育(德育),2019(11):54-57.

[6] 李中原.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的动态监测路径与防控机制研究[J].现代情报,2019,39(8):171-177.

[责任编辑:艾涓]

农村信息技术德育发展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德育是学校教育的一项战略任务,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属于核心地位,起着核心作用。本文阐述了信息技术环境下大学生德育所面临的困难,分析并论述了德育创新的迫切性和可行性,并提出信息技术环境下大学生德育新途径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信息技术;大学生德育;探索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一项战略任务,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属于核心地位,起着核心作用。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德育手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信息化的高速发展,计算机网络带来的开放性环境,不仅给我们带来更广阔的学习空间,也带来学习方式及方法上的革命。

一、信息技术环境下大学生德育工作面临严峻挑战

(一)传统的德育观念和运作模式受到了严峻挑战

传统德育教育中,教师具有主动权,学生只是被动接受。而互联网具有交互性、选择性等特点,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互联网以完善的服务和针对特定的公众群体展开的宣传攻势,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人们的情感需求和心理需求,增大了参与者的亲和力,从而使信息传输过程变成了参与者主动的认知过程。

(二)信息的多元化冲击德育的主导权威性

德育教育受到来自互联网的西方文化的冲击。网上流传的个人不同的观点、主张、见解互相混杂,互相冲突,冲击着大学生既有的思想、价值和文化观念。大学生接收信息的时空几何级数不断增大,对信息进行选择的自主性不断增强,传统德育的主导性权威地位下降,给德育工作带来了新的课题。

(三)大学生的德育学习受网络中的“垃圾”因子误导

网上中各种不良信息充斥其中,例如暴力信息、色情信息、宣扬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生活方式的信息等。大学生沉迷于网络中,很容易受不良信息的影响,转向盲目追求享乐、奢侈、刺激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大学生德育创新的迫切性

随着社会环境的开放、社会文化的多样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生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已悄然发生了变化,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也变得更加复杂化。面对这种变化了的形势,传统的学校德育工作的局限性也日趋外显,表现出种种问题。德育材料来源落后,与世界变化不同步。德育信息更新慢,与大学生的心理、思想状态不吻合。德育内容空洞,不能贴近大学生的情感世界。德育形式陈旧,缺乏对青少年的吸引力。“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做人”是大学生德育工作的目标,但是,传统的德育管理模式无法真正实现“三个学会”。

分析这些问题其主要是违背了情感领域的教育规律。要使德育工作行之有效地发挥巨大的作用,必须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与老师、社会和学生之间的交往,转化口头说教为精神沟通,增强德育的情感性、情境性。把计算机作为育人和认知的工具,探索信息化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最佳结合点。

三、信息技术环境下大学生德育创新的可行性

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教育观念、人力资源和德育内容融为一体,共同完成德育任务,这是一种新型学校德育模式。在继承、完善和发扬业已形成的传统德育教育手段和经验的基础上,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调动教育资源和时空,优化德育环境,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德育模式。

第一,在德育内容上,开发利用地区的人文地理德育资源、校本德育资源及互联网上的德育资源,进一步充实学校德育内容,使学校德育更加贴近大学生、贴近生活,从封闭的校园扩展到开放的社会生活。通过丰富的图片资料结合文字说明,再配上恰当的音乐,使德育课的内容图文声并茂,满足了大学生的需求,始终保持着很强的学习兴趣,从而大大提高了上课的效果。

第二,从德育的方法上,利用网络的开放性,拓展学校德育的时间和空间,创建实现德育活动的全员参与的德育环境。

四、信息技术环境下大学生德育途径的探索

(一)建立德育网站,开通新的德育课堂

建立德育网站,把与德育资源相关的文本、图像、动画、视频等进行知识结构化重组,将学校所在地区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校本德育资源转化为数字化的德育资源库。

1.设计丰富多彩的栏目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设计家乡巨变、教师频道、校长热线、大学生频道、心灵之约、我的校园、德育动态、时事之窗、学校信箱、知识竞赛、时事追踪等栏目,并与相关资源网站链接,充分运用互联网上的德育资源,体现学校德育的新观念和现代气息。

大学生通过访问德育网站,了解国家重大新闻、方针政策,并能根据个人的爱好、需要、兴趣,选择不同的学习内容和方式。学生由原来被动地学变为主动地学习,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丰富了知识,拓宽了视野,培养了爱国主义精神,产生了报效祖国的决心,达到了德育工作的目的。

2.开设班级网页,增强学生的集体、竞争意识。根据班级和大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地开设栏目,如班级展示、德育新闻、德育之窗等。这不但能使访问者耳目一新,更能使制作者在技术上得到很大提高。同时利用班级网页的作用,可以达到一种双向性的交流,可以让学生多一种处理人际关系的途径,懂得处理自己和他人、自己和集体的关系。由此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加深彼此的感情,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开展班级网页评比活动,增强班级同学集体、竞争意识。通过班级网页公布学生个人的量化管理结果,让他们及时自觉地纠正自己的不良行为。因此通过班级网页可以发挥学生主人翁的作用,从而培养了班级的民主气氛。

3.指导大学生建立个人网页,培育大学生的自信心。大学生根据个人实际情况,精心设计和制作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网页,设立德育档案、生活信条、学习体会等栏目,在网上展示自己的才华,提高自己的知名度。通过访问个人网页,在比较学习中形成自己的理想信念。通过开展大学生个人网页的评比活动,提高网页制作技术,丰富网页内容,达到艺术性和思想性的完美统一,既培养了大学生学习的审美能力,又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这种形式,可把空洞的说教变成精彩的画面,把抽象的理论变成可感的材料,从而使大学生从受教育者的角色中解脱出来,成为教育的主体。他们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体验到工作的快乐和幸福。他们在参与中学习,使自己不断成熟,从而增强了参与的热情,提高了德育工作的实效。

(二)创设跨时空的交流互动平台,实现心灵的沟通

利用QQ群、飞信、微信等网络通信工具,创设互动交流平台,进行交互对话,实现心与心的沟通,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收集大学生德育相关的问题,制定调查问卷,利用网上测试,让大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实现行为自律的德育目标。为大学生提供网上心理咨询服务,促进大学生形成完善的人格。

学校可以开放一个便于家校联系的电子信箱,家长利用电子邮件反映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学校能及时掌握在工作和管理上的不足,这对学校的教育改革会起到很大的帮助,会促进学校德育工作更上一个台阶。巧用“QQ”“BBS”“家校互动”等网络平台,拉近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之间的距离。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开放性和匿名性的特点,放下教师的架子,以网友的身份参与网上交流、网上讨论活动,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学习及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大量问题。借助这种活动,充分缩短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消除了教师职业所赋予的某种权威给学生造成的压抑感。同时在这种聊天交流的活动中,学生们敞开心扉,大胆地各抒己见,真实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在平等、生动的交流中,教师更深入地了解了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在不知不觉中对学生的人格形成施加影响,促进学生的成长。

网上交流有很大的隐蔽性,学生不用露面就可以大胆说出自己的隐私,这样学生通过老师的指导,可以得到尽快治疗。因此,学校可以开设网上心理咨询辅导站,让学生通过网络与老师进行交流谈心,老师能及时帮助学生排除心理障碍。在校园网上开设“网络咨询”“心理测验”“心理训练”“趣味心理”等栏目,创设了一个立体的、无需面对却可畅所欲言的空间,不仅为学生,也为家长和教师提供心理教育平台。同时还开展心理测试和训练,辅导学生鉴别常见的心理障碍,自我调节,消除困惑。

(三)发挥网络信息资源在思想政治德育教育中的辅助作用

思想政治课在整个德育教育中处于重要地位,是德育工作的主渠道。但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一般只有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加上教师一张嘴巴,以理论说教为主,教学手段单一,学生讨厌上思想政治课,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互联网的出现为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改革带来了重大契机,各种信息都能第一时间在网络中反映出来。这样,教师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备课,可不断补充教材内容、更新知识扩大学生视野,在网络电子教室中通过校园网进行教学,更好地建立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另外,通过开展德育系列化教育实验,进一步加强德育教育:大一重点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爱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大二重点对学生进行社会发展常识教育。大三、大四重点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社会主义教育、民主与法制观念教育。

学校改革传统主题教育活动的方式、内容,让主题教育活动与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整合。每学期各班举行的主题班会,学生们会在班主任的指导下,自行上网收集材料并制作PPT,并通过自己制作的课件充分地发表个人见解,这种主题班会的活动形式,有着传统班会形式无法比拟的优势:一是学生的角色由传统的被教育者转变成参与者,学生能经过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意见,主体性得到了保证。

总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德育工作,是时代形势发展的需要。我们要研究网络时代大学生德育工作的规律,关注信息技术与德育工作的关系,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环境下德育工作的意义,不断探索德育工作的新方法、新途径,把握时代的脉搏,扬长避短、因势利导,才能真正使信息技术成为开展德育工作的新载体和新阵地,为德育工作开展开创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杨建生.面向知识经济时代高校德育的思考[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

[2]曾咏辉.当前高校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2(6).

[3]张猛.高校德育工作模式初探[J].怀化学院学报,2003(4).

[4]简敏.高校德育模式创新浅谈[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

农村信息技术德育发展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社会的不断变革,我国的教育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德育成为了国家政府以及社会关注的焦点。同时,德育工作也越来越受到学校以及教师家长的重视,尤其是高中的德育教育。众所周知,高中是学生的基础学习阶段,在高中进行德育教育,对于学生后期的健全人格以及优秀品格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意义,可以说高中的德育教育是素质教育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针对高中信息技术课中的德育渗透进行研究,以期对高中生的德育教育以及课程改革方面起到相应的参考帮助作用。

关键词:高中 信息技术 德育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德育也在发生着变化,而就目前高中阶段的德育教育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变革发展的需求,在高中德育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逐渐暴露出来,这也使高中的德育教育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与挑战,因而对于高中的德育教育的研究从其本质目上讲,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高中生的德育思想以及促进其综合素质的养成,还能为我国培养出较高道德品质的优秀人才,这也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所以进行相应的课程改革,将德育教育与一些课程教学结合起来已经成为了当下比较热点研究的话题。

一、德育渗透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与应用

(一)策略设计与构建

对于教学策略而言,其本身指的是为了实现更好的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方式。这样的方式设定需要保证一定的科学性合理性,并且对多方面的因素进行考虑和协调,同时,合理的做出有效安排,特别是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着手,严格遵循“低耗高效”的原则,保证教学设计工作的创新性。

在教学策略的构建中,主要采取问题探讨教学策略和体验性学习教学策略。问题探讨教学策略,是通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设计,遵循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规律,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指导,使学生形成一定的学习逻辑思维。体验性学习是新课程改革下学习方式的最主要特征,体验性学习就是通过教师在教学设计中的活动,使学生能够直接参与进来,从而获得意识和情感的真实感受,这样就使得知识从理性层面,升级到了感性层面,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也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而更重要是身心和人格的发展,这也是德育教育的根本要求。

(二)內容设计与优化

1.内容设计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设计整体过程中,教学内容方面的设计是所有教学设计的基础部分,同时,这样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可替代。

第一步,则要根据具体的教材资料以及教学大纲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展开详细的分析,同时为了保证信息技术课程的实践性,也要参照学生的学习需要,对其进行系统的层次划分,对于教学内容的具体分析,也要根据系统化的步骤来进行,如此一来,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教学设计者可以更好地将课程内容涵盖其中。

第二步,科学的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体系构建。具体内容如下:

(1)开始;

(2)将课程的主要单元列出;

(3)仔细研究每一个单元,列出其中的主要教学内容;

(4)能否将某项内容合并到另一个内容中去;

(5)进一步分析,列出层次相同、独立的内容;

(6)是否将各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都列出了;

(7)鉴别学习该课程所学的特殊性的教学内容;

(8)将特殊情况下需要的附加内容列出;

(9)论证教学内容的准确性;

(10)结束。

第三步,进行教学内容的具体安排。把已经选定的教学内容展开从重新梳理,并且进行编排,编排后的教学内容其本身需要拥有着一定的的逻辑顺序,同时还要将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从分的体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要调节好德育教育与信息化技术教育之间的关系,展开合理的内容联系,从而实现教学的根本目的。

2.内容的优化

第一,要对模块内部单元进行整合。在实际的教学设计中,以往的线索联系是教师对内容进行优化的关键,根据信息技术课程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方面,可以将理论和实践穿插起来,通过具体的操作,加强教学效果,体现信息技术的整体性特征。

第二,要对统一单元内的内容进行整合。信息技术教材中每个单元的内容都是有着必然联系的,为了达到优化教学内容的目的,教师要充分了解各单元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将教学内容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整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不必按照每节课程内容来讲授,而是从整体上对教学内容进行把握,并且由浅及深的渗透德育教育的相关内容,使单元内容具有连贯性,既能够节约教学时间,又可以强化学生的教学知识学习以及自我德育理解。

二、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一)教学理念的转变

通过调查发现,在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过程当中,主要采取的教学方式是“灌输式教育”。但是随着新课改的逐渐施行,作为教师而言,需要对这种“灌输式教育”的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和改变,实现教学设计的创新性发展,不仅要注重学生的文化知识培养,还要在一定程度上全方面的提升学生的自身素质。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要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将德育教育融入其中,保证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能够提升自身的自我修养,这就需要教师对于自身的教学理念做出一定程度的改变。

(二)教學方式的转变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以及科学技术手段的逐渐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需要技术性的人才,为了保证一定的人才输送,一些学校对于学生的信息技术课程加大了关注程度,如何能够高质量地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效果的同时增强其自身的德育素养,成为了当下热议的话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的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已经成为了必然,原有的教学方式并不完全适用于当今的信息技术课程,要实现互动式教学方式,令学生能够更为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整体过程当中,自己做课堂的主人,树立自信心,由老师在进行正确的引导,从德育方面、实际操作方面、文化知识方面进行着手,如此一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自我修养。

(三)教学步骤的转变

教学步骤的改变,也是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当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如何能够保证教学步骤的合理性,实现系统化教学,是教学的重中之重,只有完整的教学体系,才能够令教学过程变得井井有条,学生才能够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因此,在进行教学步骤的转变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具备着相应的教学经验,对一些教学案例进行查找,通过经验的累积和同事之间的讨论,制定出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唯有如此,才能够更好地将德育教育融入到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当中。

三、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高中德育教育的意义来讲,一方面,有利于高中在德育工作上进行不断的反思,从而加强德育教育工作。另一方面,还能从理论上,从高中生的心理以及生理方面来全面把握高中生的德育教育,不断地拓展德育工作的良好实施,从而促进德育工作的较好开展。从实践意义上讲,由于在以往的德育教育中,一直强调的是重视智力教育轻视德育教育,也就是忽视了高中生成长的主体对德育的需求,并且德约教育也与高中生的实际的学习生活有着一定的脱节,在教学方法上也比较的单一,因而教学效果不是很好。因此,从这方面来讲进行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德育教育渗透是对高中生德育的补充,因而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慕子怡.高中信息技术课应用分层教学的思考[J].学周刊,2016,(36):72-73.

[2]蒋立兵.现代教学技术应用的伦理诉求及理性回归[J].中国教育学刊,2016,(10):84-89.

[3]王鹏,杨立荣.网络时代德育工作创新性研究[J].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3):84-86.

农村信息技术德育发展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生很容易被网络上错误的观念影响。所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至关重要,而小学生大部分的学习时间都在学校。因此,就需要班主任寻找有效的对策应对学生在道德认知方面的问题袁以此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促进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关键词:小学德育;信息技术;模式探究

1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随着我国国力不断壮大,在国际上已具备重要的地位,为了在国际上长期保持一席之地,就要注重从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上着手。特别是对于小学阶段,培养小学生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已成为当前辅助时代发展、未来的进步的重要推手。因此,教师要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充分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着重在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思想,进而全面培养当代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顺利开展以“德育”为前提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增强小学生的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竞争力。在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培养小学生对信息技术的认知、激发小学生实践操作的意识。教师要将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融入“德育”,让学生在面对信息技术学科学习知识时,树立良好的自信、培养坚定毅力,攻克时艰,开展高效学习活动,进而全面增强小学生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比如:在讲授信息技术的未来展望时,教师可以在其中渗透国家发展战略目标知识,进而引发小学生的思考和遐想,让小学生规划一个计算机学习的“方向”,进而培养小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意识,充分渗透爱国主义教学内容,使小学生以“兴邦定国”为己任开展高效学习活动。

2应用信息技术创设德育情境

情境教学法的应用十分广泛,尤其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效果更加显著。对于小学生而言,其主要通过自己的感官来认知事物,而情境教学可以将学生引入到相应的情境之中,能够更加有效的激起学生的情感冲突,并对学生的大脑以及感知器官产生刺激,引发学生思考与探究,进而取得更加理想的学习效果。在小学德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采用一味说教的方式开展教学,会使教学内容变得枯燥乏味,不仅学生不愿意接受,而且还容易产生逆反情绪,进而给德育教学质量带来不利影响。而应用情境教学则能有效改善这一状况,同时应用信息技术,能够营造出更具真实性的情境,有助于提升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例如,有的学生对教师会存在畏惧心理,见到教师不愿意打招呼。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制作动画短片进行教学。在动画片中,学生见到老时候转身便跑,此时老师流露出难过的情绪。然后再向学生展现学生见到老师后主动打问好的动画,此时师生均十分开心。通过动画短片的播放,可以在课堂中创设出相应的情境,学生会将自己的做法与动画中学生的行为进行对比,并意识到哪种做法更加正确。通过情境的影响,能够引导学生反思,进而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这要比教师单纯的说教效果好得多。

3注重运用课堂教学,渗透德育教育内容

对于小学生来说,信息技术学科要想体现出高效性、创新性教学特点,教师就要注重运用课堂教学手段,通过实践教学过程、实践操作过程,培养小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锻炼专业技术能力。首先,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培养小学生专业的信息技术技能,为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质疑答疑解惑;为小学生对实践操作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及时引导,进而全面增强小学生的信息技术知识学习和应用综合技能。其次,教师运用课堂教学过程,充分渗透德育教育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技术学习习惯,进而帮助小学生切实掌握信息技术核心知识,增强信息技术核心素养。比如:在信息技术课程结束后,教师要具备良好的“善后”意识,要将及时关闭计算机,合理摆放键盘、鼠标、座椅,要及时温习已学知识,要养成课后合作探究性学习习惯,进而全面增强小学生的信息技术学科综合能力。

4利用信息技术丰富德育内容

网络中存在着十分丰富的德育资源,可以为小学德育教学提供有力地支持和帮助。应用信息技术,教师广泛搜集和整理德育教育方面的资源,不断丰富德育教育内容和方式,这是提升教学效果的有力措施。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将网络中的教育资源与社会和生活相结合,进一步拓宽教学的范围,开阔学生的视野,促进德育教育成效的提升。例如,在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通过网络搜集环境污染、水土流失、森林破坏以及水资源污染等方面资料,并结合学生日常生活相学生介绍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再比如,在讲解珍惜食物,杜绝浪费方面内容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搜集非洲儿童挨饿的视频资料呈现给学生,学生通过视频资料的展示,能够认识到粮食的宝贵,进而会自觉节约,学会珍惜每一粒粮食。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小学德育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但是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难以将更多的优质资源呈现给学生。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健康的德育网站,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结合自己的兴趣浏览相关内容,并将自己的学习成果在班级中展示出来。这种方式极大地提升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灵活性,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能够获取更加丰富的知识,有助于学生道德品质的提升。

5提高自身德育素养,在以身作则中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

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班主任教师是最为重要的管理实施者,同时也肩负着对学生进行德育引导的重任,其自身的道德素养和行为习惯直接影响着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和德育教育效果的增强。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应积极的进行自身道德素养的提升,在以身作则中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渗透与引导。首先,教师在小学班级管理中应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职业道德,平等的对待与关爱班级内的每一位学生,不应因学生的学习的差异、成长的不同,对学生进行差别对待。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教师的关爱中,对教师产生足够的信任与信赖,并以教师为榜样实现自身德道品质的提升。其次,教师还应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在管理实践的细节中对学生进行正能量的傳递与榜样作用的树立。班级管理是一项繁杂的工作,涉及的内容繁琐众多,教师在进行班级管理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负面情绪。但是作为德育教育的引导者,教师应良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将自己的不良情绪带到班级管理工作中,使学生始终能在正能量的引领下健康的成长。

6张弛有度,营造良好的线上教学环境

随着网络授课、线上教学的不断开展,对于教师而言,老师就是牵引着线上教育的那根线,能够适时收缩或者放松,以防飞得太远或者飞不起来。而家庭是为孩子营造良好德育学习环境的重要场所,让孩子在轻松的学习中建立德育的概念。在此次疫情中,由于家长工作的原因,学生与家长难得有一段长时间的共同相处,但不少网上段子也表示长时间的亲子相处会慢慢出现许多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班主任也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我与书籍比高矮”“第一次做饭”“我帮妈妈做家务”等一系列活动。在线上学习的同时,丰富他们的课外实践,使学生与家长之间可以形成情感的共鸣,并达到德育的效果。笔者也看到有一位班主任将学科学习与新科技进行连结,将思维导图与语文学习联系起来,学生活学活用的思维导图列出了作文提纲。在这疫情的紧张氛围中,也算是一缕令人愉悦的春风,尽管孩子们的思维导图还是很稚嫩的,但是孩子们对于新技术的学习热情以及学科的学习兴趣陡然而生。此次活动不但能够打开学生对于网络的视界,提高线上学习的兴趣,也同样能够丰富疫情的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线上教学环境。

7及时关注网络对学生的利弊

在科技时代,网络的到来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的便利,像现阶段疫情,网络仍可以帮助我们进行线上的教学内容。但是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弊端,网络世界的复杂多样会带来一些负面的价值观,从而影响到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要关注和意识到网络对学生的利弊,引导学生在网络世界中辨别黑白。在疫情的环境下,学生会借助网络进行学习,学习之余也难免会在网络上进行娱乐,在抗疫的环境下会出现许多虚假不实的消息,班主任要帮助学生树立看待现阶段疫情的一个正确的价值观,针对那些不实、存在违反法规的消息进行抵制,树立正确的德育价值观念。结合德育教学,网络环境对于学生的成长有利有弊,班主任在进行相关教学时,要注意到网络环境对学生会产生的一个影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不受负面观念影响。

8结束语:

依上所述,在我国素质教育背景下,德育越来越受人们的重视。为进一步提升德育教学的效果,信息技术得到了广泛地应用,通过信息技术,既能丰富德育教学的内容与方式,也能增加交流与互动,有力地推动了小学德育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升。因此,广大教师应认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合理应用信息技术为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陈少梅.小学德育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路径探寻[J].速读(下旬),2019,000(005):157.

[2]巫佰仟.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小学德育新模式[J].读天下(综合),2020(9):0189-0189.

[3]高新利.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輔助小学德育工作[J].吉林教育,2020(13).

广东省云浮市云安区石城镇茶洞小学 527527

农村信息技术德育发展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和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在信息技术的实际教学中,更多是娱乐、游戏吸引了学生的注意视线,应当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他们很好地参与到信息技术的课堂互动当中,从而更好地学习和掌握计算机知识和技能。

关键词:信息技术; 参与意识; 有效培养

随着计算机软件及硬件的飞速发展,在中小学开展的信息技术课程,可以让学生更好地适应计算机的发展。而在信息技术的实际教学中,更多是娱乐、游戏吸引了他们的注意视线,那么如何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他们很好地参与到信息技术的课堂互动当中,从而更好地学习和掌握计算机知识呢?

一、了解农村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现状

农村初中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已经有十几年了,仍有一些遗憾。由于各种条件所限,学生容易对电脑产生陌生感、畏惧感,往往一个步骤操作不起来,就束手无策了。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校领导对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视不够。二是农村地区经济欠发达,使学生与电脑很少接触。三是信息技术教师教学经验相对缺乏。

二、在信息技术课中培养学生参与意识

1.利用好奇心理,培养学习兴趣

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对各种新生事物都充满好奇心,有极强的求知欲。根据调查,许多小学生学计算机都是出于对计算机的好奇而学的,作为计算机教师,更应该高度重视并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积极的心理因素,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出能够“经常”引发学生好奇心和产生兴趣的好课,来缩短学生同教材的距离,降低学生的学习负担,使他们乐学,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的兴趣对学习效果能产生很大影响。一般来说,如果学生对这节信息技术课程的实例和效果很感兴趣,他们就会表现的很兴奋,很想知道如何才能制作出这种效果呢?就会全神贯注、兴致勃勃地学习这节课的知识,自然大家的学习积极性就高了,但是在有这种好的教学效果之前,信息技术老师要在上课之前花很大的精力备课,对学习的内容和实例反复的实践,使每一堂课都有兴趣让学生学习。在《邮票设计》的课程教学中,笔者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了各种不同的邮票画面,鲜艳的色彩和漂亮的图案深深地吸引了学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作欲望,他们就会情不自禁地动手设计邮票,这样就可以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

2.以游戏带练习,强化基本操作

农村学生,课后接触到电脑的机会较少,所以大部分学生很喜欢上信息技术课,但是一遇到要求自主操作的内容,就觉得信息技术课艰深枯燥、繁琐难学。怎样才会让他们觉得不烦呢?怎样让学生在课堂45分钟里,掌握并强化电脑操作的基本技法呢?玩耍是儿童的天性,寓教于乐是最理想的教育方式。根据小学生身心特点,根据信息技术这门功课特点,玩,恐怕是最合适的了。孩子们玩得高兴了,带给他们的欢乐就多,学到的知识技能也多,而他们感觉到的学习负担就少,继而他们继续学习的欲望就强,期望就高,也就是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不用调动自然高涨了。同时,在游戏过程中,教师的组织管理必不可少,要保证课堂教学过程的节奏,不能随意“放羊”。另外,无论课里课外,教师还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监督和品德教育,告诫学生不要玩“网”丧志,不要涉足大型游戏,防止沉迷。

3.促进独立思考,培养实践能力

独立思考不是异想天开的胡思乱想,而是应该遵循正确的规律和方法。在学生动手设计邮票之前,首先要引导他们回顾和“现实版”的邮票,构思邮票的样式、邮票的票面构图以及所要表现的主题等,然后再去尝试设计邮票,这就要求学生要回顾和“现实版”的邮票有什么不同,仔细观察邮票的票面构成,思考如何设计邮票等问题。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在讲解的时候不宜过细,将更多思考、探究和自我开拓的空间留给学生。在教学中给学生创造一个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与主动创新。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的思维才会变得敏捷和活跃。

实践的过程是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的过程。信息技术教学要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从“不会学”到“会学”,从“会学”到“会用”,实现了从“知识”到“能力”再到“素质”的转变。在学习邮票设计的过程中,从起初学生对邮票知识的一无所知,到认识邮票,了解票面构成,从而去设计邮票,完成邮票的创作,这一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整个变化过程。在实践中,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为今后主动参与课堂实践活动打下基础。

4.尊重学生主体,培养创造思维

农村初中的信息技术课中,学生水平两极分化的现象尤为明显。我所教学的班级中,大约90%的家庭没有购买电脑,学生在初学阶段,对电脑几乎一无所知,与购有电脑家庭的学生相比,差距是惊人的。这样,在同一个班级中,如果教学内容太浅,有操作基础的学生会表现浮躁,认为在浪费时间;讲深一些,没有操作基础的学生就会觉得在云里雾里,不知老师在说什么。为此,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如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课程进度、深度的把握就成了一个研究的关键。教学过程中,我既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注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上机实习时,我总是提出问题,让学生去解决。开始个别学生有畏难情绪,依赖性很强,希望老师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我故意不理他们,也不许相邻的学生帮忙,这些想“偷懒”的学生只好自己摸索,当他们自己最终解决了问题时,特别兴奋,有一种特殊的成就感,以后也就乐于主动探求解决问题的思路了。这样既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又启迪了学生创造的思维。综上所述,农村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学,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环境及年龄、心理、生理的独特性,方式要灵活多样,内容要丰富多彩、活泼实用。课堂上,多给学生一些自主学习和发挥的空间;课后,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多一些互动交流,他们才会感到信息技术课真的很实用,上信息技术课,真的很快乐。

上一篇:审计风险管理问题分析论文范文下一篇:TD-LTE移动通信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