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设计优化范文

2023-09-22

结构设计优化范文第1篇

摘要:在工业建筑设计中,由于生产工艺流程对周边环境稳定性影响较为突出,因此在实施工作中需要保证工业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加强对框架结构优化事业重视程度,逐渐的完善当前的工作模式,从而使工业基本框架结构设计效果能够得到全面的提高,为后续生产活动有序实施提供重要的基础。基于此本文论述的工业建筑框架结构设计的优化策略,旨在为实际工作提供重要的帮助。

关键词:工业建筑;框架结构;结构设计;优化措施

一、工业建筑工程框架結构设计的原则

(一)多道防线

在进行工业建筑框架结构设计时要明确主要的工作原则,不断的优化现场的建设方案,从而使框架结构设计水平能够得到全面的提高,框架结构本身具有空间分隔灵活和自重轻的特点,能够通过灵活配置建筑平面的布置,满足空间结构的建设要求,同时遵循了标准化的工作原则,完善整体式的结构设计模式,从而降低后续的施工难度。例外,为了避免对建筑结构产生一定的影响,要在框架设计时要遵循安全防护的原则,建立不同的防护层,做好压力的科学调配,通过各个结构之间的协调受力来提高建筑结构本身的稳定性。在实际设计时,需要考虑不同框架结构本身的优势,根据工业建筑设计要求组合式的运用相对应的框架结构设计方案,逐渐的优化当前的工作模式,从而使结构设计效果能够得到全面的提高。在安全防护设计时要遵循适度性的工作原则,这主要是由于太刚的建筑框架会在压力来临时对建筑造成一定的损伤,出现局部受损和破坏问题,无法为后续工程建设提供重要的基础。如果建筑结构太软弱,会增加建筑结构出现变形问题的发生几率,因此在实际工作中需要遵循适度性的工作原则,逐渐的优化当前的设计方案,从而使框架结构设计效果能够得到全面的提高。

(二)分清主次

在进行建筑工程框架结构设计时,要明确主要的工作重点以及辅助设计内容,逐渐的优化当前的工作方案,从而使框架结构设计效果能够得到全面的提升。不同框架结构之间的特点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只有实现优势互补才可以保证框架结构设计水平的提升,因此在实际工作中需要相关设计人员了解不同框架结构的特点,根据实际的建设要求以及设计标准选择正确的框架结构来进行日常的设计,从而使整体设计水平能够得到全面的提高。在实际设计时需要把握建筑框架结构的设计重点避免出现变形的问题,同时还需要考虑其中抗弯性能以及剪切破坏力的影响,保证结构本身的完整性。在关键环节中融入新型的设计方案,辅助工程框架的设计模式,通过重点和辅助之间的相互结合,优化当前的框架设计方案,从而使功能框架结构设计效果能够得到全面的提高。同时还需要考虑各个力的分布情况,逐渐的优化当前的工作模式,把握关键受力节点和辅助受力节点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工程框架结构设计效果能够达到预期的状态,为后续工业建筑的使用提供重要的保障。

二、工业建筑工程框架结构设计的问题以及处理措施

(一)参数计算问题

在工业建筑工程框架结构设计时要做好参数的科学调配,逐渐的优化当前的工作方案,从而使最终设计效果能够得到全面的提高。在实际工程项目设计时,除了要进行建设图纸绘制之外,还需要考虑各个参数的计算准确性,这主要是由于在后续工程建设中会涉及到有关建筑物的长度和宽度等相关的内容,在前期设计工作中需要精准性的计算相对应的设计数值,如果在某个环节出现偏差,均会对后续的设计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加强对参数计算的优化力度,逐渐的改善当前的设计模式。在进行数值计算时,要考虑有关力学方面的专业知识,减少其中的设计繁琐性,并且还需要根据现场情况做好数据的全面整合,为后续计算工作顺利实施提供重要的基础。在计算时需要将重点放在建筑结构承受压力值的分布等等,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来进行空间的分析,科学调配好不同的参数设计模式,从而使整体设计效果能够达到预期的状态,为后续建筑工作提供重要的基础,尽可能的避免在计算工作中的失误问题。

(二)强化结构的抗震性能

强化结构抗震性能在工业建筑框架结构设计中为重要组成部分,这主要是由于整体工业生产环境太过复杂,难免会对建筑结构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出现结构的振动问题,如果并没有完善前期的设计方案,会导致结构的脆性在不断增加,严重时会出现变形的情况,因此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强化结构的抗震设计,逐渐的改善当前的设计模式,保证建筑结构本身的稳定性。在实际设计时需要考虑地基的承载力,在薄弱地区完善当前的抗震设计模式,优化结构层的完整性,从而使抗震性能能够得到全面的提高。在通常情况下要保证薄弱层能够抵抗住结构震动的压力,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以适当的增加建筑层的重截面,同时也可以改善层高来完善当前的设计模式。另外还需要精准性的计算结构的面积以及受力点等等,通过纵向和横向来优化当前的设计方案,从而使抗震设计效果能够得到全面的提高。

(三)选择合适的框架类型

在以往建筑框架结构设计中,并没有加强对不同结构比选问题的深入分析,不仅会出现资源的浪费,还无法满足我国建筑行业高质量的发展方向,所以在实际工作中,需要选择匹配度较高的框架结构类型,逐渐的优化当前的设计方案,从而为后续结构的正常使用奠定坚实的基础。首先可以选择大开间和布局灵活性较强的框架结构,考虑工业生产的特点以及后续工业发展中对空间的要求,科学的排布好不同的结构类型,从而使整体设计水平能够得到全面的提高。另外还可以将框架结构和剪力墙结构进行相互的融合,合理的布置好剪力墙的数量,这一结构形式适应能力较强,能够应对不同形式的变形情况,具备抗侧力较好的优势,在实际设计时需要根据现场的生产情况以及对建筑框架的要求,逐渐的改善当前的工作方案,做好不同内容的科学配比,选择最佳的框架结构,优化当前的工作方案。

(四)框架梁和次梁的优化设计

框架梁和次梁的优化设计在以往设计中所遇到的难点问题较多,因此为了避免对框架结构所产生的影响,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做好框架联合测量的优化设计,不断的改善当前的设计方案,从而为后续结构正常使用提供重要的基础。在实际实施的过程中,需要落实精细化工作原则,考虑建筑抗震设计的相关规范以及要求,将梁的上部受力部分配合钢筋来提高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另外还需要考虑其中的制作较大直径,合理的计算出相对应的直径长度,和现场情况进行相互的匹配,避免对后续的结构设计造成一定的影响。在实际设计时需要做好框架量和测量之间的科学衔接,根据楼板的布置要求来实现力的集中性传递,从而使结构稳定性能够得到充分的保证。在实际设计时,如果梁底部钢筋较大时,要考虑力的分布情况,并且确定梁的净跨值,做到受力的均匀分布,避免出现结构变形的问题。此外,还需要合理的布置好深入支座的钢筋数量,在关键节点中来进行量的科学分布,配合着后续的施工工艺,保证建筑结构本身的稳定性,从而使其中的抗震性能能够符合相关的要求。

结束语:

在工业建筑框架结构设计中,需要设计人员根据现场的使用情况以及工业生产的环境,落实层次性的工作原则,逐渐的优化和完善当前的框架结构设计方案,遵循整体性的工作原则,充实当前的设计模式,从而使框架结构设计效果能够得到全面的增强,符合我国关于框架结构式的相关要求,延长结构的使用寿命,推动建筑设计行业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建军. 浅议工业建筑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J]. 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2016, 000(012):587.

[2]安彩强, 张蕾. 浅析工业建筑中框架结构设计要点[J]. 科技研究, 2014, 000(007):61-61,64.

[3]刘芳. 现代工业建筑混凝土框架结构的设计[J]. 工业C, 2016, 000(006):P.169-169.

结构设计优化范文第2篇

【摘 要】 文章基于1994—2010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设定的面板模型,分析了我国税制结构优化和城乡收入比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税制结构优化进程没有起到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税制结构优化对城乡收入比同时产生增加和降低两种效应;地区间税制优化与城乡收入比变化差异较大,经济发达地区的城乡收入比增加幅度小于经济欠发达地区。

【关键词】 税制优化; 城乡收入比; 直接税

引 言

分配公正是社会公平正义、社会和谐的基石,公正的分配制度是“给每个人所应得的”。①保持适度的收入差距对于市场经济是有利的,但是过大的收入差距则会引起诸如贫困、社会冲突、社会动荡等问题,从而妨碍社会经济稳定发展。我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1年GDP达到了472 881.6亿元,人均GDP达到35 181元,但是不断扩大的收入差距也向经济稳定发展提出了警示,城乡收入差距整体上呈持续扩大之势。据统计数据显示,1978年城乡居民收入比率为2.57:1,经过短暂下降以后,从1985年开始扩大,到2005年收入比率上升为3.2:1,到2009年,中国城乡收入比率又上升为3.3:1,2010城乡收入比为3.2:1,超过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城乡水平比率1.5:1②的水平,要是考虑到城乡居民的福利待遇,实际收入比率会进一步扩大。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1年中国农村居民基尼系数为0.3897③,接近警戒线。整体收入差距扩大,城乡收入差距缩小缓慢,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一、文献回顾

关于城乡收入差距的研究文献很多,学者们对于城乡收入差距的存在没有异议,对产生的原因从政策偏好、农业特性、经济增长、贸易自由化、户籍制度、两元社会等多视角进行了探讨。当然,鉴于篇幅的限制,这里列出了部分代表性的文献,为引出笔者的分析奠定基础。

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存在是毋庸置疑的。王洪亮、徐翔(2006)认为城乡间收入不平等比地区间收入不平等更大,城乡间人口流动倾向于推动收入不平等的上升,地区间人口流动有助于收入不平等的缩小。在充分考虑城乡之间生活费用的差异和各类隐性补贴后,李实、罗楚亮(2007)对城乡之间以及全国收入差距进行了重新估计,表明经过价格指数调整后,城乡居民收入比率有了明显下降,但如果考虑到隐性补贴,则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非常高。李实(2011)觉得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是一种最大程度的收入不公。

政策偏好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陆铭、陈钊(2004)研究表明中国城乡收入差距与政府实施的城市偏好倾向的经济政策有关。白雪梅(2004)用1982—2000年的经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教育不平等加剧了收入不平等,现阶段中国正处于倒U型曲线顶点左侧,平均受教育年限的增加不是降低而是提高了收入的不平等程度。陈斌开、张鹏飞和杨汝岱(2010)基于2002年CHIP数据考察了城乡教育水平差异对城乡收入的影响,证明了城市偏向的教育经费投入政策是城乡教育水平、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决定因素。林毅夫、陈斌开(2010)的研究结论是国家推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使得资本积累率降低、城市化进程放慢和城乡工资差距持久扩大。王立成(2010)认为产业偏向政策、城市化水平滞后、农产品生产和价格因素等是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在不断扩大的主要原因。彭新万(2011)研究表明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深刻根源是农村居民长期遭受教育、就业及公共福利等方面的政策性排斥。钟爱军(2011)认为教育差距过大是形成我国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的一个重要因素。杨志刚(2011)得出了国家在城乡之间非平衡性和非均等化人力资本投资政策是造成城乡收入差距的一个重要原因的结论。纪晴(2011)认为贷款过度偏向工业和城市的金融中介扭曲导向拉大了城乡收入差距。

城乡收入差距与农业、农民自身的特点密不可分。曾国安(2007)认为在没有政府干预的条件下,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农产品贸易条件的恶化会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陈玉光(2011)则认为小规模经营为主的农业生产难以实现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加上具有天然的弱质性、风险高、比较效益低的农业生产特性,使得国家用提高农产品价格而使农民增收的努力收效甚微。高帆(2012)用1978—2009年31个省份的数据研究了中国居民收入差距变动的趋势和内在机理,分析结果显示导致城乡收入差距变动的主要因素是城乡劳动生产率差异和结构转化偏差。

经济增长、贸易全球化、城市化等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黄祖辉、王敏和万广华(2003),杨灿明和孙群力(2011)的研究都得出了我国现阶段的转移性收入不仅没有缩小城乡居民收入不平等,反而加剧了收入不平等的结论。周云波(2009)认为城市化引起全国居民总体收入差距呈现倒U型。李勋来(2009)把城乡收入差距最根本、内在的原因归因于城乡人力资本的差距。李秉坤、赵研博(2010)的结论是我国的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使得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促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刘长慧、李宇哲(20l1)认为市场机制的局限性、分配机制和社会保障的不完善导致了收入差距的扩大。张汉林、袁佳(2011)认为,贸易全球化短期内会加剧中国的收入差距,长期内将有助于缩小中国的收入差距。康旭(2011)把造成居民贫富悬殊的重要原因归结为市场化进程中权利的过度介入或膨胀起来的非市场化因素,如国有资产被少数人侵吞,垄断行业的分配缺乏有效监督,非法收入,官商权钱交易,税收手段未能充分发挥调节作用等。

两元社会与户籍也会影响城乡收入差距。林毅夫等(2006)的分析表明农民工外出务工对于促进农民收入增长、减少城乡差距有很大意义。肖文海(2007)的研究表明二元经济结构、农村市场化程度低、功能不全、信息闭塞、农民参与市场的费用高等维持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拉大。陈宗胜(2008)认为决定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差距的主要因素是农业和非农业的二元对比、就业负担系数之比、两部门分配系数比和农村工业化水平。邢春冰(2010)认为改变了户籍身份的永久移民与没能改变户籍身份的临时移民之间有着显著的差异,永久移民使得农村地区教育水平较高、处于收入分布较高位置的样本减少,阻碍了城乡差距的降低。樊纲(2011)认为附着在户籍上的福利使得城市居民得到的远远高于农民能够得到的东西,农民工无法真正融入城市。

税收在调节城乡收入差距方面的作用。彭海艳(2008)、张世伟和万相昱(2008)、王少国和李伟(2009)发现个人所得税制度的实施对降低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效果并不明显。王志刚(2008)利用宏观数据计算的基于波动性的累进度表明我国个人所得税制累进性较弱。寇铁军等人(2008)用基尼系数、收入均等指数、库兹涅茨指数三种指标对税前、税后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状况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税收对居民收入差距调控效果微弱。胡汉军和刘穷志(2009)用面板数据计量模型分析表明个人所得税对城镇居民收入不均等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陈锦文(2010)认为个人所得税的调节作用失效,大量富人偷逃税款,导致“逆向调节”的后果,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韩仁月、孙彦彦(2010)运用1996—2007年中国31个省市的数据测算了最优税制结构和各地区维持现行税制结构的效率损失,证明了多数地区间接税超过最优值,西部地区产出损失最高,现行税制结构加剧了地区差距。欧阳操(2010)用基尼系数、收入均等指数和收入不良指数三个指标证实了现在的流转税不利于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公平。赵福昌(2011)指出现有的税制结构不利于收入分配调节。

由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城乡收入差距是由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农业自身的特性、历史因素,经济政策偏好、流转税、劳动率差异等都会对城乡收入产生影响。这些结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现象,但是仍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笔者注意到人们忽视了税制结构的变化对不同地区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现有的税收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分析缺乏税制结构变化的经验分析。这为笔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以下的研究将会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定量考察分析不同地区的税收结构变化对当地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这不仅可以为税制结构的优化调整提供有益的借鉴,而且还可以为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益借鉴。

二、理论与现实的反差——一个悖论

市场经济中,税收不仅是政府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也是调节经济的一个重要政策工具。各个税种承担不同的功能和任务,它们在社会当中的地位、搭配不同形成了不同的税制结构。当今社会,各个国家一般都是以一个或两个主体税种辅以其他税种构建复合税制,期望发挥不同税种的功能,相辅相成共同实现政府政策目标。

税收根据税负是否可以转嫁分为直接税与间接税,税负能够转嫁是间接税,税负不能转嫁的是直接税。直接税和间接税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由此形成了以直接税为主或以间接税为主的不同税制结构。相比而言,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以直接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而我国现在则是以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等间接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不同税制可能会对收入差距产生影响。

一般而言,间接税为主的税制结构,有利于政府组织收入,具有效率优先的政策倾向。间接税的征税对象几乎涉及一切商品和劳务,在征收时无需考虑生产者的盈亏、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和承受能力,只要有消费行为,就会产生税收,税源丰富,并且计算简单便于征收,可以保证税收及时足额取得,为政府筹集收入,因此间接税彰显了税收组织收入的功能,在调节经济作用上比直接税作用更大。但是以间接税为主的税制的调节分配作用不足,因为间接税累退性使得低收入者在收入分配中处于不利地位,低收入者承担的税负占他们收入的比重一般都高于中高收入者,所以间接税比重过高明显不利于收入差距缩小。

与间接税为主的税制相比,以直接税为主的税制具有明显的调节功能和公平优先的政策倾向。因为直接税的征收,必须要考虑纳税人的收入水平和承受能力,贯彻公平课税原则,量能赋税,收入高者多缴税,收入低者少缴税或不缴税,所以以直接税为主的税制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和缓解分配不公。

因此从直接税和间接税的比例关系中可以看出整个税制体系的政策倾向,如果间接税比重较大则意味着税收调节更注重于效率有可能对公平产生不利的影响,反之则是表示政策倾向偏向公平有损效率。可以推出一个结论:直接税比重的提高有助于收入公平分配,间接税为主的税制转化为直接税为主的税制过程和收入差距的缩小应该具有一致性。所以国家也确立了适当降低间接税比重、逐步提高直接税比重,建立一个组织收入和调节分配功能兼备的税制体系的目标。

根据理论分析,伴随我国的税制优化过程收入差距应该随着直接税的比重提高有所降低,然而事实上我国的收入差距并没有缩小,基尼系数呈不断扩大趋势,2005年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基尼系数是0.43。据联合国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的基尼系数突破0.52。④与此同时,城乡收入比也在扩大,从1978年的2.57增加到2011年3.13⑤,这和我们的理论分析是相悖的。

以下笔者将会用我国省级单位的数据,进行经验分析,分析直接税和间接税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寻求悖论的解释。

三、变量选取、数据来源和计量模型设定

(一)变量选取

间接税。依照现行的税制,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关税、资源税和城市维护建设税6种税收为间接税,鉴于研究的需要,并没有采用间接税的总额,而是用间接税占税收的比重作为自变量,用X1。

直接税。自1994年分税制以后,在间接税的税种一直没有变化,而直接税的税种,随着国家税制的调整,有了小幅的变动。1994年设置23个税种⑥,其中企业所得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土地增值税、房产税、城市房地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契税、车船使用税、车船使用牌照税、印花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屠宰税、筵席税、农业税和牧业税共17个税种属于直接税。在这以后,随着企业所得税、农业税等的改革,到2008年中国的税制一共设立20种税收⑦,其中车辆购置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土地增值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契税、车船税、船舶吨税、印花税、烟叶税和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共14个税种属于直接税。当然,根据研究的需要,这里采用直接税占税收的比重,并用X2表示。

城乡收入差距。国内学者常用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人均纯收入之比来度量城乡收入差距,本文也采用这种方式,并命名为城乡收入比,用Y来表示。

(二)数据来源

本文样本期间选取1994—2010年,各地区直接税和间接税的原始数据来自于1995—2011年税务统计年鉴,鉴于数据获取原因和关税的比重较小对结果影响不大,这里间接税没有包括关税,直接税和间接税的比重根据原始数据计算得出。

各地区城乡收入的原始数据,来自于1995—2011年各地区统计年鉴,其中,城市收入用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表示,农村居民收入用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表示,城乡收入比是根据原始数据计算得出的。

(三)计量模型设定

面板数据计量模型是近年计量经济学重要的发展之一,为我们构造和检验比单独使用横截面数据和时间序列数据更为真实的行为方程,提供了一个更加深入分析的工具。常见的面板数据模型可以分为变截距模型、动态变截距模型和变系数模型三类。⑧

鉴于我们研究的问题是我国税制结构变化与城乡收入差距和我国地区间经济、税收构成、城乡收入,地区间收入差距的存在,笔者认为建立变系数的面板数据模型更有助于问题的解释,故建立变系数的面板数据模型,模型的基本形式如下:

Yit=?琢it+?茁1X1it+?茁2X2it+?滋it

其中,i表示不同地区,t表示不同的时间,Yit表示不同时间不同地区的城乡收入比,X1it表示不同地区不同时间直接税比重,X2it表示不同地区不同时间间接税比重。

四、计量回归结果和分析

(一)数据分析

从全国各地区直接税和间接税的变化趋势来看,呈现直接税比重上升和间接税比重下降的趋势(表1)。从表1选取东部地区的广东和浙江、中部地区的安徽和河南,西部地区的新疆数据看,全国的税制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东部地区广东直接税比重从1994年的21%上升到2010年的42%,浙江直接税比重从1994年的17%上升到2010年的40%;中部地区河南直接税比重上到2010年的35%,安徽直接税比重上升到2010年的31%;西部地区的新疆直接税比重则从1994年的16%上升到了2010年的26%,变化趋势全国呈现出统一性特征,而且也发现直接税的比重经济发达地区高于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中部地区高于西部地区。

与此同时,城乡收入比的变化特征比较复杂,并没有呈现明显的趋势变化特征。广东省随着直接税比重的增加,城乡收入比并没有明显缩小,反而有所扩大,城乡收入比从1994年的1.92增加到2010年的3.03;浙江省的城乡收入比也有所扩大,从1994年的2.28增加到2010年的2.42;安徽城乡收入则呈现出与直接税比变化趋势类似的特征,城乡收入从1994年的3.12减少到2010年的2.99;河南省从1994年到2010年城乡收入比呈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趋势;2010年城乡收入2.88比前几年均有所降低;新疆地区的城乡收入比变化比较明显,从1994年的3.39下降到2010年2.94。从表面上看,似乎直接税比重的提高并没有明显地降低城乡收入比,但这也恰恰反映了收入比变化影响的复杂性,而且,对比这几个地区的数据,可以明显地发现最近几年来,随着直接税比重的提高,城乡收入比明显地比前几年有所缩小,并不能因此否认税制结构变化对城乡收入比的调节作用,因为税制结构变化需要各个税种充分发挥自己的功能,如果有一些税种偏离了它的调节功能,也会影响到直接税调节城乡收入比的效果。

表2给出了全国的这些数据描述性特征,从结果看城乡收入比最大达到5.15(西藏地区1996年数据),最小为1.6(上海1997年数据),平均值2.91,直接税比重最高0.67,平均值0.29,间接税比重平均值0.71。

(二)面板数据的单位根检验

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首先要进行数据的平稳性检验,以防止非平稳时间序列影响回归结果造成“伪回归”。为保证检验结果的稳健性,本文给出如下常用的四种检验形式,分别对Y、X1和X2三个变量进行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从检验结果来看,Y、X1和X2的水平检验不能拒绝有单位根的原假设,表现为非平稳性特征,三个变量的一阶差分检验表明能拒绝有单位根原假设,呈现平稳性特征。因此,采用Y、X1和X2的对数形式进行建模。

(三)面板方程的估计

根据以上的分析和设定的面板模型,用EViews6.0软件,得到了模型参数估计的结果,如表4所示。

从参数估计的结果看,各参数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并且符号为负,与理论分析直接税和间接税对城乡收入比的影响变化方向一致,即直接税比重提高和间接税降低可以缩小城乡收入比,模型adj-R2达到了0.86,具有较好的解释能力。各地区直接税和间接税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具体变化特征如下:

其一,各地区的直接税比重变化和城乡收入比负相关,直接税对收入比的弹性系数幅度地区差异大。从整体看,各地区参数都为负,表明随着直接税比重的提高,城乡收入比会下降,这和理论分析结论相一致,表明国家提高直接税比重的改革方向有助于减少城乡收入比。但是也发现地区间的效果不一,黑龙江和吉林的系数只有-0.1768和-0.1183,意味着当直接税提高1%时,黑龙江和吉林的城乡收入比下降幅度只有0.1768%和0.1183%,效果较弱;西藏、云南和北京的调节效果最好,弹性系数分别达到了

-0.6324、-0.6016和-0.5583,新疆、重庆、贵州分别以-0.5149、-0.4931和-0.4766紧随其后。值得注意的是,经济发达地区除了广东(-0.4541)和北京以外,江苏(-0.2235)、上海(-0.2173)、山东(-0.3057)、福建(-0.3312)和浙江(-0.3453)直接税调节城乡收入比的效果明显落后于一些经济落后地区,比如青海(-0.4699)、陕西(-0.4550)和甘肃(-0.4602)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直接税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其二,各地区的间接税比重变化和城乡收入比负相关,间接税对收入比的弹性系数幅度地区差异大。这是很有意思的结果,因为根据理论分析,间接税比重的变化应该和城乡收入呈正相关关系,即间接税比重下降,城乡收入比减小,这也可能造成税制结构优化没能和城乡收入比同步下降而是扩大城乡收入比的悖论的一个解释。对比发现,贵州、吉林、山西、广西、陕西、云南和西藏地区城乡收入对间接税的弹性变化较大,分别达到了-2.4816、-2.4239、-2.3775、-2.2572、-2.1141、-2.0864和

-1.9393,这就意味着当间接税下降1%时,这几个地区的城乡收入比分别增加2.4816%、2.4239%、2.3775%、2.2572%、2.1141%、2.0864%和1.9393;天津、浙江、上海、北京和福建的弹性系数分别是-0.6990、-0.9967、-1.0854、-0.6815和-1.2875,明显低于经济落后地区,预示经济发达程度与间接税对城乡收入比的变化呈现相反变化趋势。

其三,各地区间接税弹性系数明显大于直接税弹性系数,造成了城乡收入比增加。两个弹性系数差吉林的-2.3056最大,其次是山西的-2.1344,贵州的-2.005排名第三,这表示当面临直接税比重提高时,一方面会带来城乡收入比的下降;另一方面下降的幅度被由于间接税比重下降带来的城乡收入比上升幅度所抵销,造成了城乡收入比增加,而不是减少的事实。即便是弹性系数差最小的北京(-0.1232)、天津(-0.3963)和浙江(-0.6514)三个地区,实际的城乡收入比也没有明显缩小。

五、结论与建议

本文通过理论推导和经验,分析了税制结构变化和城乡收入比变化过程,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一是现有税制结构优化进程没有起到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尽管最近几年城乡收入比有所下降,但没有根本改变城乡收入比有所扩大的趋势。这并不表示否定提高直接税比重有助于减少收入差距的基本理论依据,问题主要在于我国的直接税体系不完善,没有发挥直接税应有的调节功能,影响了直接税对城乡收入差距的调节功能和效率。

二是直接税比重的提高(间接税比重的降低)对城乡收入比会产生两种方向相反的影响,一个是增加城乡收入比;另一个是降低城乡收入比,综合的效用取决于两者的对比关系(两者的弹性系数)。

三是地区间税制优化与城乡收入比变化差异较大,经济发达地区的城乡收入比增加幅度小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如弹性系数差山西是-2.1344,浙江是-0.6514,这和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地域特征基本吻合。

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增加直接税比重的税制改革基本方向是正确的,关键在于创造良好条件,充分发挥各税种功能,缩小城乡收入比,建设有效的税制体系。

完善间接税。一是尽快推行营业税转增值税的改革,以消除重复征税,改变营业税税负偏重,不利于服务业发展的局面,体现税负均衡,同时,降低增值税税率,尤其是要降低涉及民生消费的商品的增值税税率,减轻消费者负担,扩大内需;二是要注意间接税的税负转嫁问题,应该尽量避免消费者承担较多的税负,降低间接税的累退程度,实现生产者和消费者合理分担;三是重新调整中央与地方的分配关系,适度提高地方分成比例。

完善直接税。一是个人所得税可以改为综合计征,同时考虑家庭负担,将起征点与CPI挂钩,以抵销通货膨胀指数;二是整合有关房产的税收,适时推出房产税,科学测算税基,合理确定课税对象,将购买环节的契税和印花税归并平移至房产持有环节,使税收调节分配的作用得以有效发挥;三是完善财产税,适时开征遗产税;四是加强征管,建立纳税人永久的单一纳税账号,大力推行非现金结算和现金报告制度,多管齐下使直接税调节分配的功能发挥到位。●

【参考文献】

[1] 王洪亮,徐翔.收入不平等孰甚:地区间抑或城乡间[J].管理世界,2006(11).

[2] 李实,罗楚亮.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重新估计[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

[3] 陆铭,陈钊.城市化、城市倾向的经济政策与城乡收入差距[J].经济研究,2004(6).

[4] 白雪梅.教育与收入不平等:中国的经验研究[J].管理世界,2004(6).

[5] 陈斌开,张鹏飞,杨汝岱.政府教育投入、人力资本投资与中国城乡收入差距[J].管理世界,2010(1).

[6] 王立成.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总体状况、成因与对策[J].人口与经济,2010(2).

[7] 彭新万.政策性排斥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基于1985—2008年的数据[J].理论与改革,2011(1).

[8] 邢春冰.迁移、自选择与收入分配——来自中国城乡的证据[J].经济学(季刊),2010(2).

[9] 黄祖辉,王敏,万广华.我国居民收入不平等问题:基于转移性收入角度的分析[J].管理世界,2003(3).

[10] 杨灿朋,孙群.中国居民收入差距与不平等的分解——基于2010年问卷调查数据的分析[J].财贸经济,2011(11).

[11] 高帆.中国居民收入差距变动的因素分解:趋势及解释[J].经济科学,2012(3).

[12] 寇铁军,赵桂之.现行税制对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调控效应测度与分析[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8(1).

[13] 陈宗胜,等.中国二元经济结构与农村经济增长和发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结构设计优化范文第3篇

关键词:城镇燃气;燃气管网;优化设计

一、城镇燃气管网优化设计应考虑的因素

1.合理选择压力调节装置

城镇燃气管网优化设计与实现的关键环节之一是合理选择压力调节装置,主要是选用调压柜之类的带有主副调压器和超压切断器的压力调节装置。调压的特点如下:(1)通过压力调节箱,可以找到压力调节装置的准确安全地点,这样即便出现了较为紧急的安全事故,也能够在最短时间内调节压力。(2)压力调节装置要满足大型企业用户和工业锅炉用气量的需要,燃气流量的压力标准应当在调压器和压力调节装置的承受范围之内,(3)使用主副调压器的最大好处在于,如果主调压器出现故障,副调压器就可以自动投入到供气的运行中,不会影响用户的使用。(4)压力调节箱的合理使用可以大大节约工程建设费用和调压站的占地面积,不需要像原来那样以楼栋为单位进行压力调节,这就大幅度降低了调压设备管理的费用和日常维护费用的支出,也使得调压箱的数量大大减少。(5)采用超压紧急切断阀后,即使是调压器管道出现压力不稳或调节器出现故障,紧急切断阀会自动关闭,这样既能保障燃气供应,又可保障供气安全。

2.城镇燃气管网的优化

随着城镇燃气管网优化设计深入开展,对于管网的结构优化也在不断进步。城镇燃气管网的管径大小一定要满足市场需要,同时还要保证材料成本和架设费用达到最佳的性价比。选择管材的不再根据以往的施工实践经验进行判定,而应当按照优化设计方案的需求进行考虑。

3.城镇燃气管网的管材选择

城镇燃气管网传统设计大都采用钢管,由于这些燃气管道长年埋设在地下,钢管很容易发生腐蚀,为避免或延缓腐蚀对管道的影响,必然要对管道进行有效的防腐蚀处理,处理难度大,费用较高。由于PE管具有使用寿命长、易于维修、安装简单、成本低等优点,在城镇燃气管网中开始被大量应用,特别是在中压管道中

二、燃气管网管径的选择

1.管段初始流量的确定

管段初始流量是在连枝流量一定的条件下,通过调用基本关联矩阵求解而得到的。所谓连枝,是针对环状管网而言的。如果把一个环状管网去掉某些管段后,该管网变成枝状管网,那么去掉的这些管段就称为连枝。连枝流量采用按照管段长度比例分摊原则确定

2.管径的初选

根据管段的计算流量和管段的单位压力降,可以计算机软件调用中的“初选管径”菜单进行管径的初选。单位压力降由从气源点到零速点的允许压力降与管路长度的比值确定,零速点的确定按照燃气总是从气源点流向最远点的原则确定。

3.经济管径的选择

根据初始的规格化管径和管段的计算流量求解管段的压力降,并由气源点的压力求各个节点的压力,调用修正各节点压力,计算得出经济压降。根据此压降和计算流量,调用软件中的“管径优选”菜单进行管径优选

4.城市管道耐久性原则选择

城市燃气管道耐久性作为一项功能,也存在着耐久性极限状态: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对城市燃气管道耐久性寿命准则的合理选择是进行耐久性评估与寿命预测的重要前提

4.1 城市燃气管道反腐蚀性选择。因城市燃气管道属于半永久性设施,投产后维修或维护较难进行,故要求耐久性要好。在城市燃气管道表面涂敷防腐层就是为了隔绝腐蚀介质、切断腐蚀电池的外部电路,是城市燃气管道防腐蚀的第一道防线。

4.2 管道承载力。承载力寿命理论是考虑城市燃气管道腐蚀引起的抗力退化,当城市燃气管道的承压能力下降到不足以抵抗城市燃气管道压力的荷载作用时, 城市燃气管道就达到了承载力失效的状态,这一界限值作为城市燃气管道的耐久性极限状态

4.3 城市燃气管道裂纹尺寸与锈蚀量限值。在腐蚀和内压载荷波动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城市燃气管道的裂纹将会加速扩展。裂纹尺寸与锈蚀量限值理论是以管壁裂纹尺寸或锈蚀量达到某一控制界限值所需时间作为城市燃气管道的使用寿命。裂纹尺寸限值通常指行业或企业等相关部门规定的临界值;腐蚀量限值通常用城市燃气管道截面的损失率来表示。该寿命准则仍然偏严,限值的确定依赖实际工程和专家经验,因而存在很大的人为主观性。当城市燃气管道发生腐蚀、疲劳开裂后还允许城市燃气管道有一定的工作能力,还不至于影响城市燃气管道的安全运行。

三、城镇燃气管网优化设计的发展趋势

1.多目标化

城镇燃气管网的优化实质上属于多目标优化问题。在进行结构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城镇燃气管网运营、建设费用及结构可靠度等多个因素,而不能像传统设计那样进行余量设计时不计成本。优化设计已经变为“综合优选”,而不再是传统设计的“校对和分析”。城镇燃气管网优化设计的目标在于利用现有资源来满足可靠性约束和常规约束,使管网的热力能耗指标、管网的动力能耗指标、管网投资成本指标等项达到最佳状态,同时,还应该充分考虑管道结构的稳定性、刚度、强度,降低输送成本,提高管道输送系统的可靠性,降低管道建设的投资。以武汉市天然气有限公司铸铁管改造工程为例,该段天然气中压铸铁管道从汉口青年路至新华路,是最早敷设的城市燃气管网之一,建设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在人工煤气时代起着重要作用。隨着城市发展,沿线工商企业用户及居民用户日益增多,特别是青年路商圈迅速发展,形成了现有的金融一条街,天然气用户涵盖了武汉广电、顶好酒店、新世界餐饮、西园商业街、武商集团等39家大中型商业企业,沿线居民小区有22个,居民用户达1.2万户。该铸铁管改造工程2012年4月启动,首期改造燃气中压铸铁管200m,将原有铸铁管网进行改造,全部更换为更为耐用的钢管,提高了管道的耐受力,还为后期提升天然气供应能力奠定了基础。

2.自动化

在城镇燃气管网的运营中,目前已广泛应用自动化控制,下一控制单元的操作由上一控制单元的运行情况直接影响,这就形成了城镇燃气管网优化设计条件苛刻、操作参数繁多、技术含量高的外部条件。

3.快速化

城镇燃气管网一旦发生泄漏、火灾、爆炸等安全事故,将给社会和人民生命财产带来重大损失,造成严重的社会影响。因此,燃气公司必须建立快速反应和处理安全事故的机制和能力,因此除了工程技术措施外,在设计中,应当具备快速可靠的优化算法。城镇燃气管网的设计者也在不断探索和完善快速优化模型的过程中

四、结语

每一名城镇燃气管网的设计者,在具体的城镇燃气管网优化设计中,应因地制宜,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通过慎重严密的科学论证,对输配系统功能和输配系统的参数进行合理选择和确定,对具体方案的设计从技术和经济的多重角度进行分析比较,综合考虑整个城镇燃气管网系统的建设工程造价、日常运行、维护维修等费用,选择最优的城镇燃气管网设计方案。

参考文献

[1] 李悦敏,李兴泉,赵自军,王启,鞠秀峰,任广如. 遗传算法在燃气管网优化的应用进展[J].煤气与热力,2011,(6):132-135

[2] 王烜,段常贵. 改进遗传算法在燃气管网布局优化中的应用[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9,(1):145-147

[3] 王建强,王京,杨卫国. 燃气输气管道管径优化设计方法概述[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167-169

[4] 王同华,王磊,张春波,卢守卫. 燃气管网设计中的模拟与优化研究进展[J].城市燃气, 2011,(5):155-158

[5] 黄红祥,姜东琪,段常贵. 城市燃气管网的优化设计[J].煤气与热力,2010,(10):160-163

结构设计优化范文第4篇

(1) 进一步精减机构,控制行政编制,提高行政支出效率。要严格控制政府机构的公共经费,

改革会议制度、公共用车制度和招待制度,减少会议费、车辆购置维护费和接待费支出,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2) 规范事业单位的财政经费供给。事业单位可分为三类:一是社会公益型,如基础教育、

技术推广等;二是准公益型;三是经营型。对这三种类型的事业单位,财政应保证社会公益型经费,对准公益型实行定额或定项补助方式,并适当核减部分经费,把经营型事业单位推向市场。

(3) 推行行政事业单位收支统管。按照贯彻预算内外资金结合作用、统筹安排的原则,保证

单位的预算外资金和其它收入主要用于弥补正常经费的不足和促进事业的发展,建立一套能全面、系统反映单位财务收支状况的报表体系。

2. 改革财政投资体制

经济建设主体应由政府转向企业,财政只进行涉及国计民生的公益性基础设施的建设。要从直接投入生产领域,逐步转移到为生产建设的持续发展创造条件上来,转向基础设施、环境保护、公共服务项目,转移到共同需要方面来。要改革国家政策性投资体制,财政预算内投资不宜实行有偿使用的方式管理,宜采取无偿投资的方式;由国有资产经营预算安排的投资,应采取国家资本金投入的方式。

3.优化社会文教支出

总的来说,教育是一种“准公共产品”,其中,基础教育基本上属于公共产品,整个社会成员都可以从中受益,具有正外部效应,其经费应全部或绝大部分由财政供给。高等教育是一种“准公共产品”,更多地带有私人产品的特性,其费用可由受益者来支付一部分。因此,按照公共财政理论,高等教育可以由政府来办,也可以由私人来办。对此,国家应调整财政支出结构,财政应为义务教育提供资金保证,为重点高校提供更多的财力支持。

4.逐步增加社会保障支出

目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很不完善,许多应由财政承担的社会保障由企业、行政事业单位负担。另外,社会保障支出划分不明确,支出比重低的现象仍然存在。各级政府要加大对社会保障支出的投入力度,大力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要加快失业保险制度改革,扩大失业保险实施范围,使各类城镇企事业职工都参加失业保险;尽快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体系;进一步深化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建立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模式。

5.改革财政补贴制度

结构设计优化范文第5篇

小学语文作业设计作为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反馈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是课堂教学的巩固、补充、延续和发展。设计合理、有趣的作业既可以为学生减负,更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能力。要使语文课外练习作业升值,精心设计是关键。 教师设计作业,既要顾及作业的一般作用与功能,更要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改革作业的形式与内容,让作业从"写"的单一形式中走出来,使作业富有趣味性,具有吸引力。从而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都得到提高。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提倡以下做法:

1.增强作业设计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好奇心是学生的天性,学生好奇心的培养可以生成对知识的学习兴趣。因此作业设计首先要具有趣味性,使学生一看到作业就有实现它的"冲动"。比如,在教授《蜜蜂引路》这一课时,课文提到有关蜜蜂带领列宁找到养蜂人的路线方法时,我们教师可以先给学生播放一段有关以上内容 flash 动画,这样可以把专业的抽象概念直观化,使学生在课下或以后遇到此类的试题时也会迎刃而解,比单纯的教师讲解效果要好得多。另外,还要注重作业形式化的多变,把作业从单一的"写"的形式解放出来,力求听、说、读、写全面开花。有条件的可以利用多媒体将听、说、 读、写与演唱、画、制作、游戏等形式结合在一起。为了能很好的落实这一点,作业设计分为自主性作业与观赏型作业。总之一句话就是我们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的时候一定要用心。

1.1 自主性作业。现代教学以人的发展为最高准则,新课程标准呼唤学习者主体性的张扬,积极性、创造性能量的释放。"自主"应当成为小学生语文作业的重要原则。

1.1.1 自主选择。学生是有差异的,有差异的学生做无差异的作业,势必造成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受不了"的现象。为了使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应树立"弹性"意识,为各类学生设计难易适度的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及兴趣、自由选择作业。如学完《葡萄沟》一课,我设计了以下作业:(1)抄写词语,读读每个词语所在句子;(2)摘抄课文中的妙句佳段;(3)学完这课你得到的启示是什么?这一类型的作业设计,能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学生有了广阔的选择空间,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使学生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主动发展。

1.1.2 自主设计。教师从绞尽脑汁设计题目中摆脱出来,让学生设计题目,不仅贴近儿童生活,还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如,在教学《泉水》一课时,学生设计了如下作业:(1)把自己喜欢的一段话背下来;(2)谈谈你对"泉水特点"的理解;(3)积累有关优美语句。这样给学生搭建了一个舞台,使他们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的展示,一方面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还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2 “观赏型”作业。“观赏型”作业是指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观赏内容或观赏资料及线索、背景介绍,进行鉴赏活动。一方面巩固、运用、深化所学知识,促进向能力转化,另一方面可增强文化积淀。

1.2.1 知识卡片 。学完一篇课文,可以让学生用彩色卡纸剪出不同形状或画出不同图案,并把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类,再用不同颜色涂画或书写,选出有特点的作品张贴在教室"小小展示台"里。可让学生自评、互相评,任课老师参评,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巩固所学知识,又能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1.2.2 佳作张贴。 将学生的优秀练笔作文用稿纸誊抄后张贴在教室墙上,让全班学生和老师共同欣赏,既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兴趣,又增强了学生写作的自信,同时还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

1.2.3 欣赏图片。《北京亮起来了》《日月潭》等是介绍我国名胜古迹的,学完课文后,布置学生收集与课文有联系的图片、视频、录像等进行欣赏,并将有关图片张贴在教室的四周墙壁上,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祖国的壮丽山河,抒发浓烈的爱国之情。

2.激发学生的兴趣,布置实践型的作业

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把作业的功能定位于"知识的巩固"和"技能的强化上",导致作业陷入了机械重复、单调封闭的误区。教师布置作业总是本着面面俱到,多多益善的原则,认为学生做得越多,记得越牢,将来学生的能力也越高。但是,小学语文要培养的是学生听、说、读、写四方面的能力,因此,这种单一的书写作业已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而且,单调的书写工作也常常使一些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不做或不完成作业的原因之一。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我经常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和特点,设计形式多样的课外作业,争取使作业富有创造性,听、说、读、写、玩等方式都可以成为语文作业,让学生总保持一种新鲜感。使学生不觉得是为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而被动做作业。我提倡下列语文实践性作业,学生兴趣盎然,乐做喜学。

2.1 课后续写。在学完课文以后,为了加强思想教育,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顺着作者的思路把课文再写下去。学生通过丰富的联想和内心体验,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发展了思维能力和想象力以及表达能力。

2.2 观察体验。学课文之前或学完课文之后,为了让学生明确某些自然现象的存在,布置学生亲自观察,切身体验,然后写成观察日记。如学完《找春天》一 课后,为了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如:春风的柔美、春雨的细密、小燕子们的可爱......我给学生布置观察我们身边的春天,学生兴趣特别浓,通过观察学生不仅享受到了大自然的美,而且在观察日记中有些同学把春天景色描写的特别美,还写到了春天的其他一些可爱的动植物,从中抒发了自己对大自然的那种无限热爱的感情。

2.3 画图想象。为了更好地学习课文,调动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通过画图想象学生可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助于学习。例如, 在教学古诗《宿新市徐公店》时,为了让学生体会诗的意境,我布置了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画一幅彩色画的家庭作业。当时学生们的热情特别高涨,一副跃跃欲试的样子。第二天,大大小小的画交上来了,看着这一幅幅流露真情的画,与其说是在批改作业,不如说是在欣赏作品。学生从中也切实感受到了"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的美好、欢乐意境。

2.4 排演课本剧。对于一些思想教育性很强,故事生动的文章,可以布置学生自愿组成小剧组编成课本剧。学生编课本剧的过程实际就是学生各方面能力得到锻炼的很好的机会。如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自制一些简单道具,为了表现人物品质学生就得认真揣摩人物的语言、心理、动作、神态等,为了排好课本剧必须学会与他人合作等等。这项作业很花工夫,但学生对排演课本剧作业非常喜欢,例如学了课文《画风》后,学生就试着把这个剧本演一演,将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形象,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

结构设计优化范文第6篇

摘 要:针对高中体育教学的现状,为提升体育课堂教学效果,文章以微课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教学的针对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等方面的优势,分析了微课在课堂情境导入、重难点解决以及体育理论教学中的应用,提出了以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为目标,精选微课教学主题,注重体育教师信息化能力和水平的提升,加强体育信息化教学资源平台建设等方面的思考。

关键词:后疫情时代;微课;体育教学

一、 引言

高中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化设计,让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教学实践中,通过训练掌握运动技能,提高体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品德。其中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是培养体育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2019年颁布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和《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提出要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发展,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在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信息化无疑给教育强国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动力。微课融合了文字、图片、视频等教育资源,通过建立正确的视听表象,直观地将学习内容展现在学生面前,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在新冠疫情影响下,学生居家线上开展学习成为战“疫”必要措施,后疫情时代需要加强信息化与体育教学的结合,而微课是实现体育信息化的重要方式。

二、 高中体育教学的现状

经历中考体育的高中生,对体育运动提升体质有了一定的认识,通过初中阶段系统化的练习,均能够达到理想的中考成绩。但体育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通过测试实现学生体质的改善,让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和体育品德的培养,形成终身体育意识是体育教学应实现的目标。从高中体育教学的实际来看,当下仍有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不高

在高考压力下,学生将在校的绝大多数时间都放在考试学科的学习上,导致分配到体育学练的时间受到限制。从学生以往体育学习的经验来看,学生只要按照体育教师的要求进行练习,就能达到体育锻炼的标准。尤其在新冠疫情影响下,多地取消体育中考800米和1000米项目,学生不再主动加强耐力素质的练习。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积极主动参与体育运动的状况不多。在学业压力下,学生容易产生体育课堂的注意力分散,更多表现为学生喜欢与运动而不喜欢体育教师上的体育课,其中学生不喜欢参与体育运动也占有一定比重。

(二)体育教学缺乏师生互动,教学模式单一

教学过程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其中学生学会运动技能是体育教学要实现的目标。体育教师的教学活动只有在与学生之间产生互动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运动技能的掌握。体育教学长期以来深受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将体育课堂变成说教的场所,限制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难以达到运动技能灵活运用的效果。单一的讲解示范、分组练习等教学活动不能体现新时代体育教学改革的成果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三)对学情的把握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脱离学生实际的体育教学,难以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教学的兴趣。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忽略学情的情况时常发生,将体育教学内容一味地灌输给学生,体育课堂成为体育教师完成教学的场所,而不是学生学习运动技能的地方。部分体育教师教学方式多样,每种教学方式浅尝辄止,学生尚未完全熟练掌握情况下就跳转到下一练习,对单一练习的效果评估不够,影响练习的有效性。另外,高中入学时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导致了部分有运动基础的学生长期处于“吃不饱”的状态,影响了运动技能的提升。

三、 微课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应用的优势

(一)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微课是在融合多种资源的基础上制作而成,诸多现代化元素构成的信息化课程,在吸引学生眼球的同时,也激发学生尝试的欲望。微课中关于运动技能的简介,相较于体育教师单一的语言表述更加直观、全面,让学生身临其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课堂教学中。如在篮球战术教学中,将NBA比赛战术集锦作为战术教学的导入环节,使学生能够在战术练习前形成对篮球战术的认识,以学生兴趣为导向引入形成学生学习内驱力。

(二)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体育教学围绕教学目标,通过多种练习方式,达到掌握运动技能、增强体能和培养体育品德的效果。微课可以为不同體育教学内容、不同体育教学目标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微课所展现出来的内容是经过精心设计和优化的,与体育教学所要达到的效果密切相关。针对技能、体能与健康教育等不同的教学目标选取不同的微课导入形式,以高中阶段学生身心发展需要以及学生学习基础,实施精准教学,满足实践教学的需求,做到对体育教学的针对性服务。

(三)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让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并能在实践中应用是体育教学的任务之一。学生运动技能的形成需要有视觉、听觉以及本体的知觉共同参与,微课将声音、图片等教育资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能有效提高体育教学的效率,尤其是视频的视觉、听觉效果完全优于单纯的视觉或听觉效果。在体育教学的内容中,有诸多技术动作结构复杂,要求在瞬间完成一系列动作,受教师能力水平限制以及学生阅读动作能力的影响,对正确动作的学习带来一定影响,通过对技术动作重难点的分解慢放、重放等,让学生有效掌握技术动作的各个环节,缩短学生对技能学习的认知过程。

四、 微课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应用的策略

微课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就是将精心优化设计的微课运用于体育教学的整个教学过程,以提升高中体育教学的效率,满足学生对知识、技能学习的需要,学生通过遴选其中个性化的内容,可以达到对运动知识、技能补短、补漏的需要。在后疫情时代,能够为重大公共事件做好课程资源储备,满足学生居家自主开展学习的需要。

(一)微课在课堂情境导入中的应用

教学模式的创新是体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同时也是新课程标准对体育教学提出的要求。针对体育教学内容,设计导入情境,将教学内容与运动技能的运用结合起来,让学生从一开始的运动技能学练,就处于相对具体的学习情境之中,使学生在情境中学练,为学生的学练创设相对快乐的学习情境,师生之间产生共鸣。在高中体操鱼跃前滚翻教学中,将腾空动作和翻滚圆滑的完整动作以视频的形式展现出来,让学生视觉上对鱼跃前滚翻动作形成表象,为体育教学的专项练习做好铺垫。使学生带着对新鲜事物尝试的态度开展教学,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学生参与度,教学各环节任务也能得到高质量的完成。

(二)微课在教学重难点中的应用

微课可以实现技术动作的慢放与定格,在高中体育教學内容中,有些技术动作瞬间难以完整地呈现出来,学生在认识技术动作时会出现动作不清晰的现象,即使有教师细致的讲解和相对完整的示范,仍难以做到技术动作的分解式呈现。如,在挺身式跳远完整动作中,教师很难将摆动腿下压成挺身动作的姿态展现给学生。又如,在掷标枪教学时,教师将掷标枪技术动作展现出来后,由于速度太快,学生难以清楚地观察并把握投掷动作的重难点。微课满足体育运动技术动作教学需要,有利于学生对技术重难点建立正确、清晰的动作表象,实现对重难点技术的掌握。

(三)微课在体育理论教学中的应用

体能与健康教育是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必修必学内容,其中健康教育多数需要在室内开展,尤其在雨雪等特殊天气情况下,受室内体育场馆设施的限制,只能在教室开展体育教学的情况下,体育理论教学就成为了唯一的选择。对于高中生来说,关于健康与疾病、健康与环境、运动损伤等健康教育内容,他们已经在以往的体育或者非体育学习中有所了解。在高中阶段的健康教育需要让学生“知其然”的同时更要“知其所以然”,这些内容的学习,需要充分运用微课资源,唤醒学生以往学习的经历,为当下学习奠定基础,打破传统理论教学“一讲到底”的状况,充分调动学生在利用微课开展体育理论教学的时机,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不断提升体育理论教学的课堂效果。

五、 微课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应用的思考

(一)以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为目标,精选微课教学主题

高中体育教学以学生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的培养为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高中生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在围绕教学内容设计微课时,要充分考虑高中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尤其在信息化时代,微课内容的选取力求优质,无论是主题的选取还是拍摄的效果。微课内容选择上要理清导入教学内容、解决重难点问题、纠错等关系,微课的设计是解决技术程序问题、陈述性知识的问题还是体育品德方面问题要清楚,保证微课在高中体育教学中起到实际的作用。

(二)注重体育教师信息化能力和水平的提升

信息化时代对体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高中体育教学需要转变传统教学方式,以适应教育现代化的趋势以及育人目标的实现。微课是信息化教学的方式之一,体育教师要具备信息化的能力和水平,加强计算机操作与运用能力,提升信息素养,设计高质量的微课以便学生在课堂有限时间内高效学习。另外,体育教师要加强思想认识,提升教学思维能力,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实时调整教学环节,优化微课内容结构,进一步强化信息化能力和水平。

(三)加强体育信息化教学资源平台建设

在体育教师信息化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的基础上,建设体育信息化教学资源平台,体育教研组依托学校或教育主管部门的教育资源库,将微课制作过程中的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集锦等存储在其中,也将制作好的微课同步到资源库中,体育信息化资源中心的内容将愈来愈丰富,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之间相互借鉴,同时学生在课外时间可以登录资源中心预习和复习课堂教学内容。

六、 结语

信息化教学已经成为学校体育发展的重要方式。体育教学课内外一体化、体育家庭作业等在推进体育教学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信息化与体育教学的融合发展。基于信息化时代发展的潮流,以及微课在体育教学中的适用性,以微课为代表的信息化教学方式是当下学校体育发展的重要选择。

参考文献:

[1]张秀山.体育微课的设计原则与实施应用[J].中小学电教,2019(12):72-74.

[2]肖威,肖博文.体育类微课设计流程与制作方法[J].体育学刊,2017,24(2):102-108.

[3]潘素平.微课在高中体育与健康选项教学中应用初探[J].体育师友,2016,39(3):13-15.

[4]邱伯聪.体育微课的质性、制作与建议[J].教学与管理,2015(34):57-59.

作者简介:叶庭,江苏省苏州市,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实验学校。

上一篇:读书小报简单又漂亮范文下一篇:信贷员工作汇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