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品牌发展战略范文

2023-09-24

浅析我国品牌发展战略范文第1篇

的品牌。它有三个主要衡量因素:市场保有量、生产研发的历史及其在整个行业中的地位。企业自主品牌首先应强调自主,产权强调自我拥有、自我控制和自我决策,同时能对品牌所产生的经济利益进行自主支配和决策。主要有两方面:对品牌知识产权的控制权和所有权。如果对品牌只有使用权如进行贴牌生产的企业,而其处理权和最终的决策权在他人手中,就不是真正意义的自主品牌。

企业缺乏建立自主品牌的意识

从生产环节上看,很多企业集中于传统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如:服装、鞋业、食品、五金、玩具等。在这些企业中贴牌生产十分普通,往往没有自己的品牌,也没有自主技术,但企业觉得有利可图,又没有什么风险,因此比较热衷。据一份广东东莞市2004-2005年对企业调查资料显示,很多企业技术创新和自主品牌创建的压力和动力不足,特别是一些被认为是 “科技企业”的企业没有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的主动意识。试想这些科技企业都没有创新冲动,其他企业就更难以让人期待。 区域品牌与企业品牌没有形成互动

我国产业集群经过二三十年的成长,有了很大发展,且产生一些基于制造

工厂意义上的知名区域品牌。但是许多区域集群缺乏对区域品牌重要性的理解,对企业品牌与区域品牌互动关系的认识不够,使我国区域自主品牌建立处于不理想的状态。有些集群企业依托区域品牌和区域技术支撑体系,相互模仿,不注重创建品牌, “搭便车”心理强。企业自主品牌对区域品牌没有形成更有力的支撑,没有形成企业品牌与区域品牌互动的效果,从而使集群品牌衰落下去。如在金华火腿业和景德镇陶瓷业这两大具有上千年历史的品牌之下,几乎没有知名的企业品牌。江西景德镇陶瓷业由于没有做强单个企业品牌,企业自主品牌意识淡薄,使其业主地位遭到佛山、潮州等地的挑战。其结果是,2004年“中国瓷都”的称号授予了广东潮州。

企业界缺乏打造品牌的理论和经验

由于绝大部分中国企业甚至许多大企业都没有专门的品牌管理机构与

人才,使企业缺乏打造品牌的理论和经验。企业在打造品牌过程中存在以下主要问题:品牌高度雷同。我们目前品牌数量很多,但是核心价值不清晰、缺乏个性、品牌气质趋于雷同;品牌不带来销售。很多品牌非常有名,却没有占领消费者的心智,没能在消费者内心根植品牌的核心价值,也就无法给企业带来预期持续的销售,其后果就是广告一

停,销量马上就下滑;品牌防御性很差。一旦出了问题,就会马上垮掉,甚至是内部人事的变动也会导致品牌的贬值;品牌价值难以获得持续增长。造成上述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企业对如何打造自主品牌缺少一个清晰完整的体系认识,从而造成了企业做品牌的盲目性,花巨大成本做了大量的广告,却没有得到预期的效果,对品牌的建设没有提升到战略的高度,没有进行长远有效的规划。曾风光一时的标王 “秦池酒”和“爱多 VCD”昙花一现,不久就在市场上消失了,就是这方面最好的例证。自主品牌创建应当制定以品牌核心价值为中心的品牌识别系统,然后以品牌识别系统统帅和融合企业的一切营销价值活动,同时以品牌化战略和品牌架构,不断推进品牌资产的增值。

缺乏对品牌的有效保护

我国由于历史的原因,历来就缺乏商标及品牌的保护意识,从而造成了缺乏对品牌的有效保护。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缺乏对商标的保护。在国际市场上,我国许多很有市场前景的商标被国外公司抢先注册,产权落到他人之手。其中不泛“英雄”金笔、“红塔山”香烟和“康佳”彩电等国内著名品牌;与外商的合资中没有重视民族品牌的保护。跨国公司通过兼并或收购我国市场占有率高的本土品牌,将其放置高阁而培育自己的品牌占领中国市场,使我国许多有成长潜力的自主品牌被封杀。

此外,由于改革开放的时间不长,加上长期计经济体制的影响,还没有形成品牌建设的完整体制。同时政府相关部门观念没有及时转变,没有明确自己的职能所在,对企业自主品牌建设没有给予一定的关注和相关政策的扶持,没有积极的引导企业品牌建设,从而使一些企业在经济发展中失去了创建品牌的良机。

发展我国自主品牌的对策

提高企业尤其是企业家建立自主品牌的意识

企业家要有创造自主品牌的动力和精神,只有企业家具有了这种精神,企业才会朝自主品牌的方向努力。正如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张瑞敏所说“要树立民族品牌,主要靠自主创新,首先要有创名牌的精神,这是创世界名牌的一个前提。”要创建自主品牌就必须提升企业及管理者的视野,以全球市场为品牌的定位。这点在日本企业界得到了很好的验证。正如学者科特勒在《新竞争》中指出:“日本营销的最大特色,就是将全球视为一个潜在的市场。有了这种胸襟和眼光,日本制造的产品陆续出现在世界主要市场,并逐渐扩大市场占有率。”

2.大力培养具有全面品牌理论的管理人员和策划人员 产、学、研之间的合作,大力培养具有全面品牌理论的管理人员和策划人员。我国有众多高校且具有较强的科技力量。但是产和学之间的合作并不强,并没有形成有效的学术成果转化机制。当企业自身没有足够的理论经验打造品牌时,就可以借助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力量,成功打造品牌。同时在和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合作过程中,培养自己的品牌管理人才队伍,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

加强对自主品牌的保护

目前,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已由投资新建变为跨国并购,在我国跨国并购也呈强劲增长态势,特别是对我国知名品牌的竞争策略性收购。据有关调查发现,在合资企业中,70%以上的中国自主品牌收购后都被闲置,只有不到30%的品牌被用来做市场。所以我国企业在跨国经营中,要注重保护自主品牌,特别要防止外国企业对我国有潜力的自主品牌恶意收购。

政府在自主品牌建设中应发挥积极的作用

从国外经验看,政府的积极推进对自主品牌的培育和成长具有重要作用。日、韩等国政府都曾采用相关政策扶持其本国品牌的培育和发展。正是由于韩国政府的大力扶持策略,才使其在短时间内涌现出了现代、三星、LG等世界著名品牌。

我国政府在推进企业自主品牌创建过程中应当发挥以下作用:发挥政府政策的导向作用,通过财政、信贷和税收等政策,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推动企业自主品牌的创建;实施人才计划,建立国际品牌管理人才交流平台,为企业自主品牌建设提供人才资源。促进国内、国际品牌管理人才的交流,提高企业应对市场变化,解决品牌创建过程中所存在问题的能力;创建和完善知识产权转移机制。大力发展为企业服务的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促进企业之间、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之间的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提高企业应对市场需求的能力;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和产权保护制度,创造良好的创新机制。增强企业创新的内在动力,扶持中小企业自主品牌的创新活动;加大政府对自主品牌产品的采购,增强企业创建自主品牌的信心。

从战略体系中创建自主品牌

随着现代品牌拓展范围的扩大,我国自主品牌建设应当从企业品牌、集群品牌和国家品牌三个维度上进行。这三个维度的自主品牌创建都有利于我国跨国经营竞争力的提升。在品牌创建中要三者同时进行,使其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我国目前主要偏重于企业自主品牌建设,而对集群品牌和国家品牌关注较少。在这方面我国可以适当参考日本和韩国的经验。如在二战之后,日本的名字曾与质量低下的产品联系在一起,但随着一些日本企业如丰田、索尼和本田成功地打入国际市场,日本的名字成了质量和技术的同义词。韩国不仅通过大力培育现代、三星等国际企业提升国家形象,最近又发布《利用国家品牌增强出口产品竞争力对策》。并设立国家品牌管理总部,制定“KOREA品牌路线图”,开发Korea Premium象征,来支援出口企业在海外开展营销活动,扶植世界一级企业和下一代增长动力产业等战略,旨在实现出口产品的高附加值化,带动新的出口增长动力。

发展自主品牌的意义

1.品牌是企业开拓市场、占领市场的最强有力的武器之一。站在市场的角度看,品牌是企业的第一生产力。从产品的角度看,生产的技术、工艺和质量决定和产生产品的价值,而品牌则可以使产品产生更大的附加值,即超价值。以美国市场上畅销的芭比娃娃为例,现在美国市场上销售的芭比娃娃,基本上都是中国内地的工厂生产和加工的。

芭比娃娃在美国市场的平均售价为10美元,而我们的平均出口价仅为0.4美元。这就是质量价值和品牌价值的惊人之比。

2.品牌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商品在质量和价格竞争中存在的对消费者信息不对称的弊端,使消费者在市场品牌的价值面前实现了商业和消费上的人人平等,最大限度地保护了消费者的消费利益和消费权利,是市场经济公开、公平、公正这一优越性的充分体现。

3.品牌还是衡量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之一。要想知道这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究竟如何,看看其拥有多少国际知名品牌便可一清二楚。这被认为是考察一个国家竞争力最简单、最有效、最直观的方法之一。同理,这也同样适用于对一个地区经济竞争力的考察和了解。如果说质量是产品的生命,那么品牌就是企业的生命。质量体现在产品上,而产品和企业则必须聚焦在品牌上。

4.品牌有时代表的不仅仅是企业的信誉。有些国际知名大品牌的背后还隐含着国家、民族、社会甚至是政府的信誉。国际知名大品牌中不仅包含商业和经济因素,更有文化和地缘政治甚至国际政治的因素。对此,我们要有明确而清醒的认识。在我们进行品牌培育、发展和创新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以此确定我们发展的正确方向和准确定位,从容应对来自外界的挑战和冲击。

如何发展

(1)将自主品牌的创建提高到战略的高度,当成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明确自主品牌创建的战略意义,从自有品牌产品的战略策划,研发设计,生产,质量监督到销售,每个环节都要严格把关,生产出优质且具有特色的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实现差异化经营和提高顾客忠诚度的目标。

(2)慎重选择自主品牌产品、供应商和制造商。零售商具有终端优势,直接接触消费者,更容易及时地获取和收集顾客需求信息,从而开发设计出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但要注意,并非所有商品都适宜采用零售商品牌。一般情况下比较适合建立或者说比较容易取得成功的自主品牌的商品有:

①品牌意识不强的商品。消费者的品牌意识相对较弱,商场只要采用一些有力的促销手段,很容易就能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

②销售量大的商品和购买频率高的商品。销售量大,就能实现规模经济,降低开发成本,保证自主品牌商品低价格的实现。购买频率越高,商品和消费者接触就越频繁,消费者容易受其它条件的影响改变购买的品牌,零售商可以充分利用卖场优势,对自主品牌商品进行有效的宣传和促销,开发新顾客。

③价值较低的商品。价值较低的商品,其风险就小,消费者容易接受和尝试。特别是对一些价格敏感度较高的日用品,在同等质量的条件下,消费者更容易接受价格较低的自有品牌商品。

④保鲜、保质要求程度高的商品,如生鲜食品等,零售商在这类商品上通常具有优势,相较于制造商来说,能更好的保证这类商品的保鲜和保质。

(3)对自主品牌商品进行全面的质量管理和监控。

(4)加强自有品牌产品的营销力度。

除此之外,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零售商自主品牌商品购买倾向影响因素有:货币感知价值、感知风险、感知质量、外部信号的依赖性、熟悉程度、对无法清楚了解的容忍度及其他社会经济因素等,企业在创建自有品牌时,要充分分析和了解消费者对这类自主品牌产品的认知,进行多方面的努力,提高产品的货币感知价值和感知质量,减小感知风险,通过提高产品形象和企业形象来提高消费者对自有品牌产品的认可和忠诚度。

总结

零售企业创立自主品牌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同制造商品牌一样,其发展必须遵循品牌的成长规律,简单的设计包装、生产、命名、摆上货架销售并不能成就自主品牌,这样开发的商品只能称之为自主标签或自主商标商品,零售商也不能真正享受品牌带来的利益。同时,自

主品牌是把双刃剑,在条件不足或者认识不清的情况下,匆忙发展的结果可能是弊大于利,甚至会影响到零售商的声誉。

浅析我国品牌发展战略范文第2篇

从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来看,国家和企业对信息化的投资建设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也在发生变化,大致可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国家将信息化建设纳入社会发展战略,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外部网络,构建信息化发展的基础。一些大型国有企业的信息化也得到了发展,但仅处于简单的使用计算机阶段。第二阶段,部分企业逐步认识到信息化建设的广阔发展前景,开始把信息化建设列入到企业发展战略中,主动加大这一领域的投资力度。一方面政府积极发展信息基础设施,另一方面,致力于政府信息化,利用信息技术改革政府,构建电子政府。第三阶段,信息化的全面发展导致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利益。面临自身发展的需要,企业逐步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自主投资及经营力度,信息化服务作为新型产业也应运产生了,同时,也吸引了民间风险资金的进入。

一、我国建筑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局限和不足

由于工程项目管理的生产经营特点,如工序复杂、动态性强、资料档案繁多、信息管理难度大等,建筑业应用信息化管理整合企业资源的整体水平较低,存在着明显的局限与不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国家有关法律相对滞后。电子商务的持续发展取决于相关合同法律框架的制订,只有制订一系列规则和标准,使企业信息化的政策法律环境进一步优化,为企业信息化营造公平的交易平台,才能促使其步入良性的循环发展中。但是电子商务在我国发展缓慢,国内关于此类法律要么空白,要么简单,难以确保建筑业信息化运作的安全性、合法性。

2.一方面,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对建筑企业信息化管理的促进作用认识不足;在技术、资金、通讯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支持力度不够。另一方面,政府信息化程度不高,没能为企业信息化提供良好的支持环境和对接方式;未发挥对企业信息化的推动作用。

3.社会相关信息化服务机构不健全,整体服务水平不高。不论政府网站还是商业网站,大都以信息发布为主,缺少工具类网络软件,缺少信息互动;以企业管理诊断和重组为特长的咨询机构太少,软件市场的无序竞争问题也亟待解决。

4.建筑企业未能充分利用Internet带来的便利,实现网上材料采购、招标、项目管理、信息交换、信息发布等,电子商务没有真正开展起来。

5.以应用单机版软件为主,单机操作,仅仅利用了计算机计算速度快的特点,没有形成网络,没有实现企业信息的共享和即时传递,效率较低。据有关资料,美国的PC机的深度使用率为38%,而中国只有6%。

6.具备较深厚的计算机知识、熟悉本单位业务的复合型管理人才是企业实施信息化、网络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和有力推动者。

但长期以来,对计算机知识和管理知识的培训相互脱钩,分开进行,缺乏对复合型人才的教育培训,人才过于单一化。我国建筑企业信息化发展滞后于其他行业,因此,现阶段

我国建筑企业信息化的投资发展策略,主要应该是根据自身财力、技术、发展战略、市场核心竞争力等,研究介入信息化建设的时机、投资的力度、建设信息化的模式等。

二、政府促进信息化建设的战略

我国信息化建设经过20多年的发展历程,政府作为社会信息化建设的倡导者、促进者及使用受益者,利用政策指导了行业的信息化发展,促进信息共享,投资建设公共设施基础,提供社会公益服务,大力发展电子政府等。

1.尊重企业的主体作用。通过各条渠道调动和提高企业的积极性,使之产生信息化的内在动力和自觉性。发展电子政府工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带动政府部门的政务管理和运行,把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切实转变到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去。一切以企业为中心,通过市场运作,循序渐进地推进信息化的进程,以此带动全社会信息化建设。

2.政府在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信息资源开发的同时必须立法保障。一方面,在信息化建设初期政府致力于建立高速信息公路,为企业的信息化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如银行、税收等金融管理体制、政府财政管理体制等的联网信息化建设。政府主要通过政策法律保障社会信息化的发展,激励企业投资信息化,从而促进信息化的提高发展。另一方面,政府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推进政府的管理体制、管理观念、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的转变,推进政府职能向宏观调控、社会服务、公共管理和市场监督的要求转变,带动国民经济和社会的信息化。

3.引导民间资金的投入,扩大第三方(如信息化建设服务商)的投资力量。由于信息产业的广阔市场前景,对民间资金具有不可抵挡的诱惑力。我国信息化建设应引入市场化运作模式,将一些能产生经济效益的项目交给第三方来做,引入民间资金,发展信息产业。因此,国家应当出台相关的风险投资管理规定,开放民间资金市场,引导民间资金进入风险投资市场,增加对信息产业的总体投入。如通过税收、财政等政策,通过维持低廉资费扩大需求等手段,对信息产业单位给予一定的支持,政策性降低风险投资的风险,增加信息公司的收益。

三、建筑企业促进信息化建设的战略

实现信息化是建筑企业生存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建筑企业必须深刻地认识到信息技术在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从而加大这一方面产品的应用工作。信息化建设一定要从企业的本身条件出发,按照客观规律的要求来推进。企业也要认识到信息化建设在带来高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高风险,即信息化建设在提高企业生产率、扩大收益的同时,若投资不善也可能使其陷入投资困境。为此,建筑企业必须准确理解和应用信息化管理,对信息化管理进行评价,制定并实施有效的信息化发展战略。对建筑企业而言,一个准备充分的、有效的信息化建设战略应包括:

1.企业内部进行资源整合、准确定位。尽管在企业制度、管理模式、发展阶段、经营规模等方面具有共性的企业,可以相互借鉴信息化建设的经验教训,但是,任何企业信息化模式(即使是非常成功的)都是不能完全照抄照搬的。因为,每个企业所面对的问题不可能是完全一样的。因此在投资建设信息化之前,企业决策层首先应当从经营战略、体制、技术、管理、企业文化、人力资源、行业环境等方面,对企业进行全面的自我诊断和准确定位甚至重新定位,在此基础上确定本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关键需求、方针、范围、阶段和深度,确定信息化建设的策略,才能很好地服务于企业未来经营发展和增强核心竞争力。

2.明确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总目标和阶段目标。由于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动态、长期的过程,因此,企业首先应制定总体目标,同时,根据企业本身的经营方式、产品特点、管理流程来规划信息化发展的阶段目标。一般来说,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总目标有:加强企业各层人员之间、企业与各合作单位之间的沟通;加强客户关系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加强和优

化企业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生产效率等。只有逐次实现阶段目标才能不断推进企业的信息化进程,如建立企业内部网络,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包括计算机系统、数据库系统、网络系统、信息应用系统等;加快信息流通,实现内部资源共享;连接企业内部网络和外部网络,充分利用企业网和互联网,建立网上营销系统,积极推进企业电子商务,实现公司经营信息化,实现经营信息系统辅助决策智能化,建立客户关系管理和供应链管理系统;利用企业信息化系统的先进管理理念,调整企业管理与组织模式,使之与信息化系统相配套的,逐步实现企业各项工作的信息化管理等。

3.确定启动信息化建设的时机及投资力度。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的启动涉及到企业管理理念的变革、流程的新建、重组与再造及企业资源的整合;关系到人员的工作方式、思想观念等。因此,启动时机和投资力度的选择就变得至关重要,企业应全面、客观地分析国家对信息化建设和企业自身对信息化建设的关系,蓄积动力,克服阻力,积极地、有计划地准备信息化实施所需的条件,并由此确定启动信息化建设的最佳时机和最佳投资额。

4.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评价。信息化建设是高投入、高风险的过程,所以必须定期对信息化管理和信息化业务进行评价,明确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不足与过剩,及时调整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策略,才能实现优化企业的价值链,提高生产效率,创造更多的价值的目标。

四、结束语

浅析我国品牌发展战略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速铁路 发展战略 未来展望 自主创新

摘要:高速铁路(High Speed Rail)通常简称为高铁,是一种营运速度比较普通铁路高的铁路运输系统。一般来说,高速铁路,被称为高速铁路(高铁)是相对轨道交通系统的共轨高速运转。 2013年,在世界上运行的主要高速铁路系统的最高运行速度,设置为有系统的相对高速小约300公里部分。它在许多国家的经济生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铁路,对社会的发展和国民经济的经济一个显著的贡献,作为一个大容量的运输。但近年来,随着航空、海运和公路等运输方式在我国迅速崛起和发展,铁路运输受到了严峻的挑战,这种发展趋势就促使铁路必须进行内部体制改革以及运输手段的技术创新,进一步加速铁路的高速化、重载化和多式运输的立体化,进而实现铁路路网的现代化。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速铁路的规划和建设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非常迅速。2003年10月12日,随着长春开往北京的T60次列车经由沈阳北站驶入秦沈客运专线,预示着中国建设的第一条高速客运铁路线——“秦沈客运专线”正式开通,也标志着我国从此迈入了高速铁路时代。不仅如此,我国还自行设计制造了“中华之星”高速列车,而其以每小时250公里的试验速度更是迈出了中国高速铁路建设的重要一步,奏响了我国高速铁路建设和运营的凯歌,揭开了我国高速铁路发展的序幕。

在我国,民航、公路、铁路单位运输量平均能耗比约为11∶8∶1,在完成相同工作量的情况下,铁路是消耗能源最少的,完成单位换算周转量占用的土地,我国公路是铁路的20多倍。所以,我国大力发展高速铁路是节省资源消耗的必然选择,也是符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可以预测,在不远的将来,我国实现类似欧美国家的高速铁路网络已不再是梦。

一、国内外高速铁路的发展概况

自1964年日本建成世界上第一条高速铁路以来,法国、英国、德国、西班牙、意大利和美国等发达国家也相继修建了高速铁路。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法国高速铁路,其最高商业运行时速已突破300公里,同时新一代的TGV高速列车创造了时速515.3公里的超高速记录。据相关资料统计表明[1],到2000年底,世界高速铁路的总长已达6858公里。目前全世界已投入运行和正在修建的高速铁路里程超过1.4万公里,约占铁路总营业里程的2%。欧洲有关部门做出的长远规划是到2015年,全欧高速铁路网总长达到3万公里,其中新建路段9100公里,约占30%。与此同时,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也做出了自己相应的规划和目标。高速铁路的诸多特点和优势,使得传统的铁路运输重新焕发了生机,并在世界各地得到了蓬勃

发展,从而加速了高速铁路现代化的步伐,为世界高速铁路网的形成和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我国高速铁路发展概况及面对的问题

我国建设高速铁路方案于1990年进入决策层视野,到90年代末付诸实施。跨入21世纪,随着铁路跨越式发展战略的实施,以及2004年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的颁布,我国高速铁路在短短的几年间取得了迅猛发展。2008年8月1日京津城际列车通车运营,标志着中国铁路正式迈入“高铁时代”。 2013年末,随着宁杭、杭甬、津秦、厦深、西宝等一批新建高速铁路投入运营,我国高速铁路总营业里程达到11028公里,在建高铁规模1.2万公里,成为世界上高速铁路投产运营里程最长、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更值得称道的是,我国高铁的发展具有自己的知识产权。专家表示,高铁是我国少数成套系统领先世界的技术,无论是高速铁路线还是高速铁路列车,我们均掌握了绝大多数自主知识产权,并已经向国外出口。中国CRH高速铁路技术谱系以崭新的面貌,汇入了世界高铁技术体系之列。

尽管高铁发展给我国经济社会生活带来深刻变化,但高速铁路发展之路并非一帆风顺。高铁是否需要发展、如何发展等论争贯穿在高铁发展全过程。甬温线动车组安全事故,以及融资债务、安全运营、施工质量、管理失控和领导腐败等问题的暴露,使高铁产业发展面临新的压力。如何加强高速铁路技术设备的标准化管理,进一步提升高速铁路设备的技术成熟度和运营管理水平,如何处理好投入与产出、速度与安全、质量与工期、效益与效率、标准和需求等一系列问题,对高铁产业发展提出了新挑战。

三、我国高速铁路未来展望及发展战略

(一)加速建设是当务之急

由于高铁投资巨大,票价高于普速列车的价格,社会上也有反对建高铁的声音,到底高铁该不该坚持建下去?

从民生角度看,高铁为旅客出行提供多样性选择,便捷舒适。2013年,全国铁路完成旅客发送量21.06亿人次,其中高铁线发送旅客5.3亿人次,比重超过25%。同时,高铁的建成也释放了既有线路的压力,缓解了春运难的问题,对客运、货运都有良好效应。只要通达高铁、动车的地方,“一票难求”的情况明显得到缓解。

从铁路建设拉动内需上看,有专家测算过,在高速铁路建设期,是1比10的投入带动,也就是说在高铁上1元的投入,就会带动10元的投资。高速铁路的建成,为扩大内需提供了重要支撑。同时,高速铁路发展,有力带动了沿线经济社会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转型升级,带动了城市群的崛起。

“中国高铁的快速发展也为世界高速铁路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展示了多样化的技术经济优势。数百位国家政要和多国政府部门、专家纷纷来华参观考察中国高铁,表示愿意与中国加强在高速铁路领域的交流合作。高速铁路再度成为世界铁路发展热点。”中国铁路总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专家表示,铁路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当前,我国正积极扩大内需以提振经济。无论从短期看还是长期看,积极发挥铁路扩大内需的重要拉动作用,意义都十分明显,高铁建设仍有较大空间。

(二)技术创新推动中国高速铁路走向世界前列

在2 l世纪初,建成一条时速达2 50~30Okm的高速客运专线,以后再逐步发展。十年中持续实施六次大提速的成功实践,大大加快了中国铁路现代化的历史进程。通过以全面引进核心技术、实现消化吸收再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的途径,科研人员整合和再创新研制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高速动车组及电力机车系列,完成了对既有铁路线的提速改造和对高速铁路技术的内化吸收,取得了重大成果。世界高速铁路客车的设计与制造等关键技术的掌握,对于我国高速铁路的发展和建设具有重大的开创意义。

中国高速列车的发展,正是我们通过与有关国家双方自愿、互惠共赢的商业合作模式,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之路取得的成果。外国向中国企业转让铁路技术都是以平等互利为原则,依据协议进行的,不存在任何强迫转让和窃取的问题。中国时速250公里的动车组,都是中外企业联合设计生产的中国品牌高速列车。中国时速350公里高速列车,是在时速250公里技术平台上,通过技术升级研制的,主要技术指标全面领先世界。中国时速380公里的高速列车,是在学习借鉴、系统集成国外高速列车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再创新,突破制约速度提升的一系列关键技术,研制生产的新一代高速动车组。

中国高铁走了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发展之路,没有创新,中国高铁的创造只能是一句空话。

中国高铁有铁路网完整和集中统一指挥的管理体制优势,有一支高素质特别能战斗的铁路职工队伍。中国高铁的跨越,贯穿着科学发展观这条红线,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再创新的身影。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自主创新之路,可以说是中国高铁发展模式最具核心的价值和最大的成功之处。

中国高铁它所蕴含的制度优势、自主创新和高铁人的奉献精神,正是这些让中国人在短短的时间内创造了高铁的奇迹。

中国高速列车的发展,正是我们通过与有关国家双方自愿、互惠共赢的商业合作模式,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之路取得的成果。外国向中国企业转让铁路技术都是以平等互利为原则,依据协议进行的,不存在任何强迫转让和窃取的问题。中国时速250公里的动车组,都是中外企业联合设计生产的中国品牌高速列车。中国时速350公里高速列车,是在时速250公里技术平台上,通过技术升级研制

的,主要技术指标全面领先世界。中国时速380公里的高速列车,是在学习借鉴、系统集成国外高速列车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再创新,突破制约速度提升的一系列关键技术,研制生产的新一代高速动车组。

(三)缩短差距是我国高速铁路网发展的迫切要求

铁路的发展水平如何,会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工业化进程。我国的高速铁路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距。首先,我国每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铁路不到75公里,而德国等发达国家均超过1000公里。其次,发达国家的铁路运行时速已经达到200至300公里,而我国目前平均旅客列车技术速度只有每小时71.4公里。最后,客货分线运输是发达国家铁路发展的共同特点,我国铁路均为客货混跑模式,互相干扰、互相制约,根本无法满足客货运输的数量和质量需求。因此,在谋划中国铁路发展的时候,能否站在世界铁路的坐标系中找准定位,能否正确地看待与发达国家铁路的差距,对于加快中国铁路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铁路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肩负的历史性任务需要中国铁路追赶发达国家铁路的发展水平,并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缩短与世界发达国家铁路之间的差距。中国铁路现代化的历史过程就是不断缩短与发达国家铁路差距的过程。发达国家,如德国、英国、法国、日本的铁路路网密度高、规模大,整个路网能力普遍富余。因此,在中国铁路由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变的同时,迫切要求中国铁路必须缩短与发达国家铁路之间的差距,这是实现中国铁路快速发展的重要前提。

四、结语

到2020年,中国铁路营业里程将达到12万公里以上。其中,新建高速铁路将达到1.6万公里以上;加上其他新建铁路和既有线提速线路,我国铁路快速客运网将达到5万公里以上,连接所有省会城市和50万人口以上城市,覆盖全国90%以上人口。届时,中国发达完善铁路网将全面建成,铁路运输能力总体上能够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人便其行、货畅其流”的目标将成为现实。

参考文献:

[1]《展望中国高速铁路发展的未来》 中广网 2013-09-11 16:35

[2] 齐 慧《我国高铁总营业里程达11028公里 为世界之最》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2014年03月22日

[3] 赵庆国《高速铁路产业发展政策》《江西财经大学》 2013年

[4] 薛战军《中国发展高速铁路的战略意义》《科技创新导报》 2008年 第21期

[5] 唐佳蕾《中国高铁技术是自主创新的成果 技术水平世界领先》新闻中心-中国网

浅析我国品牌发展战略范文第4篇

简册书编简时, 第一根简上通常写书名, 如果为书中的一篇, 则为“小题”, 下面写上书名为“大题”。在简的开头, 通常会加上两根没有文字的简, 即起到了保护简册的作用, 也起到了“天头”的作用, 使得版面看起来开阔一些, 不至于过分拥挤。简册后面的“护叶”则起到了“地脚”的作用。为了方便检索, 古人也会将篇名和篇次写在第一、第二根简的背面, 起到了封面的作用。书简是每简上只写一行, 而简册上文字的排法一般分为三栏, 有的从上编绳写到下编绳占一栏, 有的则从上部一直写到下部占三栏, 也有时空一简不写字。这样错落有致的写法, 使得版面内容清晰、看起来也更为美观一些。

虽然此时的简册书已经具有了现代书籍的元素, 版面也有了明确的书写制度, 但是此时的简策书还仅仅停留在实用阶段, 书写的规章制度也比较严格, 对于简册书中的内容并不能为了美观而进行设计。所以简册书的产生, 虽然奠定了书籍的形态, 也为日后版式设计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但是其形态和当时严格的制度以及简册书的实际用途, 却并没有带来书籍版式设计的启蒙。

纸的发明极大的促进了书籍的演变, 汉代以后造纸工艺不断完善和成熟。纸不仅极大的减轻了书籍的重量, 增加了阅读的灵活性, 方便了书写及修改, 还减少了制作成本, 扩大了书籍的传阅范围, 这为书籍版式设计的发展也带来了极大的影响。胡应麟 (明) 在《少室山房笔丛》中说道:“凡书, 唐以前皆为卷轴, 盖今所谓一卷, 古之一轴。”说明了纸质书籍最初的形式沿用了帛书的卷轴形式。卷的形制最早源自简册, 表达方式为手抄文字。根据内容的多少长短不一, 卷轴一般在一二丈之间, 由卷、轴、褾[2]、带、签、帙[3]六个部分组成, 精装和简装之分主要在于材质的贵重与否。卷轴的阅读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一般是边展开 (舒卷) 边阅读边收卷, 当卷轴作为画卷时, 其流动性的特征显得尤为明显。

书卷阅读和书写的灵活性使得书卷的版式设计摆脱了简牍材质的禁锢, 得到了极大的灵活性。作者在书写或者绘画的时候, 可以根据内容灵活的选择版面大小, 根据题材而选用不同的字体以及字体的大小、间距, 考虑到版面的美观而对印章的位置进行推敲。前后裱纸的长度也根据题材的而改变, 使得书卷即富有了开阔的意境又便于收藏保护。此时的书籍开始有了版式设计的萌芽。唐代时雕版印开始时兴, 书籍的表达方式从手抄跨越到了印刷, 书籍传播的范围变得广泛起来。到了北宋年间, 活字印刷的出现形成了制活字、捡字、排版、印刷的一整套工序, 人们开始对书籍的版式进行统一的设计。元代出现的木活字和转轮排字架又将活字印刷术往前推进了一步。后期又出现了套版印刷术等彩色印刷术, 产生出现了精美的画页。随着印刷术等产生, 书籍也相应的摒弃了翻阅较为麻烦的卷轴形式, 出现了梵夹装、旋风装和蝴蝶装。但是这些由卷轴形式向册页过渡的书籍形态依旧有翻阅困难、制作困难、易破损等问题, 最终还是演变成了我们熟悉的线装书。线装书是我国古代书籍装桢技术的最后阶段。印本书籍继承了简册和卷轴排版的基本特点, 但是由于表达方式变成了更先进的印刷技术, 所以文字变得更加严谨、规则的排列在固定的空间内。文字外周有限制版心区域的版框, 版框多以四周单边、四周双边或左右双边的形式将文字或图像围住, 再加上界行, 使版面呈现一种秩序美。另外天头地脚的留白也是古代印本书籍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了方便批注, 用于诵读或经典集成的印本书籍普遍采用天头地脚大面积留白的版式。或出于对美观和意境的需求, 对天头大面积留白地脚则较少留白。在印本书籍中, 插图最早出现在书籍的扉页, 后又以整版或半版的形式出现于书籍内页, 后又流行上图下文的版面设计。到了宋代随着雕版技术的发展, 插图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版面的设计越来越多样化。随着印刷技术和书籍装桢技术趋于成熟, 书籍的版式设计也愈发成熟。对于版心大小的确定、图文的编排等版式设计越来越被书籍编排人员所重视, 书籍的版式设计也逐渐成为了人们对于书籍的一种需求。19世纪中叶以来, 随着西方文化的入侵、铅字印刷技术的引进、国人对载有新思想新技术的新式书刊的需求越来越大, 书刊的出版量与日俱增, 我国的书籍形态逐渐放弃了工艺复杂的线装书, 开始出现现代的平装书和精装书。书籍封面也摆脱了线装书千篇一律的样式, 开始学习西方书籍的样式, 追求美感和新颖。到了20世纪初期, 机械化印刷成为主流, 横排中文排版的出现, 为现代书籍的排版模式打下了基础。1928年丰子恺在上海出版的《新女性》杂志中首次引用了日本词汇——“装帧”, 主要指图书的封面设计。与此同时丰子恺、鲁迅等艺术家、文学家在书籍封面的设计上别出心裁, 使书籍的版式设计走向现代。纵观我国版式设计的发展, 总是离不开技术的变革。古代的竹简、书卷、线装书, 虽然在版式设计上逐渐摆脱了技术的禁锢, 版面的设计越来越灵活, 但是古代书籍的版式终究没有摆脱制度的禁锢, 自由的追求美感和新颖。直到平装书的时兴和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我国的现代版式设计才初露头角, 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出版的很多书籍的封面设计的十分巧妙新颖, 放到现在来看也有很多我们可以学习借鉴之处。当今的书籍版式设计已经不局限在对于封面的设计, 而是对于书籍整体版面的设计, 虽然古代书籍的版式设计有很大的局限性, 但是在我们设计我国古典题材等一些特定的书籍时, 古代书籍的版式仍有很多可取之处。

注释

1[1]“策”通“册”, “简策”亦可写作“简册”.

2[2]古同“裱”.

浅析我国品牌发展战略范文第5篇

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成效最直接的衡量标准便是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的普及率以及惠农贷款的发放现状

(一) 银行网点数量

截至2017年末, 所统计农村地区拥有县级行政区2194个, 乡级行政区3.8万个, 村级行政区54.68万个, 农村地区人口数量9.1亿人。与此同时, 我国农村地区银行网点数量12.67万个。每万人拥有的银行网点数量为1.39个, 县均银行网点57.75个, 乡均银行网点3.98个, 村均银行网点0.23个。这些指标相比2016年末均略有增加。但是就数据来看, 金融机构村级覆盖率仅仅才超过50%。有限的金融机构网点分布在广大的农村中, 营业网点的密度相当小, 在发展一般农村地区, 往往相隔很远才有一个或是几个与金融相关的服务网点。并且网点分布不甚合理, 以湖南省邵阳市敏州路为例, 一条路上光建设银行网点就有三个, 还同时存在农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华融湘江银行、光大银行、交通银行、中国银行等商业银行的营业网点。这也出现了当地人口中“敏州路上银行比厕所还要多”的现象。而其他街道的商业银行网点相对较少, 居民所享受到的金融服务便捷程度和效率相对较差。

(二) 惠农贷款总额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 小微企业信贷、惠农信贷呈现供求两旺。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 2015年全国银行金融机构的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5.46万亿元, 同比增长15.5%, 增速比上年末高1.3个百分点, 增速分别比同期大、惠农贷款增速高6.1个和4.8个百分点, 高于各项贷款增速1.9个百分点;2015年主要金融机构及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城市信用社、村镇银行、财务公司本外币农村贷款余额19.44万亿元, 同比增长12.4%。农业的增长离不开资金的支持, 而在普惠金融进入农村后, 惠农贷款总额数目十分巨大, 并且有逐年递增的趋势。

二、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不足及原因分析

(一) 支持农村经济发展成本较高

众所周知, 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 但即便是国家财政支出一直在像农村倾斜, 农村金融依然有着超过3万亿的资款缺口, 但是由于农村金融的特殊性以及征信体系的不足和缺乏可靠抵押物, 使得农村金融市场风险较高, 并且农村地区的资金流动基本上是小额流动, 数量大但是质量相对较差, 收益空间较小。中国农业人口的分布复杂程度和服务难度远超常人想象, 地广人稀、信息采集需要大量人力、时间成本非常巨大, 很难产生金融效益, 还有部分群体固有的小农意识, 消极对待信息采集, 提供虚假信息农民征信数据不完整、易受自然灾害影响等风险可控性较差。

此外, 除了体制上需要支出大量的人力及时间成本, 还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改善硬件基础设施, 中国一共拥有3.8万个乡级行政区, 如果要四大行在每个乡镇设立一个网点, 所需要投入的资金和人力是难以想象的。并且, 就算是所有的乡镇均实现了银行网点的覆盖, 也并不是所有人就都能够享受到便捷、安全、高效的金融服务。例如湖南湘西苗族自治州一个叫阿土列尔的小村落, 坐落在海拔1400-1600米的山坳中。当地村民走向外面世界要借助17条218步藤梯, 徒手攀爬落差800米的悬崖。这里因此也被称为“悬崖村”。且不说出行受限, 享受最普通的金融服务都是奢望, 想查账或是取钱, 往返就要花上5、6个小时。因此, 虽然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十分迅速, 经济状况也在逐步改善, 但仍存在着支持农村经济发展成本较高的问题。

(二) 农村金融缺乏有效监管

在农村等偏远地区, 由于本身金融供给就不足, 所以金融监管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金融监管力度弱、风险未知, 资金不敢投向农村;相对地, 金融供给匮乏, 金融监管也找不到立足点。两者相互影响, 形成了目前农村金融供给不足和监管失灵的现状。

在农村金融服务领域, 金融机构是支持三农服务的主要力量, 而其中尤以农信社影响最为深远。在部分农村地区, 它甚至是农民获得金融服务的唯一渠道。农信社在乡镇上都有覆盖, 农民习惯把钱都放进信用社, 和农村、农民有关的政策福利, 也都交给农信社在做。长期以来, 农信社已经根植于农村社会的熟人圈子, 深得农民信任反而让一些违法人员钻了空子, 借名贷款、冒名贷款案件频发。国有商业银行由总行统一领导, 下设分支机构, 而农村信用社的管理体制不同, 省农信社之下, 各级农信社都是分管的独立法人系统。基层网点只有四五个人, 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内控机制不健全, 违规事件时有发生暴露了农信社体制机制的漏洞。虽然农村普惠金融的推动使广大农民和小微企业受益, 但由于农村金融监管失效这一突出问题, 很大程度上又限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 普惠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

目前, 参与并提供普惠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主要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以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为代表的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 二是以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为代表的地方法人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银行受参与发展普惠金融的意识和动力不足。尽管近年来村镇银行发展较快, 但总体来看存在规模小、数量少、资金实力较弱等问题, 制约了其作用的发挥。分布广泛的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等在发展普惠金融中的作用也没有得到发挥, 反而使得许多不法分子假借金融机构的名义混入农村金融市场, 进行非法集资甚至金融诈骗, 扰乱农村金融市场秩序。并且由于相对可靠的抵押物缺乏, 导致其农业生产行为的可靠性难以纳入金融机构评估体系, 由于技术原因和农村人口的配合程度不足导致农村地区征信数据覆盖不足, 金融风险可控性差, 降低了“三农”金融服务的可得性。

三推动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建议

(一) 持续引导金融机构提高创新能力

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 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 扎实做好普惠金融服务。一是依托安徽淮南大数据产业基地, 大力发展“数字普惠金融”。二是以支持产业扶贫为核心、发放扶贫小额信贷为重点, 创新金融精准扶贫模式。三是大力推广应收账款质押、动产质押等抵质押贷款, 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

(二) 加大普惠金融宣传教育力度

建立健全金融知识普及教育发展长效机制, 拓宽宣传教育渠道, 多层面、广角度地深入开展金融基础知识宣传普及教育, 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金融知识水平, 培养社会公众的信用意识, 强化金融维权和风险防控, 使群众敢用、会用、善用普惠金融产品。

(三) 深入推进普惠金融基础建设

一是健全完善信用信息体系。建立健全覆盖凤台、寿县的信用信息服务平台, 并适时推广到市区城郊、涉农地区, 为普惠金融发展提供有效支撑。二是积极优化农村地区支付环境, 不断扩大和完善惠农金融服务室的建设, 巩固助农取款服务村级覆盖网络。

四、结语

目前虽然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水平, 但仍处于初级阶段, 存在着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金融服务水平低的等一系列问题, 只有高度重视并解决这些问题, 采取相应的措施, 如持续引导金融机构提高创新能力, 才能更好地发展农村普惠金融, 并以此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摘要: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而普惠金融的充分发展正是促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有效推动力。农民理财观念落后, 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严重影响了普惠金融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如何全面普及金融知识,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及金融服务水平, 成为促进普惠金融在农村发展亟须解决的问题。本文在总结了普惠金融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之后, 提出了普惠金融在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分析了其中可能的原因, 并提出了一些可行的建议。

关键词:普惠金融,基础设施金融,服务农村经济

参考文献

[1] 中国人民银行大连市中心支行课题组, 王晓峰.中国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现状及政策建议——基于农村家庭金融需求视角[J].金融发展评论, 2017 (9) .

[2] 巨丽丽.普惠金融助推精准扶贫调查——以青海省为例[J].青海金融, 2015 (12) .

[3] 彭向升.中国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 2016.

[4] 王青.我国普惠金融体系的发展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4.

[6] 吴国华.进一步完善中国农村普惠金融体系[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13 (4) .

浅析我国品牌发展战略范文第6篇

一、连锁零售业发展概况

从连锁经营模式发展到现在, 尤其是近十年, 连锁零售业整体保持高速的发展状态, 规模每年创新高, 销售额也一直在增长, 发展的繁荣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比较明显的就是虽然规模和销售额连续增加, 但随着体量的增加和经营方式的创新不够, 出现了增幅减缓的情况, 这个需要引起足够的关注。

连锁经营业发展的现状表明, 随着发展的深入, 那些有规模和技术优势的企业的竞争力越发明显, 相对竞争力在不断的增强, 而一些小规模的连锁零售企业因为经营管理的不善, 逐渐退出, 带来的结果就是行业的集中度逐年增加, 形成了一批大型的连锁零售巨头。

连锁零售业的发展是建立在消费需求增加的基础上, 这些年随着消费能力的增强, 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但在规模不断增加的同时, 增速在放缓是比较明显的, 究其原因, 连锁零售物流相对薄弱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目前的状况是物流行业的发展在连锁领域没有得到很好的具体应用, 尤其是在连锁行业中非常重要的物流信息化的水平还是比较落后, 针对连锁零售业配送过程中订单数量多, 订单批量小的特点, 物流在实施过程中成本很难有效的控制, 这些都是目前制约连锁零售物流发展的问题。

二、连锁零售与物流

零售业的发展对物流业务的需求会带来积极的促进作用, 不管是连锁零售企业自营物流还是外包给第三方物流公司运作, 对于社会总物流量的增加是非常明显的;随着大众生活节奏的加快, 尤其是一二线城市, 广大消费者对于连锁零售业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连锁零售门店能够最近距离的接近消费者, 解决了消费者购物需求和购物地点之间的地理矛盾, 而且连锁零售业以其标准化的运营管理模式, 相对于传统的小卖店而言, 容易让消费者接受, 这些优势为连锁零售业的发展带来极大的优势。

面对国外连锁零售巨头的进入, 国内连锁零售企业面临的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 如何才能和国外的巨头正面竞争?非常重要的一个模式就是通过标准化把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 通过扩大规模来寻求各个环节的规模经济, 从而通过成本的控制来增加竞争力;还有一个手段就是打造自己的连锁零售配送中心, 因为对于连锁零售企业来说, 配送是一个核心环节, 如果能够把这个物流环节控制好, 不管是从成本控制上, 还是从竞争力的提升上, 都是很有优势的;但是对于很多连锁零售企业来说, 在物流环节投资都比较犹豫, 因为自身的规模比较受限, 所以在发展物流业务的时候不敢大手笔的投入, 尤其是在智能化物流的硬件投入方面, 需要大规模的作业量来分担成本, 除了少数连锁巨头外, 大部分的连锁企业规模都比较小, 难以发展自己的物流, 这种情况下, 可以考虑把物流环节外包给专业的社会化物流公司进行运作, 但是连锁企业可能会担心失去对物流环节的控制带来的风险, 这个问题可以和物流公司进行沟通, 通过不断的优化合作方式, 把各种风险降到最低水平。

物流业的发展在近些年由于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得到了明显的升级, 而且从传统的单个物流企业的发展转移到了整体供应链的发展,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注重打通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 形成整体性比较强的供应链, 这个也代表了未来的发展方向;连锁零售企业在发展物流环节的过程中也可以参照这种模式, 大型的连锁企业可以发展自己的物流公司或者供应链公司, 而小的连锁企业可以把物流环节的业务外包给大型的物流公司或者供应链公司。让物流从传统的成本环节转换成利润中心。

三、连锁零售物流发展分析

很多连锁零售企业的物流开始都是由自己来运营, 所以很多都是小规模的运作, 规范化就无从谈起了, 带来的结果就是成本高, 效率低, 资源利用不充分, 专业化程度也低;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 主要是很多中小零售企业认为没有必要花较多的投资去进行物流的建设, 更多的资源应该回归到主营业务的投资;当然传统连锁零售企业与也缺乏供应链运作的理念, 认为没有必要和供应商进行太多的合作, 双方之间只是单纯的业务贸易关系, 没有从长期的角度去思考这问题, 也没有“双赢”的理念, 这种状况下很多的行为都是短期的, 短期行为下, 各个环节的成本相对来说都比较高, 而且对于物流运作来说, 很难形成一个整体, 尤其是现在物流运作进入供应链时代的背景下。

大型连锁零售业的分布范围很广, 不仅是区域性的, 很多是国际性的, 这种现状对于不同门店之间信息的交流带来比较大的困难, 所以需要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来克服这个矛盾, 物流信息化在大型连锁零售企业的运作中就显得尤为重要;随着我国的大型连锁企业跨出国门, 相应的需要国际化的物流运作来支撑其发展, 所以未来连锁零售物流的发展主要是两个方向, 一个是信息化, 另一个就是国际化, 通过物流发展的深入, 推动连锁零售业做大做强。

摘要:随着我国连锁零售业的发展, 和它关系密切的连锁物流的发展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它的发展对于连锁零售业的影响极为重要, 文章从连锁零售物流的现状进行分析, 对我国连锁零售物流的发展进行了一定的研究。

关键词:连锁零售,物流,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暖.基于供应链管理的连锁零售物流模式研究[J].全国商情, 2016 (6) .

[2] 幸继承.我国连锁零售企业物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物流技术, 2015 (7) .

上一篇:平安创建宣传工作方案范文下一篇:企业环保自查自纠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