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制造业税收论文范文

2023-09-23

汽车制造业税收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本文揭示了汽车制造企业协同研发体系的重要性及内涵,从研发机构、研发行为、研发成果、研发团队、研发人员、研发流程等角度剖析了我国汽车制造企业研发体系存在的不足,认为汽车制造企业协同研发体系具有属性求同与存异的双重性、知识存量与增量的融合性、形式集聚与扩散的复合性、强关系与弱关系的独立性等特质。

关键词:协同研发; 研发体系; 属性; 特质

当前,汽车技术已涉及到机械、电子、材料、汽车、美学、声学、光学、力学等多学科的知识交叉,技术分工越来越精细,绝大多数汽车制造企业开始寻求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专业设计公司以及国际国内同行的研发联盟,在企业内部亦致力于研发部门与采购部门、市场部门、制造部门与财务部门等的共同工作。协同研发已成为汽车制造企业研发体系发展的必然趋势,其对于汽车制造企业缩短研发周期、降低研发成本、提高研发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根据哈肯教授对于“协同”的理解,汽车制造企业协同研发体系可定义为“集成研发资源、整合研发要素所形成的汽车制造企业各研发子系统以及支撑体系协同配合的工作体系”。本文试图对协同研发体系的产生背景以及特质展开探讨。

一、 汽车制造企业协同研发体系的产生背景

(一) 研发机构“名存实虚”

汽车制造企业研发机构“名存实虚”这一现象主要存在于两类企业中,一类为国有汽车制造企业。主要表现为研发机构遍地开花,总公司、一级子公司、二级子公司等均设有研发机构或者存在相对独立的研发院,研发机构结构臃肿、效率低下、重复建设现象严重。此外,该类研发机类构基本上不承担具有创新性的研发工作,仅能实现产品引进后的改造和加工,且谈不上是模仿创新;第二类为合资企业。部分合资企业的研发中心起到的作用多数仅为从国外直接引进的新车型制造提供技术支持而已,还需要支付昂贵的零部件、品牌使用、车型生产许可以及技术支持费用。中方依靠销售环节获取利润,研发工作并未得到真正开展,甚至部分合资企业中外方对于本土企业技术中心的支持几乎完全属于市场化行为。

(二) 研发行为“急功近利”

汽车制造企业研发行为急功近利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重开发研究与应用研究,轻基础研究。以经济利益为导向从事汽车技术研发本身无可厚非,但当前我国大多数汽车制造企业将主要精力集中于实用性高、产品转换能力强的技术上,[1]或基本上从事国产化工作,对于基础研究涉及较少。该现象导致我国国内汽车制造企业整体基础研究较为薄弱,技术预先不足,深层次的研究缺乏相应的前期基础研究支持;第二,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国家环保总局联合发布的《汽车产品回收利用技术政策》要求到2010年,所有国产及进口的M1类、N1类车辆的可回收利用率要达到80%,汽车回收利用率指标将纳入汽车产品市场准入许可管理体系。同时,随着汽车市场绿色消费意识日渐突出以及政府对于汽车制造企业的政策正由“引导投资和规模的增长”向“促进汽车制造企业与资源环境的和谐”转变,汽车制造企业研发体系建设必须遵循全程“绿色”要求。显然,我国大多数汽车制造企业研发仍未能在减少能源消耗、降低环境污染、增加循环使用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对于经济利益的追求仍然远高于对社会利益的追求。

(三) 研发成果“舍本逐末”

当前诸多汽车制造企业在研发过程中,价值取向或行为准则受到研发任务的驱使和当前利益的影响,往往并没有过多关注项目完成后的经验总结与知识沉淀。汽车制造企业重任务轻积累的现象导致研发过程中的重复建设与资源浪费现象极为严重,相应的设计成本与制造成本随之增加。在对上海、武汉、柳州等地汽车制造企业研发体系调研中发现,诸多汽车制造企业均存在研发过程中屡次犯相同错误的情况,[2]其原因主要在于缺少工作日志制度、内部培训师制度与交互式学习制度等,因此经验和教训均未能形成知识进而转化为生产力。此外,在以任务为导向的研发联盟中,因为不注重知识管理,汽车制造企业的研发成果仅限于研发任务的完成,技术沉淀并不多甚至还会出现技术外溢现象。

(四) 研发团队“参差不齐”

研发团队是汽车制造企业研发能力的直接承接者,更是汽车制造企业研发活动的最终完成者。汽车制造企业研发团队成员组成的“梦之队”应该包括既懂现代汽车技术又懂科学管理的综合型人才、精通汽车相关专业的复合型人才、能够追踪并开拓国际汽车技术市场的国际化人才等。汽车制造企业研发体系建设不仅要依靠自身所拥有的汽车相关领域的专业人才,集成汽车制造企业内部的战略性人力资源,同时还需要通过借“脑”(外部人力资源)的方式克服汽车制造企业的人才“瓶颈”,集思广益,形成汽车研发领域的智囊团、专家库和人才群。当前我国汽车制造企业研发团队还远不能达到这一要求。

(五) 研发人员考核“有失偏颇”

汽车制造企业研发人员的工作不同于一般的作业人员的工作,突出表现为:第一,工作方式属于自由型。汽车制造企业研发人员的工作属于智力密集型、知识密集型劳动,其工作方式以大脑高负荷运转为主。此外,汽车制造企业研发人员出于保证思维的连贯性或任务完成的及时性,汽车制造企业研发人员的工作不会局限于8小时以内,而8小时以外的工作是不可观察亦无法衡量的;第二,工作成果具有迟滞性。汽车制造企业研发人员(尤其是基础研究工作者)工作成效并不能够迅速显现,只有在经过产业化运作并得到市场认可之后才能体现其具体价值,或者研发人员无法在短期内完成工作,一旦实现突破则该成果可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研发人员或许已经脱离该岗位、部门或单位;第三,工作内容具有创新性。汽车制造企业研发人员工作所涉及的内容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尤其是在从事原创性研究的研发活动中,研发人员不能单纯地以过程或结果作为考核依据,亦不能单纯地以主观指标或客观指标作为考核标准。由此可见,传统的绩效考核方法很难满足对研发人员的考核要求。

(六) 研究流程吸收“不求甚解”

当前我国汽车制造企业通过引进国外汽车制造企业车型以及产品开发流程取得了不少成果,但对于研发流程(产品开发流程)的吸收消化仍然属于“不求甚解”型。主要表现为:第一,研发流程反求性差。我国汽车制造企业对于引进和借鉴的研发流程(或产品开发流程)尚不具备反求其制定原理、制定标准、制订方法的能力,因此只能在仅有的技术条件和人员条件下,照搬该流程,导致实际偏差较大;[3]第二,研究流程应用能力差。针对特定产品无法确定研发流程各节点完成的具体时间以及具体交付物,无法调整研发流程对于其他产品的适用性等;无法确定研发流程各节点所需要利用的技术、设备、人员等,无法确定各节点可能存在的失效模式及后果,等等。

二、 汽车制造企业协同研发体系的特质分析

(一) 属性求同与存异的双重性

广义的汽车制造企业研发体系具有求同和存异的双重性,前者是指汽车制造企业协同研发体系试图在不同研发单元之间开展共性技术研究的属性,后者是指协同研发体系发挥不同技术中心经过专业分工所产生的技术差异性属性。汽车制造企业协同研发体系的建立有利于节省研发成本,避免对于汽车共性技术的重复开发;不同研发主体的差异化竞争优势有助于汽车制造企业博采众长、集思广益,通过项目委托代理或者共建研发联盟实体的方式展开合作。汽车制造企业协同研发体系的求同与存异并不矛盾,求同在于共同构建共性平台,在相同技术领域借助各方力量打造更为坚实的平台,为合作各方培育更为广阔的活动空间;求异则是以共性平台为基础,针对不同的研发任务与合作项目,尽量彰显各研发单元的优势和特色。

在大型汽车制造企业尤其是在拥有多个技术中心或事业部的汽车制造企业中,往往存在实验室资源重复建设、技术立项项目雷同、研发组织结构臃肿等现象,协同研发体系建设无疑是对汽车制造企业研发系统的有效梳理。在涉及多个组织和部门或者多个经济利益体时,由于其工作理念、工作方式、工作流程等不尽相同,当以虚拟研发中心或者研发联盟的方式构建协同研发体系时,不可避免会产生破坏性冲突。此时的求同性在于寻求合作各方的共同点,努力实现利益与行为的契合。汽车制造企业协同研发体系的构建既可能遭遇破坏性冲突,亦可能产生建设性冲突,即通过思想的碰撞、文化的融合、流程的再造等,复合形态的研发体系由无序步入有序阶段。同样,由不同的技术中心或研发机构所构成的协同研发体系中,各技术实体之间可能处于动态联盟状态中,合作竞争的基本前提就在于各方之间存在错位的差异化优势。

(二) 知识存量与增量的融合性

汽车制造企业协同研发体系构建的根本出发点既包括优化配置研发机构内已有的研发资源,更包括借助于协同研发体系构建更为广阔的范围内的需求集合、调用更多研发资源,亦即协同研发体系努力实现资源存量与增量的融合。协同研发体系的构建拓展了汽车制造企业的学习界面、培育了汽车制造企业的学习氛围,相互合作中的知识转移、知识溢出等知识活动将为汽车制造企业输送很多的知识增量。在持续的研发活动以及协同研发体系建设中,知识增量不断演变为知识存量并融入汽车制造企业知识体系,进而在研发活动中引发新的知识增量。汽车制造企业协同研发体系构建中,知识存量的广度决定了协同研发体系涉及的合作领域与合作范围,知识存量的深度决定了协同研发体系建设的深入程度,知识存量的关联度决定了协同研发体系模块之间的衔接程度。相对于知识存量而言,汽车制造企业知识增量促进了潜在的协同研发体系的实现并拓展了研发体系的发展空间。

当前汽车制造企业研发体系中普遍存在对于知识管理重视不够以及知识管理能力不足等现象,由此导致汽车制造企业研发过程中试错效果不佳、对于企业自身所拥有的包括经验、文档、讲义等在内的知识载体未能详细整理、已拥有知识的运用能力以及成果转换能力不足等问题。协同研发体系的构建实现了知识存量与增量的3个转变,具体包括:第一,知识状态由静态向动态的转变。协同研发体系的构建打破了部门与部门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知识专用性与所有权边界,在知识共享的过程中实现了知识状态由静态向动态的转变,并且知识流动提高了知识有效性的检验频次以及知识可用性的适应范围。在动态演变过程中,知识存量参与知识创造激发了知识增量,在增量融入存量之后将产生新的知识创造循环;第二,知识属性由标量向矢量的转变。跨部门、跨组织、跨区域的协同研发体系形成过程中,不同主体或载体之间的知识具有矢量性特征。在单一组织或局部范围内,不同的知识处于标量场的游离状态中,其评价标准取决于知识的价值高低或重要性大小。一旦协同研发体系形成,全部的、绝对的知识共享是不存在的,其必然在特定领域针对特定的知识展开相互合作与相互调用,在知识矢量场中受各种动机的驱使而表现出明显的方向性。显然,知识矢量合成后必将产生带有方向性的知识增量;第三,知识运用由调用向内嵌的转变。协同研发体系的建立实现了研发合作外部活动的内部化,其在降低研发合作交易成本的同时,对于研发网络中的知识运用方式亦发生了转变,突出表现为由调用方式向内嵌方式的转变。即合作过程中的知识增量逐渐沉淀于研发体系并汇聚成汽车制造企业的知识图谱,协同研发体系对于知识的运用不需支付搜索成本和适应成本,知识的内嵌性使得同质或异质的知识增量概念相对变得模糊。

(三) 形式集聚与扩散的复合性

协同研发体系具有集聚性和扩散性的双重特征,前者是指协同研发体系的形成必须存在某种内核,才可能使处于不同部门、不同单位、不同区域的研发组织突破时间与空间的距离而融合。从汽车制造企业的现实需求来看,该内核包括:第一,资源缺口。即针对特定的研发任务或试图完成在较长时间范围内完成的研发使命,汽车制造企业研发体系在人员、设备、软件、技术、材料等方面存在资源缺口使得其无法保证研发工作的正常开展。基于资源缺口补偿的协同研发体系建立有助于弥补各部门或单位的资源不足,在资源共享过程中实现研发体系的耦合,并形成对研发体系中各单元的强大凝聚力;第二,能力差距。相对于竞争对手而言,在某些核心技术领域或在提高产品性能质量、缩短产品开发周期等方面汽车制造企业研发能力存在差距时,协同研发体系通过构建市场部门、采购部门、生产部门与研发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机制,面向团队与项目管理的跨组织、跨地区的综合、灵活的群组协作机制,以及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延伸的信息协同、应用协同、流程协同,其将有助于缩短汽车制造企业与竞争对手的能力差距;第三,技术平台。即使汽车制造企业在资源与能力方面不存在不足,但从专业分工以及节约时间成本和物质成本的角度出发,若其他企业技术平台能为汽车制造企业研发体系提供更为广阔的研究视角以及更为便利的研发条件时,其同样会成为协同研发体系构建的内核。

协同研发体系的扩散性是指汽车制造企业针对特定项目、特定产品所建立的协同研发体系在趋于稳定和完善之后,其经验、模式、理念等可推广至其他产品技术领域,或在研发联盟不断扩充之后将构建更为深层次合作的协同研发体系。协同研发体系的扩散性主要体现为:第一,联盟的推广性。绝大多数汽车制造企业的协同研发体系并不构成研发实体,其多以虚拟研发中心、研发战略联盟或者研发项目小组的形式存在。协同研发体系的联盟特征具有一定的复制性与可推广性,在参与协同研发的个人、组织或部门融入其他研发体系时,其必将成为协同研发体系的复制单元;第二,知识的移植性。汽车制造企业协同研发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是不断试错的过程,亦是不断积累经验的过程。协同研发体系的形成有助于汽车制造企业根据实际需求和现实条件组建动态联盟,先前的知识可移植运用于新的联盟网络建设中。知识的移植性既是对先进的协同研发体系建设经验的传播与发扬,亦可在推广中对于知识进行验证、修正与完善;第三,网络的拓展性。初级的协同研发体系仅建立在汽车制造企业技术部门内部的项目小组与项目小组之间、技术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或者产品部门与工艺部门之间,即协同研发体系以内部网络和同区域网络为主;复杂的协同研发体系以跨组织、跨区域合作为前提,研发网络不再局限于企业内部,而可能涉及到复杂的远程异地合作以及异质网络的融合。随着汽车制造企业研发网络的不断拓展,协同研发体系的内涵亦随之得到扩散。

(四) 强关系与弱关系的独立性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协同研发体系是由内部网络单元与外部网络单元组成的利益关联体,在协同研发体系这一复杂的社会网络中,研发体系组成部门或单元之间存在相对独立的强关系或弱关系。为保证汽车制造企业产品开发的市场调研是卓有成效的,市场调研必须由市场部、技术部和规划部共同参与,同样在产品的定义和预研阶段,市场部和采购部以及生产部必须与研发部实现协同办公,保证产品研发能够紧跟市场前沿,避免无效劳动的产生。

强关系力量与弱关系力量的相对独立性会导致协同研发体系存在如下差异性:第一,存在形式的差异性。基于强关系力量的协同研发体系会导致汽车制造企业与其合作伙伴或者研发部门与其他相关部门之间以具体的研发合作机构或合成组织存在,如建立汽车制造企业的共性技术研发院、由市场部与研发部人员共同组建成立技术预见部门、由产品工程师与工艺工程师共同组成PPI组织等。不难发现,以具体实体形式存在的协同研发体系克服了空间、部门、程序等方面的限制,能够在更为紧密、方便的合作氛围中协同工作。基于弱关系力量的协同研发体系通常以虚拟、临时、动态的形式存在,由于组织非常设机构,其仅仅在任务的驱使下才会发生协调活动与沟通行为。离开特定的背景,协同研发体系中各单元联系并不太多,互惠程度亦较低。第二,运行机制的差异性。基于强关系力量的协同研发体系维系纽带中制度因素的作用较大,即来自于外界的约束对于协同研发体系的互动、互惠以及互信的影响程度较大,并且协同研发体系中的组成单元一旦选定将相对稳定;基于弱关系力量的协同研发体系主要以建立在诚信、商誉、规范基础之上的契约为纽带,而契约通常都是不完备的,外界的干扰力量无法全面渗透,因此弱关系力量下的协同研发体系将在自律的条件下运行。第三,运行成本的差异性。基于强关系力量和弱关系力量的协同研发体系相对于独立的研发体系而言,拓展了研发体系的边界范围,降低了研发交易成本。必须承认,强关系力量下频繁的互动以及维系固定的联系所支付的运行成本将远高于弱关系力量下的协同研发体系运行成本。

参考文献:

[1]孙鸿广.面向大规模定制的汽车制造企业协同商务系统[J].上海汽车,2003,(8).

[2]兰飞.汽车产品协同开发已成必然选择[J].汽车工业研究,2007,(2).

[3]江彦.低成本汽车制造呼唤协同创新[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06,(5).

责任编辑 仝瑞中

汽车制造业税收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近几年,物流产业发展迅速,网购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流行趋势,是不可阻挡的社会发展形势,支撑了物流企业的发展。随着电子商务行业的不断推进,物流的主要消费群已不仅仅局限于个人,而是逐渐转向企业,企业在经营与管理过程中对物流的需求越来越大。在现代供应链的大背景下,我们以汽车零部件制造业为例,对其精益物流管理进行全面的分析。

关键词:供应链 物流管理 制造业

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带动了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汽车零部件制造业,已经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热门产业。如今,城市机动车数量在不断增多,对零部件的需求也在不断加大,而对于汽车零部件制造商来说,物流管理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作为制造企业供应链的一部分,实现对制造业成本的控制与精益物流管理工作的优化,以此来提高物流管理水平,发挥物流在供应链中的重要作用。

一、汽车零部件制造业的精益物流管理

物流管理是企业供应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供应链还包括商流、信息流和资金流,是贯穿企业生产、经营与销售的框架,主宰着企业的经济效益,是对企业经营流程的总结。现如今,汽车零部件制造业逐渐跻身制造业的前列,与汽车数量的不断增多存在着必然的关系。汽车零部件相对较重,在物流上的支出在企业成本中占有重要地位,可见,优化与完善企业的物流管理模式是关键。精益物流是一种新型的物流思想,旨在节能、节约成本,消灭一切浪费现象,以此为核心目标和条件,进行物流管理模式的不断创新。该物流运作模式是以精益生产理念为基础,通过不断的演变而来,将精益思想应用到物流管理中是正确选择。在汽车零部件制造车间,重在对流利条、平滑筒、复合管等的应用,提倡采用柔性化生产结构体系,以达到控制成本支出的目的,将精益思想贯穿在整个物流管理工作中,定会取得满意的效果[1]。

二、基于供应链的物流管理现状分析

通过对汽车零部件制造业物流管理现状的分析,作为供应链中的重要部分,物流管理工作还存在着多面的问题,在管理模式、管理技术以及管理理念上都存在缺陷,物流思想相对落后,物流管理工作中存在资源浪费的现象,在物流上的成本支出大,相比于其他制造业,汽车零部件制造业的成本相对较高,在物流方面极易出现管理风险,导致管理水平下降。在管理模式上,管理方法相对落后,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效果不佳,是管理模式滞后的重要表现,物流配送不协调,致使汽车零部件制造业的物流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节奏,管理效率不高[2]。另外,供应链不均衡,物流管理体系不够完善,大构思依靠库存在满足生产的需求,会提高库存的成本,对企业的资金流会产生很大程度上的影响。

三、基于供应链的精益物流管理的有效对策

1、提高物流人才的综合能力,为精益物流管理提供条件

在供应链中,物流是重要组成部分,应从人才培养和训练着手,建立一支更为专业性、职业性的物流队伍,为精益思想的充分贯彻提供条件。新时期,精益物流管理工作的开展,应在供应链的条件下,禁止浪费行为的出现,提升对精益物流的概念认知,为人员的培训工作提供借鉴。物流人才应具备独特的嗅觉,始终将精益物流管理意识铭记心中,运用最为简单、最省钱的方式实现效益的最大化。为此,汽车零部件企业应定期对物流人才进行培训,深度灌输精益物流知识,并对人才进行实训考核。信息时代的到来,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汽车零部件制造业也实现了电子采购,对信息化精益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大,加强对其计算机操作技术的培训是必然选择。

2、创新制造业物流运行模式,保证制造业零库存

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被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傲人的成绩,信息化技术应用效果十分理想。现如今,将信息化技术应用到汽车零部件制造业精益物流管理中,实现物流管理的信息化,并能很大程度上节约成本,迎合精益物流的管理理念。精益物流是一种全新的物流思想,旨在消灭一些浪费行为,其中也包括库存,实现物流运营的经济性。企业在精益物流管理中,要处理好供应链中各个环节的关系,从汽车零部件制造原材料的采购到零部件的生产,再到销售,将汽车零部件交付到顾客手中,对各个环节进行完善[3]。为了实现对制造业的成本控制,需要保证零库存,有效避免出现额外资金浪费,实现物流、资金流和设备运行的不断优化。构建企业物流网站,通过电子采购的形式来确定订单,以付款和签定合同或订单为基准进行汽车零部件的生产与加工,无客户需求的产品不生产,保证零库存,以避免多余的产品占有库存而产生的仓储费用,与精益物流背道而驰。

3、加强对企业供应链的改善,达到精益物流管理的目的

供应链是企业发展的灵魂和主线,决定着企业产品的生产与加工、销售与运输渠道,属于企业的一条龙服务。如今,企业在供应链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应对汽车零部件制造业的供应链进行改善。其一,企业应与零部件供应商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根据供应商的反映,保证在供应上充足、及时,以满足市场对汽车零部件的需求,企业应缩短订货与收货的时间,能够有效保证供货的及时性与准确性,实现企业及时制生产(JIT)。其二,要注重对采购环节的控制,应根据制造量合理设定采购量,尽量不出现库存积压或缺货现象,实现采购业务的系统化,提高采购质量[4]。在销售方面,工作人员应发挥其专业性与服务职能,与顾客进行真诚的沟通与交流,为顾客提供最为真实、周到的服务,提高顾客满意度,树立企业的品牌形象,获得最新最准确的客户需求计划,为满足客户需求,为企业的精益生产提供足够的动力支撑,实现物流运作的一体化,实现物流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

结束语:

综上所述,基于供应链的汽车零部件制造业的物流管理模式有待完善,应对物流运行模式进行全面的优化,能够从容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提升汽车制造业的物流管理水平是必然要求。基于供应链的精益物流管理工作,应提高物流人才的综合能力,为精益物流管理的实现提供条件;创新制造业物流运行模式,实现物流管理的信息化;加强对供应链的改善,提高物流管理水平等,为汽车零部件制造业精益物流管理的实现提供保障,进而实现对企业成本的控制,降低物流成本与存货成本。

参考文献:

[1]于辉,陈飞平.基于供应链协同的汽车制造企业入厂物流模式选择[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1,07:1230-1239.

[2]方俊芝,辛兵海,辛冰川.基于供应链管理的汽车制造企业成本控制研究[J]. 科技风,2012,06:295-296.

[3]张毅,彭渝.基于供应链协同的制造企业物流管理研究[J]. 物流技术,2013,15:72-74.

[4]李晓星,廖奕.汽车制造企业零部件入场物流研究——基于供应链管理[J].现代商贸工业,2015,07:50-51.

(作者单位:贺尔碧格传动技术(常州)有限公司

江苏常州市 213032)

汽车制造业税收论文范文第3篇

投资要点:

1、产品市场份额位居中国大陆前列;

2、产品的可靠性及性能参数处于国内同行业领先地位;

3、公司与国内外知名手机芯片开发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

麦捷科技(300319)是国内片式元件领域的领先企业。公司自成立以来始终专注于片式电感及片式LTCC射频元器件等新型片式被动电子元器件的研发、生产及销售,并为下游客户提供技术支持服务和元器件整体解决方案。目前公司片式电感产品的市场份额位居中国大陆第二位,片式LTCC射频元器件产品的市场份额位居中国大陆第一位。

综合竞争实力雄厚

麦捷科技主导产品为片式电感以及片式LTCC射频元器件,属于高端被动电子元器件,其设计、制造具有高精密性。公司产品广泛用于通讯产品、消费类电子、计算机、互联网应用产品、LED照明、汽车电子、工业设备、航空航天及军工等领域。随着下游电子整机产品的轻薄化、集成化和智能化,以片式化、微型化、低功耗为代表特征的片式电子元器件对传统插装元器件替代进程加速,逐步成为元器件行业主流。

公司综合竞争实力雄厚,体现在技术创新与工艺领先优势、人才优势、品质优势、快速响应及早期参与优势、大客户资源优势、成本优势六个方面。

公司拥有国内最早从事片式电感及片式射频元器件行业的研发、管理团队,公司形成了独特、领先、创新的三维电路设计理念、强大的研发设计能力、持续完善的工艺技术水平以及快速响应的运营体系,掌握了设计和制造难度较高的片式电感及射频元器件的关键技术,并成为中国大陆第一家掌握LTCC射频元器件湿法生产关键技术的厂商。截至2011年11月22日,公司已获授权的专利共有13项,另有5项专利正在申请。凭借深厚的技术积累及严格的现代生产控制工艺,公司产品的可靠性及性能参数处于国内同行业领先地位,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品质是贯穿整个行业链的重要属性。基于公司成熟的制造工艺和较高的研发设计水平,同样尺寸、同样体积的电感产品,公司可以实现其电感量更大、频率更高、品质因素Q值更高,且抗干扰能力更强,过滤杂波、稳定电流能力更好。目前公司片式电感及片式LTCC射频元器件产品合格率处于国内行业领先水平,产品出厂合格率高于99.999%(即不良率小于10PPM),高于同行业平均合格率水平,公司成立至今无一例重大质量事故。

此外,公司建立了一整套成熟的设计开发工艺流程,搭建了模块化设计工作平台,大大缩短了开发周期。公司还通过参与主流芯片产品的早期设计为客户量身定做一站式元器件解决方案。为了顺应主流芯片的发展潮流,提前掌握市场主动权,提高对下游市场的响应速度,公司与国内外知名的手机芯片开发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公司的主要客户包括TCL王牌、创维集团、华为通信等国内外知名电子产品设计、制造商。同时,该等大型整机厂商与公司建立合作关系对下游众多中小型整机厂商也具有较强的示范作用,为公司市场开拓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募投项目提升竞争力

根据中国电子元件行业协会的统计数据,2010年全球市场对LTCC射频元器件的需求量达到64亿只,合计36.5亿元,需求量同比增长22.61%,预计2014年将达到125亿只,合计人民币57.5亿元。2011-2014年全球市场对LTCC射频元件需求量复合增长率将达到18.19%。

由于片式LTCC 射频元器件的制造工艺难度高,国内片式LTCC 射频元器件制造工艺发展较晚,生产厂商相对较少,目前中国片式LTCC 射频元器件产品主要来自进口,国内的生产规模尚不能满足市场需求,进口替代空间广阔。

麦捷科技本次登陆创业板,拟发行1334万股A股,募集资金拟投向片式电感系列产品扩产建设项目、片式 LTCC 射频元器件产业化建设项目、研发中心建设项目和其他与主营业务相关的营运资金项目。随着募集资金投资项目的实施,公司产品线将更加丰富,生产产能将有较大提升,研发实力与销售能力将有较大提高,未来几年,公司的销售收入、盈利能力将快速增长。

汽车制造业税收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 针对目前电阻焊课程学时少的特点,结合学校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焊接方向的实际,授课中强化绪论的引导作用,构建课程的知识体系主线,以多媒体教学方法为基础,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及实践教学法等手段,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和探究,探索电阻焊课程教学的创新与改革。

关键词 焊接专业;电阻焊;案例教学;问题驱動教学法

Thoughts and Exploration of Resistance Welding Course Tea-ching Mode//LI Guowei, LIANG Yahong, SUN Li

Key words welding specialty; resistance welding; case teaching; problem driven teaching method

1 引言

专业课教学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系统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竞争力。工科类少学时专业课是主干课程的必要补充,这些课程对于专业知识的运用和拓展、创新思维的培养和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1]。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当前部分专业课学时少、内容多,教师如何将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在规定的时间内讲授给学生,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随着科技的进步,在专业领域出现的一些新方法、新理论和新技术都应融入课堂知识体系,单纯的课堂授课已不能满足学生充分掌握知识的需求[2]。因此必须在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这也对教学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3]。

焊接技术已成为工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工业的发展及国家“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提出,焊接技术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4]。电阻焊是内蒙古工业大学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焊接方向的一门专业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熟悉和掌握电阻焊的基本原理和工艺,掌握各种电阻焊方法的适用范围和常用金属材料、典型零件的焊接技术要点,从而提高综合运用各种电阻焊方法和工艺的能力,为今后研究电阻焊技术、制定焊接工艺、提高焊接结构的性能和质量、解决焊接工程实际问题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通过对电阻焊教学内容和方法上的改革,能够进一步明确该课程在专业设置中的定位,使学生在焊接方法分类和选择方面有一定程度的拓展和延伸。对课程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优化课程内容和结构,增加课程的趣味性,都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2 电阻焊课程现状

电阻焊课程内容包括电阻焊的基本原理、分类、特点、方法及设备、工艺、接头设计、典型材料的电阻焊、焊接缺陷及检验、质量控制等内容,涉及材料、机械、物理、冶金、化学、电子科学、无损检测等多学科知识,内容多且杂,且各章节联系性差,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和掌握课程知识更加困难。

3 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

由于该课程涉及多学科交叉,而且学生前期的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也不尽相同,因此需对该课程进行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探索,以提高教学效率。

强化绪论的引导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绪论部分的教学,主要是介绍课程的实际应用性和重要性,激发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绪论课上在讲解压焊的分类时重点突出介绍电阻焊,说明电阻焊在航空航天、汽车制造、信息工程、日常生活等方面的应用,强化学生学好该课程的意识。通过列举日常生活实例来引发学生的共鸣及学习兴趣。如钢筋的对焊,在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操作方法简单,接头的强度明显高于人工绑制,工人的劳动强度明显减小,同时生产率明显提高。还有钢轨的闪光对焊,目前该方法是焊接钢轨最常用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将原来100 m或500 m长的钢轨焊接在一起,焊接质量非常好。早期的钢轨焊接是在车间内进行的,然后将已焊的钢轨运输到目的地进行安装。现在已能够采用可移动的闪光对焊机在野外工况下进行钢轨的焊接,既提高了效率,又保证了焊接质量。还有采用机器人进行汽车的点焊可大大提高生产效率。这些常见的电阻焊应用体现了电阻焊在工程技术领域既普遍存在又是非常重要的。

构建课程的知识体系主线,突出重点和难点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还要通过构建知识体系主线来突出课程的重点和难点[5]。在学生了解了本课程的重要性、任务之后,再介绍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及学习方法。根据本课程的实际,需要一种更系统的学习方法——建造学习树。电阻焊课程主要包括:第一章是绪论,主要介绍压焊的定义、分类及应用;第二章是介绍电阻焊,主要包括電阻焊的定义、原理、分类及加热等内容;第三、四、五章分别介绍点焊、缝焊、对焊,都是以四部分内容为主线,即定义、分类、应用及不同金属的焊接工艺,连接起来使三章的内容系统化,授课中细化每部分的内容,对不同工艺方法进行对比强化,使学生能够更明确三种电阻焊方法的区别及优缺点;第六章的内容是介绍电阻焊的管理和质量检验,主要是讲解电阻焊接头的主要质量问题、接头质量检验标准及接头检验方法等。这六章内容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建造了一棵系统的学习树,如图1所示。通过学习树的构建,课程体系更加明晰,学生学习的重点也更加突出。

以多媒体等手段为基础,直观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中通过PPT、PDF及视频、Flash等手段,对课程中相关内容进行讲解和拓展延伸,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通过知识点的讲授,使学生熟悉和了解电阻焊基本理论知识,了解和理解电阻焊方法与设备的应用场合,掌握电阻焊的基本原理、适用场合、工艺选择及质量控制。借助视频、动画等手段,使知识点以动态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教学工作事半功倍。同时,将目前一些国内外的研究热点融入教学,通过前沿知识的引入来进一步提高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先进性和实用性,也能提高教学效率[6]。

采用问题驱动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经常进行知识点的总结,分析不同章节的联系与区别,通过总结对比来强化知识点,在总结中引出新的问题。本课程对比不同的电阻焊方法与设备,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比如在讲授“缝焊”时,要求学生和前一章所学的“点焊”的特点、原理及应用场合进行对比,以此来分析两种方法的优缺点。另外,在课程教学中加强问题的引入,可以采用课堂提问和PPT中准备好相关的问题的形式,在进行知识点的讲解和总结时反复进行强调与回顾,对重点和难点内容进行多次多遍的强化加深[7]。问题驱动教学法不仅可以提高教学的互动性,也可以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还能将学生在课程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在课堂上进行解答,提高了效率。

引入工程案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将工程案例教学引入课堂,可以使抽象和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和形象化。通过实际的案例来对知识点进行分析和讲解,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化难为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效率。多数学生由于理论知识掌握欠扎实,缺少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和机会。工程案例教学不仅使学生夯实了理论知识,也能为学生提供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的情景与参考。工程案例教学强调学生利用所学理论知识进行自主分析,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案例教学目标的多样性、案例的复杂性、过程的互动性及方式的启发性等特点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8]。因此,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者相结合,能够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改善教学效果。

教学与科研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  在本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课堂的学习,掌握电阻焊方法、设备、工艺及质量检验等相关知识。在课余时间,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本课程相关知识的最新科研和发展方向,可以组织学生自发成立科研学习小组,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结合课程实践、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亲手操作设备开展试验。鼓励学生申请、参与学院及校级大学生科技创新实验计划、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科技实践活动[9-10],学生通过参加科研实践活动及相关比赛,既培养了动手能力,又培养了独立思考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及一定的科研开发能力,为将来更好地适应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4 结语

电阻焊课程作为一门焊接专业的专业课,在讲授过程中应将课堂讲授与课程实验、实践教学与科研实践相结合。针对该课程少学时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不断优化课程结构,探索和改进教学模式和方法,研究适合本专业特点的、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使学生能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专业课的内容,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为今后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新鑫,罗怡,伍光凤,等.焊接专业少学时课程教学的创新探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8(19):200.

[2]于亚男.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方法[J].高教学刊,2015(22):10-11.

[3]杨乔礼.工科类少学时课程的教学构思与探讨[J].考试周刊,2013(70):171-172.

[4]张广军,李永哲.工业4.0语义下智能焊接技术发展综述[J].航空制造技术,2016(11):28-33.

[5]梁亚红,李国伟,王晓欢,等.钢的热处理原理课程教学方法浅析[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6(7):71-72.

[6]徐冬霞,张宝庆.对“焊接方法与设备”课程教学模式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0(31):57-58.

[7]朱雪.大学英语问题驱动教学的追究与述评[J].文学教育,2019(7):135-137.

[8]牟取晗,侯继军,董俊慧.将焊接工程案例引入《焊接结构》课程教学的实践与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5(42):125-126

[9]李勇军,张海燕.大学生创新能力训练模式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11):17-19,28.

[10]杨成刚.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钎焊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3(22):117-118.

汽车制造业税收论文范文第5篇

一、机械制造也的行业特点

机械制造行业是我国最为主要的行业之一, 在世界历史上, 这种工业形式也相当古老, 发展历史非常悠久。机械工业大致分为机器制造、金属制品制造和修理维护等三个主要领域。通过对原材料进行物理形状的改变、加工、组装等等, 成为其他更具功能性和价值性的产品或组件。由此可见, 在机械制造业对原材料的分类、加工和装配是工作当中的重点。在日常的经营模式当中, 企业或工厂以接收订单、按照订单设计生产和出库等作为主要形式, 其中设计和加工的工作任务较重, 加工时, 往往依赖人工和流水线配合完成, 工人水平的高低和操作的熟练程度有较为重要的影响。

二、税收会计与纳税会计之间的联系

随着经济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 我国的会计制度又产生了一定的发展和改革, 一直以来所使用的财税合一的会计制度得到不断地完善。税收会计和纳税会计两者之间, 既有联系又有区分。

两者之间是有联系的, 在时间上, 税收会计和纳税会计没有明显的先后之分, 计算应缴税款以及核算征收税款是税收的两个方面, 只要有税收, 这两个方面就必然产生。两者具备这密不可分的联系, 这是由于两者的产生原因和工作基准而形成的。

三、税收会计与纳税会计之间的主要区分

两者之间是有区分的。税收会计和纳税会计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在很多方面均有区分。例如, 两者的职能不同。税收会计是参与税收管理和保证税款的职能;而纳税会计主要是为了保障纳税人和单位的合法权益, 在尽量在通过合法手续, 令纳税成本降低的前提下保障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税收会计是国家各级税务机关核算和监督税收资金及其运动的一门专业会计, 对税款征收、入库等过程进行核算。通俗来说, 税务会计的主要任务是核算企业需要缴纳的税款, 在税金产生、核算、缴纳、入库的过程当中, 税金的产生阶段只和企业之间有联系, 与企业生产有不可分割的关联, 但并不与国家税收机构有直接的联系, 在这一阶段当中主要的工作由企业当中的税收会计来完成, 其目的在于对企业所需要缴纳的税金进行核算。

纳税会计是指通过不同的算法和制度在合法的范围内选取一定的方式让企业能够合理避免不必要的税款, 在节约成本的基础上减少税务支出, 从而保障企业的经济效益。从纳税会计所核算的内容来看, 纳税会计以财务会计为基础, 并不反映和监督企业的全部资金流动, 而是只计算与税务相关的部分, 在与税款相关的资金流动的过程当中, 纳税会计的核算和监督需要依照税法的规定。

由此可见, 税收会计和纳税会计的会计主体也有差别, 税收会计的主体是国家各级税务机关。但是纳税会计的主体与税收会计的主体明显不同, 其主体是对纳税负有义务的纳税人, 包括企业法人和自然人, 在符合纳税的相关规定和法规之后, 应该进行纳税行为。纳税会计主要是依据税法, 在不违反法律的范围内结合实际情况, 反映和核算纳税金额, 既能保障国家税收利益, 又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此外, 税收会计属于国家预算会计体系, 在各级政府会计部门的管辖范围之内。但纳税会计则属于企业内的会计体系, 并不在国家监管的范畴之内。在西方现代企业会计体系当中, 纳税会计、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已经成为该企业的几大支柱, 也是企业会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或许, 随这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 我国的会计体系也会朝着类似的方向发展。对此我们要保持积极学习的态度, 借鉴先进的经验, 以开放和创新的思路, 对当前的会计体系做出思考和调整, 充分认识税收会计和纳税会计之间的联系与差别, 在日常工作当中, 正确认识两者。

四、结语

综上所述, 在机械制造业当中。税收会计与纳税会计均以税法为基准。进行不同的是监督和核算。工作。两者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他们在企业当中共同配合。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保障企业税收和资金的。安全及合法。

摘要:机械制造业在我国的产业类型当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运营和发展模式, 其原材料的分类、加工、装配以及组装等环节, 是该产业的核心重点。在机械制造业当中税收会计与纳税会计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他们以税法为基准, 针对不同的方面监督企业的资金。本文结合机械制造业的特点, 对税收会计和纳税会计之间的联系和区分进行了分析与阐述。

关键词:机械制造,税收会计,纳税会计

参考文献

[1] 张宪玲.浅析税收会计、纳税会计与税务会计[J].中外企业家, 2009 (20) .

[2] 谢佩华.企业税务会计开设问题探究[J].现代经济信息, 2011 (13) .

汽车制造业税收论文范文第6篇

本专业培养适应汽车制造厂、汽车配件制造厂 、汽车检测部门等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就业方向

本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汽车制造企业、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汽车检测部门就业渠道可以覆盖汽车装配、汽车零配件生产、汽车保养、汽车维修、汽车检测、汽车技术服务等岗位群。

三、人才培养规格和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毕业生具有从事汽车装配与调试的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和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健康的体魄。

1.知识结构

(1)掌握本专业必须的机械制图、机械基础、工程材料及电工与电子技术等基础理论,能熟练的运用与本专业相关理论知识;

(2)具备汽车装配技术的基本知识;

(3)有一定的中、英文水平,能熟练地运用和处理本专业一般性中、英文技术资料;

(4)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理论和应用技能,能运用Office办公软件和网络信息技术进行汽车行业管理及日常业务工作;

(5)掌握现代文化的特征,吸收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熟悉写作技能,懂得社交礼仪,具备设计企业文化的能力;

(6)具有汽车生产企业的基本运行与管理知识。

2.能力结构

(1)具有机械图纸的识图能力;

(2)具有汽车装配与调试能力

(3)具有汽车制造材料的选择和识别能力;

(4)具有借助词典阅读本专业翻译本专业英文资料、并有初步的英语会话的能力;

(5)具有汽车性能检测能力;

其核心能力是:汽车装配与调试能力

3.素质结构

(1)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思想品德;

(2)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动机,正确处理群体关系,能以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面对现实,面对未来,面对社会;

(3)具备年轻人应有的健康体质、掌握基本体育锻炼技巧,能按时按计划完成既定的学习任务,并以充沛的体力和坚强的毅力完成毕业以后的工作任务;

(4)通过校园第二课堂,科技小组等,培养学生基本的语言沟通能力、信息收集和分析整理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学生诚信合作的品质,使学生具备团队协作的精神和集体主义的观念。

四、主要课程设置

机械制图及CAD、机械基础、汽车装配工艺、汽车制造技术、汽车性能检测技术、数控加工技术等。

其核心课程有:汽车装配工艺、汽车制造技术、汽车性能检测技术等。

五、主要实践教学环节

包括汽车维修仿真模拟训练、金工实习、顶岗实习、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等。

六、本专业可获得的职业资格证书

上一篇:班级常规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节能型电气工程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