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教育论文范文

2023-09-17

中学生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中学生思想教育疏导教育法,就是对中学的思想问题既不阻塞,又要引导,从而帮助中学生提高自身思想认识。分析了中学生思想教育中疏导教育法的现状,阐述了疏导教育法的几种方法,并提出中学生思想教育中的疏导教育法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中学生 思想教育 疏导教育法

中学生处于一个思想认识、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阶段,同时,中学生处于一个生理和心理剧烈变化的一个阶段,其思想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西方思想不断传入我国,对我国中学生思想起到了极大的影响,尤其是西方一些消费主义、个人主义对我国中学生的思想影响颇深。

一、中学生疏导教育现状

现阶段,我国社会正处于一个转型的时期,新事物和新关系正在不断地出现和发展,各种各样的思想也不断传入,严重影响着中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加之中学生的思想活动相对比较活跃,对新事物、新思想的接受程度快、理解能力强,但是其思想认识并没有成熟,对是非的分辨能力相对较低,这就需要对中学生通过疏导教育法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只有通过疏导教育法,才能避免中学生走入到一个极端当中。例如,在网络全球化和多元化文化背景下,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集中在对意识形态进行理论教育,受到西方资本主义思想认识的影响,部分中学生对共产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认识不深刻,存在一定的怀疑,或者在面对中学生早恋的问题中,教师和家长只是进行一味地打压,并没有对早恋的影响和后果进行分析,中学生处于一个情感萌芽的时期,对事物的不了解就会导致对家长和教师的做法不理解,所以中学生早恋的现象屡见不鲜,由于中学生的思想认识并不成熟,早恋也导致了一些极端事情的发生,这些都是中学生现阶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

二、疏导教育法方法

(一)分散、分步、分头引导

分散引导,就是针对于中学生存在的共性思想问题,教师应采取分散引导的方式逐一引导,通过对每一个学生的思想问题进行引导,从而解决共同存在的问题。分步引导,就是针对学生存在的思想问题,根据其轻重缓急的程度,分清主次,按照步骤逐一进行引导的一种方式。分步引导,就是针对某个学生的思想问题要化急为缓,变重为轻,以便分清主次,有步骤地加以引导的方式。分头引导,就是教师针对中学生存在的十分严重的思想问题,分别进行引导和教育的一种方式。

(二)启发引导

中学生处于一个思想相对解放的时代,其思维的活跃度和敏捷度相对较高,但是由于中学生的社会经验和人生阅历相对较少,难免会出现考虑不周的情况,导致中学生会在实际的生活中产生各种各样的疑惑和问题。教师对中学生进行启发引导,通过有效的方式使中学生独立思考,理清思路,引发联想,从而得到自身的感悟,在不断的启发过程中进行引导,使中学生的思想认识日趋完善,从而取得更好的思想教育效果。

(三)根据形势引导

对于现阶段的中学生来说,如何根据形势对其进行引导教育,是教师工作的重点和关键所在。一方面,教师应认真分析中学生思想的发展规律和趋势,并结合当前时代发展的潮流和方向,在不违背思想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引导,并且掌握好有利的时机对中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教育自身所独有的优势,不断地克服思想教育中的不利因素,不断发现学生身上存在的优点和长处,积极地对其进行引导,使学生在引导的过程中不断进步。

三、充分发挥中学生思想教育中的疏导教育法作用

(一)疏导教育法中的辩证关系

在疏导教育法当中,疏和堵之间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即在对中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过程中,既要疏通又要阻塞。一方面,教师必须要坚持正确的疏通方式对中学生进行引导,从而使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思想认识;另一方面,教师要对中学生存在的错误思想认识进行及时的阻塞和纠正。现阶段,我国教师更为重视的是对学生进行疏通引导,对错误思想认识的批评和纠正工作不足,错误思想会导致学生很难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导致学生思想认识十分混乱,不利于其健康成长。所以,明确疏导教育法中的辨证关系,使疏通和阻塞互相配合,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发挥疏导教育法的重要作用。

(二)促进民主平等

疏导教育法最为关键的内容,就是消除学生思想中存在的顾虑,真正使学生和教师之间互相理解和信任,要想做到学生和教师之间互相信任和理解,就要充分利用疏导教育法,使学生和教师之间处于一个民主平等的关系当中,对于学生存在的错误思想认识,不能采取简单粗暴的理由进行阻止,而是要有理有据,使学生心服口服。

(三)疏导方法结合其它方法

在中学生思想教育中,疏导教育法只是多种教育方法中的一种方法,要想对中学生思想教育中取得更好的效果,就要将疏导教育法和其它方法结合,从而取得最佳的效果。将疏导教育方法和灌输教育法、批评教育法、惩处教育法等方法进行结合,如一些经常犯严重错误却又屡教不改的学生,在适当采取严厉批评的同时给予一定的处分,同时通过疏导教育法进行教育,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总结

综上所述,疏导教育法在中学生思想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充分理解、掌握疏导教育法,并在此基础上应用到对学生的教育中,使疏导教育法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国龙.初中生思想品德教育侧重点刍议[J].新课程学习,2013,(09):160.

[2]马丽冰.刍议初中思想政治教学措施[J].中国科技博览,2015,(25):237.

[3]李贵军.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刍议[J].学周刊,2014,(08):90.

中学生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礼仪之邦,礼仪文化渗透于人们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但在我国的现今的教育实践中,中学生礼仪教育并没有真正地得到重视。同时,在当今社会存在着一些与礼仪相悖的现象,影响着广大青少年的礼仪习惯的养成,造成部分中学生缺乏基本的礼仪常识。所以,研究中学生礼仪教育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礼仪教育对策,势必会提高中学生的全面发展,推动社会文明不断地进步。

关键词:中学生;礼仪教育;现状;对策

1.礼仪教育的内涵和必要性

1.1  礼仪教育的内涵

礼仪教育是人们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中,所共同认可的社会行为规范,是礼仪与教育的统一体。学校礼仪教育,就是以教育的方式,让学生掌握社会生活中的相关文明规范,使学生成为有着健全人格,尊重他人,并且可以和他人融洽相处的品行教育。因此,对中学生进行学校礼仪教育,是以提高中学生道德修养和人格健全的目的,最终达到全民族道德素质的提升,民族精神的传承和社会主义文明社会建成的根基教育。

1.2  礼仪教育的必要性

当今社会要求个人的全面发展,那么礼仪教育对个人来说,就必不可少,一个人在家庭中需要礼仪,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也需要礼仪,而当他踏入社会,进入工作岗位时,也需要礼仪。礼仪素养高的人一定能受到他人的青睐。在工作中也能被社会更好地认可;另一方面,礼仪教育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内容的重要内容,它用公众所共同遵循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维系着社会的正常生活。一个人的思想品德和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都渗透着礼仪教育。因此,人际交往的和谐以及社会的长治久安都离不开礼仪教育,进行必要的礼仪教育,其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

2.影响中学生礼仪教育成效的因素分析

2.1  家校教育衔接不畅

家庭礼仪教育和学校礼仪教育存在衔接不畅问题。有的家长对自己的子女娇生惯养,不注重家庭礼仪教育,更对学校是否对其子女进行礼仪教育漠不关心;有的家长持有棍棒下出孝子的理念,认为对子女进行暴力教育,这种做法对孩子的身心造成严重的伤害,使家庭礼仪教育走向了极端,也给学校礼仪教育的造成极大的困扰。家庭礼仪教育与学校家庭教育必缺少必要的沟通与联系,导致家庭礼仪教育和学校礼仪教育不能有效对接,最终造成家校礼仪教育的断层局面。

2.2  学校礼仪教育方法单一

当前,虽然中学生礼仪教育越来越受到各方的重视,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与此同时中学生礼仪教育的方法也存在着教育途径单一和教育方法简单的问题。首先,小学生礼仪教育缺乏系统性及科学性。由于大多数中学把礼仪教育途径主要通过给学生开座谈会、听讲座和集体观看电影的方式进行,并没有使礼仪教育内化于学生的日常行为;除此之外,目前的大多数学校没有专门且系统的礼仪教材,这使学校的礼仪教育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以至于难以满足学生对礼仪教育的需求。其次,由于大多数学校在进行礼仪教育时,仅仅是因为上级教育部门要来检查学校礼仪教育的成果,学校并没有落实上级教育部门的教育要求,于是,匆忙组织一些表面工作来应付检查,相关检查的结束也便意味着礼仪教育的结束。这种礼仪教育教育的方法,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效果,使学校礼仪教育严重形式化。

2.3  礼仪教育未系统纳入教育体系

由于国家教育课程计划中并没有纳入礼仪教育,教育部门在制定的相关政策无明确规定要求,一般也只能要求学校开展礼仪教育活动来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且由于大多数学校的课程表缺乏礼仪教育的相关课程,在开展学校礼仪教育时,也无专属的时间和专业的任课教师,导致礼仪教育缺乏必要的时间和师资力量的保障,使礼仪教育边缘化,仅以学生的课余活动而存在。礼仪教育是一个系统化工程,但是当前我国的没有对礼仪教育进行体系化的科学规划,没有建立起整体的礼仪教育体系。因此,相关教育部门应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建立起适合各个阶段的学生的礼仪教育的内容和体系,通过礼仪教育体系的建成,对不同阶段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和体系化的礼仪教育。

3.加强中学生礼仪教育的对策

家庭、学校和社会在孩子的礼仪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三者缺一不可。如果在进行礼仪教育的过程中,只依靠家庭礼仪教育、学校礼仪教育和社会礼仪教育单方面的作用,忽视其余两方的作用,是无法达到礼仪教育预期的效果的,只有把家庭礼仪教育、学校礼仪教育和社会礼仪教育三者有机协调起来,形成共同的合力,构建起科学有效的礼仪教育体系,促使学校、家庭和社会形成礼仪教育的强大合力。

3.1  家庭礼仪教育是根基

家庭是进行礼仪教育的初始地,其重要性我们不言而喻。孩子高尚品德的形成,必须从小开始培养,这个阶段也是进行礼仪教育的最佳契机。因此,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必须重视和关注家庭礼仪教育,为孩子的礼仪教育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父母应借鉴和学习我国古代的优秀的礼仪教育典籍和故事,从中汲取宝贵的礼仪教育经验,并逐渐运用于子女的家庭礼仪教育,指导子女的礼仪教育,最终,形成符合家庭实际情况的家庭礼仪教育文化。

3.2   学校礼仪教育是重中之重

学校作为传承礼仪教育的重要场所,形成良好的礼仪教育环境,对于中学生礼仪实践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培育校园礼仪环境方面,学校可以通过举办礼仪讲座、礼仪班会以及礼仪文化周等多种形式,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这些活动中去,通过实践践行所学的礼仪理论。

学校应该加快中学生礼仪教育课程的建设的步伐,编制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礼仪教育教材。通过设置专门的礼仪教育课程,并且编写配套的礼仪教育教材以增强中学生礼仪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当前,我国中学礼仪教育的主要教材为《道德与法治》,且礼仪教育在其中所占的比例的较小,满足不了中学生礼仪教育的需求。所以,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安排专业的人员来编写符合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礼仪教育教材,同时,全国各地的学校也可以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编制礼仪教育的校本教材,并且通过专门的教师把所编制的教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传授给学生。

3.3  有效发挥政府部门的作用

我国作为仪礼之邦,拥有着灿烂的中华文明,并在历史长河之中积淀了许多优良的礼仪文化。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以良好的礼仪文化作为保障,因此,应把礼仪教育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学生的礼仪素养水平不仅关乎着他们自身的健康成长,也关乎着祖国的长治久安和未来。政府的有关部门应该通过编制相关法律,完善相应的制度,将中学生礼仪教育纳入到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去,以此保障中学生礼仪教育的发展。

3.4  良好的社会环境是保障

良好的社会环境教育对礼仪教育必不可少,可以对家庭礼仪教育和学校礼仪教育的成果进行有效的巩固。家庭礼仪教育、学校礼仪教育以及社会礼仪教育是礼仪教育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但在这三者之中,家庭和学校礼仪教育起着基础性的作用,而社会礼仪教育的作用也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只要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共同发力,形成系统且科学的礼仪教育体系,可以很大程度地增强礼仪教育的效果。

总之,中学生礼仪教育需要家庭、学校、相关部门以及社会的共同努力,只要各方相辅相成,互为延展和补充,一定可以促进中学生礼仪习惯的养成。

参考文献

[1]金正昆.国际礼仪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2006.

[2]钱文君.初级中学“礼仪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以宁波市“L 中学”为例[D].浙江:宁波大学,2015.

[3]冉汇真,秦雪菊. 中学礼仪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05期

[4]林杨.当前中学生礼仪素养教育研究[D].山东:鲁东大学.2013.6.

[5]李道霞,张波.家校、社会同筑孩子的道德高地 [J]. 中国校外教育,2015年02期.

中学生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中学生 网络道德 德育工作 教育

1 网络普及对德育教育到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如今整个社会已经进入了互联网时代,网络几乎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网络通过它特有的“虚拟性”运行方式正在一点一滴的改变着人民的生活。但网络像一把双刃剑在给人们带来便捷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滋生一系列网络道德问题。一方面人们利用互联网的交互性建立新的社交圈、学生利用互联网实现信息资源拓宽、学校利用互联网实现与学生和家长时时沟通。另一方面由于中学生自律意识尚淡薄,上网成瘾、浏览不健康网站、荒废学业、传播不良信息这个网络道德问题却曾出不穷。可见,科技进步给人们带来的便捷是毋庸置疑的,但给学校德育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值得关注的。

2 现阶段学校网络德育教育存在问题

2.1 学校缺乏网络德育教育环境

中学阶段作为个体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对个体一生起着关键作用。目前在学校方面还是以传统的道德教授为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在教师方面网络知识的欠缺和计算机技能上的不足造成在面对日新月异的网络科技发展下无法得心应手的应对网络道德问题。因此,大部分学校在建设网络道德环境的工作上还是捉襟见肘。

2.2教学中忽视网络德育教育

虽然学校已经普遍开设了计算机课程和德育课,但大部分主要传授的是计算机技术和应用,在德育课上也是授传统德育观念而很少设计网络道德。但现在学生只要上网就必然会与各种网络信息打交道,对于涉世不深的中学生来着说很难抵抗虚拟现实和游戏人生带来的诱惑更甚者往往会引发严重的网络道德问题。学校、老师作为授业解惑者在课上的网络道德教学还是比较匮乏的。

2.3网络德育教育途径单一

网络把学校的德育教育推到了风口浪尖,即使有少数学校开展了网络德育课程但还以传统的分数定英雄来考查学生的道德水平,这样就抹杀了德育教育的功能性。另外,在课程设置方面德育课的课程分量往往要被挤占。照本宣科的讲解、三言两语的评价造成了学生个性的压抑和德育教育效果的丧失。

3 当前如何加强中学生网络道德素质

3.1 重视学校德育工作

各学校之所以还未大范围发展网络德育教育是因为网络德育尚未纳入到学校德育教学体系中。学校应该根据我国颁布的《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引导在校中学生自觉遵守。在教学中既可以在思想政治课堂、计算机课中加入关于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也可以单独开始网络道德教育的课程,在教授计算机技能或者传统道德知识时融入主流的网络道德价值观、言行自律、网络交友、网络安全等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在课堂上有针对性的为学生灌输关于网络道德教育的基础知识,推进学校网络德育教育的发展。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学校营造一个健康的网络德育教育大环境,建立校园网的学校应该完善和健全校园网络道德管理机制,管好这个相对开放的网络空间,创造一个纯净、安全的内部网络环境。而未建立内部校园网的学校可以通过宣传、普及网络道德教育知识来建立一个良好的网络道德教育平台。

加快学校网络德育教师培养。网络道德教育迫切的需要学校培养一批高素质、知识结构合理的复合型人才,针对教育对象、教育方法、教育内容的变化与时俱进。因此,当前学校的网络德育教育应该重点培养一支网络技术和网络道德相结合的网络德育人才师资队伍。为此首先学校应通过技术讲座和定期培训普及网络道德教育的基础知识。其次在重点培养熟悉网络发展新东向、应用软件以及较高德育素质的专家型教师做到师资力量的优化。

课堂讲授与课下延伸相结合。除了课堂传授网络道德教育知识、网络道德渗入思政工作外还应积极抢占网络教育这个新平台,利用网络把课堂的教学和课下的实践引导相结合,令互联网成为网络德育教育的延伸。例如具备相应计算机水平的教师或者思政工作人员可以建立一个思政网站,上传相关网络道德教育教案、资料作为对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或者任课老师、班主任建立讨论群实现时时交流和资源共享。

3.2 建立丰富的网络德育课程

除了传统方式的课堂网络德育课程的教学外,学校可以利用多种手段来丰富网络道德教育课程内容,做到多方面、多层次的普及网络道德教育。首先,可以通过网络建立一个心理咨询的平台。针对一些有网瘾或者压力大的学生开展积极的心理辅导。通过网络心理咨询对那些羞于启齿、性格敏感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避免出现交往方式错误、自我迷失、道德失范等网络道德问题。其次,运用多种形式开展网络德育教育的宣传和教授。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除单一书本讲授外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软件制作视频和课件;课上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与网络道德相关的情景对话,使网络道德与日常生活相结合还可以由班主任组织关于网络德育教育的主题班会或辩论,令每个学生参与其中在讨论过程中适当予以疏导,从而更深层次的将网络德育教育融入日常学习中。最后,把网络道德作为素质评价的一项指标。现今受教育者不单单只以学习成绩作为素质评价的单一标准,道德作为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素质应该被列入中学生素质评价指标之中。

3.3发挥家庭在网络德育教育中的作用

家庭教育作为教育的另个一个阵地同样承担着普及网络德育教育的重任。由于在学校受环境和时间的限制,学生大部分上网时间还是在家中,因此家庭对孩子的网络德育教育是不容忽视的。因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家长在网络德育教育中的作用,为此首先应该提高家长网络道德水平,加强家长网络运用能力。这样家长在了解一定网络知识和相应网络技术的基础上就可以与孩子更好的交流并且知道现今网络风气和环境,正好的正确引导孩子规范上网。另外,家长对孩子的上网行为可以进行监督,一旦发现孩子浏览不健康网站应当加以制止并耐心教育。最后,家长和老师可以利用网络相互沟通,建立一个家长与教师互动模式,家长和老师在网上进行交流避免网络道德教育在学校和家庭中脱节。

3.4学生自身应重视网络道德教育

各种道德准则的教育都要内外为学生的自我行为之中。因此作为中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知识和认识,在网络德育教育方面除学校和家庭的努力外,作为学生也应该自我约束,培养自律意识并且重视学校网络道德教育课程和家庭网络教育方式。

4 小结

网络道德作为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又一把利尺已经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但网络教育的推进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这有赖于社会各个方面的努力和不断探索,为迎接这个德育工作的新挑战,作为一名德育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跟紧时代步伐、充分利用资源、不断开展网络德育教育,推进网络德育教育事业的新发展。

参考文献:

[1] 冯仰生.关于增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思考[J]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

[2] 覃海逢网络德育——高校德育的新思考[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

中学生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一、“90后”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现状

“90后”大学生是泛指年龄在1990至1999年范围内出生的大学生群体,这批“大学生新鲜人群”无论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还是人生态度上都彰显出与“80后”大学生迥然不同的变化。他们思想独立自主,却也有着强烈的依赖心;他们个性鲜明张扬,却又不时表现出叛逆和幼稚;他们敢于直面现实,但在问题面前却逃避责任……这群“90后”在比过去更为丰厚的物质条件下成长,但精神食粮却相对匮乏,他们对外界缺少认同与接纳,过分的以自我为中心,感恩之心也在逐渐的衰退。这种感恩意识缺失的现状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90后”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现状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诠释:一方面,很多“90后”大学生对父母的养育之恩表现得异常冷漠,认为父母给予自己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是父母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很多人没有主动帮父母分担过家务,也不记得父母的生日。另一方面,许多“90后”大学生喜欢摆出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姿态,漠然的看待周边的一切,以说明自己的“成熟”、“淡定”,更有甚者,狠狠关闭自己的心门不让任何人进入,以冷酷的表情显示其“个性”。

二、“90后”感恩意识缺失成因

1.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人际关系被打上了实利化和物质化的烙印,功利和拜金主义盛行。当代大学生置身于这种社会环境中不自觉的要受到其影响,社会恶性事件对个体造成的伤害影响着他们的思维,他们不懂得要去感激父母、感激师长、感激社会,也不知道如何去表达对父母、对师长、对社会的感激之情。

2.家庭教育的片面性。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课堂,“90后”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从一出身就寄托了父母全部的希望,但也由此带来了许多父母对孩子过于的溺爱,“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一切由父母包办,对孩子百依百顺。过多的呵护助长了大学生的依赖心理和寄生思想,时间久了,孩子就容易把他们得到的一切视为理所当然,他们认为自己理应是被父母宠着的,也习惯于接受别人的付出,而不懂得自己的付出。不懂得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就更不会懂得以感恩之情回报他人、回报社会了。

3.学校对感恩教育的忽视。迫于升学压力、就业压力等一系列外部环境的影响,大多数学校往往把教育的重心放在知识技能的培养上,而忽视了情商教育。学校可以培养出知识拔尖的学生,但这些学生不一定具备较好的心理素质和较高的思想情操,而后者显然是最重要的。当今大学生普遍缺乏感恩意识的不良现象与学校情商教育不够落实,尤其是忽视感恩意识的培养不无关系。

4.学生自我反思不够。外界没有给“90后”提供一个很好的感恩环境,而“90后”自身也存在种种不足。他们思想叛逆,喜欢彰显“个性”,但却掩饰不了精神内蕴的空虚。有些人没有感恩的意识,对别人给予自己的帮助漠然置之,更不知道怎么帮助别人。他们把父母的爱视为天经地义,把他人的付出视为理所当然,内心却是冷酷与麻木的,不懂或是不愿有感恩的行动。

三、高校教育培养“90后”大学生感恩方式的选择

1.教育学生感恩父母。“百善孝为先”,学会感恩要从学会感激父母开始,对父母的感激之情是一个人最原始、最本能的情感。高校教育可以从感恩父母为突破口,教育大学生学会孝敬父母,进而由对身边亲人的感恩推广至对整个社会的感恩,由此将感恩的思想传递给学生,高校可结合实际,宣传一些子女孝敬父母的优秀案例,树立好的榜样,还可通过各种渠道,加强父母与子女的沟通,如在节假日等特殊时间开展子女给父母的一封家书活动。

2.教育学生感恩社会。“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人的自我价值是在对社会一次次的付出之后不断被肯定的。因此,要培养学生对社会的感恩、对他人的奉献,施恩而不图报。良好的社会教育也会影响学生的感恩意识的培养,要发挥宣传的舆论导向作用,对社会上冷漠无情、不懂感恩、不会感恩、忘恩负义等丑恶现象进行揭露和批评;对知恩图报、施恩不图报的行为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赞赏,同时给人们树立识恩、知恩、感恩、报恩、施恩的榜样。

3.教育学生感恩师长。“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教师,更应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在教育岗位上无私的奉献自己,用爱心关怀学生、用言行感染学生,这样才能在学生心里播下爱的种子,让爱在每一个学生心中生长开花,并由此传递给更多需要帮助的人们。学生会因老师的谆谆教导以及无微不至的关怀而对恩师充满感激之情,从而也学会如何去关爱他人。学校应大力宣传优秀教师的感人事迹,给学生作出正确的引导,鼓励学生向老师表达感恩之情,多开展一些师生互动,为学生对老师感激之情的传达提供多种渠道,形成师生和谐的良好校风。

参考文献:

[1]李进.我的教师教育观——当代师范生之愿景[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信息技术系)

中学生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学生安全教育;现状;途径;措施

中学生安全教育是为了保护未成年人的生命安全,提高中学生防范与处理事故能力及自我保护意识能力,使他们能应对生活世界中可能遇到的危险处境而开设的一种教育。

一、中学生安全教育的现状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学生的生活空间大大扩展,交流领域也不断拓宽。在校期间,他们除了进行正常的学习、生活外,还需要走出学校参加各种的社会实践活动。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缺乏必要的社会生活知识,尤其是安全知识,势必会导致各种安全问题的发生。因此,加强中学生的安全教育,增强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能力,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1.中学生安全教育流于形式

中学生安全教育直接关系到中学生的生命安全,也直接关系到学校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虽然很多学校开展了安全教育活动,但多流于形式,大部分只了解活动的主题,而对教育活动的内容全然不知,甚至少部分中学生对活动的主题都不了解,没有让给中学生真正的了解安全教育,教育的内容无法渗透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去。另外,即使学校积极开展中学生安全教育活动,但是很多教师与学生对安全教育不够重视,参与度不高,他们在思想上并没有意识到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2.案例教育的方法比较单调

教育方法相对简单,是中学生对安全教育提不起兴趣的主要原因。中学开展的安全教育方式主要采取说教、通知、宣传栏和黑板报的形式。这些方式并非中学生喜欢的教育方式,然而例如邀请相关部门(交通、消防等)人员到学校开展专题讲座、相关安全教育电视节目播放、安全教育实际演练、老师讲解时结合具体事例等方式更容易吸引学生的兴趣。因此在安全教育过程中必须注重教育的方法。

3.安全教育方面资源不足

(1)学校教师资源的缺乏

校园安全教育的老师存在很大的流动性,是安全教育一直发展不起来很重要的原因。中学的安全教育老师主要是思想教育和体育老师,还有就是交通、消防部门的工作人员。但是这些都是兼职的,学校没有安全教育方面的专业老师。安全教育师资的缺乏严重影响了校园安全教育的开展。

(2)安全教育教材的不足

开展安全教育活动,教材是必不可少的,我国这方面资料有很多,包括出版的书籍,音像制品。中学是有一些这方面的课外读物,但学校大多没有统一使用安全教育的教材,使得教师对安全教育内容选择的随意性很强,只是一味地重复自己熟悉的内容,但对学生需要掌握的实用性内容涉及较少,这使得中学生得不到系统完善的安全教育,这也对校园安全教育的开展造成了很大的阻碍。

(3)安全教育时间的不足

对于中学生来而言,学习渠道主要是课堂,这也是吸取中学生安全教育知识的主要渠道。但是我国中学对安全教育课堂设置很不乐觀,学校对于这方面的教育时间很难保证。很多中学无论是国家课程还是地方课程,都没有设置安全教育。学校大都以主题班会的形式开展,所以中学生安全知识教育时间肯定是不足的。大多数都渗透在学科教育里,但也只是警示,肯定不够,也缺乏安全演练活动,很多时候安全演练成为了出事后的“被演练”。这些方面的缺乏,使得很多中学生很难掌握自救自护的能力,万一出现意外,学生难以有效应对。

二、中学生安全教育对策

1.思想上注视中学生的安全教育。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认为学生的主要精力和时间就是把学习学科知识当成了教育理念,从而忽视了安全教育,这就使很多学生养成了学习安全教育知识没必要的错误观念。针对中学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频频发生的学生伤害事故,函需加强教师与学生的安全思想教育,从而摆正安全教育工作在学校发展中的位置,积极开展安全教育的同时,还要加强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确保学校真正意义上开展安全教育活动。在思想上进行安全教育,无疑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然后发挥模范的带头作用,则会更具有激励作用,学校定期开展在安全工作方面的先进个人和集体表彰活动,通过一定的奖励措施,从根本上不断提升广大师生的安全意识,从而推动安全教学工作更好地开展。

2.构建多元化安全教育模式。

为了引起学生对安全教育的兴趣,应该开设多元化安全教育。比如开设讲座,播放相关的教育视频等,让他们有兴趣去了解安全方面知识,与此同时在思想上树立安全的理念。学校的安全教育应该不断开拓新的思路和渠道,不能仅仅停留在课本安全知识的学习上。可组织一些有实践意义的校园安全教育活动,如摄影和新闻作品的品读活动,展现的是一些由于安全意识缺乏而导致的损失和危害,形象地展示由于疏忽导致的火灾场景,因不遵守交通规范导致的车祸场景等,通过图片的形象展示不仅提升了广大师生的安全意识,更能从潜意识里触动他们的神经,从而能够进行自觉主动的安全知识学习。

3.开设安全教育国家课程。

对于中学的校园安全教育,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借鉴安全教育做得好的国家的经验,改变我国中小学安全教育有心无力状况的处罚,我国亟需开设安全教育国家课程。我国教育部门也应该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年龄与认知特点,编写一套由易到难的统一的安全教育教材但缺乏校园安全法律法规已经严重了影响了我国中学安全教育的发展,使得很多学校安全教育的开展得不到保障。

4.发挥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综合作用。

学校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阵地,有条件进行正规化、系统化的安全教育,学生家长要言传身教,以身作则,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救自护能力。安全教育仅靠学校和家庭是不够的,要依靠社会力量,三方齐抓共管,为学生安全营造良好安全氛围,防止意外发生。

三、中学生安全教育主要措施

1强化教育的阵地,拓宽教育的途径

拓宽教育的途径,更新教育的手段。一是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阵地作用,利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体系和优势,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因人因事有针对性地进行安全教育;二是要发挥课堂教学的优势,在有关课程和教学环节中由任课教师结合课程内容,适时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三是要发挥计算机网络教育的优势,在学校网络上发布安全教育的信息,分析典型案例,进行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四是发挥心理咨询的优势,开展心理健康普查,了解学生心理动态,把安全教育与心理咨询结合起来,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做好安全防范教育。

2.突出重点,注重效果

安全教育既要全面展开,又要有重点地进行,做到点面结合,以点带面。一是抓重点人的安全教育。如对经常违反校纪校规的学生,要进行重点教育,防止因严重违反校纪校规造成安全事故。二是抓重点场所的安全教育。如对防火、防爆有一定要求的实验室,要教育学生严格遵守实验操作规程,防止意外事故发生。三是抓重点时期的安全教育。重视新生入学时的安全教育。切实加强新生入学安全教育,增强新生的自我防范意识,这对于他们以后的学校生活,乃至以后人生道路上都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二要加强节假日期间安全教育。预防财物被盗、火灾、食物中毒、溺水、车祸等事故发生。

安全教育是一项繁重的任务,更是一份沉重的责任,中学生安全教育任重道远,希望更多的人关注学生安全教育。

中学生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教学体制改革的全面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课上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了,在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方面也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着重介绍了现代教育技术在改进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的运用。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传统的思想品德教育形式单调,空洞的说教常常让学生不易接受,难以取得好的教育效果。现代教育技术以其直观形象的特点,更新了传统的思想品德教育的手段和方法,表现出明显的优越性。我们通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更好地改进各个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提高对中学生的德育,促进中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增加中学思想品德教育课的动态展示

研究表明,相比于静态的教学模式,动态的教学模式更有利于激发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质量。思想品德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一些视频和图画,帮助学生理解枯燥的课本知识。例如,讲世界各国的文化的时候,老师可以播放一些有关各国的影像资料,让学生在观看的同时对其他国家的文化增加了解。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思想品德教育课的教学情境

思想品德老师要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运用逼真的图画、形象的声音,让学生如同身临其境,引起中学生思想共鸣,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比如,讲“唱响自信之歌”的时候,老师可以播放《社会主义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歌颂祖国的歌曲,也可以播放相关视频资料。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中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

思想品德老师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多方面、多维度地为学生提供思想品德教育的知识和相关信息,帮助学生提高对事物的感知能力,培养学生将思想品德课中抽象的知识与现实的表象联系起来,促进中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对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及其教学模式等产生了深刻影响。对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应该顺应我国教育改革的潮流,顺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到改进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教学过程中,改变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模式以及教育方法,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思想品德教育的现代化。

参考文献:

陈小华.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改进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J].民营科技,2011(12).

编辑 张珍珍

上一篇:农贸市场建设论文范文下一篇:货币资金审计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