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乳业分析报告论文范文

2024-01-28

中国乳业分析报告论文范文第1篇

光明乳业——曾经中国乳业的龙头老大,1999年时液态奶和酸奶的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但在2003年主营业务收入被伊利超越。

二 光明乳业问题分析

1“轻资产战略”的误导

2001年光明实施“轻资产战略”,只进行少量硬资产投资,通过输出管理、技术和品牌获取利润,自己则专注与产品研发、销售、服务与品牌推广。具体的行动,包括与杭州乔司、金华2佳乐等省外企业签订定牌生产光明产品的协议,控股并购天津梦得、江西英雄、郑州山盟等诸多地方性乳企。过去40年在上海,光明做到20万吨奶源,而用轻资产的方式做到了60万吨。

然而“轻资产战略”只解决了企业的内部问题,即企业如何控制、协调、管理以达到业务快速扩大,却忽略了外部问题的解决——如何获取顾客。表现出来就是它产能的扩张超出自己的销售扩张,它没有用订单控制自己的产能。另一方面,在三聚氰胺事件出来之后浮出水面,就是生产与奶源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这对食品行业尤为重要,但光明却外包出去,这是非常危险的。

2 品牌战略危机

首先,品牌没有进行全国性的有效推广。

其次,没有进行品牌细化,对细分市场没有进行多品牌战略。

再次,多类型产品用一个品牌,风险较高。容易相互影响,会造成“一个老鼠害还一锅汤”。

3 扩张瓶颈

利润主要集中于华东市场,对其他区域市场扩张不力。主要原因自己对收购品牌处理不当,收购品牌过早退出而光明品牌没有形成战斗力,容易造成局部市场失利,江西就是这样。在天津生产实施外包,不能对生产实施有效控制,出现质量问题。

4 组织结构不合理

不同产品设置事业部,事业部领导各地方公司。这种组织机构的设置并非以顾客为导向,如何协调不同地区顾客的不同喜好,很难做到。

三 解决方案

1 加大对自己奶源和生产的控制

可以内蒙和黑龙江建立自己的优质奶源基地,为自己以后的高端产品提供保障。在全国建立自己的生产基地,养殖基地对质量进行控制。

2品线扩展

增加现有产品品种,尤其要强化光明在保鲜奶的地位。丰富现有产品规格系列,以满足不同消费者及其在不同场合的需要。根据不同消费者群的需求,不断改进乳品的口味,以满足求新求变的消费者对口味的需求。开发新产品不断地推出新品种,包括新功能、新包装、新口味,已满足时尚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

3 高、中、低端产品全面出击

如果市场领导者要继续保持第一位的优势,首先,必须找到扩大总需求的方法;其次,采取好的防御和进攻行动来保护自己的市场份额;再次,在市场规模小变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因此,作为市场领先的企业即使小开展攻势,至少要对各层次的产品保持警惕,小要轻易的把侧翼暴露给敌人。市场领先者在目标市场上对高、中、低端产品线的全面设防,既能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又能抵御挑战者的进攻。必要时还能平动发起攻热。

4 不断细分市场,培养新的消费群体

对乳品来说,普通纯鲜奶在一线、二线的城市里的普及率较高,但在其他市场的普及率很低。即使在一二线城市,纯鲜奶也较其他功能性或调味乃的普及率低很多。现在,在农村市场,乳品消费几乎是空白。在城市市场,不消费牛奶的人有些是担心因营养过剩而发胖:有些是担心出现过敏,但大多数人是由于对牛奶营养知识缺乏必要的了解。因此,市场领导者可以通过媒介、渠道或示范作用,去说服这些人群,使其加入乳品消费的行列。

5 .建立研发中心,主要是对产品的功能进一步完善和深化。通过市场细分,企业就能了解到不同年龄、不同人群、不同的地域以及不同的身体条件对奶制品品同的要求。针对这些不同的要求,企业应根据自身的条件来选定相应的目标市场。

中国乳业分析报告论文范文第2篇

首先,我们在实习指导教师的带领下来到了河南花花牛乳业有限公司,公司负责人领我们到了一楼大厅为我们讲解公司的相关内容。主要内容有公司的概况、规模和牛奶生产流程等。 河南花花牛乳业有限公司是以生产酸奶为主的液体奶生产企业、河南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公司最初名称为河南省郑州种畜场冷制食品厂,主要生产冰淇淋等,“花花牛”品牌诞生于1994年。1999年公司改制,成立了河南花花牛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并开始进入乳业,建设了日加工能力400吨的乳品一厂、乳品二厂。 河南花花牛乳业有限公司是河南省本土乳企中最大的乳品加工企业、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

花花牛日加工能力1000余吨,包括郑州市区的河南花花牛乳业有限公司、新郑机场开发区的河南花花牛乳业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4个多亿,产品已涵盖了巴氏奶、UHT奶(超高温奶)、二次灭菌奶、果汁饮料、奶粉五大类八个系列近60多个花色品种。2001年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2004年通过HACCP食品安全体系认证,从而成为河南省乳品行业率先通过“双认证”的企业。代表河南乳品技术最高水平的河南省乳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落户花花牛,有力地提升了公司的技术创新水平。公司先后荣获 “中国学生奶饮用奶定点生产企业”、“河南省名牌产品”、“河南食品工业第一品牌”等殊荣。

花花牛临近省会郑州,又背依黄河滩绿色奶业养殖带,兼有了城市型乳业和资源型乳业的双重发展优势。通过“公司+基地+农户”实施产业化经营,已初步建成自有优质奶源基地67家,遍及了郑州、开封、新乡、鹤壁、焦作、许昌、周口、平顶山、商丘等九个地市,存栏奶牛3万余头,日收鲜奶200多吨,全部实现机械化挤奶,2010年支付奶款1.6亿元,实现了公司与奶农的双赢。

然后,我们到了生产车间,参观了整个生产线,对生产过程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也让我们的认知更深入。在参观过程中,负责人给我们讲了每一个环节的生产流程,还带领我们到了他们的检测基地,也深刻地讲解了检测方面的知识。 走进现代化的生产车间,里面排列着整齐的大容器。公司负责人说,它们有的是用来贮存原料奶的,有的是用来发酵酸奶的,还有的是清洗 管道和设备。走在车间的参观走廊上,透过玻璃,负责人指着那些现代化的生产设备说,从奶牛挤奶开始到消费者手中,一杯奶要经历原料收集、原料运输、生产加 工流水线、成品运输、销售等过程,全程跟踪质量检验„„并简单勾勒出奶产品的整个生产环

节。奶牛场——奶站(挤奶)——原料奶运输——工厂——储奶罐、奶仓——配料罐——均质器——杀菌——储存罐——再加工(酸奶或者奶饮料)——成品 罐——包装——冷库——产品运输——各种销售渠道——消费者。

通过其讲解,也了解到花花牛自己开创的“公司+基地+农户”的奶源基地发展模式,先后在黄河滩区绿色奶源基地上投资建成奶牛饲养小区14个、集中挤奶站60个,直接带动农民发展奶牛1.2万多头。这个牧场有1700多亩,养了1000多头奶牛,是中国与荷兰的合作项目。对于奶制品企业来说,“得奶源者得天下”,一个乳品企业能掌控多少奶源基地,奶源基地能否提供充足、优质的鲜奶,最终将决定 一个乳品加工企业能走多远。花花牛作为河南本土乳品生产企业的老大,打造出了中原地区最大的绿色奶源基地。目前,花花牛的产品覆盖了河南全省18个省辖市以及90%以上的县城。距离郑州200公里以内的区域可以实现一天一配送,200公里以外的区 域能实现两天一配送。”闫浩介绍说,目前,郑州市区有60多家花花牛的配送站,不仅包括思达、丹尼斯日日鲜等大型超市,也有小商店、酒店专供、家政送奶、 学校等网点。全市的销售网点有3400多家。目前,郑州市区已稳定到3万多户的需求量。

参观很快就结束了,我们又跟随老师来到了“中荷牧场”(河南花花牛乳业有限公司主要供奶牧场)。

花花牛中荷牧场位于郑州市东北21公里处的黄河南岸的花园口镇八堡村。据牧场管理人员介绍,此处虽然位置偏僻,流动人口稀少,但是牧场从来不曾放松过安全这道“闸门”。中荷牧场采取了全封闭式养殖管理,引进了目前较为先进的智能化“牛群管理系统”。人进牧场,必须先过消毒关,先是给脚杀菌,后经过5分钟的紫外线消毒,再给来人乘坐的专用车辆消毒后,方才被允许进入牧场。牧场建好后,上千头从荷兰进口的荷斯坦高产奶牛,漂洋过海入驻到1700亩的中荷牧场。这里是国内极为稀缺的牧场,在这里生活的也是世界上品种最好的奶牛,适应性强、少生病、产奶量高,是荷斯坦奶牛的特点,每头牛的价格都上万元,光这一笔钱,就是天文数字,而每头牛的产奶量也很惊人,当我们惊叹于一头普通奶牛日产奶20多公斤时,荷斯坦高产奶牛一天能产六七十公斤奶。中荷牧场四周用围墙与外界隔开,在1700亩的中荷天然生态牧场内,来自荷兰的荷斯坦奶牛悠闲地生活着,平均每头奶牛拥有4亩地,在如此宽广的“公园”般的环境中,奶牛的身心可以得到彻底的放松和滋养。开放式高蛋白苜蓿草、三叶草等草场,保证了牧场区每天每头奶牛都能自由地散步,沐浴阳光。依据奶牛量及环境,牧场划分的生活区、青贮饲草区、牛的饲养区、休息区、挤奶区等紧密相连。牧场是集奶牛放牧、饲养、加工、饲草、疾病防治、员工生活休息与一体的

大型智能化综合自然生态园区。每头奶牛除每天草场吃草上午、下午各2小时,牧场还要储存大量的青草、玉米等奶牛“主食 ”,它们经青贮加工后,还得添加精料、辅料等多种饲料组成“混合口粮”。与个体奶农相比,这里奶牛每天的“伙食费”高出近一倍。每到挤奶时间,奶牛就会排队来到专门的挤奶厅上,由进口的自动挤奶器统一挤奶。整个过程中,所有工作人员都不接触原料奶。按照规范,挤奶员首先清洗奶牛乳房并用消毒剂给乳头消毒,挤完奶后,还会用消毒剂再次给奶牛的乳房消毒。目的是防止奶牛患上乳房炎影响奶质。在用挤奶器挤奶之前,工作人员还会先用手挤掉头三把奶,以便发现有病情,及时治疗处理。每天7时、晚6时,牛群自觉排队进入挤奶大厅进行挤奶,瑞典先进的利拉伐挤奶机,能同时给48头牛挤奶,应用仿生原理的挤奶器模仿小牛吸奶的频率,适当播放音乐,使奶牛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顺畅产奶,随后由公司的奶罐车每天在恒温3°的条件下运输到公司。

对一个乳制品企业来说,奶源无异于行军之粮草。牧场、奶牛、奶源、加工、市场是一个有机的链条,资源优势不过是链条起始端的基础,要达到顶端的经济优势,必然要经过转化与整合的锤炼。河南花花牛乳业有限公司想要做的,就是将两个优势成功连接。就是用这种优势,为河南省高端奶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提供了坚实保障。

中国乳业分析报告论文范文第3篇

蒙牛乳业由于1999年7月成立,公司总部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主营乳制品和冰淇淋,乳制品包括液态奶和奶粉,而液态奶是最重要的一项业务,在其销售收入中的比例接近90%。短短7年时间,主营业务收入在全国乳制品企业中的排名由第1116位上升至第2位。其中,UHT牛奶销量居全球第一,液态奶销量居全国第一,冰淇淋销量居全国第一。7年多来,蒙牛带动内蒙古及周边地区新增奶牛80多万头,产业链条辐射几百万农牧民。2004年,销售收入达到72亿多元,年收奶量150万吨,发放奶款约30亿元,成为中国乳界收奶量最大的农业产业化“第一龙头”。 2007年,蒙牛乳业总资产约100亿元、净资产53亿元,销售收入为213.181亿元,成长为国内乳业行业第一名。目前,公司已在全国15个省级行政区建起20多座生产基地。产品覆盖全国除台湾省外的所有地区,并出口港澳、东南亚、蒙古、美国等国家和地区,是乳业牛奶出口最大的企业。

(二)乳品行业概况

一、乳品企业的一般特点 目前,国内乳制品生产企业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传统计划经济时代建立起来的乳品企业,大多以满足某一个城市的消费为主,一般是集体国营企业;另一个是近十年来在乳业大发展时期进入的民营企业。总的说来,国内乳制品加工企业数量众多,全国超过1600多家,除了蒙牛乳业、伊利集团、光明乳业等少数企业,绝大多数企业产值在一亿元以下,规模偏小,效益低下;产品较为单一,基本没有新产品开发能力,人员素质较低,质量保证体系不能有效运行,质量事故时有发生;营销手段单一,主要采用降价促销或附送赠品等激烈的价格战,造成行业整体利润率严重下滑、行业出现大面积亏损的局面。

二、主要发展方式

近十年来,国内乳业处于井喷高速发展时期,人均牛奶消费量从2002年的10.2公斤迅速提高到25公斤。这一轮中国乳品行业的发展主要是以液态奶,尤其是以纸盒包装的常温液态奶的高速发展为代表的。之前,国内乳制品行业小而散,尚未形成全国性乳制品加工企业,主要是传统计划经济条件下各省市各地区的城市型企业,以满足本地的牛奶消费为主,产品主要以普通塑料袋包装的保质期在2天的低温液态奶(全程需要冷链)和奶粉,技术装备差,产品低档且品种较少。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大量引进国外先进设备,能常温保存且保质期长达8个月的多层塑料袋及铝塑纸复合包装的出现,解决了奶源地与主要消费市场相距遥远的难题,从而使牛奶消费发生井喷,短短十年间,中国人均乳品消费从不足7公斤到现在人均约25公斤,而这些增量产品,主要是以常温液态奶为主。常温液态奶的年均发展速度远远大于奶粉和低温液态奶等其它品类。奶酪、黄油等高端乳制品在国内还不能被广大消费者接受,销售量还非常小,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三)乳品行业市场环境分析 乳制品是一种快速消费品,对有传统乳品消费习惯的消费者是一种生活必需品,对许多没有传统乳品消费习惯的消费者而言,是一种天然、绿色的健康食品,它自身的特点决定了行业竞争者(包括原有同行业竞争者、新进入者和替代者)、消费者及渠道经销商对企业的影响尤其巨大。

一、消费者市场行为分析

就消费者市场来讲,中国地广人更多,乳品消费市场环境相对复杂得多;由于地理及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差异,乳制品的消费习惯在各地区差异较大。通常地讲,存在南北差异、东西部差异和城乡差异这几种。他们在饮奶传统、收入水平和产品认知等方面的差异,带来了他们在乳品价格决定权上的差异。

就消费者自身来讲,我国广大消费者还严重缺乏乳产品的相关知识,信息主要来源于电视广告和销售终端,对牛奶的认知相对较低,许多人把乳饮料当成牛奶来喝。对于乳制品,广大普通消费者基本是把乳制品当成一种有益身体健康的食品,但并非生活必需品,产品可替代性强,因此,消费者对价格较为敏感,这是市场上频频出现价格战的主要原因。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普遍不高,容易受到降价、买赠、促销等手段的影响,这主要源于消费者对乳产品的认知能力较低、产品结构较为单

一、产品同质化程度高等内外因素。家庭主妇是主要的购买者或关键影响者,她们一般整箱就近购买,购买时对品牌的选择随机性较大,因此,一般情况下,乳制品的终端覆盖率要求较高,其渠道终端多种多样,包括大卖场、食品超市、便利店、食杂店、烟酒店、糕饼店、送货上门等,其中,大卖场与超市是最主要的零售终端。

经过以上对消费者对乳制品的需求、认知、信息来源及购买习惯等各方面的综合分析,可以得出结论:消费者拥有较强的议价能力。但是,不同的细分市场,消费者的议价能力存在一定差异。总体上看,乳制品市场品牌众多,消费者可选的余地很大。乳制品消费频率很高,对许多消费者来讲也是一笔不小的生活支出,因此,大多数消费者视乳制品为健康食品而非生活必需品,可替代性强,加上产品同益同质化,消费者认知较低,尤其是中低端市场,消费者对价格较为敏感,不同品牌的乳品价格相差很小。在高端市场,消费者的议价能力相对弱一点,这个细分市场的消费者更注重品牌和产品的高品质,他们愿意付出更高的价格以享受高品质的产品,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因此,强势品牌的产品往往能够获得更高的品牌溢价,强弱品牌之间的价格差异也比较大。比如,高端在婴幼儿配方奶粉这一细分市场,产品主要被惠氏、雅培、美赞臣等国外品牌占据,价格往往是国内品牌的一倍以上,但是消费者仍然趋之若鹜。在功能奶等细分市场,消费者的议价能力也相对弱一点。消费者往往注重的是该品种牛奶具有的特殊功能,比如低脂、高钙、益生菌、造骨、易消化等特质,他们愿意付出更高的购买价格。同时,还应看到,不同的功能性牛奶,消费者的议价能力存在区别,传统的普通功能性牛奶,比如普通低脂牛奶、高钙牛奶等,由于品牌多而差异小,消费者愿意付出的购买价格就低一些;而一些新、奇、特功能性牛奶,比如蒙牛OMP造骨牛奶和新养道、以及伊利的营养舒化奶、光明的畅悠酸奶等产品,由于功能突出、同类竞争产品少,价格相对比较高,企业的价格决定权就强一些。

二、我国乳业市场细分

第一,按照传统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可以分为城市与农村市场。传统的城市型乳品企业,主要市场就是其所在地及周边城市;而基地型企业,也是选择城市作为主要的销售市场。广大农村由于收入水平、物流配送、销售网点等因素的限制,乳品消费以奶粉为主,整体消费还处在较低水平,未来发展的潜力很大。目前,除了一些小型乳品企业,由于其产品结构单

一、只能生产低温巴氏奶,因此只能在城市销售外,大多数城市型和基地型乳品企业基本都覆盖城市和农村两个市场。

第二,按照销售市场的范围,可以分为全国市场和区域市场。相应地,乳品企业可以划分为全国性品牌和区域性品牌,全国性品牌在全国范围内销售产品,市场环境更为复杂多变;区域性品牌只在当地及周边邻近地区进行销售,在当地一般拥有较为良好的人脉关系。目前,国内能被列入全国性品牌的还有三家:蒙牛乳业、伊利集团、光明乳业。

第三,按照消费者对饮用便利性和储藏的要求,可以分为奶粉、液态奶两大市场,前者更易于储藏,后者饮用更方便。近十年来,奶粉市场发展速度远低于液态奶市场,奶粉市场最重要的一个细分市场是婴幼儿奶粉市场,主要被国外品牌所垄断。液态奶是目前国内乳品企业的主要发展方向,包装主要采用纸盒利乐包和塑料百利包,产品同质化程度较高。

第四,按照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和销售价格的高低,可以分为高、中、低端市场。由于我国还未形成庞大的中产阶级群体,市场销量还是以中、低端为主;但是,近来高端市场成为各大乳品企业竞相角逐的战场,高端市场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已经成为企业的一个重要利润来源。 最后,按照储存条件,可以分为常温奶市场与低温奶市场。一般地,企业都会生产这两种产品,只是侧重点各有不同;基地型全国性乳品企业,以常温奶为主,区域性地方企业,一般以低温奶为主。

(四)、蒙牛SWOT分析

一、优势:

1、较强的品牌实力

首先,蒙牛乳业的竞争优势之一,在于其较强的综合品牌实力。经过近十年的发展,蒙牛乳业成为中国乳制品行业的领头羊,综合实力较强,具备较高的品牌知名度和一定的美誉度,也初步拥有一批忠诚度较高的消费者。蒙牛液态奶和冰淇淋销量连续数年位居国内第一,2007年液态奶国内市场份额为40.7%,特仑苏系列液态奶约占国内高端液态奶市场的70%,在港澳地区,蒙牛乳业占有的市场份额超过50%,并进入东南亚等市场。2007实现213.181亿元的营业收入、及9.358亿元的利润总额,包括经营利润率、增长率等指标均超越伊利集团,并大幅领先光明乳业和三鹿集团,成为中国乳制品行业的第一名。同时,蒙牛乳业自1999年成立以来,蒙牛先后被评为是“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免检产品”。

2、较强的市场营销能力

蒙牛乳业的第二个竞争优势体现在其较强的市场营销能力。蒙牛乳业市场嗅觉较为灵敏,对社会热点或市场机会的把握较好;执行力和一线动员能力较强。蒙牛乳业实行所谓的“企业军事化”管理,强调“服从”军事思想的灌输,形成较强的纪律性和执行力,最终表现出来的是其较好的渠道能力。说蒙牛的市场营销能力较强,是因为其营销策略基本达到了其预期目的。

3、较强的创新能力

蒙牛乳业的第三个竞争优势则在于其较强的综合创新能力。蒙牛乳业在呼和浩特和林格尔总部所在地,建立了国内较为先进的乳品研究院,引进了不少先进仪器,初步组建了一支专业的新产品开发队伍。已经先后开发出蒙牛特仑苏、奶爵六特乳、蒙牛真果粒、蒙牛未来星、新养道、妙点、OMP造骨牛奶等新产品,科技含量较高、功能性较强,促进自身的产品结构调整,较好地抵御了原材料及人工成本上升的不利影响,保持了较高的获利能力,特别是高端新产品已经成为蒙牛乳业的主要利润来源。蒙牛乳业的创新能力还表现在其在市场营销策略方面的创新:“超级女声”娱乐营销,把电视传媒、平民娱乐、短信平台等有机结合起来,使得平民娱乐能够扩大影响并流行开来。

4、较完善的全国产业布局 最后,蒙牛乳业的竞争优势还体现在她已经基本完成的全国产业布局。在全国相对较好的奶源地带,蒙牛乳业建成了23个现代化的生产基地,以及一些牧场,拥有较好的原奶优势和较充足的保证,为满足市场需求提供较好的基础,同时为后进入者设定了较高的准入门槛,尤其是在《国家乳业产业政策》颁布以后,蒙牛乳业的先发布局优势较为明显。此外,蒙牛乳业是民营企业,拥有体制上的优势,除了税收优惠、税负较轻,经营上所受的干扰较小,较为灵活,决策迅速;其规模上的优势也为其带来较强的议价能力,其原附材料要比其它企业低,加上其成本控制比较有效,使得其具有较高的净利润率。

二、竞争劣势

蒙牛乳业的劣势,则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

1、远离主要消费市场

蒙牛乳业的主要劣势之一,在于其生产基地大多远离南方主要乳品消费市场。蒙牛乳业来自北方,其主要生产基地基本都在北方地区,远离南方东部沿海等人口密集的主要消费区,因此,相比区域性地方乳品企业,不仅物流成本较高,产品损耗较大,而且容易造成对市场的响应速度变慢,延长供应周期,甚至发生缺货断货现象。尤其在高油价的今天,运输成本大幅提高,这给企业带来一定压力。

2、产品结构不尽合理

蒙牛乳业的另一个劣势,在于其不太合理的产品结构,液态奶比重过高,2007年液态奶在营业收入中的比重为89.8%,这样的比例不仅在国内是最高的,与在国际知名品牌相比,更是不可想象。虽然液态奶的消费是目前的主流,并且也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但是,拓展酸奶、冰淇淋、奶粉等其它产品,提高它们的收入比重,减少潜在的风险,对企业的健康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3、较低的整体人才素质

蒙牛乳业的第三个竞争劣势在于其相对较低的整体人才素质,这也是乳业及整个食品行业存在的共同问题。整个乳业的快速发展,人才缺口较大,人才的瓶颈问题显得很突出。总体而言,食品企业的“三低”现象,即学历低、素质低、工资低,在蒙牛乳业也是比较明显,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仅占极少数。尤其在蒙牛乳业,由于其超常规超高速的发展和舰模扩张,使得人才的培养远远跟不上企业的发展,大量的一线人员很快被推上领导岗位,而繁重的工作也造成他们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机会比较有限,这使得企业的人才素质整体偏低,未来将会制约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4、民营性质

最后,蒙牛乳业的民营企业性质,既是优势,也是劣势。比如,2005年在争取北京奥运会赞助商身份时,政府的倾向性可能是其失去竞争机会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在与政府的关系上,蒙牛是相对处于劣势的。

三、机遇

虽然存在诸多问题,但是拥有13亿人口的庞大消费市场,中国乳品行业的发展潜力是巨大的。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快速发展和建设小康社会的全面推行,人民的收入水平也大幅度得到提高;更重要的是,随着教育的普及,受教育的人口及受教育的程度都大幅度得到提高,以及独生子女政策,等等,使得广大人民的健康意识大大提高了,对健康食品的需求日益强劲,这是乳业发展的强劲推动力。

乳品行业是一个古老的行业,在中国也有几千年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各个城市也大都成立了国营或集体性质的奶农场或乳品厂,但乳品在国内的大发展也就是近十来年,与世界其它国家相比,不管是人均乳品消费水平,还是产品的技术含量与结构品种等方面,我国的乳品行业还处在初级发展水平,还存在很多的机会。

1、行业依然处于快速发展机遇期

国内的乳品行业虽然已经经过近十年的快速发展,但是,进一步成长的空间仍然很大,仍然处于较快的发展机遇期。我国2006年同比增长15.98%,是世界最高的,世界乳业新的增量发展约有一半来自中国的增长。在最近举行的“2008年中国奶业发展高峰论坛”上,与会专家认为,中国乳业理性回归后将迎来健康发展,现场发布的《对当前我国奶业发展形势的判断》研究报告预计,得益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未来5-10年,中国奶业发展速度将会保持在平均15%至20%左右:而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举行的2008乳业发展国际论坛上,与会专家则估计未来十年中国乳业将保持稳步增长,增长率在6%一10%之间。综合各方面因素,未来乳业还将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是可以肯定的。

2、产业政策带来的做大做强机会 另外一个机会,是国家产业政策所带来的通过并购做大做强的机会。国家陆续出台跟乳业有关的各种法规,为我国乳制品行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变局。2007年9月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2008年3月国家发改委发布《乳制品行业准入条件》,6月发改委发布《乳制品产业政策》,这是我国发布的第一部系统的乳制品工业产业政策,是今后一个时期规范乳制品工业行业准入、产业布局、市场秩序和投资行为的重要依据。

四、威胁

1、液态奶集中度较高,奶粉市场较分散

我国液态奶产业集中度提高,前三强产量占全国液态奶产量的58.19%,同比增长3.74个百分点。其中蒙牛与伊利产量提升明显,分别同比增长63.05%和53.66%,市场份额得到较快提升。而光明乳业受“郑州事件”影响较大,销量受到影响,市场份额下降也较大。而按照AC尼尔森的统计数据,中国液态奶的产业集中度更高。AC尼尔森的调查数据显示,到2006年2月份,中国液态奶三巨头的市场占有率分别为,蒙牛30.3%,伊利23.1%,光明8.7%,此三强市场份额合计62.1%。

相比液态奶市场,中国奶粉市场的产业集中度要低得多。主要是由于国内乳品企业很多都是从生产奶粉起家,后来才大规模进入液态奶领域,伊利、蒙牛、光明等在液态奶市场先发优势明显,很快占据了大部分市场份额,而奶粉市场则需要进一步整合。2005年奶粉行业集中度不仅没有提升,反而有所下降,CTR2为11.85%,同比降低1.83个百分点;CTR4为17.98%,同比降低2.53个百分点;CTR10为28.52%,同比降低1.69个百分点。其中,前三强里面只有伊利的增长较为明显,产量同比增长达到14.6%,但是增长速度小于全国奶粉业的增长速度,在全国的市场份额有所下降。在前10强中,光明乳业的增长速度最快,达到46.86%。

2、外资乳业公司重新进入中国市场

2005年,外资企业加强了与中国本土企业的合作,主要用资本开路,在投资形式上也更加多元化,如资金入股、技术入股、输出管理理念等多种方式进行,先后有英国RichKeen公司与统一中国投资公司投资10亿元人民币认购完达山50%股权、达能增持光明乳业由9.7%提高到11.5%、丹麦阿拉·福兹牵手蒙牛合资组建婴幼儿奶粉企业、帕马拉特在天津授权生产、新西兰恒天然集团投资8.64亿元人民币收购三鹿43%的股份等。中国乳业市场还处在剧烈的竞争当中,外资的品牌优势,销售管理优势等对国内企业仍然是潜在威胁,国内的乳业竞争将越发激烈。

3、基地型乳业公司在常温奶领域占优

按企业在奶源和市场两大行业竞争核心因素方面优势的不同,可将企业分为市场型和奶源型两大类,伊利和光明分别是国内两大类乳品企业的代表。由于我国乳品行业刚进入高速发展期,因此,虽然两大类型企业在向全国扩张的过程中有相互融合的趋势,但历史的经营模式和竞争优劣方面的差异在短期内很难消除。

中国原奶生产成本因奶畜饲养地区和饲养方式不同而存在差异,原奶生产成本总的特征是北低南高、农牧区低于大中城市,农户散养低于集中舍养,基地型乳品企业成本优势明显。

市场型乳业公司靠近市场,在保质期短的巴氏奶、酸奶上占有一定的优势;而基地型乳业公司由于规模优势和原料成本优势,通过发展方便(不需要冷链系统)、保质期长的UHT产品而抓住了近年来需求高增长的市场机遇得到快速的发展。液态奶的高度同质化已经被消费者认识,价格成为消费者购买液态奶的重要因素,而市场型乳业企业在成本上不占优势,难以与基地型公司在价格上进行竞争。

(五)、市场展望

1、消费总量和人均消费水平将明显提高

在中国,牛奶的消费与生产同步增长,但城镇居民的乳品的消费远远高于农村居民,城镇居民年人均乳品消费水平比农村居民高出近10倍。而城镇居民中,不同收入阶层的消费量差距也比较明显,最高收入户的消费量是最低收入户的4倍左右。随着中国经济的稳定增长,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营养保健意识的不断增强,我国乳品潜在的市场空间将逐步转变为实际的市场需求。从我国城镇居民的乳品消费结构分析,2005年我国城镇居民乳品消费总量略有下降,其中鲜乳品的消费出现下降,而酸奶的消费大幅上升,这也符合国际乳业消费的趋势。2005年,全国乳制品行业实现销售收入863亿元,同比增长38%;实现利润总额49亿元,同比增长45%,行业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由于中国城乡居民奶类人均消费水平和城乡人均收入增长有很大差异,农村居民奶类消费增长仍缺乏动力,城镇居民在今后较长时期内仍是奶类消费的主要群体。

2、奶类总产量将持续增长

从乳类总产的发展看,在实施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的方案中,2010和2015年中国乳类产量将分别达到1930.4万吨和2501.5万吨,分别是2000年的2.1和2.72倍。1990-1998年,中国奶类总产量由475万吨增加到745万吨,年增长率为5.8%,2010-015年中国乳类产量预计年增长速度为5.32%。

3、乳业各部门将同步增长

整个宏观经济走势持续好转将会带动乳业各部门的同步增长。城市奶类消费的增加和畜牧大省奶源基地的建设为中国乳业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但如何改造中国目前传统的乳业产业链仍然面临许多困难。此外,如何进一步提高中国目前奶牛单产水平,进一步推广中国式的产业化经营,扩大农村居民乳品消费市场,提高农民收入仍面临许多难题。

4、无菌包装市场广阔

“一杯奶可以强壮一个民族”我国人均牛奶消费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近几年,牛奶的消费逐渐增加,健康奶、学生奶的宣传铺天盖地:代表国产乳品市场将会有重大的发展。在很多产品中,如利乐包、屋顶包和聚酯瓶,包装成本偏高,不适合我国普遍家庭的经济现状,而小袋无菌奶则不然,其价格较便宜、产品风味好,而且在常温下保存时间长,生产厂家、商场也会很欢迎这种设备及其产品。该产品不仅克服了生产地域的限制,而且还去掉了运输过程中所需的冷链,有利于市场拓展。

无菌奶设备的开发成功,标志着在无菌包装技术上又一重大的突破,为市场带来更广阔的前景。目前竞争的加剧,企业亟待改善产品质量及提高产品性能,通过发展逐步打破进口设备长期主导高端市场的局面,如家电和电脑产业一样,国产的无菌包装技术也一定能迈出国门、走向世界。

5、益生菌产品的市场前景

中国是拥有13亿人口的国家,它是全球公认的一个最大的最具消费潜力和市场空间的消费王国。益生菌产品一旦在这个国家里被广为认可,它使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将的指数将是一个天文数字,益生菌自身的特殊功效也才会得到最大的发挥。中国在最近几年来已加快了对益生菌研究与开发应用的步伐,益生菌已在农业的养殖项目中的生态环保和食品生产、饮料加工等领域派上用场,今后它的使用对象和使用范围,肯定会得到不断的扩大和伸延。据有关资料统计,2001年我国从日本进口的益生菌类产品酵素菌原种为2400多吨,目前预计我国每年从日本进口的酵素菌(原种)达3000多吨。光酵素菌这一产品在国内的市场总产值已接近30亿元,而且,市场需求量在日益增长。在益生菌奶饮品方面,日本益力多公司只用了2年零2个月的时间,就在中国的广州和上海这两大城市中开设了两间益力多奶饮品生产工厂,且日生产能力和规模都在100万瓶以上。根据这些状况,我们可以从中看出或者折射出益生菌产品在中国是有多么强的市场生命力和发展前景。国家总理温家宝在维坊视察酵素菌对农作物的种植效果时,曾把益生菌酵素菌技术称之为中国农业未来之希望。可以预料,21世纪,益生菌产品将会被人们更加广泛地应用,中国的益生菌产品市场,前景是无限宽广的。

参考文献:

中国乳业分析报告论文范文第4篇

安徽白帝乳业有限公司,是安徽最大的生产鲜牛奶、酸牛奶、奶粉、含乳饮料等乳制品的产业基地,日处理鲜奶达到120吨,总资产约1亿元。2002年新希望控股安徽白帝乳业有限公司。

白帝拥有两个现代化大型奶牛场,在优选我国良种奶牛的基础上,先后从丹麦、美国、德国引进荷斯坦良种奶牛,自有牛群规模超过2000头,确保了奶源的优质。同时白帝还拥有世界一流的乳制品研发中心和加工设备、高素质的技术队伍、完善的质检(保)体系。公司引进瑞典利乐等公司具有世界一流的科技型牛奶生产线,配备电脑操作系统,使得整个生产过程全部实现自动化管理,并建立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和HACCP食品安全预防控制体系,采用丹麦最先进的质量检测设备,保证了出厂产品100%的合格率。

公司的服务网络现已遍布全省50个市、县,设有上千个供奶中心、奶亭、奶点,形成安徽省范围内全方位的供奶网络,每天有40余万份乳制品进入百姓家中,深受广大消费者的信赖。

“阳光,正向,规范,创新”是企业的基本价值观念;用家庭般的温暖和包容之心对待每个员工,投入大量的资金和时间培养提高员工的生产和管理技能,用钢铁般的纪律维护和约束企业经营和管理秩序,像家庭,像学校,像军队是新希望集团一直以来塑造的企业形象,是新希望企业文化的三个层次;秉承“与员工共求发展,与客户共享成功,与社会共同进步”是新希望集团的经营之道;把“为耕者谋利,为食者造福”作为集团企业的经营宗旨;不懈追求“农业创造价值,农民分享价值,价值留在农村,城乡和谐发展”的社会目标;以农牧产业龙头企业优势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带领广大农民增收致富。

酸牛奶生产大致工艺1原料的预处理,分为牛乳的净化;脂肪含量标准化;配料;均质;灭菌。2接种向43到45℃的灭菌原料奶中加入工作发酵剂,含量2%-3%;4分装5发酵6冷却奶生产工艺操作要点

1.配料2.均质3.杀菌、冷却4.乳酸的制备(重点)5.发酵的操作条件及终点判断(难点)

配料的选择和要求:选择符合质量标准的各种原辅料:牛乳、乳粉、砂糖和稳定剂等。乳粉、砂糖混合后加50~60℃温水溶解。琼脂、明胶等稳定剂可与少量糖混合后加水加热溶解充分后添加。

均质的目的是:防止脂肪上浮,使脂肪微粒化,改善口感。一般采用高压均质机。 均质工艺条件:均质前,应先将混合料预热至50~60℃,均质压力为9.81~24.5MPa.

杀菌目的是什么?

①除去原料乳中的氧,降低氧化还原反应,明显促进乳酸菌的生长。

②由于蛋白质的变性,改善了牛乳的硬度与组织。

③对防止乳清分离有效。

杀菌及冷却的条件:杀菌条件:90℃、15min。经杀菌后的混合料冷却到40~45℃备用。还可以采用高温瞬时杀菌。

操作:135-140℃加热2秒左右。这样有利于营养成分的保存,减少煮沸气味。

酸奶常用的乳酸菌发酵剂及工艺要求:

①常用菌种: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种(2:1-1:1)。

②发酵剂的制备:母发酵剂-中间发酵剂-工作发酵剂

③工艺条件:接种量2.0%~3.0%,菌种比为2:1~1:1。对数期接种,主发酵温度为42~45℃,时间为2.5-3.5h。

低产酸力接种量要多,高产酸力接种量要少。一般低接种量按0.5%~1.0%,高接种量按5.0%以上,最适为2.0%~3.0%。

主发酵温度采用42~45℃?这是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混合后的最适生长温

中国乳业分析报告论文范文第5篇

实习报告

学院: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

班级:食品科学与工程111

姓学号:********

联系电话:************

宁夏伊利乳业有限责任公司实习报告 为了更好的加强对食品生产工艺的认识理解,完善自身的知识理论体系,我们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全体同学于2013年3月16日在林勤老师的带领下,来到宁夏吴忠伊利乳业有限责任公司参观实习。在讲解员的引导下,我们参观了伊利的奶制品生产车间,了解了奶制品的生产工艺,、之后刘经理给我们讲解了伊利的企业文化、企业精神等,使我们对伊利公司有了更深的了解。

一、 企业简介:

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全国乳品行业龙头企业之一,是国家520家重点工业企业和国家八部委首批确定的全国151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之一,也是唯一一家同时符合奥运及世博标准、先后为奥运会及世博会提供乳制品的中国企业。伊利集团下设液态奶、冷饮、奶粉、酸奶和原奶五大事业部,所属企业130多个,生产的具有清真特色的“伊利”牌雪糕、冰淇淋、奶粉、奶茶粉、无菌奶、酸奶、奶酪等1000多个品种通过了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的绿色食品认证。

宁夏伊利乳业有限责任公司位于宁夏吴忠市金积工业园区,为政府招商引资企业,项目于2010年6月份成立,并于7月份开工建设,目前已正式投产,项目总投资4.89亿元,规划用地323亩,一期用地216亩。公司引进瑞典、德国等先进的液态奶生产线及加工技术,主要生产纯牛奶、乳饮料、花色奶等系列产品。投产后,可实现年产超高温灭菌奶19万吨,实现年销售收入20亿元。

二、车间生产工艺流程:

收奶系统 :(原奶过磅→原奶检验→过滤→冷却)→贮存→标准化系统:(预热→净乳→浓缩→巴氏杀菌→冷却)→贮存→UHT工艺段:(预热→脱气→均质→预保温→UHT灭菌→冷却)→无菌输送→无菌灌装→喷码→装箱→码垛→保温实验→出厂

三、工艺说明:

1、收奶系统:

(1) 原奶检验:依据《生鲜牛乳》企业标准规定,主要针对感官、酸度、脂肪、全乳固体、

掺假(水、碱、淀粉、盐、亚硝酸盐)、酒精实验、煮沸实验、蛋白质等几项指标进行检测。

(2) 过滤:原奶经过双联过滤器除去一些较大杂质。收完奶后要将过滤器拿下检查并清洗。

(3) 冷却:经过板换用冰水将收来的新鲜牛乳降温到1-4℃以下。

(4) 贮存:牛奶在原奶罐中暂存,在24小时内应尽早用于生产,如超过24小时则应进行

感官指标、酸度、酒精实验检测。

2、标准化系统:

(1) 预热:预热温度约为50 ℃-55℃ 。

(2) 标准化:用净乳机对原奶进行杂质分离。

(3) 浓缩:如果全乳固体低于标准则要对其进行浓缩。浓缩后纯牛奶全乳固体应符合《林

甸伊利纯牛奶半成品质量标准》中的规定。

(4) 巴氏杀菌:要求杀菌条件为80℃ -90℃,15秒。

(5) 冷却:通过板换用冰水将牛奶冷却至1-8℃。

3、贮存:牛奶在奶仓中暂存,在12小时内应尽早用于生产,如超过12小时则每隔2小时进行感官指标、酸度、酒精实验检测。

4、UHT工艺段:

(1) 预热:超高温杀菌工艺段预热温度为65℃-75℃。

(2) 真空脱气:在脱气罐中进行,脱去空气、饲料杂味、豆腥味等。

(3) 均质:均质温度为70-75℃,均质压力为250bar(先调二级压力手柄,调至50bar,

再调一级压力手柄,调至250bar)。

(4) 预保温:要求90-95 ℃保持60秒,以增加蛋白的稳定性。

(5) UHT杀菌:要求137℃-142℃,4秒钟,具体参数要求如下:

a、 脱气前的温度:70℃-85℃

b、 脱气罐压力:-0.3bar--0.6bar

i. c 、UHT杀菌温度:137℃-142℃保持4s.

(6) 冷却:用循环冷却水将牛奶冷却至20℃- 25℃。

5、无菌灌装:

(1) 蒸汽灭菌:主供应蒸汽温度125-165℃;蒸汽障闭温度102-145℃;蒸汽喷射温度

115-145℃。

(2) 无菌空气供应:无菌风压力28-32mbar;废气压力:灭菌时为0;生产时0.5-1.8mbar。

(3) 成型杆:上底部加热器温度250-300℃;下底部加热器温度250-300℃;

(4) H2O2:浓度为33-35%;

(5) 预热、干燥区:预热温度195-205℃;干燥温度155-165℃。

(6) 超声波:焊接时间US250ms;蒸汽喷射循环时间140ms。

(7) 耳翼加热器:耳翼加热温度350-450℃;耳翼加热器风压21-25mbar。

6、喷码

(1) 喷码内容按《产品打印标识规定》

(2) 打印要求位置正确。

7、贴盖:符合外观标准要求。

8、装箱:数量准确,外观符合标准要求,标识清晰准确。

9、保温实验:为了检验产品质量,生产中按规定取样,并将所取样品放于保温室(30℃-35℃)存放7天,做PH值和感官检验。

10、出厂:保温实验检测合格后,产品方可投放市场。

四、实习收获及体会:

听说我们专业要到伊利参观实习的消息,同学们都无比的激动,当然我也不例外,然后我就上网查了一些关于伊利的资料,我才知道它是我国乳制品的领头企业,它的企业文化很值得我们学习。

3月16日下午我们就来到了位于宁夏吴忠的宁夏伊利乳业责任有限公司。讲解员首先给我们讲了伊利集团的发展,以及在全国的分布情况等,然后根据公司的“液态奶生产工艺流程图”给我们讲解了液态奶的工艺流程,当我们走过一个陈列柜是时候,我看到陈列柜摆满了牛奶,酸奶,雪糕,奶粉等产品,而且我现在才发现大多数的包装都是我平时已经司空见惯了的,这才猛然想起原来伊利的广告营销做得是如此的出众。之后在工作人员的引领下参观了工厂的生产车间,给我的总体印象就是干净,整洁,有序,高效;看着它全自动的生产工艺,不禁为科技的发展而叹服,我在想伊利真不愧是国内乳制品的龙头企业!

参观过程中的一个细节,我可以从中看出伊利企业的管理方法,在公司的过道里,很多地方都有很多张贴了关于企业精神的宣传标语,如:“抓实干,找精准”、“与世无争,与人有争”等,我个人觉得对员工的管理激励作用十分的巨大,能让员工在无形中潜移默化的接受了伊利企业深深的文化底蕴和企业精神。

之后我们到了三楼的一个培训室,伊利人事部的刘经理带领下观看了伊利企业的宣

传短片,和伊利的人才培养之道,又听他讲了自己的一些经历和许多有关伊利企业发展的有趣的故事,生动地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世界级大企业的风采。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企业文化是:“欲出好产品、先塑好人品”。从中可以看出伊利对员工品质的注重,我相信有好的员工就不怕造不出好的产品。

最后伊利公司的一名技术工作者给我们系统的讲解了奶制品的生产工艺,从原料的收集到杀菌处理,再从分离到包装、出厂,我们了解了奶制品的具体加工步骤及一些专业的知识。

实习是一种实践,它对于我们将来的工作有很大的意义,同时也可以对我们了解我们的专业有很大的帮助。参观实习更是我们走向岗位的必要前提,通过实习,我们可以完善自身的理论知识,更直接的广泛的直接接触社会,了解社会需要,加深对社会的认识,增强对社会的适应性,将自己融合到社会中去,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

五、实习建议:

1、参观工厂的时候,让我们对整个厂区都可以参观,从原料的采集到成品的出厂、甚至销售方面的知识,全面细致的了解本企业的生产情况。

2、我们可以和本企业不同岗位的员工交流,这样我们才能学到不同的知识,有专业方面的,也有以后就业方面及工作经验等。

中国乳业分析报告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 文章以生命周期为视角,以伊利乳业的会计数据为依据,分析了该公司在生命周期四个不同阶段的财务特征、财务战略及筹资、融资、股利分配的财务决策选择。伊利乳业多样化的财务战略与决策的抉择对与其财务状况相似的企业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生命周期; 财务特征; 财务战略

一、引言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的发展始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人伊查克·爱迪斯在著作《企业生命周期》中详尽地阐述了这一理论。国内外的财务学者就这一理论运用于财务领域进行了探索与研究。Puri,Manju发表了《On the Lifecycle Dynamics of Venture-Capital-and Non-Venture-

Capital-Financed Firms》,着重分析了基于生命周期的风险投资和非风险投资;Bodie,Zvi的文献《Contingent Claims Analysis and Life-

Cycle Finance》分析了基于生命周期的财务分析与未定权益。近十年来,我国学者也对此进行了研究。谢国珍(2006)的《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财务战略选择》,引发了我国学者对生命周期理论与财务战略关系的研究;陈旭东(2009)的《企业生命周期、应计特征与会计稳健性研究》,用会计方法去阐述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刘瑶(2010)的《企业生命周期环境中的财务战略选择》、杜魁(2011)的《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财务战略理论分析》、苏俊(2011)的《企业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财务战略》,均从不同角度对生命周期和财务战略选择的关系进行了详尽的理论阐述;李云鹤、李湛、唐松莲(2011)发表了《企业生命周期、公司治理与公司资本配置效率》,对企业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过度投资和投资不足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方法。

虽然生命周期理论与财务战略决策的研究已经成为当前的热点话题,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财务战略决策逐步走入大众的视野,也是被众多学者认可的一个研究方向,但是结合具体案例分析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财务战略决策的文献仍然是凤毛麟角。现实中企业生命周期的情况要复杂得多,本文仅以通常划分的创业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四个阶段为基础,进行伊利乳业财务战略的决策案例研究。

二、伊利乳业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财务特征分析

(一)创业阶段的财务特征分析

1992年12月,在对呼和浩特市回民奶食品总厂进行股份制改造的基础上,由21家发起人发起,吸收其他法人和内部职工股,以定向募集方式设立了内蒙古伊利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伊利乳业)。初创阶段的伊利乳业既面临着保鲜奶、奶粉、冷饮等技术改造和研发对资金的需求,又面临着融资能力弱、同业竞争激烈以及经常发生的资金回收难等风险。由于初创阶段的企业资信水平低,偿债能力差,资产抵押能力有限,负债融资缺乏信用和担保支持,难以获得银行贷款支持,加上乳业又是一个投资风险比较大的新型行业,大部分投资者并不看好其发展前景,因此,伊利乳业在1996年以前的创业资金主要来源于创业者和风险资本。1996年1月经中国证监会复审同意,伊利乳业向社会首次公开发行1 715万股普通股股票。1996年3月12日,伊利乳业上证A股正式上市,总股本为5 016.343万股,其中流通A股1 800万股,发行流通股股票成为伊利乳业筹资的主要手段。

创业阶段伊利乳业的财务管理目标体现的是“留存收益最大化”,其财务战略表现为“低负债、集中投资、少分配”,即以留存收益作为其主要的资金来源。在财务管理上采取了集权模式,创业者完全控制着筹资、投资以及日常财务管理,而且这样的管理模式也使得伊利乳业避免了当时容易发生的股东和CEO之间的代理问题。

(二)成长阶段的财务特征分析

1997年,伊利乳业对内蒙古青山乳业公司进行控股,正式成立内蒙古伊利集团,这项收购标志着该公司进入了快速成长阶段。伊利乳业飞速发展主要体现在股本的逐年增长上,伊利乳业1997—2002年股份变动情况如表1所示。

1997—2002年,伊利乳业通过职工股、转配股的上市大幅度增加了流通A股和总股本,进一步扩大了其在股票市场上的竞争力。其中,2002年增发A股上市,成功募集到资金8亿元,为伊利扩大生产规模、调整产品结构、建立全国性物流配送体系和现代化营销体系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此外,伊利乳业2002年主营业务利润和净利润分别为131 861 万元和14 195万元,比2001 年的77 643 万元和11 968万元分别增长69.83%和18.61%。由此可见,成长阶段伊利乳业的财务管理目标体现的是“利润最大化”,其财务战略具有“高负债、高股本扩张、分散投资、多现金分红”的快速扩张型特征。

(三)成熟阶段的财务特征分析

伊利乳业经过创业期和发展期的积累,在乳业市场中已经形成了较大的竞争优势,公司分权财务治理模式逐渐形成,所有权与经营权也逐渐发生分离。从2003年开始,伊利乳业主营业务收入高居行业第一,以强劲的实力领跑中国乳业,其2003—2007年的收益情况如表2所示。

2004年与2003年相比,实现了主营业务收入的快速增长。虽然主营业务收入涨幅为38.67%,但是由于经营成本相对较高,净利润的涨幅只有18.81%。2005年度,伊利乳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39.38%,利润同比增长29.75%,净利润同比增长22.69%,可见2005年度伊利乳业的收益能力有了极大的提升。2006年上半年,伊利乳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9.33亿元,同比增长40.17%;净利润2.02亿元,同比增长18.17%。尽管2006年下半年主营业务成本以及营业外支出的增加使该年净利润减少,但公司总体收益较高。2007年主营业务收入193.60亿元,同比增长16.77%,净利润和每股收益为负,这主要是由于2007年第四季度的管理费用和资产减值损失大幅度增加,截止到2007年第三季度的净利润和每股收益分别为355 690 000元和0.64,盈利能力势头良好。

成熟阶段的伊利乳业总资产和总负债均呈逐年上涨的态势,2003—2007年资产负债率如表3所示。

伊利乳业在成熟期各年的资产负债率大多在50%以上,伊利乳业主要通过负债实现其规模的扩大。由表3可见,2006年和2007年总资产规模大幅增加,涨幅分别为35.12%和38.15%,负债总额也大幅增加,涨幅分别为54.01%和24.41%。由于长期负债的到期以及短期负债的增加,使得资产负债率呈现波动,其中2004年和2007年的降幅分别为13.96%和9.9%,从总体上看,该公司的资产负债结构较为稳定。

在成熟期,伊利乳业乳制品也开始进入了回报期。由于乳制品市场份额稳定,盈利水平稳定,现金流转顺畅,财务状态比较稳定,投资研发能力增强,成熟阶段伊利乳业的财务管理目标体现的是“企业价值最大化”,其财务战略具有“低负债、多元化投资、中股利分配”的稳健型特征。

(四)衰退阶段的财务特征分析

2008—2010年,伊利乳业处于相对衰退时期,财务状况变差:2008年由于三聚氰胺事件的发生,伊利乳业销售额大幅度降低,该年营业收入21 658 590 273.00元,小于营业成本3 728 616 581.74元,导致了营业利润为-2 050 011 862.52元,净利润为-1 736 710 918.87元;2009年利润虽然比2007年和2008年有所增长,但2009年应收账款的增长率为10.66%,不难推断出伊利乳业此时的利润增长很可能与应收账款大幅度增加有关;预付账款从2007年的497 010 521.03元降至2008年的283 946 051.86元,说明该公司与供应商和消费者之间长久以来建立的良好关系遭到破坏,失去消费者的信任使伊利乳业未来的发展举步维艰;2008—2009年间短期借款变动不大,总体上呈减少趋势,长期借款大幅度增长100.86%,三聚氰胺事件的影响导致伊利乳业不得不大幅度增加长期借款以降低短期贷款带来的财务风险。

以2009年资产负债结构为例(如表4所示),此时伊利乳业的流动负债比重超过50%,即流动资产变现后并不能全部清偿流动负债,需要非流动资产变现来满足短期债务偿还的需要,存在着较大的财务风险。因此,衰退阶段伊利乳业的财务管理目标体现的是“现金流量最大化”,其财务战略具有“高负债、重点投资、不分配”的防御收缩型特征,财务管理的重点放在获得稳定的现金流量,并不断提高自身的品牌价值上,正是因为伊利乳业采取了这样的财务战略,该公司2011年的财务状况逐步回升。

三、伊利乳业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财务决策分析

(一)创业阶段的财务决策与分析

创业阶段的伊利乳业采取的是“低负债、集中投资、少分配”财务战略,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在投资方面,伊利乳业采取了集中化的投资战略,将大部分资金投资在原奶的保鲜和运输技术开发上,使得产品质量提高,顾客满意度大幅增加,带动了奶制品的销售量,为其发展提供了原始资本积累。但是,此时伊利乳业的奶制品品种较为单一,从而为其在成长阶段将奶制品品种多样化作为主要投资方向埋下伏笔。

2.在筹资方面,伊利乳业最初是通过吸收其他法人和内部职工股以定向募集的方式来筹集资金。随着伊利乳业的不断发展,仅依靠内源融资已无法满足公司的资金需求。因此,1996年1月伊利乳业向社会首次公开发行1 715万股普通股股票。1996年3月12日,伊利乳业上证A股正式上市,总股本为5 016.343万股,流通A股占36.9%,境内法人股占31.8%,国家股占26%,内部职工股占5.30%。可见,创业期的伊利乳业筹资方式以自有资金为主,具体包括境内法人股、境内发起人股和内部职工股。随着伊利乳业规模的扩大,向公众募股集资必将成为首选的筹资渠道。

3.在股利分配方面,创业初期的伊利乳业由于公司发展需要大量留存收益,采取少发甚至不发股利的政策。该公司在1996年中期的股利分配政策是每10股转增10股,这种做法使已有股东更加关注伊利的发展状况。在1996年末期,在伊利乳业上市不到1年的时间就采取了每10股分红1.25元/税前的股利分配政策。此举虽然降低了留存收益,却赢得了投资者对其未来发展的信心,为成长阶段公司规模的扩大、乳制品种类多样化研发的筹资奠定了基础。

(二)成长阶段的财务决策选择

成长阶段的伊利乳业采取的是“高负债、高股本扩张、分散投资、多现金分红”的快速扩张型财务战略,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在投资方面,选择了快速扩张的分散投资方式,其中长期投资的比重远超过短期投资比重。而在长期投资中,长期债权投资明显高于长期股权投资。截止到2002年,长期债权投资达到了196 252 199.30元,仅2002年一年就增加了110 826 836.10元。相比之下,长期股权投资只有22 631 650.46元,相差近9倍。伊利乳业在呼和浩特、呼伦贝尔、包头、兰州、大庆、上海、天津等多个城市设立了有限控股的子公司,规模不断扩张,为开拓全国市场做准备。在短期投资方面,由于国债投资风险较小、回报稳定,伊利乳业在2002年增加了150 011 453.04元国债投资。由于成长期资金较为充足,伊利乳业的投资侧重于乳制品品种的多样化,对以下项目进行了投资:液态奶技改项目、冷饮技改项目、奶粉技改项目、酸奶及保鲜奶项目、物流配送网络建设项目,更好地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顾客满意度不断提高。

2.在筹资方面,伊利乳业突破了初创期的筹资瓶颈,2002年9月10日,增发了新股4 896.142万股,流通A股占75.10%,国家股占19.20%,境内法人股占5.70%。由于举债的资信条件得到满足,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都愿意为其提供资金,因此,伊利乳业扩大了负债筹资的规模,2002年伊利乳业以抵押借款为条件共从银行长期贷款59 450 807.50元。负债筹资既能为企业带来财务杠杆效应,又能防止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的稀释。此外,呼和浩特市财政局提供伊利乳业无息贷款,为伊利乳业的快速成长提供了很大帮助。

3.在股利分配方面,伊利乳业在保证其未来成长资金需要的前提下,定期支付大量现金股利,保证所有者的收益增长,伊利乳业1997—2002年股利分配政策如表5所示。

伊利乳业大量分配现金股利的政策,对现有股东给予大规模的现金股利回报,更加坚定了现有股东对伊利乳业盈利能力和未来发展的信心,同时也吸引了大量潜在投资者的目光。

(三)成熟阶段的财务决策选择

成熟阶段的伊利乳业采取的是“低负债、多元化投资、中股利分配”的稳步增长型财务战略,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在投资方面,伊利乳业的多元化投资是在其行业投资的基础上进行行业外扩张,加大对奶制品相关项目的投资:如引进灭菌奶生产线技术改造项目、酸奶保鲜奶技术改造项目、日处理鲜奶600吨配方奶粉生产线技术改造项目、奶源基地建设项目、物流配送网络建设项目、冷饮二车间技术改造项目,项目进度100%完成,有效地扩大了伊利乳业的品牌效益。此外,公司为成长阶段积累下来的剩余资源寻找新的增长点,把部分资金转向投资其他行业,伊利乳业投资了金川新工业园项目和金山新工业园项目,进一步扩大了品牌效益。

2.在筹资方面,伊利乳业对外部资金的需要逐渐下降,而先前取得的款项也逐渐进入了还款期。此时伊利乳业具有较为丰厚的盈余积累,在资金的使用上并不完全依赖负债融资,以防止公司有过重的利息负担。2006年11月8日伊利乳业向全体股东按每10股派发3份的比例无偿派发认股权证,发行数量为154 940 935份。这不仅对现有股东有着极大的吸引力,而且比负债融资风险小,有利于公司获得较高的资信评级,维持公司较好的财务状况,使公司营运进入良性循环状态。

从股权方面看,2003年伊利乳业通过送转股的形式使其股份100%由流通A股组成,2006年通过向股东派发认股权证和2007年公司期权首期行权,公司总股本由516 469 784股增至666 102 292股,涨幅为28.97%,其中有限售条件的流通股数量为59 641 314股,其中,流通A股占91.10%,限售A股占8.9%。从债权方面来看,伊利乳业2006年短期借款为856 905 000元,一年内到期的流动负债为22 582 200元,长期借款为35 629 000元;2007年短期借款数额为890 905 000元,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为34 919 500元,长期借款为94 629 000元。该数据与成长阶段的伊利乳业从银行长期贷款59 450 807.50元对比来看,成熟阶段的伊利乳业存在大量到期的长期借款,长期负债大规模减少,使得资产负债率2007年度与2006年相比下降9.9%。此时伊利乳业筹资方式主要是筹集短期负债和发行股权认证,其中短期负债增长幅度较小,股权变动额较大。

3.从股利分配决策看,伊利乳业现金流量充足,筹资能力强,资金积累规模较大,具备较强的股利支付能力,但同时投资规模扩大也需要大量留存收益的支持,因此成熟期的伊利乳业采取了中股利分配的政策,具体情况如表6所示。

2003—2007年,伊利乳业股利分配政策主要是支付现金分红和不分配政策相交错,且分红逐年递减,这正是对股东利益维护和投资规模增长对留存收益的需求增大共同作用所致。此举不仅增加了股东对企业继续盈利的信心,也为继续扩大投资规模保证了资金。

(四)衰退阶段的财务决策选择

该阶段的财务决策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它决定了伊利乳业能否渡过难关。从实践上看,伊利乳业衰退时期的“高负债、重点投资、不分配”的防御收缩型财务战略是成功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投资方面,衰退阶段的伊利乳业利用有限资金进行重点投资,谨慎地进行资本运作,有效规避风险。由于三聚氰胺事件的恶劣影响,伊利尤为重视社会声誉。因此该公司在奶制品新品种研发上下了很大功夫,对产品质量要求极为严苛;伊利乳业也投资了各地的分项目,如湖北黄冈项目、新疆乌鲁木齐项目,强化了地区形象;此外,伊利乳业赞助了体育事业,成为伦敦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唯一专用乳制品,提高了国际知名度,挽回了行业形象;最后,伊利乳业积极推进节能技术改造,获得大众支持。

2.在筹资方面,伊利乳业在衰退期仍保持较高的负债率,仅2009年一年长期借款就比2008年增加了100.86%,较好地缓解了资金运转困难的局面。防御不是全面的退缩,而是积累内部力量,寻找新的机会,在环境有利的条件下,谋求未来更大规模的发展。高负债筹资战略对恢复伊利乳业的盈利能力、保持一定的财务实力有很大帮助。

3.在股利分配方面,伊利乳业在2008年5月22日实行了10转增2的股利分配决策,使总股本从66 610.229万股增加到了79 932.275万股,对缓解财务危机、恢复股票市场份额起到了一定作用。2008—2010年伊利乳业的股利分配政策如表7所示。

伊利乳业为了缓解当期财务状况,也为了谋求未来的发展,在2008—2010年中期采取了不分配不转增的决策,极大程度上保证了留存收益。2010年末期,股利分配采取了每10股转增10.0股的方式,既安抚了现有股东,增强了他们对伊利乳业未来发展的信心,同时也稳定了股票市场,为未来财务状况的逐步回暖奠定了基础。

四、结论

伊利乳业在生命周期不同阶段依据其不同的财务特征制定了不同的财务战略,较好地适应了其在当期的财务状况和整体发展状况,帮助伊利乳业渡过诸多危机,实现了伊利乳业的稳步发展。伊利乳业的财务战略对乳制品行业具有较大的借鉴意义,对其他行业的财务决策分析则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每个公司不同生命阶段的财务特征去制定具体的财务决策,同时要注重结合公司短期目标和长期效益,以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

虽然根据生命周期理论可以将企业的生存发展阶段划分为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并循环反复,但是在现实中情况要复杂得多,这四个阶段划分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方法,不同的企业在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特征不同,因此,其财务战略的选择和财务决策的制定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实践性。可见,从生命周期的视角进行财务决策分析的方法值得推广至更多的企业,有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 胡玲.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财务战略选择与评价——以用友股份有限公司为例[J].财政监督(财会版),2011(2).

[2] 计浩.生命周期视角下财务战略的选择[J].现代商业,2011(32).

[3] 杜魁.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财务战略理论分析[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1(5).

[4] 李云鹤,李湛,唐松莲.企业生命周期、公司治理与公司资本配置效率[J].南开管理评论,2011(3).

[5] 林燕,咸适,陈进.企业生命周期与创新模式选择的博弈模型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6).

[6] 刘会齐,李华.基于产业生命周期的企业战略管理[J].兰州学刊,2010(9).

[7] 刘光祝.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财务战略研究[J].价值工程,2010(16).

[8] 王萍.论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财务战略选择[J].商业会计(上半月),2010(10).

[9] 任丹.企业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财务战略选择[J].新会计,2009(1).

[10] 杨海平,崔荣芳.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财务战略分析[J].财会通讯(综合版),2008(10).

[11] 罗福凯,王雪梅.企业生命周期界定及财务战略选择[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6(1).

[12] Dr. Ichak Adizes.Managing Corporate Lifecycles[M].The Adizes Institute Publishing,1997.

[13] Kazanjian,Robert K.,Drazin,R-

obert.A Reanalysis of Miller and Friesen’s Life Cycle Data[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0(11).

[14] Kamarulzaman Ab.Aziz,Stanley Richardson,Nor Azlina Ab.Aziz.Cluster Lifecycle:A Case Study of the Glasgow-Edinburgh Corridor[R].ICMAI 2011,2011.

上一篇:汽车修理工技师论文范文下一篇:化工厂实习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