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规划范文

2023-09-22

村庄规划范文第1篇

编制要点(试

行)

1 总

1.1 编制目的

为实现中共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总目标,结合我省各县(市、区)的实际,规范我省各县(市、区)域村庄布局规划编制工作,统一各县(市、区)域村庄布局规划的内容深度,提高我省村庄布局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的质量,特制定《四川省县(市、区)域村庄布局规划编制要点》(试行)。

1.2 村庄布局规划的归属和作用

县(市、区)域村庄布局规划是县(市、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县(市、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的深化和延伸,用于指导县(市、区)域范围内的村庄建设与整治规划。应单独编制。 1.3 编制主体和审批权限

县(市、区)域村庄布局规划由县(市、区)级规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编制,由县(市、区)人民政府负责审批。 1.4 指导思想

坚持“区域统筹、城乡统筹、环境统筹、社会服务统筹、基础设施统筹”的指导思想。

1.4.1“因地制宜、宏观调控、统筹发展、规模适度”;

1 1.4.2 遵从农民意愿,适度集中。 1.5 规划原则

1.5.1 依托城镇,城乡统筹; 1.5.2 集约用地,提高效率; 1.5.3 规划引导,重点倾斜; 1.5.4 产业支撑,带动发展; 1.5.5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1.5.6 有利生产,方便生活; 1.5.7 完善功能,改善环境; 1.5.8 尊重自然,保护历史。 1.6 编制依据

1.6.1 县(市、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1.6.2 城镇总体规划; 1.6.3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1.6.4 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1.6.5 其它相关的专项规划或专业规划;

1.6.6 《村镇规划标准》及其它有关法规、技术规范、技术标准。 1.7 本编制要点的适用范围

本规划编制要点适用于我省各县(市、区)域范围内建制镇以下的农村地区的村庄布局规划编制。 1.8 本编制要点的解释权

本编制要点由四川省建设厅负责解释。

2 2 村庄布局规划要点

2.1 村庄布局规划的作用

编制各县(市、区)域的村庄布局规划,主要用于指导村庄建设与整治规划,并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县(市、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2.2规划层面划分

村庄布局规划一般分为总体层面和详规层面。

县(市、区)域村庄布局规划属于总体层面,与县(市、区)域体系规划保持一致;村庄建设规划或村庄整治规划则属于建设性详细规划层面。

2.2.1 总体层面:县(市、区)域村庄布局规划

(1)、以县(市、区)域城镇体系体系规划为依据,落实县(市、区)域生产力布局规划和村庄布局规划;

(2)、以行政区划调整和“拆村并点、生态移民”规划为依据,提出村庄撤并、迁移标准,明确迁移和保留的村庄的名称、地点、人口及用地规模;落实并调整近远期中心村聚居点、基层村聚居点、新型社区的空间布局;

(3)、重点解决各乡驻地、中心村聚居点、基层村聚居点和新型社区的布点和发展规模;分区拟定村庄的各项建设标准;

(4)、协调安排村庄的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区域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拟定配套设施的建设标准,制定共建、共享方案;

(5)、提出区域空间管制规划要求和环境保护规划要求; (6)、提出实施规划的政策措施。 2.2.2 详规层面:村庄建设或整治规划

3 (1)、依据县(市、区)域村庄布局规划编制要点,对村庄聚居点进行综合布局规划或整治规划,落实聚居点的各项用地规划,

(2)、重点解决村庄各项生产生活设施的具体布局;引导村庄进行建设,促进村庄发展;

(3)、统筹安排村庄之间的共享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

(4)、对一般聚居点提出具体的建设、改造措施;对村庄环境整治和农房改造进行规划设计。 2.3 村庄具体载体

乡驻地、中心村聚居点、基层村聚居点、新型社区。 依据城镇体系规划确定保留的乡驻地的位置和发展规模;

依据“拆村并点、生态移民”规划和行政区划调整规划,确定中心村聚居点、基层村聚居点、新型社区的位置和规模。 2.4 村庄选址

村庄选址条件应当符合建设用地选址的一般性规定。 规划新建的村庄不得在有自然灾害隐患的区段内选址。 2.5 村庄布局

村庄布局应因地制宜,尊重历史,合理利用地形地貌、山林植被、河湖水系等自然条件,妥善保护、延续传统文化和历史遗存。 2.6 配建要求

2.6.1村庄聚居点应按照《村镇规划标准》配置村委会、支部活动室、科技服务点、文化活动室、医疗点、计生服务站、全民健身设施等社会公共服务设施,以及满足生产生活需要的市政公用设施;

4 2.6.2有条件设置小学、托幼、图书室、敬老院、农贸市场等设施的村庄聚居点,应根据人口规模和服务半径的要求进行区域统筹配置。

3 建设规模及用地指标

3.1 人口规模:

3.1.1依据城镇体系规划分配并复核村庄聚居点的人口规模;聚居点的人口规模控制由各县(市、区)依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自行确定。

3.1.2确定聚居点的人口规模时应当考虑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居住习惯、就业途径、配套条件、耕作方式和耕作半径等因素的影响。

3.1.3应避免不切实际、盲目求大、过分集中而造成农民群众生产生活不便;还要避免过于迁就现状,导致布局分散。 3.2 人均用地指标:

3.2.1依据各县(市、区)的村庄建设用地标准自行确定聚居点人均用地指标;

3.2.2新型社区、城郊型村庄聚居点以及从事

二、三产业就业人口比重较大的村庄聚居点,其人均居住用地指标可以取下限;山区、高原的村庄聚居点和一般聚居点的人均居住用地指标可以取上限。 3. 3 配套设施用地

配套设施用地按《村镇规划标准》和配套设施的规划规模进行用地控制。

4 住宅建筑规划设计要求

5 4.1人均住宅建筑面积

4.1.1人均住宅建筑面积依据各县(市、区)的农房建设标准和当地村民的居住习惯自行确定;

4.1.2农房规划设计中应结合各县(市、区)的实际情况,合理配建农用机具停放场地、牲畜圈养设施及杂物堆放、凉晒场地。这些辅助面积不能计入人均住宅建筑面积。 4.2建筑形式

住宅建筑的形式应重视对传统建筑文化的继承与延续,塑造地方特色,并与周边环境和乡村风光相协调。 4.3建筑设计

村庄聚居点建筑层数大于或等于3层以及单跨跨度大于或等于6米的建筑,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设计资质的设计单位的设计人员进行设计;确保村庄建筑的使用安全性。

5 道路规划建设标准

5.1过境公路

严格执行“三部一委”关于绿色通道建设的标准和要求,确保各级过境公路的建筑后退红线宽度,禁止夹道建设。 5.2村庄对外联系道路宽度

中心村聚居点的对外主要联系道路,路面宽度宜为6-10米;基层村聚居点的对外主要联系道路,路面宽度宜为4-7米;。 5.3村庄内部道路技术标准

6 中心村聚居点内部主要道路红线宽度宜为7-10米,次要道路红线宽度宜为4-6米,道路铺装率应达到60%以上;基层村聚居点的道路等级可适当降低;

道路线型设计应结合地形地貌,避免大挖大填,突出特色。 5.4建设时序

村庄聚居点道路建设应与管线的敷设同步实施。

6 管线工程设施规划

6.1区域共享管线系统

依据县(市、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确定区域共建、共享的基础设施管线系统。

6.2村庄独立的管线系统

参照聚居点的用地布局规划,配置各类管线工程设施。以远期规划规模进行规划配置。 6.3指标及建设规模

依据各类工程规划设计《规范》,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确定适合当地的工程设施指标和建设规模

7 环境卫生设施规划

7.1区域共享的环境卫生设施

依据县(市、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确定区域共享的环境卫生设施(如垃圾处理场)。

7 7.2村庄独立的环境卫生设施

参照聚居点的用地布局规划,拟定聚居点环境卫生设施的配置要求及配置标准。

8 防灾减灾规划建设

8.1区域防灾

依据县(市、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细化区域防灾规划,确定防灾抗灾标准,落实区域防灾减灾规划。 8.2防洪

中心聚居点防洪设施按不低于20年一遇的标准进行规划,排涝设施按不低于3-5年的标准进行规划。位于山区的聚居点应设置截洪沟,位于洪淹区的聚居点应设置避灾场地。 8.3消防

聚居点应按消防规范要求留出消防通道,配置必要的消防设施;有条件的聚居点应结合给水管网设置消防栓,间距不大于120米;没有集中供水设施的聚居点应设置消防水池,并配置消防器材。 8.4抗震

聚居点内的新建建(构)筑物和工程设施,应按国家现行的抗震设防标准和要求进行规划建设;对现有建(构)筑物和工程设施,应进行评估鉴定,提出抗震加固的措施和建议。 8.5防地质灾害

聚居点应远离滑坡、塌陷等危险隐患地,所有建设工程在设计建设前,

8 必须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进行工程地质勘测和地质灾害影响评估。 8.6避灾疏散

应将聚居点内的绿地、广场等开敞空间规划作为灾难发生时的紧急避难场所,并确保疏散通道的畅通。

紧急疏散避难所的人均用地不小于0.5-1.0平方米。

9 历史文化保护规划建设

9.1保护对象

对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保护价值的各类建、构筑物、传统街巷,规划建设中必须进行严格的保护,均应按原貌保存和修缮;对现已破损的按原貌进行修缮和恢复。 9.2风貌协调

新建建筑物应进行严格的风貌控制,其体量、形式、材质、色彩均应与传统风貌协调一致,继承和发扬地方传统建筑文化特色。 9.3文化传统保护

对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非物质要素,如:民风民俗、传说、典故、音乐、技艺、饮食等传统文化应进行传承和延续。

10 规划主要成果要求

10.1 符合编制技术规定要求

县(市、区)域村庄布局规划的编制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和技术规范,

9 符合四川省的村镇规划编制要求。规划期限和规划范围与县(市、区)域城镇体系规划一致。 10.2 基本内容要求

县(市、区)域村庄布局规划应包括“三图一书两表” 具体内容要求如下:

10.2.1 规划图纸

(1) XX县(市、区)域村庄分布现状图 (2) XX县(市、区)域村庄空间布局规划图

(3) XX县(市、区)域村庄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规划图10.2.1 规划说明书

《XX县(市、区)域村庄布局规划说明书》 10.2.1 规划附表

(1).《XX县(市、区)域村庄规划建设标准一览表》

(2).《XX县(市、区)域村庄配套设施规划一览表》

10 附录:成果内容深度规定

1. 规划图纸

所有图纸都应以1:10000的测绘地形图作为工作底图,出图比例可以按照表达方便的要求进行调整。

(1) XX县(市、区)域村庄分布现状图

准确标明县(市、区)域内各个乡界、村界;

准确标明各个乡驻地、中心村、基层村的位置、名称、行政区域人口与区划面积;

列表统计各个乡驻地、中心村、基层村的聚居点人口、聚居点的用地面积;

准确标明各级现状公路的名称、等级,据实标明各类市政工程设施的位置、规模、容量,反映各类主要工程管线的规格、等级和走向;

(2) XX县(市、区)域村庄空间布局规划图

依据行政区划调整和“拆村并点、村庄迁移”规划,准确标明县(市、区)域内规划的乡界、村界;

依据县(市、区)域城镇体系规划,标明经济分区和产业用地; 准确标明规划保留的乡驻地、中心村、基层村的位置、名称、规划的行政区域人口与区划面积;

列表统计各个乡驻地、中心村、基层村、新型社区的规划聚居人口和规划的聚居点用地面积;

11 (3) XX县(市、区)域村庄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规划图

准确标明县(市、区)域内区域共享的中、小学位置、规模; 标明区域共享的医疗、长途汽车站、集市等社会服务设施的位置和规模;

准确标明县(市、区)域内各级规划公路的名称、等级、标准; 据实标明规划的各类区域市政工程设施的位置、规模、容量; 反映规划的各类主要工程管线的规格、等级和走向;

标明县(市、区)域内区域共享的防洪设施、消防站等防灾减灾规划设施内容。

2. 规划说明书

《XX县(市、区)域村庄布局规划说明书》

详细表述清楚县(市、区)域村庄布局规划的编制过程、规划依据、规划目的、规划内容(全部)。做到图文表述一致。

3. 规划附表

(1).《XX县(市、区)域村庄规划建设标准一览表》

村庄规划范文第2篇

××村全村幅员面积4.99平方公里,辖区16个村民小组,889户,2700多人,有耕地2431.7亩,人均耕地不到1亩。在上级党委、政府和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及村两委会的努力,共建中心村1个,现居住户100户,400余人;附中心村3个,现居住户150户,500余人。全村共有堰塘54口,有百里渠横贯全村,有镇村道路5.9公里,天然气用户360户,沼气池用户480户,配有保洁人员16名。广播、电视、光纤普及率达100%,通信率达100%。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村两委的努力,在十一五实现人均纯收入7198元。

××村村民委员会在十二五规划中,首先是村庄规划和分布全村村庄

1、

2、

3、

4、

5、

6、

7、

8、9组农户建房围绕老君村中心村,

10、

11、

12、

13、14组为附中心村建房点,时间从2011年开始至2015年共5年建房规划,2011年向村中心村靠近建房20户,40人,2012年附中心村建房14户,48人,2013年向中心村靠近建房10户,30人,2014年附中心村建房20户,60人,2015年向中心村靠近建房8户,25人。五年向村中心村靠近规划区建房72户,203人。通过大家的努力,五年来,中心村住户达到712户,居住人口2136人,占总农户80%。

房屋立面打造分三步施工,第一步2013年从中心村开

始打造农村住房达到100户,白墙青瓦,样式纯朴,风格别致,环境优雅,具有川西居民特色的农家小院;第二步2014年打造200户,第三步2015年打造240户,三年打造完。

绿化打造,在2014年老君村公里两旁绿化打造10000米。

断头公路2.5公里,争取在2015年前完成硬化路面。 中心村排污沟渠在2013年底整治500米。

沟渠改建19000米,2011年改建3000米,2012年2500米,2013年3000米,2014年2500米,2015年3000米。

我村村民委员会努力实现以上分年度项目实施,使我村村容村貌很快得到改善而努力工作。

××村村民委员会

村庄规划范文第3篇

一、准确反映近期现状的村庄地形图(要求电子版,比例1:1000)。

二、区域发展条件资料

1、乡镇域规划:乡域范围内村镇的等级层次、规模大小、功能及性质、村庄分布、对外交通与村镇间的道路系统、电力电信等公用设施,主要村镇企业生产基地的位置、用地范围,主要公共建筑的配置,以及防灾、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统筹安排。

2、农业区划:对家业的生产发展条件、发展方向和途径以及技术改革主要措施。

3、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计划:如文教卫生、商业服务、道路交通、工农业生产等各行业的发展计划。

4、包括村域内及附近区域的矿藏资源的种类、储量、开采及运输条件,以及农林牧副渔的一般情况。

5、周围村庄的影响因素:了解规划的村庄及其周围村庄、乡村有哪些与本村有密切的联系,影响的因素无论是有利还是不利的都要收集到。

6、对外交通联系:村域境内的公路技术等级、客货运量及其特点、公路走向、长途汽车站点的布局及其与村庄的联系。同周围的村镇联系是否方便,有无开辟公路新线的设想。

三、村庄基本情况

1、村庄位置、行政区划、自然条件、气象资料、水文资料(降水量、洪水、地下水、流量)、地质条件、历史沿革、历史文化和地方特色(古建筑、近现代建筑、民俗传说等)。

2、村庄人口数量及近10年人口变化情况(近10年人口资料,包括人口数、非农人口数、出生人口、死亡人口、自然增长率、机械增长率等),就业安置情况,教育情况,劳动力情况。见下表:

人口现状

年龄构成

3、社会经济发展:产业发展(特色产业情况),人均年收入,村集体企业,出租土地厂房,村民福利(儿童、老人、五保户等)等情况。

4、村庄土地利用:耕地、林地、养殖用地、荒山、荒地、未利用土地及水域等所占面积和比例,重点了解耕地中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等所占的面积和比例。

村庄居住建筑:住宅的等级、层数、建筑面积、给排水情况及住宅基本情况和主要附属建筑;居住面积和建筑面积、建筑质量及宅基地面积的数量。;历年修建数量、近期和远期计划修建的数量。

村民住房形式、占地面积、每户建筑面积、层数要求等,建设施工方式情况,建设成本(含室内装修、家电设备等,要分项说明)。

5、道路市政:现状道路情况、桥梁等,运输形式:机动车、农用车普及情况,停车管理,饮用水达标,黑水(厕所冲水)、灰水(洗漱污水)和雨水的收集处理,供电,电信,网络,有线电视,采暖方式,燃料来源,垃圾收集处理等情况。

6、 公共配套:村委会、中小学、小学、托幼、卫生所、商业设施,文化站,阅览室,敬老院,公共活动场所,公园,健身场地,公共厕所,公共浴室等情况。

7、村工业及农业生产服务设施

村工业的现状以及近期发展计划和远期发展的设想,其中包括工业业产品和产量,职工人数、工帮面积、建筑面积、用水量、用量量、运输量、运输方式、工业在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三废”污染程度以及综合治理情况等。

手工业和农副产品加工工业的种类、产量、产品、职工人数、场地面积、原料来源、产品销售和运输方式。

农业服务设施:有关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等方面的现状情况和发展资料。

三、规划资料:县城总体规划、镇规划、乡规划、村庄空间布局规划、已做的村庄规划,其他相关专项规划。

四、各级部门、领导对本次规划的设想和意见。

五、党和国家以及各级地方政府就村庄规划出台的有关方针、政

村庄规划范文第4篇

近年来,我镇按照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要求,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提升工业化,大力发展效益农业,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农村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农村建设和社会发展明显滞后,影响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为了加快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保证农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上一个新台阶打下扎实的基础,我镇加大对环境整治的力度,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和民主建设,这势必加快农村社会发展,使农村面貌有一个明显改变。因此,为提升我镇村庄的整体形象,促进农村居民共享村庄文明,我镇结合自身实际,决定开展村庄计划建设。

第二章 村庄概述

一、地理位置与自然条件

我镇现有XX个行政村,面积XX万余亩,人口3XX多人。地理位置优越,具有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温和湿润、四季分明 、无霜期较长的气候特点,自然条件优越,适宜农作物生长。XX国道南北贯穿全境,交通便利 全镇以种植业和家具加工业为主,具有十足的发展优势。

二、社会经济情况及村庄现状建设状况 。全镇种植以小麦、玉米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有花生、葡萄、 核桃等,养殖主要发展猪、牛、兔、桑蚕等。由于历史原因,镇内村庄村域内现有住宅建筑大都沿道 路而建,错落无序,大多数居民点相对比较分散。村内功能设施不全,绿化不成体系,环境 卫生较差。除个别住宅外观别致、造型新颖,达到小康型标准外,其余大部分房屋多为

二、 三层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建造的砖混结构楼房,房型老化、单

一、陈旧,结构不合理,缺乏科学设计理念。目前镇内存庄村域内道路经过几年的土地整理已基本形成体系,但部分道路质量较差。 通村公路基 本已达到村级公路标准,部分通组道路也已达到标准,大部分为碎石路。

四、目前主要存在问题

1、镇内村庄分散建设,土地浪费严重 由于历史原因,居民点分布较为分散,村庄中住宅布局较为凌乱,增加了公共基础设施的配套难度,不利于节约土地,不利于生产力的协调和发展,给机械化耕作带来难度。

2、公共服务设施、基础配套设施滞后 虽然镇内各村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做了一定的经济投入,但在村内交通、排水、文化娱乐、环 保等方面还相对落后, 村民点现状房屋建设质量偏低, 缺乏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配套设施, 造成村民生活居住环境卫生条件较差, 不能适应收入不断增长的农民群众提高生活质量 的要求。 镇内各村庄村内功能设施不全,道路较差,河道不清,环境卫生较差。村宅错落无序,比较散乱, 房型老化、单一,结构不合理,缺乏科学设计理念。 第三章 规划总则

一、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

3、《XX县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

4、《村庄规划编制办法》;

5、《村庄规划编制导则》;

6、镇内各村庄村提供的有关设计条件;

7、与本规划有关的规范、规定、标准等。

二、规划原则

1、规划编制根据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广大群众意愿实事求是、量力而行。

2、规划编制要根据自然地理特征,历史文化遗存,地方民俗风情,努力营造具有浓郁水 乡特色,环境清新优美的农村新社区。

3、规划编制要综合考虑道路交通,给水排水,环境卫生,绿化休憩,防灾减灾等基础设 施建设和环境建设,努力提高村庄基础设施配套水平和村民生活质量。

三、规划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大精神, 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 围绕提前基本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这一总目标, 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切实改善农村群众 的居住条件和生活质量。

四、规划目标 为了彻底改善当前农村住宅水平较低,功能不全,外观单调呆板,基础设施不配套,居住 环境“脏、乱、差”等问题,引导农民转变生活方式,切实帮助农民提高生活质量,规划从大 魏庄村域现状实际发展状况和趋势出发,围绕“以人为本,以环境为中心”的先进理念,体现 特色,精心规划,合理布局,对村域进行全面整治,创建出空间层次丰富,方便农民生活, 高起点,高水平,高标准的现代化新农村,实现农业和农村 现代化,保证农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更上一个新台阶。按照“环境整洁、村貌优美、设施 配套、布局合理”的目标,做到村庄的生活、生产、生态等功能分区布局合理,教育、医疗、 文化、娱乐等服务设施配套完善,建设成为能充分体现富有地方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在 村庄内部实现五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卫生洁化、河道净化、环境美化”。 ——道路硬化。通村及村内路网布局合理,主次分明;村内主干道硬化;通中心村主干公 路达到四级以上标准。 ——村庄绿化。中心村(村庄)建成区的绿化覆盖率达到 25%以上,村庄内有休闲健身 绿地,主要道路和河道两边实现绿化,住宅之间有绿化带,农户庭院绿化。 ——卫生洁化。给水、排水系统完善,生产、生活污水经处理达标排放,自来水普遍入户; 畜禽污染得到有效治理;农户普遍使用清洁能源;保洁制度健全,垃圾等废弃物集中处理, 基本消除垃圾及废水污染。 ——河道净化。保护和管理好村域内现有的水面,做到水体净化、河边绿化;河道堤防和 排涝工程建设按规划建设标准要求实施。 ——环境美化。村庄建设规划要科学处理生产、 生活、 生态、 文化之间的关系,布局合理, 组团建筑有个性特色、美观大方,组团建筑间相互协调;建筑布局能充分结合自然地形,依 林傍水,错落有致;农户住宅实用、美观。

五、规划范围

XX镇各村村域内所有土地为本次整治规划的研究范围。

第四章 村域村庄布局规划

一、镇各行政村经济发展规划 。各行政村确定村域的社会经济发展重点为: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村民物质生活水平;新农村建设与旧村整治相结合,改善环境,提高生态效益;依托村域区位优势和结合村域的自然条件,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多元化发展的结构的调整。

二、村域村庄布局规划 根据村庄建设环境与场地分析, 结合村域经济发展现状, 依据 《濮阳市市域村庄布局规划》 , 确定村域村庄建设空间发展方向,积极引导中心居民点建设。 规划在村域内形成“一个中心,四个居民点”的规划布局。 根据自然村现状,依据村域发展态势,遵循居住用地适度集中、农田适度集中、积极推进农田集约化管理、合理配置服务设施以及基础设施、优化住区环境的原则,利用政策引导, 规划近期结合村庄整治将各自然村进行整合,完善路网框架、市政设施,整洁墙面,注重宅前、宅后的绿化建设及河道整治建设,改善生产生活环境。远期形成四个居住区,分别为居民区、商业区、小康楼、高层住宅楼、并将小康楼作为中心居民点统一进行规划,配置文化 活动中心、 设置健身器材和公共绿地、 公厕等, 从而形成相对集中, 设施共享的新农村。 第五章 村域整治规划 规划根据目前农村较为突出的环境脏、乱、差等问题,结合村域区位特点、经济条件和社 会发展水平,因地制宜地对村域环境进行整治改造,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加强农村基层组织 和民主建设,使农村面貌有一个明显改变,切实改善农村群众的居住条件和生活质量。

一、房屋建筑整治规划 老村内建筑整治一方面要从整体布局角度确定需要拆除的建筑, 另一方面也应从节省资金角度确定建筑的改良方式,多层次的解决不良建筑带来的影响。

1、保留原有质量较好的农房,整治各住房间距内影响日照、采光、通风的各种杂房和陋 棚,整修道路和院落,种植绿化,改善居住环境。

2、新建农房相对集中,大力推广定型图,实行农房建设的专业化施工,逐步将零星农房 就近搬迁到规划村居点。

3、全面清理违章建筑,拆除危险、废弃房屋,多渠道筹资对保留的房屋进行统一的修缮 和粉刷,改善村庄的整体形象。现状建筑改造应遵循“不大动、少花钱、出效果”的原则,对 沿路建筑物依据不同情况分为基本可行建筑、 整修清洗建筑、 更换建筑色彩、 重点改造建筑、 尽快拆除建筑、远期拆除建筑等几种模式进行改造。

4、农村生活用房与生产用房应适度分离,提倡畜禽养殖的规模化和集中化,对污染物进 行统一处理和利用,即采用制造沼气、采用高效生态绿地等污水处理系统,从而减少对环境 的污染。

5、规划修缮和粉刷房屋 5 户,粉刷面积约 1500 平方米;规划近期零星房屋暂时保留稍作 修缮,中远期随着农民新村的建设逐步搬迁。

二、环境整治规划

1、村庄绿化 规划大力提倡房前屋后绿化,建立村庄和河道绿化系统。在强化整体布局的基础上,以点 带线,以点带面,最大程度的展现村庄整治的精华。在节点上,以建筑、水、绿化、道路的 综合强化与协调化,提升村庄的整体形象。 规划于设置约 2450 平方米的公共绿地(小游园);规划于房前屋后设置绿化带或花坛。 在绿地建设中强调绿地的层次感与有机联系,既要运用多种植物的交错布置形成错落有 致、 四季有形的规模性绿地, 也要加强绿地与周边环境的联系, 让绿地与人的行为有机结合, 形成不同层次的小游园、观赏园等,并配备相应的休憩、娱乐、健身设施。形成“人在林中, 家在水边、绿在身旁”的田园风貌。绿化材料以经济树种为主,在部分地段种植桃、杏、山 楂、葡萄等经济树种,并在房前屋后留出自营种植区,鼓励村民发展庭院经济,一方面减少绿化投入, 一方面增加经济收入, 更是使各行政村拥有了与众不同的风味。 另外, 适当配置香樟、 紫荆、黄杨、棕榈、杜鹃等美化树种,并铺设草坪、种植水生植物,增加观赏性。绿化树种 以当地乡土树种为主,结合推广经济林、果林栽种果树林木。

2、河道净化 结合河道保洁工程,对镇内村庄小河进行清淤、疏浚,严禁养殖水草,建设生态护岸,两岸设置生态的绿化带。规划通过路水相依等主题理念,既通过沿岸栽植亲水植物体现柔水风情,也通过堤岸的灵活处理、观色的有机导入,将水文化引入人的生 活,体现“智者乐水”的传统理念。

3、卫生洁化 垃圾处理系统: 建立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系统和保洁制度, 村庄内按一定规模和半径设 置垃圾收集点,,每 5-7 户门前设置一只垃圾箱,全村设置一处垃圾收集房。村委设置一名 保洁员,负责整个村范围内的垃圾收集清运以及相应设备的维护。 规划配置垃圾箱 100 只,垃圾收集房 1 座。 污水的处理:大力推广三格化粪池,普及率不低于 95%,规划每户农户设置一座三格化 粪池,彻底消灭露天粪坑。畜禽粪便、生活粪便均可建沼气池变成沼气、作为肥料、应用高 生态绿地处理系统等工艺处理,从而达到对农村的污水进行高效净化处理和合理利用。

三、公共设施规划 规划于各行政村内各建立一个“村级文化活动中心”,集村民自治、治安防范、培训教育、图书 阅览、文化活动室等功能为一体,成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载体。

四、基础设施规划

1、通村连组道路硬化,达到机动车通行要求。 规划通村公路达到四级及四级以上,路面宽度≥5 米,路面为沥青路面或水泥砼路面,设 计荷载标准达到汽—20,挂-100。通组道路,路面宽度为≥3.0~3.5 米,路面采用水泥砼路 面。进户道路,路面宽度为 2.0~2.5 米,路面采用水泥砼路面。 目前村域内道路已基本形成体系, 通村公路和部分通组道路已硬化并基本达到标准, 其余通组道路太窄, 且大部分为土路。 规划继续完善通村道路及宅前路, 主要道路两旁增加绿化。 规划硬化道路长度约5公里,其中通组道路约5公里。

2、推进城乡一体化供水。 规划村内自来水入户率达到 85%以上,基本保障村民用水安全。

3、提倡应用环保、洁净能源,逐步建立规模养殖业,沼气发生、利用系统,积极推广利用 太阳能。

村庄规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村庄规划;统筹;镇域

1引言

为有效推进村庄的有序建设,《城乡规划法》明确了村庄规划的法定地位,提出了村庄建设布局的规划内容要求,但村庄的发展不仅是一个建设问题,更涉及到产业引导、空间统筹等一系列需要从更大的空间区域进行思考的问题。2014年,针对村庄规划的编制,珠海市提出要以镇域村庄统筹规划为先导,强化各村庄规划在区域层面的统筹协调。本文以珠海市乾务镇为例,简要分析镇域村庄统筹规划的内涵和意义。

2村庄规划编制的现状及问题

2.1村庄规划编制的现状

我国村庄规划的实践主要始于2005年开始的“新农村规划”,“新农村规划”强调村庄人居环境的改善,规划内容更侧重于基础设施和住宅单元的布局。

随着2008年《城乡规划法》颁布实施,全国各地陆续开展了一系列村庄规划的实践,普遍侧重于建设规划的内容”。为更好地指导村庄的发展、建设,珠海市近年开展的村庄规划包含了发展定位、规划布局、建设项目等内容,兼顾了从总体规划到建设规划的层次。

2.2村庄规划编制存在地问题

2.2.1缺乏对村域范围的统筹。从地理空间上来看,村庄是农村地理环境中的基本聚落单元,一般由村庄建设区和村域构成,村庄建设区是村民的生活集聚地,也是村庄建设规划的主要开展范围:村域一方面是村庄的行政管辖范围,另一方面也是村民经济活动的开展范围和可达范围。传统村庄规划侧重于村庄建设区的空间布局,无法全面分析村庄的发展方向和路径。

2.2.2缺乏区域层面的定位考量。乡村区域发展具有多样性更需要需要从区域的角度来审视村庄的发展。对于农业村,经济作物的引入、观光农业的运营是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而发展的规模性和风险性既需要从区域角度进行判断,更需要村庄间的联动合作:对于城郊村,服务业的活动高度依赖于周边城镇化或工业化的发展。

2.2.3缺乏与城市规划的协调。集体建设用地、国有建设用地在土地管理制度上的二元化安排,使村庄和城镇在空间发展上具有显著的差异。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城市建成区往往逐渐将村庄建设用地包围,却无法实现融合,形成“城中村”,成为城市建成区中的“异类”。在当前土地制度下,虽然“城中村”的形成不可避免,但是如果在村庄规划阶段能够充分考虑与城市规划的衔接,或许可以使“城中村”成为未来城市建成区中的社区单元。

3镇域村庄统筹规划的思路

3.1城乡发展的统筹观

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社会矛盾突出的形势下,全面深化改革是当前国家发展的首要任务,而改革长久失衡、脱节的城乡关系更是重中之重。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城乡之间缺乏有效互动,使乡村的自身发展难以从城市的爆炸式扩张中获益,而城市的要素流动也缺乏面向乡村的方向和途径,从而在结构层面产生一系列城乡矛盾。理顺城乡发展关系必须立足区域,将村庄视为区域发展的单元,从区域整体发展的角度协调城乡之间的经济、社会、空间关系。

3.2镇域村庄统筹规划的思路

镇域村庄统筹规划通过综合分析镇域村庄的区位条件、资源等基础因素,挖掘发展潜力,结合城市规划布局,明确村居发展定位,并着重从发展方向、产业、设施等多个方面进行统筹协调,指导具体村庄规划的编制,以实现城乡之间、各村庄之间的统筹发展。

4镇域村庄统筹规划的实践――以珠海市乾务镇为例

4.1乾务镇概况

乾务镇位于珠海市斗门区西南部,距离珠海市中心城区46公里,共有16个行政村、2个社区。乾务镇以工业为主导,形成了

二、

一、三的产业结构。村庄经济以第一产业为主,临近镇区和园区的村庄发展有一定规模的生活配套产业。

4.2发展方向的统筹

发展方向是对村庄长远发展的战略引导。从镇域来看,村庄可以看做点状分布的功能节点,村庄的发展方向应与区域的城镇化形成协调一致的步伐。

规划首先根据上位城市规划明确乾务镇域未来的功能布局,在此框架下,结合各个村庄的区位和发展条件,划分为城镇化型、城镇化兼顾农业化型、农业化型三类村庄。发展方向的确定可以使村庄在发展中有所侧重,与城镇化形成同步,分享城镇化带来的红利。

比如,确定为城镇化型的村庄在未来的发展中,应紧跟区域城镇化的发展路径,适时引导村庄产业逐步由传统农业向第三产业、观光农业转型,避免因所处区域城镇化建设伴随的土地“农转非”活动造成村庄生产力的突变式丧失。

4.3产业发展的统筹

相对于城镇来说,村庄产业的发展规模较小,且由村民主导,受市场等不确定性因素影响较大,因此规划更强调对特色产业的引导。重点针对各村的功能区位、发展方向、资源特点,提出各村特色产业的发展引导。一方面,希望通过特色产业的引导提升村庄产业的发展层次,符合城镇化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提出村际产业的统筹重点,希望各村能凸显特色,实现空间上的错位?l展,集聚规模,实现同类型产业的抱团发展。

以镇区周边的乾东村、乾北村、乾西村三村为例,三村是“乾务飘色”民俗文化的传承地,均组织有各自的“飘色”表演队,在文化的传承、利用上也有各自的计划。规划从镇域角度出发,提出三村应整合“飘色”的文化资源,共建文化基础设施,从而壮大“飘色”文化的资源厚度,形成合力,更好地拓展“飘色”文化的传承广度和挖掘深度,以形成地域文化品牌和旅游节点,才能融入区域旅游发展链条。

4.4公共服务设施的统筹

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的合理性主要通过可达性、共享性体现,公共服务设施的统筹即是通过分析区域设施的可达性和村庄设施的共享性,来实现城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同时也避免村庄在设施布局方面各自为政、重复建设。

在区域设施可达性方面,本规划分析了小学、初中、医院、市场等城镇公共服务设施的服务范围,并通过比较服务范围和村庄建设用地的重叠程度,一方面从服务村庄的角度,提出城镇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优化的建议,另一方面引导新村建设向更能接受城镇公共服务设施服务的区域布局。

在村庄设施共享性方面,特别针对村庄建设区接壤的村庄,规划分析了幼儿园、社区卫生服务站、运动场地等村庄级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分布和服务范围,从空间上对设施的服务能力进行评价,提出优化布局的方向和措施。一方面,最大限度的发挥设施的服务效能,另一方面,尽可能避免各村单独规划建设造成的设施重复建设。

4.5市政工程的统筹

重点考虑各村庄规划的市政管线系统与区域市政管网的衔接。其中,在污水处理方面,由于镇域尚未形成系统的污水管网,规划根据镇域污水系统的建设现状和未来建设时序,近远期相结合,对各村的生活污水处理方式提出指引。从管网和设施布局上体现多村共享,减少投资成本,同时也提高了单个村庄规划在市政规划方面的合理性。

村庄规划范文第6篇

一、机构组织

成立镇、村、社三级村庄规划领导小组,其中:

(一)镇级村庄规划领导小组:由党委副书记、镇长毕天星任组长,副镇长黄晓斌,党委委员、纪委书记朱湘频,镇长助理洪树伟任副组长,规划办刘鹏程、纪检监察室曾石平、国土所林晓峰、中心镇建设办陈灼棠及规划办主要工作人员任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规划办,负责开展日常工作,办公室主任由刘鹏程同志兼任,副主任由曾广山同志兼任。

(二)村级村庄规划领导小组:由村支部书记任组长、村主任任副组长,村副主任任专门联络员,成员包括村委成员及各经济社社长。

二、职责分工

(一)镇级村庄规划领导小组:负责跟踪、协调、监督村庄规划的有关工作;

(二)规划办:负责编制技术要求和单体农房标准图集、 1

提供基础资料、制定建房指引和审批程序,并负责规划成果初步审查;

(三)国土所:负责协调村庄规划土地利用有关事宜;

(四)中心镇建设办:负责对村庄规划设计单位资格审查,协调规划设计简化招投标工作;

(五)监察办:负责对村庄规划设计单位的资格审查,监督、协调规划设计工作,简化招投标工作;

(六)财政所:协调、核拨规划经费事宜;

镇级村庄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落实规划经费、委托设计单位、组织规划方案及成果公示、村民对规划方案提出重大异议时组织论证会、初步审核规划方案、协调规划矛盾、报送方案审查、报送成果审批;

(七)村、社二级村庄规划领导小组:配合规划调研、组织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收集村民意见及建议、协调村民矛盾,统一村民思想;

(八)设计单位:驻村调研不得少于2天,充分听取村民意见,结合上层次规划和编制成果要求编制方案,完善成果。

三、进度安排

全镇共有行政村45条,需要编制或修编的共有45条,全镇编制进度分3批次完成,从现在起至明年3月完成,每3个月左右为一批,前两批规划设计各20条村庄,第三批有5条村庄,由3个以上设计单位进行设计。

四、资金来源和招投标方案

(一)资金来源由镇中心镇建设专项经费中落实解决;

(二)招投标方案:根据区政府、区规划分局的有关文件要求,采取简化招投标环节,直接委托符合资质、技术力量雄厚的设计单位进行设计。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宣传,各村必须大力宣传城市规划法和村庄规划的重要意义,树立依法建设,依法管理的科学规划的观念,营造科学规划建设管理的良好氛围;

(二)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完成村庄规划任务。本次规划编制时间紧、任务重,需要各村、各经济社单位通力合作,才有可能既完成任务,又作出符合实际的规划方案,避免出现做出来的规划仅是“墙上挂挂”的现象,要实实在在地造福农村,这特别需要村、社干部及村民的支持和配合。早完成规划编制方案的村庄,优先办理用地规划手续。对村庄规划编制活动先进单位和积极分子给予奖励,对于态度怠慢,没有做好本身职责工作的有关单位和个人进行通报批评。

花都区花东镇人民政府

上一篇:合作协议范文下一篇:品质员日常工作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