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课程综述论文题目范文

2024-03-10

劳动教育课程综述论文题目范文第1篇

2、关注生命:新课程评价的取向

3、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利用与开发意义探析

4、我国台湾地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目标与路径

5、主流大众传媒在新课改推进中之价值、不足及改进

6、论教师角色转变与教师专业发展

7、由面及点,漫溯学校课程改革最深处

8、浅议21世纪以来历史课程目标的变化

9、语文课程改革中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

10、课程改革与教育局长的角色

11、中韩历史课程设置比较

12、“十一五”期间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与展望

13、深化课程改革走特色办学之路

14、新课程改革实施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15、坚定不移实施素质教育 全面推进鞍山市高中体育、艺术课程改革

16、新课改背景下农村师资队伍建设探析

17、香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及其启示

18、新课程改革视野下的高等师范教育

19、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研究成果的分析与思考

20、课程改革中教师角色的研究

21、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自主专业发展的初探

22、“适合学生的教学”刍议

23、普通高等师范院校应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策略研究

24、论高师院校人文教育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

25、加快高师音乐教学改革 为基础教育培养高表素质教师——在高师音乐教育教学改革研讨会上的讲话

26、高师英语教学法与中学英语新课标衔接互动创新论

27、用科学的实践诠释自己的思想

28、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回顾与反思

2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课程体系的成功探索与实践

30、地方课程建设路在何方

31、新课程改革与教师观念角色的转变

32、从教育哲学的分歧看新课程改革的困惑

33、基于PISA测试视角透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未来理路

34、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35、陕西省教育厅 陕西省物价局核定 专升本学生学费标准

36、简单化·形式化·技术化·功利化

37、新加坡基于《 21世纪技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38、存在主义教育思想与新课程理念的对比分析

39、浅谈课程改革的几点看法

40、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对农村教育作用的基本认识

41、“基础”不稳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42、一线教师,直面高中新课改……

43、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若干问题的反思

44、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关键问题与应然取向

45、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伦理诉求

46、“四问”核心素养:从思辨走向落实

47、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现状与反思

48、新课改下改变初中物理教学观念的思考

49、课程改革的实质:重建学校文化

劳动教育课程综述论文题目范文第2篇

2、患儿血管因素对静脉穿刺效果的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3、输液微粒的产生、危害与预防

4、应用无线镇痛系统治疗难治性癌痛的临床观察

5、静脉补钾引起疼痛的护理方法

6、未足月胎膜早破的治疗进展分析

7、外周静脉补钾疼痛因素及护理相关进展研究

8、低血容量性休克的手术室护理进展

9、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护理进展

10、乳腺癌术后乳房缺失患者的心理护理进展

11、新生儿疼痛护理干预新进展

12、静脉输液致静脉炎的护理进展

13、静脉留置针、弹力帽外固定在小儿头皮静脉中的应用

14、浅谈静脉留置针在儿科的临床应用及进展

15、周围静脉穿刺技术的研究进展

16、临床静脉输液技巧进展

17、中药治疗偏头痛文献综述

18、一次性使用正压无针连接式留置针(三通型)应用于神经内科并发症的防治

19、浅静脉留置针的临床应用及护理体会

20、ECS结合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的研究进展

21、人工气道内湿化的护理进展

22、一例脑挫裂伤并发双眼复视患者的护理综述

23、宫外孕破裂出血患者的护理进展

24、层级管理在PICC护理中的应用

25、护士护师规范化培训手册的应用和管理

26、新生儿窒息并发感染性肺炎的病原菌分布、耐药性及危险因素分析

27、静脉留置针在儿科应用现状

28、门诊输液渗漏的预防策略及护理研究进展

29、乳腺癌患者PICC纤维蛋白鞘形成的研究进展

30、静脉套管针在兽医临床上的应用

31、提高肾内科护士静脉穿刺成功率的管理措施研究

32、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及临床治疗研究进展

33、PICC应用于新生儿的护理新进展

34、静脉用药集中调配的研究进展

35、县级医院开展临床药学服务面临的困境与对策

36、提高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成功率的护理综述

37、甲硝唑的不良反应分析及合理使用

38、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康复护理进展

39、PICC在新生儿的临床应用及护理

40、预防甘露醇致静脉炎的新进展

41、输液性静脉炎的诱发因素及其防治

42、经胸心脏超声在危重症病人血流动力学监测中的应用进展

43、循证护理在儿科护理实践中的应用

44、老年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的急救护理进展

45、静脉输液的护理新进展

46、血管通路拔除后按压时间与压力的研究现状

47、中药注射剂儿童不良反应分析及对策

48、低血容量性休克的手术室护理研究现状

49、社区家庭输液的护理风险与防范对策

劳动教育课程综述论文题目范文第3篇

2、将高等有机化学引入应用化学本科培养计划的必要性及实践

3、设施蔬菜应用化学调控技术应注意的问题

4、基于产学融合育人创建应用化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

5、基于“虚—实”组合教学在应用化学专业实验课中的应用

6、高职高专院校《食品应用化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①

7、农业院校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8、“对分课堂”在应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9、任务驱动法在食品应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10、地方高校应用化学专业毕业实习改革与实践①

11、应用化学专业创新型实验教学体系构建研究

12、应用化学在先进材料中的发展探索

13、浅谈应用化学专业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

14、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在应用化学专业教学中应用研究与实践

15、浅谈关于工业化背景下应用化学专业发展的思考

16、Trial and Error策略提高应用化学专业学生专业英语能力

17、应用化学驱动性问题链教学的消极影响及对策

18、腐植酸的应用化学研究

19、应用化学学科发展的研究与实践

20、应用化学专业特色方向的确立与教学体系的构建

21、高中应用化学学习探讨

22、浅议地方师范院校应用化学专业英语教学改革

23、应用化学专业《无机化学》课程建设之体会

24、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制备力学性能优异的聚烯烃热塑性弹性材料

25、基于“课堂—竞赛—项目”三维联动的应用化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26、具有电力特色的应用化学专业信息化实验教学综合平台的建设

27、对分课堂在应用化学综合实验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8、应用化学专业研究生学术诚信体系建立的研究

29、物联网在应用化学专业课程建设中的总结

30、校企共建应用化学专业实践教育基地的探索与实践

31、探讨应用化学专业《电化学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

32、农业高校应用化学专业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33、新疆高校应用化学教学团队的建设与实践研究

34、高中生物解题教学中应用化学知识的可行性研究

35、化学和应用化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36、强化学生应用化学知识能力的途径浅析

37、应用化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一些探讨

38、浅谈农科院校应用化学专业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

39、关于应用化学的历史和意义分析

40、基于校企合作的应用化学专业实验教材编写探讨

41、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应用化学专业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实践研究

42、微课在师范院校应用化学专业无机实验教学中的作用浅谈

43、基于应用化学专业综合实验的设计研究

44、关于腐植酸应用化学研究进展分析

45、应用化学专业实验教学改革及学生能力培养的探索

46、转型背景下应用化学专业基础化学实验“产教融合”教学探讨

47、在应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8、关于工业化背景下应用化学专业发展的思考

49、应用化学专业实验核心课程建设探究

劳动教育课程综述论文题目范文第4篇

2、癌性腹水模型制备方法及在中医药作用机制研究中的应用

3、艾拉莫德临床应用与作用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

4、三阴性乳腺癌的分子病理学特征及其治疗进展

5、“心”“音”交融,探索音乐新认知

6、浅谈乳腺癌的预防与检查治疗

7、癌症临终患者家属的哀伤护理研究进展

8、针吸细胞学在乳腺癌诊断中的价值及文献评价

9、骨桥蛋白在鼻咽癌发病遗传易感性中的研究进展

10、三阴性乳腺癌的研究进展

11、防治长春瑞宾所致静脉炎的护理进展

12、肥胖与三阴乳腺癌关系的META分析

13、贝伐珠单抗在我院抗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分析

14、乳腺癌术后患侧上肢功能康复护理的研究进展

15、MDT模式下PBL教学法在乳腺外科临床教学实践的应用和探讨

16、浅析亚隆团体心理咨询与治疗模式

17、CA—9在早期乳腺癌前哨淋巴结中的表达及其生物学意义

18、雄激素受体在三阴性乳腺癌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19、植物药提取物影响肿瘤细胞凋亡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

20、脂肪酸合成酶促进HER2阳性乳腺癌曲妥珠单抗耐药的研究进展

21、补骨脂主要不良反应的研究与思考

22、坤泰胶囊治疗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后绝经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23、肿瘤淋巴管生成与胃癌淋巴道转移的相关研究进展

24、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护理进展

25、程序性细胞死亡-1/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信号途径及其对口腔慢性疾病的作用

26、BSC在医院绩效评价中的应用研究

27、上皮细胞黏附分子在黏液表皮样癌中的研究进展

28、《毛泽东个性化的健康之道》等134则

29、癌症抑郁共病的影响因素及药物治疗

30、异甘草酸镁预防胃癌化疗药物致肝损伤的药物经济学评价任

31、“正念疗法”研究状况概述

32、恩曲替尼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疗效和安全性的研究进展

33、坚果果壳色素生物功能研究

34、专科护士在乳腺癌护理中的发展现状

35、miRNA在宫颈癌中的研究进展

36、灵芝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进展

37、补肾中药熟地治疗卵巢早衰的研究进展

38、哺乳动物肌动蛋白调节蛋白在肿瘤进展和转移中的作用

39、维吾尔族男性乳腺癌30例临床病理相关问题探讨

40、针灸治疗癌因性疲乏的研究进展

41、对肉芽肿性乳腺炎的诊断治疗分析

42、国外美容医学最新动态

43、乳腺癌患者临床护理研究概况

44、中药功效成分合成生物学研究进展

45、青蒿琥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机制研究进展

46、2021年《云南中医中药杂志》总目次

47、心理干预对乳腺癌患者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

48、CD146在多种肿瘤中的表达与作用

49、P2X受体介导慢性疼痛的研究进展

劳动教育课程综述论文题目范文第5篇

2、八段锦在临床上的应用研究进展

3、风力发电机组故障诊断与预测技术研究综述

4、中药联合自体血清治疗干眼症的应用进展

5、近五年国内乡村旅游热点问题研究综述

6、农产品供应链风险评估文献综述

7、基于CNKI数据库的近视相关中医研究文献计量分析

8、中医治疗接触性皮炎急性湿疹临床资料的探讨

9、纤溶酶治疗进展性脑梗死效果的meta分析

10、激光针灸在骨科的临床进展

11、预防医学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实证研究

12、独活寄生汤联合氨基葡萄糖治疗膝骨关节炎的Meta分析

13、运动员高原训练的生理适应综述

14、VSD联合植皮对比传统打包植皮治疗体表大面积皮肤缺损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15、影响农林类科技期刊论文索引频次的因素探析

16、基于可视化方法的教育信息化评估元研究

17、中医药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有效性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

18、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研究进展

19、旅游宣传片的说服效应

20、提高中药系统综述/Meta分析质量的建议

21、三维与二维微型接骨板固定在下颌骨骨折治疗的Meta分析及系统评价

22、他汀类药物预防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疗效评估的荟萃分析

23、病原生物学教学方法改革探讨

24、刮痧法治疗黄褐斑的Meta分析及试验序贯分析

25、基于Logistic回归的数据分类问题研究

26、环境与资源专业《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27、语篇分析介入专业英语教材编写显示出的优势

28、人口统计学变量对组织公平感和员工工作卷入的影响

29、因子分析法的评价与综述

30、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的Meta分析

31、建设工程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概念及综述研究

32、桂枝加葛根汤治疗颈椎病的系统综述与META分析

33、现代投资组合理论发展综述

34、关于《心理学研究方法》课程教学内容的思考

35、变点问题在生存分析中的应用综述

36、浅谈图书馆工具书及图书分类

37、皮肤性病学临床教学CBL与LBL应用效果的Meta分析

38、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h指数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39、数据挖掘经典分类聚类算法的研究综述

40、活血消癥中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系统综述及Meta分析

41、女性血清性激素水平与类风湿关节炎相关性的Meta分析

42、股票价格预测方法综述

43、复方托吡卡胺与阿托品治疗青少年假性近视疗效的Meta分析

44、痰热清注射液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患者血清炎性因子影响的Meta分析

45、幼儿教师职业压力及应对方式研究综述

46、基于文献管理软件NoteExpress的文献计量学研究的探讨

47、实证会计论文写作“十诫”

48、中国人文社科期刊论文国际被引影响因素研究

49、1993—2014年《应用生态学报》十大高被引论文分析

劳动教育课程综述论文题目范文第6篇

2014年7月,由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与美国过程研究中心、美国中美后现代发展研究院联合主办的第二届“过程哲学与思想品德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天津师范大学举行。来自美国格雷斯兰德大学、克莱蒙特大学、中美后现代发展研究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南开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等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一百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在会议期间,国内外专家学者紧紧围绕着“过程哲学与思想品德教育”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讨。会议共收到论文五十多篇,有三十多位学者做了大会报告。学者们就过程哲学的德育观、中西方的道德教育实践、生态文明时代的思想品德教育、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过程哲学比较研究等议题展开了研讨。下面将会议讨论情况综述如下。

一、过程哲学的德育观

过程哲学是英国著名哲学家怀特海在20世纪中叶创立的一种新哲学。过程哲学是建设性后现代哲学的基础,作为一种相互依赖的宇宙观,过程思想在社会、政治、经济、环境、教育等领域影响日益扩大。近年来,过程哲学与教育特别是与德育的关系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关于道德教育的目标,鲍勃·麦斯里教授认为,道德教育是让学生建立科学的价值观和伦理认识,让学生获得正确的伦理观点。道德教育目的在于让孩子更有同情心。共情(Compassion同情)是传统智慧的核心概念,应置于道德教育的核心。道德教育不是为了让受教者适应一个无情的世界,而是培养道德主体赋予世界以更多同情心和爱心的能力。道德教育要求人们将共情从自我、家庭、社区扩大至陌生人甚至敌人。只有让受教育者有共情能力,才能解决“我们怎么做人”、“我们希望孩子怎么做人”、“我们希望构建怎样的社会”这三个道德教育所面临的基本问题。

凯文·克拉克博士则从自我概念出发论述了共情的生成过程。他强调自我概念的生成、更新性质。“自我”是一个旧我不断抛弃,新我不断生成的过程,万物均在联系之中,自我离不开他我。认知则是对外在世界的情感吸纳的过程,认知从情感开始,对德育教育的启发就是自我不断学习并与他我感同身受的共情过程。

中美后现代发展研究院王治河教授从过程教育所传递的价值观论证了过程教育的道德属性。他认为,过程哲学强调尊重他者的价值,是一种欣赏差异、尊重他者的教育。他者,既包括他人,也包括大自然。尊他教育要求对己对他、对人对物一视同仁,尊他教育教育出来的人对人不会贡高我慢,对物则不至于狂妄地视自然为征服对象,肆无忌惮地掠夺自然。尊他教育有助于克服人类中心主义。

过程教育所传递的其他价值观念也揭示了其德育本质。道德教育与道德知识密切相关。陈伟功博士认为,道德知识是“知识的知识”,即如何运用知识的知识,德育的目的是教给人们如何运用知识的艺术。教育的主题不是僵化的道德教条,而是五彩缤纷的生活。从过程哲学的角度来看,道德教育就是要培养对更高的价值的感受能力。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要让受教育者常常感受伟大崇高等更高的价值。这种培养不能仅靠讲解、论证等方式,更重要的是启发受教育者的自觉,即受教育者自己的经验感知,这种感知不能由教育者代劳。

上海社会科学院孙抱弘研究员认为,过程论的主要立场可简明地概括为:强调主体性、关注主体间性、突出动态生成——过程性。从过程论的观点来看德育,必须将德育从传统的灌输式德育过程转变为对话式、平等交流的教学过程。只有在独立思考、相互尊重、平等交流的教学过程中,人的独立人格和共同体意识才可能形成,共生共荣、互利双赢的意识与行为才可能生成,人的素质才有可能从生存竞争层面上升到伦理合作层面,一个个具有这些现代素质的良好人才有可能养成,一个良性有序运行的良好和谐社会才可能出现。

二、中西方的道德教育实践及比较研究

道德教育必然要具体化为道德教育实践。会议围绕当代中西方的道德教育实践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天津师范大学王秀阁教授认为,首先,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教育是有机教育,其首要原则是“视学生为鲜活的生命”。后现代有机教育将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教育对象视为活生生的、具有主体性的人,将后现代有机教育的观点应用于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在理论上厘清了对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认识,有助于教育者正确认识教育对象,在教育工作中切实做到与教育对象人格平等,以教育对象为本;此外,也有助于教育对象正确认识自己,在教育活动中充分发挥自主性、能动性,在教育合力的形成中自觉发挥正向作用。其次,和谐教育是后现代有机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和谐”指的是多样化的协调,是共赢。和谐教育反对你输我赢的“竞争教育”,反对二元对立的“排他教育”,强调现实中的矛盾双方不是绝对的对立关系。和谐教育也反对以“个人为中心”的绝对自由主义教育,反对个人绝对自由,强调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个人与社会不可分。再次,建设性后现代教育是整合教育。整合教育的实质是强调全面教育,反对碎化教育即片面教育。从内容来看,整合教育强调身心教育相统一;强调传授知识与启迪智慧、倡导自由和遵守纪律、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统一。

杨仁忠教授认为,从过程哲学来看,中国儒家道德教育方法具有过程思维方法的特征,过程哲学与儒家道德教育理论具有内在的一致性。过程哲学所具有的过程性、自组织性、自我生成性、关系性、关联性、整体性、综合性等思维特征,都能够在中国儒家道德教育方法论体系中或明或暗的找到。这说明了以怀特海、柯布过程哲学为代表的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批判在理论上和道义上不是狭隘的、孤立无援的,而是有着思想文化的同盟者——东方智慧和中国哲学;同时,它也表明以中国儒家哲学为核心内容的东方智慧具有跨越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的时空限制的理论影响力,它能够为人类社会解决当前危机与困境提供有益的思想营养,能够为人类共建未来的美好生活提供一种超越现代主义思维的道路。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民卿教授对中国传统文化道德养成路径及其当代价值作了系统分析。金民卿教授认为,中国传统文化高度重视人格完善和道德养成,注重至高目标与现实路径相统一,标准规约与自律慎独相统一,环境熏陶与虚心涵泳相统一,形成了富有特色的道德养成路径。第一,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把形而上的至善追求和形而下的务实理性有机统一起来,内圣与外王结合、形上与形下统一、理想与务实兼顾的文化特点,在人格养成和道德修为方式上,形成了至高目标与具体步骤相结合的特色路径。第二,中国传统文化在道德养成路径上非常注重标准力量,强调榜样作用,提出了圣贤标准、君子人格、大丈夫风范等,把尧舜禹汤文周孔等作为圣贤君子的榜样供人们恭敬效仿。第三,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视成长环境的选择和文化氛围的营造。中国传统文化特别强调涵养润育功夫,注重潜移默化,强调润物无声。

哈尔滨工程大学陈坤教授认为,过程哲学的核心命题是过程,过程具有动态变化性、内外关联性、主体创造性。以此反思中国传统德育可以发现:第一,传统德育注重道德知识的灌输,忽视了道德感的传递;第二,传统德育注重群像式的描述,掩盖了个体的差异;第三,传统德育一刀切式的考核方式,缺乏对道德过程性的尊重。通过对传统德育问题的反思,陈坤教授认为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应注意把握三个层次:即道德意识的唤醒、道德理解的建构、道德自觉的生成,只有这样,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才能更具成效。

天津大学孙兰英教授认为,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教育理念经历了三次重大变革。第一次,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后,随着中国文化由典型的封建宗法文化转向资产阶级民主文化,封建教育由只重伦理道德、典章制度开始向“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近现代教育转变。第二次,从五四运动前后到新中国成立前夕,随着中国由近代步入现代,资产阶级民主文化转向无产阶级革命文化,旧民主主义教育开始向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教育转变。第三次,从新中国成立后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随着中国传统文化向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社会主义文化转型,正统的学院式教育开始向又红又专、与工农相结合的革命式教育转变。孙兰英教授认为,教育理念的变革图新是受社会发展变化的制约的;社会在不断前进,教育也要在不断的否定自我中新生。从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和高等教育自然发展的规律来看,中国的教育要适应培养新时期既具有高科技知识,又具有高尚情操、道德素养的接班人的需要,必须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理念进行创造性转换的基础上,实行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整合。

三、生态文明时代的思想品德教育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全球变暖、酸雨蔓延、土地荒漠化、淡水资源危机、森林资源锐减、物种灭绝加速等一系列具有区域性甚至全球性影响的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生态问题越来越受到全人类的关注。美国格雷斯兰德大学通识教育委员会主任鲍勃·麦斯里教授在会议致辞中指出,在环境保护、生态文明问题上,中国的作用非常重要。中国在环保方面的努力将全面改变世界面貌。尽管中美两国学者对生态环境问题的认识存在差异,但通过沟通交流,就能对生态意识的培养和教育起一定作用。中美两国学者围绕生态文明与思想品德教育展开了深入的探讨。

过程哲学家、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者大卫·格里芬(David R.Griffin)认为,建设生态文明是拯救人类文明的必由之路,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东南大学刘魁教授认为,中国古代经典《周易》倡导的“天地之大德”的盛德价值观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盛德价值观是指奉宇宙万物的生生不息、生灵昌盛、生命永续为最高价值与最高道德的一种宇宙观与价值观,是对《周易》强调宇宙万物“生生不息”、“万物化生”、生命永续的一种概括。盛德价值观所倡导的过程主义、重生主义、自然主义、道德主义思想对于协调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多元伦理、多方利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过程哲学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哲学基础。东北林业大学陈文斌教授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为确保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首要的任务是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生态文明教育需要科学的理论与哲学观点的指导。过程哲学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观把自然环境、人类社会视为一个相互关联的生命共同体、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所有的实在事物都有其自身的利益,都具有平等的内在价值。这种强调过程、联系和相互依赖的思想破除了传统的二元论和人类中心主义,为人与环境的相互依存与和谐共生提供了生态伦理学基础。

天津理工大学杨明教授认为,生态文明时代赋予思想品德教育以新的内容。生态文明教育除了教授传统品德教育观之外,更重要的是传授学生对自然环境进行保护和发展的责任和义务。从过程哲学的观点来看生态文明教育,要突出以下几点:第一,在思维方式上,突出生态学思维,用生态系统整体性的观点,将整个自然界与人类社会视为一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的整体。第二,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强调要尊重客观规律,顺应自然,对自然要尊重和保护,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反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方式。第三,在价值观上,摒弃那种只承认自然只具有工具价值的外在价值观,要承认自然的内在价值,即自然之中的万物以它自身为尺度,具有存在的价值。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过程哲学的比较研究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过程哲学的比较问题也是本次会议讨论的重点议题。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杨富斌教授从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三个方面,对马克思和怀特海的哲学思想作了详细比较。杨富斌教授认为,马克思和怀特海的哲学都是对当代科学的哲学反思,都坚持建立在达尔文进化论基础之上的过程和有机思想。从本体论来看,过程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都坚持以过程观点看世界,认为世界是一个过程。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论”与怀特海的“有机体哲学”有诸多契合之处。尽管怀特海侧重探讨的是有机宇宙论,马克思侧重研究的是社会有机体论,但两者都强调现实存在的关系性、有机性和动态性,强调现实事物的相互作用是发展的终极动因,都强调现实事物的“自己运动”、“自我发展”和“自我生成”。从认识论上看,马克思和怀特海都坚持从主体出发去认识世界,把现实存在、客观对象、客观事物看作能动的、处于生成和变化之中的主体,坚持在互为主—客体关系的意义上来看待人的认识的现实关系和过程,把认识主体和客体都看作是在认识过程中生成的,脱离了现实的认识过程便没有真正的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从方法论上看,怀特海过程哲学的方法论,最典型、最形象的概括是:“真正的发现方法宛如飞机的航行:它从特殊的观察基地起飞,继而在有想象力的普遍性的稀薄空气中飞行,最后降落在由理性的解释使之更为敏锐的新的观察基础之上。”杨富斌教授认为,怀特海的飞机航行方法坚持了方法论的过程性和发生学性质,充满了辩证法思想,与马克思的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存在着一致性。

天津师范大学陈尚伟教授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过程哲学都把现实的世界看成是关系和过程的集合体,秉持一种关系和过程的实在论,这样就使它们在很多后现代哲学所关注的问题上有许多的共同点。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唯物的“辩证哲学”,过程哲学作为一种“机体哲学”,提供了一种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的世界观。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改变世界的“实践哲学”,过程哲学作为一种“创造哲学”,提供了一种不断创新、永恒流变的世界观。再次,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过程哲学作为注重关系和过程的世界观,提供了观察世界的新的思维范式,一种批判性思维方式。

责任编辑:宋   奇

上一篇:影视设计 专业论文题目范文下一篇:关于学习无用的驳论文题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