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安全配置范文

2024-01-31

汽车安全配置范文第1篇

本文结合CNAS要求及相关的安全规范, 对化学实验室的安全设施设置及管理提出了系统化管理的方法。

1 安全因素的确定

为了防止对安全因素确认的遗漏, 根据CNAS相关认可准则的要求, 结合化学实验室的特点, 安全要求一般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1.1 检测标准的要求

对某些特殊类的操作或涉及使用物品特性的原因, 检测标准中会提出相关的安全警示或安全禁令。按CNAS规定在对检测方法进行验证和确认时, 应该对里面的安全条款进行关注, 确保得到执行并纳入安全管理体系中。安全因素可能涉及使用的危险化学品、检测环境 (如辐射、电磁波) 等。

1.2 仪器设备的要求

某些检测仪器, 尤其是精密仪器会对所处环境提出明确的要求, 以确保仪器操作安全和出具数据的准确。在对仪器设备进行验收和校准或检定时, 应对相关的安全要求进行确认并汇总后纳入安全体系管理。主要安全因素包括环境温度、湿度以及可能的电磁、辐射等。

1.3 通用安全的要求

化学分析类实验室由于本身所具有的特点, 有许多通用的安全要求, 应分别予以确认并得到执行和管理。

1.3.1 法律法规的要求

根据国家相关法律、地方法规、国家机关相关文件要求, 对某些因素有着明确的安全管理要求。如对于易制毒化学品, 应该建立专门的管理流程, 并进入公安系统专网进行跟踪管理, 确保安全使用;对于剧毒品, 亦有明确的管理制度和相应的安全设施要求。

1.3.2 普通防火的要求

结合化学实验室涉及到的具体易燃易爆物品、电器火灾等危险源, 应逐一进行识别, 并配备适用的消防器材。

1.3.3 化学品的要求

化学品作为化学实验室必需的实验材料, 其特殊性应该得到关注, 并配备相应的设施进行专业的管理。重点关注化学品运输、贮存过程涉及到的安全问题。尤其化学品在贮存过程中, 必须按照化学品的物理化学特性, 进行分类存放, 满足涉及可能化学反应的禁忌要求。

1.3.4 检测人员的要求

由于化学实验室涉及到的机械、非电离辐射、电气、化学等安全因素, 因此对检测人员的安全防护措施应考虑全面。除根据劳动保护相关法律、文件的要求配备相应的安全防护设施外, 还应该结合实验室的具体特点, 按GB/T27476.1-5《检测实验室安全》中的规定, 对安全因素进行识别并管理。

2 安全问题分类

根据安全可能造成的危害, 化学实验室的安全问题可以分为6类。

2.1 人员安全

实验条件涉及到高温、高压、强磁、强电以及直接或间接接触的各类化学品, 可能对检测人员造成实质伤害。

2.2 化学品安全

化学品在贮存和使用过程中, 都涉及到安全问题。主要危害表现为由于非人为因素造成的意外接触, 引起激烈的化学反应, 造成爆炸或火灾事故;非可控地流出实验室管理系统外, 给社会带来安全风险;由于泄漏或处置不当, 对环境造成污染。

2.3 仪器设备安全

使用环境不能满足某些仪器设备要求时, 可能造成仪器设备的损坏, 甚至造成火灾、爆炸、人员触电等伤害。其中, 也包括出具数据严重偏离, 影响数据准确。

2.4 环境安全

化学实验室产生的“三废”会对环境造成严重伤害, 如重金属、有机矿物质、有毒有害物等。

2.5 水电气安全

水电气安全是任何场所都必须给予足够关注的安全风险源。对于化学实验室, 由于存放有各类化学品、各种仪器设备等的特殊性, 其可能导致的安全风险更大。除其本身可能产生的危害外, 还有可能通过与化学品接触、对仪器设备损毁等造成灾害蔓延和次生灾害。

2.6 数据安全

数据安全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安全警示与指导性数据的准确可靠, 如化学品的MSDS、仪器设备的操作条件要求等;二是分析检测数据的保密管理, 如客户样品的检测结果、油田生产的基础开发数据与方案等。安全警示与指导性数据是各类相关因素的安全基础, 分析检测数据的保密管理则是隐私安全的基本要求。

3 设施配置与管理

3.1 安全设施的配置

根据化学实验室涉及到的安全特点, 必须配备齐全的、符合标准规范要求的安全设施。按照设施的作用, 可分为如下三大类。

3.1.1 探测或检测类装置

为了确保实验室环境符合要求, 必须对环境的相关参数进行准确探测或检测, 如有害气体探测装置、辐射或电磁波强度探测装置、温湿度检测装置等。确保检测人员能够及时准确地掌握环境相关参数, 实现实验室的本质安全。

3.1.2 警示类装置

对于危害较大的某些安全因素, 必须配备基于准确检测基础上的警示装置, 通过声、光、电等形式, 对实验人员和管理者及时进行有效警示, 确保不安全因素被及时发现并被有效控制, 避免危害的出现和扩大。

3.1.3 措施类装置

措施类装置主要包括预防、制止、救治等相关设施。

预防类:个人防护用品、监控、通风、化学品贮柜、空调、加湿或除湿器、专门的化学品废弃物存贮装置、废气净化处理装置等;

制止类:主要包括为了制止事故蔓延、消除事故而配备的装置或材料, 如消防器材、带喷淋装置的洗眼器、硫磺 (消除汞危害) 等。

救治类:个人急救包等。

3.2 安全设施的管理

安全设施管理的主要目的是确保装置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 确保设施功能得到及时、有效地发挥。主要的管理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2.1 资料管理与制度建立

要建立信息齐全的安全设施台帐, 有专人进行管理。台帐中应该包含设施的基本信息、日常管理内容等, 并制定相应的制度, 确保各管理环节得到有效执行与监督。

3.2.2 检定

根据国家强检设备名录, 对名录内的设施按规定送有资质的机构进行检定, 并对检定证书中的信息进行确认, 确保检定结果有效并被科学使用。

3.2.3 期间核查

按设施的功能及特点, 合理制定安全设施的期间核查计划, 明确规定核查周期、核查内容、实施与监督人等。

3.2.4 日常检查与巡视

建立日常检查与巡视制度, 并指定专人严格执行。如对洗眼器, 至少应该每周进行检查, 确保通水顺畅, 并定期将死水放掉;对废弃化学品存放装置, 应该每周检查容器的密封性和安全性;对废气净化装置, 应该每季度检查净化装置的有效性;等等。对发现的问题及时上报, 在得到有效解决前暂停相关实验。

4 结语

安全设施的合理配置与有效管理, 是实现化学实验室安全的前提。化学实验室应该从法律法规、方法要求、化学品安全、通用安全等方面, 全面考虑涉及到的安全因素与要求;严格按相应的国家标准对危险源进行识别、管理, 配备齐全的安全设施并进行管理。只有安全设施配备齐全并确保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 才能实现化学实验室的安全。

摘要:根据化学实验室的特点, 分析了化学实验室安全因素分类识别的方法;按照安全因素危害主体, 对安全问题进行了分类, 用以指导安全设施的配置;对安全设施的管理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对化学实验室安全设施进行了系统论述, 有利于提高化学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水平。

汽车安全配置范文第2篇

关键词:安全气囊;技术;发展应用

一、安全气囊的发展历史

1.1国外发展史

安全气囊的雏形是美国人Jhon.W.Hetrick发明的安全气垫。1952年Hetrick发明了他自己之称为“汽车安全气垫”的装置,用来减轻急刹车或正面碰撞带来的严重伤害。这是一-种纯机械装置。用于使气囊膨胀的压缩空气贮存在一个压力容器中,连接着弹簧的质量块用来感应汽车的减速度。当质量块产生位移时,能打开一个阀使压力空气从压力容器中冲出来,以使气囊膨胀。气囊可装在方向盘中、手套箱门上、仪表板.上部以及前排座椅的靠背。早期的空气囊主要用于与其它安全装置一起防止飞机着陆时与地面的碰撞。1960年,安全气囊技术开始在原有的基础.上研制并转为民用。

60年代末美国高速公路交通安全委员会(NHTSA)开始建议制定一个可选择的安全气囊法则,鼓励汽车厂商去发展安全气囊。

70年代,美国通用、福特,德国奔驰公司等均开始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研究与发展安全气囊这些综合力量使安全气囊的研究与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20世纪90年代后期,美国、欧共体、日本已正式立法在汽车.上配置安全气囊,双气囊已成为绝大多数主流轿车的标准件。

1.2国内发展史

我国对汽车安全气囊的研究起步较晚。上个世纪80年代末我国的一些汽车碰撞安全和军工专家才开始关注汽车安全气囊的研究和发展。我要反馈随着世界汽车进军我国,我国的汽车工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

随着世界汽车进军我国,我国的汽车工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1992年,我过自行研制的FS-01安全气囊通过撞车试验。我国的政策法规也对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 展空间。

在我国“九五”规划期间和“十五”规划中,国家经贸委和汽车.行业将安全气囊列为我国汽车零配件三大重点发展项目(电子喷油系统、防抱死制动系统和安全气囊系统)之一,尤其是在1999年10月28日,国家机械工业局发布《关于正面碰撞乘员保护的设计规则》(CMVDR294)。这个设计规则明确提出对汽车乘员在发生汽车碰撞时的安全标准。

安全气囊在近几年得到了飞迷的发展,价格大幅度下降,装备了安全气囊的轿车也从过去的中高级轿车向中低级轿车发展。同时,有些轿车前排安装了乘客用的安全气囊(即双安全气囊规格),乘客用的安全气囊与驾车者用的安全气囊相似,只是气囊的体积要大些,所需的气体也多一些而已。了解安全气囊的工作原理及注意事宜对我们更好的保护自己有很重要的作用,但对于驾驶员米说,安全驾驶才是第一位的,这是任何先进的安全装置都无法替代的。

二、安全气囊的应用

安全气囊是一种一次性的安全防护装置,不允许在装车后进行任何试验。汽车若无碰撞事故正常行驶长达10年时,应更换新的安全气囊系统。驾驶员和前座乘员安全气囊已成为轿车生产中的标准设备,作为正碰撞事故中的安全措施,安全气囊正往多样化去发展,侧面碰撞气囊正在迅速发展。不目前在研制的新型保护气囊,还有5种:

①安装在转向盘下方膝垫部位的安全气囊可保护下脚正碰撞中免受伤害。

②安装在制动踏板下的安全气囊以保护脚和踝关节在正碰撞中免受伤害。

③安装在前座椅靠背上的安全气囊以保护后座乘员。

④安装在汽车发动机罩下的安全气囊,保护行人。

⑤安装在前挡风玻璃边框的安全气囊以减少行人在汽车碰撞事故中头部的损伤。

安全气囊作为碰撞事故中的重要安全措施,但也不能完全依靠,驾驶员还是要提高驾驶水平技术,提高驾驶素质,以防事故的发生,保证自己和他人的人身财产安全。

三、安全气囊的使用注意

(1)安全氣囊必须和安全带配合使用。安全气囊属于辅助防撞安全装置,只有和安全带配合使用,才能获得满意的效果。

(2)注意日常检查。主要检查各碰撞传感器的固定是否牢固,搭铁线部位是否清洁、连接是否可靠,方向盘转动时是否有卡滞现象,以判断方向盘内的SRS螺旋电缆是否完好。

(3)及时排除安全气囊的故障,否则会产生两种严重后果。一-种是当汽车发生严重碰撞,需要安全气囊展开起保护作用时,它却不能工作。另一种是在汽车正常运行,安全气囊不应工作时,它却突然膨胀展开,给驾驶员和乘员造成不应有的意外伤害,甚至发生安全事故。

(4)避免高温。安全气囊装置的部件应妥善保管,不要让它承受85°C以上的高温,以免造成安全气囊误打开。

(5)避免意外磕碰和振动。安全气囊传感器等部件对碰撞和冲击很敏感,因此应尽量避免碰撞和冲击,以免造成安全气囊不必要的突然展开。

结论:尽管我国安全气囊的研究与发展已初具基础和规模,但是离世界先进水平还相距甚远,这些差距主要包含安全气囊法规、撞车实验系统、安全气囊的设计、制造和测试等方面。事实.上,我国的撞车实验系统还不能完全满足美FMVSS208条款的技术要求;其次在安全气囊方面,我们还缺少关键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此外,传感器、气体发生器和气囊的技术规范及检测还未达到一一个令人满意的状态。  不同的车型由于控制方式不同其电路也不同,我们只有了解每种车型控制电路的特点,每一部分电路的工作原理,每个元件的功能,每条线的作用及特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迅速找到问题关键所在并迅速解决。此车由于气囊传感器线路故障,造成SRS指示灯不灭,给一些修理工带来难题,维修不了便自行改装不正确的线路。可见,关键的线路改装错误,会给司机及乘客带来可怕的安全隐患,好在此车在没发生碰撞现象之前充电指示灯提前发生故障,改装错误的线路被及时发现,得以正确的修复。否则如果发生交通事故,安全气囊不能爆开,后果将不堪设想。像本例安全气囊电路错误的修改,这是不可取的。只有明白相关线路的控制原理,明确每条线的作用及来龙去脉,才能根除故障,真正为用户排忧解难。

参考文献:

[1]孙桂芝,职业院校汽车类"十二五'规划教材:汽车安全与舒适系统检,2014,01:4。

[2]孔军,图解汽车安全气囊电控系统故障检修.2014.

[3]张桂荣.汽车安全气囊防护系统.汽车运输.1997.4

[4]陈鹰,黎明桂,程应军,安全气囊技术的发展趋势.汽车技术.1998.4

汽车安全配置范文第3篇

引 言

安全是人类永恒的关注主题,随着经济增长,国民的汽车购买力逐年增强,道路交通量持续快速增长,由此引起的道路交通事故问题也频繁出现。人的因素对道路交通安全的影响最大而机动车驾驶员是最主要的因素。80%交通信息的获取来自于视力,而不同驾驶员的视力对各种色彩的反应时间和效果是不同的,其生理与心理上所产生的效应也各异。颜色作用于驾驶员的感觉, 引起心理活动,改变情绪,影响其驾驶行为。汽车色彩与交通安全间存在着某种微妙的关系,正确巧妙地选择汽车色彩,可以改善驾驶员作业环境,激发其积极情绪,消除不必要的紧张和疲劳,从而提高交通安全。

1 色彩的心理学特点

颜色是一种无声的语言,不同的颜色对人的生理和心理产生不同影响。

1. 1 色彩对心理的影响

不同的色彩,进入人们的眼帘,给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不但能使人们产生大小、轻重、冷暖、明暗、远近等感觉;还能引起人们产生兴奋、紧张、安定、轻松、烦躁、忧郁等心理效果。这是人的视觉与各种感觉器官通过大脑神经活动的复杂联系的结果,是人类在长期劳动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完善起来的。 常见色的心理作用见表 1 [1].1.2色彩对生理的影响

1. 2. 1对视觉识别能力和视觉疲劳的影响

当物体具有很好的颜色对比时,即使物体的亮度并不大,也会产生较好的视 觉辨识条件,不易造成眼睛疲劳。各种色调中,蓝、紫色较易引起视觉疲劳;其次是红、橙色.黄绿、绿、蓝绿、淡青等色引起 眼睛视觉疲劳的程度较小,因而可在驾驶室的主要视力范围内选这些颜色为基本色调。由于视觉存在游移性,在视线转移过程中, 明度差异过大,会加大视觉疲劳,因此,要进行明暗适应与调节, 使驾驶室中的色彩明度保持均匀一致。

1. 2. 2对人体机能和生理过程的影响

颜色对人体的生理过程也有一定影响如可引起内分泌系统、血液循环系统和血压的 变化。红色会导致人各种器官的机能兴奋与不稳定, 血压增高, 脉搏加快; 蓝色使人各种器官的机能稳定, 血压降低及脉搏 减缓; 黄色增进食欲; 绿黄色起中性作用; 眼睛最忌紫色。因此, 驾驶室内色彩选择应慎重。

综上所述正确选择汽车颜色有益于视觉、生理、心理和驾驶安全合理调配汽车颜色以便于操纵;可使驾驶员集中注意力,减少差错、事故,提高全性;又令人赏心悦目,精神愉快, 减少疲劳; 使环境整洁,同时也满足了人们的审美情趣。

1.3 汽车颜色识车主性格得车色心理学定律

选择车身颜色较不起眼的人,多是循规蹈距、工作欲望强烈的人;相反选择

亮丽颜色的人,真正野心勃勃的并不多,他们是满足于享受生活乐趣的人。红色:选择红色车的人,是潮流的追随者,他们注重自我,比较在意自己的社会形象。 ●行车警示:驾驶技术好,但要小心速度过快。

黄色:选择黄色车的人,什么事情都喜欢自己做主,这类车主很活跃而且慷慨大方,喜欢挑战。 ●行车警示:常因不守交通规则而惹麻烦。

绿色:喜欢绿色汽车的人,通常比较谨慎,富有观察力和好奇心。 ●行车警示:小心跟车太紧会撞人车尾。行驶时要与前车保持一定距离,防止追尾。

蓝色:喜欢蓝色车的人,凡事为人着想,头脑灵活,反应敏捷,性格沉着冷静而且容易满足。 ●行车警示:不要太追求驾驶技巧。

银色:喜欢银色车的人,不喜欢过于刺激的活动,个性好静,凡事花尽心思努力去做。 ●行车警示:你会很小心地驾驶,但要让自己轻松起来。

白色:喜欢白色车的人同样表现出其超乎常人的适应能力,尤其可与不同性格的人士相处。 ●行车警示:不要太苛求安全。

黑色:选择黑色车的人,车主性格很严谨,自我克制能力很强。 ●行车警示:容易因醉酒或分神而生意外,驾驶时切忌分神。

2 汽车色彩对交通安全的影响

2. 1 车身颜色的影响

理论上说,现在路上跑的车子,不管是什么颜色,只要能上路行驶,都应该是安全的,如果车身颜色不安全,就不会允许上路行驶。之所以现在出现了安全色和非安全色的说法,主要是一些科学家在一些事故中进行分析后得出了这么一个结果。这种说法主要是从视觉效果来讲的。一般情况下,人们对汽车颜色的选择多是从美观角度来考虑。但是,有关人士称,汽车颜色与交通安全密切相关。有些颜色在汽车遭遇紧急危险时,起到加剧肇事的副作用;相反,还有一些颜色却从某种程度上减弱或者遏制车祸的发生。车身颜色影响着道路交通安全.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关注汽车颜色的选择吧。

在国内, 大陆汽车救援俱乐部与清华大学汽车碰撞实验室,曾就汽车颜色的安全性进行了试验研究5种颜色安全性的排序结果如表 2 所示。以及各颜色车辆事故率排序, 如图1所示。

说明在天气晴好的条件下, 浅色系的汽车视认性佳, 安全性能高于深色系汽车; 在清晨及傍晚时段光线不好的情况下,黑色汽车的事故率竟是白色汽车的3倍。此外,对光线有较高反射率的银白色和色彩亮丽夺目的嫩黄色是较安全的汽车颜色。

不同色彩的组合还可以调节人的感情,色彩能引起人们视觉上的远近差异。蓝色和绿色为收缩色或后退色,看起来比实际要小,尤其是傍晚和下雨天,常不为对方车辆和行人注意而诱发事故。黄色为膨胀色或进攻色,看起来比实际要大,很容易引起对面来车和行人的注意。为此,美国和日本减少了蓝色和绿色车辆的涂装。比较容易被人的眼睛所辨别的颜色更容易引起道路上驾驶者以及行 人的注意, 相对不容易发生正面碰撞以及追尾等事故。可见颜色对汽车的可视性产生影响,汽车的颜色关系到驾车的安全问题。依据色彩理论,车身颜色与外界环境颜色反差大的车辆更容易被人眼识别。因此有比较高的颜色安全性。

因此驾驶员应利用颜色安全行车,尽量选用使汽车有较好可视性的浅淡且鲜艳的颜色, 这样可使对面来车驾驶员精神兴奋, 精力集中; 另外, 要选择视 觉

效果较好的膨胀色、明色。

另外着重强调下汽车颜色对夜间交通安全的影响与夜间使用驾驶员的夜视力和目标物的颜色、对比度、位置等因素有关, 也和车速及驾驶员的年龄有关。实验得知,近光灯照明时, 白色、黄色视标容易辨认, 绿色、红色视标次之, 蓝色视标最不易辨认; 使用远光灯照明时, 红色、白色、黄色视标容易辨认, 绿色视标次之, 蓝色视标最不易辨认。故汽车颜色的选用也要考虑到对夜间行车的影响, 特别是经常夜间出行的货车、长途客车等。

因此基于安全考虑, 在为车辆选择色彩时, 还要考虑车辆的使用环境, 合理的色彩搭配可改善汽车的视觉效果和安全性。另外机动车驾驶人应注意利用颜色来控制车速,调整车距,从而达到安全行车,预防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

2. 2驾驶室内颜色对司机的影响

驾驶室是驾驶员的工作场所,室内的颜色也会对驾驶员带来不同的心理生理反应。驾驶室内不应涂刷使人感到沉闷悒郁的暗淡颜色, 也不应涂刷使人亢奋烦 躁的强刺激颜色, 这都会使驾驶员产生不良的心理状态与生理机能上的影响, 使其易于情绪失常, 产生视觉疲劳, 状态低迷, 驾驶操纵行为易出错, 造成事故。一般应涂刷使驾驶员感到轻松愉快、各种器官机能稳定的色彩, 如乳白、淡蓝等色, 并可结合个人爱好对驾驶室进行布置。驾驶室内面板颜色如涂刷得过于刺目, 由于路面与面板颜色形成较大的反差, 会使驾驶员在观察路况时, 分散对路况的注意力, 还易造成过早的视觉疲劳。故驾驶室内选择色彩时, 应从人性化角度, 创造一个令驾驶员感到安静、稳定,祥和,美观又协调一致的驾驶环境。

3结 论

色彩不仅可以美化环境, 也是影响交通安全的重要因素。汽车色彩与道路交通安全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本文基于色彩的心理生理特性, 分析了汽车色彩对交通安全的影响,,希望从色彩安全角度加强对读者的安全色彩宣传教育。另外汽车色彩对心理生理的影响又因人而异, 对道路交通安全的影响程度还很难量化, 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的研究。随着人们对色彩认识的逐步深化,对汽车色彩的开发利用也必将更加广泛。

参考文献:

【1】邵辉,王凯全 安全心理学 [ M ] . Beijing: Chemical Industry Press, 2004

【2】China Cars Resource Net ( 中国汽车资源网) . Accident ratio of black cars is three times of white cars [ N / OL] . [ 2005-08-04 ] . http: / /www . f edcars. com/ files/ 200508/ 04021 html.

【3】王昆元 道路交通运输安全管理 [ M ] . Beijing: China M a hine Press, 2004

汽车安全配置范文第4篇

汽车安全技术包括主动和被动安全技术。在现实生活中, 尽管被动安全技术可以有效地减轻事故灾害, 但主动安全技术更为重要, 它可以避免人员及车辆的损伤。

1 汽车的主动安全技术

主动安全系统是指通过事先防范来避免交通事故发生的安全系统, 是当今汽车研发的重点研究领域。

1.1 汽车制动防抱死系统 (A B S)

在遇有紧急情况时驾驶员会用力踩下制动踏板, 这样很容易使制动器将车轮抱死, 产生滑移。新的制动理论认为车轮与地面之间刚要发生滑移但又不“抱死”时的制动效果最好, 因此, 在汽车上安装了电子控制防抱死制动系统。其实质是控制汽车的滑移率, 使其保持在15%~20%之间, 保证汽车具有最大的附着力, 从而提高汽车的制动力。

ABS系统主要由车轮转速传感器电子控制器、制动压力调节器和ABS警告灯等组成。其通过车轮转速传感器反馈来的信号经电子控制器处理后发出指令给电磁调节器, 对各车轮的制动压力进行调节, 从而防止制动时车轮抱死, 提高了制动效能。

1.2 驱动防滑系统 (A S R)

汽车驱动防滑系统的主要作用是让车辆启动或加速时保持平稳, 防止驱动轮出现空转或因之而出现的侧滑。其主要工作原理是车辆加速车轮打滑时, 通过调整点火时间及间歇关闭喷油阀降低发动机转速, 降低发动机扭矩, 防止车轮打滑。

ASR是ABS的延伸, 也是对ABS的完善和补充。ABS保证了汽车制动过程中方向的稳定性和可操纵性, ASR则保证了汽车行驶过程中的方向稳定性和操纵性, 因此ASR也是控制汽车滑移率的系统。不同的是, ABS对所有车轮都可进行控制, 而ASR只对驱动车轮进行控制。

1.3 电子稳定程序 (E S P)

该系统具有支援ABS及ASR功能。它通过对从各传感器传来的车辆行驶状态信息进行分析, 然后向ABS、ASR发出纠偏指令, 帮助车辆维持动态平衡。

ESP系统主要由电脑、转向传感器、车轮传感器、侧滑传感器、横向加速度传感器等组成。汽车行驶时, 转向及制动参数不断传入电脑, 电脑再结合横向加速传感器传来的横向加速度值, 便会感知目前车辆的状态, 来修正汽车行驶过程中的过度转向或转向不足。

2 汽车的被动安全技术

被动安全技术是指在车辆发生交通安全事故后, 通过车内的保护系统来有效地保护驾乘人员, 尽量减少损伤的程度, 包括对车上乘员和车下行人的保护。

2.1 安全气囊防护系统 (S R S)

汽车安全气囊系统是种辅助保护系统, 当车辆发生碰撞时, 能使驾驶者与乘客的头部、胸部、肩部所受的伤害降到最低。安全气囊系统主要由传感器、微处理器、气体发生器和气囊等主要部件组成。传感器和微处理器用以判断撞车程度, 传递及发送信号;气体发生器根据信号指示产生点火动作, 点燃固态燃料并产生气体向气囊充气, 使气囊迅速膨胀。

汽车的车速越来越高, 装载量越来越大, 当撞到障碍物或紧急制动时, 倘若乘员不受到约束, 则会发生车内乘员前冲甚至飞出车外的危险情况。汽车的安全带虽然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 但并不能保护车内乘员的胸部和头部, 安全气囊则可起到这一作用。实验表明:装置安全气囊的汽车在50km/h的速度碰撞后, 驾乘人员的头部和胸部冲击载荷可减少40%。现在, 大部分车型都安装了正面气囊, 有些中、高级车装备了侧面气囊和后部乘员安全气囊, 用来缓冲侧面碰撞和保护后部乘员的安全。

2.2 自动求救系统

自动求救系统是一项较新的被动安全技术, 它是基于安装了GPS的车辆。当车辆发生严重的交通事故后, 它会立即向救援中心发出呼叫, 报告事故车所处的准确位置、车辆事故的状态, 并能向救援人员赶赴事故现场的途中转发伤员身体方面的重要信息, 可以测出车内极微的振动和微量的二氧化碳, 还能测出车厢或行李厢内是否有人, 防止伤员被困在里面, 以争取最早地、最准确地发出求救信息, 获得最及时最有效的救援, 将伤亡程度减轻到最小限度。

3 汽车安全技术的发展趋势

汽车安全技术中的主动和被动安全是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的, 两者缺一不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汽车安全技术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越来越细, 今后的汽车安全技术是向着集成化、智能化、系统化的方向来发展。

3.1 集成化

集成化的汽车安全系统是将汽车的主动和被动安全技术融为一体, 进行综合应用, 能实现更强的安全性能, 最大程度地保护车辆、乘员乃至行人的安全。复杂的技术整合将近雷达、影像传感及稳定控制电子传感等等诸多技术结合在一起, 对驾驶环境实施全面监控, 自动地或辅助驾驶者采取正确的防护措施。

3.2 智能化

随着电子信息等技术的飞速发展, 形形色色的智能技术在汽车上得到广泛应用, 安全技术逐步走向智能化。

安全技术的智能化主要体现在对驾驶员的监控、对车辆自身的监控和对车辆行驶状态的监控三个层面。例如:能够诊断出驾驶者驾车过程中出现疲劳及瞌睡现象的警示系统, 其智能化体现在对驾驶员是否适合驾车的身体状况进行自动监控、自动干预;轮胎压力监控系统, 也是一种能够自动监控车辆自身状况的智能化装置, 它通过杜绝带病车辆上路的智能化警示方式, 将事故防范于未然。

3.3 系统化

将汽车、道路、人作为一个系统来分析研究, 让三者相互协调, 达到各自性能的最佳匹配, 才能实现驾驶员行为特征、车辆机械特性及道路设施和交通法规之间的最优协调, 才能追求系统整体的最佳效益。

总之,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未来的汽车安全技术将向着微处理机、集成化技术、车载网络系统、声纳传感技术、纳米技术等更先进的技术领域发展。

摘要:本文阐述了有关汽车安全性的技术, 主要包括主动安全技术中的汽车防抱死系统、驱动防滑系统、电子稳定程序。被动安全技术中的安全气囊及自动求救系统的工作原理, 并提出了汽车安全技术向集成化、智能化及系统化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汽车安全,主动安全技术,被动安全技术,趋势

参考文献

[1] 上海市教育员会组.现代汽车安全技术[J].

[2] 宋庆文.当代汽车安全技术及其未来发展趋势[J].商用汽车杂志, 2006, 12.

汽车安全配置范文第5篇

1、停车场和维修场地不许堆放易燃品,应及时清除破布和棉纱。

2、操作中禁止抽烟和赤膊、穿拖鞋、不准湿手、油手操作驾驶。

3、进入工作面之前,司机要认真检查巷道顶板、两邦的岩石情况,认真观察出矿迎头的矿堆情况。处理眉线的大块应由专业人员完成,决不允许司机用铲斗去扒、钩矿、挑顶等。

4、运输巷道叉点急弯、陡坡和铲运机靠进溜井口处应设警示牌。

5、在对液压系统进行维修时,高压部分油管不允许带压折卸,只能卸压后方可维修否则高压油对人造成伤害。

6、铲运机不许带病作业。

8、铲运机在斜坡道上运行时,只允许挂低速档(

一、二档),不得高速驾驶,严禁柴油机熄火滑行,严禁在斜坡道上停车。

9、严禁无喇叭、无灯行驶;开机前要鸣喇叭向周围发出警示信号。

10、严禁用铲车载人和导爆索、雷管等爆破器材;禁止铲运机举升人员从事高处作业。

11、禁止人员在高举的铲车斗下面停留或通过。

12、驾驶员离车前,应将铲斗放到地面,禁止铲斗悬空时驾驶员离车。

13、工作中发现后轮翘起或机身前倾,应立即将铲斗放下,并减少铲装量或改变铲装条件。

14、爆破前必须把铲车开到安全地点停放;禁止冒炮烟进入作业。

井下汽车驾驶员安全技术操作规程

一、严格遵守国家有关道路交通安全的法律法规。严格遵守项目部下发的《斜坡道行车及道路养护管理制度》之规定。

二、汽车驾驶员必须经过训练,经管理部门考试合格发给执照,方可独立驾驶车辆。实习驾驶员除持有实习驾驶证外,应有正式司机随车驾驶;严禁无照开车。

三、开车前严禁饮酒。行车、加油时不准吸烟、饮食和闲谈,驾驶室不准超额坐人。

四、行车前必须检查刹车、方向盘、喇叭、照明、信号灯等主要装置是否齐全完好,严禁带“病”出车和开“病”车。

五、汽车在起步,倒车、调头、拐弯、过十字路口、井下各巷道口等时,应鸣号、减速、靠右行;通过交叉路口时,应“一慢、二看、三通过”;交会车时,要做到礼让“三先”(先让、先慢、先停)。

六、汽车进出硐口时速度不超过5公里;下斜坡道时时速不得超过15公里。

七、在井下行驶时,要密切注意周围环境和人员动向。并应鸣号,低速慢行,随时做好停车准备。

八、严禁超重、超长(车身前后两公尺)超宽(车向左右0.2公尺)、超高(从地面算起4公尺)装运。装载物品地捆绑稳固牢靠,载汽车不搭乘无关人员。

九、停车时要选择适当地点,不准乱停乱放。停车后应将钥匙取下,拉紧手刹车制动器。

十、货车载人时,严禁超过规定人数。汽车开动时,应待人员上下稳定,关门起步。严禁抢上抢下。脚踏板、保险杠严禁站人。

十一、装物料时,司机必须离开驾驶室,不准在此时检查、修理车辆。 十

二、司机不允许疲劳驾驶车辆。

十三、司机必须服从爆破警戒人员的指挥,不得擅闯警戒区。 十

四、车辆上必须配备灭火器。

汽车安全配置范文第6篇

摘 要:针对传统汽车安全气囊控制器点火算法在处理斜角碰撞工况下不能准确控制点火的问题,提出了基于y向加速度干预的安全气囊点火算法。对传统算法和基于y向加速度干预的安全气囊点火算法进行对比分析,采用y向加速度干预的算法在正面碰撞和斜角碰撞中得到的点火时刻(Time To Fire,TTF)与最佳点火时刻(Required Time To Fire,RTTF)的比值均能达到70%以上。与传统算法相比,新算法具有更好的可靠性和精确度。

关键词:安全气囊;点火算法;y向加速度;斜角碰撞

Key words:airbag; ignition algorithm; y-direction acceleration; oblique impact

在保护驾驶员和乘员安全方面,安全气囊系统已成为了一种基本配置[1]。与其它的安全系统不同,安全气囊系统作为汽车碰撞发生后保护人身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它关系到驾驶员和乘员的生命安全。因此,确保安全气囊精确可靠的点火是非常必要的。当前,关于安全气囊控制器点火算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提高算法的抗路面干扰能力,二是在需要点火的时刻,研究如何提高控制点火时刻的精度[2]。为了提高路面抗干扰性能,研究了双向加速度合成的气囊控制算法,引入了汽车行驶过程中的z向加速度[3-4]。为提高气囊点火的精确度,研究了基于预碰撞信息的安全气囊控制器点火算法和采用神经网络的方法[5-10],通过多参数引入,在汽车碰撞之前对汽车的运行状态进行判断,采用预判断的方法提高了安全气囊点火的可靠性。相对第一种研究,该方法只是研究了如何提高抗路面干扰,并没有对对如何提高气囊控制器点火时刻精度进行进一步的研究。第二个方面,在积累了第一方面研究成果的同时,采用预判断方法提高抗干扰能力和点火可靠性,但是该方法采用的基础算法依然是传统的点火算法。传统的点火算法对碰撞严重性灵敏度不高,汽车在不同速度不同角度的碰撞下,传统点火算法可靠性不高[11]。有研究表明,在所有的汽车与汽车碰撞事故中,汽车发生100%正面碰撞的概率为16%,其它各种斜角碰撞的概率占23%[12]。关于斜角碰撞安全性,美国FMVSS208法规规定了48 km/h的30°斜角碰撞安全性要求,而在我国,并没有针对汽车斜角碰撞中乘员保护的相关试验标准。在交通事故中,安全气囊在发生角度碰撞时不起爆的情况常有发生,由此造成的用户与制造商的纠纷也不在少数。乘员不能得到很好的保护,导致的人员和经济损失巨大。因此,在我国进行斜角碰撞研究,提高斜角碰撞中安全气囊点火算法的判断可靠性和准确度,对于提高碰撞中乘员的保护有着重要的意义。

汽车在不同速度和角度的碰撞下,根据力与加速度的关系,其y向加速度与斜角碰撞强度具有一定的关联性,本文从这一特性出发,构建一个考虑斜角碰撞差异的可靠性更高的安全气囊控制器点火算法。

1 传统算法点火准确性分析

对于单一的碰撞模式,汽车的碰撞严重程度和乘员的损伤程度与汽车的碰撞加速度密切相关。根据这一特性,构建的传统点火算法主要有:速度增量法、比功率法、加速度增量法、移动窗积分法、神经网络算法、加速度平方累积算法、基于速度变化的判别算法、加速度增量绝对值累积算法等[3, 11]。

为了评估传统算法的点火可靠性,获取了某车型不同碰撞形式下5种点火算法得到的TTF,并与相应碰撞形式下的RTTF对比。一般情况下,RTTF是基于127 mm-30 ms准则。因此有必要先获得假人向前移动127 mm所需要的时间。通常有两种方法可以确定假人移动127 mm的时间,第一种是根据高速摄像资料来判断假人移动的时间;第二种方法就是对碰撞加速度进行两次积分来获取假人移动127 mm的时间[11]。本文采用第2种方法获取所需要的时间。

传统算法的TTF和RTTF对比结果见表1。表中“N”表示在该模式下,安全气囊没有被触发。比率大于100表示该碰撞模式下,气囊的点火时刻滞后于RTTF。从表1中可知,5种点火算法在不需要点火的状态下安全气囊都没有点火。各算法在不同正碰模式下都能较好地控制TTF,比率基本上能达到70%以上,但是,各种算法在用于斜碰撞中时,都不能较好地控制TTF。在斜碰撞中的比率都在30%~40%间,因此,现有的点火算法不能满足实际需要,有必要对现有的算法进行改进或构建一种新的算法来提高汽车在发生斜碰撞时的点火准确性与可靠性,提高气囊在斜碰撞中对乘员的保护。

2 汽车斜角碰撞的动力学分析

汽车安全气囊的控制器通常是通过刚架结构与汽车固结在一起,以保证控制器能够真实地感知汽车碰撞过程中的加速度。当汽车发生碰撞时,相互接触部分发生剧烈变形,同时,剧烈的冲击通过车架传递给传感器,形成x向和y向陡峭的加速度前沿。在发生斜角碰撞时,车辆的前部只有一侧参与碰撞中能量的吸收,这种碰撞形态下碰撞变形大,刚度小,所以碰撞中车体冲击的加速度峰值小。因而在同样的速度下发生碰撞时,发生正面碰撞的点火时刻要早于斜角碰撞的时刻,但是RTTF变化量与加速度增量并不是呈线性关系。因此在两种碰撞形式中采用只考虑x向加速度的点火算法无法对斜角碰撞做出准确的判断。

当汽车发生斜碰撞时,在不同速度下,发生不同角度的碰撞工况下,x向和y向的加速度信号的关联性,从图1的受力图分析可知。同一速度下不同角度碰撞,偏角越大,y向加速度所占的比例越大,也就是说y向碰撞强度越大。而在相同角度不同速度下碰撞时,汽车所受的横向和纵向加速度因速度的增大而增大,但比值不变。汽车在不同速度和不同角度碰撞工况中加速度的差异,为新算法的构建提供了可能。

3 基于y向加速度干预合成算法

碰撞过程中,y向碰撞越剧烈,正向加速度越大。由于碰撞前y向的本身没有速度,碰撞使其获得横向的速度,碰撞后又回归到速度0,因此,y向加速度有正有负。根据能量守恒,正向加速度与负向加速度是相等的,即y向加速度取平方求和反映的是横向碰撞强度。

为了比较新算法的可靠性,y向因子引入对判断曲线的影响程度,采用两种算法对同一斜碰撞进行对比,比较新旧算法积分值的变化趋势,新算法能否根据斜角碰撞强度对积分值进行相应调节,从而实现点火时刻的调节。考虑到实车斜角碰撞试验成本高及台车试验不便于模拟斜角碰撞等因素,本文采用通过试验验证的整车有限元模型进行仿真,获取斜角碰撞的加速度。图3为左侧30°速度为48 km/h斜角碰撞分别采用y向加速度干预的合成算法(ρ=0.5)求得的Sc值和不考虑y向加速度干预的传统算法求得的So值的比较曲线。从图3可以得出,考虑y向加速度干预的算法求得的Sc曲线的变化趋势与传统算法求得的Sc曲线的变化趋势一致,而使用Sc代替So作为点火参数可以根据斜碰撞的碰撞强度的感知,对点火时刻进行相应的调节,提高判断准确性,从而提高系统的在斜角碰撞中对乘员的保护能力。

4.2 有效性验证

为了评价基于y向加速度干预的合成积分量Sc相对于传统积分量So的优化性能,使用有限元仿真的方法得到表1中各工况的碰撞加速度曲线,使用相同方法获取RTTF,对各碰撞形态使用基于y向干预的合成算法,得到的TTF与RTTF的比值见表2。

由表2可知,基于y向加速度干预的合成算法与传统算法相比,在正面碰撞工况下,点火准确性没有太多变化,但是在斜角碰撞工况下,其点火准确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在斜角碰撞中,TTF与RTTF的比值均能达到70%以上,表明基于y向加速度干预的合成算法能够有效提高斜角碰撞的准确性,基本达到算法设计的目标。

本文中,尽管有关斜角碰撞曲线是通过有限元仿真的方法获取的,但是并不影响基于y向加速度干预的方法有效性的验证,而只影响参数的选取。在实际碰撞过程中,由于车辆本身结构、传感器安装位置等因素都会对气囊控制器的加速度信号产生影响,所以在具体设计时,需要根据实车试验综合分析来决定ρ的值,提高安全气囊在斜角碰撞中的点火准确性。当然,安全气囊控制作为一个系统,包括碰撞识别、抗干扰等方面,本文所做的改进侧重于斜角碰撞中的控制,在基本的控制算法中寻找突破,提高了安全气囊在斜角碰撞中的保护性能。

5 结论

(1)传统的安全气囊控制器点火算法在斜角碰撞工况下点火时刻不理想。

(2)分析发现汽车在发生斜角碰撞的过程中x、y两向加速度存在很强的相关性,且y向加速度与斜角碰撞强度具有相关性。

(3)利用斜角碰撞过程中x向和y向加速度的相关性,构建了一种基于y向加速度的安全气囊控制器合成算法。

(4)利用合成算法,在斜角碰撞工况中TTF与RTTF的比值提高到了70%以上。这一事实说明,合成算法与传统算法相比在处理斜角碰撞工况中具有更高的准确性。

上一篇:全国中专学校范文下一篇:七夕地产文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