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价值观范文

2023-09-22

安全生产价值观范文第1篇

1 采油生产价值链的概念

对于采油生产价值链而言, 主要指的就是采油厂通过进行相应的石油勘探、地质研究、生产施工、准备设计、分析改进以及石油输出的相关活动的集合。在此过程中, 主要是采油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之间的内部关系以及生产环节之间的内部关系以及生产环节之间的关系所构成的一整个价值系统。同时采油生产的价值链优化和管理, 就是将在此过程中的整个过程作为一个系统, 并以企业的价值最大化为目标, 以采油的生产过程的各个缓解为价值点, 以价值为核心, 通过使用价值链的相关理论以及目前先进的相关技术和方法对其关键价值点进行一种整体思考以及超前的分析。并通过在此过程中的客观变化, 及时的做出反应以及其中的主动对策。其中主要包括了对于非增值点进行改造, 对于增值点进行优化提升, 对于负增值点以及低增值点进行相应的改进。而在此过程中也需要提升自身的技术以及管理水平, 不断的在实际的采油过程中增加自身的价值以及创新价值。在另一方面, 在价值链中通过系统管理、系统协作、优化配置以及资源整合等形式, 共同的创造价值, 并在实际的采油生产链实施的过程中, 保证其各个节点在价值上保持最优化, 这对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以及可持续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2 对采油生产价值链的优化分析

2.1 对于主节点的优化以及实施方式

在进行采油生产价值链的优化过程中, 首先需要进行的是地质勘探节点的优化和实施。在此过程中, 通过树立起一种全新的经营理念, 同时在此过程中, 通过新方法以及新技术, 对于资源序列的结构及西宁相应的优化, 帮助在此过程中实现老区的精细油藏描述, 同时强化动态分析, 通过这种形式能够为增加经济可采储量以及提升采收率提供一种较为完善的技术、思想以及相关的物质保证, 这对于采油生产的顺利进行及其快速发展均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2.2 对油水井作业点进行相应的优化

对于油水井作业点而言, 为了更好的实现其优化效果, 在一方面可以进行合同管理的推行, 在此过程中需要将作业方的各个全力进行相应的明确, 保证在内部作业的过程中, 能够实现内部市场的正常运作的实际效果, 同时也需要在作业的源头进行相应的控制, 通过这种形式能够较好的将作业方案的实际质量进行相应的提升, 同时也能够较好的提升油水井在实际的作业过程中, 和作业方案的符合程度以及方案在实施过程中的有效率, 并能够较好的强化在此过程中, 工作人员的标准意识, 因此能够较好的完善质量环境, 并能够减少作业无效井, 严格的对于单个油井的成本进行相应的控制, 同时建立起一种作业费用和风险结算的相关机制, 通过这种手段能够解决在进行方案实施过程中约束较小, 同时油水井作业进行过程中的成果标准较低的问题, 可以极大的降低在此过程中出现的经济纠纷情况。在另一方面, 在此过程中使用设备监控以及进行生产预警, 同时将抽油机井在此过程中的参数进行相应的优化, 将注水系统进行相应的提效处理, 能够明显的将开采进行增值, 这对于实际的采油生产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2.3 对于原油的外输出节点进行相应的优化

在此过程中, 可以使用一些目前国际上先进的管理技术以及管理手段, 通过这种方式的进行, 对于采油厂中的相关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 并在此过程中提升集成输出系统的实际运行的质量, 并实施一种重点的成本控制, 降低在此过程中出现的输出系统的成本, 将产量相关的因素进行一定的强化, 并制定出一定的对策, 真正的实现增产增效的相关效果。

3 对于支持节点进行相应的优化

3.1 实施人力资源节点的相关优化

支持节点的优化在实际的进行采油生产价值链优化也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在此过程中需要对于各个节点进行相应的优化。通过分析我们发现, 在此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节点就是人力资源的节点。在此过程中, 需要注意到着重的挖掘人员的相关潜能, 并需要注意到推行一种岗位的责任制度, 通过这种形式能在一方面较好的对于人才进行培训, 在另一方面也能够较好的激发员工自身的动力, 提升员工的凝聚力, 帮助员工实现自我超越的相关效果。

3.2 对于成本管理节点进行优化和实施

对于一个企业而言, 成本因素极为重要。而对于石油企业更是如此。在此过程中, 需要以成本效益为目标, 并优化成本的相关结构, 真正的做到转变成本管理的相关模式。在此过程中, 首先可以优化事前的相关决策方案, 同时建立起一种科学并且合理的投入产出的与控制体系, 同时也可以推行一种单井的责任承包相关制度, 在此过程中实行一种区块的价值核算手段, 对于实际的经营提供相关资料。在另一方面, 也可以在企业中实施一种自上而下的成本管理, 从每日开始进行成本的核算, 并对成本节点的优化情况进行不断的总结, 并加强在此过程中的成本监控, 严格的进行相关考核工作。

3.3 对质量管理节点进行优化

对于质量管理节点而言, 首先需要在企业中树立起质量意识, 并且严格的进行规范化相关操作, 开展管理教育的活动, 帮助企业的所有员工认识到质量的总要性。在另一方面, 需要从原材料以及物资方面入手, 真正的按照相关要求严格对物资采购进行管理。

摘要:石油企业是我国尤为重要的一个企业类型, 通过石油企业的发展, 在一方面能够帮助我国经济建设得到迅速的提升, 在另一方面也能够较好的改善我国的能源短缺的现状。但在实际的石油企业进行采油生产的过程中, 其生产价值链往往无法按照相关的要求进行。正是由于这种特点, 本文探讨了采油生产价值链的优化以及管理方法。

关键词:采油生产价值链,优化,管理,探讨

参考文献

[1] 李军, 赵心典, 王静哲等.采油生产价值链的优化与管理[J].投资与创业, 2012, (7) :43, 31.

[2] 杨云涛, 何金波, 张红权等.采油生产价值链的优化与管理[J].价值工程, 2003, (3) :30-32.

[3] 张梅, 刘秀丽, 王桂双等.基于价值链分析的稠油热采成本管理探讨[J].经济师, 2008, (10) :215-216.

[4] 马超亚, 常彦荣, 陈德平等.优化以单井产量监控为基础的链状采油生产管理系统[J].石油天然气学报, 2006, 28 (6) :176-177.

[5] 冯立, 王群嶷, 吴虞等.降低采油工程投资的机采优化设计方法[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2011, 30 (3) :113-117.

[6] 苗国晶, 张传绪.大庆外围低渗透油田间歇采油制度优化方法研究[J].石油钻采工艺, 2012, 34 (2) :62-65.

安全生产价值观范文第2篇

一、数据加密技术概述

应用相关的技术以及密码学进行转移或是进行替换, 即是数据加密技术。结合相关技术能够对相应的文本信息进行加密密钥处理, 转换为相应无价值的密文, 从而避免相应的文本信息被轻易阅读泄露。作为网络数据保护的核心技术, 数据加密技术能够通过相关的信息接收装置, 进行相应的解密, 从而对相应的文本信息进行回复, 保证信息运输途中的安全性。现阶段的数字加密技术方法一般应用传统的私钥加密。同时, 这种传统的加密技术又包括四种主要的算法。其一, 替换表算法。作为最简单的加密算法, 在进行计算时, 需要借助相关的位移表, 对数据段进行推算;其二, 改进替换表算法。在基本的替换表算法上, 能够以伪随机的方式, 增加相应密文的难度, 进行多次加密的执行;其三, XOR以及循环位移运算。主要是对数据位置进行相关的变换, 对数据流的方向进行循环移动的改变, 加入XOR进行快速加密;其四, 循环冗余校检算法。这种算法主要是以32位或是16位的数据散列函数以及校检。

以密钥的算法为分类的标准, 一般分为公算法以及对称加密算法。公钥加密即是非对称加密技术, 主要是对私钥和公钥进行多种方式的组合。私钥解密只能在公钥加密中进行使用, 同时公钥解密需要进行私钥加密。而对数据解密和加密进行实现的是对称加密算法, 能够通过相应的沟通从而达到一致, 一般常用于数据加密技术。

二、计算机网络安全中存在的问题

(一) 操作系统问题

在对计算机进行相关的操作过程中, 如果相关的操作系统入侵病毒, 相应的病毒源头, 即黑客会对相应电脑通过相应的用户口令, 对用户的计算机相关系统进行感染, 从而对用户的信息资料等内容进行相应的获取。在用户对文件进行传输的过程中, 其中的某些携带病毒的木马程序, 会对相应的传输过程进行控制, 影响信息的安全性。更严重的是, 相关病毒还会攻击计算机中的漏洞, 从而影响计算机的正常运行, 导致系统或是服务器出现崩溃情况。相关的计算机用户在使用计算机的过程中, 缺少对CPU程序的重视, 因此导致黑客利用相应的漏洞, 影响计算机操作系统。

(二) 数据库管理系统问题

复杂、庞大的数据存储是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主要特点。在对数据库进行相关设计的过程中, 会因为其特点而导致相关的问题产生。分级管理理念是对数据库管理系统产生影响的另一个因素。病毒能够通过分级管理理念对相关用户的私密信息, 如身份证号、密码以及银行卡号, 对数据的安全加密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三) 网络应用问题

在对计算机进行应用的过程中, 对相关信息进行发布或是接收, 也会因为某些因素, 而造成不同程度的威胁。在进行具体应用时, 如果忽视相关的防护措施, 计算机会相应的产生问题。同时, 相应的安全威胁以及安全问题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计算机的软件和硬件。此外, 蠕虫病毒会针对网络协议中的相关漏洞进行攻击, 从而影响计算机网络安全, 对密码进行破解, 从而达到泄露用户信息的目的。

三、数据加密技术在计算机网络安全中的应用价值

(一) 增加数据加密工具技术

硬件、软件以及光盘加密工具, 是数据加密技术具体应用的主要加密工具。在进行实际的应用过程中, 结合USB端口以及主机的端口进行相应加密, 即是应用硬件加密工具。对着两个端口进行相应的加密, 能够限制登陆者的权限,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护用户的信息。软件加密工具, 如金山毒霸、360杀毒等一些杀毒软件, 由于这些软件也会入侵病毒, 因此需要首先保证良好的杀毒软件, 从而有效保证加密过程的安全性。在光盘上对信息数据进行刻录, 是光盘加密技术。应用较为便利, 进行可视化修改, 结合相关的储存镜像文件, 应用较为广泛。

(二) 保证电子商务网络环境安全性

电子商务伴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 应用的也越来越广泛。在进行电子商务系统的应用过程中, 网络环境的安全也至关重要。应用数据加密技术, 能够对电子商务的网络环境进行相应的保证, 促进电子商务安全体系的构建。现阶段的数据加密方式, 如数字证书、数字签名等,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电子商务交易双方的信息安全, 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对于现阶段的加密技术, 仍然需要加强相应的研究, 增加加密技术的先进性。同时, 在使用网络数据库中, 对数据加密技术进行应用, 能够随存储系统进行保护, 减少相应的攻击。由于数据库的复杂以及庞大性, 数据加密技术的相应算法需要读数据的保密性以及完整性进行相应的保证。在进行使用的过程中, 需要对访问权限进行相应的设置, 对加密代码进行设置, 保证能够对信息进行获取。同时实现信息系统化的加密保护, 需要对加密处理的相应策略进行研究。

结语

现阶段, 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 网络安全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因此, 需要对计算机网络系统进行不断地优化提高, 利用相关的数据加密技术, 确保相应信息的安全性。在计算机网络安全中应用数据加密技术有极大的价值。对于其中的问题, 仍然需要加强研究。

摘要:经济以及科技的发展,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在现阶段的信息化时代, 生活更加便利的同时, 信息的安全性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较为重要的问题。在进行具体数据处理过程中, 需要借助相应的数据加密技术, 保证数据的安全性。本文就此对数字加密技术相关内容进行分析。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数据加密技术,信息安全,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张莹.数据加密技术在计算机网络安全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无线互联科技, 2015, (21) :36-37.

[2] 赵可佳.数据加密技术在计算机网络安全中的应用探究[J].信息安全与技术, 2015, 6 (12) :81-82, 85.

安全生产价值观范文第3篇

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走向

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伟大实践,使当代中国置身于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历史关头。从闭关锁国走向全方位开放,中西文化发生激烈碰撞,从中我们得以清醒地观察世界,审视自己,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让世界走向中国。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特别是前无古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又使古老而新生的中国文化不断冲破旧的樊篱与羁绊,从而充满活力,顽强地走向世界。在中国与世界、传统与现代的双重互动中,中国社会正发生着世人瞩目的急剧变迁。这就是我们目前面对的社会场景。

近20年来,在与经济转型相联系的文化转型的过程中,价值观念的冲突与变革必然成为焦点,中国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主要呈现以下几点深层特征:

人们的价值主体意识普遍觉醒,

社会呈现从单一主体向多元主体转变的趋势

不同的社会、群体和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定价值观念。其中主体意识或主体观念是价值观念的核心。社会主义的主体观念,是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体系的中心。因为从根本上说,社会主义是以广大劳动人民为主体的社会制度,人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和国家各级公务人员的“公仆”意识,应是构成正确的社会主义主体观念的两个主要方面。但是这种主体观念在现实中究竟是怎样的?如何使它充分地落实和体现出来?这个问题过去解决得并不理想。

在计划体制下,国家这个整体的最高主体,同时也几乎是唯一的主体,它主要通过自上而下的单向行政控制来强化自己的作用。而基层集体主体和群众个人主体的权力与责任在一些方面并不到位,事实上存在着整体与局部、领导与群众、上级与下级之间责、权、利结构不合理、不健全的情况。这种情况反映到人们的思想上,则表现为主体意识的不健全和不落实。例如:一方面,“公仆”总觉得自己已经代表了人民,是“为民做主”者,只要对上级负责,就是对人民负责了。因此“公仆”二字往往更多地联系着特殊的权力、级别和待遇等,而相应的服务意识、接受监督意识和权力约束感则不够充分。在这种情况下,“公仆”二字往往具有了相反的味道。另一方面,“主人”对自己的全部权力和责任缺少完整具体的实际体会,反而形成了某种依赖性强的脆弱心理,要么实际上不觉得自己是主人,要么以为“主人”二字仅仅意味着有权享受保障,而无须承担风险。人们把这种情况形象地叫做“主人空”。

市场经济是一种多元主体经济,它以经济活动的主体、价值主体的多层次、多样化、多元化为前提。只有作为生产和经营者的个人、企业法人成为自己活动的真正主体的时候,才能充分调动人们生产经营的积极性,才会有竞争,才会有效率,才会有市场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才会有市场经济本身。改革开放后,多种所有制形式的并存,实际上确认了不同所有制主体,包括国家所有制主体、集体所有制主体和个体所有制主体等多元化的主体性存在,强化了其主体地位与主体意识。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全民所有制单位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特别是承包制、股份制等的实施,也不同程度地强化了人们的主体地位与主体意识。在市场中,国家仍是最高形态的主体,但它不再是唯一的主体,不再通过下达指令性计划严格控制一切企业,而主要通过宏观调控积极地保护、干预和引导市场;企业不能再吃国家的大锅饭,工人也要扔掉铁饭碗,而去独立自主地负责生产与经营,追求最高经济效益。价值主体的责权利不断明晰且规范化,人们自己向自己负责的意识不断增强。在市场中,人人都必须“用自己的眼睛”寻求生存与发展,满足其需要,实现其价值。同时,左倾思想的清除与解放思想的号召和措施,以及创造性的改革实践,又使人们不断冲破观念上、思想上的束缚,使主体性得以高扬。因此,改革开放、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必然不断唤醒、强化不同价值主体的意识,使社会整体呈现主体多元化的格局。

国家、每个集体和独立经营的个人都成为一定责权利的主体,彼此之间将不再是单一的自上而下的控制关系,而是双向或多向的相互关系。与之相联系,必然产生关于“公仆”和“主人”的新观念。例如:集体和群众的个体主体意识大大增强,同时也就使他们对国家公仆的监督和选择观念强化,从而更切实地感受自己的主人地位。这是观念变化的主流。同时,多元化也必然带来新的问题。过去那种不健全的、脆弱的主体意识由于经受不起冲击,则可能演化成种种失落和失控状态,造成思想混乱和风气败坏,严重地削弱甚至瓦解社会的凝聚力。例如,由于破除“三铁”(铁饭碗、铁工资、铁交椅)而产生强烈的失落感,“化公为私”现象泛滥,“公仆”在金钱和享乐的引诱下走向腐败,等等。

多元化意味着差异和冲突。因此,如何处理好多元化与统一性的关系,在多元化的现实基础上形成新的整体性,显然是经济转型过程中提出的、具有很大冲击力的文化建设课题。我国既不能简单地回到过去,重新拾起计划体制下那种单一式的统一,也不能放任多元化造成无政府状态来瓦解社会。那么新的观念是什么?我们认为只能是:在承认和引导多元主体充分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加强经济上的客观联系,通过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健全化,通过弘扬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文化凝聚力,造就一种富有新的时代特征的全民族主体意识。这一点在未来价值观念的建设中具有决定意义。

人们的价值取向从单一化走向多样化,

从虚幻走向务实

“主体多元化”只能是从社会整体的角度看到的情况,不是也不可能是每个主体自身的情况。就每个主体自身而言,其变化的趋势则是价值取向的多维化、多向化、立体化。

与计划经济体制下高度集中的管理与行政导向相一致,过去的社会价值取向呈现单一的高度政治化特征。一次又一次的政治运动,一场又一场使每个人都卷入的“灵魂深处的革命”,让人们对“政治”产生了虚幻的神秘感,以为它是生活中最大、最重、左右一切命运的唯一力量,从而对政治抱有不切实际的迷信或恐惧。久而久之,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便越来越整齐划一,越来越单调,越来越违背人们自己的本性,从而也成为社会不稳定的一个根源。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主体意识的觉醒和价值重心的转移,各层次主体的利益与需要普遍而多层次地凸现出来,使人们的价值取向日益多样化,生活显现出它的丰富多彩本性。人们不再以政治为唯一的目标,而是将政治与经济、文化乃至个人的日常生活等彼此参照起来,看作是一个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多维整体,不可或缺。而人们自己,则完全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对待自己的生活,不必人人都非得“修齐治平”不可;不同的角色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和选择,从政言政,在商言商,球迷也可以通过对体育事业的关注追求国人的强国之梦;即使是同一个人,也可以、而且日益需要出入于各种不同的社会角色之间,进行多方面的考量,在朝言政,在家言情,在朋友之间饱览人生百态、纵论天下是非曲直……人们的价值取向随自己的条件、信念与选择日益呈现出多向化、多维化、多层次立体化的面貌。

在主体多元化的前提下,每一个作为主体的个人或群体,其价值取向也进一步走向多维化、多向化、立体化的状态,这不仅是历史的必然趋势,而且是十分有益的社会进步。它使人们回到自身的社会存在,重新发现自己的社会角色、权利和义务,重新发现生活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真实了,并且通过努力可以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合理和充实。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人们自立自强意识、社会公正意识、效率观念、竞争观念等,不断为人们所认同与推崇。而过去的平均主义观念、轻商耻利观念、“穷光荣”观念等,则不断受到强烈冲击,逐渐为人们所抛弃。这一点比起过去那种单一政治化的紧张状态来,显然更有利于社会的长期稳定和繁荣发展,更有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

社会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多维化所带来的新问题、新挑战,是如何处理好多种价值取向之间的取舍、平衡和协调。不同主体之间、新旧传统之间的价值观念冲突不可避免,因而迷惘与困惑、怀疑与失落、混乱与冲突在现阶段也是不可避免的。对于国家、社会和健全的个人说来,选择的导向问题至关重要。我们只能以国家和社会的可持续的全面发展,以社会主义事业的繁荣昌盛,以“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原则导向,在实践中探索其中的规律和具体经验,以创造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整套文化体系,来实现这一巨大的历史转变。因此,这可能是新文化建设中最为复杂、最为艰巨、也最具有挑战性的课题。

社会理想系统的自我审视和重新确立

在主体多元化、价值多向化的条件下,如何确立健康、积极、切实可行的社会理想和信念,必然成为每一个主体进行价值选择的导向和灵魂。这个问题被历史地突现了出来,成为文化和价值观念领域里的焦点。

人们的社会理想,是人们对一定社会关系、社会结构、社会运行方式、生活方式的向往和追求,它的力量是巨大的。那么,社会主义究竟意味着一种什么样的社会结构和秩序、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以及生活方式?过去在这一点上确实存在着不少含混观念。

例如,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优越性之一,是实现一种新型的社会公平和平等:没有剥削压迫,实行公有制和按劳分配,达到人民共同富裕,等等。没有这种新型的公平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但是以往对社会主义公平的理解和贯彻中,却存在着严重的扭曲。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如何实现公平。多年来,不少人习惯的是“截长续短,劫富济贫”的方式,而不大习惯于“公平竞争,各得其所”的方式。有人甚至正式把这一方式加以理论化,说“资本主义的原则是‘损不足以补有余’,社会主义的原则是‘损有余以补不足’。”然而实际上,所谓通过“损有余补不足”的途径实现公平,这种观念最初来自古代社会小农的平均主义幻想,它从来不是马克思主义的主张。无产阶级革命是“剥夺剥夺者”,并不是什么“损有余补不足”。若将这一“损补”(即剥夺)方式用于理解社会主义公平的途径,则无异于把人民内部以劳动为基础的先富与后富、较富与较贫的差别,与旧社会中的剥削占有关系混为一谈。这种仍未摆脱“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方式,与过去曾有过的“一平二调”“刮共产风”的思想方法同出一源。按照这种思想方法来追求平等,必然是片面依靠行政权力来推行平均主义,排斥竞争,不重效率;诱导人们在行动上保守封闭,在待遇上攀比成风。只求“共同”不求“富裕”的结果,只能是抑制了先进,保护了落后。这种思想方式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然格格不入。

相反,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则要求确立新的公平观念。这种观念以达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目标,但决不留恋贫穷,不排斥效率,而是以提高效率为基础来实现富裕;不排斥竞争,不保护落后,而是鼓励公平竞争,通过“让短的赶上长的”来达到共同富裕,等等。

与公平问题相联系,是建立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大题目。什么是理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通过实现市场经济,我们要达到什么样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目标?什么样的人与人之间关系?什么样的平等与公正?等等,都需要有科学、健康、文明的观念注入其中。这些恰恰是最现实的社会理想问题。从价值观念的高度看来,必须十分重视而决不应轻视这个层次的理想建设,它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不是对立的,而是通往未来理想的阶梯。离开了现实空谈大目标,或用庸俗、片面的观念代替崇高目标,都是要不得的。

社会本位价值的冲突明朗化

一种有生命力和感召力的价值观念体系,必须有自己合理而又切实有力的核心价值(即所谓“本位价值”)作为标准和导向。在以“家族本位”和“家长主义”为灵魂的封建主义时代,宗法等级权力是核心,“权本位”和拜权主义是其价值观念的导向;在以“个人本位”和个人主义为灵魂的资本主义社会里,商品交换关系中的私有权是核心,“钱本位”和拜金主义是其价值观念的导向。权和钱都是对人的利益和需要的某一方面的放大,作为本位价值,“权本位”和“钱本位”实质上也都是“人本位”――它们分别是以某些人、某一方面的需要和能力为本位,但事实上却是一种历史性的扭曲,是对人的社会本性和现实需要的异化。

无论是封建主义的权本位与拜权主义价值观,还是资本主义的钱本位与拜金主义价值观,都是建立在阶级分化与对抗、少数人统治大多数人的基础上的,是以牺牲和扭曲大多数人的利益为代价的剥削阶级价值观。我们是在一个有长期封建主义历史的国度开始建设社会主义的,目前又在进行市场经济建设,因此面临着防止和清除旧社会影响的双重任务:既要反封建主义、家长主义、拜权主义,又要防止资本主义、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泛滥。这一任务十分复杂而艰巨。

在理论上,社会主义作为对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否定,是以广大人民的全面利益为出发点的。尽管权本位、拜权主义与钱本位、拜金主义在相当长时期内仍难免有较大影响,为不少人所认同,但社会主义必须坚决摒弃这些不合理的价值观,而代之以新型的,即以人类的彻底解放、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本位的价值观念。

从价值主体方面看,社会主义本质上依托于一种集体主义。这种集体主义既与个人主义相对立,也要不同于过去的家族主义和它的各种形式的放大,如小团体主义、宗派主义、地方主义、帮会主义、民族主义,等等。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只能以人民为本位,以人民的利益为核心,以人民大众创造历史和自我解放的实践为标准来衡量一切价值,以民主法治为其实现的方式。它是一个为整个中华民族和整个人类的光明前途而奋斗的价值观念。

从价值取向方面看,在目前阶段,区别于“权本位”和“钱本位”的价值观念,理应是一种“劳动本位”的原则:“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劳动光荣,诚实的劳动和创造是致富和文明的根据,是人的价值的标准!”这样的观念是当前体现社会主义本质所需要的、最重要的价值导向。但是在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时代,这种本位的价值还未形成自己特有的、能够取代权或钱的社会标志物,还不得不以一定的“权”或“钱”作为过渡的兑现形式,即:对于劳动好、贡献大的人,要给予提升职务(权)或物质奖励(钱)的回应。这说明,要充分实现社会主义的本位价值,让“劳动本位”不仅在理论上、口头上,而且在实践上、在社会体制、社会操作乃至社会风气中都得到贯彻体现,无疑成为现实中最富有挑战性和创造性的历史任务。没有这一任务的实现,可以说也就没有真正属于社会主义特有的本位价值。实现这一任务的努力和考验,将贯穿于整个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是一个长期的社会进步过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炼

我们今天积极地去探索自己的价值体系,表达价值观念,与过去根本不承认社会主义代表一种社会价值体系的“左”的观念相比,是一个历史性的变化。这是党和国家在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方面的一大突破,它代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含有的一种文化觉醒和文化自觉。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的,在于总结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精神文化成果,以凝聚其精华,归结其要义,展现其魅力。具体说来,就是要把作为我们最根本的目标共识,动员和凝聚了全国人民投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使之创造了奇迹,并将继续引领我们前进的那种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加以最准确、最精练的概括,给全国和全世界提供一个富有说服力和号召力的表达与承诺。因此这一举动的意义,无论怎样说都是极其重大而深远的,我们决不可以轻率为之。

但在事关价值和价值观念的问题上,我们显然还需要一种适合于价值思考的理论和方法。因为意识到一个问题的重要,并不等于就正确地回答和解决了这个问题。目标确立之后,路径起决定作用。事实表明,在事关价值和价值观念的问题上,我们显然还需要一种适合于价值思考的理论和方法。而这方面的欠缺或不自觉,则会造成欲速则不达的局面。这里的主要之点,是对于价值的思考,不应脱离了价值的本性。从理论上看,任何价值和价值观念都具有其特定的主体性,这是价值的本质特性。因此在谈论价值和价值观念时,一定要明白它是“谁的”,是谁的价值和价值观念体系,就要用谁的社会存在和社会实践来说明,不可以用随便什么人的主观意愿来代替。这样的一个基本理论和方法,首先要求立足于开阔的历史视野,对主体有明确的定位,同时更要求对这一主体有具体的、历史的、全面的理解。在思考和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时,如果忽略了这一点,有意无意将主体不恰当地加以分解、虚化和窄化,那么就必然造成表述的内容与现实的脱节。

表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特别注意的几个问题

(1)关于表述的对象,需要把握“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作为价值体系,“社会主义”与它的当代中国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间,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因为社会主义是人类的事业,从最初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到现在和未来世界上的社会主义国家,都属于社会主义的体系。而我们当前要说的实际上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所以不能不做限制地使用“社会主义”这个一般名称,就会忽视了主体层次的差别,把自己在当前条件下的特殊理解和附加规定,有意无意地当成了社会主义的普遍规则。例如我们讲的四条内容,既然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意味着它们应该是对一切历史阶段、所有形态的社会主义都普遍适用的科学描述和共同原则。但是,在已往的社会主义创立者和未来的社会主义探索者面前,我们是否确信自己已经具有了足够的权力和条件,可以宣称别的国家搞社会主义时,也必须遵循这四条内容。自然,如果具备了一定的总体性历史意识,在这里就会加以必要的分析、论证和自我限定,而不是简单地宣告。否则就可能意味着,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被特化和窄化了。结果就难免导致对其价值体系的把握出现错位,使本该突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及其核心理念,淹没在含义相当宽泛的话语之中。

(2)关于表述的来源,应该依据历史和实践,而不是凭一时的意愿。一般说来,任何价值观念,都一定是其主体头脑中“应然”系统的主观表达,这是不成问题的;但是,任何“应然”都必须以一定的“实然”为根据,才能构成真实有效的价值观念,否则就是一套空想甚至幻觉。这里的“实然”,简单地说,就是指主体及其价值体系发生发展的客观历史,就是其实践的过程和经验。因此,要讲社会主义的价值体系及其核心如何,就要以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及其社会运动发生发展的历史和经验为根据,说明它所追求、所要实现的目标是什么,在理论和实践中所收获的主要成绩和教训是什么,等等。要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体系及其核心如何,就要以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和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主要成果和教训为根据,说明它所追求、所要实现的目标应该是什么,它所体现的标准是什么、如何体现,等等。

反之,在讲社会主义的价值体系及其核心时,如果撇开了从空想社会主义到科学社会主义再到现实社会主义的整个历史进程,撇开了其中一以贯之的价值诉求和历史经验,而是仅仅以我们自己现在的认识和实践,甚至以一时感想和愿望为根据,那么这种表述必然会脱离社会主义的实然面貌,讲出来的东西多半与社会主义无关。例如现在有些人很热衷于将“仁爱”“和合”之类所谓传统美德,列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素,其用心可谓良苦,善则善矣。然而,它们究竟在何种意义上属于社会主义,甚至可以成为其核心理念,却很难从逻辑上和实践中找到科学的根据,越加让人不知道什么是社会主义。

同样,在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体系及其核心时,如果撇开了我国改革开放前后的对比和相关经验教训,而是单凭想当然去构造一套“美好”的话语,那么这种表述必然会脱离当代中国的实际,模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真实面目。当邓小平总结出“社会主义要以共同富裕为荣,以共同贫穷为耻”的时候,确实是触及了社会主义核心(本质)理念及其现实变革的关键。“以共同富裕为荣,以共同贫穷为耻”这一新荣辱观事实上的建立,对于催生新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体系,对于掀开中国历史巨变的一页,可以说起到了重大突破性的作用。而像它一样具有深刻变革意义的新价值观,经过三十多年,我们实际上已经积累了很多,并且正在继续探索和积累着。例如关于计划与市场、自由与秩序、民主与民生、公平与正义、人治与法治等,各个领域的新观念、新经验层出不穷。在力图表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体系及其核心观念时,如果不以这样的历史和实践为根据,而是撇开了这些切实有效的积累,去凭空“提炼”出一些与之不搭界、甚至不相符的东西,那么即使投入再多,挖空了心思,也只能是闭门造车,欲速而不达,甚至南辕北辙,难以得到切实有力的准确表达。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违背认识规律的路径偏差,实际上包含着更大的误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人民群众及其实践的漠视和虚化。

(3)关于表述的内容,需要注意两个“核心”之间的关系。一个以利益关系为基础的社会价值体系和作为其反映的价值观念体系,必有它自己的核心(利益和观念);当某个价值体系的主体并非单一群体,而是由多个群体复合而成的时候,其中也会有某一群体成为其核心(主体)。而“体系的核心”与“主体的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与“核心主体的价值”之间,是既有关联又不可混淆的。例如:资本主义价值体系的核心是“自由”,而其核心主体——资本家阶级的核心价值则是“利润”。弄清这两者的现实关系,对于认清资本主义价值体系的来龙去脉,特别是它本质和核心来说,至关重要。事实上,从资本家对利润的追求,到资本主义社会价值体系的形成和稳定,正是资本主义几百年历史中的精华和主线。

在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制度主体的无疑应该是全体人民。因此社会主义的价值体系,就应该是一切为了人民的价值体系。那么,在一切为了人民的价值体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居于核心地位的,像种子能够生长出大树一样具有起始性、根源性、导向性和普适性的价值和价值观念呢?这是“价值体系的核心”问题;同时,作为主体的人民,是由多个民族、阶级、阶层和政党等所构成的。其中,中国共产党作为“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又可以看作是“主体的核心”。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究竟表达谁的和什么样的价值内容,就必须在两个问题上作出明确的选择和规定:一是党与人民的关系,党怎样按照自己的宗旨,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表述,表达出人民的需要和意志,担负起与人民共为一体的历史性承诺?二是社会主义“一切为了人民”的价值体系,究竟包含哪些基本的内容和原则,它们依怎样的结构和秩序形成了完整体系,从而证明和显现其中“核心”的面貌和意义?

这两个问题,可以称作是我们当下核心价值研究中的“硬问题”。弄清它们并给予明确的表达,是起码的要求,也往往是难点。因为它们意味着,对社会主义的主体及其价值体系的理解和贯彻,必须走向深化和具体化,不再停留于抽象的想象和空洞的口号。而表述的澄明,依赖于实践中探索和创造的成功。如果相应的理论和实践尚未成熟,或者对它们的认识和总结尚不到位,那么说得越多,所带来的困惑也就可能越多。

(4)关于表述的导向,要自觉推进而不是疏离人类的共同文明。无论社会主义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价值和价值观念体系都一定具有人类历史的共性与自身个性的双重特征。我们在理解和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及其核心的时候,当然首先要体现并保持其应有的个性,坚持走自己的正确道路;但不能忘记,一定要将这种个性置于人类共同文明的背景之下,并自觉地追求与人类文明进步方向一致的先进性,才能体现我们个性的优越性。否则就会造成个性与共性之间的分离甚至对立,忽视甚至抹杀了中华民族对人类共同文明的权利、责任和贡献,走向“自我另类化、边缘化”。这正是那些敌视或惧怕中国的人所希望的。

与此相联系,如何看待自己的“核心价值”与当代“普世价值”的关系,是对我们的价值思考能力和价值观成熟程度的一个检验。在这个问题上,目前存在着某些认识和思想方法的误区。例如在有些情况下,人们仅仅看到了二者的个性和它们之间的差异,进而把二者隔绝甚至对立起来。他们或者认为,世界上并不存在真正的普世价值,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与人类的普世价值全然无关;或者认为,“普世价值”是西方资本主义的话语霸权和政治阴谋,因此它与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是完全对立、绝对排斥的,等等。而在另一些情况下,人们却把价值的共性与客观真理的共性混同起来,进而否定价值体系的个性权利和责任。他们或者认为,世界上的价值体系虽然是多元的,却总有一种价值体系及其标准是最高的、普遍的、先进的,因此各种价值体系都只有向“普世价值”看齐,才能进步;或者进一步认为,只有某一种模式,如西方或美国对当代普世价值阐释的政治化模式,才是唯一的“普世价值”,因此对普世价值的认同,就意味着要完全向西方或美国的政治模式看齐,等等。这些认识上的偏差,在实践特别是政治实践领域造成了很大的混乱。

实际上,“普世价值”意味着全世界人民共同的权利和责任。以实现民族振兴和人类进步为己任的中国人,我们不仅需要而且能够担当起自己在其中的权利和责任。正因为如此,我们对自己核心价值的确立与表达,如果它是科学的合理的先进的,就不会与对当代普世价值的认同和担当相冲突,而是可以揭示出二者之间的交叉之点和重合之处,自觉地将普世价值担当包括在核心价值之内。例如,近年来中央从多个角度反复强调的“公平正义”价值理念,就不仅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振兴事业的当代核心价值,也是当代世界面向未来的前沿价值取向。以公平正义为核心,我们中国可以立足于自己的现实和历史文化资源,通过坚持“和而不同”的立场,追求“普遍共赢”的效果,自觉地为引领人类共同文明的进步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

(责任编辑:崔小花)

李德顺,1945年生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祖籍河北省丰润县。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本科毕业,1981年硕士研究生毕业,1986年博士研究生毕业。哲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93年被国务院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现任中国政法大学终身(资深)教授、人文学院名誉院长,中国政法大学学报主编;此前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生院哲学系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副会长、兼价值哲学专业委员会主任暨中国价值学会会长,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常委、北京市哲学会副会长,国家社科基金评委、中国政府出版奖图书奖评委,肖前哲学基金奖评委,等等。曾被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吉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南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郑州大学、西南政法大学等高校聘为客座教授或名誉教授。

他重点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改革和发展、价值与价值观念、当代文化等。作品曾分别获得北京市和教育部优秀社科成果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中国图书奖和国家图书奖等共30余项。他还出版、翻译、发表过大量有影响力的著作、译著与论文。

安全生产价值观范文第4篇

(一)仁。仁作为中华传统核心价值观的“核心”与“内核”,支配着中华民族的思想观念、行为规范和价值取向。“仁者爱人”是其基本含义,进而衍生出“忠恕、克己、孝悌、自爱”等规范和品德。

(二)义。义是中华传统核心价值观的精华,展现出传统核心价值观对人的价值和品质问题的伦理思考和本质揭示。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孟子·离娄上》)、“万事莫贵于义”(《墨子·贵义》)。

(三)礼。它作为价值理念和道德精神,被称为“国之干”。“德以叙位、礼以定伦”(《苟子·致士》)要求人们要“明礼”,即要有恭敬、谦虚、礼让的精神和行为,“礼仪之邦”也就是其外显的价值评价。

(四)智。智是中华传统核心价值观的变通与升华。我国先哲把“智”看作是心灵通向人的内在价值本性和道德本性的烛照,认为道德和“仁爱”精神是人首要的、根本的智慧,强调智慧是一种“善恶是非之和”与“德性之知”。

(五)信。信是中华传统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和保障。“立人之道”“立政之基”和“立国之本”都离不开“信”,而其核心内涵,则是“真实无妄”,指对某种信念、原则和语言出自内心的忠诚。《论语》提出了“信”的原则,强调“信”是人立足于世之本和人开拓图强之源。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中华传统核心价值观的批判与继承

(一)价值主体:对重群传统的批判、继承及创新

马克思说道:“‘价值’这个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关系中产生的。”古代中国的地理环境和生态环境决定了人们不能脱离群体而独立生存,而是要凭借群体的力量来获得自身以及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所以决定了重群传统的诞生和延续。中华传统核心价值观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符合统治阶级利益的前提下被历史和现实甄选出来的,这种特殊性决定了他必定是以社会“大整体”为理论与实践基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不是理论家在书斋里凭空捏造出来的,而是在实践的“土地上”继承和创新传统重群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价值主体定位于能动的人民群众,从历史与整体的角度去发掘他们的特殊价值,追寻“所有人”的大和谐。

(二)价值取向:对重德和民本传统的批判、继承及创新

价值取向在价值观中处于中心地位,因而不同的价值取向实际上代表了不同的价值观的实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为基点,抛弃了“抽象的人性论”这一传统价值取向,同时继承了重德和民本的思想。在德治的基础上,彰显法治的意义,使“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得以有机互动、相得益彰。并且致力于国家“五位一体”的和谐发展,落脚点就是“幸福中国”的打造,让每个中国人过有意义的“优雅生活”。

(三)价值标准:對重义轻利传统的批判、继承及创新

古代传统核心价值观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把“义”和“利”分裂开来,重义而轻利。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这句导向性的价值判定,影响了后继者义利观的“固化”和“异化”。董仲舒提出的“仁人者,正其道不谋其利,修其理不计其功”进一步把“义”的重要性强调到了不计功利的境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批判地继承了中华传统核心价值观的重义轻利的传统,但是又与传统核心价值观轻视物质生活、贬斥物质需求不同,提出义利统一的价值取向。在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时,要以集体为重,只有这样,利益最大化流动的最终获得者才是每一个“奉献的人”。

(四)实现途径:对自强奋斗传统的批判、继承及创新

价值实现途径的选择是由特定的历史环境因素来决定的,“历史的合力”决定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上都以“艰苦奋斗”和“自强不息”作为实现奋斗目标的途径和箴言。孔子说道:“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论语·述而》)苟子认为:“故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小人错其在己者,而慕其在天者。”(《苟子·天论》)两位先哲为后世的千万代国人发愤图强的实践定下了前奏和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这些名言警句流淌在每个中国人的血液里,穿越浩瀚的历史,经受历史的洗刷,愈加体现出其内在价值。但是这些价值取向有其缺陷,即将人们的自强奋斗看作单个人的“单打独斗”,缺少整体性和连续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单个人的自强奋斗与全体人的自强奋斗联系起来:把单个人的自强奋斗与社会实践联系起来,让每个人的奋斗成果成为全体人共享的果实,而社会的进步则依靠每个个体有机结合的凝聚力向前迈进。

三、弘扬中华传统核心价值观,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认真挖掘,辩证对待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对待中华传统核心价值观的科学方法,事物依靠两面性得以在互动和平衡中生存,人为地抛弃其存在的客观辩证性只会让认识的道路陷入迷茫。历史具有丰富性和多变性,如何在“无限”的历史内涵中寻求“有限”的历史价值,如何在“多变”的历史回旋中探求“不变”的历史精华,决定着中华民族精神的延续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与行为取向。中华传统核心价值观的牢固性,使得我们得以在多元的世界文化激荡中稳固根基,使得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有了深层的历史和现实内涵,为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仁爱”“民本”“诚信”“正义”“和合”“大同”等传统价值观随着历史的发展,在新世纪的今天应该有更加丰富的价值内涵,我们应该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仅在“器物”和“制度”上积极推进,而且应该在思想本“源”上推陈出新,使得历史的价值在新世纪得以发挥出其厚重感和时代感。

(二)与时俱进,讲究方法

“信仰缺失”“看客心态”“道德滑坡”“社会焦虑症”等现象,是在一定历史阶段上社会发展“变异”的产物,但是其产生又有其历史与现实的必然性,我们不能一味地指责这种“必然性”的发生,而是要关注“怎样取”的问题。其实这些问题是伴随着历史的进步而产生的“附加物”,正是这种“附加物”充当了历史这架马车的“鞭子”。“鞭子”怎么样使用?是急躁疯狂地挥舞还是对其置之不理?两种极端的做法都不能解决具体的现实问题,我们需要在确定的“土地”上播上合适的“种子”,不能认为传统的价值观是糟粕而全盘否定,也不能不顾历史的进步而愚昧接受,我们要用全新的方法去施展传统核心价值观的魅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历史的“现实化”的最好方法。有学者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凝练为‘人义法自信’。“这是对传统核心价值观“仁义礼智信”时代化与现实化最好的体现,也是与时俱进精神运用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好展示。

(三)丰富载体,创新形式

传统核心价值观,简言之即是“仁义礼智信”五个字而已,但是它融合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思想的结晶,它更应该是一个庞大的思想体系,这个体系的建设是一个不断“现代化”的过程,当代的我们不能满足于现有的成就,而是应该加强传统核心价值观的体系建设,这种“添砖加瓦”不仅仅是理论上的研究,而更应该是“大众化”的阐述,让传统的核心价值观在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时,更有通俗易懂的表达,更能走向“民间”、走向“生活”。构建弘扬传统核心价值观的机制和氛围必须依托各类展馆、讲堂、民间组织,借助纪念日、传统节日,运用新兴媒体等手段,用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中华传统核心价值观,并且在其中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两者在实践中得以统一和融合。“生活世界”不是空洞的哲学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走进人们的“生活世界”,才能让它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民族的血液和灵魂之中。

安全生产价值观范文第5篇

大家好!今天,有幸站在讲台上参加这次演讲比赛,我感到异常激动。虽然我只是一名协税人员,但税务系统的大家庭教会了我很多很多。我意识到了肩负的责任、工作的价值。今天我演讲的题目就是《学好技能用心服务 做一名合格的地税人》

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特别是我们**地税近几年来,税收收入连

续获得五连冠,我为**地税事业发展取得了骄人成绩而感到无比的自豪、骄傲。08年**市地税局提出在全系统落实共同价值观的号召,我思考了很久很久,如何从自身做起?如何从小事做起?如何做到“让党和政府满意、让纳税人满意、让**地税人满意”?我想,首先要加强个人道德修养,崭新的世纪大门已为我们开启,社会的经济建设的步伐不断迈进,唯有加强道德修养,以一颗宽广、谦虚、包容的心境来开展工作,才能感动身边的每一个人、感动每一个纳税人、才能相互信任、共创未来。

不仅如此,我们还要时刻牢记做一名廉洁奉公的税务工作者,从小事做起,时刻严格要求自己。当看到同事们真诚、耐心的为纳税人服务,那不厌其烦的态度,情真意切的服务,深深感动着我,尊重每一位纳税人,赋予每一份热情服务,已成为我心底的烙印,我努力向同事们看齐,竭力让自己融入这个光荣的团队。当然,仅仅有了良好的态度还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全面掌握税收专业知识,并能灵活运用,为纳税人解决实际问题。在浓郁的学习气氛中,我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业务技能,每天都在一点点的进步,差距也在我的努力之下渐渐缩小。当服务态度和业务水平都提高了,那才能实实在在的为纳税人提供了优质服务。

在我们充满青春气息的办税大厅里,时时体现着对地税事业的奉献和对纳税人发自内心的关爱,一幅幅充满了温馨、关怀、亲切的税收服务蓝图展现在纳税人面前。当纳税朋友走进办税服务厅,那优美的纳税环境、甜美的招呼问候、先进的服务设施、公开的办税程序,高效的办税效率,形成了一个办税的“绿色通道”。在这里,我们都会对每一位来纳税的纳税朋友负责到底,直至问题解决。凡此种种,是我们埋头苦干,开动脑筋,团结一心的成果,还需要我们再接再厉,把它发扬光大。我们时时刻刻想纳税人所想,急纳税人所急,严格执法,热情服务,为我们和纳税人之间架起了一座桥,一座通向纳税人心灵的桥。

安全生产价值观范文第6篇

胡余波

摘要:开展创业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趋势,明晰大学生创业价值观的概念内涵,揭示大学生创业价值观的矛盾性,明确大学生创业价值观的教育原则,创建大学生创业价值观的教育模式,对发展创业教育和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创业教育(期,以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的形式在欧美各国逐步兴起的。发展和我国经济转型的时代需要,身改革和青年健康成长发展的迫切需要。教育领域延伸。大学生创业价值观的教育原则,社会急需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明晰大学生创业价值观的理论内涵

1、概念释义

创业是创业者组织各种资源,提供产品和服务,以创造价值来满足其物质和精神需求的过程。

价值是指,客体对主体需要满足的作用和意义,反映的是一种主客体之间的效应关系。价值观是人们对社会存在的反映,重要性的评价和看法,意目标的准则。

大学生创业价值观既具有一般价值观的特征,积存创业潜能并以一定社会责任感等要素结成的较为稳定的价值取向,的需要为基础,对创业目标重要性的认识和在创业时采取的行为方式的判断和选择的标准。

一个大学生是否去创业或能否创业,都会受到其创业价值观的影响。和指导作用。新的进取心,的整合能力,具备为理想奋斗的实践能力。

2、理论维度

enterprise education),又称“第三本教育护照”是缓解就业压力和促进社会稳定的现实需要,目前,创建大学生创业价值观的教育模式,(个人或者团队),不局限于外界现有的资源,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是社会成员用来评价行为、 他选择的创业目标、作为观念系统的创业价值观,要求大学生应具有独立生存的自信心,要求大学生具备对环境的主动适应能力,20世纪80年代初也是教育自明确培养 事、物)的意义、亦即创业主体以自己 以及他创业的过程,具有不断创具备对文化大学生;创业价值观;创业价值观教育 ,最先是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是知识经济创业教育正以强劲的生命力向我国各层次各明晰大学生创业价值观的概念内涵,揭示大学生创业价值观的矛盾性,对发展创业教育, 通过发现和识别商业机会,(包括人、事物以及从各种可能的目标中选择自己合又有其独特的内涵。它是指具有创业期待、创业方式,随时随地对创业行为起着调节当代大学生的创业价值观,具有广泛关怀的责任心;

对当代大学生创业价值观,我们可以从创业价值目标、创业价值手段、创业价值评价三个维度来进行考察(见图表)。

创业价值目标包括:社会利他(指通过创业来为社会作贡献,为他人谋福利,如推动经济发展,创造就业机会,帮助弱势群体等),利益实惠(指通过创业来获得物质方面的利益,如摆脱贫困,享受富足),名声虚荣(指通过创业获得声誉、面子上的满足,如出名、有权有势),自我发展(通过创业使自我在人际、能力和心理等方面更加健全,更加完善),精神追求(指通过创业来获取心理上的满足,如冒险刺激、与众不同)。

创业价值手段包括三方面的行为特性:源合法,经营遵章守纪)样),创新性(创业手段具有新颖创造性,如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

创业价值评价包括:外部评价(对创业这个事物的评价)而作出的评价)

大学生创业价值观维度结构

二、揭示大学生创业价值观的矛盾性

当代大学生的创业价值观,是在全球化背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产生的。它的形成及其本身就是矛盾统一的产物。目前开展大学生创业价值观教育,至关重要。

1、重显性价值,轻隐性价值

创业的价值在于创业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工具的、物质的一面,也有隐性的、人文的、精神的一面。

创业的显性价值是外在的赢得了全社会的认可造者和创造载体的企业,富神话,为发展经济,提供就业岗位,促进社会成员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了贡献。反映了大学生对创业显性价值和工具价值的重视。

创业的隐性价值则是潜在的而对创业者及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有着潜在影响的价值体现。潜在性、复杂性和曲折性容易使人放弃对创业隐性价值的探究些大学生一味向往创业的种种成就互助、公平竞争、博爱奉献等,即创业的人文性价值、精神性价值视而不见或有所轻视。

2、重自我价值,轻社会价值

合法性,灵活性(创业方式,如团队组成、资源获得、经营方式的灵活多[1]因此,揭示大学生创业价值观的矛盾性, 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的作用和意义,,是人们可直观感觉得到的价值体现。创业的物质性和工具性,生活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时代的大学生通过自身的不断发展,,是蕴涵于整个创业过程之中,而对创业过程中展现出来的种种人类优秀品格,如团队

如资金来。 ,内部评价(针对于创业自身它有显性 ,深切感受到作为社会财富的创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财这种感受,暂时不被人们所重视或发现创业价值的,轻视甚至忽视它的存在。一,(创业手段符合现行法律规范,。 对于 既实现了可观的利润,

市场经济的发展,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使得个人的独立性、自主性地位逐渐得以确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从事经济活动的人们必然从自身的利益需求出发选择自己的行为,人们必须学会根据社会、市场的需求和动态进行自我设计、自我发展。大学生一方面通过积极思考,确立人生坐标,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生价值;另一方面大学生在追求自我实现的价值观时,利益和效益的观念成为指导他们进行价值评价的标准,使得他们更注重个人的实惠,讲求实际,追求实效。

一些大学生片面地认为,既然市场经济为发展个性提供了充分的机会,就应当处处以自我为中心,要设计自我,突出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甚至错误地认为市场经济是以追求金钱为目的的,创业的价值就在于不择手段地获取金钱,获得的金钱越多,实现的自我价值就越大。一些学生认为创业的目标是“个人事业成功,生活幸福美满”,一些学生过分注重个人奋斗、个人发展,而轻视集体利益和社会利益,创业价值取向呈现出重个体价值轻社会奉献的不良倾向。

3、重理性价值,轻感性价值

重理性价值、轻感性价值,从认识角度讲,即是重理性认识、轻感性认识。感性认识被认为是低级的、粗糙的、不可靠的,它只能提供认识的具体材料,唯有理性认识才是高级的、精确的、牢靠的,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这样,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之间被人为地隔着一道截然分明的鸿沟,前者只有经过“飞跃”才能到达后者。这种重理性、轻感性的观念导致大学生创业追求理论化,抽象化。事实上,大学生创业的过程是一个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结合的过程。如果学生的感性认识丰富,表象清晰,想象生动,形成理性认识及理解创业实践就比较容易。反之,要真正掌握创业基本概念、基本技巧和基本技能等就比较困难。

感性与理性的关系还表现在其他方面。从心理学的角度谈,是指人的两种不同的心理机制和功能。感性是指人的感知、想象、情感、灵感、直觉等心理机制与功能;理性是指人运用概念进行推理、判断的心理机制与功能。从人类学的角度谈,是指同时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人身上的两种因素。感性因素是指人的本能、欲望、感觉、情感等;理性因素是指人的理智、思考、抽象思维等。感性和理性具备的不同特征和功能,决定了两者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不同作用和价值,对大学生创业而言,两种因素都是不可或缺的,这是人性的丰富完美性的必然要求。重理性价值、轻感性价值只会使大学生创业实践有所缺失。

4、重理论价值、轻实践价值

大学生创业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包含认知与行为,动脑与动手等关系。我们知道,知识是人类从实践活动中得来的,是对实际事物及其运动和变化发展规律的反映。这也就是说,知识本身是具有丰富生动的实际内容的,而表征它的语言文字(包括符号图表)则是抽象和简约的。这就要求大学生进行理解性学习,要透过语言文字、符号图表把它们所代表的实际内容想清楚,以至想“活”起来。如果大学生只记住一大堆干巴巴的文字符号,而没有理解其中的实际内容,这样的学习便是机械的学习,即记忆性水平的学习。

“纸上得来终觉浅,须知此事要躬行”,“纸上得来终觉浅,心中悟出始知深”。陶行知在《手脑并用歌》中生动地写到:“人生两个宝,双手与大脑。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

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手脑都会用,才是开天辟地的大好佬。”[2]大学生创业学习与应用同样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学而无用的知识使人迂腐,使人软弱;学而有用的知识使人聪慧,使人有力。重理论价值、轻实践价值亦即重动脑、轻动手,重学习、轻应用,只能培养成“书呆子”。

三、明确大学生创业价值观教育的几个原则

1、主体教育原则

主体性是人作为活动主体在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功能特性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社会应向人提出全面教育;标志。因此,注重个性、发展个性是开发人的创造力、落实全面发展的重要前提。创业教育的主体性原则要求把学生作为主体,的“钥匙”去打开每位大学生心灵的不同“窗口”

因此,在创业价值观教育过程中教育,要以大学生自己的创业意识、创业生活和经验系统为参照际,让他们感知创业故事,感悟创业精神,感受创业价值;要尊重大学生求新、求变的心理需求,通过新颖别致和富有创意的教育方式

2、创造教育原则

创造教育是指在学校教育中,造性思维、创造性解题能力的教育思想、创造性解题模式(现和接受发现,其中设想发现是关键。的训练计划中得到应用,尤其在渗透创造教育方面能发挥重要作用。

因此,注重大学生创业实践的训练励基金,完善创业激励机制,开展创业辅导课程,中锻炼、学习和体验培养求真务实的品格素质,从而使大学生不仅成为认识主体,而且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实践主体和创造主体。

3、合作教育原则

1983年成立世界合作教育协会,标志着合作教育已经成为世界性的教育改革潮流。我国于20世纪80位等多种不同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从根本上为了解决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的差距,增强了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包含着两个不可分割的内容: CPS),该模式的五个阶段是:事实发现、问题发现、设想发现、解法发,在实践中享受创业探索的乐趣,锻炼坚忍不拔的毅力 。 ,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是关键。开展大学生创业价值观,吸引他们主动参与创业教育活动教育哲学和教育实践。[3]该模式可操作性强,便于开展创业训练,在大量,发展创业计划竞赛,提供创业实践场所开展创业实践活动,,,明确创业价值所在产学研合作教育就是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缩小学校和社会对人才培养与需求之间,具体表现为自主这是人类迈进解放自己航道的,结合社会上成功创业的实,实现自我教育。使学生形成创造性人格、美国创造学家帕内斯制定了 让大学生在创业实践,学会创业的方法,坚定创业信念,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一是 创,设立创业奖, 科研单这二是要给每个人发展个性的权力,承认个体存在差别,启迪个性发展,因材施教,用不同贯彻提高学生创造力的原则,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提高创业综合年代后期引进合作教育。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的教育形式。

因此,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策略。引导大学生主动走进企业,走进行业,走进职业,考察创业发展对社会影响的真实状况,亲身体验创业的种种价值;邀请企业家、企业人力资源经理(HR)等走进校园,为大学生提拉创业动力、提高创业能力、提增创业活力打下现实基础。

4、人文教育原则

教育的首要功能就是“明德”,在于升华人格。创业教育不仅仅是创业知识、创业技能的教育,更是创业精神、创业思维和创业方法的教育。大学生创业价值观教育实现从“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的转变,大学生创业价值观的有效构建,不是单纯的靠开几门创业课程,组织几次实践活动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因此,必须转变重知识灌输、轻精神提升,重技能获得、轻素质培养的教育理念理性意识、正确创业观念和态度的确立之中,鼓励大学生在种种接近创业现实的教学情境中掌握、展现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同时注重创业必备知识和创业相关法律教育,注重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值观的底蕴。

四、创建大学生创业价值观的教育模式

“模式”的英语是“《现代汉语词典》对模式的解释是:

模式,是一项活动的基本特征,桥梁,具有直观性、效仿性和操作性等特点。复现,它是经过人们思维上加工制作出来的一种认识形式,

大学生创业价值观教育模式是指在一定的创业教育理论指导下,律而形成的创业教育过程中比较稳固的教育程序及其方法的策略体系。中诸要素的组合方式,教育程序及其相应的策略。

1、理论构建式

即课堂教育式,<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例。该模式的特点是强调创业教育“重在培养学生创业意识,构建创业所需知识结构,完善学生的综合素质”来开展创业教育。鼓励学生创造性的投身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中,创业教育讲座,以及各种竞赛、的“创业教育”实践群体。

2、情境实践式

即实践教育式,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温州大学为例。该模式以提高学生的创业知识、创业技能为侧重点。其特点是商业化运作,建立大学生创业园,教授学生如何创业,并为学生创业提供资金资助以及咨询服务。学校成立了“创业管理培训学院”

,创业方法和创业手段的应用 model”,中文可译成“模型”“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是一种概括化的构架,它源于客观事物的原型,活动等方式,形成以专业为依托, ,,以人文素质作为创业价,把创业,。贯穿于各门课程的学习、“范例”、“模特儿”、“典型”等等。可以作为沟通理论与实践之间的但又不是客观原型的也是一种可参照模仿的行为范型。依据创业教育过程的规它包括创业教育过程 ,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结合起通过开展以项目和社团为组织形式,专门负责与学生创

业有关的事务。学校还设立了300万创业基金,对创业计划书经评估后进行“种子期”的融资。温州大学通过构建“学生创业工作室、学院创业中心、学校创业园”三级联动的创业实践平台,让大学生的创业实践收到了“低成本、低风险、高成功率”的成效。[4]

3、综合教育式

即课堂教育和情境实践并重式,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例。该模式一方面将创新教育为创业教育的基础,在专业知识以传授过程中注重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另一方面,为学生提供创业所需资金和必要的技术咨询。学校投入8000多万建立了若干个试验中心和创业基地,全天候向全校各专业学生开放,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1]邓硕宁.大学生创业价值观问卷的初步编制与实测[D].西南大学,2007年4月.

[2]李凤伟.向温商学习:犹太式中国人的经商与做人法则[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月.

[3]姚凤云,苑成存.创造学理论与实践[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

[4]陆健.大学生创业教育温州模式,三级联动建实践平台.光明日报,2007年12月04

[ED/OB]http:///jy/jysx/t20071204_129395.htm,中国教育新闻网.

声明:本文未经授权不得与任何形式转载。如需转载请与010-64098058联系。

上一篇:媒体考察报告范文下一篇:盖楼房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