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健康范文

2023-09-21

少年健康范文第1篇

79.95%,中小学生上网比例更是高达81.3%,比成年人高出22个百分点,而同升村在市区,网吧多,青少年上网也很容易,去网吧时却经常会出现无空座位的情况,而上网的绝大多数都是青少年,这足以说明同升村的青少年与网络走到了一起,成为网络一代。网络已成为青少年学习知识、获取信息、交流思想、开发潜能、休闲娱乐的重要平台。

在庞大绚丽多姿的网络世界就像潘多拉魔盒,在给人类带来种种便利和享受的同时,也带来了阴暗丑恶的一面。由于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让同升村的青少年承受了过多的压力。当长辈的教诲与现实社会相冲突时,他们就会因为得不到成人社会的承认而转向自主性更强的网络世界。

过重的学习压力使得同升村的青少年极易在轻松的网络环境中寻求解脱与满足。网络成瘾不仅给他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损害,而且也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与生活。

同升村的许多沉溺于网络世界不能自拔的孩子,学习成绩往往会越来越差,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体验不到学习所带来的成就感,许多目标、理想很难实现,因此往往会选择网络来满足自己。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网络犯罪尤其是青少年网络犯罪正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令人头痛的问题。

青少年自身因素的影响。青少年年龄多在16—30岁之间。此年龄阶段的人精力旺盛,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表现欲,喜欢模仿、爱冒险,他们头脑灵活,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极强。计算机网络作为一个新事物必然受到青少年的喜爱,接受起来也特别快。同时,青少年的心理并没有完全成熟,其识别能力差、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往往瑕瑜不分;法制观念缺乏、法律意识淡薄,触犯刑律被捕后还天真地认为那样做纯粹是为了好玩,没有意识到会产生危害社会的严重后果;社会阅历浅,富于幻想,容易上当导致被教唆犯罪。

网络犯罪的虚无化导致了青少年网络犯罪的迅速增加。网络犯罪通常不附加暴力,犯罪者面对的只是屏幕、键盘和鼠标这些无生命的个体,无论是黑客行为还是网上诈骗、网上诽谤,实施犯罪的人眼前没有满怀愤怒和痛苦呻吟的受害者。这一切的表象极易导致青少年判断的偏差。在实施犯罪后,犯罪人的主观心理上往往没有罪恶感,极易在心理上自我宽恕,甚至还会产生成就感。

目前法制建设的不完善等因素的影响。网络安全的立法欠缺、对网络犯罪的打击不够也是一个重要原因。现在同升村的网吧林立,但管理松懈,关于计算机网络犯罪的立法更是严重滞后于网络技术的发展。我国的网络警察队伍也刚刚建立,其队伍建设和职能发挥亦要逐步进行。对网络犯罪打击力度不够,无疑助长了青少年网络犯罪的迅速增快。

2对策预防和打击青少年网络犯罪,除了宏观上加强网络安全设计、提高网络监管技术等对所有网络犯罪的措施外,还应特别针对同升村的青少年这个特殊的群体,制定积极有效、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对策:

要抓好他们的道德教育,尤其是网络道德教育。

在犯罪预防的环节中,道德具有其它手段无法替代的独特作用,它使人们从内心形成道德情感、信念和善恶是非观念,从而支配人们的内心活动和动机,以此实现内在的自我结束。在无序的网上世界,网络安全立法尚不健全的今天,提倡网络道德尤其必要。因此,我们要从网络道德教育入手,加强同升村青少年的个人道德修养,重点培养他们的自律能力和明辨是非的能力,使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在他们的思想上建立起一道防止网络犯罪的“防火墙”。

让同升村的青少年在多元化价值观体系下,学会鉴别,学会选择。只有具备良好的网络道德,青少年才能做到上网聊天时语言文明,发布信息时内容健康,不浏览“黄色”网站,不相信、不传播反动言论,做有正义感、责任感、上进心的合格网民。

加强法制观念教育,增强青少年法律意识。

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很多案例反映青少年法律意识和法律精神的严重欠缺,因此,加强同升村的青少年法制教育尤显重要。通过学习法律知识,提高法律素质,建立起适应现代生活的法律观念。要使他们明白网络犯罪尽管有别于传统的暴力犯罪,但其危害程度是相同的,都是对社会公共安全、他人人身财产权利等的侵害,都是违反法律的,必将受到法律的严惩。

积极采取技术防范措施,优化网络环境。

我们要切实加强技术手段,严格控制不良信息源头,严密监控互联网入口,加强“防火墙”的研制,对进入的信息严格“过滤”,将与色情、犯罪等不健康内容有关的网站或搜索关键字自动锁住,最大限度地阻止各类不良信息与青少年的接触。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公共网吧的安全合格检查和管理,净化网络环境。

应建立和完善与网络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严厉打击青少年网络犯罪。

1994年我国颁布了第一部有关信息网络安全的行政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1997年3月修订的刑法中增加了有关计算机犯罪的内容;1997年10月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互联 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这些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对保障和促进我国信息网络的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青少年网络犯罪广泛性和犯罪主体低龄化等特殊性,我们必须尽快建立健全有关青少年网络的专项法律法规,切实保护同升村青少年不受网络犯罪的侵害和预防青少年网络犯罪。同时,加快我村网络警察队伍的建设,加强对青少年网络犯罪的侦破,加大对青少年网络犯罪的打击力度。

此外还应做到以下几点:

1各职能部门齐抓共管,加大执法力度。

公安、政法、文化、工商以及行业协会等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娱乐场所管理条例》、《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切实加强对网吧的管理,加大整治力度。认真落实未成年人不得进入营业性网吧的规定,落实在网吧终端设备上安装封堵色情等不健康内容的过滤软件,净化网络空间,为同升村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绿色网络环境,减少并防止有害信息对青少年身心的侵蚀。

要对“黑网吧”进行全面整顿,取缔侵害同升村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非法网吧,设立监督电

话,聘请社会监督员,对群众举报问题严重的网吧,严加治理。新闻媒体要做好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加强对网络道德的宣传,把网络道德纳入到社会道德体系中,并将职能部门管理和执法情况向社会报道,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教育部门、团委等与同升村青少年工作密切相关的部门要大力开展“青少年安全放心网吧”的创建活动,使网吧业走上更加规范的道路。

2加强对从业人员的法制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网吧经营者的素质。

要规范营业性网吧的经营行为,保障青少年安全、健康地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和知识,就必须不断提高同升村网吧经营者的自身素质。一方面,网吧管理的各职能部门要加大对网吧经营者的培训和宣传力度。通过举办培训班、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大力宣传《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等相关的法律法规,使经营者在网吧经营中学会知法、守法和用法。另一方面,要通过舆论监督来加强经营者的素质。对违规经营的上网服务场所,要进行严厉查处,并给予曝光,迫使其遵纪守法、正当经营。

3建立一流的青少年网站,占领网络阵地。

要营造健康向上的网上环境,还需要从互联网站本身入手。网络是一个正在迅速发展的新型媒介,如果任由商业网站来传播他们的一整套价值观念,必将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不良影响。在加大对不健康网站的治理整顿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用先进的文化去占领网络阵地,建立一批有质量、有层次、有特色,能够吸引青少年的网站和网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努力在网上营造主流文化氛围。

各相关的职能部门要在“政府上网工程”的基础上,加大青少年网站的建设力度,从软件、硬件两方面给予更多投入;有条件的校园和社区,应组织建设一批非营业性的互联网上网服务场所,为未成人提供健康有益的绿色网上空间。

4重视学校教育,为青少年提供网络文化教育的良好环境。

学校是青少年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起着决定作用。当前,将同升村青少年与网络隔绝不可能也不明智。因此,加强对他们的网络道德教育,显得尤其重要。要按照团中央、教育部、文化部等单位发布的《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的内容,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形成他们对网络道德的正确认识,提高网络“防腐”能力。

首先要加强对同升村青少年的法制教育、爱国主义、政治理想教育,使他们在思想上提高自我约束、自我保护的能力。通过介绍和推荐适合他们浏览的健康网站、现身说法等形式,让青少年深刻了解沉溺网络和在不健康网吧上网的危害,帮助同升村青少年增强自律意识,不浏览不健康信息、不使用不文明语言聊天,遵守互联网道德规范,自觉抵制不良网络信息的侵蚀。

其次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在普及网络知识上下功夫,要加大信息技术硬件投入,加大对信息技术教育人才的培养力度,普及计算机和网络教育课程,条件好的学校,可以自己创建校园网,让校园网成为传播知识的窗口,教育学生的阵地,发挥才能的舞台。同时要大力培养适应网络时代要求的青少年教育工作者。网络负面作用的扩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们教育的滞后,因此,除了教导学生正确使用互联网以外,在信息时代,青少年教育工作者必须与时俱进。要主动了解网络,学习网络知识,运用互联网的各项优势,将思想教育渗透在富有内容和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有针对性地对青少年开展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及法制宣传教育,用先进的思想去武装青少年的头脑,增强其明辨是非的能力。

5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成长影响最大,网络文化的加入给家庭教育也带来新的问题,所以

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已迫在眉捷,这些都需要家长从自身做起。因此,家长作为孩子的直接监管者,面对飞速发展的与青少年学习生活联系越来越紧密的网络,要有所意识,及早行动,通过提高自身素质,以便更好地教育、引导孩子。

少年健康范文第2篇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时下,青少年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受人关注,心理健康教育也随之受到了重视。国家教委新颁布的德育大纲第一句话就明确地提出:“德育即政治、思想、道德、与心理健康教育。”明确地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据心理活动的规律,采用各种方法和措施,以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及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

我们知道,种子萌芽生长,必须经过黑暗中的挣扎才会有破土而出时的第一缕光亮;蛹破茧而出,必须经过苦苦挣扎才会有彩蝶的翅膀美丽如画。21世纪的青少年,必须排除人生道路上的种种困惑,克服前进道路上的种种困难,才能在学习、工作与生活中乘风破浪,勇往直前。“未来社会也日益要求个人在社会中具有健康的自我和主动发展的意识与能力。”①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而且这种竞争也被移植到学校。刚结束一天紧张的学校生活,学生们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中,还没来得及吃饭就开始伏案做作业了。周末,悠闲的大人们在家中看电视,学生们却在忙碌着大人为他们准备的各种补习。他们只能透过窗户凝视着蔚蓝的天空,数着天空飘过的白云,看电视更成了他们遥不可及的奢望。在这种紧张的学习生活里,那些幼小的心灵渐渐承受不住,表现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时下,青少年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受人关注,心理健康教育也随之受到了重视。

一、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国家教委新颁布的德育大纲第一句话就明确地提出:“德育即政治、思想、道德、与心理健康教育。”明确地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联合国公布的健康的标准中,前三条就是关于心理健康的内容。可见,心理健康在教育中的重要性。

中小学是个体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生理和心理上都经历着一系列的重大变化。这些正理和心理的变化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促进幼小个体长大成人。着个阶段人的可塑性很强,是接受教育的最佳时期。良好的教育环境影响能有效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反之,不良的环境影响也容易使学生形成一些不良的心理品质,甚至发展成为心理疾病。因此,必须认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消除不良影响,使学生的身心健康都得到促进。这是健康教育的根本任务之一。

目前,我国学校心理教育工作还刚刚起步,任重而道远。由于一些观念上的束缚,我国的学校教师和学生家长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一直未能达到对学习成绩重视的程度,有时甚至为了学生成绩而牺牲其身心健康。对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百依百顺,讲究“一俊遮百丑”,还养成了一些“好”学生的骄傲和虚荣心理;而对学习成绩差一点的学生动辄训斥,肆意讥

更多详细信息请访问管理咨询 http://zx.jlun.net/

此信息由中美嘉伦提供 http://www.jlun.net

讽,美其名曰“恨铁不成钢”;往往造成一些“差”生的自卑和逆反心理。从心理健康的角度看,这种观念和做法对“好”学生和“差”学生的健康发展都是有害的。

从一些调查统计的结果来看,我国中小学生中存在着各种心理问题。如,交往适应障碍、学习困难、情感挫折、娱乐限制、择业茫然、生理发育烦恼、性生理偏差、亲子矛盾、社会环境适应困难、宗教影响、不良习惯等。这些心理问题也部分地反映了改革开放新形势对儿童少年心理成长的冲击。只有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才能使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卸下包袱,轻装上阵,创造健康美好的人生。

二、如何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所谓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据心理活动的规律,采用各种方法和措施,以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及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就其内容来看,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心理素质培养与心理健康维护任务。心理素质培养,主要是教育和培养个体形成各种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助其学业、事业成功。心理健康维护,它主要是使个体形成并维持正常的心理状态,从而能适应社会,正常地成长、发展。这两个任务层次不同,心理素质培养主要是使学生能成功、成才;心理健康维护则主要是使学生能正常地生长发展,能适应、成人。

就其性质来看,心理健康教育则包括发展性教育和补救性教育。发展性教育主要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的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进行培养促进,使学生的心理品质不断优化。补救性教育则主要是对心理处于不良状态或心理出现问题的学生进行专门的帮助,使之回复正常状态。这两中教育也是不同的层次,发展性教育主面对正常发展的学生,是提高性的;而补救性教育则主要是面对心理方面出现不同程度问题的学生,是矫正性的。

基于上面对心理健康教育分析和理解,要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创造健康教育环境,避免学生经常性地陷入危机状态,维持其心理的平和、积极、顺畅。这对于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目标是至关重要的。比如,切实开展素质教育;教师和家长应采用恰当的教育方式以及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亲子关系。

其次,要坚持发展优先、防重于治策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着眼于发展学生的良好的心理素质,注重维护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而不能将工作重点放在心理出现问题的学生的矫正与治疗方面。重点开展团体发展性教育和个别发展性教育,积极开展团体补救性教育和个别补救性教育,在分清主次基础上使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在发展性教育中不断提高心理素质,提高抵御不良心理的影响;使学生在补救性教育中放下包袱,早日走出心理误区,发展健康向上的心理。

更多详细信息请访问管理咨询 http://zx.jlun.net/

此信息由中美嘉伦提供 http://www.jlun.net

同时,为了更好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到学校各项工作中去,形成多渠道实施。心理素质教育、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就是专门的渠道。但是,仅限于专门的渠道是不够的,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渗透到各教学中去,任课老师可以根据本学科教学内容与学习活动的特点渗透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也应该渗透到学校各项活动如班主任工作、团活动中去;这样就能形成众多的非专门渠道,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三、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注意的问题:

任何一种教育活都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心理健康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它是一种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的教育活动,因此,要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就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掌握基本的心理学原理和了解青少年的心理特点。青少年的心理特点是我们开展工作的立足点,心理学原理则是指导我们开展工作的方法论。青少年期是指

11、12岁到

17、18岁这一时期,大致相当中学阶段。② 青少年是个体从童年向成人发展的过度期,是人生中的“疾风怒涛”的时期,也是智力发展的快速期,具有矛盾动荡性。亚里士多德认为是:“暴躁、易发脾气、易于为冲动所驱而失去控制。”在青少年时期里,青少年的生理、心理、智力都有很大的变化,自我逐渐形成。但个体身心还很不稳定,容易表现两极性:情绪行为两极波动;“中学生处于情绪与情感的‘疾风怒涛’时期,情绪与情感的两极性明显。”③ 闭锁性与开放性:对成人闭锁,对同伴开放;反叛性:反叛传统,喜欢标新立异。青少年期是最容易出现心理行为和行为异常问题时期。这是青少年的基本心理特点,把握好这一特点对我们开展团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此外,我们还要把个别与一般相结合,对个别学生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遵循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指导下,开展好团体和个别的心理健康教育。

(2)要客观、科学地判别学生的心理问题。在对学生心理问题判别上,要坚持把科学的心理健康标准和客观、科学的心理异常判别手段结合起来的原则。在这一原则下,要正确掌握中小学生的正常心理特点及发展变化规律,正确看待学生的各种行为表现。例如,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自控能力低是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的特点,不能简单地视好动为问题,认为好动就是多动甚至多动症。并且要深入全面地了解学生,这是发现、判别及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前提。还有,必须慎重区分和对待学生的心理问题,切忌乱贴标签、乱发议论。有的教师轻率地指责学生是“弱智”、“变态”,这是极不负责任的。对待学生的心理问题,不宜出现匆匆忙下结论,最好能请心理专家进行诊断。最后,还要防止在判别时出现以下几种偏差。把一般心理障碍视为严重心理障碍;把主要是心理障碍引起的问题,视为主要是或全

更多详细信息请访问管理咨询 http://zx.jlun.net/

此信息由中美嘉伦提供 http://www.jlun.net

部是生理因素引起的问题;把主要是教育不当造成的心理障碍,视为主要是学生自身因素或其他社会因素造成的心理障碍;把个性品质不良导致的心理障碍,视为智力因素导致的心理障碍;把心理障碍视为道德品质恶劣等。只有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做出科学的判别,才能做到对症下药。

(3)要正确认识心理咨询的教育性。“咨询心理学始终要遵循教育的而不是临床的、治疗的或医学模式。咨询对象被认为是在应付日常生活中的压力和任务方面需要帮助的正常人。咨询心理学家的任务是教会他们模仿某些策略和新行为,从而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存在的能力,或形成更适当的应变能力。”④ 可见,心理咨询者被认为是正常的人而不是病人。不能把咨询者必然地与病人联系到一起,视之为有心理病的病人。在心理咨询中里要淡化心理学概念,恰倒好处地应用心理学原理,抛弃某种概念的典型“范式”。同时,不能把心理咨询与我们日常所说的“思想工作”混为一谈。要利用利用心理学原理和恰当的心理咨询模式帮助咨询者走出困境。

(4)建立科学的学生心理档案。学生心理档案有一个特点是系统性和连贯性。我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一时的需要,而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作。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有利于我们实行连贯性的跟踪教育。学生每一阶段的心理状况作为档案保存下来,方便我们进行比较和分析,从而制定科学的教育计划,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科学的学生心理档案不仅可以为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研究提供丰富的第一手材料;而且还可以作为评价学生身心发展和学校教育效果的可靠指标。所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要尽可能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以有利于系统、连贯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同时,这也是一项很讲究科学与方法的工作。我们要坚持科学的态度和遵循心理发展规律以及在正确的教育思想指导下,结合心理学基本原理和运用科学的方法,深入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实际问题,这样才能为较好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提供现实的可能性。各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要结合本学校的实际,在本校可提供的资源上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有计划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不能盲目攀比,制定一些过高或根本就实现不了的目标,这样不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要有科学的教育观,因校制宜。

少年健康范文第3篇

“少年强,则中国强”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关乎“健康中国”践行的基石,今年“世界精神卫生日”重点关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各个城市也将重点做好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教育与防治工作。

全世界青少年健康心理疾病发病率在20%左右,我们国家虽低一点,但也在逐年增加。近年来,青少年中的焦虑、抑郁情绪,厌学、不愿上学,自伤及自杀,网络成瘾等现象比较普遍。 世界精神卫生日旨在通过多途径的宣传教育,让儿童青少年掌握精神卫生、心理健康相关知识,使家长、学校、社会了解儿童青少年心理特点,全社会共同维护和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拥有健康快乐的人生。

少年健康范文第4篇

3.3.1 心理需求不被理解

在认知心理过程中,人们往往是根据自己的需要、愿望和动机而采取行动的,而需要、动机和愿望首先反应在人的情感中。青春期的孩子,他们利用快乐、依恋、傲慢、自豪、痛苦、悲伤、羞怯、恐惧、焦虑、情绪敌意等多种表现来反映自己的心理需求。当这些情绪信号不能被父母接收理解和支持保护时,他们便采取了各种比较极端的不成熟的方式来表示自己的不满。这种不满行为造成了孩子与父母之间的隔阂和对立,这就是青春期逆反产生的原因之一。

3.3.2 自我意识的觉醒

叛逆萌生于个体意识的觉醒。反抗使孩子意识到自己的存在,确认自己的存在。他们努力地采用各种方式来挣脱成人、社会对他们的束缚和限制,在迷茫中笃定地寻求真实的自我。他们不是与外界对抗,而是与自我对抗,而孩子们的这些“离经叛道”的行为,在成人眼中便演绎为反叛。

3.3.3 教育者不科学的教育方式

另一方面,青少年“叛逆心理”的产生,也和家庭、学校教育方式不当造成的。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3.3.3.1 僵化的教育思想,压抑的成长环境

有的家长或教师不重视教育理论的学习,缺乏必要的心理学修养,不研究受教育者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不了解受教育者,没有很好的掌握教育规律,不会使用科学的方法育人。

有的学校过于注重“面子”工程,为追求整齐一致,将学生的行为规定地过细过死,也是违背青少年成长规律的。

3.3.3.2 不能令学生信服的教师,单一强硬的教育方式

有的教师由于管理经验缺乏或学科知识功力不够,缺乏人格魅力,不能在学生中树立威信,而导致学生不信服其管教,对其教育产生抵抗。

有的教师为维持教学秩序和师道尊严,置青少年于自己的控制之下,单方面地给青少年灌输道理,甚至简单粗暴地施压,迫使青少年就范。这种看管式、注入式的思想教育,其结果是一部分青少年俯首听令,而另一部分主张独立自主的青少年则与教育者关系紧张、情绪抵触、行为对立、逆反严重。

3.3.3.3 应试教育,忽略对话

早在上世纪 90 年代就已开始提倡素质教育,但在现行的高考制度下,各中学的应试教育仍进行地火热朝天。

3.3.3.4 家庭教育缺陷

有的家长放任自流,不负责任,与孩子毫无沟通和交流,这样家庭的孩子因长期缺乏温情和安全感,容易早恋及伙同不良少年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在一些父母关系不甚和睦,或单亲、重组的家庭里,孩子严重缺乏安全感,外表故作坚强而内心极度敏感脆弱,对于外界的关心有强烈地抵触心理,对于他们不信任的人,无论教育对错,他们都会条件发射般地做出反抗。

怎样处理:

一、尊重

父母在表达对孩子的关爱时,要特别注意尊重孩子。

因此父母的策略是:在决定某件事情的时候,提前问一问孩子有什么想法。当孩子表现出不满的情绪,父母要以孩子的意愿为先,凡事不要强人所难、大包大揽,为日后叛逆情绪的爆发埋下隐患。适当放手,满足孩子的某些无关原则的要求,会让孩子觉得父母通情达理。

(一)开明

父母对孩子的照顾,青春期以前以生活照顾为主,而青春期以后则应转为心理关爱、情感支持等精神照顾为主,若父母不能适应,控制他们的一举一动,则必然引起孩子反感。 给予孩子适当的空间,多陪伴孩子做他喜欢的事情,不懂的问题能虚心向孩子请教,做开明、可爱的父母。

(二)宽容

宽容有时比惩罚更有力量。孩子涉世未深,难免犯错,与成人犯错不同,孩子们不能像成人一样控制自己的行为,他们的犯错有时并非有意,这需要父母从心底宽容孩子的过错。

因此父母的策略是:少一些挑剔、多一些鼓励。多关注他做对的地方。对于孩子的过错不要动辄便发火,多一些耐心和等待,当获得孩子的内疚和心理认同后,教育自然也就少了反感和抵抗。

(三)安全感

温馨的家庭亲情给孩子一个永远的心理依靠,一个可以信赖的亲情坏境,孩子才愿意对父母敞开心扉述说成长的收获或困惑,才能让父母及时掌握孩子的思想动向,实现亲子间的坦诚交流和成功对接。

因此父母的策略是:建立一个宽松、和谐的家庭氛围,让孩子拥有安全感有利于建立孩子的自信。及时观察孩子的心理变化、情绪波动、行为方式等,耐心疏导孩子的困惑、迷茫、焦虑、矛盾,使消极情绪适时宣泄,从而避免更大的心理问题。

(四)引导

提醒孩子规范言行举止,必须遵守社会规则、法律法规。清楚了解孩子的在校情况,家校沟通良好顺畅。原则问题绝不姑息。

(五)学会聆听

积极聆听是亲子之间有效的沟通技巧。不加评判、表示理解的聆听在孩子心目中可能是父母送给他的最好的礼物。父母不仅要仔细聆听孩子的感受,还要对孩子的情感作出适当反应。而聆听的结果是,父母能对孩子的感受做出客观的判断,并在一定程度上安抚了孩子的情绪。

(六)有效地批评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犯错误是难免的,批评恰到好处,能指点迷津,启迪心智。

(一)批评与表扬相结合

在批评孩子的不足时,应采取“赞赏——批评——激励”的方式来进行批评。首先肯定其优点,然后指出其不足,最后进行激励,这详,孩子不但容易接受,而且会增添前进的信心和勇气。

(二)把握批评的分寸

批评孩子时应该从客观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而不应从自己的情绪和观点出发,上纲上线。注意避免一些负气、情绪化的语言。只有正确对待孩子的错误,才能督促孩子改正错误。

其次,避免重复批评。批评孩子时,要抓住孩子所犯错误的症结所在,切中要害,以免使孩子产生抵触情绪。

(三)注意场合

批评的场合不同,收到的教育效果也不同。古人有“爱子七不责”:对众不责、愧悔不责、暮夜不责、饮食不责、欢庆不责、悲忧不责、疾病不责非常值得父母们借鉴。莫忘批评的初衷是爱护,而不是伤害。

在目前中学教育环境下,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可能会出现哪些问题?举例说明,并给出建议。

一、心理压抑

很多学生在一段时间内体验到心情不愉快、烦闷;对平时感兴趣的事情变得乏味;思考能力下降、注意力难集中、记忆减退;学习失去动力、人变“懒”了甚至厌学;对成绩下降变得无所谓或对什么都无所谓、;以及失眠、全身乏力、食欲不振等;甚至感到活着没意义、产生轻生的念头。

而青少年抑郁症是有社会、心理因素引起的一种以持久的情绪低落状态为特征的心理问题,常伴有焦虑、沮丧、压抑、苦闷、躯体不适感和睡眠障碍。有这类心理问题的同学一般能基本适应学校生活,但心理压抑、情绪苦闷,而且持续时间较长。

解决建议:

1、面对抑郁要处之泰然。

2、找些自己干兴趣的事情来做,转移注意力。

3、从记忆中寻找快乐。 4:找朋友倾诉,加以发泄。 5:大哭一场,发泄情绪。 6:冷静的分析情况。 7:凡事只求尽力。 8:运动有助于克服抑郁症。 9:涂鸦,以写字或画画来抒发感受。 10:坚持正常的工作和家务,逐渐增强自信心。 11:正确估计自己,生活上要知足常乐,量人为己,不盲目攀比、追求虚荣。 12:正确面对挫折。 13:学会忙里偷闲。

二、产生性烦恼和性困惑

性烦恼的产生是由于性意识觉醒之后青少年的生理需求与社会行为规范的矛盾所致。性困惑的由来是青少年对自身性发育、性成熟的生理变化产生神奇感及探索心理。由于社会伦理道德的约束和对性教育的神秘化,常会导致青少年的心理冲突,出现对性的消极评价和过度的性压抑。

比如与异性的交往问题:青春期的孩子在身体发育的同时,自然而然地想了解异性,想接近异性的欲望,这种需要是正常的,有的老师总认为这样不好,甚至乱戴早恋的帽子,这些都不利于孩子身心发育。对策:家长和老师应注意培育青少年与同性、异性交往能力,帮助其在与异性交往中把握自己,提醒他们以友谊、学习为重。

三、学习压力

中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常给他们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因为学习压力而陷入痛苦的青少年屡见不鲜。这些情况在临考、周围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时更为集中和突出。有些青少年承受不了这些心理压力,有时会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反抗情绪,形成家庭暴力,有极个别甚至消极自杀。一些中学生往往由于学校适应不良严重影响学习,不上班级,甚至造成中途休学或辍学。

比如考试焦虑。考试焦虑的学生都是担心自己考试失败。他们没有意识到他们在失败来到以前,潜意识里就开始体验失败的结果。如果她们想自己能考试成功,考试焦虑就不会那么强烈。但过度的期望自己考试成功,怕失败而有较高的考试焦虑。考试焦虑的缓解可用合理情绪疗法。首先让学生明白他的考试焦虑是在无意识的担心自己考试的失败,在失败以前,已经开始体验失败的结果,这是一种不合理、不实际的认识,引导学生能认识到这一点,明白了自己错误的想法后,他们开始放松下来。第二步是准备学生临场镇静的应试心理素质,让他们学习几种不同的放松的方式,最后掌握一种他们自己觉得最有效地放松方式。

四、人际交往的压力

随着年龄的增长,独立意识的增强,青少年与社会的交往越来越广泛,他们渴望独立的愿望日益变得强烈,社会交往、发展亲密的伙伴关系是青少年一种精神需要。因人际关系压力而烦恼的年轻人通常表现为自卑、过分注意他人评价、容易受到伤害、虚荣心强、怕丢面子等。

比如一些青少年在与同学之间会产生嫉妒心理。学生的嫉妒心则常常使他们不能融洽地同别人相处,常常与别人冲突。解决的对策可以采取坦白与诚实的态度处理。有时嫉妒是出于本能,如果过分抑制它,也许只能使它埋得更深而毒害孩子的心灵,所以要让它显露出来加以引导纠正。例如,老师或家长可以让该学生尽情诉说,把一直深藏于内心的说不出口的话统统说出来,以了解其嫉妒的真实原因。 利用当事人的亲身体验,说明嫉妒不仅伤害了别人,也伤害了自己,使自己心灵受到折磨。鼓励学生靠自己的努力和进步来换取别人的赞扬,引导学生虚心看待别人的优点与进步,把别人的长处当成是自己的一面镜子,去发现自己的不足。

亲社会行为有哪些影响因素?家庭教育会起到多少作用?

亲社会行为指一切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如助人、分享、谦让、合作、自我牺牲等,又叫积极的社会行为 。人们在共同的社会生活中经常会表现出类似这样的行为。亲社会行为是人与人之间在交往过程中维护良好关系的重要基础,对个体一生的发展意义重大。

一、影响助人行为的情境因素

(一)旁观者在场

在紧急事件中随着旁观者人数的增多,作为一个旁观者的个人更少可能注意身边这样的小事情,不太可能将这样的事情看成是问题,更不会认为这是紧急事件。从而更少可能认为自己应该采取行动,更不认为是自己的责任。

(二)榜样的存在

助人的榜样可以引发助人行为,如果有人起到率先助人为乐的榜样作用,可能会引发周围人纷纷效仿。

(三)时间压力

一些人在遇上时间紧迫或事关重大的情况时,停下来帮助他人的情况可能很小。

二、被助人的特点

(一)性别

如果说被他人看成比较软弱,缺乏能力而依赖的人容易得到帮助,那么,相对于男性,女性更容易得到帮助。并且女性得到更多的帮助也可能与她们更善于寻求帮助有关。

(二)相似性

由于相似性产生喜欢,而喜欢又产生帮助。人们更愿意帮助与自己相似的人,那些来自同一群体、种族、国家,尤其是政治态度一致的人。人们对与自己的年龄、身份、地位、处境,甚至穿着外表相似的人都容易更多地寄予同情,而给予帮助。

(三)不被责备者

目前所遇到的困境不是由于自己的不当行为造成的,如老弱病残幼及疾病突发和在意外灾害中遇难的人容易引起他人的帮助行为,而因酗酒、犯罪等行为造成的困境则较少引发助人行为。另外,研究还表明有吸引力的人,聪明、善良的人和未伤害过自己的人容易得到帮助。

(四)外部特征与人格特征

看起来友好善良的人更容易受到他人的帮助,他们往往是由于外在不可控原因造成自己处于无助状态,而非自身懒惰、过失等。一些自身有魅力的人也容易得到他人的帮助

二、助人者个人的影响因素

除了外部因素,如旁观者的人数、榜样、匆忙和需要帮助的人的特点以外,助人者的内部因素,如情绪、态度和个人特质也是助人行为的影响因素。

A、年龄与性别:随年龄增长,一般道德标准会增长,道德标准内化水平高的个体在助人更积极;男性对陌生人而且又比较危险环境更愿意帮助,安全点的环境女性帮助多,女性在从长期照顾和亲密关系上更愿意帮助。 B、人格特征:有强烈社会动机;相信自己有影响力;有适合情境特殊能力的人;同情理解他人与责任感和利他行为正相关;

C、认知特点:对当前情景的认知(情境是否严重,自己能力是否够,对象是否需要帮助);自我认知(自我认知,自我角色认知)

D、心境,好心境——帮助,坏心境——儿童会降低,成人会增加(亲社会行为有自我奖励作用)注意力转移;比较自我状态和受助人状态,自己比他是否更不幸。

家庭这个小社会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因为人的性格、习惯大都是在一生的最初几年里形成的。在家庭这个课堂里,我们要教孩子做人,培养做人的态度,养成做人的习惯,发现内在的兴趣,训练人生的基本技能。

一、利用榜样示范的作用进行教育

父母的言行举止一定程度上仍是青少年模仿的榜样,所以为人父母者应当首先加强自身的修养,在生活中要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二、加强与青少年的亲子交流

开放和真诚的交流给了个体更大的空间不表达/解释清楚,这样能够使个体更易于被理解,而研究也表明良好的家庭交流能够使家庭成员之间史倾向于相信彼此,做出承诺,信守承诺。

三、抓住时机强化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作为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亲社会行为,并及时地给予表扬和鼓励,使青少年心理上感到愉快,为亲社会行为的培养提供动力。

四、学校与家庭配合

家长可以常和老师联系与交流,了解青少年在校情况,配合老师的教育。

如果时间能够倒流,将如何规划自己的青春期?

有计划的学习,考上更好的大学

合理控制自己的情绪,减少与父母、同学见的矛盾

少年健康范文第5篇

一、聋哑学生心理异常的主要表现

1、判断是非的能力差,易上当受骗。由于聋生受到自身条件的限制,无法对语言文字进行深刻地理解,知识水平和理论水平的偏低,造成他们的道德观念较为模糊,片面主观地看待周围发生的事情,无法正确地、深刻地判断是非、好坏、善恶、美丑,易于受到社会上坏人的引诱,模仿了社会上不良的道德行为,并把其作为良好的道德行为来效仿。

2、意志力薄弱,易产生自卑的心理。在学校里,老师的批评,可能导致聋哑学生离校出走,甚至放弃学业。在家里,父母一两句过重的话语,可能导致聋哑孩子离家出走,对父母不理不睬 。在社会上,不愿和健全人多接触,生怕别人嘲笑,对自己没有信心。

3、依赖性强,不善于自主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当遇到困难时,不善于向老师和同学请教,坐等老师抄给他们标准答案或干脆抄袭他人的作业,完成学习任务的自觉性不高。

4、自私自利,排斥他人。以自我为中心,很少考虑他人的利益、处境、心理感受,与别人(包括家长、老师、同学、邻居)关系疏远,常发生冲突。

5、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对所学知识容易遗忘。

二、聋哑学生心理异常的原因

(一)家庭方面

1、遗传因素的影响。调查表明,多数聋哑学生都是母亲在怀孕的时候,身体多病,服用副作用较大的药物造成的或是在出生后的婴幼儿时期注射各种有损听觉的针药导致。生理上的耳聋,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如因听觉受损,致使他们上课时容易视觉疲劳,注意力不集中等。

2、家庭教育的影响。一是无教育现象。大多残疾儿童要么闲散于社会、整天无所事、到处闲逛、自生自灭,要么被锁在家中,与外界隔离,更有少数残疾少儿整天跟着父母出入庙宇,求神拜佛,听信江湖郎中的信口雌黄,神丹妙药,延误学习的时机。二是教育不当。有的家长虽有心让自己的的残疾孩子接受教育,但由于不了解残疾儿童的身心特点或无法与残疾少儿正确交流,不能进行科学有效的教育;有的盲目追高,按正常儿童的标准去要求他们;有的方法简单、粗暴,动辄拳脚相加;有的对孩子百般呵护,要什么给什么或者悲观失望,对孩子不闻不问,放任自流。如此种种不但达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相反地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残疾少儿的自信心、自尊心,滋生了娇生惯养等陋习,形成任性、自私、孤傲、胆怯、自卑、撒谎等异常心理。

3、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一是有些家长不能正确对待孩子的现状,不面对现实,带着孩子东奔西跑,让孩子一会儿上小学,一会儿上特殊教育学校,搞得学生身心疲劳、精神紧张;二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家长不顾孩子的生理条件,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孩子,总希望孩子能创造奇迹,能和健全人一样生活,致使孩子的学习压力加大。学生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状态,是引起心理异常的重要原因。

(二)学校方面

1、教师心理惩罚的影响。 其主要表现在:一些教师责任心不强,或不负责任,或缺乏理智,或不懂得学生心理特点和思想教育方法,对学生,尤其是学习成绩不好又常常违反纪律的聋哑学生,进行简单、粗暴的训斥、挖苦,给学生造成心理伤害。

2、教育成效的影响。有的教师对学生的学业成绩看得特别重,对自身所付出的劳动,希望能有较高的回报率,盼望个个学生取得好成绩,由于一味地追求教学效率,而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3、教师对批评和赞扬的度把握不好。如对常受教师表扬的聋生,一旦受到教师的过重批评,他们就会在心理上造成创伤,心理承受不了这种压力,有的甚至离校出走。

4、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高年级的聋哑学生的行为和各种习惯,直接影响着低年级的聋哑学生,因为他们有着共同的语言交往方式。如高年级的个别同学,因为某种原因受到老师的批评,于是就哭闹、拒食甚至告诉老师:“我不想上学了,我要回家!”低年级的个别学生对这种行为就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盲目效从。

(三)社会方面

1、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聋哑学生虽然听不见、说不出,但他们不是生活在真空里,同样也受到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上出现的种种不良风气的影响,使一些聋哑学生对于道德情感和美感有不正确的理解。他们更易受到拜金主义浪潮的冲击,盲目追求高水平的物质享受,滋长自私自利、好逸恶劳等习气。

少年健康范文第6篇

摘 要:德育是塑造青少年学生优秀品质、培养青少年学生良好习惯、提高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是新时期我国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文章重点探讨新形势下提高学校德育质量的策略。学校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有效渗透德育,引导班主任注重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指导思想品德教师运用现代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有效性,同时还要加强师资培训,不断提高德育队伍工作能力。

关键词:德育工作;教学质量;思想品德;策略

从古至今,德育似乎永远是一个热门话题。古今中外的著名教育家一致认为,德育是学校教育的灵魂,在学校教育中占据首要地位,以德育人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学校应该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不断提高德育质量。查阅相关文献可知,所谓德育即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德育对学生成长成才和学校工作具有重要的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在积极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学校需要有效加强德育工作,不断提高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使学生成长为新时代的合格公民,为我国和谐社会构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新形势下提高学校德育质量的策略进行探讨。

一、学校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有效渗透德育

为了有效地提高德育质量,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应积极渗透德育,这一点是极为重要的。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校园文化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能够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例如,学校可以在走廊、教室等处悬挂一些名人名言,或“一名合格初中生必须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素养”“提升自身道德水平是和谐社会的需求”等标语。除此之外,在学校宣传栏中,相关部门也可定期或不定期张贴一些与德育相关的新闻报道等。与此同时,学校还可以利用节假日组织本校学生到儿童福利院、养老院开展“献爱心、送温暖”活动,或参加其他公益活动。这样的做法,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事实上,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渗透德育的方式还有很多,在此不一一赘述。只要学校真正用心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渗透德育,那么学生的整体思想道德水平就会得到提升,德育质量也会得以提升。

二、班主任应注重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

班主任是对学生实施德育的重要力量,但现实却是部分班主任并不注重对学生进行德育。有的班主任认为,德育工作是思想品德课教师的任务,与自身并无关系。而事实并非如此,作为学生的重要管理者,班主任不仅要做好日常班级管理工作,还应切实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方式有很多,如可以通过观察、交谈的方式了解班级学生的思想品德状况。一旦发现有学生存在严重的思想品德问题,班主任就必须与其进行深入交流,采用有效方式进行纠正。在每周的班会课上,班主任也可以抽出一部分时间用于对学生进行专门的德育。例如,在班会课上,班主任可以以“我们在公交车上到底该不该为老人让座”为题,引导学生展开广泛的讨论。通过讨论和班主任的有效引导,学生最终会认识到:在公交车上为老人让座是一种文明行为,是符合和谐社会宗旨的,是符合自身道德发展需要的。不能因为个别老人的不良言行而否定老年人群体的素质,该让座的时候,还是应该为老人让座。若有条件,班主任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德育主题演讲与辩论活动,通过演讲与辩论活动,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德育。

班主任是进行德育工作的中坚力量,学校在对班主任工作提出要求时,应重点强调这一点,要求班主任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提升自身的德育工作质量。学校所有班主任的德育工作质量不同程度得以提升之后,则学校的德育质量也会得以稳步提升。

三、思想品德教师要运用现代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有效性

思想品德课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提高德育质量,学校必须在提高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有效性方面多下功夫。在当前形势下,教师可以灵活运用现代教学方法提高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有效性。可采用的现代教学方法有很多,如翻转课堂教学法、对分课堂教学法及分层教学法等。下面以翻转课堂教学法为例进行说明。翻转课堂教学法是信息化时代的产物,之所以提出翻转课堂教学法,主要是因为传统教学法存在一定的缺陷,迫切需要翻转课堂教学法来弥补。翻转课堂教学法是一种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个性化教学方法,主要是指学生在家通过微教学视频完成知识的学习,而课堂变成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包括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等。翻转课堂教学法的有效应用,可以帮助教师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诸多现实困境,有利于促进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翻转课堂教学法将传统教学程序进行了重新组合,采用“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方式,切实促进了教学相长。翻转课堂教学法在我国的应用实践表明,该教学法深受一线教师及学生的普遍欢迎。在翻转课堂教学法的积极影响下,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更好的体现,他们的学习潜能也能得到深入挖掘。例如,教学“诚信做人到永远”时,教师可以首先设计制作一个微教学视频,然后将微教学视频上传到某一网络平台,要求学生在课前认真观看微教学视频并深入思考,提出问题。正式上课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先对微教学视频进行回顾,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自主学习及合作学习,就相关问题进行互动交流。这样的教学方式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可以切实提升思想品德课程教学质量。

思想品德课教师应积极采取有效的现代教学方法,不断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需要注意的是,一些传统教学法也是有效的,教师应将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方法有机融合在一起,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

四、学校要通过师资培训,不断提高德育队伍工作能力

德育质量的提高,离不开德育队伍的支持。基于当前部分学校德育队伍综合素养不高的现实,本文认为应通过培训的方式,不断提高德育队伍工作能力。调查发现,部分学校不注重对本校德育教师进行培训。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有些学校抓德育教师培训工作的主动性没有真正调动起来。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由于思想认识上的偏差,有些学校对如何组织本校德育教师进行培训没有一个明确的近期或长期规划。二是有些学校把德育教师培训当作软任务,没有把德育教师培训这项战略任务提到应有的高度去认识。有的学校认为德育教师素质是在实践过程中培养出来的,以工作走不开为由,不支持德育骨干教师参加系统培训与进修。三是一些德育教师未能把参加培训真正摆到应有的位置,认为抓具体教育教学工作才是硬任务,强调工作忙、任务重,抽不出时间学习,因而参加培训不积极、不主动。四是有的德育教师认为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培训是重在参与,不在结果,对培训采取应付的态度,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不强。即使能认真听课,也因缺乏思考,参与研讨的积极性不高,收获不大。

基于以上情况,学校在研究提高德育质量的策略时,要把本校德育教师的培训工作提高到一定的战略地位来认识。要舍得投入,敢于投入,加大投入,不断提高培训质量,构筑师资人才高地。要努力把人力资源的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的人才优势,为德育质量的提升提供坚实的师资人才保证。

五、结语

提高德育质量不仅是党中央的要求,也是广大家长与学生的要求,是全社会对学校教育工作的要求。学校要在具体的德育实践过程中学会反思与总结,探索更多有利于提高德育质量的方法。学校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有效渗透德育,引导班主任注重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指导思想品德教师运用现代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有效性,同时还要加强师资培训,不断提高德育队伍工作能力。只要方法得当,符合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要求,则学校的德育质量定然不断得以提升,从而为社会更好地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李伟恒.試论提高初中班主任德育质量的策略[J].中学教学参考,2017(21).

[2]高星,朱权.提高学生德育质量的管理策略分析[J].价值工程,2015(02).

[3]马多秀.心灵关怀:农村学校德育质量观的价值取向[J].当代教育科学,2014(06).

[4]杨菊芬.提高中小学德育质量的三种途径[J].广西教育,2013(45).

[5]沈钟.试论校内德育质量督导体系的建立[J].内蒙古教育,2009(08).

上一篇:拓展工作计划范文下一篇:拓展工作经验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