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型自查报告范文

2024-02-01

两型自查报告范文第1篇

情况

2012年4月,克州社会保险管理局在州党委、人民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服务于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工作大局,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保险各项工作,全力落实民生建设年中有关社会保障方面的安排部署,目前,我局各项社会保障工作进展顺利。

一、社会保险基金管理

1、完成了4月社会保险基金财务收入、支出编制凭证审核、记帐,全月编制会计凭证352张,装订23本凭证。

2、编制2012年4月本级社会保险基金月报表,统计报表,汇总会计统计报表上报,编制2012年第一季度统计会计报表汇总上报。

3、审核2012年4月养老保险工资发放表,审核新增退休人员工资审核表,审核医疗,生育,工伤保险报销单据。

4、根据局领导的安排完成了三县一市的克州大病医疗保险启动前期准备工作。

5、根据自治区的扩面任务完成了全州扩面任务的分配工作。

6、完成了4月医疗保险IC卡和医疗处方本。

二、社会保险征缴工作进程情况

1、征收社会保险费总计736.38万元。其中:基本养老保险费:163.56万元;基本医疗保险费318.66万元;大额

医疗补助34.79万元;公务员医疗补助30.88万元;失业保险费29.46万元;工伤保险费62.95万元;生育保险费96.08万元。

2、社会保险扩面人数:养老保险118人。医疗保险135人,失业保险35人,生育保险28人,工伤保险20人。

3、承办克州康苏煤矿职工赛都拉〃吾甫尔参加养老保险社会统筹事宜

4,承办原克州阿图什陶瓷厂职工艾斯卡尔〃吐尔地参加养老保险社会统筹事宜

5、承办原克州吐尔尕特外运公司职工艾尔肯.苏来曼参加养老保险社会统筹事宜。

三、网络信息工作进度

1、根据自治区2012【82】文精神,将社会保障卡发行工作列入日常工作计划,每月25日前上报自治区2000人得核对工作,及时保证社会保障卡及时发放到位。

2、及时上报克州社会保障卡的核对及发卡工作,保证在规定时间完成克州社会保障卡的清查、检索、修改并及时上报实施方案。

3、2012年计划发卡2万张,每月按核定计划上报自治区2000张,本月完成2000张社保卡数据上报工作。

四、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

1、按时足额发放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养老金29324人167.32万元。其中: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养老金2797

2人153.98万元,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养老金1352人13.34万元。

2、按时上报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情况月报表、基金月报表、试点情况月报表6份。

3、审核三县一市上报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情况月报表、基金月报表、试点情况月报表24份。

4、深入到三县一市对2012年一季度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使用情况进行了检查,发文进一步规范养老金的发放工作,确保社会化发放率保持100%,并做到银行代发。

5、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员调查摸底工作进展顺利,各县市已彻底摸清应参保具体人员,上报自治州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领导小组,已上报自治区人民政府。

6、征缴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金118.5万元。其中:新农保84.7万元,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33.7万元。

7、开展新一轮包村定点扶贫工作,同布伦口乡党委、人大、苏巴士村支部、村委会及包村干部、“四老人员”座谈、深入到两个牧点开展调研工作。

五、做好社保业务档案工作

1、对州本级社保业务档案进行收集、整理、归档达10卷。

2、接待外面人员查询档案50余人次,档案利用率达100%。

3、下发社保业务档案达标验收文件1期,到今年年底前我州社保业务档案全部验收完毕。

4、完成社保业务档案图片成果展工作,并将成果展上报自治区。

六、社会保险稽核工作

1、认定1名企业退休人员的死亡时间

2、对1万元以上的住院费用进行稽核5次

3、对州医院医保病人住院情况开展稽核3次,未发现冒名顶替住院现象。

4、对喀什第

一、二医院定点医疗机构协议稽核1次。

七、医疗保险结算工作

1、报销审核医疗费18人,支付65009.42元。

2、发放审核工伤待遇21人,支付30286.71元。

3、发放养老金4212人次,发放6368912.89元。

4、报销慢性病20人次,支付76102.28元,办理转诊转院29人次,报销支付323350.22元。异地安置12人,报销支付62544.35元。

5、发放失业金44人次,支付5328元。

克州社会保险管理局

两型自查报告范文第2篇

一、当前高等医学院校教育资源中存在的问题

医学科学的高速发展和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促使医学院校教育的模式、目标等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一些在高等医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传统医学教育模式的影响较深

传统的医学教育是建立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教育模式,以生物医学模式为依据,以学科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宗旨。“重专业轻基础,重科技轻人文,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共性轻个性”。这远远不能适应今天医学发展的要求,构建有利于创新性人才培养的医学教育模式势在必行。

医学教育不同于理工科和文科的教育,它是一个相对固定、严谨的系统,医学教育的国际标准、中国标准都为医学教育的内容严格地制定了一个基本框架。医学知识和医学技能的严密性和逻辑性,甚至将课程的基本顺序都已经设定。因此,在我国现行医学教育体制和学制的基础上,医学教育很难像其他学科那样,设立宽泛的公共平台,然后延伸弹性灵活的各个专业方向,充分实现基于宽厚知识基础的个性化教育。那么,如何在有限的空间里拓展创新教育和个性化学习的空间,如何构建医学人才创新培养体系,培养素质全面的创新型医学人才,这些都是高等医学院校面临的重要课题。

2、高等医学教育中对医疗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定位不够

古今中外的医学教育与实践都证明了一个众所周知的道理:由于医学特殊的专业性质,对医学生来说,今天所受的教育,同明天所从事的职业基本上是直接联系着的。“两型社会”的构建需要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要实现“两型社会”的奋斗目标就要求医学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要精于技术和操作技能,而且要思想健康、人格健全、品德高尚、有持续发展能力和科学创新精神,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于一身。当前的高等医学教育资源的利用过程中,往往只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对其职业道德伦理、就业价值观等方面的引导和培养不够重视。致使高等医学院校教育资源培养的高级应用型医学生在毕业时面临“无岗可以就”、“有岗无人做”的医疗人才资源分配、利用严重不合理等问题。高等医学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引导医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方面仍有欠缺,未让医学生把个人选择就业去向与国家“两型社会”建设实践联系起来,对医疗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定位不够。

3、高等医学教育对人才的培养与社会对医疗需求之间的匹配度不够

有关资料统计表明,我国医疗资源占世界的20%,但医师人力资源不到2%,其中的大部分还集中在城市。医师人力资源在我国依然属于稀缺资源,并未饱和。绝大多数国家每千人拥有护士已达到3人以上,部分国家甚至达到30人以上,而我国目前每千人仅拥有护士1.0人,广大农村只有0.31人,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因卫生人力资源分布不合理,偏远、基层医疗机构医学人才缺乏,地区分布不平衡,城乡分布不平衡,社区卫生技术人员严重不足,导致基层民众缺医少药、看病难,以致于“有病无人医”。绝大多数医学生都希望毕业后能到发达地区的大医院工作,基层地区医疗卫生条件差,医学生不愿去。中小医院、民营医院等对毕业生有着强烈的需求愿望,但由于自然条件差、工资待遇差种种原因,很难吸引医学生前往就业,甚至生源地毕业生也不回去就业,城市及外地生源医学生更视之为“禁区”,出现“有岗无人就”的现象。

二、高等医学教育资源的创新和发展的途径

1、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完善医学教育体系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物科学的发展,对医学提出了许多新问题,了解和解决这些问题将是医学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0世纪80年代(1977年),美国学者恩格尔(GL,Engl)提出了向生物医学模式挑战,使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转变,重视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在致病和治病中的作用,要求从整体上认识健康和疾病。新的“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的提出,就要求在医学教育过程中改变传统医学教育模式、专业结构不完善等问题,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完善教育体系。

(1)加强学科建设

要适应生物科学以及社会需求的发展,不断产生新的学科,建立和完善学科体系,紧跟医学和社会发展的前沿,才能使医学教育适应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本质要求,达到不落后于医学的发展。

(2)加强医学教育中的人文环节

大学虽属于专业教育,但从学校来讲仍是基础教育。通过有限时间的专业教育,关键在于不仅使学生学到什么,而更重要的是怎么学。要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服务社会的责任感与能力打好基础。哈佛大学学生入学的“三关”——即学习成绩、知识面与思维能力、社会服务记录可以借鉴。医学课程要加强和增强人文学内容。如医学发展史,培养学生科学史观;自然辩证法,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心理学以及医学社会学、文学欣赏、艺术学等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西医学专业,作为中国医生。应加大中医学内容,体现我国医生的特点。中医学专业,应加大对中医经典的研讨,体现大医精诚。

(3)适当进行教材改革

医学教育的内容是通过教材实现的,教材改革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除已有内容不断更新外,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在目前以治疗为基础的临床教材应增加预防和康复的内容,与预防医学和康复医学做好衔接,使学生树立大医学观念。

(4)提高医学教育资源中教师队伍的职业素质

高等医学教育中的教师资源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积极提高教学质量,还要激励其成为创新的先行者,变教书先生为科技探索者。同时对学生进行人格魅力的影响,提高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感和社会责任感。

2、构建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医学教育模式

(1)培养医学创新人才的必要性

当今社会,人口的增加、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的破坏,人们

在征服自然时,不得不接受自然的惩罚;人们在越来越珍惜生命价值内涵时,又因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行为而遭受各种肿瘤、慢性病、传染病的威胁;医疗费用的急剧上升、卫生资源的不足和地区不平衡也再次拷问了医学的伦理观、道德观……这所有的一切都使医学面临新的挑战。21世纪医学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要求我们的医学人才必须创新地思维、创新地利用一切科学方法创新地解决各种问题,21世纪的医学人才必须是创新人才,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国家科技发展的关键,是一个国家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抢占制胜点、获取主动权的保证。“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特别在构建“两型社会”背景下,培养创新人才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的战略目标和重点。医学的发展呼唤医学创新人才的出现,培养创新人才已成为当今高等医学教育的战略重任,培养医学创新人才关键是建立一个有利于人才培养的医学教育模式。

(2)医学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

随着人们对健康、生命质量要求的提高,社会行为方式与疾病的关系被人们所认识,建立在原有生物医学模式基础上的医疗服务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医学不仅仅是治疗疾病,而且应包括疾病预防、健康促进、功能恢复、提高生存质量等任务。这要求医生整合医学、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知识,根据病人对预防、治疗和康复的总体要求来提供适当的卫生服务,从伦理、费用、人性的角度考虑医疗服务的内容和形式。通过高等医学教育使医疗卫生人才具有医学科学、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三维知识结构。

医学知识的日新月异要求医学人才要有积极学习、获取新知识的热情,及时捕捉医学领域各种信息,掌握新技术、手段、方法,勇于探索,敢于批判,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高等医学教育使医疗卫生人才具有获取新知识、掌握新技术、解决新问题的三种基本能力。

纵观医学上的许多成就都是建立在对原有认识的否定基础上,医学的创新就是一个标新立异的过程,是一种求异性思维,它表现为人才独特的个性,不能人云亦云。创新的过程是漫长的、曲折的,需要有坚强的意志信念作保证,要有健全的人格作支撑。通过高等医学教育使医疗卫生人才具有独特的个性、坚强的意志、健全的人格三个品质特征。

(3)创新人才培养的医学教育模式的构建

新模式的构建是在对传统医学教育模式进行改革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可以通过优化课程体系、整合教学内容,设置课程模块;加强实验、实践环节的教学,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改革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构建导向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评价体系,建立灵活多样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创新师资队伍等方面进行。

3、建立医学生新型就业价值观的培养机制

当前,我国正构建“两型社会”,在此背景下社会存在的诸要素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医学生如果不能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不仅很难在激烈的竞争中就业立足,还必然与“两型社会”建设的时代主流背道而驰,造成大量宝贵而又有限的医疗人才资源与高等医学教育资源的不合理运用与某种程度上的浪费。

当前构建“两型社会”的伟大实践为医学生新型就业价值观培养与“两型社会”建设实践相结合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外在机制。国家对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倾斜性投资政策业已出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日益推进。高等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机构把对医学生新型就业价值观的内在培养机制与“两型社会”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体系研究目前还是学术界面临的新问题。就业价值观教育并非简单地通过认知教育所能一次性完成,它应当是一个过程,包括认知教育、情感陶冶、意志锻炼、信念确立和习惯养成等几阶段。由于大学生处于个人社会化过程的青年前期,这一时期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医学生新型就业价值观的培养可以贯彻于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之中,成为包含在医学生核心价值观中的主线与内核。内在培养机制中还应当结合国家对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倾斜性投资政策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事业的发展,根据不同阶段、不同学习方向的医学生的认知特点,对学生进行宣传与介绍,使其将知理、向善、行德自觉地统一起来。在高年级及早开设就业指导课,组织学生全面系统地学习国家现行的就业政策,宣传有关就业的形势和信息,使学生找准位置,端正就业思想,树立以“两型社会”建设中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就业目标观、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地正确就业价值观,以积极主动、实事求是的就业态度更好的通过就业服务社会。学术界对内在培养机制的基础研究比较深入,但,是把医学生新型就业价值观培养究竟如何与“两型社会”建设实践相结合的具体研究仍需深入进行。

总而言之,在构建“两型社会”过程中,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发展理念,它要求建立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相统一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高等医学教育资源必须认识到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在“两型社会”的理论宏观指导下,做到既要满足于当前广大人民群众接受高等医学教育的迫切需要,不断扩大规模,又要保证教学质量,提高医学人才素质,满足社会要求,形成具有可持续性发展能力和发展后劲的态势,健康、稳定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松,吴方和WTO与中国教育发展[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2]用增桓,曾志嵘,陈洁,构建高等医学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医学教育探索,2007(6):992-994)

[3]苏坤龙,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医学创新人才[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2(5)289~290

[4]Engel GL,The need for a new medical model:A challengefor biomedicine[J].Science,1977,196[4286):129-136)

[5]蔡小霞,肖德生,李君荣,高坚瑞,姜平构建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医学教育模式[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5(05):316-318

[6]降恩,哈佛大学长盛不衰与我国高校改革的理性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杂志,2004(5):3-5

两型自查报告范文第3篇

我校是一所普通乡村中学。按照“两型社会”建设的总体要求,为加强校园基础设施建设,普及节能环保知识,形成良好的节能环保氛围,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把学校打造成“两型示范学校”,特制定本方案。

一、领导机构:

组 长:谢嘉陵

副组长:谢锡湘冯亿

组 员:全体教师

二、工作要点:

(一)组织领导部分

【创建计划】

1.校计划,部门工作计划、总结,创建实施内容,制度健全。(办公室及各处室主任、团委书记)

2.两型教育纳入学科教学计划。(教务处)

【宣传活动】

利用校园网、广播、宣传栏、宣传手册宣传两型知识和“两型”示范学校创建活动。(办会室、团委会)

【档案管理】

“两型示范学校”建设方面的文件、计划、总结、论文、书刊、获奖证书、活动照片、录像等资料。(档案室)

(二)教育教学

【课堂教学】

1.各学科在课堂中渗透“两型”知识教育。(教研组)

2.开设“两型”教育专题讲座,提高学生意识。(教务处)

3.每班每学期开展与“两型”相关的主题班会3次以上。(政教处)

4.广泛开展文明礼宾仪和安全知识教育。(政教处)

【社会实践】

1.组织师生参加“两型社会”建设相关活动,向社会宣传节约环保知识。(团委会)

2.组织成立“两型”兴趣小组,开展监测小实验和科学发明。

3.开展与“两型”有前的演讲、征文、绘画比赛、科技制作等活动。

4.调查礼仪、机关等“两型社会”建设情况。(团委会)

5.参加所在社区义务劳动的普及率达50%。(总务处)

6.每年植树节、地球日、世界环境日等环保纪念日组织全校规模的主题宣传活动。(政教处、地理组)

【教研活动】

1.参与市教育局“两型社会”研究课题的课题的研究。(教务处)

2.学科教研组每学期开展与“两型”相关的教研活动2次以上。(教务处)

3.教师有一定数量的开展“两型”教育的论文,专题总结。(教务处)

(三)环境友好

【校园布局】

1.校园环境优雅,“三区”布局合理,建筑设计与当地自然景观基本

协调。(总务处)

2.新建或改建校舍按环保节能要求设计,充考虑自然采光。(总务处)

【校园绿化】

1.无大面积泥土裸露,绿化覆盖率达30%以上。(总务处)

2.树木、草地、花丛设立与环境教育有关的标示牌。(总务处)

3.没有故意损坏树森木花草,践踏草地的现象。(总务处)

4.学生参加植树、种花、种草、护绿率达100%。(政教处)

【校园净化】

1.校园干净整洁,无卫生死角,有固定的车辆停放点。(总务处)

2.教室学生宿舍干净整洁,道路平整,渠道排水畅通,无放养家禽、无鼠害,无乱堆放杂物,厕所干净无臭味。(政教处)

3.食堂卫生设备齐全,功能区分布合理。使用生活能源,食堂工人有健康证;校园商店证照齐全,干净整洁,无过期或“三无”商品。(总务处)

4.墙壁无乱写乱画痕迹或明显污渍。(政教处)

5.自身产生的污染能得到有效控制。推广使用封闭式垃圾桶、垃圾箱、积极推进改水改厕。(总务处)

【校园和谐】

1.领导班子民主决策,重大事项通过教代会决策,校务公开,无上访事件。(工会)

2.师生关系民主平等,无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每学期班主任与学生读心不少于1次。(政教处)

3.学生讲文明礼貌,说普通话、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团结友爱。(政教处)

4.学校无乱收费现象。(总务处)

5.实行人性化管理,管理制度健全,对突发事件及自然灾害的预案健全。(政教处)

6.学校常规管理制度健全,无重大事故和打架斗殴现象发生,无集体中毒事件、无刑事犯罪案件。(政教处)

(四)资源节约

【绿色消费】

1.提倡教材循环利用。(教务处)

2.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不使用一次性餐具。(总务处)

【节约能源】

1.节能灯具普及达到100%,普遍使用声控、光控照明开关,杜绝长明灯现象的发生。(总务处)

2.节水型水阀和卫生洁具普及达到100%,杜绝各种跑冒滴漏现象的发生。(总务处)

3.垃圾分类统一处理,最大限度回收利用。(总务处、团委会)

4.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实现无纸化办公。(教务处)、

5.降低纸张消耗,提倡双面用纸,循环再利用。(教务处)

(五)创建特色

【主要特色】

1.在绿色学校创建和环境教育活动,创卫生城市,创园林城市等活

动中获得市级以上报刊、电台、电视等媒体正面报道。(办公室)

2.教师在国家级专业刊物有两型教育论文发表或获得县(区)级以上荣誉。(教务处)

3.学生在市级以上各类环境活动中获奖。(团委会)

4.学校获得市级及以上政府与环境保护,节能、节约、创卫生城市、创园林城市等方面学校特殊奖励。(办公室)

5.评为市级“平安校园”或“绿色学校”。(档案室)

6.推广使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及清洁能源。(总务处)

7.新建或改建校舍,采用环保的装饰材料。(总务处)

8.有学生实践基地。(总务处、团委会)

9.有污水处理设施设备。(总务处)

10.有节约资源典型经验值得推广。(总务处、办公室)

三、对照“两型示范学校”建设标准,落实工作责任,以建设指标划分成五个板块,每个板块由一名校级干部为牵头人,另配1一2名中层干部为相关项目负责人,由各负责人将工作任务分解到具体责任人。

四、要求:

1.9月28日之前作好创建动员。

2.10月8日前各建设指标负责人将工作任务落实到具体责任人,各部门召开相关人员会议,安排布置工作。

3.10月10日各牵头人对所属部分资料准备情况进行初检。

4.10月15日,各指标负责人按照办公室提供的卷盒及封面要求将资料入盒。

5.有关场地设施及外部环境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要求亦应进行一次地毯式检查。

6.办公室负责撰写自评报告和专题汇报材料。

两型自查报告范文第4篇

摘要:营建创新体系是解决我国资源型城市(地区)转型所面临问题的有效途径。区域创新体系可以从转型的力量和转型的基础两个角度,资源流入环境、企业发展、产业结构、资源利用率、资源型城市(地区)发展周期等五个侧面,有效推动我国资源型城市(地区)的转型。

关键词:区域创新体系;资源型城市(地区);转型

一、我国资源型城市(地区)转型面I临的困境

资源型城市(地区)转型简单地说就是使城市(地区)发展摆脱对单一自然资源的依赖,谋求其可持续发展,其实质就是资源型城市(地区)的经济转型。20世纪90年代,我国主要资源型城市(地区)的资源开发相继进入成熟期和衰退期,随着资源危机进一步引发了经济危机和生态危机,城市陷入结构性衰退,因此资源型城市(地区)的转型显得更为迫切。但历史发展的特殊性使我国资源型城市(地区)转型举步维艰,这些困难和问题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推动转型的力量乏力。地方政府、资源型企业对于经济转型既缺乏能力也缺乏动力,非资源型产业发展严重不足,民营经济不够活跃,中小企业发展滞后,种种条件导致资源型城市(地区)在招商引资方面处于劣势。二是转型基础薄弱。资源型城市(地区)特别是处于衰退期的区域,市场化因素先天不足且发育缓慢,经济呈现典型的二元结构和高度重型化,人们的商品意识淡薄,缺乏开拓意识和创新意识,人才结构单一,城市区位条件不利、基础设施落后、内部布局不合理,生态环境在资源开采中破坏严重,转型资金匮乏。

二、区域创新体系能够有效推动我国资源型城市(地区)转型

在政治经济体制落后、社会结构不稳定的欠发达国家和地区,体制变革是经济转型的主要推动力,而在那些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比较稳定的发达国家和地区,科技革命和技术创新则是推动经济转型的主要动力。在西方市场经济国家中,经济转型主要指产业结构及档次、就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等的变动,转型的动力主要来自于创新,这在国外资源型城市(地区)如法国洛林和德国鲁尔等资源型城市(地区)的转型经验中得到了充分证实。我国许多城市、地区正在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不变、经济高增长率的条件下进行经济转型与发展。

但长期以来我国对基础研究投入偏低。2003年我国R&D经费支出总额中用于基础研究的经费为9.92亿美元,仅为美国的1.8%、日本的5.8%;韩国、西班牙的基础研究经费也分别是我国的2.3倍和1.9倍。我国2003年基础研究经费在全国R&D经费支出总额中的比重仅为5 33%,发达国家这一比重大多在20%左右,相对较低的日本也在10%以上,甚至阿根廷等发展中国家也超过了20%。这些横向比较说明我国对新知识产生的源泉、新发明创造先导的基础研究重视不够。而且资源型城市(地区)与一般意义城市(地区)的经济转型相比在创新的基础和程度等方面存在差异,加之许多资源型城市(地区)在意识到需要转型时,往往主导产业已开始走向衰落,转型任务更加艰巨,生存与发展的矛盾更加突出,转型对创新的需求更为急迫。从科技发展水平来看,资源型城市(地区)要求通过区域创新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创新越来越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缩小同发达地区在科技方面的差距,大幅度提高综合实力。从经济发展特点来看,资源型城市(地区)转型面临一系列难点、热点和关键问题,这些问题解决的根本还要从区域创新体系上做文章。笔者认为资源型城市(地区)转型的深刻内涵,就是应以区域创新体系的营建为手段,即根据创新基础进行创新体系的建立、经营和完善,改变其经济以资源为主的产业结构,在提升产业层次的基础上,建立起接续替代产业,形成新的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集群,降低直至改变对资源的过度依附。

三、区域创新体系推动我国资源型城市(地区)转型的作用机理

要了解资源型城市(地区)创新体系的作用机理,最主要的是弄清其推动资源型城市(地区)转型的过程与主要标志。上文提到经济转型的推动力或者来自体制的变革或者来自创新。然而,无论经济转型的动力来自何处,转型都会带来经济运行机制的合理、经济结构的优化、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地区竞争力的增强,这四方面自然就构成了转型成功的主要标志。区域创新体系主要是从转型的力量和转型的基础两个角度,通过改善资源流入环境,激活企业发展活力,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资源利用率,来优化经济结构、合理经济运行机制、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和增强地区竞争力,从而拉长资源型城市(地区)发展周期,实现资源型城市(地区)转型和可持续发展。作用机理。

(一)改善资源流入环境

在目前的经济条件下,资源是可以自由流动的,资源流动能够改变各个区域的资源禀赋,使得区域竞争力从依赖于比较优势到越来越依赖于竞争优势转变。

在资源型城市(地区)区域创新系统一方面能够有效地整合人力、资本等创新资源,降低资源流入风险和成本,通过推动技术创新、产业发展等提升本地资源的素质;另一方面利用技术创新可以改进资源开采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推动该地区硬环境的改善。资源型城市(地区)软环境和硬环境的综合实力提高了区域所能为流动性要素提供的潜在收益,也就决定了资源流入资源型城市(地区)的动力,促进资源的优化和资源的进一步流入。

同时,资源流入也能够改善区域的资源基础,资源的集聚效应也能够推动区域主导产业和相应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并通过产业集群来营建区域创新体系。

(二)激活企业发展活力

上文提到推动资源型城市(地区)转型力量——企业缺乏动力和能力,在区域创新体系的营建中地区原有企业一方面依靠自身改进技术、改善管理、提高效益,积累转型的能力,另一方面外来企业的进入对区域内原有的企业形成一定的市场压力,活跃了区域市场,刺激原有企业进行创新。

对中小企业来讲,资源型城市(地区)创新体系构筑了企业之间联系与协作的网络,并使之成为主体,网络中的企业在竞争的同时,又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实现了信息、资源的共享,通过正式的和非正式的信息交流和贸易往来,大大降低了它们间的交易费用,使边际成本趋于零,增强企业群体的区外竞争力。同时,网络将企业链接到更广泛的创新系统中,在使单个企业不断推动创新知识的增值的同时,还使创新活动在地理空间扩散,形成更大规模的经济增长效应。而且,网络内中小企业的创始人或管理者大多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市场开拓能力;企业规模小,生产方式相对灵活和多样化,这种集体的灵活性保证了对高度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和投入供应的及时反馈,对新技术和市场信息的快速吸收,以及对劳动力资源的迅速而有效地使用、培训和分配。总之,区域创新体系这种网络系统的构筑和完善,使资源型城市(地区)的中小企业获得重要的

协同作用和技术产品的交叉繁殖,从而增强竞争力,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形成和发展,易于获得范围经济。

(三)调整产业结构

一个地区的经济增长是以各产业部门增长为基础的,经济发展的过程实质上是各产业部门发展的综合结果。合理、高级化的产业结构,能使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区域产业协调发展,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反之亦然。目前,阻碍资源型城市(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因此,区域创新体系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即产业结构合理化。

产业结构调整是在很多因素共同作用下实现的,如国民经济增长水平、资源条件、技术创新、市场需求、经济政策、投资结构、劳动力流向等,其中区域创新体系中的技术创新体系是关键的因素。技术创新体系作为产业结构合理的直接推动力主要是通过改造传统产业、淘汰落后产业和发展新兴产业来实现其对产业结构的重构并延长了产业链。同时,创新主体的技术变革会通过产业链在各产业间进行扩散,资源型城市(地区)一个行业的技术创新最终会通过产业间的前向或后向关联拉动其他行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因此,从本质上看,建立在技术创新基础上的产业结构合理化为资源型城市(地区)的经济增长提供了良好的物质载体,创新体系对资源型城市(地区)转型的贡献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间接表现出来的。当资源型城市(地区)的产业处于劳动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阶段,靠技术引进、模仿创新就可以解决产业的技术进步要求和技术支撑要求;但当产业结构向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升级、改造传统产业的压力不断增大时,仅仅靠技术引进和模仿创新就不够了,此时自主创新的技术能力将起决定作用,而这种能力的形成就要依靠于资源型城市(地区)创新体系的营建。

(四)提高资源利用率

从区域看,资源型城市(地区)是我国受计划经济影响最深的地区之一。反映到行业上,资源型产业是我国受计划经济影响最深的部门之一,资源型企业不重视市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经济发展粗放型、低效益。因而,加快推进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对资源型城市(地区)转型更具有针对性,是其实施转型必须坚持的重要指导方针。目前,我国资源利用率仅为30%,比世界平均水平低20个百分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尚有很大潜力,这在资源型城市(地区)更为重要和明显。比如,我国的钢铁城市——攀枝花有大量与铁矿伴生的钒钛,我国很多煤矿都伴生有高岭土,每个煤炭城市(地区)都有矸石山,电厂城市(地区)都有粉煤灰。

区域创新体系营建中,外资的引进和本地企业自身积极进行创新以及产业结构的优化都会极大推动资源利用率提高。企业积极利用科学技术加快资源开采设备改造,实现开采的现代化;不断改善和调整产品结构,适应市场的需求,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加强伴生、共生资源的综合利用,减少资源浪费,提高经济效益;利用矸石、尾矿等废弃物,化害为利,变废为宝。同时,资源利用率的提高反过来又增加了资源型企业和地方政府的经济效益,提高了企业和地区对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有利于逐步提高资源型城市(地区)的自主创新能力。

(五)拉长资源型城市(地区)的发展周期

一般来说,资源的开采要经历勘探期、增产期、稳产期、衰退期和枯竭期五个阶段。据此,资源型城市(地区)也相应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开发勘探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在资源的有限储量下,由于市场需求和技术发展的不同,造成了资源性产品开发和利用处于不同的阶段。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要拿出一定的费用(通常是销售额的3%-10%)投入研究与开发活动,在前一个产品还处于衰退期之前,就推出新产品,以保证企业销售额和利润的稳定与上升。与此类似,资源型城市(地区)在资源开发处于枯竭期之前,就需要利用创新体系主要是技术创新体系,深入挖掘资源潜力,进一步摸清资源储量,延长资源开采期,延缓或避免资源型城市(地区)进入衰退期,为其转型争取充足的时间。这一点对于我国资源型城市(地区)特别是有色冶金城市尤为重要。比如,著名铜矿城市甘肃省的白银市,通过深部找矿,增大了储量、延长了开采期。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区域创新体系拉长了资源型城市(地区)的发展周期,减缓了资源走向枯竭的趋势,极大程度地避免了城市(地区)走向衰退。

除此之外,区域创新体系的运行能够间接使资源型城市(地区)的资源禀赋、基础设施、资源配置能力、政策法规和社会环境等区域基础条件得到改善,从而共同发挥作用推动资源型城市(地区)的转型与可持续发展。

两型自查报告范文第5篇

“两型社会”建设途径的思考

长株潭城市群建设“两型社会”的总体思路应当是力争用5~8年时间,通过改革试验,形成两大机制,走出两条路子,实现三大效益。两大机制:一是资源节约机制。建立建设用地集约开发、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节能降耗达标控制等机制,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的先进适用技术,统筹解决城镇化进程中的土地约束和工业化进程中的增长方式粗放等问题。二是环境友好机制。完善环保决策约束机制、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倡导环保导向的生产消费方式,确保在城市群加快发展的同时,排污总量全面消减、污控水平全面提高、环境质量全面改善,使生态环境成为提升长株潭特色和品质的抓手。两条路子:一是新型工业化道路。建立健全自主创新体系、企业改革重组、资本市场培育、区域分工合作等机制,形成以“两型”产业为主体,优势互补、集聚发展的产业新格局。二是新型城市化道路。推进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共建共管共享、户籍制度一体化、社会保障、义务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多项改革,形成城市群科学规划、有序建设、组团发展,农村劳动力顺畅转移、城乡差距不断缩小,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城镇化新格局。三大效益: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显著改善,基本形成空间布局合理、承载功能健全、“两型”产业优强、城乡和谐的发展格局,力争率先实现全面小康,力争成为全国“两型”产业的核心基地、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战略的示范地区

一、“两型社会”试验区是一个集合范畴

国家发改经体〔2007〕3428号文件明确批准的是,将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列为“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而非这四个单独的城市。城市圈、城市群是一个集合范畴。无论是武汉,还是长沙、株洲、湘潭,每个城市的改革试验都必须服从于所在城市圈、城市群的整体利益,实现整体资源配置最优化,赢得整体的共同繁荣发展。凡是有损于整体利益的政策措施,哪怕对某个城市的发展具有短期的积极效应,都应该予以果断调整。凡于有利于整体利益的构想设计,哪怕会暂时影响某个城市的经济增长,都应该大胆试验。没有这种意识,试验区内的城市就有可能各自为阵、自行其是,甚至产生恶性竞争,为了自身更快的发展不惜损害周边城市的利益。即算个别城市从中获得直接好处,但从整体上来看仍将是得不偿失的。

二、“两型社会”建设需要理性的返观内视

长株潭获批“两型社会”试验区固然是件大喜事,但并不要因此多么地荣耀。一方面长株潭只是国家现有的六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一,今后可能还会出现更多的试验区。另一方面获批试验区本身是国家对于加快湖南发展、加快长株潭一体化的鞭策,更多地体现了中央的期望、湖南的责任。长株潭一体化的构想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甚至解放初期“毛泽东城”的传说,曾被称为“中国区域经济自觉进行的第一次尝试”。但是“起个大早,赶个晚集”,直至2007年,在张春贤书记“长株潭一体化今年起一定要有实质行动”的强硬表态下,才有了三市人民期盼甚久的长株潭公交车。新世纪以来,中西部地区域经济一体化方兴未艾,均起步于2003年左右的陕西西咸一体化、河南郑汴一体化来势迅猛,西安、咸阳已经于2006年9月实现电话并网,统一了区号为029。郑州、开封之间的快速通道——郑开大道已经于2006年10月通车,不收取过路费用。起步于2004年的新疆乌昌一体化,其进展速度更为惊人,当年就在不涉及乌鲁木齐市、昌吉自治州行政区划调整的前提下成立了乌昌党委,2005年成立了乌昌财政局,2006年通过了《乌昌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相比之下,我省的长株潭一体化确实需要从多方面来检视和反思,深刻地作出自我剖析,果断地加快自我完善。这次长株潭获批“两型社会”试验区,授有“全面推进各个领域的改革,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大胆创新”的尚方宝剑,如果仍不能在三市一体化的力度、进度、深度、广度上有明显突破,将愧于面对以上这些尚不是试验区的地方

三、“两型社会”理论要内化到人们思想意识中去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亲和力”一词也首次从百姓语汇成为一个崭新的政治语汇。“两型社会”建设是事关区域长远发展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需要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广泛参与,要结合本地实际加强“两型社会”建设理论创新工作,尽量透着亲切,让老百姓一听就懂。老百姓对于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最直接、最质朴的愿望,无外于加快推进长株潭一体化、进一步改善城乡环境、提高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等等。要从这些实际出发,把“两型社会”建设与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紧密结合起来。要告知老百姓,“两型社会”建设将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哪些改变,人们关心的哪些问题到什么时候将得到有效解决,人们在“两型社会”建设中的权利和义务有哪些,政府需要人们通过怎样的行动来支持、协助、配合、参与等等。真正做到用生动的事实教育人、说服人,端正人们对“两型社会”建设的认识,激发人们参与“两型社会”建设的热情。例如武汉已经启动11湖连通、太阳能入户、公交车油改气、推广节能灯具等工程,着力拓展“两型社会”建设改善民生的渠道和载体。如果对于大多数老百姓来说,“两型社会”一直只是遥不可及的生涩概念,“两型社会”建设就很可能长期停滞于意识形态层面,成为“空中楼阁”。

四、“两型社会”建设关键在于协调整合内部资源

按照世界都市经济圈发展的一般规律,均要经历“强核”、“外溢”、“布网”、“整合”、“耦合”等阶段,长株潭城市群建设同样不可避免。但长株潭城市群又有其特殊性,首先缺乏像上海、武汉、西安这样的特大都市,不具备足够的集聚和辐射功能,同时三市之间的行政壁垒仍将在一段时期内成为“两型社会”建设的瓶颈。因此目前这阶段必须创新思维模式和管理模式,在暂不改变现有行政区划格局的基础上,协调整合好三市各个方面的资源力量。集中打造“强核”。湖南要发展,首先要做大做强长株潭;长株潭要发展,首先要做大做强长沙。“核”不强,“圈”就不够大,“磁”力就有限。在长株潭一体化提出的初期,受“平均主义”和“均衡发展”思想的影响,一部分人提出“长株潭是湖南最发达的区域,作为战略发展重点对其他地方太不公平”,造成了长株潭一体化一度搁浅。如果没有当年邓小平同志“优势地区优先发展”、“让一部分先富起来”的果敢决策,没有经济特区和东部沿海的率先发展,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就不可能取得现在的丰硕成绩。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既要加快一体化进程,共同在省内率先崛起,又要防止内部的均衡主义,要重点加快长沙的发展。相当一段时期内,长株潭三市曾对各方面资源的竞争十分激烈,一些本来放在长沙可能见效更快、作用更大的项目,被株洲、湘潭以降低门槛、牺牲利益的方式挖走。反之,也有本是株洲、湘潭急需的项目被吸附于已经饱和的长沙。如果要在经济上真正实现一体化,就不应该发生这种现象,要确保项目能够放在最合适、最需要的地方。作为省会的长沙确实存在很多明显的优势,这些优势都应该得到充分发挥和利用。长沙得到率先发展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只要是符合经济规律的理性选择,就不应该人为干扰。按照城市圈域理论,在如此近的距离内,不可能有三座并峙的中心城市,三市不成互利关系,便成对手关系。长株潭之间更多应该地合作而非竞争,株洲、湘潭要适当调整功能定位,一方面要充实作为长沙的卫星城、姐妹城的角色,继续发挥在各自区域中的“次核心”作用,另一方面要支撑并借势于长沙的率先发展,而不是狭隘地在各项经济指标上追赶攀比。

五、“两型社会”建设要善于化外为内

“两型社会”建设不但需要“内蓄势”,还需要“外借力”。 外力甚至可以在关键时候发挥“四两拔千斤”的作用。长株潭区位优势明显,又有国家政策上的强力支持,对外引资、对外引智的关键在于能否提供一个真诚、友好的合作环境。只有多栽“梧桐”才能引来“凤凰”。要善于化外为内,充分从外部集聚、整合、调动各种有利因素。“内”具有亲密友好、利益共享的含义,发展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就是要克服短期利益、小集团利益倾向,立足于双方的和谐共赢、长远利益,经常进行换位思考,尊重对方的立场,考虑对方的感受,保护对方的利益,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要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使长株潭成为既宜居又宜业的现代化大都会,不但能使本地人们安居乐业,还可以挽留外来人才落地生根。要用开放的环境来包容人,用和谐的环境来感召人,用优美的环境来吸引人,进一步提高长株潭在国内外的知名度、美誉度,不断赢得更加广泛和深层次的认同

浅析大学校园文化的三个表现 众所周知每一所大学都有其固有的文化底蕴, 无论是哈佛、 剑桥这样的世界一流名校, 清华、 北大这样具有百年历史的国内著名学府, 还是一所所名不见经传的专科院校, 一所大学的文 化传统不仅折射出大学的办学理念, 更成为指引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风向标。 大学校园里浓厚 的文化氛围不仅有利于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利于 教职工形成爱岗敬业、 无私奉献的优良的传统, 更有利于形成一种促进大学健康快速发展的 巨大推动力和凝聚力,形成一种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谐迅速发展的强大影响力,正是 基于这个原因,才使的大学校园文化成为大学这座象牙塔不可动摇的基石。 大学校园文化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大到一所大学整体的办学理念, 小到每一个学生在 大学的影响下所形成的内心修为。我认为,大学文化最集中的的体现便是大学的校训,没有 特色的校训,一般是不可能成为有精神的大学。校训,是学校的精神所在,它不仅反映了一 所大学的文化传统和办学宗旨, 也深深砥砺着一代又一代学子的人格品行, 激励着代代学子 发愤图强,报效祖国。清华大学的校训是“厚德载物,自强不息” 。它强调了做学问和做人 的内在联系,要想学有所成,首先要立德,唯有“厚德”才能纳天地万物,达三江五湖,成 为对社会对人民有用的人, 除此之外还要有坚韧不拔的毅力, 有面对挫折不屈不挠的斗争精 神,唯有如此才能不被命运中不可避免的大风大浪所击败,才能成功的到达胜利的彼岸。 北京大学的校训是“勤奋严谨求实创新。 ”北大之所以成为全国著名的一流名校,不仅在于 她百年的风雨历程, 更在于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学术涵养和博大胸襟。博学审问 慎思 明 “ 辨笃行” “让真理与你为友” “剑桥——求知学习的理想之地”这些世界一流学府的校训无不 彰显了一种强大的内在精神文化修为, 正是因为这些强大的内在精神文化的影响, 才铸就了 足以影响世界的一流高等学府。 其次, 一所大学的主体是生活与其中的莘莘学子, 这就必然导致了千千万万的学生成为大学 校园文化的主体, 培养怎样的学生必然成为大学校园文化的另一个核心所在, 办教育的根本 目的是为社会培养一批有修为, 有能力的建设者, 能为国家, 为社会贡献毕生精力的实践者, 真正有文化修为的大学会将其内在的文化涵养转化为指导学生建设社会的指导思想, 会在每 个学生的内心里开疆拓土, 建设带有自己大学本质属性和根本烙印的文化国度, 如果在这个 国度里我们可以找到作为人所应拥有的最大化, 最丰富的美好品质, 那么毫无疑问这所大学 的文化建设就是成功的。 如果从这所大学的校门里走出的只是空有一手技能而毫无理想, 毫 无抱负,更无品质可言的学生,那么这所大学的文化建设就是失败的。 第三,大学文化的第三个方面表现在大学的软硬件和谐发展上。一所大学就如同一台电脑, 硬件和软件都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没有功能强大、效率极高的硬件作为支持,那么再好的软 件也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同样如果失去了软件,在强大的硬件也只能成为摆设,大学的 硬件和软件就如同人的两条腿,失去了任何一方,人都不可能快速稳定的前进,而两者的不 均衡发展也必然会导致整个系统的行动受阻, 试想一下, 一个跛脚的人能走得快吗?一所大 学既要有“大楼”又要有“大师” ,而“大楼”与“大师”的有机结合构成了大学校园文化 的基本轮廓,两者之中任何一方面的不足,都将导致大学校园文化的整体缺陷,但令人感到 惋惜的是,在当今的中国高等教育领域,人们过多的关注了硬件的发展,把主要的精力投入 到盖“大楼”上而忽略了“大师”的培养,也许您会说这只是一个阶段, “大楼”盖好了我 们自然会将精力转向培养“大师” ,但是殊不知教育最害怕的就是“断血” ,一次教育的“断

血”会使成千上万的学生营养不良,而教育最难治愈的也恰恰是“断血” ,当我们发现我们 的教育体系面色苍白,气若游丝的时候,我们会恐怖的发现整个世界也已然失去了血色,到 那时候,我们该到何处去为我们的教育,为我们的世界寻找新鲜的血液呢? 教育乃国之根本,而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简单的给学生灌输知识,而是教给他们如何做人, 如何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教育的根本在于用我们培养的人才去建设一个和谐的社会, 大学 作为整个教育体系的上层建筑,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而营造良好的大学校园文化氛围作为大 学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不仅有利于千千万 万天之骄子的成长成才,更有利于整个社会血液的更新和体魄的强健。 大学作为文化的产物, 身上将永远流淌着文化的血液, 骨子里将永远埋藏着文化的魂魄—— 任时光荏苒,沧海桑田。

调查类型:研究性调查

调查对象及样本分布:

本次调查对象涵盖大

一、大

二、大

三、大四学生以及研究生,其数量各六十,男女比例为1:1.。

地点:a 宿舍 随机选择一栋宿舍楼,晚上7点30到9点30.,敲门进入宿舍,一舍两份,填完后马上收回。 50%

(1)图书馆自习室 25% 可靠性85~95%

(2)图书馆阅览室 25% 可靠性 85~95%

调查时间:2006年底

调查目的:了解在校大学生对校园文化、方针政策的认识,调查了解学生文化生活现状,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参考。

(一)、文化与校园文化

据调查,学生对校园文化的认识较为全面,因为校园文化既是物质层面上的文化又是精神层面的文化。问卷显示,68.5%的同学认为大学文化是物质与精神的结合体,而有21.5%的同学则认为大学文化抽象为一种精神,仅有10%的同学认为大学文化是校园氛围的物化形式。

说到大学文化,不可缺少的是一个学校的历史。在调查中,有15%的同学对我校历史了解并且感兴趣,8%的同学则对学校“非常不了解”,33%的同学表示“不太了解”,44%的同学则表示“了解一部分”。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原因,在另一项调查中可以看出:从了解学校情况的途径方面,56%的同学选择了“听别人说”,而占第二位的是“报纸”,占30%。“听别人说”这样一种了解方式显然是很空泛的,而道听途说往往使人对一个学校的认识产生偏差,从而给学校的声誉、校园文化的传承产生不良影响。从“学生对学校情况了解途径调查”的图表中可以发现,“报纸 ”和“校园网”占整个调查的40%,这说明有相当一部分同学选择从校园媒体方面了解学校,这也说明在大学校园里,媒体的地位是很重要的。

(二)、校园学术环境探究

大学文化是校园环境、教学特色、学术环境、社团活动等一系列的物质和精神的集合体。而教与学依然是一个学校最重要的事情,也是最能够表现一个学校的文化特质的方面,因此,对校园学术的调查是首当其冲的。

通过问卷的调查结果我们发现,大多数学生对学校学术氛围评价平淡,渴望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认为学校学术氛围浓厚的只占考察比例的18%,而46%则认为“还过得去”,剩下的36%则认为学校“没有学术氛围”或者是保持沉默。在选择中出现了大量认为学校没有什么学术氛围的比例说明:我校的学术环境有待改进。从另一

个方面讲,这又是与当今社会大气候息息相关的。当下,高校学术氛围普遍缺失。根据调查问卷结果,对这一现象简要分析:

(1)社会“考证”热,学生浮躁、不塌实

有些人为了取得更多的证书,甚至放弃在校的学习机会,花另一份钱去外面的补习班、辅导班学习。学校作为高校教育的载体,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任,其在教育中的核心作用是任何校外的补习班、辅导班所不取代的,为了考取某项证书而忽视了在校的学习,是很不明智的做法,学生应当利用校内资源学好本专业的课程再考虑学习其他的知识。

(2)加强图书馆、自习室等硬件设施的建设

调查发现,同学们所关注信息的范围,平时所阅读的书籍类型以社科,文学和武侠类居多。大多数人认为校内自创的刊物政治性、学术性较强,可读性较弱。订阅的刊物偏向学术方向的较多,虽然也有一些文艺性刊物,数量不少但是质量不高,也没有什么吸引人的地方。28%的同学对学校图书馆的资料很满意,46%的同学则认为一般。

硬件设施是学校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也是学生在课余时间学习、吸取知识所必备的。随着高校扩招,学校扩大建设规模如箭在弦上,一触即发,校方在建设过程中,需要精打细算,将教学设施与生活设施建设合理安排,确保学生拥有高品质的生活、学习环境。

(三)校园文娱活动分析

在一个学校里,教学活动是一个重要的环节,而除了学业以外的课余活动也是校园文化必不可少的。为此,我们对课余时间里同学们的行为进行了调查。

在当今社会,许多大学生对社会时事毫不关心,总是说“我并不关心什么经济和政治,这些事情与我无关”。这些真与大学生毫无关系吗?不是的。作为当代大学生,肯定是要关心这些时事政治的,只有了解了,才会有拼搏的方向,才能肩负未来的使命。一个不关心国家政治经济的大学生不能称得上是一个完整的大学生,大学校园文化不应该是爱情、足球、毫无意义的争论调侃和不知所云的伪小资情调,每个学生都应当对政治有足够的重视。

两型自查报告范文第6篇

活动目标:

1、能运用感官较仔细的观察草坪。

2、丰富词语:软绵绵、又松又软、绿色的地毯。

3、知道小草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懂得爱护草坪,树立初步的环保意识。

4、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和的大胆尝试的精神。

5、培养幼儿与同伴之间的相互配合。

活动准备:

选择好易于观察的草坪。

活动过程:

小朋友在草坪上玩玩。

整体感知草坪,细细观察小草,并知道小草和草坪相互关系,草坪是很多小草长在一起形成的。

用身体感觉草坪:软绵绵、又松又软,很舒服、嫩绿的。

什么地方最多草坪,你在什么地方的草坪玩过,怎样玩,请小朋友畅所欲言。

草坪的用处:草坪很美,人民喜欢在上面玩:因为松软有弹性,人们在什么运动,不易受伤:因为草地能造出新鲜空气,能使人的身体健康,有的小动物是吃青草长大的,草坪还能防止水土流失。

好玩的草坪怎样来的。

草对人们、动物作用都很大,我们大家要爱护草坪,小草出芽的时候,不要去踩。

教学反思:

幼儿天生就具有主动探索的精神,他们有无数的“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这就是等待他们发现的“小秘密”。而教师要做的就是跟孩子一起去发现、去探索、去尝试、去判断,让孩子们成为活动的主人。

上一篇:留学体检流程范文下一篇:劳务服务外包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