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创作教案范文

2024-03-14

书法创作教案范文第1篇

书法创作构思从古到今皆有, 在创作构思的侧重点方面有所偏颇, 历朝历代皆有描述, 东汉蔡邕在笔论里面如此说过:“夫书, 先默坐静思, 随意所适, 言不出口, 气不盈息, 沉密神采, 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在这里他讲创作前要心平气和, 神情贯注静静的思考, 任情适意, 静穆闭声, 在创作之前如果这样, 就没有不好的道理了。

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 里面如此说夫欲书者, 先乾研墨, 凝神静思, 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 振动, 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 然后作字。王羲之在这里提出了一个意在笔前的美学命题。在研墨过程集中精神静静思考, 来预想字形的大小, 俯仰等。很明显写少字, 小字作品, 此结完全可以采用, 但如果几十几百字作品, 很明显此法不可完全可行。唐代李世民《笔法诀书》里曰:“夫欲书时, 当收视反听, 绝虑凝神, 心正气和, 则契于玄妙等等, ”也就是说创作之前, 不为外物干扰, 专心致志, 心正气和, 才能达到玄妙的境界。

到了宋代, 苏轼颇讲究我书意造本无法, 点画信手烦推求, 书初无意与佳乃佳, 他强调书法创作无需构思, 要无招胜有招, 这其实是一种胸有诗书气自华, 很自负的一种表现。

清代书法家宋曹说:“凡作书, 要布置, 要神采”, 所为布置就是创作之前充分地酝酿, 认真思考, 或构思。近代人急功近利, 他们的书法创作构思, 也是玩的最热烈的一代, 比如, 近代几何学、物理学、心理学等学科的介入。使得到的作品更加结构化、数字化、视觉化。比如, 粗线条和细线条的对比是三倍还是四倍的关系;长字还是短字字距的倍数关系;造字倾斜角的关系;比如形式构思, 哪里布置该饱满;哪里应该空灵;一切皆是人为设计。如目前一稿多投, 而这一稿构思成熟之作, 会有三件或四件完全相同的作品在不同的比赛地点出现。

看过了书法构思简单的发展过程, 我给他们大体分为1.静构思2.动构思3.动静构思。静构思比如说王羲之, 蔡邕, 李世民。他讲究的是书法功力, 学问涵养, 才情意境, 这样的作品是功力和才情的统一体;而静构思的创作精神符合庄子的艺术精神, 坐斋、心忘、虚、静、明、静的艺术作用, 是把人浮扬起来的情感, 使其沉浸, 安静下去, 这样才能感发人之善心, 但静的艺术性, 也只有在人生修养中, 得出了人欲去而天理天机活泼的时候, 才能加以领受。而动构思起源于唐代, 两个草书巨子, 颠张醉素, 张旭和怀素, 他们在书法创作之前, 都喝酒, 并且喝得大醉, 然后作书, 一边呼叫一边运笔如飞。像张旭散发蘸墨, 信手而挥, 醒后, 自赏其书, 以为得神。怀素则是粉壁长廊数十间, 兴来小豁胸中气, 忽然绝叫三五声, 满壁纵横千万字, 动构思比较适用于行草书特别是狂草的创作。现在也有人创作时运用动构思, 不过由于种种因素, 结果还是被贻笑大方, 动静构思是动与静的结合, 静气凝神, 敛气, 思考字里行间的布局, 动辄调动创作激情, 这种调动是内心与外在的调动, 这也是应用比较普遍的一种书法创作构思。

目前在我国书法热持续三十年高温的环境下, 一幅幅创作构思精美的作品纷纷在国展赛中脱颖而出, 但是现在这类作品也多了一种称谓, 叫“展览体”, 那就是尺幅要大, 字数要多。即使是大字对联, 落款不能落穷款, 字要多, 要写得密密麻麻, 线条必需光亮、细腻、圆熟, 、漂亮为主。章法上必需是断断续续, 如同阿杜唱歌, 就犹如那种上气不接下气的感觉, 总之创作构思要求就是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书法创作就有如工艺品, 批量的生产与创作。前两三年我市有一青年书法爱好者频频入国展, 并屡屡获奖。人家的确有真功夫, 这当然无可厚非, 同道里面说他获奖主要是他的创作构思新颖而别具匠心, 当时一位爱好书法的朋友本要和我要一起去向他取经, 后来由于彼此都很忙也就淡下了这件事, 据朋友了解, 获奖书法者自幼酷爱书法。二十年前就从南通坐船去南京看书法展, 那时不同现在, 没有手机, 也没有钱买相机, 他就用笔在笔记本把获奖作品的章法, 形态等, 完全按比例地画在本子上。若干年下来, 这也成了一笔宝贵资料和财富。是的, 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让我们来看看古人吧。先来看看天下第一行书, 全文洋洋洒洒324字, 从头到尾, 一气呵成, 时如春云舒卷, 时如白鹅优游, 凡是重复的字个个不雷同, 变化迥异, 如得神助, 中间无断续之状, 无大面积留白, 任情恣意, 一笔到底。再来看看天下第二行书颜真卿的祭侄文稿, 安史之乱平定二年后, 当看到寻找到为国牺牲兄长颜杲卿和侄子季明的尸骨, 颜真卿悲痛欲绝, 想到侄子风华正茂、智勇双全、与父同赴国难等, 在昏黄的烛光下, 展纸握笔, 满怀悲愤写下季侄季明文稿。开头叙述生平, 心情尚能平静, 当写到土门既开, 涂涂改改, 逸笔草草, 浓淡枯润, 不拘一格, 到最后, 几不成书, 悲痛之情不绝。

今人的书法构思从形式, 章法, 墨法, 用纸方面比较多, 而古人的构思比较简单, 他的构思就像一道闪电, 可以说是在电石火花之内出现一道灵感, 他们是以情感的起伏变化作为创作构思的主调, 所以这样说构思是搭弓射箭之前蓄势待发的瞄准, 这一过程真正在创作过程就是箭飞的过程, 势来不可阻, 势去不可遏。真正的创作的过程。因为就在霎那之间, 这里需要靠功力机缘, 有了机缘有时才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 就像两位舞剑高手的一场博弈, 在激烈的厮杀过程中, 是来不及再进行慢慢的思考, 因为这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战斗。

创作时, 如果再去慢慢构思那么笔势就减弱, 墨就会迟滞, 从而就会影响整幅作品的效果。现在会写好字的人多, 但真正会写的人很少, 要真地会写必需契合古人的构思模式, 靠学养功力, 不断加强艺术家个人的修养, 靠才情驱使这样才能写出更好的作品来。

书法, 是中国及深受中国文化影响过的周边国家和地区特有的一种文字美的艺术表现形式。包括汉字书法、蒙古文书法、阿拉伯书法和英文书法等。其“中国书法”, 是中国汉字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

从广义讲, 书法是指文字符号的书写法则。换言之, 书法是指按照文字特点及其含义, 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书写, 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汉字书法为汉族独创的表现艺术, 被誉为:无言的诗, 无行的舞;无图的画, 无声的乐等。

从表面字义理解, 书法指书写的法度。生活中, 书法一词另具备以下含义:第一, 某幅书写作品的代称或者所有书写作品的统称;第二, 一种艺术类别, 一般指书写汉字的艺术。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说:“唐言结构, 宋尚意趣”, 由此可知唐代书法的法度追求最高、最严谨, 唐代书法成就也是书法史上最顶峰的。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中国汉字是劳动人民创造的, 开始以图画记事, 经过几千年的发展, 演变成了当今的文字, 又因祖先发明了用毛笔书写, 便产生了书法, 古往今来, 均以毛笔书写汉字为主, 至于其他书写形式, 如硬笔、指书等, 其书写规律与毛笔字相比, 并非迥然不同, 而是基本相通。狭义而言, 书法是指用毛笔书写汉字的方法和规律。包括执笔、运笔、点画、结构、布局 (分布、行次、章法) 等内容。例如, 执笔指实掌虚, 五指齐力;运笔中锋铺毫;点画意到笔随, 润峭相同;结构以字立形, 相安呼应;款识字古款今, 字大款小, 宁高勿低等。

摘要:书结构思从古到今都有、在当今比较浮躁的社会氛围下、一些书法创作者急功近利、在没有触及书法艺术的灵魂、没有打开书法殿堂的大门之后而是为了表于表现书法的与众不同、想法没法去博取别人的眼球、去玩\"射书\"、\"裸书\"、\"吼书\"……等等书法形式的创作。殊不知书法是需要丰厚的学识涵养、精湛的笔墨技巧、扎实的传统功力、超人的艺术才情、才能创作出精典的作品。

关键词:书法构思,书法研究,书法创作

参考文献

[1] 陈典提.关于当代书法创作的方法研究[J].艺术评鉴, 2018 (18) :33-34

书法创作教案范文第2篇

一、明代祝允明简介

祝允明, 字希哲, 号枝山, 明朝长洲人。生于天顺四年十二月六日, 卒于嘉靖五年二十月二十七日。祝允明是明代著名的书法家, 在书法创作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与文徵明、王宠并称“吴门三家”, 与唐寅、文徵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祝允明从小便聪慧过人, 而且家学渊博, 他五岁能书, 九岁的时候便可以自己作诗, 加上幼时博览群书, 为其诗文和书法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祝允明一生在行书、草书和楷书等方面都有着极为精湛的造诣。祝允明一生仕途较为坎坷曾经参加过五次乡试和七次会试。祝允明在正德九年上任广东兴宁县知县, 并于嘉靖元年转任为应天府通判。嘉靖六年, 祝允明因病去世享年67岁。

二、祝允明书学思想的确立以及对当代书法创作的指导意义

(一) 集众家之长的书学思想, 对当代书法创作的指导意义

祝允明书法有着明显的两个特征, 就是楷书精湛、草书奔放。祝允明书法即体现了李应祯书法和徐有贞书法的精髓, 又自成一家。从其传世的作品来看, 祝允明精于李应祯和徐有贞书法的欧、顔、颠、素之道。此外, 从祝允明的部分书画题跋和笔书中可以看出, 他还师承了张芝、韦诞、皇象、索靖以及孙过庭等众多书学名家。祝允明师承广泛, 集众所长, 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书学岁月, 有着非常积极的学习和创新精神。祝允明中期的小楷作品, 有着明显的宋克小楷痕迹。尤其是祝允明晚期, 其书法变化出入, 风骨卓绝且天直飘逸。祝允明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 逐步形成了其广集众意, 结已所长、学法渊源的书学思想。书法创作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构思阶段和活动阶段。这两大阶段都与书学思想有着直接联系。书法创作的过程, 也是艺术创作的过程, 其成败受到了很多因素的影响。祝允明书法中所体现的集众家之长的书学思想, 折射了书法创作学习探求的思想境界, 同时也强调了书写的具体性。书法创作的生命感和价值感得到了充分体现, 这为现代书法创作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意义。比如在楷书创作方面, 能够集众家之长, 广泛学习, 精亦求精, 即能够形象提供笔法构成的真实感觉, 又不能阻碍个人境界思想的发挥空间。中国书法艺术历史悠久, 历代书法名人数不胜数, 流传于世的书法作品也是珍品备出, 能够做到集众家所长, 即是书法创作的成就体现, 也是尊重历史, 传承文化的第一原则。当代书学创作, 既要加强理论和技能方面的修养, 又要注重内在素养的提升, 博览众家, 集众家所长, 是提升个人内外素养的重要渠道。

(二) 出古成新的书学思想, 对当代书法创作的指导意义

祝允明的书体也涉猎广泛, 因此也形成了多样化的书法风格。总体来看, 祝允明在小楷、楷书、行楷、行书、行草等诸多书体上都颇有建树。通过分析其数量庞大、风格众多的书法作品, 可以从中探究出更加深刻的书学思想。以小楷为例, 祝允明的小楷主要师承于钟繇、王羲之和宋克。比如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中所藏的《前后出师表》, 就有着钟繇和王羲之小楷的影子。祝允明的小楷字形较为肥扁曲转, 间架结构也较宽, 这点可见祝允明不仅善于学习名家, 也善于创新发展。祝允明的楷书, 主要师承欧阳询和虞世南等书家, 有着明显的唐代遗风。比如《论书卷》的风格就比较靠近欧阳询, 其笔画较为硬挺且清瘦, 结构也较为匀称紧凑, 字体略长、行距较宽松。祝允明的行楷书主要吸取了赵孟頫的精华,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这种行楷的书体点画较为丰满, 舒展自然, 行距也较为宽松, 比如《正德兴宁县志序》, 虽然有着越孟頫书体的风格, 但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创新。再比如其行楷作品《梦草记》, 笔画硬挺, 结构严谨, 从中虽然可以看出欧体风格, 但也融合了一些其他的书体形式, 可谓别具一格。

祝允明随性发挥, 信手拈来的行书作品, 更加突出的体现了其博采众长、出古成新的风格。任何艺术形式在创作过程中, 都应该根植于大的历史文化环境, 要站在艺术家的高度去思考、去创作。书法创作也是如此, 只有认真审视自身所处的创作环境, 对自己的创作水平与创作理念进行全面认识, 并在此基础上, 积极创新, 勇于探索, 才能创作出出色的书法作品。祝允明在书法创作方面的创新精神, 为当代书法创作提供了现实性的指导意义。学习祝允明出古成新的书学思想, 让我们刷新了对古人书法风格的理解, 且格调高深, 学术价值极高。要做到这一点, 本身就是一种创新, 一种突破自身的创新。祝允明书学思想, 其价值不仅仅是创新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思想意境的问题, 将自身的思想情感与精神世界联系起来, 就是对艺术的最高尊重, 其创作出的作品才是最具有艺术价值的作品。如祝允明一样, 在书学思想上有了创新的体验, 也能赢得对艺术的全新认识, 进而赢得别人的认可。

(三) 个性鲜明的书学思想, 对当代书法创作的指导意义

祝允明除了在文学创作和书法创作方面的成就之外, 在题跋、笔记等方面也有比较显著的成就, 书学思想个性鲜明。比如《奴书订》和《书述》等等, 都是祝允明在书论方面的典型之作, 从这些作品中可以窥见祝允明的书法理论与美学思想。祝允明个性鲜明的书学思想即是其书法实践的产物, 也不同程度受到了当时社会思潮的影响。在元明时期, 画坛开始流行将诗文与书画结合起来的书画形式, 这种书画形式也影响到了祝允明的书法创作和书学思想。一个时期的文人书画方式体现了当时文人们的共同审美追求和艺术倾向, 能够引起强烈的思想共鸣。明朝初期文坛流行起台阁体这种对功力比较重视而忽略个性的书法审美, 影响文坛很长一段时间, 到了明代中期, 台阁体已经成为书法艺术繁荣发展的强大阻力。因此, 当时文坛上出现了一批反对台阁体和八股文的复古派和反复古派。复古派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而反复古派则主张另辟蹊径, 创新求异。祝允明, 既反对不求创新、束缚个性的台阁体, 也不支持片面性太强, 不尊重晋唐书法传统的主张。祝允明认为晋唐书法贴能够让书者打下良好的基本功和扎实的书写能力。可见虽然祝允明积极学习各家所长, 但都是判断的继承, 即不全盘否定也不全盘照搬。祝允明在书学思想上, 勇于提出已见, 在实践方面能够身体力行, 能够将其自身的学识、阅历、修养与个性融入到书法创作当中, 其书学思想已经远远超越了同时代的人。

祝允明书法作品无论是从数量, 还是质量上, 都是中国书法史上不可多得的瑰宝, 在整个书法历史长河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个性鲜明的书学思想是书法艺术生命形成的重要基础, 也是书法创作的基本依托。个性鲜明主要表现在对书写载体运用过程的审视, 以及对书法创作的审美及价值思考。用祝允明个性鲜明的书学思想来指导现代书法创作者书写过程。在书法创作过程中, 即尊重前辈, 又主张个性, 只有拥有自身的独特性, 才能自成一体, 才能发挥出个人光彩。个性鲜明的书学思想, 让当代书法创作, 无论是轻松自如, 还是精心模拟, 又或者是信手拓来, 都能够对创作者产生一种心灵的启迪和灵感的启发, 也能够让书学者印象深刻, 记忆犹新。

三、结论

祝允明书学思想打破了明代中期传统书学思想的束缚, 使书写更加规范, 且独具个性, 不仅让当代书法创作者在学习古人书法时更加深彻, 行神兼具, 同时也学习到了古代书家的博采众长为我所用、又不失个性勇于创新的书学精神。明代祝长明的书学思想正确引导了当代书法创作的书学方向。祝允明的文学修养深厚, 有着杰出的艺术成就, 书学思想鲜明。祝允明一生的书学成就得到了历代书家及学者的推崇, 同时也对当代书法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要:书法是一种具有独特魅力的艺术门类, 当代书法创作不仅传承了我国古代众多书法大家的技艺精华, 也不同程度的进行了创新。祝允明作为中国明代著名的书法大家, 对当代书法创作也起到了不可小觑的指导意义。本文具体分析了祝允明书学思想对当代书创作的指导意义, 从而帮助我们更加深入的了解书法创作的思想精髓。

关键词:祝允明,书学思想,当代书法,创作

参考文献

[1] 吕金光.对当代书法创作的思考[J].中国书法, 2015 (23) :58-62.

[2] 刘元良.当代书法创作理论探索的困境与迷茫[J].四川戏剧, 2015 (6) :42-46.

[3] 韩邦山.当代书法创作的内容[J].品牌研究, 2015 (3) :92-93.

书法创作教案范文第3篇

1、古诗词三首

2、桂林山水

3、记金华的双龙洞

4、七月的天山 语文园地一

第二单元

5、中彩那天6*万年牢

7、尊严

8、将心比心 语文园地二

第三单元

9、自然之道

10、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11、蝙蝠和雷达

12、自然的启示 语文园地三

第四单元

13、夜鹰的歌声

14、小英雄雨来

15、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16、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 语文园地四

第五单元

17、触摸春天

18、永生的眼睛

19、生命生命 20、花的勇气 语文园地五

第六单元

21、乡下人家

22、牧场之国

23、古诗词三首

24、麦哨 语文园地六

第七单元

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26、全神贯注

27、鱼游到了纸上

28、父亲的菜园 语文园地七

第八单元

29、语言两则 30、文成公主进藏

31、普罗米修斯

32、渔夫的故事

教学进度:

时间 教学内容

第1 –3周 第1单元

第4 –5周 第2单元

第6 –7周 第3单元

第8 –9周 第4单元

第10 –11周 第5单元

第12 –13周 第6单元

第14 –15周 第7单元

第16 –17周 第8单元

第18 –20周 全面复习

第一单元

1.古诗词三首(2课时)

教学目标:

1. 读懂三首古诗,感悟每首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表现手法。

2.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并由此想象画面。

3. 会认读本课中"螺""谙"等生字,会写"亭""庭""潭""螺""谙"5个生字,理解"闲""厌""和""谙"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4.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5. 搜集、背诵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重难点:

1. 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美好画面。

2.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预习:

1. 自学生字,熟读三首诗。

2. 借助注释试讲诗意,画出有疑问的地方。

3. 搜集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第1课时

教学目标:掌握生字词,读熟三首诗,理解大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假期里,很多同学都出去旅游了,祖国名山大川的壮丽风光一定在你脑海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你能用简要的话语介绍你所看到的名山大川吗?

今天,我们还要从三首古诗中感受一下古代大诗人笔下的山山水水是什么样的。

二、读课题,指名读三首古诗。(检查通过预习对课文熟悉的情况)

三、指名认读生字,提示应注意的地方。

亭庭——指导读准后鼻音

谙——暗:区别音、形、意

四、分组学习

1. 读熟三首诗

2. 借助注释在组内试讲每首诗大意。

3. 交流预习中的疑问,组内解疑。

五、班内交流汇报小组学习情况。

六、作业:

1. 抄写生字。

2. 读、背三首诗。

第2课时

教学目标:通过想象,进一步感受每首诗所表现的美好意境及表达方法,背诵、默写。

教学过程:

一、吟诵、理解〈独坐敬亭山〉

1. 议:诗中除了敬亭山还提到哪些事物,分别是什么样的?

鸟:多、高飞无影

云:少(孤)慢慢飘走(闲)

——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

2. 在诗人笔下,万物似乎都与人相通,是有感情的,请你从诗中找出这样的词句。

闲、相看两不厌——体会诗中拟人的表现手法。

3. 教师简介写作背景,让学生粗略了解诗中寄寓的情感。

此诗是李白在政治上受挫,心情郁闷时所作,因此通过众鸟高飞、孤云闲浮、人与山"相看两不厌"来表达自己抱负不得施展,有志难酬的无奈。读起来使人产生一种失落、孤独之感。

4. 指导背诵《独坐敬亭山》

二、吟诵、理解〈望洞庭〉

1. 试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所写的洞庭湖景色,看谁描述得最美。

此环节注意提示学生在描述中突出:

(1)湖光和月光的交融和谐;湖面的光亮平静。

(2)白银盘和青螺分别所指。

——从诗中不但看出洞庭的山美水美,还看出那天夜里的月色很美。2. 从诗中哪些地方看出诗人是站在湖边往远处看的?

3. 诗人通过恰当的比喻把洞庭秀色写得惟妙惟肖,请找出诗中的比喻。

二句,把光亮平静的湖面比作未经打磨的镜子。四句,把月光下的湖面比作银盘,把湖中的君山比作青螺。

4. 指导背诵《望洞庭》

三、吟读、理解《忆江南》

1. 释题:忆,在此当回忆讲。"忆江南"为词牌。

2. 根据学生可能产生的疑问补充注释。(旧:过去 胜:超过)

3. 说说你从这首词中体会到怎样的景色,诗人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样的景色的。(太阳升起的时候,天空布满火红的朝霞,江边的花朵被映照得比燃烧着的火焰还要红;那一江春水像蓝草一样青绿,像晶莹的翡翠。——比较、比喻)

4. 请联系前面几句诗的意思,把最后的反问句写完整。江南的景色,让我怎能?

5. 指导背诵《忆江南》

四、交流搜集的其它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1. 白居易所作《忆江南》另两首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2. 其它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鹿砦》《望庐山瀑布》《滁州西涧》《山行》《小池》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等

五、作业:

1.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2.桂林山水(2个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认识生字、新词。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读中入景,读中悟情,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水的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4.通过自读自悟,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漓江江水、桂林山水独特的美。

教学难点:通过自读自悟,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设计:

一、故事导人,激发兴趣;

今天,老师要和你们一起去观赏桂林山水,去领略它独特的美。坐稳你们的小船,我们出发了。

二、整体感知,带人情境。

1.范读课文。

2.此时,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让学生说出自己真实的感受)

3.小结,并引读第一节。怪不得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板书:甲天下)

三、精读第二节,体会感情。

1.自由朗读。

要求:把最吸引你、最美的地方用笔划出来,好好地练一练,把感受到的美用朗读表达出来,说说你为什么这么读。

2.交流朗读,在读中体会水的:"静"、"清"、"绿"。

出示文字: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1)通过范读、指名读、齐读等形式,突出漓江水的静、清、绿。("静"这句读得轻而缓慢,让人感到水在轻轻地慢慢地流;"清"这句读出惊喜,读得让大家都看见江底的沙石;"绿"这句读出赞叹之情。)

(2)感悟作者表达"绿"的精妙。

引导学生把"无瑕的翡翠"与"碧绿的草坪、"绿色的玻璃"加以比较,体会作者描写的形象性和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

(3)读了这句话,你对漓扛的水有怎样的印象?请概括地说。(板书:静清、绿)

1.中体会作者具体形象描写景物特点的方法。

(1)出示文字:漓江的水真静啊!

漓江的水真清啊!

漓江的水真绿啊!

这样概括地写,不是也能把特点写明白吗?

(2)和原句对比读,说说哪句话给你的印象更为深刻?

小结:是的,我们写作文的时候,不仅要说出景物的特点,还要作具体、生动、细致的描写,这样写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出示文字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很清,还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呢!

漓江的水可真绿,多像一块无暇的翡翠。

和原句对比读,你有什么感觉?

(4)指导朗读,把你感受到的美读出来。

(5)学生有感情朗读。

4.激情点拨

既然这一节写的是漓江水的静、清、绿,为什么这节开头,还写大海和西湖呢?这不是多此一举吗?

(让学生理解对比写法可以衬托漓江水独特的美。)

5.理清叙述顺序,指导学生背诵。

(1)这段话共三句。先用大海、西湖引出漓江的水,再具体写漓江水的特点,最后一句是感受,也写出了水的静。

(2)学生试背。

四、学法迁移,自学课文第三节。

1.小结学法。

刚才,我们感受了漓江的秀丽风光,是通过读读、划划、练练、说说的方法来学的,下面请同学们用这种方法以小组交流的形式自学第三节。

2.出示要求。

读读:读第三节。

划划:划出最美的句子。

练练:读出美的感受。

说说:值得学习的写法。

(扶放结合,注重学法的迁移。)

3.朗读比赛。

要求:①把感受到的美读出来

②读给一个老师或同学听

③记住他们对你朗读的评价。

4.全班交流,并请进步特别大的同学为画面配音,其他同学欣赏。

(让学生读给老师或同学老师听,恰似给疲劳的学生注入了兴奋剂,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课堂气氛瞬间进入了高潮。与老师或同学一对

一、面对面的交流,其效果不言而喻。另外,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待人接物、语言交际、心理素质等综合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真可谓一举多得,设计绝妙。)

5.谈谈值得学习的写法。

(对比;抓住特点具体地写;用整齐的句式)(板书:奇、秀、险)

(围绕教学单元目标,读写结合。让学生悟出写作方法。)

五、以读代讲学习第四节。

1.范读。

2.激情点拨。

是的,桂林的水美得就像幅画,这幅画有83公里,所以说是连绵不断的画卷。这幅画是谁画的?(生答:大自然)大自然可真是神奇,它用手中的彩笔把桂林山水描绘得这般如诗如画、如梦如幻,让我们感到如痴如醉。(板书:美如画)

3、学生齐读最后一节。

让我们把美景深深地印在心里吧!

(对于《桂林山水》这样的精品,只有多读,方能领悟文中之意,体会文中之情,让学生在情感上和作者共鸣,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六、读写结合,延伸课外。

1.其实,同学们也游览过很多名胜。让学生交流所带来的风景照或自己所了解的名胜古迹。

2.说一说,仿照第

2、3节的写法,抓住景物的特点,学习用整齐的句式具体地描写。

3.记金华的双龙洞(3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5自然段。

教学重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2.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教学难点

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二)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三)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四)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

(一)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二)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三、教学难点

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四、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以她那壮美的河山、神奇的风光吸引了人们的目光,留下了人们的赞叹。《记金华的双龙洞》就是作家叶圣陶游览之后写下的一篇游记。我们就沿着他的足迹去观赏这一神奇的溶洞。(板书:3.记金华的双龙洞)

(二)检查预习。

1.填写生字表。

教师强调生字"浙"的读音是zhè,不要读成zhé;"蜿"的读音是wān,不要读成wǎn。"蜒"字中间是"廴",不是"辶"。要求学生在读写时注意。

2.查字典并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词语。

解释词语要依据"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原则,联系上下文准确地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盘曲:曲折环绕。课文中指汽车沿盘山道曲折向上行驶。("曲"读qū,不要读成qǔ)

呈:显出,露出。课文中指山上沙土显出粉红色。

明艳:明亮鲜艳。课文中指山上景物的色彩明亮鲜艳。

突兀:高耸。课文中指山势高耸。

森郁:树木茂盛繁密。课文中指山上草木生长得茂盛繁密。

孔隙:窟窿眼儿;缝儿。课文中指石壁上的窟窿眼儿。("隙"读xì,不要读成xī)

昏暗:光线不足;暗。课文中指洞中光线不足,视线模糊不清。

挤压:靠拢压迫。课文中指作者感受山石从左右两边及上方向他靠拢压迫过来。

稍微:表示数量不多或程度不深。课文中指头抬起的高度很低。

婉蜒:蛇类爬行的样子。课文中形容洞顶双龙弯弯曲曲的姿态。

石钟乳:石灰岩洞中悬在洞顶上的像冰锥的物体,常与石笋上下相对,由含碳酸钙的水溶液逐渐蒸发凝结而成。也叫钟乳石。

名目:事物的名称。课文中指石钟乳和石笋的各种名称。

变化多端:变化多种多样。端,项目。课文中形容钟乳石和石笋的形状多种多样。

颜色各异:颜色各不相同。异,不同。课文中指石钟乳和石笋的颜色各不相同。

一转:走一圈儿。课文中指作者在内洞里走了一圈儿。

进:平房的一宅之内分前后几排的,一排称为一进。课文中指内洞大约有十来排平房那么深。

上源:水流起头的地方。课文中指洞中泉水的源头。

(三)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认真看课文,进一步加强对生字、新词的记忆与理解。

2.学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1)学生边默读课文边画出游览双龙洞的路线。

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帮助指导。

(2)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作者记叙了他游金华双龙洞的经过)

作者从金华出发,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

学生总结游览顺序时,有不少学生会忽略由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对此教师可设计提问:作者是由外洞直接进入内洞的吗?以引导学生注意从孔隙进入内洞的过程。(板书:•金华•罗甸洞口外洞孔隙内洞)

教师根据学生描述的游览顺序边板书边画一幅简单的示意图。

(四)按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1.指导学生按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按游览顺序可分六段。第一段是第1自然段;第二段是第

2、3自然段;第三段是第4自然段;第四段是第5自然段;第五段是第

6、7自然段;第六段是第8自然段)

学生在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后,按游览顺序分段和概括段意就比较容易了。

2.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写4月14日作者去游览金华的双龙洞。第二段:写去双龙洞路上的见闻。第三段:介绍游览外洞的情景。第四段:介绍从外洞进入内洞的经过情形。第五段:介绍游览内洞的情景。第六段:写乘船出洞。)

(五)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祖国山川的热爱之情。

1.请6名学生分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2.有感情地齐读课文。进一步感受文中所描写的景物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六)作业。

1.抄写生字、生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外洞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二)感受双龙洞的雄、奇、险,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5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

(一)了解金华双龙洞外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二)感受双龙洞的雄、奇、险,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显得有精神"和"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两句话的含义。

四、教学过程

(一)结合课文引入新课。

春末的一天,在浙江金华,作者踏上了去双龙洞的路途。一路上,春末的景致不断扑入作者的眼帘。我们也来感受一下山中的春色吧!

(二)了解作者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感受沿途迷人的景色。

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学生在书中画出作者所看到的景物。

作者沿途看到了什么?作者是怎样描述这些景物的?

(作者沿途看到了映山红、油桐、山、溪流。映山红繁多而茂盛,油桐花也很多,粉红色的山独具特色,溪流随着山势不断变化)

请一位同学读一下这一段的第二句话,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

对这句话学生理解起来有些难度,教师可设计提问:盆栽的杜鹃有人照顾,上肥浇水,怎么在作者眼中却没有山上的杜鹃有精神?引导学生理解花儿在大自然中无拘无束,吸收阳光雨露,任其自然地生长,显示出它的本性姿态,而格外地有生机有灵气。作者有崇尚自然、赞美自然之意。

请一位同学读一读第2自然段,你能不能用作者写出来的和没有直接写出来的颜色画出一幅明艳的画面。

教师告诉学生映山红的花大多是红色的,也有红紫色和白色的。油桐的花朵较大,白色带有黄红色斑点和条纹。

联系春天的草木,理解"新绿"的意思。"新绿"是指春天新长出的草和树叶的颜色。刚长出时是淡绿的,长出时间稍长颜色就变深变浓了。

(粉红色的山上,开满了红色的、紫色的、白色的映山红,大朵大朵的油桐花一丛丛,一簇簇,在一片新绿的映衬下格外生机勃勃。)

山中有花也有水。谁来读一读一路迎接游客的溪流。(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3自然段)

讨论:溪流为什么会有宽、窄、缓、急的变化?溪声为什么会变换调子?溪流和双龙洞有什么关系?

(因为山势不断变化,有的地方宽,有的地方窄,有时山势高,有时山势低,有时平坦,有时陡峭,溪流从山上向下流,会随着山势的变化而时宽时窄,时缓时急。溪声也会时高时低,时断时续。溪流是从双龙洞中流出来的。)

作者边欣赏着山中明艳的春色,边倾听着淙淙溪声,一路逆溪流而上,来到了双龙洞洞口。

(三)了解外洞特点,体会双龙洞的"雄"。如果说沿途的风光可用一个"美"字来概括,那么洞口和外洞你会用哪两个字来概括。

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

(板书:山路美)

(洞口可用"宽"字来概括,外洞可用"大"字来概括)

(板书:宽大)

洞口外的景色使你产生什么感觉?读一读,说一说。

(高山之上,树木繁密,感到很有气势,也不禁对双龙洞产生一种神秘感)

作者的哪些描写让你体会到外洞的大?

作者又一次提到"泉水",从全篇来看,它起什么作用?

(它是作者在洞中游览的一条线索。迎着溪流入洞—乘船通过泉水流出的孔隙进出内洞)

乘船从孔隙中穿过是什么滋味,我们也来试试。

(四)了解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体会双龙洞的"险"。

(板书:孔隙)

说到"孔隙"我们就会想到很小的窟窿或很细的缝儿,而这个孔隙却可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那么作者为什么不称之为水洞却还要称为孔隙呢?

这是学生理解上的又一个难点。教师可以用"高楼上看物体,物体好像变小"的生活经验作比方,让学生懂得因为外洞面积太大了,水洞相对就显得很小,所以作者用孔隙一词是恰当的。

默读第四段,想一想:作者乘船洞中游与我们平日乘船水上游,游法上有什么不一样?

(作者只能仰卧在船上,身子紧贴船底,由管理处的工人把船拉进拉出。)

不仅游法上不一样,心情也是大不相同呀!读一读作者当时的感觉,体会体会他当时的心情。

(随着小船慢慢移动,光线越来越暗,作者的视线也越来越模糊,心情也紧张起来)

讨论:作者为什么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他挤压过来?

(因为孔隙太小,左右上方山石奇形怪状,周围又是昏暗一片,作者感觉山石挨着他,似乎将他紧紧包围起来。越往内洞走,黑暗越浓,这种压迫感就越强)

我们也为作者捏着一把汗,真希望小船早些靠岸。其实这段水路并不长,大约就十米,但让人觉得船儿走了好久好久。孔隙中乘船真是太"险"了!

(板书:险)

(五)背诵第四段。

(六)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5自然段。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内洞的特点,感受内洞的"奇"。

(二)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二、教学重点

(一)了解双龙洞内洞的特点。

(二)练习课文编提纲。

三、教学难点

给课文编写提纲。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同桌学生相互检查课文第5自然段的背诵。

2.教师了解学生背诵的情况。

(二)联系上文引入新课。

作者饱览了沿途的美景,感受了外洞的宏大气势,经历了孔隙中乘船而行的惊险,终于到达了内洞。内洞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板书:内洞)

(三)了解内洞特点,感受内洞的"奇"。

1.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五段,学生边听边画出写洞中双龙的句子。

2.讨论学习:内洞的景象是怎样的,给你的感觉是什么?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学习,互相启发,开阔思路。

(内洞有很多石钟乳和石笋,它们形状变化多端,颜色也各不相同。有的像龙,有的像神仙,有的像动物……给人的感觉是神奇而有趣。内洞比外洞还要大得多)

(板书:奇)

洞中有名称的石钟乳和石笋多达四十多个,而工人首先指点给作者看的是洞顶双龙,为什么?

(因为这是"双龙洞"名称的由来)

请一名学生朗读描写双龙的句子。

双龙有形有态,更妙的是一黄一青,双龙盘绕在洞顶,为洞中平添了几分气势。洞中有千姿百姿的石钟乳和石笋,侧耳倾听,耳边响起轻缓的声音,寻声找去,只见……

(学生接下去读写泉水的句子)

(板书:深黑的石洞里)

(四)小结:作者乘船出洞,结束了双龙洞之游。我们同作者一道感受了双龙洞的雄伟、惊险与神奇。面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们不禁折服于自然之伟大、自然之神奇!

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五)练习给课文编写提纲。

1.概括课文中心思想。

(课文通过记叙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

2.在写一篇文章之前,我们的大脑中要有一个思路—我要写一篇什么内容的文章(板书:题目),我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是什么(板书:中心),我要怎样把文章写具体,写通顺(板书:材料安排)这个思路就是文章的提纲。

3.练习给课文写提纲。

我们学习了《记金华的双龙洞》,按照刚才老师讲的写作思路,我们试着给课文写个提纲。

指导学生给课文写提纲。

作者游历了双龙洞,有很多感受,他想把这次游历记叙下来,这就是文章的内容。

(板书:记金华的双龙洞)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他要表达什么情感或说明什么道理呢,这就是文章的中心。这篇课文的中心我们刚刚总结了。

(板书:表达对祖国山川的热爱之情)

确定了写作的内容和要表达的中心,怎样选择材料、组织材料呢?我们来看作者是怎么做的。

作者这次游览,所见所闻很多,但不能把所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全部写进文章。所以必须对材料进行整理和选择。选择最能体现这次游览特点的,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作者挑选了山路上的景色,因为它能表现大自然的美,也增添了作者游双龙洞的兴趣。作者挑选了洞口、外洞、进入内洞、内洞几处景物来写,因为这些都是作者游览的对象,也是作者游览的顺序,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挑选好材料后,还要对选好的材料进行合理的安排,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按什么顺序组织材料,才能使文章条理清楚,段落清晰。本文的作者是按游览顺序组织材料的,同学们把作者对材料的安排按顺序写下来。

(板书:1.交待时间地点2.路上见闻3.外洞4.由外洞进入内洞5.内洞6.出洞)

4.小结:(指黑板)这样就是一个简单的提纲。我们在写作文前,应该编写作文提纲。首先想好要表达的中心,然后选择能表达中心的材料,最后把选好的要写的内容安排好。

5.学生将编写的提纲补充完整。

(六)作业

从学过的课文中选出一课,练习给课文编写提纲。

4、七月的天山(1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感受优美词句并积累。

4.感受北国天山的美景,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直接揭题:指名读课文前面的过度语。

◆学生自学

带着过度语提示问题,初读课文,并读准生字,找出新词。

整体感知,提问:文章似乎是个向导,带着你游览,能看出导游线路吗?

◆引导读通

正音、解词、通读句子。

◆合作学习

你觉得 哪些语段、词句写的好?这段话或这一词语好在哪里?在四人小组里阅读交流,说出感受,请同学发表看法,不理解的可以请教老师。

◆班级交流

各小组派代表在班上汇报讨论情况,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对体会不到位的进行点拨,并结合朗读加深体会。

◆激发兴趣,课外延伸

在学生交流后,问他们是否喜欢读这样的游记,并让学生在课外自由选择读些这方面的书,也可以浏览互联网上的资料,鼓励学生多 和 老师、同学交流。

◆摘抄优美词句

有条件的设计专门的摘录本子,指导摘录的格式,提醒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也要进行这样的摘录。

书法创作教案范文第4篇

1、古诗词三首

2、桂林山水

3、记金华的双龙洞

4、七月的天山 语文园地一

第二单元

5、中彩那天6*万年牢

7、尊严

8、将心比心 语文园地二

第三单元

9、自然之道

10、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11、蝙蝠和雷达

12、自然的启示 语文园地三

第四单元

13、夜鹰的歌声

14、小英雄雨来

15、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16、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 语文园地四

第五单元

17、触摸春天

18、永生的眼睛

19、生命生命 20、花的勇气 语文园地五

第六单元

21、乡下人家

22、牧场之国

23、古诗词三首

24、麦哨 语文园地六

第七单元

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26、全神贯注

27、鱼游到了纸上

28、父亲的菜园 语文园地七

第八单元

29、语言两则 30、文成公主进藏

31、普罗米修斯

32、渔夫的故事

教学进度:

时间 教学内容

第1 –3周 第1单元

第4 –5周 第2单元

第6 –7周 第3单元

第8 –9周 第4单元

第10 –11周 第5单元

第12 –13周 第6单元

第14 –15周 第7单元

第16 –17周 第8单元

第18 –20周 全面复习

第一单元

1.古诗词三首(2课时)

教学目标:

1. 读懂三首古诗,感悟每首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表现手法。

2.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并由此想象画面。

3. 会认读本课中"螺""谙"等生字,会写"亭""庭""潭""螺""谙"5个生字,理解"闲""厌""和""谙"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4.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5. 搜集、背诵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重难点:

1. 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美好画面。

2.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预习:

1. 自学生字,熟读三首诗。

2. 借助注释试讲诗意,画出有疑问的地方。

3. 搜集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第1课时

教学目标:掌握生字词,读熟三首诗,理解大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假期里,很多同学都出去旅游了,祖国名山大川的壮丽风光一定在你脑海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你能用简要的话语介绍你所看到的名山大川吗?

今天,我们还要从三首古诗中感受一下古代大诗人笔下的山山水水是什么样的。

二、读课题,指名读三首古诗。(检查通过预习对课文熟悉的情况)

三、指名认读生字,提示应注意的地方。

亭庭——指导读准后鼻音

谙——暗:区别音、形、意

四、分组学习

1. 读熟三首诗

2. 借助注释在组内试讲每首诗大意。

3. 交流预习中的疑问,组内解疑。

五、班内交流汇报小组学习情况。

六、作业:

1. 抄写生字。

2. 读、背三首诗。

第2课时

教学目标:通过想象,进一步感受每首诗所表现的美好意境及表达方法,背诵、默写。

教学过程:

一、吟诵、理解〈独坐敬亭山〉

1. 议:诗中除了敬亭山还提到哪些事物,分别是什么样的?

鸟:多、高飞无影

云:少(孤)慢慢飘走(闲)

——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

2. 在诗人笔下,万物似乎都与人相通,是有感情的,请你从诗中找出这样的词句。

闲、相看两不厌——体会诗中拟人的表现手法。

3. 教师简介写作背景,让学生粗略了解诗中寄寓的情感。

此诗是李白在政治上受挫,心情郁闷时所作,因此通过众鸟高飞、孤云闲浮、人与山"相看两不厌"来表达自己抱负不得施展,有志难酬的无奈。读起来使人产生一种失落、孤独之感。

4. 指导背诵《独坐敬亭山》

二、吟诵、理解〈望洞庭〉

1. 试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所写的洞庭湖景色,看谁描述得最美。

此环节注意提示学生在描述中突出:

(1)湖光和月光的交融和谐;湖面的光亮平静。

(2)白银盘和青螺分别所指。

——从诗中不但看出洞庭的山美水美,还看出那天夜里的月色很美。2. 从诗中哪些地方看出诗人是站在湖边往远处看的?

3. 诗人通过恰当的比喻把洞庭秀色写得惟妙惟肖,请找出诗中的比喻。

二句,把光亮平静的湖面比作未经打磨的镜子。四句,把月光下的湖面比作银盘,把湖中的君山比作青螺。

4. 指导背诵《望洞庭》

三、吟读、理解《忆江南》

1. 释题:忆,在此当回忆讲。"忆江南"为词牌。

2. 根据学生可能产生的疑问补充注释。(旧:过去 胜:超过)

3. 说说你从这首词中体会到怎样的景色,诗人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样的景色的。(太阳升起的时候,天空布满火红的朝霞,江边的花朵被映照得比燃烧着的火焰还要红;那一江春水像蓝草一样青绿,像晶莹的翡翠。——比较、比喻)

4. 请联系前面几句诗的意思,把最后的反问句写完整。江南的景色,让我怎能?

5. 指导背诵《忆江南》

四、交流搜集的其它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1. 白居易所作《忆江南》另两首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2. 其它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鹿砦》《望庐山瀑布》《滁州西涧》《山行》《小池》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等

五、作业:

1.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2.桂林山水(2个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认识生字、新词。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读中入景,读中悟情,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水的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4.通过自读自悟,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漓江江水、桂林山水独特的美。

教学难点:通过自读自悟,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设计:

一、故事导人,激发兴趣;

今天,老师要和你们一起去观赏桂林山水,去领略它独特的美。坐稳你们的小船,我们出发了。

二、整体感知,带人情境。

1.范读课文。

2.此时,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让学生说出自己真实的感受)

3.小结,并引读第一节。怪不得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板书:甲天下)

三、精读第二节,体会感情。

1.自由朗读。

要求:把最吸引你、最美的地方用笔划出来,好好地练一练,把感受到的美用朗读表达出来,说说你为什么这么读。

2.交流朗读,在读中体会水的:"静"、"清"、"绿"。

出示文字: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1)通过范读、指名读、齐读等形式,突出漓江水的静、清、绿。("静"这句读得轻而缓慢,让人感到水在轻轻地慢慢地流;"清"这句读出惊喜,读得让大家都看见江底的沙石;"绿"这句读出赞叹之情。)

(2)感悟作者表达"绿"的精妙。

引导学生把"无瑕的翡翠"与"碧绿的草坪、"绿色的玻璃"加以比较,体会作者描写的形象性和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

(3)读了这句话,你对漓扛的水有怎样的印象?请概括地说。(板书:静清、绿)

1.中体会作者具体形象描写景物特点的方法。

(1)出示文字:漓江的水真静啊!

漓江的水真清啊!

漓江的水真绿啊!

这样概括地写,不是也能把特点写明白吗?

(2)和原句对比读,说说哪句话给你的印象更为深刻?

小结:是的,我们写作文的时候,不仅要说出景物的特点,还要作具体、生动、细致的描写,这样写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出示文字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很清,还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呢!

漓江的水可真绿,多像一块无暇的翡翠。

和原句对比读,你有什么感觉?

(4)指导朗读,把你感受到的美读出来。

(5)学生有感情朗读。

4.激情点拨

既然这一节写的是漓江水的静、清、绿,为什么这节开头,还写大海和西湖呢?这不是多此一举吗?

(让学生理解对比写法可以衬托漓江水独特的美。)

5.理清叙述顺序,指导学生背诵。

(1)这段话共三句。先用大海、西湖引出漓江的水,再具体写漓江水的特点,最后一句是感受,也写出了水的静。

(2)学生试背。

四、学法迁移,自学课文第三节。

1.小结学法。

刚才,我们感受了漓江的秀丽风光,是通过读读、划划、练练、说说的方法来学的,下面请同学们用这种方法以小组交流的形式自学第三节。

2.出示要求。

读读:读第三节。

划划:划出最美的句子。

练练:读出美的感受。

说说:值得学习的写法。

(扶放结合,注重学法的迁移。)

3.朗读比赛。

要求:①把感受到的美读出来

②读给一个老师或同学听

③记住他们对你朗读的评价。

4.全班交流,并请进步特别大的同学为画面配音,其他同学欣赏。

(让学生读给老师或同学老师听,恰似给疲劳的学生注入了兴奋剂,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课堂气氛瞬间进入了高潮。与老师或同学一对

一、面对面的交流,其效果不言而喻。另外,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待人接物、语言交际、心理素质等综合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真可谓一举多得,设计绝妙。)

5.谈谈值得学习的写法。

(对比;抓住特点具体地写;用整齐的句式)(板书:奇、秀、险)

(围绕教学单元目标,读写结合。让学生悟出写作方法。)

五、以读代讲学习第四节。

1.范读。

2.激情点拨。

是的,桂林的水美得就像幅画,这幅画有83公里,所以说是连绵不断的画卷。这幅画是谁画的?(生答:大自然)大自然可真是神奇,它用手中的彩笔把桂林山水描绘得这般如诗如画、如梦如幻,让我们感到如痴如醉。(板书:美如画)

3、学生齐读最后一节。

让我们把美景深深地印在心里吧!

(对于《桂林山水》这样的精品,只有多读,方能领悟文中之意,体会文中之情,让学生在情感上和作者共鸣,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六、读写结合,延伸课外。

1.其实,同学们也游览过很多名胜。让学生交流所带来的风景照或自己所了解的名胜古迹。

2.说一说,仿照第

2、3节的写法,抓住景物的特点,学习用整齐的句式具体地描写。

3.记金华的双龙洞(3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5自然段。

教学重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2.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教学难点

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二)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三)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四)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

(一)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二)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三、教学难点

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四、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以她那壮美的河山、神奇的风光吸引了人们的目光,留下了人们的赞叹。《记金华的双龙洞》就是作家叶圣陶游览之后写下的一篇游记。我们就沿着他的足迹去观赏这一神奇的溶洞。(板书:3.记金华的双龙洞)

(二)检查预习。

1.填写生字表。

教师强调生字"浙"的读音是zhè,不要读成zhé;"蜿"的读音是wān,不要读成wǎn。"蜒"字中间是"廴",不是"辶"。要求学生在读写时注意。

2.查字典并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词语。

解释词语要依据"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原则,联系上下文准确地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盘曲:曲折环绕。课文中指汽车沿盘山道曲折向上行驶。("曲"读qū,不要读成qǔ)

呈:显出,露出。课文中指山上沙土显出粉红色。

明艳:明亮鲜艳。课文中指山上景物的色彩明亮鲜艳。

突兀:高耸。课文中指山势高耸。

森郁:树木茂盛繁密。课文中指山上草木生长得茂盛繁密。

孔隙:窟窿眼儿;缝儿。课文中指石壁上的窟窿眼儿。("隙"读xì,不要读成xī)

昏暗:光线不足;暗。课文中指洞中光线不足,视线模糊不清。

挤压:靠拢压迫。课文中指作者感受山石从左右两边及上方向他靠拢压迫过来。

稍微:表示数量不多或程度不深。课文中指头抬起的高度很低。

婉蜒:蛇类爬行的样子。课文中形容洞顶双龙弯弯曲曲的姿态。

石钟乳:石灰岩洞中悬在洞顶上的像冰锥的物体,常与石笋上下相对,由含碳酸钙的水溶液逐渐蒸发凝结而成。也叫钟乳石。

名目:事物的名称。课文中指石钟乳和石笋的各种名称。

变化多端:变化多种多样。端,项目。课文中形容钟乳石和石笋的形状多种多样。

颜色各异:颜色各不相同。异,不同。课文中指石钟乳和石笋的颜色各不相同。

一转:走一圈儿。课文中指作者在内洞里走了一圈儿。

进:平房的一宅之内分前后几排的,一排称为一进。课文中指内洞大约有十来排平房那么深。

上源:水流起头的地方。课文中指洞中泉水的源头。

(三)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认真看课文,进一步加强对生字、新词的记忆与理解。

2.学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1)学生边默读课文边画出游览双龙洞的路线。

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帮助指导。

(2)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作者记叙了他游金华双龙洞的经过)

作者从金华出发,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

学生总结游览顺序时,有不少学生会忽略由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对此教师可设计提问:作者是由外洞直接进入内洞的吗?以引导学生注意从孔隙进入内洞的过程。(板书:•金华•罗甸洞口外洞孔隙内洞)

教师根据学生描述的游览顺序边板书边画一幅简单的示意图。

(四)按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1.指导学生按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按游览顺序可分六段。第一段是第1自然段;第二段是第

2、3自然段;第三段是第4自然段;第四段是第5自然段;第五段是第

6、7自然段;第六段是第8自然段)

学生在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后,按游览顺序分段和概括段意就比较容易了。

2.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写4月14日作者去游览金华的双龙洞。第二段:写去双龙洞路上的见闻。第三段:介绍游览外洞的情景。第四段:介绍从外洞进入内洞的经过情形。第五段:介绍游览内洞的情景。第六段:写乘船出洞。)

(五)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祖国山川的热爱之情。

1.请6名学生分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2.有感情地齐读课文。进一步感受文中所描写的景物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六)作业。

1.抄写生字、生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外洞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二)感受双龙洞的雄、奇、险,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5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

(一)了解金华双龙洞外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二)感受双龙洞的雄、奇、险,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显得有精神"和"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两句话的含义。

四、教学过程

(一)结合课文引入新课。

春末的一天,在浙江金华,作者踏上了去双龙洞的路途。一路上,春末的景致不断扑入作者的眼帘。我们也来感受一下山中的春色吧!

(二)了解作者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感受沿途迷人的景色。

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学生在书中画出作者所看到的景物。

作者沿途看到了什么?作者是怎样描述这些景物的?

(作者沿途看到了映山红、油桐、山、溪流。映山红繁多而茂盛,油桐花也很多,粉红色的山独具特色,溪流随着山势不断变化)

请一位同学读一下这一段的第二句话,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

对这句话学生理解起来有些难度,教师可设计提问:盆栽的杜鹃有人照顾,上肥浇水,怎么在作者眼中却没有山上的杜鹃有精神?引导学生理解花儿在大自然中无拘无束,吸收阳光雨露,任其自然地生长,显示出它的本性姿态,而格外地有生机有灵气。作者有崇尚自然、赞美自然之意。

请一位同学读一读第2自然段,你能不能用作者写出来的和没有直接写出来的颜色画出一幅明艳的画面。

教师告诉学生映山红的花大多是红色的,也有红紫色和白色的。油桐的花朵较大,白色带有黄红色斑点和条纹。

联系春天的草木,理解"新绿"的意思。"新绿"是指春天新长出的草和树叶的颜色。刚长出时是淡绿的,长出时间稍长颜色就变深变浓了。

(粉红色的山上,开满了红色的、紫色的、白色的映山红,大朵大朵的油桐花一丛丛,一簇簇,在一片新绿的映衬下格外生机勃勃。)

山中有花也有水。谁来读一读一路迎接游客的溪流。(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3自然段)

讨论:溪流为什么会有宽、窄、缓、急的变化?溪声为什么会变换调子?溪流和双龙洞有什么关系?

(因为山势不断变化,有的地方宽,有的地方窄,有时山势高,有时山势低,有时平坦,有时陡峭,溪流从山上向下流,会随着山势的变化而时宽时窄,时缓时急。溪声也会时高时低,时断时续。溪流是从双龙洞中流出来的。)

作者边欣赏着山中明艳的春色,边倾听着淙淙溪声,一路逆溪流而上,来到了双龙洞洞口。

(三)了解外洞特点,体会双龙洞的"雄"。如果说沿途的风光可用一个"美"字来概括,那么洞口和外洞你会用哪两个字来概括。

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

(板书:山路美)

(洞口可用"宽"字来概括,外洞可用"大"字来概括)

(板书:宽大)

洞口外的景色使你产生什么感觉?读一读,说一说。

(高山之上,树木繁密,感到很有气势,也不禁对双龙洞产生一种神秘感)

作者的哪些描写让你体会到外洞的大?

作者又一次提到"泉水",从全篇来看,它起什么作用?

(它是作者在洞中游览的一条线索。迎着溪流入洞—乘船通过泉水流出的孔隙进出内洞)

乘船从孔隙中穿过是什么滋味,我们也来试试。

(四)了解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体会双龙洞的"险"。

(板书:孔隙)

说到"孔隙"我们就会想到很小的窟窿或很细的缝儿,而这个孔隙却可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那么作者为什么不称之为水洞却还要称为孔隙呢?

这是学生理解上的又一个难点。教师可以用"高楼上看物体,物体好像变小"的生活经验作比方,让学生懂得因为外洞面积太大了,水洞相对就显得很小,所以作者用孔隙一词是恰当的。

默读第四段,想一想:作者乘船洞中游与我们平日乘船水上游,游法上有什么不一样?

(作者只能仰卧在船上,身子紧贴船底,由管理处的工人把船拉进拉出。)

不仅游法上不一样,心情也是大不相同呀!读一读作者当时的感觉,体会体会他当时的心情。

(随着小船慢慢移动,光线越来越暗,作者的视线也越来越模糊,心情也紧张起来)

讨论:作者为什么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他挤压过来?

(因为孔隙太小,左右上方山石奇形怪状,周围又是昏暗一片,作者感觉山石挨着他,似乎将他紧紧包围起来。越往内洞走,黑暗越浓,这种压迫感就越强)

我们也为作者捏着一把汗,真希望小船早些靠岸。其实这段水路并不长,大约就十米,但让人觉得船儿走了好久好久。孔隙中乘船真是太"险"了!

(板书:险)

(五)背诵第四段。

(六)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5自然段。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内洞的特点,感受内洞的"奇"。

(二)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二、教学重点

(一)了解双龙洞内洞的特点。

(二)练习课文编提纲。

三、教学难点

给课文编写提纲。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同桌学生相互检查课文第5自然段的背诵。

2.教师了解学生背诵的情况。

(二)联系上文引入新课。

作者饱览了沿途的美景,感受了外洞的宏大气势,经历了孔隙中乘船而行的惊险,终于到达了内洞。内洞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板书:内洞)

(三)了解内洞特点,感受内洞的"奇"。

1.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五段,学生边听边画出写洞中双龙的句子。

2.讨论学习:内洞的景象是怎样的,给你的感觉是什么?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学习,互相启发,开阔思路。

(内洞有很多石钟乳和石笋,它们形状变化多端,颜色也各不相同。有的像龙,有的像神仙,有的像动物……给人的感觉是神奇而有趣。内洞比外洞还要大得多)

(板书:奇)

洞中有名称的石钟乳和石笋多达四十多个,而工人首先指点给作者看的是洞顶双龙,为什么?

(因为这是"双龙洞"名称的由来)

请一名学生朗读描写双龙的句子。

双龙有形有态,更妙的是一黄一青,双龙盘绕在洞顶,为洞中平添了几分气势。洞中有千姿百姿的石钟乳和石笋,侧耳倾听,耳边响起轻缓的声音,寻声找去,只见……

(学生接下去读写泉水的句子)

(板书:深黑的石洞里)

(四)小结:作者乘船出洞,结束了双龙洞之游。我们同作者一道感受了双龙洞的雄伟、惊险与神奇。面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们不禁折服于自然之伟大、自然之神奇!

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五)练习给课文编写提纲。

1.概括课文中心思想。

(课文通过记叙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

2.在写一篇文章之前,我们的大脑中要有一个思路—我要写一篇什么内容的文章(板书:题目),我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是什么(板书:中心),我要怎样把文章写具体,写通顺(板书:材料安排)这个思路就是文章的提纲。

3.练习给课文写提纲。

我们学习了《记金华的双龙洞》,按照刚才老师讲的写作思路,我们试着给课文写个提纲。

指导学生给课文写提纲。

作者游历了双龙洞,有很多感受,他想把这次游历记叙下来,这就是文章的内容。

(板书:记金华的双龙洞)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他要表达什么情感或说明什么道理呢,这就是文章的中心。这篇课文的中心我们刚刚总结了。

(板书:表达对祖国山川的热爱之情)

确定了写作的内容和要表达的中心,怎样选择材料、组织材料呢?我们来看作者是怎么做的。

作者这次游览,所见所闻很多,但不能把所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全部写进文章。所以必须对材料进行整理和选择。选择最能体现这次游览特点的,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作者挑选了山路上的景色,因为它能表现大自然的美,也增添了作者游双龙洞的兴趣。作者挑选了洞口、外洞、进入内洞、内洞几处景物来写,因为这些都是作者游览的对象,也是作者游览的顺序,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挑选好材料后,还要对选好的材料进行合理的安排,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按什么顺序组织材料,才能使文章条理清楚,段落清晰。本文的作者是按游览顺序组织材料的,同学们把作者对材料的安排按顺序写下来。

(板书:1.交待时间地点2.路上见闻3.外洞4.由外洞进入内洞5.内洞6.出洞)

4.小结:(指黑板)这样就是一个简单的提纲。我们在写作文前,应该编写作文提纲。首先想好要表达的中心,然后选择能表达中心的材料,最后把选好的要写的内容安排好。

5.学生将编写的提纲补充完整。

(六)作业

从学过的课文中选出一课,练习给课文编写提纲。

4、七月的天山(1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感受优美词句并积累。

4.感受北国天山的美景,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直接揭题:指名读课文前面的过度语。

◆学生自学

带着过度语提示问题,初读课文,并读准生字,找出新词。

整体感知,提问:文章似乎是个向导,带着你游览,能看出导游线路吗?

◆引导读通

正音、解词、通读句子。

◆合作学习

你觉得 哪些语段、词句写的好?这段话或这一词语好在哪里?在四人小组里阅读交流,说出感受,请同学发表看法,不理解的可以请教老师。

◆班级交流

各小组派代表在班上汇报讨论情况,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对体会不到位的进行点拨,并结合朗读加深体会。

◆激发兴趣,课外延伸

在学生交流后,问他们是否喜欢读这样的游记,并让学生在课外自由选择读些这方面的书,也可以浏览互联网上的资料,鼓励学生多 和 老师、同学交流。

◆摘抄优美词句

有条件的设计专门的摘录本子,指导摘录的格式,提醒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也要进行这样的摘录。

书法创作教案范文第5篇

第一课时

课题:临帖的作用及意义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课堂引入,激发互动

"临帖"是学书法者从规矩入手,从古今优秀的书法范本入手,使初学者从传统中掌握前人的用笔和结体,使其有法度。"临帖"易得前人笔意。赵孟頫说:"临书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笔之意,乃为有益。"

二、发现探究,合作交流

"临帖"是学书者,进入书法艺术殿堂的最基本保证。"临摹"是学书法者的必经之路。从临帖可以了解笔画肥瘦,间架结构,墨色的浓淡枯润,运笔的轻重缓急,转折换锋,接搭引带等等。只有通过"临帖"才能进入到创作。在继承的基础上发挥一定的创造性,使前人书迹为我所用,也就是常说的"后与古人离"。

临帖是创作的准备。创作完全是一种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带有明确审美追求的艺术活动。

三、互异互问,思维创新

临帖应是对传统全面而深入的继承。 临帖要从所临碑帖中汲取传统中的精华和营养,挖掘出精神的本质,对符合时代和个人气质的审美意蕴及形式的不断改造、融合,同时也是对不符合时代审美观念的内容的抛弃。这是创造选择的过程,是不断运动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进入创作中。也就是说,只有通过对优秀的书法作品进行临摹,研究其规律,让帖中的笔画、结体节度自己的心手,方可跨入书法艺术之门而进行创作。

四、回顾概括,反思延伸

临帖是进入创作的基础,创作是对临摹的突破。

临摹字帖是学习书法的必由之路,也是行之有效的好办法。

临摹的字帖有两种,一种是毛笔字帖,一种是钢笔字帖。学习钢笔书法,理所当然地要临摹钢字帖,但如果没有理想的钢笔字帖,临摹毛笔字帖的效果也很好。因为毛笔字帖大都具有较高的艺术性,除了其点画精到、粗细分明、来龙去脉交待清楚外,还具有结构漂亮、章法完美的优点,有利于初学者学习。另外,毛笔字帖品种丰富,风格多样,也便于选择使用。只是毛笔字帖的线条比较粗壮,而钢笔笔迹比较尖细,所以临摹时应去其血肉,取其筋骨。只要认真学习,定有较大收获。

八年级下期书法(毛笔书法)教案

第二课时 课题:怎样临摹字帖

教学过程:

一、课堂引入,激发互动

首先挑选一本自己比较喜爱的、点画比较工整的、结体比较匀称的字帖来临摹。如果是毛笔字帖的话,则应挑选字体小一点的字帖,这样可省去缩小的工夫。

在习字时,要先摹后临、临摹结合。所谓摹,就是把字帖放在比较透明的习字纸下,用钢笔照着字帖上的字一点一画地“描红”。要求钢笔的笔迹不要越出毛笔字外,都写在字帖上字的点画中间。这样,久而久之,就容易学到字帖上字的结构。所谓临,就是把字帖放在习字纸旁;照着帖上的字依样画葫芦。要求点画写得象,有轻重节奏和粗细的变化。这样,久而久之,就容易学到字帖上字的笔意。由于临书比摹书难,因此要先摹后临,由于临和摹是两种相辅相成的学字手段,因此要临摹结合,循序渐进。

二、发现探究,合作交流

临摹前要仔细读帖。对帖上的字,其点画怎样书写,结构怎样安排,章法怎样布置,都要仔细琢磨并从中找出规律,这样就容易写得有兴趣,也容易写得象,写得好。临摹时,不能贪多贪快,而应集中兵力打歼灭战,每天坚持

一、二小时,反复地临摹几个字,这样才会有真正的收获。对难写的字,更要知难而上,多临摹,多比较。

此外,光临摹也还不够,还要会背、核、用。背,就是不看帖,背着帖写,做到不看帖也能把帖上的字写出来,力求形神毕肖;核,就是将背写的字与帖上的字进行核对。看有否差错,要善于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改正缺点;用,就是实践,把学了的东西,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在实践中来巩固和提高所学的东西。

最后,在已临摹好了一种字帖后,还应象蜜蜂采百花酿佳蜜一样博采众长地再临一些其它字帖。当然,学写字帖也最忌见异思迁,今天摹这本帖,明天临那本帖,象走马灯似的轮换着书写,这样,是写不好字的,初学钢笔行书者务必注意。

三、互异互问,思维创新 临摹字帖的方法

(1)挑选字帖: 挑选一本自己比较喜爱的、点画比较工整的、结体比较匀称的字帖来临摹。如果是毛笔字帖的话,则应挑选字体小一点的字帖,这样可省去缩小的工夫。 (2)先摹后临、临摹结合 在习字时,要先摹后临、临摹结合。 所谓摹,就是把字帖放在比较透明的习字纸下,用钢笔照着字帖上的字一点一画地"描红"。要求钢笔的笔迹不要越出毛笔字外,都写在字帖上字的点画中间。这样,久而久之,就容易学到字帖上字的结构。 所谓临,就是把字帖放在习字纸旁;照着帖上的字依样画葫芦。要求点画写得象,有轻重节奏和粗细的变化。这样,久而久之,就容易学到字帖上字的笔意。由于临书比摹书难,因此要先摹后临,由于临和摹是两种相辅相成的学字手段,因此要临摹结合,循序渐进。

(3)仔细读贴

临摹前要仔细读帖。对帖上的字,其点画怎样书写,结构怎样安排,章法怎样布置,都要仔细琢磨并从中找出规律,这样就容易写得有兴趣,也容易写得象,写得好。临摹时,不能贪多贪快,每天坚持

一、二小时,反复地临摹几个字,这样才会有真正的收获。对难写的字,更要知难而上,多临摹,多比较。

(4)背、核、用 除了临摹外,还要会背、核、用。背,就是不看帖,背着帖写,做到不看帖也能把帖上的字写出来,力求形神毕肖;核,就是将背写的字与帖上的字进行核对。看有否差错,要善于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改正缺点; 用,就是实践,把学了的东西,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在实践中来巩固和提高所学的东西。

四、回顾概括,反思延伸

博采众家之长,在已临摹好了一种字帖后,还应博采众长地再临一些其它字帖。

八年级下期书法(毛笔书法)教案

第三课时 课题:文房四宝

教学过程:

一、课堂引入,激发互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学习书法,对于书法工具,也必须了解和掌握。所谓工具,就是笔、墨、纸、砚。古人把这四样工具中的优等品:湖笔、徽墨、宣纸、端砚,合称为“文房四宝”。它们不仅是实用工具,也是蜚声海内外的艺术品。

二、发现探究,合作交流

毛笔,据说是秦始皇的大将蒙恬创制的,当然,这只是传说罢了。实际上,在湖南长沙楚墓中就曾出土过战国时期的毛笔,为竹杆、兔毫,并有笔套。湖北荆州凤凰山汉墓曾出土几乎是一整套文房四宝,其中除了以简代纸外,笔、墨、砚均全,笔也是竹管兽毛所制,并有一个中间开口的笔套。这是西汉文帝时的产物。有人说,西周时期即已用笔。毛笔的笔杆一般用竹管制,讲究些的用斑竹管制,也有用犀牛角、象牙或金银制的,那就是工艺美术品了。笔头所用兽毫分为柔(软)健(硬)两类,柔毫主要是山羊毛所制;健毫则用兔脊毛和黄鼠狼尾毛等制成,柔毫和健毫杂在一起称为兼毫。笔头制作是中间一簇长毫称为锋,即笔尖;四周包着稍短的毫称为副毫。好的毛笔具有尖、齐、圆、健四大优点。尖,指笔锋如针;齐,指笔毫齐崭;圆,指笔头吸水饱圆;健,指富有弹性,毛笔的型号有多种,写多大的字就用与之相适应的笔,用大笔写小字,用小笔写大字,都无法取得良好效果。产毛笔的地区,唐代至宋代,以安徽宣州最出名,所产紫毫(老紫兔毫)笔,为无上佳品,其价如金。明清时期,为浙江湖州善琏镇所产的选料严格、制作精良的湖笔所取代,并且相沿至今。 墨的出现很早,《述在书法纂》上说:西周“邢夷始制墨,字从黑土,煤烟所成,土之类也。”说是黑土,可能是指黑色一类矿物质,或矿物颜料,那么甲骨文上的黑色字,倒出现得更早。说是煤烟所成,却是西汉以后的事。荆州凤凰山西汉墓出土的墨是颗粒状的,磨时放在凹形砚池上,用一个扁圆形的研石,压在墨颗粒上加水磨细或磨成粉末后加水使用。后代的墨确是煤烟所成,其原料不同,可分为油烟墨、漆烟墨、松烟墨,分别以桐油、生漆、松枝所烧的烟炱,加黄明胶和麝香、冰片等制成。南北朝时易州的墨和剡县的纸很有名。五代时,易州墨工奚超父子避乱到江南,改进易州制墨方法,制成“新安香墨”。新安即徽州,这就是徽墨的源头。直到明清时,徽州制墨业更有发展,以胡开文所制为最有名。徽墨的特点是: “落纸如漆,色泽黑润,经久不褪,纸笔不胶,香味浓郁,丰肌腻理。”并在墨面雕刻山水人物,墨锭制成各种艺术形态及施以五彩,嵌在锦匣当中,延续至今,历久不衰,是我国高档工艺美术品之一。为了方便,目前一般书画都采用墨汁,以一得阁和曹素功所产为佳,但讲究用墨的人仍采用研磨徽墨的办法,创作书画。

三、互异互问,思维创新

纸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西汉墓出土的文物中,已出现了麻制的纸,但很粗糙。东汉蔡伦采用多种原料和改进制纸方法,使纸的质量和产量都大为提高。由于纸的广泛使用,晋安帝才下令废除了自古沿用下来的竹木简,把历史推进到全面用纸的时代。唐代的造纸业非常发达,宣州出宣纸,江西临川出薄滑纸,扬州出六合笺,广州出竹笺等,都是上等品。宣纸产自宣州府(今安徽泾县),自唐以来,历代相沿。起初用青檀树皮制纸,后逐渐扩大到用堵、桑、竹、麻等十几种原料。宣纸的特点是:质地绵韧,纹理美观,洁白细密,经久不坏,并善于表现笔墨的浓淡润湿,变化无穷。古代诗人誊为:“滑如春冰密如茧”,并被称作“纸中之王”和”纸寿千年”。宣纸的品种多达五六十种,分为生宣和熟宣。生宣书画皆宜,生宣上矾后即为熟宣,因着水不洇,经得多次皴染,适宜于画工笔重彩。因宣纸价格较贵,学习书法可不用宣纸。用价钱便宜的毛边纸和连史纸即可。

四、回顾概括,反思延伸

在西汉时期即已使用砚,湖北荆州凤凰山西汉墓出土了砚,我国传统有四大砚,即端砚、歙砚、洮砚、澄泥砚。端砚产于广东端州(肇庆市)东郊端溪,唐代就极出名,李贺有诗日:“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赞石工攀登高处凿取紫色岩石来制砚。端砚有“群砚之首“的称誉,石质细腻、坚实、幼嫩、滋润,扪之若婴儿之肤,。温润如玉,磨之无声,发墨光润。石上且有鸲鹆眼等自然纹理,歙砚产于徽州,徽州是府治,歙县是县治,同在一地。所以歙砚与徽墨乃是“文房四宝”中同产一地的姐妹。歙砚的特点,据《洞天清禄集》说:“细润如玉,发墨如饥油,并无声,久用不退锋。或有隐隐白纹成山水、星斗、云月异象。”端砚资源缺乏,名贵者已不多;歙县地处黄山之阳,取材广泛,近年仍有镂刻工极细之艺术大砚出产。洮河砚之石材产于甘肃临洮大河深水之底,取之极难。澄泥砚产于山西绛州,不是石砚,而是用绢袋沉到汾河里,一年后取出,袋里装满细泥沙,用来制砚。另有鲁砚,产于山东;盘谷砚,产于河南;罗纹砚,产于江西。一般说,凡石质细密,能保持湿润,磨墨无声,发墨光润的,都是较好的砚台。

八年级下期书法(毛笔书法)教案

第四课时

课题:写楷书要注意用笔的方法(1)

教学过程:

一、课堂引入,激发互动

颜字的横画与竖画的用笔是有区别的。一般横轻竖重,表现在线条上就是横画较细而竖画较粗。作品在横竖画的处理上则没有明显的变化,故而写得横竖画一样厚重,再者颜字用笔的起笔比较强调力度,横画起、运和收笔都有变化,竖画起笔有明显的顿挫感,收笔多用“悬针”徐徐而止。作品中的横画看不出起、运和收笔中的提按变化,而竖画收笔势太疾,给人一种突然打住的感觉。

二、发现探究,合作交流

颜字的捺画和钩画是很有特色的,一捺铺毫直下,收笔前略有停顿后迅速提笔再踢出,份量重,斜度大,出脚长,出锋处往往有斜角,写出来后呈燕尾状,用笔虽壮实而不失力度。钩画收笔时略向内斜然后回锋提毫略微停顿后平出。出锋处往往有缺角。作品中对这类笔画的用笔稍感草率,故很难体现出颜字的特点而且也减弱了用笔的力度。

此外,颜字的用笔偏向于圆润,有些长笔中部较两端粗,左右竖笔中部每向外凸,呈相向势。结体外紧而内宽,特别是颜真卿晚年的字,结体趋于朴拙,用笔老辣,顿挫扭转皆臻微妙,是很值得我们探索和研习的。

总之,作品的最大遗憾就是用笔较单一,缺乏提按的变化。笔者愚见,相对而言,楷书是比较强调笔法的一种书体。要想将楷书写得灵动、流畅。就必须

三、互异互问,思维创新 楷书的笔法——行笔

行笔,也叫走笔、过笔,是点画用笔起收之间的中间环节,也即是行笔过程。其用笔起、收固然关键,然行笔亦十分重要,清代书法理论家包世臣就看到了古人之所以在用笔上取得不可企及的成就,正在于不仅仅重视起笔与收笔,使笔画两端“雄厚恣肆”,同时也在中间行笔的过程中下功夫,使笔画“丰而不怯,实而不空”,骨势洞达,神盈一体,力贯始终。 行笔这一过程,用笔的方法主要是中锋与侧锋,另外,为了加强笔画的粗细变化及行笔方向改变后的转折,还要在行笔过程中辅之以提按、顿驻、疾涩等动作。

中锋与侧锋

中锋, 即在用笔过程中,笔锋始终保持在笔画的中线上运动。正统的用笔方法历来强调“中锋”用笔,蔡邕在《九势)中说:“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由于笔锋在笔画的中间运行,毫铺纸面,两边分开,墨汁可以均匀流畅地注入纸面,故写出的线条沉着饱满,遒劲有力,富于立体感。古人写字,有的甚至强调“笔笔中锋”,原因正在这里。

侧锋,是运笔的另一种形式,即在运笔过程中笔锋不在笔画中间,而是在笔画的一侧运行,侧锋写出的笔画方劲犀利,神采外耀

四、回顾概括,反思延伸

关于侧锋用笔问题,自古以采书法家各执己见,有人认为侧锋有一定的表现力,有人则认为侧锋是“败笔”。

八年级下期书法(毛笔书法)教案

第五课时

课题:写楷书要注意用笔的方法(2)

教学过程:

一、课堂引入,激发互动 提笔与顿笔(按笔)

提笔,就是在行笔过程中把笔稍微上提而不离开纸面的运笔方法,目的是使笔画变细,或为按笔蓄势作准备。提笔可在不同的环节运用,分为起、收笔处的顿提;行笔时的走提;转折处的驻提和收笔时的尾提等四种形态。

二、发现探究,合作交流

在笔画的起、收、转、折处和行笔过程中,毫锋下按,称为顿笔。由于下按势态的差异,区分出三种不同的形态:下按较为急促,称为顿笔;比较缓慢,称为按笔;稍有停顿,称为驻笔。

当逆人、折人起笔之后,往往需要顿笔(或转笔),继而提笔向行笔环节过渡,行笔中又往往提顿(按)结合——形成“涩笔”,通常所谓涩笔实际上与用笔中提按有一定关联。收笔时也在顿笔之后提笔(或转笔)而后回锋收笔,使点画显出轻重变化,产生“不光而毛”,丰实强劲的艺术效果。

提笔、顿笔(按笔)是对立统一的两种用笔方法。其毫锋的运动上提与下按,产生出提笔出轻、顿笔成重的粗细不同的效果。在点画具体的用笔过程中,常常提、顿(按)相伴而行,不可分割,看似矛盾对立的两极用笔,实则是统一于一体的。正如清刘熙载《艺概·书概》中所说:“书家于„提‟„按‟二字,有相合而无相离。故用笔重处正须飞提,用笔轻处正须实按,始能免堕飘二病。”

三、互异互问,思维创新

转笔与折笔是笔锋在改变运行方向时的用笔方法。转的效果是圆,折的效果是方,故有“转以成圆,折以成方”之说。转笔多用于篆和行草,折笔多用于隶及楷,但楷书中转法并不是不用,只是就总体上使用量的大小有别而已。

转笔的书写方法是:起笔裹锋不重按,用指腕的力量将笔锋调顾,心静手稳,中锋运行行笔起伏不大,速度也较均匀,收笔时转绕回锋,也就是说,笔锋起止和改变运行方向时,要圆转取势。转笔显得圆实厚重,内刚外柔,富有弹性。

折笔,也叫折锋,是使笔锋断然改变行笔方向的笔法,用折笔写出的笔画显得方棱峻拔,骨力外拓。折锋时应将提顿笔法结合起来,以求方中寓有圆意。

转笔、折笔在应用中是互为补充的,要做到圆中有方,方中有圆,转中有折,方圆并用,刚柔相济,才算真正掌握了转笔与折笔的用笔方法。

疾笔与涩笔

在书写过程中,毛笔运行并非一往匀速,它是有快有慢的,快慢交替形成节奏。行笔快的叫“疾笔”,行笔慢的叫“涩笔”。

八年级下期书法(毛笔书法)教案

第六课时

课题:偏旁和单字的书写

(一)

教学要求:

1、使学生掌握口字旁、日字旁、月字旁、提手旁、木字旁、禾字旁及12个单字的书写要领。

2、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和学习习惯。

3、在书写训练中进行爱学习的教育。 教学重点: 偏旁和单字的书写 教学难点: 如何记住书写要领

教学方法: 教法:示范引导法 学法:读练结合 教学准备: 视频展台、录音机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指名上台书写: 体 行 凉 消 地 珠

师:今天,我们接着学习第二课。(板书课题)

二、教学口字旁

1、指名读口字旁书写分析。

2、指名上台书写,并讲解要领。

3、生关上书,在草稿本上练习,然后再和字帖进行对比,找出问题所在。

4、生完成练习。

5、生默读“唱”和“鸣”的书写分析,边读边用手比划,要求要把字“印”在脑中。

6、指名上台书写,其他学生在草稿本完成书写。

7、对比找问题,然后在书上完成练习。

8、总结学法:先读帖,后练习,再对比,最后巩固。

三、自学其他偏旁的书写

1、生按刚才的方法自学其余字的书写。

2、生练习时,师放音乐,巡视辅导。

3、生进行行款练习时,老师提醒学生注意还要把练习内容搞清楚是什么意思,不要写完一个字再去看下一 字怎么写,要一气呵成。

四、作品展示

选择部分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师指出作品中的优缺点。

五、教学总结 附:板书设计

八年级下期书法(毛笔书法)教案

第七课时

课题:偏旁和单字的书写

(二)

教学目标:

掌握“横”的运笔方法,会写几个简单的含有“横”的汉字,培养练习书法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回顾上节课我们练习了写毛笔字时的执笔方法和书写姿势。

2、同学们都做得很好!你们是不是都跃跃欲试,想动笔写一写了

二、横画写法

1、出示示意图,教师介绍: 横分为长横和短横。 横的特点:

1、两头重,中间轻,微向右上昂,有左低右高之势。

2、长横:长而轻,方起,园收。

2、教师示范长横写法。 边示范边介绍写法:

1、 锋向左上角起笔。

2、 折缝向下轻顿。

3、 折缝向右铺毫。

4、 提笔向右行笔(中部稍轻)

5、 转锋向右上稍昂。

6、 向右下重按作顿。

7、 向左回锋作围,提笔离纸。

3、学生练习书写长横,教师巡视,指导。

4、将好的作品拿到台上展示,师生互评。

5、教师示范短横的写法。

介绍:短横的写法与长横基本相同,仅收笔时向下轻顿。 短横的特点是短而重,方起,方收。

7、学生练习书写短横,教师巡视,指导。

8、将好的作品拿到台上展示,师生互评。

三、在米字格中练写有横画的字

1、认识米字格。

2、教师示范在米字格中书写“一”、“二”,重点讲解笔画位置。

3、学生摹写,教师指导。

4、练写,互评。 【右点、左点】

点可以看作是楷书基本笔画的起点。点法又称侧法。执笔时笔杆可略向右后方倾斜,笔锋尖向上翘起,以侧取势;点又以斜侧居多。点的形态:头尖、背拱、腹平、尾圆。要圆润饱满,浑厚有力。

右点:尖锋如纸,顺势落笔,向右下方落点,然后迅速铺毫,用力偏重于点的右上方,收笔时稍提笔迅速向右下顿挫笔锋二至三次(提按动作),向左上回锋收笔。 右点的病笔:

1. 瘦长:行笔距离过长,用力过小。 2. 臃肿:用笔交代不清。

3. 牛头:起笔过重,转、按之力太大,棱角过多。 4. 残缺:用笔草率,没有收笔过程。 左点:用笔与右点相同,只是方向相反。 【平撇、斜撇】

撇的运笔方法与悬针竖大致相同,不同是方向向左斜下。

平撇:向右上逆锋起笔,由左上向右下落笔,成笔力较重的点,稍作挫动,调锋 后中锋向左下撇出,撇尖要尖锐饱满。平撇常用在字 首笔,形态短粗。

斜撇:用笔方法与平撇大致相同,区别在于斜撇的方向(左下)、形态(较长)。 写斜撇要注意用笔轻重徐疾、抑扬顿挫的变化,出锋时力量要送到尖端,不要过 于轻率。 撇的病笔:

1. 僵直:执笔僵直,指腕运行不灵活,缺少适度的弧形变化。 2. 钉头鼠尾:起笔过重,行笔过于草率,速度过快。 3. 锯齿:行笔时偏锋,笔锋偏在一侧,未能中锋用笔行笔。 4. 新月:起笔没有按顿,缺少形态变化。

5. 散尾:三种原因,一是笔锋没有掭尖;二是收笔时笔锋未能送到尖端,而是随意 甩出;三是需要更换毛笔。

6. 木棍:不会提笔、按笔,平均使用力量。

八年级下期书法(毛笔书法)教案

第八课时 课题:笔画

(一)

一、目标

掌握基本笔画短撇、竖撇、斜捺、平捺的写法,描写含有这几个基本笔画的字。

二、教学资料 【短撇、竖撇】

短撇:用笔与平撇相同,只是倾斜角度大些。

竖撇:竖撇的上部用笔与竖相同,至三分之二处向左下自然行笔。 【斜捺、平捺】

捺是基本笔画中比较难写的笔画。

平捺:逆锋向左下轻起笔,向右下作轻点,轻轻挫动笔尖,调至中锋后提运向右上,再向右下,并逐渐加重笔力,笔画由细到粗,至捺脚处稍顿驻,写出棱角,然后向右微微挫动(一进一退地调锋)徐徐推出,出锋收笔。

斜捺:写法与平捺基本相同,起笔可用顺锋起笔,斜度较大。 有人将捺画喻为波浪,书写时要有起有伏,一波三折。 捺的病笔:

1. 颈粗:起笔时用笔过重。 2. 趾尖臃肿:收笔时没有提笔出锋。 3. 脚单薄:没有按笔,用力过轻。 4. 脚短小:收笔时提笔太快。

八年级下期书法(毛笔书法)教案

第九课时 课题:笔画

(二)

一、目标

掌握基本笔画斜提、平提、横折、竖折的写法,描写含有这几个基本笔画的字。

二、资料 【斜提、平提】

提的形态正好与短撇相反。斜提、平提写法相同,只是角度有所不同。

提的写法是逆锋起笔,向右下顿笔,转锋向右上(右)行笔,边行边挫动笔锋中锋行笔,出锋收笔,要将笔力送到锋尖。

提的病笔:

1. 鼠尾:提笔过早,过快。 2. 尖薄:起笔、行笔轻而细。 3. 钝软:行笔慢而无力。 4. 棒状:不会按、提,平均用力。 【横折、竖折】

横折:先写一横,运笔到转折处,笔锋向右上角稍稍提起调正笔锋,然后向右下略重地按顿一两下,再折锋偏向左下行笔,写竖画。横折的关键在于转折之处要写得丰满、健壮。 竖折:可以看作是竖和横的组合,但要注意转折处不能断笔。写竖至转折处时,将笔锋轻轻提起(不离开纸面),边提边将笔锋向左拓展,以便调整笔锋,然后顺势写横画。

横折的病笔:

1. 鹤膝:丹顶鹤的脚又长又细,而它的膝盖则圆而粗大,很有特性。人们把点画线条细柔,而转折、驻笔处浑圆突出的病笔,称为“鹤膝”。为了避免这种状况,要求顿笔时笔锋动作不能过大,也不要犹豫不决。

2. 脱肩:转折处脱开,笔断意断,互不关联。 3. 抗肩:转折处提笔过高。

4. 圆角:转折处没有提按,直接圆转,导致骨软无力。 5. 塌肩:转折处没有提笔。

八年级下期书法(毛笔书法)教案

第十课时 课题:笔画

(三)

一、目标

掌握基本笔画竖弯、横钩、竖钩、弯钩的写法,描写含有这几个基本笔画的字。

二、资料 【竖弯】

先按照写竖的笔法运笔,至转弯处笔稍提,向右下圆弧行笔,再向右行笔,至末端回锋收笔。

【横钩】

先写一横,运笔到转折处,笔锋向右上角稍稍提起调正笔锋,然后向右下略重地按顿一两下,接着掉转笔锋向左下迅速出锋。

【竖钩】

先按照写竖的笔法运笔,至出钩处先将笔锋提起一些再按下去,略顿一下,稍挫锋,然后向左上迅速提笔出锋。

竖钩的病笔:

1. 尖薄:竖画写到下端时,未经提顿就直接出钩,显得细弱尖长,轻薄无力。 2. 臃肿:尾部顿按过重,动作过慢。 3. 伞柄:平均用力,出锋慢而无力。

4. 散锋:三种原因,一是笔锋没有掭尖;二是收笔时笔锋未能送到尖端,而是随意甩出;三是需要更换毛笔。。

【弯钩】

顺锋起笔,落笔要轻,头部微尖,然后中锋逐渐用力,弧行向下运笔,至末端提按顿笔,向左快速出锋收笔。

八年级下期书法(毛笔书法)教案

第十一课时 课题:笔画

(四)

一、目标

掌握基本笔画卧钩、斜钩、竖提、竖弯钩的写法,描写含有这几个基本笔画的字。

二、资料 【卧钩】

顺锋稍轻落笔,向右下圆弧行笔,转而横向,笔力由轻到重,至出钩处稍微挫动,向左上出钩。整个笔画要圆润而流畅。

【斜钩】

逆锋起笔,斜向落笔,稍顿挫调整笔锋后向右下中锋行笔,至出钩处稍提按,使钩的底部丰满一些,然后提笔向上或稍偏右出锋。

【竖提】

写竖至转折处时,将笔锋轻轻提起(不离开纸面),边提边将笔锋向左拓展,以便调整笔锋,再向右下按笔,然后向右上出锋。

【竖弯钩】

先按照写竖的笔法运笔,至转弯处笔稍提,向右下圆弧行笔,再向右行笔,至末端调整笔锋向上出锋。

八年级下期书法(毛笔书法)教案

第十二课时 课题:笔画

(五)

一、目标

掌握基本笔画撇折、撇折点、横撇、横折钩的写法,描写含有这几个基本笔画的字。

二、教学资料 【撇折】

先写撇至转角处将笔锋轻提(不能断笔),同时向左侧拓展,调锋后向右上出锋。 【撇折点】

先写撇,至转折处提笔(不离开纸面),再向右下写一右长点。 【横撇】

先写横,至转折处稍提笔,再写斜撇。 【横折钩】

横折钩是在前面学习了横折、横钩的基础上安排的。先写横折,至出钩处与竖钩的钩法基本相同。

八年级下期书法(毛笔书法)教案

第十三课时

课题:写楷书要注意用笔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课堂引入,激发互动

任何一个点画的形成,都离不开起笔、行笔与收笔三个环节。楷书,尤其重视这落笔与收笔,东汉书法家蔡邕在《九势》中谈:“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又说:“藏头,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护尾,画点势尽,力收之。”蔡邕强调逆锋起笔,回锋收笔,以求笔画沉实劲健、骨丰肉润的艺术效果。王羲之更是把起笔、收笔的藏头护尾提到用笔的首位,他说:“第一须存筋藏锋,灭迹隐端”。起收不露锋芒,而让筋骨气势蕴含于点画之中。历代书家对起笔、收笔为何如此重视呢?因为它是楷书点画定型定格的关键所在,也是用笔书写过程中笔画承接映带、传神蕴意的要津。

二、发现探究,合作交流 起笔及其方法

起笔,又称落笔、下笔、发笔,是一笔一画的开端,是点画定格、承前启后的关键环节,其用笔方法主要有逆人、折人,间或亦用顺人的方法。

①逆入

逆人就是逆锋起笔,即采用与行笔的相反方向(欲右先左,欲下先上)遣锋发笔。逆人的用笔方法与不同的笔法结合,往往可以写出势态迥异的笔画来。如与转笔结合,可写出圆头如篆之笔画,表现出沉实浑劲,含蓄端庄的势态;如果与顿笔、折笔结合,则可写出方头笔画,劲健有力,意态昭然。

在楷书里面,点、横、竖、撇、捺的基本样态多用逆锋,为什么起笔要用逆锋呢?首先用逆锋写出的笔画显得既内含筋骨,又方整俊健;其次,汉字笔画之间本来就存在着内在联系,表现在书写上就是取逆势。汉字的书写规则是:先上后下,先左后右,先中间后两边。这种规则本身,有逆锋取势的原因在。如数横并列,写完第一横,就要把笔锋从右移到左,即形成“欲右先左”,再写第二横,这就自然地要用逆锋。再如几个竖画并列,写完第一竖,就要把笔从下面提上来,形成“欲下先上”。可见,取逆势存在于笔画之间所形成的笔势往来之中。其三,用笔如舞刀出拳,欲使刀、拳有力,须先将刀或拳快速后缩,然后奋力冲出,逆锋起笔与此理同。唯如此,方可把点画写得遒劲,矫健,气势充足。但必须注意,这种取逆势的方法,在时间上是很短暂的。且人笔也是很轻的,须谨防造成粗头、长嘴的病笔。 逆锋在实际书写的过程中,通常表现为两种“逆法”,一是虚逆,一是实逆。所谓虚逆,就是笔锋在空中作逆锋动作,笔锋在逆的过程中并不着纸,也即是空中取逆势。所谓实逆,是指笔锋轻轻人纸,向点画的反方向运行极短的一段,然后再调锋运笔。

②折入

折人,就是折锋起笔,即起笔与行笔之间毫锋运动的方向成一定的角度,有一个毫锋转向的环节;写出现棱角,出锋芒的方头笔画,显得精神闪耀,形态毕露。也可称之为“露锋入笔”

③顺入

顺人,就是顺着行笔方向顺锋人笔,笔画利落流畅,起行浑然一体,神态自然成趣 从传统笔法看,历代书家在自己的书写实践中,乐于运用逆锋或折锋起笔,这种起笔配合行笔、收笔中的折笔或转笔的运用,可形成两种不同的笔画势态,表现出刚、柔不同的风格特征。而顺锋起笔,在魏晋小楷中用得较多,至唐代的中、大楷,偶尔用用,并不构成普遍现象。

三、互异互问,思维创新 收笔及其方法

收笔,也叫杀笔,是笔画书写将要完成时,笔毫离开纸面前的动作。一般说来,收笔有两种方法,即藏锋收笔与露锋收笔。

①藏锋收笔

藏锋收笔是指收笔时笔锋朝笔画的反方向回收,将笔锋藏于点画之内,所以又叫回锋收笔。如写横画时,往右写到尽头后稍提,接着向右下顿笔,然后向左回锋收笔,让笔锋藏在线条之内;再如写“垂露竖”,书写到收笔时笔锋稍向左复向右下稍顿后,再向内回收。

②露锋收笔

露锋收笔,即在收笔时将笔毫收拢,把笔逐渐提起以离开纸面,使笔锋外露,其笔画末端呈锥状,如写悬针竖、撇、捺、钩、挑等笔画都要用露锋收笔才能达到效果。露锋收笔忌飘浮无力,一掠滑过,应将力量贯注于毫端至笔画末端。

四、回顾概括,反思延伸

书法创作教案范文第6篇

——艺术美和形式美

一、教材分析

(一) 教学目标

美术鉴赏究竟鉴赏什么?这对于一般人来说是一个实际而又不清楚的问题。从本课开始,我们将进入美术鉴赏的专业知识学习阶段。我们在本课遇到的首先是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问题,这对于鉴赏美术作品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本课的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了解:1.什么是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2.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的基本原则及其在作品中的主要表现。

(二) 内容结构

本课主要包括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通过法国雕塑家罗丹的作品《欧米艾尔》提出,美术作品的艺术美是艺术所特有的美,以改变一般人的“漂亮”或“好看”的审美观念。因为一般人的这种观念是根深蒂固的,它不仅影响了人们对美的认识,也有碍于对美术作品的鉴赏。由此强调美术作品是由艺术家创造出的不同于现实生活的第二自然。

紧接着在第二部分“什么是艺术美?它有哪些表现?”中对“艺术美”及其表现作出说明。这里涉及到“美术形象”这个概念,可以参照第3课对“艺术形象”这个概念的解释。不过本课所说的“美术形象”或“艺术形象”已经不是指某种具体美术类型中的特定形象,更不是指像具象艺术中的人物、环境、道具等可辨形象,而是包括了三种美术类型在内的美术作品所塑造出的“美术”的形象,是美术作品整体形象的体现,即存在于整个美术作品之中。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就存在于这种整体的美术形象之中。

第三部分“什么是形式美?如何理解和把握形式美?是从潘天寿的作品《雄视》开始讲解什么是形式美的,指出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既相互包含、渗透又彼此具有独立性。这里先简单解释了什么是“形式”,然后具体说明构成形式的三个主要方面:1.美术的语言元素(点、线、面、色)及其所形成的形态变化;2.语言手段(明暗、空间、透视、构图、肌理)及其所构成的审美意象;3.语言规则(变化与统

一、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比例与尺度、节奏与韵律等)及其所构成的审美关系。美术作品的形式美主要就来自于此。

(三)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学习和掌握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是美术鉴赏进入专业层面的标志,也就是使学生脱离只能分辨“漂亮”与“不漂亮”的自然状态,进入更高的审美阶段,作为“培养审美的眼睛”的开始。因此,本课教学的重点在于说明,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并不完全是现实的直接反映,也不等同于人们一般所说的“漂亮”或“好看”,而是由艺术家借助美术的特定语言、手段和法则创造出美术自身的美,而这种美又是多样的,即不同类型的美术作品由于艺术家所采用的语言、材料、手段等不同而产生的艺术美和形式美就大异其趣。为了说明这一点,在这里就必须紧紧围绕美术的语言元素和语言规则两个方面来讲解,因为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主要就是通过它们来实现的。

本课教学难点,主要在于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既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也就是说,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既可以通过知识的学习掌握,但在很

1 大程度上又纯粹是一个个人的感觉问题。同时,本课还将涉及到大量抽象的概念,这也将为本课的教学增加不少的难度。在这部分应特别注意对概念的讲解,并在概念与作品之间建立联系,即注重通过作品来讲解概念,以使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的认识有形象的依据。

这里的难点还包括对美术作品的艺术美与形式美之间异同的讲解,课文中并没有特别给予说明,只是在课文的第三部分简要地指出了这个问题,但教师需要对此有较清晰的认识。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之间既有重合的地方也彼此独立。一般来说,美术作品的艺术美是由艺术家通过美术的语言元素和语言规则创造出的艺术所特有的美,其中包括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也就是说,艺术美是由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来实现的。在这一点上,它与美术作品的形式美具有同一的来源。但二者所指不同,所谓“艺术美”主要强调的是艺术独立于现实的自身所特有的自在的美,这种美在现实中也许可以直接看到,但也许根本看不到,它是由美术作品集中提示出来的。而形式美尽管也是由艺术家借助美术的语言元素、语言手段和语言规则从现实中提炼而出,但它则更强调实现内容的手段,即手段本身的美,其中包括语言的构成关系和所使用的材料的特质。但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之间的渗透和包容关系又使得这个问题变得非常复杂,教师应注意不要在这个问题上作过多的纠缠,只要简单地指明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的独立性和与现实的区别即可。因为在这个问题上需要不断学习和大量的积累,才能有更准确的把握与理解。这是一个长期的学习过程。

二、教学内容资料

(一) 作品分析

欧米艾尔(雕塑,1885年) 罗丹(法国)

罗丹(Auguste Rodin,1840—1917)出生于巴黎拉丁贫民区一个贫穷的基督徒家里,父亲是一名小职员,母亲是受雇于人的女佣。罗丹自小就参加了各种手工艺劳动,做过首饰匠、珠宝匠、泥水匠、木匠、模塑工,由此他逐步爱上了美术。

《欧米艾尔》实际上是罗丹对从前的一个模特儿、一个老年的意大利女人所作的敏锐研究中得到的灵感,通过畸形、丑陋的形体,表达了对生命的强烈悲哀和绝望。罗丹以极写实的手法,记录了老年人身上一切不忍目睹的肉体形态。但是罗丹绝不是仅仅为了再现老年人丑陋的肉体,而是用无与伦比的丑陋形态,象征人贪欲的结局,即对人因追求享乐而犯下的“罪恶”及其堕落的报应和惩罚。这在资本主义金钱竞争、享乐造成灾难的年代,无疑是一种反思,是用丑陋的肉体形象对当代人类行为的反思,也是对人的悲剧命运的反思。这种丑陋衰败的结局展示人类追求享乐的代价。因此,《欧米艾尔》这个人体雕塑越是丑陋,越是表现出作者对人类深沉的同情,体现出人类追求享乐的巨大代价。而越是丑得真实、丑得可信,越是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罗丹用其丑无比的肉体形象,表现了当代人的罪恶、堕落、痛苦、绝望,也表现了作者对当代人的批判、同情、歌颂。 艾普色姆的赛马(油画,92厘米×122.5厘米,1821年,巴黎卢浮宫藏) 热里柯(法国)

热里柯(Jean Louis Theodore Gericault,1791—1824)生于卢昂一个律师的家里,幼年即随家迁往巴黎。

这一幅《艾普色姆的赛马》反映了他这一时期的倾向,是热里柯去英国访问(1820—1822)期间完成的。他把从意大利获得的题材,经过出国游览考察所得,酝酿成了这一幅赛马题材作品。从历史的角度看,热里柯的英国之行具有重要意

2 义,因为以马为主题的一系列后期创作,是他从英国返回后确立的。热里柯于1824年不幸在一次偶然的坠马中受伤去世,年仅33岁。

雄视(中国画) 潘天寿

潘天寿(1897—1971),原名天授,字大颐,号寿者,晚年常署颐者、雷婆头峰寿者,浙江宁海县冠庄人,是中国现代最杰出的中国画家和美术教育家之一。这幅《雄视》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表现了潘天寿在构图和主题处理上追求奇崛、险峻和险中求稳的艺术特征。正是由于潘天寿的杰出艺术成就,因而和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一起被誉为“现代四大家”。

春雪(中国画,69.5厘米×138厘米,1984年) 吴冠中

《春雪》体现了吴冠中的一贯艺术追求,但在他的同类作品中此画又是较为抒情的一幅。尽管此画尺寸较大,但仍给人一气呵成的感觉。画面上似乎只有几块大片的墨色,间以墨点和墨线,少数地方用了一些色彩,但奇怪的是,一个巍峨秀丽的雪山就出现在我们面前。点、线、面等语言要素被作者运用得机巧而灵动,充分发挥了中国画的语言特征,体现出中国画的形式美和艺术美,给人以艺术的享受。

老国王(油画,76.8厘米×54厘米,1916—1917,匹兹堡卡内基学院藏) 卢奥(法国)

乔治•卢奥(1871—1958)出生于细木工家庭,原是法国象征派画家莫罗的学生。莫罗死后,他曾被任命为陈列莫罗作品的美术馆馆长,与野兽派画家志同道合。

卢奥的作品充满宗教情感,他憎恶法国社会道德的腐败,经常在出入巴黎地方法院时,看到一些“失去上帝恩宠的人们”,因而在他的画上增加了色衰的妓女、落网的歹徒和冷酷的法官等形象。

这一幅《老国王》,体现出彩色玻璃窗画的特色。颜色很厚重,黑色勾轮廓,体现出油画特有的艺术美和形式美特征。老国王的侧面形象显得很忧伤,不像国王,倒像个苦难者的化身,与基督受难像差不多。这幅画约创作于1916—1917年,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卢奥反复修改了这幅画,借以寄托画家对苦难人民的同情。

向正方形致敬(油画,120.7厘米×120.7厘米,1959年,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藏) 阿尔伯斯(美国)

约瑟夫•阿尔伯斯(1988—1976)生于德国波特罗普,32岁时进入包豪斯学院做学生,以后留校任教。

阿尔伯斯在理论和实践上对色彩知觉结构进行的详尽研究由其教学和作品传播开来,并对美国的抽象艺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1950—1960年他离开黑山学院来到耶鲁大学成为建筑和设计系主任。这一时期开始了他著名的油画和正方形系列画,并都起名《向正方形致敬》。这组作品使他在抽象减少和视错觉的探索上达到一系列的高峰。

他于1959年开始的《向正方形致敬》系列,使他近乎绘制性地重复着他早先就已经开始的尽管不是很明确的主题,这就是用不同色调和比例以及不同变体的相叠的正方形色块,它使得埋藏在复杂视觉体验中的个人心理和丰富的情感内容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夜巡(油画,365厘米×438厘米,1642年,阿姆斯特丹美术馆藏) 伦勃朗(荷兰)

伦勃朗(1606—1669)是荷兰大画家,不仅是杰出的油画家,而且是著名的

3 铜版画家。他在肖像画、风俗画、风景画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从而使他在美术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

在伦勃朗的大量作品中,肖像画占了很大的比重,仅他的自画像,目前保存的估计总数在60~100幅之间。他的绘画风格,突出地表现在主要利用光线来塑造形体、表现空间和突出重点,画面明暗对比强烈,虚实结合,层次丰富,气韵生动,后人称之为伦勃朗式的明暗画法。

不管怎么说,从这一作品本身来讲,这一群像肖像画是富有创造性的。画家采用了接近戏剧舞台效果的表现手法,安排了一群民兵正接到命令准备集合出发去执行任务的情节,并有节奏地处理这些民兵们。民兵的负责人宁•科克正在集合队伍,所以在画面上处于突出的地位,并好像正与他的部下边谈着话边向观众走来。其他民兵,有的在击鼓,有的挑着旗,有的擦枪筒,有的举长枪,呈现出各种各样的举止神态,但都统一到准备集合出发这一情节上来。整个画面明暗对比强烈,但又极富层次感,构成一幅富有战斗性的构图,充分体现了伦勃朗独特的艺术风格。应当说明的是,此画原来画的时间是白天,由于此画被后人涂上了过厚的光油层,加上长时间的岁月侵蚀和空气污染,以致画面变暗,好像是画的夜景。大约从1800年开始,此画的名称一直被误传为《夜巡》。

空间中连续性的形式(雕塑,高110.5厘米,1913年,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藏) 波丘尼(意大利)

翁贝托•波丘尼(1882—1916)是一位博览群书、才华横溢的艺术家,也是未来派的重要理论家和灵魂,未来主义的两次宣言——“未来主义绘画技巧宣言”和“雕塑宣言”均出自他之手。

波丘尼努力将运动的过程在《空间中连续性的形式》这件雕塑上表现出来,即把时间这一因素引入到造型艺术中,为此他创作了这件作品。这是一个快速行进中的人物全身像,但这个形象并没有五官和双臂,艺术家将这个人的每个运动步骤联系起来,创造出一个新的充满运动感的现代机械形象。它带有写意的特点,尽管没有完整的五官,也没有双手,并非一个真实的人体,但我们仍然能从它的动态感觉到一种力量速度,它在人的视觉上造成的是一个快速行进中的人物印象。

空间设计 里特维特(荷兰) 在20世纪初的荷兰,风格派运动回应了阿姆斯特丹学派优雅的雕塑般的艺术风格,只关注艺术的客观性,他们拒绝使用物体的自然形态,而是尝试由直线、三原色以及黑、白、灰组成的抽象艺术语言。蒙德里安是风格派的创始成员之一,他的绘画获得了普通的承认。在建筑上,直线和平面互相穿插,提示我们建筑代表着空间的连续性而不是封闭的边界。

荷矛者(雕塑,高198厘米,公元前5世纪,罗马时期复制品,那不勒斯考古美术馆藏) 伯留克莱托斯(希腊)

伯留克莱托斯是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最著名的雕塑家之一,擅长表现青年运动员的形象。这里的《荷矛者》被塑造成一个体格健壮、充满朝气的青年战士的形象,体现了古希腊人在希波战争胜利后对英勇保卫国家的战士们的崇敬心情。同时,它也是作者长期研究人体比例的验证。他认为最理想的人体比例,即头与全身的比例为1:7,以肚脐附近为重心划分的上下身比例为黄金分割的近似值5:8,身体重心的垂直线落于右脚之上。整座雕像以均衡的动作形成统一的构成,显得极其完美和谐。

米洛斯的阿芙洛蒂特(雕塑,高202厘米,公元前1世纪,巴黎卢浮宫博物

4 馆藏,古希腊) 这座发现于爱琴海米洛斯岛的山洞中的雕像,是希腊化时期的作品。阿芙洛蒂特的罗马名字是维纳斯。这位美与爱之女神,在希腊和罗马神话中,已成为全部女性美的代表和体现者。

这座雕像可供四面欣赏,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有某种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美。女神的面部具有希腊妇女的典型特征——直鼻、椭圆脸、窄额和丰满的下巴。这正好说明希腊的神,是希腊人按照他们自己的模样来创造的。她那安详自信的眼神和稍露微笑的嘴唇,给人以矜持而富有智慧的感觉,毫无纤巧娇柔、顾影自怜的造作神态。她使人们了解到两千多年前希腊人的审美观:力求外在美和精神美的统一。丰腴饱满的躯体和端正大方的容貌,体现着青春、健美和充沛的生命力,体现着内在的教养和美德。这一切取决于雕刻家浑厚朴实而不追求纤巧细腻,但同时显示出人体动态中丰富的变化和含蓄的美感。

(二) 名词解释 美的规律和法则

从某种意义上说,规律与法则是一致的,因为法则体现了事物的规律性,而规律则是通过法则呈现出来的。对美的规律和法则的认识和总结在古希腊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当时主要体现在建筑和雕塑之中,以后逐步扩展到绘画,形成造型艺术产生艺术美和形式美的基本规范。在古希腊,艺术的法则有三个特点:(1)被认为是最完美的艺术形式规范,是达到完美艺术的保证;(2)它是以比例的形式体现的,并且可以用具体的数量来表现,例如事物各部分之间的比值和黄金分割率;(3)它是灵活的,可以随着人的审美的变化和视觉的需要加以适当的调整,但只有一个相对的空间。这样的研究对造型艺术创造自身的艺术美和形式美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手段,艺术家可以根据这样的美的规律和法则创造出符合人的视觉感受的美的形象。也就是说,美的规律和法则是按照自然并符合人的比例关系创造出来的,是对自然界的艺术的表达方式,这就是这种规律和法则的普适性。在这其中人们又总结出了变化与统

一、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比例与尺度、节奏与韵律等规则。 审美价值

即审美对象中能够满足人的审美需要,从而引起审美感受的价值属性。审美价值是建立在人和对象的实践关系上的,凭借美的规律,使人的本质力量得到对象化,即在对象中确证自己的存在和价值,由此获得自我享受。但审美价值的观念是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因此就受制于时代性、阶级性和民族性,即不同时代、阶级和民族的审美价值观念存在着差异,因此,在对美的认识、想象和期待上就不同。 变化与统一

形式美法则的高级形式,又称多样统一,也叫和谐。从整一律、对称均衡到多样统一,类似一生

二、二生

三、三生万物。变化统一体现了生活、自然界中对立统一的规律,整个宇宙就是一个多样统一的和谐的整体。“变化”或“多样”体现了各个事物的个性的千差万别,“统一”体现了各个事物的共性或整体联系。多样统一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特性。事物本身的形具有大小、方圆、高低、长短、曲直、正斜;质具有刚柔、粗细、强弱、润燥、轻重;势具有疾徐、动静、聚散、抑扬、进退、升沉。这些对立的因素统一在具体事物上面,形成了和谐。多样统一的法则的形成是和人类自由创造一种复杂的产品时要求把多种的因素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一样,既不杂乱,又不单调。多样统一使人感到既丰富又单纯,

5 既活泼又有秩序。这一基本法则包含了对称、均衡、对比、调和、节奏、比例等因素。所以一般都把“变化统一”或“多样统一”作为形式美的基本法则。 比例

造型各部分之间的尺寸关系。部分与部分之间、部分与整体之间、整体的纵向与横向之间等相互之间尺寸数量间的变化对照,都存在着比例。适度的尺寸数量间的变化对照,都存在着比例。适度的尺寸数量的变化可以产生美感,例如“黄金比例”是比较典型的。 黄金分割率

造型艺术中的一种分割法则,简称黄金率。它的分割方法为:将某直线段 分为两部分,使一部分的平方等于另一部分与全体之积,或使一部分对全体之比等于另一部分对这一部分之比。用数字来表示,即它的比值约为1.618∶1或1∶0.618,被称为黄金比。黄金比最早是由古希腊人发现的,直到19世纪被欧洲人认为是最美、最协调的比例。黄金比广泛用于造型艺术中,具有美学价值,尤其在工艺美术和工业设计的长和宽的比例(如书籍开本)设计中容易引起美感,故称为黄金分割。20世纪中,法国建筑师科布西埃发现黄金比具有数列的性质。他将其与人体尺寸相结合,提出黄金基准尺。法国还产生了冠名为黄金分割画派的立体主义画家集团,专注于形体的比例。 对称与均衡

“对称”是一个轴线两侧的形式以等量、等形、等距、反向的条件相互对应而存在的方式,这是最直观、最单纯、最典型的对称。自然界中许多植物、动物都具有对称的外观形式。人体也呈左右对称的形式。对称又分为完全对称、近似对称和回转对称等基本形式,由此而延伸还有辐射对称等,如花瓣的相互关系。“均衡”是指布局上的等量不等形式的平衡。均衡与对称是互为联系的两个方面。对称能产生均衡感,而均衡又包括着对称的因素在内。然而也有以打破均衡、对称布局而显示其形式美的。 对比与和谐

在造型的各种因素(线形、体量、空间、质地、色彩)中,把同一因素中不同差别程度的部分组织在一起,产生对照和比较,称其为对比。对比只能在同因素的两种差别之间产生,例如体量的大小对比、线形的曲直对比。在两种不同因素之间,不能产生对比关系,例如色彩就不能与线形对比。同一因素差异程度比较大的条件下产生对比,差异程度小则表现为协调。对比强调差别,以达到相互衬托、彼此作用的目的。

和谐是事物和现象的各方面相互调和与协调一致,多样变化中的统一。和谐在造型中泛指一切组成部分有机联系,是优秀作品的重要特征之一。现实本身合乎规律的过程是和谐的本源。古希腊美学家毕达哥拉斯认为“美就是和谐”。和谐是对立面的协调和统一,产生于相互之间差别的融合,是构成造型形式美的原则之一。和谐的观念来自对生活和艺术用审美观念去观察和理解的结果。人类早期的造型活动,依据的标准是对称、均衡、节奏等,都包含着和谐的因素,并促使创造的对象产生和谐的关系。和谐不是具体的和偶然的特征,而是取得形式美的普遍的必然的规律,既有直观的表现,也有潜在的作用。 节奏与韵律

本指运动过程中有秩序的连续。构成节奏有两个重要关系:一是时间关系,指运动中的这种强弱变化有规律地组合起来加以反复便形成节奏。有规律的反复,是形成节奏感的基本条件之一。此外,运动中轻重疾缓变化的恰当的安排,

6 也可以造成节奏感。层次变化以及连续中的停顿,也是产生节奏感的重要因素。反复、变化、层次、停顿等,如果运用得当,不但可以产生鲜明的节奏,而且会呈现鲜明的韵律感。

上一篇:顺德英语沙龙范文下一篇:十大励志歌曲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