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理论论文范文

2023-09-17

政治理论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社会实践教学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文章主要从主题认可度、实效性及影响实践教学成效的因素等四个方面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主题返乡”方式的社会实践教学活动进行了调查与分析,并提出了完善社会实践教学的建议。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效果

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暑期社会实践教学概述

社会实践教学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社会实践教学环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思政部经过七年的探索和创新,紧密结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内容和课程特点,形成具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特色的“主题返乡”方式的暑期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活动模式,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加强社会实践教学活动的制度化、规范化和课程化建设。

(一)社会实践教学的制度化建设

实践活动的具体实施方案是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领导小组统一领导,由学校教务处负责安排。思政部制定每年的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实施方案、主题思想及计划,并组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及思政部相关学科的研究生(教学辅助人员)具体落实,任务分解到班,责任到人,各学院协助组织学生有组织、有计划地让学生参加暑期返乡社会调查活动。

(二)社会实践教学的规范化建设

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形式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指导下,组织全校的一年级本科学生根据学校提供的主题在暑期进行返乡社会调查,返校后根据调研材料撰写出主题鲜明的调查报告,在班级和学校进行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交流,并由学生自主打分评出优秀报告。教师按照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方案和计划安排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教学进行业务指导,同时负责大学生调研报告的评阅,并给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成绩,每年的优秀调研报告将汇编成册。

(三)社会实践教学活动的课程化建设

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作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必修课,为3个学分,并且纳入到学生学籍管理和德智体综合测评体系中。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暑期社会实践教学的调查与分析

(一)调查内容

为了完善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我们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部分本科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内容由调查对象基本情况、调查主题和方案、调查知识、调查组织及过程评价、调查收获等方面构成。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500 份,收回2500份,有效2324 份。用SPSS12.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二)调查结果分析

1.暑期社会实践的主题认可度

自2007—2012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连续组织了七次“主题返乡”活动,每年根据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和我国国情设计调查内容、总主题、具体方案。在总主题下会设定多个次主题供学生们选择。总主题内容主要包括:“爱我家乡,爱我中华——我为祖国建设献计献策”、“认识三农,服务三农”、“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感受巨变——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关注农民工、情系三农”、“伟大的历程,光辉的业绩——纪念建党90周年”、“关注民生,促进城乡和谐”等。

85.2%的学生对思政课暑期社会实践教学的主题和方案还算满意。不满意的只有14.8%的学生。调查显示学生们感兴趣的内容主要集中在自身的成长与就业、农业与农村发展、环境污染与保护方面,对实践活动安排的有关重大历史事件与纪念、党史与党建的主题不太感兴趣。

2.暑期社会实践的实效性

第一,从促进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发展看:有 27.4%认为社会实践活动加深了自己对社会的了解;20.9%生活态度更加积极; 18.4%认为有利于树立正确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12.3%认为加深了对党和国家政策的了解; 10.9%认为是深化了对思政课内容的理解; 6.6%是坚定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只有3.5%极少数人认为没有变化。

第二,从帮助大学生实现理论与实践结合方面看:63.9%的学生认为参加实践对了解国情有一定帮助,认为实践教学对掌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有很大帮助。在返乡调查中学生们深刻感受到家乡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家乡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在深刻了解家乡的基础上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社会实践使大学生接近社会和自然,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和许多有价值的新知识,同时使他们能够把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与接触的实际现象进行对照、比较,把抽象的理论知识逐渐转化为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

3.影响社会实践教学成效的因素分析

首先, 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不够充分。40.2%的学生认为组织者在活动开展之前就已经把详细的方案交给了学生,这样学生参与活动是一种被动的参与。一些学生在实践中主观上不够重视,仅仅把它当作一门不重要的课程,应付过关就完成任务了。因此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不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强调其实践活动对学生的重要性,社会实践的预期目的就很难达到。

其次,调查主题不够现实。31.6%的学生认为暑期社会实践调查主题较单一和单调,且空泛,过于形式化。有些主题太大,太老旧、古板,没有新意,宽泛。主题与科技等先进技术方面联系太少,与学业和专业的关系不明确,缺乏时代性。主题不能贴近大学生生活实际以及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关乎自身利益的社会问题,并且主题的选定基本上是由学校选定的,之前并没有征求同学们的意见。这些问题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第三,教师指导不够有力。28.1%的学生认为教师在调查前缺乏对学生的相应的样板案例、动员示例指导和系统的培训,大部分学生不知道要做什么,且不明白具体的步骤与环节等。学生对环节和方式不清楚,一些调查方式非常耗时,难以收回和加以统计。所以学生普遍存在对调查内容进行一般的表层分析和总结,不能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

三、完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建议

(一)调动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充分调动和发挥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使学生认识到,社会实践是大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促进自身素质全面提高的必要途径。首先在组织暑期社会实践之前可以开展社会实践的经验交流会、成果展示等多种形式,增强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感性认识。其次可以通过竞标的形式来激励学生开动脑筋、想办法主动寻找适合自己的实践主题和方式,校方可以给予一定的资助,以此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围绕社会的热点与难点问题设计主题

大学生社会实践要取得实效性,要得到社会和学生的认同,就必须针对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开展工作。在调查中学生们对主题的设定有很多自己的想法。如建议在以后社会实践的主题和方案的制定中应体现学生的主动性,依据学生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调查内容应符合当代青年特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热点,贴近问题,关注比较敏感的话题和突出的社会问题。因此在以后的主题选择方面可以考虑由思政部提出若干主题以供学生参考,然后由学生确定自己感兴趣的调查主题。

(三)加强指导教师的实践教学辅导工作

加强教师在社会实践各个环节辅导工作。如在调查实践开始前由指导教师详细介绍调查内容、调查环节、调查方法。指导学生如何选择主题、制订计划、调查研究、总结思考、撰写调查报告,使学生能根据要求设计出具有可行性的调查方案。学生建议是否可以进行一下课堂模拟,以提前解决在实际调查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指导教师应在暑期社会实践前提前审查学生的调查方案,并做出指导。在暑期社会实践调查阶段应通过网络、短信等的方式督促学生进行实践调查活动,认真撰写调查日志。在调查报告撰写阶段应指导学生如何分析调查数据,如何对调查的内容进行客观的分析和评价,如何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得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四)建立暑期社会实践基地

在“你认为社会实践中最困难的是什么”的调查中,47.8%学生认为是得不到社会支持关注以及对大学生实践的态度认可。虽然,大学生社会实践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同,但是,仍有人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开展持怀疑态度,要改变这种状况,大学生社会实践就要完善机制,加强基地建设,为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搭建一个长期的合作平台,使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可以保持其稳定性和长期性[3]。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

治教育的意见[Z].2004:8.

[2]冯艾,范冰.大学生社会实践导读[M].北京:社会科学文

献出版社,2005:8.

[3]王小云,王辉.大学生社会实践概论[M].北京:中国经济

出版社,2005:7.

政治理论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传统家风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主要涉及重德养性的修身之学、孝悌勤俭的治家之法、崇学尚正的教子之方、与人为善的处世之则等方面。传承中国传统家风文化对完善个体成员的道德人格、改善社会环境的道德风气、筑牢中华民族的道德根基具有重要意义。新时代,传承发展传统家风文化需要高校、家庭、社会以及全媒体四位一体,共同努力。

关键词:家风;传统家风文化;传承价值;道德根基

“家风”又称门风,是指一个家庭在长期延续过程中形成的由祖辈、父母提倡并身体力行,用以规范约束家庭成员的稳定持久、世代相传的生活作风、价值准则和道德品质。作为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家风的目的在于“整齐门内,提撕子孙”[1]1。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流传下来的优秀家风文化,其传承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德养性的修身之学

《大学》中讲:“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先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先齐其家者,先修其身。”[2]古人特别重视子女德性的培养与发展,故在传统家风文化中渗透着重德养性的修身之学。例如大教育家孔子十分重视子女对“诗”和“礼”的学习,认为这是修身立世的关键。孔子讲:“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此外,传统家风文化强调,立志守志是个人修身的基础。郑玄认为:“显誉成于僚友,德行立于己志。”[3]但如果胸有大志而不思进取,同样无益于自己的人生;只有意志坚定、不断奋进,才能认真走好人生的每一步。不仅如此,传统家风文化在个人的德行修养方面也有明确要求,提倡以静修身,以俭养德。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提到:“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需静也,才需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4]只有保持内心的清静,不为名利所困扰,才能立身端正,溫良敦厚。另外,保持刚正不阿的“浩然之气”也是传统家风文化的重要内容。明清时期,江苏的庄氏家族绵延不衰,成就突出,与其良好的家训家风分不开。毗陵庄氏族谱中收录有《鹤溪公遗嘱》《鹤坡公家训》《声鹤公遗训》《丹吉公家训》《董太夫人家训》等家训,这些家训的核心就是“读圣贤书,做豪杰事”。一个有骨气的人,不管在顺境还是逆境,都能抗拒不公平不合理的压力,始终坚持自己内心的操守。在“遇大变,处大节”之时,不随波逐流,秉持正直仁义,用实际行动展现自己的风骨与节操。

(二)孝悌勤俭的治家之法

中国优秀传统家风文化中蕴含着孝悌勤俭的治家之法,不仅有利于协调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形成和谐融洽的家庭氛围,而且对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5]孝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也是一切美德的源头。每个家庭成员只有形成“入则孝,出则悌”[6]的品性,整个家庭的氛围才能和谐融洽。勤俭持家是传统家风文化中治家之法的又一重要理念。颜之推告诫子弟要“稼穑而食,桑麻以衣”[1]64,勉励子孙要依靠自己的能力实现丰衣足食。朱柏庐在其《治家格言》中也开宗明义地强调:“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7]既表达了对人民劳动的尊重,也强调了勤俭节约作为传统美德的重要性。此外,一直流传至今的“简葬”思想也是清正简朴的充分体现。西汉时期的杨王孙,崇尚黄老之术,家累千金,却认为厚葬无益于死者。临终,嘱其子将其裸葬,以矫世人“竞相攀比、越礼厚葬”之世风。其死后裸葬于终南山,成为我国提倡“简葬”思想的著名人物。

(三)崇学尚正的教子之方

中国优秀传统家风文化中也包含着丰富的教子之方。一是勉励子孙重视读书修身。孔臧《与子琳书》中云:“顷来闻汝与诸友生讲肆书传,滋滋书夜,衎衎不怠,善矣。”[8]陆游、苏轼也经常写诗勉励子孙勤奋学习,但是,他们要求子孙读书的目的并不是登科及第,而是不断提升自身修养。二是教导子孙要有忧患意识,“家人嗃嗃,悔,厉,吉。妇子嘻嘻,终吝。”[9]古人认为,家国同构,面临的危机有共通之处,具备的忧患意识,也有相通之处。忧患意识就是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即一个人对于自己的处境和现状,要时刻抱有警惕之心。身处顺境,不掉以轻心;身处逆境,也要坚持信念,争取改变现状。三是告诫子孙要谨慎交友,慕贤亲贤。“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10]一个人要结交正直的朋友,诚信的朋友,知识广博的益友,努力学习朋友的懿行嘉言,使自己立德端正。

(四)与人为善的处世之则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每一个家庭成员不仅需要处理好家庭关系,还需要参与到社会活动,建立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国优秀传统家风文化关于接人待物的处世之则也有非常全面详尽的论述,主要有以下几点:一要做到睦邻友好。比如“六尺巷”的典故就体现了邻里之间谦和礼让精神。此外,曾国藩还引用俚语来向家人说明睦邻友好的重要性:“‘有钱有酒款远亲,火烧盗抢喊四邻’,戒富贵之家不可近远亲而慢近邻。我家初移富坨,不可轻慢近邻,酒饭宜松,礼貌易恭。”[11]二要做到诚信待人。人无信则不立,古人把诚信作为修身立命的根本价值信条。曾子杀彘的故事就是教子以信的典范。另外,在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宋朝,一些较开明的家长在要求子女抓农业的同时,还要广开财路。叶梦得在《石林治生家训要略》中强调:“治生非必营营逐逐,妄取于人之谓也。若利己防人,非谓明有物议,幽有鬼神,于心不安,况其祸有不胜言者矣,此其善治生屿。”[12]要求子孙诚信经营,取财有道,反对依靠损人利己的手段谋取利益。三要乐善好施,要有关怀民生疾苦和社会安危的胸怀和气魄。如《郑氏规范》教育族人要“以‘仁义’二字铭心镂骨”。很多家训家规中都强调要以己之力救难怜贫。


     二、新時代中国优秀传统家风文化的传承价值

随着社会的转型与发展,传统的家族式家庭逐步向小型化、独立化的方向转变。不少传统家风文化日渐流失,传统家风的规范约束作用也日渐式微。但是,“无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无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13]

(一)有利于完善个体成员的道德人格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13]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受某种特定家风文化的熏陶与感染。无形的家风文化具有很强的持久性、稳定性和渗透性,它会深深植根于一个人的内心深处,影响着人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进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并改变着人的价值判断、处世原则、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等。中国优秀传统家风文化是千百年来千千万万家庭流传下来的智慧结晶和思想成果。作为一种精神力量,传统家风文化深深凝聚在家庭日常生活中,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去教化人、启迪人、感化人。传统家风文化可以使重孝悌、讲诚信、读诗书、立明志等美德在一个稚儿心中生根发芽,并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增加更加根深蒂固。而且,经过传统家风文化熏陶的个体,易于形成更加完善的道德人格。面对同一个道德困惑,未经传统家风文化熏陶的个体,需要经过自己理性的思考,趋利避害,然后采取行动。而经过传统家风文化浸润的个体往往会依据自己心中早已树立的道德准则去做出价值判断和道德选择,根据“首因效应”,后者作出利他行为的概率要大于利己行为的概率。因此,传承传统家风文化有利于完善个体的道德人格,使其受益终生。

(二)有利于改善社会环境和道德风气

“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也是一个社会的价值缩影。”[14]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风作为家庭的精神内核,不仅可以折射和反映社会风气,而且可以影响和改变社会风气。发扬传统家风文化,有利于改善社会环境和道德风气。一方面,优秀的家风可以对家庭成员起到正面的督促规范作用,促使其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千千万万的家庭倡导并发扬好优秀家风,则会从整体上改善社会环境和道德风气。另一方面,每个家庭中的成员作为社会人,需要在社会中建立广泛的社会关系才能维持其生存发展。在与他人建立社会关系的过程中,受过良好家风文化熏陶的个体会在一言一行中将自己的个人素养表现出来,与其有社会联系的其他个体将会在不自觉中受其影响,循序渐进地提高个人素质,养成良好的习惯。相反,如果一个人常年累月受不良家风的影响,积重难返,不仅难以形成美好的个人品德,而且可能将自己不良的品性通过一言一行传递给其他人。所以,传承优秀传统家风文化不仅对个体来说受益终生,而且对改善社会环境和道德风气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三)有利于筑牢中华民族的道德根基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秀家风文化形式丰富多样,内容博大精深。无论是耳提面命的谆谆嘱托,还是提笔家书的殷殷希冀,或者是口耳相传的严规家训,都倾注着先人对其子孙后代的勉励与期望。从最早的《家风诗》到汉代孔臧的《庭训》再到颜之推的《颜氏家训》,从张之洞的《与子书》到李毓秀的《弟子规》再到曾国藩的《曾国藩家书》等等,都积淀着家风文化厚重的文化底蕴。发扬中国优秀传统家风文化有利于筑牢中华民族的道德根基。一方面,传统家风文化是中华传统美德和伟大民族精神的资源宝库。我国传统家风文化中囊括了忠孝节义、礼义廉耻、齐家守业、睦邻慕贤等中华传统美德的内容,为后人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提供了基本遵循。同时,我国传统家风文化还是伟大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表达。叶梦得在其家训中勉励子女:“夫孝者,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故孝必贵于忠。忠敬不孝,所率皆非其道。是以忠不及而失其守,非惟危身,而辱必及其亲也。故君子行其孝,必先以忠。”[15]岳飞从军抗金之前,其母在其背上刺字“精忠报国”,勉励他要心怀爱国报国之情。另一方面,传统家风文化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工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做出基本的价值要求,作为千百年来经久不衰的思想结晶,发扬优秀传统家风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注重植根于传统家风文化这片沃土。
     三、新时代中国优秀传统家风文化的传承路径

如上所述,优秀传统家风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个体道德人格的塑造、社会道德风气的形成、民族道德根基的筑固,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传承价值。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传承发展中国优秀传统家风文化,需要高校、家庭、社会及新媒体平台四位一体,共同努力。

(一)纳入高校教育体系,规范传统家风文化的传播路径

将优秀传统家风文化纳入当代高校教育体系之中,是弘扬发展传统家风文化的重要路径。高校应增设与传统家风文化相关的必修课和选修课,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并辅之以现代多媒体技术,采用线上答疑与线下教学相补充的手段,创新教学模式,增强传统家风文化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高校教师应充分发挥示范作用,努力提升自己的传统文化理论功底,为学生做好表率。同时积极倡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颜氏家训》《诫子书》《曾国藩家书》等优秀的家风文化作品,以考察、讨论的形式取代考试,注重启发和灌输相结合、主体性和主导性相统一,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感受传统家风文化,在生动有趣的实践活动中认同传统家风文化,增强传统家风文化传播的有效性。此外,高校可组织专家组将传统家风文化内容编写到教材中,使传统家风文化教育融入高校教育体系,增强传统家风文化传播的科学性和思想性。最后,将传统家风文化融入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中也是可行措施。比如:定期围绕“家风建设”的主题,举办学术论坛、开展文明评选活动。也可以通过诗朗诵、演讲、小品、文艺演出的形式深入浅出地传达传统家风文化的精神意蕴,增强传统家风文化传播的趣味性和多样性,使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对传统家风文化在思想上自觉认同,在行为上自觉遵循,在信念上自觉守护。

(二)父母躬行身教,營造传统家风文化的传播氛围

家庭环境是我们成长的第一环境,父母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对于子女道德品质的塑造、道德行为的养成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16],只有将积极正面的“躬行”和“身教”真正落实到家庭教育中,才能帮助子女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才能促进每个家庭形成好家风。所谓“躬行”,既不是知而不行,也不是知行不一,而是父母努力提升自身的道德认知,并且把这种道德认知转化为日常生活中实实在在的道德行动。所谓的“身教”,就是父母用自身的道德行动去引导感化子女,使其在潜移默化中效仿学习,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和行为习惯。在现代社会,为人父母者应该自觉学习传承名人大家优秀的家风文化,并吸收其精髓以指导自身的行动。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亲子互动,使子女潜移默化地得到熏陶和感染,自觉认同并养成传统家风文化中所传达的与人为善、注重孝悌、勤劳节俭、爱国忠诚等优秀品质。此外,传统家风文化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具有一定的社会历史性,因此,父母在吸收传统家风文化精髓的同时,还应立足时代语境,剔除传统家风文化中男尊女卑、家长独裁、封建专制等与时代不相适应的内容,同时引导子女树立如公平正义、遵纪守法等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道德观念。

(三)整合社会资源,拓宽传统家风文化的传播视野

社会是个体自我发展的主要场所,也是家风文化得以传承发展的重要环境之一。传承发展优秀传统家风文化应当立足社会,充分整合方方面面的社会资源,拓宽传统家风文化的传播视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传承发展传统家风文化应重视发挥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通过深入了解寻常百姓的家风文化,并传播其符合时代性的合理内容,以点带面,使普通家庭的优秀家风文化在全社会起到正面引导作用。社区、单位、团体等有关组织应积极开展与“传统家风文化的传承发展”内容相关的活动。比如:在社区举行“听爷爷奶奶聊家风”的主题活动,既可以使“90后”“80后”深入了解所谓的“家风文化”,同时通过彼此的交流沟通,可以缩小长辈与晚辈之间的代沟,推动良好家风文化的形成。还可以通过定期放映有关家风文化题材的电影、纪录片等形式,增强传统家风文化对人民群众的传播力和感染力。此外,我们应“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跨越时空、跨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17]。明确优秀传统家风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地气”工程的价值定位,加大传统家风文化的宣传力度和教育引导,创设有利于优秀传统家风文化传播的生活氛围和社会环境。使人民群众在传承发展传统家风文化的过程中,自觉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立足全媒体时代,创新传统家风文化的传播方式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益成熟,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各种各样的新媒体平台应运而生,“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不是取代关系,而是迭代关系。”[18]作为一把“双刃剑”,新媒体平台如果运用得好,就会造福人民;如果运用的不好,则会带来难以预测的危害。所以,作为强有力的现代传播载体,新媒体平台只有坚持主流意识形态的正确导向,主动承担起宣传发展传统家风文化的责任,才能真正发挥其正面引导作用。各级政府应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新”的特点,创新传统家风文化的传播方式。比如:通过打造一批富有时代感的、涵盖传统家风文化内容的网站来向大众宣传优秀家风文化;利用微信平台,围绕“家风建设”的主题创建微信公众号,并定期推送历代文士大儒的优秀家风家训供读者订阅浏览;也可以建立关于“家风”话题的微博“超话社区”、微信群、QQ群等平台来实现线上广泛实时的讨论与交流。此外,针对不同的年龄层次应选择不同的传播载体。例如:针对幼儿,可以通过观看动画片的形式对其进行家风的启蒙教育;针对具有一定认知能力的青少年群体,可以向其推广有关“家风”题材的微电影、宣传片、小视频等;针对中年群体,可以利用下载量较高、受众较多的直播软件、微课、轻课等方式来传播家风文化;针对老年人,可以通过FM、家庭温情网剧等形式向他们普及家风文化。最后,各级政府及媒体平台的工作者,应立足全媒体时代,切实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增强传统家风文化的传播力、引导力和影响力,构建传统家风文化的全媒体传播格局。在管好用好商业化、社会化的新媒体平台的同时,正确把握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关系。牢牢占领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服务人民的传播制高点,营造风清气正的全媒体环境。总之,要努力创新传统家风文化传播的体制机制、政策措施,流程管理、人才技术等,用人民群众乐于接受和易于理解的方式,讲好新时代中国家风故事。

参考文献:

[1] 颜之推.颜氏家训[M].檀作文,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1.

[2]大学中庸[M].王国轩,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6 ∶ 7.

[3]后汉书(张曹郑列传)[M].范晔,李贤,等注.北京:中华书局,1965 ∶ 1210.

[4]颜之推,等.中国家训精粹[M]. 陈俊才,注译.北京:海潮出版社,2011 ∶ 53.

[5]曾振宇.孝经今注今译[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 1.

[6]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2 ∶ 6.

[7]陈延斌.中华十大家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 ∶ 6.

[8]傅亚庶.孔丛子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2011 ∶ 452.

[9]周振甫.周易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103 ∶ 138.

[10]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2 ∶ 249.

[11]唐浩明.曾国藩全集[M].长沙:岳麓书社,1991 ∶ 465.

[12]叶梦得.丛书集成续编·石林治生家训要略[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 ∶ 445.

[13]习近平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2-18.

[14]习近平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12.

[15]叶梦得.石林家训[M].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9 ∶ 488.

[16]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N].人民日报,2019-03-18.

[1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 106.

[18]习近平.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 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J].求是,2019(6) ∶ 4-8.

【责任编辑:黎 峰】

政治理论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思想政治理论课动态化课堂教学遵循了主体性、主动性、尊重性原则及“动态化”原理;其主要内容包括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念、多层次的教学目标、贴近实际的教学内容、动态多样的教学方式、动态多层次的考评方式;其实施策略主要包括备课、授课及课外辅导的实施内容及程序。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动态化; 课堂教学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上,教师习惯于单向灌输理论和空洞说教,学生成为被动的接受者,没有质疑,没有反问,没有讨论,更没有辩论、争论。从本质上说,课堂教学是一种双向的充满生命活力的动态活动,而不是静态的。正如叶澜教授所说:“教师只要思想上真正顾及了学生多方面成长、顾及了生命活动的多面性和师生共同活动中多种组合和发展方式的可能性,就能发现课堂教学具有动态生成性的特征”。[1]课堂教学的价值就在于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预设、不可复制的动态生命历程。动态化教学强调发挥教师学生双主体的主动性,通过师生、生生之间多种方式的探讨互动活动,营造民主开放的课堂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及探索学习的自觉性,使学生在掌握教学内容的同时,提高思想认识,增强研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实效性。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动态化课堂教学遵循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

动态化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都要求,从教学内容的选择到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的运用都要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即学生的主体参与性、选择性和自主性。这就要求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使用上要根据学生思想实际、学生接受特点、接受心理,满足大学生主体性需要。教学方法和手段上,要注重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教学评价上,要采用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提高、自我发展的评价方法。

2.尊重性原则

动态化课堂教学的前提是要求教师平等的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个性和主体地位等。尊重学生的人格,就是平等对待学生,以诚相待,与他们建立相互尊重的朋友关系,在平等交流中引导之、影响之。尊重学生的个性,就是首先承认每一个学生都具有自己的独特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充分认识个体价值,树立自信心;然后,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施以恰当的教学方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营造平等民主的学习气氛,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引导他们自主开展课堂和课外活动,培养他们自我探索、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能力。

3.主动性原则

动态化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和学生发挥各自的主动性,互相推动着教学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教师在备课阶段要积极了解掌握学生的思想实际状况、思想动态及存在的问题,在课堂中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在课后积极解答学生疑问和困惑。在学习生活中,学生主动对学习内容或老师教授内容提出质疑或自己的见解,或积极向老师寻求生活、学习经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整个学习生活中。

4.“动态化”原理

动态化课堂教学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项教学活动呈动态化过程,具体包括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实施,教学考评的进行等。以动态的观点对待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不同的教学目的;根据社会发展的动态,确定贴近社会实际的教学内容;根据学生思想实际、接受特点、接受心理,采用“互动式”、“启发式”、“辩论式”等教学方式;以发展变化的眼光看待每位学生,实施动态的多层次的立体考评方式。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动态化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

1.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念

以学生的成长发展为中心,满足学生的需求是动态化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首先,了解学生内心需求、兴趣爱好、思想动态,在教学中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合理调整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其次,以学生的成长发展为本,满足学生的合理需求。要把学生看作是发展中的人,他们有不同的个性和需求,要承认个体之间的差异,绝对不能以个人的好恶来排斥和压抑学生的个性,要在可控制的合理范围内,充分尊重个体的自由选择,让学生自由地展示个性风采,追求思想的独立。

2.多层次的教学目标

动态化课堂教学目标要体现其发展性、动态性,随着时代变化和社会要求的改变而改变。首先,教学目标的制定必须贴近社会现实生活,从“高、大、全、空”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主义的目标定位回落到现实生活中来,把那些脱离实际、缺乏针对性的目标具体化,分阶段、有针对性地提出可操作性的目标。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仅仅是为国家、为政治服务,也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因此,要以实事求是的观点对待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同需求制定教学目标。最后,社会是有阶层的,学生的个体素质是有差异的,这种阶层性、差异性决定了教学目标的制定要有层次性。[2]因此,要以动态的观点看待每位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不同的教学目的。

3.贴近实际的教学内容

思想政治理论课动态化课堂教学内容应更加注重学生基本素质的提高,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首先,要努力回答在社会急剧变革进程中大学生所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焦点和深层次问题。其次是要完善教学内容。客观地说,合理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应当是社会需要与人的发展要求的内容的有机结合。一是反映个体心理健康、道德品质、政治观点和思想观念四方面内容有机结合;二是反映社会生活基本知识学习、行为习惯的养成以及认知能力发展三方面内容有机结合;三是使人的发展的知识、民族价值观和人类普遍的道德价值三方面内容的有机结合。[3]

4.动态多样的教学方式

思想政治理论课动态化课堂教学,应把以前单向“注入式”、“灌输式”变革为师生双向交流的“互动式”、“启发式”,积极采用参与式、讨论式、案例式、体验式、研究式等教学方式。针对不同类型和不同阶段的大学生特点以及不同课程,可采取课堂讨论、专题讲座、演讲、节目表演、辩论、社会调查和参观访问等方法,学生在主动参与体验过程中获得自我教育和自我提升的能力。

5.动态多层次的考评方式

思想政治理论课动态化课堂教学,要求打破追求标准答案的静态单一的考评方式,倡导动态的立体多层次的考评方式。通过提问、观察、采访调查、参考作业等方式,加强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评价和考查。确立动态立体的评价体系,把“师评”、“自评”和“互评”各种评价横向对比,将考试成绩与课堂表现、活动表现、平时作业结合起来综合评价,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互结合,多方面、全方位、动态化的评价学生。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动态化教学的实施策略

1.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课程动态化课堂教学界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体现理论发展的动态,培养学生与时俱进的思想意识,提高学生勇于创新理论和实践的能力。《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教学体现时代发展的动态,激发学生崇高的时代使命感,促使学生自觉树立为祖国人民服务的时代意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体现历史发展的动态,塑造学生博大深沉的历史情怀,激发学生为振兴中华民族而努力学习的历史使命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体现生命成长是扬善抑恶、弃恶从善的动态过程,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理想情操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时代精神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

2.备课阶段

(1)了解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及学生关心关注的问题 教师在上课前,通过问卷调查、主题座谈会、个别采访等方式,掌握学生的思想政治观念、理想追求、道德品质、学习目的、生活态度、心理素质等状况,了解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及最令学生苦恼的问题。教师根据掌握的学生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准备教学内容。

(2)把握校园动态,加深对学生的了解 校园文化活动、风气等校园动态不仅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认识、道德品质、生活态度等,同时也反映出学生精神面貌、价值观念、人生信念等思想状况。因此,教师通过观察、采访调查、亲身体验等方式,了解校园文化、风气、潮流等校园动态,有利于加深对学生实际状况的了解,从而更加有针对性地教学。

(3)掌握社会发展动态,指引学生健康成长 教师通过政治学习、阅读报纸、收听收看新闻等方式,熟悉了解社会形势,社会热点、重点,特别是在社会急剧变革进程中学生所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焦点和深层次问题,然后有针对性地重点讲解、解答这方面的问题。只有这样,教师的授课内容才有吸引力,有针对性,学生才会喜欢,并从中受益。

(4)熟悉时代发展动态,为学生的发展指点迷津 教师应通过不断地学习和观察,了解时代的主题、历史使命及发展特点,特别是时代变革中令学生困惑的问题,然后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方面问题,从而为学生顺应时代的发展提供指导。

3.授课阶段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欲望,鼓励引导学生学习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4]教师的作用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课堂讨论中来。要使得学生具有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应做到以下几方面:首先,教师在讲解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结合学生普遍关心的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以便激发出学生参与到课堂讨论的欲望。其次,教师组织大家对学生关心而又困惑的问题集中讨论。再次,教师提供机会允许学生对教材中的观点及老师的观点提出质疑并进行讨论。

(2)营造平等民主气氛,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教师在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应营造自由平等民主的和谐氛围,最大限度调动起学生的主动性,使得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应从以下几方面得以体现:首先,上课前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编排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其次,学生主动就自身存在的或自己关注的问题向老师请教。第三,学生对教材内容及老师的观点提出质疑并进行讨论。第四,学生对与课程相关的社会热点、重点问题提出自己看法和见解。第五,课后学生尽快把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反馈给老师,以便老师及时改进教学。

(3)教师启发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共同推动着教学活动的深入和延续 在动态化教学中,教师是激发者、引导者,他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引导学生自主自觉地探索学习;学生是检验者、推动者,他们积极主动回应老师的讲解——或赞同,或质疑、反对,然后就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总之,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动态化教学中,两者围绕问题遵循“讲解——质疑——发问——讨论(辩论)——解惑——总结——讲解”或“质疑——发问——讲解——讨论(辩论)——解惑——总结——质疑”的模式,循环往复,推动课堂以动态化状态延伸。

(4)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保障动态化教学的顺利实施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动态化教学中,适宜采用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主题探讨法。教师提出课堂主题,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在探讨争论中寻找答案,最后教师归纳总结。第二,典型案例法。教师运用多媒体等手法将精选个案呈现在学生面前,请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尝试提出解决方案,随后评价学生方案,设置悬念,然后抓住重、热点作深入分析,最后上升为理论知识。第三,多维思辨法。把现有定论、解决问题的经验方法提供给学生,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提出完善方案,或有意设置正反两方,在争论中明辨是非,在明辨中寻找最优答案。

4.课外辅导

课外辅导是动态化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深化。教师通过座谈会、谈心会、网上答疑、网上论坛、心灵热线等方式,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教育。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爱心服务等活动,加深对学生的影响。

(1)座谈会 教师定期召集学生代表参加座谈,倾听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了解学生在生活学习中的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以便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满足学生的需要和要求。

(2)谈心会 教师不定期地与一些在思想上、心理上存在问题的学生进行谈心,及时了解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给予关怀和指导,帮助学生摆脱思想上的困惑,帮助解决学生影响心理健康的问题,使得学生健康快乐地生活学习。

(3)网上论坛 首先,教师开辟网上论坛,让学生自由发言,倾听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心得体会;其次,教师提出一些学生关心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让学生参加网上讨论,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然后教师针对学生的观点有目的性地给予适当的指引。

(4)志愿者活动 教师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参加一些献爱心志愿者活动,诸如为贫困山区的孩子捐款,到养老院为孤寡老人服务,到福利院关心孤儿等。

参考文献

[1] 叶 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1997(9):3-8.

[2] 彭定光.高校德育的困境与提高德育效力的对策[J].高等教育研究,2002(3):86-89.

[3] 杨润叶.新时期增强高校德育实效性的探索[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156-158.

[4] 第斯多惠.德国教师培训指南[M].黄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106.

[责任编辑:张俊华]

收稿日期:2011-08-14

基金项目:山东省高校教改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方法整合创新研究与实践”(2009317)

作者简介:韩云忠(1976-),男,山东惠民人,山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讲师,博士研究生;

毛建群(1954-),男,山东济南人,山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

政治理论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政治经济学;理论;当代价值

20世纪70年代,政治经济学的发展迅速超出了以往模型的范围,受到了人们越来越高的重视,开始对其理论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在现代,政治经济学与经济学的含义存在着很大的差异,马克思主义分析法、公共选择学说等纷纷被应用于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当中,随着全球经济与政治关系的逐步加深,政治经济学慢慢成为了一门重要的社会科学,并成为我国大学教育当中的专门学科。

一、政治经济学

1、定义。 作为以人们的社会生产关系,即经济关系为研究对象的科学,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生产、出售、购买和法律、社会习俗惯例、政府间关系的独立科学,它对人类社会各发展阶段中支配物质资料的生产、分配的相关规律做出了阐明。在1615年法国重商主义者A·蒙克莱田出版的《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一书当中,首次提出了政治经济学这一概念。

2、研究背景。 政治经济学最初起源于17世纪初希腊文当中的“城市的”和“家庭经济管理”共同组成的复合词。17世纪中叶后,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先后在英国、法国发展成了工业生产的主要形式,促使了以A·斯密与D·李嘉图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产生。1825年,经济危机的爆发使得资本主义制度矛盾逐渐显露,出于对资本主义制度辩护的需要而形成了庸俗经济政治学。直到19世纪40年代初,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马克思、恩格斯对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进行批判继承的基础上正式产生,其出现使政治经济学的伟大革命得以实现。

3、内涵演变。 根据恩格斯的观点,指出了人们生产与交换过程中多处条件、国家以及各个国家的世代都是有所差异的,因此在不同的国家以及不同的历史时代,所产生的政治经济学也是各不相同的,从本质上来说,政治经济学是一门历史性学科,自政治经济学理论诞生开始,就在不断地随社会发展逐步完善,它是具有发展性与实践性的科学理论。1、古典政治经济学对财富的研究。英国的A·斯密首创了系统的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并站在不同角度对国民财富增长的原因进行分析,将国民财富增长作为政治经济学理论的中心内容,而后,D·李嘉图在对其成果进行继承与发展后建立起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分配论为核心的理论体系。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人们的生存、发展为主要研究内容,相较于西方经济学,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为西方经济学的资源配置理论带来了科学依据。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分析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做出了深刻反映,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它针对现实并没有提出根本性改革建议与对策,面临了很多严峻的挑战。

1、时代进步性。 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是在对前人优秀经济学成果的批判继承中发展而来的,主要来源于古典政治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者相关经济学说,它首次提出劳动二重性概念,在创立无产阶级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无产阶级剩余价值学说,创立了揭示社会经济发展基本规律的新的经济学范畴,标志着政治经济学的划时代变革。另一方面,它表达了现实发展的诉求,始终坚持与时俱进,揭示出了可以经受实践检验的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并被作为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的理论基础,给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2、面临的挑战。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传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促进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同时,其不足也日益显现,在当下的理论与现实发展当中面临了各式各样的挑战。一方面,其学科性质不够明晰。不同于一般的经济学理论,政治经济学在承认其内在阶级性的同时,将很多并不带有阶级性的内容在实际研究当中归入到了政治经济学的内容当中,当代的政治经济学必须区别于传统的只讲阶级性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否则将会导致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在当代的指导意义的缺失。另一方面,传统政治经济学已不再符合当代发展的要求。在现代化时代的不断发展中,传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已经不再适应当下的社会结构,并且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传统的适用于各个社会主义形态经济规律的相关规定在当代实际改革当中越来越空泛。

三、政治经济学理论价值的当代化发展

(一) 理论创新与发展

作为实践的基础,理论的改变与创新是探究政治经济学理论当代价值过程当中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首先,我们应当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进行继承,充分发挥方法论的优势。在对政治经济学理论进行创新与发展时,应当切实处理好继承、创新发展之间的关系,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最值得继承的基本原理包括吸收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有利成分的关于社会化大生产与货币商品经济一般规律的原理,以及作为根本方法论的揭示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从而更好地保证政治经济学的真理性与科学性。其次,我们要结合古今中外所有经济理论当中的合理成分来构建现代政治经济学理论。一方面要对中国的传统经济思想进行深入的发掘、继承与创新,以实现古为今用,另一方面,对西方的经济理论的学习与借鉴也不容忽视,西方经济学思想在长期发展过程当中产生了很多分析经济现实的工具与方法,给我国现代政治经济学的构建带来了很好的借鉴。

(二) 当代现实发展的取向

政治经济学的当代发展既离不开理论化指导,也不能缺少现实的发展途径。当代社会更为重视人们的全面发展,立足于人们生存、发展的立场上去考虑政治经济学的现实意义,只有真正将政治经济学理论付诸实践,才能使其更好的服务于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一来,我们要改变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唯一科学的经济学观念,摒弃将西方经济学一律排除在科学的经济学以外的错误做法,西方经济学对市场经济运行机制有着非常深入的研究,我们应当汲取其中科学的理论,促使我国经济学构建能够更好为我国实际发展服务,通过对传统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中合理成分的吸收来给现代经济学理论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来我们必须紧跟时代潮流,发挥出政治经济学的独特优势,积极拓展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抓住发展政治经济学的一切机遇,加大重大实践问题的研究力度并加快理论促进实际的创新发展步伐,以获得科学的理论,丰富并发展现代政治经济学的内容。

四、讨论

综上所述,作为一套科学的理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旨在解决人们生存与发展的问题,与社会发展方向始终保持着一致。在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只有不断地与时俱进,才能为人们解决当代社会经济问题提供更好的理论指导,从而促进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创新与发展,满足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更好地解决我国现代社会所面临的问题。 (作者单位:潍坊学院)

参考文献:

[1] 杨梅华. 新政治经济学与新演化政治经济学的比较与综合[D].兰州大学,2010.

[2] 郭巍. 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当代价值探析[J]. 时代金融,2013,21:189-190.

[3] 保建云. 论当代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的局限性、逻辑起点与微观基础[J].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0,01:74-80.

政治理论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传授和培养学生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解决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各类问题的任务。然而,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手段严重滞后,制约着知行统一、德能兼备人才培养,为此,必须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考核的方式。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考试考核改革 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就是在现代教育教学理念下,通过一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以完善的管理制度与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按照一定人才规划完成人才教育的全过程。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主要包括《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品德修養和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形势与政策》五门课程。这些课程主要的教学目的不外乎两个:一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二是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的结合,使学生能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简言之,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要培养知行统一、德能兼备的合格人才。

和其他学科相比,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性和应用性都很强,因此,考核学生就不仅需要在理论上考核,而且要注重对学生实践活动、日常生活等方面进行考核。由于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考核方式简单划一,片面侧重于考查学生的理论知识,忽略了对学生思想实际、实践动手能力等方面的考核,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知行不一,影响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因此,要进一步理顺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传授与实践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因材施考,以考促教,创新和完善考试考核方式,增强学生接受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考核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从人才培养的目标来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要培养“知行统一”、“德能兼备”的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然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考试考核却明显地偏重理论知识的考核,忽略了学生具体能力的考核。

(一)试题内容简单,无法客观反映学生“知”与“行”的统一。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主要采取闭卷的方式,试卷题型主要是单项选择、多项选择、简答题、论述题、材料分析题,尽管这些题型也考查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客观题所占的分值比重太大,占50%—70%,无法真实反映学生运用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此外,为了提高学生的及格率,教师在出题的时候更多依附教材的内容,为了应付考试,学生只重知识的死记硬背,忽略了运用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

(二)实践教学环节考核办法不科学,无法使学生信服。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考核的分值主要由期末考试成绩、实践成绩构成,而实践成绩又由学生出勤、课堂回答问题、撰写调查报告等构成。在实践环节评分过程时,任课老师对学生课堂出勤及回答问题的打分比较随意,带有较强的主观性。同时,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很多学生为了完成撰写调查报告的任务,往往是将网络上现成的材料东拼西凑,有的学生甚至干脆通过一些网店购买现成的调查报告交给老师应付了事,学生交来的调查报告内容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常常无法得到考证。在这样的背景下,老师评分的结果无法得到学生的认同,也失去了应有的权威性。

(三)考试考核内容不全面,无法体现“德能”兼备。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试考核偏重于理论知识,比如笔试、课堂提问等,对于学生“行”的考查还缺乏行之有效的手段,这必然导致考查不全面,考试考核的结果也无法服众,更无法考查学生德与能是否兼备。比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现概论》在学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后我们让学生开卷考试,从考试结果来看,效果不错。为了进一步考核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我们以“如何正确看待帝国主义侵略有功论”来进行讨论,回答时学生错误百出,甚至严重违背了应有的政治立场。这也例证了考核不全面,会导致学生高分低能。

(四)考试考核评分环节忽略了学生的参与,无法实现公正、公平。

为了保证教师在教学与考试中的主导地位,审阅试卷时一般不允许学生参与。然而,在实践教学考核的环节中也把学生排斥在外,分数的评定由任课老师一人核定显然有失公平。比如,课堂讨论往往以组为单位进行,在对讨论结果进行评分时如果把班上的干部、各个组的代表排斥在外,既有损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会因为老师的偏颇或失误造成学生的不满。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传统的考核考试模式下,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脱节,考试结果与学生思想实际脱节,片面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死记硬背,考试结果不公平公正,就无法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和应用知识的主动性,无法达成人才培养目标。

二、以人才培养为核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考核必须坚持的原则。

(一)知行统一、德能并重的原则。

思想政治理论课除了要考核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考核学生运用理论去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通过各种途径考核学生思想和行动上是否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如果仅停留在理论的层面,理论上掌握了马克思主义,但行动上却是非马克思主义者,那么就无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才培养上的目标。为此,要坚持知行统一和德能并重的原则,既要将理论知识纳入考试范围,又要将学生的道德品质、劳动态度、遵纪守法、社会实践等内容纳入考核范围,它既可以纠正目前学生重理论,轻践行的倾向,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好学风,又可以客观地反映学生思想品德的真实情况,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有针对性地加以教育。

(二)课堂内外考核相结合的原则。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的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很优秀,考试成绩也不错,但是课堂外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比如同学关系、参加团学活动的情况、在一些社会公益活动中的表现等与他在课堂上的表现完全不一样。因此,在考核学生的成绩时要淡化考试的显性,逐步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学风记录、团学活动记录、诚信记录、社会活动和公益活动记录,寓考于学,寓考于做,增强考试的实践性与多元性,全方位督促学生规范自身行为,积极投身于实践,达到以考促学的、以考促做的目的。

(三)学生评议与教师评分相结合的原则。

传统的成绩评定往往以教师评分为唯一方式,学生对分数结果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而事实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他们应该成为成绩评议的参与者。为了使学生成绩评定更加客观、公正,进一步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帮助学生牢固掌握知识,灵活运用知识,学会辨析、懂得思考,在分数评定的时候,尤其是在实践环节分数评定时要让学生参与进来,把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小组互评、社会评价等形式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评价时自省和比较,看到优点和不足,达到扬长避短的目的。

三、以人才培养为核心,探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考核改革的新路子。

针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考核存在的问题,我们要大胆创新,逐步建立起多元的、动态的、系统的考试考核体系,将期末考试与平时测验、课堂内外、理论与实践、知行与德能等指标结合起来,使教师的教学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都能得到充分发挥,尽可能全面地、客观地、公正地反映情况。具体讲,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考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新考试环节的考核方法

1.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开卷考查与闭卷考试相结合。

在教学上我们往往提倡“因材施教”,那什么在考试这个环节不能“因材施考”呢?各个专业的学生理论基础和学习情况是不一致的,在笔试这个环节应该分类进行,比如文科专业和理科类各专业的学生,由于他们的理论基础较好,学习较自觉,可以采取闭卷考试的形式;而高职类、艺体类、专科类学生的理论基础较差,理解能力较弱,学习自觉性不足,可以采取开卷考试的形式。另外,平时测验可以采取开卷考試的方式,期末考试采取闭卷考试方式。开闭卷结合,能够有效减轻学生的负担,增强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改善考风和学风。

2.强调考试的综合性,减少题量,增强题型的灵活性。

考试的目的不是考倒学生,也不是考学生的背诵能力,所以考试时要尽量减少书本上的现成内容;对老师在课堂上反复强调,而书上没有的内容要纳入考试中,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听课的情况。除此之外,还应该对综合性、创新性、应用性较强的知识点进行考核,为此,在题量上要减少,但题型更灵活,比如开卷考试只出材料分析题、论述题,闭卷考试只出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分析题,等等。

(二)创新考查环节的考核方法。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内容属于考查范围,这个环节也当按照实际情况来进行,比如当前做得较多的是让学生写课程论文、调查报告、根据调查结果制作PPT、以小组为单位对热点问题进行讨论等,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唱读讲传、成果展示等丰富多样的形式来考核,多维度的考核方式更能够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知与行能够有效统一起来。

(三)创新践行环节的考查。

目前,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践行环节的考查,主要是依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出勤、回答问题、学习态度、课堂纪律等,以及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来衡量,但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任务较重,时间有限,仅靠课堂和有限的实践教学是很难对学生德能、知行进行全方位的考查的,因此还需大胆创新践行环节的考查。

1.结合团学工作进行考查。

仅靠任课老师的力量是无法完成对学生全方位的践行考查的,因此应该把考试考核贯通在学生所在的系院团学工作中,比如,可以把社会调查活动与团学活动结合起来进行;可以把学生在课堂外的活动与学生的成绩挂上钩,比如学生在遵纪守法、热爱集体、积极奉献等方面有突出表现的,得到社会认同或经权威媒体报道的,可以在他的考试考核总成绩上适当加分,相反,如果有严重违法违纪的,则相应地扣分,这样能够增强学生自我约束的能力。

2.在教学过程中综合考查。

除了笔试、实践环节的考查,思想政治理论课践行环节的考试考核应该贯穿在教学过程全过程中,通过学生课堂听课、课堂纪律、课堂笔记、课后经典读后感等形式来综合考核,这样更能够全面地掌握学生整体情况。

(四)创新考试考核的评价标准。

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价指标大致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平时成绩(10%);实践成绩(20%—30%);期末卷面成绩(60%—70%),很明显,这种评价标准仍然没摆脱“一张试卷定终身”的老套子。要真正客观地全面地考核学生的知行、德能,就必须创新考试考核的评价标准:(1)分值的比例可以作如下划分:平时成绩占20%,主要由平时综合考勤、上课讨论情况、回答问题情况、经典读后感等组成;实践成绩占30%,由调查报告、课件制作、成果展示等构成;期末卷面成绩占50%。当然,在各个构成要素上并非一成不变的,还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2)评分的主体应该由师生共同构成。除期末卷面成绩的评定外,其他成绩应该让学生代表参与其中,增强评分的透明度,保证评分客观、公正。

总之,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考核没有固定模式,它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只要立足于“知行统一”、“德能兼备”的人才培养目标,不搞形式主义,我们一定会走出一条适宜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新路子。

参考文献:

[1]徐宇琼.应用型高校课程考试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继续教育研究,2008,(3).

[2]吕健.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元化开放式考试模式的探索[J].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9,(6).

[3]郭丽娜.知行统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改革[J].辽宁高职学报,2009,(8).

[4]董娜,吴锦旗.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改革的思考[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0,(9).

[5]于险波.关于高校课程考试改革的探索[J].继续教育研究,2005,(4).

[6]袁玉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改革的若干思考[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3).

[7]龙春霞.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体系的弊端及其改革[J].武警学院学报,2009,(11).

政治理论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思想政治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实践教学是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研究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十分重要,通过构建原则的阐述,构建要素的了解以及实践教学现状的分析,能够有效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体系化,实效化,规范化以及科学化,促进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顺利实施,提高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

关键词:高职;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前言:目前,社会对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因此,开展实践教学十分重要,与理论教学相比,实践教学地域性较强,开放性较大,但教学环境复杂,制约因素多,需要构建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切实提升高职思想政治课理论教学的实效性,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加大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一、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原则

实践教学体系构建需要遵循一定原则,在原则的指导下,才能够实现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有效性,保证实践教学体系的科学化与体系化。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原则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则。

1.全面性原则。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体系需要采取系统的方法与观点,全面考察实践教学的各个要素,使教学环节更加紧密,形成有机的整体,以便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有效的控制,围绕课程特定的教学内容,选择合理的体系要素,达成培养目标,保证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质量。

2.引导性原则。引导性原则是实践教学体系需要遵循的主要原则,遵循引导性原则可以重视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学习目的,激发学习兴趣,利用科学的方法引导规范教师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达到实践育人的目的。

3.可操作原则。可操作原则即教学的可操作性,遵循可操作原则十分重要,是实现高职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基础,在可操作性的情况下,实践教学活动才能操作实施,达到理想的操作效果。

4.科学性原则。实践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准确的反映实践教学,需要保证其科学性,客观的设置评价指标与量化指标,保证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二、高职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要素

体系构建要素决定着体系构建质量,注重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准确掌握实践构建体系的至关重要。高职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要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实践教学主体。学生即实践教学的主体,在实践教学中具有主体地位,因此,在实践教学实施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学生实践性以及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实践教学之中,真正得到锻炼,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进行有效的理解,为实践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2.实践教学主导。教师是实践教学的主导,在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主导作用,占据着主导性地位,教师作为实践教学活动的驱动者、组织者、实施者以及指导者,是实践教学有效实施的关键,教师是否具备主导能力,影响着实践教学质量,影响着实践教学活动的实施。

3.實践教学目标。实践教学的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可以准确的掌握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有效的运用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实践教学目标是多维性与多层性的,是整个实践教学体系的核心要素,影响着实践教学内容的安排与设计,在实践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4.实践教学的管理。实践教学的管理主要包括管理人员、管理机构、管理手段、评价指标,是几者的总和,在实践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是实践教学有效实施的教学保障。通过实践教学管理,既能够调动教学体系各要素的积极属性,还能够对实践教学运行结果进行信息调控、评价以及反馈。

5.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内容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实践教学内容影响着实践教学质量,实践教学内容需要具有以下特点,首先,实践教学内容需要具有代表性,具有代表性的实践内容能够为学生提供准确的信息,提升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其次,实践教学内容需要具有时代特点,实践教学的目的就是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使学生准确的运用思想政治知识,与时代接轨,因此,教学内容需要具备时代特点,较为新颖。

三、高职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的现状

高职思想政治课程实践教学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构建高职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体系十分重要,但是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高职思想政治课理论实践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下面对高职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现状进行详细的阐述。高职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实践教学的内容简单,形式单一,当前,高职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还未形成较为明确的体系,实践内容还较为单一,不够具体,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实践活动只限于社会调查,参观考察等常规性社会活动,易导致出现实践效果不佳等问题,影响实践教学质量。

2.师资力量不足,教师数量不足,教师还缺乏实践教学热情,严重影响了实践教学效果,不利于思想政治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当前,教师人数少,上课任务重,教师的工作繁多,教师的倦怠感较重,缺乏职业热情,影响教学效率与质量,学生受到教师的感染,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对实践教学也不够重视。

3.实践教学过于形式化,缺乏可操作做性,实践教学形式化是较为常见的问题,学校会将总课程分为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但是实践课程往往被压缩,理论课程的课时较大,一学期可能才三四节实践课程,影响了实践教学效果,因此,实践教学形式化是高职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思想政治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增添了阻碍。

四、有效构建高职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体系的措施

(一)优化并利用实践教学资源

实践教学资源的优化与利用是构建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能够将思想政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发挥重要的作用。

1.及时对课堂实践教学资源进行补充与更新,多增加一些视频资料,案例资料,体现出资料的典型性、新颖性与针对性,保证实践教学资源的有效性与合理性,从而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与利用。

2.充分利用社会实习以及寒暑假时间,实现实践教学资源的利用优化,通过顶岗实习、专业基地实训等机会进行实践资源的利用优化,有效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

3.将党、政、工、团相协同,利用学生社团活动,实习实训活动开展实践教学,通过此种方式开展实践教学,可以增加实践教学资源利用的有效率,实现实践教学资源的利用与优化,实现高职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二)完善激励机制与考核机制

激励机制与考核机制是有效的约束机制,是构建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的保障,因此,完善激励机制与考核机制十分重要,具有重要的作用。完善激励机制与考核机制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明确考核内容,实践教学考核的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辨别是非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以及知识灵活运用能力,通过建立考核机制,可以对教师以及学生进行有效的考核,发挥考核机制的约束作用,促进思想政治實践体系的构建。

2.量化考核指标,制定统一的考核标准,量化考核指标可以保证考核的针对性与准确性,从而促进考核工作的顺利开展,保证考核质量。

3.制定有效的奖惩措施,以达到完善激励机制的目的,通过制定奖惩措施,可以对教师与学生进行激励,通过奖励表现好的学生,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惩罚表现不好的学生,可以发挥负强化作用,督促学生实践学习,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有效构建思想政治实践教学体系。

(三)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双师型教师即既能够讲解理论课程,又具备实践教学能力的教师,建设双师型教师十分重要,通过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可以较好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为学生创造有利的实践学习条件。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加大培训力度,针对教师欠缺的方面进行有效的培训。例如,可以安排实践教学能力不佳的教师去实践实训基地学习,体验,通过自身感悟,了解实践教学的重点与核心,从而提升实践能力。可以安排理论教学能力不佳的教师系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了解实事政治,提升理论教学能力,成为双师型人才。

2.引进双师型人才,为教师队伍增添新的血液,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与综合能力。

(四)完善管理制度及文件

完善管理制度,有效管理文件十分重要,能够避免教学的盲目性,促进实践教学的有序进行,保证实践教学质量。完善管理制度及文件的关键在于明确教学目标。通过完善教学目标可以制定有效的教学方案,合理利用组织形式,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展开教学,有效进行细节管理,并对教师编写的实践教学活动计划等文件进行完善与保存。

五、总结

综上所述,构建高职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体系十分重要,需要遵循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原则,注重体系构建的要素,分析实践教学现状,并依据现状,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因此,研究高职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措施,切实做到实践资源的利用与优化。

上一篇:媒介技术论文范文下一篇:博客营销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