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范文

2024-03-27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范文第1篇

系统了解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的目的意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二、 实习内容:

1. 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目的意义、我国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台的分布及参与的大型课题研究项目。 2. 森林生态系统生产力研究 3. 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研究 4. 森林生态系统水分特性研究 5. 森林生态系统小气候观测与研究

三、 实习地点:

南京林业大学下蜀森林生态系统长期定位研究站(空青山)

四、 实习报告编写 森林生态定位站简介

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工作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已经经历了40多年的发展历程。在揭示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及其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监测人类活动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冲击与调控过程,建立森林生态环境动态评价和预警体系,为森林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环境建设提供理论基础,为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引导我们更有依据、更科学地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下蜀林场的生态定位站概况

(一)背景介绍

下蜀林场的生态定位站于1986年正式建站,是我国第一个城市森林生态站。本站位于长江下游江苏省宁镇山脉东段丘陵区(如下图)。代表区域为江淮平原丘陵落叶常绿阔叶林及马尾松林区,具有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典型植被类型。常见植物有栓皮栎,麻栎,枫香,枸骨,冬青等,其大致形成五个森林群落,依次为毛竹林,栓皮栎、麻栎林,松林,杉木林和板栗林。

(二)硬件设施

江苏长江三角洲森林生态站拥有定位观测铁塔(高30m)1个,碳通量观测系统1套,小气候观测站4个,标准径流场6个,测定森林结构与生物多样性变化的固定样地11块,测定森林水分循环和养分循环的固定样地4块,以及60m2的野外观测用房和100m2的档案室和资料室。其中,径流场主要用于测定林中的地表径流与地下径流的速度与方向,而小气候观测站则是测定林分中的湿度与温度状况。

(三)科研成果

近五年来,积累了200多万个野外观测数据,撰写研究论文40多篇,其中在SCI发表3篇,在《生态学报》、《应用生态学报》、《生态学杂志》等核心刊物发表33篇,出版专著3本。获得梁希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二、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我国LTER站台建设情况和研究发展趋势。

1、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的目的意义: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观测研究是国际上为研究揭示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变化规律而采用的一种研究方法。它是通过在自然或人工生态系统的典型地段建立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站,在长期固定样地上,对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生物生产力、养分循环、水分循环和能量平衡等进行长期观测,进而阐明生态系统发生、发展、演替的内在机制,在自然状态下或某些人为活动干扰下的动态变化格局与过程,生态系统自身的动态平衡以及参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已被众多的研究实践所证明。

山地是一个生态复杂系统,它具有特定的结构和功能,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开展山地生态学研究对阐明山地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山地的生态现象与过程,以及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山地资源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2、我国LTER站台建设情况和研究发展趋势:

一、资源建设情况

1.完成了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的组建

经过2年的综合集成、优化配置,台站网络基础设施得到改善,野外观测仪器设备得到加强,信息共享系统初步建立,近4000人在生态站长期工作。由51个生态站、2个子网和1个综合研究中心,共同组成了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

2.加强了平台基础条件建设,建成了样品库、标本室

基础设施建设——51个生态站、2个子网在主管部门和依托单位大力支持下,自筹资金进行野外基础设施的维修和改造。

仪器设备采购——2005年购买TDLAS系统、质谱仪进样装置、温湿度标定装置等,投入经费266.6万元;2006年购买观测分析仪器300多台套、网络服务设备7台,投入经费2778.0万元。

2006年下拨159万元,支持样品库和标本室标准化建设。各生态站按照部门规范保存了大量土壤、植物、动物、昆虫等样品(标本)。据对29个生态站不完全统计,各类植物、动物、土壤、水体、大气成分等样品和样本约237,000多份。会同站保存了5,336个植物样品,1,888个土壤样品,82株解析木标本,合计7,306份;种质资源圃网保存了46,122份样品材料;土壤肥力站网保存土壤样品10,848份,植株茎叶和籽粒样品13,224份。

3.完成国家生态网络综合研究中心建设

2007年购置了6台小型数据库服务器和1台网站服务器,初步搭建成以综合研究中心为主要节点的网络信息系统。此外,2006年引进的调制式半导体激光吸收光谱测定(TDLAS)同位素观测系统,实现自然生态系统同位素连续在线的实时观测。这是跟踪生态学国际前沿研究的重要举措。

4.持续开展联网观测与研究

53个生态站连续开展水、土壤、大气和生物等要素的动态观测;部分站开展生态系统变化响应和适应性观测以及生态系统的水、碳通量观测。取得了大量观测数据,为数据共享打下了良好基础。

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53个国家生态站的科研人员发表论文1820篇,其中SCI论文416篇,EI论文60篇;2007年发表论文1462篇,其中SCI收录444篇,EI收录62篇,CSCD收录805篇,其他会议、非核心期刊151篇。2006年综合研究中心在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101篇、出版专著3部、专利1项(6年合计17项)、软件著作权登记7项、发布国家生态科学数据元数据标准(GB/T20533-2006)1项、获温家宝总理批示(2006年12月23日)的咨询报告1份。2007年综合研究中心人员出版专著4部,合编专著3部;公开发表论文83篇,其中,SCI、EI论文33篇;CSCD论文24篇;ISTP论文4篇;其他国外刊物1篇;国际会议交流21篇。

5.建成数据质量控制体系和业务化平台

组织中国科学院、国家气象局、中国林科院和农科院等相关部门的专家,开展农田、森林、水体、草地和荒漠等典型生态系统的观测数据质量控制手册的制定工作。制定仪器标定导则。指导台站开展常规仪器标定和台站层次的数据质量控制。开展典型生态系统观测数据质量评估的方法研究,制定服务于国家网络台站数据质量控制的规章制度和保证体系,开发和建立典型生态系统的服务于数据质量控制的监测业务化系统。

6.国家生态网络科学数据资源体系

经过多年积累,逐渐形成了以生态站为基本单元的生态系统的长期定位观测数据集、生态系统变化响应和适应性观测数据集、生态系统水碳通量观测数据集。生态站已经对元数据、样地数据、空间数据和监测数据开始整理,完成数据库建设,并计划于2008年出版。构建了台站数据库—专业数据库—综合中心数据库的国家网络科学数据资源体系。形成了纸质和电子出版物两种储存方式。

结合国家气象局、中国林科院和农科院相关单位开展了农业气象、土壤肥力等专题数据库的建设;建立了中国1:100万草地资源青藏高原区域数据整理,并完成了建库工作,为开展青藏高原区域的碳循环研究提供了数据基础;逐步开展全国1:100万土地资源数据库的整理,并开始了土地资源数据库更新的初步研究。

7.数据管理共享服务系统

制定了生态站数据信息系统建设方案,完成了生态站数据库模板的建设。53个台站部署了由国家网络综合中心组织开发的台站数据管理信息系统。综合中心部署了分布式信息系统的门户,实现了由综合中心单独提供服务向全体网络参与单位共同提供服务的转变。

8.搭建远程数据传输和模型—数据融合平台

选择了禹城和栾城农田生态系统站,开展远程观测数据实时传输试点工作,禹城站已经取得较好结果,栾城站正在调试。为今后的推广提供了条件。模型—数据融合平台在国家生态网络综合中心已经初步建成。配备高性能服务器、计算环境、模型—数据融合方法软件、生态系统模型软件、可视化软件以及数据处理分析软件等。并以碳循环为科学问题,逐步完善模型数据融合系统的功能,为将来提供服务奠定基础。

二、开放服务与共享

1.数据集成与共享

大部分生态站开展了建站以来历史数据的汇总与整编工作,完成了各具特色的数据集。东湖站积累了大量的长期生态学数据,建立了21个数据集;祁阳站15年以上的长期监测试验有8个,最长的已有30年,已建立国家长期肥力和肥料效益数据库;西双版纳站整编了45年的常规气象观测数据,总数据量达到100余万条,土壤、水文、生物总数据量达20万条,合计纸质资料125卷,完整地保存在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综合档案室(属于国家二级档案馆)。

2006年综合研究中心提供了107人次的离线数据服务,数据量达到14GB。共享系统网站访问量为45781人次,管理员用户40人,高校、科研院所实名注册用户102人,在线数据下载量图形数据为710多人次,其中动态监测数据为13.7M。依托综合研究中心提供的数据服务发表国内核心期刊31篇,完成博士毕业论文9篇,产生专著1本。

2007年综合研究中心根据数据共享政策,通过网站在线提供数据服务和根据用户申请离线提供数据服务。截至2007年12月31日,“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数据共享系统”网站的累计访问人次达8万人次,注册用户达到172人,在线下载数据达到1300多人次,其中下载图形数据780人次,下载动态监测数据600人次,下载动态监测数据量为16.3MB。2007年综合中心累计离线服务人次为230人次,其中服务人次合计70人次,监测数据服务人次为40人次;累计离线服务数据量为20GB,其中2007年服务数据量合计2.4GB,监测数据服务数据量为340MB。

支持973项目8项、863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国家部委项目14项、海外青年学者合作研究基金项目2项、杰出青年基金项目4项、其他项目4项。

此外,各生态站也提供了有关生态环境方面的数据共享服务。国家林业局系统的生态站通过中国林业科学数据中心()对野外站近5年来的数据提供共享服务。大岗山站还建立了“数字化生态站”数据管理系统,方便用户数据查询和共享。种质资源圃网通过中国作物种质信息网每年提供信息服务达8万人次,提供信息共享人次年均增长50%。

2.运行服务模式、对象及成效

作为国家科技共享平台,国家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正充分发挥国家野外科研平台的优势,站点仪器设备和设施全面对外开放、共享,已经成为各大学研究生科研基地、本科生科研教学实习基地、科普教育基地、科技示范基地及国内外合作研究的共享平台。

(1)建立野外站的综合网站。2007年5月份正式对外发布,着重介绍台站建设进展、观测、研究、示范等内容,为各台站提供了相互交流的平台和对外宣传的窗口。()。

(2)举办中国生态大讲堂。以“传播新知识、交流新思想、展示新成果”为宗旨,邀请国内外知名生态学家进行学术讲演。

(3)编写生态系统研究与管理简报。以“立足科学,服务决策,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宗旨,不定期印制,发送到中国科学院主管领导、科技部、国家基金委、生态站等有关单位。

(4)积极参加公众科普宣传,普及生态环境等科普知识;积极开展开放交流与合作,生态站通过主办学术会议,开展国际合作研究,聘请客座研究人员,接受国内外学者来访,联合培养研究生和接受大学生实习等多种方式,扩大了生态站的开放交流与对外合作。每年有2000多名研究生在生态站做试验,撰写论文;定期举办培训服务提高观测研究和数据管理水平。

数据服务的对象有地理资源所、遥感所、研究生院、大气物理所、旱寒所、成都山地所、华南植物所、中国气象科学院、中国气象局等部委的下属单位及省(直辖市)与地方下属单位。

三、规章制度和标准规范

提出了国家生态站系列规章制度、观测技术标准和规范,为生态站的运行提供保障。以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和其他部门的网络章程和管理制度为基础,组织中科院、林科院、农科院和气象局的有关专家和部门代表充分讨论,制定了一系列国家生态网络管理制度,用于指导网络的运行与管理。主要有《国家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章程》、《国家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申报与遴选办法》、《国家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考核与评估办法》、《国家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数据管理与数据共享条例》、《国家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开放管理条例》。

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观测指标体系与技术规范研究。在现有的国家、部门制定的观测指标体系和试验研究等技术规范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和吸收国际上现有的相关标准制定了:(1)农田生态系统监测指标及其技术规范;(2)森林生态系统监测指标及其技术规范;(3)草地生态系统监测指标及其技术规范;(4)荒漠生态系统监测指标及其技术规范;(5)湿地生态系统监测指标及其技术规范;(6)水体生态系统监测指标及其技术规范。上述6个监测指标及其技术规范,作为试行本,于2008年在生态站组织实施,及时总结经验,修改、完善,争取成为国家标准和规范。

综合研究中心组织编写了《长期生态学元数据标准》,成为国家标准的一部分。以大岗山站为依托,制定了国家林业行业标准《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指标体系》和《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建设技术要求》,已经被全国近30个森林生态站建设中所采用。国家林业行业标准《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LY/T 16xx—2008)》已在江西、河南两省的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工作应用推广。

四、项目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海伦站提出了黑土漫川漫岗地区的“混林混草与粮畜一体化”发展模式、平缓地区的“建立大豆—玉米—畜牧生态经济产业带”发展模式,两项技术累计推广应用1500万亩,取得了经济效益3亿元。海伦站大豆连作减产控制技术连续五年累计推广应用3000万亩,增加收入6亿元,推广到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自治区。

应用禹城、栾城、商丘、封丘等站研究成果,使黄淮海平原大面积的中低产田得到治理,粮食产量从过去的亩产194公斤上升到现在的500多公斤,农村经济也快速发展。

祁阳站近三年已推广引进种植优良牧草42万亩,推广天然草山草坡改良技术21万亩,促进草食动物发展28万余头(牛单位),新增纯收入2.35亿元。根据红壤酸化现状,在湖南祁阳和祁东等地推广土壤复合调理剂肥料5万吨,使黄花菜、黄豆、花生、小麦、玉米、柑橘、茶叶等旱土作物增产9.8~21.6%,亩增纯收入102元。此外,祁阳站还为当地培训了一大批农民技术员和种养专业大户。

大岗山站“杉木地理变异和种源区划分研究”科研成果将杉木种源划分成9个种源区,初选出一批材积平均增长在20%以上的优良种源,推广造林面积达850万亩;“速生用材树种合理施肥技术”的合理配方施肥技术方案中的幼林合理施肥技术在世行贷款造林项目中推广应用71万h㎡;油茶科研成果正在逐步实现产业化,年产优良无性系苗木700万株,推广范围达南方七省市。

沽源站在开展项目及研究的基础上,同时开展了科技成果的示范与推广,近年来就华北农牧交错带草地畜牧业高效发展技术、优质高产牧草及牧草种子生产技术的推广和退化草地植被恢复关键技术等项目在内蒙古、河北、青海等地进行推广。项目在内蒙古推广人工种草面积77万亩,改良退化草地193万亩,累计实现经济效益8.75亿元。项目在河北沽源牧场推广22.5万亩饲草料地种植、多年生人工草地建设等,获得经济效益1.566亿元。项目在青海省推广人工草地种植57万亩,改良退化草地26万亩,实现经济效益2.15亿元,结合国家“三江源”生态项目和青海省重大科技攻关招标项目,累计推广面积达到495万亩,实现的经济效益共计15.23亿元。结合国家生态系统野外站的建设及其相关技术在周边的推广应用,累计推广面积130万亩,直接经济效益1.84亿元。

呼伦贝尔站人工草地技术示范。采集当地野生牧草、引进优良栽培牧草,进行驯化和引种试验。建立人工草地示范基地4000亩,进行利用“饲料与牧草行业综合管理技术”示范。呼伦贝尔站牧户尺度草—畜系统优化管理技术示范:在引进GrassGro模型基础上,开发了北方草地家畜优化管理系统,依托呼伦贝尔站,选择了23个示范户、1个国营农牧场,开展了草畜系统优化管理示范应用。

拉萨站建立了多种高产牧草种植模式。油菜,冬青稞—箭舌豌豆轮作模式。冬青稞一般在每年10月份种植,按照拉萨河流域常规模式管理,次年6~7月收获,经济产量可以达到300~350 kg/亩;在7月青稞收获后,在撒播箭舌豌豆,播种量10 kg/亩,均匀撒播,10月中旬可以收获青饲料3,000~3,500 kg/亩。按照目前的市场价值,这种模式青稞年收入450~520元/亩,牧草600~700元/亩,年收益1,050~1,220元/亩。种植两年冬青稞-箭舌豌豆后,种植一年油菜,可以解决农民的食用油的需求。这种冬青稞-箭舌豌豆(2年)+油菜(1年)种植模式已经在拉萨周边的达孜县、曲水县和堆龙德庆县得到部分推广。

五、人才队伍建设

生态站已经形成了由学术带头人、研究人员、管理人员、技术支撑人员和研究生等构成的稳定的队伍。2007年初统计,总人数达3990人,其中研究人员1108人、技术支撑人员430人、客座研究人员及研究生2452人。据对29个生态站不完全统计,现有学术带头人约127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5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18人,海外回国杰出人才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5人,长江学者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4人。生态站站长平均年龄43.6岁,81.5%具有博士学位。

各生态站均想方设法引进人才,稳定队伍。例如,中国科学院就通过“百人计划”从国内外引进18名学术带头人,并为每个生态站新增了4个左右的技术支撑岗位,稳定了观测与试验队伍。

三、定位站主要长期观测研究内容及其详细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1)生物监测数据

1、植物名录

2、乔木层植物种组成

3、灌木层植物种组成

4、草本层植物种组成

5、树种更新状况

6、优势植物矿质元素含量

7、凋落物现存量

8、层间植物

9、生物矿质元素含量分析方法

(2)土壤监测数据

1、土壤养分

2、土壤矿质全量

3、土壤微量元素

4、速效养分

5、土壤速效微量元素

6、土壤理化分析方法

(3)水分监测数据

1、土壤含水量

2、森林蒸散量

3、土壤水分常数

4、水面蒸发量

5、雨水水质状况

6、地表径流量

7、树干径流量、穿透降水量

8、枯枝落叶含水量

9、水质分析方法

气象监测数据

1、气温度

2、空气湿度

3、降水

4、地表温度

二、研究方法:

1、森林生态系统蒸散量观测

2、森林生态系统水量空间分配格局观测

3、森林对集水区与嵌套流域观测

4、森林水质观测

5、森林生态系统土壤理化性质观测

6、森林生态系统土壤有机贪储量观测

7、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呼吸观测

8、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动物、酶活性及微生物观测

9、森林生态系统根际微生态区观测

10、森林冻土观测

11、森林常规气象观测

12、森林小气候观测

13、森林生态系统微气象法碳通量观测

14、森林生态系统温室气体观测

15、森林生态系统大气干湿沉降观测

16、森林生态系统负离子、痕量气体及溶胶规则

17、森林生态系统长期固定样地观测

18、森林生态系统物候观测

19、森林生态系统植被层碳储量观测20、森林生态系统凋落物与粗木质残体观测

21、森林生态系统年轮分析方法

22、森林动物资源观测

四、我校下属LTER台站在我国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网络中的地位。历史贡献。现状困境、长远科研需求预测,及台站建设发展的针对性建言

下蜀林场创建于1925年,当时是江苏省立第一高级农业学校实习林场,面积66.ha。l937年改为南京林业大学前身中央大学农学院实习林场,随后抗战爆发,学校内迁四川重庆,林场无人管理,森林全部被日寇破坏。抗战胜利后,l946年夏恢复建场,受中央大学农学院森林系领导,当时受社会、经济等多种条件限制,林场有名无实。1949年解放后,改为南京大学农学院实习林场,1951年土改时,收进武岐山和空青山庙产246.6ha,逐成现有土地面积,l952年院系调整后改为南京林学院下蜀林场。1956~1959年,学校准备另找大林场作实习林场,故将下蜀林场上交省林业厅,由省林业厅拨交镇江市句容县林场管理。林场 1959年冬,又将下蜀林场收回。文革期间,改称南京林产工业学院下蜀林场,l984年改称南京林业大学实习林场。自从1959年以来,学校对林场建设十分重视,林学系及森林工程系、经济管理系的本科学生,每年都到林场实习;硕士生和博士生到林场开展科学研究,撰写论文;许多学科的教师到林场进行试验研究,使林场真正成为不可缺少的教学、科研和生产基地。林场是重要的大学生实习基地和科学研究基地。全年共接纳大学生实习18000余人次,正在研究的国家级科研项目有九项:1.“长江三角洲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2.“江苏下蜀国家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3.“优质抗逆生态与珍贵用材树种新品种选育”;4.“鹅掌楸种间基因渐渗及对鹅掌揪遗传系统的影响”;5.“生态林抗逆植物材料筛选与快繁技术研究”;6.“国家级银杏种质基因库的建立和良种选育”;7.“楸树珍贵用材林培育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8.“竹资源优良品种选择与育种技术研究”;9.“观果海棠引进与繁殖推广”。“十二五”期间,下蜀教学科研基地发展建设的目标是:以保护基地区域内生态系统为基础,以建设开放型、多功能、教学实验实习基地为重点,以生态长期定位观测与珍稀资源植物保育研究为特色,积极开展学术交流和森林生态旅游活动,实现保护、教学、科研、生态旅游的有机结合。把基地建设成为高水平、高质量、多层次、具有南林显明特色的教学示范区。[ 在镇江句容宁镇山脉东段的武岐山、空青山南侧,有一处占地4876亩,拥有上千种植被,被称作“绿翡翠”的地方。这里光照充足、水源丰富、林木葱郁,东西走向宁镇山脉似天然屏障,让北风和西风难以长驱直入,为林木生长提供有利的天然环境。这里就是我校实习基地——下蜀林场。林场森林面积314.4ha,其中林业用地298.9ha,省级公益林261ha,森林覆盖率超过90%,全场共有活立木蓄积量19099m3。“百年下蜀” 沧桑变迁 下蜀林场创建于1925年,当时是江苏省立第一高级农业学校实习林场,面积66.ha。l937年改为我校前身中央大学农学院实习林场,随后抗战爆发,学校内迁四川重庆,林场无人管理,森林全部被日寇破坏。抗战胜利后,l946年夏恢复建场,受中央大学农学院森林系领导,当时受社会、经济等多种条件限制,林场有名无实。1949年解放后,改为南京大学农学院实习林场,1951年土改时,收进武岐山和空青山庙产246.6ha,逐成现有土地面积,l952年院系调整后改为南京林学院下蜀林场。1956~1959年,学校准备另找大林场作实习林场,故将下蜀林场上交省林业厅,由省林业厅拨交句容县林场管理。 1959年冬,又将下蜀林场收回。文革期间,改称南京林产工业学院下蜀林场,l984年改称南京林业大学实习林场。 “绿色下蜀”焕发生机

自从1959年以来,学校对林场建设十分重视,林学系及森林工程系、经济管理系的本科学生,每年都到林场实习;硕士生和博士生到林场开展科学研究,撰写论文;许多学科的教师到林场进行试验研究,使林场真正成为不可缺少的教学、科研和生产基地。

场内的天然林以栎类(麻栎、栓皮栎、白栎、短柄抱树、锐齿槲栎、茅栗等)次生林为主。并杂有化香、枫香、黄连木、剌楸、朴树、榉树、榔榆、黄檀、响叶杨、山槐、三角枫、五角枫、野漆树、盐肤木、皂荚、野柿等落叶树种,以及冬青、枸骨、石楠、乌饭树等常绿树木。林下灌木主要有:茶条、八角枫、枸骨、胡颓子、牛奶子、满山红、六月雪、白鹃梅、芫花、山胡椒、短穗竹、水竹等;藤本植物有:紫藤、野葛、千金藤、青藤、木防已、木通、络石、金银花等;林下常见草本植物有:阔叶麦冬、天门冬、海金沙、百部、玉竹、黄精、太子参、明党参、紫参、桔梗、紫花地丁、地榆、夏枯草及白茅等禾本科植物;还有阴生的蕨类和苔鲜等低等植物。

场内天然和人工引种栽培的木本植物有72科、279种;其中有珍贵的树种和竹种:马褂木、楸树、金钱松、葵花松、檫木、南京椴、黄杆京竹、金镶玉竹、人面竹、黄杆乌铺鸡竹、花毛竹、红壳竹。草本植物72科258种。 “创新下蜀” 绿色摇篮

林场是重要的大学生实习基地和科学研究基地。全年共接纳大学生实习18000余人次,正在研究的国家级科研项目有九项:1.“长江三角洲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2.“江苏下蜀国家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3.“优质抗逆生态与珍贵用材树种新品种选育”;4.“鹅掌楸种间基因渐渗及对鹅掌揪遗传系统的影响”;5.“生态林抗逆植物材料筛选与快繁技术研究”;6.“国家级银杏种质基因库的建立和良种选育”;7.“楸树珍贵用材林培育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8.“竹资源优良品种选择与育种技术研究”;9.“观果海棠引进与繁殖推广”。

回首走过的沧桑岁月,我们激情满怀;展望美好的未来,我们充满信心。“十二五”期间,下蜀教学科研基地发展建设的目标是:以保护基地区域内生态系统为基础,以建设开放型、多功能、教学实验实习基地为重点,以生态长期定位观测与珍稀资源植物保育研究为特色,积极开展学术交流和森林生态旅游活动,实现保护、教学、科研、生态旅游的有机结合。把基地建设成为高水平、高质量、多层次、具有南林显明特色的教学示范区。

森林生态学实习心得

一晃森林生态学的实习就结束了。在这次实习中我真的获得了很多。11月2号上午我们到达下蜀林场。下午我们就开始了森林生态学的实习。先进行的是实习一森林土壤群落调查。为了减轻我们的负担,我们只需要研究土壤中的蚯蚓的含量。首先我们在竹林中进行蚯蚓的调查。我们在这块地一共挖了四个坑,每个至少要间隔10米。一开始挖蚯蚓可以说是状况百出。很多女生都比较害怕蚯蚓,但是让人很感动的就是虽然大家都有点心理恐惧,但是我们组的女生还是克服了心理上的恐惧。组里的男生很给力,挖土的这个体力活真的是男生都包了。我们组的人都火力全开,积极地投身于挖蚯蚓事业中。然后我们又进行到次生栎林进行调查。真的是第一次发现这么期待 有蚯蚓的出现。上午一共在3个地方进行了调查,一共挖了12个坑。下午又在两个地方进行调查。分别是杉木林和板栗林。这是实习的一个开端。虽然发事件的处理方法。所以后来我们组在开始实习之前一定会分配好任务。我们小组进行得相对较慢,但是我们都很开心。因为我们真的是在很认真的弄。可能是方法上的差异吧。后来我们想其他小组请教了为什么他们那么快。原来他们是分工明确。提前做好了一些突

第二天我们进行的是森林群落调查。我们是选的20×20的样地,要进行样地的选取和拉样方。我们组还是出现了状况。拉样地的线拿得不够。少了一半。这样我们组很是郁闷。一开始分配的是很好。但是对于这个突发情况我们还是有一瞬间显得不知所措。还好后来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用皮尺代替了原来的拿另一半绳子。后面进行得还算顺利。这件事也让我们知道了遇到事情不能一味的抱怨,要想到解救的办法。

实习的过程真的不是很轻松。实习的环境真的不能算好。那边蔷薇科的植物很多,实习完成后我们身上多多少少都有那么点伤。这应该就算是遇见的困难吧。虽然每次回去大家都抱怨今天又被扎了多少小孔,但是没有回退缩。没有人会因为受伤就少干活。我们组的男生更是让人感动。有很多路是不好走的。是被植物都覆盖着的。需要男生开路。这时他们都是会拿一个棍努力地为组里开辟道路,女生遇到不好走的路,太陡他们都是帮忙扶着女生过去。他们身上受得伤比女生多,但是却没有听他们怎么抱怨。

第三个实习是森林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观测研究站(LTER)考察。这个就相对轻松多了。不用进入林地中。只需要爬山。领略空青山的风貌。可以说这个还是比较惬意的。但是在轻松的过程中我们也感悟到了当今现代化的真正之魅力。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范文第2篇

1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概述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已经成为了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方面的一个子学科。上世纪90年代末, 评估生态系统服务的方法、理论、服务功能的定义等开始传入我国, 国内学者也对此开始进行了探索研究。其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系统服务功能的定义、而且也分析了不同生态系统中森林以及草地、湿地、农业等服务功能价值, 包括生物栖息地价值, 休闲娱乐旅游价值, 污染净化价值, 物质产品功能、调蓄洪水、调节大气组分等功能价值。

2 评价方法

2.1 直接市场价值法

物质产品价值的评估采用直接市场价值法, 它是计算湿地生态系统产品价值最根本的方法。消费者没有费用的消耗, 但是其产品标有市场价格, 它的生态服务功能的价值也可以采用市场价值法来进行计算。例如有些生态系统产品没有在市场中经过进行交换, 生产出来直接在当地消耗, 消费者没有费用支出, 但是它们自己的有市场价格, 所以它们的经济价值可由市场价格来体现。但是这种方法只考虑了物质产品的直接的效益, 没有考虑间接的效益;而且也只考虑了看得见的实物的生态服务价值, 而没有计算市场中看不见的交换的价值。

2.2 费用支出法

湿地以其自身的景观优势和生物的多样性吸引越来越多的内地居民以及外地游客前来参观游玩, 是休闲娱乐的不二选择, 也成为国家相关部门进行调查研究的示范性基地。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进行评价, 主要是通过游客游玩时的各项消费的支出来计算, 其中包括旅游者的路费以及在湿地景区的旅游费用支出主要是住宿餐饮以及门票的费用, 以及从当地购买的的物品费用消耗等。将其旅游者旅游花费总支出作为休闲娱乐价值来计算。

2.3 影子工程法

湿地涵养水源价值可通过涵养水源量, 影子工程法是指人工的建造一个工程将原来被破坏的生态功能替换掉或者作为一个新的生态功能的消费支出。某地区的湿地的景观遭到损坏, 它的涵养水源的功能缺失了, 所以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工程来替换它。这个已经被破坏的湿地资源的价值就等于替代工程的建设花费。

2.4 替代花费法

湿地对污水中的许多污染物具有清洁作用。湿地生态系统可以降低人类对环境的污染, 利用其生物和化学过程把农业工业生产活动以及人类进行其他活动制造的污染例如农药, 工业废水, 废气进行清洁, 降低环境中的污染。近几年, 我国有很多省市都在利用人工湿地治理污染物, 而且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结束语

通过对唐海的湿地服务功能价值进行评估, 为唐山的环境治理提供依据和方向, 有利于唐山的可持续发展, 不只是一味的发展经济, 把资源的消耗和污染的环境考虑在内, 让人类意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提高对湿地生态系统保护的意识, 把保护环境实施到位, 让人们了解到环境污染对身体的危害, 发动全唐山人民保护环境, 创造美好唐山。综上, 唐海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价是非常有必要且具有现实意义的。

摘要:本文通过对唐山市湿地的凋查, 估算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 为人类提供更多的价值, 更好的保护唐山市湿地环境以及整个唐山市的生态环境, 有助于唐山从一味追求经济增长转向发展经济与保护、治理环境并行的模式。

关键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

参考文献

[1] 李建国.白洋淀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价值估算的研究[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2005, 3 (3) :18-21.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范文第3篇

地区林业局:

根据林资[]3号《关于开展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自查工作的通知》和新林稽字[]6号文件要求,我局对-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进行了认真的自查,自查的情况汇报如下:

一、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收支情况:

1、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投资计划1395550元(管护费977800元、公共管护347750元、公益林管护交通工具70000元)。

2、财政到位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1495550元(管护费977800元、公共管护447750元、公益林管护交通工具70000元)。

3、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实际支出641000元[其中:①管护人员劳务费支出571000元。②公益林管护交通工具70000元。

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收支情况:

1、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投资计划1512800元(管护费977800元、公共管护60000元、管护基础设施建设中心站经费475000元)。

2、财政到位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1512800元(管护费977800元、公共管护60000元、管护基础设施建设中心站经费475000元)。

3、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实际支出1372600元[其中:①管护人员劳务费支出1171700元。②公共管护支出00元。

三、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营造林资金)300000元,暂时在财政专户结余,营造林工程正在实施。

四、自治区(地方)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护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0元,暂时在财政专户结余,此项工程已竣工,资金正在拨付。

五、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护人员管理情况:

我县胡杨林管理站招聘护林员55名,按自治区要求签订劳务合同55份,没有一个中心站和4个管护站,均建立健全了森林资源档案,目标管护责任制落实到位,共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55份,巡护记录填写全面,规范,管护措施到位,管护效果显著,公益林区森林覆盖率有明显提高。

我县招聘护林员26名,按自治区要求签订劳务合同26名,各个管护站负责人与胡杨站站长签订了管护责任书,胡杨林管理站站长与林业局局长,林业局局长与政府县长分别签订了责任书。各管护站档案齐全,管理规范,目标管理责任书落实到位,巡护记录均按照地区反馈意见进行了整改,管护措施到位,管护效果显著,公益林区森林资源覆盖率有明显提高。

六、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新建管护站一个,维修中心站一个,新建管护站2个,安放标志牌6面,安放宣传牌28个,订做警示牌30个,其中已安放20个,另一个中心站招投标手续已于11月办理完毕,近期将开工建设,档案齐全,管理较规范。

县林业局在监管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期间,无挤占、挪用、占用情况,严格按照《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使用管理办法》执行,做到专款专用。通过自查,存在的问题有:

1、管护人员工资较低

2、补助基金不能及时拨付到实施单位,造成国家公益林管护工作相对滞后。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局将根据实际情况及时采取措施,适当的提高管护人员管护费的标准及公益林管护员的待遇,改善基层站生活和工作条件,更好的做好国家公益林管护工作。

附表:

1、生态效益补偿基金支出情况汇总表

2、重点公益林管护情况汇总表

3、生态效益补偿基金收支余情况自查表

4、违纪资金情况汇总表

县林业局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范文第4篇

摘 要 森林生态环境保护是我国现阶段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不管是对生态建设的长远发展,还是维护人们自身的利益,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维护森林、改善气候、优化人居环境是时代的主题。基于此,以舒城县森林资源现状为例,就开展森林保护工作提岀一些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森林资源;现状;保护工作;措施

1 舒城县林业资源情况

舒城县耕地面积20.6万公顷,其中林地面积9.8万公顷,有林地面积9.17万公顷。目前,全省生态公益林有6.27万公顷,占耕地面积的30.4%,其省级生态公益林有2.8万公顷,占耕地面积的45.49%,其中板栗0.13万公顷,油茶0.12万公顷,竹子447 hm2,松树、杉树、阔叶树等林木用材树种553 hm2,板栗、灌木各553 hm2,全县森林资源丰富[1]。

2 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现状

2.1 林业生态长期规划缺乏科学规范

受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处于贫困和粮食短缺的状态。注重林业的经济效益,忽视林业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缺乏林业的长远规划。近年来,通过国家林业局的协调,全国开展了森林资源规划,但在林业种植结构和布局上存在一些不太符合实际的问题。

2.2 对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打击不够彻底

非法砍伐的现象有增无减,这些问题一直都是地方政府和各级农村基层组织头疼的问题,但打击力度薄弱。对于盗窃和破坏森林资源等罪行,惩罚力度较小,并不能起到威慑作用。

2.3 森林生态环境管理缺乏灵活性

中央政府和各省、自治区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对保护森林生态环境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随着国家现代管理制度的建立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政策法规与林业的联系日益紧密,保护和管理森林生态环境的灵活性逐渐降低[2]。

3 森林资源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森林总面积有了很大的增长,但在森林资源保护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破坏森林、砍伐树木、采矿、猎捕野生动物等行为,破坏了森林资源与生态环境。近年来,退耕还林面积不断扩大。然而,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大量的林地被征用,大量的采矿、采石用地被占用,森林面积因此减少,森林环境遭到破坏,长期无法恢复。一些林农不仅没有严格遵守森林保护法规,还超额采伐,非法运输加工木材。虽然这一现象引起了林业局领导和社会的高度关注,但仍难以控制,导致森林环境质量恶化。随着森林面积的减少,森林的调节作用减弱,不能完全净化被污染的空气。污染物质进入大气中,被人吸入,引起各种呼吸系统疾病。随着森林面积的减少和暴雨的影响,土壤加速流失,导致林地贫瘠,植被难以生长,不能有效阻挡灰尘,对人类的生活环境造成很大的影响。

4 保护森林资源的对策与建议

4.1 确立森林资源的正确价值观念

当前,越来越多的群体为了自己的利益,过度利用资源,破坏环境,造成森林资源的过度消耗,影响到子孙后代的生存与发展基础。合理利用现有森林资源,既要保护好森林资源,又要不断拓展新资源,为子孙后代留下充足的资源和良好的环境,确保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要尊重自然规律,选择合适的树种,恢复森林植被,既要造林,又要合理采伐。以林业生态文明建设为指导,改变原有的林业观念和价值观念,逐步利用林业资源的建设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同时也要严格遵守自然生态法规进行建设,以实现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发展[3]。

4.2 实施易燃地区综合整治工程,确保森林生态安全

1)加强专业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整体抵御火警的能力;2)要加强森林防火设施和物资储备,以及现代化设备的配备;3)要建立健全生物森林防火区、水库、通信网络、监控系统等;4)要通过推广先进技术和成果,建立规范的森林防火制度,防止特大森林火灾和群死群伤事故,提高科学防火水平,把森林火灾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4.3 加强林权保护管理,落实林地用途管制制度

落实征地占用审批制度和预审制度,优化征地占用审批程序,强化征地占用行政主管部门职责。1)从事勘探、開采矿产资源等各类建设项目的单位,如果有非法占用或征用林地的,必须依照国家有关规定,经林业主管部门批准,并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的规定,在当地本级林业主管部门或者当地林业主管部门所在地的报纸上予以公告。2)依法积极推进森林、林木和林地的流转,在明确权属的基础上促进森林资源合理利用。3)加强森林证书的登记、发放与管理。

4.4 实行科技兴林政策

探索“高产、优质、高效”的健康、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林业道路,必须进一步开展“科技兴林”工作,大力推广有利于现代中国林业发展的新科技成果和先进的实用技术,使其尽快转变为生产力。各级有关部门必须因地制宜,认真实施,重视名优经济林良种栽培技术的研究和推广。例如,经济林果优良品种培育技术、节水抗旱技术、森林有害生物防治技术等。在生态林业中,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并对现有的大叶林进行技术改造,促进林分生长。

4.5 引导发展混农经济

应该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通过林下种植粮食、药用植物、蔬菜等作物,促进物质能量的合理流动与循环,提高生产力,增加森林的各种经济收益,利用复合互助的森林生态系统引导农民积极从事各种林业经营,不仅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还可以提高林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保证了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4.6 开展森林生态旅游

森林生态旅游作为旅游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对旅游业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也为长期缺乏发展资金的林业带来活力。同时,森林生态旅游也是通过教育和娱乐的方式来宣传环保。为了森林可持续发展,必须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开发旅游业,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好地保护森林生态环境。

4.7 增强林业行政执法力度,提高林业行政执法水平

4.7.1 加强学习,提高林业行政执法水平

要积极组织林业行政执法人员认真学习掌握有关林业的方针、政策和森林保护法律法规。通过对相关法律理论的研究和典型案例的分析,在林业行政审判实践中运用相关的途径和方法,正确解释森林保护法。主要结合实际情况和工作需要,以《森林法》《森林法实施条例》《林业行政执法手册》及其他与森林保护有关的法律文件为学习材料[4]。

4.7.2 完善制度,规范林业行政执法行为

赋予行政处罚权,完善行政执法体制,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明确执法职责,提高行政执法水平。行政执法机关依法被法律、法规、规章赋予的职权,由具体的执法机关和岗位明确职责并落实情况。

4.7.3 强化林业普法和法制宣传工作力度

加强林业系统内部的法制宣传,强化林业执法中的领导责任,强化林业执法工作中的各级领导责任,加强对执法人员的学习和培训,丰富其专业知识和相关法律知识。与此同时,要进一步营造林业社会和谐氛围,增强林业执法意识,不断提高全民林业生态保护意识,为活跃林业执法活动营造良好氛围。

4.7.4 加强对林业行政许可程序的监督

国家规定的林业行政许可和审批事项,应当通过多种方式向社会公开,并依法加强监督管理。利用互联网、报纸和媒体,及时向社会发布林业法规、行政许可等信息。

5 结语

通过十年建设,十年发展,舒城县森林资源稳步增长,林业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态林业建设取得可喜成绩,近几年来呈现良好、快速发展态势。今后要进一步加强森林资源的管理与保护,做好森林资源的监测工作。

参考文献:

[1] 李鹏宇.现代林业造林方法及营林生产管理探讨[J].农业与技术,2018,38(12):204.

[2] 杨冬梅.现代林业造林方法及营林生产管理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8(5):139,141.

[3] 劉立华.浅论森林资源保护的措施[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8):185.

[4] 郝锦莹.关于森林资源保护的几点建议[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14):225.

(责任编辑:刘 昀)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范文第5篇

加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维护林业生态安全,是二十一世纪人类面临的共同主题,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近年来,国家、省投入了大量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专项资金,其安全完整和有效使用对于维护生态环境安全、坚持走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等方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加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专项资金的审计监督,已成为审计机关的一项重要工作。由于该专项资金种类多、项目广、政策性强、涉及面大,如何准确把握审计重点,运用正确的审计方法开展审计工作,达到“摸清总体情况,揭露反映问题,分析问题原因,推动政策落实,促进巩固成果”的审计目标,是摆在审计人员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专项资金审计的重点

(一)项目管理方面

一是项目申报资料是否真实,是否有明确的项目建设内容,有无虚假申报、多头重复申报、随意盲目申报及其他违背科学的问题;

二是项目主管部门和用款单位是否按国家和省下达的计划,将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任务逐级落实到村、户,是否存在不符合规定条件的土地用作林地的问题;

三看项目计划批复和执行中有无自行改变计划,调整建设内容的问题; 四是项目主管部门和用款单位上报完成计划的真实性,有无弄虚作假、虚报冒领,或虚报计划任务完成骗取验收合格等问题。

(二)资金管理方面

一是地方政府、财政、林业、农业等项目主管部门及其他项目单位和个人有无挤占挪用专项资金的问题。如有的地方政府及项目资金管理机构为了自身利益,违反规定随意挤占挪用专项资金,用于市政工程建设、弥补单位经费、购车、搞单位基本建设等;

二是财政部门是否按项目预算足额、及时下拨各工程项目资金,有无因财政滞留欠拨导致项目未如期完成的情况;

三是林业、农业等项目主管部门是否按规定采取专账专户管理,资金是否全部用于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有无虚列支出和挤占挪用的问题;

四是林业、农业等项目主管部门开展工作所需经费是否得到保障,地方财政是否按有关要求及时足额安排了配套资金和工作经费,有无使用专项资金弥补经费等问题。

(三)资金使用方面

一是财政、林业、农业等部门是否按计划及时足额将项目资金、补助资金拨付给用款单位和农户,有无截留项目资金的问题;

二是林业、农业等项目主管部门和用款单位是否按规定的范围和用途使用专项资金,有无扩大开支范围,把不属于项目建设的支出列入项目支出等问题;三是林业、农业等项目主管部门和用款单位有无采取虚列支出等手法套取转移资金问题,有无挤占挪用和损失浪费的问题;

二、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专项资金审计的基本方法

(一)坚持“三个狠抓”

一要狠抓调查了解。林业生态工程建设项目资金量大、项目多、建设地点广,涉及到地方多个主管部门、乡镇政府和广大农户,针对该专项资金管理和使用中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调查了解内容,要从原来的单纯财务审计拓展到项目申报、实施、验收、后期管护、项目效果等各环节的全方位审计,要在开展调查了解时就引入计算机辅助审计,了解被审计单位的计算机系统,熟悉相应的业务流程,采集、导入、转换、整理所审项目的财务和业务电子数据,通过对数据的初步分析,基本掌握地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总体情况,作出总体判断,确定有关审计重点。为确保数据的真实可靠和有效,还要对其内控制度等方面进行必要的健全性测试,做到全面细致的了解和掌握被审计单位的情况。

二是狠抓审计重点。注重围绕重点进行审计,根据各项目建设内容和资金管理、分配方式的具体情况,确定相应的审计重点,如:对于退耕还林荒山造林、长防林、血防林、低产林改造等造林项目,容易存在的问题是项目重复申报、虚假验收、套取资金,所以将审计重点放在通过将各年度的各项工程验收小班表、图进行横、纵向对比,掌握各项目建设小班交叉重复的面积数量,进而结合财务资料查处资金使用中存在的违纪违规问题上。而对于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能源建设项目,它涉及到退耕农户个人、项目主管单位和实施单位,容易存在的是退耕农户未享受到项目政策而被非退耕农户虚报冒领,或与以前年度其他建设项目重复等问题,所以对该项目的审计应将重点放在通过对比退耕还林验收到户名单与项目参与农户名单、参与了该项目的农户是否参与了以前年度其他内容相同的建设项目,进而跟踪资金真实去向。

三是狠抓延伸调查。一是向具体承担项目的建设单位延伸,做好资金最终使用环节的审计,了解项目实施完成和项目开支的真实情况;二是向项目建设地所在乡镇、村组的延伸,做好对项目建设真实性和项目效果的审计;三是围绕专项资金走向开展延伸审计,从银行账户入手,做到资金到哪里,就延伸审计或调查到哪里。力争“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做到点面结合,不留死角,尽量规避审计风险。

(二)做到“三个结合”

一是计算机审计与传统的审计方法相结合。如审计各造林项目实施小班交叉重复情况时,除将采集林业部门提供的各年度、各造林项目验收小班表电子版运用计算机进行交叉对比外,还需结合查阅各项目验收小班图进行对比,从而确保计算机审计数据的正确性,再结合财务数据反映的项目支出情况揭露套取、虚列转移项目资金等违纪违规问题。

二是审计与审计调查相结合。如围绕工程建设项目实施完成、到户补助补贴资金兑现等与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关系到工程建设和到户资金的审计和审计调查,使审计和审计调查有机结合,达到揭露截留、隐瞒、挤占挪用资金等问题的目的。

三是宏观和微观相结合。林业生态工程项目建设事关社会经济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广大参与农户的切身利益,必须把各项目的申报、实施、完成情况和项目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作为重点进行审计。但也不能仅局限于传统的查错纠弊,更重要的是从保障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有效实施的高度,深入揭示体制机制制度性问题。从审计的情况来看,林业生态工程建设项目的相关制度还不够完善,例如,项目申报、论证、计划实施、验收等环节存在各自为政,

以及投资标准偏低等问题,我们要从宏观入手,从管理上、制度上和体制上找问题、查根源、提对策,关注各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政策和措施的落实情况,促进完善相关制度。

(三)把好“三个关口”

一是把好审计质量关。严格按照《审计法》和《国家审计准则》等有关规定开展审计工作,建立健全审计复核制度,建立审计质量过错追究制度,明确审计目标任务和责任,加强对审计业务的科学管理,做到审计的主体合法、程序合法、处理合法。

二是把好审计处理关。对违纪违规问题处理,要注重从有利于维护林业生态建设工程专项资金安全完整和效益出发,正确处理原则性和灵活性的关系,认真研究,慎重处理。在对审计发现的每一个问题的认定、定性和处理上,既要有合法的依据,也要准确把握事物的本质与处理分寸;既要对法律法规负责,也要对被审计单位负责;对被审计单位违反一般财经纪律的行为,重在规范和纠正;对涉及个人的违纪问题,坚持一查到底,从严处理;对触犯刑律的重大问题,坚决移交纪检、司法机关处理。同时注重对审计决定执行情况进行跟踪审计,帮助被审计单位规范财务管理,杜绝屡查屡犯,改变以前“重审计、轻落实”的现象,促进被审计单位管理水平的全面提高。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范文第6篇

根据林资[]3号《关于开展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自查工作的通知》和新林稽字[]6号文件要求,我局对-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进行了认真的自查,自查的情况汇报如下:

一、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收支情况:

1、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投资计划1395550元(管护费977800元、公共管护347750元、公

益林管护交通工具70000元)。

2、财政到位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1495550元(管护费977800元、公共管护447750元、公益林管护交通工具

70000元)。

3、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实际支出641000元[其中:①管护人员劳务费支出571000元。②公益林管护交通工具70000元。

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收支情况:

1、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投资计划1512800元(管护费977800元、公共管护60000元、管护基础设施建设中心站经费475000元)。

2、财政到位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1512800元(管护费977800元、公共管护60000元、管护基础设施建设中心站经费475000元)。

3、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实际支出1372600元[其中:①管护人员劳务费支出1171700元。②公共管护支出00元。

三、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营造林资金)300000元,暂时在财政专户结余,营造林工程正在实施。

四、自治区(地方)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护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0元,暂时在财政专户结余,此项工程已竣工,资金正在拨付。

五、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护人员管理情况:

我县胡杨林管理站招聘护林员55名,按自治区要求签订劳务合同55份,没有一个中心站和4个管护站,均建立健全了森林资源档案,目标管护责任制落实到位,共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55份,巡护记录填写全面,规范,管护措施到位,管护效果显著,公益林区森林覆盖率有明显提高。

我县招聘护林员26名,按自治区要求签订劳务合同26名,各个管护站负责人与胡杨站站长签订了管护责任书,胡杨林管理站站长与林业局局长,林业局局长与政府县长分别签订了责任书。各管护站档案齐全,管理规范,目标管理责任书落实到位,巡护记录均按照地区反馈意见进行了整改,管护措施到位,

管护效果显著,公益林区森林资源覆盖率有明显提高。

六、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新建管护站一个,维修中心站一个,新建管护站2个,安放标志牌6面,安放宣传牌28个,订做警示牌30个,其中已安放20个,另一个中心站招投标手续已于11月办理完毕,近期将开工建设,档案齐全,管理较规范。

县林业局在监管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期间,无挤占、挪用、占用情况,严格按照《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使用管理办法》执行,做到专款专用。通过自查,存在的问题有:

1、管护人员工资较低

2、补助基金不能及时拨付到实施单位,造成国家公益林管护工作相对滞后。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局将根据实际情况及时采取措施,适当的提高管护人员管护费的标准及公益林管护员的待遇,改善基层站生活和工作条件,更好的做好国家公益林管护工作。

附表:

1、生态效益补偿基金支出

情况汇总表

2、重点公益林管护情况汇总表

3、生态效益补偿基金收支余情况自查表

4、违纪资金情况汇总表

县林业局

上一篇:森林防火宣传教育材料范文下一篇:苏联解体的原因与教训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