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化过程管理论文范文

2023-10-30

本土化过程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 中国电影业的发展肇始于放映业。面对外商在中国市场上开创的电影业格局,中国本土电影的发展举步维艰。中国的民族资本在初步实践后,建立电影公司。这些电影公司有其自身的结构特点与发展策略,有效地促进了中国早期电影业的发展。

关键词 电影业 电影公司 结构特点 发展策略

一、舶来的电影催生了中国电影放映业

随着19世纪中期的《上海租地章程》的实施,上海成为西方列强的租界,西方国家借机倾销其物质与文化产品。在此背景下,舶来的电影在上海落地生根。1896年8月10日上海的《申报》刊登了上海徐园的“又一村”将放映“西洋影戏”的广告,这是中国大陆的第一次电影放映活动。此次放映的内容为14部纪录短片。之后,电影放映活动逐渐在中国遍及开来,放映地点集中在上海和北京。

西方人带来的电影逐渐催生了中国电影放映业。在1896年的首次放映后不久,上海出现了专营电影放映业的外商,如美国人雍松、西班牙人加仑白克等。1903年,西班牙人安东尼奥·雷玛斯建立了上海第一个电影固定放映场所“青莲阁”。1908年,雷玛斯建造了上海第一家专业影院——虹口大戏院,到20年代初,又相继开设了“万国”、“维多利亚”、“夏令配克”、“恩派亚”、“卡德”等数家影院。此后,还有其他一些外商在上海开办影院,据统计1924年上海共有18家影院,大多为外国人所开,雷玛斯旗下的影院占三分之一。随着放映业的急剧膨胀,国人也越来越重视影院的经营。1926年4月,明星公司经理张石川等承租了原属雷玛斯的五家影院,成立了中央影戏公司,同时吸收“中华”、“平安”两家影院,以原有的中央大戏院为主建立起放映网络,成为提倡国产电影的重要基地。在北京,1903年,从欧美归来的中国商人林祝三,在前门外打磨厂借天乐茶园放映了电影。这是中国人首次尝试放映影片。此后,北京一些固定放映场所逐渐建立。1907年至1918年间,平安电影院、大观楼影戏园、平顺影院、庆乐戏园、开明影院、真光电影剧场等相继开张。此外,北京还有一些茶园陆续开始放映电影。罗明佑经营的真光电影剧场是当时北平中国人自办的最大最完备的影院。他于1927年联合平津6家影院建立华北电影公司并任总经理,到1929年已拥有20多家影院,控制北方5省的电影发行放映业。电影放映业良好的经济效益使很多中外商人专营此道,形成了中国电影放映业初兴的局面。

在当时的中国电影放映市场中,影院集中在上海和北京,不过这两地的影院呈现出不同的特色。上海的影院具有较强的外资特色,而北京的影院带有较重的本土特色。由于两地影院的资本结构不同,两地影院在经营管理上又呈现出不同的格局。上海的影院以外资为主,经营者凭借较为雄厚的资本实力和国外影院经营的经验,运用了院线式的经营管理模式,而北京的影院主要是本土化的资本,资本实力相对单薄,各影院相对独立,没有形成统一的放映网络,各影院各自为战,缺乏院线经营管理模式所带来的规模效应。两地在影院经营上的差异,显示了与外资相比当时中国民族资本在电影放映业中尚不成熟的状况。

二、外片刺激下的本土电影发展诉求与初步实践

20世纪初期,在中国影院上映的各类欧美影片中,不断有华人形象出现。对中国观众来说,一方面他们渴望从银幕上看到本民族形象,在镜像中得到对民族“自我”身份的确认,但另一方面,由于外片完全按照白人的种族化想象塑造华人形象,因此无法满足中国观众的认同需求。在既渴望期盼又失望受挫的复杂心情下,外片中华人形象给中国观众造成难以抚慰的认同焦虑。这种受挫感成为推动早期中国电影兴起的重要动力。此外,在中国人尝试拍摄影片之前,外国人已在中国进行了拍片实践。他们所拍的内容大多不为中国观众所认同。在此情况下,中国人开始了自己的电影拍摄实践。中国的第一部影片《定军山》于1905年应运而生。这次拍摄为中国人拍摄电影的发展进程揭开了序幕,具有重大意义。

中国电影制片业的兴起最初由外资带动。中国人先是在外资的制片公司中参与影片制作,继而开始独立制片,这是一个艰难而复杂的过程。中国的制片业肇事于1909年美国人本杰明·布拉斯基在上海投资建立的亚细亚影戏公司。这家公司在经营电影放映业的同时,也投资拍摄短片。为了更好地在中国从事经营活动,该公司聘美化洋行广告部买办张石川为顾问。之后,张石川与郑正秋等人组建新民公司,承包了亚细亚公司从编剧、导演到制片的全部工作,亚细亚公司负责资金、设备器材和影片发行。1913年,由新民公司摄制、亚细亚公司出品的故事短片《难夫难妻》摄制完成。这是第一部中国人自制的故事短片。亚细亚公司于1913年末停业,其先后共拍摄了15部短片。与此同时,归国途经香港的美国人布拉斯基与黎民伟合作成立了华美影片公司,拍摄了影片《庄子试妻》。由于试映效果不错,布拉斯基将其带回美国。这是中国电影首次在国外放映。之后,华美公司解散,成了“一片公司”。1916年,张石川与人合作在上海创办了幻仙影片公司,拍摄了影片《黑籍冤魂》,反响不错,然而不久幻仙公司停业,也成了“一片公司”。从亚细亚、新民到华美、幻仙公司,中国的电影制片业经历着艰难的尝试,但是无论如何中国电影业走出了蹒跚的第一步。

在“一片公司”的尝试之后,中资独立制片公司逐渐发展起来,开始独立摄制电影。商务印书馆是当时中国最大的私营出版机构,率先开始投资拍摄电影。1917年,商务印书馆从外国人手里低价买进一批电影器材,在图书出版之外,兼营电影业。这是中国人自己投资拍摄电影较有规模的开始。1918年,商务印书馆成立了活动影戏部,正式开始电影制片业务。1920年7月,活动影戏部改名为商务影片部。商务影片部使中国电影制片业前进了一大步,逐渐摆脱了萌芽时期“一片公司”的混乱和盲目。商务影片部强调电影的教育作用及国片对外片的抵制作用。在经营上,商务影片部除自制自销影片外,还兼营租赁器材、摄影棚,出租自制及外国影片,代为冲洗等多种业务。然而商务影片部出品的影片并不为影院片商所接受,其影片往往在各影院开演外国长片的时候附带加映。商务影片部参与制作了中国第一批长故事影片,如1921年中国影戏研究社出品的《阎瑞生》和新亚影片公司出品的《红粉骷髅》。这两部影片均为商务影片部代为摄制。1918年至1921年间,其他一些中资影片公司相继成立。1919年中国影片制造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成立:1921年上海影戏公司成立,拍摄了长故事片《海誓》:1921年,长城制造画片公司成立。这些影片公司多是

拍摄短片,其影片的品质与影响力难以和当时占据中国市场的外片相比,但是这些公司的制片尝试为日后本土电影公司的建立与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

三、本土电影公司的发展及其结构特点

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电影业进入大规模发展时期,不同的电影公司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结构特点与管理模式。根据1927年《中华影业年鉴》的统计,当时全国(含设在美国的4家)共有影片公司179家,设在上海的有142家;全国共生产影片178部(集),上海占了172部(集)。20年代,上海每年的观众数超过700万人,这个规模和世界其他大城市不相上下。早期中国电影公司主要集中在上海,在结构上主要有独资型公司、合伙型公司和股份制公司三种。电影公司的这种结构为中国早期电影业的发展奠定了组织基础。这三种形态的公司结构在较长的时间内并存,并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独资型公司指由一人出资创建,其全部资产和债务由出资者自己所有和偿还,通常以家庭或家族成员为公司的主要职员所组成的电影公司,这种公司的规模往往比较小。按其规模大小,又可分为:家庭作坊式和家庭企业式。前者是规模很小的独资公司,往往由导演或演员开办,如新民公司、幻仙公司、华美公司、大中国公司等。后者是规模较大的独资公司,一般由家族中某一长者或几人共同掌管公司领导权,家族中人负责公司主要事务,如上海影戏公司、天一影片公司等。独资型电影公司在经营上有这样的特点:出资者拥有公司的绝对控制权,资本所有者就是企业管理者;公司职员、基本演员或主要演员为家庭或家族成员;公司出品的平均投资规模不大,影片生产数量呈比较平缓的发展趋势;由于所有权与经营权不分离,因此公司经营者大都非常注重自身利益,支出方面相当节俭,非家族成员的公司员工的薪酬普遍偏低。因此,独资型电影公司往往具有低成本运作的特点。

合伙型公司指由两人或两人以上共同出资设立的电影公司。因出资额有限,这类公司的规模往往也不大。这类公司因合伙目的不同而分为两类:一是主要目的就是赚钱的合伙;二是因对电影事业抱着共同的理想而合伙。前者带有相当大的投机性,急功近利,缺乏长期发展计划,所制影片成本低且往往为赶进度而忽视质量,最终大多难以为继,如友联公司、开心公司、五友合作社、三友公司等。后者则抱着长期发展的想法,以制作高质量的影片获得艺术与商业的双重回报为目的,往往可以得到较好的发展,如明星影片公司、长城画片公司、大中华百合影片公司和神州影片公司等。

股份制公司指具有一定规模,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筹集资金的电影公司。它与合伙型公司的最大区别是通过公开发行股票来筹集资金。股份制电影公司以明星公司(该公司1924年招股成功后改为股份制公司)、联华公司为代表。这是一种具有现代企业雏形的电影企业形式。股份制电影公司具有如下特点: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即董事长与总经理不由一人担任,但经营者往往也是投资者之一;投资者人数较多,集资范围广泛,企业规模较大,实力比较雄厚:除电影制片外,往往还从事其他一些经营活动,如电影放映、出版印刷等。

四、发展策略:差异化产品、标准化生产模式与产品营销

20世纪20年代,中国政治格局动荡,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都无暇顾及对电影的管理,中国的电影市场处在一种自由的开放状态下,外片在中国市场长驱直入,中国本土电影则在民族资本的带动下处在一种自发式发展的状态下。政府对电影市场调控的缺失与本土电影公司谋求发展的多样性探索形成鲜明的对比。面对这样的市场,本土电影公司以不同的策略积极应对。

早期中国电影产业面临的不仅是国产片制作时人力和技术的缺乏,更是要面对来自好莱坞的残酷竞争。当时中国的电影市场对外国影片毫无贸易壁垒,好莱坞电影长驱直八,一战后取代欧洲电影,霸占了中国电影市场。好莱坞电影的全球化扩张计划背后有美国政府的支持。美国商务部的海外贸易司下的电影科从1927年起开始定期发布有关世界各国电影市场的调查报告,其中的第一份就是关于中国电影市场的。由于得不到来自政府的任何保护,国产电影只能依靠自己在市场上打拼。正是在这样的市场竞争压力下,中国电影人以聪明才智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开发出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商业类型片——武侠片、古装片和神怪片。这些只有在中国电影中才能出现的类型,使电影产品有了差异化,而产品差异化正是市场竞争中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非价格竞争手段。这使中国电影企业在激烈竞争的电影市场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稳定观众群,从而拥有了自己的市场份额并形成稳定的盈利模式。

中国早期电影公司借鉴标准化生产模式来生产电影。差异化的产品策略使带有中国文化元素的类型片相继出现。类型片相类似的生产模式让有规模化的电影生产成为可能。明星公司较早地认识到这一点,之后很多公司竞相效仿。明星公司在拍摄社会伦理片《孤儿救祖记》成功后,看到了伦理片的市场前景,并意识到用标准化生产模式降低制作成本,于是在1924至1926年间共拍摄了20多部故事长片,时常是四个摄影组同时开工。到1928年,武侠片《火烧红莲寺》大获成功后,明星公司连拍18部续集,获得丰厚的市场回报。标准化生产模式为电影公司大大降低了成本,缩短了产品制作周期。

按照产品差异化对不同产业按高、中、轻、忽略四种程度来分类,电影产品属于高度产品差异化的范畴,每部电影都是具有差异化的新产品。对于差异程度较高的产品而言,广告是必不可少的。在20世纪初,以明星、天一为代表的中国电影公司就认识到广告宣传的重要作用,不惜斥资为公司和旗下的影片做宣传。明星公司在创办时就开办了《影戏杂志》为电影做宣传,在当时的文化报刊《晨星》上更是多见明星公司的影片宣传。1925年明星公司又创办了自己的《明星特刊》,随后又创办了《明星月报》,各类期刊为明星公司及其出品的影片配合宣传,扩大影响。天一公司从1925年起,开始编辑出版不定期的《天一特刊》,为每一部新片大做宣传。这些宣传有效地扩大了影片及公司的影响。

本土化过程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近年来,各国相继出台“云优先”战略,越来越多的文件在云环境中生成和管理。本文以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公共文件局的相关政策为例,在对政策的制定背景、框架结构和基本内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认为该政策对我国具有借鉴意义。就管理理念而言,凸显“超越前端的控制”和“双重融合”;就国家和地方层面的政策构建而言,应坚持前瞻性、系统性和应用性的原则;就准备采用云解决方案的组织机构而言,可通过风险评估、合规管理与完善云服务合同/协议等方式实现对机构文件资产的有效管理。

关键词:数字文件管理;云计算;风险评估;合规管理;云服务合同

1 引言

云計算是一种计算模型,实现无处不在、便捷、可通过网络按需访问的可配置计算资源池(如网络、服务器、存储、应用程序和服务)。[1]它不仅具有按需服务、资源共享、易于扩展、高效便捷的特点,而且能够发挥降低成本、创造价值的集成优势。基于此,部分档案学者对云计算在档案领域的应用前景进行了探索性研究。例如,黄新荣和谢光锋[2]提出了基于云存储技术的云备份方案;吕元智[3]将云计算应用于档案信息资源服务领域,构建了国家档案信息资源“云”共享服务模式;刘振鹏等[4]从业务需求和技术需求角度对基于云计算的区域电子健康档案系统的优势进行了详细分析。上述研究侧重“用”的层面,但涉及“管”的研究相对较少。随着业务系统逐渐迁向云端,海量文件在云环境中生成、存储,如何对这些文件进行有效控制和科学管理是档案领域亟须解决的现实问题。因此,本文将通过对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公共文件局(Public Records Office Victoria,PROV)相关政策[5]的系统分析,梳理总结云环境中数字文件的管理理念、政策构建原则和策略制订方案,以期为我国提供参考借鉴。

2 政策分析

2.1 制定背景。2010至2011年,澳大利亚云服务的使用量急剧增加。2011年,包括澳大利亚税务局(Australian Taxation Office,ATO)在内的多家联邦政府机构使用了云服务。通过使用云服务,机构不再需要承担硬件和基础设施的资本投资负担,而且云计算能够在更广泛的范围内提供高效、灵活的ICT解决方案以及数据存储服务。维多利亚政府的云服务使用范围将会持续扩大,并进入新的领域。虽然采用云服务能够起到节约成本的作用,但风险往往与机遇并存,维多利亚政府应当确保自身所选择的任何解决方案都能满足有关公共文件的法规和政策要求,无论这些文件存储在哪里,都必须遵守PROV发布的强制性标准和规范。在此背景下,PROV制定了云计算政策,旨在明确云计算环境中的文件管理事宜。

2.2 框架结构。PROV有关云计算的文件管理政策包括1份问题报告(issues paper)、1份政策文本(policy paper)和2份指南(guideline)。PROV在制定相关政策时,首先将其以问题报告的形式发布,以便利益相关者能够参与其中,为其提供改进方向和建议。正式的政策文本则另行发布,同时也会将相应的修改表达在问题报告中。在发布正式政策文本的同时,也会附上具体的操作指南,旨在为云环境中的数字文件管理工作提供基本要求、操作流程和工具方法。

2.3 基本内容

2.3.1 问题报告:《云计算:文件管理事宜》。[6]问题报告《云计算:文件管理事宜》(Cloud Computing:Implications for Records Management)致力于获取关于云计算问题的反馈,这将有助于PROV确定文件管理解决方案和政策制定方向,而且可以确保PROV提出的对策建议是切实可行的。该政策不仅是PROV云计算系列政策的第一部分,而且也是内容最丰富的部分。它制定了维多利亚政府机构必须遵循的强制性标准,定义可能出现的问题,确定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提出建议,同时邀请利益相关者对其进行评论,以便更多地了解与维多利亚政府相关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具体而言,涉及系统局限、管理风险、挑选服务商、服务商服务条款的局限、文件未经授权的访问利用、无法访问利用文件、跟踪与控制文件存储的困难以及对云服务实践维度的理解等。其中,该政策针对可能面临的问题提出的针对性建议极具参考价值,如表1所示。

2.3.2 政策文本:《云计算的文件管理事宜》。[7]政策文本《云计算的文件管理事宜》(Recordkeeping Implications of Cloud Computing)适用于所有受1973年《公共文件法》及其相关标准约束的维多利亚政府机构,涵盖了机构使用云计算过程中有关文件管理方面的决策。具体而言,它包括以下主要内容:一是云计算决策应考虑文件的风险评估,二是云计算的使用必须遵循法律、标准、政策,三是云计算必须充分满足文件管理的需要。基于此,指南1《云计算的决策制定》(Cloud Computing Decision Making)[8]和指南2《云计算:工具》(Cloud Computing:Tools)[9]分别提出了具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流程、要求和工具。

首先是风险评估。机构在采用任何云服务之前必须开展风险评估,并考虑风险缓解策略,同时应将文件管理风险置于首位。与云计算有关的文件管理风险主要包括敏感信息(例如有关公民个人的信息)泄露以及无法在云端进行文件检索和文件丢失。通过风险评估会发现某些文件非常敏感或有价值,因此不宜在云中存储;而其他文件则可以存储在安全性较低的云中。

一般来说,风险评估包括三个步骤。一是识别并列出风险。通过利益相关者咨询、风险分析和场景规划来捕捉所有的相关风险是评估的重要内容,尤其要注意风险识别的全面性和准确性。指南2以“风险评估模板”的形式列出了可能的风险要素,包括敏感文件未经授权的访问利用、公开可获取文件未经授权的访问利用或再利用、无法对文件进行访问利用、文件管理不充分(包括元数据)、未遵守维多利亚的隐私法、未遵守维多利亚的法律和强制性政策、未遵守PROV的标准、数据挖掘或抓取与版权保护,模板格式如表2所示。二是利用风险矩阵,根据风险发生可能性和后果(即危害)对已识别的风险进行评价,由此可以直观地看出风险要素及其优先级之间的关系。在对风险

要素进行排序时,既要尽可能地使内部和外部利益相关者参与其中,也要从过去的实践案例中汲取经验教训。三是明确有效的风险补救措施,例如修改审计协议、增加新的合同条款、制作重要文件的备份等。选择补救措施的标准应当是完全消除风险或是将风险降低至可接受/可管理的水平。

其次是合规管理。在任何业务环境中,机构文件的生成、管理、保存和处置都会受到监督管理和政策的规范约束。因此,机构在进行云部署时,有必要对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和标准的要求进行梳理总结。一是要充分理解与机构文件管理有关的要求,既包括联邦和州层面的规定,也包括行业或机构内部规定,例如PROV的保管与处置规定。这些文件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可通过“文件地图”(Document Map)的形式予以呈现,如图1所示。其中,需要考虑的主要领域包括公共文件要求、隐私要求、信息自由法和文件泄露要求、透明度与问责要求、安全要求、证据和证据完整性要求、文件处置和防止非法销毁与处理以及版权保护等。二是要识别支持合规性的关键问题。在与云服务提供商的洽谈过程中,应将繁琐的需求清单转换为简洁的问题列表。例如,与其向云服务提供商展示一整套的信息隐私原则,不如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即“你们如何保证我们的数据没有发生未经授权的浏览、修改或删除”,这种方式较为容易实现基于有效理解的合规性保障。

最后是签订完善的云服务合同/协议。在与云服务提供商签订的合同或服务等级协议中,应包括充足的约束性条款,以便能够为机构文件提供其所需的保护措施。具体而言,应当明确谁拥有文件、文件的利用要求(例如谁可以检索文件、何时检索、以何种方式、是何原因等)、安全与隐私、司法辖区与地理位置等。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必须在合同或协议中明确机构拥有文件的所有权,包括业务文件、元数据、知识产权和版权。在云服务提供商和机构的双向关系中,机构应当是合同和文件的控制者,能够决定文件处理的目的和方式;而云服务提供商的角色应被定义为处理者,即根据机构的要求对文件进行处理。指南2从所有权、文件管理、处置、利用、存储、安全、审计、隐私、机密性、合同终止与数据返还、司法辖区、违约时的补救措施等角度制定了“合同对照清单”(Contract Checklist)。此外,如果可能的话,在签订合同或协议时,也可寻求独立的法律援助。

3 启示与借鉴

3.1 管理理念

3.1.1 “超越前端的控制”。在文件從生成到销毁或永久保存的全生命周期中,生成阶段属于前端。PROV通过制定云计算政策,对政府机构的文件管理活动进行规范和约束。这种规范和约束不是针对云端正在形成的文件及其管理活动,而是从机构云部署阶段就已经开始,即在云应用论证过程中嵌入文件管理需求,因此可将其称为“超越前端的控制”。而与之相比,无论从理论研究还是实践现状

来看,我国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前控意识均十分薄弱,这与文件和档案分阶段管理的体制和传统有着密切联系。因此,档案部门在政策制定时,既要关注云计算在档案领域的应用,也要注意前端业务流程中文件及其管理活动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如果云端生成的各种类型的业务文件无法得到妥善管理,档案部门就可能面临资源流失的风险。

3.1.2 “双重融合”。所谓“双重融合”,是指文件管理与信息管理、数据管理的融通以及与业务流程的融合。就前者而言,体现在政策的术语界定中,文件(record)、数据(data)和信息(information)均指代公共文件(public record)。也就是,在PROV的政策制定过程中没有明确区分文件管理、数据管理、信息管理,也没有将文件的范围局限于公务文件,这与澳大利亚政府信息治理框架和数字连续性的要求是一致的。就后者而言,PROV将文件视为业务活动的原始记录(即业务资产)进行管理。在机构采用云解决方案过程中,文件管理要求是需要重点考量的要素。我国档案部门在政策制定和业务指导过程中,也要在加强前控意识的前提下不断推动文件管理与信息管理、数据管理和业务流程的互动与融合,推动云环境中文件管理的有序、有效开展。

3.2 政策制定。PROV云计算政策所具有的前瞻性、系统性和应用性能够为我国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借鉴。

一是前瞻性。云计算概念的首次提出是在2006年,真正开始普及推广是2010年以后。PROV意识到维多利亚政府采用云服务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并认为文件管理要求是需要予以考量的重要内容。随着组织机构业务活动逐渐向云端迁移,越来越多的文件在云環境中生成,这些文件面临着来自供应商、文件管理本身的一系列风险与挑战。在此背景下,PROV适时地出台相应政策对文件管理活动进行指导和规范,具有前瞻性。而我国至今也没有出台有关云环境中的文件管理政策或指南。相对而言,我国档案领域更关注技术的应用问题,而较少关注技术所带来的新型文件或前端的文件管理问题。因此,有必要尽快制定相关政策,明确政府部门在云部署时应予以考虑的文件管理要素。

二是系统性。从宏观层面来看,PROV云计算政策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整体标准政策体系框架的有机组成,和其他法规、政策、标准具有一致性。从图1的“文件地图”以及政策所附参考文献中可以看出与之相关的规范性文件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从微观层面来看,虽然PROV云计算政策的正式文本篇幅有限,但与之配套的两份指南则从流程要求和工具方法两个维度为云环境中的文件管理提供了针对性指导,能够确保政策得到切实有效的落实。此外,在政策正式发布之前,还有一份详尽的问题报告,对云计算概念本身以及与之相关的文件管理问题和对策建议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总结,可以与正式的政策文本相辅相成。因此,在政策制定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不仅要注重政策本身的制定与发布,还要考虑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反馈和相关配套指南、工具的出台,也要考虑与既有规范性文件的协调一致。

三是应用性。除正式政策文本的规定较为宏观之外,问题报告和两份指南的建议对策均来自最佳实践经验,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应用性和可行性。尤其是指南2提供的风险评估模板、风险矩阵、数据要求对照清单、合同对照清单以及“文件地图”等,机构在使用时只需结合自身实际进行适当补充完善即可。此外,这种应用性也体现在政策制定流程中,在问题报告发布之后和正式政策文本出台之前都会向利益相关者征求意见,以确保政策的要求能够反映机构的实际需求。

3.3 策略制定。在PROV发布的云计算政策中,最核心的三个数字文件管理策略就是风险评估、合规管理与合同管理。首先是风险评估。政府、企业等组织机构在采用云服务、部署云应用时必须进行风险评估,文件管理需求应作为整体风险评估框架的组成部分予以考察,加以识别和分析。PROV的政策提供了完整的流程和分析模板,可供参考借鉴。同时,在国内,云环境中文件管理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安全性缺乏保障,安全问题已经成为阻碍云计算在文件档案管理领域推广的重要因素。因此,机构在进行风险评估时,尤其需要注重对潜在的安全风险和有效的防范措施进行梳理总结,保障云端文件的安全可靠。其次是合规管理。无论文件处于何种环境之中,都必须遵循与文件档案管理有关的规范要求,合规性是机构文件管理活动的基本要求。因此,机构有必要系统梳理与云计算有关的规范性文件列表,同时摘录出其中的具体条款,最好能够以“文件地图”等可视化形式呈现。最后是合同管理。书面协议既可以保护协议双方的正当权利,又能规范双方的承诺和行为[10]。在与云服务提供商签订协议时,需要着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签订的云服务合同或服务等级协议必须体现有关文件档案管理的要求;二是机构要采用一定的措施对云服务提供商的合同履行情况监督检查或审计,以确保有关要求得到落实;三是在签订合同或协议前,可以对云服务提供商开展尽职调查;四是在必要情况下可寻求法律支持。在制定合同模板或对照检查表时,也可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或InterPARES项目的相关成果。

4 结语

对政府、企业等组织机构来说,云计算的出现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在云部署过程中可能会带来文件的失控、失存、失真、失信、失用等风险。与基于本地部署的数字文件管理相比,云环境中的文件管理不仅是平台与环境的转移,而且涉及管理理念、管理模式与管理方法的变革。就管理理念而言,前端控制的需求更为强烈,文件管理与信息管理、数据管理、业务流程的融合趋势更为明显。就管理模式和方法而言,由于文件在云端生成,远离机构的控制,因此对文件及文件管理行为进行监督、审计就显得尤为重要,风险评估、合规管理与合同管理成为控制云中文件资产的有效手段。本文以PROV云计算政策为例探索云环境中的数字文件管理策略,但采用单一政策文本进行研究不可避免地受到样本自身的局限。在后续研究中,可进一步丰富案例样本,从中提取共性的理念、模式、工具与方法并针对我国实际进行本土化探索。与此同时,在进行实践经验梳理总结的基础上,也要从更高的理论层面对云中文件管理进行更为深刻的理解与认识。

参考文献:

[1]The NIST Definition of Cloud Computing.[EB/OL].[2018-11-08].https://nvlpubs.nist.gov/nistpubs/legacy/sp/nistspecialpublication800-145.pdf.

[2]黄新荣,谢光锋.云存储环境下的档案异地备份[J].档案学通讯,2011(6):69-72.

[3]吕元智.国家档案信息资源“云”共享服务模式研究[J].档案学研究,2011(4):61-64.

[4]刘振鹏,王坤瑞,卞昭玲,等.基于云计算的区域电子健康档案服务系统研究[J].档案学通讯,2012(4): 17-20.

[5]之所以选取PROV的相关政策,是因为其在电子文件管理领域的丰富经验,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本土化过程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目前我国还没有明确定义管理会计。本文认为, 管理会计是指通过对各门学科, 如计算机学、运筹学、统计学、现代管理方法等的综合运用, 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有效的决策信息, 以便更好的提升企业的经济价值和效益的内部管理活动[1]。

2 管理会计本土化的必要性

2.1 我国经济转型的必然结果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 经济全球化的速度越来越快, 制造业劳动成本的不断上升, 第三产业的比重将逐渐增加, 粗放型的经济模式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将越来越小, 企业要想获得竞争优势, 必须加强内部管理。

但是我国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在国际上仍处于落后水平因此我国迫切需要通过管理和科技创新创造效益, 管理会计在战略制定、经营决策和商业运营方面要有新的突破[2]。管理会计能够有效的评价企业过去、分析企业现在、预知企业未来。能够有效帮助企业管理者进行决策分析, 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能够促进企业资源合理优化配置, 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水平。

2.2 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企业若想可持续发展, 就必须在不断变化的竞争环境中, 不断保持自身的的发展优势。而保持自身优势的基础是认清企业自身的发展现状, 根据自身的特点制定符合企业实际的发展战略。管理会计就是利用财务知识来帮助企业管理者了解企业日常情况并作出正确的决策。但是, 目前我国管理会计引进晚, 研究仍处在初级阶段, 很多都是直接借鉴西方的理论知识, 并不符合我国企业的实际。

3 管理会计本土化的可行性

3.1 国家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2014年财政部发布的《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 (以下简称“指导意见”) , 确切地提出了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目标:“建立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管理会计体系, 争取3~5年内, 在全国培养出一批管理会计人才;力争通过5~10年左右的努力, 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基本形成, 管理会计指引体系基本建成, 管理会计人才队伍显著加强, 管理会计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 管理会计咨询服务市场显著繁荣, 使我国管理会计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从这些规定中我们可以看出国家对于管理会计的重视。管理会计在政府的引导下也会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3.2 企业更加注重管理会计

国内很多企业都没有管理会计的这个岗位, 但是很多人从事管理会计的工作, 比如内部控制、风险识别、成本预算等。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 目前一些大型公司已经开始成立管理会计部门, 设置专门的管理会计岗位。管理会计这一职业也越来越受重视, 美国注册管理会计师 (CMA) 证书也逐渐被一些公司所认可。

4 管理会计本土化的实施建议

4.1 准确把握《指导意见》内涵

社会各方应该根据《指导意见》的精神, 为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政府应该鼓励管理会计的发展, 为其顺利发展铺平道路。企业根据自身的需要, 为管理会计人才提供合适的岗位, 让其有用武之地。高校应该注重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 为企业提供高质量的管理会计人才。同时, 也可以加大管理会计的科研投入, 为管理会计在我国本土化进程中奉献自己的力量。

4.2 理论界与实务界齐发力

理论界应该加快理论研究, 建立起适合我国企业实际情况的管理会计准则规范。实务界应该不断加强管理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 加强管理会计人才队伍建设。并跟上理论界的步伐, 将理论界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操作当中, 并将实践中得到的问题及时反馈, 用理论指导实践, 实践发展理论, 促进管理会计在中国的发展。

结束语

管理会计作为会计的一门分支, 能够为企业高层管理者的决策从财务方面提供有用的决策信息, 其作用不容小视。管理会计本土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但其过程会比较漫长, 需要各方的配合与不断努力。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 我国企业要想更好的发展, 必须加强内部管理, 基于此管理会计受到社会各界更为广泛的关注。但是, 目前我国管理会计的相关理论都是借鉴国外的经验, 缺少中国特色。本文从管理会计在中国本土化的必要性、可行性进行分析, 并提出关于其本土化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管理会计,本土化,经济转型

参考文献

[1] 赵子越.关于管理会计的创新及发展研究[J].价值工程, 2014 (23) :188-189, 190.

本土化过程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名著阅读的“过程管理”是收获阅读成果的保障,教师需要对名著阅读的“过程管理”有正确的认识和实践。名著阅读应是“春蚕咀嚼桑叶”的过程,是“个性与共性并重”的过程,是“千姿百态解读”的过程。

关键词:名著阅读;过程管理;阅读成果

名著阅读的推进过程中,部分教师在开学初把本学期的必读书目布置给学生,过程中不闻不问,等到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的时候,开始“算总账”。这种做法主要是以考试结果来判定学生的阅读质量,“过程管理”则相对粗糙,未被重视。笔者一直以为,名著阅读,重在“过程管理”,“过程”有了,结果自然能得到保障。

一、名著阅读应是“春蚕咀嚼桑叶”的过程

“突击式”“运動式”的读书,热度很难持续,且读书的效果要打折扣。每天读一点,整本书不知不觉地就读完了。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每天读完的页码上做好记号,请家长协助做好督促工作。

当然,只有量的积累是不够的,我们还要帮助学生实现阅读的“质的飞跃”。每读完一周,教师布置适量的读书作业并检查;也可以开展读书报告会或者分享交流活动。最好的方式,是每周上一次“导读”课,“以内养外”:一方面检验读书效果,相机提升学生的原初阅读体验;另一方面,布置下周的阅读任务,指引方向。

一本书要读多久,是因书而异,也要因人制宜。阅读过程的时间设置,是根据一本书的阅读难度、学生的阅读基础以及阅读分享的需要来决定的。这全凭语文教师的眼力和功夫。

有些书,是值得反复读的。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读出不同的滋味来,这是反复咀嚼的结果。比如《夏洛的网》,五年级学生读,读到了“伟大的友谊”;初一学生读,读到了“生命的成全”;初三学生读,读到了“人性的单纯与复杂”……伴随着成长,学生的阅历与阅读理解能力不断丰富和提高,能发现一本书中更多、更新的东西。

二、名著阅读应是“个性与共性并重”的过程

阅读是极具个性化的文本理解过程,每个学生的阅读体验都基于自己的阅读积累和语言感悟。但是名著阅读过程又要顾及整体推进,这就需要教师兼顾名著阅读目标与评价设计的个性与共性。

教师可以通过阅读作业的批阅实现个性化指导,也可以在名著导读课堂上关注学生的个性化表达。比如,同样的读书作业,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不同,作业的质量当然不同。此时,教师应变固有标准为灵活标准,以学生的原初阅读基础为“标准”,当学生的阅读理解达到了应该达到的高度,就给予较高的评价。哪怕是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只要他“全力以赴”了,即使他的作业质量不如优秀学生,也要给予同样的高度评价。同样的道理,一个优秀的学生,阅读作业完成得不错,但没有达到符合其阅读基础的高度,就要适度提高评价标准。这也是一种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阅读评价。

教师需要尊重阅读的个体差异,但在设计名著阅读目标时,首先要有一个共性的目标。从学生的年龄阶段和班级的阅读现状考虑,设置共性的阅读目标,引领大多数学生“跳一跳,够得着”,不平面滑行,也不人为拔高。比如,初二学生对《水浒传》部分情节的原初认识,就是血腥的“杀人”场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究:同样是杀人,武松的杀人、李逵的杀人和林冲的杀人,有什么不同?这个探究目标,就是名著阅读的共性目标。学生达到这个目标之后,教师可以再鼓励读有余力的学生去探寻,比如:在林冲的“杀”与“不杀”之间,你发现了哪些有意思的东西?

三、名著阅读应是“千姿百态解读”的过程

每一本名著,都是作者运用独特的语言密码对语言文字进行排列组合的成果。面对不同的名著,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寻找进入这本名著的最契合的路径。即使是同一本名著,对不同的章节,也应当设计不同的、有针对性的导读活动。

有些教师在名著阅读活动的组织上,常常是“三板斧”。“一板斧”是“写读后感”。不管读什么书,也不管读一本书的哪个章节,一律要求写读后感,让学生写到“吐”。“二板斧”是“摘抄美词美句”。我不反对适度摘抄,但如果只用“摘抄”来检验阅读成果,或者只用“摘抄”来推进阅读,就矮化了阅读对于思维品质的要求。“三板斧”是“圈点批注”。有的教师将其作为名著阅读的万能钥匙,但一本书的阅读,应该是精读和略读的结合,不是任何章节都适合“圈点批注”;而且,学生阅读过程中很多的“圈点批注”,教师根本无暇检查,于是“圈点批注”就成了放任式读书。原初阅读认知长期得不到有效指导和提升,渐渐地,学生的阅读兴趣就丧失了。

名著阅读活动的形式,应该是千姿百态的。常见的阅读活动有:内容简介,给主人公写信,摘录好句好段,写读后感,写好书推荐语,制作读书小报、专题黑板报,重新拟订小标题,设计书签,话题讨论,仿写、改写、续写、扩写,开展故事会,表演课本剧,人物采访,辩论会,写简短的书评、人物述评……这些活动,既是导读的形式,也是对阅读进行过程性考查的有效方法。

除去为了读懂名著、更深刻地理解名著的活动,教师也应该鼓励有创意的阅读,即发现一本名著公认的阅读结论之外的东西,这也是我们所说的“常读常新”。这里的“新”,就是学生与名著之间生长出来的阅读空间。教师的阅读体验不一定都是对的,不一定都高于学生,很多时候,学生的阅读体验能促进教师的阅读思考。因此,在阅读过程中,不要迷信固有的阅读结论,更不要带着结论去读书。师生共读一本书,然后坐下来分享各自的阅读体验,就可以用“一种思想启迪另一种思想”。教师鼓励学生“不跪着读书”,才能促使他们有更多的发现。

名著阅读的“过程管理”是获得阅读成果的基础。“过程”到位了,“成果”也就丰富了;“过程”意识强化了,“成果”就得到落实了。

本土化过程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随着民众生活水平的提升,选择飞机出行已经从最初的奢侈消费向大众消费转型,这种变化给通用航空企业的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为企业管理体系的完善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本文结合实际情况对通用航空企业经营管理体系的构建进行了简析。

关键词:通用航空企业 经营管理体系 构建策略

1 通用航空企业经营管理现状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民众的生活水平正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提升,无论是商务活动还是外出旅游,选择飞机出行已经逐步成为一种常态,这也就在一定意义上真正地让航空被赋予了“通用”的概念,切切实实地为民众提供全方位的出行服务保障成为所有通用航空企业发展的要务。不过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国内通用航空企业的实际经营管理情况呈现出来的差异还是比较明显的,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通用航空企业的发展无论是在规模上还是在区域性范围内的影响力上都已经形成了规模,有足够的实力和能力同国外的通用航空企业一比高下,但是在很多三线城市的通用航空企业,其组建的目的仅仅是为了满足机场的实际需要,并没有真正形成一定的经营能力,发展规模还比较小。特别是一些民营航空企业,受到经营主体资质的影响,其业务范围拓展得较为缓慢,并没有真正形成集团化发展的架构。

2 通用航空企业经营管理体系构建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各地为了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向有关部门提出的兴建机场的申请愈来愈多,但是作为机场的配套企业,通用航空企业的发展方案可执行的却并不多,笔者通过归纳部分通用航空企业经营管理体系架构发现,目前面临的问题值得关注。

第一,政府热衷于“建机场”,但是忽视“建企业”。一段时间以来,很多地方的GDP量化政绩成为常态,而撬动GDP最快的方式就是建机场,通过建机场不仅能够直接与一线城市建立起直线联系,而且兴建机场本身能够在本地形成一个巨大的产业圈,跳跃式地拉动了GDP的产生不说,还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重新包装城市的作用,因此很多城市对外宣传的“城市名片”上都有机场的一席之地。不过作为通用机场的配套设施通用航空企业,地方政府因为在招募专业化人才上存在明显的欠缺,因此很难通过以政府财政出资的形式组建通用航空企业公司,更无从谈起集团化经营的模式了。这种盲目兴建机场的行为,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过度消耗了政府资源和社会公共资源,而且并没有符合通用航空企业的自由发展、有序竞争这一公认的市场规律,导致了部分通用航空企业在组建之初就是亏损经营,长此以往,势必给企业的发展和区域性经济的发展造成负面效应。

第二,通用航空企业融资渠道过窄,但是融资金额很大。有些地方在完成机场规划的时候,的确同步考虑到了通用航空企业的发展,也的确很重视通用航空企业经营管理体系的相关软硬件建设工作。但是在完成了对通用航空企业的组织架构进行了解之后发现,如果要想形成一个具有一定竞争能力的通用航空企业,需要消耗很高的基础性投资,为了满足实际的经营需要,便采取融资的方式来实现初期基础投资。这种思路是正确的,而且相关的融资措施也的确能够给投资人带来稳定的实际收益,但是由于整个机场项目建设以及通用航空企业的组建都需要在国资委进行立项、审批和报备之后交由民航总局等部门复核、查验,繁琐的流程让一些资本企业逐步失去了对通用航空企业的兴趣,以至于到最后,通用航空企业的投资主体仍然是地方城市投资集团或者新组建的带有明显地域发展特点的通用航空企业经营公司。如此一来,就给这些投资主体带来了巨大的经营风险,导致这些投资主体背负了高额的信贷资金压力,一旦企业经营出现不可逆局面,将给这些投资方形成巨大的财务危机,甚至有可能直接影响主业投资体系。

第三,通用航空企业专业化人才培养体系不健全。与其他企业不同的是,通用航空企业的经营与发展,不仅需要专业的市场营销、企业管理人才,还需要大量的对航空信息分析、国际化通用航空企业以及机场管理的专业型人才,前者相对比较好满足,但是后者就需要认真地甄选了。笔者通过对部分国内的通用航空企业人力资源进行调研发现,很多企业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人员匮乏现象,甚至有些企业的中、高级管理人员根本不是航空企业管理专业出身,这无疑给通用航空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隐患。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固然与国内通用航空企业竞争日趋激烈有直接的关系,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来,作为通用航空企业最末端的用人方,没有注重专业化人才的培养工作,更无从谈及后备人才的储备建设工作了。这样就极易形成通用航空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管理型人才的“断档”,增加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支出。

3 通用航空企业经营管理体系构建策略

梳理通用航空企业经营管理体系构建中出现的问题其实不难发现,表象上来看是企业的外部经营环境存在不足,其实是企业自身管理体系不完善所致,不过考虑到这其中的确有一些属于历史遗留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地解决现状,因此必须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扭转目前的局面。

(1)转型企业的经营发展格局与模式。通用航空企业的经营主体的确是依托机场来实现的,但是机场并不能完全作为通用航空企业的全部有效资源来实现企业的发展,需要从全局的角度重新审视和定位通用航空企业的经营管理架构体系。北京通用航空公司(下简称北京通航)在这个方面就总结了很多宝贵的实践经验,北京通航的投资主体是北汽集团,而北京通航的企业架构中不仅有航空企业,还有飞机制造和汽车制造企业以及汽车租赁企业。如此将企业的发展从单一的定点经营向线性发展转移,企业经营管理体系的变化,也就能充分地影响企业有效决策的实施,让企业的发展长期处于良性运转的状态,在根本上甩开了地方政府对通用航空企业自由经营主体的影响,更是忽视了机场基础建设对通用航空企业发展所带来的羁绊。

(2)拓宽通用航空企业融资渠道的同时加强企业行政管理架构的组建。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资本的支持,但是资本对于企业的影响仅限于资金投入層面上,通用航空企业的发展必须要交由专业化的团队来进行管理才能有效确保企业的发展,不能让资本方采用资金投入的方式直接影响企业的行政管理工作。北京通航在加强和完善企业行政架构组建的过程中成立北京通航经营计划管理领导小组,自上而下进行推进,与被管理企业和项目形成有效沟通渠道,快速及时地进行问题反馈和差异督导,协助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公司运营工作效率。进行标准化管理,建立经营分析模板。要与企业各发展阶段及当期的重要事项吻合,突出重点、简明扼要,就一个或多个问题做重点分析,切实达到补短板、见实效的作用。洞悉企业业务发展变化,广泛涉猎行业相关资讯,敏锐捕捉宏观经济环境和内部业务推动对本企业的影响,真正让企业实现了专业化管理。

(3)开展全新的人才培养措施来加强通用航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储备。企业与学校开展定向合作,通过这种订单式的服务模式,能够解决基础人员的实用需求,而加强与高端学府之间的技术交流合作,能够彻底改变目前通用航空企业人才匮乏的问题,让专业的管理型人才在通用航空企业中发挥积极作用,再经过定期培训,实现了后备人才的储备工作,让企业更具有时代特点,更符合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

4 通用航空企业经营管理展望

通用航空企业的发展单凭从航空交通领域发展已经不能适应企业的战略性扩张需求,在下个阶段的工作中,一方面,通用航空企业的经营管理应该侧重于多元化经济实体的组建,确保企业与消费者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另一方面,利用现有的有利资源加大互联网经济的发展模式,让民众实现便利化消费的同时,也增强了通用航空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中的影响力,能够在业内具备一定的话语权,这样企业的发展就能够形成较强的影响力了。

5 结语

综上所述,通用航空企业的发展在我国的确是一个新生事物,不仅需要企业自身快速地融入角色,还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在转变政府职能的过程中予以大力的配合,与此同时,社会层面的关注也应该有序加强,真正让通用航空企业在一个相对宽松的市场环境中得到发展,进而构建出一个和谐、共荣的航空企业发展秩序。

参考文献

[1] 李文龙.关于民航强国建设下通用航空飞行员培养提升对策分析[J].才智,2017(14).

[2] 寇猛.基于SWOT的西安市通用航空旅游产业发展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7(10).

[3] 高林照.我国通用航空发展面临的难题及对策建议[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6(06).

本土化过程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发展性评价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方向和依据,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反思并改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从而发挥评价的发展性功能。高中英语教学从客观上要求英语教师不但要关注教学成果而且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运用发展性评价机制,就会使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兴趣,英语阅读能力明显提高,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英语阅读教学; 发展性评价 ;阅读能力

一、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现状分析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一些教师在阅读课上采用逐字逐句翻译的教学方法,忽视了语篇整体的理解。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形成逐字逐句理解短文的错误习惯,导致阅读速度减慢、无法理解整体语篇,影响了阅读能力的提高。(二)阅读教学的重点偏重于语言知识的讲解。个别教师只重视词汇和语法知识的讲解,而忽略了阅读策略的传授和阅读能力的培养。对学生阅读方法和技巧的指导和训练不到位,造成学生阅读效率低。阻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三)忽视背景知识的传授。学生不能在特定的语境中理解课文,使他们在阅读中无法根据相关的背景知识理解材料,从而导致理解能力偏低。(四)阅读教学仅限于课本的教学,缺乏一定量的课外泛读材料,造成了学生阅读量的不足。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由于学生英语基础较薄弱,词汇量不够,学生没有阅读的兴趣和自主学习的精神。学生当中普遍存在阅读速度慢、理解能力弱、从阅读材料中发掘内涵的能力欠缺的现象。

二、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对策

针对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英语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对策,达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教学目标。

1.更新教学理念,提高自身素质

为满足高中英语教学的要求,英语教师需要从转变观念入手,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

(1)具有自我发展、自我充电的意识。英语教师要多研究一些有关教育教学方面的书刊,了解英语教学改革的新动向,促进教学观念的更新,不断充实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法知识,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2)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充分发挥指导作用,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同时也要因材施教,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阅读要求,让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获。

(3)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阅读教学就蕴含在日常的课文教学中,英语教师要以课文教学为重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有所增加或删减,对教材的创造性使用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作用。

2.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培养阅读兴趣

教师选取的课外阅读材料要具有多样性,才能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各种体裁的文章。注意控制好阅读材料的难易程度,让学生在阅读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教师应及时给予学生阅读微技能和方法的指导。同时重视背景知识的传授及词汇教学,不断增加学生的词汇量。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形成新的阅读观念和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阅读方法和技巧,为提高阅读能力打下基础。

3.运用发展性评价,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阅读课的评价标准对阅读教学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传统的阅读课评价标准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和阻碍着当前阅读教学的发展。发展性评价是针对现行评价机制存在的弊端并为解决这些弊端而提出来的。发展性评价的核心是关注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发展。它的终极目的不是检测学生学了多少知识,而是旨在帮助学生增强自信,获得成就感,使他们能够有效地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培养合作精神。英语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采用发展性评价,就能很大程度上促进学生阅读微技能和阅读能力的提高,从而也提高了英语阅读课的教学效果。

三、发展性评价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1.发展性评价对提高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促进作用

发展性评价能极大地促进课堂教学的优化,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起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让他们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不仅改变了课堂上的沉闷气氛,激活了整个课堂教学,还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及主动探究,学生的学习活动由被动变为主动,大大提高了英语学习的效率。发展性评价中的反馈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发学生的阅读动机、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评价,学生能够了解自己目前的学习状态,看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以及存在的不足。还可以得到教师和同学对改进学习所提出的建议,有助于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

2.发展性评价在提高学生英语阅读能力训练过程中的运用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努力倡导学生的积极参与。对学生而言,掌握方法比掌握知识更重要。在英语阅读教学中,英语教师要想培养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传授阅读微技能和解题技巧。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能从教师的指导中悟出正确的阅读方法及解题技巧。在布置学生做阅读练习的时候,我会发给学生答题卡,并附上阅读评价表,内容包括:本篇短文单词数、阅读所用时间、回答问题正确率、本篇短文的难易度、本篇短文阅读所遇问题、本次阅读学到和使用的阅读微技能。通过这个方法,学生在进行自主学习时可以反思自己的学习效率,同时教师也可以了解学生和反馈教学信息。最重要的是,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学生学会了自我评价,学会了不断进行自我总结、自我比较、和自我鼓励。通过阅读训练及评价活动,使学生加深了对阅读微技能和解题技巧的理解,学生的阅读技能得到更好的学以致用,阅读能力也随之得到明显的提高,为自我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反映学生能力发展的最好形式是建立学生自己的成长记录档案。我发给每个学生档案袋,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每次作业,连同评价表都放入档案袋中,让学生自己管理,定期查阅,了解自己的成长与点滴的进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四、在阅读教学中实施发展性评价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更多地实行学生自评、学生间互评和小组间互评,调控好实施评价的方式,发挥综合评价的优势。

2.对学生能力的评价要注重过程,注重阅读微技能的掌握与解题技巧的提高,注意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

3.教师要有新课标下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教师不能再以传统的评价的方式来评价学生,在阅读课的教学中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最终目标,把评价活动贯穿于日常教学中,及时分析和反馈,为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和发展找到最佳的方法。

在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发展性评价的实施对学生产生的巨大影响。首先学生改变了以往仅仅以考试成绩来评价自己和同学的观点。更注重自己学习能力的提高。其次是增强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的进步,树立起学习的信心,增强学习的兴趣,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发展性评价的实施在对学生产生重大影响的同时,也对教师的教学起了很大的作用。它促使教师更深入地去观察学生、了解学生,对学生的各方面情况进行客观地评价,从而更好地去调控自己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这样就达到了英语阅读课的教学目标,最终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英语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年

[2]杨九俊《教学评价方法与设计》,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5年

[3]朱惠芳,“研读《英语课程标准》 调整阅读教学策略”,《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03年第9期

[4]《英语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上一篇:经济增长房地产论文范文下一篇:西药学及中药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