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化经营论文范文

2023-09-16

本土化经营论文范文第1篇

2010年9月6日,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发布了AQ/T 3034-2010《化工企业工艺安全管理实施导则》,并于2011年5月1日正式实施。化工过程安全起源于何时何处?它如何一步一步走向“全球化”?在各个国家的推广过程中,如何根据当地情况实现“本土化”?带着这些问题,本刊记者采访了美国化学工程师协会化工过程安全中心技术总监路易莎·娜拉(Louisa Nara)。

记 者(以下简称“记”):您好!首先请您简要介绍一下化工过程安全在美国的起源、发展历程与实施现状。

路易莎·娜拉(以下简称“路”):1984年,印度博帕尔农药厂发生异氰酸甲酯毒气泄漏事故,使两千多人死亡,数万人中毒,这是化学工业史上令人震惊的最大的惨祸。这起事故引起了美国和全世界的重视。后来,美国化学工程师协会成立了化工过程安全中心(CCPS)。美国化工过程安全中心成立几年之后,美国许多州颁布了法律法规,以管理、控制和预防有毒物质和高度危险材料的泄漏,降低风险、阻止事故发生。1992年,美国职业安全健康局颁布了一项国家标准——《高度危险化学品过程安全管理》(OSHA 1910.119),提出了14项具体监管要求。自此,过程安全开始在美国正式发展。1992-1995年,化工过程安全发展为14个要素,符合这些标准的企业才可以获得资格,成为美国化工过程安全中心的成员。2007年,美国化工过程安全中心重新审视了14个要素,将这些以合规性为基础的理念,扩展成了20个基于风险的过程安全要素。

我们的目的是引导企业不仅仅关注法规,应该把更多的人力、物力投入到安全生产中。我们试图帮助企业遵守规章制度,通过基于风险的过程安全,给予企业另外一种管理方法。化工过程安全管理的一套方法不是法律规范,而是一种技术指导。

1985年,美国化工过程安全中心刚成立时只有25名成员,且大多数都是美国的企业。目前,美国化工过程安全中心在全世界有165名成员,在过程安全管理领域已经处于领先地位。我们已经出版了100多本有关化工过程安全的书籍,举办了25次国际会议。

记:您在推广与应用过程安全方面遇到的最大挑战是什么?取得了哪些宝贵的经验与启示?

路:我所从事的大部分工作是关于过程安全管理或者工程加工行业的,为很多企业做过咨询工作,也为65家不同的企业做过规划和设计。在拜耳公司工作时,我负责过程安全和个人安全。我认为,每个人应该尽自己在安全方面应负的责任,领导更得身先士卒。我觉得最具挑战的事情是,如何去传播这样一种理念——对于过程安全和个人安全,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有责任的,并会被问责。通过对过程安全加以了解和关注,我们每个人在每一天的安全管理中,都可以有所作为。如果您的公司想在过程安全方面做得很成功,你就必须做出承诺,而且要相信过程安全,并认为其会发挥一定的作用。管理层承诺和强有力的安全文化支撑,是过程安全发挥效用的关键所在。

在推广过程安全管理的这些年中,我得到的启示是,首先,不要认为任何事情是理所当然的,也不是单纯的强制性推广,要确保员工理解操作要领和流程。你需要了解一些操作“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不是它是“如何”去这样做的。其次,要多听听专家的意见和建议,他们往往具有丰富的操作经验,而有时候一些年轻的工程师,却并不听从这些资深专家的建议。同时,要从别的事故上学到经验,避免重蹈覆辙。比如说需要了解脆弱性,意识到存在危险,并且知道针对这些风险如何安全地开展工作。

如果你能通过简化行为、适当的工程设计来管理和降低风险,来挽救一个人的生命,或者使一个人免于受到严重伤害,你的个人努力将会对过程安全产生巨大影响。这就是我们热衷于过程安全管理的原因所在。我坚信每个事故都是可以预防的。我希望每一名工人都能安全、健康地回家。

记:在中国推广过程安全的实践中,遇到的最大挑战是什么?您认为中国的化工企业需要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对于解决这些问题,您的建议是什么?

路:美国化工过程安全中心已经在山东青岛建立了中国分部。中国分部面临的挑战之一是,对化工过程安全的接触相对较少。美国化工过程安全的很多书籍和工具,目前只有3本书和一些文件被翻译成了中文。这对于中国来说,资源的有限,限制了化工过程安全管理的推广。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已经和中国石油大学开展合作,组织一些学生,用大概5年时间,将这些资料进行翻译和推广,以让一线工人去真正地理解过程安全。美国化工过程安全中心也成立了中文版的网站,免费提供一些资料。

同时,我们还会向中国的企业和员工提供各种类型的过程安全培训,涵盖事故调查、变更管理、机械完整性、领导力培训等方面。我们每次来中国开展培训的时候,都会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对过程安全管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热情,并逐步加深了对过程安全管理的理解。

对于如何解决存在的问题,我的建议是,如果事故先期预警时能形成一个危险意识,收到危害报警的时候,就会知道如何防护和处理,可以进一步降低事故危害。其次,建立并且不断完善安全标准,人员轮岗值班制,员工进行持续培训等。在早期化工设计阶段,采取更为安全的手段,诸如选择较为安全的材料,降低对人身的伤害。如果能做到本质安全,将会极大的降低后期生产过程中的风险。

采用基于风险的方法来处理过程安全问题,以优先考虑如何才能更有效地利用资源。要向其他国家、政府和行业学习,以使过程安全类的事故可以得到有效的预防。要积极着眼于“主动预防”,而非进行“被动应急”。2013年9月召开的“第一届中国国际化工过程安全研讨会”,就是一个积极开展事前预防的好例子。与会嘉宾分析了一些事故教训,以及很多好的信息和经验,这是在中国开展化工过程安全的一个“好兆头”。

记:从世界范围来看,目前化工过程安全的发展面临哪些新的机遇与挑战?美国化工过程安全中心下一步的发展战略是什么?

路:化工过程安全指标的全球统一,既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机遇。在这一方面,中国、美国、巴西、加拿大、英国等国家应一起努力,通过加强交流,对比各国出现的问题,学习最好的实践方法。

在过程安全管理方面,每个国家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有的国家和地区可能已经在相关方面有了好的示范,随着时间的推移,对过程安全管理方法的掌握也越来越成熟,采取了越来越多的有效措施,它们所处的阶段就越来越先进。美国在这方面就是一个很好的示例。而有的国家达到一个较好的过程安全管理阶段,也许需要二三年,甚至更长时间,所以说不同的国家会有不同的步骤。发展中国家可以从其他发达国家不断吸取经验,不断进步,并且能缩短进步的时间。

谈到下一步的发展战略,会继续做我们一直在做的事情,并寻找创新性的方法继续做下去。我们还会将过程安全作为一种核心业务价值,向全球化工企业提供资源,如:培训、书籍和其他工具。同时,我还将继续在全球性和区域性会议上发表演讲,交流信息和想法,并继续推广我们的解决方案。

编辑 宁 远

本土化经营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 中国电影业的发展肇始于放映业。面对外商在中国市场上开创的电影业格局,中国本土电影的发展举步维艰。中国的民族资本在初步实践后,建立电影公司。这些电影公司有其自身的结构特点与发展策略,有效地促进了中国早期电影业的发展。

关键词 电影业 电影公司 结构特点 发展策略

一、舶来的电影催生了中国电影放映业

随着19世纪中期的《上海租地章程》的实施,上海成为西方列强的租界,西方国家借机倾销其物质与文化产品。在此背景下,舶来的电影在上海落地生根。1896年8月10日上海的《申报》刊登了上海徐园的“又一村”将放映“西洋影戏”的广告,这是中国大陆的第一次电影放映活动。此次放映的内容为14部纪录短片。之后,电影放映活动逐渐在中国遍及开来,放映地点集中在上海和北京。

西方人带来的电影逐渐催生了中国电影放映业。在1896年的首次放映后不久,上海出现了专营电影放映业的外商,如美国人雍松、西班牙人加仑白克等。1903年,西班牙人安东尼奥·雷玛斯建立了上海第一个电影固定放映场所“青莲阁”。1908年,雷玛斯建造了上海第一家专业影院——虹口大戏院,到20年代初,又相继开设了“万国”、“维多利亚”、“夏令配克”、“恩派亚”、“卡德”等数家影院。此后,还有其他一些外商在上海开办影院,据统计1924年上海共有18家影院,大多为外国人所开,雷玛斯旗下的影院占三分之一。随着放映业的急剧膨胀,国人也越来越重视影院的经营。1926年4月,明星公司经理张石川等承租了原属雷玛斯的五家影院,成立了中央影戏公司,同时吸收“中华”、“平安”两家影院,以原有的中央大戏院为主建立起放映网络,成为提倡国产电影的重要基地。在北京,1903年,从欧美归来的中国商人林祝三,在前门外打磨厂借天乐茶园放映了电影。这是中国人首次尝试放映影片。此后,北京一些固定放映场所逐渐建立。1907年至1918年间,平安电影院、大观楼影戏园、平顺影院、庆乐戏园、开明影院、真光电影剧场等相继开张。此外,北京还有一些茶园陆续开始放映电影。罗明佑经营的真光电影剧场是当时北平中国人自办的最大最完备的影院。他于1927年联合平津6家影院建立华北电影公司并任总经理,到1929年已拥有20多家影院,控制北方5省的电影发行放映业。电影放映业良好的经济效益使很多中外商人专营此道,形成了中国电影放映业初兴的局面。

在当时的中国电影放映市场中,影院集中在上海和北京,不过这两地的影院呈现出不同的特色。上海的影院具有较强的外资特色,而北京的影院带有较重的本土特色。由于两地影院的资本结构不同,两地影院在经营管理上又呈现出不同的格局。上海的影院以外资为主,经营者凭借较为雄厚的资本实力和国外影院经营的经验,运用了院线式的经营管理模式,而北京的影院主要是本土化的资本,资本实力相对单薄,各影院相对独立,没有形成统一的放映网络,各影院各自为战,缺乏院线经营管理模式所带来的规模效应。两地在影院经营上的差异,显示了与外资相比当时中国民族资本在电影放映业中尚不成熟的状况。

二、外片刺激下的本土电影发展诉求与初步实践

20世纪初期,在中国影院上映的各类欧美影片中,不断有华人形象出现。对中国观众来说,一方面他们渴望从银幕上看到本民族形象,在镜像中得到对民族“自我”身份的确认,但另一方面,由于外片完全按照白人的种族化想象塑造华人形象,因此无法满足中国观众的认同需求。在既渴望期盼又失望受挫的复杂心情下,外片中华人形象给中国观众造成难以抚慰的认同焦虑。这种受挫感成为推动早期中国电影兴起的重要动力。此外,在中国人尝试拍摄影片之前,外国人已在中国进行了拍片实践。他们所拍的内容大多不为中国观众所认同。在此情况下,中国人开始了自己的电影拍摄实践。中国的第一部影片《定军山》于1905年应运而生。这次拍摄为中国人拍摄电影的发展进程揭开了序幕,具有重大意义。

中国电影制片业的兴起最初由外资带动。中国人先是在外资的制片公司中参与影片制作,继而开始独立制片,这是一个艰难而复杂的过程。中国的制片业肇事于1909年美国人本杰明·布拉斯基在上海投资建立的亚细亚影戏公司。这家公司在经营电影放映业的同时,也投资拍摄短片。为了更好地在中国从事经营活动,该公司聘美化洋行广告部买办张石川为顾问。之后,张石川与郑正秋等人组建新民公司,承包了亚细亚公司从编剧、导演到制片的全部工作,亚细亚公司负责资金、设备器材和影片发行。1913年,由新民公司摄制、亚细亚公司出品的故事短片《难夫难妻》摄制完成。这是第一部中国人自制的故事短片。亚细亚公司于1913年末停业,其先后共拍摄了15部短片。与此同时,归国途经香港的美国人布拉斯基与黎民伟合作成立了华美影片公司,拍摄了影片《庄子试妻》。由于试映效果不错,布拉斯基将其带回美国。这是中国电影首次在国外放映。之后,华美公司解散,成了“一片公司”。1916年,张石川与人合作在上海创办了幻仙影片公司,拍摄了影片《黑籍冤魂》,反响不错,然而不久幻仙公司停业,也成了“一片公司”。从亚细亚、新民到华美、幻仙公司,中国的电影制片业经历着艰难的尝试,但是无论如何中国电影业走出了蹒跚的第一步。

在“一片公司”的尝试之后,中资独立制片公司逐渐发展起来,开始独立摄制电影。商务印书馆是当时中国最大的私营出版机构,率先开始投资拍摄电影。1917年,商务印书馆从外国人手里低价买进一批电影器材,在图书出版之外,兼营电影业。这是中国人自己投资拍摄电影较有规模的开始。1918年,商务印书馆成立了活动影戏部,正式开始电影制片业务。1920年7月,活动影戏部改名为商务影片部。商务影片部使中国电影制片业前进了一大步,逐渐摆脱了萌芽时期“一片公司”的混乱和盲目。商务影片部强调电影的教育作用及国片对外片的抵制作用。在经营上,商务影片部除自制自销影片外,还兼营租赁器材、摄影棚,出租自制及外国影片,代为冲洗等多种业务。然而商务影片部出品的影片并不为影院片商所接受,其影片往往在各影院开演外国长片的时候附带加映。商务影片部参与制作了中国第一批长故事影片,如1921年中国影戏研究社出品的《阎瑞生》和新亚影片公司出品的《红粉骷髅》。这两部影片均为商务影片部代为摄制。1918年至1921年间,其他一些中资影片公司相继成立。1919年中国影片制造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成立:1921年上海影戏公司成立,拍摄了长故事片《海誓》:1921年,长城制造画片公司成立。这些影片公司多是

拍摄短片,其影片的品质与影响力难以和当时占据中国市场的外片相比,但是这些公司的制片尝试为日后本土电影公司的建立与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

三、本土电影公司的发展及其结构特点

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电影业进入大规模发展时期,不同的电影公司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结构特点与管理模式。根据1927年《中华影业年鉴》的统计,当时全国(含设在美国的4家)共有影片公司179家,设在上海的有142家;全国共生产影片178部(集),上海占了172部(集)。20年代,上海每年的观众数超过700万人,这个规模和世界其他大城市不相上下。早期中国电影公司主要集中在上海,在结构上主要有独资型公司、合伙型公司和股份制公司三种。电影公司的这种结构为中国早期电影业的发展奠定了组织基础。这三种形态的公司结构在较长的时间内并存,并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独资型公司指由一人出资创建,其全部资产和债务由出资者自己所有和偿还,通常以家庭或家族成员为公司的主要职员所组成的电影公司,这种公司的规模往往比较小。按其规模大小,又可分为:家庭作坊式和家庭企业式。前者是规模很小的独资公司,往往由导演或演员开办,如新民公司、幻仙公司、华美公司、大中国公司等。后者是规模较大的独资公司,一般由家族中某一长者或几人共同掌管公司领导权,家族中人负责公司主要事务,如上海影戏公司、天一影片公司等。独资型电影公司在经营上有这样的特点:出资者拥有公司的绝对控制权,资本所有者就是企业管理者;公司职员、基本演员或主要演员为家庭或家族成员;公司出品的平均投资规模不大,影片生产数量呈比较平缓的发展趋势;由于所有权与经营权不分离,因此公司经营者大都非常注重自身利益,支出方面相当节俭,非家族成员的公司员工的薪酬普遍偏低。因此,独资型电影公司往往具有低成本运作的特点。

合伙型公司指由两人或两人以上共同出资设立的电影公司。因出资额有限,这类公司的规模往往也不大。这类公司因合伙目的不同而分为两类:一是主要目的就是赚钱的合伙;二是因对电影事业抱着共同的理想而合伙。前者带有相当大的投机性,急功近利,缺乏长期发展计划,所制影片成本低且往往为赶进度而忽视质量,最终大多难以为继,如友联公司、开心公司、五友合作社、三友公司等。后者则抱着长期发展的想法,以制作高质量的影片获得艺术与商业的双重回报为目的,往往可以得到较好的发展,如明星影片公司、长城画片公司、大中华百合影片公司和神州影片公司等。

股份制公司指具有一定规模,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筹集资金的电影公司。它与合伙型公司的最大区别是通过公开发行股票来筹集资金。股份制电影公司以明星公司(该公司1924年招股成功后改为股份制公司)、联华公司为代表。这是一种具有现代企业雏形的电影企业形式。股份制电影公司具有如下特点: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即董事长与总经理不由一人担任,但经营者往往也是投资者之一;投资者人数较多,集资范围广泛,企业规模较大,实力比较雄厚:除电影制片外,往往还从事其他一些经营活动,如电影放映、出版印刷等。

四、发展策略:差异化产品、标准化生产模式与产品营销

20世纪20年代,中国政治格局动荡,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都无暇顾及对电影的管理,中国的电影市场处在一种自由的开放状态下,外片在中国市场长驱直入,中国本土电影则在民族资本的带动下处在一种自发式发展的状态下。政府对电影市场调控的缺失与本土电影公司谋求发展的多样性探索形成鲜明的对比。面对这样的市场,本土电影公司以不同的策略积极应对。

早期中国电影产业面临的不仅是国产片制作时人力和技术的缺乏,更是要面对来自好莱坞的残酷竞争。当时中国的电影市场对外国影片毫无贸易壁垒,好莱坞电影长驱直八,一战后取代欧洲电影,霸占了中国电影市场。好莱坞电影的全球化扩张计划背后有美国政府的支持。美国商务部的海外贸易司下的电影科从1927年起开始定期发布有关世界各国电影市场的调查报告,其中的第一份就是关于中国电影市场的。由于得不到来自政府的任何保护,国产电影只能依靠自己在市场上打拼。正是在这样的市场竞争压力下,中国电影人以聪明才智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开发出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商业类型片——武侠片、古装片和神怪片。这些只有在中国电影中才能出现的类型,使电影产品有了差异化,而产品差异化正是市场竞争中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非价格竞争手段。这使中国电影企业在激烈竞争的电影市场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稳定观众群,从而拥有了自己的市场份额并形成稳定的盈利模式。

中国早期电影公司借鉴标准化生产模式来生产电影。差异化的产品策略使带有中国文化元素的类型片相继出现。类型片相类似的生产模式让有规模化的电影生产成为可能。明星公司较早地认识到这一点,之后很多公司竞相效仿。明星公司在拍摄社会伦理片《孤儿救祖记》成功后,看到了伦理片的市场前景,并意识到用标准化生产模式降低制作成本,于是在1924至1926年间共拍摄了20多部故事长片,时常是四个摄影组同时开工。到1928年,武侠片《火烧红莲寺》大获成功后,明星公司连拍18部续集,获得丰厚的市场回报。标准化生产模式为电影公司大大降低了成本,缩短了产品制作周期。

按照产品差异化对不同产业按高、中、轻、忽略四种程度来分类,电影产品属于高度产品差异化的范畴,每部电影都是具有差异化的新产品。对于差异程度较高的产品而言,广告是必不可少的。在20世纪初,以明星、天一为代表的中国电影公司就认识到广告宣传的重要作用,不惜斥资为公司和旗下的影片做宣传。明星公司在创办时就开办了《影戏杂志》为电影做宣传,在当时的文化报刊《晨星》上更是多见明星公司的影片宣传。1925年明星公司又创办了自己的《明星特刊》,随后又创办了《明星月报》,各类期刊为明星公司及其出品的影片配合宣传,扩大影响。天一公司从1925年起,开始编辑出版不定期的《天一特刊》,为每一部新片大做宣传。这些宣传有效地扩大了影片及公司的影响。

本土化经营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营销语言 策略 归化 本土化

我国企业在进行市场营销的时候,就应该恰当的运用好营销语言,掌握一定的营销语言特征与翻译技巧,尤其是体现出它的“归化”式技巧,从而使得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够获得一席之地,通过营销语言的本土化来更好的迎合时代特征、当地风土人情以及市场实际需求,进而真正让企业能够在日益严峻化的市场竞争中取得竞争优势,立于不败之地。

一、营销语言的分类

企业的营销语言就是指在企业进行市场营销的过程中,营销人员为了说服客户购买他们的产品或服务,就需要通过一定的言语行为来推动,从而使得此次市场交易最终完成。这种狭义的营销语言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1.浓缩性营销语言

所谓浓缩性,就是指这种营销语言的特性就是简单明了,它的使用体现了一种语言的技巧性,就是说语言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但是,却又能够清晰的表达出语言的具体内容。在当今的营销语言中,广告用语就是其最为典型的代表性语言,企业在进行广告宣传的时候,要考虑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来高度浓缩产品的功能性语言描述。这些简洁的广告用语将大大提升企业的文化,让客户能够对企业的产品或服务有一个较为直观的概念,从而产生一定的心理共鸣。

2.灵活性营销语言

这里的灵活实际上就是说营销语言的模糊性特征,就是说这些营销语言在各种事物中都有可能出现。这种灵活性的营销语言运用在一些市场营销活动中,将使得营销活动变得更为灵活,有利于促成营销活动的开展与实施。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灵活性的营销语言将非常有利于沟通与营销活动的促成,是一种非常尊重语言运用的客观事实的一种应用型语言,对于市场营销活动来说是一种具有重要作用的语言表达手段。

3.艺术性营销语言

这就是说营销语言具有一种自然风趣的意味,从而使得其具有了一种艺术效应,提高人们对于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兴趣。因而,从这个角度来看,艺术性营销语言将有助于人们获得最为直观的产品感受,是一种有效的营销手段之一,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产品或服务的艺术魅力。那么,作为市场营销人员来说,他们是否能够运用具有艺术魅力的营销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将直接影响到他们市场营销行为能否取得最终的成功。一般来说,优秀的营销人员将凭借生动诙谐的营销语言来获取客户的认可。

以上这些营销语言无论具有哪种特征,都需要注重适度的伸缩性,让客户对营销人员建立起牢固的信任感,对于不同的客户要使用不同的营销语言,但是,都要注重其运用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否则,营销语言将是失败的,无法起到应有的说服作用。

4.辅助性营销语言

从本质上来看,这种营销语言属于一种情态性的语言形式,又被人们称之为类营销语言。事实上,我们把它叫做类营销语言,更能直观的体现出营销语言的方法和特征所在。这种营销语言是在企业进行产品营销的过程中,利用一些类营销语言来进行产品的推介。比如说,某种羊毛制品会在旁边摆放一只毛茸茸的山羊,这就是一种类营销语言。表面上来看,它并没有语言的具体表现形式,但是,它却起到了一定的营销效果。此外,某些商家所进行的促销演出也是一种类营销语言,也能在某种市场营销的气氛中获得较好的营销效果。

二、营销语言的使用原则

1.顾客至上的原则

营销语言主要针对的就是客户群体,他们是企业营销活动的上帝。对于客户来说,营销人员应该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对于一些不合理的要求显然是不可能满足的。但是,营销人员还是要能够有一个谦和的语气,多使用一些表示尊重的语言,比如说“您”“、请”等敬语,从而使得客户感受到人格上的尊重。同时,营销人员应该要真诚的面对客户,通过真诚的营销态度来赢得客户的认可与理解,从而容易促成营销活动的成功。当然,这种顾客至上的营销语言使用原则,并不是说为了获得良好的口碑和信誉,营销人员口若悬河的进行言语行为营销,而是要尽可能的满足客户的合理要求,从而获得良好的企业信誉,保护好企业发展的长期利益。

2.灵活适用的原则

营销语言虽然说是以所有顾客作为营销的主要对象,但是,营销人员在运用营销语言进行营销的过程中,就需要努力的去拓展市场需求,那么,这就需要营销人员能够站在消费者的立场上进行营销语言的运用,真正从心理方面来迎合广大消费者的需求,为企业创造出更多市场需求,获得更大的市场效益。具体而言,营销人员就应该采取灵活适用的营销语言原则,见到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要根据这些顾客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年龄差异来采取对象适用的言语行为,察言观色,让营销手段能够迎合顾客潜意识里的消费需求,让他们更愿意接受营销人员的营销语言,而不至于反感,大大拉近营销人员与顾客之间的距离,让营销活动更容易成功。

3.留有余地的原则

营销人员在进行营销语言的使用过程中,必须注意一点原则,那就是要给客户和自己都留有一定的空间和余地,不能把话说得太绝,否则,将有可能使得营销活动陷入尴尬的境地,甚至走向失败。因此,营销人员就应该遵循委婉巧妙的原则,比如说常常运用“能不能……”、“这样恐怕……”等营销性语言,要让语言不冒犯客户的心理,尽可能的发现和挖掘客户的优势和长处,给他们适当的褒奖,让他们在情感上获得极大的满足感。这样的商业性营销语言将大大增加营销活动成功的几率,根据不同的消费诉求来进行有的放矢的营销行为开展,可以运用“推、拉”结合的原则,在不同的阶段运用不同的营销语言,让客户在心理上获得最大的情感共鸣。

三、营销语言的本土化

1. 营销语言的使用技巧

作为一种专门性的营销用语,营销语言在使用的过程中,应该需要一定的使用技巧,才能够来促使营销活动的最终达成。这就是说营销人员应该掌握一定的营销技巧。这些技巧包括了:第一,真诚待人。营销人员面对客户的时候,应该重视营销语言使用中的真诚态度,要能够秉持一颗诚恳的态度来对待客户,从而让客户获得情感方面的满足感。第二,慎重灵活。营销人员在使用营销语言的时候,应该要注意言辞运用中的慎重态度,要做到营销语言能够为自己和对方留有一定的回旋余地,不能轻诺,不要轻易拒绝,不能把话说绝。第三,通俗易懂。营销语言应该要能够让大部分听懂和理解,否则,这种营销语言就是失败的。那么,这就需要营销人员使用规范化的语言,大众化语言,多用质朴的语言,多用口语化的短句。第四,生动活泼。营销语言还应该体现出绘声绘色的特点,要能够让营销活动变得有声有色,给客户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从而达成促销活动。第五,简洁明了。营销语言应该不要啰嗦繁复,而是应该力求简洁,概括力强,通过短短的几句话甚至几个词语就能够传达出所需的营销效果。

2. 营销语言的本土化

所谓营销语言的本土化就是指企业在进行营销活动的过程中,应该侧重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差异性,组合并调整相应的语言转换策略,让营销语言能够最大限度的适应本土化需求,从而为企业在本土获得更大的市场竞争力。因此,本土化营销就是说企业利用营销语言的“归化式”转换来提升自己在当地的竞争优势,对当地的市场进行深入的市场调研和分析,然后选取较好的市场环境来进行市场营销。那么,营销语言的本土化应该包含哪些具体方面的内容呢?一般来说,营销语言的本土化应该兼顾营销理念的本土化、目标顾客本土化、人力资源本土化、营销组合本土化、品牌形象本土化等各方面。

(1)营销语言本土化的原因分析

作为企业来说,为了在当地取得一定的营销业绩,就必须使用本土化的营销语言来获得当地的市场份额,积极主动的应对当地市场变化带来的各种挑战与机会。对于一些企业来说,它们运用营销语言的“归化式”转译是有一定原因的。具体分析如下:

①企业面临的当地文化影响是较为深刻的

对于任何一家企业来说,它要想在另外一个市场上获得一定的竞争优势,就应该首先了解当地的文化与语言特征,深入到当地消费者生活圈子中去。这就需要从营销语言方面入手。企业营销人员应该深入了解当地的语言文化背景,恰如其分地将营销语言转换为适应当地消费者语言习惯的话语,才能将市场份额做大做强,让当地消费者能够从内心里真正接受和喜欢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

②企业面临着更为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为了能够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席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企业就应该让自己的营销语言更适合当地消费者需求,跟上他们不断变化的消费观。企业当然不可能盲目的进行营销,必须结合本土化需求及时调整自己的营销语言策略,利用营销语言的本土化翻译来满足日益变化的消费需求,从而增强自身的本土化特征,让当地消费者能够从心理上更好的接受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

③企业还有来自于市场的严峻竞争压力

对于企业来说,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市场去进行竞争,显然是具有非常大的市场压力的。尤其当前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企业更应该及时调整自己的话语策略,面对巨大的市场竞争压力,采用“归化式”营销语言来获得一定的竞争优势,缓解自身面临的重重压力,比竞争对手更能够虏获消费者的心,获得较大的竞争优势。这样的营销语言本土化是一个必要且有效的手段,有利于企业根据本土化需求来及时调整自己的营销策略,尽可能的满足当地消费者的语言文化需求和心理预期。

(2)营销语言的本土化策略

企业在市场营销的过程中,为了获得良好的营销效果,就应该尽量的使得自身使用的营销语言具有本土化特征。具体实现策略如下:

①企业应该把品牌进行本土化设计

对于企业来说,它们的产品或服务在运用营销语言本土化过程中,离不开创立一个具有本土化特征的品牌形象,它将使得当地的消费者更能够从心理上接受和认可这个企业品牌文化。这种营销语言本土化策略显然是具有长久性意义的,它将让当地消费者在内心里形成一个较为固定的本土化印象,而不仅仅是外来形象。比如说西方洋品牌肯德基在中国的营销策略中,就明显包含了一些本土化的营销语言,它在面对麦当劳竞争对手的时候,就采取了本土化的营销语言。它通过长年的宣传与品牌形象本土化塑造,让“肯德基老爹”的形象深入人心,使得中国消费者内心里认为肯德基代表了中国传统家庭的一种亲情、友爱和默契。同样,google中文网站将其中文名转换成“谷歌”,并根据中国的节日和节气来修改其标志,是营销语言本土化的又一个例子。

②企业应该把产品销售进行本土化包装

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说,其当地的市场竞争力是逐步培养和挖掘出来的,并不是一开始就拥有的。因此,企业应该在迎合当地消费者需求的基础之上,开发出具有本土化特征的产品和服务来,让当地消费者能够更好的接受这种企业提供的产品。企业应该重视对产品进行本土化营销的过程中,认真研究并应用当地的各种语言文化因素。这是因为企业的本土化营销中显然会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其中,当地的语言文化因素是较为关键和重要的一个因素。这是因为对于企业来说,它们的营销人员在进行营销的时候,要了解当地的语言文化特征,才能够更好的理解这些本土语言含义,才有利于与当地消费者进行沟通。这显然对于企业产品的本土化营销策略来说,是具有非常大的意义和价值的。企业必须在本土化营销中考虑到这些语言和文化方面的因素,通过语言归化来达到成功营销的最终目标,从而使得企业能够最大限度的适应当地语言文化、了解当地语言文化,并在一定程度上融入进去,有利于成功营销行为的实现。

③企业要重视营销策略的本土化实现

企业在进行本土化营销的过程中,需要合理的使用营销语言,要在不同的文化间保持中立的态度,为企业产品或服务进入一个完全不同的语言文化环境中去扫除障碍,可以从纯道德的角度来对不同的语言文化保持高度的敬重和敏感,不随意打破或冒犯不同语言文化特征,尤其是对于其固有的标准和习俗以及特有的禁忌等保持高度的容纳态度,促进企业营销语言的本土化进程,突破本土化营销中价值观念因素的影响,本土化营销中教育水平因素的影响,本土化营销中文化优势因素的影响以及本土化营销中物质文化、民族和宗教因素的影响,树立正确的跨文化管理的观念,注重调研,树立消费者为中心的营销理念,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坚持不断创新的经营理念,从而让企业的营销语言尽快实现本土化,有利于营销策略在企业本土化发展过程中的成功运用。

总之,企业营销语言“归化”是一种非常重要且必要的营销手段,它将为企业打开更大的市场空间,让当地消费者更好的接受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那么,企业就应该在运用各种营销语言的过程中,既要突破各种语言文化的限制,又要本着充分尊重的态度,深入了解当地语言文化特征,使得企业的营销语言能够与当地特色结合起来,从而实现企业营销语言的成功转换,为企业在当地赢得更大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曹炜.商品叫卖语用的构成、类型及发展演变[J].江苏大学学报,2006(02)

[2]陈楚君.模糊语言在商务英语中的语用功能[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4(03)

[3]郝渊晓,郭永,邹晓燕.跨国公司营销本土化的动因及策略[J].计划与市场探索,2004(Z):96-98

[4]蓝进.国际营销的标准化和本土化[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38

[5]辛菊.商品推销人员叫卖语言的艺术技巧与逻辑特征[J].山西示范大学学报,2001

[6]张桂华.论跨文化营销中文化差异的成因及影响[J].经济论坛,2006(4):85-88

作者简介: 肖云华(1974- ),男,湖南省邵阳县,华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文学、文化理论及翻译

本土化经营论文范文第4篇

作者简介:任婧(1994.07-),女,四川省成都市人,本科,研究方向:行政管理。

摘 要:1982年1月29日,夏书章教授发表了《把行政学的研究提上日程是时候了》一文,推动了我国行政学的恢复和重建。欣喜之余,过去的研究中,“引进来”是主线,走“国际化”路径是惯性,往往脱离“本土化”土壤。本土化与国际化,二者皆不可弃,如何取得“中国式的行政管理研究平衡”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关键词:行政学研究路径;本土化;国际化

一、国际化路径的历史渊源

历史资料显示,我国行政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层两次跻身独立学科之列。其一,1896年梁启超在《论译书》中倡导“我国公卿要学习行政学”。通过翻译、译介,行政学成为一种新兴的舶来品。其二,改革开放后行政学与其他政治学学科重登历史舞台。

行政学的两次发展都离不开走“国际化”道路。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后的第二次“飞速式”发展阶段。随着有识之士们对政治学学科重构的呼声日益高涨,中断了30多年的行政管理研究也重获生机。由于几十年的研究空白,不少学者对重拾行政管理研究深感晦涩。此时“引进来”的方式似乎是最便捷、最迅速的构建行政学理论基础的手段。朴实的手段映衬了这种朴实的愿望。第一代行政学先辈把满腔热忱投到了“引进来”这项看似简单、实则繁复的工作:翻译、出版国外学者的著作;开授行政管理学课程;成立中国行政学会;恢复我国行政管理学作为独立学科在学术界的地位等等。也许将这种“借鉴并改良的方式”呼之为“行政学的国际化”较为浅层,但这为我国行政学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国际化路径产生的成果与不足

首先,“国际化”研究在短期内为羸弱的行政管理事业注入新鲜血液。在学科空白期,如果没有一套完整的行政学研究思路,体系化的理论和操作性强的行政管理技术,这难以适应我国经济改革的潮流和学科重构的需要。其次,“国际化”的研究方式使我们少走弯路。通过与国际接轨的标准,科研工作找对了方向,避免误入崎径。再次,“国际化”的路径可以借鉴他国经验教训来回答亟待解决的一些新问题。譬如:如何定位政府与群众的关系;如何调整不同时期政府在市场中的调控作用等等。此类问题或在其他国家产生,或得以解决,都给予行政管理研究参考价值。

当时代变换风起云涌,其不足也日益显现。片面地走国际化道路引发的瑕疵主要有:第一,“引进来”的方式不能代替我国自身行政学理论建构,反而排挤了“本土化”的行政学理论诞生。第二,未形成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表现为以往的研究千篇一律,而后续的研究难以突破现有范式。第三,行政学学科的国际影响力不足。第四,“引进来”已自发地成为一种“捷径”,削弱了学者们的研究积极性和创造热情。

三、“呼之欲出”的本土化研究

在早期行政学家的观点中就蕴含了“本土化”的思想。例如,罗伯特·达尔曾说:“从某一个国家的行政环境归纳出来的概论,不能够立刻予以普遍化,或被应用到另一个不同环境的行政管理上去。一个理论是否适用于另一个不同的场合,必须先把那个特殊场合加以研究之后才可以判定。”近年来,学者们开始反思“国际化”思路的合理性。张成福教授指出:“介绍、移植并不能替代建构中国的行政理论。事实上,在行政科学领域不存在适用于任何情境的普遍理论。”因此,将研究视角转向到行政管理的“本土化”势在必行。

本土化路径对行政学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第一,本土化研究可针对中国国情做出合理剪裁。例如,由于我国过去长期处于低生产力的状况、特殊的社会背景、复杂的人口结构等因素,我国城市化程度较低,城乡差距很大。结合国情,我国提出“城镇化”,而非其他国家普遍采用的“城市化”标准来衡量城乡人口结构。第二,本土化研究丰富了行政学理论知识。它既巩固了行政学学科地位;又创新了切合国情的理论建设,缓解了长期以来理论大量舶来西方知识经验的不足。第三,本土化研究从我国特有的行政生态环境入手,有着丰厚的文化土壤,不会出现“理论移植致使水土不服的现象”,更可能作为实践的直接指导。

然而,现阶段本土化研究难度还很大。其一,本土化的理论研究不深刻,无法在中国社会中扎根成长。第二,我国行政学有7类59门庞大的学科群,理论和概念错综复杂,对每种分支学科进行中国化研究是很有难度的。并且,行政学本质上是一门交叉学科,很难实施全方面本土化研究。

四、正确处理行政学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关系

(一)多方面的改良国际化路径

盲目撅弃国际化之路是不明智的,势必会动摇我理论根基。既然无法敬而远之,我们就应转变思维方式,趋利避害,合理把握国际化研究的量与度。

第一,从实际出发,合理裁量国际化的边界。针对那些强调范式的规范研究以及行政管理前沿成果,应走国际化路径,沿袭国际化惯例。反之,理论研究应着眼本土化,把视野从传统的国际化的理论借鉴中解放出来。第二,要不断提升国际化研究的水平与档次,提倡国际间的行政管理研究的交流与互动,增强我国行政学的国际影响力。我们既要用一种开放的心态去向西方学习,更要不忘初心地积极影响世界范围内行政学界的理论突破,争取国际影响力。第三,注重比较行政研究,区别我国行政学与西方行政学的差异,避免同化,保存学科独立性。就环境政策而言,发达国家已完成工业化,经过治理农村污染少,环境污染问题不太严重。因此,西方政府提出是“城市环境治理模式”的政策。相比,我国城乡污染问题普遍严重,对此,四川省政府提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营造清洁、整齐、优美的城乡环境。实践证明,这项通过行政比较而出的政策取得了明显成果。

(二)行政学本土化的路径

本土化研究既是当前行政学理论构建的重点和难点。作为未来行政学发展的领标与趋势,需要学者们克服当前的困难,积极推动新生事物的发展。

第一,实现学术界与实践部门的联动,共同架构好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前者要加强对研究归纳总结,加深对研究素材的积累,探究规律;后者要加强与前者的互动交流,诚实反馈客观事实,提供丰厚是素材和试验田地。第二,本土化理论建设必须吸收我国文化特色传统,遵从传统道德观念的。我国有3000多年行政管理的实践和经验。传统的中庸之道、注重整体的思想、仁义忠信等等都是传统文化的反映。因此,在行政学研究本土化的过程中要注意中国传统文化“人文理性”的优先性。第三,针对我国行政学有7类59门庞大的学科群,在短期内,每一项都走本土化途径难度很大。我们可以从整体出发,提炼符合整个行政界的本土化的理念和思想。

(三)科学平衡“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关系

张成福指出,“假如模仿和照抄也是一种国际化和学科早期发展的客观需要的话,这种行为也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从发展中国特色的公共行政或公共行政学中国化的角度看,本土化则是中国公共行政未来发展的方向和最大的挑战。”郑杭生教授谈到:“只有真正本土化了,才有可能国际化。”但从现实出发、从国情出发,现阶段我们更要突出本土化在行政管理研究中的作用。无本土、不国际。我们需要的国际化不是单纯地被国际趋势同化。同化只是低质量的国际化,从长远的角度看,这种路径也不会有很强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深入本土、立足实践是当下行政学研究的趋势,只有带有“中国情结”的行政学研究,才能在契合地指导实践,真正解决问题。

(作者单位:电子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 胡伟.如何借鉴国际行政学理论[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1(03).

[2] 黄元龙.中国公共行政学本土化研究现状及展望[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3(06).

本土化经营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在当今经济全球一体化的时代里,发达的科技通讯技术使得文化交流异常方便,随着文化交融不断加深,代表不同国家、不同地域文化的多样性与特色性日趋减弱,文化趋同现象日益明显。地域文化作为文化传承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已经越来越得到世界各国设计师的普遍重视。本文针对当前餐饮空间设计中所存在的设计趋同现象,结合一些案例论述地域文化元素在餐饮空间设计中的移植应用与具体体现,从而进一步强调基于地域文化的餐饮空间设计对于发展本土化室内设计走向国际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地域文化;餐饮空间;室内设计

引 言

伴随人类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消费者对就餐环境要求亦越来越挑剔,为顾客营造舒心的餐饮环境成为一家优秀餐厅在市场中胜出的重要条件。在这快速化的信息时代里,同其他设计一般,餐饮空间设计也有一种当下的设计潮流。以一段时间内的流行发展为主要审美依据,在“社会需求”指引下,商业化、大众化的设计比比皆是,但多是附庸跟随,无生命力可言。所以餐厅的室内空间更应该具有其经营的独特性,展现给食客别具韵味的餐饮文化内涵,从而使顾客留下深刻印象。

1 地域文化与餐饮空间的关系

地域文化是指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并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是特定区域生态、民俗、传统等文明表现。饮食文化,可以说是更能突出体现一个地方特色的文化。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从原始聚族而居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不同的地理区域文化。随着历史发展,在地理环境、政治经济和宗教信仰等因素影响下,不同的区域形成了不同风格的饮食圈,进而导致了饮食文化差异的产生。而饮食文化差异性正是餐饮环境设计文化内涵的主要特征,这种差异不仅表现在餐饮环境的空间布置、装饰设计等方面,还影响着餐饮环境的整体风格展示。由此可见,不同的地域产生不同餐饮文化,不同的餐饮文化会影响餐饮空间设计,因此,只有把传统的餐饮文化的精髓和建筑装饰艺术、室内空间艺术完美的结合起来,才能创造出具有地域性、具有特色的餐饮空间。

2 地域文化设计元素在餐饮空间设计中的移植与运用

2.1 符号的移植与运用

圣·奥古斯汀说“符号是一个能让我们想起另外一个事物的事物;是使思考超出对事物感官印象的东西。”可以说,符号是一切通过其自身的形象来传达某种含义的事物。因此,符号成为餐饮空间设计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装饰元素,同时也是造型设计的灵感来源。对于符号的利用不能单纯的采取“拿来主义”,而是需要通过一定的整合、加工,再次运用到设计中,成为传递地域文化情感、渲染餐饮空间文化氛围的新媒介。

例如徽派建筑中的突出装饰构件——雀替,多应用在柱头与梁额交角处,样式繁多,精雕细刻,常见于有龙、凤、仙鹤、花鸟、花篮、金蟾等各种形式,不仅在力学上起到了一定的支撑作用,更为古色古香的建筑锦上添花。

在现代的徽菜餐厅室内设计中依然延续了该种装饰手法。一种是将此种元素直接运用到装饰中,同样是清新淡雅的雀替木雕饰品,被嵌挂在已经简化了的梁柱的结合点处,一目了然,徽派风味立刻晕染开来。另一种方式是将此种木雕雀替进行简化、整合,在保留传统徽派建筑装饰韵味的基础上形成一种大气内敛的效果,整体氛围和谐雅致。

2.2 色彩的再运用

色彩的再运用就是对色彩进行采集概括,然后根据规律和需求重新组合再设计。在餐饮空间的设计中,应根据餐厅定位进行色彩的整体基调,在根据不同的空间区域和尺度比例进行色彩的组合搭配。

例如黄山市徽商故里大酒店的前台区域,首先给人第一视觉感受就黑白分明,汲取了徽派建筑的典型色彩,形成了整个淡雅的色调。一条由玻璃装饰的黄山美景画卷在灯光的晕染下贯穿其中,加之上下棕黑色窗线的规律排列,及顶棚黑色木条阵列的呼应,整体形成了一副“窗外别样好风光”的迷人景色。而驻足远处观赏时,装饰玻璃在光线的映射下隐若现出来的淡青色底色又恰似新安江的水缓缓流淌于雄山奇峰之间,一抹淡然的青色灵动了整个空间。

2.3 材料的移植与再运用

材料,从广义上说是包括人们的思想意识之外的所有物质,具体说就是人们用以作为物品的特质,是现代室内设计的最终载体。在具有地域特色的餐饮环境设计中,地方材料的选择首先要符合空间结构的使用价值,满足其功能表达,界定出不同空间的功能特性;其次,是对人文内涵的表达,不同的材质由于其不同的物理特性而对受众者产生不同的心理情感,因此,利用装饰材料对使用者的某种情绪、情感所产生的反应也是设计中常用的表达形式。

如黄山市徽煌府第二楼散座区域,相邻的就餐空间采用装饰有瓦片的玻璃隔断进行空间的分割,而隔断里垂挂的瓦片装饰物,其造型形式模仿的是徽派建筑中瓦这一构件,通过尺寸放大及新材料的应用等表现手法全新阐释了瓦在这里的作用,稀疏有致的排序彰显了节奏和韵律,淡雅的白色也重新赋予该种材料清新的风格,在两侧玻璃的掩映下,随着灯光的照明若隐若现,浮光掠影般的虚幻感受与背景粗狂的砂岩墙面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充分营造了一种置身徽州的環境氛围,让食客们在品尝美食的同时也似能聆听到瓦片摇曳呢喃着的徽州故事,使人流连忘返。

2.4 运用室内陈设表现主题

室内陈设一般分为功能性陈设和装饰性陈设。功能性陈设是指既具有实用功能又兼有装饰功能的陈设,在餐饮空间中一般指餐桌椅、灯具、织物、食器等;装饰性陈设是指具有文化内涵和观赏价值的陈设,在餐饮空间中一般有字画、工艺品、雕塑、植物等。

餐饮空间中的陈设设计与空间设计既是相互联系又是各自独立存在的:良好的陈设,其本身就是一件耐人寻味的艺术品,可供人欣赏,同时,对于整体空间的氛围表达、形象塑造以及环境的渲染也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例如,在传统的徽州民居住宅中,住家客厅堂前的长案桌上设置讲究“东瓶西镜”,即东边放一花瓶,西边放一面镜子,中放一时鸣钟,象征:终(钟)生(声)平(瓶)静(镜),这是徽文化和民俗的重要体现之一,亦是徽州人一种心态的反映,希望家人外出经商为官平平安安,风平浪静。因此,这种美好的寓意也一直传承至今,在一些徽菜餐厅中的接待区或是正迎入门的地方,多会有此布置,不仅对空间起到了装饰作用,更为顾客营造了一种宾至如归的感受,同时将美好的平安祝福传递给来往的食客。

3 结 语

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与中国千年沉淀的历史文化密不可分。而承载其饮食文化的载体——餐饮空间,也越来越受到地域文化的影响。具体到餐饮空间的设计中,地域文化元素符号的体现应该更注意整体空间环境的营造及与设计主题的契合,将地域文化符号体现在餐饮空间的整体布局、材料构成、室内家具陈设品等细节上,使局部融于整体,整体又体现地域文化,既保留餐饮空间物质的实用功能,又在精神层面能够体现当地地域文化特色和民俗特征,从而做到“形神兼备”,这才是以后餐饮空间未来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郑曙旸.室内设计思维与方法.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沈卓.地域文化视角下的餐饮空间设计研究——以江南地域文化为例.浙江工业大学,2013.

[3]李晓.从视觉层面研究室内装饰材料的表现与应用.中央美术学院,2006.

[4]高寿仙.中国地域文化丛书——徽州文化.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

[5]方静.解读徽州.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王敬玮(1988-),女,汉族,河北唐山市人,硕士,设计艺术学专业,研究方向为环境艺术设计及理论。

本土化经营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信息化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硬件因素,工业工程是解决企业管理问题的软件因素。实现工业工程和信息化的集成,对于提升我国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工业工程的发展趋势,研究工业工程和信息化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了信息化和工业工程集成的创新管理模式,将该模式应用到制造业中建立了面向制造业的全生命周期精益管理方式。

关键词:工业工程  信息化  精益管理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制造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其主要得益于我国廉价的劳动力成本、广阔的消费市场以及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但是我国的制造业总体发展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有相当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较低的资源利用率、较低的质量效益以及较低的信息化水平。因此只有通过积极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结合工业工程先进的管理理念,推进“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才能实现我国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改变。

1 工业工程的内涵与发展趋势

1.1 工业工程的定义 工业工程最初起源于美国,其核心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和生产率。关于工业工程的最权威的定义是:工业工程(industrial engineering)是对人员、物料、设备、能源和信息组成的集成系统进行设计、改善和实施的工程技术,它是综合运用数学、物理学和社会科学的专门知识和技术,对该系统所取得的成果进行确定、预测和评价的一门综合技术。它的核心在于降低成本、提高质量以及生产率。从最初的科学管理时期到工业工程时期以及到现在的工业工程与系统工程结合并共同发展的时期,工业工程经历了快速的发展。

1.2 工业工程的发展趋势 ①研究范围的不断扩大。早期的工业工程主要以动作研究和时间研究为主要研究内容来提高工人的工作效率,主要是针对作业现场的操作者和现场等较小的范围进行研究和改善。传统的工业工程则开始注重生产过程的研究,在这一阶段产生了一系列理论基础。现代工业工程则开始将系统工程、计算机和工业工程进行结合,不再局限于某个小范围,而是扩大到大系统的分析设计以及改善。②更加注重柔性生产。随着以小批量、多品种、快速交货为主要特征的批量生产模式逐渐成为主流。这就需要企业积极采用先进的柔性生产模式。如柔性制造系统(FMS)、精益生产(PL)、敏捷制造(AM)、并行工程(CE)等,更加强调柔性、敏捷性和高效性。③更加重视人的因素。随着产品的多样性以及市场的竞争性的加剧,企业更加注重人的因素。通过人的作业效率的提升可以为企业节约成本,同时通过人机工程方面的研究,达到“人-机-环”的协调匹配,使得员工在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下进行工作,提高企业的效率和安全水平。

2 工业工程与信息化

2.1 工业工程带动信息化发展 随着工业工程的不断发展,其相关的理论与实践也得以不断发展,由传统的工业工程向现代工业工程不断发展。由于企业的一切活动可以归结为三大流: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其中资金流、物流都是在信息流的指挥下进行运转的。通过信息流将生产运作过程中的各种分散的资源整合起来,在资金流和物流的配合之下共同完成目标。由于外界环境不断发生着变化,这就需要不同的工业工程管理理念与之相适应,相适应的信息管理系统与信息技术也需要不断地变化,这就带动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2.2 信息化推动工业工程的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工业工程也在逐渐由传统工业工程向现代工业工程过渡,现代工业工程的显著性特征之一就是充分利用计算机和现代信息系统技术辅助解决生产系统的各种复杂问题。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企业的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工业工程理论得到了不断发展,如准时制生产(JIT)、并行工程(CE)、精益生产(LP)、敏捷制造(AM)等先进理论都是在信息化的推动之下产生的。

由以上可以看出,工业工程与信息化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信息化的发展需要以工业工程为基础和铺垫,而信息化的发展同时带动着工业工程的不断进步。因此,信息化与工业工程的相互结合就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仅带动着工业工程的进步,而且也带动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创新,通过两者的结合,实现工业工程的快速发展和信息化的快速提升,实现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

3 IE+IT的融合

以美国为主体的西方国家实行的是“技术——设计型“的创新管理模式,它主张以技术为手段来进行企业资源的规划,最终实现企业效率的提升、资源的节约以及利润的最大化,如运筹学的广泛应用。

以日本为主体的东方国家则主张“技术——改善型”的创新管理模式,它是在美国的管理模式的基础之上,结合日本技术薄弱的现状的基础之上,進行本土化的改造。丰田生产方式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它主张在充分应用现有的技术水平之上,通过充分发挥人的作用,不断地进行改善,不断地消除浪费,使得企业的利润最大化。这一模式在日本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对于我国的企业而言,照搬日本或者美国的管理模式都是不明智的,为此建立一种工业工程和信息化集成的模式来推动我国企业的管理创新模式,注重管理和技术的相结合,走一条“技术-优化-信息化”的复合型管理创新模式,即:“IE+IT”,进而实现管理的创新和技术的提高,最终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它是一种符合中国实际的创新模式,可以实现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技术的不断创新。

“IE+IT”指的是利用工业工程思想来提高管理水平,利用计算机技术来强化制造水平, 走一条技术与管理相结合的创新之路,二者相互促进,相互补充:一方面,工业工程的发展推动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另一方面,信息技术创新同时推动着工业工程由传统工业工程向现代工业工程的不断迈进。

图1  工业工程与信息化管理创新模式

4 面向制造业的全生命周期精益管理

现在产品的竞争不仅表现在产品实体的竞争之上,而且还包含产品的设计、销售以及终端服务等各个环节,因此人们越来越关注产品的设计、研发、生产以及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即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产品全生命周期指的是产品从前期市场调研、产品的设计、生产、运输、销售直至产品报废的整个生命过程。

随着日本丰田模式的巨大成功,精益思想在我国的制造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目前我国的大多数企业将精益思想应用于生产的环节,追求高质量、低成本、低库存,而实际上不仅仅生产的环节,设计以及销售等环节同样需要精益思想,在产品的设计初期,企业就应当利用精益思想设计每一个环节,做到每个步骤、每个流程都能选择最优的方案,以最低的成本获得最高的价值。

为了应对全球化的挑战,我国企业应当全面推行工业工程与信息化集成的一种管理创新模式。积极采用面向制造业的全生命周期精益管理方法。与以往的将工业工程理念应用于某一单一的作业流程不同,全生命周期精益管理方法强调将工业工程的思想应用于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在产品开发初期就引入工业工程思想,从前期调研、产品设计到产品出售给顾客以及售后服务,直至产品报废,贯穿开发、设计以及销售、服务的全过程,实现了企业的整体化设计和全方位化管理。而且由精益生产扩大到精益设计、精益物流、精益销售,实现全过程的全生命周期精益管理。

需求阶段:需求管理主要是指外部市场、客户以及企业内部对产品性能、外观方面的要求。通过运用市场研发、质量策划以及工程经济分析以及计算机对新产品进行分析与研究,提高产品投放市场的成功率,降低成本,缩短开发周期。

设计阶段:产品的设计阶段包括产品的外观、性能的设计,通过概念设计、产品原型的设计实现产品的设计,通过运用CAD、CAM等实现精益设计,运用一系列仿真软件进行产品的模拟,最终投入生产。

制造阶段: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企业在满足客户需求的前提下不断缩短产品的制造生命周期,制造过程主要包括:工艺管理,物料的管理,生产计划与调度管理,生产过程监控、库存控制以及产品的质量管理等,保证制造过程的协调性和流畅性。

产品回收阶段:随着社会能源以及社会资源的不断耗竭,可持续发展这一理念越来越重要,为此,作为制造业应当从保护环境以及资源回收的角度出发,进行产品的回收再利用。

5 总结

在越来越激烈的社会竞争环境下,“IE+IT”是在信息化与工业化发展的进程中提出来的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精益发展之路,是实现“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一条有效途径。在“IE+IT”的发展过程中,一方面,信息化的发展需要工业工程作为基础的铺垫,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的不断提高带动着工业工程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技术的进步与管理理念的同步提升带动着我国企业的快速发展,提升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如何将工业工程和信息技术融合技术真正应用到企业,进而发现问题并不断改进是以后研究的一个重点。

参考文献:

[1]齐二石,陈君彦,刘亮.IE+IT:工业工程与信息化集成的企业增效管理创新模式[J].工程机械,2009,11:78-82.

[2]齐二石,霍艳芳.工业工程(第一讲) 工业工程及其在中国企业中的应用[J].工程机械,2005,09:75-77,105.

[3]陈怡.信息化推动工业工程发展的战略思考[J].科学管理研究,2005,04:71-73.

[4]程灏,张振森.基于工业工程(IE)的企业信息化战略管理研究[A].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市场营销分会场论文集[C].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2008:7.

[5]刘斌,冯树林,郑化冰,杨晓英.制造业信息化中工业工程的应用研究[J].轻工科技,2012,06:141-142,173.

[6]李承峰.工業工程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研究[J].科技致富向导,2014,17:307.

作者简介:周康(1988-),男,山东泰安人,工业工程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系统设计与优化。

上一篇:防渗漏技术论文范文下一篇:小企业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