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性银行改革分析论文范文

2023-09-23

政策性银行改革分析论文范文第1篇

《中国人民解放军会计规则》是在2003年为了军队内资金信息运动以及资金管理情况而颁布的一项重要制度, 也是部队内会计制度建立的重要依据, 通过参照于这样的制度, 从而建立会计合理的会计制度, 加强部队内资金运动的管理的合理性和规范性。但随着军队财经改革的进行以及近些年军队内经济活动情况的不断变化, 其传统的会计制度问题频出, 已经无法满足于如今的部队资金管理需求, 因此, 对部队会计制度进行改革和政策进行分析是必要可行的。

2 部队会计制度改革现状

在目前的部队会计制度中, 其涵盖范围不够广, 缺乏整体设计, 在基层收付核算制度、医院成本核算制度、规则成本核算制度、建设施工工程会计核算制度上没有得到应用, 造成了部队会计制度的零散分割现象, 从而导致其会计制度的在军队的资金以及财政事务的管理中上存在一些纰漏, 于军队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目前, 军队已经开始大力实行会计制度改革工作。一方面, 在会计制度制定观念上, 改变传统的观念, 从实际变化、实际需求出发, 建立健全部队会计制度, 提升会计职能的有用性, 从而带动军队的发展。另一方面, 部队会计改革正在不断的跟随科技发展的脚步, 将一系列新型的电子设备、网络信息管理理念引入部队的会计制度建设之中, 以期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建立健全更加便利、更加牢固的会计制度运行体系, 以便于部队内资金管理、资金调动以及资金分配等问题的处理和监控。

3 部队会计制度改革的具体内容

3.1 规范会计核算制度

会计核算制度是会计工作中重要的一环, 其应用广泛, 对于会计制度的完善与综合应有尽有无比深远影响意义。一方面, 一些过时的会计项目应该被取消, 在部队中存在的一些会计项目, 还是在20世纪80年代建立的, 那时候为了度过经济危机的特殊时期, 才建立了相应的会计科目, 而这样的会计科目已经不适用于当前的社会发展, 必须进行改革创新, 建立起规范的、严格的会计核算制度。另一方面, 对于相关的支付拨入工作要做好, 部队中需要层层往下进行拨款, 而在这个过程, 资金的流动性波动较大, 因此, 必须对支付拨入的问题加以重视, 采用现在比较常用的拨款方式对其进行规范是必要可行的, 通过设置“银行存款用款额度”账户的设立来解决支付问题是当前部队会计改革中比较有效果的方法。另外, 规范存款科目名称在军队资金集中支付和公务卡支付结算改革后, 目前存款明晰设置复杂混乱, 可考虑按照银行账户的类别, 统一设置为财务单一账户、专用账户、转账卡账户、零余额账户等。通过这一系列的改革方式, 目前部队中会计管理工作已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3.2 加强经费收支监管

无论是在任何事业单位中, 经费问题都是必须加以重视的问题, 很多活动都关系到经费问题, 如果不对经费收支情况进行加强, 那么, 就很可能对其会计工作的开展产生不利影响, 而在部队中经费问题更是至关重要的问题, 目前在部队会计制度改革工作中, 其对于经费收支的管理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其一, 对经费的收入管理, 在部队需要的经费收入主要来自拨款以及一些保险基金项目, 部队将对这些经费来源加强管理, 保证其经费的收入能对其产生积极影响, 能够被落实于各方面的经济活动之中。其二, 对经费支出的管理, 部队在进行一些活动时, 会在不同程度上用到不同数额的经费, 因此, 会计管理工作对其如何分配将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 以保证经费的应用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

3.3 提高会计人员水平

目前, 无论是在部队中还是在其他事业单位中, 会计的改革工作都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而想要使其会计改革工作的进展更加有力, 那么, 对其会计人员的水平能力就不能不加以重视。会计人员的能力水平直接关系到对于资金管理及其分配的问题。在部队中, 对会计人员水平的要求则应更高。一方面, 就应该加强会计人员的挑选, 在会计人员选择中, 对其水平的考核不能仅限于资格证书以及理论知识, 更应该注重于他们与现实结合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 对于在职的会计工作人员更应该加强他们的会计知识水平, 可以通过开展培训和交流会的方式让他们加强自身的能力水平, 与此同时, 还需要加强他们的职业道德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使得他们在会计管理工作中更尽心尽力。如此, 对于部队内会计改革的进程才能得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4 结语

综上所述, 部队的会计制度改革工作是国家非常重视的问题, 而要促进社会的进步, 国家的发展, 以及经济水平的提升, 那么, 部队内的会计改革工作势在必行。而且, 就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现状而言, 对于部队内的会计制度改革不仅需要结合实际情况, 改变传统的会计制度模式, 而且还要利用网络化、信息化技术加强会计制度的改革工作。只有这样, 才能使得部队的建设越来越好, 在加强我国经济建设进程的同时, 也为我国综合实力的提升带来重要保障。

摘要:无论是在哪一个行业, 经济都是其主要命脉, 而对于部队来说更是如此。部队是一个庞大的整体, 而会计制度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部队每年的经济消耗高低, 因此为了使部队在经济运用上能够更加合理、有效, 对其会计制度进行合理的改革必不可少。本文将就目前部队会计制度改革内容及其政策进行分析, 以期能够对其他部队的会计改革带来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部队,会计制度,改革,政策,分析

参考文献

[1] 董相超.预算会计制度改革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影响分析[J].时代金融.2016 (24) .

政策性银行改革分析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是一直比较困难的。本文分析了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原因,进而给出了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几个措施。

[关键词]中小企业 融资

社会主义经济的迅猛发展为我国中小企业提供了发挥其才能的舞台,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据的地位越来越高。从企业数量来看,中小企业占有绝对的优势。以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为例,2009年中小企业的数量占工业企业总数的95%以上。从对产出的贡献来看,中小企业也有相当大的份额。2009年,我国经济增量的70%-80%来自于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及服务价值占全国GDP的58.5%,缴纳的税金占全国税收总量的50.2%。中小企业给整个国民经济带来活力,并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但是,中小企业的发展一直受限于资金,也就是中小企业融资的难度比较大。如何破解中小企业的融资难就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

1.中小企业自身原因

(1)规模较小。公司规模大就传递出企业强大的信号,因此公司规模大更容易获得资金的支撑,而中小企业的规模较小,所以在申请贷款的过程中与大企业相比较,就处于劣势。

(2)融资渠道狭窄。商业性贷款是目前我国中小企业融资主要渠道。众所周知,信贷资金仅是企业融资渠道的一个。股权融资、债券融资、项目融资、融资租赁等也是企业融资的重要渠道,但这些融资形式门槛高,在我国中小企业中还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

(3)信用危机。其一,财务信用缺失。财务信用缺失是我国中小企业的一个普遍现象,是信用缺失的一个突出点。第二,融资信用不足。一些中小企业缺乏对融资信用的重视,不愿意守信还贷,信用风险偏高,银行不愿意放贷。第三,商业信用缺失。中小企业是市场经济中最活跃的部分,大量的商业往来都发生在中小企业之间。

2.银行方面的原因

(1)评审机制缺失。目前各家银行对企业的信用等级评审所使用的标准是按照国有大型企业设定的,而对众多的中小企业却没有一个统一的权威的资信评估标准。这其中很重要的一项指标就是企业的规模。因此,用大型企业的标准去评估中小企业,势必造成资信等级很低。

(2)信贷成本较高。我国是一个中小企业众多的国家,在企业总数中占有90%以上的比例。这些企业投资的个体是分散的,且每个企业所需要的资金规模很小,银行要获得一定的收益必须与众多的投资个体接触。但大规模的与中小企业的信贷业务接触必然加大经营成本,有时甚至是人力、物力的浪费,导致银行对中小企业发放贷款的成本远远大于对国有大企业发放贷款的成本。

(3)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的市场地位发生转变。小企业金融服务的主要提供者。特别是城市商业银行,自成立伊始就确立了“立足地方、坚持中小”的市场定位,在中小企业服务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形成特色。但近两年来,一些省政府出于做大金融以促进经济发展的考虑,对省内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城市商业银行实施联合重组,组建规模更大的省级地方银行。而资产规模和资本规模的急速放大,进一步诱发了银行做大项目、大客户的冲动,离中小企业越来越远。

(4)银行风险意识提高。随着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银行信贷体制对贷款责任人的责任追究很重,而激励机制不足。“贷款终身责任制”的实施,使得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员出现恐贷心理,丧失了开展贷款业务的动力。

3.政府方面的原因

(1)资本市场不完善。资本市场的出现为部分大型企业解决了融资难的问题。但是中小企业很难获取上市资格,借助资本市场进行融资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就很难做到。这也是资本市场不完善的一个重要方面。

(2)政府对民间金融管制过严。20世纪90年代末期,我国政府曾经对农村合作基金会和供销社股金服务部进行了整顿,当时政府出台这些政策是有其特定历史背景的,对于稳定金融秩序十分重要。但是,多次反复整顿金融秩序也很容易给公众造成民间金融就是风险的错觉。民间金融对正规金融有不可替代的补充作用。

二、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解决对策

1.加强企业内部管理

从企业自身来说,中小企业要强化自身建设,转换经营机制,探索出适合自身发展的有利于企业经营信息公开的经营管理机制和决策机制。在建立和完善财务制度时,在借鉴国际通用的财务准则和银行认可的管理制度,编制各种有利于金融机构了解企业经营状况,便于对企业经营状况的真实性和企业生产能力及市场潜力进行完整科学分析的报表。对传统的家庭式的管理进行彻底改革,逐步引进现代的科学的管理模式,全面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特别强调的是中小企业要在信誉上下功夫,吸取过去的教训,全面履行各方约定和协议条款,努力改变中小企业就是银行的“红灯区”的印象,降低银行发放贷款的风险,提高其向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服务的积极性。

2.完善支持中小企业和中小金融机构的法律法规建设

因此,我国应该借鉴国外的优秀经验,打破所有制界限,从法律层面上加强对中小企业的保护和扶持。如制定《中小企业法》,对中小企业的运营、融资措施等方面进行具体规范,从而使中小企业得到法律的保护。其次,针对中小金融机构也应该设立专门的法律法规,规范其职责、运作方式以及资金来源等等。让中小企业和中小金融机构不仅能在法律法规的保护下能够与大型金融机构公平竞争,同时也能在法律法规的监督下规范经营,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资信水平,增强自身素质。

3.大力发展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

我国的金融体系呈现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寡头垄断格局,民间资本进入的壁垒较高。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的金融市场应该是充分竞争的。对此,国家应该放宽对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限制,引导民营资本进入,建立更多民营性质的中小型金融机构,并出台民营企业信贷、税收、财政等方面的优惠扶持政策,使其能够健康蓬勃发展,最终促进整个金融市场走向完全开放和竞争化,营造出一种新的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金融格局。

4.建立针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性银行

借鉴这些成功经验,我国也可以建立地方性的中小企业政策性银行,与民营中小金融机构合作,专门扶植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中小企业政策性银行的组织形式可以采用国家参股形式,实行独立核算,自主、保本经营,企业化管理。资金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向金融机构借款和发行债券。其功能主要是向经营管理水平高、产品有市场、技术设备先进、效益好、有发展前途的中小企业提供政策性贷款。

5.建立健全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中小企业由于其自身规模小,知名度低,难以找到合适的担保,抵押资产的价值也极为有限,因而难以通过抵押担保进行融资。而通过建立一套健全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不仅可以为中小企业提供相对公平的融资环境,还能够分散银行风险,优化银行资产质量。针对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具体可以从两方面考虑。一是设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基金。二是设立中小企业互助基金。

三、结论

中小企业在解决我国就业等多个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融资困难限制着中小企业的作用的进一步发挥。但是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从中小企业自身、政府与金融机构三个层面共同努力才能彻底的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其中,政府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起到引导的作用,尽可能的为中小企业拓宽融资渠道,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周小茜: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理论探研——试析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J]. 金融经济,2007,(2)

[2]林轩宇:对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思考——融资难问题的探析[J]. 科技经济市场,2006,(11)

[3]李志宏: 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经济学分析[J].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4]苑德军 韩宗英: 结构创新破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局[J]. 银行家,2006,(5)

政策性银行改革分析论文范文第3篇

编者按:在于今年年初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中,如何继续深化国有银行改革依然占据最重要的位置。温家宝总理为此明确指出:继续深化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改革,努力巩固和发展改革成果,关键是继续完善公司治理,加快转变经营机制,深化分支机构和基层改革。显然,国有银行分支机构改革问题将成为未来深化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主攻方向。要拿下国有银行改革中这个久攻不下的堡垒,借鉴国际银行的经验,构建矩阵式组织结构,是一个很值得国有商业银行推进的方式。本文作者对此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需要指出的是,文中观点只代表作者本人而与其所在单位无关。

以交、建、中、工四家银行相继成功上市为标志,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但从目前情况看,银行改革的纵深推进的力度不够,分支机构改革进展缓慢。在现代公司治理条件下,银行(及其他公司组织形式)内部高效运作的关键在于建立科学的组织结构,而矩阵式结构则代表了当前公司组织结构发展的最新趋势。借鉴国际经验,逐步构建矩阵式的组织结构,对于深化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问题的提出: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反差

近年来,交、建、中、工四家国有商业银行遵循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围绕着“财务重组——公司治理改革——资本市场上市”三步曲,稳步推进股份制改革,改革成效已经显现。四家改革银行通过引入政府外汇注资增强资本金实力,并充分利用市场化原则剥离和处置不良资产,弥补财务缺口,彻底解决了长期以来一直困扰银行发展的历史包袱问题。在此基础上,四家银行借鉴国际先进经验,顺利实施了机构改组,建立了相对规范的公司治理架构,引入了境内外战略投资者,银行内部组织机构之间独立运作、有效制衡的机制初步形成。

经过改革,四家改革银行的财务状况得到了根本改善。按照国际通行的财务指标及测算口径,四家银行在经营绩效、资产质量和审慎经营水平等方面都接近甚至超过了国际先进银行的平均水平,银行的财务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见表1)。为此,穆迪、标普等国际知名评级机构也随之调高了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评级,银行的国际声誉和市场形象大为改善。

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成就在资本市场上得到了进一步验证。交行、建行、中行、工行在境内外资本市场陆续上市,引起了市场投资者的广泛关注,在境内外经济金融界和资本市场产生巨大影响。四家银行的IPO表现不断刷新内地企业和银行改制上市的新记录,成为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突出亮点(见表2)。

但是,与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中财务报表和上市表现不相称的是,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向纵深推进的力度不够,分支机构改革进展缓慢。在崭新的现代公司治理架构之下,改革银行的多数分支机构还未根据现代银行制度的要求进行市场化改造,改革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上热下冷”的现象。具体表现在:分支机构设置仍不尽合理,没有完全根据效益最大化原则对机构网点进行合理布局,低效、无效网点仍然过多;机构扁平化改革效果不尽如人意,存在着管理层级过多、职责交叉的现象;银行规模扩张的冲动仍然难以遏止,风险管理水平仍有待提高;没有建立起与现代商业银行相匹配的激励约束机制,部分基层行在改革中甚至出现了矛盾和对立的现象;银行内控还存在薄弱环节,银行大案要案仍时有发生等等。

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外在表现和内部推进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也充分反映了当前银行改革的客观状况。良好的财务指标、现代化的公司治理架构和强劲的市场表现均表明,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效,为银行的长期稳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分支机构改革滞后也表明,国有商业银行内部运行机制与国际先进银行还相去甚远,银行自我发展、“自我造血”的机制还未真正形成,改革要真正取得成功还任重而道远。2006年底,中国银行业加入WTO后过渡期已正式结束,国有商业银行将直面国际先进银行的竞争和挑战。在此情况下,借鉴国际先进的公司治理及管理经验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推进分支机构改革,确保新体制、新机制的有效运行,进而真正提高银行的综合竞争力,已成为当前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首要任务。

现代公司治理下的组织结构形式

根据现代公司理论,公司治理由于旨在协调各利益相关者(具体包括股东、高管层、员工、存款人、社会公众等)之间的责任和权利关系,而成为现代公司制度的基础,同时也成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核心和关键。在银行内部一系列纷繁复杂的委托——代理关系中,良好公司治理的精髓集中体现在有效的权力制衡和激励约束机制,它通过对所有利益相关者责、权、利进行科学匹配,实现银行的良好运作和科学管理,促进银行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实现。由此可见,现代公司治理不仅要求国有商业银行建立健全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等组织机构制度,同时也要求银行不断完善内部运行机制,确保改革自上而下向纵深推进。

根据现代公司治理理念,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向纵深推进首先要求全行上下形成一个整体,共同服务于银行价值最大化这一目标。在此基础上,银行所有的分支机构、部门、岗位和个人都要职责明确,并建立相应的权力制衡和激励约束机制。要实现这一要求,关键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总行和分支机构信息和指令的上传下达,确保上级单位的管理理念及意图能够贯彻到分支机构,下级单位有明确的报告对象和路径;二是各部门、各机构之间的协调配合,前、中、后台的相互监督和制约,各业务条线之间的互相补充和配合。这两个问题,均属于银行内部工作之间的传递和转移关系,本质上就是银行组织结构的设置问题。在现代银行制度下,科学的组织架构设置是维系银行高效运转的基础,是银行公司治理有效发挥作用的前提和保障,也是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纵深推进的关键切入点。

从历史上看,企业组织结构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过程,其具体形式随着企业规模和经营管理的发展而变化,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在工业革命时代,业主制企业规模小,产品单一,组织结构表现为直线式,业主直接管理,通过授权实现垂直控制;到大工业机械化时代,出现了流水线作业和规模化经营,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管理职业化的要求提高,于是在垂直管理的基础上设立了各职能部门,直线职能式结构由此产生。直线职能式组织结构适合于规模有限、相对简单的生产和销售,各职能部门可以进行专业分工与协作,有利于发挥规模经济的优势。但在公司规模迅速扩大、专业分工日趋复杂的情况下,直线职能式组织结构下的公司各职能部门、分支机构之间的沟通与协调难度不断增加,部门利益冲突开始出现。除此之外,直线职能式组织结构呈金字塔型,组织层级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张不断增加,使信息传递漏损更加严重,公司对市场的反应显得迟钝。

随着公司规模的迅速扩大和多元化经营模式发展,矩阵式结构开始逐步成为国际化大公司主要的组织结构模式。现代公司的矩阵式组织结构主要由纵横两个纬度组成。从纵向看,采取战略事业部(SBU)制。公司按照所经营的事业(包括按产品、地区和顾客等要素)来划分部门,设立若干事业部,各事业部之间独立核算,在经营管理决策上拥有自主权,从而使组织层级减少,对市场的反应加快。战略事业部制的最大特点就是集中决策,分散经营。各事业部既是受总公司控制的利润中心,又是产品责任单位和市场责任单位,每一个事业部都是一个利润点。从横向看,采取流程化模式。公司对业务运行的全过程进行整合,形成前台、中台、后台既清晰分离又相互衔接的流程线,其中前台是客户营销部门,中台是前台的控制和监督部门,后台是服务和保障部门。流程模式以客户和市场的需要为起点,前台部门通常都采用了战略事业部制,通过促进业务流程的完整、顺畅运行,为客户提供量体裁衣、迅速响应的精细化服务。

随着金融全球化的迅速发展,许多国际性金融集团的资产规模不断扩大,业务种类日趋复杂,业务机构覆盖全球,通过采用矩阵式组织结构强化内部管理的方式得到了普遍推广。不难看出,矩阵式组织结构形成了纵横交错的网络式架构,在充分考虑业务个性化特征的情况下,将整个银行的所有机构和业务联成一个整体,共同服务于银行价值最大化这一目标。一方面,事业部制提高了业务管理的专业化程度,有利于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可以强化对分支机构的管理,并对市场和技术的不断变化及时做出响应;另一方面,流程化模式强化了银行内部运行的“生产线”意识,有利于强化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可以有效地降低内部运行成本,提高运营效率。

国有商业银行现行组织结构存在问题

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基本上属于直线职能型与地区事业部型的结合模式,与中国政府的组织结构极其相似:总行各职能部门相当于中央各部委,地区分行相当于各省,支行相当于县级政府。这种组织结构的形成有其历史根源,因为国有银行最初宗旨就是为国有企业和政府服务,与政府组织结构相匹配有利于早期银行业务的开展。随着金融市场化趋势的发展,这种组织结构的弊端日渐显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总行业务管理部门与分行之间的存在利润冲突

国有商业银行总行业务部门,如零售银行部、公司银行部都只是管理中心,而各分行才是利润中心。因此,管理部门会更多强调风险控制,而分行则更注重经营绩效,由此产生了经营绩效与风险控制之间的矛盾,因为分行要实现更大利润就必须拓展业务,而管理部门要控制风险则需要对高风险的业务或项目进行压缩。另外,在各分行既相互分割又自成体系的情况下,一方面,分行可根据各自实际情况对总行政策进行变通,导致总行政策的实施效果大打折扣,形成了事实上的各自为政;另一方面,分行作为综合性的经营实体,在业务发展时也难以对各项业务进行平衡,在业务拓展时针对性不足,不利于资源的统一调整和配置。

分支机构负责人权力缺乏有效制衡

在现行组织结构下,银行各分支机构属于综合性的经营实体,实际上自成体系,近似于独立的法人。总行各部门作为管理中心,无法对分支机构的业务资源进行整合,也难以对分支机构负责人的权力进行有效制约,导致分支机构负责人集人事、财务和风险管理大权于一身,分支机构内设的监督、制衡作用无法发挥,为违法犯罪行为埋下了隐患。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案件频发即证实了这一点。

激励机制不甚合理

在金字塔型组织结构下,缺乏通过市场业绩和岗位竞聘等多渠道提高收入水平的机制,国有商业银行员工只能按照“行政”级别进行升迁,由此才能提高福利待遇,而越往上走职位就越少,这使得大批人才得不到激励。另外,由于各业务条线不实行独立核算,因而也难以进行业绩考核,无法实施与各部门业务特点相适应的激励机制。

组织结构的垂直层级过多

在基层的支行行长和客户经理与总行领导之间隔着众多层级,加之中国地域广阔进一步加长了这种信息链条。据考察,从总行行长到基层客户经理的层级约7~9层,从总行管理部门到客户经理需要经过5~7层,假设信息在各层级传递的漏损率为10%,则经过7层的信息传递质量为47.83%,即超过50%的信息被漏损。显然,在垂直层级过多的情况下,无论是自上而下的政策推行效果还是自下而上的信息反馈真实性都会受到影响。

国有商业银行构建矩阵式组织结构的设想

矩阵式组织结构代表了当前国际银行业组织结构发展的最新理念,无疑也是国有商业银行组织结构改革的方向。但是,鉴于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总体管理水平和经营环境还不成熟,全面引入矩阵式组织结构还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应本着循序渐进、分步实施的原则,在选择试点取得经验的基础上再逐步推广。事实上,我们目前采取的项目经理制、产品经理制、客户经理制就是借鉴了矩阵式管理的思路和方法。国有商业银行构建矩阵式组织结构可

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逐步推行战略事业部制

战略事业部制是矩阵式组织结构的重要组成,也是银行强化对分支机构的控制、加快各项业务发展的关键。国有商业银行可先在总行内部分类设置一些事业部,如对公业务、零售业务和资金业务等(目前各行也都开始进行相关试点改革)。在此基础上,再对分支机构相应部门实施垂直化管理,切实推进机构扁平化和营运集中管理,纵向层级可以简化为事业部总经理——分行总经理——支行经理——客户经理,并在此基础上实施网点撤并,优化机构布局。

有选择地进行流程化改革试点

在事业部制实施相对成熟的城市,根据业务的相关性程度调整内设部门的职责范围,进行前、中、后台的分设与衔接,进行流程化改革。流程化改革试点的关键在于中台建设,中台具体包括资源配置和风险管理职能,具体可形成资产负债管理体系和风险管理体系两大管理板块。在此基础上,建立业务协作的科学评价制度和奖惩机制,在部门间建立良好的协调和沟通机制,强化业务间的协作关系。

为全面构建矩阵式组织结构创造条件

构建全行统一的矩阵式组织结构并非是战略事业部制和流程化模式的简单叠加,而是需要具备相应的前提条件。一是强大的科技信息系统,鉴于矩阵式结构管理对信息的收集与传递有较高的要求,因此银行应实现信息科技系统大集中,并建立良好的商业银行的数据中心、客户管理系统和完备的账户交易信息系统;二是完备的内部转移定价机制,通过制定科学的内部转移价格,使各业务部门的成本核算和利润分配做到公平、合理、有章可循,以防范矩阵式管理可能造成的管理责任不清、业务部门相互推诿的现象;三是科学的考核评价制度,要建立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考核评价制度,营造科技兴行、效益兴行的先进经营文化,摒弃存款立行、市场份额的传统观念,通过风险和绩效考核在全行树立起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理念,以此为矩阵式结构的有效运作创造良好的环境。

构建全行统一的矩阵式组织架构

在条件成熟后,国有商业银行即可在全国构建统一的矩阵式组织结构。战略事业部制和流程化模式的网络式架构即将国有商业银行全行上下联成一个法人整体,全行每个部门、机构和岗位的责、权、利都由矩阵网络来决定。监管部门可充分运用法人监管的理念,将监管意图直接传达给总行,再由总行将具体落实意见及时传达至各业务单元,并在业务流程的支持下进行实施。在此情况下,银行可充分运用经济资本配置、平衡积分法等国际先进的管理方法对银行各业务条线进行绩效考核,充分发挥各部门、机构和个人的积极性,确保银行内部管理体系的高效稳健运行。

(作者单位:中国银监会)

政策性银行改革分析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通过建立一个两阶段混合寡占博弈模型,结合战略贸易理论考察了开放的经济环境里,国有大中型企业股份制改革对我国生产性补贴和进口关税水平以及社会福利的影响。研究发现,当其他条件不变时,最优关税水平随着国有化程度下降而降低,而最优生产性补贴水平随着国有化程度下降反而上升;国有企业完全私有化或完全国有化都有损我国社会总福利。

关键词:股份制改革;生产性补贴;进口关税;混合寡占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政策性银行改革分析论文范文第5篇

“打破银行垄断”,并非打破现有银行体系的营运机制;实际是对现有银行体系不能有效达到的领域的一种辅助和补充的作为;是把大中型银行主要业务和小微金融机构、组织和村镇银行主要业务作一个明确分工;防止出现温州曾出现的情况。“打破银行垄断”任重而道远。

以上市公司为代表的大中型银行,不仅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所有制主体所主导的,而且主要是对大中型企业负责的,是为广大储户服务的。由于这种经营体制所限,使之不能对小微企业尽到如同对大中型企业那样的责任。至此,出现了以温州为代表的小微企业贷款难、社会资金民间拆借近乎失控的问题:资金链断裂、老板出逃、高息揽储泡沫破裂等,这直接导致了国家把温州作为进行金融综合改革的试点,如:鼓励发展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以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等等。这就是说,创建地方金融合作组织是对现有银行体系的有力补充。这也才是“打破银行垄断”真正的实际含义和作用所在。

第一,“打破银行垄断”,并非打破现有银行体系的营运机制。其目的是“解决民营资本进入金融”的有效办法和途径,找寻进入的合法持续实现形式。一句话,解决建立为小微企业直接服务(特别是贷款)的金融合作机构和组织问题。这不仅为民间、民营资本进入金融提供合法、可控的通道,而且为整个金融秩序的稳定发展提供广泛的保障。

第二,“打破银行垄断”,实际是对现有银行体系不能有效达到的领域的一种辅助和补充的作为,也是完善整个银行体系的一种积极作为。其目的主要是解决民间资金的拆借由地下转为地上,为打击“一夜暴富”的非法集资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

第三,“打破银行垄断”,实际是把大中型银行主要业务和小微金融机构、组织或村镇银行(可借鉴孟加拉国的做法)主要业务作一个明确分工,对这种分工作某种必要界定。同时建立严格监管体系,使它们之间的各自主营业务有一定的适当限定(当然,大中型银行也能向小微企业贷款,但民间金融组织和村镇银行则不宜跨地区经营),减少风险和相互干扰现象。

第四,“打破银行垄断”,特别需要注意的是,防止温州曾出现的情况:有人从大中型银行把款低息贷出,再到民间拆借市场高息将款借出。这不仅不是打破银行垄断,而且是对完善现有银行体系和营运机制的冲击和破坏。而所有问题的解决中,这是最难监管和不易控制的。

第五,“打破银行垄断”,不仅要解决银行体系自身的完善问题,还要注意解决和防止西方“神赐财富”的影响和腐蚀问题。说银行业暴利,似根据不足。事实上,上市银行毛利率只40~50%多,而高速公路上市公司13家的毛利率却达61%,这本是公共事业利益范围的经营,但有的却把盈利去投资房地产,这才是超合理收费年限、超合理还贷年限的真正的垄断经营,而且是超经营项目限制的。同时,高速公路上市公司的毛利率不仅超过银行业,甚至超出房地产业(39%)和酿酒业。银行收费高,已经下调;且金融衍生品在可控范围。而高速公路和房地产、酿酒业的泡沫是显而易见的。表面看都是实业,但其中超范围经营、无限扩大无形资产、虚构名牌,都是隐蔽的虚拟经济成份。这是最可怕的,因为和实体经济搅和在一起,严格区别是很难的。但随着近期揭露的一些“神话故事”现象(如:广西传销‘资本运作’涉案千人过亿元、天价旅游考察、某上市公司豪华装修办公室2.4亿元、涂料市场立邦和多乐士卖假货次货、做月子水的三个‘神话’、汽车节油产品无实质作用、美容去眼袋花钱不见效;工业松香给鸭脱毛、新型地沟油、酸奶里添加旧皮鞋为原料做的工业明胶,等等,等等),使银行业也很难独善其身,这说明“打破银行垄断”任重而道远。现有银行体系只能完善、补充和加强,而不是打破。

(作者系深圳大学产业经济研究中心特邀副研究员、民盟盟员)

政策性银行改革分析论文范文第6篇

〔内容提要〕 本文分析了经济新常态下银行监管整体形势的变化,指出当前银行监管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NS银行为例,从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实现监管动态平衡、加快监管方式改革力度、建立健全银行内部控制机制体制四个角度提出了建议与对策,以期为实现银行监管有效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 经济新常态 NS银行 监管 改革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银行业面对的形势更加复杂多变。如何通过科学有效的监管促进银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已成为银行业监管改革所必须解决的问题。NS银行作为我国银行业服务“三农”的重要机构,其监管改革也应在遵循商业银行监管整体改革的框架下,根据其特征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因此,有必要分析总结经济新常态下NS银行监管整体形势的变化以及当前银行监管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以问题为导向探寻和完善银行监管体系的具体对策,从而为实现银行监管的有效改革提供思路。

一、经济新常态下银行监管整体形势的变化

1.風险管控与服务实体经济的双重责任并重。不同于以往主要进行风险管控的监管思维,经济新常态下,监管部门对银行的监管同时承担着风险管控与服务实体经济的双重责任。这意味着银行业监管部门不仅要结合金融行业的总体风险状况,监督银行积极抵御金融共性风险问题,保障银行的稳定运行,而且应当多途径引导银行将主要业务内容投身于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总体格局中。当前,随着经济新常态的来临,无论是在国际层面还是国内层面经济发展都面临十分复杂的环境形势,银行业发展改革也进入深水区,这就要求监管部门必须科学分析和把握银行面临的主要金融风险形式,在严格控制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基础上,努力促进银行的业务范围更有力地支撑当地实体经济的稳健发展。

2.监管政策与货币财政政策的结合力度更为深入。以往关于商业银行的监管政策,主要是从微观措施入手,以强化局部监管或事项监管为主要目标,与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宏观经济管理理念存在较大的差距。在经济新常态下,商业银行监管政策、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在对信贷供给、经济周期性风险管理以及利率汇率变动等方面的互动性将会进一步增强,这就要求商业银行监管政策必须紧密结合国家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的变化趋势,并与之形成密切配合,在维持金融秩序稳定与银行业健康发展的前提下,共同促进经济在合理范围内实现平稳前进。

3.监管模式将逐步适应银行业的创新发展。当前,尽管我国经济的发展进入了新常态,但影响经济发展的各个要素仍然具备较强的创新潜力,其中包括银行业。回顾我国近年来银行业发展的历程,各主要业务的创新层出不穷。但结合总体情况来看,国内金融体系还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的差距,金融市场秩序仍需要完善,新兴银行业服务业务监管还未能全面普及。因此,如何构建科学而又行之有效的监管模式适应银行业创新发展的需求,已成为银行业监管部门思考的重要问题。新建立的监管模式既需要解决由于过度创新而带来的法律法规漏洞,又不能因为过度监管管控而影响银行创新发展的总体势头。只有做到放松管制与科学监管并举,才能真正的推动银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4.技术监管有力的提升了监管的总体效率。随着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中应用的日渐深入,依托信息技术来促进监管效能的提升,已成为世界各国银行业监管改革的大势所趋。尤其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为了更有效的对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预警,发达国家的银行业监管部门纷纷从技术的角度加大了对银行业的监管。同时,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等互联网技术的逐步普及与不断完善,与银行业监管密切相关的信用评估、压力测试以及高精度计量等银行业系统性分析方法的效率获得了大幅提升。这不仅使监管部门对于银行业的监管有了行之有效的系统性工具,银行业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以及多部门联合协作能力也获得了有效的提升。

二、经济新常态下NS银行监管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NS银行的监管模式在很大程度上类同于普通商业银行,尤其是在规范性监管以及风控监管方面是按照传统的金融监管体系来进行设计。采用共性监管的模式固然能够解决普遍性问题,然而其业务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与特殊性,特别是在经济新常态下,银行的个性化发展已成为大势所趋。因此,银行监管体系突出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1.监管法律法规体系滞后,可操作性不足。2015年10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重新修订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该法在法律层面对商业银行监督管理的实施部门、监管内容、监管范围等重新进行了规定。然而,具体到NS银行监管层面,目前适用的主体法律法规仍然是由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于2003年9月12日颁布实施的《农村商业银行管理暂行规定》,其中很多监管内容已严重滞后于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目前,国内很多NS银行业务内容已超出了《农村商业银行管理暂行规定》所监管的范围,尤其是许多需要从细节方面进行监管的内容,无法依据有效的法律法规组织监管实施。

2.监管平衡性不足,监管限制性条件过于严格。现代金融监管理念要求,对于银行业的监管需要在平衡安全与效率的前提下,促进各类银行的健康有序发展。但从实际情况看,当前监管部门监管理念过重偏于银行的“安全性”,忽略了对“效益性”的监管保障。NS银行作为服务我国农业发展的金融机构,其业务风险与我国农村薄弱的金融生态环境、较高的信用风险以及农业生产的周期性等因素息息相关。虽然严格的管控能够降低风险的发生,但是过度参照于限制性指标条件,如信用度测评、还贷周期、抵押担保条件等来对银行业务进行监管,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阻碍其业务开展的羁绊,进而影响银行的创新式发展。

3.监管方式方法滞后,技术性手段匮乏。目前,我国银行业监管部门对于NS银行的监管方式主要是以现场检查为主。尽管现场检查对银行发展中的一些隐蔽性的问题能够进行有效了解,但是从效率的角度看,这种单一的监管方式耗费的成本一般比较高,且检查遗漏的概率比较大,从而使得监管的效率大打折扣。虽然近年来监管部门逐渐强化了非现场监管方式的运行,但由于技术性手段的匮乏,在监管的实践中依然没有取得较好的效果,与现场监管体系相对应的非现场监管体系尚未形成可操作路径。

4.内部控制机制体制不健全,執行力度不足。内部控制体系作为银行监管框架的重要组成部门,有助于从源头降低银行业风险的发生。纵观欧美发达国家银行业监管的改革历程,往往十分重视对银行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强化引导,通过合理科学的引导银行建立内部控制机构督促银行自身监管职责的履行。由此可见,构建完善银行内部控制机制以及内部监督防范体系,不仅是商业银行提高外部监管效率的关键,更是保证其各类业务顺利发展的重中之重。现阶段,随着NS银行业务范围的逐渐拓展、基层营业网点的普及以及员工队伍的逐渐扩大,内部控制制度落实的难度进一步增大。很多县域银行的内部控制规章制度缺乏实操性,潜在的内部风险无法从根源上得以解决。此外,在内部控制制度方面与现实商业银行运行的要求还有差距。

三、经济新常态下完善NS银行监管的建议与对策

1.完善银行监管专项法律法规体系,形成配套的执法流程。银行业监管与法律法规体系建设之间息息相关,只有相对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才能够确保针对NS银行进行有效专项监管。纵观我国银行监管改革的历程可以发现,历次监管改革都是以法律制度的出台以及完善作为保障,循序渐进的推进改革。在经济新常态下,银行面临的发展形势更加复杂,需要依靠法律进行权益保障的内容也越来越多。因此,我国针对NS银行的专项监管更需要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从操作层面来看,应当遵循以下两个步骤:一是对我国现有关于银行监管的法律法规等进行梳理,查找体系中存在的不足与漏洞,理顺各个法律之间的关系,适时启动《农村商业银行管理暂行规定》的修订程序,使之更适合NS银行的总体监管形势。二是构建起一套操作性强的法律流程作为法律法规体系的配备,主要完善市场退出机制、市场准入机制、股权分配机制等主体内容。

2.转变监管理念,推动实现监管的动态平衡。保障银行业安全性与高效性平衡发展,是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对银行业监管部门提出的新要求。从实际情况看,在坚持审慎性原则的前提下结合NS银行服务农业经济发展的客观状况,科学合理地制定监管限制性指标是推动实现监管安全性与高效性动态平衡的必然路径。银行业监管部门应当结合当前“简政放权”的行政改革思路,主动下放监管限制性条件制定的行政权力,可由省级银行业监管部门结合本省NS银行业务开展的实际情况,制定一套广泛征求各方意见、科学客观合理的监管评价指标,并随着业务的创新发展而适时进行动态调整。

3.加快监管方式改革力度,促进现场检查与非现场监管有机结合。在经济新常态下,NS银行混业经营的局面将会更加明显,推出的创新型金融产品也将日益丰富,这在客观上对我国商业银行监管部门的监管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现场检查与非现场监管是业界公认的银行监管的两个有效方法。其中,现场检查从性质上属于事后管理,可以对银行机构的违规违法行为以及潜在的风险进行第一时间的处理。而非现场监管则是一种持续监测的过程,能够通过对银行机构相关报表、数据以及运行情况等进行实时监测,从而更为有效地进行风险的监控与预测,一旦风险水平超过预警的范围,就能及时对银行进行提醒。由此可见,非现场监管具有事前监管的作用,并从监管成本方面看也具备优势。在经济新常态下,面对NS银行混业经营的新局面,监管部门应将现场检查与非现场监管在权重的分配上并重,并注重在实践中将两者凝聚成为一套相互交叉、相互配合、合理运用的监管模式。

4.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机制体制,提升内部监管执行效率。NS银行作为服务于基层的主要商业银行之一,其内部控制机制体制的建设有其特殊性,结合实际情况应从以下三个角度入手推动内部控制机制体制的完善:一是不断健全银行现代化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在银行监管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中,人力资源作为核心的内容需要对整个体系进行不断的完善,通过不断改进人力资源分配方式,引入市场机制,招聘优秀的人才,采取竞争上岗的激励机制,不断提高商业银行人才的专业能力以及综合素质,实现与岗位的匹配,进而提升银行内部控制水平与效率。二是建立平衡制约机制。对自身的工作流程进行明确,以此为基础构建起岗位责任制度,通过工作环节的层层分解实现相应的责任追究,进而形成良好的平衡制约机制,特别是对特殊岗位应当进行重点监控,坚决杜绝内部腐败事件的发生。三是形成内部稽核监督制度。应当在保持稽核监督体系独立性的基础上,不断的完善稽核方法与程序,并通过标准化管理方案的实施降低稽核工作漏洞的发生,提高内部监管执行效率。

四、结语

经济新常态下,针对NS银行等特殊商业银行的监管,既是一种理论活动,更是一种实践活动,尤其是农业商业业务不断创新、服务对象需求多变的现实情况下,监管改革更是一种动态的捕捉与大局的把握,这就需要监管部门能够准确、及时地作出相应的决策,通过长期的经验积累来逐步建立起更为高效的监管体系。

(作者单位:山东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责任编辑:宋 爽

上一篇:田径课程体育教育论文范文下一篇:游西安日记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