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带接入有线电视论文范文

2023-10-20

宽带接入有线电视论文范文第1篇

1 广电网络系统互动数字电视接入技术之比较

1.1 CMTS技术特性

CMTS技术是与电缆调制解调器实施通讯的头端设备, 将HEC网络作为传输介质, 把数据信号通过电缆调制解调器调制于某一传输宽带及有线电视的信号共享介质中。该技术的科学实现多从87MHz~860MHz的电视频道中科学分理出带宽为8MHz的一条信道, 进行下行数据的传送, 而下行数据则通常采用64或256QAM的调制方式, 同时上行数据采用5MHz~65MHz间的特定频谱段进行传送。为实现科学抑制上行传输中产生的噪音积累现象, 我们应科学采用QPSK调制方式, 该方式要比64QAM方式更适应噪音环境, 但同时其传输速率水平较低。当前电缆调制解调器相关产品拥有两类欧美标准体系, 即北美标准与欧洲标准体系。前者主体基于IP数据传输系统注重系统接口的规范性, 具有显著的高速、灵活数据传输的优势, 而后者则主体基于ATM数据传输系统建立, 注重合理规范DVB交互信道, 具有显著的视频实时传输优势。从当前发展及应用状况来看, 兼容欧洲规范的相关体系标准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1.2 MoCA技术特性

以太数据通过同轴电缆传输是广电双向网络实践改造中一项全新的技术方案, 在发展建设中受到广泛关注, 简称为EoC, 主体分为调制传输、基带传输2.4GHz扩展应用等。以上三类又可进一步细化分为相关具体标准及非标技术, 例如基带、UcLink、同轴WiFi等。EoC方案令系统原有的同轴资源主体解决了网络最后一百米的接入问题, 简化了双线向入户庞大改造工程的实施, 同时并没有对广播电视原有的下行信号情况产生不良影响, 同时还合理提供了数据的上行、下行综合传输功能。依据对现行Eo C产品的实测, 科学采用HomePNA技术及MoCA技术设备宽带水平较高, 因而更适应网络电视的应用构建需求及特征。

1.3 LAN技术特性

LAN技术主体通过以太网实现接入, 由城域网节点通过集线器、交换器将网线以最直接的方式引入千家万户之中, 构建大规模化、高速型的局域网络, 并利用宽带的优势资源共享为用户提供便捷的网络接入服务。LAN技术应用发展较为成熟, 同时用于构建网络的网线以及众多中间设备具有价格便宜的优势, 可令不同带宽实现平滑的过度, 因而在许多新建住宅小区中可科学采用该类技术方式接入网络。

1.4 综合技术特性对比

通过以上各类技术的特性比较不难看出, CMTS技术主体采用新型技术标准, 科学支持通道绑定, 其最大可实现十六个频点的绑定, 每一RF端口可最大支持八百兆共享宽带。同时依据MoCA的科学测试, 可综合表明, 在局端设备及中断用户进行设备对联的测试实践中, Smart bits的最高显示频率可上升至每秒一百兆比特。LAN技术的主体辅助设备为交换机及路由器, 应用该技术构建的宽带系统具有良好的扩充性, 当前交换机涵盖的端口速率包含十兆、百兆、千兆甚至10G、40G等, 展现了其较为成熟的技术应用特征。网络电视业务的全面推广对系统组播能力与QoS的客观要求较高, CMTS技术及LAN技术接入方案具有较好的支持性, 而EoC技术产品则还需持续的完善与进一步发展提升。此外, 相关EoC技术的各类设备厂商之间实行的互通、互联以及网管同CMTS与LAN接入设备还包含一定的差异性, 因而该技术在今后的发展中能否全面实现大规模的价值化商用还需我们就通过科学的实践不断完善及检验。

1.5 运行维护比对分析

数字化电视网络系统在建成并投入使用后, 针对网络实施日常的维护及运行管理十分必要, 其始终伴随网络运营及整体产品的生命周期直至升级换代更新为止。因而在维护管理中成本的投入及操作的难易程度一直是需要我们强化考虑、重点探索的环节之一。通过三类技术的科学比对分析不难看出, CMTS技术由于在广电网络系统的建设发展中具有较成熟的应用案例, 因而对该技术的操作实践必然得心应手, 在实践运营维护中难点主体在于对系统噪声的实时监督及科学控制。而对于EoC技术与LAN接入方案的维护我们还包含一定的不适应性, 例如相关运维工作人员无法对Eoc技术的头端设备充分熟悉、全面掌握, 对LAN接入方案中的交换机如何有效防尘、防雷等问题我们还需进一步细化探讨, 挖掘价格适中、效果显著的运维解决方案。

1.6 施工建设比对分析

基于CMTS概算及网络设计的完善性, 对EoC技术的科学设计我们可适应性参考前者技术应用的HFC规范, 同时我们应有目的性强化广电传统运营商的LAN接入技术应用规范, 科学开展有针对性的人才储备及技术培训。在新建住宅小区我们可科学采用LAN方案构建网络, 对于建设中出现的多房间避险问题、家庭网关放置与供电问题, 倘若无法通过布设网线解决, 我们则应考虑采用双线入户接入方式, 当然该方式需要合理扩充套管半径并获取开发商的综合支持, 因此我们应对该类问题进行提前规划与统筹管理。

2 结语

依据上述综合技术特性比对分析, 在施工建设与运营维护管理中我们只有本着明确、适应、创新的原则不断探索、不断实践, 才能令广电网络系统互动数字电视服务建设涵盖更广泛、系统更夯实牢固、业务更丰富、服务更人性化, 并最终实现全面综合的持续发展。

摘要:本文依据现行广电网络系统中主流双向网络改造、应用技术的特征、工程建设及运行维护策略进行了比较探讨、综合分析, 并总结了各类技术在双向广电网络改造中的适应场景, 对规范广电网络建设, 提升数字电视接入技术的科学性、适应性与先进性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广电网络,互动,数字电视,接入技术

参考文献

[1] 刘石.邹议广电网络系统发展[J].科技开发, 2007 (5) .

宽带接入有线电视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宽带进入我国时间并不长,但经历了迅猛发展,在此分别就不同宽带接入技术的现状、发展趋势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对接入平台综合化的历史进程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总结,对当前最主要的宽带综合接入平台—数字用户线接入复用设备(DSLAM)的演变趋势做了具体分析,最后介绍了部分可行的基于不同接入技术平台的综合运用形式。

关键词:宽带接入网;接入网综合技术;应用

网速越来越快,离不开宽带接入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宽带业务的需求剧增,宽带接入技术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一方面,接入网的光纤化提供了一条拥有巨大带宽的接入途径,光纤到户(FTTH成了接入网发展的理想目标。但是,今天的技术发展态势告诉我们,接入网光纤化不是惟一的趋势,接入网应是各种技术的综合,并将逐步向更高带宽、更加经济、更加方便、更能区分服务并提供相应服务质量保证等方向发展。宽带综合接入平台是全面满足和适应这种发展进程的产物,也是近期接入网技术发展的重点之一。下面分别就不同宽带接入技术的现状、发展趋势,以及接入平台综合化的历史进程和未来发展进行分析、总结,并对当前最主要的宽带综合接入平台—数字用户线接入复用设备(DSLAM)的演变趋势做具体分析。

1、当前接入网的发展策略

虽然宽带接入呈现多样化,但是从总的方向来看,FTTH仍然是长期目标,它卞要解决带宽问题。与此同时,接入网传输的IP化以及基于同一平台的各种业务的综合接入也是接入网发展的目标,是宽带接入网满足未来更高业务要求的技术保障。但是,当前接入网建设中摆在第一位的是如何在现有网络资源基础上启动光纤接入网,最大限度地节省投资并保证接入网能适应通信业务种类和规模剧增的需要,以及能够向未来宽带接入网顺利过渡。从技术和市场的角度来看,基于FT-TX+各类宽带接入技术的方式是目前宽带技术的卞要方式,是逐步向FTTH演进的平滑过渡方式。而其中FTTX+xDSL和FTTX+LAN是目前技术比较成熟,市场也最为成功的宽带接入方式。

2、新的宽、窄带兼容的综合接入

IONS 代表的是新一代综合接入平台,实现了窄带电路交换和宽带IP分组交换一体化的结构设计,以及宽、窄带各类业务板的同框棍插,使宽、窄带业务在卞控板上得以l聚,统一提供宽、窄带上行接口,实现各业务板交换与集中控制管理功能,不但可以提供窄带话音和传统的DDN/FR业务,还可以提供ADSL,VDSL,SHDSL,LAN,WLAN等多种宽带综合接入手段。

3、下一代网络的综合接入

ADSL诞生之初正是ATM技术被看好之时,由于ATM被认为是网络承载的理想平台,特别是在带宽受限时具有良好的性能,如可以让时延敏感业务和大传输量业务共用一条带宽受限链路,所以AD-SL在链路层也采用了ATM的信元格式。然而实际应用时,对时延敏感的话音业务仍然采用模拟信号,大量其他信急(卞要是数据, VoIP和Web视频)在用户端均以IP分组的形式存在,在ADSL线路上却要以ATM信元来承载。卜一代网络具有开放、分布式的网络架构和丰富多样的综合接入承载手段,是实现话音、数据和图像综合接入的理想承载平台。就目前来说,基于软交换的卜一代网络还处于试验阶段,其综合接入设备功能还较简单,只提供Z接口和以太网接口。另一方而,如果基于前而宽、窄带兼容的综合接入平台实现对软交换的支持,便可提供更丰富的接入方式。当然,目前卜一代网络的QoS , IP地址、流控/安全、协议互通、兼容性等尚不能完全满足运营要求,相关的标准正在制订、完善之中,其实用性有待规模商业试运营的考验。

4、DSLAM综合接入技术的发展

基于当初对ATM技术的依赖,从用户驻地设备(CPE)到DSLAM的上行端口间的整个链路为端到端的ATM方式,对DSLAM来说包括它的上、卜行链路和交叉连接均基于ATM来实现。DSLAM的组网只能是基于城域ATM网络或提供ATM端口的设备来实现。由于早期的VDSL也是采用基于ATM的端到端模式,故可实现ADSL, VDSL及其他基于ATM端到端模式的DSL综合接入平台。随着DSLAM的大量应用,原有ATM网络资源将很快耗尽,新建ATM网络成木高、利用率低,而IP城域网络资源丰富,端口成木低廉。为了适应这种变化,并保留原有的核心技术,人们想到使ATM信号在DSLAM的上行端口前终结,经过协议转换后直接提供IP上行端口,从而可经IP进行DSLAM组网。由于核心没有变化,此时的DSLAM不仅具有第一代的所有功能,并增加了组网的灵活性,而目_棍插技术也进一步成熟,即在单一机框的同一背板上可插入ADSL, VDSL, SHDSL等xDSL类型线路板,以满足不同业务用户的需要。

4.1这里所说的第二代DSLAM,更多地是强调技术的差别,从当前应用的情况来看,第一代和第二代DSLAM各有千秋:第_代DSLAM技术成熟,级联方式丰富,可充分利用不同的网络资源;第二代DSLAM以IP为核心,ATM分布式地在业务板上进行终结,即在每个业务板上实现ATM信元的终结和每条永久虚连接(PVC)与虚拟局域网标识(VLANID)的一一映射,这种结构特别有利于用于承载以太网的VDSL以及LAN的接入方式。就长期的发展来看,IP内核的DSLAM与网络IP化发展的大趋势一致,其固有的优势将日益凸现。

4.2 DSLAM结构与综合接入技术的实现

DSLAM设备的系统结构按照所采用的芯片组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其中一种典型的结构是采用高速串行技术—低压差分信号(LVDS)进行背板互联,由二类板卡分别实现上联、核心处理和用户连接,以及用各类辅助板卡实现其他连接。

4.3 DSLAM组网连接的综合化

为了进一步合理利用城域网传输,汇聚资源,满足接入网扩容的需要,需对DSLAM设备进行合理组网。扩容后的DSLAM对ATM端口的消耗很大,而运营商目前一般不再愿意对ATM网络进行扩容。解决此问题的办法有两种:一是采用IP上联的方式;一是根据各地DSLAM的带宽需求和需级连的分支节点数,采用不同方式进行级连,如基于ATM 155 Mbit/s进行级连,也可基于ATM反向复用(IMA)的Nx2 Mbit/s进行级连,这里N根据连接需要取不同值,还可棍合ATM,IMA和IP进行组网。

总结, 从技术角度来看,ATM技术非常完善,无可挑剔。ATM是一种超前的技术,人们尚未意识到它能带来的好处。ATM技術使用固定长度信元使打包、拆包时延相当,减小了时延抖动,并目_小信元长度有效地降低了时延值。ATM在统计复用、流量控制、QoS和CoS等方而的先进技术优于IP体制,是IP技术可持续发展的保障。ATM技术是互联网最有效的、最容易扩展的组网技术,它扩容方便、能保证QoS并具有动态的用户管理能力。

ATM技术不是过时了,而是以一种更务实的姿态进入实用阶段,对ATM技术的理解也应在思想上更新。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ATM技术的巨大优势,以及未来广阔的市场前景,加大对ATM技术的研究,避免长期以来低水平的跟随和重复,直接研究最有生命力、最容易取得独立知识产权的技术。■

宽带接入有线电视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光纤通信网络接入技术

在信息化社会的建设步伐越来越强劲的今天,随着光纤网络通信传输技术与交换技术的共同进步,各类核心网络已基本上实现了宽带化、光纤化与数字化。而在强烈的需求攻势之下,原有的接入网络逐渐呈现出力不从心的服务状态,使得满足宽带需求、单位维护成本较为低廉的光纤接入网则越来越受到各大运营商的青睐。

1光纤接入技术定义

所谓光纤接入网(OAN)就是采用光纤传输技术的接入网,泛指本地交换机或远端模块与用户之间采用光纤通信或部分采用光纤通信的系统。通常,OAN指采用基带数字传输技术并以传输双向交互式业务为目的的接入传输系统,将来应能以数字或模拟技术升级传输宽带广播式和交互式业务。根据接入网室外传输设施中是否含有源设备,OAN又可以划分为无源光网络(PON)和有源光网络(AON),前者采用光分路器分路,后者采用电复用器分路。在宽带接入网进入了大发展的现阶段,各种光纤接入网技术均得到了长足发展。

2光纤接入网络的基本构成

光纤接入网主要通过光线路的终端即OLT与服务业务的各个节点进行相通连接,并令各光网络单元(ONU)达成与用户的对接,从而高效实现接入网络的准确信息传输功能。同时光纤接入网络中的设备还具有对本地系统进行维护及对远程网络集中监控的职能,可通过透明、开放的光传输组成一个具有维护功能的管理网络,在相应网络协议的规范下归结于网管中心进行统一管理。一个完整的光纤接入网络应包括远程光网络单元设备及各局部端线路终端设备。终端OLT及远端ONU在整体接入网络中实现由各业务节点接口到用户网络接口的相关信令协议高效转换,其中OLT的功能在于为光纤接入网络提供了与本地交换机接口进行连接的渠道,并通过光传输机理与用户端进行高效的光网单元连接通信,实现了交换机交换功能同用户接入端的完全隔绝断开,而光线路的终端则为其自身设备及用户使用端提供了维护与监控功能,可直接与本地交换机统一放置于交换局端,也可设置在远端位置。ONU的功能在于终结来自OLT的光纤通信处理信号,为光纤接入网络提供了丰富的用户侧接口,令其可接入多类用户终端,同时能发挥高效的光电转换功能,并进行相适应的监控与维护管理。

3光纤接入技术特征

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深入,人们各类通信业务量与日俱增,种类也不断丰富,例如高速数据业务、高保真音乐、互动视频多媒体业务等。为满足这些丰富的网络业务需要,目前光纤通信传输主要应用技术包括SDH、ATM技术、以太网技术等,依据这些技术特征可有效构建有源光纤接入网络(AON)。倘若光配线网整体由无源类器件组建,而不需要任何有源类别的节点,则该技术构建的光纤接入网络则为无源光网络(PON)。AON网络实现简单,是目前最低成本的FTTH接入方案,能较轻松的实现稳定的双向百兆宽带接入、并具有相对成熟的技术。而其缺点在于系统集成与扩充建设发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从系统分配的角度来讲,PON光网络由于可有效节省主体光纤资源及网络结构层次,即使在长距离的传输中也可为系统提供双向的高宽带通讯能力,因此接入业务服务种类丰富多样且运营维护成本较低,适用于用户区域分布较散且在每个区域中用户集中密集的小面积地区。宽带PON技术与AON相比,具有标准化程度高,业务透明性好,节省主干光纤和OLT光接口等特点。宽带PON技术的不足之处在于多种技术标准的存在令人们难于选择,何种将成为未来发展的主流标准尚无法明确确定。再者,系统要求光发射模块具有较高功率的激光器并涵盖突发性的收发能力,且必须综合具备测距、信号加密等复杂性功能,这样会使系统构建的设备成本较高,因此对其技术的升级发展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当然不容否认PON技术的广泛、综合及优化发展将成为光纤接入网络的必然建设趋势。

4光纤接入网的环路结构

在光纤接入网络中其实现环路接入的三类结构分别为FTTN、FTTH与FTTC。无论何种接入结构,在网络的现实服务及发展进程中其均具有相应的服务及应用优势,且在开展全面业务、促进系统经济建设的进程中,各类网络接入结构均起到了关键性的影响作用。例如FTTN的优势在于其光纤系统进一步广泛推向于网络用户,并建立了统一的接入平台,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话音服务、数据高速传输服务及生动的视频服务,同时在众多业务的开展中并不需要全面对接入环路与分配网络进行重建,大大降低了服务、建设工作的复杂性。依据业务需求我们可在不同的光纤节点处增加一个功能插件以便依据用户需求为他们提供适应性业务服务。在业务驱动及网络重建令各光纤节点开始移至路边或家庭之前,FTTN便可通过叠加作用并利用铜线进行网络分配,从而节省了不必要的重复建设。该类网络结构为了提供更好的宽带及视频业务服务,节点及住宅之间的布设距离应设置为1.2km至1.5km之内。目前我国的各类光纤节点服务距离可达到3.6km以上,因此在每个服务区内应至少安装三个FTTN节点,以实现高效的业务服务目标。FTTC光纤的优势要比FTTN更多,主要体现在采用FTTC进行重建网络环节时,可有效消除电缆传输环节可能存在的误差,令光纤更加深入到每位用户网络中,并减少一些潜在的网络不安全问题及由于误操作引发的性能恶化问题。目前FTTC是较健全、可充分部署的重要网络结构,可在将来的发展进程中不断演变为高端FTTH网络。同时该结构同样也是新建与重建区最佳性能配比与最经济的网建设计方案。当然其结构中也包含明显的缺点,即需要提供铜线材料的供电系统,这会令单独供电单元的布设代价相当高,且在持久停电的状态下也无法满足长期的业务服务需求。基于这一网络结构劣势又创设了第三种网络结构即FTTH,将其作为供给光纤于每家每户的最终网络服务形式,该结构将整体铜线设施中的馈线、引线及配线剔除,并令维护管理工作大大简化,提升了光纤网络的服务使用寿命。

5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PON的FTTH技术具有丰富的可叠加性、可改造性与创新适应性,可通过灵活的配置、优化的服务以及对现有接入网络的平滑改造升级充分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数字业务、图像、语音与多媒体业务需求,令光纤通信网络进一步向用户侧延伸,并最终实现光纤到户的全光宽带接入,更适合未来的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顾华生.光纤通信技术[M].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9(10).

[2]曾雪云.我国光纤通信技术发展的现状和前景[J].科技资讯,2010(34).

[3]卜明新.基于光纤通信交互式远方自投装置的研发与应用[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09(22).

[4]潘远翠.宽带光纤接入网的发展与技术[J].达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Z1).

[5]杨玉清,魏永峰.宽带光纤接入网的发展与研究[J].中国仪器仪表,2005(9).

宽带接入有线电视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 盐城市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工作既是保护的需要,又是传承的需要。本文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工作存在的实体资源不丰富、工作标准不完善、专业人才缺乏、经费投入不足等问题,提出了丰富实体资源、完善工作标准、培育专业人才、建立经费投入机制等研究对策。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数字化建设    盐城市

一、盐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的现实作用

1.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数字化保护的概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體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1]。它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其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其特点是活态流变。

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二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释义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2]。

2014年出版的杨红专著《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则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世代相传,具有重要历史、文化、社会、科学或审美价值,具有地域代表性的表演艺术、工艺美术、知识技能、节庆仪式类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3]。这一定义,既体现了“非遗”作为传统文化的活态表现形式,又体现了“非遗”的物质基础(环境),遵循这一理念,有利于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工作。

自2001年我国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后,在各级政府的主导与推动下,全国掀起空前的“非遗”保护热潮,在实际工作中,普遍采用的“非遗”标准是由父子(家庭)、或师徒、或学堂等形式传承三代以上,传承时间超过百年,且要求谱系清楚、明确。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十个类别[4]。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就是将数字信息技术应用于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借助数字摄影、三维信息获取、虚拟现实、多媒体与宽带网络技术等,建立一个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综合型数字系统,从而实现对“非遗”的保护、传承与发扬。数字化保护,其实就是利用数字技术的保护,它以数字技术为支撑,以本土文化为特色,以组织制度为保障[5]。

2.加强盐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的必要性。

(1)加强“非遗”数字化建设是政府主导的需要。

从2003年起,国家启动了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成立了领导小组和专家委员会,设立了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国家中心;2004年我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发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2011年6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2014年4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新修订的《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国家与省分别出台了《非遗法》与《非遗保护条例》,显示了政府主导“非遗”保护力度空前,也为盐城市开展非遗数字化建设提供了法律依据与保障。

(2)加强“非遗”数字化建设是存储保护“非遗”的需要。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精神基础,是传承中华精神与民族情感的重要载体,也是人类社会的智慧体现。盐城“非遗”是全国“非遗”的一部分,据截止到2013年底统计的数字显示,盐城市特色文化和民间艺术资源众多,其中民间造物艺术10类36个项目,民间表演艺术33个项目,还有160多位富有特殊技艺、突出成就的民间艺术家的资料[6]。这与全国第一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目的相策应,民间艺术资源与“非遗”很多内容是交叉的,甚至是一致的。这么多的资料,只有对其数字化,实现数据资源集成,才能妥善保管,进而尽可能地发挥其价值。

(3)加强“非遗”数字化建设是活态传承的需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重在活态传承,尤其是盐城那些濒危的项目和高龄的传承人,如果不采取数字化的措施进行抢救性保存和立档,就很可能出现尚未被传承即遭中断的境地。例如盐都省级“非遗”项目“盐城老虎鞋”,其第二代传承人周纪珍,1927年1月出生,已达87岁的高龄,如果不再对其进行数字化技术保护,就有断层的危险。

3.建设盐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的现实作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据库,借助数字技术的方法和手段对“非遗”的本源形态进行保存、保护和再提升,即利用数字化技术对“非遗”进行学术分类、信息化存储,建立基于网络传输的资料性的符号库和素材数据库[7]。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可以实现保护工程各项进程数据资源的整合及最大化地利用数据资源;可以保存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信息的共建共享;还可以辅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科学决策。

二、盐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的现状

盐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根据近年来的普查,全市共排查非遗线索14427条,调查项目802个,涉及17个门类,62个种类,编纂普查成果资料汇编10册,其资料翔实,图文并茂。截止到2014年底,盐城市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3个(董永传说、淮剧、建湖杂技),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18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56个,县(市、区)级非遗名录有167个。淮剧名家张云良、裔小平,建湖杂技传承人卜树权入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有15人入选省级非遗传承人,85人入选市级传承人,192人入选县级传承人[8]。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的项目均已筹备或启动数字化建设工作,也取得一定的进展。例如,建湖“十八团”杂技项目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保护专业标准采集方案编写规范第1部分:总体要求》确定了数字化采集对象及采集技术(见下表)。

三、盐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进程中的存在问题

盐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工作已经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建立了组织机构(在市、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设置“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在市、县文化馆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财政上也给予了一定的扶持,但是在实际推进的过程中,还存在不少的障碍,主要问题如下。

1.“非遗”项目实体资源的原始资料还不够丰富、完整。

实体资源是数字资源的来源。“非遗”的实体资源包括项目信息表等文本;传承场所、保护机构、研究者;工具、道具、原材料、制成品、手稿等历史遗物;文献档案资料;已有的照片、图片、地图等;音视频多媒体资料及网络信息资源等。盐城市县级以上“非遗”项目达167个,无论是国家级、省级还是市县级“非遗”项目,对照实体资源的内容看,所拥有的原始资料不夠丰富、完整。

2.建立“非遗”数字化的规范标准还不完善。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标准体系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技术标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专业标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作标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技术标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专业标准(草案)虽然已经明确,但是没有正式发布实施。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作标准还在研究之中。即使已明确“草案”保护技术标准与保护专业标准,也有待“非遗”数字化建设实践的检验与完善。

3.“非遗”数字化专业人才非常缺乏。

“非遗”数字化建设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的学科门类比较多,属于跨多学科的综合性的工作,因而对人才的知识层次与结构要求比较高。但是目前实际从事“非遗”数字化建设的人员主要是各级文化馆的同志兼职的,知识层次偏重于群众文化,而具有数字化技术的人员不多,至于兼“非遗”与数字化于一体的综合性专家型人才更是奇缺。

4.用于“非遗”数字化建设的专项经费严重不足。

各级政府虽然十分重视“非遗”保护工作,在不同程度上给予一定的投入,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用于“非遗”保护的专项经费还很不足,致使很多工作无法深入开展。

四、推进盐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的对策

盐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被各级政府提上议事日程,相关的工作陆续展开,面对存在的日益突出的问题,越来越受到业界的关注与研究。为此,我们根据盐城市工作的实际,提出对“非遗”数字化建设的有关对策思考。

1.突出重点,实施抢救性保护。

鉴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较多,实体资源不丰富、不完整的实际情况,而又限于人力、经费等因素的制约,因此,必须突出“非遗”保护与数字化建设的重点,采取“重点项目,重点扶持”的积极有效的措施,利用三到五年时间,将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的项目和入选省级“非遗”名录的项目,实施抢救性保护与数字化建设,确保这些项目的实体资源内容可靠完整,数据准确无误,传承脉络清楚。

2.强化规范,制定专业标准。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尤其是“非遗”数字化建设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既有技术标准,又有专业标准,还有工作标准。技术标准包括术语和图符、数字资源信息分类与编码、数字资源核心元数据等;专业标准包括采集方案编写规范、数字资源采集实施规范、数字资源著录规则;工作标准虽然还在研究中,但是其内容至少有利于工作的规范、统一,便于操作。只有强化工作的规范,采取统一的专业标准,才能共建共享“非遗”数据库资源,才能发挥“非遗”资源的效能。

3.不拘一格,实施人才战略。

人才战略是国家为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把人才作为一种战略资源,对人才培养、吸引和使用作出的重大的、宏观的、全局性构想与安排[9]。人才战略的核心是培养人、吸引人、使用人、发掘人。当前,按照行业的安排,“非遗”保护工作主要依靠各级文化馆,而大多数文化馆并没有专门的从事“非遗”工作的专业人员。为此,必须不拘一格,实施人才战略。用好的政策吸引人才,用好的平台使用人才,用好的待遇留住人才。只有建立一支素质好、业务精、不怕苦、能战斗的专业队伍,才能担负起“非遗”保护与数字化建设的重任。

4.加大投入力度,提供经费保障。

“非遗”数字化建设工作,面广量大,任重而道远,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由于盐城市“非遗”的工作基础比较薄弱,历史欠账较多,因此,必须只争朝夕,迎头赶上;必须彰显法治力量,依法加大对“非遗”的经费投入力度,建立科学、合理的经费保障机制,建立完善的监督、考核、奖惩机制,建立责任追究制度,推动“非遗”数字化建设健康发展。

总之,“非遗”数字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任务,任重而道远,各级政府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既不能操之过急,“毕其功于一役”,又不能畏首畏尾,裹足不前。要以改革的勇气、创新的精神、求实的态度,一着不让,环环相扣,不断推进“非遗”数字化建设的进程。

参考文献:

[1]非物质文化遗产[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

11090.htm?Fr=aladdin/2014-11-02.

[2]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EB/OL].http://baike.

baidu.com/view/5275311.htm?fr=aladdin/2014-12-07.

[3]杨红.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4]WH/TXXX1.1--201X,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专业标准采集方案编写规范第1部分:总体要求(草案)[S].

[5]谭必勇,徐拥军,张莹.技术·文化·制度: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述评[J].浙江档案,2011(6):30-33.

[6]施建石.盐城民间艺术[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7]赖守亮.数字化手段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应用的多维度思辨[J].设计艺术研究,2014:36.

[8]盐城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EB/OL].http://www.ycwhg.com.cn/Pages/ShowArtical.aspx?ArticalId=C1905B

CD511FC07C/2014-11-05.

[9]人才战略[EB/OL].http://baike.baidu.com/item/人才战略?fr=aladdin/2014-11-06.

宽带接入有线电视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 近年来,数字电视业务和数据业务作为广电行业中最为重要的两个方面得到了全面长足的发展。以声音和图像传输为核心内容的广播电视行业与以声音和图像的整合为核心的数据业务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中具有着非同寻常的作用。而要想继续保持这两个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努力提高宽带网络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则变得尤为重要。本文将着力探讨如何构建广电宽带网络安全可靠的数据中心系统平台。

【关键词】 广电宽带网络 安全可靠 数据中心系统平台

广电宽带网络近年来的高速发展,使得广电宽带的用户数量也得到大量的提升。广电宽带领域的各大运营商也开始加快了向通讯领域的转型脚步。伴随着广电宽带业务的多样化发展以及广电宽带用户人数的大幅度提升,努力构建好广电宽带网络安全可靠的数据中心系统平台显得尤为重要。

一、数据中心系统平台在构建初期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广电宽带业务在发展的最初,很少被社会接受和认可,它的用户只有几千家,为客户提供的产品类型也只有数据业务一种,因其产品类型非常单一、网络拓扑简单,因此,初期的广电宽带数据中心系统平台没有很好的安全性,也没有很强的拓展性,并且存在着许多问题。

1.1 硬件系统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广电宽带数据中心系统平台构建初期主要采用的是DHCP硬件系统,它的优点是系统负载能力较好,磁盘阵列较为优质。但是鉴于前端机房较多,出于对网络IP的整体管理考虑,也为了能够减少服务器的承载量,人们架设了很多台DHCP服务器,但是因为并没有相应的建立起有效地服务器系统的热冗余备份机制,所以当一台DHCP服务器出现故障时,也会致使其他所有的服务器也一同中断,大大的降低了工作效率,同时对服务器中心数据系统的安全也产生了严重的威胁,造成了不小的安全隐患。

1.2 软件系统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广电宽带数据中心系统构建初期服务器的软件一般采用Windows操作系统或者Linux操作系统,但是Windows和Linux操作系统都没有相应的冗余备份机制,因此不能很好的保障技术安全。并且因为它对用户承载数量的制约,不能大规模的开展业务,因此存在很多问题。

1.3 广电宽带数据中心系统平台构建初期产品支撑方面存在的问题

广电宽带数据中心系统平台在构建初期,并没有正规的宽带运营支撑系统,因此不能做到多元化的产品业务,而只能在某个业务流程环节中进行不同业务的纵向整合[1]。

二、对如何优化数据中心系统提出的几点建议

2.1 努力建立起硬件服务器系统的冗余备份机制

要想解决数据中心系统平台存在的种种问题,最为有效地方式是建立一个数据中心系统的冗余备份机制,也就是说要有一台能够统管其下的主服务器,在进行数据业务传输时通过主服务器向各个备份服务器发送指令,从而达到就算有个别机器无法正常工作也不会影响到全体的目的。

2.2 对软件系统进行优化和升级

软件系统在建设初期,存在着承再能力过小,不能很好的和广电宽带用户的大量增长进行应对的缺陷。因此对软件系统进行优化升级,提高其对于用户数量大幅度上升的承载能力,拓展其基本的能力,并且完善和强化它的数据接口功能是非常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在满足用户需求的同时提高数据中心系统平台的安全可靠性,保证用户对广电宽带业务的信任[2]。

2.3 构架优化的网络平台

在广电宽带的构建初期,无论采用的是那种服务系统,它们的结构都是单路的结构。这样的网络结构,十分不利于网络正常的安全运作,因为如果路由端口发生事故,那么整个网络系统都会陷于瘫痪的境地[3]。

三、结束语

伴随着广电宽带网络用户数量的稳步增长,广电宽带集团也逐步发展壮大,成为了极具影响力的大品牌。广电宽带业务也为人们的提供了更加多样和人性化的服务,便利了人们生活的同时也使得自身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可谓一举两得。但是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要想保持稳定的发展,广电运营商必须在现有基础上提升广电网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建立起更为完善的数据中心系统平台。从而才能实现与电信运营商实力较量的胜利。

参 考 文 献

[1] 翁复川. 梅洪涛. DHCP服务在宽带网络运营中的应用[J]. 电信科学,2013,12(8):22-43

[2] 朱迅. 杨丽波. 利用DHCP中继代理实现多子网环境中的IP地址统一管理[J]. 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09,25(13):75-88

[3] 喻勇,任晓峰,郑敬邦. 如何构建广电宽带网络安全可靠的数据中心系统平台[J]. 2009国际传输与覆盖研讨会,2009,10(9):125-213

宽带接入有线电视论文范文第6篇

2、云计算环境下的院校网络体系结构分析

3、唐桓科技:信息安全身份认证专家

4、校园网无线安全性研究

5、网御神州护航水利信息化

6、基于物理隔离和密码技术实现安全移动办公系统的研究和应用

7、基于身份的校园网准入控制部署设计

8、FAST科学数据管理平台统一身份认证的研究与实现

9、网络接入的智能控制技术

10、异构环境下统一身份认证平台设计与实现

11、身份认证和访问控制技术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

12、基于改进IKE协议的移动IPv6的IPSec架构研究

13、积极稳妥地开展教育认证系统的建设与应用

14、基于区块链的物联网信息安全平台设计与实现

15、首届全国信息化研究成果奖

16、基于SOA架构的连锁行业统一门户平台建设研究

17、手机信息安全新技术分析与展望

18、WAP 与I-Mode安全机制的对比分析

19、物联网智能终端安全对国家安全威胁影响及对策

20、数字校园网络接入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

21、面向高校远程教育资源共享新发展的VPN组网技术研究

22、移动安全接入平台的安全机制

23、试论如何利用802.1x协议解决校园网安全问题

24、移动互联网络安全认证及安全应用中若干关键技术研究

25、移动社交网络的安全问题与对策研究

26、应用系统安全综合解决方案及应用实践

27、基于Portal认证的电信宽带接入在校园网中的应用

28、基于大数据的企业网络安全体系建设

29、无线局域网安全缺陷及其改进分析

30、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安全机制探索

31、校园无线网络安全认证方法浅析

32、赛蓝科技:移动云iCAB,让企业安全地移动起来

33、车联网下的网络安全问题分析

34、三网融合背景下保障广播电视网络安全性的若干思考

35、有线宽带网络用户接入的认证

36、可信网络架构与认证体系研究

37、关于移动办公系统在国土资源业务中信息安全的应用探讨

38、“一体化云”保障扬州电子政务安全

39、身份认证系统在电子政务中的应用与研究

40、基于零信任的网络安全模型架构与应用研究

41、以无证书标识体系构建可信网络

42、电信大数据平台的网络安全防护体系设计

43、802.1x认证协议在局域网管理中的应用

44、基于802.1X协议的局域网入网免费认证方案

45、准入控制技术在网络安全设备中的应用

46、基于802.1x协议的银行信息安全认证系统的设计

47、基于用户认证控制的整合的电子政务网访问隔离实现方法

48、BJCA:营造诚信网络空间

49、浅谈农村信用社统一身份认证系统及实现

上一篇:作文创作作文教学论文范文下一篇:过程质量成本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