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学英语教师教学论文范文

2023-12-10

农村中学英语教师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 东海县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立足东海实际勇于创新,通过创设高端研训平台、创优轮训机制、创新“以考代训”模式、鼓励在职学历进修、创建网络教研平台等举措,提高农村教师队伍专业素养,全力打造东海教育品牌,为实现均衡、优质的农村教育发展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农村师资队伍建设 轮训机制 层级研训 教研网络 学历进修

教师队伍是农村教育发展的基石。近年来,东海县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大力促进了城乡一体化教育均衡发展,初步建立了一支素质良好、数量适当、分布均衡、结构合理、相对稳定、适应事业需要的教师队伍。东海教师进修学校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紧紧围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一中心,坚持不断增强服务意识、质量意识和专业引领意识,在抓好全员培训,大力推进校本研修和基层教师岗位培训的同时,更加突出农村教师的专业素质发展,开创东海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的新局面。

一、创优轮训机制,扎实开展教师岗位培训

直面教师需求是落实有效培训的基础。针对农村基层学校教师素质偏低和学校、人数众多的现实,东海进修学校决定建立教师岗位轮训机制,面向基层学校薄弱学科教师,按年度有计划地分批分期搞好小学、初中英语、数学、语文三门学科,高中英语、数学、语文、物理、历史五门学科教师的轮训工作;面向农村学校班主任,分期分批组织培训班,并逐步形成资格培训、提高培训和研修培训层次培训形式,构建基本课程合格、实践能力提高和理论研修系列培训框架,有效提升农村学校班级管理规范化水平。

拥有优质师资是提高培训质量的保证。东海进修学校充分整合全县优质教育资源,选拔理论功底深厚、教学经验丰富、多次参加过国家和省市培训工作的优秀教师,组建一支由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组成的兼职培训队伍,成立“东海县名师工作组”,建立“师资信息库”,组织实施对乡镇薄弱学校、薄弱学科教师进行独创性的二级培训。授课教师用各具特色的风格、智慧诠释教学理论和实践,用自己的实际经验深入浅出地解读教材,以学员为中心探究教学过程。学员普遍反映:这种把新课标理念具体化,示范课与教材解读相结合的培训方式很有实效,易于理解和运用;与一线教学骨干面对面交流更能解决实际教学中的困惑,利于提高教材驾驭能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提高针对性才是抓住培训内容的关键。东海教师进修学校从受训教师实际出发,确定新课程标准培训、教材培训、教学方法等重点内容,突出解决教什么、如何教的问题。分学科组织优秀教师示范课、集体备课指导,用贴近教师岗位直接需求的培训形式,确保学员参训的效果。采取制度化的培训管理模式,纪律规定细致全面、过程管理严肃到位,对参训学员和授课教师的双向考试、考核严谨认真,真正做到管理出效益。

二、创建层级研训平台,构建教师成长立交桥

创建“一基地两论坛”,丰富专业发展载体,助推名师团队建设。东海教师进修学校搭建“中国教育学会东海教师发展基地”、“晶都校长论坛”等研训平台,依托“教师发展基地”,先后举办“教师幸福发展报告会”、“名师成长与名校打造”培训班、“教育系统干部培训班”、“青年干部培训班”等17场次,选拔培训骨干教师3000多人次,同时组织300多名优秀教师、教干赴北师大、华师大基地封闭集中培训;顾明远、钱源伟、郑金洲、李炳亭等30多位名家来东海面对面辅导教师,杜金山、张志敏等全国知名校长应邀作论坛主讲。实施“晶都名师培养工程”,遴选省、市、县不同层次培养对象1000余名,与“市333”人才工程同步推进,通过名家指导、项目资助、课题研究、专题研修等形式,建设不同层次教师发展梯队。

创建农村教师发展中心,打造学习培训载体,助推农村教师成长。在全市首家“农村教师培训中心”基础上,积极建设省级示范性县教师发展中心基地,以“提升农村教师整体素质”为目标,按照“面向全员、突出骨干、倾斜农村”要求,投入5000万元建成占地210余亩的县级教师发展中心,整合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室、教科室、电教中心等培训资源,发挥岗位轮训、教师学历提升、高校合作办学等系列功能,构建“研修合一、四位一体”培训新模式,形成“省-市-县-校”四级师训网络的可靠载体,年培训教师达3万人次,其中集中培训超万人次。先后与全国名校共同体联合举办“高效课堂走进东海全国教学观摩会”,与中国教育学会共同举办“全国传统美德教育说课大赛”,与苏鲁豫皖创新教育联盟共同举办“全国多种风格语文教学展示会”,为全县教师展示才能、体验成功搭建舞台。

创建系列学科竞赛项目,提供展示交流载体,助推农村教师成功。组织两年一届全县“教师专业素养大赛”,安排高效课堂、主题班队会、现代教育技术、教师才艺等8个项目,涉及所有教师,覆盖所有学科,催生了一大批“全能教师”和后起新秀,发现和培养了大批年轻优秀教师。2013年的万名教师“走进新课改、展示新风采”教师专业素养大赛各项比赛正在进行中。全市首创了具有农村特色的教师全员培训与校本培训相结合的“以考代训”项目,并形成了完善的管理机制,每年暑期组织万名教师专业素质测试、两千名骨干教师综合素质考核、700多名教干任职资格理论考试,集中培训和自主学习相结合,在加强教师业务学习引导和检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坚持“教书先读书、立业先立说”理念,创办“教师书屋”,创建“书香校园”,举办系列读书活动,引导教师读书学习。各类竞赛项目的创设,充分搭建教师展示才能、体验成功的宽广舞台,构建起骨干教师成长成才“立交桥”。

三、创建教研网络平台,助推教师提高专业素养

全面建成县级教育网络平台。借助教育现代化契机,全方位地推出网络教研活动,利用校园网和教育网的无缝衔接,有效提供扩大交流与资源共享载体,搭建中小学教师相互学习交流的平台。使用网络资源实施教师全员培训,建设有效的个人教学网络资源库,帮助中青年教师找到提高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的切入点,受到广大基层教师的欢迎,一批网络学习型教师在网络教研实践锻炼中脱颖而出,为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精心打造学科教研资源网站。2009年创建“东海数学教研网”,按一至九年级分别安排内容,分优秀教案、优秀课件、教研通讯等栏目,有针对性地选登经典试题、优秀说课稿等内容,并有计划分章节组织网上集体备课活动。经过科技的洗礼,网络教研实践的锻炼,相当一部分教师在教研工作中脱颖而出,2012年经个人申报和专家评审,评选出优秀版主和会员52名。目前“东海数学教研网”点击量已达50万次,有注册主站会员5000余人,论坛人员3000人。学科网站有力地帮助教师找到提高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的切入点,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强化研训效果,受到广大教师的欢迎。

四、支持学历进修,全面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外联高校在家门口培训教师。东海教师进修学校积极致力于提升在职教师的学历层次,先后与江苏师范大学、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等高校联合,设立东海函授站,承办本专科函授进修,将进修提高学历的机会送到教师家门口,为在职教师提供便利的学习条件。同时积极动员不断扩大办学规模,从开始的一个专业一个班40余人,发展成现在的九个专业二十个班1400余人的办学规模。预计在三到五年内,使全县所有在职中青年教师都具有本科学历。

内抓管理让学历提升名副其实。在函授教学中,进修学校结合东海实际,改变传统的函授教学一味注重理论灌输的教学模式,加入提高教师业务素质的教材解读、教法分析等实用课程,既注重理论水平提升,又结合实际注重实用。学习期间还组织函授学员走进课堂,感受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定期开展教材、教法的讨论,使参学教师既学到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精深的专业学科知识,又学以致用,解决自己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在函授管理中,严格实施过程考核和监控,用细致周到的管理努力提高办学质量,增加教师函授学历文凭的“含金量”,切实做到“为提升基层学校基础学科教师的专业水平服务”。

长风破浪应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在教育快速发展的形势下,东海教师进修学校立足地方教育教学需求,勇敢地承担起东海教师培训的重任,取得了骄人的业绩,今后东海教师进修学校将乘着教育改革发展的大潮,进一步提高服务东海教师成长的实力,搭建教师们施展才华、快速成才的舞台,为东海师资队伍建设提供更优质高效的服务。

农村中学英语教师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 新课标对教师的专业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目前状况看,农村小学英语教师队伍还存在着教师构成复杂、数量不足、学历层次和专业程度较低、教师缺编等诸多问题,尤其是教师素质距离专业化的标准还相当遥远。本文针对广大农村小学一拥而上地开设英语课程的“教师条件”提出质疑,也给出了建议。

关键词 农村 小学英语 教师专业化 知识和技能

Humble Opinion on Specialization Crisis of English

Teachers in Rural Elementary School

DING Zubao

(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 of Nanjing Special Vocational Education School, Nanjing, Jiangsu 210038)

Key wordsrural; elementary English; specialization; knowledge and skills

1 农村小学英语教师队伍的现状

农村小学英语教师无论在学历层次、教师数量和质量,还是在编制上都存在着严重问题。

(1)教师构成复杂,学历层次较低。农村小学英语教师多为学科转岗教师(部分转岗教师因为正在进修英语专业而改行教英语);或是没有经过专门的英语培训,专业知识欠缺,教学基本功较差。学历多半是原来的中师毕业,根本就没有英语底子;还有部分民办转正(高中学历)和社会招聘代课教师。虽然不少教师通过函授,自考等方式取得专科甚至本科学历,但是其专业知识和技能与全日制毕业的教师之间仍存在较大差距,英语听、说、读、写的能力仍然较差。

(2)教师数量不足,专业化程度较低。大部分村小没有配备英语教师,英语课有的由班主任兼职,有的几所村小配备一名专职英语教师,实行跨校教学,工作量很大,教师质量不高,专业化程度较低。

(3)教师缺编,致使学生英语学业两级分化严重。农村小学教师缺口大,新教师的补充多采用聘用代课教师、教师转岗、社会招聘等方式,受编制和财政制约很难找到应届对口专业的大学生。不少学校硬是“赶鸭子上架”,勉强去开设英语课,教学任务无法完成,教学质量无法保证,致使学生在英语入门阶段就形成了严重的语言固化,给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埋下隐患。

2 小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化标准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根据新基础教育课程标准的要求,小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化必须具备如下知识和技能条件。

2.1 必备的知识条件

小学英语教师除了语音、词汇、语法知识外,还要具备必要的功能意念和话题知识,以及语言学习理论;必须具备条件知识,包括教学理论知识即传统的三大门“心理学、教育学和教学法”;具备教学实践知识,包括教学的策略和技巧、任务型教学法和语言学习评价等;必须具备相关的知识,主要包括世界知识、文化知识和学科交叉的边缘性知识;必须具备前沿知识,也就是最新发展的知识,包括现代科技知识、社会人文知识和语言发展知识。

2.2 必备的能力条件

小学英语教师必须具备的能力包括:(1)英语语言技能。指听、说、读、写的技能;(2)教学技能。包括使用教材的技能、教学设计技能、构建模式技能和应用教学技巧的技能;(3)教学实施技能。指课堂教学的调控和组织技能、教学实施和课堂管理技能、使用教学手段的技能;(4)教学评价技能。包括教学反思技能、教学评价和案例提炼技能、经验总结技能;(5)教学研究技能;资源开发和利用技能;师生合作技能和创新技能。

从英语教师专业化必备的知识结构看,是需要教师去更新、补充知识。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在上面所列举的知识体系里,功能意念和话题知识、语言学习理论、教学实践知识、相关知识和前沿知识都是目前广大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知识结构中比较薄弱的环节,教师必须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这也是专业化发展对教师的重要要求。从技能方面看,新课标对教师在资源开发和利用、师生合作、创新和教学研究技能等方面提出了崭新的要求,教师不仅是传授知识的“教书匠”,还是具备自我生成能力,主动提升,追求专业发展的教学、科研“专家”。显然,上面所列举的知识和能力条件只是教师专业化的“静态”形式;其实,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英语教师要通过校本培训、行动研究、参与式研训、反思式教学等途径来通向教师的专业化。

3 对农村开设小学英语课程的质疑

长期以来,小学教师的专业化并没有被认同,甚至被人们所忽视,在农村更是如此,连教师自己也怀疑自己到底是不是专业人员。教师自己对职业专业性的认识都很模糊。

其实,小学生刚开始接触和学习英语时,是对这门课程抱着期待、带着新奇、充满兴趣。他们宛如一张白纸,等待着英语教师去描绘,用什么技法?描绘出什么?这一切全由教师掌控。老师教给他们的不仅是知识,熟练的技能;还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对英语学科正确的认识;还要给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强烈的学习兴趣;通过英语教学让学生认识这个世界,并培养他们的认知能力,发展良好的个性和健康的心理等,为他们将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上面所概括的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现状,比照英语教师的专业化标准和职业要求,我们不禁要问:目前这支教师队伍能承担得起中国广大农村的小学英语教学的重任吗?鉴于此,笔者认为一拥而上地去开设英语课程不可取,在条件不成熟的地区必须降温,在条件严重缺乏的地区必须推延开设时间。

当然,不开设英语课程也会带来很多社会问题,政府、学校、教师、家庭,社会将会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这个问题,必须统一认识,进行谨慎,深入的探索。同时,克服困难,创造条件,不遗余力地建设教师队伍。采取因时、因地而宜的方法,待时机成熟方能开设,切莫跟风和盲从。中国人民大学的胡明杨先生就说过:“如果小学外语教学的师资问题解决不了,让一些自己的英语都没学好,发音全是中国腔的老师去教小学生,一旦养成习惯,将来再改正比登天还难,还不如不学。”

综上所述,笔者建议打算开设英语课程的农村小学,应对本校英语师资的数量和质量进行充分论证,然后向上级教育主管部门递交可行性研究报告,上级主管部门应该成立专家委员会,确立英语教师专业化评价体系,依据标准进行调研,检查核实,认为确实具备开课资格,发给开设英语课程许可证,然后学校方可正式开设英语课程,千万不能不顾客观条件而一刀切、一拥而上。从几年级开始开设英语课程也要视情况而定,因为这一切的决定因素都是农村小学英语师资的数量和专业化水平。

参考文献

[1]王建军.学校转型中的教师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86.

[2]吴欣,杨晓青.中国中小学英语教师现状调查与分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333-335.

[3]安凤歧,梁承锋.小学英语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4-15.

[4]胡明扬.外语学习和教学往事谈[J].外国语,2002(5):2-9.

农村中学英语教师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在进行《新课改视域下农村普通高中教师教学行为的调查研究》的课题研究过程中, 我们对全区的139位高中教师和部分学生 (1053名) 进行了问卷调查, 并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物理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进行了研究。

课堂观察表明, 教师使用多媒体 (音乐、视频、微课、动画等) 辅助教学已成常态, 实物投影、自制教具等偶见课堂, 说明媒体资源呈现多元化, 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比较单一的教师口授现状, 既增大了课堂信息容量, 又让课堂更丰富、生动、多彩。但另一方面, 为用媒体而用媒体, 媒体资源与课堂内容联系不大, 媒体资源重复使用, 教辅书、导学案、板书与多媒体课件内容重复, 使用了多媒体课件就忽略板书甚至没有板书等现象普遍存在, 从课堂形态看画蛇添足, 从学生状态看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负担。

在对理科教师实验开出情况的抽样调查中, 演示实验开出率达95%以上的只有23.08%, 学生实验开出率达95%以上的仅17.19%;在对学生的调查中发现, 教材中的实验都做了的只占16.33%, 补充了教材以外的实验占22.89%;另一调查表明, 教师通过真实操作开展演示实验的只有32.26%。

在研究过程中, 我们随机观察了大量的常态课堂, 很少看到老师在课堂上做演示实验, 学生实验更是少之又少, 多数老师都是通过讲实验或用多媒体演示实验来完成教材上的实验内容。在与老师的交流访谈中, 普遍认为课堂上做实验花时间、麻烦, 认为做实验的效果没有讲实验来得快。

二、多媒体技术在物理演示实验教学中的益处

(一)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实验教学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从技术上看, 多媒体技术具有动画效果、直观图形、情景交融等优势, 能给学生带来丰富的感官享受, 适合于学生心理机制的接纳, 有利于学生迅速融入到所学物理知识气氛当中。利用多媒体课件引入新课, 增强直观性更容易创造学习氛围,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孔子曰:疑起于思, 思起于问。问题是思维的动因。

(二) 与物理实验教学相整合, 更好地发挥演示实验作用

(1) 使实验过程变清晰:物理课堂演示实验中, 一些实验的效果往往不明显。多媒体技术模拟实验则可克服这一缺点, 将不直观的化为直观, 把不清晰的变为清晰。例如:光学中的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 日食、月食的成因, 光学中的光路图, 液体内部压强的产生, 连通器原理、微观世界里的分子、原子、晶体等的结构, 电流、电压概念的形成, 电磁感应现象, 电容的充电、放电过程, α粒子散射、重核裂变现象等。通过多媒体的形式, 这些在传统教学上难以理解的现象, 可清楚看到。这对学生的物理模型的建立有很好的促进和消化作用。 (2) 对常规实验做补充:多媒体技术与物理实验整合之后, 可以突破常规实验仪器的局限性, 对那些难以观察、复杂的实验进行模拟, 成为常规实验的补充, 从而有助于学生发现规律、获得知识。 (3) 让运动实验重现:一些演示实验中虽然我们能看见现象、事实的真实性, 但由于时间短, 现象稍纵即逝, 学生来不及细致观察, 不能马上发现问题的本质, 没有独立思考的过程。利用多媒体技术则可多次重复模拟实验过程, 再现物理现象;能变动为“静”、变快为“慢”、变“连续”为“定格”, 变说不清为“一目了然”, 使许多看不见摸不着的变成有“形”、有“声”, 从而有利于学生对物理现象、过程、状态的观察和分析。

(三) 有助于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物理实验教学中的重难点、物理过程, 有时很难用“语言”和“粉笔”阐述清楚, 若用电脑对其进行模拟, 就能取得良好效果, 多媒体技术可把静态事物动态化, 微观问题宏观化, 抽象问题形象化, 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掌握理论, 突破难点。

(四) 能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的容量

当在课堂中使用多媒体技术之后, 一些以往需要板书的东西, 教师便可以直接展现 (事先已经用电脑准备好了) ;一些物理实验所需要的步骤和时间也会由于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中的使用而大大减少, 这就极大地增大了课堂教学的容量。

多媒体课件的图表与色彩等信息手段可引起学生更有效的注意, 恰当的色彩对比、图表演示、音像播放, 能突出、强化重点, 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记忆重点。运用多媒体课件, 可以精心设计练习题,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练习材料, 更多的练习机会和更多的表现自己能力与成就的机会, 加大课堂教学容量, 及时传递和处理教育教学信息, 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成效。

网络化多媒体教学已为多个学习者提供了对同一问题能用多种不同观点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综合的机会, 便于集思广益。这不仅对问题的深化理解和知识的掌握以及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都大有裨益, 而且对合作精神的培养、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当然这也要求教师能恰当控制课堂教学, 有较强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 否则会适得其反。

总之, 在物理教学中, 恰当地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 能够较直观地展现感性材料, 创设更佳教学情境, 获得更佳的教学效果。

摘要:本文就当前农村中学物理演示实验教学的现状与不足, 探讨如何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来提高农村中学物理教学水平、改善农村中学物理教学效果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物理实验教学,益处,弊端

参考文献

[1] 崔元召.多媒体在农村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教学实践, 2007⑼。

农村中学英语教师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1.1 继续教育的教学内容和实际需求脱节

中小学英语继续教育的教育内容实效性不强, 其培训内容并没有将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的实际需求充分考虑进去, 导致培训的内容和实际需求相脱离。比如培训内容和农村地区的教学不相符;其教学内容和农村的实际教育不切合等等。

1.2 继续教育的教学形式单一, 英语教师的学习兴趣不高

继续教育的教学形式大多是集中培训, 教学方式也较单一, 很难反映不同英语教师成长的需要, 导致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主动性不高。同时继续教育的课程教学大多以记忆性教学为主, 使得受教者对教学的兴趣度不高, 而且不适合成人的特点, 导致很难将教师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 让他们主动参与教育活动。

1.3 继续教育流于形式

由于继续教育在考核评估方面不严格, 甚至存在走过场现场, 使得继续教育出现形式化现象。缺乏操作性强的有效的教育教学的质量考核评价机制, 只重视学时总量, 较忽视实际教学效果, 而教师能在今后教学中得到有效运用才是继续教育的目的所在。

2 改进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继续教育问题的对策分析

2.1 将教学内容和实际需求有机融合, 并建立严格的质量考核评估机制

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继续教育存在教育内容和实践脱节问题, 为此, 首先必须对农村地区的中小学英语教育的实际情况进行有关调查、走访, 以不断增强继续教学的适应性以及针对性。其次, 继续教育机构和有关人员应多和基层学校进行联系, 并深入到农村中小学的实际教学活动中去, 切实了解学校和教师的英语实际教学需求。多和校长、教师和学校其他人员交流, 深入了解农村教育的实际问题, 着重听取农村地区一线教师的意见。最后, 将获取的信息进行汇总、整理和分析, 找准原因和涉及到的有关理论等等, 之后再根据分析的信息来确定继续教育的教学内容, 采用何种教学形式, 确定参加培训的人选等。以免在继续教育中说空话, 使受教育者失去学习的信心。此外, 还需建立继续教育学习质量的考核评估机制, 采用“宽进严出”方式, 有机结合过程性评价以及终结性评价, 也就是说, 不仅要对教师的出勤率进行考核, 更注重教师学习的课堂表现、课堂发言、作业、以及教育实践等进行评估。同时全程跟踪, 对参加继续教育的英语教师间进行综合评价, 若达不到毕业要求一律不予毕业。

2.2 创新教育教学方法

部分中小学英语教室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不高, 兴趣也不高, 且存在考试敷衍了事的情况, 这些均反映出继续教育教师在教学方面的吸引力不够, 并没有考虑到中小学英语教师具有丰富的人格化且个性化的经验。所以必须创新教学方法, 根据受训教师的特点以及实际需求, 让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继续教育的教学活动中去, 比如;案例式、参与互动式、观摩研讨式、专题讲座式等等教学方法。对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进行多元化的培训, 让受训教师能主动地参与教学中去, 并积极和他人进行互动交流, 在各种教学活动中, 在和他人进行交流合作中, 不断反思自身已有的观念以及教学经验, 从而不断生成新的知识与经验, 进而在学习中不断获得提高和发展。

结束语

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的继续教育是一项艰巨又重大的工程。我国目前的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的继续教育仍存在一些问题, 对此, 我们要将教学内容和实际需求有机融合, 并建立严格的质量考核评估机制, 同时创新教育教学方法, 从而为广大农村地区教师构筑教育交流的平台, 有效提高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继续教育的质量和效率, 进而推动我国教师的继续教育的健康长远发展。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目前我国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继续教育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继续教育,对策

参考文献

[1] 冯彬.农村初中英语教师继续教育的现状调查与对策[D].山东师范大学, 2012.[1]冯彬.农村初中英语教师继续教育的现状调查与对策[D].山东师范大学, 2012.

农村中学英语教师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是众多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追求的目标。在新课改下,农村中学英语教学不容乐观,基于此,为提高农村中学英语教学水平,本文从农村中学英语教学课堂的教育现状入手,对教学质量的学理展开了分析,研究了提高农村中学英语教学质量的策略。

关键词:农村中学;英语;教学水平

在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学生通过学习英语学习,提高综合语言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将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在教育改革之后,农村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离新规定的课程标准还很远,在这种情况,农村中学英语教师必须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对课堂教学要引起重视。

1.农村中学英语课堂教育现状

1.1教法过时,教法滞后

在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由于“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许多教师仍不能摆脱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仍采用“填鸭式”课堂教学,一堂课下来,黑板上写满了文字,学生们继续做笔记,这种教学方法存在许多缺陷,很容易出现了“费时低效”等问题,这样的英语课堂严重损害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极大地降低了课堂教学质量。

1.2学校层面没有引起重视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教学设备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工具,它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从目前国内许多农村中学的教育状况来看,教育设施十分落后,英语教育已不能满足现代需要。教学设备严重不足和衰退只是一个次要因素,而主要问题时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偏低,由于教师在农村工作生活待遇较差,学校缺少对硬实力的投入,导致学校不能留住英语专业教师。

1.3学生英语水平低,对学习的热情不高

相对于城市中学,农村中学由于环境的限制和影响,学生普遍知识面较小,主动学习、互相竞争意识不强,学生英语基础的贫乏,是导致学生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的主要原因,此外,还与中学英语教师的教学方法有关。

1.4家庭和社会环境对学习效果的影响

农村家长普遍受教育程度较低,监督孩子学习文化知识,培养兴趣爱好几乎是空白。部分家长甚至认为,没有上大学孩子是不可能成功的,还有部分家长认为学生应该早点上班赚钱,积累生活经验,很明显,这种想法很愚蠢。社会氛围不浓厚也是影响初中生英语学习的重要因素,无法为学生创造更好的环境,也无法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机會。

2.提高教学质量的学理分析

在上述中,从教师、学生、学校、家庭四个层面分析了当前农村英语教育存在的问题,但从本质的层面来看,在短期内,家庭和社会问题难以得到解决。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需要从多方面构建全新的互动教育模式。

第一,教育主管部门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实施个体化的政策,组织农村中学英语教师定期学习、训练,对农村中学英语教师进一步调整和制定学习计划,给予更多的精力,制定完善的监督机制。

第二,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从发展的角度,对农村教育进行研究,在农村中学英语教学中,邀请师范学院的毕业生到农村开展教学工作,在开展教学之前,对这些中学英语教师进行培训,让中学英语教师掌握教学方法和技巧。

第三,如今,信息化浪潮蜂拥而至,微博、微信等媒体的广泛应用,给教师的自主学习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学校要求教师利用各种英语学习网站资源学习英语,不断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知识层次的基础上,为构建学习教育一体化教学模式提供知识支持[1]。

第四,政府要动员教育部门、学校、教师、家庭、社会等方面,积极推动和支持农村地区的教育发展,对于贫困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国家应给予一定的帮扶政策,利用各项政策资源,形成强大的合作力量,推动农村中学教育的长远发展。

3.提高教学质量的策略

3.1进一步提高教师基础理论水平

教育界必须真正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理念,大力支持和鼓励农村中学英语教师积极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为农村英语教师创造便利条件。通过运用新的教育方法来改进教学方法,提出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理念,对存在问题进行反思。

3.2突出以学生为主体

为营造学生主动学习的环境,课堂教学既是知识传播的过程,又是师生情感交流、思想共鸣的过程,语言课程也是如此,教师要求学生参与学习知识积累的过程,这不但可以提高学习兴趣,而且可以积累英语知识,这是相互学习和相互促进的过程,学生的学习也得到了很大的进步[2]。

3.3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参与

使学生具备良好的综合语言能力是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现代外语教育重视语言学习,强调语言学习的实用性,强调学生在语境中接触、体验这门知识的理解,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能够运用语言。在农村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注意力难以集中,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新形势的要求。

合作学习能激励学生发挥到最好,这样不仅能促进学生之间在学习上的相互支持,互相提高,还能促进学生情感交流,改善人际关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效率。美国教育家布鲁巴认为,“教育技巧中最精细的原则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他认为“比起解决问题,提问更重要”。通过对话、讨论、提问等方式,使学生直接参与到英语课堂中的再发现过程,充分反映出课堂效果。

3.3改善农村教学基础设施

从党的十八大召开开始,中共中央就致力于缓解和发展贫困问题。习近平曾指出:义务教育的开展是非常有必要的,让农村的学生受到良好的教育,不要让学生输在起跑线上。教育部门要积极争取有关教育的扶贫项目,或者是补助奖金,将农村中学英语的教学硬件设施完善,将教学设备更新,为农村中学教学的开展创造良好的条件[3]。

结语

综上所述,农村中学英语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若要积极提高农村中学英语教育水平,教师、学生、教室都不会缺。以教师为目标,创建良好的学习平台,促进中学英语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以学生为主体,寻求提高学生思维质量的途径:以课堂为阵地,积极探索多种教学模式,促使农村中学英语课堂教学水平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王艳华.浅谈如何提高农村中学英语教学水平[J].英语广场,2016(11):153-154.

[2]张继东.注重农村中学英语口语教学训练,全面提高英语水平[N].学知报,2011-03-14(C08).

[3]付月.提高农村中学英语教学水平的思考[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6(03):134-135+139.

农村中学英语教师教学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 基于个人知识管理的农村教师培训有利于节约时间与经费,激发教师发展的内在动力,促成其知识流动、应用与创新。为此,必须强化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意识与能力,并从培训内容、方式、过程、评价、方式等方面重构农村教师培训模式,提高培训成效。

关键词: 知识管理 农村教师 培训模式

自基础教育改革全面推进以来,如何提高农村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始终是我国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教育工作者们从理论与实践方面对农村教师培训问题进行了诸多研究,然而从现实状况看,尽管国家各级各类教育部门为此付出了相当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以短期集中授课为主的农村教师培训的实效仍差强人意,其关键在于对“外塑式”知识输入的功效给予过高期望,未能紧紧依托农村教育的实际,充分激发教师的学习动力;未能实现组织行为与个人行为的有机结合。以教师个人知识为基点,关注教师个人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理论知识与实践性知识的转化与创新的教师知识管理,为这一问题的有效解决提供新的思路。本文从农村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视角,探讨农村教师培训模式的创新与重构。

一、基于知识管理的农村教师培训价值的内涵

知识管理一词,源自现代企业管理,最早由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于1988年提出,主要探讨在知识(包括信息)成为一种重要资源的现在社会,如何发挥企业员工的集体智慧,通过对知识的获取与传播、交流与分享、应用与创新,达到企业发展的目的。近年来,我国学者开始关注知识管理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尤其是对教师个人知识管理层面的若干问题进行了初步探究。我们认为,教师个人知识管理是指运用知识管理的理论与技术,并辅之以学习型组织理论与信息技术,对教师知识的获取、储存、分享、运用进行管理的过程[1]。其实质是促使教师的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实现转化,目的在于不断提高教师在知识社会的环境适应性,以及知识创新、知识应用和不断学习的能力,寻求知识增值的有效方法,使教师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最终实现提升教师执教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进而促进学生的良好发展。从我国农村教师的培训现状看,教师个人知识管理可以有效地解决以往培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师个人知识管理根植于教育实践,有利于最大限度地节约时间和经费成本。

时间和培训经费一直是制约农村教师培训质量的瓶颈,以县一级集中短期学习为主要方式的农村教师培训,难以有效解决教师的培训时间和经费问题,往往只能在几天之内匆匆结束,缺乏学习的持续性与深入性。而教师个人知识管理注重教师对日常教育教学经验的整理、分享、反思与创新,将教师执教能力、科研水平的提高根植于个人的教育实践,而非寄望于短期培训。换言之,教师个人知识管理是一种具有经常性、自觉性和实践性的自我培训,这能够将培训的时间和成本降至最低。

(二)教师个人知识管理注重知识的转化,有利于实现理论知识学习与教育实践的有机结合。

农村教师培训的理论与实践脱节是影响培训效果的重要因素,教师通过培训获得的理论认知由于缺乏思考与应用,要么迅即遗忘,要么机械挪用,难以使培训内容真正运用于教育实践。教师个人知识管理强调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相互转化,经由知识转化达到知识融合、应用与创新的目的。如此,教师的教育实践就成了培训的实质性延续,培训获取的理论知识与教师的隐性知识及教育实践紧密结合,使得通过培训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成为可能。

(三)教师个人知识管理注重教师的主动自觉发展,有利于增强农村教师参与培训的内在动力。

现阶段,我国农村教师培训的常见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由教育行政部门出资,对农村教师实施免费培训;另一种是教育行政部门将教师培训与职称晋升、评优评先挂钩,强制要求教师参加培训。这两种培训方式中,农村教师参加培训具有明显的被动性,尽管组织者要求严格,但培训效果依然难以保障。教师个人知识管理以教师为发展主体,将知识获得、知识转化创新视为教师发展的主要途径,其中,获取知识是其首要环节。倘若教师具有较强的个人知识管理意识与能力,那么参加培训就成了农村教师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因此,教师参与培训与个人知识管理及专业发展三者就成为有机的统一体,教师参与培训的动力就由外部转化为内部,成为个人的主动自觉行为。

(四)教师个人知识管理注重教师知识的社会化,有利于充分利用教师实践性知识资源。

教师个人知识大多来源于教育实践,以隐性状态存在,这类实践性知识是教师知识的主要构成,在实践中指导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是教师个人教育智慧的体现。农村教师培训集中了一定区域内的农村中小学教师,本应是教师交流、分享个人实践性知识的极佳机会,然而,我国农村教师培训大多采取自上而下的培训方式,由专家、学者介绍教育教学理论及实践经验,被培训者多为聆听专家讲学,专门的个人经验交流较为缺乏,造成教师实践性知识资源的极大浪费。知识管理理论认为,知识的转化与创新是知识管理的核心议题,它包含四个循环进行的过程,即社会化——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外在化——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联结化——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内在化——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2]。这里,知识社会化指的是个人实践知识的体验分享,由此可创造诸如共有心智模式和技能之类隐性知识的过程。利用教师培训的时机,搭建教师实践性知识的交流平台,可有效实现教师个人知识的社会化,加速教师知识转化与创新的进程。

二、基于知识管理的农村教师培训路径

基于知识管理的农村教师培训,以提高教师个人知识管理能力为基点,以教师培训为契机,实现集中学习与日常知识管理相结合,个人学习与群体学习相结合,自上而下的专家指导与自下而上的教师反思性实践相结合。同时,要加强学校层面的教师知识管理引领,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构建有利于教师知识管理的学校内部环境。

(一)农村教师培训的理念由“外塑式”向“内塑式”转变。

知识建构理论认为,学习者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收者,而是信息加工的主体,任何外部知识只有经过主体的加工,才能真正被接受和理解。游离于教师的个人知识结构与教育实践之外的知识经验输入,难以与教师的个人知识产生共鸣与融合,甚至可能出现经验排斥现象。传统农村教师培训低效的主要原因在于对培训寄予了过高期望,希望通过专家的指导,在短时间内提高农村教师的教育教学及科研水平。这种舍本逐末的“外塑式”培训,夸大了知识经验的客观性,认为客观的知识经验可以简单地被学习者纳入个人知识结构中。事实上,专家的知识经验虽然具有一定的普适性价值,但更具有个体性、情境性、缄默性等特征,绝非通过简单的移植就可成为他人的知识经验,这是为什么某些教师在经过多次培训仍然难以明显提高个人教育教学水平的关键原因所在。由此,必须转变农村教师培训理念,激发教师发展的内在动力,以教师教育实践生活为主阵地,以教师培训为纽带,以教师个人知识管理为主要方式,促进教师的“内塑式”发展。

(二)引领营造优良的学校内部环境,强化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意识与能力。

要提高教师知识管理的成效,除了教师个人提高知识管理能力外,还需要学校为其提供必要的技术与环境支持。为此,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在注重教师个人知识管理能力提高的同时,引领学校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

1.教师个人层面知识管理

教师作为知识管理的主体,其对知识管理的意义的认识与理解,对知识管理方法的掌握与运用,以及在教育过程中进行知识应用与创新的实践程度,都直接影响个人知识管理的效果。

首先,教师要将个人知识管理视为专业发展的必要途径。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受教育资源、学校环境、生活环境及自身教育教学水平等方面的影响,农村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压力更大,受制因素更多。因此,充分利用现有环境中一切可资利用的教育资源,通过高效的知识管理,提高个人的教育教学、科研能力,是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其次,教师要深刻理解知识管理的内涵与过程,谙熟其内在机理。知识管理的五项流程为:知识获取、知识储存、知识分享、知识转化、知识应用与创新,其中,知识获取是基础,知识储存是条件,知识分享是路径,知识转化是关键,知识应用于创新是目的。教师应摒弃功利性知识摄入,拓宽知识获取渠道;依据知识类别、学科属性及个人教学风格等,对知识进行归类整理,形成个人知识库与知识地图,以便需要时按图索骥;主动与他人交流教育体验,注重教育反思,实现显性理论知识与隐性实践知识的相互转化;勇于进行教育教学革新,以检验知识的真伪。教师知识管理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其专业发展的过程,五项流程之间既没有必然的逻辑顺序,又相互关联,缺一不可。

再次,教师要掌握适合个人的知识管理的技术与方法,提高知识管理效率。教师知识管理技术手段的采用是基于对教师知识获取、存储、运用、分享、创新的需求,目的是提高教师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教师应该对知识库与知识地图的使用有所了解。教师可以建立自己的网络空间,对教学中的经验与心得加以整理和升华,或者建立专供知识交流的论坛,创建知识分享的平台。此外,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个人知识管理可以充分利用各种主流软硬件工具,结合使用其他方便的辅助小工具,例如微软Office,MS Out look,Lotus Notes与ICQ、MSN等常用软件,以及概念地图、网络日志weblog和iSpace Desktop,iNota、Mybase等辅助小工具,以使教师更顺利、高效地进行个人知识管理。此外,教师还可通过个人生活史研究、教育叙事研究及案例研究等途径,对个人及他人的教育实践性知识进行知识管理。

2.学校层面的知识管理

这里,学校层面的知识管理主要是指学校要为教师个人知识管理提供必要的制度、技术与环境支持。首先,要厘清农村教师知识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如知识获取动力不足、途径狭窄,知识储存无序,知识分享意愿缺乏、平台较少,知识创新能力较弱,等等,以准确定位教师知识管理的目标。其次,要弱化科层制组织结构,建立有利于沟通的扁平网络组织结构。校长要引领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建设,通过校本课程开发、教研活动、课题研究等方式,为教师搭建知识交流、分享的平台,营造合作型学校组织文化。再次,加强图书资料建设,充分发掘、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建立校内教学资源中心和教师知识库,及时收集、更新教师知识管理信息,绘制学校知识地图。最后,学校要形成一定的制度,重视教师知识管理的过程与效果的激励、监督与评价。

(三)以教师知识管理为基点,重构农村教师培训模式。

农村教师培训必须改变培训内容与教育实践脱节,专家与农村教师脱节,培训过程与培训结果脱节的现状,以教师知识管理为基点,重构培训模式。

1.由专家菜单到知识之惑——培训内容的重构

课程内容的选择在任何学习活动中都至关重要,它必须关照学习者的经验世界,因为“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的情感特征对课程内容起着支配作用,它们是受学生控制的,而不是由学科专家支配的。知识只能是‘学’会的,而不是‘教’会的”[3]。然而,我国农村教师培训的内容常常由专家根据个人的研究兴趣和研究所长决定,这种本末倒置的专家式培训菜单似空中楼阁,脱离教师的经验世界,难以满足教师的实际需求。农村教师培训的内容选择应来自于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的知识之惑,诸如:农村教师在课程改革背景下最需要获取何种类型的知识?在教育实践中如何实现显性理论知识与隐性实践知识的相互转化?如何解决知识的应用与创新过程中的各种问题?等等。对农村教师而言,上述源自教育实践的问题,是他们亟须解决的现实所求,对此,他们既有深刻的认知体验,又有极强的学习期待。

2.由单向输入到群体分享——培训过程的重构

教师培训是教师交流个人教育实践知识的有力平台,教师知识分享不但能激发教师创新专业知识的潜能,学校整体的知识资产也在此时得到极大增值。而现实的农村教师培训则成了专家展示甚至炫耀个人才华的舞台,单向的知识输入几乎完全忽视学习者的需求,也使他们失去极好的经验交流机遇。农村教师培训必须将专家讲授和教师经验交流相结合,给教师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对学习感受及个人的实践困惑进行交流,使教师真正成为培训的主体。

3.由形式总结到实践创新——培训评价的重构

农村教师培训的目的是提高教师的执教能力和教育科研水平,以适应教育改革的现实需求,培训的内容来自教育实践的需要,培训的成效也要在教育实践中进行检验,可以说,农村教育实践情境是培训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教师培训的成效评价也应体现在教育实践中,而非以听课笔记或总结作业的形式作为培训的结束。也就是说,教师在培训中获取的理论与实践知识,须经由实践的检验,才能辨别其真伪,才可知晓教师培训的实际效果。培训过程的结束恰是评价过程的开始,教师培训机构须密切关注教师接受培训之后,在教学、科研等方面的表现,以检验培训的实效。这种后续式评价方式不仅可以客观验证培训效果,更可以为以后的教师培训及发展提供必要的现实依据。

4.由集中培训到多样培训——培训方式的重构

集中式的农村教师培训的优势在于能最大限度地利用专家知识资源,构建教师知识分享平台,创造规模效益。但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一是学习空间脱离教育实践,有画饼充饥之嫌;二是整齐划一的培训大多侧重于介绍具有普适性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经验,无法照顾教师的个性化发展;三是与动态的农村教育实践相比,静态的集中培训缺乏必要的后续教育指导。基于此,农村教师培训必须采用集中培训与经常性培训、个性化培训、专门化培训及教师自我培训相结合,丰富培训途径,增加培训频度;针对农村教师发展特点与农村教育面临的实际困境,依托校本课程活动,实施个性化培训;构建鼓励教师教育教育改革的激励机制,注重通过教师个人知识管理实现专业发展的自我培训方式。

参考文献:

[1]陈列,赵虹元,靳玉乐.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导刊,2009(4).

[2]竹内弘高,野中郁次郎.李萌译.创造知识的螺旋——知识管理理论与案例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8-9.

[3]施良方.课程理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09.

本文系河南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农村中小学教师知识管理模式构建与实验研究”(项目编号:2011FJY014)阶段性成果。

上一篇:化工信息技术生产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学生化学自学能力提高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