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实习计划范文

2023-09-20

培养实习计划范文第1篇

[摘要]顶岗实习是职业教育实现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劳动者的重要教学环节。职业教育顶岗实习存在成本,从管理学视角看,职业教育顶岗实习成本可以分为运行成本和风险成本。职业学校、实习单位、实习学生都有各自不同的顶岗实习运行成本构成和风险成本构成,都需要对顶岗实习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对运行成本控制的一般原则应为:优化顶岗实习运行程序,提高顶岗实习管理效率,争取以较小的成本投入获取较大的回报。对风险成本控制的一般原则应为:加大风险防范成本投入,合理分散风险化解成本。顶岗实习成本具有非营利性,国家应支持顶岗实习参与者有效控制成本,也更需要采取措施合理分摊顶岗实习成本,以更好地推动职业教育顶岗实习的顺利进行,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技能型勞动者。

[关键词]顶岗实习;运行成本;风险成本;成本构成与控制

[作者简介]孙长坪(1964- ),女,湖南长沙人,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职业教育法治与经济研究所所长,教授、高级经济师,硕士;段伟(1988- ),男,湖南新化人,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会计学院,讲师,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在读博士。(湖南  长沙  410205)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职业教育顶岗实习成本构成与分摊对策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2018JJ5036,课题主持人:孙长坪)

一、问题的提出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技能型劳动者是我国要抓紧建设的劳动者大军三大类型之一。众所周知,职业学校是技能型劳动者培养的“主战场”,培养满足各类职业岗位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其责无旁贷的使命。顶岗实习是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实现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劳动者使命的重要教学环节。为促进高素质技能型劳动者培养,有效规范职业教育顶岗实习教学,2016年教育部等五部委印发了《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将顶岗实习明确界定为“初步具备实践岗位独立工作能力的学生,到相应实习岗位,相对独立参与实际工作的活动”,并要求学生顶岗实习达到6个月,职业学校科学组织和依法实施顶岗实习;2019年国务院发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再次强调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时间一般为6个月”。顶岗实习已成为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劳动者不可或缺的重要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然而,现阶段我国职业教育顶岗实习存在职业学校“剃头刀子一头热”,实习单位难求的现象。2016年12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座谈会上讲话时指出:“在实践中,相当多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依靠‘人情维系’,而不是‘制度保障’,企业积极性不高。”①而且,部分职业学校对学生顶岗实习也存在“放羊”的现象。为什么职业教育顶岗实习开展中会存在这些困难?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其深层次的问题还在于顶岗实习成本分摊问题。顶岗实习是职业教育学生实习中最高层次的实习,属于专业实习,其相对于职业教育其他实习如认识实习、跟岗实习而言,实施难度大,操作要求高,风险概率高。因此,职业教育顶岗实习需要花费的成本也较高,而我国职业教育顶岗实习成本分摊问题未得到有效解决,严重影响了职业教育顶岗实习的开展,不利于技能型劳动者的培养。职业教育顶岗实习成本分摊已成为技能型劳动者培养中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成本构成与成本控制是解决成本分摊的前提,为此本文拟对职业教育顶岗实习成本构成及控制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以期对职业教育顶岗实习成本分摊策略的研究提供一些前期探讨。

二、职业教育顶岗实习成本界定及分类

(一)职业教育顶岗实习的成本界定

从管理学角度来讲,成本是指主体以预设目标为指引,运用管理方法、技术和手段对管理对象进行组织、协调、控制、评价等发生的各项费用支出,这实际上是一种基于“预期目标—费用支出”的成本界定方式,这种成本界定方式的要素包括管理主体、预设目标、管理对象、管理过程、费用支出等。职业教育顶岗实习参与的主体包括职业学校、实习单位、实习学生,其中职业学校和实习单位都属于开展顶岗实习的管理主体,实习学生虽不属于开展顶岗实习的管理主体,但学生也负有对自己顶岗实习行为管理的责任。在顶岗实习中,三类主体的预设目标都是提高学生的岗位操作技能,管理对象都是学生顶岗实习。因此,根据管理学的这种成本界定方式以及职业教育顶岗实习的特点,职业教育顶岗实习成本则可以界定为:职业学校、实习单位以提高学生岗位操作技能为指引,制定和执行顶岗实习专项制度,运用相关手段和方法对学生顶岗实习全过程进行组织、协调、控制以及评价而产生的各项费用支出。对学生而言,其顶岗实习成本就是以提高自身岗位实践操作技能为指引,遵守学校和实习单位各项规章制度,在接受顶岗实习指导,进行顶岗实习过程中产生的各项费用支出。

(二)职业教育顶岗实习的成本分类

为更好地对职业教育顶岗实习成本的构成和控制进行分析,需要选取一定的标准,对职业教育顶岗实习成本进行分类,归纳出职业教育顶岗实习的成本类型。对于顶岗实习成本,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如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正经济效益成本、零经济效益成本与负经济效益成本等。但是,从管理学对于成本的界定来看,成本主要发生于管理主体为达成预设目标而努力促成管理对象正常运行的过程中。因此,从管理学角度选择运行过程作为成本分类的依据具有适切性和合理性。运行过程是指管理对象处于运转状态的全动态过程以及这个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节点。因此,选取运行过程作为成本分类标准,可以将职业教育顶岗实习成本分为运行成本和风险成本。其中,运行成本是指顶岗实习运作过程中,学校、实习单位、学生三方维系合作,保持顶岗实习正常运行而发生的成本,该项成本根据其发生的时间顺序又可以分为运行准备成本、运行进行成本和运行后期成本;风险成本是指顶岗实习运作过程中,学校、实习单位、学生三方为防范与化解可预见和不可预见的风险或危险而发生的成本,该项成本根据其用于风险的作用又可以分为风险防范成本和风险化解成本。综上,基于管理学角度的职业教育顶岗实习成本的分类具体如下页图1所示。

成本分类是成本构成与成本控制分析的基础,依据上文对职业教育顶岗实习成本分类的标准,职业教育顶岗实习成本构成与成本控制分析也将以此分别进行分析。

三、职业教育顶岗实习运行成本的构成与控制策略

(一)职业教育顶岗实习运行成本构成分析

1.职业学校的顶岗实习运行成本构成分析。职业学校是顶岗实习的组织者。职业学校组织开展顶岗实习的目的在于按照国家有关要求,培养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避免“闭门造车”,职业学校必须“走出去、引进来”,主动与实习单位对接,实行校企密切合作、产教深度融合,与实习单位进行充分交流与沟通,共同制订详细的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方案,创造顶岗实習良好的条件,促进顶岗实习达成预期的人才培养目标。职业学校的运行成本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是前期进行的实习单位调研和洽谈成本,具体包括调研人员的工资、出差补助,调研人员的交通费、住宿费和餐饮费,与实习单位洽谈确定合作事宜而发生的招待费等;二是顶岗实习进行过程中的校内师资、教务管理以及配套管理成本,具体包括校内专任实习指导教师的工资补贴等人员成本、教务部门与实习单位交流沟通成本、顶岗实习跟踪管理成本、其他相关部门辅助支持成本等;三是后期的顶岗实习总结,以及学生顶岗实习成绩管理与运用等成本。

2.实习单位的顶岗实习运行成本构成分析。实习单位是顶岗实习的具体实施者。实习单位参与顶岗实习旨在履行一种社会责任。实习单位应当严格遵守和认真履行已达成的顶岗实习协议,落实顶岗实习协议每一项条款的内容。实习单位的顶岗实习运行成本也有三类:一是运行准备成本。这类成本主要包括实习单位为达成顶岗实习协议而发生的前期磋商成本,以及对学生进行正式上岗前的安全教育、岗位操作规程培训等发生的岗前培训成本。二是运行进行成本。这类成本是实习单位参与职业教育顶岗实习成本的主体部分,主要包括顶岗实习进行中的人员成本、物质成本以及次品废品成本。人员成本主要有实习单位为完成顶岗实习而配备专门实习指导师傅而发生的成本,如实习指导师傅的工资、指导费用及各项补贴,以及执行国家有关规定而支付给学生的实习补贴等;物质成本主要有实习过程中的生产设施设备的耗损以及生产原材料的消耗等产生的成本;次品废品成本主要有实习学生在实习中产生的次品废品报废或返工所产生的成本等。三是运行后期成本。这类成本主要包括因学生实习导致实习用生产设备设施等软硬件出现故障而增加的后期维修成本,以及因学生实习导致实习单位残次品率上升而可能使实习单位产品社会声誉下降的成本。

3.实习学生的顶岗实习运行成本构成分析。实习学生是顶岗实习的受益者。实习学生接受顶岗实习训练的目的在于获取职业岗位操作技能。实习学生应当严格遵守学校顶岗实习制度和实习单位的规章制度,珍惜宝贵的实习机会,在实习岗位上发奋努力,尽快熟悉实习单位业务规程,刻苦钻研业务技能,提升自身业务技能水平,同时也为实习单位创造经济价值。实习学生的顶岗实习运行成本主要包括前期为更好地进入实习状态而做出的学习投入,实习期间有正常学费投入、为增进与师傅交流的相关投入、因迟到和缺勤等造成的实习机会浪费等成本,后期可能有因实习期间未能获得实习单位认可而需要重修实习学分产生的成本。

(二)职业教育顶岗实习运行成本控制策略

职业教育顶岗实习运行成本的特性在于维持顶岗实习顺利进行,贯穿于顶岗实习的全过程,具有客观存在性,该类成本可有效降低,但不能完全消除。从管理学角度看,运行成本会因管理的精细化程度而发生变化,在运行成本控制中,管理是成本控制的自变量,而成本则是成本控制的因变量。因此,为有效控制运行成本就必须加强运行过程管理。而对职业教育顶岗实习运行成本而言,其控制的一般原则应为优化顶岗实习运行程序,对顶岗实习各流程实行专门化、精细化管理,使顶岗实习流程内各组成部分以及各流程之间衔接更为紧密、合理、高效,提高顶岗实习管理效率,争取以较小的成本投入获取较大的回报。

1.职业学校的顶岗实习运行成本控制。职业学校为保障前期对实习单位调研、洽谈成本的有效使用,应高度重视对实习单位的调研。职业学校应根据顶岗实习相关文件规定筛选出意向实习单位,做好与实习单位的沟通,派出专门人员深入目标实习单位实习场地进行实质调研,选择出最适合的顶岗实习单位,并与该实习单位进行详谈,商定顶岗实习相关事宜。

职业学校可以通过提高顶岗实习过程管理效率,有效控制顶岗实习运行成本。职业学校应当制订详细的校内专任实习指导教师业务提升培训计划,强化校内专任实习指导教师参与实习单位挂职锻炼,提升校内专任实习指导教师的业务素养和实践能力;职业学校教务部门应当与实习单位进行充分的沟通与协调,制定专门的顶岗实习跟踪管理制度和教务管理制度;职业学校其他相关部门须配合教务部门,对实习指导教师和实习学生提供辅助支持。职业学校应从多方面提高对顶岗实习过程管理的效率,在保证顶岗实习教学质量的同时又有效控制顶岗实习的运行成本。

2.实习单位的顶岗实习运行成本控制。实施师徒制捆绑管理不失为实习单位顶岗实习运行成本控制的有效措施。实习单位为实习学生配备专门的实习指导师傅进行业务指导,将师徒捆绑于一体,形成利益共同体,对师徒合作效果和效率进行统一考核,奖罚分明,明确师傅与徒弟的责权利,以制度作为行为约束,形成师徒间互动互助互补的良性关系,以对师傅和徒弟形成制度考核压力,促使师徒在顶岗实习中尽可能地有所作为,挖掘实习学生工作潜能,提高实习学生技能水平,以有限的成本投入确保高质量顶岗实习效果;同时,提高顶岗实习质量也能尽可能地为实习单位减少因学生实习带来的设施设备损害和残品次品升高而产生的成本,并尽可能地为实习单位创造较好的经济效益。

实习单位还应严格顶岗实习过程管理与考核制度。实习单位应确保顶岗实习各项工作按预定的流程进行,及时发现顶岗实习进行过程中的问题,加强实习学生在岗业务指导,及时纠正实习学生错误,避免其在后续实习过程中犯同样或类似错误。实习单位应对师徒双方既进行统一考核又进行分别考核,既强调师徒在顶岗实习中的相互合作密切配合,共同努力提高顶岗实习的效果,又强调师徒在顶岗实习中各有所作为,重视师傅对实习学生技术技能的培养,重视实习学生顶岗实习产出成果的质量,最终通过严格的过程管理和考核降低实习单位参与顶岗实习的各项运行成本。

3.实习学生的顶岗实习运行成本控制。顶岗实习是职业院校学生的必修科目,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学生因实习而进行的正常投入是学生接受顶岗实习的必要成本。实习学生必须高度重视顶岗实习,认真遵守学校和实习单位的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应加强自我约束,在上岗实习时间不无故迟到、早退甚至旷工,加强职业道德修养,认真审慎地对待各项实习工作,在实习岗位上兢兢业业,高质量地完成顶岗实习各项任务,全面掌握顶岗实习各项技能,使顶岗实习的投入获得应有的收益回报。学生也只有认真对待顶岗实习,按时高质量地完成顶岗实习的各项任务,才能获得实习单位的好评,也才可以避免因重修而带来的顶岗实习成本的增加。

四、职业教育顶岗实习风险成本的构成与控制策略

(一)职业教育顶岗实习风险成本构成分析

1.职业学校的顶岗实习风险成本构成分析。职业学校作为顶岗实习的直接组织者,应对顶岗实习中可能出现的危险与风险承担责任。而顶岗实习又往往不在学校管理和控制的场地实施,对职业学校而言,这增加了风险管控的难度,必然也就增加了职业学校风险管控的成本。职业学校顶岗实习的风险成本主要包括风险防范成本和风险化解成本,具体包括职业学校为防止可能存在的风险出现而采取的安全教育与安全管理所花费的成本,以及处理教职员工往返学校和实习单位之间可能出现的伤亡风险,学生在实习期间可能出现的实习岗位上和实习岗位外的意外伤亡风险等花费的成本。

2.实习单位的顶岗实习风险成本构成分析。实习单位作为顶岗实习的具体实施者,不可否认,其也需要承担因顶岗实习带来的各种风险责任,也必然会产生顶岗实习风险成本。实习单位的顶岗实习风险成本,从风险内容上划分,可以分为经营风险成本和安全风险成本。经营风险成本主要有因学生实习操作不当可能给实习单位带来的设施设备损坏而严重影响产品市场供应的风险,以及次品残品率升高而影响实习单位品牌美誉度的风险等;安全风险成本主要有学生因不熟悉操作规程或设施设备未及时维护安全系数低而有可能造成人员伤亡的风险。实习单位也需要为防止这些风险的出现和处理化解已发生的这些风险付出相应的成本。

3.实习学生的顶岗实习风险成本构成分析。实习学生作为顶岗实习的接受者,第一次直接接触职业岗位,存在社会经验和工作经验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人身安全意识不强、承受顶岗实习工作压力能力有限等问题。在顶岗实习期间,学生可能面临人身伤害风险,如在实习单位岗位职业劳动过程中学生可能遭受职业劳动人身伤害,下岗后自由活动时间中学生可能遭遇意外人身伤害。学生一旦遭受这些风险,其成本损失将不可估量。

(二)职业教育顶岗实习风险成本控制策略

职业教育顶岗实习风险成本的特性在于:风险具有危害性和客观存在性,散布在顶岗实习的全过程,风险一旦发生将产生巨大的风险化解成本。风险不能消除或杜绝,但可以防范。从管理学角度看,风险成本会因风险的管控程度而发生变化,在风险成本控制中,风险管控是成本控制的自变量,而成本则是成本控制的因变量。因此,为有效控制风险成本就必须加强风险管控。而对职业教育顶岗实习风险成本而言,其控制的一般原则应为:一是加大风险防范成本投入,对风险各散布点实行严密的针对性强的监控,有效防范各散布点风险生成,并综合考量各散布点风险的大小,秉持谨慎性和重要性原则,对风险防范成本做好总体控制;二是合理分散风险化解成本,通过保险等风险化解途径有效分散风险责任,既确保风险得到有效化解,又合理控制风险化解成本。

1.职业学校的顶岗实习风险成本控制。职业学校为应对顶岗实习风险成本,必须牢固树立防患于未然的思想,加大风险防范的力度,加强对实习师生的安全教育,时刻紧绷安全问题的弦,建立网上实习管理信息平台,有效减少实习安全风险点,加大实习跟踪管理,强化对实习单位的安全督查,及时发现安全隐患,最大限度地杜绝安全隐患。风险化解成本是风险成本中的重大支出,为有效控制风险化解成本,职业学校应为学生购买实习伤害责任保险,从而实现风险化解成本的有效转嫁,合理减轻学校顶岗实习风险化解成本。

2.实习单位的顶岗实习风险成本控制。实习单位为应对顶岗实习风险成本,必须加强学生实习岗位培训指导和实习生产过程管理,使实习学生尽快熟悉实习岗位操作规程,确保实习期间实习单位经营运转正常进行,尽可能地减少设施设备的损耗和残品次品的产出,降低实习单位因实习带来的经营风险成本;同时,实习单位还必须加强实习前安全教育、岗位操作规程学习以及岗位业务安全知识的宣传与培训,定期和不定期地进行安全隐患检查和排查,消除安全隐患,由上而下、由下而上、上下结合、多管齐下,在实习单位营造“安全大于天”的文化氛围,最大限度地防止顶岗实习人身伤害安全风险事故发生,将安全风险成本控制在必要的范围内。

3.实习学生的顶岗实习风险成本控制。实习学生为应对顶岗实习风险成本,必须加强自我管理,严格自律,提高安全意识,遵守实习纪律,详细记录教师反复强调的安全注意事项,遵守实习单位安全生产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认真虚心听从实习单位师傅的指导,详细记录实习单位师傅的操作演示,按演示步骤反复练习,增强岗位适应能力和抗压能力,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技能水平,确保独立操作安全顺利进行,杜绝安全事故发生。

五、结语

职业学校、实习单位和实习学生都有其特殊的职业教育顶岗实习成本构成。作为顶岗实习的直接参与者,职业学校、实习单位和实习学生应当根据其成本构成的特殊性对职业教育顶岗实习成本进行有效控制。职业教育顶岗实习成本问题关涉职业教育顶岗实习的有效开展,也关涉技能型劳动者的培养。一般而言,成本分摊总体原则应是“谁受益谁分担”,但职业教育顶岗实习成本具有非营利性特征,职業教育顶岗实习参与者的顶岗实习成本与其收益存在较大的差异。顶岗实习成本如不能得到合理的分摊,将严重挫伤顶岗实习参与者开展顶岗实习的积极性。职业教育顶岗实习旨在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人才培养是一种公益性活动,国家和社会是该公益性活动的最大受益者。因此,国家既需要要求职业教育顶岗实习参与者做好顶岗实习成本控制,同时也应当积极采取措施合理分摊职业教育顶岗实习成本,以更好地推动职业教育顶岗实习的顺利进行,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技能型劳动者。

[注释]

①教育部关于印发刘延东副总理在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座谈会上讲话的通知(教职成〔2017〕1号)[Z].2017-01-04.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印发《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的通知(教职成〔2016〕3号)[Z].2016-04-11.

[2]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Z].2019-02-13.

[3]徐娟.职校生何时结束“放羊式”实习[N].光明日报,2013-12-02(2).

[4]冉云芳.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内部收益率分析及政策启示[J].教育研究,2017(4):55-63.

[5]段伟,孙长坪.职业教育顶岗实习成本构成与控制分析——基于经济后果标准[J].职业技术教育,2019(32):14-17.

[6]孙长坪.构建学生顶岗实习劳动风险的防范机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4):86-88.

[7]张丽英.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成本分担与补偿机制实证研究[J].职教论坛,2015(10):63-68.

培养实习计划范文第2篇

1 野外实习教学方法的创新

“灌输式”实习模式是一种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野外地质实习教学方式。即每到一个实习点, 教师就把同学召集起来讲解, 学生记录, 实习结束后, 整理实习笔记编写报告, 教师批阅评分的教学模式[1]。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意识, 我们采用了互动式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通过讨论、探索获取知识, 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在地质野外实践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互动的机会, 鼓励学生就某一问题与教师和同学展开讨论。例如有相当多学生不知道野外如何区分“角闪石”和“辉石”这两种常见的矿物。通过现场讨论, 学生的基本技能有所增加, 下次再看到的时候就知道从节理、形态等几个方面来鉴别。有时学生的问题可能比较浅显, 但是都要耐心解释, 否则下次看到他们依然不熟悉。如果真正学会了些技能, 学生的学习热情会逐步提高。实践证明, 通过这种教学模式, 不仅能激发学生对野外实习的兴趣, 也能提高独立思考、团队协作等能力。

2 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对低年级学生来说, 首次进行野外实践教学, 主要任务是培养观察和描述能力同时逐步建立起观察结果与分析推理相结合的地质思维方法。

(1) 科学研究是从观察开始的。地质学更是如此, 有的人对丰富的地质现象视而不见, 而有的人则善于观察并有所发现, 二者的区别在于对观察的重视不够, 观察能力不同。野外实习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最具体而有效的方式。这里所说的观察能力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勤于观察;二是善于观察;三是观察与分析推理相结合。

(2) 地质工作者还应具备描述能力, 要求学生对观察到的地质现象能真实、准确、全面地记录下来。如何做到真实和全面, 完全可以通过训练达到。比如对一个岩石的描述应该包括哪些方面?面对一个地质现象, 先让学生进行描述, 然后老师进行点评, 反复几次, 学生便掌握了描述的方法。

(3) 野外观察到的地质现象与分析推理相结合的地质思维方法, 就是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野外实践相结合的过程, 通过分析推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得出正确的结论[2]。老师要在实习过程中结合具体实例进行讲解和引导启发, 耐心回答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从而培养他们归纳综合和分析推理的能力, 同时也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 在鉴定泥岩和粉砂岩石的时候, 要让学生亲自感知二者手感的不同, 肉眼很难区分, 粉砂岩有粗糙感, 而泥岩没有。接着可以分析地质现象产生的原因, 以及判断的依据, 比如, 判断断层的基本依据、不整合形成的原因等等。通过几天的实习, 学生不仅开阔知识面, 学到了知识, 而且增强了技能, 建立了正确的地质思维方法。

(4) 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和团结互助精神。由于地质专业是艰苦专业, 地质工作者工作场所主要在野外, 人烟稀少, 交通不便。爬山涉水、风餐露宿是经常的, 因此从学生阶段就培养吃苦精神。引导学生向老一辈地质人员学习, 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地质精神”, 做到眼快、手快、口勤、脚勤, 做合格的地质工作者。另外, 老师还要身体力行, 要学生走到的地方老师必须先走到。野外实习通常要将2~3个学生分成一个小组, 独立完成某项任务, 例如地质填图、测量地层剖面、采集岩石标本等。有时实习中山路比较陡, 有些体力较好的男生主动伸出友爱之手, 搀扶同学爬山, 或者帮忙背采集的岩石标本, 这就要求几个人必须通力合作, 共同克服困难。通过实践锻炼, 体会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3 结语

野外地质实习是地质专业理论联系实践的重要环节, 在野外实习中, 指导教师只要通过适当的途径和方法, 达到既完成野外实习任务又能培养学生各种能力, 就能达到双赢的目的。

摘要:野外地质实习是地质教学的重要环节, 也是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野外实习, 培养学生的观察、描述等能力以及团结协作精神,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野外实习,教学改革,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 王冠民, 陈世悦, 等.有关野外地质教学实习的经验点滴[J].中国地质教育, 2008 (3) :35.

培养实习计划范文第3篇

1 普通外科临床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随着大众化教育的普及、医学教育改革的深入以及市场经济的成熟和完善, 给医学生的临床实习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 使得实习生的临床实习暴露出技能掌握不好、缺乏临床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弊端。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的几个方面。

1.1 实习管理的松懈

由于近几年高校的医学生源连年的扩招, 导致了学校的临床实习基地出现不足的情况。为了缓解这个情况, 学校将一部分学生的普通外科实习基地就建立在了非直属教学的医院。这样就导致了学生的实习基地分散、师资质量不高, 同时管理制度也不完善、使得管理措施落实不力, 这些都不能满足临床实习的教学要求, 最终导致了普通外科实习质量的下滑[2]。

1.2 临床带教老师的问题

由于大多数的临床带教老师都是临床医疗的骨干, 他们的临床医疗任务繁重, 导致了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用于教学, 使得他们的带教意识薄弱, 把带教实习看成是一种负担, 责任心不强, 对实习生采取放任不管的态度, 存在着重医疗、轻教学的现象。

同时, 《执业医师法》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规定实习学生在医疗活动中出现的差错都由其带教老师来承担责任。使得临床带教的老师对于实习生缺乏信任感, 不敢把动手操作的机会过多的让给学生才操作, 使得学生的临床实际操作机会大大的减少, 实习质量也难以保证, 从而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实习的积极性[3]。

1.3 学生自身的因素

由于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 促使医学生纷纷走上考研之路。五年制的本科医学院校采取的培养模式均为“4+1”模式, 即最后一年学生进入临床实习阶段, 这就造成了临床实习与考研在时间上的冲突。学生要复习考研、找工作等, 这将会花费其大量的时间, 使学生投入到实习中的时间大大的缩减, 不能专心的实习, 从而影响了实习质量。

2 提高普通外科临床实习质量的对策

针对以上所提到的问题, 我们要适当的调整培养方案, 以减少上述因素对于临床实践教学效果的影响。

2.1 建立健全的实习管理制度

坚持贯彻“以医疗为依托、以科研为先导、以教学为根本”的教学方针, 严格的落实临床教学中的实习生管理制度、秘书岗位制度、出科考试制度等规章制度和管理条例。

2.2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带教老师应该选择那些年资高的主治医师来担任。通过临床的实际操作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把基础知识与实际的临床实践结合起来, 加深学生对疾病的认识, 提高实习生的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带教老师要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来培养学生与医患沟通的技巧, 让学生得到病人的支持、理解和信任, 使学生能够有更多的锻炼其实践技能的机会[4]。

2.3 对实习生规范的岗前教育及培训

为了使实习生能够尽快的适应普通外科的工作和学习环境, 实习基地应对实习生进科后先进行培训, 使学生能够了解科室的概况、环境、设备及人员的情况。同时要组织学生进行对《实习生管理制度》、《医德医风规范》、《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病历书写质量与要求》等规章制度的学习, 使学生了解自己在普通外科实习阶段的义务和权利, 从而减少在实习期间发生医疗纠纷的隐患。

3 医学生实践能力的评价体系

参照西方发达国家的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评价方法, 我国主要通过对以下八个方面的能力来评价一个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 包括医学生对于的病史采集和书写能力、诊断性检查运用和诊断能力、全面体格检查的能力、临床操作能力、治疗计划制定能力、工作态度和自学能、力言语表达能力这八个方面[5]。

我们通过对医学生实习阶段的普通外科实践能力培养和评价方法的探讨, 目的是为了帮助医学生提高在医疗活动中的交往能力、执行能力、自我调控能力等能力, 同时也是为了确保普通外科临床实践教学落到实处。

摘要:临床实践能力是指医生在医疗活动中所具有的交往能力、执行能力、自控能力等等的综合能力。临床实习对于培养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来说是一个重要的阶段, 是学生成长为一个医生的重要的环节。而在其中, 对于整个外科学临床实习来说普通外科的临床实习是能力培养的关键。当前临床外科的教学现实和临床需求存在严重脱节的现象, 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低下, 成为了临床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将对医学生普通外科实习阶段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与评价做一个简短的讨论。

关键词:普通外科,实习,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 付涛, 孙梯业, 刘宝华, 等.医学生普通外科实习阶段实践能力的培养与评价[J].局解手术学杂志, 2008, 17 (6) :419.

[2] 凌立君, 吴勉华, 肇毅, 等.提高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探索[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30 (1) :66~68.

[3] 李清龙, 雷三林, 范文涛, 等.外科临床见习教学思考[J].局解手术学杂志, 2005, 14 (5) :326.

[4] 孔祥, 陈牧, 黄谦, 等.医学生临床实践技能和综合能力培养的探索[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6:174~176.

培养实习计划范文第4篇

马克思认为:“从工厂制度中萌发出来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力的一种手段, 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办法”。

上级政策也给出了解决以上问题的办法:国发[2005]35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规定:“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实训时间不少于半年”。教育部[2009]3号文件《关于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促进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的通知》中指出:“高职院校要切实落实高职学生学习期间顶岗实习半年的要求, 与合作企业一起加强针对岗位任职需要的技能培训, 大力提升毕业生的技能操作水平, 提高就业能力。”

顶岗实习是指学生在实习基地以“职业人”的身份从事生产性工作, 承担工作岗位规定的责任和义务, 它能够直接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 使学生端正劳动态度, 强化纪律观念, 提高学生的心理抗挫折能力, 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 帮助学生积累实际操作经验, 是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最有效的途径。

1 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有的学生对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技能人才这一培养目标缺乏正确理解, 认为上大学将来就是去做技术工作或经营管理工作体力劳动不属于他们的工作范畴, 对从事体力劳动缺乏正确的认识。一方面在他们的整个成长过程中, 大多数学生没有体力劳动经历, 所以, 对生产一线上单调的流水作业以及每天工作时间较长, 在体力上吃不消。

我校高分子材料应用技术专业学生到轮胎厂顶岗实习。成型车间供料岗位的工作是不断地把一车车重约200斤的轮胎胎面, 推到成型台前。刚上岗时, 同学们推得很吃力, 干完一个班, 累得浑身就像散了架。食品加工技术专业学生到食品加工厂顶岗实习, 经常一天要站着工作十多个小时, 一天下来两条腿就像灌了铅。轮胎厂硫化车间温度在40多度, 工作起来汗流浃背海产品加工车间温度低, 学生整天和带着冰碴子的鱼虾打交道。有的学生顶岗实习一个月, 就当了一个月的装卸工。较高的劳动强度和较长的劳动时间在大多数学生来说, 还是第一次经历, 刚开始学生很不适应, 叫苦连天, 一个月后, 学生的身体棒了, 干起活来也有力气了, 身体上就能完全适应工作要求。工作中耳濡目染了工人师傅的工作态度, 吃苦耐劳的精神, 学生的劳动品质就在潜移默化中的培养起来了, 并使学生明确了自己的定位:我们的岗位就是一线, 而将来的发展就从一线岗位上起步。

2 体验纪律的严肃性, 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规章制度

学生在校读书十多年, 犯点错误, 老师也只能是用说服的方式对其进行批评教育。长此以往, 有些学生对学校纪律并不能严格的遵守, 上课迟到成为大学里的常见现象, 旷课逃课也总能找到冠冕堂皇的借口。企业实行5S管理, 办事讲程序, 工作讲规范, 劳动纪律严明, 请假有手续, 上下班准时刷卡, 迟到、旷工进行经济处罚。企业的严格管理, 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了纪律的严肃性。经过顶岗实习锻炼的学生, 遵章守纪、守时, 服从管理、执行力强。

3 克服交流沟通中的障碍, 帮助学生提升心理素质

有的学生在刚开始顶岗实习时自视甚高, 表现的极不愿意服从班组长、师傅的指导和管理, 对企业这也看不惯, 那也看不上眼。通过实际操作才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当我们逐渐把感情真正投入到工作中, 有了责任感, 去掉虚荣心后, 才体会到班长的不厌其烦的批评和指正, 是对工作负责、对我们负责。正是由于班长的及时指正, 才避免了次品废品的产生, 保证了产品质量;正是由于班长的批评, 我们才知道了自己的不足, 才掌握了正确、规范的操作方法。

企业工作不再像学校生活那样简单工作的压力、复杂的人际关系、领导的批评等等, 所有这些不如意, 都需要学生自己去调整和化解, 在调整和化解过程中, 学生的抗挫折力、心理承受力逐渐得到增强, 心理素质逐渐得到提升, 无形中帮助学生克服了许多就业初的常见问题:如离开学校认为无人管束便出现的散漫问题, 因为从学生到职业人角色转换不到位不适应工作而表现出的跳槽逃避问题等。

4 学习职业道德规范, 帮助学生养成职业道德行为习惯

各行各业从本职工作的实际需要出发, 形成了各具特点的职业道德规范。对职业道德规范的接受过程需要三个阶段, 服从阶段、同化阶段、内化阶段。服从阶段是在严格的规章制度等外界压力下, 从表面上转变自己的观点、态度, 服从制度、规范的约束;同化阶段是自愿接受职业道德规范, 使自己的态度与职业道德规范相一致;内化阶段是从内心深处相信、认同职业道德规范的科学性、合理性, 把职业道德规范化为自觉的行动。这个过程是一个由浅到深、由外部顺从到内心信奉、从开始转变到彻底转变的循序渐进的过程。[1]

今天的大学生与社会直接接触的机会比较少, 阅历浅, 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不成熟, 拜金主义、功利思想较为突出, 不是先问“我能为企业做什么”, 而是先要“企业给我多少钱”。顶岗实习有目的、有选择、有目标、有任务地组织学生到生产企业参加生产实践活动, 使他们广泛接触社会、了解国情、感悟时代的主流, 有利于形成对社会全貌的客观公正评价, 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同时在生产实践中, 通过与工人共同劳动, 交流思想, 磨练不怕困难、不畏艰辛的意志, 学习艰苦奋斗、奋发向上的实干精神, 感受敬岗爱业、诚实守信、忠诚企业、无私奉献的主人公品质, 使职业道德教育由抽象化变为具体化, 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职业理想, 达到职业道德教育知行统一的培养效果。

5 实践专业理论, 帮助学生提高操作技能

顶岗实习“在岗位上工作”的实习模式, 使学生在企业生产人员的指导下掌握操作技能, 学习处理各种技术难题, 既有利于学生操作技能的提高, 又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刻苦钻研专业技术。

另外顶岗实习深入企业生产一线, 还能够使学生熟悉企业管理模式、运作机制, 深刻体验企业文化, 树立管理意识。

顶岗实习以其工作岗位的真实性、工作环境的复杂性、工作经历与体验的综合性, [2]不仅锻炼了学生的专业技能, 而且培养提高了学生包括职业道德在内的综合职业素质, 成为高职院校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最有效的途径。

摘要:顶岗实习能够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 端正学生的劳动态度, 强化纪律观念, 提高学生的心理抗挫折能力, 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 积累实际操作经验, 是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最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顶岗实习,培养,职业素质,途径

参考文献

[1] 王开生.顶岗实习中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 2008 (29) .

培养实习计划范文第5篇

培训目标:

一、能够熟练掌握科室专业知识,熟练应用和强化技术技能,处理疑难差错事故,应对突发事件。

二、具有带教及授课能力,独立撰写论文,有一定的管理能力和科研水平。

培训计划及内容:

一、每月组织学习一次专业知识,积极参加护理部及医院组织的知识讲座,有机会申请出去学习更先进的消毒灭菌理念。

二、鼓励自学,工作之余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素质。

培养实习计划范文第6篇

内科教研室马宜龙

通过对泉州医专考察学习以及参加由国家医学教育发展中心举办的“卓越医师培养研讨会”学习,我对卓越医师培养有了更进一步、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结合我院临床专业建设和我院卓越医师培养计划谈谈粗浅的看法:

医学教育是培养医学专门人才的基础,对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构建覆盖全民的医疗保障制度、创建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国际上,对于医学教育的任务和职能也尤为关注,进行了较为广泛的调查、研究或论证,提出了今后医学教育改革的培养目标和方向。2002年2月,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公布了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最基本要求》,界定了医学教育的7个基本方面;即:职业价值、态度、行为与伦理,医学科学基础知识,临床技能,交流沟通技能,群体健康与卫生系统,信息管理,批判性思维与研究;阐述了医学院校毕业生所必须具备的60种核心能力。

尽管我国的医学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目前医学教育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教育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开展教育改革不能脱离中国的国情和高等学校的校情,决定医学教育模式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科技发展的影响。医学和生命科学有两大趋势:一是以生命科学为主的基础医学的发展呈现出知识爆炸性增长,学科界限越来越模糊;二是临床医学分科越来越细。同时,新技术、新材料在诊疗的应用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和长足的进步。

第二,医疗体制的影响。我国医疗体制改革正处于调整阶段,医院的分层定位不清晰、基层医疗薄弱、全科医师缺乏、护理事业发展受阻,同时存在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不协调及优质医疗人力资源缺乏等问题。

第三,社会发展及成熟程度。如社会的法制化程度、社会保障的建立程度。这些不仅影响医疗行为也直接影响到医患关系。目前某些相关法规还不够完善,在处理医疗纠纷、在保证行业准入等方面都使医学教育的实施和管理遇到一些新的问题。

目前,全球医疗总的趋势是分层的医疗体系更加清晰,同时重心逐渐回归基层,回归到靠最小的成本治疗疾病和指导病人健康的方式。

长期以来医学教育不仅包括培养医生,还涵盖培养医学相关人才。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大医学”背景下相关人才的育成能接受多方良性影响;优势还在于不同学科之间有互补性。保持其完整性正是顺应医学教育的自身规律与医学模式改变的需要。在中国,医学教育存在的种种问题也是当前实施教育改革的出发点。例如,医学教育一直限定在职业教育,“全科医师成长”薄弱;基础研究与临床分离,书本理论与临床实践脱节;医科大学的临床教学实践基地单

一、数量不足等。

卓越医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提出和培养目标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 - 2020 )》中明确提出,要启动实施面向全国高等医科院校的“卓越医师教育培养计划”,表明国家对医学教育的高度重视,也是新时期对医学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

“卓越医师教育培养计划”是医学教育中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由教育部和卫生部共同制定有关政策、共同推动。为解决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单

一、职业道德和临床能力培养不足等方面的问题,提高医学人才培养的质量。通过深化改革、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措施,引导和培养学生,特别是青年学生,创新思维、国际化视野、医学职业精神和临床实践能力。2012年5月7日,发布 的教高〔2012]7号《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提出了卓越医生教育改革的4个方面: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建设内容;实施范围;组织实施。同日教育部办公厅、卫生部办公厅联合发布《关于申报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高校的通知》( 我院已被列为卓越医师培养院校)。

卓越医师计划的创新之处在于:

1建立了高层次医学人才培养新模式。学生的学习内容必须在临床上完成,实施以临床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育人理念,以临床实践带动课程学习、理论提高和素质培养,集基础训练、专业强化、名师指导三位一体,相互促进。

2建立了PBL、案例式课程教学新体系。提高了课程的实用性、系统性、先进性。再次,形成多途径“入口”与“出口”新机制,改变传统人口管理较死,学生不能根据个人能力进行流动的做法;出口方面建立了分阶段培养与分流机制,通过中期考核方式,允许能力不同的学生分流学习。

3建立名师、名医、名校相结合的培养机制,打通现代医学名医成长的通道。要实现卓越医学人才培养计划,至少应有3个不可或缺的要素

1明确的培养目标

2科学的培养模式

3可操作的教学过程。

其培养目标是:适应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探索建立“5 +3"(五年医学院校本科教育加三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我院是面向基层农村“3+2” 三年专科教育加两年全科医师培训)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一大批高水平医师;适应国家医学创新和国际竞争对高水平医学人才的要求,深化长学制临床医学教育改革,培养一批高层次、国际化的医学拔尖创新人才;适应农村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深化面向基层的全科医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大批农村基层实用型全科医师。

卓越医师标准:

1积极向上、健全的人格;

2精湛的业务水平;

3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乐于奉献;

4有一颗仁爱之心;

5有健康的体魄;

6有团队合作精神和交流沟通协调能力;

7有科学严谨的思维方式;

8有创新能力;

培养卓越医师所具备的基本条件:

1一支数量、质量卓越的师资队伍;

2一支优秀的高效率的教学管理团队;

3一套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4一系列优质的教学资源如教学设备、临床实践训练场所、实训基地;

上一篇:薪酬管理范文下一篇:绿色采购管理办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