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综合素质的重要性范文

2023-09-18

培养综合素质的重要性范文第1篇

目前, 虽然植物生理学课程教学改革中取得了一定的经验, 但仍然存在以课堂讲授为主、教学方法单调等问题, 因此, 在植物生理学课程教学中如何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有机结合起来, 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结合实际教学, 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一些有效的尝试和探索。

1 树立素质教育的理念, 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 是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当前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 知识更新速度也随之加快, 知识的学习越来越成为一个终身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 学会学习, 学会思维, 善于搜取、辨别和加工各种信息, 己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素质。创新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 而自主学习的本质要求是使学生学会能动的创造性学习。

教师要改变重知识传授轻素质教育的观念, 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培养, 使他们不但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 而且还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开拓能力、适应能力以及竞争能力。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角”, 学生的“主体性”没得到充分发挥, 教师只重视知识传授过程, 而忽视了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在现代的教学模式中, 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授者, 也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 更为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的过程中, 应引导学生对其所学的内容进行分析、理解、归纳和综合, 而不是简单的告诉学生结论和答案。因此, 在教学方法上应改变长期以来采用的“注入式”的教学方式, 更多的引入启发式、设疑式、探讨式等有效的教学方式, 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教学中, 根据各章教学内容的不同, 应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 (1) 对于基础知识, 以讲授法为主, 着重讲清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抓住重点和难点; (2) 对于基本原理, 应紧密结合具体实例, 着重讲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 启发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 对于文字叙述性的内容, 采用自学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 培养学生总结、归纳和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

2 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作为现代教育技术的一种重要手段, 目前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教学实践中, 尤其是对于突出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想象力、创造力具有良好的效果。应当尽快研制并推广应用“植物生理学网络教学平台”, 实现课堂教学与网上自学、课后练习、网上测验等教学环节的有机结合, 提高教学效果。“植物生理学网络教学平台”应具备以下两个特点。

2.1 实行开放式教学

传统教学方式, 教师处于主导地位, 课堂讲授的内容学生并不完全知道, 使得学生课前预习带有一定的盲目性, 不能准确地把握知识的重点。借助“植物生理学网络教学平台”, 学生可以提前预习有关教学内容, 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改变了以往单纯由教师讲授的教学模式, 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2.2 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交互”学习

植物生理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抽象、知识点多, 利用多媒体的分步演示功能, 使抽象复杂的公式便于比较和理解。将授课内容做成视频文件, 学生可以随时进行浏览、学习。当学生遇到问题时, 可以与教师进行讨论, 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自我学习空间。课后练习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环节, 学生课后通过网络多做一些名词解释、判断题、选择题、简答题、计算题等练习, 熟能生巧, 才能真正掌握知识点。此外, 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模拟考试, 网络系统自动对学生的考试进行评定, 学生可以自我检查学习效果。

在教学中最大限度地应用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技术, 它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而且能够创造出一种全新的探求知识的教学氛围, 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3 改革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植物生理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 需要通过实验去验证理论, 同时又需要通过实验去发现问题。特别是随着当今生命科学的迅猛发展, 要求学生不仅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 而且要具备熟练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富于创新的思维能力。因此, 改革传统的实验课教学体系及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显得十分必要。

3.1 不断创造条件, 努力改进实验教学条件

实验仪器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实验的教学效果, 决定着实验设计的水平, 因此, 配备先进的实验设备, 完善实验教学条件就成为实验教学中的关键。为此, 在有限的经费情况下, 要不断创造条件, 加大购买仪器的力度, 用高、精、尖的现代化仪器武装实验室, 从而极大的改善实验条件, 为提高实验课的教学效果奠定坚实的基础。

3.2 建立和完善实验课程教材库

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应该建立一个植物生理实验课程的教材库, 教材库包含与实验内容相关的教学模型、光盘、书籍等资料, 通过使用教材库, 学生更形象、更生动地理解并接受本专业的知识。

3.3 改革实验内容体系,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以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将部分验证性实验进行合并, 同时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的数量, 以便在有限的学时数内,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要鼓励学生独立设计实验, 通过学生自己动脑设计, 自己动手操作, 自己分析总结实验结论。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开发了学生的智力, 培养了创新精神。

3.4 转换教师角色,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将教师从“带实验”改为“指导实验”。“带实验”的整个过程是教师主动、学生被动, 学生只能按步骤、按要求进行操作。“指导实验”是学生在做好全面预习的前提下自己开展实验, 首先自己尝试着解决问题, 可以和其他同学讨论研究, 不能解决时再向教师提出, 教师给予正确指导。这种做法可以使学生对整个实验的全过程全面了解, 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实验的兴趣, 还可以让学生充分了解实验的全过程, 进而培养了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团队合作精神。

3.5 注重实验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观察是发现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在实验中教会学生学会观察, 掌握观察的方法, 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 使他们做到认真仔细, 一丝不苟。教会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 使学生掌握观察程序, 观察既要全面、系统又要主次分明, 提高观察效果。指导学生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 只有具有良好的观察能力才可能随时捕捉到奇异现象, 进而进行认真的分析研讨, 才可能有新发现、新突破, 创出新成果。

3.6 拓宽实验渠道, 建立实验教学基地

在专业课程教学的基础上, 为学生设立固定的植物生理学实验课程的参观、实习基地, 带领学生走出课堂, 到实践中了解和认识植物的生命活动规律, 了解和认识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各种生理生化变化和生理现象。通过参观实习, 让学生把植物生理学课程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 学生在参观实习基地时学到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农业生产知识, 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例如, 让学生参与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 学生可以亲手操作植物组织培养的一些工作。温室有一些植物无土栽培的实验, 学生可以实地参观, 加深对植物生理学课程中矿质营养内容的感性认识。

3.7 营造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良好环境

创新教育需要良好的创新环境。创新教育要做到有计划、有步骤、循序渐进。通过增加开放性植物生理实验室数量、充实和开放植物生理实验中心、配备相应的指导教师、全方位组织科技创新活动, 如开展创新竞赛、举办创新作品展览、以创新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辩论赛等创新文化活动等, 多方面为学生创新教育创造条件, 拓展创新教育空间, 从上到下营造一种创新氛围, 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创新的活力与魅力, 形成良好的创新环境。

另外, 重视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 充分利用各类科技竞赛, 大力支持和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活动, 充分利用各种渠道为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提供方便, 这不仅是实践教学环节的延伸, 更是实现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而有效的途径之一。

4 改革考考试方式, 着力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植物生理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 因此应把考核学生应用知识进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作为重点。考核方式可根据要考查的内容灵活掌握, 对于基础知识、基础理论部分, 以闭卷考试为主;对于基本理论的应用, 则可以开卷考试。考生可以查有关参考资料, 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开卷考试可以使学生从死记硬背概念和公式中解脱出来, 考查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得到提高。为了督促学生及时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 学生的结业成绩可以采取平时作业成绩、平时测验成绩与结业考试成绩综合评定的办法。

总之,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植物生理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必须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迫切需求。为适应时代的要求, 处于教学第一线的广大教师必须转变观念, 改革教学管理机制, 不断探索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从而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要求。

摘要:从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实验改革和考核方式等方面, 探讨了如何在植物生理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通过采取有效措施, 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关键词:植物生理学,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江月玲.植物生理实验课教学的改革与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J].植物生理学通讯, 2006:42.

[2] 康宗利, 刘延吉.植物生理学问题教学法实例[J].植物生理学通讯, 2006:42.

[3] 李小方, 张晓玲.植物生理学实验课教学改革初探[J].植物生理学通讯, 2006:42~45.

[4] 李宝盛.微生物学实验课教学方法初探[J].微生物学通报, 2006:33.

培养综合素质的重要性范文第2篇

一、高等学校第二课堂对大学生创新素质能力提高的重要性

高等学校传统教育模式中, 教师对于课堂的教学环节拘泥于课堂, 以讲授为主并不利于学生本身创新实践能力和研究能力的发挥和提升, 大学生本身将会缺乏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主动性意识逐渐减弱, 不利于成长成才。创新一个中华国家的灵魂, 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源泉, 忽视第二课堂创新素质能力、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将无法获得全面、系统的提升。高校大学生是具有思想、有知识、有理想抱负的高素质人才, 只有合理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通过科学合理的指导方法和适当的内容, 进行研究、探索和创新学习, 才能取得长足的进步与发展。

二、第二课堂在培养高等学校学生创新素质能力中所发挥的作用

(一) 第二课堂有利于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多元化需求人才

随着高等学校第二课堂的重要性不断凸显, 第二课堂以其丰富的内容、多种参与形式和评价手段为第一课堂教学活动做了有益补充, 成为第一课堂建设的重要保障, 学生们在学习之余同时还不断进行着社会交往和交流, 使其主动参与到其中提前接触社会, 为走向社会打下良好基础。首先, 第二课堂活动组织富有特色、内容较为新颖。另外, 第二课堂学生参与度较为广泛、活动形式更为灵活, 只要兴趣相同都可以参与其中, 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发挥自身的能力。通过第二课堂不但能够向他人展示自身的专业素养, 还能够与广大同学进一步进行交流与学习, 取长补短开阔自身视野。

(二) 第二课堂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广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通过第二课堂让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 对于增进自身社会认知能力和思维分析具有重要作用。第二课堂通过各类实践活动验证自身的知识架构是否完善并通过开展暑期社会实践基地、校企合作等形式的活动, 使课内书本知识与课外知识相结合, 产生更深层次的理解与感悟, 在实践中检验自身知识架构, 这不仅有利于学生自身实践能力的锻炼, 也进一步实现了学有所用、学以致用的成才目标。

(三) 第二课堂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能力

青年人才是国家发展的第一要素, 创新是国家发展的根本动力, 国家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屹立于世界舞台。当然, 创新水平与高等学校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密切相关, 通过第二课堂多形式的参与方式将内容单一的课堂讲授转化为活泼新颖的多元化传播手段, 使学生的自主性及创新性得以发挥和提升。

三、高等学校第二课堂实施开展的有效举措

(一) 结合学生专业特色性与地域性有针对性开展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专业特色”是指学生所学专业区别去其他专业所开展的特有的专业活动, 是对第一课堂教学活动的有益补充, 同时也是吸引学生广泛参与的重要手段, 在第二课堂建设的过程中, 学校可以根据高校所在地域, 文化特点及实际情况将契合发展需要的校本文化融入其中, 打造高等学校独特风格的地方特色所属的第二课堂活动, 形成品牌效应和特色名片。

(二) 强化实践性与创造性在实施过程中培养综合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讲道:“创造性是教育的根本, 没有融入创造的教育, 就是死的教育。”随着高校大学生德育培养工作与创新能力建设水平的不断推进, 第二课堂的重要性不断凸显, 成为第一课堂建设的有益补充, 对提升高校的育人功能, 进一步培养复合型人才、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和探知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三) 凸显活动自主性与内容导向性激发学生内在潜力

第二课堂实施过程中, 学生的活动自主性与内容导向性成为第二课堂活动开展的重要内容。在第一课堂中多媒体等多种手段丰富了教师课堂讲授方法, 有利于吸引学生课堂注意力, 但往往带有局限性和内容单一灌输方式, 不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拓展。通过第二课堂相关活动的开展, 对于学生自身思维的发散和活跃程度的提高十分不利, 积极开展自主探究, 凸显活动自主性与内容导向性激发学生内在潜力。

四、因材施教围绕学生素质能力开展第二课堂相关活动

创新水平与高等学校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紧密相连, 只有不断进行创新和保持良好的兴趣性, 才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热情使其主动求知、探索未来, 走向社会后尽快适应岗位需求, 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当然, 第二课堂在创新素质方面在充分论证学生的需求及专业特点后因材施教, 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爱好及性格特征因材施教自行选取开展相关的活动, 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 轻松愉悦的状态下汲取知识、学习知识、探索知识、运用知识。比如在第二课堂的相关专业社团, 根据学生需求开展相关主题的讲座、社团活动及参加各类创新大赛, 在此过程中产生研究及学习的良性循环。

五、优化第二课堂内容和形式

第二课堂活动是一个系统的项目, 需要将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相结合通盘考虑、相互补充, 构建课程项目体系、围绕思想素质养成、政治觉悟提升、文艺体育项目、志愿公益服务、创新创业创造、实践实习实训等内容, 聚焦人才培养目标, 坚持开放、包容、协同育人机制、实现标准化的管理和组织的操作, 从制度、资金、人才安全方面进行规划和设计, 才能有针对性的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质量实践创新人才。优化第二课堂内容与形式, 构建记录评价体系, 突出客观性、参与性、真实性、价值性及灵活性, 形成科学有效地管理方法, 使学生们感受到创新的趣味, 优化第二课堂内容和形式。另外, 通过第二课堂,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

六、结束语

在新时代新形势下, 机遇和挑战并存, 高校课堂教学活动由第一课堂所承担, 学生们通过科学评价、专业知识方面的学习,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进一步补充了第一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第二课堂的开展很好地重塑了学生高尚品格、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以及团队互助协作能力。当然, 高等学校需要科学指导、构建合理第二课堂的内容结构、教学形式, 将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进行系统、全面的考虑与设计, 实现从管理到操作, 从制度到建设等全方位的规划和科学设计, 才能有针对性的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强国人才, 作为“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 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综合素质的不断提升, 健全人格的形成。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德育作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 以“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培养目标。高等学校大学生德育培养能力与创新能力建设水平不断推进, 第二课堂的重要性不断凸显, 真正成为第一课堂建设的有益补充, 对于进一步提升育人功能、培养复合型人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试图通过阐析第二课堂对高校大学生创新素质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进一步阐析第二课堂对协同育人的作用, 以提高高等学校第二课堂教育对大学的创新能力与素质培养能力, 为社会输送优质人才。

关键词:高等学校,第二课堂,创新能力,德育,素质培养

参考文献

[1] 邹晓东.科教融合:高校办学新常态[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6 (1) :14.

[2] 杨志清.论高校学生第二课堂的创新[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社科版) , 2005 (10) :111-112.

[3] 谢相勋, 杜理才, 李同果.加强第二课堂建设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9 (1) :134-137.

[4] 熊红斌.基于第二课堂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途径[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4 (11) :95-96.

[5] 钱海峰, 王振伟, 雷卫宁.高校第二课堂建设对大学生综合素养提升的影响[J].教育现代化, 2017, 4 (47) :30-31.

培养综合素质的重要性范文第3篇

1 操作系统的地位及特点分析

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的接口平台, 是计算机的核心系统软件, 操作系统课程又是一门核心课程, 在整个计算机专业的课程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1]。

1.1 专业知识集成度高, 内容广而杂

操作系统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应用的日益普及发展起来的, 它的发展大致经历了手工操作、单道批处理等几个阶段, 集成了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与原理等多种不同门类的专业知识。另外, 操作系统还管理着计算机和网络中的软件和硬件资源, 这些资源本身种类繁多, 性质千差万别。因此, 操作系统的内容十分庞杂。

1.2 知识点难, 跨度大, 且受环境影响, 技术细节剖析困难

在操作系统中, 像进程、PV操作这样的知识点学生理解起来就非常困难, 而这些知识点又跨越操作系统的整个管理过程, 如果对这些概念理解不深入, 将影响整个课程的学习。另外操作系统的编写是一个庞大而且复杂的系统工程, 作为学生不可能在短暂的一个学期的时间里, 既能清楚操作系统的原理, 又能读懂一种操作系统的源代码。况且有些操作系统的源代码是不公布的, 因此, 这就给教师对于一些技术细节的剖析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1.3 内容更新快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不断发展, 要求操作系统内容的更新必须跟上计算机技术前进的步伐, 此外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操作系统课程又必须时刻注意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让学生了解当前操作系统的实例, 跟踪当代的最新研究成果, 以便增加感性认识, 这也增加了操作系统课程讲授的难度。

1.4 实践环节操作性差, 动手能力培养困难

操作系统课程的上机实践是教学工作的一个难题, 经过多年的教学经验, 摸索出操作系统的上机实践有以下几种形式: (1) 观察和体验, 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系统的具体运行过程来体会操作系统的内涵。 (2) 源码阅读, 选择公开、完整的源代码供学生阅读。 (3) 程序仿真, 比如, 生产者-消费者问题的模拟, 银行家算法, 学生都可以通过编写程序来实现。 (4) 系统仿真, 这是最理想的实践模式, 学生在真实或虚拟的操作系统环境中进行实践, 直接操作或修改操作系统的内核, 从而达到掌握操作系统设计策略和技术方法的目的。

操作系统的特点为提高教学质量设置了重重障碍, 唯有对症下药克服各种困难和障碍, 才能实现操作系统课程建设目标。

2 操作系统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2.1 理论教学

(1) 合纵连横—内容上强调知识体系划分与案例剖析。

操作系统的教学内容存在着纵和横两条主要线索。

纵向线索是指设计思想、处理机制、系统结构的时间发展顺序。以内存管理为例, 从早期的固定分区, 逐步发展到可变分区, 以及现代操作系统的虚拟存储管理, 以时间为轴可以清晰地了解操作系统思想的发展变化过程。

横向线索主要是指具体技术方法、不同环境下的实现差异, 以进程管理为例, Linux操作系统使用5种状态, Windows系统使用7种状态, 而一些简单的嵌入式操作系统仅用3种甚至2种状态, 不同的应用目标和环境条件约束着操作系统的设计与实现[2]。

采用“纵看历史, 横看世界”的教学思路, 既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原理思想以及技术方法的发展历程, 从而对未来发展趋势有更准确的把握, 同时又能在不同案例的对比剖析中, 形象直观地诠释技术方法的差别和技术策略的选择, 从而提升学生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2)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根据大学教育的特点, 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要突出三点:

一是研究型教学方法。在操作系统教学中强调对问题实质的领会, 可以让学生建立起这样一种思维模式:明确目标—寻求实现目标的方法—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或是技巧。在授课的过程中, 要推行研究型教学, 注意模拟知识的发现过程。让学生感觉知识的创新过程, 从而提高学生对探索研究的兴趣。

二是互动式的课堂交流。互动式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加入学生的作用因素而完成教学的方式。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符合素质教育所提倡的“教为主导, 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让学生主动发展。

三是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 借助计算机和投影仪, 围绕教材尽可能地引用生动有趣的计算机知识和生活中的常见事例, 调动学生的情绪,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知识。

(3) 分析源代码—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引入源代码分析, 以情境进行教学, 以实际应用为导向, 让学生深入理解教学内容, 如Linux开放源代码为操作系统课程的教学提供了条件, 通过分析部分Linux源代码, 让学生阅读进程管理等在Linux内核中的具体实现场景, 加深和升华了学生对操作系统原理的理解。同时可以让学生领略实际系统的缜密思维、技术思路和独特的风格, 使其开发和设计能力向更高层次发展, 有利于培养计算机应用型专业人才。

2.2 实验教学

操作系统实验应重视知识能力和实验技能的培养, 改革实验手段, 由浅入深, 由验证到简单设计, 最后到小型系统的设计, 循序渐进, 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工程思维和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实验操作技能。

(1) 验证性实验为前导, 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源代码分析, 在实验教学中验证其具体的实现过程, 如进程的实现, 内存管理的实现等。使学生更具体地掌握和理解操作系统的各项功能。

(2) 团队实践—教学互动的动手能力的培养。

在一章讲授结束之后, 还要给学生布置程序仿真的实验, 实验前, 教师应把实验项目的重点、关键点简明扼要地说明, 让学生自己去动手编程设计, 引导学生在自由的氛围中探讨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3) 开设综合性实验, 进行系统仿真, 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在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讲授完之后, 拟定一个综合性课题, 如一个简单操作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让学生收集资料, 查阅参考文献, 设计实验方案, 开展实验, 然后让学生撰写大作业或小论文, 培养学生的科研动手能力, 提供创新实践的机会, 使学生能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 使知识和能力得到更好地升华。

摘要: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 具有较强的理论性, 内容抽象, 知识结构复杂。因此, 作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 对《操作系统》的课程改革和发展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关键词:系统仿真,创新意识,研究型教学,自主学习

参考文献

[1] 石进, 陆音, 谢立.操作系统体系结构的研究分析[J].计算机科学, 2005.

培养综合素质的重要性范文第4篇

1 目前高职院校图书馆馆员素质存在的问题

思想观念陈旧, 部分馆员的敬业精神差。由于受传统的图书馆模式影响, 多数馆员认为图书馆工作就是借借还还, 对转变观念认识不足, 服务奉献意识淡薄。此外, 许多人到图书馆工作, 并非出于对图书馆事业的热爱, 而是在找不到更好的出路之前, 暂时委曲求全, 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工作水准, 缺乏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 严重影响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业务水平不高, 缺乏业务骨干。目前从事图书馆职业的工作人员受过图书馆专业知识正规化系统化教育的较少。尽管不少馆员通过电大、函大等继续教育的学习提高了学历, 然而其所学的专业与实际工作的专业不对口的现象依然存在。另者, 即使是图书馆专业毕业的工作人员, 也由于以前图书馆专业教育观念和课程设置比较落后, 培养出的学生难以适应信息时代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需求, 这就势必影响整个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不能适应现代图书馆工作的要求。目前, 高职院校图书馆的服务方式和馆藏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图书馆之间的竞争由原来的馆藏数量与建筑规模的竞争向信息组织与服务质量转变。此外, 图书馆在书刊采访、分类编目、著录、流通等主要环节基本实现了计算机管理。如今高职院校的图书馆是以联合、开放、资源共享为主要特征的, 相对传统图书馆的“载体服务”, 图书馆包括了几个新型功能:信息服务电子化、馆藏资源多媒体化、服务内容拓展化、管理思路企业化。而部分馆员的思想观念、业务素质、人文素质无法适应现代图书馆工作的要求。

2 高职院校图书馆员应具备的综合素质

(1) 思想政治素质。

如果没有正确的思想政治素质的指导, 就不可能有正确的行为方式, 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是推动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前提保证。高职院校图书馆馆员是文化的传播者, 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将“爱国、爱馆、爱人、爱书”的精神落实到为读者服务的过程中, 对图书馆事业富有忠心, 对读者富有爱心, 对工作富有责任心。只有具备了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 才能保证图书馆事业的顺利发展。

(2) 职业道德素质。

图书馆员的言行对读者是一种无形的影响, 作为一名图书馆员, 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将对读者要的爱心、耐心和敬业爱岗、勇于奉献的精神贯穿到日常工作之中, 这样才能更好的为国家的高职人才教育服务, 回馈社会。

(3) 业务技能素质。

高职院校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对馆员的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要有较宽的知识面。除要求掌握图书馆专业知识外, 还要结合本馆的特点, 对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和发展趋势有一定的了解。二是计算机知识和网络知识。图书馆员不仅要学会计算机编目、标引、数据库建立、光盘检索、联机检索, 还要熟悉大量的网络软件, 利用自身所具有的良好的分类与主题标引能力, 通过对网络知识的学习, 对网上的信息进行过滤筛选, 指引读者方便快捷地找到所需信息。三是具有一定的外语应用能力。

(4) 开拓创新素质。

“创造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图书馆是国家知识经济的一个组织部分。对于图书馆来说, 创新是赢的主动, 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举措。馆员是图书馆创新的主体, 有创新精神的馆员是图书馆内在发展的动力。目前, 如何更好地为读者服务, 尚无现成的模式可循, 只有使每一个馆员发挥主观能动性, 勤于思考, 勇于创新, 大胆摸索和实践, 努力掌握信息服务的新方式、新知识、新技能, 成为适应现代化事业的创新性人才。

(5) 良好的身心素质。

图书馆工作是体脑互用的工作, 图书馆员工作艰苦而繁琐、细致而又严格, 工作年年循环, 需要有健康的身体。没有健康的身体, 其它素质的培养都将失去存在的前提和基础。此外, 作为图书馆员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应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实际情况, 克服消极的心理障碍, 培养正直、乐观、诚实、宽容、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高尚情操。只有这样, 才能培养出能承受职业压力, 生活压力、学习压力的人才。

3 提高馆员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1) 加强培训, 完善馆员的知识结构。

馆员的培训应有计划、有步骤、分层次, 根据岗位需求的不同和个人所学专业的不同, 进行不同的培训。具体可按以下步骤进行:第一, 鼓励馆员撰写学术论文, 积极参加图书馆领域的学术研讨会、专题报告会, 组织安排馆员到一些先进或某些方面有特长的图书馆进行短期工作学习, 扩宽视野, 吸取经验, 取人之长, 补己之短。第二, 对于具有一定学历的馆员, 支持他们攻读在职或脱产的硕士、博士学位, 以更全面地提高作为中坚力量的中青年馆员的知识层次及业务素质。第三, 定期请专家学者来馆作专题讲座, 及时了解掌握图书馆事业发展趋势及学术研究的新动态、新观念、新成果。第四, 注重馆内业务骨干的培训, 经常给他们提供一些业务学习、参观、研讨的机会, 让他们尽快成熟起来, 以带动其所在部门的图书馆员整体水平的提高。同时, 馆员个人也应积极参加各种知识技能培训, 做到缺什么补什么, 不断更新知识结构, 掌握现代技术, 使自己成为复合型人才。

(2) 更新学习观念, 强调终身教育理念。

图书馆员要树立现代学习理念, 掌握一定的学习规律和学习方法。一是要强化终身教育理念。参加继续教育是终身教育的必然要求。只有参加继续教育, 才能使人的价值观念、文化知识、生存能力等适应社会的发展。二是树立多元学习理念。拓宽继续教育的内容, 探索学习形式, 提高继续教育内容的针对性, 提升工作效益。图书馆员除了要具有图书馆专业知识、相关学科知识及现代化信息技术外, 还要具备创新意识和社会实践能力, 包括观察力、思考力、判断力、想象力、人际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三是随时学习理念。图书馆员在与读者沟通的过程中相互影响, 达到知识共享。要善于发现他人的优点, 见贤思齐;善于总结在工作实践中学习所得。在宽松、共享的氛围中, 通过相互沟通学习和应用来提升能力。

摘要:针对高职院校图书馆馆员素质的现状, 介绍了提高馆员素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阐述了新时期高职院校图书馆员应具备的综合素质, 并提出了提高高职院校图书馆馆员素质的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图书馆,馆员素质

参考文献

[1] 杨茂珍.新时期图书馆员素质刍议[J].图书馆论坛, 2010.

[2] 邱泳.论现代图书馆与图书馆员素质教育[J].图书馆论坛, 2006.

培养综合素质的重要性范文第5篇

一、目前高校专业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教改必要性

通过近年专业课程教学的探索, 发现专业课程在目前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

(一) 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存在相对滞后。

专业课程包含的知识非常多, 并且具有与时俱进、日益更新的特点。在以往的教学内容要求上,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过分注重书本内容, 而没有与当今本专业学科前沿技术、最新的科研成果、未来发展方向和最新动态以及实际应用技术等紧密联系起来。教师在选择教材和制定教学计划时往往没有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 过分讲究授课内容的完整性, 致使需要讲授内容过多, 不利于学生掌握。

(二) 教学模式机械、落后。

在以往传统的专业课程教学模式上, 老师往往比较注重课本知识的传递, 学生也是机械地记忆、理解书本上已有的知识。

(三) 学生实验操作、参与相关科研工作以及参观实物实习的机会偏少。

在专业课程教学中, 学生实验操作、参与专业科研工作以及参观实物实习等机会偏少, 这不利于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感性认识, 增强他们的理解能力, 自然很难激发他们的学习激情。

显然, 诸如上述专业课程教学现状已难以适应现在专业信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需要。这要求我们应认真筛选、重新组织教学内容和改进教学方法。

二、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策略

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性地应用专业知识, 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使学生在科学研究和创新方面受到良好的训练。这就要求老师必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交流能力, 协作能力, 独立工作能力等。针对此, 提出对专业课程教学应进行相应的教改策略。

(一) 对教学内容进行一定的新陈代谢

在专业课程教学中, 只有将基本原理性知识、专业课程特点及其高新科技动态进行有机结合, 才能真正地去陈补新、浓缩繁琐;才能提高专业教学的目的性和方向性;才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从而切实提高教学效率。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适时地删除一些陈旧的和与本专业关系不大的教学内容, 或者仅仅作为了解内容。同时, 根据本专业学科的最新科研成果和发展动态, 增添一些最新前沿的专业技术及其相关的实际应用工程实例等。内容层次安排应为:应用入手、穿插原理、深入技术和理论。基于此, 在选择教材时, 应该采用旧教材的充实与新教材的引进相结合的方式来突出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前沿性和实用性。

(二)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1、教学形式上注重实例教学。

在专业课程教学中, 为了使学生更生动形象地接受知识应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 注意加强理论性讲解, 克服课堂教学的随意性;加强操作性, 克服课堂教学的单一化;加强交锋性, 克服课堂教学的同质化;加强灵活性, 克服课堂教学的模式化。同时专业课程教学中也有必要加入一些对专业技术应用过程的演示录像, 这样既能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又避免学生在今后的实际专业知识应用中走弯路。

2、注重实验、科研与实践互相结合的教学。

积极加强实验教学与科研课题相结合, 将更多的实际问题引入教学实验中, 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应在所开的实验中所占比例比较大, 努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实验课程、科研工作与专业公司实践, 反过来会激发学生积极性和学习热情,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创造能力。学生通过这些实验的动手操作与科研实践, 能够比较全面地掌握相关专业技术方面的科研和实际工作所必须的实际技能, 熟悉本学科的最新发展方向, 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3、实施课堂讨论来强化学习效果。

课堂讨论是在教师指导下与学生双边活动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学生之间对问题的主动讨论, 使学生处于主人的位置, 主动寻求真知, 同时让学生体会到有些实际问题的解答方案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因此, 实施课堂 (甚至课后) 讨论是强化专业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

4、进行学生专题讨论与讲解。

在专业课程教学中, 进行学生专题讨论、专题设计和专业科技论文的写作, 让学生在讲台上讲解所学课程的内容和实验内容, 着力从演讲技巧、演讲胆量、演讲内容等方面培养学生科研报告能力, 这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重要环节。

5、利用网络教学。

可以把制作的课件上载到学校网页上, 充分发挥网络技术的优势, 有利于实现资源共享。必要时也可以采用网络教学方式, 这种教学方式改变学生枯燥的学习方式, 能使学生更为顺利地理解信息,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这就使学生不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 能产生学习的兴趣, 主动、及时地获取信息。

总之, 在专业课程教学中, 应坚持“突出专业特色, 强化基础知识, 培养技术能力, 提升应用技能, 鼓励创新”的指导思想。在人才的培养模式上, 对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综合素质培养等方面进行改革和探索, 从而提高与强化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摘要: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而专业课程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科研能力,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教学环节, 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本文主要讨论目前高等学校专业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对目前高校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教改必要性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进而从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提出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相应教改策略。

关键词:综合素质能力,专业课程,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 曹海浪.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 (11) :138-139

培养综合素质的重要性范文第6篇

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现代高等教育的目标。综合素质教育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身心素质和培养实践创新能力等,且这几个方面的教育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是几句口号或几个报告所能完成的,而应将这一思想贯穿于学生学习的每一学科中,通过教学改革,潜移默化地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其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随着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日益加剧,全球变化及其对人类生存和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使得生态学成为解决当前世界各国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的有力武器,也使生态学日益成为指导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学科[1]。该学科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交叉性和实用性,不仅涉及自然科学,还涉及到哲学、社会科学和经济学等内容,是沟通科学与社会的桥梁,是生物类专业、环境类专业和资源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2]。因此,这门课程的学习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素质的培养具有十分独特而重要的地位。

但是,传统的大学生态学课程教学往往存在着许多问题,如,以理论教学为主而轻实验教学、重知识传授而轻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重传统基础知识的传授而缺乏将前沿和热点问题融入课题、不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教育等,这就可能使学生在分析和解决与专业相关的生态环境问题时的能力与社会期望有一定的距离,远未达到使学生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要求。因此,以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人才为目标的生态学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通过课程教学改革,让学生在掌握有关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同时,学会运用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观察、认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并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加强生态伦理道德教育。

2 生态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和建议

2.1 理顺知识层次结构和优化教学内容以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

生态学课程教学的基本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有关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但是,传统的生态学内容广泛、知识分布相对较为零散,使学生不易抓住重点。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帮助学生理顺知识层次结构。尽管目前多数生态学的教材在内容的编排上是按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应用生态学和现代生态学的顺序,但学生在刚接触这门课程及学习的过程中,并不一定能理解和看透这种层次结构。因此,教师在教学的开始及讲到每个层次结构时,要反复强调教学内容上的这种脉络关系,让学生一目了然。其次,在理顺知识层次结构的基础上,优化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层次结构上,紧扣知识点,形成问题链,精讲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就能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以提高他们对专业知识的牢固掌握。

2.2 改进教学方法和方式以增强学生的专业素养

在新的形势下,教学方法的改革必须围绕以学生为中心来进行,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出发点。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上主要就是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中[3]。那么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呢?应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相结合来完成教学任务。

(1)现场教学法:现场教学是将课堂搬到生产现场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在实际的生产现场实施教学过程,使学生更快更好地学习掌握知识和技能[4]。如在讲个体生态学的部分章节时,当讲授光因子对植物的生态作用及植物的适应时,可以带学生到校园内观察生长在植物不同部位的叶片接受光线的差异及他们各自的形态特征,然后让学生课后根据这些植物的形态、结构特征进行归类分析,每位同学都积极地进行总结,大家相互补充,最后较为全面地得出了阳生植物、阴生植物、耐阴植物的适应特征。

(2)多媒体和网络辅助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由于其内容的丰富性、直观性和趣味性等的优势很快就进人了各级各类学校的课堂。同样,在生态学教学过程中,恰当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图文并茂的展示生态学本身所富有的优美境界及生态学所特有的实用性等,能极大地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与表现力,进而提高教学效果。这对于拓宽生态学教学视野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都是十分有效的。此外,由于目前信息技术的发达,使用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常用的一种交流方式。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建立生态相关网站、设立公共邮箱或QQ群等平台,进行课堂之外的教学活动,如,共享辅导资料、组织讨论、答疑等,这可以突破时间,空间以及人为因素的制约,有效地解决了生态学越来越庞大的知识体系和有限的教学时间之间的矛盾,弥补传统教育的不足,并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自学、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3 加强实验和实习教学以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生态学实验是生态学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5]。实验课程教学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态学教学效果和后续课程的学习。实践教学可使学生增加感性知识,验证所学的理论知识,具有理论课程不可替代的作用[6]。因此,生态学实验和实习的改革,一方面,应增加教学中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的比例。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布置实验任务,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交由教师审核后在实施并撰写实验报告等,以培养学生利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精神及初步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7]。另一方面,结合日常生活和科研,增加学生的前沿和实践内容。密切联系生态学发展动向与热点问题的研究特点,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在生活中发现身边的生态学事例,提高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使他们看到和体会科技的进步和竞争,促进他们紧跟科技发展的步伐,与时代发展相适应。

2.4 加强生态伦理教育以健全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赫尔巴特曾经说过:“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道德素质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是整个素质教育的灵魂与统帅[8]。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矛盾的加剧,生态伦理教育已成为道德教育的重要部分。而生态学原理在当代大学生生态伦理道德的培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除了教授生态学原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外,还注意将一些原理向伦理道德教育中延伸。例如,讲授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时,给学生强调“环境造就生物,生物适应环境并在一定范围内改造环境”。通过这一原理启迪学生,虽然人是智慧型生物,改造环境的能力很强,但人毕竟是环境的产物,存活和发展必须受到环境的制约,最终还是要适应环境。因此人必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规律,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再如,讲到种间关系的“互利共生”时,强调人与自然是和谐共生、互惠互利的统一体,揭示人与自然关系背后的伦理关系,改变人类中心主义的行为方式,这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的生态伦理意识,增强其社会责任感。

总之,生态学是一个内容十分庞大的学科体系,研究内容涉及不同领域和尺度。因其内容广泛、涉及学科多、具有实践性等特点而有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因此,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方式、实验课程设置、思想道德建设等各个方面进行改革,使生态学的教学成为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要:生态学因其研究内容的广泛而成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融合学科,在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有着独特的作用。本文在以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的前提下,通过分析生态学教学上的不足,阐述了生态学教学改革的措施和建议,提出:(1)理顺知识层次结构优化教学内容以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2)改进教学方法和方式以增强学生的专业素养;(3)加强实验和实习教学以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4)加强生态伦理教育以健全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关键词:生态学,综合素质,教学改革,生态伦理

参考文献

[1] 温国胜,侯平,余树全等.生态学教学与科研互动初探[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1):44-45.[1]温国胜,侯平,余树全等.生态学教学与科研互动初探[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1):44-45.

[2] 章家恩,骆世明,秦钟,叶延琼,赵本良.我国高校生态学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方向探讨[J].应用生态学报,2009,20(7):1630-1634.[2]章家恩,骆世明,秦钟,叶延琼,赵本良.我国高校生态学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方向探讨[J].应用生态学报,2009,20(7):1630-1634.

[3] 王友保,刘高峰.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与生态学教学改革[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7,5:40-41.[3]王友保,刘高峰.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与生态学教学改革[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7,5:40-41.

[4] 赵丽英,杜瑞卿,王云,田龙,李玉英.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与生态学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8(12):122-124.[4]赵丽英,杜瑞卿,王云,田龙,李玉英.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与生态学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8(12):122-124.

[5] 李琪,杨云霞,胡正华.基于综合素质培养的生态学实验教学改革[J].科技信息,2010,14.[5]李琪,杨云霞,胡正华.基于综合素质培养的生态学实验教学改革[J].科技信息,2010,14.

[6] 陈锦云.新建师范类本科院校生态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106(4):94-95.[6]陈锦云.新建师范类本科院校生态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106(4):94-95.

[7] 乔永民,于霞,张其中.浅议生态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J].生态科学,2007,26(5):478-481.[7]乔永民,于霞,张其中.浅议生态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J].生态科学,2007,26(5):478-481.

上一篇: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范文下一篇:幼师实习生个人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