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范文

2023-09-20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范文第1篇

1 农科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就业核心能力是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最具核心竞争力的组成部分, 是大学生在具备一定能力的前提下, 逐渐提炼和加强的, 具有独特性和足以支撑大学生现在甚至将来参与就业的竞争优势, 并保证大学生在相对长时间内, 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能取得主动的综合能力。[1]而当前, 农科高校对于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的培养, 主要存在如下亟待完善的地方:

1.1 思想认识层面存在误区

部分农科院校在对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培养和教育的思想认识层面存在误区。表现在:第一, 对大学生多侧重农科相关专业知识教育和专业技能培养, 而农科专业及课程设置与市场需要的匹配性不够, 对学生核心就业能力的培养主要依靠学生参与课外活动和个人兴趣, 缺乏系统性和目的性。第二, 对农科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培养缺乏深刻的理解与理性的思考, 甚至把核心就业能力培养等同于学生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 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培养学生面试技巧、简历制作、面试礼仪等技巧上, 而对用人单位关注的学生沟通表达能力、计算机操作水平等关注不够。第三, 缺乏对农科大学生的农科专业素养、品质道德、职业素养、责任感和忠诚度、协调沟通和团队合作精神等个人素养的教育。

1.2 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问题

部分农科院校的部分农科专业大学生的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的匹配度不够。表现在:第一,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相对固定单一、教学内容与社会实际需要存在差距、开设的农科专业课程与企业要求不相符合、教师教学方法仍以传统教学为主、教学实践和实验环节相对。[2]第二, 教育培养模式以灌输为主, 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学习理解不够深入, 未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深入钻研的主动性, 学生所学专业知识与解决专业实际问题存在差距, 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第三, 受到教学和实践条件限制, 学生专业实验课和实践课有限, 同时, 因没有相对系统的考核标准和办法, 造成实践效果水平参差不齐, 学生实践能力得到锻炼有限, 跟不上用人单位的要求。

1.3 师资队伍建设不尽人意

师资队伍是培养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的关键因素之一。不过, 在部分农科院校受限多种因素制约, 尚有不尽人意之处。表现在:第一, 学生就业能力教育的师资队伍主要由学校就业管理服务部门、学生管理服务部门以及辅导员担任, 流动性较大, 专职教师缺乏。第二, 部分教师不注重课堂教学创新, 缺乏实践经验, 灌输的教学方法仍占主要地位, 无法满足对社会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要求。第三, 部分教师的职业素养不高, 对教育事业的责任感不够, 对学生的发展关注、关心不多, 偏重个人发展投入精力较多。

1.4 就业服务体系不够完善

近年来, 农科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力度在逐年增强, 不过, 偏重就业指导多, 对学生核心就业能力培养少。主要表现在:第一, 对毕业年级学生从就业动员、就业专题辅导、创业支持、就业岗位推荐等注重多, 对大学生从入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做的少, 造成学生入学后无法做出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 限制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的提升。第二, 对就业关注程序性的工作, 诸如三方协议管理、就业信息发布、专场招聘组织等繁杂事务多, 对学生个体的特殊服务关注度小。第三, 注重“大学生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覆盖面, 忽视课程的实际效果。“大学生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主要以选修课开设, 教师重视程度不一, 教学随意性较大, 考核侧重理论性, 课堂效果不够理想。

1.5 职业价值观引导不到位

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念直接影响学生就业意向。当前, 农科院校就业指导中, 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教育引导不到位, 造成学生就业存在盲目性。第一, 缺乏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造成学生对就业规划的重要意义没有充分的认识和理解, 就更谈不上掌握职业规划的技巧和方法。[3]这就造成大学生求职过程中存在盲目性, 或对工作岗位存在过高期望, 多对工作岗位一无所知, 多从自身的兴趣和感性出发, 造成就业向城市集中, 向热门职位集中。第二, 缺乏职业理想价值教育, 农科大学生对农业科技的认识不深, 对到基层就业的愿望不强, 更侧重眼前利益和工作稳定性, 缺乏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的远大理想, 以及对投身农业行业前途和事业的长远追求。第三, 农科院校学生专业教育有待进一步增强, 学生对专业的忠诚度相对较低, 对农科行业发展前景认识不够深刻, 未来的在农业行业就业规划存在模糊性。

2 农科院校培养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的思考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 建议农科院校从培养理念、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就业体系、职业观教育等多方面入手, 全面提升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

2.1 树立全新的教育培养理念

农科院校要充分认识培养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对于学生实现顺利就业的重要意义。具体来说:第一, 把核心就业能力培养摆在突出位置, 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织部分。要坚持全方位的教育观, 注重农科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教育的同时, 也要注重专业教育之外的学生沟通、礼仪等多方面能力的提升。第二, 正确区别核心就业能力和就业创业指导。核心就业能力重在培养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可有效提高大学生就业机会, 提高就业成功率。第三, 树立全面发展的理念, 坚定不移地推进学生全面发展, 充分认识到大学学习不仅仅是专业知识的学习, 更多的在专业学习基础上, 培养学生为人处事技能、与人沟通技巧、培养社会责任、增强服务意识等, 让大学生成为人格健全的社会人。

2.2 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农科院校人才培养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原则。[4]第一, 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探索推进复合应用型等不同人才培养模式, 推动和完善学分制、弹性学制, 积极探索诸如课堂教学与农科专业实践、社会实践相结合, 课堂教学与创业实践、企业实践相结合, 课堂教学与农业科技服务相结合等多种途径, 提高学生核心就业竞争力。第二, 探索课堂教学方法和方式改革, 积极倡导启发式、讨论式、问题式、参与式教学, 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 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2]第三, 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借助目前已开展的农科专业创业实践、创业能力提升工程、校企合作、暑期社会实践等多种途径, 推动学生深入农业企业、公司结合所学专业进行社会实践和创业实践, 从而尽早接触社会, 提前对用人单位需求接轨。

2.3 建设专业化的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是影响核心就业能力培养实效的关键。第一, 建设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通过培训、招聘等途径, 逐步建立农科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培养的师资队伍, 增强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教育的教育和研究水平。第二, 加快辅导员就业指导能力提升。通过专题培训、外出进修等途径, 推动他们系统学习相关理论, 掌握工作指导的具体方法, 提升培养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的水平。第三, 加强教职工的测评和考核, 针对教职工中出现职业素养较差、师德失范行为等要严肃处理, 在工资待遇等方面予以体现。

2.4 建设完备的就业服务体系

就业服务体系和就业质量会直接影响学生核心就业能力的提高, 建设完备的就业服务体系, 对农科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第一, 抓住影响学生就业的重点环节, 除做好学生就业档案资料管理、就业信息搜集与发布, 就业派遣与服务等工作外, 要重在培养和建设一支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师工作小组, 承担全校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让职业生涯规划理念和意识从低年级学生了解并慢慢去用。第二, 注重学生就业类社团的指导, 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在服务学生就业中的作用, 利用学生社团组织开展诸如模拟职场、校园创业大赛、素质拓展、岗位体验等学生活动, 潜移默化培养学生就业竞争意识, 及早接触就业市场, 了解社会需求。第三, 培养学生的职业成熟度, 经常性由校内就业指导老师和邀请优秀校友来校举办就业专题指导讲座, 提高学生的认识层面, 增强学生对农科专业的忠诚度。第四, 要继续细化就业指导与服务。开展诸如简历制作、面试技巧等求职择业专业知识培训, 落实好未就业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工作, 帮助他们解决就业问题[5]。

2.5 强化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

职业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职业选择倾向[6], 培养学生核心就业能力过程应关注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 培养学生理性职业取向。第一, 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必修课, 采取分专题教学形式, 逐渐建立系统性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从而指导大学生的就业选择, 清晰地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 并按照一定的时间安排, 确立自己在不同阶段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7]第二, 设立不同阶段的培养目标。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的培养要分层次进行, 低年级学生中注重培养朗诵、演讲、计算机知识、沟通、竞争等基础能力和基本意识;高年级学生中注重培养辩证思维、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团队意识、解决问题能力。第三, 职业价值观教育实现大学全程化, 建议新生入学教育、专业教育、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创业实践、暑期社会服务、企业实习等全过程中, 有目的、有计划地融入职业价值观教育内容, 使学生在活动参与、课堂聆听的过程中, 潜移默化地感受职场需求, 树立对职业、对事业、对社会正确的态度。

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培养过程中, 农科院校应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探索开展学生核心就业能力培养的机制建设, 鼓励教师探索和实施开展核心就业能力培养的新措施, 逐步引导农科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 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去就业。

摘要:201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795万, 就业形势依旧严峻, 而农科院校大学生因专业等因素, 存在一定的特殊性, 就业问题更加突出。文中分析了当前农科高校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诸如思想认识层面存在误区、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问题、师资队伍建设不尽人意、就业服务体系不够完善、职业价值观引导不到位等问题, 提出树立全新的教育培养理念、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设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建设完备的就业服务体系、强化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等建议, 来提升农科大学生的核心就业能力。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问题,农科院校,核心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家智.关于大学生就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思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9 (1) :76-77.

[2] 吴高波.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思考与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 2011 (8) :32-34.

[3] 叶春妍, 杨娜娜.大学生就业难凸显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缺失[J].知识经济, 2010 (23) :135.

[4] 于成学.赵国刚论“大德育”语境中的高校人才培养[J].思想教育研究, 2012 (10) :68-70.

[5] 王茜.大学生就业心理研究——以贵州师范学院为例[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2 (4) :68-69.

[6] 安静.新形势下我国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08.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范文第2篇

一、以理解训练作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

(一) 培养学生“质疑”理解力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 教学的实质是以发展学生心智能力为主, 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要重点创设问题情境, 通过小组讨论、生生互动、教师设问引导学生思考、使其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逐步形成较全面完整的历史时空观念, 提升学生对历史的理解能力。例如:在讲授“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时, 要求学生阅读教材完成:1.《权利法案》限制了国王哪些权利?保证了议会哪些权利?2.《权利法案》颁布后国王是否还有权利?3.英国的政体和统治方式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有何影响?在接下来学习“责任内阁制的形成”时, 学生质疑:1.为什么内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对议会负责?2.当议会与内阁发生矛盾时, 怎么解决?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结合预习案和教材交流讨论, 教师也参与其中, 学生学习热情高涨, 兴趣浓厚, 对知识的理解深刻透彻, 教学目的达到了, 同时充分培养和锻炼了学生对历史的理解能力。

(二) 培养学生“发散”理解力

从思维层面讲, 历史理解是将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它能够使某种新设想脱颖而出。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注重训练学生发散理解能力。如在学习清末“新政”时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清末新政”有何影响?为激发学生兴趣指出不囿于教材。学生们思维活跃纷纷说出:“新政”加重了人民负担;“新政”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新政”为民主思想的传播创造了条件;“新政”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学生由一点发散开来, 拓展性地理解历史, 逐步养成纵观全局的历史理解能力。

二、构建现代教学模式—全面助推学生的历史理解

(一) 互动式—助力学生的历史理解

互动式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是学生在老师引导、组织下去理解掌握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 组织学生自主互动、合作探究。针对教学中学生的质疑, 我是抓住一切机会给学生留有思考历史、分析历史和加深历史理解的空间, 不断地锻炼学生历史理解的能力。如:在学习二战爆发的原因时学生们分歧很大:有的认为要是没有希特勒就不会有二战的爆发;有的认为:就算没有希特勒二战照样会爆发。经过激烈讨论最后达成共识:二战的爆发, 不应只看一个人的作用, 而要从当时的历史背景去考察:从世界大环境看——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的打击和英法纵容侵略的绥靖政策, 战胜国通过凡尔赛条约对德国的过度宰割;从德国内部说还有军国主义传统、德国人民对凡尔赛条约的复仇心理等原因, 所以说不管有没有希特勒, 二战都是一定会爆发的。经过互动式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提升了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 使学生们渐渐养成在认识评价历史事件时要做到全面客观, 实事求是的评价。如此收到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摸索掌握学习方法的双重效果, 进而发展了学生核心素养——历史理解能力。

(二) 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学生的历史理解

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创设一种生动直观的情境, 能较好的实现不同历史时空的嫁接和转换, 使学生的感观和心理受到强烈的刺激, 从而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把空间、时间、事件和历史人物整合成立体画面, 使历史鲜活、新颖, 充分吸引了学生的学习注意力, 让学生走进历史, 增强和培养了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如:在讲授《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一课中“易服”时, 我利用课件给学生展示文字、相关图片和视频、音像等资料, 其中包括清末民初“民间服饰的变化”、“清朝军队服装的变化”、“官场服饰的变化”等, 并要求学生据此回答问题:概括服饰演变的本质特点、分析其变化的原因?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考分析理解得出结论。学生小组讨论的学习过程通过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合作学习共同探究中培养了学生的历史理解和思维能力, 辅助了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

三、历史理解, 理论联系实际, 与时俱进

(一) 培养学生以史为鉴, 提高历史理解基础上的总结归纳能力

在课堂上就某一类具有共性的历史史实提出与现实社会生活中具有进步意义的观点和方法进行历史教研命题, 引导学生把相关历史事实一线串珠培养历史时空观念和历史理解能力。如:鸦片战争的教训是落后就要挨打。对此我在学案中设计:为什么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今天从中能得到什么启示?学生合作探究后总结: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寻找市场原料的需求, 积极向外扩张;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 小农经济占主导和清王朝政治腐败落后以及中英实力对比等。结论是中国的农耕文明已远远地落后于西方工业文明, 因此挨打成为必然。以史为鉴, 使学生提升认识:要通过历史理解能力的提高让自己能够站的更高, 看的更远, 要站在“历史巨人”肩膀上, 为民族复兴实现中国梦不断丰富和壮大自己!

(二) 史论结合, 训练学生撰写“小论文”——让历史理解落地生花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范文第3篇

至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一方面,教师要坚持探究性的教与学,让学生学会认知。知识是必需的,但不是灌输给学生的,而是学生通过探究获取的,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坚持问题解决式教学,让学生学会做事。“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应该想方设法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与技能或者学习新的知识与技能,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来,并在这一过程中通过观察、思考、想象、研究、操作、合作等方式,逐渐地形成核心素养。围绕这一思想,项目驱动法、任务驱动法、合作学习法以及像艺术家那样工作都是不错的选项。但无论哪一种方法,情境、问题、探究、合作都是其中的关键词。再有,引导学生开展合作性、自主性的学习,让学生学会与他人相处、学会自我教育、反思与管理。

为了在教育教学中能顺利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教师要格外重视教学设计能力、教学组织管理能力以及教学交往能力的发展。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范文第4篇

近年来,“核心素养”成为了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的方向标,引领着中小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我们首先要明确核心素养的核心是什么,深刻认识核心素养的内涵才能在教学实践中明确方向,勇于改革,大胆创新,培养出具有核心素养的学生。

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下面就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谈谈以下做法和想法。

1.先备学生再备课

教育以人为本,教师的职责是教学生先做人,后求知。所以教师要用心备学生。想培养出具有核心素养的学生,必须先了解你的学生离具备核心素养还差多少。目前很多教师的体验,都是用心备课,做好教学设计是教学的重心,轮带几届学生,基本都是同样的授课模式。教师备好课不容易,教好课更不容易。我们也许应该改变思路,在以人为本的课堂,备好学生才是事半功倍的方法。如果接手一个新班级,了解学生的性格、家庭及学习情况至关重要。在数学学习方面,可以从学习习惯、思维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等几个方面对学生做初步评价,对某方面表现突出或者欠缺的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有利于在教学中因材施教,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在了解学生的途径中,可以以谈话的方式开展调查,学生对学科的兴趣或者偏见需要正确的引导,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不排斥这门学科,慢慢地产生兴趣。在数学学习中,

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很重要,也是核心素养中的实践创新和科学精神的载体。每个老师应以人文关怀为起点,让学生健康生活为基础,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2.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应包括自主学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探究和质疑的能力等。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预习的习惯,课前准备的习惯,主动发言的习惯,集中精力听课的习惯,认真阅读课本的习惯,认真审题和验算的习惯,课后复习的习惯,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质疑问难的习惯,合理安排时间的习惯,勤于动手、团结协作的习惯,归纳总结反思的习惯等。在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上,学生本人是主体,家庭环境和学校氛围是影响因素,所以做好家校合作是关键,学生、家长、学校三方共同协作,保持交流探讨,才能助力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

3.加强数学课堂的实践活动

数学学科的实践性很强,计算也具有很强的周密性,解决数学问题也需要严格的程序性。所以在数学学习中,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和布置课外练习时,应多提供让学生自己动手的实践活动,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可以发现学生的思维过程中的漏洞,进而给予准确的指导。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多安排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团结协作、相互配合、合作完成学习任务。要善于帮助别人,也要善于向别人学习,通过协作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思考问题、验证事实、解决矛盾等方面不断完善,实现数学知识体系的科学建构。下面列举几个教学实例: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20以内的退位减法》练习题,22页第4题。题目如下:我们班一共有20人,有14人在玩捉迷藏。外面有6人,藏起来几人?

此类型题是有多余条件的减法问

题,让一年级学生去甄别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学生认真分析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排除多余条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个习题讲解时,教师可以先做一个情景安排,如安排20个学生为一组,本组学生再安排14人到教室外活动玩捉迷藏游戏,在室外活动的学生有6人在外面,其他学生藏起来。通过游戏体验,每个学生有固定的角色,游戏结束再回到课堂来解答这个问题,就相对容易很多了。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可以很清晰地找出多余条件,是“我们班一共有20人”。这是数学逻辑思维的初步培养,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体验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全面思考能力。对低段学生来说,通过游戏方式引导学生对学科的兴趣也是效果显著的。

4.帮助学生制作“错题集”

归纳总结的能力在数学学科中非常重要,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中的学会学习能力的必备素质。教师首先应该组织学生学会整理错题,同时高度重视

学生错题集的使用,每学期安排几次全体学生的错题集展览。在数学学习中,通过错题集来提醒自己注意一些小毛病,或者积累一些解题方法,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错题集的具体选题范围如下:尚未理解、掌握的习题;特别易错的习题;难记题;教师指定的典型例题,由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应在其过程中给予适当的补充对于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培养思维能力、创新意识、正确的心理素质很有作用的习题。总之,选题量不一定要多,选题要尽量具有代表性。在整理的过程中,让学生先抄题目,留下足够的空间解题和注释。注释上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解题关键、原则、方法等。学生在整理错题集这一过程中,可能出现很多纰漏和困难,教师应有足够的耐心,同时给学生以必要的指导和鼓励。学生经历这个过程后,逐渐形成独立思考、思维缜密、不畏困难、积极寻求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的科学精神,在文化基

础的积累下,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会学习的自主发展能力。在此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自主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克服一些不良习惯,树立一种正确的心理状态,使学生意识到:做好、用好错题集是自主学习的迫切需要。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范文第5篇

一、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从总体上看, 当代高校学生的思想价值取向是积极向上的、健康的, 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存在问题, 他们在现实的学习、工作中存在各种困惑, 找不准自己所处的位置, 不能对自我有明白、清楚地认识, 在处理个人与他人、集体、社会的关系的问题上, 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高校在校生中, 相当部分的学生存在着理想信念、信仰危机, 部分学生价值取向出现严重问题, 存在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等现象。究其原因, 主要是由于这些学生在新时代下价值追求多样化、功利化, 与当代所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一致、相冲突, 甚至反其道而行。一个国家、一个社会, 追求和谐健康的发展, 如果没有一种为社会上大多数人所认同的核心价值观, 那么就难以统一全国人的思想, 凝聚全国人的力量去建设、发展国家。因此, 需重视对当代高校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 寻求有效引导路径, 避免和排除社会不良因素地干扰, 帮助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

(一) 社会大环境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改革开放使人们的思想得到了解放, 个性得到张扬, 但一些不健康的思想乘机侵入, 如新自由主义思潮、实用主义思潮等多元化思潮, 对我国的社会主流意识形态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建立产生不良影响。新时代背景下, 随着我国经济的繁荣发展, 人们逐渐变得富裕起来, 社会上拜金主义现场盛行, 侵害到了高校校园的学生, 影响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在一些大学校园中, 常可看到各类店面, 商业气息浓重, 打破了校园应有的书香气息。从而导致拜金主义在大学生中逐渐兴盛起来, 在学生中存在盲目攀比、追求物质生活的现象, 同学间的交流和沟通也变味了, 金钱气息浓重导致生生间的交流不真挚, 甚至是赤裸裸的金钱与利用关系。师生之间的活动也单纯, 学生向老师送礼盛行, 毕业找工作也要送礼送钱, 知识成为金钱的奴隶。社会大环境以及存在的这些现象对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造成了冲击, 对于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二) 学校教育的缺失

在当代高校校园里, 一些教师和学生将主要的时间和精力集中于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和学习的中, 在日常的教学工作和学习中, 漠视道德、理想、信念和操守等学校教育中原本应当首先着重教育的内容。这种情况导致部分学生的精神世界被各种不良的思想、价值观所腐蚀。部分大学生强调个人的得失, 不考虑集体、社会的利益,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受到严重挑战。同时, 本应承担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重任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 普遍存在师资紧张、课堂教学效果欠佳等问题。由于学校的各方面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和引导方法存在缺陷与不足, 导致很多学校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氛围, 这都不利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三) 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大学阶段是青年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 因此, 大学生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表现出的不稳定性, 如情绪化严重、是非辨别能力差、功利化等, 这对其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着一定的影响。高校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成熟的重要阶段, 在此之前大学生们都处在家庭的呵护下, 很少有机会接触社会, 因而对社会更为知之甚少, 对社会的一些现象和问题不能正确的看待和做出正确判断。正因如此, 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造成影响, 培养效果不佳。

二、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的有效途径

(一)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

马克思理论指出,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决定社会的意识形态, 而意识形态对经济基础又会产生反作用。任何国家形式都会受到其社会意识的影响, 都会由某种意识形态主导, 因而产生相适应的思想文化。在中国,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居于主导地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和培养过程, 就是一个坚持马克思理论实践与创新的过程。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引导, 应坚持以马列主义,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用最新的理论成果武装自己。只有这样, 大学生们在信息化社会中, 面对价值多元化选择的时候, 才能抵御诱惑, 去除困惑, 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注意引导学生处理好共同理想和个人理想的问题, 使二者不冲突, 提高大学生对于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认同感。

(二) 优化社会环境, 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国家需加强党风党纪建设, 从严治党, 提高人们对党的信任与支持, 从而不断提升大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引导的效果。严格出版弘扬主旋律、倡导核心价值的书刊, 采用各种手段和方式, 使这些积极向上的书籍走进大学, 达到教育和引导大学生的效果。各种社会舆论媒体要切实承担起社会的责任, 通过各种宣传路径, 多报道正面、积极向上的社会事件, 对社会热点问题加以地积极引导, 帮助大学生理性地、正确地看待社会存在的问题。通过营造良好的社会和校园大环境, 达到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效果。

(三) 注重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教育效果的实现, 在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双向互动是否有效。

教师的理论水平再高, 教育方案做得再好, 如学生不理解、不配合、不接受, 一切教育都将是无效的。因此, 大学生的自我教育非常重要。学校可适当地设计一些实践活动或环节, 让大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自我管理, 通过在对活动的组织、协调、管理等, 培养学生自我思考、自我协调处理问题的能力。加强对学生的理论指导实践的教育, 教育学生用理论来指导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让学生发现理论的价值, 内化理论, 并外化为自己的行动, 达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目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保证, 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坚力量的大学生, 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和教育, 是摆在各高校面前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

只有通过充分了解当代高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及其效果的现状, 才能为教育和引导学生提供可行、有效的路径, 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摘要: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是我们党积极回应社会出现的多种思想观念相互激荡和碰撞、价值观呈现多元化趋势的严峻形势。从总体上看, 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价值取向是积极向上的, 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 在新时代视野下, 深入思考并引导和培育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

参考文献

[1] 张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创新研究[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3 (7) .

[2] 庞玉娴, 刘颖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3, 12 (7) :141-143.

[3] 康小兵.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对多种文化思潮影响的策略[J].锦州医科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8, 16 (04) :117-119.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范文第6篇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工作的最高目标是丰富青少年的精神世界:我的学生学习绝对不是死记硬背, 而是在游戏、故事、美术、音乐、幻想和创造的世界中进行朝气蓬勃的智力活动。我希望孩子们能成为这个世界中的旅行者、发现者和创造者。”当一群群孩子迈入校园, 开始他们生命体验的时候, 教育给予他们的是压抑, 还是个性的张扬;是索然无味, 还是智慧的闪光?这很多时候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行为。教育学家的名言值得我们当代教师反复斟酌与反思, 因材施教、反转课堂、创新实践等词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一、培养创新意识, 激发花儿兴趣

创新是以新思维, 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 它有三层含义, 第一:更新;第二:创造新的东西;第三:改变。在数学中, 创新主要就是创造新的东西, 小学数学的创新就是学习新的知识。

《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明确提出数学教学中应特别重视的10个重要能力, 以及正在修订的6大数学核心素养, 其中创新意识是一项很重要的技能。它是基于数学知识技能学习过程而逐渐形成的。按照这一理念, 我常常精心为学生创设精妙的学习情景, 有效调动孩子的创新意识, 努力激发孩子们的内部动机从好奇逐步升华为兴趣、志趣、理想及自我价值的实现。我为孩子们自主学习、积极合作、大胆探索的精神所深深折服。例如, 我在教学“数一数与乘法”时, 设计了这样一道题:把下面加法算式改成乘法算式或与加减有关的算式。

学生很顺利地将 (1) 、 (2) 进行改写, 而对 (3) 进行改写则有些困惑。有些学生甚至说老师出错题了, 后来, 经过老师的引导, 同学们列出了6×4+4, 教师给予肯定后, 接着鼓励学生:这道题还有更简捷巧妙的解法, 请同学们再认真观察一下题目特点, 看看哪位同学最聪明, 最早发现!学生又投入紧张的思考和热烈的研讨当中。结果, 有的同学列出了:6×5-2 (看到一个不存在的6) , 还有的同学对信息进行整体改组, 把原来的“4”分成4个1分别加到每一个“6”中, 列出了7×4。我不由得为学生们鼓掌喝彩!同样, 我也为我辛勤劳动所产生的美妙效果而兴奋不已。

二、动手与动脑相结合, 展现花儿创新思维风采

“儿童的智慧在手指上”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不仅需要我们进行丰富的书面知识的传授, 更需要培养孩子的动手实践能力。操作的目的是为了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 具体化, 从而帮助孩子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只有将动手操作与抽象思维紧密结合, 才能碰撞出创新的火花。例如, 在四年级学习《周长的认识》时, 我先让学生自己动手在一片树叶或一个图形围绕它们的一周画一画, 感受周长的初步定义, 将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化。又如, 在教学“长方体与正方体”时, 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有两个完全相同的长方体恰好拼成了一个正方体, 正方体的表面积是60平方厘米。如果把这两个长方体改拼成一个大长方体, 那么大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

由于孩子们对空间立体的想象能力有限, 我自制了几个契合题目的长方体。8人一个小组, 每个小组分到两个长方体, 先以小组为单位自行思考、探究和讨论, 然后动手拼一拼。有了实物孩子们的兴趣一下子被提高, 几分钟过去后, 已经有好些个小组得出答案。最后的结果虽然一致, 方法却多种多样。

【小组1】因为正方体有6个相等的面, 所以每个面的面积是60÷6=10 (平方厘米) 。拼成一个大长方体要减少一个面的面积, 增加两个面的面积。由此, 可求大长方体的表面积。60+60÷6× (2-1) =60+10=70 (平方厘米)

【小组2】拼成大长方体后, 表面积先减少一个面的面积, 又增加两个面的面积, 实际上增加了一个面的面积。60+60÷6=60+10=70 (平方厘米)

【小组3】因为原来正方体的表面积是6个小正方形面积的和, 拼成大长方体的表面积是7个小正方形面积的和, 所以, 可先求每个小正方形的面积, 再求7个小正方形的面积。60÷6× (6+1) =60÷6×7=70 (平方厘米)

答:大长方体的表面积是70平方厘米。

通过这道题的解法, 我们利用了学生的动手操作提高解题能力, 使太过抽象, 不容易理解的问题直观化, 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也容易找到适合自己的思考方法与解题方法, 有效达成学习目标, 操作与思维紧密结合, 借助直观理解抽象, 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摘要:20世纪应该“培养怎样的孩子, 以及怎样培养孩子”?在我校花文化“为了每一朵花蕾的绽放”的办学理念指导下, 建立旨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小学数学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数学课堂活动。创新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创新思维能力常常是在老师与学生, 学生与问题情境的有效互动中生成的, 聆听每一朵花开的声音, 让孩子的思维真正动起来。

关键词:“花韵”生态课堂,创新意识,培养

参考文献

[1] 周傲雪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方法初探 才智2009 (30) 。

上一篇:飞鸟集读后感范文下一篇:药店转正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