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养论文范文

2024-01-25

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养论文范文第1篇

一、高职高专院校职业素养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 调查对象及范围

江苏省高校招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在2017年4月至2017年12月面向全省2017届242881名专科毕业生开展了就业调查, 数据覆盖江苏省82所高职高专院校, 其中:江苏省高水平高职院校22所, 普通公办高职高专院校36所, 民办高职高专院校 (含中外合作办学) 24所。覆盖17个专业大类, 涉及21个行业大类和18个职位类别。

(二) 职业素养调查结果及分析

职业素养满足度, 是指工作态度、个人品质、做事方式、自我管理、适应环境、情感与价值观这六项素养均满足工作需要的毕业生占总人数的比例。2017届专科生认为难以满足工作需要的各项职业素养中, 比例由高到低依次是工作态度、做事方式、自我管理、个人品质、适应环境和情感与价值观。

民办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的职业素养中需提高工作态度、个人品质两项明显高于江苏省高水平高职院校和普通公办高职高专院校。而在自我管理、适应环境、做事方式、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 江苏省高水平高职院校和普通公办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则明显高于民办高职高专院校 (见表1) 。

数据来源:江苏招就“江苏省2017届本专科毕业生就业调查”

在对用人单位招聘情况的调查中,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各项职业素养的满意度均在83%以上, 其中:情感与价值观满意度最高, 对适应环境、自我管理、工作态度三项中满意度较低 (见图1) 。

据此, 用人单位对江苏高校人才培养的改进建议中, 比例最高的是强化专业实践环节, 其次是加强校企合作, 再次是调整专业适应社会需要 (见图2) 。

二、民办高职高专院校职业素养培养的现状

(一) 注重专业技能教育, 忽视职业素养的培养

第一, 民办高职高专院校是独立的经济法人。追求办学效益是其特性, 因此, 在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目标指引下, 高职高专院校将有限的资源投入专业技能教育和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同时, 对学生职业素养的教育缺乏重视, 资金投入极少, 随之从学校层面便产生了“重职业能力, 轻职业素养”的导向。第二, 由于学校对职业素养教育的轻视, 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 教师更专注于专业知识、实践技能的传授与培养, 较少提及职业素养问题, 更难以实现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第三, “应试教育”模式使得家长和学生已经形成了“重专业轻素养”的观念, 他们更注重对自身专业知识、实践技能的学习和提升, 而忽视自我内在修养和内在素质的提升。因此毕业生进入职场后, 逐步呈现出“工作态度不积极、团队意识较薄弱、自我管理能力不足、责任意识不强、做事方式需改进、敬业精神有所缺乏、适应性不强”等状态。

(二) 职业素养教育不成系统, 教育多止步于“说教”

职业素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 应当始终伴随着专业知识、实践技能的培养, 牵涉教务、学工、后勤、招生、就业、团委等多个部门和科室, 仅仅依靠学校某一部门和科室是难以实现的。而目前民办高职高专院校的职业素养培养方法十分单一, 普遍通过现有的课程, 在其中的个别章节提及部分职业素养的内容, 如思政课、职业规划课和就业指导课, 而在专业课教学、实践教学环节和各项活动中基本不体现职业素养的要求, 职业素养的教育和培养无法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职业素养教育不成系统。在日常学生管理过程中, 管理者多出于管理的目的, 采用口头教育的“说教”模式, 表现出“重思想教育, 轻职业素养教育”的状态。

(三) 重视学业考核结果, 忽视教学反馈中的职业素养评价

民办高职高专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将教育教学的重点放在专业知识的传授和实践技能的提高方面, 并进行严格的考核, 而学生的职业素养却并不设利考核标准, 自然也就无法得到有效的约束。按照教育部的要求每年对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进行就业情况调查分析, 根据调查数据的反馈, 及时调整人才培养计划、指导教学改革, 但高校对于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职业素养的反馈却显得不够重视, 使得人才培养缺少了科学的导向。

数据来源:江苏招就“2017年度用人单位招聘情况调查”

数据来源:江苏招就“2017年度用人单位招聘情况调查”

(四) 学生管理模式缺乏人性关怀

高职高专院校在学生管理方面多采用传统的管理模式, 学工部门负责素质教育, 教务部门负责专业教育教学, 在一线管理过程中, 多半呈现出辅导员和班主任共同管理模式。而民办高职高专院校出于成本的考虑, 多半会提高辅导员或班主任管理的学生数, 管理人员负责的学生数越多, 与学生及时有效的沟通越少, 对学生的关心、关爱和关怀不足, 对学生学习、生活和思想动态了解无法深入, 职业素养的培养与专业教学的融合就更加困难。

(五) 学生自身职业素养积累较弱

随着招生规模不断扩大, 高职高专院校生源的入口宽、门槛低, 生源质量日渐下滑, 一些基础知识较弱、学习目的不明确、态度不端正、自律性不强、主动性与吃苦精神薄弱的学生进入校园。而民办高职高专院校作为高招中最后一个批次学生的录取院校, 以上这些特点在这些学生身上则表现得尤为明显, 加之学校教育管理松紧不一、教育资源有限等各项因素, 更加促使部分学生产生了自由散漫、盲目追求自我, 团队意识、奉献精神不强, 面对这些学生群体, 要提高其职业素养也是一个艰巨的课题。

三、民办高职高专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策略

(一) 建立职业素养教育系统, 重视顶层设计

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首先要构建职业素养培养体系, 将职业素养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这就需要学校在教学过程中, 从各个方面深入了解社会、市场和企业对职业素养的评价和需求, 明确指标, 充分利用教学反馈指导职业素养体系的建立, 打造一个职业素养立体化培养平台、多元化资源体系、评价保障机制全新的人才培养方式, 让职业素养培养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二) 教师的职业化、规范化管理

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最初阶段源于教师自身职业素养的展现, 教师本身职业化、规范化的管理、教学、实践操作和示范将不断影响着学生, 学生在耳濡目染的过程中便会逐步按照职业化、规范化的要求改善自我、提高自我。所以, 在学校设计职业素养教育体系和方案的过程中, 要将教师的职业化、规范化素养一并纳入到职业素养培养体系中, 并将教师职业素养纳入到教师的绩效考核中, 形成全员的职业素养养成体系, 量化考核, 进而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 教育学生。

(三)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融入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的培养要与课堂教学相融合, 对学生的职业素养训练以课堂教学与培训的方式开展。在实践环节中, 构建对职业素养的教育与考核体系, 明确对职业素养的要求, 将职业素养的培养落实到教学过程中, 结合具体的职业、岗位才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参与性与积极性, 提高职业素养的培训效率, 促使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能够真正的上升到职业教育的层次和高度。如果拥有“人数”和“理论课、实践课课时量”优势的专业教师, 不能在理论教学的课堂上和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融入职业素养的内容, 而把职业素养教育任务留给非专业课教师, 就会导致职业素养教育流于形式。

(四) 以工学结合为抓手推动职业素养培养

职业素养的培养要充分利用工学结合的方式, 借助“真枪实弹”的演练场, 通过真实的岗位实习实训内容提高学生对企业岗位的认知, 去除学生知识体系中学而不实、学不致用自的缺陷, 并能够大幅度降低学生个性中清高、孤傲、自我的弱点, 使之尽快适应岗位, 有针对性的进行深入细致的职业素养教育。在专业岗位操作的实践中, 职业素养中的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等素质, 能够有效的减少个体差异, 使学生身心素质和职业技能真正得到锻炼和提高, 才能使学生的职业素养得到更全面、更有效的培养。

(五) 开设礼仪课、职业规划课、就业指导课

学校在教学设计层面要充分发挥配套课程的重要作用, 要积极开设礼仪、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等课程。通过配套课程的内容体系, 充实职业素养教育的体系建设, 扩充职业素养的教学内容。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 对学生进行从外到内、从大一到毕业, 全学业周期的教育习惯养成, 从而推动职业素养的培养工作。

摘要:基于民办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重技能、轻素养的现状, 结合高职高专院校职业素养的调查结果, 本文分析了民办高职高专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中出现的问题, 提出了诸如建立职业素养教育系统、规范教师职业管理等一系列策略。

关键词:民办,高职高专,职业素养,培养策略

参考文献

[1] 潘漫.江苏省2015届专科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 2016:97-99.

[2] 安蓉泉.学生职业素养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5:16-17.

[3] 郑小飞, 竺近珠, 梅笑雪.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融入专业课堂教学的探索[J].职教通讯, 2017 (3) :35-38.

[4] 王其红.高职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模式与量化评价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7 (1) :61-63.

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养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对学生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职业技能大赛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不同的能力。因此,将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与建设职业技能大赛有效地结合起来,构建高职职业技能竞赛体系,不仅能加速教学管理模式的转型,也能培养出优秀的专业人才。

【关键词】职业素质 培养 职业技能大赛 体系建设

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养与职业技能大赛水平对高职院校的建设与管理,高职学生的良好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从某种程度来说,学生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相对于具有某种技能更重要。虽然社会的行业各种各样,不同的行业有不一样的技能要求,但是,各公司对求职者的基本职业素养却有同样的要求。因此,学校在建立职业技能大赛体系的同时,必须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一、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现状

大学是一个相对自由的时期,学生在大学期间有了自己足够的空间与不一样的追求。枯燥难懂的上课学习不仅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也使他们在某种程度上对学习产生了厌倦,并慢慢地逃避。为了使学生有一个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许多学校采取了开展运动会,举行辩论赛,举办文化艺术节等措施,从而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但是,不管大学生活多么丰富,那些在学习方面有困难的学生还是会因为专业能力不足,无法得到优秀企业的青睐。因此,对于高等院校而言,采取有效措施来全面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与专业技能已经迫在眉睫。

二、职业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高等院校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出能够服务于一线生产管理部门优秀人才。而优秀的人才不仅要求学生有着专业知识与技能,良好的实践动手能力,还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这样才能很快适应新岗位,并为公司的发展做出贡献。技能可以很快地形成,但良好的职业素养需要用长时间去培养。因为职业素养不仅代表学生的质量,也可以影响和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因此,高职院校应该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并将其贯穿于学校培养人才的整个过程中。

三、职业技能大赛对学生素质培养的推动作用

高职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应该注重职业技能的培养。技能比赛的题目往往与生产实际紧密相关,因此,多参加职业技能大赛,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也可以帮助他们将所学的专业知识更好地运用到生活中,对高职院校的教学具有很好的导向性。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参与职业技能大赛,学校必须建立好一套可行的制度,包括规章制度、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不仅要确保硬件的安全,也要投入一定的经费去购买材料,发放奖励等,这样学校与比赛相关的工作才能顺利开展,真正地为学生创建一个良好的平台去锻炼。

四、构建职业技能竞赛体系的探索

1.构建职业技能竞赛体系的指导思想。对于接受高职教育的学生而言,他们不仅要重视自己能力的培养,也要注重发展自己的特长与个性,并在培养自己职业技能能力的同时,注重自己职业素质的培养与形成。高职教育应大胆地将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与职业技能大赛体系的建设相结合,这样对于学生的良好发展有着重要作用。2007年开始,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大胆尝试了系统的竞赛组织工作,并在工作中取得了一些经验,获得了一些体会。学术型的评价标准是高职教育发展的一层阻碍。高职教育只有打破这层阻碍,才能迈进能力应用型这一评价标准。高职教育建立了学生实习与实训竞赛的体系,一方面使学生开始注重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又使教师将主要精力放于能力指导上,从而很好地把学生的工作学习精力与教师的专业教育结合在了一起。

2.完善职业技能竞赛体系的组织方式。(1)高职学校不必只让学生参加省级或国家级的大赛,可以在学校内以校级为单位进行,让学生参加职业技能大赛,并成立大赛组委会组织全面工作,成立执行委员会负责具体事务。这样不仅可以解决只有少数学生可以参加职业技能大赛所带来的弊端,使更多学生参与到比赛中来,亲身体会比赛的乐趣与完成比赛的成就感,也可以给学校带来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使学校更好地发展。(2)学校可以引入竞争的机制,即各学院中参与职业技能大赛的名额不固定,既不按专业好坏分配,也不按学院人数比例分配。不给各教学单位分配名额,不按各教学单位的学生人数等比例奖励,而是采取项目申报制、竞标制等,各教学单位按照学校具体的规章制度和流程进行申报,并根据各单位参赛人员的表现晋级。这样可以确保比赛更加公平。

总之,在当今这个教育大潮流下,就业压力不断在增加,高职院校必须采取相应措施来使自己的学生可以在找工作时从容自信,更好地得到社会的认可。而要达到这一目的主要方法就是加强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不仅要将职业素养的培养与专业教学相结合,也要将其与高职院校职业技能体系的建设相联系,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职业竞争力,也可以扩大国家的人才队伍,为国家培育出一批具有职业素养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张良.职业素质本位的高职教育课程建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2]曲文涛.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 2010.

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养论文范文第3篇

一、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重大意义

(一)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和职业道德

高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指教师通过言语上、身边的优秀事例、不断开发与锻炼等途径来对高职学生的思想进行引导,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习惯和行为习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 培养学生明辨是非、客观公正的人生态度, 学习自我保护的法律常识等, 从而形成一定层次的、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解决学生的政治立场, 哲学思想和社会伦理以及法律意识问题。在学习阶段, 乃至以后的职业生涯中, 保持公正的心态和政治方向, 不为社会腐败风气所同化, 在面对各种来自职业的不良诱惑时, 保持清醒的头脑, 不为所动, 在自身利益受到侵犯时, 能够采取正确的手段和途径, 拿起法律的武器, 进行自我保护, 同时做到, 不侵犯他人的利益, 这都保障了其在职业生涯中的长久发展。

(二) 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豁达、镇定自若、处事不惊的生活态度

高职院校是一类注重培养学生技术技能的机构。在当今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 高职学生这一类特殊的实用型人才将面临的是比普通院校大学生更大的工作压力, 这种特殊的社会环境这就要求高职院校不仅注重操作技能的培养, 还要注重高职学生的心理建设, 防微杜渐, 为他们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和疏导。提高高职学生的心理素质, 这样才能使他们在今后的职场生涯中保持豁达、镇定自若和处事不惊的心理素质, 更好地迎接挑战。

二、职业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 思想政治教育不够重视

经调查, 目前大部分的高职院校一味重视就业率, 把学生的专业技能课程当成学生全部的学业内容, 从而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在未来职业中所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熟练的专业技能可以帮助高职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适应他们的工作。然而, 思想品德以及职业道德薄弱, 在面临金钱、权力等诱惑时, 容易做出错误判断, 断送职业生涯。

(二) 对心理健康教育过度忽视

某项调查结果表明, 高职院校的心理咨询窗口只是开设了一个部门而已, 很少有学生在这里寻求到帮助。心理上的问题得不到及时的关注和疏导, 许多心理问题逐渐显现, 并且呈现愈演愈烈的趋势, 主要表现在:变得沉默寡言或者异常暴躁, 与他人的相处过程中矛盾丛生、问题不断, 不能友好融洽的团结同学、融入集体, 最后演变成一系列严重的校园的问题。

三、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方式

正确的职业素养的培养方式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高职学生在获得专业技能的同时, 拥有明辨是非、客观公正的职业道德和健康、正确的心理态度, 这些都能使他们在未来的职场环境中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 遇事分清利弊、采取正确的途径化解压力和问题。

(一) 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在职业素养培养中具有的重要性, 配备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

首先, 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定的实践性价值, 这需要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用更加容易接受的角度来分析问题。不仅要注意教材的解释, 还要用现实生活和真实的东西。结合当今社会中发生的比较典型的事例进行剖析、举例, 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生机勃勃, 使思想政治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更加接近。因此, 为了提高高职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浓厚的兴趣, 需要学校招纳优秀的教师资源, 保证一支实力雄厚的教师队伍。优秀的教师不仅能够教会学生在教科书中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知识, 还需要有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储备, 以确保学生及时获取与当今社会发展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实例。通过一些真真切切、贴近生活的例子, 更容易加深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此外, 社会中传播的优秀的职业劳模的榜样作用, 也会对高职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榜样的力量会驱使他们对自我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行纠正, 不断向榜样看齐。

(二) 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在职业素养培养中的不足之处, 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

目前, 针对高职院校心理咨询窗口形同虚设的形式化问题, 适合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模式有:第一, 要理论结合实践, 增加实践内容的比例, 结合在校学生的生源特点, 拓展教材内容, 摒弃陈旧、乏味的理论知识, 增加学生感兴趣的心理咨询活动, 鼓励学生进行心理咨询, 加强学生对心理教育的正确认识。对有心理问题困扰的学生, 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关心, 积极疏导学生的心理问题, 帮助他们建立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以更加自信的姿态拥抱新生活, 适应新的职业生活。

(三) 在职业素养培养中加强两者的密切联系, 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高职院校的职业素养培养中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策略, 打破了传统的高职院校单一追求就业率和升学率的教育策略。基于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的培养, 是时代飞速发展对实用型人才提出的新要求, 要想使高职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保持较高的竞争力, 就必须扭转当前的被动局势。注重学生的思想道德、职业操守的培养, 同时, 保证心理健康发展。这一新的教育策略有助于塑造高职学生的健全的人格, 牢牢把握学生对事物客观认知能力的发展方向和面对逆境时的心理变化。对于出现思想偏离和心理问题的学生, 教师应当第一时间给予足够的关注和关心, 针对每个学生不同的问题特征, 深究问题的来源, 了解学生所处的团体环境, 与学生保持良好、有效地沟通, 使学生敞开心扉, 使他们心中的压力和负面情绪得到及时的调整、疏导, 及时回归到正常的学生和生活之中, 避免演变成更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需要提供一定的保障。首先, 学校层面上需要给予高度重视。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不同的性格特点, 密切观察学生的心理变化, 对社会报道的校园问题时刻保持一种警觉的态度。不可只做表面文章, 要给予一定的重视, 通过全校性的会议, 结合社会发生的真实事例, 深刻剖析、防微杜渐。并且, 在问题发生的第一时间, 能够及时掌控局面, 防治事态的进一步恶化, 对有问题学生进行耐心地教育和引导, 不可一味批评和惩罚, 要聆听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 对学生的心理问题给予及时疏导。其次, 要加大对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财政投入, 设立专项资金, 并设专门部门进行管理, 定期进行工作总结和汇报, 把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落实到实处。

四、结语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 职场环境不断对人才提出新的要求。要想在激烈的职场生涯中巩固位置, 长久发展, 这就要求高职学生不仅具有过硬的专业技能, 还要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而职业素养又可以通过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来实现。因此, 高职院校应改变之前一味追求就业率的教学策略, 注重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使高职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 遇事能够冷静、客观分析利弊, 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利益不受侵犯, 同时, 不损害他人的利益, 从而更好的适应未来的岗位工作。

摘要:高职院校的职业素质培养主要侧重于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通过这两方面的培养, 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并及时疏导学生心中存在的心理压力;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与同学间的和谐友好关系, 化解彼此相处中遇到的的矛盾;有利于培养学生在职业环境中应该具备的职业品质提高高职学生在同等学历的职业环境中的竞争力。基于这些重要的意义, 高职院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健康的心理状态, 使他们在学习、职场和生活中, 保持正确的人生态度, 以更加自信、健康的心态为人处世。这也是高职院校今后培养人才的重要的教育方向。

关键词:道德素养,心理疏导,职业素养培养

参考文献

[1] 刘秀英.刍议心理学理念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的应用[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5

[2] 郭汉军.心理健康教育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J].新疆大学学报 (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7

[3] 梅国英.大力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统一体[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6

[4] 郑翔.心理健康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思考[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7

[5] 潘春丽.浅谈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J].科教文汇 (旬刊) , 2006 (3) :23-24.

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养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高职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而在具体高职教育中,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要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同时,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积极营造校园文化,制定科学的文化建设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策略。本文以此为基础提出职业素养与工匠精神融合的路径,以期完善职业教育评价,丰富职业教育内容,提升职业教育的有效性和实效性,帮助学生更好地投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动社会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素养;人才培养

引言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升级,整个社会、企业对于技术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职业素养在学生职业发展中的作用不断凸显,对其求职就业与职业发展具有关键影响作用。加强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对于促进学生自身职业发展,助力社会经济发展,促使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迈进具有重要意义。

1 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意义

1.1 满足学生角色定位需求

职业角色需要具备良好的奉献精神、敬业精神、先进的服务意识等,这些都是高素质人才走出学校作为职业人必须具备的。而社会角色则要求学生走出学校,尽快融入社会。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高职学生融入社会的步伐在不断加快,并且有着越来越明显的社会特征,只有他们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满足市场发展需求和社会发展需要,才能降低企业成本支出,提升企业工作效率,在热爱工作、学习与实践中增强企业活力,促进企业更好的发展。

1.2 促进职业生涯发展

对于高职学生来说,过硬的显性职业素养是促使学生顺利就业的重要砝码,能够提升就业的竞争力。而隐性职业素养则是检验个人工作能力,鉴别绩效优秀与否的重要标准,对于学生职业发展进步具有潜在的影响作用。因此,无论是显性职业素养还是隐性职业素养,都对于学生个人的职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1.3 满足经济发展需求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调整,产业结构不断升级,这就需要大批能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作为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撑。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主阵地,在加强学生职业素养培育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使命。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正确的职业态度、过硬的职业作风、扎实的职业技能才能在自己的职业道路上有所发展,才能为企业、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进而加快我国制造业强国的建设步伐。

2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现状

很多高职院校开设的职业素养课程也比较单一且传统,教学的内容大多数都是教师围绕教材进行,很少结合形势下的新要求,忽略实际社会及企业的相关素材,在教学的过程中缺乏因材施教,导致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不高。职业素养的培养不是一蹴即至,需要进行长期坚持不懈的培养和努力,而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是高职学生在事业道路上实现自我价值的关键所在,必须进行体系设计和目标培养。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的思维方式更加灵活、学习方法形式更多样化,表现出来的形式主义、“三无”思想、佛系思想也越来越凸显。很多学生毕业后存在对工作环境不满意、抱怨众多、缺乏爱岗敬业精神、适应职场的能力弱、频繁辞职、依然依靠父母来维持生活等现象。因此,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促进学生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精神,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适应企业、融入企业的能力,才能适应企业的发展需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职业人,从而更好地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

3 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措施

3.1 构建职业素养教学体系

一是创设职业素养课程,编写或引入以训练和培养职业素养为导向的教材,突出课程的针对性与实用性。二是完善教学内容。积极将工匠精神与专业课程在内容上进行衔接。通过比较教学,渗透职业素养与工匠精神的内容,深化学生对奉献精神、敬业精神等工匠精神的理解。三是注重实践与理论的结合,高职教师应将职业素养培养融入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全过程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工匠精神的价值与本质。比如在实践教学中渗透星级评价体系、6S管理模式等管理要求,可以切实提升学生的职业精神。四是加强班级建设。班级是职业素养培养的关键阵地,一个积极向上、班风严谨的班集体可以对学生的行为习惯、道德情操、思想意识起到同化与熏陶的作用。在此过程中,高职教师应结合学生生源多元化、缺乏奉献精神、团队意识、竞争意识等问题,营造出吃苦耐劳、勇于拼搏、责任意识强烈的班级氛围,使学生更好地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

3.2 营造职业素养培育氛围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隐性教育方式,对提高学生人文素质、职业素养具有潜移默化地影响作用。如何发挥校园文化在学生职业素养培育过程中的无形作用。第一,校园景观与硬件设施陈列。学校应有规划地在校园里陈列体现学校特色与职业精神的自然与人文景观,实训楼内加入体现企业文化、行业标准、经营理念的相关元素,学生每天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学习、生活,自身职业素养会在不自觉间得到提升。第二,利用各类契机,开展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根据各年级学生实际、专业特点开展诸如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简历设计大赛、招聘会求职模拟、“我的就业观”交流会等。以这些特色比赛活动为载体,帮助学生在切身体验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就业观,无形中提高个人职业素养。

3.3 开展职业心理辅导

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心理情感,一些学生由于较重的就业压力,产生厌学心理;一些学生由于家庭条件的限制,产生自卑心理;一些学生由于自身性格原因,在交友过程中产生挫折。诸如此类问题,教师需要将小组作为单位,成立心理辅导小组,组长由性格较为活泼的学生担当,定期向教师报告组员的思想动态,教师在不同的心理问题中找准方向,针对学生潜在的心理隐患,积极实际疏通和引导。同时,教师实施小组式心理辅导同时,需要进行点对点的教育辅导,定期与学生沟通和交流,组织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心理素养,帮助学生在心理问题上找到出口,在教師的协助下,学生能够更好的处理问题。

3.4 开设第二课堂

高校要积极拓宽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渠道,例如开设第二课堂,在学校内部建立各种各样的社团组织,定期组办相应的实践活动。在开展文化活动过程中要有效融入企业文化管理模式,在具体实践中尽量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机会。在项目实施中要全面落实项目负责制度,鼓励学生轮流做项目的负责人,在具体教学模拟中让学生对职场有真实、深刻地体验。同时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加全面的认知职业素养,提升学生竞争意识,引导学生自我完善、自我提升和自我督促。相关实践表明,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对于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是十分有益的。为此,高校要认识到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途径有很多种,除了在课堂上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外,要不断开拓和完善途径,在教育体系中有效融入第二课堂。

3.5 深化校企合作

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要符合市场需求,与企业高度衔接,紧跟行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充分利用社会各界和企业的资源,推动校企校地合作。1.聘请企业人士担任职业规划咨询师。新形势下,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逐渐提高,定期邀请经验丰富的行业企业专家到学校开交流会,指导学生制定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了解企业的人才需求,理性面对择业就业。根据专业特点,将企业文化与校内教学进行有机融合,有效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操,使人才的输出与企业岗位需求高度匹配。2.组织学生到企业实地参观。新生入学后,完成入学教育及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后,对本专业的发展及职业有一定的理解。安排专业教师带领学生深入企业,通过企业文化的熏陶,近距离接触企业的工作状态,了解企业的生产流程和管理模式,寻找差距,去伪存真,重新理解职业岗位,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职业素养的认知。

4 结束语

高职院校既要培养有职业技能的人才,也要培养出有职业道德、职业精神、职业行为习惯的高素质型人才。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对毕业后从业具有很大的帮助。可以说,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能让一个人终身受益。因此,高校毕业适应新时代发展,为了学生和企業的可持续发展,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才能从根本上提高高职院校的知名度和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从而帮助高职院校真正实现高质量育人。

参考文献:

[1] 庄百鹏.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提升路径探索[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20(03):75-76.

[2] 孙静.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路径探究[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20(03):85-87.

[3] 王兰兰.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路径研究[J].才智,2020(17):42.

[4] 蔡萌萌.突出职业素养教育  提升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J].作家天地,2020(11):88+92.

[5] 孙静.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提升途径探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0,36(06):244-245+248.

刘幸幸,1990.07,女,汉,湖南常德人,硕士研究生,讲师,就业创业

2021年度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职业素养培育校内项目 课题标号:2021ZS21

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养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职业素养是高职学生在从业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对学生的就业与发展尤为重要。文章分析当前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现状,对如何构建融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与专业技能培养于一体、突出其相融性的实践方法和途径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职学生;职业素养;专业技能;相融性

职业素养是一种隐性素质,它是任何一个职业人都应该具备的基本职业品质。良好的职业素养对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目前,高职教育不同程度地存在“技能至上”的现象,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教育相对边缘化。面对严峻的就业竞争,高职院校如何在技能培养中注入新的职业素养教育理念,突破传统的教育程式,开设紧扣高职学生素养养成教育课程,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增强就业竞争力,是高职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

麦可思公司对全国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显示,高职学生就业后离职率普遍高于普通高校学生,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高职学生眼高手低,好高骛远,跳槽频繁,缺乏必要的思想政治与道德文化的养成和内化等问题,这些都源自高职专业教育与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脱节。[1]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教育普遍存在一些共性问题:

1.教育理念方面。高职院校缺乏对应专业群的职业素养标准,没有将职业素养培养贯穿于学生专业学习和技能培养的全过程,未能建立起与专业教学融为一体的职业素养教育体系。其根源在于学校对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开展岗位职业素养教育重视不够。加之,高职院校未能打破狭隘的专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忽视对学生道德品质与人文情怀等的塑造,削弱了对学生思想情操和社会责任感的教育培养。

2.素养教育方面。部分高职院校受功利思想影响,重技能轻素养,过分追求专业技能,忽视素养教育。[2]其课程的开发与设置以单一专业教育取代职业素养教育,专业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偏重对学生技能的训练,素养教育仅是纯科学知识的简单传授。

3.课程教学方面。高职院校对学生职业素养的教育仍以传统的、单一的课堂教学为主,缺乏体现行业特色的职业文化内容,特别是缺少职业文化的熏陶教育,针对性、实效性不足,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加之,实践实训场地也缺少职业素养教育的氛围,缺乏职场应有的素质教育,无法满足企业对技能型人才职业素养方面的要求。

4.教学师资方面。职业素养教育作为一门综合性、应用性课程,要求教师具有深厚的社会学、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公共关系学等多学科理论功底以及就业规划、指导等实践经验。[3]而高职院校符合这种专业化要求的教师极少,从事这门课程教学任务的一般都是辅导员或思政课教师,职场经验、人生阅历有限,缺乏实训与实习的指导经验和职业教育的理论教学背景。

5.培养机制方面。高职院校缺乏从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第二课堂、校企互动、实训教学以及教师培训等方面的职业素养教育的系统培养机制。课程教学中对于企业文化中的企业目标、价值观、管理风格、工作模式、职业规范等内容涉及较少,学生难以深入了解和感受企业文化内涵,未能构建起从标准、内容、途径到评价的职业素养培养体系。

高职院校虽然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方面下了很大功夫,但过分强调就业导向下的专业技能,忽视学生职业素养的的养成、引导和培养,导致学生缺乏必要的职业素养,这应引起高职院校和教育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

二、职业素养教育与专业技能培养融合的实践路径

近年来,高职教育快速发展,高职学生已成为企业技能人才的中坚力量。现今社会对高职学生素质的关注,越来越多地体现在学生的“职业素养”上。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高职院校应在重视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的基础上,突破传统的教育模式,强化对学生职业素养的教育,以增强高职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

1.深化教育理念。高质量的人才应实现知识、能力与素养的有机统一。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只是解决如何做事的问题,而提高职业素养则更多地是解决如何做人的问题。只有将做事与做人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既会做事又会做人,才是理想的人才教育。[4]为此,高职院校要深化教育理念,切实把强化学生职业素养教育贯彻、渗透到学校事务与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贯穿于学校培养的全过程。要关注学生职业生涯持续发展的实际需要,努力探索以提升学生潜能为重点的职业素养教育新模式,要彻底改变过分强调专业教育或简单地把素质教育理解为开展一些课外活动和文化讲座的狭隘认识,切实将职业素养教育落实到高职院校整个人才培养计划中,注重素养培养的过程教育,并形成职业素养教育的培养机制。高职院校要与企业、行业协会合作,多方参与,共同制定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标准与体系。按照人才的成长规律构建素养教育课程体系,力求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渗透职业素养教育,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职业素养的情感体验,将素养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贯穿于学生所做的每一件事和成长的每一个阶段。

2.建强师资队伍。教师对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态度及实施能力直接决定了职业素养教育的实施效果。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建设高素质、高水平的职业化师资队伍,是全面推进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根本保证。只有每一位教师自身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才能自觉地将素养教育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各环节之中。一是多渠道提升教师职业素养。以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培训基地为平台,有计划地选派中青年教师参加培训,提高教师专业实践和职业素养能力;选派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外出进修学习,提高综合教学水平和职业综合能力;定期安排中青年专业教师到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顶岗锻炼,让教师了解所教专业现状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二是创新机制,优化师资队伍。高职院校要精心设计、科学安排教师培训工作,要创新激励机制,鼓励优秀教师“脱颖而出”,要适时安排职业素养课程教师指导专业教师的渗透性素养教学、课程设计,提高技能培养与素养教育的相融性;定期开展以素养教学研究和课程改革为主要内容的素养教育校本培训。三是聘请企业或科研单位优秀人才,充实兼职教师队伍,把企业对员工的的素养要求引进学校,实现校企文化的有效对接。

3.构建培养机制。以岗位职业能力为基础,探索并建立对应专业群的职业素养标准、行为准则等职业素养要素,以此作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依据,并构建技能培养、素养教育融为一体的职业教育培养体系。一是将职业素养教育落实到校企共同设计、共同实施、共同评价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在课程教学、项目实训中精心设计职业素养的培养内容,做好职业素质教育的全程渗透、技术要素的有机融合。同时,要把隐性教育嵌入学习过程,通过“第二课堂”形式的职业活动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二是融职业素养教育于专业教学中。将职业素养培养课程纳入日常教学计划,并在理论课程与实训课程的教学大纲中得以体现,并贯穿于各专业课程的教学中。以课堂讲授和实训实践为主阵地,课堂上有理论支撑,课下延伸到社会实践、顶岗实习等环节,把职业素养的养成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贯穿于培养学生的全过程。三是整合高职院校现有的学科性公共基础课程,实现与后续专业技能培养课程的有效衔接,不断探索专业技能与素养教育的独特载体、途径、方式与方法,形成一批职业导向、素养融贯的优质课程,通过课程文化的感染力来承载专业教育的人文理念和职业追求。

4.建构评价体系。建立标准,丰富手段,构建职业素养考核评价体系。一是建立与企业对接的技能与素养评价体系。高职院校应分析研判现代企业的发展趋势,认真编制对接适应企业需求发展的人才培训、培养计划,科学制定与企业对接的技能考核与职业素养评价体系。在学生评价考核中,要避免理论与专业实践考核的脱节、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评价的脱节,考评应在真实工作现场或模拟工作场所进行。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邀请企业专业人才和管理人员现场对学生进行考评,逐步将企业对员工的综合考核要求转换为学生在校考核的评价标准,构建技能考核、操行、职业素养三位一体的学生综合评价体系。二是建立教师常态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明确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目标任务和主要内容,开展教师常态课堂教学评估,将教师专业素养提升与日常教学工作结合起来,创设教师自觉学习、主动提高自身专业素养的良好氛围,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整体提升。三是建立标准,丰富手段,形成机制。可先从课程考核入手,突出对职业规范的要求,细化职业素养的量化评价体系,将职业素养的评价目标分解成以课程、实践项目、活动等为载体的若干子目标,逐步形成一套层次化的评价标准体系。

5.对接校企文化。将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是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途径。一方面,要广泛开展具有各种职业文化特点的校园文化活动,精心设计校园文化景点,利用社团、创业、社会实践等活动,积极搭建内容丰富、主题鲜明、形式新颖、参与性强的职业素养校园文化活动平台。通过校园文化熏陶,不断增强学生的职业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另一方面,注重校企文化的对接渗透。不同的企业在生产经营和发展中会形成各具特色的企业文化,高职院校应将各行业特有的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对接融合,让学生认知、感受企业文化。再一方面,校企合作引进现代企业文化。校企合作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要经常邀请企业管理人员到学院讲座,传授企业文化、企业理念,让学生在思想上尽早与企业文化接轨;鼓励并分阶段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训,让学生提前进入工作角色,熟悉企业工作环境,实现校企文化零距离对接。

如果说专业技能是高职学生必须具备的“硬实力”,那么职业素养则是高职学生必须具备的“软实力”,二者互为补充。既然社会需要的是有较高职业素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技能人才,那么,高职院校就应当在强化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着力加强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教育,以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 王振洪.加强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N].光明日报,

2012-08-27.

[2] 童钰祥.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人文关怀研究[D].

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09.

[3] 蒋丽丽.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探析[J].新课程研究,

2012,(8).

[4] 徐阳.试论大学生诚信教育[D].复旦大学硕士论文,

2010.

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养论文范文第6篇

一、高职学生文学素养的现状

针对高职学生的文学素养现状, 作者在江西南昌的5所高职院校通过调查问卷、现场访谈等多种方式开展了调研。通过调研, 发现高职院校学生的文学素养不容乐观, 仅从他们对文学著作的爱好及阅读习惯、阅读情况来看, 高职学生呈现几个比较鲜明的特点[1]。

(1) 兴趣不高。通过调研发现, 高职学生对文学著作的阅读兴趣不够高。在参加调查问卷的300名高职学生中, 有38名学生表示对文学著作很感兴趣, 有106名学生表示比较一般, 其余同学都表示不感兴趣。这说明, 大部分同学对文学著作的兴趣不高。在调查中还发现, 高职学生对中国古典长篇文学著作的兴趣比当代网络文学的兴趣更低。

(2) 习惯不佳。通过调研发现, 高职学生在阅读文学著作的过程中, 习惯有待优化。在参加调查问卷的300名高职学生中, 有超过200名学生表示没有耐心阅读长篇的文学著作, 并且在阅读的过程中不善于记忆, 阅读结束后没有做笔记或写心得体会的习惯。在阅读结束后, 感觉收获甚少, 进而形成恶性循环, 长此以往更不喜欢阅读文学著作。

(3) 总量不足。通过调研发现, 高职学生的文学著作阅读量总体偏低。在参加调查问卷的300名高职学生中, 仅有128名学生表示全文阅读了10本以上长篇文学著作, 有102名学生表示全文阅读了5-10本长篇文学著作, 其余学生表示只读过5本以下文学著作。更令人忧心的是, 较少有学生能够自如地分享阅读过的文学著作的内容梗概[2]。

通过调查发现, 高职学生的文学著作阅读情况不容乐观, 其文学素养相对偏低。

二、提高高职学生文学素养的重要意义

文学素养作为当代大学生综合素养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是高职学生在语言表达、人际交往、文字写作等方面综合能力的具体呈现。其素养的高低, 不仅彰显出高职学生的人格气质, 更体现了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个人特质。基于此, 提高高职学生文学素养具有不容小觑的重要意义。

(1) 有助于提高人文素质。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曾说, 一个人除了你现在拥有的钱物和所有的先天的如身体、相貌之外, 还剩下的就是这个人的素质。这种素质, 其实就是一个实体的个人在气质、视野、底蕴和精神风貌等方面的外在体现。对于当代高职学生而言, 较高的文学素养, 不仅能够提升传统文化修养和人文素质, 更能陶冶自身的道德情操, 激发高职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从这种角度上说, 提高高职学生文学素养, 也是促使高职学生适应新时代社会各项事业建设的需要。

(2) 有助于拓展创新思维。创新是时代发展的主题, 是社会发展的最大原动力, 更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而创新思维必须通过社会长期发展所内含的精神文化的熏陶及教化方可在潜移默化之中产生。在这一过程中, 历经岁月洗礼的经典文学著作则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良好的文学素养, 有助于诱发高职学生的创新创造灵感, 是高职学生开展创造性活动和创新性活动的内驱动力之一。基于这一理念, 在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新时代, 更需要提升高职学生的文学素养, 以有效拓展他们的创新思维[3]。

(3) 有助于优化审美情操。高职学生处于人生最黄金和关键的年纪, 对于各种各样美好的事物有着强烈追求和极大渴望。高职学生要成为新时代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和建设者, 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技能, 还需要具备较高水平的审美情操。而通过阅读欣赏大量优秀的文学著作, 可以让高职学生的心灵得到放松, 情感和灵魂得到净化, 境界也能够得到升华, 在接受文学的熏陶过程中, 审美能力得到有效提高。事实上, 通过提升高职学生文学素养, 能够达到以美启真、以真促美的更好效果。

三、提高高职学生文学素养的主要方法

(1) 改革课程设置。高职学生作为在校的学生, 要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需要用好课堂这一主阵地。有的高职院校只重视学生专业理论和技能的培养, 而忽视了人文素养特别是文学素养的培养, 基于这种错误的理念, 而一味减少或者取消了文学类课程的开设, 学生们想通过课堂学习文学而没有渠道。在充分认识到文学素养对于高职学生的重要性的前提下, 高职院校应出台相应的办法, 要把文学素养作为重要的内容纳入人才培养方案, 通过开设全校范围的文学类必修课或选修课, 配备优质的师资队伍, 引导学生积极修读文学类课程。同时, 还应鼓励广大教师利用自己的课堂, 宣扬文学素养对于高职学生成才的重要性, 在课前利用十分钟或者课间的时间, 鼓励引导大学生开展文学作品的阅读及分享。此外, 还要强化对课堂的督促考核, 通过加大考核以及考核结果的运用, 引导教师想上并上好文学类课程。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 为高职学生学习文学知识、提升文学素养搭建平台, 引导高职学生充分运用好课堂以提升自我、完善自我[4]。

(2) 举办文学活动。对于高职学生而言, 传统课堂之外的第二课堂更受他们的欢迎。基于此, 高职院校要为大学生搭建好提升文学素养的第二课堂。要加强顶层设计, 从学校到院系, 从院系到社团或班级, 都要开展一系列的文学类活动。要强化文学活动的主题设置和方式调整, 用大学生更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 让大学生在轻松活跃的氛围中接受文学知识的熏陶。例如, 可以借鉴此前十分火爆的中国诗词大会, 举办各校各班级版本的诗词大会, 既结合了社会热点吸引了大学生的注意力, 又在活动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文学知识, 进而提升文学素养。在举办文学活动的过程中, 要注重线上与线下的宣传引导, 还可以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 把文学知识贯穿其中。此外, 要注重对活动积极分子的选树与表彰, 通过在校园里树立一批看得见、听得到的“先进人物”, 带动广大高职学生乐于学习文学知识、乐于参加文学活动。

(3) 开展写作特训。高职学生文学素养的高低, 其中重要的呈现方式便是其写作能力如何。高职院校在培养和提升学生文学素养的过程中, 要注重通过实践暨文学写作的方式, 予以检验及反馈。可在校园里开设文学写作特训班, 针对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的格式和要求, 邀请名师大师到开展集中训练, 努力培养一批热爱文学写作的高职学生。要注重对高职学生文学作品的鼓励型修改, 循序渐进地对高职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此外, 还要对高职学生的文学作品进行合理适度的结集出版, 以提升他们的热情和自信心。

四、结语

高职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和提高, 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工程, 需要高职院校、教师以及高职学生自身的共同努力, 不可急于求成, 也不能角色缺位。在认识到文学素养对于高职学生成长、成才、成功的重要性后, 高职院校理应在政策保障、课程设置、活动开展等方面下足功夫。同时, 高职学生也应增强主动意识和责任意识, 变要我提升文学素养为我要提升文学素养, 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有关教学活动、实践活动和体验活动之中, 通过不断地学习, 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 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进而为新时代的社会各项事业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摘要:通过调查, 高职学生的文学素养现状不容乐观。文学素养作为当代大学生综合素养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提高高职学生文学素养具有不容小觑的重要意义。高职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和提高, 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工程, 需要高职院校、教师以及高职学生自身的共同努力, 不可急于求成, 也不能角色缺位, 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高职院校理应在政策保障、课程设置、活动开展等方面下足功夫。同时, 高职学生也应增强主动意识和责任意识, 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有关教学活动、实践活动和体验活动之中。

关键词:高职学生,文学素养,现状,意义,策略

参考文献

[1] 李良虎.论文学课程在强化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中的功能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 2009, (09) :174-176.

[2] 褚栖萍.大学生文学素养现状调查及提高途径[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14, 33 (S1) :5-7.

[3] 周寻.加强文学教育提高大学生文学素养[J].中国大学教学, 2015, (12) :86-88.

上一篇:素质教育中计算机教育论文范文下一篇:政府管理模式创新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