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范文

2023-09-19

制造业范文第1篇

近年来, 随着成本的不断升高, 很多制造企业不得不关闭工厂, 而转向低成本国家投资, 比如泰国、越南、印度等等, 而我国科学技术迅速发展, 制造业的规模和数量急剧增加, 导致了制造业的市场竞争异常激烈, 而成本控制是生产经营中一项重要的的工作, 它贯穿于企业整个生产经营流程中, 成本控制是企业竞争的关键之处, 是企业取得市场竞争优势的立足点。

2 制造业成本管控的概念和内容

制造企业成本管控是指制造企业在经营成本形成过程中, 对制造企业经营活动进行指导和监督, 使其符合相关成本的各项法规、方针、政策、目标、计划与定额的规定, 以便及时发现偏差并予以纠正, 使各项具体和全部的生产耗费控制在事先规定的范围之内。

制造业成本管控的内容包括生产过程前的控制、生产过程中的控制、流通过程中的控制。生产过程前的控制就是采购原材料, 以求用最低的成本使产品达到客户的质量要求。生产过程中的控制就是以低成本完成生产计划和作业计划。它是成本管控的重要内容。流通过程的管控包括广告促销, 销售机构开支和售后服务等。

3 制造业成本管控的重要性

3.1 制造业成本管控是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的核心

成本控制通过控制标准, 发现差异并改进实现的过程, 实际工作之中企业形成成本以标准为中心, 尽可能达到标准, 这样就促使每个成本控制中心必须加强管理, 厉行节约, 进而改善整个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经营思路。

3.2 成本控制的目的就是降低成本

在其他因素不变时, 降低成本实际上意味着利润的增加, 降低成本增加了企业的抗风险的能力, 增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成本控制的方法好, 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的提高, 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

3.3 成本管控是健全企业经济责任制的重要条件

企业必须要求各部门, 各环节以成本为主体, 开展各项降低成本的活动, 还要进行考核, 以促使员工主动考虑节约生产消耗, 降低成本。

4 制造企业成本管控存在的具体问题

4.1 制造企业成本控制仅仅局限于生产活动中, 缺乏理念的更新

有些企业片面认为成本控制是生产部门的事, 缺乏全员参与的意识, 实际上成本控制无处不在, 例如, 人走灯灭, 节约用水, 打印纸双面利用, 机器平时的保养等, 处处都有成本节约的空间, 人人都可以降低成本。

4.2 管理者缺乏市场意识, 素质参差不齐

制造企业的企业管理者成本管控意识淡薄, 没有充分认识到企业的成本控制对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的作用, 没有清醒地认识到企业成本控制的较量是企业之间竞争的实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有的管理者未适应外部经济条件的变化, 没有与时俱进树立新的市场竞争观念, 使成本控制不能起到应有的的作用。甚至有的领导以权谋私吞并企业财产, 企业人心涣散, 无法加强成本控制。管理者对成本管理的内容就是料, 公, 费, 期间费用的管控, 而对一些机器设备陈旧, 效率低下造成的成本高, 生产计划安排不合理产生的工时过多, 以及应收账款的风险成本, 这些不是显而易见的成本不加管控。也就无法适应现代化成本费用控制的需要。

4.3 缺乏健全的制度体系, 员工责任心不强

制度是维持企业正常运转的先决条件。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控制关键是人员的控制, 所有的生产活动都由人来完成, 员工的工作责任心和工作能力的大小, 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等“软条件”发挥作用的好坏是直接受企业的制度是否健全, 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是否合理等因素所影响, 因此企业建立健全积极, 良好的各项制度至关重要, 避免员工责任心不强造成的废品, 次品, 返工成本过高, 造成成本失控的情况发生。

4.4 缺乏现代化的管理手段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 成本管控越来越复杂, 目前现代化科学技术迅速发展, 制造业成本管控水平能不能随着形势发展而不断提高, 主要取决于成本管控的手段。传统的成本考核方式适用于辅助成本少, 人工费用较大的粗况式企业, 现在的制造企业技术、设备更新改造快, 在成本管控上没有现代化的管理手段。

4.5 成本核算方法不恰当

成本核算仅仅按料、工、费核算, 忽略了现在企业产品更新换代快, 企业对产品的研发、产品售后服务以及环保上的投入。还有就是一些比如机械化程度高的制造企业, 人工成本大幅度降低, 制造费用比例加大, 但, 有些企业还是用人工工资比例法分配制造费用, 这就明显造成成本失真。有些企业为了达到某些目的人为调节成本, 企业虚盈实亏现象严重。

5 完善制造业成本控制的对策

5.1 用发展的眼光去理解成本概念

首先, 成本管理的面要放宽、放远, 不能用片面的短浅的眼光盯着生产成本。另外在原材料采购时, 也要多方面因素加以考虑, 不能只看价格, 要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之下, 保证买卖双方共赢, 求生存求可持续发展是买卖双方互惠互利的基础, 为了货源稳定, 销售畅通, 选择合格的供应商是成本管理不可忽略的问题。为了降低销售成本, 扩大利润空间, 要充分做好市场调研, 制定好有效销售策略, 还要有可靠的销售团队, 从而减少销售费用, 最终降低企业综合成本。

5.2 管理者要有市场意识, 对成本概念有空间思维能力

当今社会是科技信息时代, 制造业管理者对成本的理解要有站在新的高度, 要从动态的角度去观察成本概念, 将成本控制理念转化成成本管控, 扩展成本空间概念。如制造业要关注产品开发设计阶段, 因为这个阶段的成本是固定成本, 是节约成本的最好阶段, 因此科学的设计是企业领先的最佳时期。另外还要关注企业外部价值链动态, 做好企业外部营销售后服务工作。

5.3 建立严格的成本控制系统, 健全制度体系, 运用各种办法强化员工责任心

制造业要建立符合自己行业需求的成本考核和控制系统, 通过建立健全成本考核和监督制度, 可以有效降低制造企业成本和管理企业的收支明细, 企业成本考核与监督, 要遵循成本效益, 因行业制宜原则, 全员参与原则。内部成本主要耗用在“工、时、费”上, 企业内部要相互配合, 认真分析内部管控方法, 发现增加价值降低成本的方法, 减少无效操作。这些都需要企业管理者制定非常严格的成本控制系统, 指挥各部门, 发挥团队作用, 强化员工责任心。

5.4 加强现代化的成本控制理念

人是主要要素, 也是最积极的要素, 因为劳动工具和劳动方法是由人来掌控的。制造业成本控制要以人为本, 首先, 管理者必须明白成本控制不能仅仅局限于某方面, 要从人财物, 技术革新上下功夫, 成为企业成本控制的领路人。其次, 按照当前现代化成本控制的基本理念, 制造企业员工要明确成本动因的多元化。提高员工节约成本的意识, 对员工技术革新, 改进工艺, 提高企业效益的给予奖励, 加强员工集体主义教育, 使成本控制存在每个员工心中, 自觉降低成本, 控制成本。第三, 制造企业要积极创造各种条件, 在制度上必须保障员工进行各类成本降低的技术公关活动, 及时听取和采纳在有效控制成本方面员工所进行的“小发明, “小创造”等合理化建议, 帮助企业飞速发展。

5.5 加强成本管控的内容和完善成本核算的方法

首先, 制造企业要加强对产品研发的成本管控, 一定要预先调研市场, 以便产品能够适应市场, 不会造成开发费用的浪费。其次, 增加对环境成本的管控。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企业面临对环境的治理现状越来越严峻, 一些制造企业, 因环保不符合要求, 被要求停业整顿, 这样企业在环保上的投入加大, 因此, 制造企业加强环保成本的控制, 才能使成本控制更加准确。另外对成本核算的方法也要根据企业的生产方法及时变更会计核算方法, 使核算结果能真正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服务。

总之, 强化制造业成本控制, 不仅仅需要成本控制的经验, 还需要先进的控制成本的理念以及创新的控制方法, 还要企业加强对自身的控制, 要把企业的实际情况与先进的理念相结合, 才能实现效益成本管理, 推动制造业稳定发展。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 制造业成本管控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要素, 有效的成本控制有利于制造企业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减少损失。本文先阐述了制造企业成本管控的内容及重要性, 其次分析了制造业成本控制存在的一些问题;最后, 针对制造企业成本管控存在问题, 指出了加强成本管控的对策。

关键词:制造企业,成本管控,管理研究

参考文献

[1] 张红琴.当前机械制造业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及策略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 2018 (1) .

[2] 丁雪艳.工业企业成本核算问题研究[J].北方经贸, 2015 (5)

制造业范文第2篇

摘要:机械制造行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制造业技术的不断进步,正在对人们的生活、生产、经营管理乃至社会的组织结构与文化产生着巨大的影响。由于我国的巨大市场与劳动资源的丰富,正逐渐成制造业大国。但是,在技术设计、制造工艺与装备以及现代化的管理等方面仍存在着很多问题,想成为真正的制造强国,我们还需要很大的努力。本文通过对机械制造行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目前我国机械制造行业信息化管理方面的特点进行了探讨,希望能为机械制造企业在制定信息化方案时能有所帮助。

关键词:机械制造;管理;信息化;特点;

一、我国机械制造行业管理的问题

我国的机械制造行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初具规模,并积累了许多经验,开创了很多新技术。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出现,中国的机械制造行业也面临着很多激烈而残酷竞争,再加上我国的制造业在企业管理的模式、方法、手段、组织结构、业务流程等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因此,我们必须解决好以下问题才能追赶上发达国家的步伐。

(一)、落后的生产计划控制模式

目前,我国的机械制造业通常采用的是台套计划的方式。这种方式与物料需求计划、准时生产、供应商管库房、同步生产等现代化的管理方式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我们必须改变这种模式,不然将会把差距越拉越远。

(二)、生产企业的市场应变能力不强

如今,市场的需求是多样化的。订单式生产已占据市场主体,订单式装配,订单式制造,订单式设计,大规模定制已经是市场的主流。制造企业必须遵守客户、销售、设计、生产、采购、财务、成本,这样的供应链管理,才能准确及时地满足客户需求,适应市场的不断变化以及客户订单式的要求。

(三)、成本控制差,计算缺乏依据

成本费用分摊不够细致,大量成本数据的采集多是人工归集,数据准确性不强,造成成本计核算算不准确。大都不采取标准成本计算,未进行成本分析,因此,造成成本控较差。

(四)、信息管理分散、不能及时、准确、共享管理信息。对企业的管理未做到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程式化的管理。管理工具也比较落后,对现代化管理的新思想、新方法、新技术的适用性较差。

二、提高机械制造业管理水平必须加强信息技术管理

目前在管理中出现问题,直接对企业管理水平、管理效率以及企业的竞争能力产生严重地影响。对现代化的管理思想、方法以及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采用积极的措施,为制造行业的管理创新、制度创新以及技术创新提供的帮助。因此制造企业必须通过管理咨询以及业务流程的重组,使企业实现管理的信息化。对企业管理中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克服,对企业的管理水平进行提高、管理效率与企业的竞争能力进行加强,是企业所面对知识经济与全球经济一体化中必须做出的选择。

三、我国机械制造行业信息化管理的特点

机械制造业的管理和其它制造业的管理相比有相同也有区别。我国的制造业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有着自己的特点。

(一)、机械制造业是典型的离散制造业

离散制造是指不同的物料通过非连续的移动和不同路径,制造出不同的物料与产品。象汽车、机床、飞机、计算机、家电等都属于离散制造。流程工业是指物料通过混合、分离、成型或化学反应,物料大都连续地经过相同路径,制造出有价值的产品来。其又可分为连续生产、批量生产以及混合制造等几种类型。在管理方面对配方管理、副产品、联产品、多种计量单位,同一物品多个质量等级、批号跟踪、保质期都有要求等特点,这些一般都用专业流程工业软件。单件生产是指产品按订单的设计、按客户的需求生产,产品一般比较复杂。产品的生产周期通常都很长。一个合同有时需要按部件进行多次交货。生产组织可以按工艺进行划分,设备都是通用的。多品种小批量生产一般是指产品是标准的或选配的。需求是根据预测的,或按订单进行加工,按订单装配。生产组织按工艺特征可以分为车间、工段、班组等。它的生产计划具有典型的MRPII加配置控制特征。大批量生产是指产品是标准或者少数选配。需求主要依据预测,但也考虑订单需求。生产设备主要是以物料(零件、部件等)为对象,组成流水生产线。他的生产计划特征是将传统MRPII与JIT混合制造,中长期计划与批量生产的零件需要采用物料需求计划MRP,执行的计划要采用JIT、看板(电子看板)、反冲库存、条码物料跟踪等计划。大规模定制一般是指将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以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与大批量的生产来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的优势组合。生產组织仍然是流水线作业,但产品的配置却是多样化的。在生产计划控制等方面它需要结合MRP、JIT、配置控制等进行综合应用。因此,根据企业生产类型的不相同,所选择的信息软件也要按照这些不同的管理特征去开发满足企业需求的软件。此外,不同企业的管理重点也不一样,在选择管理软件时一定要根据企业情况进行选择。

(二)、重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重新审视西方ERP系统在中国的应用

西方发达国家采取的主要是依法为重心的管理模式,所以他们的ERP系统设计比较重时间进度,重计划,以保证订单顺利完成为目标,以时间计划为主线,以标准化为基础,他们所强调的是,在正确的时间内,把正确的物料,依照正确的量,送到正确的目的地。ERP的运用对西方国家的制造业的集成化管理问题起到了较好地解决作用。

我国的管理偏重于人的作用与价值的实现,忽略制度效应与条例管理。因此,没有法规制度,人事关系过于复杂,理性精神的不足,这些都是中国式管理的缺陷与不足。因此,西方ERP想要在中国进行应用,就必须注重对人的价值观的管理。所以,在管理中建立责权利相结合的,对企业进行全面的绩效管理是非常必要的。

(三)、ERP是现代制造业的管理工具,其具有两个方面属性

ERP是制造业在的先进管理工具,其具有社会与自然两方面属性。自然属性,对中外企业来说差别不大,它们都是在追求最大限度利益,为此他们对生产制造周期进行缩短,采取降低成本、降低库存、按时交货、及时响应客户需求等措施。因此,ERP的基本原理对中外来说都适用。社会属性,是指一般企业管理都会受到国家政策法令、规章制度、税收政策、市场环境的影响。因此,在运用ERP时一定要根据各国国情。

(四)、我国机械制造行业的管理比较复杂

由于机械制造业需要物料品种规格较多,生产不够连续,生产制造过程比较复杂,因此,机械制造业的管理相比其他制造业要复杂得多。此外,我国的机械制造业仍然达不到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平,我们的模式仍然是大而全,小而全的模式,专业化分工也不够细腻,企业的内部管理与他们相比要复杂,因此,我国的机械制造业的管理相比国外是最复杂的。

四、结束语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机械制造企业的管理是非常复杂的,目前的管理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不利于对现在市场的激烈竞争环境非常不利。通过信息技术创新,实现管理、制度与技术的创新刻不容缓,运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可以有效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白明光.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先进制造模式[J].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学报,1999,02.

[2]祁宇翔,杨杰.制造业信息化网上支持平台[J].承德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02.

[3]郭钢,沈磊.面向制造业信息化数据集成应用的中间集成平台技术[J].四川兵工学报,2008,01.

[4]白变香,赵霞.基于信息化平台的生产管理系统[J].电子工业专用设备,2010,04.

制造业范文第3篇

摘 要:通过对当前中国汽车税收政策现状评析,借鉴发达国家汽车税收政策的基础上,提出了按照汽车购买、拥有及使用三个阶段设置税种科目,在税种的设置上将车辆购置税与消费税合并为消费税,并采用分级税率,降低购置阶段税负、提高保有和使用环节税负并开征燃油税等具体建议,从而使汽车产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税收政策;汽车;税收优化

一、当前中国汽车税收政策评析

目前中国现行的对汽车整车产品所征收的主要税种有增值税、消费税、车辆购置税、车船使用税、车船使用牌照税;主要的收费项目有新车牌证费、新车检验费、年度检验费和保险费等;进口汽车还要缴纳关税。一些地方还收取牌照费数万元,增容费或消费附加费,有的城市有临时性集资,此外,还要收取行驶证工本费、车辆移动证费、工商验证费等等。在使用阶段,要缴纳车船使用税、车辆管理费(车管部门征收,包括车检费、管理费、排放检测费等)、过路过桥费。中国汽车税费加起来有20多种,有的地方多达40多种。车辆购置阶段占车价的比重,美国平均为4%,日本为6%~11%,德国为14%,英国为23%,中国为30%~67%(增值税17%,消费税1%~40%,购置税10%)。这里还不包括停车费、保险费、营运车辆的税收及管理费。与国外相比,中国汽车消费税费结构在购置、保有、使用各阶段的税费比例不合理。与国外相比,购置税偏高,而使用费却偏低。此外价外税,完全由消费者负担,如果长此以往下去,对市场销售负面影响极大,也不利于自身的发展和国际竞争力。就燃油税而言,外国汽车税收的重头在燃油税,中国的情况正好是倒过来的,在车辆购置阶段所交的税款所占比例很大,由于这样的税收政策,虽然油价在不断上涨,仍然有很多购车者通常只考虑购买的一次成本,所以很难起到靠税收来调节消费和使用的效果,汽车税收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也就无从谈起。

二、发达国家汽车税收政策借鉴

(一)美国的汽车税收制度

美国的汽车相关税收体系错综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层面:进口关税、汽车生产的税收优惠、消费者的购车优惠以及替代燃料及基础设施建设的税收优惠。美国汽车进口环节的税费主要是指美国政府在汽车进口时征收的关税和其他费用,对于大多数进口商品,都是从价征收的。税收优惠是鼓励早期购买者的重要手段,能够部分地抵消先进技术车辆的成本增加。美国政府现在正研究将“油老虎”税扩展到SUV车,进而使其从原来只影响少数车的税种转变为针对大多数燃油经济性水平低的新车的普遍税。

(二)德国的汽车税收制度

德国汽车相关税收制度较为复杂,主要有:汽车税收、燃料税收以及基础设施占用等几个方面。汽车相关税费收入,在德国联邦预算中,是继增值税和工薪税之后的第三大收入来源,约占10%。德国汽车相关税费主要包括:燃料税、车辆所有权年度税、燃料增值税和商用卡车通行费。在德国,除了燃料净价外,消费者还需支付增值税以及燃料税。而燃料税几乎占据燃料价格的1/2。同汽油相比,柴油的税率相对较低,天然气的税率则更低。

(三)日本汽车税收制度

日本的汽车税收约占日本总体税收的10%。日本的汽车税收有多达9个税种构成,涵盖了汽车的购买阶段、保有阶段和行驶阶段。具体来说,在购置阶段,主要有汽车购置税和消费税两种。在保有阶段,主要包括汽车税和微型汽车税两种。在汽车行驶阶段,政府还征收挥发油税、地方挥发油税、轻油交易税和石油天然气税。显然,日本的汽车税收不仅复杂而且繁重,纳税人只要保有车辆,即使不行驶,亦需缴纳高额税金。

(四)丹麦的汽车税收制度

丹麦政府将汽车消费市场的门槛定得很高,从购买和使用两个方面对汽车消费都课以重税,但对低能耗的节能汽车则予以税收减免,从而严格控制汽车总量和排放总量,抑制汽车消费和促进环境保护。一方面,高昂的汽车购置税使得消费者在丹麦境内购买一辆小汽车,通常要付出比在其他欧盟国家高出两倍的价格。在丹麦,消费者购车时需要支出的费用有消费税、注册税和牌照税等。另一方面,丹麦还对所有注册上路的车辆在使用过程中征收一些常规汽车使用税。其中包括绿色所有者税(即环保税)、燃油抵销税、能源税等。

发达国家针对汽车购买环节设置的税率一般较低,使用环节税率一般较高,相比之下,发展中国家在汽车购买环节的税费负担相对较重。因此,发展中国家普遍采取税收优惠手段刺激汽车消费,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中国实施的车购税优惠政策也是因为同样的原因效果比较好。

三、优化中国汽车税收政策

汽车税收政策应能促进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使汽车产业结构向节约能源的方向调整,并引导节能型汽车的消费,形成合理的消费结构。要对汽车节能产品的研发、生产等予以税收和财政上的支持。要优化中国汽车税收政策,才能使汽车产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一)改革税收制度

对中国的汽车产业税收制度进行改革,在税种的设置上将车辆购置税与消费税合并为消费税,并采用分级税率,对大型车采取高税率,小型车采取低税率,经济型家庭用车采用优惠税率。在征收环节上,将税收的征收环节由生产环节征收逐渐向使用环节征收。对环保汽车实行税收优惠政策,鼓励生产企业进行生产,鼓励消费者进行消费。在调整汽车产业税制的同时,要加强税收征收管理,加强汽车产业反避税的研究,避免形成应用中国廉价劳动力生产,通过转移定价或关联交易将税收转移到境外,要通过反避税,为中国民族汽车产业营造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提高中国汽车产业的综合实力,促进中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

(二)改革税收政策

中国涉及汽车的税收政策较为繁杂,主要税种为,增值税、消费税(国税税收),车船使用税(地税税收),且大部分税收征收都集中在车辆购置阶段。以北京市为例,涉及到汽车产业税收收入主要来源于增值税、消费税,增值税主要来源于产品出厂、购置环节;消费税主要来源于成品油,成品油的比重占到40%~50%,在保有和使用环节的车船使用税不到1%。

按汽车购买、拥有及使用三个阶段设置税种科目,降低购置阶段税负、提高保有和使用环节税负是目前各国涉及汽车产业税收政策的改革趋势。以较少的税种覆盖三个阶段,并实行全国统一的税费政策,汽车购买阶段的税费是车主为获得新车合法拥有权所必须支付的费用,包括增值税、消费税、购置税、注册税等。汽车购置阶段税费对汽车产业的发展影响最大,因此大部分国家都通过调低汽车购买阶段的税费标准来达到鼓励汽车工业发展的目的。在保有和使用阶段,提高保有和使用阶段税负,提高目的税税率,充分体现道路交通公平受益、低碳环保的理念。由于汽车只有在行驶时才涉及对道路的使用和消耗,根据用户付费原则,国际理念为道路等交通设施的建设维护费用应当由汽车的使用者来承担。中国的税收政策应广泛参照各国先进经验对涉及汽车的税收政策进行彻底改革,在税种、税目的设置上,遵循简化易行的原则,将购置阶段税收合并为一个税种,采用分级、分类税率体现国家税收的调控作用,在保有和使用阶段上,实施细化的税收政策,按车型实施税收差别对待,对一些特殊用途的车辆实施减免税政策。

税收按阶段征收,不但能促进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需要,而且也是鼓励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以北京市为例,北京市机动车发展呈现出高速度增长、高强度使用、高密度聚集的“三高”特点。造成“三高”的原因有“四低”:车辆购买门槛低、小汽车使用成本低、市民绿色出行意识低和替代出行方式的服务水平低。北京人交通选择次序为:小轿车、地铁、地面公交。北京市私人小汽车年平均行驶里程1.5万公里,是东京的2倍多,年均使用费用为10 681元,5公里以下出行占私人小汽车出行总量的40%以上,私人小汽车使用存在明显的过度使用现象。由于路网的建设速度赶不上汽车消费速度,所以道路拥堵是北京交通的特色。实行分阶段税收政策,提高保有和使用阶段税收,提高目的税税率,可以有效地减少轿车的空驶率,提高道路的使用率,促进节能环保措施的实施。

(三)开征燃油税

现阶段,中国成品油含税零售价格中包含的税种主要有增值税、消费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在费改税后,燃油税将依附在“加油”环节,按耗油量的多少来纳税,多耗油者多缴税、多跑路者多缴税,因此,开征燃油税,不仅更公开、公平、公正,而且更节能、降耗、环保、养路。从国际上看,欧盟等发达国家油品的税负较重,美国较轻,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税负为国际中等水平,中国现行的汽、柴油税负水平是比较低的。据有关资料显示,燃油税费改革后,中国的税负水平,仍低于欧盟国家的水平,也低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水平。日本汽车税收中最大比重是燃油税,接近总税负的50%,体现了“谁用路谁负担、多用路多负担”的合理原则,并促使了厂家研制节能汽车,推广经济型轿车的使用。在实施燃油税的同时,最大限度减少道路收费,必须收取的路、桥费,应该经国务院批准,并明确公示收费的标准和期限,在标准制订上亦应考虑对节能环保、经济型轿车实行优惠政策。燃油税的开征,对重构全国统一的汽车产业大市场,保护和促进汽车产业的发展,实现公平竞争,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付于武.中国汽车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EB/OL].制造业信息化网站,2008.

[2] 程雪松.运用税收政策促进中国汽车产业发展[J].税务研究,2009,(9).

[3] 俞雯,方重.借鉴发达国家汽车税收制度,优化中国汽车税费政策[J].当代经济管理,2010,(2).

[责任编辑 刘娇娇]

制造业范文第4篇

[摘 要]通过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我国制造业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得出了我国现在制造业取得的主要成就,同时也指出了面临的主要瓶颈。最终提出了在云时代背景下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云时代”; SWOT分析;制造业发展

[DOI]10.13939/j.cnki.zgsc.2016.03.051

在大数据和信息技术革命的云时代背景下,全球化制造模式的升级为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重大历史机遇。主要发达工业国纷纷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制定并实施先进制造业发展战略,成功系统、有效地完成产业转型与升级。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我国必须从战略高度给予制造业高度重视,推动我国先进制造业实现发展阶段的整体性跨越,带动经济朝着创新驱动的发展路径全面转型与升级。

1 我国制造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文章在研究我国制造业发展现状时,主要采用SWOT分析方法进行分析,具体分析如下表所示。

2 我国制造业的主要成就与发展瓶颈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装备制造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制造业整体实力不断得到加强,已跻身世界装备制造业大国行列;制造业结构优化升级不断取得进展,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迈出新步伐;伴随着我国自主创新国家战略和科技优先发展战略的实施,我国先进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取得突破。但是,在全球化、信息化的世界潮流中,我国制造业的发展仍还面临诸多挑战和瓶颈:我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偏低,产品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不高,粗放型增长方式仍未得到根本转变;制造业产业基础薄弱并且发展滞后,核心技术与关键技术的欠缺,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我国产业布局总体上也不合理,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分布密集,而中西部地区相对稀少;我国制造业企业总体规模较小,难以形成规模经济效应;由于我国物流业起步较晚,物流成本较高,物流网络体系不健全;由于发达国家有相关的反垄断法来抵制卡特尔垄断,这样就造成了国际卡特尔活动更多地向竞争法和反垄断法不完备的发展中国家转移。因此,处于转型期的我国制造业必须积极采取措施对传统制造业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与升级。

3 我国先进制造业发展战略的对策与建议

通过上文对我国制造业发展现状的SWOT分析,已经找出对我国制造业企业发展的机遇和自身优势,但同时也发现我国制造业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和挑战。因此,我国必须制定正确的先进制造业发展战略,从国家、产业、企业三个层面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促进我国制造业的发展与创新。

3.1 国家层面

3.1.1 强化规划布局

认真搞好先进制造业发展战略规划引导,坚持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东部崛起等发展战略,最大限度地发挥各地的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做好发展规划,合理引导外资投向,东中西部并行发展。

3.1.2 深化技术创新

从基本国情出发,充分借鉴国际先进技术与科学经验,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积极改造传统制造业,推进传统制造业信息化进程。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努力走出一条具有我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

3.1.3 实施融合发展战略

良好的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是相辅相成的,良好的现代服务业能够为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而先进制造业的发展也将能够提升现代服务业水平。为了积极顺应世界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趋势,我国政府应积极鼓励发展现代服务业,增强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发展,不断向全球制造业价值链高端转移。

3.2 产业层面

3.2.1 推进制造业信息化进程

在当今世界上,先进制造业仍然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我国应大力推进信息化与现代化,采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提高制造业的科技含量,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从而促进生产力实现跨越式发展、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3.2.2 有效承接国际产业转移

我国也应当积极承接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借鉴这些产业的优势和长处,弥补我国制造业的生产不足,加快发展高新技术能力,注重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同时注意减少承接不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高污染、高能耗产业,以免对我国环境造成不可挽回的影响。

3.2.3 大力发展特色产业集群

结合我国国情,创造性的借鉴国际经验,营造具有活力的产业集群发展环境。积极推动现有的新型产业区成为国际知名的特色产业集群;发挥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优势;以区域龙头企业为核心,催生新的产业集群,使我国制造业融入世界经济循环,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

3.3 企业层面

3.3.1 发展循环经济

绿色制造、低碳制造和循环经济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制造业未来发展的方向。绿色制造模式不仅考虑到资源的利用效率,而且强调对环境的保护意识,促进产品制造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我国必须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可持续增长的突破口,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进低碳制造、绿色制造。

3.3.2 探索云制造模式

近年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的出现也为制造业的升级与创新提供了机遇。这些新技术有助于改善我国传统制造业,推动我国制造业的信息化与产业化,最终促进我国制造业的升级与创新,逐步迈向高端装备制造业。为了进一步实现我国从“制造业大国”到“制造业强国”转型的宏伟目标,我国应当积极探索云制造模式在制造业中的应用。

3.3.3 寻求智能化制造

德国出台的“工业4.0”战略规划不仅为德国未来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美好的愿景,同时也引领了世界制造业智能化发展趋势。如今,制造业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智能化制造对计算机技术和网络基础设施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国应积极借鉴“工业4.0”先进经验,寻求智能化制造。

4 结 论

随着大数据的出现和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制造业企业的发展已逐渐步入“云时代”。诸如网络化制造、面向服务的制造、敏捷制造等传统制造模式已很难适应当今制造业企业发展的需要。因而制造业企业应积极探索云制造模式,通过云计算、物联网等先进信息技术手段减少各企业的初期投资和运营成本、提高资源的整体利用效率、促进企业间的专业分工与协作、及时掌握市场动向与变化,以最快的速度满足顾客的个性化需求,进而提升组织的敏捷性。

参考文献:

[1]郭政.德国“工业4.0”对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启示[J].上海质量,2014(4).

[2]陆燕荪.我国制造业的现状与未来发展[J].经济研究参考,2005(1).

[3]孙陈,王章豹.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SWOT分析及对策[J].科技管理研究,2007(5).

[4]吴晓波,齐羽,高钰,等.我国先进制造业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7).

[5]张丽虹.重视质量鼓励创新提高制造业国际竞争力[J].质量与标准化,2014(3).

[6]李大元.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对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启示[J].现代经济探讨,2011(8).

[7]蒲永燕.中国制造业的现状及发展方向分析[J].中国市场,2015(22).

[8]史炜.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市场,2012(24).

制造业范文第5篇

(接上期)

三、提升企业内部物流管控能力的策略

通过上述对企业内部物流存在问题的剖析,结合企业实际情况,笔者提出一体化的企业内部物流管理模式,主要内容如下。

1.强化管理意识,构建管控体系

(1)普及物流观念,树立全局物流观。企业需要对内部物流管理的重要性有足够的认识,并系统了解和学习物流知识,尤其是企业中、高层管理者物流管理意识的提升尤为重要。在“微利”时代,企业要主动转变观念,由“企业物流”向“物流企业”转变,将物流管理提升到企业战略高度,实现物流管理的系统化、信息化、一体化,使企业上下须形成“向物流要效益”的氛围。

(2)学习借鉴世界先进的物流管理理念。如借鉴日本丰田公司提出的准时化生产(JIT,Just In Time)以及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总结的精益生产方式,依据“四适原则”,即将生产所需的原材料适质、适时、适量地送到合适的地点,并尽量减少中间环节,以便企业对在制品、半成品、成品等物料实现定制管理。学习采用看板管理方法,推动“零库存”的储存方式,对拉动系统和先进先出的管理思想做深入研究并应用到实践,从而减少生产线两侧物料的堆放,加速物流的流转。值得注意的是,企业采用JIT

董鹏,高级工程师。在外企的生产方式时,必须实现生产的流程化与平稳化及来料质量的可控化,以工作10余年,现在卡莱公达到高效率的物流。司担任生产调度主管、首席(3)重构物流系统。通过成立专门的物流管理机构,在高度集成的信战略研究员。是首次提出 息系统支撑下,整合产前、产中、产后的物流管理职能,对企业内部供应

MCR(混合完成率)概念的学者,也是第一个推翻了泰链物流实施一体化管理。在精益物流系统中,企业管理者根据“不间断、罗以来企业组织架结构的专不倒流、不迂回、不等待、不出废品和不混杂”的“六不”原则,来制定家。主持并完成企业生产异创造价值流的行动方案。建立基于整体物流模式计划控制系统,从销售、常系统开发项目(在AIP集团生产、采购到财务,实施整体化计划管控,打破横向分散、条块分割、互

得到应用),并发表50余篇

论文,担任多家学术期刊审为壁垒、重叠建设、内耗严重的现状,实现专业化、规范化的作业流程,

稿人及编委。实现资源最佳投入产出比。构建大物流体系与一体化协同物流运作模式,以业务流程为主线将仓储物流划分为“收、发、退、拨、调、盘、废、借”等八大环节,实行专业分工,确保实现仓储作业的信息流与物流对

接,逐步实现“快速、准确、高效”的物流目标,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的柔性化生产。

(4)

编制物料配送计划、细化生产计划、规范作业程序。对内部物流系统制定针对不同物资的申请计划、仓储计划和到料计划。首先是企业各管理部门只需对物流系统的储备资金总额进行控制并加以考核,让最了解物资使用情况的物流人员来控制物资的采购计划和仓储计划,减少不必要的库存,做到按需采购、按需存储、按需发料。让附近的供应商按指令要求分批次送货,可部分直接送至生产线的工站,减少中间的库存量;其次做到配送“按作业单货同行”,建立小件物料1~2小时节拍定时配送方案,大件物料按现场工位定量配送体系。现场物料异常信息及时反馈,执行不合格品、空器具和作业垃圾定时清退的生产现场管理制度。遵循物料和生产人员相对移动距离最近、装卸搬运次数最少、单一直线流动、进出最方便和生产最顺利的原则。对多分厂使用、多品种、小批量的物资,要利用配装手段,充分考虑车辆的载重量和容积,提高车辆满载率、安全性和运送效率,做到轻重搭配、装卸先后有序、方便沿途卸货,将回库物资带回的方式提高物流车辆的利用率。

2.优化整体布局,加快规范化建设

(1)

改善企业整体布局与优化流程。对于企业物流系统,其规划设计的核心内容是产品、制造、运输的流程图,包括合理化的工厂、车间内部的设计与平面布置、设备的布局,通过改变和调整平面布置来优化物流。对企业内部物流流程的整改与优化离不开对企业整体布局的考虑,特别是对企业作业场所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与优化。从平面布局角度,要考虑车间在制品的流向,原则上要以物流总行程最短为条件来布局车间。在车间链上,要使最先的输入点和最终的输出点接近仓储位置。

(2)

合理配置物流的设施与设备,设计合理的作业场所。结合物流的实际需要,企业要加大对物流设施设备的投资与开发,并投入与物流配送相适应的先进设备,如自动分拣装置、装卸机械、运输工具和移动式货架等,提高配送的机械化、自动化程度,更好地满足企业生产的物资需求。根据作业量的分布、物流量、生产类型、物料性质和设备成本,合理配置各种设施、设备及人员,使不同设备、设施之间在品种上配套、在吨位上衔接,使设备与人员之间达到配置平衡,以提高设备利用率和人工生产率,减少现场的物料堆放和设备闲置。在满足生产工艺流程需要、适应厂外运输要求、节约用地与空间发展的基础上加强企业管理。规范供应商到货车辆管理,提高卸货频次,严禁供货车辆在厂内滞留或乱停。建立专用物流通道,制作现场指引标识,保证厂区内各物流通道作业顺畅,改善厂区内物流环境,提高物流运作效率。通过对仓储现场、分装现场、配送通道、车间作业现场的“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节约”等“7S”现场管理活动,消除干扰生产作业现场的各种不利

因素,通过改善生产环境和产品质量来提高服务水平。

(3)

加快物流的标准化、专业化与自动化水平建设。企业内部应根据自身的生产特点,从供应链的眼光来认识、定性定量地分析企业内部的物料流向,借助物流技术对物流设施从最基本的物流容器单元化、集装化、标准化、通用化到物流机械化和自动化,逐步进行改造,从物料的采购、运输、储存、发料直至在生产线的流动等环节上做到统一的标准化规划,建立各个环节互容的标准体系,使物流活动高效顺畅。产品包装,尽可能地做到接口统一,减少拆包、装盘和等待等反复无效的动作或时间。物流器具标准的配套与包装、托盘和装卸搬运的标准化,不仅能有效减少物流过程中的损耗,更能极大地提高物流的周转效率。

3.完善信息化平台,实现信息共享

(1)

加大物流信息系统的应用,完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①现代化信息管理系统既可以保证信息流的迅速、准确无误,还可以有效抑制冗余信息传递,减少作业环节,消除操作延迟,实现物流系统“快、准、灵”的特性。物流信息系统可提高物流运作效率,增强企业对市场的应变能力,实现供应链中各节点的良好匹配。及时、准确的物流信息是企业制定合理生产计划的前提,内部物流管理平台的制定要从采购到生产领域的标准流程及运行规范出发,让设计数据有源头、采购数据有依据、收货管理有计划、库存管理有标识、出库成本有归集、财务核算有凭证,从而大大改善流程处理效率,提高企业物流管理水平。②充分利用现有发达的物联网技术、互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提高信息系统在企业内部的应用水平。建立集中式信息共享平台,让各相关部门可以瞬时了解物料的数量和位置,从而分析出生产进度,并安排好原料采购和成品发货。同时,企业要在完善生产调度管理系统、仓储管理系统、仓储监控系统、运输管理系统、在途信息系统和采购营销信息共享平台的基础上,加大对相关物流信息的采集和整合力度,不断提高物流信息应用和服务水平。

(2)

构建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物流体系。企业内部物流运输的发展表明,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对提高企业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具有重要作用。现代生产物流管理的基础和依据是大量的物流信息,充分利用这些底层数据,录入到计算机并经过计算机系统的统筹分析,进而实现对生产过程、物流管理、生产计划、调度和质量等的监控督和控制,通过减少生产和供应过程中的浪费,缩短物流时间。现代化企业内部物流的发展趋势是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和集成化,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建立起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以运输、配送、装卸搬运、自动化仓储、智能库存控制和包装等专业技术为支撑的企业内部物流体系,实现企业内部物流的系统化管理,降低企业物流成本。

4.发挥“第三方”作用,实现优势互补

(1)降低企业物流活动的自我服务比重。由于客户不断压缩交货周期,加之企业内部物流管理的不足,为有效控制物流成本,企业可把部分物流环节外包给专业性较强的物流公司,把原料的采购委托给信誉较好的中间商。一方面可以按照物流专业化、现代化的要求对企业自身的物流系统进行改造,提升企业自身物流服务水平以满足现代化产销的需要;另一方面重视社会物流发展状况,结合企业的自身能力及物流需求,逐步引入和依靠第三方物流服务商所提供的专业化、现代化的物流服务平台,提升企业物流服务的水平。其实,厂内物流业务完全可以外包,其主要工作是从物料进厂开始到原料送到生产线,以及从生产线下来的产成品到出厂前的所有物流活动。

(2)

整合企业内外部的物流资源。在企业内部物流的具体操作中,受季节或其他因素的影响,企业对物流的需求和内部物流的供给会出现物流资源紧缺或闲置的情况。这时就需要借助外部资源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当出现物流供应紧缺时,可以暂时借助第三方物流来满足企业内部物流的“缺口”;当企业内部物流出现闲置时,可以暂时作为第三方物流来避免企业内部物流资源的浪费。目前,在优化供应配置、降低资金占用方面,JIT采购、供应商管理库存(VMI,Vendor Managed Inventory)和共同预测、计划与补给(CPFR,Collaborative Planning Forecasting and Replenishment)是较为科学、理想的采购模式,有助于减少中间的储存与配送环节,提高原材料和零配件直送工位的比重,进而实现生产精益化。另外,外租仓收货过程中根据生产计划实际需求量,严格按照计划的需求量收货,防止不必要的货物进入仓库或生产车间。

5.加快物流人才建设,加强专业人员培训

(1)

重视人才引进和培养,组建物流管理队伍。要改变现有物流队伍的人才结构,引进具有专业化物流管理知识、具备丰富物流管理从业经验的高级人才。只有不断引进和培养高层次的物流管理人才,建设创新、务实、专业的职业化物流团队,形成完善的高中低多层级物流人才梯队,才能成就企业物流管理的可持续发展,为企业进行物流管理创新提供人力保障。同时,在引进人才的同时要注重人性化管理,既能引得来,更要留得住,使其尽心尽力,有用武之地。此外,物流人才梯队的培养和扩充途径,可以有条件、有目标、有选择、有针对性地与职业院校物流专业进行联合培养,也可尝试将企业内部物流系统管理技术的研究和分析工作嵌入到培训课程教学中去。

(2)

加强现有物流专业人员培训。从企业的物流管理层到操作人员,要分层次地进行系统化的培训。针对不同的工作岗位,不同的工作性质,制定不同的培训目标和内容。企业内部专业物流人员的培训应以物流管理技术的研究和分析工作为主,侧重于供应链的战略规划和管理的培训。非物流专业人员培训,可利用案例和数据,用事实向广大员工宣传内部物流降本增效的功能与作用,改变人们对传统物流系统的认识,促进

物流系统的工作重心由服务向开发利润源转变。

6.建立绩效评估体系,实现内部管理突破

(1)

对物流活动进行计划和调控,正确计算物流成本并评估物流部门对企业效益的贡献程度,分层分级地建立物流成本管理与控制系统。运用专业的预测、计划、核算、分析和考核等经济管理方法,进行物流成本状态分析以及物流责任成本管理和效益分析等,不断完善和优化企业内部物流管理系统。企业应建立相应的物流费用核算机制,选择正确的核算方法,了解企业物流成本结构,对物流活动计划进行监控,正确反映物流成本,科学合理地降低物流成本。

(2)

建立和完善物流成本的指标考核体系。应用信息技术,引入商业智能(BI Business Intelligence),实现物流绩效指标源数据的自动采集、统计、分析和应用,分析展现物流绩效的同时,为决策者提供数据支持。在一套完整的流程、标准的指导下,建立相应的量化奖惩考核机制,进行月度、季度和年度考核,以保障优化的方案和科学的计划得以实施,实现企业内部物流管理的突破。

基于对上述关于物流活动的思考,本文从内部物流成本控制能力、库存物料管理能力、内部物流布局能力和内部物流管理成熟度四个方面构造了制造业内部物流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如表所示。“管理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再好的优化设计方案如果想要取得预期效果,最后的落脚点还在于组织的执行力。合理的物流绩效评价体系是物流优化方案落

四、结语

优化与完善内部物流管理体系将是制造企业降低物流总成本的主攻方向,也是未来企业竞争的焦点。“微利模式”中的中国制造业若要寻求自身发展、实现经济、社会效益最大化,就必须优化内部物流管理,从物流成本上发掘第三利润空间,以寻求新的竞争着力点。

(1)

物流管理的关键在体制,而物流管理意识无疑是物流管理中的关键一环。只有保证内部物流的畅通,才能实现物流管理的内外结合,并进一步将物流管理的范围向纵深扩展,推进精益物流管理。管控物流成本是促进物流合理化的基础,降低物流成本的短期目标重点在于控制运输成本,长期目标在于控制库存成本。要想达到加强物流管理水平的目的,首先要加强对物流管理对象的管理,包括对物料的数量、质量、时间、成本及信息的管理;企业通过对内部物流管理的提升,力求以最少的运力,走最少的路程,经最少的环节,花最少的费用,耗最少的时间,完成最大量的运输作业任务,实现成本最小化、利润最大化。其次要落实对物流管理整体结构的改进,包括流程再造和相应组织结构的优化,供应商管理的优化与改进,推进管理制度化的建设,提升管理者的素质和意识,重视物流管理中人的因素等。在此基础上,需要设备、信息、工具和器具等资源共享并进行最佳配置。

(2)

良好的企业内部物流管理体系是确保企业物资正常供应的前提,更是企业正常生产和运营的先决条件。在沟通协调上,企业内部物流管理部门与系统内部的沟通,使采购、生产和配送等业务流程更清晰、流畅,并在合理化的基础上通过减少原材料、成品的库存,减少供应链上的占有资金,减少不必要的物流动作,提高订货的准确性、配送的高效性和信息交流的通畅性。

(3)

物流系统优化是供应链优化的基础,快速响应能力是供应链竞争的核心,快速物流是缩短供应链周期的决定因素。企业需要借助高效的物流系统来加快物流速度,而机械化、自动化、协同化、标准化与组装单元化是建立高效物流系统的重要条件。物流在整个产品制造活动的过程中并非一成不变,供应链参与者在物流活动过程中的角色是动态变化的,这种变化会直接影响物流供应链结构的变化。因此,整个物流过程是一个不断转化与重组的过程,物流活动参与者的主体与需求变化,需要生产组织者和管理层及时调整和跟进,这对企业管理提出更高的组织能力要求。

总之,新型的内部物流一体化的企业物流管理模式可以从生产物流的角度来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企业的各项生产活动,通过生产物流进行管理和优化,来实现对各项生产活动的管控,提升生产物流效率。企业要想在物流领域的竞争中占据制胜高地,就必须从多个方面入手,构建好内部物流体系,优化物流组织,规范物流管理流程,并且要配合企业高层带领全员行动,才能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增强管控能力,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最优化的配置。

制造业范文第6篇

摘 要:该文从广义虚拟经济视域下的信息态出发,分析认为“专制愚民”、“二元思维与信而好古”、“小农意识”以及“财富观的扭曲”等是造成我国制造业当前困境的深层思想文化原因。在此原因分析基础上,该文提出打破制造业困境、实现制造业跨越发展的根本不在于技术,而在于从根本上突破思想文化因素的束缚。

关键词:信息态;制造业困境;思想文化

一、我国的制造业困境归根结底是思想文化的困境

我国制造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在国际上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竞争力,产值大、增长迅速、企业数量众多,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的制造业大国。但若将我国制造业置于全球发达的制造业体系中来看,其发展是严重滞后的。劳动力竞争优势逐渐丧失、缺乏核心技术以及知名品牌、配套制度与措施不完善、频繁遭遇国际贸易壁垒等问题长期困扰着我国制造业的发展,这些问题从硬实力和软实力两个层面对制造业的发展持续施压,我国现代制造业的发展道路并不平坦。在古代,中国曾经一度掌握着全球制造业技术的制高点,四大发明是古代科技成果的耀眼明珠,展现了中华民族在制造领域的巨大潜力。近现代以来,西方国家通过把握工业革命的契机,使制造业研发能力和生产技术大为提高,也正是从这时起,中国逐渐失去了在制造业领域的领先优势,转而进入长达百年的被动挨打、奋起追赶过程中。那么,哪些因素是困扰中国制造业发展的根本因素?

在对中国制造业困境的认识上,观点从来不统一,有的人认为是技术因素,有的人认为是体制机制原因,也有人认为是受发展环境影响,但是这些因素都不能够完整、深刻的解释中国制造业困境的渊源。强大的制造业是我国参与国际竞争、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的重要依靠,对发展中的大国来说尤为重要,我们应该找到在一系列约束我国制造业发展的直观因素背后更深刻的原因。

广义虚拟经济理论下的信息态为我们深入分析制造业困境提供了很好的思路,虽然广义虚拟经济是一个比较新的研究领域,但我们认为广义虚拟经济所揭示的一种经济形态是贯穿我们整个经济发展过程始终的。物质态和信息态的深度融合是广义虚拟经济的重要特点。狭义来看,信息态可以理解为与物质产品同步存在的思想、文化、体验以及认知等因素,信息态决定着物质态能否实现从使用价值向广义虚拟价值的跨越。从分析制造业困境的原因来看(图1),信息态就是影响和决定中国制造业发展的思想文化因素,这些因素构成了中国制造业发展的思想根基并决定了制造业发展环境的产生和发展理念的形成。诞生于中国古代的特定信息态不断的持续、巩固强化并决定了从这后来的制造业的物质态,决定了中国制造业的硬实力和软实力,也影响着中国制造业在面对国际国内硬环境和软环境时的应对策略。技术创新环境、科研支持环境等硬环境约束着包括技术水平在内的硬实力发展,而品牌、配套服务等软实力又是基于硬实力成长起来的,没有良好的软实力,作为软环境的配套便在“破窗效应”的作用下日趋恶化,这便是我国制造业的约束作用方向。未来我国制造业要突破约束,则需要首先从软环境出发,先“内省”,“内圣”方能“外王”。激发创造活力,以法律、法规的手段保护制造业品牌,进而培育出名实相副的制造业品牌,实现软实力、硬实力同步发展,进而强化中国制造业在国际市场上的高端地位。

有很多学者认为,进入现代社会再去分析思想根基是落伍的、滞后的,因为现代社会、现代产业讲究的是规则、程序、行动方式,而抓住思想根源并不能显出发展实效。但从上述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通过广义虚拟经济理论下信息态的分析,我们不仅可以找到我国制造业发展困境的思想根基,更可以在思想根基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形成突破我国制造业困局的思路。制造业的发展并非一朝一夕,制造业技术和品牌也并非无源之水,这里的源根本上还是来自民族的思想文化,所以从思想文化的角度分析制造业困境的根源具有不容忽视的迫切性。

二、思想文化因素对形成制造业困境的影响方式

思想文化因素决定了思想局限的产生及固化,思想局限在产业、行业发展过程中对人的思考过程产生了极大的束缚。科学的产业发展过程是在经济学相关的产业、企业、组织、契约等一系列理论指导下进行的,而发展过程中究竟如何认识、应用这些理论以及如何发挥组织、契约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则是受到思想文化因素影响的。从制造业的角度来看,哪些思想文化因素是导致制造业困境的根源,这些因素之间是否存在相互影响的强弱关系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并决定了当前制造业困境等问题值得关注。

本文通过分析,认为七种思想文化因素是导致了我国制造业当前的困境的原因,其中儒家思想局限与小农意识是核心原因,二者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科举制的偏废、财富观的扭曲、产品经济理念、运动式产业发展以及法律法规不完善既受到儒家思想和小农意识的影响,也结合了更多特定的时代特点。

(一)儒家思想的局限

儒家思想源远流长,民惟邦本、政得其民,礼法合治、德主刑辅,为政之要莫先于得人、治国先治吏,为政以德、正已修身,居安思危、改易更化等优秀的精华思想从古流传至今,我们在“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等一系列发展理念中都能发现这些精神的存在。但与这些精华一起沉淀和固化的还有一些精神糟粕,它们束缚着我国的制造业发展。

1.专制与愚民

在两千年的封建专制与愚民政策下,形成了强烈的等级观念、宗族意识,并强化了民众行为的盲目性。“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一系列涉及尊卑关系的思想已经演化为整个社会的逻辑。从制造业来看,等级观念与宗族意识直接催生了从古至今的地域商业文化以及进入现代以来的家族企业模式——家族人员负责企业的经营、管理、销售等环节,也即经营权和所有权不分离。我国的家族企业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传承的居多,而国外的家族企业多以资本为纽带传承。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传承的家族企业,家族成员往往过多的干预企业的经营,影响企业决策,降低企业经营效率;而以资本为纽带传承的家族企业能够充分发挥企业经理人的能动性,能通过机制的设定来更好的解决企业的委托代理问题,企业决策效率更高。以资本为纽带传承的企业相较以血缘为纽带传承的企业而言,拥有更好的创意、创新环境,在品牌培育与维护上有更大的优势。以血缘为纽带传承的企业不仅是我国制造业技术创意、创新不足、品牌缺乏的原因,也是我国众多其他行业的痼疾。

民众既是消费者,也是不同领域的生产者,但“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之类的愚民策略使民众较大程度上丧失了创新、创造主体的作用。一方面,民众的思想被来自统治者的管理工具束缚,另一方面整个社会经济环境缺失了创新发展的必要条件和氛围,社会生产被迫局限于相对简单重复的低水平发展状态。制造业生产的一个目的在于满足民众的基本生产生活用品需求,而与此相适应,一些简单重复的生产方式有足够的存在空间,这是由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引致的巨大消费需求决定的。庞大的市场使愚民的后患在短期内并没有集中体现,而一旦消费需求日益增长、消费品质要求不断提高,则对制造业的发展水平提出了挑战,此刻启迪民智、创新驱动便愈发重要。

2.二元思维与信而好古

二元思维是儒家思想中是非观的重要体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儒家体系认为人事物均遵循非此即彼、非好即坏、二元对立存在的原则。简单的二元思维导致了国人在认知与行为上的长期局限,在面对多元社会,多元问题时无能为力、不知所措。当前国际国内的制造业领域呈现市场多元化、竞争多元化、技术多元化三大特点,每一方面都超越了简单二元思维的处理能力。但正是由于二元思维的长期束缚,使国人对制造业的市场、竞争以及技术的变化、革新缺少必要的敏感。在市场方面,我国制造业的产品长期定位于满足最基本的生产生活需求,对国内的产品市场需求缺少细分,对国际市场产品需求的纵深发展以及对产品品质要求的提高缺少必要的认识。二元思维也禁锢了中国人的冒险精神,而敢于冒险、敢于尝试对于制造业的创新发展是极为重要的。

儒家十分重视对古人思想的阐述与解读,偏好训诂、考据、索隐之学,“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正因如此,中国历代知识分子更多只能将古人的思想陈陈相因,甚至迷信古人、不思进取,空嗟叹人心不古,于是新思想、新知识的诞生极为困难。公元前的五百年(孔子、老子、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柏拉图、释迦牟尼、耶稣等)以及文艺复兴到欧洲启蒙时期的五百年(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大卫·休谟、康德等)是人类历史上思想智慧集中创造的时期。第一时期的思想理念集中于关注通过人的内心改造实现天下“有道”,第二时期主要集中于关注如何通过人的相互合作以及发展实现自由与平等,强调激发人的创造力。我国在第一时期有丰富的思想文化成果,而在第二时期则远远落后于西方世界。因此,从公元前五百年至今,我国的创造力一直在“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中被抑制、打压。发展初期,制造业作为劳动力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具有在我国快速发展的条件。随着发展的深入,制造业逐渐向知识密集型产业靠近,对创意、产品设计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受限于“信而好古”的思想理念,我国的制造业依然倾向于从公元五百年以前的思想理念中寻求在今天实现制造业跨越发展的路径,一旦这条路走不通,便选择模仿、“山寨”。

(二)小农意识的不断强化

在自然经济生产条件下,生产者在一小块封闭的土地上进行自耕自作活动,由于生产目的在于满足个人温饱,没有对作物质量、品质的更多要求,也便没有相应的分工协作机制与市场交换机制。小农意识便诞生于这种长期持续并不断得到巩固的生产条件下,是一种固化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小农意识在心理素质上表现为求稳、怕变、盲目和狂热,从而形成很大的保守性,本能的排斥变革,缺乏主动进取精神;在价值观念上,自然经济使得人们形成以自足、患得患失、平均主义为特点的观念体系;在思维方式上自然经济的规模狭小导致人们的活动范围狭窄和认识水平低下,从而决定了人们思想方式的经验性、直观性和不系统性。小富即安、缺乏自律、宗派亲族是小农意识的三个集中表现。

小农意识下的自给自足心理阻碍了我国制造业产品品牌意识的形成以及品牌的培育。自给自足是从自身的需要出发开展生产活动,既然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则不会面对来自其他生产者的竞争,也不会去参与其他生产者的竞争,如此创造和培育品牌也便失去了意义,品牌意识便失去了成长的空间。同时,自给自足的条件下,产品形态不会发展为商品形态,生产者只考虑使用价值,而使用价值的高低与是否是品牌并没有绝对的关系,因此品牌本身便毫无价值。小农意识下自给自足的心理状态一直延续,这种心理状态下对品牌的认识渗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下的制造业领域。一方面客观上产品发展为商品,另一方面却难以摆脱以生产者自身为立场的评价体系,导致了我国制造业领域的品牌缺失、竞争无序。

小农意识下的小富即安和缺乏自律阻碍了我国制造业的长期经营。小富即安在我国制造业中集中表现为经营短视和短期趋利行为,制造业厂家寄希望于通过某一种产品或者某一时间段的技术或市场优势地位来攫取大量的利润,随后便退出原有领域,转而进行其他的经营活动或者进行固定资产投资,“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在我国的制造业领域相当普遍。在小富即安的思想理念下,产业发展长期停留在生产者的个人财富积累层面,而缺少对国家、民族整体竞争力的考量。相对经营短视和短期趋利行为而言,创意、技术创新需要较长的周期、较大的投入,而其转化为显性的生产力则需要更长的时间,因此这些厂家必然不愿意追加R&D经费,更不愿意培育和维护发挥长期效益的品牌。缺乏自律是在行业规则、市场规则之外而言的,缺乏自律的经济其生产具有盲目性和随意性,生产秩序难以保证,生产条件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局部生产能力就难以维持稳定。

小农意识下的宗派亲族理念与儒家思想中的等级观念一脉相承且互相强化,但小农意识下的宗派亲族比儒家等级观念下的宗派亲族更加狭隘,其强调的范围已经从家族的概念逐渐向家庭概念转换。但是,二者对制造业的发展影响具有一致性,都是对血缘关系认知的强化,无论是在家庭作坊还是近现代企业,都有集中体现。

(三)财富观的长期扭曲

我国古代重农轻商,大量人口被束缚在土地上,因此与土地经营相关的大量实物成为财富的标志。长期对实物财富的偏爱也是由我国古代一系列现实条件决定的,而这种对实物财富的偏好一旦形成之后,就根深蒂固,一直延续到今天。

常规来看,制造业部门本是重要的实物财富部门,那么我国根深蒂固的对实物财富的偏好应该正好能够促进我国制造业的发展。但事实上,实物财富观更多的侧重于对实物量的追求,以多为好。在实物财富观的指引下,我国制造业恰恰出现了偏好上规模的现象,忽略产品的附加值开发。这与我国制造业规模大、质量低的问题相契合。同时,对实物财富的偏好也限制了我国制造业产品品牌的培育与保护。对实物财富的偏好在经济生活中表现为一种“避虚就实”的选择,由实体经济延伸出来的虚拟财富被视为泡沫,由虚拟题材创造出来的财富扩张更被视为经济危机的罪魁祸首。财富观长期被实物财富创造过程扭曲,实物财富观与社会虚拟财富的萎靡形成恶性循环,使虚拟财富长期游离于财富价值范围之外。这种扭曲的财富观对于在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提升制造业的发展水平极为不利。一方面缺少对制造业产品质的要求,另一方面又会否定对可交换的心理感受价值的创造。要实现我国制造业的跨越式发展,首先要认可制造业领域的广义虚拟价值,而在此之前必须塑造全新的财富观。

(四)产品经济理念的影响

我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经济时代,小农意识通过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已经内化为一种行为方式与行为规范。在辛亥革命后,我国经历了短暂的资本主义经济时代;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在政策推动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上实行计划经济下的产品经济。产品经济是区别于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的一种经济形式,也是马克思设想的在商品经济消亡以后的未来社会的交换方式。在产品经济时代,人们取得自己需要的东西不是通过交换,而是通过社会中心机构集中的、统一的分配来取得。按照马克思的描述,产品经济时代的到来需要以生产力高度发达、个别劳动和社会劳动时间差别基本消失为条件。除此之外,社会必须建立单一的全民所有制,在国家消亡、全世界消灭商品经济存在的前提下,才能真正进入产品经济时代。由此可见我国建国后实行的产品经济是超越经济发展阶段的。

在产品经济条件下,制造业企业生产的产品不通过市场交换,而是由相关部门实行统一的集中、调拨、分配,企业本身失去自主性;同时所有的产品被同化,失去了创造相应品牌的空间和必要性。加之该时期我国制造业产品长期供不应求、物资紧缺,更是为大量粗制滥造的产品提供了生存空间,产品经济理念尤其在制造业业领域得到强化。虽然产品经济制度本身超越经济发展阶段,但是制度的理念却部分延续下来;虽然在改革开放以及市场经济改革之后,我国逐渐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是建国以来的产品经济思想依然存在。从产品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中,对于绝大部分的中国制造业企业来说,虽然感受到了市场的存在却并不在乎市场的存在。一方面,大量的国有制造业企业改革滞后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另一方面我国的制造业企业寄希望通过大量的短期趋利行为在市场中获取暴利,导致了我国制造业产品市场的混乱,价格战、山寨品层出不穷。

(五)科举制度的偏废

隋朝创立科举制度之初,按照“十科举人”的标准来考核选拔官员。成熟的科举考试科目主要涉及常科、制科、武科和为统治阶层子弟与外国学子开设的特殊科目四大类。常科是科举选才的主要科类,其下又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综合类科目,包括秀才科、明经科、进士科;二是衍生类科目,是由综合类科目衍生分化而形成的科目,主要包括九经科、五经科、四经科、三礼科、三传科、学究科、一史科、三史科和俊士科等;三是实用类科目,是为了选拔某一方面的人才而开设的,主要包括明法科、明字科、明算科、开元礼科、道科和童子科等。有些科目之下又包括了许多具体的子科目。虽然科举科目名目繁多,但却集中于思想控制和实用技巧层面,加之为适应统治者加强皇权、统一思想的需要,后世对科举科目以及选拔制度不断进行调整,考试科目更加向诗词歌赋、经学要义集中。这催生了我国古代文坛的繁荣与发展,但是却深刻的影响了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此同时,由于重科举、轻学校的社会趋势,导致大量需要有知识积累的科学研究工作无法在学校的环境中展开,从社会层面缺失了技术成长的环境。仅有的科学应用研究也被限制在“技法”层面,而没有发展到“科学研究”层次。

科举制度在学科上的偏废以及对学校教育的忽视放大了我国对基础科学研究的忽视,使我国对科学技术的认识与实践长期停留于经验与“技法”。我国制造业重量不重质以及缺乏技术创新的现象正与这种人才选拨思想的偏废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大量知识分子不愿意从事基础研究工作,更愿意通过文科、社科的学习走上仕途;另一方面,也贬低了创意与技术创新在制造业中的价值、片面拔高了产量的优越性。

(六)“运动式”产业发展模式

长期的封建制度束缚了我国制造业发展的空间,因此一旦统治阶层有意愿和机会发展制造业时,便会迅速的通过政府的力量自上而下推动产业发展,这便是“运动式”产业发展模式的来源。大规划、大目标、大动员,长官意志,重视快速、当下、可见的成果,而忽略长期、扎实的综合性的社会谐调发展,这是“运动式”产业发展模式的显著特点。

洋务运动是我国制造业“运动式”发展模式的典型。在清中央政府以及地方政府的推动下,短期内全国陆续开办了“开平矿务局”、“轮船招商局”、“安庆内军械所”等一批工厂,这些工厂大多以军工产品的制造为主,其目的在于“师夷长技以自强”。但是这种狂风暴雨式的发展违背了这些产业自身发展的规律,产业发展规模完全取决于政府的支持力度,产业发展质量无法得到保证,一旦当权者不能持续的给这些产业以投入与支持,则产业迅速萎靡。

建国以后的全国大炼钢铁也是“运动式”产业发展模式的代表。1957年11月,毛泽东同志提出要通过15年左右时间在钢铁等主要工业品的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英国。在“以钢为纲,全面跃进”的口号下,钢铁生产在全国掀起热潮,产量指标节节攀升。北戴河会议正式决定并公开宣布1958年钢产量为1070万吨,比1957年翻一番,号召全党全民为此奋斗,开展空前规模的大炼钢铁运动。一时间,全国各部门、各地方都把钢铁生产和建设放在首位;各级领导负责,大搞群众运动和高炉土法炼钢;对原有企业的生产能力不断追加投资;商业银行全力支持工业大跃进。事实上,全民大炼钢铁运动不仅没能够促进我国钢铁产业的发展,反而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极大浪费,严重削弱了农业,冲击了轻工业和其他行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挫伤了群众的积极性。

“运动式”的产业发展模式没有遵循产业的生命周期,也并非由市场催生产业成熟,因此对于产业本身的成长来说并没有好处。政府通过“运动”扶持产业发展往往伴有改善政治、经济环境的目的。我国制造业从清朝末年开始长期落后于西方国家,政府通过“运动”推动制造业发展本是伴着强烈的民族复兴欲望,但这在事实上导致我国制造业脱离了核心技术以及创意与创新,长期徘徊在低质发展阶段,仅仅在数量规模上快速扩张,最终造成积重难返的局面。

(七)法律法规不完善

在我国,法律法规还有较大的完善空间。这一方面来源于法律法规本身体系的不完善,另一方面来源于全社会法律意识的薄弱。法律法规本身是塑造发展软环境的重要环节,强烈的法律意识以及科学的执法机制是法律法规得到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对制造业来说,法律法规的不完善进一步放大了我国制造业存在的技术、创新、品牌等问题。对于积极开展技术研究、有创新成果的企业,他们的创新与知识产权在市场中得不到有效的保护;而对于那些靠山寨与模仿成长的企业,他们的产品依然有稳定的市场;甚至对于那些明显侵犯知识产权、剽窃创新成果的企业,法律法规也不能给予有效的惩罚。制造业领域的创意与创新不能得到鼓励,而山寨与剽窃被纵容,将直接导致核心技术进一步沦落,创意、创新进一步减少,品牌培育与维护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三、实现我国制造业跨越发展的战略选择

在对中国制造业跨越发展的路径分析中,绝大部分研究者都将重点放在了技术层面,或者是就创新能力不足谈创新能力的培养。但本文在以信息态的视角对我国制造业困境的思想文化原因进行性深刻分析后认为,无论是技术还是创新,其本质都是中国千百年思想文化因素的外在表现。要实现制造业的跨越发展必须紧紧把握住思想文化因素的主线,由内而外,从宏观(长期)和微观(短期)两个层面着手。

(一)宏观层面

要实现制造业的跨越发展必须先解决“思想文化问题”,而“思想文化问题”往往需要广泛深刻的时间积累和沉淀,是实现制造业跨越发展的“宏观路径”。

1.解放传统思想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同志在1978年12月13日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提出来的,最初之意在于突破“假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禁锢,正确地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邓小平同志敏锐地认识到要解决当时中国所面临的问题关键在于解决思想问题,而解决我国制造业当前困境的思路也应与此是一致的。

在制造业领域解放思想,关键在于突破小农意识思想的束缚。突破小农意识思想的束缚首先必须客观认识小农意识的深远影响,小农意识往往是与中华传统文化结合在一起的,因此认识小农意识的影响必须再次强调对传统文化的“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小农意识的糟粕性集中体现在“小富即安、缺乏自律、宗派亲族”三个方面,因此需要在全行业范围内鼓励创新创业、鼓励资本积累。除此之外,在制造业领域解放思想还需要树立行业民主和行业创新意识,打破对国内企业成功模式的盲目崇拜与简单模仿,激发企业原始创造力。

2.改革教育体制

教育的本质不在于教化,而在于引导、激发。科举制偏废之所以会阻碍制造业跨越发展,关键在于科举制试图通过特定的内容固化被教育者的思想和行为,虽然我国当下的教育体制鼓励发展素质教育,但是在诸多方面依然受到了科举制偏废的影响,必须对这种教育体制进行改革才能充分释放受教育对象的多方潜能。另一方面,对教育体制的改革还需要注重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效结合,这三种不同环境下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各有特点和重点,对于塑造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均不可或缺,在完整的教育体系下才能够培育出推动实现制造业跨越发展的思想以及相应的技术创新动力。

3.塑造消费文化

塑造消费文化应该是在物质需求得到较大程度满足之后的消费过程中,将物质产品符号化,从物质产品的消费逐渐转向体验消费,这与广义虚拟经济的要求是高度一致的,实现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制造业的跨越发展必须塑造消费文化。但是此处所指消费文化的塑造必须以一定的物质产品生产和消费能力为基础,也便是在实现制造业跨越发展的上一阶段必须保证居民对制造业产品的基本需求得到充分满足。

(二)微观层面

实现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制造业的跨越发展其微观路径主要是在宏观路径所描述的方向下,社会微观主体的行为路径,这种路径的选择依然来源于对困扰制造业发展的信息态原因的分析。

1.树立广义虚拟财富观

这是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说的。消费者对财富的认识影响着物质生产的方向,狭义的财富观仅仅包含实物财富。随着经济的发展,随着人们消费倾向的转变,财富的客观形式日益多元,在这种背景下,狭义的实物财富观已经开始阻碍财富的再生产活动。从制造业来看,产品本身已经不是财富最主要的标志,产品的品牌价值、延伸服务等附着于物质产品之上的虚拟价值已经成为重要的虚拟财富标志。树立广义虚拟财富观就是需要将实物财富与虚拟财富均纳入到广义财富体系中来。对居民个人而言,树立广义虚拟财富观不仅需要认识上的转变,也需要财富创造行为的转变;对企业而言,要培育制造业品牌、完善制造业产业链、推进制造业服务化发展。对国家而言,广义虚拟财富观的成熟与推广也需要有完善的广义虚拟财富交换机制的建设。

2.提升政府科学决策能力

政府的科学决策能力与产业发展政策密切相关,科学合理的制造业产业发展政策是实现制造业跨越发展的重要支撑。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在很大程度上也对提升政府的科学决策能力提出了要求。从制造业来看政府科学决策就是要将制造业领域该有市场决定的部分放给市场,降低部分垄断行业的准入门槛,推动竞争,与此同时对关键的事关国民经济命脉、国家安全的制造业领域提供必要的扶持。

3.推进制造业企业现代化治理

这是对企业来说的。制造业企业的项目投入通常很大、沉没成本较高,因此制造业企业的现代化治理对于制造业企业的生存至关重要。对于中国的制造业企业而言,垄断和家族治理往往会因为企业自身决策的不科学导致企业的生产不适应市场的需求、不符合经济的需要,因此推动制造业企业现代化治理已成为必须的选择。对国有制造业企业来说,当前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是一个重要的方向,但是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仍然有一系列的政策措施需要出台和完善。对民营制造业企业来说,推动从家族式治理向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过渡,实行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和职业经理人制度是推进制造业企业现代化治理的重要手段。

4.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立法

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立法不是实现制造业跨越发展、创新发展的决定因素,但却是不可或缺的保障条件。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立法,并不仅仅是法律问题,而是一个涉及到法律制度以及法治实践机制的问题。从制造业领域来看,还需要进一步扩大知识产权保护范围,深化具体的权利保护事项等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完善,如将软件版权、商业机密等内容纳入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中。中国制造业与国际直接接轨,因此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立法也应该在适当的程度上与国际接轨,接入相应的国际标准,争取在国际竞争中的主动状态。除此之外,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立法同样需要严格的执法过程,必须对相应侵权行为进行严格法律制裁。

四、结语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度,也是唯一一个保持千年文明延续的国度,在文明延续的同时,一些根深蒂固的思想也逐渐渗透到了我国经济发展理念的方方面面,在制造业领域表现的尤为明显。而我们在对制造业的发展困境进行分析的时候,我们又更多的着眼于科学技术层面,这些思想理念又长期被人们所忽视。广义虚拟经济体系下的信息态理论为我们发现这些思想理念对制造业的深层影响提供了一个视角,从而将“专制愚民”、“二元思维”、“信而好古”等思想文化因素剥离出来。在此基础上,我们发现要实现制造业的跨越发展并非一日之功,不应该为追求短期成效而盲目的发展所谓的科学技术,应该抓住思想文化根源,从宏观和微观两种路径配套推进。

制造业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与国家的民运息息相关,制造业的发展在任何时候都不容忽视。但发展不应是盲目、急躁的,尤其是在当前智能制造时代即将到来的时刻,必须找准制造业困境的原因,对症下药,才能促使制造业的健康发展,这是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实现制造业跨越发展的首要任务。

上一篇:关于大海的文章范文下一篇:教师晋升职称工作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