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采购成本管理论文范文

2023-12-09

制造业采购成本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价值链会计是指针对企业价值数据进行深入的分析,通过对价值数据的价值链展开全方位的科学控制及管理,从而确保企业自身价值链的规范、高效运作,最终得到为企业创造更大价值的目的。价值链会计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随着我国企业管理方式的不断转变,价值链会计的作用也越来越凸显。如在制造业成本管理中应用价值链会计,那么对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而言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就价值链会计及其分析方法在制造业成本管理中的具体运用进行详细分析。

关键词:价值链会计;分析方法;成本管理;制造业

引言

在传统制造业成本管理过程中,主要目的就在于降低企业成本,其更加重视企业内部各项工作的成本管理,属于一种重视短期效益、忽视长远发展的成本管理模式。随着现代企业的不断发展,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励,对于制造业企业而言,如何有效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及经济效益,保持长远的竞争优势是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而将价值链会计与成本管理进行有机融合,就是制造业企业创新改革的重要途径。与企业单一成本管理模式相比,价值链会计成本管理更加注重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最大程度降低企业成本,使得企业能够获得价值最大化,进而推动企业的良好发展。因此,作为制造业企业,为了能够获得更好更快的发展,就必须加强对价值链会计的应用。

1、价值链会计概述

价值链会计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其作为一种企业内部用来进行优势评判的理论,在指导企业发展问题方面发挥着尤为重要的作用。1985年在《竞争优势》一书中价值链会计被初次提出,20世纪90年代国际学术家就展开了对价值链会计的研究,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我国对价值链会计的研究起步较晚。起初,我国对于价值链会计的研究仅仅局限于价值链管理理论方面,而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2003年,阎达五教师就对价值链会计的概念及理论框架进行了明确[1]。简单来说,价值链会计是基于“会计管理活动轮”为基础,并根据价值链管理的基本思想,从新的角度、新的方向所提出的一种新型会计模式。价值链会计的主要目的就在于为企业价值增值,通过对企业价值链进行预测、核算、评价、控制等,以此来实现企业价值链价值的最大化。价值链会计的本质就在于对企业价值信息以及信息背后的深层关系进行研究,通过对信息的收集、加工、利用等,实现对企业价值链的管理与控制,进而促进企业价值链的高效、有序运转。这对于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具有尤为重要的作用。

2、价值链会计分析方法

价值链会计中的核心就在于企业的价值链,所以价值链会计分析的对象也就是企业的价值链。通过分析价值链条上各组成单元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等,以此来实现对价值链的有效管理及控制,同时也便于发现企业价值链环节中的不足之处,通过不断的改进和优化,进而实现全价值链整体的最大程度增值。价值链会计分析方法主要包括内部价值链分析、行业价值链分析、竞争对手价值链分析这三个分析方法。

首先,就内部价值链分析而言,简单来说就是对企业内部价值链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通过对企业内部价值链的全面分析,可以帮助企业决策者更加清晰的识别增值作业,这对于提高企业内部价值链价值具有重要的作用[2]。内部价值链分析的具体程序包括以下几点,第一,将整体企业作业区划分为各项单独作业活动;第二,针对所划分的单独作业活动,从中区分出对企业有用的价值链作业;第三,根据成本动因对这些价值链作业进行成本分析,最终区分出不增值作业;第四,根据以上分析结果对价值链作业实施有效的管理与控制,使得企业价值链价值得到最大的发挥。

其次,就行业价值链分析而言,其主要是将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对企业的原材料采购到产品出售的整个过程进行价值活动的分析。通过行业价值链分析,可以帮助企业更加清晰的认识到企业整个价值链的价值,进而为企业的经营与发展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3]。在行业价值链分析下,企业可以利用自身在行业价值链中的相对地位,对自身经营发展进行优化和调整,同时 还可以实现对产业链中其他企业的整合,以此来提高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及核心竞争力。

最后,就竞争对手价值链分析而言,其主要是对企业竞争对手的内部价值链关系及特点进行深入的分析,最后将分析结果与企业自身进行对比,从而可以帮助企业更加清晰的认识到自身的优劣,进而进行针对性的改进和优化,最终达到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的目的。

3、价值链会计在制造业成本管理中的应用

3.1价值链会计成本管理使用领域

将价值链会计应用到企业成本管理中这一会计管理模式重要适用于客户需求多样、信息化程度较高、规模较大的制造业行业。因此,这些制造业行业的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在面临巨大压力和竞争的同时,企业就需要选择价值链会计与成本管理相结合的方式来提高竞争优势。相对来说,规模较大的企业可以更好的吸取国外先进的管理模式,这样一来,可以在更大程度上提高价值链会计的创造可能性。对于规模大、生产量大的制造业企业而言,传统、单一的成本管理模式显然无法满足其发展需求,而只有加强引入价值链会计,才能够帮助企业更好的提高成本管理的质量和效率,使得企业的经濟效益、价值最大化。

3.2价值链会计与成本管理的协调

在成本管理中应用价值链会计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想要充分发挥价值链会计的作用,就必须加强价值链会计与成本管理的互相协调。比如制造业企业中引入了价值链会计之后,那么企业的成本管理也需要随之作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变,以此来适应价值链会计的引入。传统、单一的成本管理显然无法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而采用价值链会计就是对成本管理进行改进、创新、改革的必要条件,在此基础上,成本管理就需要对其传统的组织框架进行改制。比如应该成立专门的成本管部门,成本管理部门可以利用ERP平台来获取企业内外部的各种有用信息,进而根据对这些价值信息的分析、整理、利用等,制定成本目标,这样可以有效提高成本目标的科学性和全面性,最终提高成本管理的效率和质量[4]。在ERP信息系统中,使得价值链会计与成本管理向结合,这种成本管理系统主要以价值链会计为硬件基础,以此来最大程度提高企业成本管理水平,为企业的良好发展助力。

3.3为价值链会计的运用提供保障

为了使得价值链会计在成本管理中得到更好的利用,企业应该不断的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能力及综合素质,以此来保证价值链会计工作稳定有序的开展。同时,企业整体上下都应该积极转变传统成本管理观念,认识到价值链会计应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以价值链会计为基准开展各项工作,以此来使得制造业企业各项工作都能实现增值的目的。另外,在企业进行价值链会计成本管理过程中,要确保各项规章制度与价值链会计工作开展相符合,切实根据价值链会计对现有的机制、体系进行完善,以此来为价值链会计的应用提供有力的保障。

结束语

价值链会计的应用对制造业企业而言具有尤为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在企业成本管理中,应用价值链会计可以有效提高成本管理的效率和质量,使得企业成本得到更加科学、有效的控制,这对于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效益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为了更好的推进价值链会计在制造业成本管理中的应用,作为制造业企业,应该重视财务管理人员素质及能力的提高,不断的转变传统工作观念,优化工作方法,使得各环节工作效率得到提高,进而保证价值链会计的科学有效运用,为企业的良好发展助力。

参考文献:

[1]冯娜.价值链会计在企业成本管理中的运用[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8(07):222.

[2]刘必章.企业成本管理中价值链会计的应用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8,31(12):100-101.

[3]陈博翔. 基于价值链的战略成本管理探讨[D].江西财经大学,2018.

[4]张安琪. 价值链视角下钢铁企业成本管理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18.

制造业采购成本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机械制造行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制造业技术的不断进步,正在对人们的生活、生产、经营管理乃至社会的组织结构与文化产生着巨大的影响。由于我国的巨大市场与劳动资源的丰富,正逐渐成制造业大国。但是,在技术设计、制造工艺与装备以及现代化的管理等方面仍存在着很多问题,想成为真正的制造强国,我们还需要很大的努力。本文通过对机械制造行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目前我国机械制造行业信息化管理方面的特点进行了探讨,希望能为机械制造企业在制定信息化方案时能有所帮助。

关键词:机械制造;管理;信息化;特点;

一、我国机械制造行业管理的问题

我国的机械制造行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初具规模,并积累了许多经验,开创了很多新技术。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出现,中国的机械制造行业也面临着很多激烈而残酷竞争,再加上我国的制造业在企业管理的模式、方法、手段、组织结构、业务流程等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因此,我们必须解决好以下问题才能追赶上发达国家的步伐。

(一)、落后的生产计划控制模式

目前,我国的机械制造业通常采用的是台套计划的方式。这种方式与物料需求计划、准时生产、供应商管库房、同步生产等现代化的管理方式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我们必须改变这种模式,不然将会把差距越拉越远。

(二)、生产企业的市场应变能力不强

如今,市场的需求是多样化的。订单式生产已占据市场主体,订单式装配,订单式制造,订单式设计,大规模定制已经是市场的主流。制造企业必须遵守客户、销售、设计、生产、采购、财务、成本,这样的供应链管理,才能准确及时地满足客户需求,适应市场的不断变化以及客户订单式的要求。

(三)、成本控制差,计算缺乏依据

成本费用分摊不够细致,大量成本数据的采集多是人工归集,数据准确性不强,造成成本计核算算不准确。大都不采取标准成本计算,未进行成本分析,因此,造成成本控较差。

(四)、信息管理分散、不能及时、准确、共享管理信息。对企业的管理未做到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程式化的管理。管理工具也比较落后,对现代化管理的新思想、新方法、新技术的适用性较差。

二、提高机械制造业管理水平必须加强信息技术管理

目前在管理中出现问题,直接对企业管理水平、管理效率以及企业的竞争能力产生严重地影响。对现代化的管理思想、方法以及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采用积极的措施,为制造行业的管理创新、制度创新以及技术创新提供的帮助。因此制造企业必须通过管理咨询以及业务流程的重组,使企业实现管理的信息化。对企业管理中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克服,对企业的管理水平进行提高、管理效率与企业的竞争能力进行加强,是企业所面对知识经济与全球经济一体化中必须做出的选择。

三、我国机械制造行业信息化管理的特点

机械制造业的管理和其它制造业的管理相比有相同也有区别。我国的制造业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有着自己的特点。

(一)、机械制造业是典型的离散制造业

离散制造是指不同的物料通过非连续的移动和不同路径,制造出不同的物料与产品。象汽车、机床、飞机、计算机、家电等都属于离散制造。流程工业是指物料通过混合、分离、成型或化学反应,物料大都连续地经过相同路径,制造出有价值的产品来。其又可分为连续生产、批量生产以及混合制造等几种类型。在管理方面对配方管理、副产品、联产品、多种计量单位,同一物品多个质量等级、批号跟踪、保质期都有要求等特点,这些一般都用专业流程工业软件。单件生产是指产品按订单的设计、按客户的需求生产,产品一般比较复杂。产品的生产周期通常都很长。一个合同有时需要按部件进行多次交货。生产组织可以按工艺进行划分,设备都是通用的。多品种小批量生产一般是指产品是标准的或选配的。需求是根据预测的,或按订单进行加工,按订单装配。生产组织按工艺特征可以分为车间、工段、班组等。它的生产计划具有典型的MRPII加配置控制特征。大批量生产是指产品是标准或者少数选配。需求主要依据预测,但也考虑订单需求。生产设备主要是以物料(零件、部件等)为对象,组成流水生产线。他的生产计划特征是将传统MRPII与JIT混合制造,中长期计划与批量生产的零件需要采用物料需求计划MRP,执行的计划要采用JIT、看板(电子看板)、反冲库存、条码物料跟踪等计划。大规模定制一般是指将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以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与大批量的生产来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的优势组合。生產组织仍然是流水线作业,但产品的配置却是多样化的。在生产计划控制等方面它需要结合MRP、JIT、配置控制等进行综合应用。因此,根据企业生产类型的不相同,所选择的信息软件也要按照这些不同的管理特征去开发满足企业需求的软件。此外,不同企业的管理重点也不一样,在选择管理软件时一定要根据企业情况进行选择。

(二)、重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重新审视西方ERP系统在中国的应用

西方发达国家采取的主要是依法为重心的管理模式,所以他们的ERP系统设计比较重时间进度,重计划,以保证订单顺利完成为目标,以时间计划为主线,以标准化为基础,他们所强调的是,在正确的时间内,把正确的物料,依照正确的量,送到正确的目的地。ERP的运用对西方国家的制造业的集成化管理问题起到了较好地解决作用。

我国的管理偏重于人的作用与价值的实现,忽略制度效应与条例管理。因此,没有法规制度,人事关系过于复杂,理性精神的不足,这些都是中国式管理的缺陷与不足。因此,西方ERP想要在中国进行应用,就必须注重对人的价值观的管理。所以,在管理中建立责权利相结合的,对企业进行全面的绩效管理是非常必要的。

(三)、ERP是现代制造业的管理工具,其具有两个方面属性

ERP是制造业在的先进管理工具,其具有社会与自然两方面属性。自然属性,对中外企业来说差别不大,它们都是在追求最大限度利益,为此他们对生产制造周期进行缩短,采取降低成本、降低库存、按时交货、及时响应客户需求等措施。因此,ERP的基本原理对中外来说都适用。社会属性,是指一般企业管理都会受到国家政策法令、规章制度、税收政策、市场环境的影响。因此,在运用ERP时一定要根据各国国情。

(四)、我国机械制造行业的管理比较复杂

由于机械制造业需要物料品种规格较多,生产不够连续,生产制造过程比较复杂,因此,机械制造业的管理相比其他制造业要复杂得多。此外,我国的机械制造业仍然达不到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平,我们的模式仍然是大而全,小而全的模式,专业化分工也不够细腻,企业的内部管理与他们相比要复杂,因此,我国的机械制造业的管理相比国外是最复杂的。

四、结束语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机械制造企业的管理是非常复杂的,目前的管理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不利于对现在市场的激烈竞争环境非常不利。通过信息技术创新,实现管理、制度与技术的创新刻不容缓,运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可以有效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白明光.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先进制造模式[J].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学报,1999,02.

[2]祁宇翔,杨杰.制造业信息化网上支持平台[J].承德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02.

[3]郭钢,沈磊.面向制造业信息化数据集成应用的中间集成平台技术[J].四川兵工学报,2008,01.

[4]白变香,赵霞.基于信息化平台的生产管理系统[J].电子工业专用设备,2010,04.

制造业采购成本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制造业的财务成本管理较之于其他行业更为复杂,因为涉及的产品种类繁多,不同制造业之间的财务成本管理措施也不尽相同,无法形成一套固定的财务管理模式。故而制造企业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加大财务成本精细化管理的研究力度,及时发现其中的问题,并且找到科学合理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制造业;财务成本;精细化管理

一、制造业财务成本精细化管理的作用

制造企业的管理水平急需改进与提升,鉴于严峻的市场环境,单纯提升产品质量无法有效地提升管理水平,制造企业需要重视财务成本精细化管理,并且正视其对企业发展带来的积极作用[1]。第一,完整的财务成本管理体系可以约束制造企业的经济活动,对各环节的成本进行管控,有利于成本核算,以及降低成本的投入;第二,财务成本管理可以帮助制造企业有效规避风险,正确的财务信息有助于企业管理者进行决策。制造企业实施财务成本精细化管理不仅对企业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还推动我国制造行业的进步,促进国内经济整体发展。

二、制造业财务成本精细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1.财务成本管理制度与控制体系不健全

制造企业所使用的财务成本管理制度都过于粗放,财务制度仅从财务角度编制,或者借鉴其他单位制度进行调整,未能深入了解自身经营状况与业务模式情况,使得制定的制度不适应本企业,导致员工无视制度,不能按照一定标准规范作业。在经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都采取救火模式,没有及时更新相应条例,也未使其在制度中予以固化。没有建立与制度匹配的考核体系,考核责任分配不清晰,没有指定的负责人,缺少专人对考核情况地跟进,导致制度执行力较差。而且缺乏相应的奖励机制,无法有效提升员工的工作积极性[2]。

2.缺乏业务部门的有效配合

目前大多数制造企业财务部门在公司的地位较低,业务部门认为财务主要是进行账务核算工作,往往不给财务部门提供真实数据,隐藏过程中的种种问题。另外,业务部门本身的成本意识薄弱,没有充分认识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必须加强成本管理这一重要意义,比如,采购部门只保证采购的材料能够支持生产,却无视仓库剩余的一堆原材料;生产部门只保证完成产量任务,对生产过程中的浪费视而不见,出现大量产品库存堆积等问题。

3.缺乏精准的成本管控措施

一般制造企業资源有限,不可能在各个环节投入足够多的人力和物力进行精细化成本改善。如果不集中有限资源进行精准地开展,无法发挥成本精细管理工作的作用,或造成各项目的半途而废,最终给企业带来一定损失。财务成本精细化管理目标没有结合年度目标设置,或者只设立表面的精细化考核指标,没有结合公司每年的实际情况确定精细化专项改善方案。比如,对材料的管控工作仅设置材料损耗率指标,财务人员也只通报表面数据,未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也没有专项整改措施。

4.财务成本精细化覆盖面不全

在传统企业中,财务成本精细管理往往只是注重生产过程中的料、工、费的管理,而在前端的研发成本、生产计划这些方面涉足甚少。研发中的产品设计成本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价值链成本管理中的薄弱环节,也是共源头。而研发设计方案的好坏直接影响产品的生产、营销、生产成本、售后服务等方面。另外生产计划的准确性影响产销衔接、生产效率、库存等,而有些企业全凭计划员的经验判断,与市场需求完全脱节。因为计划的不准确导致采购物料库存与成品库存高,生产线停工等待,降低生产效率。

5.财务成本管理信息平台建设不足

制造企业财务成本管理信息化系统平台建设不足,不足以支持制造企业的财务成本管理工作。目前,很多制造企业的财务成本管理信息系统主要用于基本的成本核算,未搭建成本预算、控制、分析等支持系统。除此之外,财务成本管理信息系统没有明确的管理目标,成本管理的数据零散分布,缺乏规范性和条理性,使得系统平台的数据参考性不强。

三、制造业财务成本精细化管理措施

1.健全优化财务成本管理制度与成本控制体系

在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与成本控制体系支持下,制造企业的财务成本精细化管理才能顺利进行。在完善制度时,要结合公司实际情况与可操作性制定制度。每年定期对制度检查与修正,保证制度与公司的最新业务模式与发展方向一致。为保证制度有效执行,除了建立全方位、多维度的精细化成本考核体系,还要有专门的部门或者人员对制度执行进行跟进管理,保证成本效益考核兑现机制落地。

2.加深业财融合  共同增效

首先,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树立共同目标观,为公司经营增效。其次,自上而下地对财务部门提供支持,表现为总经理对财务的信任与授权,把财务作为成本精细化管理与推动部门,按照财务成本管理制度要求业务部门配合执行。然后自下而上激发员工成本意识与积极性,对业务部门开展成本知识培训,定期组织成本活动月,重点对改善成本人员进行激励。最后,加强与业务部门的沟通机制,财务人员并不是坐在办公室等业务部门提供数据,应多到业务部门现场了解实际情况,协助其发现与改善相关成本问题。

3.精细化管控专项成本改善与反馈机制

财务成本精细化管控需要围绕年度经营目标制订合理的成本考核指标,更需要结合考核指标规划年度精细化的专项成本改善项目,最终保证完成经营目标。财务部门定期组织开展成本分析会议,反馈成本指标完成情况,披露成本专项项目的进展与问题整改情况,实现精细管控长期有效。比如,美的公司某事业部,年度规划中已经确定了下一年的成本专项项目,并在之后的每月深挖成本管理问题,涉及新品、采购、计划、制造、库存、资产、品质等各模块,每月的成本专项分析会议中,财务以通报发文形式汇报相关问题及进展情况,对提升成本管理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4.对源头进行财务成本精细管理

制造企业经营的重大损失很多来自源头错误,把目光前移,深入源头管控,从源头减少后面一切不必要的损失和浪费。在此主要对研发成本与生产计划两大方面进行精细化成本管控提示。研发产品前需做好充分的市场调研,根据市场定位开发产品,按照产品定位的档次规划研发资金投入与产品的目标成本,同时要求在设计阶段充分运用标准化。财务成本精细化从新品目标成本与实际成本对比、研发投入产出比、新品上市成功率、推行标准化程度等一系列指标进行管控。生产计划作为连接研、供、产、销各环节的载体,其准确性与及时性对库存管理与生产效率的提高非常重要。计划部门应该从市场终端获取需求信息,同时按月、周、天检讨计划的准确性及完成率,加强产销衔接。财务定期对计划准确率、工单完成率生产变更导致的异常工时、库存浪费等方面进行精细化管控。

5.使用信息化平台进行成本精细化分析

财务成本精细化管理需要制造企业的多个部门共同完成,通过建设财务成本管理信息系统平台,企业各部门之间可以进行数据信息共享,以及将各自部门的财务数据上传至系统平台,使得各部门直观了解财务成本精细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美的推行632系统上线项目后,研发、供应链管理、生产排产、车间生产、仓储管理、质量管理、外销、内销、费用报销都与财务管理系统(ORCLE)关联,各系统数据支持ORCLE进行成本核算,财务成本人员能从各系统调取需要分析的数据,及时发现在成本精细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比如,QMS系统检验人员在系统记录所检验的物料,从此系统获取定额数据进行监控与分析后,及时进行整改,减少损失并保证成本核算准确。

结束语

制造企业的财务成本管理工作尽管过于复杂,但仍旧需要借助其来促进制造企业的平稳快速发展,制造企业要使用合理的应对方法改进精细化管理,提升制造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龙宇洪, 刘文彬. 制造业客服成本精细化管理的实施路径——以长城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为例[J]. 纳税, 2018(8): 161-162.

[2]黄明婕. 精细化管理视角下制造业成本控制问题探析[J]. 现代经济信息, 2018(11):294.

制造业采购成本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现阶段,伴随着经济社会建设的高速发展,推进了城市化进程的步伐逐步加快,与此同时,随着世界经济和技术的发展,制造业也得到了飞速发展,特别是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促进了传统制造业物流管理的发展。文中从我国制造业物流信息化发展现状出发,分析了物流管理信息化及其特征的发展趋势,介绍了数字化背景下传统制造业物流管理信息化问题,最后提出了数字化背景下加强传统制造业物流管理信息化的对策。以便更好地促进物流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数字化背景下传统制造业物流管理信息化问题研究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大众的消费观念不再局限于以往的固有模式,渐渐追求商品的到达速度,因此,制造业物流管理的作用越来越显著,在数字化的时代背景下,制造业物流管理信息化建设成为未来发展的主体趋势。制造业在对物流管理进行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对于数字化的要求较高,专业强度较大,需要专业的人才对数字化进行操作。此外,大量创业者选择建立物流公司,导致物流公司的数量剧增,但众多物流公司中仅针对制造业进行服务工作的少之又少,而仅存的制造业物流公司在实力上较为薄弱。若在制造业现有的物流管理模式基础上,进行数字化、信息化物流管理设备的引进,将导致制造业在资金运转及技术投入上出现瓶颈。因此,向制造业内部引进大量信息化技术人才,以及完善物流管理的信息化技术管理体系至关重要。

1物流管理信息化及其特征

物流企业在实际开展物流工作的过程中,根据时代的需求而不断革新自身的管理方式,运用更为先进的信息技术,更高效率地开展物流管理各项工作。现代化的物流管理并非依赖人力,而是通过信息技术手段自动传输信息,第一时间了解到物流运输情况,保证货物能够顺利送达。信息化的物流管理工作,自身拥有大量的时代性特征:首先做到全流程管理,物流管理难度高往往源自于环节多,断点多,等待多。信息化的物流管理基础便是点与点之间的高速链接。先是对物流信息进行审核,然后批准信息,最后将货物运输至客户手中,才能够使物流真正完成。其次,做到了量化管理,在庞大的信息库中通过专门的信息技术软件筛选所有信息,识别各环节经验能力数据,用于支援的合理配置,最后,做到智能管理,利用各行各业的客户需求,针对各环节物流特点做到智能决策,实现高效物流过程。

2传统制造业物流管理信息化问题

2.1企业缺乏专业的物流人才

物流信息化是一种新型的物流管理技术,它涉及的范围很广,这决定了物流管理者不仅要充分熟悉企业的各种物流环节,还要充分运用专门的物流管理知识和各种对物流运行操作技术。目前,物流管理的基础知识和技术性人才严重欠缺,远远无法满足企业对物流现代化建设的需求。特别是在我国大型制造企业物流服务行业,企业长期忽视对物流领域人才的培训与引进,导致既懂得管理又懂物流科学与技术的复合型专业人才极度稀缺。

2.2制造业物流信息化整体程度偏低

在整个制造业过程中,特别是在物流管理方面,很多企业还是在用传统的管理方法,信息化程度依然很低。根据统计数据,我国采用精益物流管理等信息化物流管理的企业占比较少。许多规模比较小的企业,在物流管理方面信息化方面几乎为零,这样将会严重影响企业的有效运作和发展。

2.3制造业物流信息标准化水平偏低

我国制造业物流信息化规范标准还未统一,技术水平比较低,和国际相关的物流服务标准也不是统一的。例如,产品的编码标准、企业之间的物流信息数据交换标准、物流服务信息平台的标准等,企业获取成本高,经济性难以得到地方政府有效监督,行业协会和相关专业组织也还处在对标准的正确选定和实施的过程中。企业信息标准化建设还有很长的路需要走,只有加快标准化建设,才能加快我国制造业物流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3数字化背景下制造业物流管理信息化的有效措施

3.1强化网络建设及提高物流技术

网络是数字化时代最重要的工作平台,也是传统制造业物流管理活动的基础。因此,新的物流管理手段由信息化手段确定后,物流企业的管理者将利用剩余资金购买最新的网络信息处理工具,在不影响自身正常经营活动的前提下,构建自己的高密度物流管理和服务网络,让公司所有的物流业务和管理工作完全依靠新的网络来运行,从而实现完全建立自己的信息化物流管理模式。

3.2相关部门加大支持力度

就我国当前制造业创建物流管理工作的现状,政府应不断增强对制造业物流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③,完善相关部门的政策的支持和帮助措施,能够有效解决有关制造业物流信息传递的问题,极大程度地解决运输过程中的信息实时性和准确性问题。要大力鼓励和引导具有创新和研发能力的制造业物流企业,加快现代制造业物流管理的优化。同时,政府和有关部分需要为物流产业的发展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并通过适当的有效干预减少制造业物流管理中信息化的失衡现象,加强对制造业创新管理的扶持。通过数字化平台,为制造业物流管理信息化优化和创新提供技术支持。

3.3不断培养人才并提升员工素质

在数字化背景下开展的物流活动已经对员工素质提出了较高要求,传统制造业和物流公司也存在巨大的人才需求缺口。在这种情况下,物流企业可以同地方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共同建立起相关的人才沟通交流机制,对一线员工及相关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使他们在物流专业知识领域有所提升,将管理与技术相结合,将数据处理应用到国际物流中去。通过进一步加强和高校之间的人才合作,不断增强公司员工综合素质和发挥人才潜能。

3.4运用个性化的制造业物流信息管理方式

制造业物流企业所开展的信息化管理工作,不能只是照抄照搬其他行业的信息化管理内容,而是应当具备自身獨特的风格,使信息化的制造业物流管理工作能够体现出强烈的个性。制造业物流企业的宗旨是满足客户的需求,为社会公众提供更优质的服务,由于不同的人存在不同的需求,因此制造业物流企业需要做到“求同存异”,对个性化的差异予以尊重,最终建设出数字化的制造业物流管理信息化体系。例如,物流公司在运送同一种商品的时候,客户甲与客户乙购买的商品数量相同,但是客户甲要求尽快配送,而客户乙则没有要求,在面对上述情况的时候,物流公司就需要进行区别对待,客户甲的货物可以选择空运配送,而客户乙的货物则选择正常的陆路配送。物流公司要想通过提供物流服务,获得更高的社会大众的满意度和支持度,必须做到“以人为本”,这也是服务行业必须坚守的从业原则。因此,制造业物流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必须重视个性化因素,从而适应当前时代的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数字化已经普及至我国所有行业领域之中,数字化为各行各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我国物流行业必须把握机遇,重视开展制造业物流管理信息化建设各项工作,顺应当前的社会发展趋势,使物流行业能够正常运转。针对制造业物流企业传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应当在抓住机遇的同时,积极采取有效的策略促进信息化管理体系的建设。政府部门也应当参与其中,对物流行业进行引导,为我国制造业物流行业抓住时代机遇创造更有利的条件,使我国制造业物流行业在信息化保障下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邓武.我国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21(08):11-12.

[2]王文思.物流管理系统网络信息化的实践探析[J].中国航务周刊,2021(26):46-47.

[3]瞿兆讯.我国制造业物流管理现状及发展趋势[J].科技创业月刊,2008(10):83-84.

制造业采购成本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在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推动作用下,我国制造业企业迎来迎来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与发展机遇,当然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特别是间接成本极大的制造业企业,必须不断完善成本管理与控制体系方可紧跟不断发展变化的时代步伐。较之传统管理方式而言,作业成本法是较为新型成本管理方式,有着较为明显应用优势,在提升制造业企业成本核算准确性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现实意义。基于此,文章对作业成本法进行了相关介绍,并对当前成本法在制造业企业成本控制中实际应用存在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进而对相关对策进行了有效探讨,以期可以为不断完善制造业企业成本管理机制,提升成本管控效益提供有效参考。

作业成本法在制造业企业成本管理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作用,在有效规范企业成本管理信息的同时也推动着制造业企业不断走向现代化、信息化发展趋势,并且对于提升企业整体管理效益有着重大现实意义。

一、作业成本法相关概述

(一)作业成本法定义

作业成本法,指的是基于企业作业核心,对制造业企业资源成本进行统计、分析基础上深入挖掘成本动因,经过对作业标准进行完善后进行再分配的一种新型成本管理与控制方法。作业成本法由西方传入我国,并得到了较为广泛应用,而较之传统成本管理,其具备更为快捷、更为准确的优势,在制造业企业成本管理与控制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作用。其能够有效提升提升企业成本管理质量与工作效率,实现企业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提升,提高企业风险防范能力。

(二)作业成本法应用特点分析

借助作业成本法进行企业成本核算能够得到较为准确的结果,这是作业成本法在制造业企业成本管理中应用的最为显著的优势特征。作业成本法有效应用,能够为企业生产提供准确成本信息,主要体现在结合了企业不断波动的生产、管理成本,实现了对企业成本核算数据及时更新,对成本核算数据变化情况进行全面、详实的记录,为提升企业成本管理效率提供准确的成本信息。然而,作业成本法在应用过程中也存在不足之处,较为明显的就是作业成本法的应用与操作过程过于繁琐,尤其是在作业成本动因分析、确定、选择过程较为繁琐,大大增加了成本控制工作量,提高了企业资金投入量,限制了企业成本管控工作效率提升。

二、制造业企业对于作业成本法运用问题分析

(一)成本管理理念陈旧

为了更好适应时代发展,采用作业成本法来代替传统的成本控制理念,是制造业企业生产成本管理必然趋势。然而仍然有许多企业受到传统管理理念影响,尤其是企业领导未能及时更新企业成本管理理念,没有全面地重视企业成本管理工作,片面地认为企业生产成本控制只是对材料成本、人工成本的控制,忽略了企业产品制造过程产生的其他成本,以及产品销售等过程相关成本,造成制造业企业成本控制工作不够全面,加上成本管理理念陈旧,成本管理效果不佳导致企业资金、资源浪费。

(二)成本管理体系不完善

制造业企业缺乏完善成本管理体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企业现行成本管理体系没能实现与时俱进更新完善,无法很好地满足企业发展需要,在控制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方面成效并不显著,企业经济效益得不到有效提升。尤其是有些企业仍然沿用传统成本控制模式,这为企业成本管理效益提升带来较大局限性。另一方面则是制造业企业领导层对于成本控制缺乏足够重视,没有将精力放在提升成本管理理念,完善成本管理体系方面,导致企业成本控制存在较大局限性,严重制约着制造业成本管理水平提升。

(三)成本核算体系适应性不高

在科技水平不断提高的时代背景下,制造业企业在生产经营模式方面产生了变革式发展。但是在一些较为传统保守的制造业企业当中依旧存在生产方式落后,技术更新不及时等较大局限性,导致作业成本控制工作难以得到有效开展。作业成本控制措施有效落实,需要制造业企业具备一定的硬件设施基础,但是制造业企业在会计电算化方面发展水平较低,并且与成本控制相关的财务工作制度管理方面没有形成较為完善的管理体系,加上硬件设施跟不上会计电算化、会计信息管理信息化发展要求,导致了作业成本法在制造业企业中的应用出现了适应性不高的问题。

三、作业成本法在制造业企业成本控制中应用相关措施

(一)加强企业发展环境建设

对于企业完善信息收集工作,提升成本信息收集质量而言,建立完善、良好的企业发展环境极为重要,特别是在制造业企业当中,唯有具备高度完善的信息收集体系才能为企业收集、提供准确有效成本信息,为提升企业作业成本法在成本控制方面的应用质量提供保障。生产成本控制计划水平低、控制能力不强,这些都是大部分制造业企业存在的通病,这些问题对作业成本法在企业成本控制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导致作业成本法控制作用没能得到充分发挥。可见,制造业企业必须为作业成本法在企业成本控制中实施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才能有效提升企业成本控制质量,提升企业运作效益。

(二)提高企业生产技术含量

近年来,我国科技与经济水平都得到了大幅提升,尤其是涌现了一批批高新技术企业,这些知识密集型企业对于科技水平有着较高要求,而传统的制造业企业与之有着较大距离在。传统生产制造型企业主要是依靠生产产品获取经济利润,但是传统制造业企业内部生产技术水平不高,无法很好满足时代发展需求,尤其是制造业企业生产过程中高新技术应用水平较低,存在较多技术问题,不利于作业成本法的实施。所以,制造业企业必须加大在生产技术水平提升方面的投入,更好地为作业成本法实施提供硬件和技术保障。

(三)提升员工素质管理水平

对于制造业企业经营发展而言,内部工作人员素质水平有着极大影响,特别是主要负责企业成本控制管理工作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技能,才能为作业成本法实施提供人才保障。作业分析、控制是作业成本法应用核心所在,需要对制造业企业不同作业情况进行合理地分析再分配,这对于相关工作人员有着较高的工作素质要求。这就需要制造企业不断加强对成本控制相关工作人员加强定期培训,加大对人员招聘、人才引进等工作力度来提升成本管理队伍实力,并且不断拓宽外部交流渠道,为员工提供与先进企业进行交流学习机会,不断提高企业成本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提升他们对作业信息判断、整理能力,为成本作业法在制造业企业成本控制中的有效应用提供人才保障。

四、结语

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制造业企业迎来了更为广阔发展前景的同时也面临着更为严峻 挑战。制造业企业唯有在成本控制方面进行不断提升,才能不断提升其经济发展实力。而作业成本法在制造业企业成本控制过程中有着较为显著的应用优势,为此,制造业企业必须为作业成本法的应用创造有利条件,提高对企业成本管控效益,更好地提升企业市场竞争能力,促使制造业企业快速发展。(作者单位:浙江中马园林机器股份有限公司)

制造业采购成本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近年来,随着我国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航天产品的生产也逐渐从“小作坊式生产”向大批量集中式生产转型,国产航天产品的需求量大大增加。为了确保航天产品成批生产的数量及质量,适应新形势下对航天产品质量更高的要求,关键链技术在航天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应用成为提高航天产品生产水平的有效举措。本文首先分析了关键链技术在航天产品生产管理中的必要性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问题,其次指出了航天产品生产过程中有效应用关键链技术的优化措施,旨在从当下关键链技术应用中亟须解决的问题入手,对航天产品的生产过程进行优化。

【关键词】关键链;航天产品;生产;应用

随着我国航天产品国产化的进一步推进,航天产品的生产数量激增。航天产品种类繁多,且研制的周期短,传统的生产管理已无法满足当前航天产品的生产需求,不恰当的生产管理极易导致产品生产在质量与数量上出现问题。关键链技术能有效的在航天产品生产的过程中开展产品质量的精细化管理,推行航天产品质量精细化管理,可以提升其质量管理能力,促进航天产品生产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只有在现有的资源配置下有效应用关键链技术才能缩短航天产品的项目研制及生产周期,提高其生产效率。因此,对关键链技术在航天产品生产中的应用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一、关键链技术在航天产品生产管理中的必要性

关键链技术早在1997年就被提出并应用于生产管理,关键链技术的核心思想是就是用系统的思想,从整体的角度安排产品生产,即去除生产的单个环节的安全时间,把所有环节的安全时间放在生产流程的尾端设置“缓冲区”。[1]关键链技术可以有效利用有限的资源,进而调整产品的生产进度,提高产品的生产质量水平。在航天产品的生产过程中,“缓冲区”的设置可以很好的实现对产品生产进度的合理安排,该技术既可以有效约束产品生产,又可以建立一种预警机制,避免航天产品生产逾期。关键链技术是一种先进的进度管理工具,该技术本就起源于制造业,其产品管理的思想和方法大都针对制造业的生产,因此,关键链技术在航天产品生产中的应用是十分必要的。

此外,关键链技术在航天产品生产中的应用可以发挥其自身优势,提高航天产品的生产和研发效率。关键链技术可以根据整体最优的原则对航天产品生产的进度进行安排,充分利用航天产品生产的人力物力,实现航天产品生产的资源优化配置。[2]此外,关键链技术还会根据产品生产工期设立安全时间,避免了生产预期的发生,“缓冲区”的设置还可以从整体出发减少生产计划变更的次数,从而降低生产成本,进而促使企业加大在产品研发上的时间和成本投入,提高航天产品的研发效率。

二、当下航天产品生产中关键链技术应用的困境

(一)缺乏对关键链技术应用的重视

由于我国引进关键链技术的时间较晚,目前大多数的航天产品生产企业并没有对该技术形成足够的重视。部分大型航天产品的生产企业仍然采用传统方式安排产品生产,该生产安排方式已严重滞后于我国航天产品大量国产化的实际,不利于我国航天产品生产行业的发展。

(二)缓冲区设置不当

恰当的缓冲区设置是关键链技术发挥作用的关键。缓冲区是由产品生产各环节的安全时间形成的,若航天产品的生产者设置的缓冲区时间过长极易导致产品生产的数量难以满足需求,致使安全事件浪费以及生产逾期;若缓冲区设置的时间过短则难以在航天产品的生产中保证其质量,也不利于航天产品的研发。

三、航天产品生产过程中有效应用关键链技术的对策

(一)加强宣传,重视并利用关键链技术

新时代是一个信息化时代,要推动关键链技术的有效应用,首先充分应用信息时代的优势,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加强对关键链技术的宣传,做到航天产品生产企业每一位员工的应知必知。此外,要在关键链技术宣传的潜移默化中改变航天生产企业领导的观念,促使产品生产领导重视关键链技术,并在航天产品的生产流程中应用关键链技术。

(二)恰当设置缓冲区,监控管理航天产品生产进度

关键链技术可以发挥自身的桥梁作用以对航天产品的生产流程进行监控和管理,缓冲区的设置也可以有效避免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因此,在航天产品生产中有效应用关键链技术最重要的就是设立恰当的缓冲区。在安排航天产品生产的进度时,要充分考虑航天产品的自身特点,将关键生产环节的一半工期设为安全时间,并以此为依据将各生产环节安全时间总和的一半设为缓冲区。在实际的航天产品生产中要根据航天产品生产的特点设置合理可行的缓冲区,依据缓冲区的设置调整航天产品生产所需的资源,并对生产流程进行监督跟踪,确保航天产品生产的顺利进行,提高航天产品的生产和研发效率。

综上所述,将关键链技术应用于航天产品的生产领域,能够满足当下对国产航天产品生产质量与数量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航天产品研发的瓶颈问题。因此,进一步加强关键链技术在航天产品生产阶段的应用,充分发挥其技术优势,可以提高航天产品的质量水平与研发效率。本文深入分析了航天技术生产中关键链技术的应用困境,并提出了促进關键链技术广泛应用的对策,以期改善当下航天产品生产领域关键链技术应用的问题,最终提升航天产品的生产水平。

参考文献:

[1]于亚楠.基于关键链技术的工程项目进度管理研究[D].山东:中国海洋大学,2015.

[2]黄茜.基于关键链的航天型号产品制造项目进度管理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工程管理与信息技术学院),2015.

作者简介:

李欣(1968.10-),女,满族,吉林磐石人,研究生,项目管理,高级工程师。北京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

陈昊宇,北京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

(作者单位:北京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

上一篇:泡沫混凝土建筑应用论文范文下一篇:档案工作规范化分析论文范文